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2024-11-08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精选10篇)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1

Web通常是指网络、互联网等技术。WEB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超文本 (hypertext) 、超媒体 (hypermedia)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三种。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通常被称为企业资源计划, 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技术。ERP的合理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有效设计与应用对于完善企业的供应链、提升企业的运营的流畅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优越性

许多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并对企业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在设计上相比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信息传输效率高、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系统集成度高等优越性。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

1.1 传输效率高

企业供应链的流畅运转离不开高效的信息传输。然而在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较为低下并且信息传输的“孤岛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对企业的生产供应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由于具有WEB在信息传输效率中特有的优势, 因此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传输效率。

1.2 应链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滞后一直是困扰着企业供应链流畅运行的重要问题。并且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高效运行。而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有效应用通过ERP中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技术的实践可以很好地提升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并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有效更新。

1.3 集成度高

传统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度低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问题。系统集成度低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与结构的落后以及应用系统的落后。例如有些企业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系统选择的仍然是WIN95和WIN98系统。这些系统的集成度相对落后, 在供应链的数据库运作方面无法满足新的要求。而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应用可以通过Web技术的有效运用并结合WIN732、WIN764、WIN8等先进应用系统的配合促进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度的大大提高, 同时也为多企业间的供应链合作创造了可能性。

2 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

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离不开WEB技术、Internet技术、ERP理论、Windows技术的支持。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2.1 系统设计理念

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理念主要从ERP中进行选择。ERP是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管理、客户管理、财政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形成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客户的服务架构、产品品质管理、过程运作管理、产品调整报告等。ERP在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并为这一系统的良好运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2 信息传输媒介选择

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的信息传输媒介通常选择多是WEB技术与Internet技术。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企业供应链流畅度的极大提升, 例如企业可以对网络上供应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并通过对企业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估,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库存控制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并能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使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到达下游厂商, 从而为企业供应链的流畅运转提供更多的信息数据。

2.3 应用系统选择

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系统选择通常是对新型的Window系统进行应用。其应用系统多为2009年投入使用的WIN 7 (Windows NT 6.1) 、2012年投入使用的WIN8 (Windows NT 6.2) 和2012年投入使用的WIN2012 (Windows NT 6.2) 。这些先进应用系统的使用对于提升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水平和应用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随着WEB技术、Internet技术和ERP理论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数据库集成度的提高都有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可以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促使企业供应链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理念、信息传输媒介和应用系统的选择, 从而促进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WEB技术和ERP技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就是其重要体现。本文从阐述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的优越性入手, 对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ERP,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辉.WebService在ERP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 8 (16) :73-75.

[2]刘刚.Web挖掘技术及在电商ERP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 2 (4) :23-26.

[3]唐维俊.基于WEB面向供应链的ERP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02, 5 (11) :55-57.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2

[关键词]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戴尔

一、引言

20世纪在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曾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但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大规模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这种日益动荡的市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大规模定制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利器。国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各种措施实施大规模定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为了适应大规模定制的需要,就需要改善现有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或者选择一种更为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协同产品设计,进行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在供应链的合适位置采用延迟策略,快速地将定制的产品送达顾客的手中。正是基于这种思想,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戴尔公司的成功就得益于这一模式,笔者拟在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对戴尔案例的分析,探究大规模定制下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之道。

二、大规模定制下供应链管理的理论阐释

(一)大规模定制的理念与分类

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流程的重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把产品的定制生产问题全部或者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Pine and Boynton,1993)。祁国宁等(2000)曾提出客户订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简称CODP)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由基于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的转换点,按照客户需求对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即CODP在生产过程中的位置不同,把大规模定制分为按订单销售(Sale-To-Order)、按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按订单制造(Make-to-Order)和按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四种类型(见图1),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被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接受采用。按订单销售又可称为按库存生产(Make-to-Stock),这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只有销售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企业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现有产品的成品库存。按订单装配是指企业接到客户定单后,将企业中已有的零部件经过再配置后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如模块化的汽车、个人计算机等,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装配活动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企业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现有产品零部件和模块库存。按订单制造是指接到客户定单后,在已有零部件的基础上进行变型设计、制造和装配,最终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大部分机械产品属于此类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于产品的生产阶段,变型设计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按订单设计是指根据客户定单中的特殊需求,重新设计能满足特殊需求的新零部件或整个产品。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于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较少的通用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受客户订单的影响,产品的开发设计及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都由客户订单驱动。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按照订单的具体要求,设计能够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化产品,从供应商的选择、原材料的要求、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以及成品交付等等都由客户订单决定。

(二)供应链与大规模定制的耦合性

大规模定制的这种思想和经济效益仅仅依靠传统战略竞争观念下的单个企业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依赖于企业外部资源与企业自身资源的合作性运用。要在企业传统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快速低成本地实现大规模定制所要求的个性化产品,企业必须迅速完成定制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但极度的个性化将使整个实现过程异常复杂。而市场需求的时效性将迫使整个设计、生产周期不断缩短,这进一步加剧了大规模定制理念实现的难度。企业必须突破自身在可利用资源上的约束,变革传统的战略竞争观念。供应链管理为大规模定制的实现提供了战略上和实际运作上的出路,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经过主体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一系列环节到最终用户,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链式结构,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产品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够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夏德,2005)。供应链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则成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定制的有效切入点(马士华,林勇,2005)。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性,通过畅通的物流、信息流来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从而可以使整个定制生产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这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来看,供应链管理对大规模定制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可以为大规模定制解决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物流配送的敏捷性与灵活性问题等,从而可以保障大规模定制产品的快速生产与快速交货;二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管理库存(JMI)。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等先进的库存管理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供应链合作企业大大降低大规模定制中通用零部件和模块的库存水平;三是通过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加强各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大规模定制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闫芬,陈国权,2002)。

三、“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分析

(一)“戴尔”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背景

1.戴尔公司简介。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戴尔公司是全球领先的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戴尔公司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戴尔公司是全球IT界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1996年开始通过网站采用直销手段销售戴尔计算机产品,2004年5月,戴尔公司在全球电脑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成为世界领先的电脑系统厂商。戴尔公司在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电脑零配件组装店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其直线定购模式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其实现高速发展的保证。

2.“戴尔”实施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原因。戴尔公司创立之初是给客户提供电脑组装服务,先天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与业界的IBM、惠普等公司有着一定差距,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分拆计算机价值链的机会,依靠管理创新获取成本优势。因此,“戴尔”在发展过程中虽有业务和营销模式的革新,但把重点放在成本控制和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尤其是创造了直销模式,这可以减少中间渠道,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实施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更能帮助“戴尔”与供应商有效合作和实现虚拟整合,降低库存周期及成本,从而获取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这也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基础

1.零部件标准化。产品的模块化设计,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是大规模定制的基础所在。对产品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而进行模块化设计,建立产品族和零部件族,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这样,模块化产品便于按不同要求快速重组,把产品的多变性和零部件的标准化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有助于将定制产品的生产转化为批量生产,也就是说,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尽管有差别,但也有共性,大规模定制并非100%定制。因此,实行大规模定制的关键在于真正从本质上弄清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共性需求,然后,把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共性需求分别进行总体规划,按不同的供应链来组织生产和供应,以确保定制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交货。戴尔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完全标准化,从“戴尔”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它虽然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但是所有产品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它的主要产品PC、笔记本、服务器,包括以后OEM的EMC的存储系列、Brocade的交换机系列等,都是兼容性、开放性极强的标准化产品。

