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共8篇)
社科基金 篇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金研究项目,在全国社科系列研究项目中处于最高层,其研究课题居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之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全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国家最高级的科研基金项目,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1]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资助的项目,反映了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其立项资助项目的学科与所属单位组织系统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的科研生产力。
1 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省市级社会科学院)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社科基金立项情况,[2]并依此建立数据库,着重对社科院系统所获立项的数量、立项所隶属的单位(以一级单位为统计对象)、立项的学科等进行较深入地统计,以揭示我国社科院系统在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本研究涉及的项目类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而委托项目、后续资助及西部资助项目立项要求条件平台不尽相同,因此不列在本次统计研究范围之内。
2 统计分析
2.1 项目在社科院系统的年度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和党政机关。表1给出的是2001—2010年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及社科院系统的的立项数,十年间5大系统共获得了13436项基金资助,其中社科院系统获1137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全国立项数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全国的立项总数是2001年的2.86倍,而社科院系统每年立项数基本上都在一条线上徘徊,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十年中最高一年为2003年,占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13.88%,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涉及学术、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每年立项数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是正常的,但所占比例连年下滑,特别是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有了明显的下降,直到最近两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立项所占的份额已降到百分之5-6之间,历史上1994年社科院系统在全国社科立项数的占比曾高达24.4%,接近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四分之一。[3]这是一个值得有关方面引起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2 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01—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学科类别分成22个学科,2010年新新增了管理学,表2给出了十年内全国及社科院系统累积获得项目总数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所获得的立项涉及除体育学以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公布的23个学科中的22个,尤其在宗教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及世界历史等学科领域所占的份额超过了十个百分点,这些学科可以说是社科院系统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我们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研究。
进一步分析,表3给出了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及社科院系统各学科所获立项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十五到十一五,社科院系统各学科立项数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后5年较前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占比份额在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3 获得立项的单位分布
表4列出的是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各个社科院所获得的立项数。
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共有37家单位获得1137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社科院系统立项分布有一定的广泛性,但各省市级单位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从表4中看出中国社科院获得478项,占去了整个系统立项总数的42.04%,作为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在整个社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宏观研究和基础研究占有较大比重,在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当之无愧的国家一流水平。排在第二阵营的是上海社科院,接下来为河南、四川、新疆及山东省社科院,在市级社科院中北京市社科院获得16项,其中还包括1项重点项目,超过了许多省级社科院。十一五期间上海、四川、山东、湖南、江西和云南社科院获得的项目数量较十五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川社科院增长了1.29倍,江西社科院增长了1.25倍,云南省社科院增长1.67倍,上海和湖南社科院增长幅度分别为59.10%和36.36%,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社科院的立项数存在下滑的趋势,有明显下降的如天津、安徽和西藏社科院,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2.4 立项的类别分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重点项目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代表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立项要求和标准会更高。青年项目在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兼有培养中青年专家的目的。[4]表5列出了十年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各类型立项数及全国总的立项数,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承担的重点项目数占全国重点项目立项数高达14.66%,其中光中国社科院68项,上海社科院5项,四川、天津社科院都是4项,吉林、陕西和陕西社科院都是3项。在获得的青年项目中,中国社科院116项、上海社科院49项、四川社科院13项、新疆社科院10项,说明这些单位在整合社科研究队伍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他们的青年研究者承担起学科研究的重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5 项目负责人情况统计分析
对立项主持人的统计结果发现,十年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共计1052人,主持2个项目的有73人,其中中国社科院有24人,上海社科院7人,新疆社科院6人,四川社科院5人,河南、天津、山东社科院各4人,江苏社科院3人,黑龙江、湖南、吉林、内蒙古、山西社科院各2人;主持3个项目的有6人,其中河北社科院3人、中国社科院、浙江、辽宁社科院各1人。能获得两项以上国家社科项目说明了这些学者以及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累计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具有相当水准的研究水平,他们是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典范。
除了项目主持人及其团队的努力程度和实力水平外,研究者如果在选题上加强规划,规避某方面的扎堆,适当调节热点和冷门方向的投入,对于一些交叉的学科领域,结合申报课题的学科结构和分布,[5]从其它一些学科角度选择申报可能会比较有利。
