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网

2024-06-04

中国人才网(共11篇)

中国人才网 篇1

关于中国教师人才网

北京创世锦程广告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全国性教育类广告媒介代理和客户代理为主的综合性广告代理机构,公司独家代理或优势代理央级媒体的广告发布,主要包括《中国教育报》(一级代理)、《中国青年报》(一级代理)、《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等教育主流媒体具有优势和基础的广告发布平台。

公司在广告市场多元化的今天,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与时俱进,随着业务的拓展,公司实力及知名度提高,逐步开发并投资中国教师人才网网络媒体,并以敏锐的广告市场洞察力,满足公司广告业务需要和市场竞争需要。

北京报网联媒教育文化传播中心是专业的报网互动广告营销策划机构,被授权为中国教师人才网(北京)独家运营机构。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网上招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招聘方式,大量数据表明,企业已将互联网视为最主要的招聘媒体之一;随着中国办学水平的提高和追求教育质量、教育均衡的时代要求,教育机构在网上招聘教师的投入不亚于企业。

近几年随着招聘网站稳定与内涵发展,行业细分网站正在以快捷、直接和无空间、时间限制成为教师求职和师范生就业使用最普遍的招聘渠道。教育系统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教师人才的竞聘及流动已是趋势,中国教师人才网与时俱进,为教师朋友和学校提供一个网上求职招聘的舞台。

中国教师人才网是全国大型教师求职招聘专业网站,涉及到大学教师招聘、中学教师招聘、小学教师招聘、幼儿园教师招聘、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等人员的招聘。同时注重高学历教育 人才的交流与服务,力求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师求职、深造,学校招聘、师范类院校推广就业渠道的网络平台。

围绕教师这个最大的知识群体,延伸了如“家教教师招聘”“支教教师招聘”“汉语教师招聘”“外籍教师招聘”“国学教师招聘”“书法教师招聘”等等。

一、教育资讯

囊括本网所有频道的教育、教师相关的教育资讯,主要有教育新闻、招聘会;职场攻略、应聘面试、就业指南、退休教师;家教资讯、学习方法、教员必读、家长必读;外教资讯、政策法规、常见问题;支教资讯、爱心助学、支教公告、支教心得;汉教资讯、汉教信息、汉语文化、汉语教学、汉语考试;培训新闻、教培信息、教师资格证;教辅新闻、教辅信息;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院、学术漫谈、国学常识;书画资讯、名人堂、展览信息、拍卖信息、书画作品、书画收藏、美院之声等。

二、招聘资讯

所有本网提供的招聘教师信息,包括幼儿园教师招聘、小学教师招聘、中学教师招聘、私立/民办教师招聘、培训机构招聘、职技教师招聘、教育局教师招聘、高校教师招聘、招聘张贴、名校招聘、退休教师招聘、家庭教师招聘、支教教师招聘、汉语教师招聘、外籍教师招聘、国学教师招聘、书画教师招聘等。

三、找工作

为求职者找工作,是本网面向求职者搜索教师招聘岗位的数据平台,可根据求职者对工作类别(从教的层次,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工作地点(拟工作区域,以全国的地级城市为准)、求职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等),也可自己设置关键词搜索想要求职的职位。

四、找人才

面向学校或企业招聘会员提供的人才搜索服务(仅对网站收费会员开放)。

五、家教

望子成龙成凤是家长心愿,家教频道为特才和专才的教师提供了另一番就业天地,也为各城市在校师范生提供了实习舞台,同时,家教频道为有特需的家庭提供特色的家教服务,一举数得,双向服务。提供家教相关的新闻资讯、学习方法、教员和家长注意事项等。

六、外教

外教频道是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学校等寻求外籍教师人才的阵地,也是想从事我国教育事业的海归、外教人员在中国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提供外教相关资讯、政策法规、常见问题等涉外教育资讯。

七、汉教

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发展和交流越来越重要,国家非常重视汉语言在全世界的普及渗透,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汉语教师群体越来越庞大,故事越来越多,汉教资讯、汉教信息、汉语文化、汉语教学、汉语考试等应运而生,也是中国教师出国任教的信息平台。

八、支教

中国地大物博,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较多,许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国家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均衡教育,需要许多热血青年和热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以实际行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为贫困地区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希望;同时也宣传一些热心公益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的爱心企业。支教频道主要包括支教资讯、支教心得、爱心助学、支教招聘等。

九、培训

是各类师资培训的信息平台和培训学校招聘教师的窗口。培训频道力求为在职教师和师范学生以及欲从事教师职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实用的师资培训信息,为各类培训学校招聘相关专业培训教师以及为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提供教师培训在线招生服务等。

