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

2024-10-03

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精选8篇)

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 篇1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后签订的第一条不平等条约是《江宁条约》

2、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3、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阶级是:工人阶级4、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5、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6、列强在华设立的第一家银行是英国东方银行7、1851年-1853年,仅仅经过两年农民起义是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

8、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9、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10、《资政新篇》的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1、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

12、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是洋务派

1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4、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不正确的是: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1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6、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7、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18、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五四运动19、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上海 20、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21、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军校的根本区别在于注重政治教育

22、国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3、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24、中共四大的中心会议题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25、毛泽东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6、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标志是东北易帜

27、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八七会议

28、对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9、遵义会议后,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的新的三人团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30、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是三湾改编

31、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十年内战局面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2、抗战初期,造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溃败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抗战路线

33、标志着国民政府抗战政策发生转变的事件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34、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

35、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全民族的抗战

36、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加强政权建设

3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的方针是:独裁、内战

3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9、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是在1949年4月23日 40、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河北西柏坡村

41、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2、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

4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4、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的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45、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是在1951年

4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7、中国军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

4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事业建设

49、《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50、中共八大提出当前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理发展生产力

51、标志着开始初步纠正“左”的错误的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

52、党和政府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是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53、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从基础的事件是:天安门事件54、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5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56、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7、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8、全国范围内农业税的最终取消在2006年

5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八荣八耻 61、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62、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雅片战63、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 6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具有鲜明反封建意义的系统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 65、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6、支持“百日维新”的清朝皇帝是光绪 67、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68、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著名人物是宋教仁 69、标志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清帝退位 7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7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是五四运动

72、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 73、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的国家是美国

7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合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75、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7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七七事变77、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殉国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是张自忠 78、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解放区代表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其中解放区的代表是董必武79、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的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文件是《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80、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文献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81、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两个务心”要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8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8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由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经济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4、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85、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86、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87、“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司>》在上海《文汇报》发表88、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文件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9、中共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提出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90、中共十四大最主要的贡献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91、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9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9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94、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场家民战争特点的是《天朝田亩制度》 95、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96、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97、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9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99、辛亥革命后,窃夺革命果实的是袁世凯

100、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101、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是李大钊 102、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上海机器工会

103、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封建经济 104、南昌起义指挥者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105、中央经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106、标志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

107、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是平型关点役 108、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09、标志和谈之门补国民党全部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的是国民党逐出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

110、关于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是相对固定的单一阶级

111、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基础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11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渠道是没收官僚资本

113、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114、在工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公私合营 11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16、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应该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17、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118、标志着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9、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是在2001年 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质属性是社会和谐12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天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122、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产生在:外国冷风本营的近代工商业中 123、最早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海国图志》

124、中国近代罗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是《资政新篇》 125、洋务派举办近代军事工业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126、属于严复翻译的著作是《天演论》

127、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128、清末保路运动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的运动

129、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130、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同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13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32、中共成立后,组织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叙事书记部

133、在中间派别中,以邓演达领导的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3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寂的方针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135、成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136、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成为扭转时局关键的事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37、中共中央发表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38、提出“精兵简政”政策的是李鼎铭 139、中国共产党指出,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是: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140、解放战争时期,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的文献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141、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上来的是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14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召开的会议是七届三中全会

143、“三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14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145、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6、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缺点是忽略客观规律

147、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失败的事件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148、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扰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事件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149、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50、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51、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这园”美誉的皇家园林是:圆明园

152、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153、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54、中国历史上达到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155、洋务运动失败的的标志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56、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157、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15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159、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的是蔡锷 160、最先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61、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较量的香港海员大罢工 162、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163、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方面是在金融业 16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寺法

165、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66、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的政策是大陆政策

16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后,任新四军正副军长的是:叶挺、项英 168、为了克服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实施的李鼎铭的建议是:精兵简政169、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70、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政府主席是乌兰夫 171、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于香港 172、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73、在农业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中建立的互助组属于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7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当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后,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是四马分肥175、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17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77、1957年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的是邓小平

178、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决议》的会议是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17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80、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18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182、近代中国身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183、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外国资本经营的近代企业中 184、《资政新篇》的作者是洪仁轩

185、洋务派所标榜的目标是“自强”、“求富”

186、康有为撰写的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是《新学伪经考》 187、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188、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189、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的运动是护国战争 19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六三大逮捕后,五四运动的中心是:上海

