美元霸权逻辑

2024-05-10

美元霸权逻辑(精选6篇)

美元霸权逻辑 篇1

1 美元霸权逻辑演进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两霸牵头的两大阵营对峙格局, 使美国这个资本主义新兴霸主面临与史上所有老牌帝国均有不同的国际环境。冷战带来的强大压力和对等反制让美国在打压社会主义阵营的朝战和越战均以失败告终, 不得不暂时放弃走其他帝国通过侵占别国领土、掠夺别国资源的方式来积累财富的老路, 转而寻求一种相对温和隐形的金融殖民主义来曲线救国, 其核心就是向世界输出美元, 让财富流向美国。这远比老牌殖民帝国那种赤裸裸的掠夺来得高明和隐蔽, 也更符合美国向全世界标榜的自由、民主形象。不过要想使这一体系良好运转, 美元霸权的获得及维持便是一个关键。

1.1 美元霸权的确立

回顾美元的发展史, 美元霸权的最终确立历经了一个极为漫长而又十分艰辛的过程,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后的英镑霸权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元霸权的雏形) 、20世纪60年代因美元过量发行付出的多达7次美元危机、货币与黄金的逐步脱钩, 直至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强行推出的所谓“新政”: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35美元/盎司的官方固定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的承诺, 才最终摆脱套在美元头上的“紧箍咒”。由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本位”取代了“黄金—美元本位”, 美国最终以苦肉计的方式获得了美元霸权。

1.2 美元霸权地位的筑固

当美元把黄金逐出国际货币体系, 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便名正言顺地实施了浮动汇率即所谓的“有控制的浮动”, 从此美元便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一条几乎无限贬值的不归路, 兵不血刃地肆意掠夺世界各国的财富。以美元兑黄金的比价来估算,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至今, 美元已贬值了50多倍, 造成了世界范围内长期的通胀, 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正常秩序, 这种肆无忌惮侵蚀别国利益的强盗行径自然会遭到世界人民的抵制, 尤其引起了欧洲各国自始至终以各种方式的抗争。不过,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尼克松政府之所以敢于贸然宣布将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是蓄谋已久的, 除了早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期 (1947年7月) 美国人推出的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 所形成的数百亿欧洲美元暂时缚住了欧洲手脚之外, 两年后正式浮出水面的石油武器才最终使美元获得了坚强的后盾, 这便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后来所称的“再循环石油美元”。20世纪整个7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逆流而动, 玩弄阴谋诡计, 人为地制造了前后两次中东石油危机, 一是挑唆埃及和叙利亚进攻以色列, 二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伊朗国王政变闹剧, 从而全面打响美元霸权保卫战, 将中东原油均价从70年代初的约为1.90美元/桶炒到了1979年末的34美元/桶, 逼迫整个世界尤其是欧洲不得不购买更多的美元来支付其大量的石油进口, 成功地用美元绑架了石油, 稳固了美元霸权地位, 并最终将战后世界旧的黄金交易标准换成了自己量身定做的“石油美元标准”:一种新的、极不稳定的以石油为基础的美元交易体系 (威廉·恩道尔, 2008) 。

同时,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暴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到80年代初, 通胀率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2%~17%, 在这种形势下, 里根政府采纳了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启用美联储主席沃克尔, 运用货币休克疗法把美元拆借利息平均值从1979年的11.2%一口气涨到1981年的20%, 基本利率更高达21.5%, 国债冲上17.3%。美元利率的提高, 进一步筑固了美元的地位, 却使第三世界国家债务急剧攀升并直接导致了全球债务危机, 尤其以南美及东欧 (包括苏联) 各国的债务为甚。于是, 美国便操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架构下组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个“邪恶三位一体”来推行所谓的“有控制的解体”, 大量侵吞各债务国的核心资产, 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并最终上演了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接下来的苏联解体, 美元隐性的货币战争终于成就了美国梦寐以求的一超独大新格局 (2013, 杨松) 。

1.3 美国军事霸权辅佐美元霸权在挑战中延续和发展

美元霸权不断通过石油提价、利率上升以及债务泡沫来掠夺别国财富、操控别国政权, 几乎将整个世界经济纳入了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体化进程, 并使美元彻底稳住了阵脚, 成就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名副其实的“美元本位制”。但因这一体系显失公平, 美元霸权在前行途中也经受了各种挑战与考验, 为确保美元霸权的持续和发展, 美国甚至不惜多次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为其保驾护航。

纵观美国一超独霸的20年间, 连续对外打了四场战争, 且每场战争都是在为美元的霸权而战, 不是为了操纵石油定价权就是为了狙击敢于窥视美元的其他货币。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其实质便是美国为了阻止伊拉克萨达姆妄图控制石油流通及定价权的战争;1999年3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人道主义大旗, 对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大打出手。这场战争的爆发离欧元正式诞生仅两月之隔, 其目的无疑是为了狙击呱呱坠地的欧元, 确保美元霸权唯一性的延续, 战后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跌到了最低时的1∶0.8230 (2000年10月26日) , 欧元从高位时的1∶1.17大跌了30%, 直到2002年年初比价还在1∶0.85左右徘徊 (范幸丽、王晶, 2005) , 这便是最有力的注脚;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重创了美元, 欧元兑美元的比价明显触底反弹, 这让美国人十分紧张,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 (10月7日) 便仓促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其实美国真正的用意不是报复本·拉登, 而在于:一是为了打回所有外逃的美元资本, 重树美元信心, 其二是为了抑制欧元上升的势头, 维稳美元霸权;不过好景不长, 欧元从2002年2月便开始脱离低部一路飙升, 7月15日便突破了1∶1大关, 2003年欧元汇率更是达到了1.19美元的新高, 大大激发了丹麦、英国和瑞典三个欧盟成员国想早日加入欧元区的兴致, 这让美国忧心忡忡、坐卧不安。恰在此时, 海湾战争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萨达姆又跳出来宣布改用欧元作为伊拉克石油的结算货币, 这正中美国下怀, 盛怒下的美国便以萨达姆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 绕开联合国狂揍伊拉克。战后在美国刺刀下诞生的伊拉克“民主政府”便乖乖地把石油结算由欧元改回了美元, 而原油价格也从战前的38美元/桶暴升至15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

