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设置

2024-11-08

专科设置(精选6篇)

专科设置 篇1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 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许多素质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对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使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谐发展, 从而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性质。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小学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 (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 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使他们能够对知识, 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之变化, 要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和重组专业课程, 培养“全科型”师范生。

(二)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现今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 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 以专业理论居多, 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 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 不懂操作, 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 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当前我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 从课程形式上来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在所开设的课程中, 必修课仍然占有绝对的地位, 选修课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比例过小。可见, 课程虽有弹性, 但弹性依旧很小。大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并且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小学教师。所以, 提供足够的按条块进行分类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可以保障留出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修读相应课程, 开阔视野, 发展个性。

(二) 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 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 (专科) 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 虽然所占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 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 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 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 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过于强调政治思想类的课程, 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 这样的设置是与该专业所设培养目标中期望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学教育专科专业应当加强各方面通识课程的建设。

(三) 教育类课程欠缺针对性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 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 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 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 可以开设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数学)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 提供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情绪心理专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 实践类课程缺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 只有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过短, 而且实习时间偏晚。学生一方面很难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 不利于专业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 不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 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 培养目标定向在小学

小学教师有专门的专业范围———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小学教育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以及一定的音体美技能等;有公认的伦理规范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善待孩子, 以及活泼开朗、机智耐心等专业个性品质。

2. 学科专业定格在专科

大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生源, 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专科教育的一般水平, 也就是说, 它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 即在学术层次上它必须达到专科教育水平的要求, 其学历层次要比原来的中师学历高一层。

中师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 学制三年, 其课程设置基本为分科必修课程。其特点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三字一话”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 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二) 正确处理课程关系

1. 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关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 可以这样认为, 通识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 学科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体部分, 教育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条件部分, 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我们认为, 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比例与受教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 小学教育专业比中等教育专业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

2.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体现“综合培养”, 加强基础。选修课程体现“有所侧重”, 加强深度, 发展专长。具体操作时, 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 高年级后增大选修课程比例。这样由“基础”到“分向”到“专长”, 以“基础”为重点。选修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要比师范其他专业要高。

3.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辅相成。首先, 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都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自己根本任务;其次, 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 具体表现为不同内容的知识互补、不同形式的知识互补。最后, 两类课程在学习话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 具体表现为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但在同一课程体系中, 二者应为主次关系。学科课程为主, 活动课程为辅。按照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 才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功能。

摘要:课程建设是小学教育 (专科) 专业的核心问题, 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 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专业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 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能超越中师学历层次水平的优秀小学教师。目前, 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制订了一个指导性的课程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学校“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键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专科设置 篇2

武警学院现设10个本科专业(边防管理、消防工程、信息工程、火灾勘查、核生化消防、边防指挥、消防指挥、警卫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7个专科专业(边境管理、消防管理、警卫、部队财务会计(二年)、部队财务会计(三年)、参谋业务、政治工作)。

边防管理专业(四年本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l世纪公安边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各国(边)境管理、出入境边防检查和部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边防部队和出入境管理部门从事国(边)境管理和出入境边防检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公安边防业务、出入境管理业务、部队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国(边)境管理、边防勤务与战术、出入境证件及交通运输工具检查(监护)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边防执勤,依法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管理部队和检查(监护)出入境证件、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本系统不同业务工作的素质。

主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学、刑事侦察学、电子技术与边防装备、边防情报学、边境管理学、边防勤务战术学、护照签证制度、出入境边防检查学。

返回

消防工程专业(四年本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公安消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防火工程技术、火灾调查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消防部队和企事业单位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管理、火灾调查和组织指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学习火灾预防、火灾调查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消防工程技术审核、监督管理、火灾调查和组织指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消防审核、监督管理和队伍管理、火灾调查、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适应本系统不同业务工作的素质。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建筑技术基础、化工技术基础、消防给水、防燃烧学、消防监督管理、建筑制图、消防法规、防火工程、灭火技术、火灾调查。

返回

信息工程专业(四年本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和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安全等。

返回

火灾勘查专业简介(四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消防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火灾事故调查和刑事办案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火灾现场勘查、火灾刑事案件侦查、火场图像技术、火灾物证技术鉴定等知识和技能,熟悉消防监督的政策、法规和程序,具有独立从事火灾事故调查和办理刑事案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写能力。