3 启示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及投入的经费每年保持持续增长,但在很多单位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竞争背景下,社科研究人员申报国家课题的积极性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人文社科为优势学科的社科院系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从时间发展角度看,社科院系统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每年基本保持不变,与十年间全国立项数量的增长并不一致,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从学科角度看,社科院系统在某些学科有自己的特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学科的优势地位在逐步削减。地方社科院要在这种研究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引起各方面的更多思考。
(1)社会科学研究倡导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提倡兢兢业业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各社科院要形成自己的强项学科,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龙头,可以把重点放在围绕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2)立项与各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密切相关。各级党政部门及研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视,不断提供理论研究成果是社科院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精品力作的提供更是体现其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社科院把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来抓,诸多单位为了鼓励申报课题,推出了相应的措施,对本单位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予以大力表彰和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资助,[6]良好的激励机制也促使在立项中得到更多的份额。
(3)深化科研究体制的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协同攻关。研究者在合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深度,同行间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及跨学科、跨系统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重视相关学科资源、研究力量的配置和整合,积极争取外部研究资源和力量,发挥群体的智慧多出代表学科前沿的精品。
(4)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深入研究,带动培养研究型人才,越来越多的学术才俊在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下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成功大大促进学科稳定持续发展。
(5)与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及课题指南紧密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课题指南也是一个重要的引领。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学科融合渗透趋势明显,学科之间的互借互鉴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选题是立项中标的重要环节,应充分了解项目选题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创新性的选题促进学科的发展,通过国家课题的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3):3-9
[2]历年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yearxm.htm,2011-2-9.
[3]王岳红.全国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及对策分析[J].晋图学刊,2005(1):116-119
[4]刘彦庆.“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J].情报科学,2007(9):1430-1435
[5]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1-12-09(08)
[6]范全青,凤元杰.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6(2):201-206
社科基金 篇2
一、哲学、党建、法学
1、马克思自然力理论与西安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研究
2、西安农民土地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
3、西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研究
4、推进西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5、新形势下宣传工作创新研究
6、保护建设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教育公平的法治保障研究
8、西安市公务人员政务微博使用与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9、西安市人民调解体系功能优化研究
二、经济学、管理学
1、关天经济圈、国际化大都市、省市共建大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四位一体的综合研究
2、省市共建大西安进程中的管理问题研究
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经济学研究
4、西安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研究
5、西安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研究
6、西安市大型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的竞争优势培育研究
7、西安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战略研究
8、西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对策研究
9、西安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战略研究
10、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对外贸易研究
11、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科技资源统筹与西安城市功能提升研究
13、西安市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三、社会学
1、西安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
2、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西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3、西安治污减霾的制度设计研究
4、西安完善养老制度研究
5、大西安问题研究
6、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7、西安市养老地产规划模式研究
8、西安市社区社会组织研究
四、教育学、心理学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研究
3、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4、西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5、提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及互动模式研究
五、新闻传播
1、西安城市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2、美丽西安的环境传播机制研究
3、西安地铁传媒能力提升研究
4、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传播社会学研究
六、体育
1、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贡献度研究
2、西安举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战略研究
3、秦岭北麓山地体育运动项目策划创意研究
七、艺术
1、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艺术研究
2、西安城市景观雕塑现状与对策研究
3、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研究
4、西安演艺市场调查研究
5、西安庙会音乐研究
八、历史、考古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承体系研究
2、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功能定位研究
3、西安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长安官学选士价值取向研究
九、文学
1、文学的城乡关系主题研究
2、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文学研究
3、西安人文学阅读质量的实证研究
4、西安方言的规范和保护研究
5、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实证研究
6、西安特色美食文化外译研究
十、旅游、文化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文化交流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2、以市场需求公平配置西安优质文化资源的对策研究