2 人民币崭露国际舞台, 美元霸权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衰落

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 美元霸权自然也不例外。美国霸权的两条腿在持续几十年的轮番扫荡后已明显透支, 军事上陷入旷日持久的伊、阿战争泥潭;经济上结构严重失衡, 庞大的虚拟经济挣脱实体经济自我循环放大到了上百万亿的市值泡沫 (杨松, 2011) ;因维持美元霸权导致的几十年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累计叠加转化而成的数十万亿沉重债务。这一切已使美国的扩张和承受能力接近了极限, 美元霸权下维持的扭曲“贸易逆差增长模式”终究不可持续, 巨大的泡沫终于在2007年被美国次贷危机引爆, 并很快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重创了美国, 其绝对和相对实力都受到削弱, 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也有所下降, 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行动能力大不如前, 不得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和调整, 提出了所谓“巧实力”外交政策, 加快从伊、阿撤军步伐, 收缩自己的海外军事行动, 更多地强调与盟国的合作以及虚张声势的“重返亚太”口号等, 都体现出美国的力不从心。当然, 美国的霸权地位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在短期内终结, 不过美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被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程度抛售, 并纷纷调低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占款;加之危机后美联储为转嫁损失相继出台的三轮量化宽松 (QE1、QE2、QE3) 释放出的近3万亿美元货币, 使其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美元指数快速下跌。美元无休止的贬值必将影响其国际货币地位, 正如早在2007年12月8日的美国之音所说, “以美元为单一的国际基准货币体系已时日无多”。

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虽然一定程度受到了危机影响, 但仍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 综合国力迅猛提升, 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突飞猛进, 已与全球20多个国家签订了总额达到2.3万亿元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更可喜的是中国在2012年9月6日对外声称, “自己的银行系统, 交易系统, 转账系统都已准备就绪, 从这一天起, 世界任何希望不以美元进行石油买卖的国家, 都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9月7日, 中俄签订新贸易协定, 俄方同意卖给中国其所想要的任意数量石油。中国作为世界石油贸易大国, 在石油交易中绕过美元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这无疑是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的重大事件, 将直接冲击石油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元指数也应声从6日的81.467降到11日的79.73。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前的国际原油期货闪电崩盘, 只用3~4分钟, 就让洲际交易所 (ICE) 布伦特原油期货11月合约跌去5美元/桶, 盘中跌幅接近3.5%。势不可挡的人民币在中国庞大生产与贸易能力、巨大市场容量和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撑下, 正开始走向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及储备货币的快车道, 美元霸权已明显遭遇到一个比欧元更具先天优势和实力的强劲对手, 在当前及未来的一定时期里, 美元霸权势必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逐渐走向衰落。

3 美元开始出手,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极大挑战

由此可见, 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是有备而来, 是剑指中国及人民币而来, 是为维护美元霸权而来。果不其然, 从2012年起至今, 围绕中国的海洋争端便几乎全面爆发。美国盟友菲律宾当起了急先锋, 越南、印度也蠢蠢欲动地紧随其后, 大有要与中国在南海“群殴”之势, 不料分别让中国有效出拳, 各个击破, 中国渔政控制了黄岩岛, 并进一步借美国之势上位, 化争端为事实, 迅速组建了三沙市, 有效阻击了美国欲扰乱人民币主导的东盟自贸区的企图, 一帮跟屁虫在茫然中也都傻了眼, 纷纷开始“转舵”或“调头”。

美国在南海的第一步棋下臭了, 便立即启动东海第二步棋, 用几十年前就埋好的地雷再立“卖点”, 放出日本来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 使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分列二三位、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大国互掐, 其司马昭之心, 早已路人皆知。其实, 随着建立在东盟“10+3”基础上的中日韩自贸区在10年前 (2002年年底) 正式筹建以来, 便一直让美国耿耿于怀, 只是苦于中东问题一时腾不出手。而近年来中日韩自贸区正加速组建, 中国先后与韩、日签订了数千亿元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且日本央行还准备近期购买上百亿元的人民币债券, 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更要命的是, 2012年5月13日, 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 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并于11月20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三国商务部长正式宣布启动谈判。一旦一个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东亚自贸区正式启动, 再加上中国东盟自贸区, 必将彻底动摇美元在东亚的地位, 对美元霸权的打击将是摧毁性的。因此美国绝不会面对自身的核心利益受损而坐视不管, 迟早要出手进行阻止, 就如同对付欧元。由此观之, 中日钓鱼岛之争早晚必将成为美元狙击人民币的诱饵, 使都将其视为本国核心利益的中日两国无路可退、鹬蚌相争。美国此招可谓一箭多雕, 既打击了中日经济, 又阻击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保住美元霸权地位, 还能拉上日本持续对抗中国, 使其成为美国围攻中国的主要力量, 替美国捉襟见肘的财政埋单。若如此,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仍持续“剑拔弩张”的形势下, 刚刚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成果可能付之东流,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也势必面临极大挑战。