主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火灾学、防火工程与技术、火灾证据学、火灾专案调查、火场图像技术、火灾物证技术鉴定、火灾现场勘查、火灾刑事案件侦查。

返回

核生化消防专业简介(四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消防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灾害管理、核消防应急、生化灾害应急和突发事件抢险救援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核辐射和重大生化灾害的发展规律,熟悉风险评估、辐射防护、生化防护和灾害管理的方法,具有利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科学地应急处置核消防、重大生化灾害事故及抢险救援指挥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写能力。

主要课程:原子物理、核电运行原理与辐射防扩、危险品管理与生化防护、工程流体力学、灾害管理学、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和应用、救援技术与战术、灾害事故计算机模拟与抢险救援预案指定,核消防与事故应急救援、核生化消洗技术与装备等。

返回

边防指挥专业简介(四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边防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公安边防部队分队作战指挥、组织训练和日常管理的指挥警官。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边防执勤、边防作战和边防案件侦查指挥等知识和技能,熟悉边防政策法规、边界条约、协定、协议和国际惯例及边防勤务与作战的组织指挥程序,具有独立遂行边防执勤、边防作战和边防案件侦查的组织指挥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主要课程:《军事地形学》、《部队管理科学基础》、《司令部工作》、《边防战术学》、《边防勤务学》、《处置边境突发事件》、《边防战例分析》、《边防案件侦查》、《边境管理学》。

返回

消防指挥专业简介(本科四年)培养目标:为公安消防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灭火救援指挥、组织训练和日常管理的初级指挥警官。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灭火战术、消防部队管理、抢险救援、灭火组织指挥、消防技能训练、消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消防技术、设施,具有从事部队管理、消防技能训练和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等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主要课程:《军队指挥学基础理论》、《部队管理科学基础》、《火灾科学概论》、《灭火技术》、《灭火战术》、《消防技能训练》、《现代消防装备》、《灭火救援指挥》、《消防司令部工作》、《消防监督管理》。

返回

警卫学专业简介(四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警卫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安全警卫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警卫工作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管理和协调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及相关外文书刊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处理一般涉外业务。

主要课程:《部队管理科学基础》、《治安管理学》、《警卫勤务学》、《警卫战术学》、《警卫指挥学》、《警卫参谋学》、《散打》、《汽车驾驶》。

返回

行政管理专业(参谋业务方向)简介(二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机关参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具备较强的谋划、管理和指挥能力,胜任现代条件下的司令部工作。

主要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管理学、行政管理学、部队管理科学、参谋基础理论、参谋业务技能、参谋自动化勤务学、司令部工作。

返回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部队政治工作方向)简介(二年本科)

培养目标: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从事部队营团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部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掌握部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工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协调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新时代的总纲领、大学英语、领导科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部队营团政治工作、部队政治机关工作、部队基层政治工作。

返回

边境管理专业(三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l世纪公安边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边境管理、部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边防部队从事边境管理、部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排职指挥警官。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公安边防业务、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边境管理、边防勤务与战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边防执勤、依法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管理部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部队管理科学基础、公安学概论、电子技术与边防装备、刑事侦察学、参谋业务基础、治安管理学、边境管理学、边防勤务战术学。

返回

消防管理专业(三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公安消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组织消防技能和战术训练、灭火救援以及防火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消防基层部队从事灭火救援、管理部队和防火监督检查等方面工作的排职指挥警官。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学习火灾预防、灭火组织指挥、消防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消防参谋工作和防火检查业务,受到灭火救援、灭火战斗指挥、消防监督管理和火灾原因调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主干课程:消防队伍管理、消防技术装备、消防监督管理、消防监督管理、消防战训参谋工作、火场供水、消防通讯调度指挥、灭火战术、抢险救援、防火工程概论。

返回

警卫专业(三年本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l世纪警卫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警卫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警卫系统从事警卫工作的排职指挥警官。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警卫业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警卫业务和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掌握驾驶、散打格斗、游泳、防爆等方面的技能,具有从事警卫工作、处置突发事件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防爆、治安管理学、散打格斗、驾驶技术、警卫勤务学、警卫战术学、警卫指挥、通信技术。

返回

部队财务会计专业(三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公安边防、消防后勤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后勤管理和操作能力,能在公安边防、消防部队从事财务工作的排职警官。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财务和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部队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基础会计学、部队后勤管理、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部队财务会计学、部队财务管理、部队财务软件应用。

