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共12篇)
社科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以及“经济振兴、国力强盛要靠科技”已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然而, 在强调科技生产力价值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发挥科学的精神价值、人文价值, 特别是有效地发挥社会科学的功能。实践需要我们对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 从理论上加以总结, 应用于管理和决策之中, 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科学研究为培养人才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时常常体验到创造的快乐、精神的升华, 感受到自然的神奇、社会的缤纷。科学研究在很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科学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具有令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社会科学同样能显示催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威力。
在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力推动过程中, 大力的鼓励和表彰社会科学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的社科评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推出了大量的高水平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能够进一步助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更好的促进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 是目前社科评奖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之一。本文也针对如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展开讨论。
1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作用
社科评奖对于繁荣社会科学, 鼓励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推出精品力作的重要平台。
评奖工作的基本功能就是发现精品、推介精品, 通过对优秀成果的评价与表彰, 引导和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 着力打造精品。
1.2 整合学术资源的重要抓手。社科联是社科界的管理、协调和组织机构, 在整合学术资源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和优势。
1.3 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摇篮。多年来, 社科联组织的社科评奖工作在社科人才和理论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杠杆。
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关键在于成果的价值转化, 评奖在促进成果价值转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也就涉及到了一个成果转化的问题, 而社科联组织的社科评奖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促进成果的转化。我们通过认真总结分析社科评奖中的经验, 也有利于能够更好的使社科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当前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转化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职称评审、科研量化考核等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使得高校科研工作者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重视申请课题的级别和发表论文、著作的档次, 而忽视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在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重视立项、轻视结项, 重视成果、轻视转化的思想误区。
以高校为代表的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样, 社科研究成果, 能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 也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社科研究成果只有得到转化, 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才能真正为决策部门、企业服务。但相对与自然科学成果转化的迅猛发展, 社科成果的转化却明显不足。我国社科成果仅有5%-6%被转化, 3%的成果形成产业。这不仅造成国家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 同时也造成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的浪费。
社会科学类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的存在, 既受到学科客观性质的影响, 也许配套制度的外在激励有着一定的关系。
3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现有评价模式分析
社科评奖对于鼓励社科研究, 发现优秀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评奖过程中, 并没有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区分评价, 更多的应用研究的价值也往往是体现在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上。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 理论研究的评价和应用研究的评价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首先, 评价内容不同, 社科成果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发表了多少文章, 文章的质量如何, 影响因子多少, 是否出版了专著, 出版社级别, 社会反响如何, 是否填补空白等是我们常考虑到的一类社科评价指标。而对于成果转化的评价, 简单的套用显然是不合适的。社科成果转化的评价一般都要从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评价, 一般也都与应用性研究相关。
4 基于成果转化驱动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改进设想
为了更好的鼓励理论研究类的科研成果像应用类研究转化, 应用类科研成果更好的想社会生产力转化, 我们对基于成果转化驱动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改进提出了几点设想:
从研究类型的角度, 我们可以将社会科学研究归为应用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两大类, 因此, 我们也应该针对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通过社科评奖鼓励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进行分析:
针对社科成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突破性及成果价值进行评价。
针对社科成果转化的特点, 考察成果转化的指标应该以投入产出率这类效益指标为主, 计量研究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减少。评价成果转化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 兼顾考虑学术价值、成熟程度和难易程度。与之相关的, 一些模型化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引入社科评奖的过程中, 作为评审专家团队辅助决策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朝宗, 论社科学术成果奖励评定制度的创新,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05) [1]陈朝宗, 论社科学术成果奖励评定制度的创新,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05)
[2]朱晓, 关于科技奖励工作的几点思考, [J], 科技与管理, 2005 (03) [2]朱晓, 关于科技奖励工作的几点思考, [J], 科技与管理, 2005 (03)
[3]顾海兵;王宝艳, 中外科技成果评审制度:比较与对策研究, [J], 开放导报, 2004 (02) [3]顾海兵;王宝艳, 中外科技成果评审制度:比较与对策研究, [J], 开放导报, 2004 (02)
[4]林海斌, 用集对分析研究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 [J], 台州学院学报, 2005 (06) .[4]林海斌, 用集对分析研究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 [J], 台州学院学报, 2005 (06) .
社科 篇2
2023年,是“十四五”攻坚之年,我们将迎来建党XX周年。某市社科院(市社科联)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为主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化实施新型智库深耕工程、社科普及培基工程、文化研究铸魂工程、社联建设聚力工程、机关建设凝心工程,扎实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努力为某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深化新型智库深耕工程,下实功、谋实效
1.做精领导点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决策最需要、领导最关心、发展最前沿、现实最紧迫”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联系,以项目化方式集中攻关领导点题项目,形成一批有一定创新性和较强操作性的资政报告,为市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2.做实专题研究。积极转化研究思路,强化战略性、前沿性、系统性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十四五”开篇布局与“2035”远景目标,紧扣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与痛点问题,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系统观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建设”“文化基因溯源与解码”“社团组织党建”等重大课题研究,优化提升《某发展蓝皮书》编撰质量。做好《建党百年·某百人百事》的出版与首发工作,开展庆祝建党百年专项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加强与区县(市)、重点开发区的联系对接,深入开展“三服务”,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3.做强平台培育。加强对社科研究基地的实地调研、选题指导与日常联系,认真谋划、有序推进第五轮社科研究基地的三年期研究课题,策划组织基地沙龙、基地培训班,推动基地规范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在系统评估第五批“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成效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培育工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与人才团队打造。(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4.做好科研管理。强化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科研项目的全周期动态管理,强化中期检查、确保学术规范,强化绩效管理,提升科研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开展某市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办公室、各研究所)
5.做优学术交流。聚焦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支持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第五轮社科研究基地和社科学术团体,举办有档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活动。办好第八届社科界学术大会,不断提升学术质量,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管控,确保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二)深化社科普及培基工程,用实劲、重实惠
