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专科

2024-09-27

老年专科(共4篇)

老年专科 篇1

专科护士是为适应社会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护理人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疾病发病率日渐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如何科学地、规范地发展老年专科护理和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1]中提到:要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要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人。我们需要通过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把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成为高级护理实践者、健康教育者、护理研究者、护理管理者,使老年护理专科护士成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病人之间的桥梁。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必须通过系统的、规范的专科理论学习,以丰富的临床知识为基础,结合老年护理专科的强化训练,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老年护理专科护士标准,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服务老年病病人,降低医疗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存质量,延缓并发症进展的目的。

临床培训是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教学,旨在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急和危重症护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严谨工作的作风。

1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评审

1.1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申报

由具备申报条件的医院经院内自评后,填写申报表,经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以后报省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办公室。申报材料经省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办公室初审合格后,3个月内由省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安排实地评审。

1.2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实地评审

1.2.1 评审流程

首先由申报医院汇报科室建设发展情况、人员结构、专科特色;所开展的教育项目及学术、技术水平;病人来源、床位使用率和健康教育达标率;已开展的临床教学情况;科室的发展规划。然后专家分组评审: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硬件条件、随机考核。最后书写评审资料并汇总同时对评审情况总结并反馈。

1.2.2 评审标准

依据湖北省老年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评审表,此标准体系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4项,包括老年专科建设与管理(50分)、临床教学(20分)、临床护理实践(20分)、临床护理科研;二级指标11项,有老年专科基本设置及教育环境、仪器设备、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老年专科感染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计划与实施、带教老师资质、护理操作流程及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临床护理科研项目;三级指标71项,涵盖了一级、二级指标的细化考评标准,总计得分100分。

1.3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资质认定

申报单位接受实地评审后,一般在2个月内公布评审结果,合格单位由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湖北省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牌匾和证书。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资格每5年复核1次。

2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建设

2.1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收治病人符合老年病专科的收治标准,具备课程设置要求中的仪器设备,具有完整的临床带教经验并承接过进修人员的培训,能保证学员的教与学,并通过实践经历,达到基本掌握的标准。作为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由护理部主任、老年病科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及临床带教老师组成。制订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

2.2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建设

2.2.1 老年专科基本设置及教育环境

独立的老年专科病区,病区环境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病区有各种老年专科知识宣传展板、资料等,可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设置有老年专科健康教育室。

2.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考核标准

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如动态血糖监测仪、胰岛素皮下泵、动脉硬化检测仪、脑电刺激仪、吞咽功能测定及治疗仪、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设备、气压治疗仪等。

2.2.3 规范的老年专科感染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老年专科护士长均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从事专科护理及老年教育工作≥11年;近3年人均发表论文≥2篇。护理人员参加院外培训率≥50%。配备相应资质带教老师17名。

2.3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教学管理

2.3.1 保证教学质量,设立管理体系

设立以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为组长的教学质量领导小组,成员包括老年专科护士长、带教老总和临床带教老师;带教老总专人负责教学管理。制订教学质量管理及控制标准,明确的教学实施细则。

2.3.2 按教学计划实施临床培训

医院内的示教室及科内会议室作为固定的教学场地及设施,制订临床教学计划,带教老师熟悉计划内容并落实,熟练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操作技能。完善本科室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记录。

2.3.3 择优选拔带教老师

选拔具有较高的老年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的主管护师17名从事临床带教工作,要求:从事老年专科护理工作≥5年;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临床带教经验;热爱临床教学工作,责任心强。

3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管理

3.1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护理实践管理

制订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定本专业带教老师临床带教,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保证每位老师带教1名或2名学员,而且护士长也参与带教;组织学员参加老年专科护理查房及质量控制;定期召开教学会议,了解学员的动态需求及临床实践教学意见,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学员在实践期间内通过直接授课、实际操作、见习等方式学习,学员要持临床实习记录手册进行实践项目记录,以保障达到实习教学目标。