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研究
4、西安大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游客感知研究
5、西安城市凝聚力问题研究
社科基金 篇3
1数据来源
本文中西部项目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2],主要对项目的年代、地区、学科、机构单位、 项目负责人等分布情况以及项目的结项、成果的鉴定等级与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时间为2014年7月10—16日。
本文项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主要对项目论文产出数量、年代分布及核心论文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项目年代分布情况
经统计,10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累计立项资助西部项目共3 568项,历年立项量见图1所示。总体来看,西部项目设立之初,立项量在逐年提升、立项规模不断增长,2012年立项量最高,达到542项, 2013年后立项规模渐趋平稳。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3]2014年6月16日发布的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结果公布》,2014年西部项目共 立项505项,基本与2013年507项持平[3]。此外,在资助额度方面,西部项目的资助强度也在不断提高,如2010年项目平均资助额度为12万元[1]; 到2013年,项目资助额度已增至18万元[4]。由此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西部地区科学研究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强。
2.2项目地区分布情况
了解西部项目立项区域分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西部地区各省 ( 区、市) 申报西部项目的情况及其研究实力,也可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西部各地区科研的扶持力度。经统计,西部项目区域分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除了兵团、 军队等一些系统外,10年间共有17个省 ( 区、市) 获得西部项目立项,项目数在前12的均为西部地区省 ( 区、市) ,其中重庆、四川居首,均获立项385项,其次为陕西、云南、甘肃等地,一些非西部地区省市,如湖南、吉林、湖北、海南、江西等地也参与了少部分的项目研究。这与西部项目的性质、 宗旨相符,即重点扶持西部地区科研人员围绕西部相关问题的研究。重庆、四川、陕西、云南等地在西部12个省 ( 区、市) 中经济、教育相对较好,高校较多,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故项目立项数居前; 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的整体研究实力则还有待加强。
2.3项目学科分布情况
表2列出了西部项目在23个学科中的立项状况。 其中,民族问题研究以612项高居榜首,占到了10年来西部项目的17. 15% ,突显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等问题的重视程度; 此外,经济 ( 应用经济、理论经济) 、文学、 法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是西部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 从西部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可看出,西部项目重点资助与西部地区密切相关的民族、经济、法律、语言、历史及宗教等问题,突出对西部传统优势学科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的扶持,体现了我国大力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导向作用,科学研究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密不可分。
2.4项目机构分布情况
经统计,2004—2013年10年间共有352家机构获得西部项目立项,立项数居前20位的机构为青海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四川社会科学院等 ( 见表3) 。排名前20位的机构共立项933项,占10年来西部项目立项数量的26. 15% 。从立项机构数及排名前20位机构的立项数来看,西部项目机构分布呈现较为分散现象,说明国家在努力使社科基金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扶持并惠及西部科研单位。
但从立项机构所属的系统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各类社会科学院和各级党校当中 ( 见表4) 。其中高等院校独占鳌头,项目数达到了2 718项,占到了76. 18% 的比例,说明高等院校是西部地区科研的主力军,具有不可撼动的研究优势。立项机构所属系统高度集中,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西部地区的科研实力分布极不均衡,部分科研机构、单位的科研人才、力量及扶持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2.5项目负责人分布情况
经统计,10年间,3 568项西部项目分布于3 430名科研者手中,其中获得3项的有6人,分别是周松柏 ( 贵州民族大学) 、罗晓梅 ( 重庆市委党 校) 、马生林 ( 青海社会科学院) 、潘建生 ( 西藏区委党校) 、王建疆 ( 西北师范大学) 和杨水利 ( 西安理工大学) ,仅占项目负责人数的0. 17% ; 获得2项的有126人,占项目负责人数的3. 67% ; 获得1项的有3 298人,占项目负责人数的96. 15% 。从负责人分布情况看,获得立项的科研人员极为分散, 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意图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扶持并惠及西部科研工作者,另一方面却也说明西部地区相关研究领域内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
2.6项目完成情况
为全面了解西部项目10年来立项项目的完成情况,笔者主要对项目的结项、成果的鉴定等级与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对2013年以来未录入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主要查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项目验收情况公告[5]。数据截止至2014年6月,统计时间为2014年7月16日。
2.6.1结项情况
统计项目的结项情况可从一个侧面了解项目完成进度及完成情况。表5给出了10年来西部项目各年度的结项情况。统计显示,截止至统计时间2014年7月16日,共有1 272个项目结项,结项率为35. 65% ; 近3年的项目多数尚在实施当中,结项率较低,2007年及之前的项目结项率均超过了80% ; 从各年结项数看,项目立项后第4年达到结项高峰, 即项目完成时间多数为3 ~ 5年,极少数为1年,最长的达10年之久。总体来看,项目研究周期较长, 部分项目立项后执行较差,没能按预期完成结项。
2.6.2成果鉴定等级情况
项目成果鉴定等级反映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经统计,在结项的1 272个项目中,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的有104项,占结项项目的8. 2% ; 良好587项,占46. 1% ; 合格549项,占43. 2% ; 免于鉴定32项,占2. 5% 。总的来看,良好以上的成果超过了半数,说明项目成果具有较高的质量,反映出科研人员较高的科研水平。
2.6.3成果产出情况
西部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研究报告、 论文 ( 集) 、专著 +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 论文 ( 集) 、专著 + 论文 ( 集) 、电脑软件、工具书等多种形式。经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目前公布的西部项目成果共有962项,其中专著类519项, 占到了近54% 的成果量; 其次为研究报告,373项, 占近39% ; 其余少量成果为论文 ( 集) 、电脑软件等 ( 见表7) 。
除了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论文发表也是基金项目的主要产出成果之一。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从基金途径查询了西部项目相关论文的产出情况。截止至查询时间2014年7月16日,西部项目总发文量为2 855篇,年均发文量近3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77篇,占55. 2% 的比例,说明大部分项目论文具有较高水平。 历年发文量如图2所示。从图2统计数据可看出, 项目论文年产出量在逐年递增,且增长快速。
统计结果表明,尽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收录的成果尚不齐全 ( 2012年之后的成果未收录) , 论文产出量因基金项目来源标注混乱而不一定精确, 但仍可看出,10年来,西部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结论及建议
