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

2024-08-22

美元霸权(共7篇)

美元霸权 篇1

国际债权债务的主要媒介由黄金逐渐演变为一国货币, 并由金本位制下的货币转变为与黄金脱钩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主导国际市场, 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主导性, 加之国际信用市场法律依据缺失, 导致霸权主义必然存在, 而公平互利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而且任何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都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和武力作为后盾, 因为货币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 就相当于货币殖民主义。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可以证明以上观点, 并且一国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一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再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牙买加货币体系, 最主要的是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霸权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世界经济实行金本位制度, 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并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固定汇率的国际金融体系。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 英磅是国际结算的通用货币, 具有与黄金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由于英国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 使英国成为了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中心。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遭到重创, 只能举外债解决本国的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 使得英国成为了一个债务国。英镑的贬值也沉重的打击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的战争采购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并极大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发展, 使得美元的地位急速上升。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还有一定实力, 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1943年, 英美两国财政部官员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 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计划“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 两个方案反映了英美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 但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趁着本国综合国力的巅峰期, 建立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雷顿森林体系, 并将美元与黄金挂钩来确保美元的信用, 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 维持了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体现了是其自身固有的矛盾。对美国而言, 这既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美国建立与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要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既可以摆脱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 又可以利用外围国家实施“追赶型”发展模式的特点推行“入不敷出”的经济政策, 享受美元霸权带来的收益, 甚至在美国沦为净债务国, 对外债务金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美国还可以把调整经济失衡的负担转嫁给其他国家。

1976年, 牙买加体系形成, 此时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出现的重大转变就是债务媒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美元, 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同时, 形成了美元、日元、欧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并且在牙买加体系下,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

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牙买加体系时代的延续。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战略的恶果, 它不仅使许多国家损失惨重, 而且撼动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美元霸权不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还有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美国为了维护霸权不择手段。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战略物质之一, 石油交易当然也就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的确定使得其他要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 保证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 即美元的霸权地位才是其最终目的。这也成为了美国经济霸权的基础。

战争也是美国巩固霸权地位的主要手段。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南联盟, 而是欧盟。美国要制约欧盟的发展, 遏制欧元对美元的挑战, 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但是, 从当时情况看, 美国没有任何经济手段能阻止欧洲资本的回流, 美国只有调动经济领域以外的手段-战争。而选择科索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处在最接近欧洲心脏的地方, 战事一起, 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恐慌, 就不会投资于欧洲经济和大量购买欧元, 就可以达到其遏制欧洲经济和摧毁欧元的目的。

信用战争同样是美国霸权的体现, 美国通过对希腊的信用评价引发的欧债危机大大打击了欧元的地位, 资本快速流向美国, 偿还国际贸易逆差。

在国际信用经济中存在很多博弈, 主要也是以美国为主要参与国的信用博弈和能源博弈等。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同时承担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 既要维持世界经济增长并提供国际清偿能力, 还要维持美元的货币信用, 保持美元与黄金的汇兑比例, 即固定汇率制度。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 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 美国就要对外负债, 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美元贬值, 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制。但要保证美元币值的稳定, 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或维持平衡, 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 国际清偿手段匮乏。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 在这种两难困境下注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能持续的。

美国的霸权地位使得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难以估计的霸权利益, 而美国付出的只不过是美元的印刷成本。其他国家通过交易等获得美元, 然后去购买石油, 这些美元又以股票、证券资产等方式回流到美国, 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 从而支撑美国的经济, 这就是石油美元的回流。以此推理, 放弃美元标准就可以打破美元的霸权地位, 可是放弃美元标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也很大, 会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从而使世界经济萎靡不振。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暴露了当前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弊端, 国际货币体系的调节功能受到质疑。美国对外的债务越高, 说明美国占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就越多, 如果美元贬值, 则美国占有的多而偿还的少。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 美国就会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美元贬值,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资产缩水, 美国的经济风险就会转嫁给其他国家。因此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合理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必经之路,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 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是其关键一步。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完成只能是伴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实力不断提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进一步要完成的工作, 诸如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 扩大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等。

取消“美元霸权”短期难见成效 篇2

1929年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过度投资,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实体受损,再生产过程崩溃”。而如今美国发生的则是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危机:“过度消费,不事储蓄,全球透支,信用链条崩溃”。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类型。

美国人的“恶习”是怎么惯出来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吗?似乎不像。过去说资本主义导致资本积累太多压制了消费,而这与当前我们批评的美国弊病恰恰相反。

是“西方文化”导致的吗?似乎也不像。韦伯讲的“新教伦理”强调节俭和把积累看成尽“天职”,不少人反对韦伯的解释,但都不否认韦伯提到的事实。韦伯时代的新教徒会像今天的美国人那样寅吃卯粮地超前消费?今天的美国人仍然多数信仰新教,但他们已经从“积累狂”变成了“消费狂”,这显然不是什么“西方文化”所能解释的。

其实直接的解释很简单:美国人这种消费方式首先是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惯”出来的。

试想无论哪个“文化”中的人,假如拥有这样的“宝葫芦”:只要自己印钞票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东西来消费,有几个人能有足够的自制力经得起诱惑而不去那么做?这种条件下谁还会去辛辛苦苦地“积累”?

但是美元并非宝葫芦至少有两个原因:各国并非美国的殖民地,尽管放弃美元需要成本,但如果美国过分滥印导致大贬值,各国并非不能“壮士断腕”。而全球铸币税的丧失是一时的全球透支之益所不能弥补的。

如果滥发美元又不欲其大贬值,除非让境外美元购买美国资产。这就有“卖光美国”的危险。到一定程度“美元霸权”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为维持美元地位而影响美国的经济主权。

因此“后布雷顿时代”美元不是更强势了,而是相对不那么强势了。美国当局一直是把他们的巨额逆差、向全球透支当成大患,而力图改变的,只是他们无力改变。改变不了就怨天尤人,责怪像中国那样的国家向他们低价“倾销”。

可以说美国的抱怨没道理,但却不能说“他们的抱怨是假装的,是‘阴谋’,他们实际上是想推动超前消费、推动透支的扩大。”

换言之,即便从美国的利益看,无限制地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向全球透支的做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出大问题。

美国的有识之士对寅吃卯粮导致的“泡沫”忧心忡忡,至少已经十几年了,美国的当局也不是没有这种担忧,但就是解决不了,这是为什么?