4 人民币突围的对策

面对美日的步步紧逼, 我国政府也不甘示弱, 并据理力争。正如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所说,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实际上是为中国首次阐明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底线。在东海钓鱼岛争端上也借助“南海模式”经验果断出手还击, 就在日本政府9月10日宣布已决定将钓鱼岛的三个主岛“收归国有”的当天, 中国政府也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并强调有关部门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 紧接着又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委员会提交了我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 同时在政治、外交及军事上也针锋相对地以对等反制策略震慑住日本, 实行“拖字诀”战术。就目前形势来看已在钓鱼岛占得先机, 并有效抑制了美国的阴谋。当然, 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上势必招致延缓, 但绝不能止步, 而应坚定不移地向纵深推进, 大胆迎击各种挑战, 想方设法寻找突围对策, 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4.1 对内牢牢加固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支柱

人民币能否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货币, 关键取决于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实力和地位, 这是内部先决条件,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俗话说, 打铁还靠自身硬, 因此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 我们首先得立足自身, 脚踏实地, 苦练内功, 并借鉴英美等国本位币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不断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结合国际货币的发展历史及当前的国际现状来看, 一国 (区域) 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由该国 (区域) 的三大综合实力决定:一是阳实力, 即显性实力, 是彰显一国国际地位和整体实力的主要载体, 包括以政治、经济及军事三位一体组成的一国综合国力以及最能代表一国主权货币国际地位的黄金硬实力;二是阴实力, 即隐性实力, 是滋生并长期推动阳实力成长壮大的源泉, 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以及最能体现一国 (区域) 活力的科技创新力;三是虚实力, 即一国 (区域) 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力, 也即金融实力, 主要表现为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 具体看其国内金融中心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本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这便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之借鉴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内部着力点, 势必引起我国货币当局及业界高度重视, 并扎实推进和完成其所有内部环境建设, 届时, 人民币的出路就能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4.2 对外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渐进式战略

鉴于当前美元咄咄逼人的正面攻势,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仍应遵循“渐进式”步骤, 实行两个三步走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国际货币在地域上的三步走, 即从周边化、区域化再到国际化;二是国际货币在职能上的三步走, 即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同时坚定不移地跟进下列远、近期目标:近期首先应继续联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深入揭批当前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不公和在过去40多年来对人类经济造成的现实危害, 也即美元霸权对全世界犯下的种种罪行。如史无前例的通胀、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急剧下降的经济增长、不断恶化的全球失衡、世界各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以及频发的地区冲突甚至战争等, 并明确反对任何一国或少数几国有发行本位币剥削全世界的权力;其次要大力宣传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为了谋求货币霸权, 成为下一个美元, 而是为了打破当前极不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独霸局面而不得不暂时采取的现实迂回战术, 希望获得多数国家的道义及行动支持;然后近中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包括日本、菲律宾及欧盟等被美国一时所蒙蔽或要挟的国家和地区, 尽量争取以理服人、和平解决彼此间的各种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同时力挺欧元, 打压美元, 扶弱锄强, 尽力促成国际化货币中美、亚、欧三分天下之势, 实现美元、人民币与欧元三足鼎立的多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实现长期目标, 当人民币获得了相对甚或绝对的优势地位, 迫使美国及欧盟不得不坐下来和我们谈判, 达到“以斗争促和谈则和谈成”的效果, 并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合适的时机敦促召开Gn峰会或联合国大会, 最终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形成公正合理的超主权国际货币。

参考文献

[1][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75-180.

[2]杨松.浅析美元霸权逻辑演进过程[J].商业时代, 2013 (7) .

[3]范幸丽, 王晶.欧元[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158-160.

[4]杨松.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反思金融衍生品创新的风险[J].改革与战略, 2011 (5) .

从信用经济视角谈美元霸权 篇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可以证明以上观点, 并且一国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一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再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牙买加货币体系, 最主要的是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霸权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世界经济实行金本位制度, 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并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固定汇率的国际金融体系。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 英磅是国际结算的通用货币, 具有与黄金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由于英国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 使英国成为了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中心。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遭到重创, 只能举外债解决本国的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 使得英国成为了一个债务国。英镑的贬值也沉重的打击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的战争采购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并极大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发展, 使得美元的地位急速上升。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还有一定实力, 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1943年, 英美两国财政部官员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 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计划“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 两个方案反映了英美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 但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趁着本国综合国力的巅峰期, 建立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雷顿森林体系, 并将美元与黄金挂钩来确保美元的信用, 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 维持了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体现了是其自身固有的矛盾。对美国而言, 这既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美国建立与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要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既可以摆脱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 又可以利用外围国家实施“追赶型”发展模式的特点推行“入不敷出”的经济政策, 享受美元霸权带来的收益, 甚至在美国沦为净债务国, 对外债务金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美国还可以把调整经济失衡的负担转嫁给其他国家。

1976年, 牙买加体系形成, 此时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出现的重大转变就是债务媒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美元, 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同时, 形成了美元、日元、欧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并且在牙买加体系下,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

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牙买加体系时代的延续。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战略的恶果, 它不仅使许多国家损失惨重, 而且撼动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美元霸权不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还有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美国为了维护霸权不择手段。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战略物质之一, 石油交易当然也就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的确定使得其他要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 保证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 即美元的霸权地位才是其最终目的。这也成为了美国经济霸权的基础。