( 1) 10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扶持下, 西部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西部地区社科研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科研水平,加强了西部地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尤其在培养少数民族学者及促进地区优势学科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2) 项目的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省 ( 区、市) 科研实力雄厚,立项项目较多,而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的整体研究实力较为薄弱,还需要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当前,高校、 各级党校和各类社科院是西部地区的主要研究力量, 国家社科基金在突出对这些系统机构的支持的同时, 不应忽略对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研究领域的扶持, 以使得各类研究均得到促进和发展。
( 3) 从项目负责人极为分散的分布情况看出, 西部地区相关研究领域内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在兼顾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扶持西部科研工作者的同时,对西部地区的优势学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领域还应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研究群,以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深入发展。
( 4) 10年来,西部项目完成情况良好,产出了大量的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科研成果,项目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较高,超过半数的项目成果鉴定等级达到了良好以上,但总体上项目研究的周期较长, 结项率不高,部分项目立项后执行较差,没有按预期完成结项。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基金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督促和监管,尤其应加强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负责人应加强项目执行力度,按要求和进度开展课题研究,保证项目按期按质完成结项。
摘要:以2004—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为研究样本,从项目年代、地区、学科、机构分布以及项目结项、成果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西部项目设立10年来在推动西部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西部项目今后的发展及西部地区科研工作者申报项目提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细则 篇4
为正确把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方向,科学、公平、公正地遴选项目,规范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基本原则
(1)评审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平公正,坚持质量第一,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建议立项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学术水准。
第二条
评审程序
(2)会议评审按专家主审、小组讨论推荐、大组讨论投票、签署意见等规定程序进行。
(3)专家主审。主审专家负责审阅并介绍所评课题内容及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分析评价,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论证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课题组构成等。凡在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本次会议参评资格和个人三年申报资格。(4)小组讨论推荐。主审专家之外的小组成员要审阅本组全部材料并发表意见,以协商或投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方式向大组推荐课题。小组推荐课题时要集体酝酿讨论,发扬学术民主,避免门户之见。任何评审专家不得以个人名义向大组或组长推荐课题。
(5)大组讨论投票。小学科可设一个大组。超过120个评审课题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讨论投票组。参加讨论投票的专家,对本组的立项申请书都要审阅。投票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科评审组成员出席方能进行,并由出席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未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票数的可进行第二轮投票,仍未达规定票数的不再进行第三次投票。投票不能采取举手表决方式。学科秘书不能替代专家填划投票表。学科秘书现场收票、唱票、计票,评审专家代表监票,当场宣布投票结果和得票数。投票汇总结果须由学科正、副组长和学科秘书签字后有效。
(6)签署意见。投票通过的课题,由主审专家和学科组长分别在申请书内签署立项意见和建议资助金额。确定项目资助强度时,要认真考察选题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度、有无调研任务等因素,并考虑向老、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区分情况,拉开档次,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不搞“一刀切”。(7)总结报告。评审结束后,学科评审组要对本学科申报情况、课题质量和立项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制定2008《课题指南》,以及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科规划管理工作提出意见,提交书面报告。
第三条 重点项目、自选项目、非共识项目和跨学科项目的评审
(8)重点项目的评审要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的原则,如质量达不到要求,可少评或不评。重点项目根据选题分量、论证质量、研究价值、承担人实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受申报的项目类别限制。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如确实达到重点项目的标准,也可评为重点项目。具体评审时,重点项目和一般、青年项目先一起进行混评,所有建议立项课题产生后,专门讨论确定重点项目。
(9)自选项目是指选题不在《课题指南》条目范围之内、自行设计的选题,但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自选项目在评审程序、评价标准、资助强度和立项比例上与非自选项目同等对待。
(10)非共识项目是指创新性、探索性较强,专家意见分歧较大的课题。对未建议立项的非共识课题,可由三名以上(包括三名)专家以书面方式联名提请复议,并经学科评 审组二分之一以上出席成员多数通过。要严格控制申请复议的课题数量。
(11)跨学科的申请项目,在为主的学科中评审。如涉及学科较多,为主学科专家感到标准不易把握,可提交综合学科评审组。不能以跨学科申报为由,轻易淘汰。需跨组征求意见时,由相关学科组长负责协调。
第四条 倾斜政策和西部地区项目
(12)今年继续实行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政策。在使用立项指标时,青年项目指标不得用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可用于青年项目。
(13)设立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社科研究项目后,并不抬高西部地区在项目评审中立项的门槛。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部属院校和党政机关,立项时仍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属于西部专项资助范围的选题,在会议评审时也要一视同仁,符合要求的仍要立为项目。
第五条 关于重复立项问题
(14)对部分选题相同或相近,但论证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入围较多的重要选题,可以考虑立若干项,以便从不 4 同角度进行研究,但一般不超过3项。要适当考虑近两年立项课题的选题情况,尽量避免重复研究和重复立项。
第六条
关于综合平衡问题
(15)各学科评审组在考虑立项选题时,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立项课题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学科覆盖面,主要二级学科和《课题指南》中的重要选题应有立项。
(16)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各学科建议立项课题要统筹考虑地区分布和适当平衡。研究力量较强的省份和单位,可以多承担一些项目,但不能过于集中。对于入围课题较多的地区和单位,考虑立项时尽量不要出现空缺。
第七条 回避、保密与纪律
(17)严格评审专家回避制度。凡申报课题的专家一律不能担任会议评审专家。评审专家要回避本人为课题组成员,或与课题负责人有亲属、师生关系的项目评审和讨论。评审专家要主动申明自己应回避的课题及原因。
(18)会议评审采取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保密措施。未经批准,评审专家不能延迟报到,不得提前离会,评审期间不能会客。评审专家和学科秘书不准泄露评审过程中的意 5 见、未经审批的评审结果及其它可能影响公正性的信息;不准复制、抄录或留用申请书。
(19)严肃评审纪律,防止学术腐败。如发现有评审专家受贿,或私下替人说情、严重影响评审公正,即撤销其评委资格。评审专家不得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争项目。评审专家介绍课题要客观公允,讨论协商要发扬民主,不得施加倾向性影响或投票暗示。
