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2024-08-29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通用7篇)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篇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实践证明,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规) 为核心的规划指标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多方位需求, 而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其不足, 因此众多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都引入了城市设计。与控规相比, 城市设计除了在物质环境空间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外, 还能够快速地反映市场需求, 协调开发建设, 通过规范化的条例引导开发行为, 平衡各方利益, 实现共赢。经过多年探索, 城市设计已经由过去单纯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愿景的描绘, 逐步转化为注重城市开发建设的管理, 具有“二次订单”特征, 常常用来指导下一层级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因此, 城市设计成果具有使用者多元化的特征,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开发机构, 因技术背景和关注点不同, 对城市设计的需求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给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设计的成果主要包括城市设计研究报告和设计导则, 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城市规划说明书和文本。其中,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实施的管理文件, 由城市设计研究报告结论部分的内容提炼转译而成, 是城市设计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快速城市建设的背景下, 城市设计已经不再是法定规划的附庸, 其直接、全面和灵活的特点在急迫的城市开发中更具备优势, 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研究和探索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局部城市设计的作用机制

中国学者根据设计范围提出了划分城市设计层次的四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这三种方式, 其各层次分别与法定城市规划层级相对应。随着原有的城市分区规划不再作为法定规划, 以及2012年国务院发文取消对重要地块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行政审批, 将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和局部两个层次 (即二分法) , 并分别与法定规划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从实施上更具有可操作性。总体城市设计主要制订体现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特征的宏观发展方向, 而局部城市设计则是总体城市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 落实具体地段的城市空间控制策略。

局部城市设计创作一般分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城市设计导则编制两个阶段。城市设计导则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的技术文件, 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1]局部城市设计导则通过提出导控要求, 对城市具体项目的开发设计进行约束, 其作用途径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是将导控要求融入控规, 即采取图1中的A-B-E-F-G-H-I路线。由于城市设计还未完全具备法定效力, 在当前的规划体制下, 这是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城市设计导则的核心内容将在控规编制过程中被提炼转化成控规的控制要求, 进行公示确定。土地出让时, 由规划管理行政工作人员从控规的要求中提炼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 主要包括用地指标、建筑和空间控制以及开发要点等内容。设计师及开发商需要遵守这些规划设计条件, 从而影响实施阶段的建筑、景观和市政交通的设计和开发。通过上述过程, 局部城市设计导则完成了对城市环境的控制。将城市设计导则融入控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控规编制完成之后开展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导则将作为控规修编的依据;二是控规与城市设计同时编制, 城市设计导则可直接纳入控规成果中;三是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控规完全是导则转译的成果。这三种情况都需要导则与控规间高效的衔接, 确保城市设计导则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

二是规划管理行政人员从局部城市设计导则中提炼规划设计条件, 即采取图1中的A-C-F-G-H-I路线。这需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城市设计导则的法律定位做出特殊说明, 明确其适用效力。通常这种作用途径具有一定的地区局限性, 主要适用于建设速度较快城市的重点区域。这种途径中, 城市设计导则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控规要求, 直接指导城市建设, 因此对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要求更高。

三是将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部分内容融入专项的设计通则中, 即采取图1中A-D-H-I路线。有些地区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较为领先, 对部分导则的导控要求进行了专项深化, 最终以地区通则的形式进行引导控制, 如城市色彩、建筑风貌方面的专项城市设计指引。

二、局部城市设计导则应满足多元主体的使用需求

局部城市设计导则在中国起步比较晚, 在各个阶段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主要有:其一, 导控的标准难以准确界定;[2,3]其二, 导则转译成控规要求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城市设计意图理解上的偏差;[4]其三, 导控要求转译成规划设计条件不够精准;[5]其四, 使用主体对导则导控内容的不认同。[6,7]

多元化主体孤立参与城市设计项目是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 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考虑多元化主体的需求以及多主体实施操作的平台和机制。

局部城市设计导则面向的使用主体主要包括三类 (图2) :一是实施开发阶段深化方案设计的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市政道路设计师等, 以导则作为后续设计的指引;二是城市开发项目的开发商;三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和公众。

1. 专业化的设计机构

导则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条件, 还应该是表达城市设计的思路和系统控制意图的一种途径, 从而引导设计师理解城市设计对片区的构想。另外, 导控要求在细节设计上应尽量少“越界”, 为设计师的创作留有适当的弹性空间。

2. 项目开发机构与相关利益群体

在落实一些微观的城市设计内容 (如铺装、垃圾筒、树种等) 时, 一些项目的开发者实际上拥有更多的决定权, 城市设计导则需要引导其判断标准。另外, 与市场开发相关的激励或处罚措施是开发机构关注的重点内容。

3. 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和公众

行政管理人员很多都不具备与城市设计相关的专业背景, 在使用导则过程中主要有三点要求:一是导控要求精简明确, 便于转译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的规划设计要求;二是导控内容全面, 以便于精简控制要求和做出自由裁量时之需;三是导控形式简单, 图文与指标应尽量简洁直观, 便于行政工作人员统一管理。而公众对于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主要是便于理解, 尽量能图文并茂。

三、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建议

针对导则编制及实施操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内容要回归城市设计的本质—注重城市物质环境空间的塑造, 同时也要与城市建设联系起来, 符合市场规律;[3]二是城市设计导则内容应该形成统一的规范, 与法定规划密切联系, 成为设计方案与后期城市管理的一个纽带;[8]三是不仅要注重导则内容的科学, 其表达形式也非常重要。考虑多元使用主体的需求, 笔者认为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还应关注以下内容。

