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面向未来(精选12篇)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 篇1
2011年5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组织了电缆塔设计竞赛, 吸引了世界范围的250个参赛者, 有6个公司的设计闯入决赛, 最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选中丹麦Bystrup公司的设计作品 (图片2) 。这是1920年建筑师Reginald Blomfield设计的电缆塔之后, 英国首次重新设计其电缆塔。
英国国家电网将与Bystrup公司合作, 开发其T型电缆塔的设计。不过, 英国国家电网表示, 他们也会与Ritchie公司 (图片1) 和Newtown公司 (图片6) 接洽, 借鉴其设计方案的轮廓和图腾。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 篇2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我们迅速行动,于2014年3月27日上午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进行了“面向未来的赶考”长篇通讯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对重点的段落及时笔记,通过学习大家体会到:
面对历史的未来,人民对我们执政党有了新的期盼、新的要求,党也将面临和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面对“总开关”拧得紧不紧的考题,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最好的答案,只有在全党上下切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经受住考验,才能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中央扎实作风“篱笆”的重大举措,党员干部的作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风向标,干部队伍的作风一新,人民群众就能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党执政为民的先进性,增强永远跟党的信心。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不唯虚只唯实,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发展的同时,不能损一头,顾一头,要绿色发展、平衡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党的基业植根于人民,党的工作服务人民,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之水永远承载党政之舟,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重新思考,用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言行作答,给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篇3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2009年,为了抵御金融风暴,国家科技部为上海划拨NGB专项资金,支撑上海的有线网络真正实现了百万级用户的双向改造。而从全国的情况看,双向网用户的落地数量却非常有限。广电行业经常会谈到“双向覆盖”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广电目前在全国已实现了几千万户的双向覆盖。但实际上,仅实现覆盖是没有意义的,其仅意味着有线网在光节点上安装了所谓的局端,运营商只需付出少量的投资,就可以达到大面积“覆盖”的效果。而真正要让用户享受三网融合的成果,就必须要把双向网络真正接入到每个用户家中,这才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商业模式匮乏导致三网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人将其归因为政策不明,国家网络公司推进太过缓慢,以至于全国没有形成一张统一的网络等宏观因素。而笔者认为,双向网改之所以推进缓慢,最主要原因在于广电的三网融合目前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数字电视平移的商业模式很简单:采用强制推广方式,机顶盒由广电出钱,用户承担涨价之后的月租费。运营商通过增加月租费,2~3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机顶盒成本,并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
而对于双向网改造项目,广电不再具有强制性及垄断性,既不可以强制性地向用户再次增收“月租费”,也无法要求用户必须选择广电的宽带服务。鉴于此,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之前,广电的双向化改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广电的三网融合不可避免地进入先覆盖,后接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
“可管 可控 可信”是广电做三网融合的立身之本
中国广电要做三网融合,必须立足于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与电信运营商拼带宽,抢市场,其除了导致广电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外,不会为广电带来可持续的收益,更何况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经营能力,广电均远远落后于电信运营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广电的三网融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发挥自身优势。而广电网络的最大优势主要表现为可管、可控及可信三个方面,只有基于此开发的新业务才是广电网络迈向三网融合的立身之本。
可管,指的是用户的身份可确认。网络实名制对其他两个网络来说,至少目前还是非常困难的,不光是政治因素,管理成本也十分高昂,在不增加任何收益的情况下,运营商推进“可管”网络的积极性并不高。
可控,指的是用户的行为可控制。随着黑客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诈骗无孔不入,而在公众网络中要控制用户行为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互联网的基本特性就是平行和发散,种种躲避管制、绕过监管的手段让监管部门十分头疼。
可信,指的是发布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公共网络具有不可管、不可控的特点,造成内容的不可信,因此公网上的很多信息,是不能不加甄别地搬到电视上的。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加上中国的特有国情,使得许多业务更适合在广电网上发展。广电要做的就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地位,根据业务的需求,建造一个可管、可控、可信的双向网络,而不是通过恶性的竞争,蚕食各自的利润空间。
C网平台是广电三网融合的唯一出路
认清广电自身的优势地位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考虑如何为那些特别需要“可管、可控、可信”的业务提供服务。而广电要建设的网络,就是这样一张其他网络都不具备以上特点的专网,笔者称之为“C网”平台。
广电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A网到B网的过程,如今,则开始向C网进发。
A网为广电的广播电视基础播出网,承载着节目播出业务,是任何商业公司均无法染指的核心网络。
B网是随着数字电视平移而形成的数据广播网,主要用于数据业务的分发功,即数据类的增值业务,如广告以及互联网内容的整合分发都可以通过B网上完成。截至目前,B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的的增长,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在电视上浏览经过大量裁减的互联网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广电的B网更像是一个鸡肋。
20多年前,内网(Intranet)与公网(Internet)的互联网概念几乎同时诞生,其中,Internet致力于公众网络的资讯交流及应用服务,Intranet则着重于内部网络的用户的服务,提供内部信息交流平台。而有线电视网络就是一个天然的Intranet,作为一张封闭的内网,庞大的有线电视用户被汇集于广电的网络中心,广电运营商通过非常严格的网络监控系统,保障了用户行为和信息传播绝对处于可管可控状态。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很容易陷入用户管理困难的窘境。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Intranet的可管、可控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重视。如目前中国电信已在上海的公网之外,搭建了一张100M带宽进家庭的光纤专网用于IPTV等业务。对电信来说,只要模式可行,就具备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迅速在各地复制这样的专网。因此,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打造一个全面覆盖,全面接入,双向互动的广电内网。这就是广电继A网和B网之后要打造的C网。
笔者认为,广电的C网必须是一个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云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宽带互联网基础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通过宽带网络让庞大的用户群共享云中心装备的强大的运算、存储、分发和管理能力,从而大大降低用户的服务成本,非常适合广电行业低收费的商业模式。而将云技术与广电双向网络相结合,就成为面向广电用户的云平台。
在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广电网先天就具备云基因。首先,广电终端最“瘦”的时候就是一个电视显示器,连CPU都没有。而广电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统一的播出中心,无论是直播频道还是VOD,都是经过统一的控制中心处理完毕后才会上网播出。因此,结合云计算建设广电自己的C网平台,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将远远超过其他云计算应用领域。
因此,笔者认为,C网提出包括两层含义:既代表了广电网络ABC的演进关系,C也代表了云的“CLOUD”。而广电参与三网竞争,就应充分利用广电网络天生的优势,发挥自身云属性的特长,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专网。
高成本的网改技术使得C网业务难以为继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与电信相比,广电的业务都是微利的业务,只有在用户接入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才可能盈利,且户均收益十分微小,属于典型的Low ARPU市场。而当前可以选择的双向网改的价格却相对高昂,以平均30M到户的网络为例,改造成本为300~500元/户。完全倒挂的投入产出比使得有线网络进行双向网改的动力远远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有线的双向网改选错了技术路线!