2.按订单装配。参照大规模定制的四种分类,戴尔公司属于采用按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的典型代表。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按订单装配的模式特别适合个人电脑:产品更新快和配件价格下降快使得售后库存成本很高;由于PC的模块化设计使得装配十分简单快捷,所以劳动力成本只占PC成本的很小部分;顾客关注的是产品价格和服务,却不太在意等待时间和独特设计。按订单装配的生产模式着眼于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这一宗旨的前提是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戴尔依托其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强了供应链中各方获得信息的能力,准确、及时地捕捉需求信息,实现了企业响应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管理成为差别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3.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部分地取代了分销商和零售商职能。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主体企业提出定制要求,主体企业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后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的订单进行分解。分解后的订单信息成为企业进行采购的依据,而通过采购也使主体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制造商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和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帮助“戴尔”实现以上要求,“戴尔”电子化的供应链系统为处于链条两端的用户和供应商分别提供了网上交易的虚拟平台。“戴尔”有90%以上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通过与供货商的紧密沟通,工厂只需要保持2小时的库存即可应付生产。除此之外,“戴尔”还推出一个名为valuechain.dell.com的企业内联网,所有供货商都可以在网站看到专属其公司的材料报告,随时掌握材料品质、绩效评估、成本预算以及制造流程变更等信息。不仅如此,“电子化”还贯穿了从供应商管理、产品开发、物料采购一直到生产、销售乃至客户关系管理的全过程,成为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基础。

(三)“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总体模型

为了适应客户驱动生产和企业联盟的需要,“戴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或电话的方式直接与客户联系,了解客户需求,并且采用直线销售模式直接把产品送达客户。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直销背后的一系列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在内的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与客户保持信息的畅通和互动,了解每一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可见,“戴尔”的直销模式是以直线定购为手段,凭借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乔·吉拉德,2004)。这种模式也使得分销商、零售商的作用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导致供应链的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主体企业和客户组成的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取代了分销商和零售商成为“戴尔”和客户联系的桥梁。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戴尔”提出定制要求,“戴尔”通过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从中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而后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对客户订单进行分解。分解后的订单信息成为企业采购的重要依据,而通过采购也使“戴尔”与零部件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由于供应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在一开始是以需求预测来决定其库存的,因此“戴尔”应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采集到的客户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和制造商,以使他们的库存尽可能地降低。最后,当“戴尔”将客户的定制产品送交客户手中后,还应将客户的反馈信息传递到CRM系统中,以期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

(四)“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严格挑选供应商,与供应商虚拟组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戴尔”拥有一整套的供应商遴选与认证制度,对供应商的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能否源源不断地提供没有瑕疵的产品。考核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还涵盖了整个产品生产过程,即要求供应商具有符合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想成为“戴尔”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证明其在成本、技术、服务和持续供应能力等四个方面具有综合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供应能力必须长期稳定,以防由于供应不稳定而影响“戴尔”对最终用户的承诺。在对供应商考核时,“戴尔”采取了“安全量产投放(SAFE LAUNCH)”的办法,根据对供应商的考核结果,分阶段地逐步扩大采购其产品的规模,以降低新入选企业供应能力不稳定的风险。与供应商虚拟组合是区别于传统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突破了组织的有形界限,仅保留组织中能代表企业特征的关键性功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核心竞争力原理,将组织中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擅长于这些功能的专业性企业来经营。因为顾客的需求时刻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产品零部件的生产也必需紧跟市场,如果“戴尔”自己生产零部件,那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还要有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来保持零部件与市场需求的同步,这将大幅度增加成本,况且“戴尔”也确实没有其他供应商更专业,于是“戴尔”采取把零部件的生产外包给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供应商,与对方结成联盟,共同满足顾客需求。

2.高效库存管理——物料的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在库存数量管理方面,“戴尔”一直以物料的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著称,其平均物料库存仅为5天,而在IT业界,与“戴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也有10天以上的库存,业内的其他企业平均库存多是达到50天左右。因材料成本每周都会有1%的贬值,故库存天数对产品成本有很大的影响,仅低库存这一项,就使戴尔产品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8%以上的价格优势。客户订单经“戴尔”的数据中心传到供应商公共仓库,再由“戴尔”的全球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伯灵顿公司管理。而伯灵顿在接到“戴尔”的清单后1小时内就能把货迅速配好,不到20分钟就能把货送达。“戴尔”的库存管理并非仅仅着眼于“低”,通过对其供应链的双向管理,全盘考虑用户的需求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使两者的配合达到最佳平衡点,进而实现“动态库存平衡”,这便是“戴尔”库存管理的最终目标(张世国,2004)。

3.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CRM)。“戴尔”通过对关键客户的“一对一营销”,能准确快速地把握客户个性化需求。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是一种协调互动的关系,完全超越了企业通常收集信息、满足客户需求的内涵。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求关系。生产企业不再是仅为争取客户满意,为使客户忠诚而主动提供产品(服务)的一方;消费者也不是传统的商品被动接受方。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要求生产企业和消费客户互动,相互融合。当顾客在“戴尔”的帮助下确定了自己的需求后,销售人员便根据顾客的要求,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产品。产品售出后,对顾客的了解并没有结束,销售人员还会通过电话、互联网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建立顾客的信息档案,进行质量跟踪服务,继续发掘顾客的新需求。戴尔公司认为,了解顾客与了解自己同等重要,要为顾客创造完整的消费体验,公司应该立足于顾客的角度去研发新产品,为顾客来量身定做,实现“互动效应”。

(五)“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弊端

再优秀的企业也有其不足之处。戴尔公司在经历了迅猛发展直至成为PC行业霸主以后,也开始遭遇到业绩下滑和产品质量投诉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固有的模式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戴尔”追求标准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常用的需求,以致采购成本过低,难免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虽然大多是些小毛病,靠“戴尔”的售后服务可以弥补和解决,但毕竟影响了客户体验价值的实现。由于“戴尔”是采用按订单装配(ATO)的生产模式,这虽能保证标准化的零部件得以大规模生产,但在客户定制方面,却由于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的靠后,使得只有装配活动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在顾客需求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环境下,顾客也许不满足于自己只能选择不同规格的零部件来实现定制,而是要求产品从外观到功能全方位的定制。

四、结论与启示

“戴尔”通过“按订单装配”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将批量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与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高附加值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不仅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搜集到了顾客的需求信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戴尔”通过建立一个超高效的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管理,实现了即时生产和零库存,并且与供应商虚拟整合,构建了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标准化的产品零部件设计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戴尔”正在逐步转向全球范围的综合供应链管理,这样各生产工厂和供应商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供应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实现了整合,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3

关键词:面向服务;移动应用;数据管理;Web Service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当今世界,移动设备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设备,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浏览网页,与人交流以及发布信息。可以说,移动设备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使得移动应用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迄今为止,已有41万苹果移动应用可以供用户下载,70万Android应用由用户选择,6万Win8应用要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体验。在移动应用的开发和维护当中,数据的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方案进行数据的管理,展现一个可维护,可重用,易使用,安全的平台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 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的发展

移动应用发展的早期,一般使用文件系统来管理数据,移动应用只需要从本地文件中进行加载和存储数据,不需要和服务器进行交互,适合在网络无覆盖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但是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的问题;而且,文件系统不能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存放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没有有害的数据和不必要的冗余,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而移动数据库扩展了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它是由客户与服务器的节点动态连接的。移动数据库的数据在地理上是分散的,逻辑上是集中的,用户要实现数据处理和查询功能可以使用终端和节点服务器的连接。

基于SOA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就是服务器提供一套访问数据的Web Service,移动应用可以使用这些Web Service从服务器下载数据,并保存在本地文件存储中,支持在离线状态使用。根据移动应用的具体业务,移动应用还可以使用Web Service将某些数据保存到服务器上,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数据的同步。

2 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的设计

在将软件应用移植到移动应用时,需要根据移动应用的业务的常用性,易用性和可维护性来选择移动应用的功能。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主要功能包括: 根据用户的查询请求,访问服务器的数据并进行本地缓存;根据用户的保存请求,保存数据到服务器中;在离线状态下可以使用移动应用的功能。除了满足移动应用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也很重要。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非功能需求包括:(1)安全性。(2)可重用性。(3)可维护性。(4)可移植性等。

为了实现移动应用的功能需求和相应的非功能需求,以移动销售助手为例,该系统的业务实体有:账户,销售订单,联系人,销售机会,合同和活动。除了业务实体,其他的主要实体有:国家,地区,活动类别,机会团体,销售地区等。对于业务实体数据的加载,需要根据系统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由于主数据是在系统中被其他业务实体所使用的数据,是在整个系统中共享的数据,所以,主数据的加载需要在应用启动的时候进行。

系统的E-R图如下:

3 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的实现

在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的实现中,系统体系结构包括如下4层:客户端,VPN(虚拟专用网络),Web Service和服务器组成。客户端需要登录VPN才能访问服务器的数据,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移动销售助手为例,在访问销售订单时,详细过程如下:

(1)用户选择查询账户下的所有的销售订单。

(2)系统生成查询字符串。

(3)系统以查询字符串通过Web Service请求服务器。

(4)服务器响应请求,将销售订单列表以xml格式返回给应用。

(5)应用解析xml并显示销售订单列表。

具体代码如下:

DataServiceQueryquery= (DataServiceQuery)ctx.SalesOrderCollection.Where(soLoop => so.ID == soLoop.ObjectID && so.ProcessType == soLoop.ProcessType);

LoggingEventSource.Log.Debug("Backendcall: '" + query.RequestUri.ToString() + "'");

odataSalesOrderList = await query.ExecuteAsync();

SalesOrder odataSO = odataSalesOrderList.First();

OdataUtil.MapSingleSalesOrderOdataEntityToVOWithSingleSalesOrderPassedIn(odataSO, ref so, parentAcc);

加载活动类别主数据的详细过程如下:

(1)用户选择启动应用。

(2)系统在启动应用时,生成查询活动类别的字符串。

(3)系统通过Web Service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4)服务器将联系人的列表以xml格式返回给应用。

(5)应用解析xml并将结果加载到内存。

具体代码如下:

rootAccount.Categorys.Items.Clear();

string partUriString = "GetActivityCategoryList";

Uri uri = new Uri(partUriString, UriKind.Relative);

LoggingEventSource.Log.Debug("Backendcall: '" + uri.ToString() + "'");

MSAExceptionHandler.ResetError(rootAccount);

IEnumerable< Category> categories = await ctx.ExecuteAsync< Category>(uri);

foreach (Category category in categories)

{

Category domainCategory = rootAccount.Categorys.Create();

domainCategory.CategoryCode = category.CategoryCode;

domainCategory.CategoryName = category.CategoryName;

}

4 结论

可见,采用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克服文件系统管理带来的问题,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独立性。采用客户端,VPN,Web Service和服务器的系统体系结构能很好的解决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另外,该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移动应用,具有高度的重用性和可移植性。

参考文献:

[1]饶元.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模型与集成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0):1570-1576.

[2]张斌.移动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5:12-13.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4

如图1所示, 现行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 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 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 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 虽然质量、交货期、到货验收等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验因素, 但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的谈判, 并且多头进行, 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 订单才决定下来。

现行采购模式的主要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专人负责的采购弊端很大。

专人负责的物资采购,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 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而且采购过程中可能会有行贿受贿吃回扣等现象, 如此采购回来的物资价高质差, 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和产品质量。

1.2 现行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活动中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在采购过程中, 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 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 因为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 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 这样对采购一方不利。因此采购一方尽量保留私有信息, 而供应商业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中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 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这就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

1.3 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 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质量与交货期是采购一方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但是在现行的采购模式下, 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 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 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 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支付各种应酬、征询费用和其他开支, 管理费用太大。

1.4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 而且竞争多于合作。

在现行的采购模式中, 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 或者短时性的合作, 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 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 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 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 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 其间产生的纠纷比较多, 增加了成本。

1.5 相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地信息反馈, 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采购一方也不能改变供应一方己有的订货合同, 因此采购一方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 需求增加时, 出现供不应求。重新订货需要增加谈判过程, 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相应没有同步进行, 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

2 供应链重组后的采购模式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企业的采购方式与传统采购方式不同,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

现行的采购模式, 采购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补充库存, 即为了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不关系企业的生产过程, 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 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制造需求的变化。重组后的供应链采购模式下, 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 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 然后, 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 如图2所示。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 图2订单驱动的采购业务原理

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适应用户的需求, 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 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有如下特点:

2.1.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 不再需要双方的询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 交易成本也因此大为降低。2.1.2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 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 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 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2.1.3采购物资直接进入制造部门, 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 实现供应链精细化运作。2.1.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供应商可以共享制造部门、采购部门的信息, 减少了信息失真, 提高了供应商应变的能力。同时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 修正订货计划, 使订货与需求保持同步。

2.2 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采购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的联系, 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 与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2.3 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实施外部资源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生产控制中采用基于订单流的准是化生产模式, 使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程朝着精细化生产努力, 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几个“零”化管理: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故障、零肥料、零事故等。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外部资源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上述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一企业集成。从供应链企业集成的过程来看, 它是供应链企业从内部集成走向外部集成的重要一步。外部资源管理并不是采购一方 (下游企业) 的单方面努力就是能取得成效的, 需要供应商的配合与支持。

2.4 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5

摘要:在项目管理中,项目客户关系管理是实现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交通项目为背景,把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应用在其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模设计过程中,使用可视化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关键词:项目;CRM;PCRM;UML;用例

Abstract:In project management,project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cts an important role for a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In this paper,the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technology is used to design the project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ragic engineering projects,and the function and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are designed and described indetail by using visual unified modeling hnguag UML.

Key words:pmject;CRM;PCRM;UML;use case

一、引 言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指企业针对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跟踪,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统计,进而辅助企业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完整地认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提供与客户沟通有效的统一平台,提高员工与客户接触的效率和客户反馈率,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以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客户的价值,提高企业利润收入。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项目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一项新产品的开发、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或一项特定的服务。项目的客户是使用项目成果的个人或组织,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为项目的客户服务的,所以在项目管理中必须认真考虑项目客户的需要、期望和要求¨J。项目客户关系管理(Project Customer Relation— ship Management,PCRM)系统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用来捋清各种客户关系、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采用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很难满足现在大型软件系统的要求,而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并使系统易于理解和维护,针对系统特点我们选择面向对象技术对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设计。

1、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特点

项目客户关系管理是以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中心,不断实现对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建立适应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全面客户满意为目标,最终与客户建立长期良好的

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的管理方法 J。客户关系的管理应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客户关系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尤其要把握项目进度计划实施与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协调。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多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进度、成本、资源、费用的管理。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项目客户应该参与项目整个过程,客户提供项目;客户为项目提供主要信息,表达自己的需求;客户约束项目;客户提出项目变更并审核变更;客户接收项目交付物并使用产品。客户管理的目标和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统一的,即实现客户的全面满意。’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存在客户与项目、客户与企业的频繁的各种形式的交互,基于软件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开发该系统应该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二、可视化的统一建模语言UML 2.1 UM L概述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可视化图形面向对象技术建模语言 J。它溶人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它的作用域不只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适用于系统开发过程中从需求规格描述到系统完成后测试的不同阶段。UML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法,主要包括用例图、类图、包图、状态图、活动图、序列图、协作图、组件图和部署图等。这些图为系统的分析、开发提供了多种图形表示,它们的有机结合可以分析和构造一个一致的关系,并不是每个项目都会用到所有的图,许多项目并不需要状态图或活动图,但一般项目至少产生用例图、序列图和类/协作图。在软件开发过程中,UML是软件开发人员表达设计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非常有效的工具。2.2 RoSE简介

Rational Ros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模工具,利用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建立起用UML描述的软件系统的面向对象模型,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和维护VB、C++、Java等语言的代码框架。应用Rose进行系统建模的过程大概如下:

(1)识别系统的用例和角色:识别出角色(Actor)与各功能用例(Use Case)O(2)系统分析:建立Sequence(序列)视图、Collaboration(协作)视图以及State(状态)视图。(3)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类及类的属性、操作、各类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详细的Class Diagram(类图)。

(4)代码实现:在建模完成后,开发人员利用RationalRose工具可以生成程序代码框架,并对代码框架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完整代码;而且,还可根据代码逆向生成UML模型。