战争也是美国巩固霸权地位的主要手段。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南联盟, 而是欧盟。美国要制约欧盟的发展, 遏制欧元对美元的挑战, 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但是, 从当时情况看, 美国没有任何经济手段能阻止欧洲资本的回流, 美国只有调动经济领域以外的手段-战争。而选择科索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处在最接近欧洲心脏的地方, 战事一起, 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恐慌, 就不会投资于欧洲经济和大量购买欧元, 就可以达到其遏制欧洲经济和摧毁欧元的目的。

信用战争同样是美国霸权的体现, 美国通过对希腊的信用评价引发的欧债危机大大打击了欧元的地位, 资本快速流向美国, 偿还国际贸易逆差。

在国际信用经济中存在很多博弈, 主要也是以美国为主要参与国的信用博弈和能源博弈等。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同时承担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 既要维持世界经济增长并提供国际清偿能力, 还要维持美元的货币信用, 保持美元与黄金的汇兑比例, 即固定汇率制度。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 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 美国就要对外负债, 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美元贬值, 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制。但要保证美元币值的稳定, 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或维持平衡, 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 国际清偿手段匮乏。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 在这种两难困境下注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能持续的。

美国的霸权地位使得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难以估计的霸权利益, 而美国付出的只不过是美元的印刷成本。其他国家通过交易等获得美元, 然后去购买石油, 这些美元又以股票、证券资产等方式回流到美国, 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 从而支撑美国的经济, 这就是石油美元的回流。以此推理, 放弃美元标准就可以打破美元的霸权地位, 可是放弃美元标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也很大, 会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从而使世界经济萎靡不振。

浅析美元霸权的形成与运行基础 篇3

一、美元霸权的形成

1、初期的四个联动措施

初为强国的美国通过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双挂钩”的货币原则使“美金”地位成立;通过以稳定币值为名, 要求大宗交易以美元结算从而营造美元的稀缺地位和高信任度;通过1948年生效的关贸总协定, 为强势美元提供了扩张的方便之门;并通过“马歇尔计划”使得美元成为资本输出的最佳载体, 最终得以基于美欧贸易的正面联动性和美元的事实强势确立美国的货币霸权地位, 成为实际生产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

2、尼克松新政

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德国和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美国的双中心地位:生产和金融中心开始动摇, 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逆差并逐年扩大, 短期外债增加, 军费花销增加, 世界上开始出现了“美元过剩”的现象。美元的通胀和兑现需求的增加使得美国政府越来越难以应对, 终于在1971年8月, 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挂钩, 随后美元开始出现贬值风波, 随之刺激欧洲共同体、加拿大、日本等国宣布放弃本国主权货币与美元的直接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双挂钩”原则就此彻底崩溃。

3、“金融无赖”地位的确立

崩溃后的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 由于缺乏其他有效的替代方案, 没有任何硬通货可以独立支撑贸易的高效运转, 美元依然保持事实上“硬通货”的特殊地位。此外, 由于脱钩之后, 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联邦预算摆脱了兑换束缚和债务负担得以继续扩大。于是, 从1972年开始, 美国开始有意识地将国际收支赤字作为其“金融搭便车”的工具, 加紧落实保护主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 同时继续向世界经济输出通货膨胀。使得“美国独自可自由地推行国内经济扩张和外交政策, 而不用顾忌有关国际收支平衡的后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要求其他债务国强制实施紧缩政策, 它的行为却独一无二地不受任何金融约束。”这一“金融无赖”地位的确立使得美国构建了一个“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 美国都可以从中谋取利益, 而全球主要国家却离不开美元”的金融资本积累秩序。

二、美元霸权的五大运行基础

随着美元发行的不断膨胀, 从理论上讲, 必然会导致美元贬值和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那么现行的美元霸权地位是如何运行的呢?概括来讲, 现行的美元霸权的运行有五个方面基础:

1、附带政治性条件的经济援助

通过向经济陷入困境的国家和地区提供附带政治性条件的经济援助, 一方面使得美元成为其“紧缺货币”强化与美国的贸易依附关系, 另一方面操控其社会制度, 为美元在这些地方乃至全球的自由流动开辟道路。虽然这批“特洛伊木马”的具体内容已大不一样, 但是其精神实质并没有变, 如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东亚, 都在接受援助的同时不得不按照“华盛顿共识”的要求进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 扫除了美元流动的政策障碍。

2、垄断国际结算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提高了油价, 但是此举对于美国并无伤害, 只要OPEC继续以美元计价并以美元结算, 坚决保证石油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而且保证收益国把石油交易的收入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使资金回流美国。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 并可以使用这些石油美元去购买石油同时, 其他国家则需要想办法拼命储备更多的美元来消化高油价造成的经济伤害甚至社会动荡。

3、进行国际金融掠夺

以美元为本位制的金融资本全球积累机制实质上是对全球持有或使用美元的经济活动的征税和掠夺。迈克尔·赫德森指出:“自1972年以来, 美国日益有意识地运用其国际收支赤字作为一种蓄意的剥削性金融杠杆。这种新帝国主义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存在, 其新颖之处是美国抽取着所有的经济盈余。各央行成为美国以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剥削的工具, 这是通过当前的美元本位制, 而不是私营企业实现的。将这种基于关键货币本位的金融帝国主义转变为真正的超级帝国主义的是, 只有一个国家, 而不是每个国家, 具有维持不受限的国际收支逆差的特权。”金融掠夺成为当代金融垄断资本迅速攫取世界财富的主要途径。