国外的双向改造通常走两条路线。第一,利用传统技术——Cable Modem,该技术虽然成熟,但对一次性的投入和维护的成本要求都比较高。第二,另铺新网,由于国外不存在牌照问题,因此谁都可以自建网络宽带接入。这条路由于存在政策壁垒,也不适合中国广电。
现在中国的双向网改似乎都走到了EOC的路线上。在中国广泛推广的EOC技术全部来源于国外的家庭网络技术,其主要用于家庭小范围通信或在专业网络中使用,从来没有在有线电视网络上亿家庭用户使用的先例。此外,由于EOC芯片来自于少数的厂商,垄断的市场供应让几家上游供应商操控了整个市场的价格,在出货量增加到数十万片之后仍然保持很高的价位。在广电运营商投入重金做网改还没有挣到钱的情况下,芯片公司则已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根据广电总局的发展规划,目前的EOC技术仍然是一个过渡产品,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短期内一种新技术横空出世,投入改造费用还没有赚回来产品却已经过时,则后果远不是纠结那么简单。
经济学的原理表明,低收益的市场必定要选择低成本的技术,而只有相对平衡的投入产出才是健康的经济活动。既然广电的三网融合是Low ARPU的市场,那我们就必须为它找到相匹配的Low Cost技术。
WOC技术让EOC出局
无线宽带是互联网在家庭中最佳的应用形态,而WiFi则是无线技术的必然首选,不论外面采用哪种接入方法,WiFi都将是最后的连通手段。
近年来,WiFi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在最近公布了两个新标准中,WiFi 11ab最高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1G,另一个在欧美国家开始兴起的标准是超级WiFi(Super WiFi)。WiFi标准的工作频段是2.4G,而广播网电视频道之间有很多的空白频段,这些空白频段是极其宝贵和有限的资源,现在国际上已经批准WiFi可以自动改变工作频率,其将非常有利于广电有效利用这些空白的信道资源。
在Super WiFi概念基础上,我们发明了一个全新的专利技术——“超威网(WIFI Over Cable简称WOC)”。超威网的技术原理为:将光纤输出的以太网信号在光节点附近直接转换成WiFi信号,再调制到同轴电缆上。用户家中的有线电视天线插座则带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口接电视信号,另一个头接上一根WiFi天线。如此一来,不做任何改动,无须开墙挖洞,WiFi宽带信号就可进入了家庭,非常方便就实现了家庭的无线覆盖。而按照同样的技术指标,WOC户均改造成本只有EOC的三分之一。
这种技术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低廉,效果出众。只要一根小小的WiFi天线就可以让每户拥有20M以上的带宽,把机顶盒、手机、PAD和PC全部接入广电内网,在实现多屏互动的同时发展出大量的延伸业务,如视频通信,只要不涉及到网间结算,对运营商来说就没有成本的负担。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 篇4
●日本文部省“学习创新工程”概况
“学习创新工程”从2011年起, 文部科学省以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所选的20所学校为实验基地, 以开发教育用电子教材, 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为主要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由“学习创新推进协议会”负责, 该协议会由教育研究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 下分中小学工作组、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组和ICT使用注意事项整理工作组等3个小组, 负责事业实施方针、计划、进度等内容 (如图1) 。中小学工作组为其重心, 负责电子教材的功能确认、指导方法的开发、ICT教学效果的验证等工作。电子教材的开发为整个事业的重中之重, 主要以纸质版本的教材内容为基础, 添加画面扩大、有声阅读、动画播放、笔记读写、模拟等各种功能, 开发小学的国语、社会、算数、理科、外语, 初中的国语、社会、数学、理科、外语等共计10门课程的电子教材。除单机版的电子教材以外, 还制作有采用云平台的教学辅助系统, 以保存、共享、分析各类教学数据, 还提供各类相应的软件下载。
“学习创新工程”一共在10所小学、8所高中以及2所特别支援小学开展, 这些学校基本上平均分布在日本各地区, 以保证实践的均衡性。所谓的“学习创新”主要指的是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所能实现的新的学习方式, 如采用电子教科书可以扩大图像、读写、多媒体播放等功能进行教学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欲望, 采用学生一人一台终端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图形扩展、旋转等功能进行协同学习, 采用电子黑板对比多人的学习内容和大屏幕台前发表等方式共享知识, 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连接远方的企业或者学校进行远程教学, 采用触摸终端的手写输入、语音提示等功能帮助需要特别支援的学生。
●“学习创新工程”在中小学中的教育实践成果
在中小学开展的“学习创新工程”主要以开发的学生用电子教材为基础,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验证这些电子教子的有效性和优缺点。首先, 根据学生的年级划分所需掌握的操作技能, 分学年逐步开展ICT技能教学 (如下表所示) , 如开机关机等硬件设备的操作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 而系统和软件的操作处理则主要在高年级阶段进行, 尤其是办公软件的使用在低年级阶段即要求逐渐开始掌握, 而PowerPoint的使用则从一年经开始即要求使用, 以便学习发言时能够配合电子黑板使用, 中高年级阶段还采用e-Learning的形式将学习内容融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使用效果, 在国语、社会、算数、理科、外语等科目上分别对科目的学习态度、能说读写能力、知识的理解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分析。以小学的算数科目为例, 主要从对算数的关心、意欲、态度, 对数学能力的思维、数量、图形等的技能掌握、对数量图形等知识的理解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学生采用电子教材在触摸终端上移动、放大、修改图形和图标, 通过涂写功能将思考的内容保存下来, 再通过共享商讨进行协同学习, 采用模拟器在电子黑板上模拟几何物体, 以虚拟的多维物体进行展示, 等等。在图形分析上通过多元视角可以观察到图形的各个层面,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理解速度, 视觉化处理后学生的做题速度明显提高, 而面积计算上通过每位学生的思考方式共享可以使得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扩展了思维能力。
注:“●”为需掌握内容。
在理科科目中, 采用电子黑板展示天气变化的动画和图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液体体积的变化学习, 在触摸终端上向同学解释说明自己的想法, 提高科学性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采用触摸终端的摄像头拍摄动植物成长情况掌握观察、实验、记录的学习能力, 采用云数据处理系统将各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报告收集起来, 对比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异同点。在音乐科目中, 学生利用音乐制作软件可以自己作曲, 保存自己演奏的音乐, 也可以与其他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克服和改善演奏的不足之处。在家庭科目上, 自主进行生活类的教材制作, 互相继续发言说明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教师出具类似家庭节电方案的作业题让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分组协同完成, 提高在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采用电子教材的模拟系统进行商品买卖交易, 熟悉选购和理财规划知识。除基于教材的内容外, 还采用教学辅助系统支持邮件服务功能, 让师生和家长互相通过邮件进行沟通;在学校入口处设置电子签名板, 由学生来制作和管理;发布紧急避难信息, 开展灾害避难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各个科目都发现了不少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 国语科目中书写不能仅靠触摸终端的手写输入, 有必要在纸张上实际手写, 短时间的反复练习采用ICT设备比较有效, 而长期的书写习惯的固定仍然还需要实际手写;社会科目中各类信息量大且繁多, 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处理信息的质和量, 调查学习时要提醒学生避免一味依赖互联网检索, 并且要适度注意所引用文章的内容, 不要照搬照抄;外语学习中仍然需要面对面交流, 不能光依赖教材内容;使用习惯上ICT设备操作要远多于实践操作, 容易导致时间安排不均衡, 养成学生不良使用习惯。
另外, 在教师研修上, 为了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灵活使用电子教材、ICT设备, 除采用教务辅助系统保存和共享信息外, 还举办各类研修会讨论教材使用方法、ICT环境下新教学法的应用, 培养教师自制电子教材, 调配ICT技术支持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辅助教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如部分情况下单靠研修和操作手册还是无法理解, 仍然需要现场实践指导, ICT设备发生问题时无法应对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所以, 今后在ICT普及应用前需要做好充分的预案。