(20)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学科评审组专家、特邀专家和学科秘书分别进行信用记录和信誉评价。对信誉良好的人员予以鼓励;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人员,经核实后要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公布,并酌情严肃处理。
(21)加强对评审会议工作人员和学科秘书的管理。如发现有替人“攻关”、找专家说情等问题,即撤消工作人员资格,严肃处理。
社科基金 篇5
该课题旨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功能和价值,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公平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扶贫工程顺利进行,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引导下,为农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农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农村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研究方法上,重点利用网络调研平台对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农村地区、贫困农村地区、一般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在研究内容上,课题将从“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与研究脉络及规律、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14个子课题展开研究。重点研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基本现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评估指标,以及农村学校体育“精准扶持”实施策略等。
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用于:第一实践指导,研究成果作为农村学校进行自我定位的依据,有助于不同类型农村学校找准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制订适合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二服务政府决策,重点探讨“精准扶持”操作路径、驱动方式、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等,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依据;第三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社科基金 篇6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 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 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2015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 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 (重大项目13项, 后期资助项目21项) ,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 为便于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 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 简单整理, 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 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 自1994—2015的22年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 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 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 而在2014年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 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4—2003, 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 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 如1996年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 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4—2015, 2004年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2004年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
过去22年间, 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 徘徊在5%左右, 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 其在1996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6.80%、6.76%, 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 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 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 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 所占的比例最高, 立项数1226项, 其后是青年项目, 立项数744, 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 西部项目是2004年, 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 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 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 占比达到11.08%, 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 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 立项数164, 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 但也可以反映出, 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 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港澳台除外) , 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 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 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 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 立项数达到370, 占比15.42%, 而且北京高校众多, 人才济济, 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 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 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 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 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 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 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 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 共1858项, 占77.42%,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对社会学研究而言, 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 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表1, 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 占比14.21%, 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 占8.38%。