三、PCRM 系统设计

3.1 PCRM 总体功能结构图

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由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客户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日历管理。对每一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可得到详细的子功能,如图1所示。作为PCRM系统基础的客户管理模块,其结构形式以客户资源管理为基础,客户分析为核心,兼顾实现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管理的子功能。项目管理功能模块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度、成本、质量以及客户关系的协调管理,包括市场分析、项目采购(招投标)、合同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绩效考核等子功能。服务管理功能模块实现项目生命周期、客户生命周期内外客户服务相关内容管理,划分为客户接触管理、客户评价/投诉、需求变更管理等子功能。由于篇幅的限制,图1并不是最终细化的功能结构图,比如说客户分析子功能还应进一步划分为:客户群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价值分析、客户流失分析等,项目进度管理子功能还应进一步划分为:项目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进度计划等。四大功能模块的子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效结合,它们相互协作、相互贯穿,最终使行业中的企业运行模式从“以项目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变。

3.2项目管理功能模块Use Case视图

图I表示了系统最大的功能模块的划分,对每一个功能应再创建用例图,进一步明确其功能。由于项目管理功能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我们仅对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用例进行进一步细分,其它模块的建模过程与其类似。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的用例图如图2所示。注:途中“通常ADU操作”,指的是“ADD、DELETE、UPDATE操作”,细化后的底层用例都应实现“通常ADU操作”,图2中并没一一标出。

项目管理功能模块中涉及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领导、项目经理、项目执行人员、合作伙伴、客户、相关厂商等。其中企业领导、项目经理、项目执行人员、合作伙伴等角色参与到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而角色客户与项目实施方紧密地沟通交流、协作,参与进度计划、成本控制、项目资源管理、项目绩效考核、合同管理等;相关厂商可能只参与某些项目的合作投标过程。3.3 建立Sequence图

定义出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功能、建立起系统的Use Case视图以后,下一步应该针对每个Use Case的业务操作流程绘制其Sequence视图。Sequence视图反映系统中若干个对象之间的动态协作关系,分析对象之间消息的先后次序,说明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以及系统执行过程中,在某一具体位置将会发生什么事件。我们以“对客户沟通记录”操作为例说明sequence 视图的建立过程:相关人员登录项目管理主界面,打开项目采购中的客户沟通记录界面,选择、打开记录界面,在界面上根据权限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权限及输入的合法性检验过程略)。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初步建立一个完全面向操作过程的se—quence视图,如图3所示。此处我们没有绘制协作图,协作图可以由所画的

Sequence视图动态生成。其它功能模块的建模过程也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说明。3.4系统类图设计

对系统的Use Case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类图,在分析阶段,可以找出大部分的类以及类中的大部分的属性,剩余的类和属J陛可以在详细设计阶段通过Sequence图找出。类图设计过程中,具有相似行为或属性的类应合并,以避免类的冗余、提高类的抽象性和继承性。客户沟通局部类图如图4所示。

3.5 PCRJVI系统的代码结构设计

PCRM系统我们采用如图5所示的三层软件结构,分为User Services(用户层)、Business Services(业务层)、Data Services(数据服务层),这种结构有利于类的重用和扩展,有利于提高类的抽象性和继承性,这正是面向对象设计的优势所在。三层结构中各类的功能如下:User Services层中的边界类PCRM defineform实现界面显示功能,边界类Facade运行界面中的函数和过程;Business Services层中的PRCM Man—ager集合管理类和PCRM持久实体类对界面提交的数据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负责数据修改的Modify类、负责数据读取的Fetch

类和DataAccess类将业务逻辑处理好的数据提交给Data Services(数据服务层)进行数据存取;Data ewices(数据服务层);OLEDB(ADO)/ODBC类通过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对数据库的存取。

应用此三层软件结构,结合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设计的类图,图3所示的对客户沟通记录操作的Sequence图可以转化为如图6所示的对客户沟通记录操作的程序Sequence图。这时,在Rose中可以自动生成对客户沟通记录进行增删改的VB、C++、Java等语言的代码框架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项目客户关系管理这个项目管理中的新课题作了一定研究探讨,并以交通项目为背景定义出了一个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这基础上以统一建模语言UML为工具,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中,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软件开发的自动化、实现了软件设计和编码的无缝的连接,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有关项目客户关系管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

[1] 夏安邦,孙欣.对当前CRM研究的综述和讨论[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33(5):13—17.

[2] 戚安邦.项目论证与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陆菊春.浅析项目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时代,2003(17):22.

[4] Boggs W.UML与Rational Rose 2002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 马重明,张学旺,范时平.基于UML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4):118.120.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6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 信息共享 网络教育

随着国内高校建设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以网络学习环境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迅猛发展,网络教育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但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教学应用软件的不断引进, 现代网络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众多问题。首先是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基本上独立开发, 造成硬件分散、资源分散的紊乱状态;其次是随着网络教学软件的日益增多和资源的不断丰富, 在网络教学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日益显露出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管理系统,将这些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这也是开发本系统的目的所在。

一、相关技术

本系统的开发基于B/S结构及MVC模式,采用ASP.NET(C#语言)及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进行开发。MVC架构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模型-视图-控制器"。ASP.NET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这种经典设计模式的类似环境。开发者通过在ASPX页面中开发用户接口来实现视图;控制器的功能在逻辑功能代码(.cs)中实现;模型通常对应应用系统的业务部分。在ASP.NET中实现这种设计而提供的一个多层系统,较经典的ASP结构实现的系统来说有明显的优点:将用户显示(视图)从动作(控制器)中分离出来,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将数据(模型)从对其操作的动作(控制器)分离出来,可以让你设计一个与后台存储数据无关的系统。它可以轻松实现以下功能:实现一个模型的多个视图;采用多个控制器;当模型改变时,所有视图将自动刷新;所有的控制器将相互独立工作。

二、系统设计

本系统目的在于建立信息化教学系统,提供一个面向教师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课程的学习。整个系统分为三大部分:前台、后台和数据库。前台主要完成于访问此系统的用户进行交互,如查看新闻、观看教学视频、站内搜索、课件下载等;后台完成对前台展示的内容信息进行管理,如发布新闻、删除新闻和修改新闻等;数据库完成数据的存储,如新闻的文字信息、课件的路径等。前台的课程信息、主持人介绍、教学大纲等各种数据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然后展示在页面上。进入后台可对上述内容进行图形化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写入数据库。下面将对系统前台和后台各一模块部分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前台部分:课程介绍浏览模块

进入到网站浏览界面,可通过点击导航栏进入到具体的课程简介、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教师简介、主持人介绍、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安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介绍。课程简介、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教师简介、主持人介绍、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安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介绍等各栏目的显示全都可以通过后台的网页编辑器进行编辑,在前台显示时,显示该栏目的展示内容全部来自数据库。上述所有内容的显示都将依照教师后台所编辑的样式进行展现。

(二)后台部分:教学课件管理模块

进入后台登录界面,登录成功后,进入到后台管理界面,点击左边导航栏的课件管理,输入查询条件,将会出现教学课件信息列表。在操作一列,将会有详细、重传、删除按钮功能。详细将跳转到该教学课件的下载地址;删除通过JQuery的Ajax功能实现将该产品置为无效;重传功能将会跳转到课件上传页面,能通过FileUpload控件,实现教学课件的上传功能,同时将课件的名称和地址保存到数据库。上传教学课件的功能将出现教学课件上传页面,通过FileUpload控件,实现教学课件的上传功能,同时将课件的名称和地址保存到数据库。

三、功能实现

现以WEB浏览器端文件的上传功能为例。本系统中由于已经加入FCKeditor控件,在对产品进行详细展示或编辑其他网页时,就能使用FCkeditor的文件上传组件、上传图片及其他文件。但在网页的某些设计中并不需要FCKeditor网页编辑器,只需要文件上传功能。所以,在此用到了ASP.NET的自带文件上传控件FileUpload。该控件让用户更容易地浏览和选择用于上传的文件,它包含一个浏览按钮和用于输入文件名的文本框。只要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了完全限定的文件名,无论是直接输入或通过浏览按钮选择,都可以调用FileUpload的SaveAs方法保存到磁盘上。通过GetExtension()限制了上传的文件格式,避免了上传病毒、木马和其他恶意软件;通过FileName属性获取文件名,并对文件名根据当前时间进行加长,以免文件重名;通过Server.MapPath()设置了上传路径,避免了文件上传后被乱放的危险。同时通过Label1.Text()向页面传递了文件上传的处理结果。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涌现,对于系统的美化、功能及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进一步改进,能将本系统开发得更加美观、操作方便、稳定及接受更加持久的访问。同时也祝愿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夏玮. ASP.NET 3.5 AJAX+Visual Studio 2008 WEB系统开发完美演绎[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11).