6.创新普及方式。进一步探索社科普及月活动新模式,让群众得实惠,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充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平安某”“法治某”等创建工作,探索常态化模式,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新中国史等主题宣讲和社科普及。组织开展全市社科普及十大创新项目评选,强化对优秀社科普及活动的支持。(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7.拓展普及渠道。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牢牢抓住移动端,做好“甬派”等融媒体平台的科普栏目,提高社科知识的传播度和覆盖面,重点关注“新某人”“某新人”两大群体。积极推进“浙东哲学小村”二期建设,做好结合文章,注重提质赋能,扩大项目的受益面、认可度和影响力。制定《社科讲坛授课点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新一轮社科讲坛授课点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强化绩效评估。(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8.优化普及内容。继续做好“某记忆”“我爱社科”等社科普及专栏,优化对社科普及读本的创作研究,探索口袋书、短视频等新型社科普及形式,结合庆祝建党XX周年、纪念建城1200周年,强化对某文化研究工程系列成果及《建党百年·某百人百事》等重点项目的立体化推广。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定期实施社科讲坛讲题菜单、讲师队伍的优化更新工作,做好“社科云讲坛”提质扩容工作。(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配合部门:科研管理处)
(三)深化文化研究铸魂工程,做实事、求实绩
9.优化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和总结谋划,紧紧围绕“古、今、人、文”方向,重点挖掘和弘扬浙东文化、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甬商”文化等某地域特色文化,探索构建“甬学”学术谱系,推动“某帮”
研究数字化,力争形成某文化研究的特色品牌。积极参与《四明文库》编撰出版工作。(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文化研究所)
10.有序推进特色文化宣传。发挥ZJ
万里学院、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王阳明文化研究基地等阳明文化研究矩阵的作用,继续支持某(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策划实施“甬上浙东学人足迹”“甬城流淌大运河”手绘地图项目,谋划组织“某文化研究老专家口述史”研究,举办“‘某帮’研究历史与发展”“甬学与东亚文明”等研讨会,彰显“学术某”魅力。联合甬绍两地文化研究专家,举办“甬绍对话:浙东文化专家座谈会”,推动浙东文化研究纵深发展,彰显浙东文化的当代价值。(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文化研究所)
11.组织纪念某建城1200周年系列活动。推进实施“某方言保护”项目,做好《某E谣寻声》的录制与出版工作,有序推进《阿拉某话》语音化项目,努力留存乡音、留住乡愁。开展“当代某人说某城千年往事”口述史研究,组织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参与者等相关当事人,述说某城市变迁。举办“某建城1200周年”系列讲座,精选若干选题,安排某社科讲师团成员赴基层宣讲,择优上线“社科云讲坛”,提升基层群众参与
某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牵头领导:D焕清、E明荣;责任部门:学会处、科研处)
(四)深化社联建设聚力工程,察实情、倾实意
12.扎实推进社联换届。全员动员,全力做好市社科联换届工作,组织召开市社科联第八次代表大会,总结过去五年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就,谋划今后五年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13.有序推动社团建设。修订《某市社科联社团管理办法》,强化社团管理;研究制定《某市社科联直属社团党建工作实施意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团党组织;发挥党建研究所专业优势,开展社团组织基层党建工作专题研究;加强直属社团工作指导,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党建工作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牵头领导:D焕清、G建国;责任部门:学会处;配合部门:党建研究所)
14.广泛开展调研指导。坚持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带头转变作风,坚持常态化走访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努力实现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和直属学会调研全覆盖。适时举办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工作座谈会,常态化参加社科团体和学会协会的工作会议和学术活动,强化业务指导和阵地管控。(牵
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15.切实加强沟通协调。有效增强“三服务”意识,建立完善浙东文化研究老专家群、某资政研究专家群等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强化对新一轮社科研究基地的调研指导,主动对接、热情服务,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实现经常性沟通联系。(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五)深化机关建设凝心工程,出实招、促实干
16.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充分运用巡察成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按照《院(联)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相关要求,落实党组书记、党组成员、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每位党员的清单化履职,探索建立党建工作标准体系。一以贯之培育“社科领雁工程”党建品牌,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共同谋划、同步推进、融合发展。以党建带群建,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群团活动,努力营造凝心聚力添活力的工作氛围。(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处(室、所))
17.增强学习教育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ZJ
重要讲话精神,并按照《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党员干部学习网
等平台作用,厘清中心组学习、周二夜学、支部学习、全体干部学习等形式之间的关系并有效统筹,实现分类分层分时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处(室、所))
18.培养一专多能干部。探索优化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AB岗机制,培育多种岗位素养,优化重大课题“项目制”运行机制,明确“项目制”的适用范围、人员组成与绩效分解,完善科研人员的多元培养和成长机制,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承担重大资政研究任务的梯度型、复合型、实干型研究团队。(牵头领导:D焕清、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处;配合部门:办公室)
罗岗:社科图书取名“随意” 篇3
难以理解的书名有时会对读者阅读造成困难,以往社科类读物的题目都是直接反映作者的观点,而另类书名,会让读者在拿到书时产生困惑。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其实不反对作者使用这类书名。但更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对书名做直接或间接的解释,这样有助于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聂震宁:关于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的倡议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光明日报》撰文: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高潮迭起,组织不断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这个协会在组织大规模的项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
我有一个构想,希望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牵头,在国家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国各地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主要吸纳在校大学生以及新闻出版、文化等机构的青年员工参加,在每年的全国读书节(或称全民阅读节)、世界读书日以及当地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期间开展活动,这样,全民阅读活动的热潮势必会较快形成。
以我之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支支撑起这项全民性阅读活动的中坚力量——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阅读虽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正因为冠以“全民”,便涉及千人万众,注定要成为一项个人自愿参与,社会各方协同开展的群众性公益活动。经验告诉我们,要开展好公益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的发动和沟通,吸引更多的群众自愿参与,并引导、鼓励、帮助广大群众产生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庄庸:主题出版的三种趋势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青年编辑室主任庄庸在《中华读书报》撰文:2013年,“主题出版”呈现三种“变化”的趋势——从“主题出版年”的专项化,变成常年组织的常规化;从部分出版社“被适应”,变成全行业“自组织”;从出版业自下而上报批选题的“基层探索”为主,逐渐强化为以国家管理层自上而下总体策划的“顶层设计”为核心,如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精品战略。”这标志着主题出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思路、机制、体制渐成雏形。以国家出版基金为抓手的“顶层设计”开始步入正轨,以重大战略思想为脉络的“主题出版”持续深入——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2013年工作思路说:“研究吸收有关方面专家的建议,在现有的出版单位自下而上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再开辟两条路径:对于一些关系党和国家大局、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选题,可以从国家层面进行项层设计,再通过招投标确定出版单位的办法予以实施……从而把自下而上的申报与自上而下的总体策划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拓宽精品项目渠道,使国家出版基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大局。”
“主题出版”对出版业的影响和作用,已经从外部的政治生态,变成内在运营模式的变革创新。这种变化和趋势,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出版课题。
傅光中:强烈呼吁国家对网店销售新书在一定时间内限价
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在接受百道网采访时表示:网络书店的价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行业内恶性竞争,死命压价,导致出版业的利润摊薄。地面书店由于竞争,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出版社的日子也不好过。网店动不动搞活动,提出让利,虽说方便了读者,但是挤压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把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弄乱了,一直压价,现在都到五零折了。出版社也要养人,有那么多管理费用,行政开支。图书利润减少,出版社转而降低作者的稿费,作者创作的欲望也就受到抑制,最后还是整个文化出版事业受伤害。
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对网店销售新书在一定时间内限价。我跟韩国的出版界朋友交流,韩国一年内的新书网店售价不允许低于实体书店。新书不能打折得这么厉害,读者是哪里便宜,就去哪里买。改制后出版社都是企业,企业都要趋利避害;可是出版又是文化,考虑到民族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层面,政府必须要监管这个事情,要制订游戏规则,公平公正地进行交易。
实体书店路在何方
《人民日报》报道:让实体书店走出颓势,需要的,是让读者发现与书相遇的乐趣。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在书店转一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也没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发现,更缺少让人若有所思的体悟,怎么能把读者从网上书店拉回来?
不过也要看到,实体书店变少,仍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出版业、书店业背后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精神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那些专业化、个性化的书店,也可能预示着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一些书店转向专业化、分众化,在海量的图书中先进行一次筛选,让人既能享受发现的乐趣,也能避免过多冗余信息的干扰,更精准地占领“长尾市场”。
实际上,不光书店,书籍本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各种电子书阅读器越来越流行,蚕食传统书籍的市场份额。有人感叹:书籍将死。但是,书籍不畏改变。纸的发明将“书于竹帛”送入历史,激光照排将印刷雕版变成古玩珍项,但书不是依然存在?笔者相信,电子书不过是让书籍又站在了另一个孕育无限可能性的门前——而书店,何尝不也是如此?
数字时代独立出版迎来曙光?