19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合问题的会议是中四大 193、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的国家是美国 194、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寺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是八七会议

195、毛泽东提出以乡村为中民的思想,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6、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抗日战争

19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入缅甸作战,在缅甸北殉国的中国陆军第二00师师长是戴安澜

198、对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长达到一致的文献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 篇2

一、认识论视野下的大学使命观

所谓认识论,就是强调知识自身的逻辑,趋向于把“闲逸好奇”的知识追求作为目的,不受任何外在价值影响,遵循学术的客观性或独立性。它强调以知识为本位,把知识(等同于理智)作为出发点,认为探究深奥知识是大学不证自明的目的,大学存在的首要价值在于学术探究。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研究高深学术是他的核心办学理念。

蔡元培(1868~1940)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特别是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他的大学思想和实践,对我国近代教育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如杜威所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曾长期留学国外,对欧美诸国大学教育进行专门考察,“对于大学的观念,毫无疑义的是受了19世纪初建立柏林大学的冯波德(今译洪堡)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他把大学学术问题摆到崇高神圣的地位,在阐述大学使命这个基本问题时,始终围绕大学高深学术而展开。

一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针对当时沿袭的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阶梯的问题,蔡元培明确提出:“在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而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以外,别无何等之目的。”“请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在1917年1月9日举行的北大开学典礼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明确提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从这一理念出发,蔡元培在办学中格外重视大学的研究活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他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研究所,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他聘请学术上有造诣、对研究学问有兴趣的教师来校任教,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研究;他要求学生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注重文理两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他对北大学科设置进行改革,保留“治学”学科,分离“治术”学科,把原北大文、理、法、商、工多科并立的分科高校,变成以文、理科为主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二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之所以大,是因为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苟其确有所见,而言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他还明确表示他素来不赞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孔氏的主张,认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应允许各种学说和学派同时并存,开展学术争鸣,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绝对的标准加以限制和判断。他强调“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擎”。他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在他看来,各种学派看似不同或相反,实则相辅相成,互为存在。“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能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他强调大学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汇的场所,这也是大学之所以“大”根本之所在。

既然大学的使命在于研究高深学问,蔡元培认为要使学术昌盛,最关键的要“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意味着包容不同观点学派,使其有存在、发展的机会,“凡物之评判力,均随其思想为定,无所谓绝对的。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他还对中国缺乏学术独立传统给予了批判,认为“中国素无思想自由之习惯,每好以己派压制他派,执持成见,加酿嘲辞”。这些论述反映了蔡元培纯学术的观念,在他看来,学术要以知识、纯粹学问为目标,除了理性本身,不应服从任何教条,任何成规,以及知识之外的任何权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宽容精神,以学术自由为基础,兼容并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由不同信仰、不同学派组成的新型教师群体,“各派对于学术,均能自由研究,而鲜摩擦,学术丕变,蔚成巨欢”。由于校内学术氛围浓厚而活跃,形成“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气氛,因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引领着全国的学术新潮流,也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中国深孚众望的学术中心。

二、政治论视野下的大学使命观

所谓政治论,就是把群体利益和国家发展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将教育作为改造个人、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这种观点以社会为本位,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知识的逻辑,也不在于个体本位发展,而在于服务社会和群体利益。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张伯苓(1876~1951年),他执掌南开大学几十年,积极推行“公”“能”教育,是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

“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旨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在大学使命观上,他提出并试图解决一个重要的时代性主题,这就是办大学与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办教育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基于“教育必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则先改造人”的教育理念,张伯苓在教育实践中自觉把办大学与改造国民性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改造国人在精神、身体乃至思维方式上的种种陋习,使之适应世界文明的潮流。

首先,张伯苓认为大学是练习应用学问的场所。“南开大学教育目的,简单地说,是在研究学问和练习做事”。一方面,他认同当时一些教育家提出的有关大学是研究学术、传授知识场所的观点,同时他又认为大学更应是练习做事,培养干才的地方,而“做事本就是应用学理,将平日所得来的公律、原理、经验应用出来到实事上去”。在他看来,探求知识逻辑和应用学理,两者结合起来才算是大学,才是中国的大学。他主张中国大学科学研究应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遵循三项标准以求得实效:“(一)各种研究,必以一具体的问题为主;(二)此问题必须为现实社会所亟待解决者;(三)此问题必须适宜于南开之地位”。由此看出,他所谓的科学研究并非“纯科学”,而是应用型研究,“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他强调研究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研究的真正目的在知识之外,在于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