返回

部队财务会计专业(二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公安边防、消防后勤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后勤管理和操作能力,能在公安边防、消防部队从事财务工作的部队财务管理人才。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财务和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计算机、会计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部队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及处理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基础会计学、部队后勤管理、财务会计学、部队财务会计学、部队财务管理、部队财务软件应用。

返回

参谋业务专业(二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公安边防、消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边防、消防部队管理和从事机关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边防、消防部队从事参谋工作、部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机关参谋人员。

学员在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法律、参谋业务、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管理部队、做好参谋工作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参谋基础理论、军事地形学、标图、机关公文与作战文书、参谋勤务、勤务战术训练法、司令部综合演练。

返回

政治工作专业(二年专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2l世纪公安边防、消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边防、消防部队管理、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边防、消防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营职以上政治工作警官。

专科设置 篇3

1 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课尚未形成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支持。众所周知, 口腔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但现在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口腔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的差异, 基础课设置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差无几,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所开设课程都应具有递进性和衔接性, 如果前期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涉及口腔基础内容少等问题, 口腔专业学生就会出现在完成第一年教学任务后, 对口腔医学无明显感性认识现象。

(2) 临床医学课程授课针对性不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临床医学课程主要包括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和眼耳鼻喉科学, 这些课程主要由附属医院安排教师授课。每次选派的教师不同, 不便协调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 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所用教材和临床医学专业相同, 但教学要求和学时却不同, 这使任课教师难以严格区分, 很难根据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 专业课授课模式单一, 以课程来安排授课任务。口腔专业临床课包含内容广泛, 从临床表现到检查, 再到治疗均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知识, 从头至尾由一名临床医生授课不太科学, 也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考试形式滞后

目前在校生考试仍采用最基础的模式,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书写答案的时间远远超过思考时间。该考试与社会、国家级考试形式脱节, 为以后学生参加国家级考试带来诸多不适应。

3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1) 突出口腔医学固有特点, 区别于临床医学。学生在大学前期基础医学课程学习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 但课程设置应具有其针对性。与将来从事专业关系不甚密切的课程没必要用大量课时去学习, 而与专业非常密切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花时间研究, 否则就不能保证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

(2)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选择相对固定的临床医生, 积极与口腔医学专业教师沟通, 依据专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共同建立和完善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遴选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执考点, 切实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临床教师熟悉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

(3) 专业临床课依据临床分工采取教师分段式授课模式。在授课任务安排上, 不以课程选教师, 而是以章节选教师, 尽量选用对口的临床医生。这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学生享受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4 考试形式改革思路

口腔专科生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后由单位提供证明即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获得执业证书2年后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这也是医学生行医必须取得的资格, 该类考试均采用选择题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考生涂写答题卡。这类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短时间思维能力, 若不加以锻炼很难适应。学校应将该类考试形式运用到在校期间考试中, 使学生及早接触、熟悉和适应。同时, 建立相应课程试题库, 并加以建设和维护, 不断编入新内容 (尤其是执考点) 。

5 思考与建议

5.1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工作由附属医院承担, 教师除繁重的医疗任务外, 还须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 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懂得教学规律、具备教学艺术的教师, 即优秀教师来授课。优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同时热爱教学事业, 善于理解讲授课程, 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如何改善临床医生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的现象, 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校本部专业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去附属医院学习、坐诊, 参与临床医疗活动, 积累临床经验, 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诊治能力。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又参与了专业临床课教学。

5.2 坚持学习、使用和完善课程标准

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需求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制定。课程标准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 在制定后应不断学习, 尤其是新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引入到教学中, 才能发挥作用, 发现不足并加以完善, 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专科设置 篇4

1 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1需求现状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当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都不能再满足病人的需求, 需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最佳的整体护理, 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全国加快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步伐, 初步培养了一支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 至2009年我国有三级甲等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 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专业人才仍严重缺乏[3]。因此, 在集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下,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4]。

1.1.1国家需求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不仅是针对中医院, 综合性医院都应开设中医类科室。

1.1.2社会需求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效”非常适合于社区, 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

1.1.3医院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指出, “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 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其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 其中, 培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 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