《羊城晚报》报道:香港独立出版代表人袁兆昌认为,独立出版是“挣扎下的理想主义”,理想不必多谈,挣扎源自经济压力。以市场份额为例,商业出版集团占据市场书,籍流量的一半多,其他中型出版社再占些销售份额,独立出版市场相当窄小。
集团式出版的优势,不仅在资金,还有对主流市场机制的熟悉与配合,开拓媒体及零售通路驾轻就熟。书一出,马上相对应的发行、采购、零售等一整套系统化的配套流程就可以立即启动起来。而独立出版社做不到这一点,难以打入大型连锁书店,甚至需要跟单个销售者都要逐一沟通。而大众的普遍阅读口味与意向,也达不到独立出版物的阅读水准,影响图书销量。
2012年11月广州的独立出版物展上,大家一致认为数字时代到来,给予了独立出版新曙光:从此无需印刷成本。如一位独立出版商所言,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独立出版与大型出版集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所有的出版人都在边学习边前进。”
中国古籍善本“疗伤”难
《广州日报》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善本特藏部古籍修复组组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杜伟生称,根据粗略的统计,目前全国古籍善本的存量大概在5000万册左右。这些古籍在历经长年的战乱离丧、水火相侵、鼠啮蠹蚀之后,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有或大或小的“病”,需要修一修。而在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古籍属于濒危状态,修缮的难度非常之大。
和海量的古书“病人”相比,古籍“医生”的数量少得可怜。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18位古籍修复师,是全国最大的一支古籍修复专业队伍。但仅仅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想修好国图现存的近200万册古籍善本,也需要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事实上,这是一件五百年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古书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而且问题愈加棘手。
“经常会有市民拿着他们收藏的古书找到我们,请求我们帮助修复,但我们真的爱莫能助。”广东中山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该馆修复人员一共9人,修复好现存的47万册古籍善本,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杜伟生说,目前国内一共有53个院校开辟了文物鉴定修复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一千多名。人数并不少,但大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进入公藏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在阅读革命中的“新位置”
《中华读书报》报道:若干年前,图书馆的生存危机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但在今天,这种疑问逐渐消失,正是因为图书馆在新阅读时代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和功能。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在图书馆工作已经超过31年,亲历了图书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到网络化,现在又走向移动化的过程,“变化是图书馆的主题”。过去,传统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但现在,图书馆直面现实,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提供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朱强称之为“泛在图书馆服务”。
社科 篇4
1 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省市级社会科学院)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社科基金立项情况,[2]并依此建立数据库,着重对社科院系统所获立项的数量、立项所隶属的单位(以一级单位为统计对象)、立项的学科等进行较深入地统计,以揭示我国社科院系统在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本研究涉及的项目类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而委托项目、后续资助及西部资助项目立项要求条件平台不尽相同,因此不列在本次统计研究范围之内。
2 统计分析
2.1 项目在社科院系统的年度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和党政机关。表1给出的是2001—2010年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及社科院系统的的立项数,十年间5大系统共获得了13436项基金资助,其中社科院系统获1137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全国立项数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全国的立项总数是2001年的2.86倍,而社科院系统每年立项数基本上都在一条线上徘徊,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十年中最高一年为2003年,占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13.88%,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涉及学术、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每年立项数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是正常的,但所占比例连年下滑,特别是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有了明显的下降,直到最近两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立项所占的份额已降到百分之5-6之间,历史上1994年社科院系统在全国社科立项数的占比曾高达24.4%,接近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四分之一。[3]这是一个值得有关方面引起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2 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01—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学科类别分成22个学科,2010年新新增了管理学,表2给出了十年内全国及社科院系统累积获得项目总数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所获得的立项涉及除体育学以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公布的23个学科中的22个,尤其在宗教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及世界历史等学科领域所占的份额超过了十个百分点,这些学科可以说是社科院系统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我们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研究。
进一步分析,表3给出了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及社科院系统各学科所获立项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十五到十一五,社科院系统各学科立项数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后5年较前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占比份额在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3 获得立项的单位分布
表4列出的是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各个社科院所获得的立项数。
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共有37家单位获得1137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社科院系统立项分布有一定的广泛性,但各省市级单位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从表4中看出中国社科院获得478项,占去了整个系统立项总数的42.04%,作为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在整个社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宏观研究和基础研究占有较大比重,在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当之无愧的国家一流水平。排在第二阵营的是上海社科院,接下来为河南、四川、新疆及山东省社科院,在市级社科院中北京市社科院获得16项,其中还包括1项重点项目,超过了许多省级社科院。十一五期间上海、四川、山东、湖南、江西和云南社科院获得的项目数量较十五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川社科院增长了1.29倍,江西社科院增长了1.25倍,云南省社科院增长1.67倍,上海和湖南社科院增长幅度分别为59.10%和36.36%,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社科院的立项数存在下滑的趋势,有明显下降的如天津、安徽和西藏社科院,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2.4 立项的类别分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重点项目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代表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立项要求和标准会更高。青年项目在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兼有培养中青年专家的目的。[4]表5列出了十年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各类型立项数及全国总的立项数,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承担的重点项目数占全国重点项目立项数高达14.66%,其中光中国社科院68项,上海社科院5项,四川、天津社科院都是4项,吉林、陕西和陕西社科院都是3项。在获得的青年项目中,中国社科院116项、上海社科院49项、四川社科院13项、新疆社科院10项,说明这些单位在整合社科研究队伍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他们的青年研究者承担起学科研究的重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5 项目负责人情况统计分析
对立项主持人的统计结果发现,十年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共计1052人,主持2个项目的有73人,其中中国社科院有24人,上海社科院7人,新疆社科院6人,四川社科院5人,河南、天津、山东社科院各4人,江苏社科院3人,黑龙江、湖南、吉林、内蒙古、山西社科院各2人;主持3个项目的有6人,其中河北社科院3人、中国社科院、浙江、辽宁社科院各1人。能获得两项以上国家社科项目说明了这些学者以及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累计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具有相当水准的研究水平,他们是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典范。
除了项目主持人及其团队的努力程度和实力水平外,研究者如果在选题上加强规划,规避某方面的扎堆,适当调节热点和冷门方向的投入,对于一些交叉的学科领域,结合申报课题的学科结构和分布,[5]从其它一些学科角度选择申报可能会比较有利。
3 启示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及投入的经费每年保持持续增长,但在很多单位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竞争背景下,社科研究人员申报国家课题的积极性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人文社科为优势学科的社科院系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从时间发展角度看,社科院系统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每年基本保持不变,与十年间全国立项数量的增长并不一致,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从学科角度看,社科院系统在某些学科有自己的特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学科的优势地位在逐步削减。地方社科院要在这种研究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引起各方面的更多思考。
(1)社会科学研究倡导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提倡兢兢业业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各社科院要形成自己的强项学科,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龙头,可以把重点放在围绕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2)立项与各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密切相关。各级党政部门及研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视,不断提供理论研究成果是社科院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精品力作的提供更是体现其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社科院把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来抓,诸多单位为了鼓励申报课题,推出了相应的措施,对本单位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予以大力表彰和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资助,[6]良好的激励机制也促使在立项中得到更多的份额。
(3)深化科研究体制的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协同攻关。研究者在合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深度,同行间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及跨学科、跨系统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重视相关学科资源、研究力量的配置和整合,积极争取外部研究资源和力量,发挥群体的智慧多出代表学科前沿的精品。
(4)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深入研究,带动培养研究型人才,越来越多的学术才俊在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下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成功大大促进学科稳定持续发展。
(5)与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及课题指南紧密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课题指南也是一个重要的引领。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学科融合渗透趋势明显,学科之间的互借互鉴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选题是立项中标的重要环节,应充分了解项目选题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创新性的选题促进学科的发展,通过国家课题的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3):3-9
[2]历年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yearxm.htm,2011-2-9.