●“学习创新工程”在特别支援学校中的教育实践成果
“特别支援教育”是站在帮助残障儿童能够生活自立, 参与社会活动的角度, 掌握每个儿童在教育上的需求, 为提高其生存能力, 改善或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而进行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该类教育不仅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残障概念, 还包括存在于每所普通学校的具有智力、读写等障碍的学生。据统计, 日本2012年特别支援学校在籍约66000人, 主要是视觉、听觉、肢体、智力等障碍和体弱多病者,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0.63%;中小学中具有视觉、听觉、肢体、智力、语言等障碍、体弱多病、自闭症、情绪障碍、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等的学生约236000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7%, 两者合计接近总体的3%, 因此, 日本非常重视需要特别支援教育的学生, 在“学习创新工程”中特别设立特别支援工作组, 通过采用ICT进行辅助教育, 减轻或缓解学生的困难,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灵活利用各类设备以求找到更合适、更加人性化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富山县立故乡支援学校和京都市桃阳综合志愿学校中, 主要以病弱的学生为对象, 以支援其独立自主、充实基础学习能力、提高感觉和运动能力主展开教育实践。例如, 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触摸笔记本, 配合教师自主开发电子教材, 采用手写和键盘输入, 以选择题正误判断的表现方式辅助学习, 以图表方式自动计算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自我评估和完成作业;采用带有摄像头的遥控小汽车, 让学生分别担任发令、操作、计算等角色, 互相帮助完成任务;采用电视会议系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远程互动学习;让学生每天通过网络输入健康评估表, 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作为实践教学成果, 开发了120多套如数学题库、汉字练习、社会科目等的自制电子教材, 总结出电子黑板和触摸终端的使用手册, 对于体弱多病的学生指定多套辅助学习方案, 接受“学习创新工程”实践教学的学生的成绩呈逐渐增加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便行动的重度残障学生能够在触摸设备和电子教材支持下自主学习, 如图2特制的触摸笔记本固定装置, 图3采用多媒体输入设备等, 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频率, 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改善了学习环境, 尤其是在音乐、绘图、拍照等方面明显增加了自主操作行为, 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教学效果。
对于长期住院的儿童采用教师访问的形式在医院进行辅助学习, 采用无线网络以e-Learning的方式配合教学的开展, 积极利用电视会议系统帮助不便上学的学生能和教室的学生积极互动, 同步协同学习, 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积极性。由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人数少, 学习进度参差不齐, 而教室数量和教师人数有限,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个教室内布置多台电子黑板, 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师指导下能够同时学习。利用无线网络环境和电视会议系统开发“远程科学实验室”系统, 将该系统使用在学习条件有限的医院内, 使得住院的学生能够通过该系统参与理科实验, 如控制远程监测传感器, 观测实验数据, 观看一些无法带入医院的动植物, 远程使用显微镜、望远镜等设备。同理, 还开发了“远程音乐制作室”系统, 使学生能够远程参与合奏、合唱等声乐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在于在特殊环境下, 如医院无菌室, 难以搬入ICT器材及消毒等的处理, 无线网络设置、学习时间的安排等还需要医院和医生的许可, 机器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方法仍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安排, 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今后多年的使用情况, 尽量达到普及化的标准。远程教学所需的电视会议系统、无线网络环境都需要专业人士搭设和维护, 出现问题难以对应。部分学生, 尤其是长期没有进入正常课堂学习过的学生, 对教室和教材等具有抵触情绪, 对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助指导。
●后记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学习创新工程”以电子教科书的研发、使用为基础, 在中小学教材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网络环境、触摸终端、电子黑板、电视会议系统、教学辅助系统等辅助教学, 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非常详细的一线教学成果, 不仅以指导手册的形式总结了这些成果的优缺点, 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日本中小学电子教材制作标准规范, 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带头作用。该事业将会为今后日本科技立国,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纲领提供很好的实践基础, 这些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以便能够在今后教育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国需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哲, 张海.“未来学校”中孕育的希望 (一) :破冰起航——日本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 .
[2]李哲, 前迫孝宪, 西森年寿, 张海.“未来学校”中孕育的希望 (二) :人手一台——让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工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3) .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5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面对再次提出“赶考”问题,就是号召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改变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共产党员怎样更好地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作为一名职工,我将认真学习、不断总结、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意识,始终走在学习改革的前沿,在单位发展建设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四个全力以赴”:全力以赴维护单位稳定发展,全力以赴联系群众建言献策,全力以赴优化内部环境,全力以赴构建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与学习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要求相结合,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大局意识,体现为民情怀,做一个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倾听百姓呼声,开展好“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民生工程,以活动之利攻工作之难,加快建设步伐。
学习紧紧围绕如何考好“四道题”。一是按照坚定理想信念,拧紧“总开关”;扎紧作风篱笆,深入群众解决突出问题;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践行群众路线,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四个方面的要求做好工作落实。二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要把“赶考”与践行“三严三实”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三是认清形势,各支部、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按照习总书记要求,继续把人民对我们的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接受和将要接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面对历史和未来,他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一场心灵洗礼的行动,在中华大地迅速深入展开。面对四个考题,大家感觉“赶考”永无止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大家明确面对的再次提出“赶考”问题,就是号召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改变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共产党员怎样更好地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大家讨论非诚热烈,《面向未来的赶考》的学习,再一次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