十、教辅

中国教师人才网力求完整与完善,一切围绕教师服务,围绕学校服务,围绕教育服务,围绕教师做市场,教辅频道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期刊、图书、音像、软件、课件、器材等的需求,主要以教育类实用教辅图书为推荐平台,为教育者提供管理、教学、教辅器材等最新教辅信息,为教育规模化、质量化、专业化提供可靠的教辅资讯,是教育从业者获取教辅资源信息的窗口。

十一、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精髓、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奇魄。主要包括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院、学术漫谈、国学常识等。

十二、书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漫漫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仅现在较易见到的近代学者所著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之类的著作,亦不胜枚举。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记事的工具,也具有丰富的形象特征,和图画一样,它是用线条来表现的,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当今书法艺术都是从古代书法艺术中发展变化的,许多书法家都是继承古人书法的优秀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既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优良的传统。本频道主要包括书画资讯、名人堂、展览信息、拍卖信息、书画作品、书画收藏、美院之声等。

十三、微博、微信

教师展示自我形象和发表言论的园地,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的咖啡屋。行业主流,为教育加油!中国教师人才网—教师招聘首选!

教育系统权威教师招聘网,各地教育局和学校首选教师招聘网络平台,免费发布教师求职简历,每天更新大量教师招聘信息,是各教育机构招聘教师的细分人才网站。

专业的教师职业咨询顾问团队,完善的综合教师人才招聘解决方案,迅捷、准确的高效服务,这就是我们中国教师人才网的服务。

为增加“中国教师人才网”的招聘求职效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部属师范院校合作,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等主流教育媒体支持,传承纸媒招聘模式,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发扬教师招聘行业,全面服务教师职业。

中国人才网 篇2

本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信息部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训情况进行分析。

1 培训人员基本情况

1.1 所处行业

最近五年内, 有75.8%的被调查人员参加了物流相关业务培训, 主要是仓储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业、水上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的人员, 分别占到总培训人员的32%、13.4%、13.4%、9.3%和7.2%。

1.2 年龄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其中, 23~29岁的占42.32%, 30~39岁的占37.1%, 40~49岁的占15.5%, 50~59岁的占5.2%。

1.3 从业时间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物流行业时间较短的人员。其中, 从业时间在1~4年的占到59.8%, 5~9年和10~19年的都占16.5%, 而20年以上的则仅占7.2%。

1.4 专业背景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的专业主要为经济管理类。其中, 经济学类、交通运输类、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分别占22.9%、21.9%、13.5%和10.4%, 机械类和电子信息科学类均只占7.3%。

2 培训频度

在参加培训的物流从业人员中, 有42.3%的人员参加了4次及以上的物流培训, 11.3%的人员参加了3次物流培训, 13.4%的人员参加了2次物流培训, 33%的人员只参加了1次物流培训。

3 培训项目

物流从业人员近期参加的培训以技术方面的居多, 占35.1%。其他的培训项目类型还有不少, 但分别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如学校教育和上岗培训均只占5.2%等。

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企事业单位层面所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主要仍为技术培训, 占总调查单位数目的61%;其次为上岗培训, 占19.5%;再次为资格证书培训, 占14.6%;其他需求培训项目仅为4.9%。此外, 需要技术培训项目的被调查单位主要分布在仓储、批发、装卸搬运、道路运输等行业。

4 培训时间

从业人员近期参加物流相关业务培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两年, 2005年和2006年参加培训分别占21.6%和61.9%的比重。另外, 近期参加物流培训的时间长短在1周以下的最多, 占37%, 其余依次为2~4周占20.7%, 12周以上占18.5%, 5~7周占15.2%, 8~12周占8.7%。

5 培训态度

绝大多数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对物流培训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其中, 34%和60.8%的人员表示很想参加和愿意参加, 只有5.2%的人员对是否参加物流培训表示无所谓。

6 培训成效

中国人才网 篇3

由于对外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国际人才交流行业呈现明显的卖方市场趋势,在大中城市,大多数学校甚至幼儿园都聘请有外籍教师。此外,对外籍人才的需求行业也不断扩展,2005年外籍人才招聘会上,几乎所有职位需求都是语言教师;2007年,已经有超过30%的需求为专业人才,包括市场开发、高级设计、工程师等。

随着需求的增加,外籍人才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包括专家组织、行业协会、个人推荐、国际合作、互联网等。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内用人单位获得普通外籍人才信息的主要渠道。2006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完成外籍人才测评体系,曾对全国6个省市近100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或曾经通过互联网寻找外籍人才信息。

国外网站关注中国市场

外籍人才招聘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块“新兴市场”,国际知名的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这块日益膨胀的“蛋糕”。