1.2培养现状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但专科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是按照普通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且本科护理学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行政管理、教学或其他岗位的工作, 仅少数继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因此, 专科护理学生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中流砥柱。而我校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所高职高专类中医药院校, 可以依托多年办学经验和护理学专业办学实践以及附属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中医临床护理优势, 为四川省乃至全国中医院培养出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2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2.1 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特色目前的课程设置尚缺乏论证, 绝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即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 同时开设中西医护理课程, 但二者主辅地位尚无定论[4]。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 大专护理学生需在2年时间内完成几十门西医及中医类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 教与学都很难把握重点, 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实用性, 培养的学生无特色, 脱离了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教材体系建设滞后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目前我国尚无一套专门针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实用型教材, 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 教材的内容医疗部分偏重, 护理内容不突出, 未能充分体现特色。

2.3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建设的滞后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仍未打破学科的限制, 根据教材来选择教学内容, 甚至是教材有的内容统统讲授, 导致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过多, 学生难以接受。因此, 应在选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 同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轨, 及时更新。

2.4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建设起步晚, 因此该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匮乏, 即使是具有中医护理本科以上学历的也为数不多。故目前担任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为中医类相关专业的教师或临床医生, 他们虽然理论基础扎实, 临床经验丰富, 但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 很难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护理的理念相结合。且我国尚无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的考核标准, 国内也未开展专业的针对性的培训, 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5]。

2.5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中医类课程, 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不断压缩实践课时, 而以讲授为主, 学生实践操作及接触临床的时间太少, 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3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与卫生工作方针,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能力, 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能力强, 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中西结合护理专业人才[6]。

3.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3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增设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 根据行业需求, 开展与本市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主要合作事宜如下。 (1) 合作形式:双方建立深度的校院合作关系,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形式, 使双方互惠互利。 (2) 培养对象:学校国家计划招生的全日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 学制3年。 (3) 管理模式:双方各指派专人共同建立“岗位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指导委员会”, 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指导、管理与协调等工作。 (4) 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5) 合作时段:在学生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模块, 合作单位参与部分理论课程讲授和见习带教;合作行业参与学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的指导, 安排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时进入行业的顶岗实习。 (6) 学生就业:合作培养结束后, 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合作行业拥有优先留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

3.3 课程改革实施

3.3.1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 以需求为导向, 夯实西医, 融合中医, 注重整体, 辨证施护[7]。

3.3.2 构建课程模块根据学分制要求, 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人文必修课、实践技能必修课、中西医结合岗位限选课及任选课几大模块。其中, 对岗位学生选课实施打包制, 即中医类课程全部归到中西医结合岗位学生的限选课中, 使培养的岗位学生具有岗位特色。

3.3.3 课程内容及课时改革考虑到大专学生学制短、课程多、排课难等问题, 且各课程由于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学科多但内容繁多且重复, 因此, 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 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的中医类课程整合为两门, 即中医护理概论 (64学时)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两部分;中医护理技术 (112 学时) :包括中药方剂学、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及中医养生与食疗四部分。其中, 各部分的学时又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分配不同, 例如, 中医护理会占更多的比例。

3.3.4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重视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对本专业所需的护理服务技能, 可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练习相结合、课内训练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模式来加以培养。 (1) 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对于本岗位学生的重点教学内容, 我们均采用1∶1的课时分配比例, 如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 使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切实培养职业能力。 (2) 通过专业见习使理论教学和护理工作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集体安排到合作医院见习, 形成护理行业基本认知, 提早接触专业, 促进专业认同;在开设大部分的主要专业课之中后期 (主要是第二学年) , 安排学生在校外见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将寒暑假专业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中, 学生需在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进行医院见习, 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3.5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成立由专职教师、护理实践专家组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召开课程教学团队会议, 集体备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修订课程模块, 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培训, 使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每年至少两人次外出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3.3.6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归纳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学术讲座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例如,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我们将课堂搬进医院, 使学生参加临床的病例讨论, 从临床案例引申出理论知识, 从而使学生易接受、牢掌握。

综上所述, 我们要紧密围绕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其课程设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学习国内外及兄弟院校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 以推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荣, 何世银.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 1999:9.

[2]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3]金利国, 张秋娟.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 (5) :71-73.

[4]金利国, 沈雁, 许志仁, 等.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 (3) :78-81.

[5]姚万霞.高等护理教育应注重中医护理课程设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55.

[6]张志国, 王慧生, 秦玉龙, 等.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3-5.