[3]王岳红.全国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及对策分析[J].晋图学刊,2005(1):116-119
[4]刘彦庆.“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J].情报科学,2007(9):1430-1435
[5]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1-12-09(08)
社科 篇5
各学院、部:
现转发《吉林省社科规划办关于申报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通知》,请各单位通知每一位老师做好申报准备工作,有意申请的教师提前与科研处联系,经科研处初审合格后上报,纸质材料上报时间为:2011年2月16日上午9点——11点。
科研处 2011年11月22日
吉林省社科规划办关于申报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通知
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
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现已开始,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通知精神(内容详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申报公告》,网址:http://),在邮件主题中标明“某单位申报数据”字样,并确保电子数据和《申请书》“数据表”一致。
(3)用管理系统打印出的《各学科分类申报数量汇总统计表》。
18.我省受理申报时间为2011年12月14日至2012年2月21日止,逾期不予受理。1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地址:长春市文化街48号(省政府8号楼);邮编:130051;联系电话:(0431)88904012;联系人:毕秀梅。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社科法学人的言说 篇6
社科法学不适合初学者
社科法学不适合初学者,这是社科法学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乍见,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是前沿开放的,非常吸引年轻学人。但与直观感受不同的是,进入社科法学研究领域其实需要极高的门槛:
首先,法学绝非书斋之学,社科法学更是长于实践。一方面需要有成熟的心智,理解“田野”,感受现实;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与基础理论,寻找问题,参与情境。
更重要的是,社科法学是反思性的法学流派,要求研习者具备独立进行学术思考的能力。
社科法学如何入门?
谈及社科法学如何入门,《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一书能给大家不少启发,16位出色的社科法学研究者就自身的研究实践侃侃而谈,这些经验于我而言,远比传授专业知识重要得多,读罢甚至会有一丝温馨。窃以为,社科法学理论如果能连接启蒙与钻研,就是其体系发展成熟的标志,否则永远只能作为另类学派,因此该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社科法学的研究者们认可“对法律展开规范性研究的必要性、意义及其在法律系统运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着眼于“行动中的法律文本”,探寻实然的经验,其应然标准则是一种由自然法思想主导的实质正义。当然,就法学教育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
专业鸿沟与跨学科研究
法律学人安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可能是坚守,也可能是懒惰。法律学人搞跨学科研究,有可能是社科法学,也有可能是学术投机。如苏力教授所言,“跨学科研究是有风险的,别人的常识在你眼里是知识,别人的知识在你眼里可能就是智慧了”。在这种不对称下,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开放的交流姿态,做出来的所谓科研不是自娱自乐,就是欺世盗名。社科法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坚持学科主体的一种宣告,我们是在进行法学研究,而不是附属于其他,通过《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一书,我们可以看到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于法学现象的深入交流,这既是学术创新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术质量的检验标准。归根到底,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是从外部视角研究法学现象,虽然很少进入文本释义或裁判技术,但也因此突破了规范束缚,在“田野调查”中对法律为何解释或如何解释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补给,而研究选题的问题导向意识,又能很好脱离规范体系的僵化与滞后。
社科法学与规范法学
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的“出现”都是令人欣喜的,两者所针对的其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占据主流的外土内洋、理论脱离实践的“概念法学”。翻阅该书就会发现,在顶尖的社科法学研究者中并不会对规范法学存在偏颇的成见,甚至可以发现,社科法学研习营与判例研读沙龙的发展历程何其相似,两者都是在打破传统中脱颖而出,在学界中通过口碑相传与学术产出,不断凝聚共识、扩大影响。
其实,社科法学与规范法学殊途同归,两者均致力于研究真实的中国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人文社科领域,只有将中国问题研究到一流,才会成为世界一流,否则,即使将德沃金、哈特、韦伯、波斯纳钻研得再精深,也不过是西方世界的一个脚注。而当下社科法学与规范法学的争议大多是缘于技艺不精的学人,各自站队、摇旗呐喊,反而帮了倒忙。
对中国法学而言,当下的社科法学与规范法学都是亟需的,社科法学者力图揭示真实的社会秩序与规范效果,规范法学者则着力通过法解释来达到现时语境下的规范目的。同时,社科法学的研究成果当然,或者必然要体现在规范上,不是升华为虚无缥缈的哲学思想,或辞藻华丽的文艺作品;而规范法学也应当以真实的社会需求来解释法律,避免沦为各抒己见的修饰工具,或者古老传说的布道者。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法学。
如何解答高考社科文阅读题 篇7
这个小阅读设置了三个选择题共九分。第一小题旨在落实“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第二小题落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第三小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面对“小阅读”, 如能掌握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解析, 就能拿下这九分。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个方法, 名曰“复位比较法”。学生在考试中对之屡试不败。
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北京卷) 第四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 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一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 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 影响人体健康。所以, 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 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 例如报纸或香蕉皮, 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 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样本, 并释放二氧化碳, 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 报纸需要2至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 香蕉皮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 却发现它毫无变化, 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科学家们还提出, 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 因此, 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 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 自然成为首选。然而, 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 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 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四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四倍, 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费用还可能更高。另外, 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 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 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 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 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 要保护环境, 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 而要循环、重复使用。统计材料表明, 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目前, 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而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 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B.在阳光照射下, 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 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 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答案:C。解析:A项由文中第二段一二句可知, “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唯一有效方法;B项由第二段第五句可知, 微生物不能分解塑料袋;C项见第二段三四句;D项由第三段第五句“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可知, 纸袋的运输成本比塑料袋的运输成本高很多。 (限于篇幅, 本文只选一题)
浅谈哲学社科队伍的建设 篇8
哲学人文社科是我院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 为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高度重视人文社科教师队伍建设, 建院以来学院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对师生们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实行奖励。为让广大教师拥有自己展示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 学院在2004年经贵州省文化厅部门批准创办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民族职院通过几年奋斗, 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精神前所未有, 科学研究的干劲前所未有, 课题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们发表的论文和不同级别社科成果奖频频获得, 学院社科团队呈现雏形, 哲学社科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社科队伍现状
在学院66名从事哲学社科课程教学及研究的教师中, 从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1人, 占1.5%、硕士研究生 (含在读的5人在内) 8人, 占12.1%, 本科及大普53人, 占80.3%, 专科生4人, 占6.1%;从职称结构来讲有教授5人, 副教授18人, 讲师31人, 中级以下职称12人;再从教师年龄结构分析这些教师平均年龄42.9岁, 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6人, 占9.1%;35-49岁教师54人, 占81.8%;35岁之下的教师6人, 占9.1%。
2 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所取得的成绩
民族职院组建八年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们为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新时期高校合格教师, 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 申报和尝试人文社科课题研究,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还荣获省市 (州) 级优秀成果奖等等。最近三年来间我院教师取得教育部社科立项课题1项、教育厅4项、州社科联2项、学院课题11项;据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统计:2002———2009的七年间学院以《上善若水-侗族传统道德教育启示》和《侗族教育史》为代表的2部专著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 其中《上善若水-侗族传统道德教育启示》在2006年的社科成果参评中荣获全省高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以“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为代表的共9篇论文分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部思政司、自治州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社科成果奖, 值得骄傲的是在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活动中我院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奖的单位;除此之外, 我院这支社科队伍还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哲学社科论文132篇, 其中,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篇。