以美国而论,许多论者都提到罗斯福传统到60年代“民权政治”而极。此后美国似乎又“回归保守主义”,“政府制造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更多”之说大为流行。

但是据政治上倾向民主党的哈佛大学D. 波克教授指出,事实上就在这种说法日益得势的同时,从60年代到世纪末这三十多年中国家政策的实际趋势却相反:无论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扶贫济老还是在增加妇女及少数族裔机会等各个方面政府作用都在明显加大,所有这些方面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四倍之多。

因此所谓这三十多年的“保守主义化”实际上恐怕只是反映人们对个人自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他们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要求也在提高。

“霸权”是不是条件?当然不是。自从“大国崛起”就有了霸权现象,但西班牙、英国霸权时代并没有“债务陷阱”。恰恰相反,霸权可以“抢钱”,而抢钱是不会造成债务的。只有“借钱”(透支)才会。而借钱不需要霸权,霸权也未必借得到钱。

今天的“欧债危机”焦点国家希腊、爱尔兰透支欧洲,是因为这些小国有什么霸权吗?所以,不是说美国没有霸权或不追求霸权,今天的危机是不能用霸权来解释的。

“恶习”持续的其他条件:1.有“借钱资格”,这就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2.还要有人愿意大量、长期地借钱给你。这就要依靠与民主国家相反的一种大国。这种大国存在着“一左起来就压缩自由,一右起来就压缩福利”的尺蠖效应,由于自由福利双不足导致严重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产能过剩、投资过度,正需要大量的“外需”来防止1929年式的“过剩危机”爆发。于是就出现弗格森说的“Chimerica”现象。

没有“低人权国家”以血汗工厂方式向美国输出大量廉价商品只要一张“白条”(顺差),同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人的“恶习”不会发展到今天。

没有美国的巨额“外需”,中国的“过剩危机”很可能变成1929年式的灾难。

泡沫时期,美国人从中得到“高消费”,中国从中得到“高增长”,但这果然是什么“利益共同体”吗?

美国的消费窟窿越大,越希望中国增持美债,给他们填窟窿。中国的过剩危机越严重,越希望扩大外需。于是一方面加强出口退税使产品更廉价,以适应美国因危机降低了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冻结劳动合同法,以降低生产成本维持“竞争力”,但消费不足却因此更难改变。

欧洲的福利向来比美国更高,不少人认为已“过度福利”化,信用领域虽然没有那么“过度自由”,但那与其说是欧洲人更为自律,不如说是她没有美国那种透支条件,玩不了那种游戏。一旦欧洲人有了如今美国拥有的那种“世界印钞机”特权,他们就不会把它当成宝葫芦来玩?

跨国货币的设想更难实现。世界上迄今还未有过不靠主权信用又不靠真金白银而确立一种共同货币的成功例子。几种强势货币的“协定篮子”很难比每种货币单独的信用更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早有建立这类货币的设想与实践,SDR这样的跨国结算工具也已有很长历史,但是成熟的跨国货币一直没有出现。人们提到欧元是成功的跨国货币,但这与欧盟本身的主权化进程是高度相关的,恐怕难以成为非主权信用货币成功的例证。

当前,尽管在危机冲击下各国对“美元霸权”的批评都很强烈,但他们的打算也各不相同。中国主要关心手中美元资产的安全,而欧洲更希望打破美元垄断以分享透支权的好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虽非毫无希望,但至少短期难见成效。

论美元霸权及其经济影响 篇3

“霸权” (hegemony) 一词源于古希腊, 原本是指斯巴达在对抗波斯的希腊城邦联盟中所处的领袖地位, 具有“领导性”这样一种广泛的含义, 在马其顿被征服后, “支配”的意思列入其内。近代以来, 随着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该词更多地用来表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国家推行的支配性政策, 指某个国家、国家集团或政权处于超群的优势地位。

“美元霸权”是由美国金融分析专家廖子光 (Henry C.K.Liu) 首创的描述美元在全球经济中霸权地位的术语。廖子光最早在2002年4月11日《亚洲时报》的一篇题为《美元霸权必须终结》的文章中提出这个术语, 将美元霸权严格的界定为“自1971年以来, 美元作为一种没有黄金支撑、没有美国货币和财政纪律约束、只靠美国军力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的不兑现纸币, 却继续担当全球金融与贸易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然后这个术语被广为流传和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向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 一文中, 将美元霸权定义为“由于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可以从外围国家获取一系列资本流动收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樊雪志撰文“美元霸权体系的中国流动性过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 认为美元霸权是指“美国借助其货币的国际信用特权, 无所顾忌的发行美元平衡国际收支, 促使美国的投机资本、跨国金融企业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力量从其他国家获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许少强在“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 (《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文中, 把美元霸权定义为“美元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中, 给美国带来诸多经济利益, 但同时可能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从表面上看, 美元是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 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计价单位、支付和储备手段, 因此国内外学界对美元霸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的国际地位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关注最多的是美元霸权如何为美国带来各种经济收益和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元霸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 已经是内化于全球经济增长并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每根神经的主导型机制。

综合对美元霸权含义的各种不同理解, 笔者将其定义为:美元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 作为一种不兑现纸币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处于中心货币地位, 使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不对称性单边依赖, 引导和塑造一系列有利于美国领导和支配全球的制度安排。廖子光的总结与本文所用的意思比较接近。

二、美元霸权的经济影响

美元作为一种霸权货币, 需要美国承担相应成本, 如美国政府必须执行稳定而连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避免提供清偿能力与保证其货币信用之间的冲突;必须具备广阔、有深度并且不存在资本管制的金融市场, 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等。美元霸权的存在有其经济基础和现实合理性, 对国际货币体系及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美元承担着主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投资手段的职能, 因此美元地位相对稳定对国际贸易的平稳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相对需要承担的成本和责任, 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收益更为巨大。美元霸权不仅维持着美国经济的平衡运行, 还最大程度上占有他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且可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 巩固全球霸权。另一方面, 美国在享有美元霸权利益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责任, 由此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某些不稳定因素, 对美国自身及世界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的债务泡沫日益扩大, 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很好的例证;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是美国蓄意推行美元霸权的最大恶果, 美元霸权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经济世界。

1、维护本国经济的平衡运转 (1) 降低了汇率风险

美元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货币, 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投资计价和交易结算货币, 美国企业在进出口中一般都采用美元进行支付和结算, 不存在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结算, 因而就规避了汇率变动的风险。

在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保持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 是稳定本币币值的重要保障。但是, 储备外汇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储备外汇相当于为他国进行储蓄;外汇储备的增加要求相应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这样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持有过多外汇储备, 还要承担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而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可以拥有较少的外汇储备, 相应的为了外汇储备付出的代价就少之甚少。