铸就军魂 面向未来 篇6
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清政府于1867年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随后,清政府又在天津、黄埔、旅顺、威海、烟台等地建立了水师学堂。“中华民国”初期,船政学堂、水师学堂均改称海军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海军学校大多先后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海军分别在上海、青岛组建海军学校和海军训练团,1947年4月,又将它们合并为青岛海军军官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海军于50年代先后组建海军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兵、通信等10余所学校和海军学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军院校体系。海军指挥院校分初、中、高3级。初级指挥院校招收政治、文化、身体素质较好的高中毕业生和优秀士兵,培养航海、枪炮、导弹、水雷、通信、声呐、机电等各类部门长和航空飞行干部,学制4年;中级指挥院校主要招收经初级指挥院校毕业,并在舰艇上服役一定期限的优秀在职军官,培养舰艇长,学制1~2年。高级指挥学院,主要招收团、师和少量军职军官,培养舰艇编队以上的指挥员,学制1~2年。海军专业技术院校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等专科5个培训层次,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使用保养、维护修理的专业人才,学制2~4年。设有研究生班的院校,招收地方或部队本科毕业学员,主要培养从事教学、科研和战术技术论证等高级专业人才,学制2~3年。海军各院校还开设轮训班,招收在职军官,学习特定科目,学制5个月。各院校均设训练、政治、院(校)务3个领导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
以上各院校为培养合格的军官,都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重视学员的海上生活锻炼和战斗作风养成。海军院校自创建以来,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事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海军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海军指挥学院
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最高层次任职教育院校,担负着培养海军中高级指挥军官、高级参谋军官、海军军事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他军种中级指挥与参谋军官的重要使命,是中高层次指挥与参谋人才的培训基地和海军军事理论的创新基地。学院的前身是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创立于1952年5月6日。1957年10月8日,海军系扩建为海军军事学院,隶属海军领导。1960年10月1日,海军军事学院改称为海军学院。197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海军学院院址组建海军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海军军政干部学校扩建、恢复为海军学院。1986年,改称海军指挥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是一所技术与指挥、工程与管理相结合,具有鲜明海军特色、多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49年11月,是我国海军最早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重点院校。1999年4月,由海军工程学院和海军电子工程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海军后勤学院并入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海军指挥军官、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军官为主,同时担负海军战略、战术导弹、飞机等工程领域各级各类人才培训任务的高等军事院校。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首批组建的军事学院之一。1963年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重点院校,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0年海军航空技术学院并入该院,组建为新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培养海军水面舰艇指挥军官、海军政治指挥军官、海洋测绘工程技术军官为主的高等教育院校。学院创建于1949年11月,是我军最早的一所海军军官学校。1952年改名为第一海军学校:1954年改名为海军水面舰艇学校;1977年2月改名为海军第一舰艇学校:1983年改名为海军水面舰艇学院:1986年7月改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1999年海军政治学院并入该院。
海军潜艇学院
海军潜艇学院是一所为海军潜艇部队和防救部队培养中、初级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专业士官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学院创建于1953年8月13日,原名为海军潜水艇学校,1969年2月学校撤销,1973年12月在原址重新恢复,改名为海军潜艇学校,1983年6月定名为海军潜艇学院。
海军陆战学院
海军陆战学院的前身是海军兵种指挥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海军兵种战术指挥员为主题的任职教育院校。学院组建于1977年12月12日,命名为海军第二水面舰艇学校:1983年6月,改名为海军水面舰艇学校:1986年6月,改称海军广州舰艇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海军兵种指挥学院。2011年6月,改建为海军陆战学院。
海军航空兵学院
海军航空兵学院的前身是海军飞行学院,是一所多机种共训、多兵科合训、空地共训、飞行与理论教学一体、岸基与舰基一体的飞行综合性初级岗位任职教育院校,是培养海军航空兵飞行、飞行指挥和参谋人才的摇篮。学院组建于1950年11月,命名为海军第一航空学校;1975年5月改名为海军航空学校;1986年6月更名为海军飞行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军事院校之一:2011年6月,海军飞行学院、某综合试验训练基地、航空兵训练基地合并,组建海军航空兵学院。
海军蚌埠士官学院
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一所培养水面舰艇和战勤保障部队中高级士官为主的综合性士官学校,创建于1986年。由海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改建而成,是我军创办最早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 篇7
Vivado设计环境
Vivado设计套件包括高度集成的设计环境和新一代系统到IC级别的工具, 这些均建立在共享的可扩展数据模型和通用调试环境基础上。这也是一个基于AMBA AXI4互联规范、IP-XACT IP封装元数据、工具命令语言 (TCL) 、Synopsys系统约束 (SDC) 等有助于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设计流程并符合业界标准的开放式环境。赛灵思构建的Vivado工具将各类可编程技术结合在一起, 可扩展实现多达1亿个等效ASIC门的设计。
为了解决集成的瓶颈问题, Vivado IDE采用了用于快速综合和验证C语言算法IP的ESL设计、实现重用的标准算法和RTL IP封装技术、标准IP封装和各类系统构建块的系统集成、可将仿真速度提高3倍的模块和系统验证功能, 以及可将性能提升百倍以上的硬件协同仿真功能。
面向未来网络的“数字服务” 篇8
●家庭业务涵盖影音娱乐和智能家居两个领域。在影音娱乐方面, 运营商可通过OTT与IPTV的融合发展, 加快业务升级和丰富业务应用;在智能家居方面, 以掌控云服务平台和手机应用入口为重点, 运营商应大力发展家庭安防、家庭自动化创新服务。
●在政企网客户方面, 数字服务是通过打造面向企业的移动网络, 提供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一体化服务, 并规模切入全球IT外包市场, 发展面向企业的云服务, 成为运营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同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搭建一个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 (面向服务架构) 等先进ICT技术的城市运营中心, 构建智慧城市统一的应用框架, 抢占先机。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 篇9