4、打压其他世界性货币

美国阻止欧洲和亚洲建立区域性货币清算集团, 防止独立的金融自主权出现, 以此保证世界所有地区的经济金融活动最终都以美元为中心。欧元虽然历尽艰辛而成功诞生, 但是, 由于欧盟“不具备征税和制造信贷的公共权力, 欧元与日元一样, 无法与美元竞争。欧洲委员会实际上就是美国外交的一只手臂, 它剥夺了各成员国政府采取独立于美国的货币立场的权力”。

5、操纵货币利率和汇率打压上升国家

年复一年的贸易赤字和美元贬值, 必然导致人们对美元大崩溃的担心, 从而使得它面临着地位弱化的危险。要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就得时不时地打击一下别国的经济, 这个策略是屡试不爽的:20世纪90年代, 国际银行家们以泰铢为突破口, 沉重地打击了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此举不仅压低了进口商品价格, 而且以低廉价格将亚洲国家的核心资产纳入囊中。在金融动荡中, 美元作为避险货币显得极度“宝贵”, 美元作为避险货币显得极度“宝贵”, 这令亚洲国家更加依赖美元、增加了对美元储备的需求。

三、结论

显然, 美元霸权的获取和运行是美国霸权得以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霸权地位下的美元虽然只是一种货币符号, 却掌控着调集世界上各种实际资源的权力。从迈克尔·赫德森对于帝国主义转变为超级帝国主义的关键在于对价值符号的垄断这一论断可以看出, 世界政治的统治方式已然演变为对于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垄断,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命题的日益显著, 如何应对这一金融、货币制度安排上的霸权逻辑, 已经愈发的紧迫, 业已成为新一轮霸权交接、洗牌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美元霸权逻辑 篇4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许多学者指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特征和缺陷是美元本位制,或称“美元霸权”。如余永定(2009)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中国积累贸易顺差获得经济增长,美国积累贸易逆差增加国民福利。华民、姚大庆(2009)认为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财富,因而长期奉行入不敷出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泡沫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次贷和金融危机。张明(2009)认为美元本位制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实体商品与金融资本的“双循环”,美元本位制能否持续的关键,在于新兴市场国家与资源输出国是否愿意继续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元资产。

现有文献缺少对国际货币体系特征的深入研究,尽管多数文献都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体系,但是关于美元本位或美元霸权的具体含义并没有明确定义和一致意见。现有文献在描述美元霸权时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一是美国在IMF的份额最高,二是美元是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三是美元资产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资产,四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可以向世界征收“铸币税”,等等。但是,以上这些依据只是美元霸权的表现,而不是其根本原因或衡量标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货币权力”概念,本文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取决于美元具有最强大的货币权力,本文的第2部分介绍货币权力的相关理论,第3部分用货币权力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特征,第4部分重点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货币权力,第5部分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货币权力简介

权力(power)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1)。世界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以权力为基础的互动,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货币权力(monetary power)指各国(地区)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地区)实施影响的能力。Cohen指出(2)国际货币权力包括自治力(autonomy)和影响力(influence),影响力是改变事件或结果的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行动,该国就在此事务上具有影响力;自治力指一国独立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去影响别国,而是能够不受别国影响。自治力是货币权力的基础,是具有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国可以不受外部约束地追求其目标时,它才可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自治力的关键在于外部失衡的调整责任由谁承担。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收支联系起来,一国的顺差就是其他国家的逆差。当一国被迫采取措施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时,它的(内部)政策独立性就受到外部失衡的干扰,从而丧失了自治力。因此,一国货币权力的基础是避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被迫的调整负担的能力。

根据对避免调整方式的不同,自治力可以分为推迟力(power to delay)和转嫁力(power to deflect),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国际流动性状况,包括外汇储备和借入外债的能力。转嫁力是把调整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的能力,它取决于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转嫁力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一国经济的开放度和适应能力。经济开放度的常用指标是国际贸易占GDP的比率,开放度越大,国内产业越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所以开放度与转嫁力成反向相关。适应能力的指标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信息的可得性和管理者才能等,适应力越强,经济调整的速度越快,转嫁力越大。影响力的形式有被动(passive)和主动(active)两种,由于国际货币关系本质上的相互性,在一国获得自治力的同时,它也取得了对其他国家(被动的)影响力,这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当一国有意识地利用其实力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对内和对外的货币经济政策时,就称该国具有主动的影响力。主动的影响力不仅需要影响别国的能力,而且需要影响别国的意愿,后者又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结构。

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中的货币权力

(一)金本位

下面基于货币权力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上第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金本位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盛行了约30年后,于“一战”爆发时崩溃。国际金本位的特点是:(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3)各国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铸币及银行券之间可以自由兑换;(4)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可以自由铸造(3)。英镑在金本位时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是各国货币的中心,因而又被称为“英镑霸权”。但是,如果用货币权力来分析,当时英国的货币权力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制度性的差异。在自治力方面,各国的推迟力都是由其拥有的黄金储备决定的。虽然各国普遍接受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但英国并不能无限制地发行英镑购买国外的商品。当英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英镑相对于黄金将发生贬值,当贬值超过一定的限度即“黄金输送点”后,外国将要求英国直接以黄金支付,英国必须向国外输出黄金来弥补逆差。因此,它的推迟力是有限的。由于英国经济的开放度较大,英国的转嫁力低于其他国家。