(2) 较容易的应对国际收支失衡

一般情况下, 当一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时, 都要进行国内经济政策的痛苦调整, 这是必须的。但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位置, 美国在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时, 通过印刷本币就可以弥补赤字, 无需干预外汇市场, 就能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供给是通过美国贸易逆差形式来实现的, 这无形中也为美国常年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解除了美国保持外部平衡的义务, 从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唯一可以长久的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与对外负债而不必紧缩经济的国家。

(3) 促进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资产以天文数字剧增, 极大的拓展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广度和深度, 发展出全球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监管最严密、法制最健全的资本市场。如今的美国资本市场可谓主导全球, 美国的银行、基金等众多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 组成了最强大的金融势力, 占据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最高端。这是今日美国霸权最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2、最大限度的占有他国财富 (1) 直接的国际铸币税收益

所谓铸币税, 是指货币发行国家通过发行货币可以获得一个净收益, 因为流通中铸币或纸币的面值和金银条块及其铸造成本之间是有很大差额的。国际铸币税实际上是货币发行国对持有国财富的一种占有。铸币税与货币地位密切相关, 一国获得铸币税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该国货币被他国的认可程度或者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高, 发行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就越多。对于一种信用货币而言, 国际铸币税权的取得是其世界货币地位的重要象征。

美国是世界上享有国际铸币税最多的国家。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货币的供应, 占有了国外美元持有者的资源。今日全球接近六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美元资产占80%以上, 美国由此获得的巨额铸币税可想而知。2003年美国获得国际铸币税约为231亿美元, 至2003年已累计获得铸币税约4319亿美元, 1990-2004年平均每年获得铸币税为181亿美元。

(2) 债务的减负和逃脱

美国可以不受限制的向全世界借债, 却不必对等的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美国向其他国家举债都是以美元计算, 可以通过美元贬值的手段来操纵负债的价值水平, 不需要通过紧缩经济来摆脱债务压力。通常情况是, 美国借债越多, 美元就越贬值, 到时实际偿还的就越少。而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 既要被动的承担收益率下降的损失, 也要面对债券到期时汇率、利率变化的风险。

(3) 控制全球的经济命脉

美国在国际货币经济中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制定和操控世界货币、金融、经济规则及协调机制, 从而能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使自己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动和支配地位, 操控和影响其他国家经济发展。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更加强大、直接的影响力。浮动汇率体系加上巨量的投机资本, 汇率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主导变量, 而各国汇率的波动相当程度上被美联储和财政部所操纵。很多国家已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而只能依赖于美国。正如马丁·迈耶指出的:“浮动汇率制度下, 各国政府远不能成为自己房子的主人, 他们失去了用货币政策达到国内目标的力量。”

3、美元霸权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 美元霸权强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中心-外围”架构的确立。美国经济学家杜利 (2003) 等根据世界各经济体的功能, 将世界分为三个主要经济货币区, 即一个中心地区-美国, 贸易账户区-亚洲和资本账户区-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美国居于“中心-外围”架构的核心, 其他国家位于该架构的外围。在这一架构下, 外围国家的资金大规模进入到美国的金融市场系统, 降低了进口货物价格,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升了美国消费者的支出。消费者支出不仅是美国经济的支柱, 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货币, 是公共产品, 但从国家角度来说又是典型的私有品, 美国有内在动力去多印钞票、滥用货币。美元的过度投放, 其结果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高涨, 从而产生了美元债务泡沫。

为了充当全世界的最后消费者, 美国经济因挥霍消费和账目欺诈而使债务泡沫日益扩大。由于美国国内储蓄率低, 过度消费, 美国的资产净值和房地产价格不可持续和不合理的增长意味着美元的价值其实在不断贬值。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受高额利差的诱惑, 不负责任的全面放宽放贷标准和信用等级, 疯狂制造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同时, 美国消费者的信用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占个人可支配所得的比例之高是前所未有的。美国房屋增值的速度远不及一般家庭债务增长的速度, 多数人都是靠着不断扩张信用来满足无止境的物质欲望。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 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 加上政府为刺激消费, 美联储一直维持较低利率,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猛。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 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房地产价格的下滑, 同时美联储又不断调高利率, 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 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 房市的低迷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量违约客户出现, 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造成坏账, 银行收回房屋, 却卖不到高价, 大面积亏损倒闭, 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不断出现恶化迹象, 引起了美国股市剧烈动荡, 危机逐渐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影响了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 进而损害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的众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 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 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 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 使得许多的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如美国的汽车业“三巨头”就因为融资的问题岌岌可危, 最后是靠美国政府的援助, 才暂时缓解了它们的破产危机。

4、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

(1) 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外围”架构的不稳定性

从表面上看, 这种中心-外围体系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但其实这种架构具有内在的不相容性。在该框架下, 中心国家美国享受了更多的收益 (例如国际铸币税和通货稳定) , 而外围国家则承担了更多的成本 (例如资源输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 , 经济中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这种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等分配导致外围国家日益被边缘化, 并且把维持系统相容性的任务过多地集中到中心国家身上。而美国作为中心国家, 在享受美元霸权带来收益的同时, 却经常拒绝履行自己维持系统相容性的责任和义务。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使得全球金融体系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 集中体现为该体系下多次货币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过去25年间, 大约有80-100个国家出现过金融危机 (斯蒂格利茨, 2003) 。除了1992年的英镑危机发源于处于体系中心的发达国家外, 1980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金融危机, 均发生在处于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由此可见, “中心-外围”式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外围国家的国际金融风险逐渐累积, 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国际货币领域的收益与风险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2) 美元霸权颠覆传统的经济世界

早在30多年前, 美国经济学者迈克尔·赫德森就揭示出,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 仍然是世界货币, 美国以债务国地位管理世界经济, 将塑造一种以美国国库券为本位的全新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霸权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经济世界。经过这些年的跟踪研究, 赫德森在其再版的《超级帝国主义》中沉痛的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美国的货币霸权“已完全颠覆传统的经济世界”。关于这个已经完全被颠覆的经济世界, 美国金融分析专家廖子光有过精彩的描述。“美国发现, 为了挣钱, 美国所需做的就是印发更多的美元, 世界贸易于是成为这样一种游戏:美国以法令发行美元, 而其贸易伙伴生产不兑现的美元纸币可以购买的石油、衣服到电视机和汽车等一切商品。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世界贸易储备货币, 实际上是发行国通过该货币向所有参与世界贸易国征税。美元霸权使所有其他法定货币从属于作为关键储备货币的美元, 剥夺了其他国家为国内发展而发放主权信贷的权力, 使其资本极度匮乏。美元霸权实质上是美国向其贸易伙伴征税, 使这些国家失去了用自己的货币发展国内经济的能力, 迫使它们寻找美元贷款和投资, 然而只有美国才能不受限的任意印刷美元。”