“钱学森之问”:一个亟待求解的课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面对这样一个亟待求解的中国教育的难题, 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系统思考。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桑新民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上发言指出, 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 一是缺灵魂, 二是缺智慧。应对挑战, 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和解决当今中国教育的难题。
站在时代发展新的起点上,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 空前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1——聚焦“三通两平台”建设》中,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 到2015年, “三通两平台”基本实现, 将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 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信息化环境下, 教育的生态发生了变化, 人才的培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指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必定是创新型教育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 将能够破解“钱学森之问”……创新型的学习会产生创新型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 禁锢了孩子的创造性, 使得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时代已经发展到后工业时代, 人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需要有梦想并敢于筑梦的人。面向未来的教育, 需要解放每个人天性, 给孩子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在思考和创造中快乐地学习。
网络生态——“正能量”正在积聚、生长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而且是无比庞大的生态系统。毫无疑问,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生力军, 已然生活在了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互联网这个生态环境, 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边为孩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披荆斩棘, 一边又把部分孩子拖向堕落的深渊, 使青少年价值观备受挑战。在《来自实践的报告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中,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中国青年网总编金锐描述:网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拜金族”、“啃老族”、“伪娘族”、“炫父族”等现象充斥网络, 不少年轻人就此沉沦, 丧失梦想和斗志。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齐立旺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社会虚拟化与道德榜样的污名化危机”“网络恶搞与德育经典的侵蚀危机”“读 图时代与德育介质的文字边缘化危机”。这一些列的问题令人痛惜, 发人深思。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 他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 我们要特别关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青少年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生态与社会生态越来越趋向统一, 人们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感受与现实社会中的感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换句话说, 互联网越来越真实。“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互联网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 中国是这样, 美国也是这样。在《来自实践的报告6——家校合力构筑健康网络生态培养未来数字公民》中, 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王丹迪介绍了作为科技大国——美国的国际教育科技协会在全美教育科技标准中着重定义的数字公民素养。数字公民素养由九个部分组成:数字连接、网络消费、数字交流、数字读写能力、网络行为礼仪、网络法律规范、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网络健康以及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强调, “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然而正面影响往往被人忽视。”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时代, 不仅仅是要进行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更要营造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传递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正能量”。
教育形态——拥抱在线教育
从社会教育, 到家庭教育, 再到学校教育, 教育形态始终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未来教室、云教育、慕课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并迅速走红。慕课更是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程度之深。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慕课从草根开始, 从细微的教育技术开始, 引起教学模式、学校形态、教育形态的连锁反应, 进而倒逼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交互技术, 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来自实践的报告2——中小学, 慕课来了》中, 北京教科院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说, 在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 我们改变银行”, 要改变金融业的时候, 你是否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在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爆发式投资, 用互联网包围基础教育的时候, 你是否有兵临城下的感觉?在《来自实践的报告10——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中, 河北唐山市荆各庄小学马永纪说, 在线教育孕育了人们对教育最美好的愿望, 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期望, 它的成长步履蹒跚, 但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它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越来越有力, 跨越道道沟坎, 执著前行。
当前, 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内容的互联网化、流程的互联网化、思维的互联网化, 让人们看到了拥抱在线教育的理由。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5——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金矿》专题中, 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教育形态做了这样的描述:大数据时代, 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 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 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