其次,张伯苓认为大学是熏陶人格的地方。他强调大学“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他反复谈到:“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而他所说的完全人格,“广义而言,学校则教之为人。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他把爱国作为人格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他看来,人格重在“群性”中发展,体现“公”的精神,而不是自私的本位主义。他还倡导在自我教育中培养人格,认为“南开的教育宗旨在使学生‘自动’、‘自觉’、自我负责,以求上进”。他还把“理解”后的“自动”称作“自由”,“即一切事不使学生专仗教师去推,当认清理解,自己去行,意在造出一班自动的人来,果能按理解去自动,即完全给以‘自由’”。

基于对大学性质和使命的以上认识,他认为中国大学存在的理由有三点:

一是,为解决中国之问题为教育。他明确提出,教育不仅仅为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若仅为个人增加知识技能而办教育,则教育神圣亦不足称矣”。他认为“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即愚、弱、贫、散、私,办大学“其消极目的,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其积极目的,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他多次强调,“创办南开学校的目的在救国,在救整个的中国”。当一位美国教育家问他教育的目的为何时,他回答说:“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他摒弃当时纯科学和纯学术的论调,把“利用厚生”作为科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把科学从圣坛请到人间。他还主张学术应以中国社会为背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为目标,特别指出社会科学要“以其具体社会为背景,无所谓古今中外通用之原则”。

二是,造就新人才而为教育。“教育为改造个人之工具”,大学的职能首先是培养人,造就新人才。他多次强调,“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强健的国民,必须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何谓新人?他认为其中重要的是有爱国之心和爱国之力,“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然后始可实行救国之宏愿”。他强调大学生在学期间,“宜于此数年内,预备充分之学问之能力,以期异日尽责于国家”。

三是,光大中国之固有文化为教育。难能可贵的是,张伯苓还提出了大学具有文化使命的思想。他在回答外国人的询问时提出,大学要“整理中国固有之文化,摘其适合于现代潮流者,阐扬而光大之,奉为国宝,并推而广之,以求贡献于全世界”。针对如何对待本国文化问题,他认为“中国虽采用新法,亦不可尽弃固有之美德”,“吾人修身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之所结果,实不可以进步之利益,遽尔牺牲。然吾人亦必须改变,因世界为日日改变者”。在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上,他首先主张要立足中国传统和现实,但并不囿于中国传统,主张兼收东西文化遗产。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他越发感到中国大学应具有“土货化”即民族化的东西,“以往大学之教育,大半‘洋货’也”,而“外人之法能资吾人之借镜,不能当吾人之模范”,“中国人在利用中国之天然环境,非有土产的科学不为功”,“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之要务即‘土货化’……吾人为新南开所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张伯苓的中国化、民族化大学理念与实践,可谓是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三、人本论视野下的大学使命观

所谓人本论,就是以人的个体存在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和人格的完成。如果说认识论和政治论都把“高深学问”作为其逻辑起点,而人本论则以人的存在作为逻辑起点;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落脚点要么是知识,要么是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而人本论的落脚点显然指向了人的存在。在人本论哲学看来,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活动,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梅贻琦(1889~1962)在执掌清华大学和实际主持西南联大期间,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开创了清华大学校史的黄金时代,他的办学思想实质上属于人本论的大学使命观。

梅贻琦认为人类生活主要不外乎两大方面,即个人和社会,这两个方面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两大基本内容,也是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大维度。“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他说,就中外古典人生哲学而言,“为己”是共同目的,但是,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以自身的完善为最终目的;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的同时,主张通过教育“安人安百姓”,“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具体到大学教育,梅贻琦认为其目的就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始终未能超越“明明德”和“新民”二义之范围。如果说“明明德”是强调大学对个体内在素养的提升,着眼于包括知、情、志在内的完全人格的培养,那么,“新民”则是对大学外在引领作用要求;前者侧重于个体发展,后者则重在对社会的功效。只有个体得到健全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可以说“明明德”和“新民”,这是梅贻琦对大学存在价值的真切阐释。

为实现大学的使命,他认为大学应该进行通才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如果大学过于重视专识教育,就不会发挥大学应有的新民功能。他认为,社会生活比社会事业更重要。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事业足以辅助人生,推进人生,但不能说全部人生都寄托在事业之中。通识属于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只是为特种事业准备的。通识的作用,不仅是提高自身修养,也具有自通于人的作用。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他认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梅贻琦基于其对大学价值和使命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对大学之“大”进行了阐述:

一是,大学探讨大学问。这里的“大学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他认为“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联贯的,吾人虽强为划分,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连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他主张大学阶段应该给学生以“通识”训练,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大学就是要使学生“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此外,大学问还在于兼容并包,包容百家。他认为大学应融会不同学派和思想,有“自由探讨之风气”,而不应限于一家一派。

二是,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大师,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多次强调,“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抗战胜利后,梅贻琦又告诫清华校友:他日诸校友重返故园时,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座,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更多几人,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他同时认为,大学教师不仅仅是开展科学研究、谋求学术独立的主体力量,也是一校精神之所在,“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三是,大学汇聚大文化。梅贻琦认为大学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他还列举欧洲中古文化史上存在三大运动均源于大学,阐明大学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他认为,“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刚一乡化之,况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士之一大总汇乎?”他还推动清华大学与德国等建立了互派研究生制度,并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来校做长期或短期讲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梅贻琦与蔡元培、张伯苓同为中国近代大学奠基式人物,在长期的大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树一帜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以高深学术为本位,遵循高深知识的逻辑演绎大学使命;张伯苓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公”“能”教育阐释大学价值;梅贻琦则侧重以个体为本位, 通过通才教育诠释现代大学理念。三位大师虽然对大学的理解以及思考的路径不同, 但最终殊路同归, 不仅成就了中国近代著名的三所大学, 同时也推动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大学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 篇3

关键词:学生主讲式教学 比较法教学 案例式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史纲》)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它以历史课为载体,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的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和增强学生的现实关怀。因为教学内容的“似曾相识”,缺少新鲜感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问题,如何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到,运用学生主讲式教学,比较法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路径选择。

一、学生主讲式教学

所谓“学生主讲式”是指老师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的角色暂时转换为老师,就某一内容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讲授,然后由其他学生点评,老师最后总评并依据学生所讲进行必要补充。一般而言,对学生较好把握和比较熟知的内容可采取这种方式。成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关键需把握两点: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课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在内容的选择上,“学生主讲式”首先应选择在学术界已不存在原则分歧的内容,这样易于学生把握。比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所涉及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这些内容在史学界已没有太大分歧。其次,应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易于查找资料的内容,比如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内容学生非常熟悉,也很关注,资料也十分丰富,由学生自己来讲是完全可行的。

“学生主讲式”教学方式成功运用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课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中国有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的做法是,提前两周把任务分配到班级,由学习委员负总责,要求学习委员接到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如查找资料、集体备课、制作课件、推荐主讲人、试讲等。经过两周的准备,一般能成功实施这种方式。

“学生主讲式”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学期即将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有許多学生就这种教学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予了好评。“学生主讲式“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一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为了使自己班的课上得更出彩,班级之间你追我赶,暗暗较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主讲一堂课,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当众演讲,在这个过程中动手能力、口才、胆量、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第四,给予老师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这种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泼气氛,他们制作课件的新颖方式、他们切入问题的多种视角、他们解读历史的不同思维,给予老师诸多启发,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比较法教学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是《纲要》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运用典型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时,就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这可以与当今的开放市场、引进外资进行比较。表面看来,两者都是对外开放,但两者存在根本的区别,这就是独立自主还是受制于人,平等还是不平等。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市场,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投资办厂,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当时中国的开放规模逐渐变大,程度逐渐加深,但离独立、民主的国家却越来越远。这是因为这种开放不是建立在主权独立、平等公正的基础之上,带给中国人民的只能是落后、贫穷、挨打。1978年的我国改革开放,主动打开了中国大门,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互利共赢。当今中国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把中国引向富裕、民主、文明。通过这两者鲜明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同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比较的对象。从纵向看可以有: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太平天国运动与古代的农民战争、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地主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四.一二”前后的中国国民党、国共的两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新旧中国社会制度等。

从横向看可以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中国阶级与西方资产阶级、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特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美双方、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和平赎买”与苏联的“强行没收”、中国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战后中印建设发展等。

三、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提高历史教育功能的好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从一个或若干具体事例出发,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纲要”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具体历史事例人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不仅切中要害地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在思考中行动,思想和行为一致。