全球最大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Monster已在其所属加拿大站上发布国际工作招聘信息,其中也包括来自香港、上海等地的职位。Monster在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独立的运营网络,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专业人员、充足的资金、海量的数据资源,在中国还收购了中华英才网(chinaHR)拓展在华业务。

加拿大第二大人才网站workopolis的职位来源也由过去的加拿大境内职位转向全球职位,通过该网站可以查询来自不同国家的对加拿大人才的需求,这里包括来自中国的大量职位需求。

总部位于洛杉矶的ESLCafe(www.eslcafe.com)是专门为各国寻找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教师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由于中国对外籍教师需求量巨大,该网站还专门开辟了China Job Board,每天都有国内需求在该网站上发布。

国外机构拥有丰富的国际人才交流资源和经验,并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样大的企业一旦正式进入国内的国际人才交流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如海量的外籍人才资源库、对外籍人才服务的经验、无缝的服务流程、语言文化优势等等。

中国网站有待崛起

国内各大型人才网站(如51job、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因为近几年国内人才市场供需旺盛,所以无暇顾及其他领域。但随着市场饱和,这些企业肯定会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国际人才市场肯定会是他们的选择,而且这些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只需为这些客户提供国际人才交流增值服务便可轻易进入这个市场。但对于国内人才网站来说,缺乏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业务的人员队伍和资源基础,很难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目前,国内专门从事国际人才交流的网站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大多以介绍外教为主。由于国际人才交流行业存在语言、文化差异和用人单位与外籍人才地理位置遥远等特点,因此从事这个行业的网站不可能模仿普通人才网站,即仅将业务重点放在信息服务上,而是需要为供需双方(用人单位与外籍人才)提供信息、招聘、中介、派遣、培训、测评、行政许可代办等服务,覆盖国际人才交流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此外,国际人才交流正处于成长期,国外机构还没有大规模进入。Monster在2006年收购中华英才网后并没有进入国际人才的行业,而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现有业务,即网上国内人才交流。这也为国内人才网站进入外籍人才招聘市场保留了更多的机遇。

奋进,中国国际人才网!

中国国际人才网(www.chinajob.com)自1996年注册至今,已运行10年。目前,每天访问量超过3万次,注册外籍人才用户1.4万个。自2005年始,中国国际人才网定期在北京、上海举办外籍人才招聘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过7届。

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网开始转向以英文版为主、面向外籍人才的专业服务网站。网站还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中国网英文版、人民网英文版合作,开辟working in China专栏,此外还与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合作,定期刊登外籍人才招聘职位。

通过这些项目运行,中国国际人才网在国内用人单位和已在华的外籍人才中具备一定知名度,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者的地位。2005年至2007年,网站接受的网上服务用户成几何级数增加,需求职位从单一的外教,已经扩展到企业管理、工业设计、市场开发甚至开发区高管等。

身处这一典型的卖方市场,面临国外对手的渗透和国内人才网站潜在竞争,中国国际人才网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住更多的外籍人才和外国专家。为了打消外籍人才的陌生感,也增加招聘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中国国际人才网采取了以下方式来提升网站的信用度:

通过加强与信用度高的英文门户网站合作,建立Work in China频道,提高中国国际人才网的可信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双赢,即英文门户网站增加信息来源,中国国际人才网提高知名度和信用度,频道内容包括国内需求职位、中国就业发展机遇介绍、中国就业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在华做出突出贡献外籍人才介绍等等。这其实也是很通行的做法,如香港投资商才库媒体Recruit旗下的1010job.com与网易合作搭建共同的招聘频道;中华英才网与智联招聘分别是新浪、搜狐两大门户网站招聘频道的合作方。

采取“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运作”策略。由于中国国际人才网面向外籍人才,要有效地吸引外籍人才的关注的办法就是适应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阅读习惯等。中国国际人才网组织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才提出网站的页面设计要求,除了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信息外,其他信息完全由外籍人才直接完成,这样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和文化背景运行的网站对于目标阅读者而言会感觉很亲切,没有陌生感;虽然英语已经作为互联网主要语言,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客户很懂英语,还是愿意接受那些采用母语的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目前中国国际人才网使用中英文两个语种,今后随着业务拓展将继续开辟多语种版本。

完善外籍人才库。外籍人才库是中国国际人才网的核心内容,建设的关键是让外籍人才了解网站,了解所提供的信息,这里需要分析外籍人才,一类为普通外籍人才,他们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与中国相关的信息,网站可以采用“坐等”的方式,外籍人才自己会主动注册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另一类为高水平外国专家,他们不可能主动将个人信息放在某个人才网站中供人调阅,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将这些外国专家信息存入人才库,同时将各类国际人才交流信息“送”到他们面前,不单纯依靠“坐等”,这就需要开发外籍人才简历搜索与识别引擎,与人工识别相结合,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外籍人才的简历,同时建立网站的信息送达机制,与外国专家形成互动。