“美元霸权导致当前全球金融处于一种恐怖平衡状态, 任何实质性的变革都可能招致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彻底崩溃, 正是害怕彻底崩溃, 全球金融体系的上层国家例如欧洲和日本虽然已经感受到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平衡持续发展的危害, 但是却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实质性改革内容的替代方案动摇美元霸权。世界金融体系就日益混乱而脆弱, 危机四伏。

美元霸权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是很明显的, 它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果实, 使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资本, 因为贸易盈余的美元必须再投资到美元资产上, 作为外汇储备, 从而使美国资本账户盈余逐渐上升, 弥补了其不断增加的经常账户赤字。而且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是出口国以贬低劳动力的价值, 耗尽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因此, 美元霸权阻止了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消费其从对美贸易顺差中赚取的美元, 并迫使它们为美国的资本账户盈余融资, 从而把真正的财富输送到美国, 进一步发展了美国经济, 强化了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的最大恶果是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的贸易尤其是出口都有或多或少的依赖, 而当今最强大的全球霸权国又是一个最大的全球债务国, 其现在的经济运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外资金的注入。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由一个债权国沦落为债务国后, 贸易和财政双高赤字已经持续近20年, 赤字额最高达到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6.2%。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6年美国创下贸易逆差最高历史纪录7533亿美元, 2007年是7003亿美元, 为美国贸易逆差在连续5年创下历史新高后的首次下降。2008年头9个月按年率计算为7127亿美元, 高于上年全年水平。美国的净外债已超过3万亿美元, 相当于其近25%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根本上讲, 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巨额贸易赤字是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美国是这个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

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今天的美国一样能够以牺牲世界其他国家为代价长期攫取巨额利益。在传统的经济世界中, 各国竞相出口, 以换取真正的硬通货, 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没有国家愿意, 也无力长期维持贸易赤字;在当今的经济世界里, 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近20年来一直维持进口大于出口, 世界贸易成为美国发行美元纸币, 其他国家生产美元纸币购买的产品的游戏, 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维持经济繁荣和全球霸权, 众多的贸易顺差国却挣扎于国内贫困和资本匮乏。在传统的经济世界中, 负债累累的国家不仅会失去世界权力, 还会失去其制定国内政策、金融政策的自主权;在当今的经济世界里, 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债权国反而越来越多的失去其制定国内政策、金融政策的自主权。美元霸权已经完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世界。

摘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美元霸权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并具体论述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影响。美元霸权不仅维持着美国经济的平衡运转, 最大程度上占有他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且还可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同时美元霸权的滥用也对美国自身及世界产生不利的影响, 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关键词:美元霸权,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失衡,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7) .

[2]向松祚:汇率危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后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朱乃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趋势与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1) .

[4]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5]马丁·迈耶:美元的命运[M].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0.

美元霸权 篇4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许多学者指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特征和缺陷是美元本位制,或称“美元霸权”。如余永定(2009)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中国积累贸易顺差获得经济增长,美国积累贸易逆差增加国民福利。华民、姚大庆(2009)认为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财富,因而长期奉行入不敷出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泡沫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次贷和金融危机。张明(2009)认为美元本位制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实体商品与金融资本的“双循环”,美元本位制能否持续的关键,在于新兴市场国家与资源输出国是否愿意继续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元资产。

现有文献缺少对国际货币体系特征的深入研究,尽管多数文献都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体系,但是关于美元本位或美元霸权的具体含义并没有明确定义和一致意见。现有文献在描述美元霸权时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一是美国在IMF的份额最高,二是美元是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三是美元资产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资产,四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可以向世界征收“铸币税”,等等。但是,以上这些依据只是美元霸权的表现,而不是其根本原因或衡量标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货币权力”概念,本文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取决于美元具有最强大的货币权力,本文的第2部分介绍货币权力的相关理论,第3部分用货币权力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特征,第4部分重点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货币权力,第5部分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货币权力简介

权力(power)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1)。世界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以权力为基础的互动,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货币权力(monetary power)指各国(地区)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地区)实施影响的能力。Cohen指出(2)国际货币权力包括自治力(autonomy)和影响力(influence),影响力是改变事件或结果的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行动,该国就在此事务上具有影响力;自治力指一国独立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去影响别国,而是能够不受别国影响。自治力是货币权力的基础,是具有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国可以不受外部约束地追求其目标时,它才可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自治力的关键在于外部失衡的调整责任由谁承担。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收支联系起来,一国的顺差就是其他国家的逆差。当一国被迫采取措施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时,它的(内部)政策独立性就受到外部失衡的干扰,从而丧失了自治力。因此,一国货币权力的基础是避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被迫的调整负担的能力。

根据对避免调整方式的不同,自治力可以分为推迟力(power to delay)和转嫁力(power to deflect),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国际流动性状况,包括外汇储备和借入外债的能力。转嫁力是把调整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的能力,它取决于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转嫁力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一国经济的开放度和适应能力。经济开放度的常用指标是国际贸易占GDP的比率,开放度越大,国内产业越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所以开放度与转嫁力成反向相关。适应能力的指标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信息的可得性和管理者才能等,适应力越强,经济调整的速度越快,转嫁力越大。影响力的形式有被动(passive)和主动(active)两种,由于国际货币关系本质上的相互性,在一国获得自治力的同时,它也取得了对其他国家(被动的)影响力,这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当一国有意识地利用其实力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对内和对外的货币经济政策时,就称该国具有主动的影响力。主动的影响力不仅需要影响别国的能力,而且需要影响别国的意愿,后者又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结构。

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中的货币权力

(一)金本位

下面基于货币权力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上第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金本位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盛行了约30年后,于“一战”爆发时崩溃。国际金本位的特点是:(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3)各国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铸币及银行券之间可以自由兑换;(4)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可以自由铸造(3)。英镑在金本位时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是各国货币的中心,因而又被称为“英镑霸权”。但是,如果用货币权力来分析,当时英国的货币权力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制度性的差异。在自治力方面,各国的推迟力都是由其拥有的黄金储备决定的。虽然各国普遍接受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但英国并不能无限制地发行英镑购买国外的商品。当英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英镑相对于黄金将发生贬值,当贬值超过一定的限度即“黄金输送点”后,外国将要求英国直接以黄金支付,英国必须向国外输出黄金来弥补逆差。因此,它的推迟力是有限的。由于英国经济的开放度较大,英国的转嫁力低于其他国家。