1. 加强与控规的联系, 规范导则格式

由于城市设计的法律定位还未明确, 在大多数情况下仍需要借助于控规才能发挥导控作用, 因此与控规有效对接是导则编制出发点。这就要求导则无论是导控内容还是表达方式尽量与控规类似, 同时强调导则编制格式的规范化, 以严谨的管理语言搭建导则的各个组成部分。

2. 分层级规管, 导控内容求精求简

通过研究各个城市的控规我们可以发现, 根据面积大小分单元层级导控, 不同层级导控的内容和方式都存在差异 (表1) 。城市设计导则同样需要这样, 因其不可能将城市设计研究的所有内容都纳入导则中, 应当结合方案和控规首先对城市设计内容进行梳理提炼, 之后进一步转化为城市设计导控要素, 进而对要素进行导控内容界定, 且内容应当尽量精炼简洁, 最后再依照方案设计要求对其进行分层分级安排。

3. 大方向控制、小方向指引, 导控要点“一张图”

局部城市设计导则应该由传统的描绘语言向规范化的管理语言转变, 而完整的管理语言内容通常包括绩效性指引要素和强制性控制要素。本文主张不对导则的导控要素种类进行分类, 而对其内容进行绩效和强制的划分, 即对导控要素中影响宏观方向的内容以强制控制为主、影响微观方向的内容以绩效指引为主, 比如关于街道界面, 对影响片区视线通廊方面的后退和街道墙进行强制控制, 而对其韵律感和形式仅作绩效性指引, 给开发阶段的详细设计留有更大的空间。这样既能准确把握城市空间框架, 又能在具体开发设计时考虑市场弹性。最后, 在落实导控要点时尽量图文并茂, 以“一张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便于多元主体使用。

4. 基于主体使用, 面向市场开发

考虑到服务主体的需求, 导则的表达方式要在各个层级上有所侧重, 城市政府更加在意的是一些具体的刚性控制要求, 以便于使用者理解。适应市场开发是局部城市设计导则与控规相比的重要优势, 因此导则还需要通过制定一些开发规则, 比如基于利益平衡的开发量奖励, 从而鼓励开发方关注公共利益, 引导有利于公众的开发行为发生。[9]

四、重庆水港配套功能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实践

重庆水港配套功能区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寸滩港渝宜高速公路以北地段, 占地面积2.0 km2。已完成的控规确定了片区的土地用地性质和建设规模。随着地段周边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 原控规方案已不能适应该片区发展建设需求, 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城市设计研究, 以便对片区的功能构成、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环境塑造、城市建筑风貌等提出新的控制要求, 因此开展了本次城市设计研究工作, 并将研究成果转译成城市设计导则。

本次编制的城市设计导则包括城市设计综述、城市设计总则、城市设计要素指引、城市设计系统图则、城市设计街区图则、实施建议和附录7个部分。导控内容和表达方式主要存在于城市设计总则、城市设计要素指引、城市设计系统图则和城市设计街区图则四个部分当中。

1. 总则

总则的导控内容分为导控目标和导控条款两部分。导控目标是城市设计意图的体现, 出于精简的原则和对项目特征的考虑, 本次导则将导控目标分为城市资源利用方面目标和设计理念方面目标两类。导控条款是与控规文本条例进行转译的关键, 是对导控目标的深化解释, 同时也是对导控目标落实的实施要求, 本次导则分别从土地使用、空间组织、建筑形式、场地策划四个方面做出要求。

2. 要素指引

要素指引是对控制要素的深入解释和补充说明, 是连接总则和图则之间的纽带, 以弹性控制为主,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根据项目特点, 本次导则选取了15个城市设计要素进行导控, 内容主要集中在建筑细部、公共活动空间、服务设施三大方面。导则不提倡将控制要素生硬划分成强制性和指引性两类, 每个要素的控制内容应同时具有需强制遵守和建议采用的部分, 以全面导控城市空间建设。

要素指引的形式分为三部分:其一, 导控要素释义;其二, 导控原则, 表现一种控制弹性, 属于方向上的导控;其三, 导控内容, 对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内容进行说明, 属于导控作用的深化 (图3) 。

3. 系统图则

系统图则主要是城市设计中的系统控制内容, 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编制本导则时考虑了交通组织、空间布局、绿化系统、城市色彩四部分内容, 表达上均采用“图式+文字”的方式。

交通组织主要包括车行交通和慢行交通两部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 导则中适当增加了车行道路高程控制的说明, 而慢行网络是本次项目的重点 (图4) , 在交通组织的专项设计中也进行了重点控制。

空间组织方面主要针对方案的建筑布局方式和空间廊道提出控制要求 (图5) 。

绿化系统方面主要控制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三项内容, 由于地块内防护绿地面积较大, 为了确保其能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一定的公共作用, 导则对防护绿地规划设计内容进行了导控 (图6) 。

城市色彩方面参照重庆《建筑立面装饰设计技术导则》, 将建筑色彩分成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三类进行控制, 并根据项目功能分区将地块分成多元色调控制区、浅灰色调控制区、前景色调控制区、环境色调控制区4个色调控制区, 以蒙赛尔色彩体系为基础进行选色范围控制 (图7) 。

4. 街区图则图则

本次导则将街区控制内容分成了土地利用、空间组织和建筑要求三个部分, 表达方式与控规图则相近, 采用指标表格、图示控制、文字描述的方式, 以“一张图”的形式来表述 (图8) 。

土地利用控制图将地块的编号、区位、周围道路高程点和混合建设功能的内容转化成了图示语言, 主要指标是对土地开发容量的控制要求, 针对地块的特点对后续城市建设提出优化建议。