线上与线下配合开展业务。以往教训表明国际人才交流行业单纯依靠线上服务很难有大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国际人才网正式投入到2005年期间,单纯依靠互联网来拓展业务,而国际人才交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业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无法进行类似国内人才市场的市场细分,我们也很难想象从未到过中国的外籍人才会仅凭网站所提供的职位信息就来到中国,而国内用人单位在对外籍人才背景不了解的情况下仅凭注册简历就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我们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建立中国国际人才网线下合作网络,利用现有的海外业务合作伙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外机构开展直接面向外籍人才的服务,既提高外籍人才对网站的信任度,又达到网站落地和本地化的目的。

配合线上推广,开展针对外籍人才的服务,包括外籍人才招聘会、外籍人才猎头、外籍人才在华工作适应度测评、外籍教师岗前培训、外教派遣等等,网站自2005年开始定期在国内举办外籍人才招聘会等活动刺激外籍人才对其的关注,截至目前,外籍人才招聘会参会外籍人才已由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2007年的1400余人,举办地点在外籍人才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

中国的人才战略 篇4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关键词:人才强国 引进 培养

正文:

一、时代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加上西方帝国主义的多年侵略,内战的爆发,新中国成立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国的这些国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的道路。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制定人才规划、合理优化人才战略、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贯彻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有人指出,我国人才战略规划呈现出5个发展轨迹:

1、从人员的简单性管理发展到人才资源的战略性开发;

2、从人才的计划发展到人才规划,在发展到人才战略;

3、从微观的人才计划发展到宏观、围观并存的人才战略;

4、从临时的、零散的和个案性的人才计划发展到长远的、系统的和整体性的人才战略;

5、从实践探索发展到理论研究,逐步发展为比较完善的人才发展战略体系。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人才战略

“十二五”规划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教育的发展来繁荣人才战略。《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纲要》还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

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际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加快了国际化人才建设步伐。在国家层面,大力实施“千人计划”,目前已分7批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851人在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拥有相当于教授的职务。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人才国际化政策也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国际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提高,逐步涵盖国际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不断与国际惯例接轨,政策的调节范围扩大,从机关、国有企事业领域向外资、民营领域扩展,人才国际化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进行人才引进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国内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选拔使用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使用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使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根本保证。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激活人才内在动力的强有力的杠杆。通过发挥激励机制奖优罚劣的功能,让一流人才、一流业绩获得一流报酬,可以充分激发人才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使忧秀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其他人才由压力变动力,奋起直追,从而带动人才队伍榷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激发人才学习提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能力和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强人才安全意识,构建人才安全保障机制人才安全,主要是国家人才安全,即对于国家军事机构、国防科研、对外经贸、金融等重要部门和高科技研究机构中掌握国家核心秘密、核心资源、核心技术的工作人员,由于其大量流失,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威胁的一种状态。人才安全问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逐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是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基于动态环境的我国人才战略》 沈宜蓉 · 黄维 · 周方涛

2、《我国人才战略规划的发展历程》 余仲华,中国人才网

3、《引进与培养并举——我国大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开发》 中国组织人事报

4、《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秦剑军

5、《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国际比较与创新策略》 王晓龙

6、“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国青年人才计划 篇5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06日08:42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核心提示:2010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我国计划分5年引进2000名左右优秀海外青年人才,为今后10年至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中央缘何要启动“青年千人计划”?申报“青年千人计划”又有哪些条件和要求?

中央缘何启动“青年千人计划”?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青年海外留学人才;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也需要青年海外留学人才积极参与。

日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计划分5年引进2000名左右优秀海外青年人才,每年引进400名左右。

“千人计划”大事记

200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即“千人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关于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工作条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详细

中国确立新人才观

2010年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战愈演愈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求人才保证,是新的时代赋予中国的一道考题。2010年,中国着手解答这道考题。中央审时度势,确立“新人才观”,在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新人才观”;6月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的首份人才发展规划,全面贯彻了“新人才观”。分析人士认为,“新人才观”和首份人才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思想”和“系统规划”。随着它们在实践中的逐步展开,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必将出现,国家发展和竞争的新优势必将形成,“世界人才强国”的新目标必将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10年年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网友热议人才强国:确立“新人才观”,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新华网友motuowangzi: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实践者、推动者。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上突出位置,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立足国情作出的战略选择。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要注意把握人力资源开发规律,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要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捐赠和培训服务。二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考核;对复合技能型人才,强化综合性考核和多技能考核。

新华网友引言: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百年大计,人才为基,教育为本。确实需登高望远,规划人才工作。确立“新人才观”,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新华网友水中兵器:进入新的世纪后,中国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特别是领军人才。我们既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领军人才,又需要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军人才,还需要军事方面的领军人才,还需要经济方面的领军人才,还需要政治方面的领军人才等等。人才嘛,多多益善!