在影响力方面,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关系约束了国内政策的溢出效应。根据休谟阐述的“价格-铸币机制”,如果一国的对外需求增加,它将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出,迫使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产生通货紧缩。国内物价的下降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金本位像一道防波堤将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隔离开来,各国货币的被动影响力都很小。至于主动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里,政府对本国经济谈不上有效的控制”(4),更不可能主动地改变别国的货币经济政策了。总的来说,金本位时期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均由其黄金储备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本身是对称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于1944年,是一个黄金和美元并重的国际储备体系,它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承诺,各国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按35美元=1盎司的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是可调整钉住美元汇率制,各国货币的汇率钉住美元,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这一汇率水平,只有在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容许调整货币平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核心国家货币(美元)的货币权力增强了。首先,美元的自治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自治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主要用于储备,并不直接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国出口商并不能以美元向美国兑付黄金,只能将美元交给本国的中央银行,由后者向美国申请兑换。实际上各国央行出于维持与美国关系等原因,并不积极地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法国除外)。因此,美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迟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其次,美元的影响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影响力。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国内政策对世界的溢出效应增加,日本、西欧都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和进口需求以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由于西方各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当时出现了“美元荒”,美国通过提供国际贷款和援助等条件,可以方便地对其他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是有限制的,这就是美国政府将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以固定比价兑换为黄金的承诺,这个承诺的可信性导致了“特里芬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得很好,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段“黄金时期”。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转为逆差并逐渐扩大,美元的信心出现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3年崩溃。由此可见,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但核心货币(美元)仍然受到制度约束。

四、牙买加体系中的货币权力和美元霸权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国际货币制度问题的临时委员会,并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特点是:(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2)储备货币多元化,除美元外,特别提款权、马克(欧元)、日元等都可以充当国际储备;(3)汇率制度多样化,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采用可调整钉住、有限浮动、灵活浮动和独立浮动等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通常的解释是美元不能再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官价,美元的地位相对下降了。但是实际上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以黄金的代表者出现,美元直接成为世界财富的代表。因此,美元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

(一)推迟力

货币权力的基础是自治力中的推迟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推迟力是空前的。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对于一般的逆差国来说,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或对外借款来推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时间,但这种推迟是有限的,一旦储备耗尽或外债过多,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就刻画了这个过程。

美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因为美元既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又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既然美国没有义务保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的发行量也就不受美国储备的制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需要。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政府显然会选择增发美元来对外支付,不会采取可能危及国内就业和增长的紧缩政策。美国可以不断地发行美元来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不需要考虑逆差的弥补,所以它拥有几乎无限的推迟力。由于外国政府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不能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只能以美元或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会导致黄金等储备资产的外流,而只是美国债务的积累;其他国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也不会出现黄金等储备资产的流入,而只是对美国债权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其他国家比美国更担心美元的贬值,因为美元贬值会使各国累积的对美国债权价值缩水,美国则可以从中减轻其债务负担。从历史数据表明,从1980年起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一直为负值,而且总体上呈扩大之势,说明美国可以保持近30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对国内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这正是美元巨大推迟力的生动体现。

(二)转嫁力

转嫁力是自治力的第二个内容,可以用经济开放度和要素流动性来衡量转嫁力。麦金农用外贸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指标,如表1所示。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2个西方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位居第2位,仅略高于巴西,明显低于韩国、德国、中国等。因此,当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同等程度的变化时,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低于其他经济大国。

要素流动性包括劳动力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但没有一个直接的度量指标。Gwartney and Lawson(2003)在研究各国经济自由化的测算时构造了一个信贷和劳动管制指标,其考虑因素包括私人部门所获得的贷款比例、通过私人合同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比例等,可以用这个指标近似地表示要素流动性。从表2中数据可知,美国的要素流动性位居世界第4,在12个大国中仅次于英国,远高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水平。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较小、要素流动性较高,因此拥有最强的转嫁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http://stat.wto.org/Country Profile)

数据来源:转引自Gwartney and Lawson(2003)

(三)被动影响力

由于美元拥有世界货币地位,美联储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国内政策的外部性很强,具有巨大的被动影响力。例如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大幅降息,有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二战以后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致使信贷成本极为低廉。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而且确实有助于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防止日元和欧元相对美元升值,日本和欧元区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日本直到2006年7月才放开零利率,欧洲央行也长期维持2%的低水平再融资利率。为了寻求高回报率,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纷纷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使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连创新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从2003年的8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 920亿美元,两年内翻了一番。特别是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本来就面临经常账户巨额顺差,又加上国外游资涌入资本账户套利,本币升值压力更加严重。由此可见,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催生了各国的资产泡沫。

(四)主动影响力

得益于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元的主动影响力是其他货币不可比拟的。当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时,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施压,迫使别国就范。例如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美国为了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强迫日本同意让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迅速由240上升到200,1986年继续上升到160。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被迫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政策,在1986年连续4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日本贴现率降低到2.5%。1987年秋天,日本经济出现过热迹象,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为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埋下了伏笔。二是以本国制度为基础制订国际规则。例如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签订之前,各国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没有统一的要求。一些美国银行向联邦储备委员会抱怨对外国银行的国际银行储备金要求比对美国银行的低,结果导致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为了平息这些抱怨,美联储向外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提高本国银行的准备金,各国谈判的结果就是制定了以美国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标准的《巴塞尔协议》(5)。三是操纵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有条件地援助干预受援国内政。美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通过IMF对泰国、韩国等发生危机的国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援助条件,包括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财政政策,长期内进行结构性改革、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股权融资等。这些政策建议只是片面反映了美国推行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东到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紧缩性政策还会加剧经济的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几乎无限地放大,美元的霸权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理论中,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向美国提供消费品并固定对美元汇率,共同维持BW2的运作。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13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有学者据此提出要扩大中国的“话语权”,争夺人民币的“定价权”等建议。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即使是新兴的国际货币欧元,其货币权力也难以望美元的项背。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后,美元发挥出“避风港”效应,美元的汇率不降反升。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美元兑欧元汇率从1.5759升值到1.2797,升值约23%。同期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从70.91上升到83.11,升值约17%(6)。由此可见,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使世界对美元丧失信心,反而更强化了美元的货币权力。

国际货币体系从来都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那些大国、强国或大国集团的意志和利益”(7)。历史上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惯例加以认可,二是由主要大国主导通过国际协议规定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准则。根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环境,我们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多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逐渐增强人民币的货币权力,却不宜急于要求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

摘要:货币权力指各国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实施影响的能力,包括自治力和影响力两个部分。由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权力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中越来越大,致使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日益显著。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拥有空前的货币权力,这常被称为“美元霸权”,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没有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

关键词:货币权力,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

参考文献

[1][日]黑田东彦.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

[2]华民,姚大庆.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A].袁志刚.全球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7]周文贵,肖鹞飞.国际货币制度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Benjamin J.Cohen,“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iffusion and ambiguity”,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84(3):455-470.