空间组织图示控制内容包括红线范围、车行入口方向、人行入口方向、地面及立体步行通道、裙房和塔楼建筑后退及其建筑限高、裙房和塔楼建筑贴线控制位置、空间廊道、公共开放空间的形式及控制面积。其中, 将公共开放空间分成了广场、绿化和步行街三类。建筑控制是将图示控制中的建筑退线和贴线转译为文字语言。活动空间是对地块中空间安排的导控, 属于图示的进一步深化, 便于转化为控规图则的控制要求, 以及提炼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的规划设计条件或者作为附图。

建筑要求方面主要是针对地块建筑的基本形体、组合模式、屋顶形式、玻璃色彩、屋顶色彩、墙面色彩、外墙材质、建筑风格的导控, 简单图示出地块的建筑设计意向, 并对地块的建筑设计细节提出指引。

结语

多元使用主体是影响城市设计导则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关键, 而满足各种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是解决城市设计控制不到位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因此, 在导控内容方面, 针对使用主体需求厘清城市设计要素需要导控、导则各个层级需要哪些导控要素、导控要素的强制控制内容有哪些、绩效指引内容又有哪些, 是导则编制的重点内容;在表达方式上, 则需要综合多种类型的图示、文字、表格甚至语音图像的方法, 来加强使用主体对城市设计导则导控要求的理解。总之, 随着城市设计复杂程度的提高, 对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出现新的需求, 需要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卢济威.城市设计创作: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2]杨军, 恽爽.在“强制”与“引导”之间——城市设计导则实施创新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S) :114-117.

[3]戴冬晖, 金广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J].城市建筑, 2009 (5) :106-108.

[4]郑国栋, 赵毅.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8.

[5]叶伟华.深圳城市设计运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陈雄涛, 安莹.天津滨海新区CBD城市设计评述[J].中国名城, 2011 (3) :67-72.

[7]杨国华, 王永强.规划管理视角下城市设计导则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1) :39-44.

[8]郁荟, 王科.规范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成果的探索——以北京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

[9]陈振羽, 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划, 2009 (4) :45-49.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篇2

关键词:农村新经营主体,信息化,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 农村新经营主体对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呼吁声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新经营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客户、 报纸和广播, 电话、电视等传统媒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网络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媒体, 它的作用正日趋凸显。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 虽然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信息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逐渐运用到农村的生产经营, 服务模式也逐渐多元化, 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情况不同以及他们的经济实力以及信息观念的限制, 农村新经营主体获取的市场信息内容繁杂, 收集手段落后, 准确率低, 信息资源整合困难, 信息整理速度慢, 没有对市场信息的预测。网络仍然不是他们获得市场信息的最佳选择, 电视、电话、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还是农村新经营主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些传播方式逐渐不能够满足农村新经营主体对市场信息的产需对接、 信息有效性、信息及时性、信息针对性以及信息互动性等方面的的要求。

总的来说, 当前市场信息服务的现状不能满足农村新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加工与销售, 他们急需对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与变更, 创新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构建一个符合并促进农村新经营主体发展的网络化新模式。

2 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创新

2.1 构建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的新模式

由上文可知, 当前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逐渐已经不适应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 我国急需对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与变更, 农村急需构建基于农村新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据此, 构建了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的新模式。 新模式如图1 所示。

由上图可知, 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的新模式包括信息网服务、数据分析服务、配送信息服务、企业产品展示服务、行业信息服务、市场预测信息服务、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在线咨询八个方面的内容。

2.1.1 信息网服务。 信息网是新模式中对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与各类需求主体发布与搜集信息的平台。 信息网首先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按照类别分别展示给各农村新经营主体和各类信息需求方。 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方可以自由在信息网发布信息, 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在发布信息时, 可以选择查看信息网平台为各类主体专门整理的信息模版, 各主体也可以自行发布信息。

2.1.2 数据分析服务。 数据分析系统是新模式中对农村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并整理加工的模块。 系统把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等一些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以及统计, 然后利用这一模块中数据分析等工具对信息进行一定的量化, 然后根据各主体的需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预测, 或者也可以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对以后生产经营进行动态分析, 进行生产决策。

2.1.3 配送信息服务。 配送信息服务是新模式中提供配送服务的模块。 可以在农村建立专门的配送中心以及配送服务站点, 各配送中心根据信息网平台的要求配送信息, 就近为各主体提供配送服务。 当各需求主体销售商品供应不足时, 各类需求主体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最近的提供商品地点, 选择配送点及时补充货源, 快速的解决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

2.1.4 企业产品展示服务。 企业产品展示服务是新模式为农业企业用户专门进行服务的模块。 农业企业在新模式里构建自己的公司平台, 在公司平台上提供公司特色产品以及农产品类别分类搜索选项, 农业企业可以在公司平台里展示自己的农产品, 及时更新自己的产品信息, 供各需求主体自主进行浏览、选择。

2.1.5 行业信息服务。 行业信息服务是新模式中把信息进行专业性分类的模块。 根据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的类型, 把信息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专业性分为每个模块, 在平台里建设各类主体搜索索引, 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可以根据自已专业性的信息需求, 选择各自的需求信息。

2.1.6 市场预测信息服务。 市场预测是新模式中反映市场价格变化规则的模块。 系统根据农产品以前的价格, 分析市场信息的变动规律, 预测农产品价格的可能走向, 及时的发送到信息网平台, 为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与预测信息, 辅助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的进行正确的决策。

2.1.7 产品供求信息服务。 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是新模式中反映商品供求信息的模块。 在此模块, 各类主体可以查看商品的余量, 各主体根据提供的信息在线交流与贸易往来, 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