在影响力方面,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关系约束了国内政策的溢出效应。根据休谟阐述的“价格-铸币机制”,如果一国的对外需求增加,它将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出,迫使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产生通货紧缩。国内物价的下降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金本位像一道防波堤将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隔离开来,各国货币的被动影响力都很小。至于主动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里,政府对本国经济谈不上有效的控制”(4),更不可能主动地改变别国的货币经济政策了。总的来说,金本位时期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均由其黄金储备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本身是对称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于1944年,是一个黄金和美元并重的国际储备体系,它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承诺,各国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按35美元=1盎司的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是可调整钉住美元汇率制,各国货币的汇率钉住美元,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这一汇率水平,只有在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容许调整货币平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核心国家货币(美元)的货币权力增强了。首先,美元的自治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自治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主要用于储备,并不直接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国出口商并不能以美元向美国兑付黄金,只能将美元交给本国的中央银行,由后者向美国申请兑换。实际上各国央行出于维持与美国关系等原因,并不积极地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法国除外)。因此,美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迟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其次,美元的影响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影响力。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国内政策对世界的溢出效应增加,日本、西欧都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和进口需求以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由于西方各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当时出现了“美元荒”,美国通过提供国际贷款和援助等条件,可以方便地对其他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是有限制的,这就是美国政府将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以固定比价兑换为黄金的承诺,这个承诺的可信性导致了“特里芬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得很好,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段“黄金时期”。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转为逆差并逐渐扩大,美元的信心出现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3年崩溃。由此可见,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但核心货币(美元)仍然受到制度约束。

四、牙买加体系中的货币权力和美元霸权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国际货币制度问题的临时委员会,并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特点是:(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2)储备货币多元化,除美元外,特别提款权、马克(欧元)、日元等都可以充当国际储备;(3)汇率制度多样化,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采用可调整钉住、有限浮动、灵活浮动和独立浮动等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通常的解释是美元不能再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官价,美元的地位相对下降了。但是实际上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以黄金的代表者出现,美元直接成为世界财富的代表。因此,美元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

(一)推迟力

货币权力的基础是自治力中的推迟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推迟力是空前的。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对于一般的逆差国来说,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或对外借款来推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时间,但这种推迟是有限的,一旦储备耗尽或外债过多,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就刻画了这个过程。

美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因为美元既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又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既然美国没有义务保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的发行量也就不受美国储备的制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需要。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政府显然会选择增发美元来对外支付,不会采取可能危及国内就业和增长的紧缩政策。美国可以不断地发行美元来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不需要考虑逆差的弥补,所以它拥有几乎无限的推迟力。由于外国政府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不能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只能以美元或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会导致黄金等储备资产的外流,而只是美国债务的积累;其他国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也不会出现黄金等储备资产的流入,而只是对美国债权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其他国家比美国更担心美元的贬值,因为美元贬值会使各国累积的对美国债权价值缩水,美国则可以从中减轻其债务负担。从历史数据表明,从1980年起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一直为负值,而且总体上呈扩大之势,说明美国可以保持近30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对国内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这正是美元巨大推迟力的生动体现。

(二)转嫁力

转嫁力是自治力的第二个内容,可以用经济开放度和要素流动性来衡量转嫁力。麦金农用外贸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指标,如表1所示。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2个西方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位居第2位,仅略高于巴西,明显低于韩国、德国、中国等。因此,当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同等程度的变化时,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低于其他经济大国。

要素流动性包括劳动力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但没有一个直接的度量指标。Gwartney and Lawson(2003)在研究各国经济自由化的测算时构造了一个信贷和劳动管制指标,其考虑因素包括私人部门所获得的贷款比例、通过私人合同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比例等,可以用这个指标近似地表示要素流动性。从表2中数据可知,美国的要素流动性位居世界第4,在12个大国中仅次于英国,远高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水平。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较小、要素流动性较高,因此拥有最强的转嫁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http://stat.wto.org/Country Profile)

数据来源:转引自Gwartney and Lawson(2003)

(三)被动影响力

由于美元拥有世界货币地位,美联储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国内政策的外部性很强,具有巨大的被动影响力。例如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大幅降息,有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二战以后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致使信贷成本极为低廉。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而且确实有助于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防止日元和欧元相对美元升值,日本和欧元区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日本直到2006年7月才放开零利率,欧洲央行也长期维持2%的低水平再融资利率。为了寻求高回报率,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纷纷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使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连创新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从2003年的8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 920亿美元,两年内翻了一番。特别是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本来就面临经常账户巨额顺差,又加上国外游资涌入资本账户套利,本币升值压力更加严重。由此可见,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催生了各国的资产泡沫。

(四)主动影响力

得益于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元的主动影响力是其他货币不可比拟的。当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时,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施压,迫使别国就范。例如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美国为了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强迫日本同意让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迅速由240上升到200,1986年继续上升到160。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被迫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政策,在1986年连续4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日本贴现率降低到2.5%。1987年秋天,日本经济出现过热迹象,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为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埋下了伏笔。二是以本国制度为基础制订国际规则。例如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签订之前,各国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没有统一的要求。一些美国银行向联邦储备委员会抱怨对外国银行的国际银行储备金要求比对美国银行的低,结果导致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为了平息这些抱怨,美联储向外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提高本国银行的准备金,各国谈判的结果就是制定了以美国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标准的《巴塞尔协议》(5)。三是操纵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有条件地援助干预受援国内政。美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通过IMF对泰国、韩国等发生危机的国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援助条件,包括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财政政策,长期内进行结构性改革、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股权融资等。这些政策建议只是片面反映了美国推行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东到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紧缩性政策还会加剧经济的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几乎无限地放大,美元的霸权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理论中,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向美国提供消费品并固定对美元汇率,共同维持BW2的运作。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13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有学者据此提出要扩大中国的“话语权”,争夺人民币的“定价权”等建议。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即使是新兴的国际货币欧元,其货币权力也难以望美元的项背。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后,美元发挥出“避风港”效应,美元的汇率不降反升。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美元兑欧元汇率从1.5759升值到1.2797,升值约23%。同期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从70.91上升到83.11,升值约17%(6)。由此可见,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使世界对美元丧失信心,反而更强化了美元的货币权力。