美元霸权 篇5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次贷危机造成的深远影响,“……引发了有关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可以说,“当前全球经济金融调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 (1) 。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其长年的双赤字格局,累积了大量债务。按照美国公开数据 (2) ,在8 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美元,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

然而,中国经济现状是高储蓄,进而高投资与贸易顺差并存。与美国双赤字不同,中国却是双顺差格局:贸易顺差与资本净流入并存;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同时经济增长过分地依赖外部需求。在外部失衡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一是累积大量的外汇,持续地遭遇美元贬值而缩水;二是依靠外部需求的经济增长模式,隐含着巨大潜在风险,尤其是这次次贷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美国受益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事实上充当了国际本位货币的角色。美元正是依靠其本位货币的地位,攫取世界财富,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发行美元,向外围国家征收铸币税;二是利用美元贬值获得收益。根据相关学者研究,2003年,美国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铸币税约为231亿美元,至2003年已累计获得传统意义上的铸币税约为4 319亿美元,1990—2004年平均每年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铸币税为181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为美国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估定1967—2006年美国的外债累计为3万亿美元左右,那么通过美元贬值90%,美国因减轻外债负担而获取国际通货膨胀税为2.7万亿美元,年均获益675亿美元,而美国的债权国相应的总共损失2.7万亿美元,年均损失675亿美元。”

由于美国利用其美元霸主地位向世界征收铸币税,并且持续性贬值,带来了世界性的流动性问题。这个可以由一个简单模型看出:美国发行美元,向外围国家购买商品,输出美元;外围国家销售商品,输入美元。这个过程中,美国国内没有引发通货膨胀,外围国家由于输入美元被迫释放本国货币,又由于商品输出,导致本国过多货币追逐较少商品,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看出,美国利用其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客观上为世界性的流动性埋下了隐患。由于资本的世界性流动,寻求逐利机会,一旦某国储备不足、监管不利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事实上,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后,美元进入一轮降息周期,由此引发世界性流动性泛滥。之后,便是近几年大量外资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加上美国的金融创新监管过于放松,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最终,在通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走弱的情况下,美联储加息,导致泡沫破裂,次贷危机产生。

(三)中国困境

1. 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

由于受今年世界经济下行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外汇储备净增加3 773.5亿美元,增加额仅比上年同期多100.8亿美元,增长2.7%,增幅大大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近几年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在今年前三季度有所放缓。然而,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已突破1.9万亿美元;10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6 529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虽然,相关学者阐述了中国仍将长期存在顺差与外汇储备规模扩大的事实,也论述了施行“藏汇与民”可以化解部分风险。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中投公司在美国的资产损失惨重。这部分由于资产泡沫破灭的损失仅仅是短期问题,长期来看,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仍然置身于贬值的威胁之下。

2.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部需求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30年过去了,经济增长仍然依赖外部需求已经不合时宜。首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是,过分强调依赖进出口使得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空谈。我们看到,受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影响,从2008年11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扭转了2007年我国大范围地取消商品出口退税、降低出口退税率和增收出口关税等限制出口的措施。而这样的做法显得政策调整过于随意,让外贸重新走上低水平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造成巨大就业波动。一旦外部需求放缓,外贸企业倒闭,失业增加便不可避免,这一点在此次“次贷危机”面前表现的特别明显。再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部需求,造成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恶性竞争。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竞相提供优惠引进外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总之,这种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顺差,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总额巨大,同时面临巨大的缩水与贬值风险。长期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结构调整变成空谈。

二、政策建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需求方面

经济增长从依赖外需拉动转向内需,从“三驾马车”来看,根本上需要消费需求的大幅度提高。由于中国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需要保持8%以上的增长,那么消费率低的话,从储蓄—投资恒等式来看,投资与净出口必然很高。所以,唯一出路就是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而消费的提高,有赖于政府稳定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即解决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

(二)结构方面

经济增长实现结构转变,需要重新定位发展模式,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在参照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增加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小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

第二,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取消针对FDI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制止地方政府把FDI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的考核标准,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仅做预测)。

第四,适当放松资本管制。但是坚决不放弃用管制的办法遏制投机资本的流入。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二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增加政府旨在支持企业R&D的公共支出。

第五,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

摘要: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两难”导致了美元持续性贬值, 引起世界流动性周期性泛滥, 进而导致经济金融危机频发。然而, 美国却正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 无偿地攫取了大量的世界财富。中国身处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中, 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同时, 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外部需求, 由于周期性危机的存在, 使得本国经济被周期性拖累;最终导致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无法实现。

关键词:次贷危机,美元霸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宋芳秀, 李庆云.美元国际铸币税为美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7-8) .

[2]程恩富, 夏晖.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12) .

[3]胡松明.金融资本全球化与新金融霸权主义[J].世界经济, 2001, (7) .

美元霸权 篇6

一、美元霸权的兴起

在19世纪,由于英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实力,英镑在国际货币关系上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经过一战后,英国及英镑就逐渐丧失了这种在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危机中,英镑的霸权地位逐渐丧失。经过二战的洗礼,英、法、德、日等国的经济已经一塌糊涂。纵观世界,只有美国的实力通过这两场战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到1945年美国甚至积累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财富。此时的美国就像一匹黑马,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经过两场耗时的世界大战,各国的货币大肆贬值,国际货币市场毫无秩序可言,国际贸易无法正常开展,这给各国想要迫切恢复本国经济带来沉重一击。因此,选择一种强势货币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秩序是当时整个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就开始筹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实现其在世界经济上的霸权地位。

虽然后来接连引发的几次美元危机,使美元陷入了“特里芬两难”的境地,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但美元长期处于世界货币的统治地位,使得世界各国依然对美元有着强烈的依赖。美国负责发行美元纸币,其他国家则生产各种产品再以美元卖出,然后将获得的美元用来清偿以美元标价的外债,或是积累美元储备来维持本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虽然知道美元的不稳定性,但各国又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就会以本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流失作为代价,使本国的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则是乐得其所,长期保持着“双赤字”,一边欠着全世界的债务,一边却又有着高消费率、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毫无顾忌,因为有着世界人民在为他们买单。总之,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民众可以无节制的负债,进行过度消费,而美国的经济又处于双赤字之中,这就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美元霸权的弱化