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 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 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 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 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 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 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 (含20项) 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 共立项数740项, 占总立项数的30.83%, 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 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 位列前三甲, 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 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 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 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 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 共立项623项, 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 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 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 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 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 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 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 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 这22年间, 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 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 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 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 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 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 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 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 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 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 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 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 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 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 占总比为7.23%, 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 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 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 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多方面分析可以发现, 社会学这样一个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日益趋向成熟和规范,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研究困境。笔者认为在未来社会学的发展中, 一方面, 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对核心主持人的培养;另一方面, 现在是网络时代, 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打破“信息壁垒”, 加强各地区的科研交流, 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从而希望以此增强科研弱省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法学研究状况[J].现代法学, 2006 (03) .
[2]王永斌.知识社会学视域中的教育知识生产[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3]郑杭生.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8) .
社科基金 篇7
关键词:民族教育,国家社科基金,发展现状
一、引言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多民族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由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的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给予倾斜是必要的, 但民族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下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是我国唯一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学是全国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三个单列的学科之一,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民族教育研究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管理、鉴定等工作, 委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民族教育研究的支撑学科应该是教育学, 在一定时期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学科中民族教育研究立项数目和主题内容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民族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 由于民族问题而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际上所发生的战争不少与民族问题有关, 加强民族教育研究不仅有助于普遍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 进一步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而且对学校民族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本文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均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发布的2006年到2013年教育学民族教育立项数据。
二、民族教育研究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1. 民族教育研究立项数目分析
从表1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 2006~2013年, 国家社科基金民族教育立项共有51项, 占教育学立项总数的4.50%, 从历年立项数据可以看出, 立项数目最少的是2006年和2007年, 都只立3项, 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立项最多, 立项都为9项。总体来看, 前几年立项数都较少, 从2009年开始, 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 立项数有了一个较大的转折, 增长变化较大, 每年以2到3项的速度增长, 2010年以后, 立项数目开始稳定, 基本保持在9项左右。同时, 2006~2013年, 民族教育研究各年度立项数目在教育学社科基金立项数目中所占比例基本呈增长趋势, 保持在3%~4%, 2011年比例最高达5.26%, 国家社科基金民族教育立项数和立项数占教育学立项数比例都呈增长趋势, 这说明国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视在不断加大。2013年, 民族教育立项数占教育学立项数的比例降到8年以来的最低点, 低至2.91%, 这说明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对民族教育立项数目极少, 在国家对社科基金教育学立项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民族教育问题日益重要的情况下, 民族教育研究占教育学立项总数比例却有如此大的下跌, 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同时说明和教育学其他二级分支学科相比, 民族教育研究仍处于劣势学科, 国家仍需提高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度。
2.项目类型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中民族教育研究立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般项目所占的比重最大, 共立项30项;青年项目所占比重其次, 为20项;重点项目只有2008年有1项。从国家社科基金民族教育不同类型立项比重可以看出, 国家把民族教育研究重心放在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上, 一方面, 这可能是由于民族教育这个二级学科本身的学科边缘性特点, 没有引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足够的重视, 因而重点项目较少, 另一方面, 从国家对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力度的变化来看, 国家为对青年项目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立项数目较大符合国家的政策倾向。