[2]王杰瑞,宾晟,张琴. 最新ASP.NET+SQL Server项目开发全程实录[M]. 科学出版社,2009(9).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7

多式联运是国际物流业公认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现代运输方式,它让货主、货代公司、船代公司、船公司、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个企业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个完整链条,让中国物流行业的各方在市场低迷阶段有机会抱团取暖、共商谋略、共同发展,让沿海城市与内陆腹地的无缝连接成为现实!然而,比较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高达20%的市场比例,作为物流业大国的中国,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仅占2%左右,可见,中国的多式联运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发展多式联运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即如何让这一完整链条更好的发展。因此探索基于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利于多式联运的发展,更有利于国际货物运输合理化,扩大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空间。

1 多式联运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根据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以及1997年我国交通部和铁道部共同颁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规则》的定义,国际多式联运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地点交付的货物运输”[1]。

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相较于传统的运输模式,多式联运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它打破了过去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单一运输方式互不相连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海、铁、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它具有以下特点。

(1)多式联运是基于系统整合思想的。多式联运作为一个将不同运输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系统,突破了各种物流要素所属系统的边界和约束,通过虚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将涉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属不同产权主体的多种运输方式、运输设施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

(2)多式联运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高度发展是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关键,因此也是发展多式联运的关键。多式联运系统正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效应用,对货主、货代公司、船代公司、船公司、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个企业的信息进行共享和交换,实现多式联运系统中各种资源要素的无缝衔接和有效协调,进而达到经营目标的最优化。

2 供应链管理概述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供应链是组织结构的网络结构,通过结构中上行正向和下行反向的衔接,以不同的运作过程和业务活动,产生以最终用户获得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

供应链是一个网络,是一群互为联系、互为依存的组织机构构成的网络,它们一起协同工作及以控制、管理和改进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扩展的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上述供应链进行管理,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的一种系统方法,并用这个方法来管理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商品库存的整个流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共同合作努力,着眼于客户,将企业内外各种运作能力和战略潜力加以协调,并汇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客户的价值创建独特的和个性化的资源,以客户满意为宗旨,达到共赢。

供应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衔接性、集成度、可视性和响应性。衔接性是与外部供应链伙伴互换信息的能力,它必须是迅速的、有问必答的,并有可供组织机构之间合作使用的格式;集成度是指各种分散的职能、处理环节或生产环节组合或协调的过程,使得它们之间的互动达到严丝合缝;可视性是访问或查看与物流和供应链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的能力;响应性是按客户的需求或规定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它是通过以最优惠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递送质量合格的产品来体现的。因此供应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手段。

3 面向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面向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多式联运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把多式联运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作为一个系统来整合。即多式联运系统将管理思维从追求单个部门、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将多式联运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考虑。在组织形式上将大量分散的、衔接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集成的、全球性的多式联运供应网络,通过企业的共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展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关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努力实现多式联运系统的总成本最小化、总利润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3.1 面向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网络

多式联运的系统整合就是多式联运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国际多式联运操作赖以依靠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统一设计和运用,在保持资源间有效衔接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成本的最低化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即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组织和协调。从资源需求的角度,多式联运系统涉及到的企业主要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

(1)多式联运供应商。多式联运供应商是指多式联运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包括区段承运人、港站经营人、船务代理、保险代理、报关报检代理、租箱代理等。区段承运人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类为海上干线运输企业,比如班轮公司及其它船公司,主要功能是实现集装箱货物的跨海运输。此外在以空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供应链上,航空公司则成为干线运输企业。第二类为内陆集疏运企业,其功能实现了海运或空运的支线运输,最终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包括沿海运输企业、内河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部门等。港站经营人是指在所控制的或所有权使用的场地上,负责接管运输货物,并对这些货物提供或安排包括堆存、仓储、装载、卸载、积载、平舱、隔垫和绑扎等货物运输有关的服务的人。保税仓库、仓储公司、货运站、装卸公司等均属于港站经营人。船务代理指接受承运人的委托,代办与船舶有关的一切业务的人,主要业务有船舶进出港、货运、供应及其它服务性工作等。船方的委托和代理人的接受以每船一次为限,称为航次代理;船方和代理人之间签订有长期代理协议,称为长期代理。保险代理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并依法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的单位或者个人。报关报检代理是代理公司为进出口货物进行报关和报检服务。租箱代理是指代理公司提供的租赁集装箱服务。上述企业作为多式联运的供应商主要是为多式联运生产商需求的原料资源提供服务。作为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整个供应链成功的基础,上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会沿着整条供应链顺流而下,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客户。

(2)多式联运生产商。多式联运生产商是多式联运供应商的核心企业,即多式联运经营人。多式联运经营人是指本人或通过其代表订立多式联运合同的人,他是事主,而不是发货人的代理人或代表或参加多式联运的代理人或代表,并且负有履行合同的责任。作为多式联运的生产商,它即可以拥有运输工具从事一个或几个区段的实际运输,也可以不拥有任何运输工具,仅负责全程运输组织工作。作为服务行业的供应链,多式联运的生产商的核心目标就是提供运输服务,然后通过销售商进行运输服务的销售,通过供应商提供运输服务所需要的原料,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因此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责任重大,即要对上游企业供应商进行协调和控制,同时也要对下游企业销售商进行管理。

(3)多式联运销售商。多式联运销售商介于生产商与客户之间,即运输需求者与运输供给者之间,为它们提供中介服务。包括货运代理、运输经纪人等。它们一般与多式联运生产商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从事多式联运的揽货、签单等事宜。货运代理主要是指把委托者委托的货物,通过制定的运输途径,从一地运往另一地。货运代理是为运输公司(海、陆、空)代理收运货物、揽货的公司。运输经纪人指沟通运输,委托运输方与运输方之间联系,促进达成交易并从中取得佣金的代理人、联系人、中间人、经理人或介绍人。多式联运销售商作为供应链的下游企业直接与最终客户联系,是供应链的末端,但却承担着供应链上订单提升的责任。

(4)多式联运客户。多式联运的最终客户即是需求多式联运服务的货主。从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到核心企业再到供应链的下游企业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除以上4个主要成员之外,还需要财务服务提供者进行生产商、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财务核算,需求市场调查公司进行多式联运的市场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则基于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3.2 面向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特点

(1)在组织模式上。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系统将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集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多式联运的供应链不但把各种运输方式、大量个别企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将供应、生产、销售等诸环节也合而为一,把承运人、报关报检代理、经营人、货代公司等联合起来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生产与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系统虽然处于服务行业的物流系统中,但在系统构建和运营过程中,它不仅仅限于物流过程,它同样关注生产领域,关注销售领域和供应领域,关注客户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

(2)在系统整合上。多式联运的供应链模式仍追求系统的总成本最小化、总利润最大化和服务最优化,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功能整合起来,以最终客户所获取的价值最大化为管理重点,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流程进行优化,在供应链上进行最终客户需求的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即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用户,创造一个“1+1>2”的系统。

(3)在管理哲学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从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发展,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规划整个供应链,提高其竞争力。多式联运作为一种联合运输方式,其供应链模式完全符合现代管理模式的特点,强调利益最大化,强调着眼于客户,以客户满意为目标,强调企业之间的共同协作和共赢。

(4)在供应链运作模式上。多式联运的供应链属于拉动式供应链。拉动式供应链是产品根据特定的订单,而不是预测来安排制造的,这时的需求市场是确定的,有关客户的需求信息可以迅速地在供应链各个不同的参与者传播,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定制化服务。多式联运系统中货主需求的服务都是固定,然后通过货代公司或者运输经纪人接收订单,然后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传递给多式联运经营人,多式联运经营人再根据货主的需求制定出供应的需求传递给区段承运人、港站经营人、报关代理等供应商。实现需求信息的传递真实性,避免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

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系统不仅具有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的特点,把供应、生产和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有其服务行业的供应链的特点,注重的是总的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系,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运输组合和路线选择方案,提供门到门服务,并很好地发挥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势,系统最优和成本最小。

4 结束语

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系统把多式联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了系统效应,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服务。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系统主要是以契约方式结成资源补缺型供应链联盟,这种供应链联盟有共同的理解和坦诚的一致,在供应链的设计以及服务的战略方面有合作,与合作伙伴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有定期的交流界面,并具有相互兼容的IT系统。是一种机动灵活的新型企业组合方式。它实际上是寻求运输经营环节中、各运输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形式。它的运作的核心问题是供应链的基础结构、合适的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技术手段,以及整个供应链相对于需求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摘要:多式联运作为一种联合运输的方式,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多式联运既符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亦具备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多式联运,供应链,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务与法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唐志英,等.基于多式联运的虚拟企业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2008(3):75-77.