(一)美国自身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讲,美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心,其根本问题在于消费者存在过度消费和借贷的现象,而美国政府又存在着巨额的财政赤字,在国际贸易上也存在着巨额的贸易赤字,再加上金融机构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过度承担风险来获取收益,使得很多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即使是像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机构也未能幸免。随着这次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美元的国际信心受到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又遭受了第二波打击,股市暴跌、大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就连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的“华盛顿共识”也遭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质疑。

另一方面,从政治和军事角度来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国防开支持续增长,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也逐年大幅增加,其庞大的航母舰队以及先进的武器设备,无不彰显着美国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视的。但是美国也是一直靠着它在国际上“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来行使它的“国际警察”的特权。就像如何依靠两次世界大战起家的方式一样,美国依旧依靠军事资源来巩固其霸主地位。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黑手”,隐藏在骚乱之中。然而这样频繁地涉足于各种局部战争,也使得美国政府面临很大的压力。从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实力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数千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不仅使其政府财政面临着严重赤字,也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而由其所谓的反恐战争所导致的局部动荡不安,乃至世界各地出现的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恐怖袭击,也使得全球的反美情绪持续高涨;更糟糕的是,一向关系密切的美欧同盟也出现了裂痕。

(二)世界其他国家方面

从整个世界来看,美元霸权的弱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崛起而说的。如今,世界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金砖国家的崛起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缩短了与美国之间的距离,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支配地位在逐渐减弱。而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为寻求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就从未减少过。经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呼吁设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资产的声音越来越大,这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的迫切意愿。

与之相对应,以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为代表的多种货币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中兴起。欧元的设立使得欧元区的整体经济规模和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欧元也用它的实力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经过30年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变得举足轻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也愈加重要,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正在稳步前进。这种向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多个国家、多种货币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能够避免对单独某一种货币的过度依赖。美元霸权的弱化趋势不可避免。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数次变革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从理论上说不仅要保持供给有序,而且还能及时地根据需求和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并且不会受到某一个国家经济或是其他方面的影响。而主权信用货币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因而,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从而降低未来危机发生时的风险。

(二)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影响力

为了加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应当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进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先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让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以硬通货的形式得到这些国家的普遍认可,使之具备在一定范围的国际可接受性,从而成为区域性货币,减小对美元的依赖。

要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投资的使用范围,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一直都在流通。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逐渐开展,人民币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交易货币。在亚洲的很多国家,尤其是东盟的一些国家都非常愿意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结算。目前,我国已经与蒙古、巴基斯坦、泰国、韩国、马来西亚、阿联酋、土耳其等国的央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成为区域性货币,进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话语权,更能争取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金融格局。

(三)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我国对外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内则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目前我国仍然是出口导向的国家,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再加上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都是为了促进双方之间贸易沟通,进而从外贸上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实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

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并未对我国造成重创,但却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陷入寒冬。我国的出口仍面临严峻的形势。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疲软,欧债危机又危险重重,国际需求疲弱,企业的订单不足;当前全球通货膨胀趋势明显,企业承担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本就本小利薄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因而我国要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尤为重要,同时国家也要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元霸权的兴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然后从美国自身和世界其他国家两方面论述了美元霸权地位弱化的原因, 认为美元霸权的弱化是相对的,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顺应了历史潮流。最后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主要包括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和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关键词:美元霸权,兴起,弱化,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刚, 潘成夫.美元霸权的衰落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J].国际金融, 2012 (03) :27-31.

[2]雪梅.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趋势[J].保定学院学报, 2010 (01) :58-60.

美元霸权 篇7

一、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因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虽然各国货币不再与美元挂钩, 美元也不再与黄金挂钩, 但是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3月30日公布的数据, 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已知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份额小幅升至62.1%, 与此同时, 欧元份额略微下降, 这说明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何帆 (2005) 将这一情况称为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外围构架。这一构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美国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而资本项目持续顺差, 与此同时美国债务尤其是对外债务不断积累;二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 (主要是东亚地区国家)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 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三是欧洲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 但是储备资产基本不变。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享受了诸如铸币税和通货稳定等收益, 而外围国家则承担了诸如资源输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等成本。

在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 美国向其本国输入商品等实体性资源, 而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大量美元, 这既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维持本国物价稳定, 同时还获得铸币税收益。东亚国家通过商品出口积累大量的美元储备, 为了规避风险, 它们持有美元储备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美国国债。而发行国债正是美国通过支付较低的利息为其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一种方式。这就相当于外围国家把通过本国宝贵资源和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所换取的资本, 低成本地交给中心国家使用。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

受到整个国际储备体系的影响, 中国目前国际储备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很不平衡, 其中外汇储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状态, 占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大部分。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从未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但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集中投资于美元资产。本文根据美国财政部的TIC (Treasury Inte rna tiona l Ca p ita l) 系统的统计数据, 分析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并结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 以此估算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如表1所示, 中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股票、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 长期债券主要是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Report on Foreign Portfolio Holdings of U.S.Se-curities (2002-2010)

﹡ABS (Asset-backed securities) :机构ABS债券主要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支持资产;公司ABS债券由汽车贷款、行用卡贷款、住房和商业抵押贷款、学生贷款等一系列资产支持。

美国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一直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首要投资对象, 占中国所持的美元证券资产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美国长期国债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到2008年6月底跌到最低的43.32%, 但随后的2009年至2011年中国又增持美国长期国债, 到2011年6月底它在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中的比重为75.43%。

房地美和房利美所发行的机构债券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另一重要投资对象。2003年至2008年期间, 中国对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投资逐步增加, 主要因为当时全球流动性充裕,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使得“两房”债券由于其高收益率并且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而备受各国投资者青睐。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 “两房”机构债券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中国对所持美元证券资产进行调整, 增持美国长期国债的同时调低了美国机构债券的份额, 到2011年6月底长期机构债券所占的比重降至14.18%。

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例很低, 2003年6月底这两者在中国所持美国证券资产中仅占6.67%。次贷危机期间, 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显著升值, 尤其是相对于欧元大幅升值, 因此中国相应地调整美国国债的持有期限结构, 增持美国短期国债,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2009年6月底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重达到17.28%。

从图1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2002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及美元资产的规模快速增长的状况。2007年之前, 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皆在72%以上, 2007年开始比重有所下降, 但仍保持在50%以上。