如果说翻转课堂是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发展的趋势, 那么, 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又如何呢?在《来自实践的报告9——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中, 江苏常熟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韩建光老师分析了国内课堂教学改革后, 这样认为:虽然每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 那就是翻转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翻转课堂, 无疑它踏在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上。
面向未来, 不管是线上, 还是线下, 亦或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 信息技术将以越来越自然和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教育当中, 为教育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相信未来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的边界也将更加模糊, 更加智慧, 且更具创新性。
教育理想国——发现创造之美
在教育形态演进过程中, 大数据将使教育更加接近于“理想国”。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5——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金矿》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杰夫老师开篇这样描述:大数据颠覆了人类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为教育打开了一扇大门。大数据技术可以“数据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 深入挖掘学生成长规律, 让学生思维“透明”。由此, 教育将会发生巨大变革, 并在21世纪脱下“准科学”的外衣, 全面迈入科学的殿堂。
大数据时代, 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变革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教育数据的分析, 挖掘教育数据隐含的价值, 探寻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央电化教育馆王晓芜副馆长认为, “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我们将更加易于认识教育规律, 接近教育本真, 教育将迎来新的时代。
大数据使人们更加接近教育“理想国”, 然而技术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服务成为现实, 物联网和3D打印使得所思即所得已不是难事。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者、创造者, 互联网是开放的, 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平的环境, 人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想和创造, 而不仅仅是躲进学校学习。这样的时代为创客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创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掀起一场教育的“边缘革命”。在《来自实践的报告4——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中, 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教育是烧水的炉子, 学校则是一个暂时的容器, 我们欢欣地看到, 率先破水而出的孩子, 给社会的空气带来了清新、湿润的味道。这段话让人记忆犹新, 创客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创造、体验来学习, 更解放了教育思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突破既是科技革命, 又是保障公平的社会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推动教育改革, 认清教育本质, 搞懂教育规律, 解放教育思想。在互联网时代, 重构教育形态,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挖掘广大青少年强大的潜力, 保护每个孩子的梦想, 并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不是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
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 篇10
我们关注教育评价改革,是因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改进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要转变当前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的现状。由此,我们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的题中之意。
本期,我们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张生副教授就教育评价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指出,教育评价要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北京教育考试院丁秀涛处长就如何构建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督导评价部魏宁老师为我们描述了他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观。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方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学校发起了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探索多元的教育评价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以PISA为例,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经验与趋势解读。
面向未来的救援 篇11
一国元首的举动,通常都带有强烈的象征含义,或意味着细微的政策变化,尤其在涉及对外关系方面,更是如此。3月18日下午,在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的抢救正处于最紧张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大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胡锦涛在同日本驻华大使的简短会谈中说:“我们对日本人民在这次地震中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
考虑到中日之间的历史心结、现实摩擦以及由此导致的两国之间的互信不足,胡锦涛的吊唁行动,立即引起多方关注,使一些外国媒体感到意外。
体现人类情怀
严格说来,中国国家主席出现在日本大使馆这一幕虽属罕见,但并不意外。如果我们将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反应和行动串连起来,会发现,胡锦涛对日本遇难者的吊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致电日本首相,表达慰问之情。3月13日,中国派出了一支15人组成的救援队赴日本帮助搜救幸存者。3月14日,在两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温总理更借这一时机,向日本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哀悼与关怀。此外,胡锦涛和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也都先后致电日本天皇等,表达慰问。中国国防部、卫生部等国家部委,也分别致电日本对应部门表达慰问之情,并表示愿意随时提供救灾援助。
至于民间,除少数表示“幸灾乐祸”外,更多人则寄予了同情、哀悼之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月16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中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名专家学者,联合发表了“让我们向日本伸出温暖的手——百名中国学者倡议书”,呼吁向日本“伸出我们中国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中国人仁爱的心”,“各自以尽可能迅速、有效的行动,了解各种募捐的渠道和作为国际志愿者参与救援的方式”。中国的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对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和核泄漏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负责任的报道。
可以说,综观中国官方、民间和媒体在日本这场巨灾面前的表现,其反应之及时、行动之全面、言辞之诚恳,可圈可点,充分体现出中国对一衣带水邻邦的亲善仁爱以及中华民族本质上所具有的人类情怀。