[3]马彩雯,孙光沂.基于多Agent的国际多式联运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框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5):71-74.

[4]刘秉镰,林坦.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17-20.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8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始于80年代末,近年来它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管理系统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随着市场和竞争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该是一个通过链中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

同时,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包括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向后的关系,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结构模式[1]。

当前的SCM的特点是在功能上新增工作流、XML/EDI、DSS等功能,并且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SCM管理的对象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料、物理的和生产力的资源扩大到更多资源,包括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协同。管理的深度从原先的企业内部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向下扩展到覆盖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处理,向上扩展到供应链决策支持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横向实现与ERP、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他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机集成。SCM的计算机环境从传统Client/Server环境过渡到以Web和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分布式计算环境为支撑。软件结构上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更趋于灵活、实际和面向具体应用的敏捷供应链构架[2],或者考虑风险因素的SaaS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系统[3]。SCM软件应用范围拓宽,已经应用到纯制造业以外的许多领域[4,5]。

电磁线是机械工业的主要配套材料,电力、电子、通信和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特别近几年信息家电产业已超过工业电机和变压器,成为电磁线的最大用户。电磁线产业是湖州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并带动铜材加工、精细化工、设备制造、电机制造、电线电缆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浙江省电磁线产量已占全国的1/3,而浙北地区电磁线的产量占浙江省的67%,全国的20%。近年来电磁线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需求量和销售量给湖州市线缆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有: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联系不够紧密,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紧密联系的供应链,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系统协调性差。

(2)现有的库存管理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3)信息系统相对落后,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4)没有建立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

企业在不断完善内部生产管理的同时,还要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环节和销售环节,即管理整个供应链系统。不但要优化内部供应链,还要整合外部供应链,形成价值链和网络集合体,实现集成高效供应链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全球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面向线缆制造业专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降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价格、降低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与维护的成本与难度。集成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是线缆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1 系统总体设计

针对线缆制造业的特点,提出适合线缆制造行业的先进SCM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及组件化的思想,研发与ERP系统结合的SCM系统,系统基于J2EE架构,具有结构灵活、可快速重构、易扩充和易维护的特点,支持主流数据库、主流操作系统的运行,并能适应未来行业供应链的发展需求。基于线缆行业的SCM系统整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系统确定了适合线缆制造业的基于过程的扁平化供应链管理模式、组织扁平化和组织重构的实施方法、管理模式到企业参考模型的映射方法、管理模式变动、参考模型重构与SCM系统功能配置之间的快速互动过程。同时,系统能够定义、选择并监控供应链中确定的关键性能参数,支持供应链操作参考模型(SCOR),包含针对多个行业的典型的供应链关键绩效指标。将供应链计划与执行系统和供应链性能评测标准集成在一起,可以全面评估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性能。此外,系统还支持在线分析处理与多维查看方式,使用户能够从不同的明细级别以及不同的角度查看数据,从而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迅速而准确地进行评估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基于J2EE的组件实现上,考虑包括SCM基本组件的抽取、分类、定义,基于XML的EJB组件实现技术,功能组件的分类、定义及动态构建技术,以及基于XML的业务数据表示与交换技术,这些是实现基于J2EE的SCM系统与ERP系统有机集成的基础技术。

在系统的安全体系解决方案上,考虑统一安全策略链的构成(包括总体安全策略、各级安全域安全策略、安全域间安全策略构成)、基于自然人证书认证和设备证书认证的基准认证服务体系构成、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统一授权访问控制等技术的实现。

在分析线缆制造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组件技术和基于J2EE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在基于Web,XML、组件等先进技术,应用SCM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实现和协作关系管理,以满足企业级开放系统集成的需要。

2 系统功能与技术实现

2.1 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技术实现途径

系统确定适合线缆制造业的基于过程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组织扁平化和组织重构的实施方法、管理模式到企业参考模型的映射方法、管理模式变动、参考模型重构与SCM系统功能配置之间的快速互动过程。

采用工具集(建模工具、模型库管理工具、模型分析工具、配置工具、报表工具和组件库管理工具等)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SCM软件系统的紧密连接,并作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实际管理事务中去的技术实现途径。

(1)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形成。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总结并提取SCM先进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形成协作模式库、管理模式库和管理方法库,覆盖线缆制造业、典型制造模式、典型协作模式,并包含一些特殊和专用的管理方法。

(2)形成企业个性化参考模型。基于管理模式库和方法库,结合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管理需求,形成适合线缆制造业、特定企业管理需求的个性化参考模型。这部分工作借助模型库管理工具。

(3)形成企业个性化SCM软件。以组件库为基础,个性化参考模型为驱动,将个性化参考模型转换为组件配置方案,从而形成企业个性化SCM软件,同时配置生成企业个性化的界面和报表。这部分工作借助组件库管理工具、转换工具、配置工具、报表工具等。

(4)形成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个性化SCM软件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有机集成,通过整理企业基础数据、明确员工工作岗位、贯彻岗位工作职责、开展员工业务培训以及各项业务相继上线运行,从而使SCM系统、企业数据、人员、事务相结合,成为覆盖SCM等的不可分割的企业管理系统。整个供应链管理模式技术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2.2 SCM系统功能架构

SCM系统将实现基本功能集和基本工具集的紧密集成。SCM系统的主要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2.3 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优化配置

通过组件库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业务组件的动态搭建。根据企业参考模型,快速建立SCM系统原型,为企业快速实施SCM系统奠定基础。

企业供应链建模工具与SCM系统的集成准备从两方面展开:基于企业供应链建模和企业供应链模型的SCM组件定义和构建;基于企业供应链动态建模的SCM快速系统配置和动态重构。

(1)基于企业供应链建模的SCM组件定义和构建

供应链建模过程从企业物流需求建立企业业务过程模型,从业务过程中抽取出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型,根据功能模型中的功能单元以及功能单元内部的过程描述,抽取并构建出对应此功能单元的SCM组件。同时根据与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相集成的信息模型生成组件使用的业务数据库。

(2)基于供应链动态建模的SCM快速系统配置和动态重构

该环节以企业模型组件与SCM系统组件的映射捆绑机制为基础,实现基于模型组件的SCM组件重用过程,和基于企业模型的SCM系统重构过程。最终实现将用户需求的变化缓冲入企业业务模型中,在经过模型的诊断和分析后,再通过动态企业建模进行SCM系统的快速配置和重构。

基于企业多视图建模方法,按照任务原子化思想设计SCM功能组件,根据企业参考模型和企业个性需求,从组件库和模型库中抽取组件,利用工作流技术和企业建模工具建立SCM系统企业参考模型,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定制搭建和快速配置,并以供应链操作参考模型(SCOR)的关键绩效指标评测为依据,对供应链构建方案择优和调整。工作流管理系统对流程进行调度执行和管理,协调用户和调用相应的组件,实现SCM系统业务过程的自动化执行。当业务流程改变时,以工作流消息总线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灵活重构,使供应链信息和物流通道的设计都具有较高的柔性,以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4 基于J2EE的组件技术

首先实现SCM基本组件的抽取、分类、定义,功能组件的分类、定义及动态构建技术,基于XML标准的业务数据表示与交换规范等基础内容,进一步实现基于XML的组件接口技术及基于XML的EJB组件实现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SCM基本组件和各类功能组件,实现组件间的数据交换及功能集成,采用软总线结构,实现组件的即插即用,并力争实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组件的动态构建。