三、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和机构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因此会受到美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总的来说,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面临以下三种风险。

1. 违约风险

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两房”机构债券的安全问题以及2011年的美债危机, 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 一直被认为是“大到不能倒”, 否则购房者将无款可贷的企业。次贷危机后, 美国政府为了挽救“两房”于2008年9月宣布接管“两房”。但是“两房”的业绩并未因此好转, 股价一直长期徘徊于1美元, 违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股价的最低要求, 于2010年6月16日被勒令退市。由于“两房”已发行的债券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 也就是在美国政府投入巨资挽救“两房”的时候, 已经相当于对“两房”债券的还本付息能力做了承诺。因此, 从表面上看, “两房”的股票退市与其债券价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股价下跌导致股东权益缩水, 也就意味着“两房”债券无法得到自身足够的资本金保证, 其安全性完全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担保意愿。鉴于“两房”对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崩盘及由此引发新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坐视“两房”破产。但是并不排除在度过危险期之后, 美国为了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而将“两房”完全私有化, 失去政府隐性担保的“两房”债券违约风险将会变得更大, 价格有可能一落千丈, 使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

相比于“两房”债券, 美国国债作为美国的主权债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收益稳定并且安全性比较高。美国利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性和美元的霸权地位, 以“债务”作为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累积, 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已达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公共债务上限, 面临违约风险。最终奥巴马签署已获两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议案, 但是这并不意味美国国债的安全性因此提高。用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并不能长期可持续, 其实质是将其自身的风险转嫁给全球经济。美国国债的信誉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强劲复苏, 就无法保证其庞大的债务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标普调低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 正是在提醒投资者美国国债的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2. 汇率风险

美元的汇率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导致全球经济体财富重新分配。如果美国政府想要保持美元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 就必须维持强势美元的政策。但是在短期内并没有一种货币可以取代美元的地位, 因此面对自身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以及不断上升的对外债务规模, 并不排除美国政府通过在某一段期间内实行弱势美元的策略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减轻实际债务负担:通过贬值改善其经济对内对外失衡的状况, 在适当的时候再让美元回归到上升通道。2007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美元指数的走势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 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元指数大幅下跌;在危机最严重时期美元相对于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走势, 吸引很多避险的资金投资美元资产, 尤其是美国国债;而经济开始有复苏迹象时又进入跌势。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 将金融危机对自身的伤害降到最小。

从目前来看, 美国提高债务上限也意味着美国很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预期直到2012年第一季度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从中长期来看, 美元面临着贬值趋势, 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一轮通胀压力, 也使中国等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美元贬值, 用同样数量的美元兑换其他国家的货币时就存在汇兑损失;同时, 美元贬值常伴随着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美元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用同样数量的美元资产购买的实物资产相应地减少。如何防范美元贬值所导致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缩水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风险之一。

3. 价格风险

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元资产以长期固定收益证券为主, 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重比较少。国债等长期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会因其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动, 这是目前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的另外一个风险。

如图3,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8月份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 8月19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07%, 创下了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与此同时, 根据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数据, 这一周里美国十年期国债价格涨幅高达7.67%, 在同期全球主权债券中遥遥领先。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国际环境来看, 全球消费者信心疲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欧洲对主权债务危机应对不足等, 使得投资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投资品种而言, 美国国债的风险仍然相对较小, 避险资金流入导致对美国国债需求上升;二是债券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 在美国的制造业表现欠佳、消费者信心下降、就业率居高不下等状况下, 花旗、摩根大通与巴克莱等20家与美联储直接进行美国国债交易的银行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较低。但是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发生改变。美元的中长期贬值趋势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走高将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 价格下跌。而基准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也将影响长期机构债券的价格。因此, 对中国而言,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由此导致价格下跌, 将会导致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缩水。

四、政策建议:如何对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

鉴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与风险, 本文认为, 加强对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1. 短期策略

从短期看, 对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合理安排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以及外汇储备与其他储备资产的构成比例, 如何改变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低效率问题。

(1) 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结构。如前文所述, 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元证券资产以长期固定收益证券为主。但是在美国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背景下, 随着美元的增发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这类证券也将面临更大的价格风险。因此, 中国可以适当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的期限结构, 在保持总量以避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 减持长期债券, 增持短期债券。另外, 也应当适当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的品种结构, 投资优质的公司股票。当全球经济复苏、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时, 股权投资相比于债权投资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2) 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虽然短期内中国受制于巨额的美元资产, 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但是可对新增的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 以此逐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方面建立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资产的战略储备, 保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用外汇储备购买这类商品会造成这类商品价格的上涨, 因此另外一方面, 要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成立新的投资基金, 对国际上石油、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生产商参股或控股, 既保证本国在战略资源和大宗商品的定价过程中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又可以保证原材料进口的稳定性。

(3) 继续鼓励并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海外并实现保值增值, 这是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2009年7月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 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了简化和规范,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显著增加, 但是也逐渐呈现出境外投资后续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今后可以为境外投资企业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境内母公司资金支持、国内商业银行融资服务、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服务, 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2. 长期策略

从长期看, 中国要在国际储备管理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应该调整战略, 积极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注意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出发, 逐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1)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为了应付外汇短缺的局面, 我国一直都是由货币当局持有绝大部分外汇储备资产, 并承担相应的外汇市场干预和汇率稳定职能。但是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显示出积累过多且增长过快的态势,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积极地推行“藏汇于民”的策略, 放松对其他经济主体, 包括企业、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持有外汇的管制, 实现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有助于缓解巨额外汇储备规模所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可以确保货币当局及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也为外汇资产的多样化创造适当的体制条件。

(2) 调整经济结构,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会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而加大,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也是外汇储备优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规模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涌入, 从表面上看是国际收支变动和对外贸易往来的结果, 但实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巨额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久以来, 固定投资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今后应注意调整经济结构, 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 降低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调整战略之一。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 那么中国就能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强的融资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缩减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 使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有助于实现内外均衡。货币国际化受到本国通胀环境、金融深化程度、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产出中的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长期过程, 通过逐步实现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亚洲化, 最终实现国际化。货币互换和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开端。对政府而言, 应该稳步推进这些业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力的条件, 进一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等都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风险与管理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美元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然后根据美国财政部TIC系统以及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估算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指出中国外汇储备主要面临违约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 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

关键词:美元霸权,国外汇储备,风险,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帆, 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7)

[2]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6)

[3]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

[4]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J].复旦学报, 2008, (4)

[5]朱梦楠, 陈晞.次贷危机后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策略[J].上海金融, 2009 (1)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育人教育下一篇:修改指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