3.2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质量管理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的质量由湖北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监督。基地统一制定临床带教老师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临床实践教学期间不断听取学员反馈意见,学员依据切身体会完成《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反馈表》,对教学基地、带教老师等方面给以全面的评价,促进基地的教学质量。

4 基地建设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科在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激发护士不断反思、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通过对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学员对于科研能力培养及论文撰写的压力较大。虽然理论培训中讲授了文献检索与科研能力培养等课程,但是在基地还没有开展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学、循证护理的临床实践课程,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基地建设与管理,加强在专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文献检索与分析、护理论文及护理标书写作相关的护理科研实践课程,促进专科护理科研水平的提升。

5 小结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是老年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对老年人的健康相关结局有深远的影响,如可以改善病人的不良用药情况[2],降低病人重复入院率[3],以及降低国家的医疗花费等[4]。目前,很多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进一步明确其注册流程和未来专业发展定位。国外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经验表明必须具备足够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才能带动老年护理的专科发展[5]。我国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养及认证制度,构建专业的培训基地及师资队伍,不仅促进了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满足了逐渐形成的老龄化社会的老年护理需求。就科室而言,通过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与评审,不仅促进了科室建设发展,完善了各项制度与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了临床教学水平。老年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的复核审查制度,也能促使我科不断进步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同时,对全省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老年护理学科发展也起到了中心辐射作用。

摘要:临床培训是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而临床培训基地是完成临床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确保教学质量,对教学基地实施了科学的管理,以促进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Mahoney DF,Ladd E.More than a prescriber:gerontological nurs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s on prescribing and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J].Geriatr Nurs,2010(31):17-27.

[3]Enguidanos S.From hospital to home:a brief nurse practitioner intervention for vulnerable older adults[J].J Gerontol Nurs,2012,38(3):40-50.

[4]于放.美国老年护理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9-12.

[5]刘宇.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15):22-26.

老年专科 篇2

为了减轻老年病人的痛苦,促进疾病的转归,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我院老年病专科护理水平及护理人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广东省老年病专科十大安全质量为目标,特制订2012年工作计划如下:

1、老年专科护理小组运用老年专科护理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及健康教育,促进老年患者身心康复和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2、从老年患者入院到出院,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全面评估老年人的情况,制定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评价效果。

3、运用老年护理的专业特长,对各科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协助医院各科的医务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护理。

4、对全院的老年疑难护理案例进行会诊和跟进,发挥专科护理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使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5、努力开展本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本专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需求。

二:院内季度培训目标及计划

1、第一季度:召开组员例会,统一思想,明确今年工作计划及重点内容,按计划分步实施:将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分成工作小组,制定工作目标计划,以项目负责制模式开展工作,每组负责1个项目,开展预防跌倒、病人安全喂食、便秘管理、疼痛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团队优势,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2、第二季度:根据目标三,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3、第三季度:根据目标六,提高防范意识,降低老年智能障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4、第四季度:强化科研意识,开发老年护理设备,与老年人或老年病相关的研究课题,我们应强化科研意识,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开发成本低、效用高的老年护理设备器材,为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建立我国老年护理的理论和技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不断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老年专科组

老年专科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我院2009年1-10月门诊及住院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5]标准诊断为糖尿病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500例 (医院组) ,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同样诊断标准纳入社区管理的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500例 (社区组) 。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 ;基本资料 (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等) ;生活行为习惯 (心理状况、睡眠情况、情绪、饮食习惯、是否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遵医行为等) ;同住家庭其他成员生活习惯 (是否吸烟、睡眠时间等) ;对糖尿病知晓情况 (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有否参加教育讲座) ;有无合并症;是否经常监测血糖等。入组后医院组按照国际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规范标准治疗, 社区组按照卫生部“十八项”社区卫生服务中糖尿病管理指南规范治疗2年。在入组时、期间和观察结束时均检测空腹血糖 (FB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所有结果较基线变化情况分析使用ANCOVA模型,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分析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入组时基本情况如下 (表1、2) 。本次研究应调查1000例, 实际调查992例 (医院组500例, 社区组492例) 。至结束时医院组剩余患者467例, 脱组33例 (其中死亡30例, 无法联系3例) , 登记时7例漏记身高, 11例漏记体重, 平均年龄 (68.20±6.5) 岁, 男女比例为 (40.26∶59.74) , 平均身高 (164.80±8.20) cm, 平均体重 (70.20±11.40) kg, BMI (25.80±3.40) ;社区组剩余患者437例, 脱组55例 (其中死亡27例, 迁出无法联系28例) , 平均年龄 (69.00±5.90) 岁, 男女比例为 (44.16∶55.84) , 平均身高 (168.00±7.90) cm, 平均体重 (69.10±9.60) kg, BMI (25.40±3.00) ;实际观察904例, 占入组人数的91.13%。两组患者年龄均数相近但男女比例相差较大, 两组人群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相近。入组时医院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社区组。