开发面向企业的组件及组件库管理系统,支持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实例级组件库系统的构建与维护管理。通过组件库管理系统,实现组件的动态调整,满足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根据企业模型,实现符合实际应用的ERP系统原型的快速建立,为企业快速实施SCM系统奠定基础。

2.5 系统的安全体系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系统需要扩展其使用范围,已经从企业内部的Intranet逐步向Internet扩展,以支持集团级的异地化信息共享和沟通,但同时要求降低成本,缩短响应时间,向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和供应商提供更容易访问的服务。通常提供这种服务的应用程序必须在现有的企业系统增加新的商业功能,这些商业功能被递送给广大的用户。这些服务必须高度得可用、安全、可靠和可扩展,安全必须保护用户的秘密和企业数据的完整性,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安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环境,企业应用程序应该清晰地建立需求和结构体系。比如应用程序应该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保护层:对于不敏感的信息或不易受攻击的系统,可以适当减少保护的层次;实现和管理一个安全体系的成本还应该与应用程序的安全要求相联系,应该尽力做到安全性与成本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在企业级管理平台中组件安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SCM系统在安全性方面的将采用如下策略:

(1)认证

认证(Authentication)用户向系统证明其身份的过程。为保证与操作系统无关性,SCM系统的认证服务不与操作系统的用户登录安全机制连接。SCM系统用分布式的认证服务控制客户机的访问,该服务控制用户是否能够访问应用程序中的组件。认证机制将定义用户、领域和组。

(2)授权

授权(Authorization)是服务器同意或拒绝客户机调用EJB上的方法的过程。可以分成3步:首先是声明角色,规定用户对某些特定功能模块有使用权限;其次声明角色的引用,定义好不同角色后,就可以进行应用;最后是映射角色到用户和组,先根据角色开发EJB组件,在部署EJB组件后,系统管理员能够将角色映射到不同的用户和组。

SCM系统的安全体系最主要的需求是支持安全的应用程序的部署,在应用程序运行期间,无需依赖私有的网络或其他独立的技术,从而可以使应用程序在容器间具有可移植性,同时可以减轻应用程序开发者的负担。SCM系统将根据J2EE规范定义安全角色和其相应的安全责任。

3 结语

该系统所开发的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软件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系统优化配置管理构、供应链计划管理、供应链系统计划协调与调度、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供应商伙伴选择与管理、分销管理、定单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与分布式库存管理、物资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供应链系统评价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等。所开发的供应链协同管理SCM系统具有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他系统的集成性,提供相应的系统集成接口和集成手段。供应链协同管理SCM系统能够按照组件方法实现系统可配置与可重构性,支持客户化定制。它支持基于ebXML的供应链业务数据交换,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集成应用。

因此,通过该SCM供应链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并通过分析、整合价值链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从而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的提升上发挥巨大作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升线缆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针对线缆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适合该行业的先进SCM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及组件化的思想,开发与ERP系统结合的SCM系统。系统基于J2EE架构,具有结构灵活、可快速重构、易扩充和易维护的特点。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提升了线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安全,线缆制造业

参考文献

[1]黄慧君,杜兰.基于SOA的闭环供应链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41(1):9-12.

[2]谢天保,伍池宏.基于双赢合作机制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9,35(1):17-20.

[3]孟凡生,尹鹏.SaaS模式供应链管理系统RTCO模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50-154.

[4]谈慧.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40(21):17-25.

[5]任佳.基于需求主导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建立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2(7):61-62.

[6]李东光.柔性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创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2-36.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篇9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使企业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下, 企业更加需要增强其全球性的竞争力。ER P能优化企业内的流程并使资源最佳化以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系统可说是4M管理系统, 即对人力、金钱、机器、物料四项的有效控制管理。ERP可为用户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而且是一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发达国家, ERP已经成为企业日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国, ER P技术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控制、订单处理、库存控制、运输、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等。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是指对供应链系统各项活动的管理, 强调通过协调的运作, 来提升企业共同的竞争力, 以追求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它可以解决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大量库存、产品盲目开发、客户需求反应迟缓等。过去国内企业对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这一层面上, 而且也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如今,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国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运用供应链先进管理理念。因此, 供应链管理将演变成一次管理革命, 将世界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中石化为例, 已有上中下游近百家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运行。ERP系统的实施与应用, 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 促进了物资集中采购和统一储备、财务一级核算等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总部财务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进一步规范了各企业的财务、计划、采购、销售等业务管理流程;强化了费用、应收、应付、销量等关键业务控制点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初步实现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动态“三流合一”。

二、ERP系统中的物资供应管理

(一) ERP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在企业中, 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财务管理、生产控制和物流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 它们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二) ERP系统中的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

ER P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是对企业资源的集成。ERP系统中, 物资供应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子系统密切相关。由库存需求产生采购需求, 采购收货检验后直接按分配的库房自动入库。在物资供应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对采购物资和库存物资进行质量检验。

三、基于SCM的物资供应管理

(一) 基于SCM的采购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 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这种供应链的理念与运作模式, 使采购成为供应链在系统工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采购商、供应商不再是单纯的一种买卖关系, 而成了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采购工作要做到5个恰当: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来源。基于SCM管理理念, 企业采购方式和传统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

(二) 基于SCM的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供应链效益的关键。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对自身库存物资的数量管理与控制, 只是着眼于自身库存水平的最低与持有费用最少。而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则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的整个供应链网络, 它们之间充分交换库存信息, 相互合作、协调来共同管理库存, 使整个库存水平降低、费用减少。

四、面向ERP和SCM的物资供应管理的对策思考

实施ERP可以为企业提高管理技术, 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战略层面的实施则力图使业务变革产生积极效应, 并使其商业价值最大化。

(一) 运用SCM理论的集成思想指导实施

ER P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是一种管理模式。综合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和计算机应用系统, 才能保证ERP的顺利实施。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 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人、技术、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 将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 达到全局动态最优, 是成功地实施ERP的关键。

(二) 有效进行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控制

项目实施过程的良好管理和控制是确保ERP项目的实施成功的保证。科学的实施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为客户节省开支, 并向客户提供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最佳实施模式, 从而使ERP的实施进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三) 提高企业全员专业知识水平

企业是ERP应用的主体, 所以要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企业要充分的认识到ERP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增加企业员工的知识面, 让他们了解ERP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四) 建立优秀的实施队伍

建立优秀的实施队伍, 就等于ERP实施成功了一半。实施队伍包括系统开发实施的技术人员, 企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等。企业的领导他们了解企业的目标可以更好地把ERP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是ERP系统使用者的代表, 可以真实反应使用者的需求, 有利于ERP系统与用户需求的结合。

(五) 进行有效的试点工作

系统正式运行前, 应该进行有效的试点工作。试运行可以检验各管理环节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各单位的实际要求。有些问题在设计中是不易被察觉的, 在使用时才暴露出来, 试运行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提高了实施效率。

摘要:信息技术革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纷纷调整经营战略。ERP和SCM理论正是能满足企业这种需求的经营生产管理理念。物资供应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企业生产与运营提供物资保障。企业利用ERP和SCM先进的物资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的提高采购效率、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ERP,SCM,物资供应管理

参考文献

[1]傅冲, 唐小我.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网络[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2) :18.2l

面向化工企业的供应链模型研究 篇10

化工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化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化工企业的特点是全球化程度高,有大量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化工生产企业充当了双重角色———供应商和用户;企业产品种类多、范围广,生产流程长且复杂,销售和采购环节很长,这些环节都直接关系到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化工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全面及时地掌握来自全球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好全球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灵活调整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化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有机硅行业属于需求高增长的高壁垒行业,该行业的特点是以下游产品开发为中心,带动单体合成的发展,使得行业具有单体集中生产、下游分散深加工的特点,上下游之间有着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上游以金属硅粉和氯甲烷为原料合成含有数千种有机硅单体的粗硅烷,经过蒸馏得到二甲基氯硅烷等少数具有工业价值的单体,进而制成有机硅材料的中间体聚硅氧烷,这是有机硅行业上、下游间最关键的中间体。单体的生产具有工艺复杂、流程长、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等特点,成为有机硅行业主要的技术壁垒。而下游利用聚硅氧烷合成硅油、硅橡胶等下游产品,粗硅烷还可以直接制备硅树脂。有机硅产品目前已有1万多个品种牌号,市场上实际供应的约有5 000种,其中硅橡胶是产量最大,品种牌号最多的门类。