2.1.8 在线咨询服务。 在线咨询服务是新模式中为各主体提供专家咨询的模块。 各主体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电话解答、留言解答等方式进行咨询, 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疑难解答、农业生产决策等服务。

2.2 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新模式的运行模式

2.2.1 信息传播模式运行机制。 (1) 用户类型和用户信息发布。在此模式中, 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技术专家作为信息的供给主体, 他们可以在平台发布以下信息: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信息网平台发布最新的农业政策; 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的会员号登录该模式的平台, 在平台中发布的产品信息, 农产品余量信息;技术专家可在在线咨询平台为各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疑难解答、农业生产决策等信息。 各类需求主体包括农业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场、大型超市等, 他们在注册成为会员后, 登录平台, 根据自己所需的农产品信息, 选择相应的模块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假若没有搜索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也可以在信息平台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 (2) 信息沟通方式。 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发布信息的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直接在平台上发布供求信息供各主体选择, 所发布的信息对所有用户及访客开放;二是信息平台把信息网上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统计, 形成专业性材料, 定时发送给各信息需求主体。 各类信息需求主体取得信息的方法:一是需求用户登录平台, 自己直接在信息平台上寻找供应主体, 为自己提供农产品服务;二是需求用户登录系统为需求用户汇总的信息, 寻找自己想要的农产品信息, 与供应主体交流洽谈。

2.2.2 建设运营机制。 (1) 投入机制。 这个新模式的加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第三方的资助。 建设前期,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把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综合的整理, 为该模式的应用先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建设中期, 政府仍然是资金投入的主体, 但也要加大社会资金的投入, 比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扩宽资金的获取渠道, 为新模式的中期建设投入资金;建设后期, 对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提供无偿的公开信息服务以及有偿化的商业性质的信息服务, 用商业性质获取的利润来投资公开性服务的资金不足问题, 促使该模式的良性发展。 (2) 利益分配机制。 在此模式中, 要建立好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各主体在进行正常交易时获取相应的利益。 在交易过程中, 启用市场化经营的的方式进行自主经营。 (3) 管理服务机制。 在此模式中, 为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 不断完善平台的发展的局限性, 为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建造一个真正的面向市场的、不断发展、全方面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 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上述章节分析了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创新了我国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模式。 最后, 为新模式的应用提出对策和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1.1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 对面向农村新经营主体发起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主体增收的新模式进行必要的鼓励与扶持。

一是为新模式的建立打通通道。 政府在新模式建立之前, 要对农村新经营主体以及相关的需求主体的基本信息以及发展专业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并依次归类, 建立好新模式发展的基础。 这样在新模式建立运营期, 各农村新经营主体以及需求主体就可利用新模式现有的资源, 很好找到自己的合作对象, 能够及时的交易贸易, 而新模式也能够很好的对各农村新经营主体以及需求主体进行服务, 满足各农村新经营主体以及需求主体的需求。

二是为新模式的运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对于构建的新模式, 政府应当参照相关标准, 给予其相应的优惠政策, 尽可能使各农村新经营主体在参与新模式以后的利润增加。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 为新模式的运营提供很好的环境, 在政策上对新模式进行公开咨询, 提供服务信息。

三是为新模式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因为新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化的标准进行运营的, 一切是按照市场化运作为目标, 假如政府从中进行干涉主导, 那么就失去了构建的意义了, 政府在此模式中起辅助作用, 政府应该采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和服务。 因此, 在对新模式的发展问题上,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实施市场自主经营, 政府只在模式中进行服务与监管, 加强人才和技术上的指导和服务, 为新模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让新模式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茁壮成长。

3.1.2 增强金融信贷优惠力度。 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尝试并推进一些创新, 对新模式提供优惠的信贷模式, 例如采用信用抵押等比较低的门槛方式进行贷款, 尽量简化申请手续, 缩短申请周期, 尽快获得周转资金。

3.1.3 鼓励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积极参与。 新模式的运营, 它的主体是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各类需求主体, 只有他们参与, 新模式才可以运营, 才可以有良好的运作。 所以政府要在从中牵桥搭线, 鼓励与支持各类农村新经营主体和各类需求主体积极参与, 参与到新模式中, 成为组织的一员, 促进新模式的壮大, 实现共同发展。

3.2 优化微观环境

3.2.1 开展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新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与当前有的模式有一定的差距。 在刚运用时需要对用户进行指导培训, 由于这些培训内容多、范围广,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 需要政府牵头和高校、研究院所的参与和支持。 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要分出层面, 一是对新模式管理层进行政策、法律、经济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等经理人员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二是对新模式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重点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和规程、财务管理、财会技能等内容; 三是对参与新模式的农村新经营主体进行法律、农村经济、农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培训的方式方法要多措并举, 一是依托高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进行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培训;二是通过树立一批典型进行示范引导, 特别是对率先参与新模式中的各农村新经营主体, 要总结经验, 逐步推开: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化的服务网络, 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 引导各农村新经营主体参与进来。

3.2.2 加强对网络集成技术的研究, 逐步完善新模式。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新模式建立的基础, 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建立该模式的构想,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谈这模式都是空想。 然而技术的研发是永无止境的, 新模式的内部程序也应随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进行完善。

3.2.3 组建高效的沟通联系网络。 好的信息环境有利于新模式的构建, 也能为其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首先, 政府要搭建适合农村新经营主体联系与发展的信息平台, 为农村新经营主体之间、 农村新经营主体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奠定物质和网络基础, 并及时发布政府层面的农业产业信息;其次, 在新模式内部, 要参考当今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内部信息沟通方面的长处与优势, 一是共享外部信息, 对从外部环境取得的信息及时拿到新模式内分享给各农村新经营主体, 有利于新模式内部做出反映;二是互通内部信息, 建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机制, 明确规定内部信息传递的模式、方式、途径、反馈等事宜, 明确伙伴间的信息传递职责。

参考文献

[1]张晓东, 王春燕, 韩备提.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J].中国果菜, 2013 (07) :45-48.