3 队伍建设和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近年以来, 虽然我院社科队伍建设在学院党委正确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点成绩, 但是, 我们队伍实力还不强, 整体素质不算高, 立项课题和高质量成果少, 社科队伍建设及发展后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科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民族职院是本世纪从州属几个中专合并组建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院社科队伍教师的年龄偏大, 81.8%的哲学社科教师年龄在35-49岁之间, 25-35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极少, 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研究团队也往往难以达到合理的年龄梯队要求, 学院整体社科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3.2 从事社科研究的领军人物太少
民族职院哲学社科研究领军人物少。到目前为止学院能主持承担课题研究的人员不足10人且大多是承担行业和院级的课题, 骨干的、拔尖的课题研究人员寥寥无几。我们的感受是:凡是上级有组织申报课题的通知下来科研处困惑的是宣传之后无人申报, 多年来我们只能采取广泛宣传和重点动员相结合, 渴望重点有突破。
3.3 社科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学院社科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是本科层次, 不少教师的本科学历还是近年来通过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的,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数不足15%。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教师历来未涉足过科研, 他们不懂得项目申报, 如何申报, 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等, 总之, 科学研究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陌生的一件事。
3.4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学院开办专业不断在拓展, 在校生人数逐年在增长, 而哲学社科教师的人数基本没发生变化, 新招考进来的年轻教师大都是专业技术课的紧缺师资, 这就导致现有的哲学社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要克服困难, 不得已每位教师都得承担周学时12-20节的授课任务, 这就客观造成在社科研究上他们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3.5 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我院社科队伍多数教师都没有科研经历, 仅有的几个由学院教师主持的社科课题能参与的教师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外出培训、研修的机会太少。目前学院还没有刚性的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完成多少科研工作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仍属教师们自愿和爱好驱动。学院科研氛围不浓厚, 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4 几点思考
4.1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哲学社科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应在目前控制10000名左右在校学生规模的思想指导下, 一方面采取未使用的空编适当争取吸纳高学历年轻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学院要调整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使哲学和人文课程的教学分散在多个学期, 减轻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 腾出必要的时间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
4.2加大对社科教师的培养, 让他们在参与社科研究中得到锻炼科学研究对于从中专升格而来所占比例较大的哲学社科教师队伍是陌生的, 绝大多数老师们从来就没接触过科研工作, 一到省州课题申报通知下来他们不知从何着手, 因此, 学院应加大教师们培养的力度, 一来可以采取请专家进来作“哲学社科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二来可以分期分批安排老师们外出研修学习和锻炼提高;三是努力争取省州课题立项单位政策倾斜使我们教师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4.3出台更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 让他们自觉课题课题研究民族职院即将走过10年的历程, 就成长的过程讲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是从摸索学习阶段逐步走向了成熟, 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是职院人当前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强的社科队伍是学院申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必备条件, 为提高我院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探索和借鉴先进学院的成功经验, 制定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激励政策和教师科研工作任务任务必将会推动我院的科研工作发展。
4.4发挥现有的社科研究能手的作用, 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带动说实话, 当前民族职院也有少数教师科研工作已走上路子, 部分教师还主持或正在主持省州一级的研究课题, 他们是我院社科研究的能手和带头人, 学院应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和鼓励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社科教师参与科学研究, 人人都有锻炼机会。
4.5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崇尚科学, 让他们积极投身社科研究工作中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高校人才济济, 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和理论研究的阵地, 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及科研,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好知识而且要开展好科学研究、要切实做到将我们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课堂中,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除此之外, 在学风校风上学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崇尚科学, 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广大教师们积极投身于社科研究工作中去。
摘要:本文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 社科研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影响社科队伍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经过认真思考, 提出加快培养社科教师的初浅看法。
浅谈高校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 篇9
一、加强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人文社科管理工作涉及学校社科科研各个层面, 形成一个覆盖全校社科科研管理网络, 按照工作层面划分为三大块: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管理办公室和校属科研机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也就是学校一级科研管理单位, 负责宏观调控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全面实施学校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 确保重点学科的稳步发展和各学科间的协调发展。下属院系科研管理办公室以及校属科研机构属于学校二级科研管理, 负责贯彻落实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项方针政策, 组织教师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科研指标。校属科研机构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省市重点研究基地以及跨学科研究机构等,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院系下属科研机构, 这些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形成高校社科管理工作体系。
近年来学校对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 社科科研管理者的学历较以前也大有提高, 从现有我校社科管理人员现状看, 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已超过70%, 但其中有近半数是留校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的年轻人,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转岗人员, 有近20%管理人员是多年从事社科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但学历偏低的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学科背景单一;有的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专业不对口;有的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无专业知识背景或专业知识甚少。因此, 在组织和指导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纵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引导教师开拓和多渠道筹措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时, 不能客观了解项目的专业内容、进展情况和研究水平, 或是不能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要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要有一流的社科管理, 需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社科管理队。
高校社科管理部门担负着宣传科学研究意识, 组织新项目立项和督促各类项目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 对重大、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任务, 又为建设具有创造力的学科队伍、科研机构创造条件, 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软、硬环境和支撑。在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日益更新的前提下, 在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背景下, 高校社科管理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手段, 推进学校社科管理上新台阶, 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目标
高校社科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以开阔的学术视野, 灵活的管理头脑, 创新的人文精神为目标, 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使社科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 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化, 通过系统培训,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首先, 通过培训和集中学习, 提高社科管理人员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运用于指导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功能在于服务文化、服务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方针。因此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
其次, 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 提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能力。新加入社科管理工作者队伍人员和转岗人员, 在从事社科管理工作之初进行岗前培训, 一方面全面了解学校整体社科发展水平以及各学科发展现状, 并熟悉社科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环节, 熟悉并掌握各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学术特长、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学习科学管理手段, 熟练掌握运用现代科研管理系统, 对学校社科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社科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的管理实践与技能培训, 成为真正适应科研管理岗位的行家里手。