国际货币体系从来都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那些大国、强国或大国集团的意志和利益”(7)。历史上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惯例加以认可,二是由主要大国主导通过国际协议规定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准则。根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环境,我们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多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逐渐增强人民币的货币权力,却不宜急于要求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

摘要:货币权力指各国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实施影响的能力,包括自治力和影响力两个部分。由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权力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中越来越大,致使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日益显著。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拥有空前的货币权力,这常被称为“美元霸权”,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没有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

关键词:货币权力,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

参考文献

[1][日]黑田东彦.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

[2]华民,姚大庆.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A].袁志刚.全球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7]周文贵,肖鹞飞.国际货币制度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Benjamin J.Cohen,“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iffusion and ambiguity”,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84(3):455-470.

美元霸权逻辑 篇5

一、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

综合前人观点, 渐进性因素和突发性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美元成为国际货币, 然后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机制等因素造成的转换成本使得这种状态长期延续下来。其中国际贸易作为渐进性因素, 正如蒙代尔所说, “最强大的货币是由最强大的经济力量所支撑, 这乃是一个实际的历史惯例和事实”, 有学者形象地称为“滚雪球”效应。 (2) 这符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均衡理论的观点, “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是由谁说了算, 国际货币的产生也是由各国货币竞争的结果, 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做出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作为突发性因素, 让美元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3) 使其走上了霸权之路。吉尔平曾论述说“美国霸权的基础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它的核威慑力量扩大到包括了各个盟国。美国基本上是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解决了全球霸权的经济负担”。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国际金融制度的建立, “双挂钩”制度使得外汇和黄金价格实现固定化。随着冷战爆发,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中心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先后制定实施的利息平衡税、自愿信贷计划和Q条例给予慢慢形成的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欧洲美元 (4) 市场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 该市场在客观上强化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二、美元霸权地位的维系

1973年随着美国放弃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然而, 美元霸权并没有因此瓦解, 随后建立的牙买加体系即是明证。从某种意义上讲, 该体系的崩溃在开创了黄金非货币化时代的同时, 拯救了当时美元的霸权地位, 因为, 这客观上使得美国保持长期经常项目逆差成为可能。事实上, 三十余

(1) 例如周小川就曾提出,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年来, 美国始终保持大规模的经常项目逆差 (1) ———通过不断输出美元来换取境外的商品、资源和服务, 同时通过金融项目顺差使美元回流。这种循环大幅提高了境外对美国金融资产的需求, 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膨胀, 同时也加速了其实体经济的衰退。实证结果表明, 美元的独特地位使美国获得极大的市场利益, 占据有利于自身的世界资源, 巩固美国霸权的同时压制其他经济体平等共享世界资源, 抑制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李凌云 (2010) 认为美国实体经济的相对衰退将“引发境外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崩溃, 大幅削弱美元在同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 引发全面的美元危机”。虽然金融危机 (2) 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霸权危机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弊端, 即美元作为现有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始终无法做到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特里芬难题”始终存在。但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为时过早, 甚至存在“金融危机会进一步强化美元的霸权地位”的可能。从事实层面来看, 一方面不存在可以替代美元的货币, 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仍然较为稳固, 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同样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稳定机制。理论层面来看, 相互依存理论、 (3) 霸权稳定论、 (4) 原罪论、 (5) 国际货币生命周期理论、结构性金融权力理论等都为美元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其霸权地位做了充分论证。

从实证来看, 其后美联储出台的量化宽松政策及政策结果也都表明美元霸权地位不仅没有动摇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一方面金融危机的概念发生变异, 受伤害的概念在新金融时期已经截然不同;另一方面美元对策非常长远, 包括触动市场神经的QE2本意即是维护美元霸权。它正是美国基于全球的形势与经济格局, 为保全美元霸权而采取的对策。政策覆盖面已超出常规时期的资产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未来的美元霸权垄断和控制实施铺垫和准备。

三、结论和不足

通过以上对美元霸权形成和长期维持研究的文献综述, 可以发现无论从美元霸权地位的发展史还是事实层面与理论层面的分析, 美元仍将在长时间内维持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另外通过该文献综述发现这个领域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回顾基础上的比较分析。这种研究往往以较高的抽象程度去分析真实世界, 但同时分析缺少精确的数学表达 (除搜寻模型外) , 技术的局限使当代的美元霸权分析没有建立起严格的逻辑基础, 而严格的逻辑基础正是科学知识持续有序增长的必需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张云.全球流动性膨胀的原因及其后果[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8) .

[3]刘骏民.从美元支柱虚拟化看国际货币危机[J].资本市场, 2007, (11) .

[4]李凌云.世界经济虚拟化中的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J].社会科学, 2009, (1) .

[5]栗志纲.透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政治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77.