我以为,上述良善之举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对灾难的同情和救灾援助,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结果,可能有助于中日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解冻两国冰冷的敌意。有评论认为,中国开展的“救灾外交”,急人所急、救人之需、雪中送炭,对震灾中的日本人民将是巨大的鼓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扭转已经恶化的中日民间感情,为未来解决中日之间各种纠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未来十年,是中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要想和平崛起,集中力量解决国内棘手的各方面问题,必有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中日两国的长期对峙,自然不利于日本,但某种程度而言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观察,“救灾外交”或许可望为化解中日民间冰冻的民意创造契机。因为在天灾面前,中日矛盾会降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共同战胜地震灾害,尊重生命,扶持民生,灾后重建等将会成为中日关系的主导面。正如日本一位国会议员在听到温家宝在两会记者会上的那番话后所说:“这是很感人的事,温家宝总理的话充满真情和真爱,会让日本国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关爱。”
其次,中国对日本的巨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做看客和壁上观,而是感同身受,传递了一种超越种族之别、利益歧见以及地理时空界线的人道主义关爱,这种对待邻邦和灾难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意味着中国朝着人类共同发展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自身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汶川地震救援时日本搜救队对中国遇难者脱帽致敬的那一幕至今还感动着许多中国人。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日本在遭到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等多重打击时,平素的种种利益之争乃至各种原因心结,都会自动让位于一种怜悯和同情,一种对生命的人道关爱,从而化解积怨,救民于水火。
从哲学上看,人作为类的存在,尽管各自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形成了多样性文化,但由于人具有生物学上的同一性,具有一些作为类所共通的基本特点和感情,比如爱、悲悯,等等,所以,人类也就有超越民族、阶级、文化、利益和时代的共同点,这是人类能够形成一些基本价值和伦理的原因。只是平素,人类的这种价值和伦理会被现实的利益纷争遮蔽,但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所具有的这种原始感情会被激发出来。因为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当然,要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形成为一种制度和理念,则有赖于治国者的自觉。当治国者视人民为草芥的时候,是不可能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中形成这种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更不可能在公开场合表达这种感情。就此而言,对邻国人民遭受灾难的人道关怀并不就是必然的。以此观之,中国近年在施政理念和目标上,突出人性、人权和人的尊严,倾注民生,特别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强调生命至上,相比过去是有很大进步的。
实现和平崛起
再次,中国特别是民间在巨灾面前放下心结,捐弃前嫌,也意味着民族的道德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这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实现和平与文明的崛起。
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必然选择。但中国要实现这样一种发展面临着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意图的诸多猜疑。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伴随中国国力增长,国际舆论出现某种焦虑和不安,对中国是否一以贯之地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产生怀疑和猜测,甚至认为“和平崛起”根本靠不住,断言中国将重复过去霸权走过的老路。要缓解国际社会的猜疑,必须重视人们的普世追求,力争中国的发展和形象与普世追求一致。这就需要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升民族的道德素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这其实就是发展所谓的软实力。
如前所述,这些年中国政府在一些重大的突发灾难面前,显示出了充分保障民众知情权、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府形象,此番对日本的地震救灾援助也表明中国乐于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和捍卫者的崭新角色。换言之,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仅是和平大国,也应是人道主义大国。但仅有政府形象和政策的改善远不够,更为关键的其实是民众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而民众的良好形象来自于心智是否成熟,来自于是否具有与普世一致的价值观,来自于民族的道德文化素养水平。坦率地说,在这方面部分中国民众的形象不是很好,这些年一些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心态膨胀,缺乏成熟的价值观,令世人担忧中国今后的走向。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 篇12
在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说:“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是美好的,尽管还有很多挑战,回顾过去,尽管还有很多不如意的东西,但是我们毕竟走到了今天的辉煌。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也生活在纠结的时代,也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最终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创造历史的时代。”
中国汽车产业在短短的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当全球汽车产业强国在进一步加强自身产品和品牌竞争力的时候,中国汽车产业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技术储备不足、生产设备落后、人才资源短缺等短板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的速度,因此转型升级便成为中国车企的必经之路。
如何转型升级?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当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在汽车制造业掀起浪潮的时候,长安汽车和上汽已经开始了面向未来的汽车制造实践探索,而博世公司苏州工厂进行的工业4.0推进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车企实践
刘波:走生态设计之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产品生态设计就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在原材料的使用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到用户使用过程,最后到回收阶段,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里如何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在产品生命周期里面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的活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决定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80%的环境影响。
目前无论欧盟还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已经制定了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形成绿色的技术壁垒,要进入这个市场,就要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各大汽车制造厂已经设定评价研究以及分别制定各自的生态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
汽车业是全球充分竞争的一个产业,中国品牌要壮大,要有竞争力,不能独善其身,不能只限于中国市场,必须走向海外,融入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直面新的更加苛刻的排放标准和坚实的贸易壁垒。中国已经向世界作出承诺,CO2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以后就要往下降。从这个方面来看,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长安汽车在生态设计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重点目标,建立了产品生态设计顶层评价的架构。