第三, 大力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社会主动性能力。高校社科管理工作服务于学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 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经费、成果、成果转换、社会服务、学术平台等, 而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获取额度已经成为大学科研竞争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就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而言, 大致分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及省市社科项目等纵向项目经费;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经费以及联合资助项目经费;通过科研成果或成果转换获得的后期资助项目经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项目、经费、奖励的获得都需要通过主动竞争才能取得, 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学科优势, 积极谋划、引导, 帮助科研人员拓展课题申报渠道, 搭建学科平台, 创建学术团队, 从多个方面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比例。
第四, 培养社科管理人员开拓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作为新形势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进一步研究和回答, 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 调整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 增强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性, 使之相互衔接、配套。社科管理干部要学会多动脑筋, 转变思维方式, 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新思路、新体制、新举措、新办法, 不断总结经验,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解放思想, 把握机遇,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五, 加强社科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是社科管理工作的立身之本、强身之道, 构建“以人为本”的社科管理体系, 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牢固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管理也是服务”, 社科管理人员与科研教师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而应是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因此, 社科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与措施都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利于鼓励与激励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 社科管理人员从管理的角度把握世界前沿科研领域研究信息, 积极组建新兴学科机构, 搭建跨学科平台,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引导科研人员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问题上形成高水平的突破。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的原则, 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力支持, 把工作重心放在构建服务环境和营造学术氛围上, 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尊重教师, 服务教师, 为他们提供项目申报的技术指导, 耐心督促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结题, 用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虚心采纳, 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 帮助他们反映问题, 解决困难,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三、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内容和方法
高校社科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要做到与时俱进, 内容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以激活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掌握当前我国社科发展的形势政策, 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政方针;二是国内外前沿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 海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三是本校学科优势、管理运作模式及社科管理工作流程;四是学习运用相关社科管理的具体理论与方法, 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管理载体进行科学管理;五是社科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探讨等。除了这些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外, 还可以配合实际工作开展一些人文精神、社交礼仪、安全保密、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培训讲座。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社科管理人员的特点积极探索培训的方法和手段, 也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 对社科管理培训内容的重点有所侧重。培训方式以有组织地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开展课堂讲课、专题讲座、集中讨论为主, 结合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 还可以采取管理者之间互助学习方式, 让每个管理者成为老师, 交流管理心得、提出管理建议, 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在培训方法上采用电子学习、单位组织学习、团队学习、自我学习提高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做法和丰富多彩的手段开展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培训方法和手段, 使他们及时、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了解新动态, 掌握新技能, 尤其是掌握知识经济、网络知识、信息科学知时代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从而胜任本职工作。
在社科能力培训中, 针对管理组织而言, 可以建立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自主学习”、“沟通共享”、“自主管理”方式, 建立融工作与学习为一体, 团队沟通合作、资源信息共享, 自主管理为导向、平等互信的学习型组织管理, “以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能力, 也有利于管理团队合力的充分发挥与持续运行。
对于管理者本人来讲, 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通过培训和自学, 增加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知识 (教育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决策分析学、公共关系学、信息技术学, 市场经济知识等) .强化能力培养 (决策判断能力, 综合协调能力, 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公关能力等等) 使管理人员不仅能处理日常事务, 而且能站到社科发展的前沿, 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高校社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高度重视社科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 充分认识到加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探讨科研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目标, 并从机制上、方法上、形式上、内容上积极探索加强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的途径和措施, 不断提高社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为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研管理保证。
关键词:高校社科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必要性,目标,内容及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维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新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8期
[2]、黄富荣, 罗云瀚浅析高校青年管理者的继续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
[3]、黎辉文, 曾凤玲, 陈先哲浅论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4]、张微,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1期
关于社科期刊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篇10
一、期刊的地位与特点
期刊是文献的一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书籍相比,期刊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1.期刊的地位
随着期刊在传递信息方面作用的日益明显,期刊的工作地位不断提高,一些图书馆“重书轻刊”的现象也已发生较大的转变。在经费使用上, “舍书保刊”已经成为许多图书馆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保证文献入藏率的一种方略;在读者利用上,期刊流通量大,阅览、复制人次多,利用率高;在机构设置上,各大、中型图书馆都设立了期刊部,小型图书馆也设有期刊室,专门负责期刊工作;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期刊工作已经独成体系。[2]
2.期刊的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快。
在图书馆藏书的各类文献中,期刊是增加速度最快的一种,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期刊的发展更为可观。2007年,我国期刊种类已达到近万种,其中,黑龙江省出版期刊312种,社会科学期刊151种,总印数4996万册,与上年相比总印数增长1106万册。[3]安徽省出版期刊176种;广西出版期刊183种,社会科学类期刊108种。可见,社科期刊发展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其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第二,出版周期短。
与图书相比,期刊出版周期短,一般分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和季刊等。如今一些期刊在双月刊的基础上又改为月刊,出版周期已大大缩短。
第三,时效性强。
期刊具有出版快、发行快、内容新等特点,能及时反映专业科研新水平、新成果,因而是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新的期刊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期刊作为一种广泛、及时、重要的信息源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4]
第四,信息量大。
期刊具有跨学科、多层次、涉及范围广的特点,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较多的信息。同时,它所包含的信息又具有无限性、共享性和开发性,因而期刊资料可以为各类使用群体提供无穷无尽的文献资源,从而达到文献共享、共同受益的目的。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方面,承载着作者和编者智力劳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具有向其他科研人员和学者传播科研信息和知识,促进相互间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功能。[5]
二、期刊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学术期刊已达两千多种,其中,综合性社会科学类期刊已有数百家。对社会科学期刊编辑部来说,将各类期刊收集齐全是不易做到的。对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而言,虽然要求他们必须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无论怎样,他们也无法概览涉及本专业内容的所有期刊。[1]因此,在浩如烟海的期刊群中,筛选出本期刊需要的期刊,有针对性的收藏,并利用交换的期刊资料相互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提高期刊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对办好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期刊社所收藏的期刊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订购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期刊社所订购与搜集的期刊,主要是从期刊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根据期刊社的性质、编辑人员的要求以及资料室经费等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如工具书、参考书、转载信息资料以及《新华文摘》等。这部分期刊往往是代表学术前沿和尖端科研成果的,这一类期刊数量较小,也便于管理。[1]二是同相关或相似社会科学期刊社及各大专院校交换的学术期刊等。目前,这类刊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订购的期刊,并成为资料室学术刊物的主体,这些交流的期刊来源广泛、数量多、地方性强、涉及的专业面广,因而所蕴涵的信息量也不容忽视。