3. 民族教育立项项目主持人所属地区及其单位分析
据统计, 2006~201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民族教育研究项目的一共有1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0年—2005年) 的区域划分来看, 东部地区仅有北京1项, 但承担项目数最多, 为15项, 占总数的29.41%, 主要承担单位为社科院和高校;中部地区仅有湖北一个省区, 为6项, 占总数的11.76%;西部地区9个省区共承担项目数30项占总数的58.82%, 其中承担项目数最多的是青海省9项, 其次为新疆7项, 四川4项, 广西3项, 内蒙古和云南各承担2项, 贵州、甘肃、宁夏都承担1项。可以看出, 无论从区域差异还是省区差异来看, 承担民族教育研究项目所属地区差异都较大, 从区域看, 民族教育项目承担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容易集中进行民族教育调查, 同时, 这些地方集中了较多的民族教育研究学术专家, 有较多的立项课题。从省区分布来看, 北京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教育科研条件, 因此承担项目数遥遥领先, 西部省区由于相对落后, 虽然承担省份最多, 但各省份承担项目数都较少, 最多的只有青海省9项。
统计表明,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教育研究的部门既有教育科研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和重要研究机构, 又有一些地方院校和较知名的出版社, 总体来看, 高等院校承担46项, 占总数的90.19%;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4项, 占总数的7.84%;人民教育出版社1项, 占总数的1.96%。具体来看, 高等院校中民族院校和师范院校承担数最多, 民族院校21项, 占总数的41.17%, 其中中央民族大学11项, 广西民族大学3项, 中南民族大学4项, 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各1项;师范院校17项, 占总数的33.33%, 其中青海师范大学9项, 新疆师范大学6项, 西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各为1项。一些高等综合院校依托自身较好的科研优势条件, 成立了教育学院承担社科项目, 开始研究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 例如, 西南大学和四川大学, 8年承担项目各为2项和1项, 这说明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进行民族教育研究已不再仅仅是民族院校和师范院校的问题, 而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4. 项目的研究主题内容和热点分析
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中民族教育立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 民族教育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极广, 涉及民族理论和政策、双语教育、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等方面, 其中民族理论和政策几乎涵盖了民族教育的方方面面, 主要集中在民族教育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教师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文化研究涉及民族文化传承和变迁、多元文化建设和文化融合研究等。此外, 双语教育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8年共立项11项, 占总数的21.56%, 研究内容涉及双语教师培养、双语教学策略研究和双语教材编写等方面。
三、结语
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中民族教育立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研究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但民族教育研究力量和区域分布差异都较大。随着民族教育问题受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人员重视, 民族教育的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嘉毅, 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5 (1) .
社科基金 篇8
以课题为载体,搭建教师参与科研平台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作为2015年度体育领域唯一获批立项的教育学重点研究课题(以下简称“重点课题”)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教授领衔申报并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LA150010)。该课题围绕当前青少年体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在比较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厘清当前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深入探索解决青少年体育问题的核心途径,并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最终提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战略。该课题通过面向全国遴选有兴趣、有基础、有特色的中小学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和研究学校,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搭建了平台,打通了参与科研的通道。
本次“重点课题”开题会议,共有131份获得答辩资格的子课题项目及10所获得答辩资格的研究基地参与了本次开题答辩活动。内容涵盖:课程教学、活力校园、家校联动、教师教育、智能监测五大方面,以答辩人准备8分钟PP T讲座,7分钟答辩提问的形式进行,每个会场有2~3位专家作为评委,共分五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从本次开题答辩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在选题上呈现选择内容来源于实际教学,便于实际进行研究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研究主题过大、研究方法不严谨等问题,然而,相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平台已建成,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通道已打通,将会较好地提升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
以专题讲座为手段,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本次活动上,汪晓赞教授对本次提交的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从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实例进行,如,研究题目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对象交代不清、缺少具体的研究主题内容、缺少问题意识等。汪晓赞教授为与会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较有针对、较及时地指出了一线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的问题。此外,汪晓赞教授结合实例对今后从事科研会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具体的内容提出了改进建议,如,以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子项目课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如何选择变量、如何选择对象、如何开展具体的研究等方面,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金燕老师,作了“课堂观察——S O F I T工具使用”为主题的培训。金老师从“什么是SOFIT、SOFIT编码、如何使用SOFIT、使用SOFIT的注意点、SOFIT的优点”五个方面,为参会教师进行了SOFIT的观课工具培训。SOFIT观课工具的使用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师课堂评价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社科基金】推荐阅读:
国家社科基金06-09
教育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细则11-16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基本情况05-18
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写作攻略05-28
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公告12-13
社科06-01
社科普及12-01
人文社科基地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