[7]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1) :28-30.

专科设置 篇5

1 急救小组的组成

自2009年12月, 我院通过从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引进急诊、ICU专科护士和参加急诊、ICU专科护士培训2种方法培养了急诊专业护士共6名。其中护士长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4名, 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 专科以上学历, 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 快速的记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能够独立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好护理评估, 工作责任心强, 接受新技术、新业务能力强。急救小组由护理部直接管理, 医务科监管, 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会诊;制定我院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规范、急救流程、急救程序;开展急救护理相关知识培训;设置并组织实施急救护理质量的监控、信息收集和反馈, 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 急救小组的工作职责

2.1 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会诊

急救小组由护理部统一管理和调度, 护理部将急救小组成员进行排班, 每天安排2人值班, 并将急救小组排班表下发给临床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平时分别在临床各科室参与科室内的日常护理工作, 一旦院内发生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急救时, 立即到达急救现场, 指导、配合科室的急救工作。

2.2 培训相关知识

(1) 护理部制定详细的急救小组培训计划, 并聘请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护理学的发展、急救操作技术、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护理应急预案、职业安全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培训结束后, 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考试与急救技术操作考核, 以保证培训效果。再由考核合格的成员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培训, 根据不同科室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 (2) 每月对急救小组成员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术的考核, 设置急救小组培训手册, 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 (3) 定期由医务科组织进行无预警的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考核, 考核小组成员急救配合能力及应变能力, 完善急救技能操作流程。

2.3 定期开展小组活动

护理小组每周二召开例会, 总结、评价上周的工作, 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讨论整改措施;提出急救工作中的亮点进行交流学习;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管理措施。

2.4 急救护理质量监测

2.4.1 设置质量分析、监控体系:

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管理方法是否有效, 还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2]。急救小组监测急危重症患者在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分析原因;设置急救患者保障制度, 并将其设定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检查项目。

2.4.2 制定并完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程序:

包括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过敏性休克、癫痫等患者的急救程序;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年老体弱患者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预见性病情观察;设置护理急救档案的管理规范。

2.4.3 开展急救病历讨论:

急救小组定期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探讨改进方法, 完善急救流程, 避免纠纷发生, 并做好急救病历讨论记录。

3 效 果

在护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中, 我院护士的考核成绩由2008年的89.7分提高到2011年的92.3分, 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12月-2011年12月, 参加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突发意外的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25例, 急救护理质量合格率由2008年的95.8%升至2011年的98.7%;医师急救配合满意度呈上升趋势, 由2008年的94.8%升至2011年的99.0%。急救护理质量合格率和医师急救配合满意度由护理部统一督查, 由医务科、科主任和临床急救医师按统一标准评分得出。

4 讨 论

4.1 规范了急救护理的专业行为

急救护理是随着急救医学发展规律而自成体系的护理医学科目, 规范急救护理专业行为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连续性救治, 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潜在危险因素, 并减轻伤残程度, 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3]。通过急救小组的活动, 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急救护理的实践标准, 规范了急救护理技术, 使急救护理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急救护理技术培训, 还使护士的急救行为更加规范。

4.2 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

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多重角色, 如临床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会诊者、管理者、协调者、咨询者及伦理策划者;专科护士提供的专业化护理服务, 弥补了常规医护工作的不足[4]。护理小组作为骨干参与到所有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中, 通过传、帮、带有效解决了护理技术难题, 保证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及时到位, 确保了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4.3 提升了管理小组成员的工作成就感

自急救小组成立以来, 小组成员总结急救心得, 传授先进的急救理念、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 促进了科室急救护理工作及护理科研的发展。同时, 发表了3篇相关护理论文, 连续2届参加卫生局组织的急救技能比赛, 获得优秀奖。急救小组成功的管理经验得到了院领导、临床医师的认可, 提升了急救小组的工作成就感。

综上所述, 医院通过设置急救小组, 对规范口腔专科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 提升急救成功率, 持续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晓辉, 李江花, 刘贵霞.急救护理小组值班制的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09, 10 (24) :70-71.

[2]古小燕, 陈嘉莉, 胡华琼, 等.胸腔置管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与临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4) :367-368.

[3]宋瑰琦, 秦玉霞, 袁秀娟, 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997-1000.