[2]张琳.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硕士论文, 2012 (06) :40-4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应用 篇3

1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当今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1.1 基本概念

1)对象: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

2)对象的状态和行为:对象具有状态,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对象还有操作,用于改变对象的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3)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实体化就是对象。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4)消息和方法: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结构叫做消息。在对象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

1.2 特征

1)对象唯一性: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分类性:分类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

4)多态性:多态性使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

1.3 要素

1)抽象:抽象是指强调实体的本质、内在的属性。在系统开发中,抽象指的是在决定如何实现对象之前的对象的意义和行为。类实现了对象的数据(即状态)和行为的抽象。

2)封装性(信息隐藏):封装性是保证软件部件具有优良的模块性的基础。面向对象的类是封装良好的模块,类定义将其说明(用户可见的外部接口)与实现(用户不可见的内部实现)显式地分开,其内部实现按其具体定义的作用域提供保护。

3)共享性:面向对象技术在不同级别上促进了共享。如同一类中的共享,在同一应用中共享,在不同应用中共享。

1.4 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简称OOA)、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简称OOD)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三部分内容:

1)面向对象分析(OOA)指软件需求分析的一种带有约束性的方法,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定义阶段。其主要活动是对问题进行抽象建模(包括使用实例建模、类和对象建模、组件建模和分布建模等),产生一种描述系统功能和问题论域基本特征的综合文档。

2)面向对象设计(OOD):将面向对象分析所创建的分析模型转变为作为软件构造蓝图的设计模型。面向对象设计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基于抽象、信息隐蔽、功能独立性和模块性建造系统等四个重要软件设计概念的能力。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指使用类和对象以及面向对象特有的概念进行编程。

2 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本质就是把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通过抽象然后利用计算机语言转化到机器能够理解的层次,并最终利用机器来寻求问题的解。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一,如何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抽象化?使问题能够很好的被抽象语言描述。二,如何把已经抽象解决了的问题映射到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里面去。从第一方面体现了程序设计思想而第二方面则体现了程序设计语言,有此可见,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其中的连接点就是抽象机制。

2.1 程序设计语言的概论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

2.2 程序设计范型的演化

1)过程式程序设计:过程式程序设计范型是:确定需要哪些过程;采用能找到的最好的算法。

2)模块程序设计:设计程序的着重点已经从有关过程的设计转移到了对数据的组织,这种转移也反映了程序规模增大的情况。相关的过程与他们所操作的数据组织在一起,通称为一个模块,程序设计范型变成:确定需要哪些模块;将程序分为一些模块,使数据隐藏于模块之中。

3)基于对象程序设计:允许程序员直接定义类型,这种类型的行为方式与内部类型几乎完全一样,这样的类型常常被称为抽象数据类型,其程序设计范型是:确定需要哪些类型;为每个类型提供完整的一组操作。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基于对象程序设计范型的基础上,加入继承和多态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就演变出了现在最流行的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其范型是:确定需要哪些类;为每个类提供完整的一组操作;利用继承去明确地表示共性。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传统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开发方法是一个线性过程,以过程为中心进行功能组合,软件的扩充和复用能力很差。区别面向对象的开发和传统过程的开发的要素有:对象识别和抽象、封装、多态性和继承。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OO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种计算机编程架构。OOP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计算机程序是由单个能够起到子程序作用的单元或对象组合而成。OOP达到了软件工程的三个主要目标:重用性、灵活性和扩展性。为了实现整体运算,每个对象都能够接收信息、处理数据和向其它对象发送信息。

下面将使用C++的类机制来设计一个数组抽象

1)数组类的实现中有内置的自我意识,首先它知道自己的大小。

2)数组类支持数组之间的复制,比较等操作。

3)可以查询数组里面的最大植和最小值,以及需要的数值。

4)可以排序。

关键字private和public控制地类成员的访问,一般来说公有成员提供该类的接口—即实现这个类的行为的操作的集合。私有成员提供私有实现代码—即存储信息的数据。这种类的公共接口与私有代码的分离称为信息隐藏。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数组进行整体操作,实现了数据和算法的捆绑。一般来说我们的实现也许就是针对特定用户的,而不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有的用户也许根本不需要排序这样的功能,但是我们却为其加入了,我们如何才能支持各种用户对于我们的数组类的要求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能力,即继承机制和多态机制。

我们可以把普遍和共同的属性通过基类来实现,而各种特殊的要求,我们通过继承和多态来表达需要的更多于基类的行为。

通过一个数组的演化,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抽象数据类型,继承和多态。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对于过程式程序设计的好处和优点。

4 结束语

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发工具,并在迅速不断地更新换代,为编程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开发平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必将应用到更多的程序设计方法中。

摘要:面向对象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和表示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它对计算机工业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向对象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简称OOA)、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简称OOD)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简称OOP)三部分内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为数据和函数提供共同的独立内存空间,这些数据和函数可以作为模板以便在需要时创建类似模块的拷贝。