新华网友: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实施“千人计划”,加快从海外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层次人才,是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壮大我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千人计划”实施近两年来,推动了新兴产业,提升了科研水平,带动了人才回流,促进了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和人才环境建设,显示出良好的效应。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共襄盛举,正当其时。他勉励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坚持报国为民的志气,在国家发展的宏图大业中找到位置、作出贡献;坚持不懈进取的勇气,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奋勇拼搏、勇往直前;坚持勇攀高峰的锐气,以国际一流作为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努力创造出一流业绩。

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匮乏现状 篇6

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匮乏

随着自主研发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国内汽车制造厂商愈来愈重视自主研发,以及更多的国外厂商陆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汽车零部件、整车方面的研发工程师需求迅速增长。汽车设计,尤其是轿车的整车设计原先几乎是国外公司的专利,而国内汽车设计过于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汽车业需要大批具有原创能力的从事原创性工作的设计工程师。据有关数据分析,奥迪汽车的研发部门有8000多人,而国内汽车厂商只有一汽、上汽的研发团队能超过1000人规模,其他厂商均不足1000人,大众汽车的研发部门也仅有700余人。汽车厂商要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现有的研发设计人员队伍远远不够。

汽车技能型人才匮乏

中国人才网 篇7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美国的许多一流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堪称典范, 如斯坦福等大学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 将所学理论用于企业实践,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积累了实践经验, 同时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的企业把对教育的

支持当作应尽的社会责任, 除了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学生实践和实习之外,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直接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 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环节,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以此获得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目前,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联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新形式, 并在浙江、上海、山东等地高校中不断涌现。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院会同国内四所院校共建了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都率先在本省建立了旅游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或等同性质的职教集团。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也是在这一形式下应运而生。2012年12月,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和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发起, 全国30余所邮轮院校和机构共建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

一、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邮轮产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巨大的邮轮市场需求, 迫切地需要培养更多的邮轮乘务专业人才。经初步统计, 我国开设邮轮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大约有几十所院校。但是, 对于这些院校培养的邮轮乘务专业人才是否满足邮轮业市场的需求, 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 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来说,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1.增设邮轮专业时间较晚, 层次普遍偏低

目前, 对于邮轮乘务专业人才“质”和“量”的需求迫在眉睫, 但是大多数院校成立邮轮乘务及相关专业都是近些年邮轮产业发展快速的条件下设立的, 绝大多数是专科院校, 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邮轮专业人才。

2.邮轮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 邮轮乘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建立在酒店管理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 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尚不明确, 邮轮专业培养知识面较窄, 缺乏针对性, 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邮轮上有几百个工作岗位, 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技能, 例如, 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等。

3.邮轮专业人才教学、实训条件有待完善

根据高等院校邮轮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邮轮专业人才, 但是, 目前来看, 大多数高校不具备邮轮乘务专业教学、实训条件, 90%以上的学生只能送往酒店顶岗实习, 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符合酒店的市场需求, 却不具备邮轮专业素质。

4.邮轮乘务专业教学管理不完善

大多数设置邮轮乘务专业的高校, 教学计划的修订与邮轮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邮轮乘务专业仅仅围绕酒店业或是旅游业的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就邮轮产业链而言, 邮轮乘务专业在同一领域中没有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关联性, 系统性不强, 体系不完善。

从整个教学管理来看, 邮轮乘务专业属于一个新兴的专业。对高等院校而言, 培养邮轮人才高校供给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邮轮专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邮轮乘务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邮轮专业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强;邮轮专业师资队伍大都缺乏邮轮工作经验, 质量和数量上严重不足;邮轮专业教材十分匮乏;实训设备和设施酒店化而缺乏邮轮特色;实习和就业的渠道混乱, 中介公司收费标准不一等等。因此亟须建立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国际邮轮人才储备, 完善邮轮人才培养体系, 规范邮轮人才培养市场, 建立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渠道,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现状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全球邮轮产业战略东移

自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欧美市场的日趋饱和, 亚洲和中国市场成为邮轮产业的新增长点。2010年, 亚洲邮轮乘客由2005年的110万人次增至150万人次, 产生约10亿—15亿元的消费金额。与此同时, 中国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旅游业界的重视, 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白领阶层新的休闲度假方式, 推动了中国邮轮业的发展, 加大了对邮轮人才的需求。