另外,大多数期刊社都拥有一些期刊档案资料,如每期样刊、原稿、校样等。因为期刊档案是期刊社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期刊社的版权纠纷、出版合同、期刊质量及责任事故、编辑加工记录等的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所以,对于上述资料不应随意丢弃,而应保存一定年限。
三、对期刊资料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般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期刊社均设有期刊资料室,并有期刊库等;而相当一部分期刊社则没有专门的期刊资料室及期刊库。由于空间有限,规模较小的期刊资料室只有一两个期刊架,因此,对期刊的管理及分类并不像其他专业性图书馆资料室那样规范、统一。另外,一些期刊社也没有专职期刊资料管理人员,即便有也是身兼多职,不可能把期刊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因而,期刊不能及时整理上架、对期刊信息不能及时提取和利用等现象在各期刊社普遍存在。鉴于此,加强对期刊资料的管理已是必然。
1.现刊的管理
第一,做好期刊的分类管理工作。
期刊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要让交流而来的各类期刊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必须紧密结合期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期刊的分类整理工作。在空间小、期刊架少的情况下,考虑到本期刊的出版工作及读者的具体情况可将期刊分如下几类:社科类、学报类、综合类(学刊)、经济类、其他类等。特别要注意将一些阅读率高的“核心期刊”摆放在编辑容易看到之处,这样既便于其快速查找,也便于了解统计期刊的交换种类及数量等。
第二,要加强期刊收集的针对性。
为了充分发挥期刊作用,更好地为期刊出版和科研服务,要加强期刊收集的针对性,合理调整期刊结构,并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学科设置及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订阅和收藏期刊,对一些国内有影响、有权威和有专家特色以及对读者帮助大的期刊,不仅要订还要收藏保管好,如“核心期刊”,既与期刊出版及科研工作紧密配合,又有较高学术价值,因此要重点收藏,其他的期刊可酌情收藏。
第三,实施开架借阅。
期刊社的主要读者是编审人员,作为学术刊物的编审人员,在提炼和加工文章时,既需要了解本学科当前的发展态势,也需要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程、发展方向,如此才能全面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科研信息。而资料室的学术期刊无疑是期刊编审人员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为了使编审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学术信息,笔者认为,资料室在期刊管理上实行开架借阅比较可行。因为期刊社的编辑人员一般不多,读者面相对较窄,资料室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明确,因此开架借阅是切实可行的,其优点是可随时查阅。
第四,注重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期刊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必须重视搜集与本期刊有关的一些信息,以便查找差距并改进工作,提高期刊质量。所以,期刊资料室应该想尽办法,搜集本期刊的质量信息。如有关本期刊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索引以及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等情况,只有对这些信息有一个准确的量化统计,才能够找出本期刊与其他期刊在内容上的质量差距。一般可通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一些权威性期刊或各地的大型图书馆的统计资料获取此类信息。[6]
2.过刊的管理
基于期刊的时效性特点,现刊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便会成为过期期刊,但它的资料性、知识性并不因此而过期,仍有再利用的价值,因此,做好过刊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第一,做好剔旧清理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期刊资料室由于经费有限,藏书空间不大,而年复一年的期刊收藏,使得大量的期刊沉睡于书库,必然会出现刊满为患的问题。从期刊编辑部的实际出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经常扩大资料室的空间来满足不断增加的期刊要求。因此,只有及时地剔除那些陈旧、老化、残损不全的旧期刊,才能保证新的期刊不断充实到资料室内,以满足期刊出版工作的需要。[1]一般根据每个期刊库的条件,每年下架的期刊应及时清理、登记、装合订本;过刊宜在3至5年提存或注销一次为好;库房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室藏、读者、资料员几方面的情况和条件,以便于存取和保管。
第二,建立期刊数据库。
期刊与图书相比,不但数量大、周期短, 而且期刊所刊载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数量如此庞大的期刊文献中,要迅速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并非易事。[4]为了提高过刊的利用率,可以考虑建立期刊数据库,并编制期刊出版目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方便作者查询,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方便。
第三,保管好期刊档案。
期刊管理人员的服务宗旨是为利用者提供可靠、准确、完整的信息,因此要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抱着对档案质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将高质量的期刊档案提供给利用者。[8]对于期刊社而言,需要保管的期刊档案资料主要有:期刊的出版情况及版权有关内容变更情况的记录;有关期刊出版过程中的请示、报告,上级管理部门的文件、指示、批复;编辑加工过的原始稿件及“三校”审稿样;每期出版的样刊;期刊的封面设计及刊庆活动中重要人物的题词和手迹等材料;见诸于媒体的读者对期刊的评论等。对期刊的稿件档案应以期立卷,每期附以样刊归档;样刊分年保管;其他文字档案应分类整理编目,按年度归档。[9]
3.提高期刊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一,多样化能力。
期刊资料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集学术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复杂劳动,期刊管理人员除应具备一般资料员的能力外,还应结合室藏资料的特点,及时地向编辑提供有关的学术信息。这就需要在期刊编辑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期刊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而信息意识的提高则要求资料人员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的性质、作用和操作技能,并熟练地利用它们为期刊出版工作服务。如果因忙于其他工作,而对资料工作置于脑后,或放在可为可不为的地位,势必会影响资料室的建设,从而间接影响编辑工作。[5]所以,期刊管理人员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学术化能力。
学术化能力是指期刊管理人员能深入到专业领域,对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内在结构、学科历史和现状、学术前沿、学科经典文献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既能对编辑的选题方向、目标、未来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也能为编辑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二、三次文献,如目录、索引、文献、综述和述评等。[2]
综上所述,期刊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期刊出版工作的特点及读者需求,既注重一般图书资料管理上的共性,更需要考虑和研究期刊出版工作的个性。收藏不是目的,使用才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和服务功能,也才能为期刊出版工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现刊的订购、登记、分类、排架、上架,以及过刊的保存、利用及信息贮存、检索等,是有机的整体工作,每一步骤都应科学而认真的对待,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并在实践中改进方法,唯如此,才能使期刊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统一和规范。[10]
摘要: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术期刊的利用率,期刊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期刊出版工作的特点及读者需求,既要注重一般期刊资料管理上的共性,也需要考虑和研究期刊出版工作的个性;既要充分发挥现刊的作用,也要做好过刊的剔旧工作,特别是现刊的订购、分类、上架,以及过刊的保存、利用、检索等更应科学而认真的对待。
关键词:期刊,管理,现刊,过刊
参考文献
[1]高燕.略论高校学报资料室期刊管理[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6(3):71-72.
[2]黄晓鹂.我国期刊管理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黑龙江年鉴[K].哈尔滨: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08:348.
[4]夏晓慧.论过刊期刊信息的开发[J].淄博学院学报,2000(3):95-96.
[5]许育彬,杨继涛.学术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分化与重整[J].编辑学报,2004,16(1):11.
[6]乔红彬.信息资料在学报编辑工作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4):92-94.
[7]卓文.高职院校图书馆过刊的管理与利用[J].企业家天地,2008(9):164-165.
[8]韩湘琳.出版社应重视书稿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出版,2002(7):64.
[9]张毫,常延廷.期刊编务的六种职能[J].学术交流,2007,(8):187-189.
社科文阅读答题指津 篇11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题型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重点考查考生筛选、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如何答好这类阅读题?
首先,要有良好答题心态。
不少考生身处考场,心情紧张,不能静下心来阅读、答题。心情紧张可以理解,但要注意自我调节,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读得进去,才能准确判断。也有部分考生担心花费较多时间阅读文本,可能没有充裕时间做后面题目,于是产生急躁心理。这种心理促使他们选择不科学的答题方法,不阅读文本,直接带着题目到文中找答案。由于缺少必要阅读准备,文中信息在他们脑子里是空白,难以准确定位,只能是东碰西撞,挂一漏十,很难准确答题,欲速则不达。更糟糕的是,答题失败会使他们心情更加紧张,情绪更加急躁,直接影响这一学科水平的正常发挥。答好题需要静心、耐心、细心。
其次,要熟悉常见各种类型干扰项,以免掉入“陷阱”。
命题人在设计试题过程中,为了达到考查目的,常常设计一些干扰项来迷惑考生。如果能够了解命题人的命题思路,熟悉各种类型干扰项,就能够心明眼亮,排除干扰,准确答题。干扰项大致有八类:①以偏概全,指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②混淆范围,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的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③主次不分,指有意模糊混淆文中事物或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④源流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⑤张冠李戴,命题人在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此方面表述成事物彼方面。把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⑥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表达的意思。⑦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人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应特别注意,有的选项往往说的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⑧偷换概念,即选项中词语同原文中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命题人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作了变动。
再次,要掌握科学答题方法。
概括地说,就是要紧紧抓住原文不放,向原文要答案。
客观题答题具体步骤如下:
一、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
这一步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标清段的序号,用笔画出文中重要语句,包括文章论点、重要论据、结论句、过渡句、段落的中心句、概念、原理等,画出一些重要词语的修饰、限制语,为下一步寻找答题区间,捕捉信息作准备。第二,整体把握文意,弄清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文章结构、语言等,达到读懂的目的,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二、审清题干要求,按要求答题。