关键词: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函数

参考文献

[1]Stroustrup.C++程序设计语言[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

[2]Lippman.C++PRIMER中文版[M].李师贤,蒋爱军,梅晓勇,等,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Yourdon E.Object-Oriented System Design,An Integrated Approach[M].Yourdon Press/Prentice Hall,199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篇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一直是该课程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目前,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多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1,2,3,4,5,6]。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并不多见[7,8]。为提高学生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以C++语言为例) 进行程序设计的实践操作能力, 该文提出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来指导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项目运行管理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程序设计的语法层面、方法学层面、工具层面和算法层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实践能力。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编程基础课程,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面向对象技术方法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有实际动手编程的机会。目前,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面向对象思想和方法学在上机实习中体现不够。学生上机实习的实验目标不明确, 往往只是把实验教材上的习题输入计算机试一下, 没有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核心与精髓在于设计。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到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越性实践验证不够, 不知道如何采用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解答实习作业和实际问题。二是上机实习大部分停留在示范操作层面。实验前教师集中讲授实验目的、原理与步骤, 然后操作示范, 学生只能在限定时间范围能跟随操作, 甚至用手机录屏, 不需要主动思维和创新, 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此, 为强化实践教学, 我们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个部分:实验教学和综合实习。

实验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 和面向对象技术基础的练习与理解, 并初步掌握可视化的开发环境与和工具的使用。这部分主要解决的是程序设计的语法层面和工具层面的实践问题。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IDE (如Visual C++、Code::Blocks、Qt Creator等) 的初步掌握与使用;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C++) 编程基础;3) 类和对象;4) 继承与派生;5) 多态性。

综合实习主要是让学生练习综合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知识, 让其熟悉和掌握使用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 和开发工具 (Visual C++IDE) 来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软件项目的方法和过程。与实验教学相比, 综合实习主要解决的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学层面和算法层面的问题。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面向对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UI库 (如Visual C++的MFC、Code::Blocks下的wx Widget、Qt Creator的Qt) 的了解与使用;2) 面向对象技术与方法的综合使用;3)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

3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编程能力。项目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面向对象课堂教学中[9,10,11], 但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较少。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就是整个实践过程围绕一个项目进行, 将面向对象的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等基础内容融合到一个大型的项目任务中, 采取“模拟项目”方式进行教学。该方法以学生为项目合同乙方, 也作为主体成立项目组, 选举项目经理, 承接项目合同甲方—指导老师的项目任务, 通过一个模拟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培训, 引导学生总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初步的软件工程项目研究与开发方法, 体验相关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任务的实战性:以真实的软件公司实际软件项目为蓝本, 基于实际数据和需求, 模拟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研发的各个过程, 通过实战性的训练, 提升学生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四个不同层次 (语法、工具、方法与算法) 的深入理解。对于学生以后就业或从事相关软件研发大有裨益;2) 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成立的项目组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指导老师作为旁观者, 主要扮演项目合同的甲方代表, 提供数据支持、专业技术顾问、质量监管等角色, 不直接干涉项目组日常运行;3) 考核的全面性:学生的考核成绩由考勤、项目经理评分、实习报告评分、平时进展汇报评分等构成。这里项目经理评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权重最大, 因此项目经理人选必须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较好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 项目经理由各组学生自由选举产生, 项目经理的成绩则由指导老师根据整个项目组的情况进行评分;4) 过程的完整性: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 学生必须自觉查找资料, 攻克技术难关, 加强团队协作, 学习软件设计与开发方法, 通过项目实战锻炼了学生在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及管理等过程环节中的专业技能, 同时团队合作也训练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项目组的划分一般以10-15人为一组。项目组内部的小组由项目组自行划分。以项目组为单位对指导老师给出的软件开发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系统集成与测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他们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都有待提高, 并且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于教学的成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 作为指导老师需要高超的组织能力, 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 做到每个阶段都要有预案, 实习进度要严格控制, 多用启发和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 使其体会面向对象分析 (OOA) 、面向对象设计 (OOD) 、面向对象实现 (OOI) 和面向对象测试 (OOT) 等面向对象技术与方法的优越性。从而保证更好地兼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法、方法学、工具以及算法四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4 项目案例与过程管理

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的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项目的选择, 需要遵循易学、有趣、有用的原则。所谓的易学, 就是项目的选择虽然来源于实际项目, 但项目的起点应该较低, 容易入手学习。对于需要较多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型的实际项目, 需要对其进行抽象简化, 或选取其局部作为实习用的项目案例。所谓的有趣, 就是项目的选择需要让学生感兴趣, 最好是和其学习、生活具有一定相关度的项目案例。所谓的有用, 则是这个项目做出来后要有一定的实用性。遵循这三个原则选取出来的项目案例有利于激化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项目案例的选择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应该覆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四个层面的内容, 即要涉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法层面的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等基础知识, 也要涉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学、算法方面的高层知识, 还要结合具体的开发工具选取适合的项目案例。例如, 如果采用的开发工具是Visual C++, 项目开发是基于MFC的, 那麽项目的界面设计部分应该涉及到MFC的文档/视图结构、用户交互—菜单、工具栏、状态栏、对话框、各种常用控件以及各种鼠标、键盘消息响应等内容。2) 项目案例中的功能应该都是在实际项目中实现过或者验证过的, 并且可以看到实际演示效果。这样学生容易弄懂需求, 自己编程实现的目标直接可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与欲望。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项目过程的可控管理非常重要。既要尊重学生项目组的独立自治性, 同时也要防止其自治能力不够而导致的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的局面出现, 需要引导学生项目组制定明确的分阶段目标和计划, 以及明确的项目任务分工, 要明确到每个学生个人头上。由于项目组内学生个人能力有差异, 在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项目组员的同时, 也要允许、鼓励相互帮助完成任务, 实现团结协作和团队学习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在其专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文结合本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多年实践教学经验, 从程序设计的语法、方法学、工具与算法四个层次讨论了如何使用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易学、有趣、有用的实践教学项目案例的选择与项目过程的可控管理,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生程序设计的全局观,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为今后计算机相关专业方向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在其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该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够、程序设计环节缺失的问题, 结合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 提出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 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治性、任务的实战性、考核的全面性和过程的完整性。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项目驱动

参考文献

[1]陈优良, 徐昌荣, 陈淑婷.GIS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8 (1) :151-154.