2. 邮轮产业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008年6月, 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 中央领导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已将邮轮专业纳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目录;特别是近些年国内举办的七次邮轮产业大会, 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在此期间, 上海、厦门、三亚、天津四个新建的国际邮轮母港中心已经投入使用, 广州、深圳、珠海、海口、宁波、青岛、秦皇岛等沿海城市正在筹备邮轮码头规划和建设。

3. 邮轮产业受到邮轮公司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端旅游消费群体的日渐壮大, 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大邮轮公司高度关注和大力开发的新兴战略市场。例如:世界豪华邮轮皇家加勒比、嘉年华以及丽星邮轮等企业到中国开发邮轮业市场, 增开邮轮航线, 以及到中国招聘员工, 使得国内的邮轮业迅速发展。

(二) 劣势分析

1. 缺乏对邮轮业的正确认识

大多数人对于邮轮业的认识不够, 还停留在因“泰坦尼克号”形成的对邮轮业的认识, 所以很多社会人士、家长及学生认为邮轮存在很大的风险, 漂泊在海上的时间太长。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邮轮乘务专业, 即便选择了这个专业, 90%的学生也不愿意上邮轮工作, 加之“80后”、“90后”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因而对于是否选择邮轮乘务专业, 是否真的要上邮轮工作, 还存在很大争议。

2. 邮轮培养的师资团队不够专业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师资队伍结构复杂, 有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员工, 有的来自其他院校的教师, 同时有应届毕业生, 以上人员都面临转型。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员工来说, 他 (她) 们缺乏授课经验, 想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需要经过长期的授课训练, 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来自其他院校的教师或是应届毕业生, 他 (她) 们又缺乏实践经验, 只能通过课本授课, 不够形象、具体, 达不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每个教师能否顺利转型, 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邮轮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难度。

3. 语言薄弱

长期以来, 根据邮轮公司反馈,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面试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薄弱。往往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 学生不敢开口讲英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哑巴式”英语;第二, 学生干脆听不懂英语;第三, 学生听懂了英语, 但是英语表达不够流畅, 回答内容不够精彩。然而要想成为一名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必须至少具备两种以上的语言, 因为邮轮业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 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尤为重要。

三、高等院校成立邮轮人才培养联盟策图分析

1.整合资源, 完善教育结构, 健全邮轮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落脚点, 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走出一条适合学院适合自身发展邮轮人才培养的道路。通过成立邮轮人才培养联盟, 将各高校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 完善教育、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2.取得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优化邮轮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邮轮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必须通过建立邮轮人才培养联盟, 共同努力取得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支持;树立与市场驱动和企业邮轮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 及时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切实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邮轮人才培养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开发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使得学生从入学—实习—就业形成一个闭环。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创建邮轮人才培养联盟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在政府的支持下, 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积极探索, 根据邮轮公司的切实需求, 将学生送到邮轮上顶岗实习, 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教育教学中, 讲教师送往企业进行实践, 共建专业, 共同开发课程, 建立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邮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邮轮人才培养联盟,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势共享、整体崛起”的目标和原则, 在学生互派、师资交流、教材合作、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同时, 建立邮轮战略合作机制, 并根据国际、国内邮轮发展形势的需要, 创造世界邮轮教育的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叶欣梁, 孙瑞红.基于顾客需求的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3) .

[2]张锋, 林善浪.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港口纵横, 2008, (8) .

[3]杨敏, 陈娟.浅析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海洋学会学术论文, 2007.

[4]黎健.浅议涉外游轮人才培养的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 (4) .

[5]蔡晓霞, 牛亚菲, 韦智超.我国邮轮产业发展潜力测度研究[J].发展研究, 2010, (3) .

微软助力中国人才发展 篇8

“我们相信,在人才发展方面要注重‘助力’、‘想象’和‘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针对微软员工,同时也是针对多层次的中国人才。 ” 贺乐赋表示。

其中,“助力”体现在为青少年提供工具、软件和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丰富想象,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 微软农村信息化和“潜力无限-微软社区技能培训”等项目, 微软为中国基层人才提供工具、软件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赢得了更多机会。

“想象”则表现为激励青少年畅想自己的未来,鼓励青少年就社会问题开发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微软创新杯、微软青年星火计划等,微软帮助中国青年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丰富想象,提升创新能力。2004年以来,约有20万名中国学生参加创新杯,分别获得4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和8项三等奖,超过12个中国团队在赛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会议现场,2013年创新杯中国区特别奖获得者Imagine The World团队向大家展示了此次获奖的作品Mental Care Plus,通过“真实 3D”来追踪智障儿童的 3D 游戏表现,并根据其游戏表现提出针对性矫治建议。据悉,这是在最新的技术平台上实现应用创新、将创意变成现实的典范。团队成员之一葛卓琛表示:“创新杯是一次真正的创新之旅。它让我们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技术和平台去想象、去创新,从而让自己的创新想法落实为具体解决方案,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通过微软青年星火计划,微软(中国)公司已经通过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网络和项目,使超过8万的青年人直接受益。从2013年5月开始,双方还将陆续合作建立11个信息技能培训中心,向各界青年提供多层次、跨领域的综合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技术趋势介绍等。将有5万青年在这些中心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