[6]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 1999, (9) .

[7]李海燕.国际汇率安排中的美元猫权[J].国际金融研究, 2003, (3) .

[8][美]罗纳德.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王信, 何为, 译.北京:中国金触出版社, 2005.

[9]赫德森.金融帝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0][英]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M].杨宇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103.

[11]张睿.基于搜寻模型的国际货币理论综述[Z].2010.

美元霸权逻辑 篇6

一、美元霸权的兴起

在19世纪,由于英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实力,英镑在国际货币关系上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经过一战后,英国及英镑就逐渐丧失了这种在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危机中,英镑的霸权地位逐渐丧失。经过二战的洗礼,英、法、德、日等国的经济已经一塌糊涂。纵观世界,只有美国的实力通过这两场战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到1945年美国甚至积累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财富。此时的美国就像一匹黑马,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经过两场耗时的世界大战,各国的货币大肆贬值,国际货币市场毫无秩序可言,国际贸易无法正常开展,这给各国想要迫切恢复本国经济带来沉重一击。因此,选择一种强势货币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秩序是当时整个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就开始筹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实现其在世界经济上的霸权地位。

虽然后来接连引发的几次美元危机,使美元陷入了“特里芬两难”的境地,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但美元长期处于世界货币的统治地位,使得世界各国依然对美元有着强烈的依赖。美国负责发行美元纸币,其他国家则生产各种产品再以美元卖出,然后将获得的美元用来清偿以美元标价的外债,或是积累美元储备来维持本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虽然知道美元的不稳定性,但各国又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就会以本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流失作为代价,使本国的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则是乐得其所,长期保持着“双赤字”,一边欠着全世界的债务,一边却又有着高消费率、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毫无顾忌,因为有着世界人民在为他们买单。总之,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民众可以无节制的负债,进行过度消费,而美国的经济又处于双赤字之中,这就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美元霸权的弱化

(一)美国自身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讲,美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心,其根本问题在于消费者存在过度消费和借贷的现象,而美国政府又存在着巨额的财政赤字,在国际贸易上也存在着巨额的贸易赤字,再加上金融机构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过度承担风险来获取收益,使得很多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即使是像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机构也未能幸免。随着这次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美元的国际信心受到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又遭受了第二波打击,股市暴跌、大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就连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的“华盛顿共识”也遭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质疑。

另一方面,从政治和军事角度来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国防开支持续增长,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也逐年大幅增加,其庞大的航母舰队以及先进的武器设备,无不彰显着美国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视的。但是美国也是一直靠着它在国际上“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来行使它的“国际警察”的特权。就像如何依靠两次世界大战起家的方式一样,美国依旧依靠军事资源来巩固其霸主地位。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黑手”,隐藏在骚乱之中。然而这样频繁地涉足于各种局部战争,也使得美国政府面临很大的压力。从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实力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数千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不仅使其政府财政面临着严重赤字,也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而由其所谓的反恐战争所导致的局部动荡不安,乃至世界各地出现的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恐怖袭击,也使得全球的反美情绪持续高涨;更糟糕的是,一向关系密切的美欧同盟也出现了裂痕。

(二)世界其他国家方面

从整个世界来看,美元霸权的弱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崛起而说的。如今,世界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金砖国家的崛起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缩短了与美国之间的距离,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支配地位在逐渐减弱。而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为寻求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就从未减少过。经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呼吁设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资产的声音越来越大,这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的迫切意愿。

与之相对应,以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为代表的多种货币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中兴起。欧元的设立使得欧元区的整体经济规模和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欧元也用它的实力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经过30年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变得举足轻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也愈加重要,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正在稳步前进。这种向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多个国家、多种货币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能够避免对单独某一种货币的过度依赖。美元霸权的弱化趋势不可避免。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数次变革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从理论上说不仅要保持供给有序,而且还能及时地根据需求和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并且不会受到某一个国家经济或是其他方面的影响。而主权信用货币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因而,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从而降低未来危机发生时的风险。

(二)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影响力

为了加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应当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进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先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让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以硬通货的形式得到这些国家的普遍认可,使之具备在一定范围的国际可接受性,从而成为区域性货币,减小对美元的依赖。

要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投资的使用范围,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一直都在流通。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逐渐开展,人民币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交易货币。在亚洲的很多国家,尤其是东盟的一些国家都非常愿意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结算。目前,我国已经与蒙古、巴基斯坦、泰国、韩国、马来西亚、阿联酋、土耳其等国的央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成为区域性货币,进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话语权,更能争取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金融格局。

(三)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我国对外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内则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目前我国仍然是出口导向的国家,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再加上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都是为了促进双方之间贸易沟通,进而从外贸上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实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

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并未对我国造成重创,但却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陷入寒冬。我国的出口仍面临严峻的形势。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疲软,欧债危机又危险重重,国际需求疲弱,企业的订单不足;当前全球通货膨胀趋势明显,企业承担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本就本小利薄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因而我国要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尤为重要,同时国家也要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元霸权的兴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然后从美国自身和世界其他国家两方面论述了美元霸权地位弱化的原因, 认为美元霸权的弱化是相对的,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顺应了历史潮流。最后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主要包括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和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关键词:美元霸权,兴起,弱化,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刚, 潘成夫.美元霸权的衰落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J].国际金融, 2012 (03) :27-31.

[2]雪梅.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趋势[J].保定学院学报, 2010 (01) :58-60.

上一篇:鸡舍温湿度下一篇:古代诗词的比较鉴赏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