[2]吴跃, 陈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改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 (8) :60-63.

[3]柳宏川, 宋伟.以“类”为中心进行C++程序设计的教学[J].福建电脑, 2011 (1) :198-202.

[4]黄璐, 于红, 李向军, 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3) :92-93.

[5]张麟华, 孔令德, 杨慧炯.面向图形图像处理的C++课程案例设计[J].计算机教育, 2013 (4) :88-91.

[6]胡明晓, 刘海霞, 励龙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13 (3) :58-61.

[7]彭召意, 朱艳辉, 周玉.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5) :151-154.

[8]孟繁军, 刘东升, 张丽萍, 等.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26 (3) :126-129.

[9]张丽, 夏斌.项目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0 (10) :92-94.

[10]王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5) :3627+3631.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篇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 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教授学生基础的编程理论以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编程的能力, 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编程中必备的合作能力。

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课程学时较少, 但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较多, 有些语法较为复杂, 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的掌握;对学生只能做到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很难再进一步, 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基本都以小程序为例去讲解一些主要的理论知识点, 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很好的激发, 导致离开例子, 学生无法很好的编写程序, 或者无参考情况下, 无法独立完成基本程序的编写。

针对面向对象课程教学问题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许多教学工作人员对该课程如何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培养实践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了研究。范振钧[1]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协助学生完成程序的编写, 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李玉梅[2]将案例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研究型学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 试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编程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试图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张焕生[3]提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理论教学、时间教学在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相关措施,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中主要侧重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以及考试改革, 但是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样一门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课程来说, 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课下的学习积极性,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不要从一开始就掉队, 直接产生对课程的“讨厌感”非常重要。

因此, 除了对教学方式提出一些必要的教学改进之外, 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给学生提供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进行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 保证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掉队;其次,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开放趣味性实践作业、网络幕课讲解课堂知识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加强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

针对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四化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内容“例题化”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面对问题求解的信心, 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编程能力、逻辑编程思想;通过教学策略“分层化”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循序渐进提高编程能力;通过教学过程的“阶段化”培养学生一步一步独立编程及团队合作编程的能力。最终希望学生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 可以较好的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方式, 方法, 具有较好的动手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 内容例题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实例求解为主线索, 且实例必须贴近生活中可能需要解决的事情, 体现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针对书中每个重要的理论只是, 选择合适的编程题目, 从简单到复杂的传授给学生, 拿到问题, 如何分析, 如何设计, 以及如何编程解决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抽象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要从“实例”引导人手, 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融入到形象的比喻中, 加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形式多样化, 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通过验证式教学和课题式教学的结合使用加深或强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较难掌握, 往往上课的时候觉得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过一段时间又模糊了, 必须及时和反复的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项目采用递进式的层次验证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使用。验证式教学通过单个实验项目, 了解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理论掌握和使用情况, 考查学生调试、测试程序能力。课题式教学在验证式教学很好完成的基础上, 提出较为复杂的问题, 涵盖若干个相关知识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课题进行课题设计,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提出研究课题, 写出实施计划, 程序实现流程, 考查学生在掌握从过程编程方法到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转换能力和现实问题的抽象, 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

(3) 策略分层化, 课程知识点较多, 难度不一致, 并且学生基础也不一致, 为了兼顾所有学生, 必须采用分层化的教学方法, 按基础, 综合, 实用三个层次, 逐渐递进的引导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基础部分可以照顾编程基础较差的学生, 使之不至于从开始就掉队。实用部分主要偏向基础好, 且对编程兴趣较大的学生, 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编程水平。同时, 借助于网络幕课的使用, 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互动和知识点实时测试, 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

(4) 过程阶段化,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课堂学时有限, 只有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课前预习, 课程中根据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听课, 及课后的实践, 成为学习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希望可以通过这三个阶段, 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总结

通过四化教学法, 从两方面保证课程的改革质量, 一是提高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是结合网络幕课, 选择更为科学的教学教授方法。在保证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 通过验证式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和基础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 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和编写能力提供一定的保证;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存在内容抽象, 学生水平不一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内容“例题化”、教学策略“分层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阶段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 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方法。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网络慕课

参考文献

[1]范振钧, 王建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2011.4.