比如,在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这一理论观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一个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体的近代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结构还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成熟,不可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提供相应条件。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讨论的组织还是案例的总结,教师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好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理论的相关性、问题的开放性和主题的鲜明性的特点。选择了一个高质量的案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案例的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归纳和总结,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案例所提示的本质和精神。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汇总 篇4

1、从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性质是

B、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鸦片战争前,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是

A、广州

3、《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

C、分配土地

4、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同盟会

5、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

B、上海的共产党组织

6、方志敏是著名的革命英雄,他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7、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

B、土地革命

8、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指出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是 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的目标是

D、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

10、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进攻中原解放区

11.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在 C.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指太平天国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1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D.改造的完成 14.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

15.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根本依据是

A.敌强我弱

16.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7.武吕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是由改革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组成的政权,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8.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

19.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地方是

B.租界 20.制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B.中共二大 2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B.土地革命 22.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23.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最根本原因是

B.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4.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25.毛泽东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C.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26.中国共产党决定土地革命纲领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是在 D.八七会议 27.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的军事战略是 A.速战速决

28.标志着第三条道路的幻灭的事件是

C.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29.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的领土上爆发了一场列强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交战的双方是 C.日俄

30.《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

C.分配土地 31.日本在中国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派遣“关东军”驻守东北是在 C.日俄战争之后

32.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口号是

B.民主和科学

33.国民党新军阀在形式上统一中国的标志是

C.张学良在东北易帜 3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 35.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D.遵义会议 36.标志着十年内战结束,成为时局转换枢纽的事件是

C.西安事变 38.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论十大关系》

40.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决定同意华国锋同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会议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4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 43.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会议是

4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45.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B.七千人大会 C.新三民主义 C.南昌起义

多选:

1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2、、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包括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C、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E、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列为三个主义派系是 A、奉系

C、皖系

D、直系

14、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三种类型是

A、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C、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

D、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15、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的大事有:

C、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D、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E、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6、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17、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A、陕北

C、山东、18、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党制定的政治方针是

B、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C、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

E、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

20、中国近现代新出现的阶级是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21.“工农武装割据”即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以下几方面的密切结合

A.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22.抗战结束之际,蒋介石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是 B.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对内战的准备 C.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D.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2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A.民族资产阶级

D.开明绅士

E.地方实力派 24.西方列强侵略落后国家的目的是

A.获取廉价原料

B.打开新的商品销售市场

C.攫取巨额财富 2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有

D.《天朝田亩制度》

E.《资政新编》 26.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B.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27.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 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推进法西斯独裁专治,镇压人民的革命活动,成立的两大特务组织是

D.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E.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29.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0.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王韬

B.薛福成 C.马建忠

D.郑观应 3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主要的有

A.华兴会

C.科学补习所

D.光复会

E.岳王会

33.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到1930年初,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根据地有

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E.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4.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制造的事件有

A.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5.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其中民主人士有 A.宋庆龄

B.李济深

D.张澜

3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八字方针”是 A.调整

B.巩固

C.充实

D.提高

37.1933年底,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抓住机遇

B.扩大开放

C.促进发展

D.深化改革

E.保持稳定 38.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有

A.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

B.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C.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39.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A.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B.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E.使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40.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文学社

D.共进会

41.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的三件大事有:

A.发动南昌起义

B.准备秋收起义

D.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4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通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C.国民党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注意和妥协退让方针

D.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43.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是 B.互助组

C.初级社

D.高级社

4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的严峻考验有 A.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能不能战胜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E.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

C.争取中间势力

E.孤立顽固势力 4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7.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的是

A.民主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4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表现在

A.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B.中国革命有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C.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对象

49.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的大规模战役有 A.淞沪会战

C.忻口会战

D.徐州会战

E.武汉会战 50.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时,中共中央作出的军事部署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陈粟大军挺进苏鲁皖地区

D.陈谢兵团挺进豫西 51.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C.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D.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5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使“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其主要标志有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E.共产风

5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 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中国近代史纲要三个选择分析 篇5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结果。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分子的共同要求。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的成立,不是偶然的,而有着必然性。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党的思想基础是好的。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有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幻想。这就是说,党的阶级基础是好的。这些条件,使得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这是对党的发展起长远的积极作用的。

不过,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也有特殊的困难条件。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更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一点,在它成立的初期,就己经鲜明地显示出来。其突出的表现是:

第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工人掀起了第一个罢工斗争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中国掀起了1925至1927年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这是因为:

首先,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其次,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再次,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直接参与制定了有关的战略方针,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才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