2.2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变化情况

2.2.1 血糖变化情况:

三次随访结果 (表3) 显示医院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与社区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001) , 并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 其差异性增大, 表明专科治疗的效果优于社区规范化治疗且有很好的持续性。随访结束时社区组空腹血糖较基线平均上升0.3mmol/L, 医院组下降1.6mmol/L。

2.2.2 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入组时医院组糖化血红蛋白均值高于社区组, 1年后医院组平均下降1.6%, 社区组升高0.1%。经2年规范化治疗后医院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 社区组仅下降0.1%, 两组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表4) 。

2.2.3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

表5提示按照我国最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标准要求 (HbA1c<7%) , 经过2年规范化治疗后, 医院组有1/2以上的患者达到标准, 而社区组只有1/3。如果按照更加严格的控制标准要求 (HbA1c≤6.5%) , 医院组有>1/3的患者达标而社区组仅有1/5达标。

3 讨论

两组患者入组时男女比例差别较大, 考虑以下可能原因:女性老年患者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更易接受并坚持为期2年的连续观察;女性糖尿病发病率高于男性。

按照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结果显示:严格的专科规范治疗, 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优于社区规范化治疗, 但是如果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更严格一些 (≤6.5%) , 两组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偏低, 表明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总体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较低, 这与我国2008年全国流调的结果[6]相符。

综合以上结果, 笔者发现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为期2年的不同方式的规范化管理后, 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所下降, 但是医院组的效果明显优于社区组;在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上, 医院组明显优于社区组;社区组的空腹血糖有轻度升高, 医院组则明显下降。

张春槐[4]等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是比较了社区组与医院组在1年期限内管理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结论为社区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优于医院组, 指出了社区规范化治疗的优势。笔者的不同点首先是观察人数多, 从而结论更有普遍性;选取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医院组, 由于糖尿病专科完全不同于内科门诊, 专科糖尿病医生对于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经验明显高于普通内科医生, 对于病情的把握性强, 控制血糖的达标率更高;另外, 他们的观察仅进行了1年, 本研究观察连续进行了2年, 长时间的观察更能体现真实的治疗情况, 减少偶然因素。

本试验在观察设计时为了配合卫生部的“十八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只选取了60岁及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此实验结论仅供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参考, 对于其他年龄组别的糖尿病患者, 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观察。

社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近几年, 随着我国卫生部门的大力推广与监督,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疾病困扰。但是通过本研究的观察笔者发现社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它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攀升。笔者认为:在社区实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糖尿病的知识宣教, 不仅是对患者同时更应对社区全科医生进行更深入的糖尿病知识普及, 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满意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次, 要进一步强化对糖尿病“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认识与监测。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减少病痛和经济支出的根本,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满意与否的标准。以上这些是社区医生必须强化的内容, 这样可以优化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 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获取更大的利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社区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方法:专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医院组) 按照国际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规范标准治疗, 社区患者 (社区组) 按照卫生部“十八项”社区卫生服务中糖尿病管理指南规范治疗。结果:两组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 医院组糖尿病控制情况明显优于社区组。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的社区治疗符合我国全民医疗方向, 但是存在不足, 应适时向上级专科医院转诊患者, 以减少重症患者出现, 减轻费用支出。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规范化管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张东, 王文化, 于国龙, 等.北京市西城区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评价[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3) :9-11.