[2]李玉梅.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与改革, 2012.6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篇6

1 两种理论内容概述

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是把“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抽象成一个具有某些属性和特定功能的自包含实体——对象。其中, “数据”可以看作是描述对象的静态特征, 用来解决“该对象有什么?”的问题;“处理数据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描述对象的动态特征, 用来解决“该对象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对象的本质是将任一事物的静态特性 (阴) 和动态特性 (阳) 封装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这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谋而合。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这三个重要的特征, 结合阴阳理论,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更容易使读者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 封装性与阴阳理论

面向对象技术的封装性能够有效保护对象内部的属性或数据 (阴) , 但同时它也提供了方法或函数 (阳) 来操作内部的属性或数据 (阴) 。对象CPerson的属性包括:Name和Age。这两个属性表示该对象的两个静态特征, 这一点类似于阴阳理论中的“阴”。对象CPerson含有四个函数:Get Name () 、Get Age () 、Set Name () 、Set Age () 。这四个函数代表该对象的四个动态特征, 用来实现四个具体的功能, 分别完成对上述两个属性的读、写操作, 这一点类似于阴阳理论中的“阳”。“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私有封装的Age属性只能在CPerson的内部通过Get Age () 和Set Age () 进行读、写操作。

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交互正是通过对象的函数 (阳) 来实现的。正是这种阴阳互动的封装方式, 构成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基本单位—对象。这与阴阳理论“阴者藏精而起函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相益成彰。

3 继承性与阴阳理论

《道德经》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阴阳理论强调万物皆含有“阴阳”, “阴”与“阳”之间的互动, 构成了稳定、平衡的局面。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里, 继承性体现了阴阳理论的这种“构成论”。派生类通过继承得到了父类的一切—父类中的数据 (阴) 和函数 (阳) 。如果在祖先类定义好数据 (阴) 和函数 (阳) , 那么从这个祖先类派生出去的所有子类都将含有数据 (阴) 和函数 (阳) 。CPerson类中, 含有阴 (Name和Age属性) 和阳 (Get Name () 、Get Age () 、Set Name () 、Set Age () 四个函数) 两大部分, 通过派生得到CChina、CUsa和CJapan三个子类, 在这所有的派生类中, 都继承了CPerson的阴、阳两部分的内容, 即使这三个派生类再派生其它子类, 依然会继承CPerson的阴、阳两部分的内容, 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面向对象编程中这种阴、阳互动的内部工作方式构成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4 多态性抽象类与阴阳理论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多态性中出现的抽象类, 因其定义的某些函数 (阳) 是纯虚函数, 没有具体的代码, 实现不了常规的操作 (缺失“阳”的功能) , 这种抽象类 (含有“阴”却无功能性的“阳”) 不能够生成对象, 正符合“孤阴不生”之道。在抽象类中, 接口类是一种典型的没有数据 (阴) 的抽象类, 它只含有纯虚函数 (无功能性的“阳”) , 从上面分析可知, 该类型也是不能够实例化对象的, 正所谓“独阳不长”。

《易经》中有“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在古籍《雪心赋》中更有“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的名句[6]。句中的“天地”、“男女”更抽象一步可理解为“阴阳”, 两句都强调“阴阳”在万物的构成中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性。

5 总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近三十年来计算机领域内主流的编程技术, 究其流行的原因, 除了该技术更符合软件行业发展规律之外, 其本质的原因是相较于其它编程语言, 它更“遵循”阴阳理论。《皇帝内经》中有“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正是“对象”这种程序体具有完整的“阴阳”这一特性, 才使得“对象”在计算机程序内成为一个个完整、独立的基本功能单位, 使它更趋向于人的认知模式, 方便编程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面向对象编程与阴阳理论之间的联系, 能够更好的促进该技术的发展。利用阴阳理论指导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进一步发展, 启示它向更深层次演化。阴阳相互转化原理、阴阳消长平衡原理对于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转化机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摘要:研究了阴阳理论与计算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的分析, 揭示了计算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符合阴阳理论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原理。

关键词:阴阳理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傅佩荣.易经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3]刘慧宁, 孟威等.C++程序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高红雨, 廖湖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2, 09 (53) :98-101.

[5]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易经导读[M].九州出版社, 2012.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 篇7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综合了VB简单的可视化操作和C++的高运行效率, 以其强大的操作能力、优雅的语法风格、创新的语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组件编程的支持成为.NET开发的首选语言。

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各种形式的C#程序设计课程, 由于C#的独特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明显不能满足C#教学的需求, 笔者根据近几年C#教学的经验, 在C#教学上做了一些研究, 供大家参考。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由于C#的独特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面, 采用分阶段教学的方式, 将C#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第二阶段为系统设计阶段, 课程采用4节课为一个单元的方式, 每周8节课, 总课时为128节。具体课时和内容安排如下表所示: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第一阶段, 因为是介绍C#的基础知识, 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每一基础知识都对应一个小的任务。第二阶段,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在项目中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在C#教学过程中, 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主要的教学手段有:

(1) 设计生动的教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的课件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将抽象化的问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并通过动画演示等手段, 让学生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认知来理解理论知识。

(2) 充分利用机房控制软件。由于C#教学都是采用一人一台电脑的方式教学, 所以要充分利用机房控制软件的互动功能, 让学生和老师能进行交互教学。

(3) 互联网交互学习。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 可以建立一个C#学习QQ群, 教师与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交流, 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还有就是建立C#学习的网站, 将学习的相关资料都放在上面, 方便学生查找资料, 自我学习。

4、考核方式

考核只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 考核就是要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针对C#教学的特殊性, 我们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 学生的最后成绩主要由平时的程序完成情况来决定, 即总成绩=平时表现+任务完成成绩+阶段项目一成绩+阶段项目二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这样, 学生改变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 重视实验、重视平时表现。事实证明, 这种考核结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分低能"的问题。可以说C#成绩高的学生, 也是真正理解C#编程的学生。

5、结束语

C#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 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需要不停进行教学改革, 摸索适合学生的一种模式,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的轻松。

摘要: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选取教学内容,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结合学生学习程序语言的特点, 根据本学院的教学情况, 对C#教学进行探讨, 交流了教学经验。

关键词:C#教学,面向对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谭恒松.C#程序设计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沈蕴梅.《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之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33)

上一篇:语文能力自我检测下一篇:全要素创新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