第一,建立了第一个企业标准,从汽车全过程的研发、采购、销售等15个领域,建立了体系化技术标准,重点是设计标准、工艺技术标准和能源技术标准。把生态指标加入产品开发流程,作为重要的过程管控。
第二,在产品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生态设计的目标,基于生命周期,对生态周期性能进行管控。长安已经进入第三代产品阶段,第一代产品,以性能开发为主,第二代产品,以品质开发,第三代产品,以生态设计为指导。
长安在整车、动力总成、新能源三大板块有64项新技术,现在正在逐渐采用。在环保领域,重点应对京6和国Ⅵ排放法规技术研发,主要通过机内优化,机外净化和标的控制三方面进行控制。在健康技术领域,持续优化材料和工艺,加快车内环保健康技术标新的打造,把车内环保作为技术标签,同时在VOC有害物质上都要低于国标的要求。在轻量化技术方面,长安目标是2020年在现有技术上整车减轻100kg,2025年再减轻100kg。智能制造方面,建立一流的精益制造体系,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管控等方面降低成本,实现零损失,零缺陷。
戴娟:变革、挑战、创新,中国汽车企业转型之路的思考
汽车行业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时代,过去汽车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现在已经被努力地打造成为一个移动终端,未来汽车会为出行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这样变革的趋势下,汽车需要考虑如何适应这样的趋势,来实现创新转型。
创新转型未来有3方面需要把握:第一是市场演变的大格局,第二是科技进步的大方向,第三是产业变化的大趋势。
1.市场演变大格局
在市场演变方面有两方面的约束,第一是能源约束。在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以65%作为一个能源安全线来管理能源,那么预计在很快的将来,就会有各种限制和措施。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将是非常合理的突破口。
第二是城市容量约束。现在交通、停车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限行、限购措施逐步蔓延,而解决办法首先是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其次规范人和车的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的运行质量,最后是车企在致力于做的智能交通提高行车的效率。
从2014年开始,国家的整体经济状态进入一个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汽车产业会发生什么变化?
(1)汽车产业需要战略转型。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转型升级,以轻资产和重资源整合方式进行产业升级。
(2)互联网+。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影响产品销售、使用和服务。互联网影响渠道的使用方式,这样导致汽车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以创新驱动。原来依靠引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汽车技术方面新常态,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引领下一代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价值链延伸。产业新的增长点,将向价值链的高端衍生,因此今后的布局和投资重点,需按照这个趋势开展。后市场业务布局也会加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产业变化的大趋势。
2.科技进步大方向
在快速发展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12大前沿技术中,比如移动互联、智能自动化、物联网技术都将会对未来10年的全球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汽车产业来说,主要是智能驾驶、互联网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新技术发展。
(1)新能源。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特征:低排放、快捷加智联。未来新能源汽车,上汽关注Well-toWheel生态的周期全产业链的环境友好度进行考量。
(2)智能和互联。车辆智能和互联有机结合可以满足客户未来的移动需求,车企要改善和提升生产效率,提升能源效率,推动潜在的商业模式变革等。通过智能互联,引发设计变革,推动商业变革,从而满足未来用户的需求。
3.产业变化大趋势
未来的产业链发展,很重要的方向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包括智能机器技术成熟以后,把人、机、信息等所有物质性工作的单体互相连接融为一体,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让产品更快地上市,同时有更多样的产品,最终实现工业4.0的目标。
Dr.PatrickLeninenbach:工业4.0是一趟旅程
“工业4.0”是未来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汽车行业是工业4.0的战略组成部分,希望达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产品,同时也追求更好的质量标准,更快的反应时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型。
首先,博世公司是工业4.0的使用者——“工业4.0”会优化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工业4.0”的技术提供者,因为工业4.0是互联互通的行业,博世的目标不仅优化自己的工厂,还包括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工业4.0优化的并不仅仅是设备或者机器,同时也在实现人员的优化,支持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博世同时也对设备进行优化,能够实现更好预测性维护PM (Predictive Maintenance),而不是传统预测性的维护。
“工业4.0”很多人会说是革命,事实并非如此,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变化。汽车工业需要全自动的生产线,需要机器人,可能有的旧设备上安装合理合适的传感器,就可以生成重要的数据,工业4.0代表数据的管理。
如果有能力从设备上面了解到设备的状态和数据,我们就进入到工业4.0的下一步了。作为互联解决方案当中重要一部分,大量传感器将被安装到设备上,整合到整个价值链中间,不断地对价值链进行优化,管控交付体系和供应商,确保客户和博世所有产品,都在一个规范的条件下进行完成,并且实现及时按时交付。
工业4.0能够优化汽车产品的生产,优化博世产品的价值链,并且能够更进一步让这个生产变得更为智能化,使用更少的资源,并且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更为绿色的环境。
结语
在被问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难点在哪时,刘波说,工业4.0或者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制造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汽车产品创新能力方面,跟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相比中国车企还处于弱势。
第二,智能制造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也会从另外的层面带来未来新问题,就是面临成本压力。柔性化生产、智能生产肯定会增加成本,如何消化,如何生态设计产品让用户接受满意,这个也是比较大的挑战。
第三,工业制造4.0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行为,仅靠主机厂不可能完成,要靠上下游企业共同完成。
第四,人才短缺。无论在智能汽车还是在智能制造的新兴领域上面,中国汽车高端人才差别还是比较大,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需要汽车人付出艰辛的努力。
阿里巴巴合作的互联网汽车项目已经进入了一个试验阶段;要把车享网打造成对整个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个服务网络,包括线上和线下;智能汽车项目也在推进当中。
【创意设计面向未来】推荐阅读: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08-29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06-1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08-27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11-0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习报告10-0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5-2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总结07-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09-06
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5-29
平面设计创意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