而“实现”体现在微软通过投资项目,帮助青少年提升技能和创造力,增长实际经验,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全部潜力。通过“长城计划”、新创企业扶植计划,微软全力支持中国建立强大而创新的本地IT生态系统。据悉,微软长城计划于2002年启动,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围绕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四条主线,深化与国内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提升中国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开展人才培养。

中国人才网 篇9

建盟人才网,一个建立在中国建筑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上的综合服务性平台,急社会所需要,想行业所思考,开设建盟人才网解决建筑行业企业人才招聘难、从业人员求职就业难的问题。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全方位提供人才招聘服务。

建盟人才网,建盟人才通充分考虑建筑招聘企业的行业属性:通过行业细分,市场特征,精准归纳建筑人才求职特点,针对性设置符合建筑行业用人特点的人才检索系统,及时传播建筑行业人才市场动态资讯,全方位、全过程地为招聘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专业服务。

建盟中国人才网的运营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专业和服务为一体的建盟人才人力机构,秉承“诚实、诚信,成就未来”和“与建为友,共享成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原则,以服务客户为宗旨,发挥其应有的潜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建筑人才市场打开了一扇亮窗。起源

建盟中国是由中国建筑业界专业权威人士提议、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专家学者倡导创建的一个中国建筑业信息资源共享与联盟的网络平台。建立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建盟中国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建筑业资源分散零乱、重复浪费和信息不对称将成为历史。建盟人才通 建盟人才网建盟材价通建盟造价通

介绍

建盟中国网(简称:建盟网)是中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集综合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建盟网属于建筑行业门户网站,以价格为核心基础,独有的资源、独特的服务,竭力打造建筑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为行业社会和市场提供快捷、方便“一站式”的增值服务。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建盟,赢得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

使命

创造无限网络空间 实现建筑人生神话。网络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发展到今天,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网到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发挥网络

优势,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产品,包装企业自己的品牌,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建盟坚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建盟人才通 建盟人才网建盟材价通建盟造价通 灵魂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建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有利于行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盟品牌和服务水准整体提升的原则,不断地 “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理念

人才比资本更重要,人才就是资源和财富。建盟以人为本,人才至上,不断坚持用知识、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升建盟的品牌,建盟人才通 建盟人才网建盟材价通建盟造价通

诚信

不信不立,不诚不为,承诺是金。诚信就要真实可靠、及时、合法,让用户接受,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位。明是非、讲公德、守信用、行规矩、树形象、立尊严、利健康、保质量、建联盟

服务

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为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信息不对称和行业分散零乱、欠规范等问题,建盟搭建中国建设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广泛参与、行业联盟、资源共享、阳光采购、网上评标、在线预算、绿色建筑、互联互通,促进行业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客户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团队

团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这是建盟公认的事实,建盟发展壮大,靠的是大家的帮助与团队的力量。建盟团队时刻牢记:同心协力、同心无敌、同心做人、同心做事、同心成功,与企业共赢、与同事共赢、与自己共赢、与人生共赢;方向一致、人心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与人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对手合作;用身体去体验,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嘴巴去呼喊,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创新

抢先一步,步步领先。中国建筑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重要生产部门和产业支柱。建盟网紧随着计算机与电子商务的推广普及,建筑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满足新需求,不断拓展电子商务的个性空间,建立多层面、跨地域、跨行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与联盟关系,创新必将带来了无限商机。

品牌

练一网之功,谋全局之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升级为企业品牌营销乃至整体形象的竞争,打造强劲品牌,以“形象”立市,建盟注重调查研究,找准定位,通过形象整合及品牌锻造,从而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盟品牌建于起步,始于功效、品质、情感、文化与消费理念定位,品牌是建盟的无形资产,能给建盟带来巨大的利益。建盟人才通 建盟人才网建盟材价通建盟造价通