审清题才能答好题,命题人有时根据原文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有时根据某一段,有时根据几段或全篇设计题目的。据此,可以“追根溯源”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句、或段,确定“答题区间”。特别强调的是有的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项,而有的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项,考生一定要审清,否则很容易出错。
三、找出每个题支在文中对应的语句,细心比照,排除干扰,确定正确答案。
如福建卷第10题: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通过整体阅读可知,答题区间主要在第②段。A项对应语句是“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比照可知A曲解文意;B项对应语句第③段“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从该段文意看,作者对把价值概括为“效用”、归结为“利益”的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该项不符合文意;C项对应语句“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该项符合文意;D项对应语句“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选项中“仅仅”说法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综合分析选C。
再来看看如何做社科类阅读的主观题。
主观题主要题型有:重要词语理解;重要句子理解;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材料的作用等。
第一步,仍然要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第二步,看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筛选出主要信息,第三步,综合、概括,运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2011年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结尾段,划线句子是一个结论性句子,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这”,指代内容应该在上文。该段中有两个由“如果……那么”关联的假设复句,其中“那么”所引领的内容就是“这”指代的内容,就是该题答案,只要分要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即可。
一位哲人说:顽强的毅力,加上清醒的头脑,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心态,洞悉设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就一定能够做好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
文史社科类图书文字编辑能力刍议 篇12
一、归纳总结能力
文史社科类图书的文字编辑在工作中需要核对的资料很多, 如果每个知识点的核对都要检阅工具书, 那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 在日常工作中, 文字编辑要善于撰写工作日志、编校笔记、阅读心得之类的文字, 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点、易错点和灵感闪光点归纳总结起来, 如此日积月累, 以后的工作往往就会得心应手。
比如, 有的文字编辑会自己编一首诗把五十六个民族记下来, 用自己编的顺口溜或采用联想记忆的方法, 将诸如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十大元帅、各个朝代的皇帝等文学常识、历史知识记下来, 这样在工作时就可以少翻阅很多资料, 节省很多时间。比如, 有人用“老残在官场二十多年造了不少孽”这一句话就能轻松地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记下来, 且经久不忘。
也可以将易出错的人名归类。例如, 吕叔湘常被误写成“吕淑湘”, 夏丏尊常被误写成“夏丐尊”, 席慕蓉常被误写成“席慕容”, 蔡孑民 (即蔡元培, 字孑民) 常被误写“蔡子民”, 等等。
也可以将易出错的书名归类。例如, 钱钟书的《管锥编》经常被误写成《管锥篇》,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经常被误写成《病隙随笔》,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经常被误写成《啼笑姻缘》, 苏洵的《嘉祐集》经常被误写成《嘉佑集》, 王明清的《挥麈录》经常被误写成《挥塵录》《挥尘录》, 杨树达的《汉书窥管》经常被误写成《汉书管窥》,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经常被误写成《西阳杂俎》, 还有人将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和《宋书》误用。
诸如以上可以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有很多, 文字编辑养成了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编辑加工整理的速度和质量就会直线上升。
二、识鉴考证能力
“有些差错我不知道, 让我看十遍也看不出来。”这是某出版单位一名文字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感叹。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 要有一定的识鉴考证能力,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页文字, 一下子就得知道哪里可能隐藏着错误, 并运用缜密的考证来消除谬误, 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迷信所谓的权威和已有的论断。
关于识鉴考证能力, 笔者想到了一位做文字编辑的朋友。他曾在单位图书的付印清样上看到一篇文章, 其中出现了“不差累黍”一词:“不差累黍, 形容丝毫不差 (累黍:指微小的数量) 。”他觉得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就向该书的责任编辑提出了疑问, 但责任编辑说已经核对过《现代汉语词典》了, 词典上面是这么解释的。
朋友马上进行了一番考证, 最后指出:“不差累黍”中的“累黍”指“数量”是不准确的, “累黍”是重量单位, 指微小的重量。《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度长短者不失豪氂,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权轻重者不失黍絫。”[1]此即“不差累黍”的出处。根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来判断, “黍絫”应是衡量“轻重”的重量单位。可能有人会问, “絫”和“累”是什么关系?这查一下《康熙字典》即可明白。《康熙字典》对“絫”的解释为:“十黍之重也……十黍为絫, 十絫为铢……絫, 古累字。”[2]这个解释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 “絫”是表示重量的, 十黍为絫;其二, 十絫为铢, 能让人联想到成语“锱铢必较”, “锱”“铢”也是重量单位;其三, “絫”是“累”的古字。
这位朋友翔实扼要的考证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最终刊物在印刷前改正了那处错误, 避免了以讹传讹。由以上可知, 识鉴考证能力的养成要以广泛阅读为基础, 同时要具备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知识更新能力
现在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很多知识都在改变。就文字编辑而言, 对诸如地名、机构和院校名称、条例、法规、文件和国家标准等知识点的更新务必注意。
先说说地名的更新问题。例如, “襄樊”曾是湖北的一个地级市, 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而近年来的一些稿件和出版物中, 还屡屡将“襄阳市”写成“襄樊市”。需要注意更新的地名知识还有很多。如, 北京的密云和延庆已经“撤县设区”、“绍兴县”已经更名为“柯桥区” (绍兴市辖区) 、“上虞市”已经更名为“上虞区” (绍兴市辖区) 、“苍山县”已经更名为“兰陵县”……这类地名经常在稿件中出现, 文字编辑一定要有职业敏感性, 看到它们时, 要把名称弄准, 避免差错出现。如果有些地名把握不准, 可以参照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这一栏目, 还可以经常关注各类新闻和各地政府网站, 尽量多、尽量早地了解各地行政区划调整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做好稿件的审读工作。
再说说机构名称和院校名称的更新问题。例如, 某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该机构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共同组建。”这其中的“科技部”应写成“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今科技部) ”才准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简称“国家科委”) 1998年才改名为科学技术部 (简称“科技部”) , 1985年是没有“科技部”这一名称的。再如, 某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在介绍“吉林市”时有这样一段话:“吉林原名吉林乌拉, 满语意为‘沿江’。在吉林省中北部、松花江中游。……高等学校有吉林师范学院、化工学院和东北电力大学等。”这其中的“吉林师范学院”在1999年即经教育部批准与当时的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北华大学。所以, 2015年出版的这本书中说吉林市的高等学校有“吉林师范学院”已不合时宜。
各种条例、法规、文件和国家标准也时常修订或出新的版本, 文字编辑遇到这些知识点时都要注意核对, 确保无误。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信息搜集能力
作为一名文字编辑, 要经常关注三类报刊。一是编辑出版领域的报刊, 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中国编辑》《编辑学刊》《中国图书评论》等。二是与工作学科相关的一些报刊, 如文学类图书的文字编辑就要关注一下文学类的报刊, 历史类图书的文字编辑那就要关注一下历史类的报刊。三是一些综合性报刊的“书评”“读书”类版面。经常关注这些报刊和版面, 往往可以及时搜集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动态, 从而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文字编辑工作。
比如, 自己编辑或参编的一本 (或一部、一套) 新书出版上市后, 一些大众媒体和专业期刊可能会刊发书评, 也可能会刊发一些“读书献疑”“商榷”“指瑕”类的文章, 如果文字编辑能够及时阅读这些文章, 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图书重印和再版时的修订工作的, 也能拓展自己的编辑思路。
信息搜集当然不能忘记网络这个工具带给人们的便捷。一是要重视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还有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超星图书、国学网国学宝典等电子文献数据库) 的巧妙利用, 比如, 你是某工具书的文字编辑, 那就可以把该书的书名作为关键词或篇名进行搜索, 这样就可以获得与该书相关的文献资料, 再加以筛选阅读, 对日后的文字编辑工作会大有裨益。二是正确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为信息搜集服务, 如用百度核对书稿中的引文就有很多学问,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尤建忠先生的《现代校对新法探索:网上搜索法》[3]一文, 洋洋数千字, 专门介绍了网上搜索对现代编校的重要意义, 对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即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帮助作者控制体现在稿件中的主观、急躁等不良情绪的能力。
先说说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经常看这么垃圾的稿件, 我的水平早被拉到水平线以下了”“看到这样的烂稿我简直想踹作者两脚, 他是怎么评上高级职称的”, 文字编辑类似的抱怨时常能在网络论坛上看到, 这样的情绪难免会影响文字编辑日常的工作。诚然, 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但换个角度一想, 作者把稿件投给一家出版单位, 还是出于对这家出版单位的信任。所以, 无论如何, 不能让作者的稿件质量影响到文字编辑的工作情绪。文字编辑长期伏案工作, 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故而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常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和职业倦怠, 这难免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 文字编辑平时要注意保养身体, 养成乐观豁达的心境, 提高工作效率。
再说说帮助作者控制情绪的能力。一些作者在写作时, 谈到社会焦点和不良社会现象时, 往往会有些情绪激动和措辞激烈, 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帮助作者“降火”。文章可以就事论事或进行学术争鸣, 但不能让有人身攻击或发泄私愤的语言出现在图书中, 这一点文字编辑务必注意。
六、结语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文字编辑, 就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诚然, 文字编辑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但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不可或缺。在工作中, 文字编辑若能以上述能力为目标,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勇于追求, 就一定能变得更加出色, 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出版物的诞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110.
[2]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