由于应用面极广,单个品种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都不大,用户也非常分散。这种市场特征决定了有机硅下游的技术服务性非常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体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开发新品种,拓展市场。这种创造需求的模式有利于在市场形成后与客户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了新的技术应用的壁垒。

上海某化工企业以上游原料供应商的硅油为主要原料,进行下游有机硅产品的深加工,该供应链的主要特点为:

(1)该化工企业约80%的原料都来自于法国的硅油供应商,导致生产严重受到上游供应商供应原料的制约,在供应链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2)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该化工企业有大量的原料库存,使得有较大的资金占用。

(3)该化工企业产品的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于销售部门的预测与下游经销商的订单,变动性较大。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位于上海的该化工企业的供应链进行调整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

国内学者对石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如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信息化、牛鞭效应研究等;也有少数关于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研究[1,2]。而国外石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多侧重于化工生产企业生产计划和排程的优化,以减少生产成本和库存,同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3];少数文献对化工零售商、物流运营商、仓库、化工生产厂和原料供应商整体的供应链网络进行研究,但主要进行的是仿真研究[4];一些针对化工企业供应链网络的优化模型、基于网络的生产计划和排程模型研究主要属于集中控制型供应链,即以核心企业的利益近似代替系统利益。

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供应链成员更多地是首先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后才关注整体利益最大化,这种供应链被称为分布控制型供应链。从上述化工行业供应链特征分析来看,其具有明显的Stackelberg博弈特征,各方均是具有独立决策权的决策者,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1 面向化工企业的供应链二层模型的建立

二层规划是一种具有二层递阶结构的系统优化问题,上层问题和下层问题都有各自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上层决策者做出决策,下层服从上层,但下层有相当的自主权,即上层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不仅与上层决策变量有关,而且还依赖于下层问题的最优解,而下层问题的最优解又受到上层决策变量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假定供应链由一个原料供应商和上海某化工企业构成。原材料供应商因为具有资源的独占性以及产能的局限性,不能为下游的制造商供应无限的原料,因此我们认为对该化工企业来说,原材料供应商占据着主导地位,位于二层规划的上层。整个供应链的博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原材料供应商因其资源的独占性在博弈过程中占据主导,从而先确定化工原料的生产量以及价格;然后,作为博弈跟随者的化工企业根据化工原料价格以及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预测确定其最优的原材料订购量;最后,作为上层的原材料供应商根据下层的订购量调整原料价格,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位于上层的原材料供应商与下层的化工企业不断地重复上述过程,直至上下层之间达到均衡。

下面我们将对原料供应商以及化工企业建立优化模型,从而利用二层规划理论建立整个供应链的二层模型。

1.1 原料供应商的最优化模型

假设c1i表示供应商同化工企业进行原材料交易时第i种原材料发生的单位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装卸成本等。用f1i表示供应商的生产第i种原材料的单位生产成本,ρ1i表示第i种原材料的销售价格。

原料供应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所以供应商的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1.2 化工企业的优化模型

原材料供应商作为Stackelberg博弈的上层,先确定原材料的交易价格,化工企业在获知原材料价格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优的订货量。假设供应商与化工企业之间交易的原材料有n种,第i种原材料交易量为qi,i=1,…,n,同时该化工企业第i种原材料与最终产品的转化率为δi,即单位化工原材料所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同时,化工企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成本,其从供应商处购买的原材料是按照生产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比例订购的,所以只需要获知任意一种原材料i的订购量,通过转化率就能得到最终产品的生产量,也即最终产品的生产量为δiqi。用ρ2表示化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其为外生变量;IMt-1表示化工企业在该决策期之前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市场对该化工企业最终产品的需求量为d赞,且d赞是服从概率密度为g xΣ2的随机变量,g xΣ2连续。在需求市场上该化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额以及期望库存量和期望缺货量分别为:

用f2表示化工企业生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标准的库存模型相似,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或者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对化工企业引入惩罚项,即当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供过于求时,h2表示化工企业产品的单位库存成本;当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时,化工企业的单位惩罚为λ2。c2表示化工企业与市场交易所发生的单位交易成本(如展销成本,送货成本)。

化工企业作为独立的利润体,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则化工企业的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2qi2Σ=maxΣE 2ρ22-c2ΣminΣd赞,δiqi+IMt-1ΣΣ-h2E 2maxδΣiqi+IMt-1-d赞,0ΣΣ-λ2E 2maxΣd赞-δiqi-IMt-1,0ΣΣ-f2δiqini=Σ1ρ1iqiΣs.t qi≥0(6)

根据Δ-的定义,有,所以对化工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可以得到:

令其等于零可以获得化工企业第i种原材料的最优订货量为:

等式(8)为优化问题(6)的最优值函数。

1.3 供应链的二层模型

通过前面对原材料供应商和化工企业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博弈过程的描述,整个供应链的二层规划模型可以描述为:

该优化问题可以看作一个二层非线性规划问题。

2 求解算法

二层规划问题是一个NP-hard问题,其本质的非凸性和不可微性给其数值求解带来极大困难,其求解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极点搜索方法;罚函数方法;分枝定界法;进化逼近方法等[5]。二层规划问题(9)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随机变量的非线性规划问题,但是若随机变量为连续型,我们可以采用离散逼近方法将其转为确定型的二层规划问题[6]。本文参照文献[7]求解该问题的方法,采用罚函数法将二层凸规划问题化为约束区域为凸集的凹规划,用渐进外逼算法求其全局最优解,特别的是等式(8)为该凹规划的最优值函数。

3 实例验证

我们以上海某化工企业为例说明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模型的结果做分析。该化工企业生产1单位的某产品需要10单位的某原材料,并且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为3 000元/吨,单位最终产品的销售价格为95 000元/吨。假设在2009年1月,该化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需求量服从2400,450≥间的均匀分布,2008年终产品的剩余量为40吨,库存成本为月50元/吨。当该化工企业产品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时所发生的惩罚量为100 000元/吨,其中包括商誉损失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该化工企业的产品的销售成本为700元/吨,其中包括送货成本、产品广告成本、产品展销成本,等等。

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为2 100元/吨,其中包括机器折旧费、人工费用,等等。原材料的销售成本为800元/吨,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送货成本,等等。

利用Ling 8.0软件包,计算二层规划问题(9)相应的凹函数,其中罚因子为s=500。求解得ρ1i=7 944.897,qi=4 426.145,即原材料供应商的原材料零售价格为7 944.897,上海的该化工企业的最优订货量为4 426.145。

上述算例首先说明了,化工企业原材料的最优订货量取决于对产品需求量分布函数的预测值。化工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以及最终产品的库存量,有必要加大对市场需求信息的采集,从而较准确地预测产品的需求量。其次,因为化工企业位于Stackelberg博弈的下层,它只能被动地接受原材料供应商所确定的原材料价格,所以化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使其在原材料价格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提高化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原材料与最终产品的转化率。

4 结束语

化工企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上海的该化工企业与其原料供应商之间的Stackelberg博弈特征,本文利用二层规划理论构建了上层为原料供应商,下层为该化工企业的两层模型,刻画了该化工企业与其原料供应商的博弈关系,最后利用仿真算例分析了该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进杰.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供应链一体化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刘尚明.化工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7(5):116-119.

[3]Brandenburg M,Tolle F J.MILP-based campaign scheduling in a specialty chemicals plant:a case study[J].OR Spectrum,2007,31(1):141-166.

[4]Rodolfo García-Flores,Xuezhong Wang.A multi-agent system for chemical supply chain simulation and management support[J].OR Spectrum,2002,24(3):343-370.

[5]滕春贤,李智慧.二层规划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万仲平,樊恒,王广民,等.基于随机二层规划的不确定电力市场中交互式模糊竞价决策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39(6):85-90.

上一篇:临床诊断方法下一篇:专科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