联盟

中国人才、求职、招聘类网站网址 篇10

http:// 中国招聘求职网 http://jobs.163.com

网易职业频道 job.sohu.com 搜狐招聘 http:// MyJob我的工作网

中国劳动网 http://

上海人才网 ojob赢才网 大上海人才热线网

聚才兼职网

地域性比较强的网站招聘

http://

创业家网 http:// 安徽人才 http:// 马鞍山人才 http:// 中国教师人才网

http:// 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中国汽车人才网

外企人才

中国物流人才网

http:// 中国卫生人才网

http:// 外企服务公司FESCO 我有些朋友很推崇fesco,觉得fesco的回复很多 http://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简称中智CIIC)

http:// 专为跳槽人而服务 http:// 专门为失业的或无业的人提供投资渠道的网站

中国特色,创人才之新 篇11

然而,IC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变得非常抢手。2006年末,国际领先的IC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校园招聘会。没想到,这场招聘会在清华校园引起轰动,整个会场人头攒动,简历投递处更是排起了一条长龙。中芯国际的相关人士也曾表示,在猎头挖掘人才的高峰期,公司里工程师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这些现象与IC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产业扩张的同时,人才紧缺成为许多IC设计企业发展的软肋,高端专业人才越发被视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机制创新,海归人才回流本土企业

令很多新兴的IC设计企业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在企业人才建设方面,究竟是西方制度更适应形势发展,还是中国传统更具本土优势?西方制度更重视个人激励,但缺乏对国家的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更强调集体主义,却难以调动个人积极性。

对此,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博士在企业人才模式创建上有着他独到的见解:“我们解决人才问题的思路是‘改革’与‘开放’。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才发展方式,同时汲取并借鉴西方先进的人才发展经验,走出‘中国特色’。”

中星微电子的人才模式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999年中星微电子成立之初,中国的IC设计产业才刚刚起步,全国范围内从事IC设计的技术人员不足1000人。公司的几位创始人都是从硅谷回国的博士,他们深知,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积累,而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星微电子最需要的莫过于在世界一流企业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人才,而吸引这些国际型人才是解决中星微电子人才困局的“捷径”。为此,中星微电子在企业机制上大胆创新,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星微电子没有走国有资金控股的老路,而是大胆借鉴“硅谷机制”,促成政府的扶持基金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入股。截至2006年底,信息产业部对中星微电子的1000万投资已经获得20倍的增值,开创了中国政府风投市场化运作的先河。国家的首次风投允许中星微电子核心团队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为体现对人才无形资产和技术贡献的尊重,中星微电子把硅谷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引入公司,使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成长紧密相连。同时,由邓中翰博士担任董事局主席,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企业的自主性。这些举措与“硅谷企業”如出一辙,此时的中星微电子已经吸纳了数位海归精英的加盟。

邓中翰博士指出,遴选海归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其对中国IC产业强烈的使命感,要选择那些可以同舟共济,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出贡献的人。现任中星微电子副总裁的俞青对此颇有体会。他是美国Rochester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曾任美国施乐、柯达公司高级工程师,于2000年加盟中星微电子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软件设计总监。这位拥有16项发明专利的海归科学家表示:“‘星光中国芯工程’为我的专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把我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奋起直追,本土人才成中流砥柱

现任中星微电子中国区销售副总裁的郭小川,1995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他的员工编号是007,被戏称为“詹姆斯·邦德”。1999年互联网时代刚刚兴起,海归企业的创业故事打动了他,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加盟中星微电子则成为他新事业的起点。他从一名普通工程师迅速成长为市场总监、销售总监,直到今天的副总裁。郭小川说:“我比同龄人幸运的是,我在较早的时候进入了一个让我发展、给我机会来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

从一开始,中星微电子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对本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土IC设计人才的成长是支撑企业乃至中国IC设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000年11月,北京市政府投资800万元人民币,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周光召院士担任名誉理事长,而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和物理学硕士学位的邓中翰博士亲自到清华讲课,言传身教。这也是国家第一次系统地推进中国本土IC设计人才的培养。几年下来,中心已经培养出了130多名硕士和20多名博士,为中星微电子和其他本土IC设计企业输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此外,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中星微博士后工作站”,妥善安置国内博士毕业的高端人才,这也是中星微电子在人才制度上适应中国国情的一个点睛之笔。

今天,中星微电子的人才队伍生机勃勃。从成立至今,公司的人才结构一直保持着10% 的“硅谷人”为团队核心,他们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60%以上的员工为研发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国内顶尖的一流大学,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相应的技术能力。实践证明,“10%‘硅谷人’+ 60%研发人”的人才模式保证了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有关预测显示,到2010年,中国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30万人,这与目前中国IC设计工程师的总量尚存在巨大差距,本土人才亟待成长成熟。中星微电子聚集的国际精英和本土人才在同一个团队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海归精英在国内人才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国内环境,国内人才通过海归精英的引导,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掌握了前沿的技术和先进理念。八年来,中星微电子一直在“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懈追求,为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人才构建起和谐发展、协作共赢的大舞台。这不仅仅是对中星微电子人才发展创新模式的总结,也是其人才发展的现实结果。

上一篇:忻府区扎实开展村级换届准备工作下一篇:对祖国的祝福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