[2]李水静, 黄小波.上海市曹杨社区2型糖尿病随访资料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7 (12) :574-575.

[3]王三清, 黄通, 周国贸.2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评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10) :26-27.

[4]张春槐, 冀黎明, 李碧磊.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12) :6-9.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8) :1227-1245.

老年专科 篇4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患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41% ,居各种死因的首位[2]。2011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更新了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3],进一步指出有效的二级预防能明显降低再梗死及全因死亡率。心脏专科护理干预由接受系统培养的执业护士进行,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执行广泛的预防治疗,包括评估、诊断和治疗慢性心脏疾病。2013年6月以来,本院心脏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以心脏专科护士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以加强心肌梗死患者的随访和二级预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 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自愿参加; 年龄>60岁。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疾病导致预期生存期< 1年,如肿瘤转移、终末期心脏病或肾脏病等; 痴呆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征得患者签字知情同意,本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按照患者出院日期不同分组,正常工作日出院者进入干预组,共32例,周末出院者进入对照组,共33例。

1. 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由1名住院床位护士完成。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建立健康档案;出院后护士每月电话随访1次,提醒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及参加医院每月1次的冠心病专题讲座、指导规范用药及应对药物不良反应、指导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自救方法、规劝戒烟、指导合理膳食、提供个体化运动锻炼方案等。

1.2.2干预组

接受心脏专科护士的护理。专科护士要求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执行广泛的预防治疗,包括评估、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二级预防具体包括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治疗和康复,降低其再发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总的生存率。预防干预策略: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管理、促进运动、控制体质量、管理糖尿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长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使用等。患者出院前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1周电话随访,出院后第2周、第6周及第3月在心脏专科护士处随访。随访内容同对照组。

1.3评价标准

记录2组患者出院前和随访3月后的规范服药率(尤其是抗血小板、他汀、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吸烟率、运动锻炼率、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参加心脏康复计划等达标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专科护理干预对二级预防结果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干预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其他合并因素如危险因素、入院前用药情况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LDL-C、HDL-C、TG、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心脏专科护理干预后达标情况比较

随访3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TG水平更低,而且出院后更早参加心脏康复锻炼计划。此外,出院后3月,干预组患者每周运动> 5 d、糖尿病患者Hb A1c < 7% 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百分比均优于对照组( 表2) 。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P < 0. 01

进一步行Logistic回顾分析提示,心脏专科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下列指标的达标率: 血压[OR ( 95% CI) 为14. 78 ( 5. 51 ~ 183. 5) ],糖尿病患者Hb A1c < 7% [OR ( 95% CI ) 为9. 63( 7. 83 ~ 50. 47) ],1周5天运动率[OR ( 95% CI) 为17. 05 ( 1. 82 ~ 159. 68 ) ],心脏康复参加率[OR ( 95% CI) 为7. 43( 1. 61 ~ 34. 22) ]。

3讨论

3.1心脏专科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鉴别、治疗和康复,以降低其再发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总的生存率。其预防干预目标为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管理、促进运动、控制体质量、管理糖尿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长期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等。国外研究表明,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二级预防计划在多数城市社区都可以实行,但冠心病患者实际应用率却低于20%~30%[5,6]。近期荟萃分析也提示只有平均约34%的心肌梗死患者参加心脏康复计划[7]。2011年PURE研究显示,中低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达69.3%未服用任何一种二级预防性药物[8],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严重缺乏和没有相应的二级预防的服务体系。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出院时间延长,受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疾病相关知识、医患交流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获得的健康宣教知识逐渐淡忘,自我管理放松,治疗依从性逐渐降低,部分患者甚至自行减药或停药,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老年患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部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等,其依从性更低。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强化二级预防、提高目标达标率,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2心脏专科护理干预可行性

上一篇:高数数学下一篇:小学生爱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