专科设置 篇6

2002 年,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及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 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1]。因此, 作为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民族师范院校——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2003年起, 就开始了专科生物教育专科专业的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从2007年秋学期开始, 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类院校, 合作师专将实行“三学期制”, 即在原春、秋学期适当压缩时间, 增加夏学期, 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每学年按顺序分为一个短学期和两个长学期, 寒假在第二学期 (首个长学期) 后, 暑假在第三学期 (第二个长学期) 后。短学期时间约4~5周, 由两个长学期各缩减两周多时间构成。秋学期时间为9月10日~12月31日, 教学执行周数为16周;春学期时间为3月1日~6月中旬, 教学执行周数为16周;夏学期时间为6月20日~8月10日左右 (期间无休息日) , 教学执行周数为7周。与原来的两学期制相比, 虽然现在多了一个学期, 但是整个学期的休假时间总数基本保持一致。实行三学期制主要针对目前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 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少, 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学科的教学优势不十分明显等问题而提出的, 通过在第三学期邀请一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师资来校讲课, 提升教学水平。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民族师范院校, 在三学期制改革下, 对专科生物教育专业, 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招生就业面向, 从以下方面就本校在此方面的探索作一介绍, 希望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1 课程设置的理论思考

1.1 课程设置的理念

如何设置本专业的课程, 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 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新形势下的合格的中小学生物教学。生物教育专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既要反映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也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招生就业面向情况, 设置符合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物学教学的新课程体系。

1) 坚持德育首位, 实现培养“人”与“人师”双重目标的统一[2] 。

2) 树立“师范学术”或“教育学术”的理念, 以适应未来社会教师法制化、职业化和学术化的新要求[3]。

3) 加强课程结构的有机联系。课程结构应从过去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所谓“专业课程”中超越出来, 处理好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关系。构建一个完整的适合于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结构体系。

1.2 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具备生物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中学生物教师, 同时能够从事草业、畜牧兽医或食用菌栽培等工作的合格人才。

2) 培养规格。

系统掌握生物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了解草业、畜牧兽医或食用菌栽培等工作的基本知识。具有熟练运用基础生物学知识, 能够独立进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具有正确的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 能够比较准确地鉴别生物标本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教师职业能力, 能够胜任中学生物教学的能力。

2 生物教育专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2.1 课程模式的结构

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科学、合理, 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课程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突出特色、整体优化”的思路[4], 构建了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分段实施、总体安排, 具有不同功能的“三大模块七小模块”课程, 即: 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Ⅰ+通识Ⅱ+通识Ⅲ) + 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专业发展课+专业方向课) + 职业课程模块 (含实习) 。

2.2 课程实施类型的结构

依据生物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以及教学实施的规律性与本校实施学分制的规定, 并且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和面向就业的基础上, 形成了“三大模块七小模块”课程结构体系。通识课程模块划分:通识Ⅰ课程为必修课, 开设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课程;通识Ⅱ课程为选修课, 开设“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历史”、“数学与科学”、“政治与经济”和“语言与能力”等5个系列课程;通识Ⅲ课程为选修课, 开设“社团与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和“学术报告与科研创新”等3个系列活动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可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专业发展课程 (必修) 和专业方向课程 (限选, 分3个方向) 。职业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程, 开设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3 课程内容比例的结构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 正确处理了“三大模块七小模块”中各门课程教学时数的比例、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及任选课程三大类课程之间的课时量比例。借鉴国内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和改革的趋势, 结合民族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 加大选修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 见表1。

根据以上构想, 把生物教育专科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设置, 如表2。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 实行“三学期制”改革, 邀请一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师资来校授课, 提升教学水平, 达到资源共享。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招生就业面向情况, 将生物教育专科专业课程按照“三大模块七小模块”设置, 即: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Ⅰ+通识Ⅱ+通识Ⅲ) +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专业发展课+专业方向课) +职业课程模块 (含实习) 。

关键词:三学期制,民族高校,生物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范玉妹.面向21世纪的工科数学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8, (11) :21.

[3]龚大洁, 严峰, 俞诗源.高等理科教育[J].2005, (3) :19.

【专科设置】推荐阅读:

专科考试10-14

专科教学05-30

专科06-21

专科建设06-22

专科观察06-26

英语专科06-26

专科品牌07-07

血液专科07-09

重点专科07-13

专科新生07-30

上一篇: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下一篇:值得借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