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选择一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选择二

(一)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内战政策及其统治危机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22万正规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国民党企图凭借军事优势和经济力的优势,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战争发动者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国民党统治迅速陷于严重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

(二)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及其原因 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迅速失去人心,首先是由于它的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它抱有很大期望的原沦陷区人民很快对它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意愿,坚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与美国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相结合,把其统治区的经济拉入了绝境。

国民党当局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放在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方面,解放区军民奋起保卫民主政权和革命成果,坚决以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也广泛兴起,形成了配合人民革命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反动政府终于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

五、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

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它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无数共产党人壮烈牺牲,有许多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将领献出了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又最能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了的。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有一些相同点: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两大任务。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

戊戌变法同明治维新的不同点:

(1)从维新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商品经济有比较广泛的发展,基本上深入全国各地。日本的城乡资本主义企业主要是由手工工场自发地、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他们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依赖较少,因此在政治上同封建势力斗争比较坚决,这就为明治维新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中国戊戌变法前,农村的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趋于解体,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只是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实力相当弱小,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由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转化过来的。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维新派,表现出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从统治阶级的力量对比来看:中国的封建势力要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得多。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幕藩领主制的国家,幕府领导下的各个藩主大名拥有世袭的、独立的政治、军事大权,很容易产生离心力。明治维新时,日本封建幕府统治发生了严重危机,封建营垒急剧分化,拥有军政实权的西南诸藩、领主大名纷纷背离德川幕府。作为封建统治支柱的下级武士因不满幕藩统治而同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倒幕派挟天子以令诸侯,操纵年幼的天皇,宣布取消幕府成立新政权,倒幕势力的形成,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与日本不同,戊戌变法前,中国是满清贵族统治的“大一统”天下,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根本不允许地方有军政实权。因此,政治离心力很难形成。虽然出现帝党、维新派等政治离心力,但很弱小,未能使清朝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因而,中国戊戌变法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

(3)从维新派的力量对比来看:中国的维新派势力远没有日本的倒幕派势力强大。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倒幕派经过国内战争,用武力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府。

与日本不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要弱得多,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他们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又不敢也不愿意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主要依靠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来搞变法维新;他们要救亡图存,却又不敢得罪帝国主义,甚至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变法;他们想维资产阶级之新,但又害怕群众,甚至仇视和抵制农民革命力量;反对使用革命暴力,竭力想实现不流血的改良,这注定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结局。

(4)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戊戌变法远没有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国际环境有利。

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 篇6

1.(2011河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实现的地点在右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 】

2.(2011河南)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3.(2011江西)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这句话,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很容易知道本题说的是A 4.(2011江西)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解析:本题的解题只需要抓住时间文化大革命就又可以,不适合的很明显是D。因为文革期间我国外交是有重大进展的,如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等等 5.(2011南昌)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粹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6.(2011南昌)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 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7.(2011重庆)经济特区的创办使复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珠海

B.厦门 C.汕头

D.深圳

8.(2011重庆)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9.(2011福州)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2011福州)“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2011福州)“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总部冉冉升起。”指的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人亚太经合组织 12.(2011贵阳)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石油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11贵阳)下列图片能反映我国20 世纪70 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A

B

C

D 14.(2011贵阳)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5(2011海南).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朵“磨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此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是

A.李四光 B.詹天佑 C.袁隆平D.邓稼先 16.(2011杭州)(2011杭州)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A.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中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7.(2011杭州)小张以“中国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发现2011年是我国某一重大外交事件发生40周年,这一外交事件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

18.(2011河北)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它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19.(2011河北)“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20、(2011吉林)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1、(2011吉林)“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2.(2011山东)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3.(2011天津)邓小平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下面与港澳回归有关系的是()B A.“三个面向” B.“一国两制” C.“第一生产力” D.“发展才是硬道理

24.(2011武汉)某班主办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和平解放西藏 C.修建青藏铁路

25.(2011武汉)同文同宗本同根,骨肉别离泪满襟;港澳回归雪国耻,两岸三通待复兴。3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在武汉举办“百年中华回顾与展望”文化论坛。承辛亥革命精神,促两岸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推动科技创新

26.(2011武汉)拨乱反正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下列描述,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奠基础 B.一五计划谋发展 C.经济特区显活力

27.(2011武汉)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完美谢幕,“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整装待发。计算机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28.(2011黄冈)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建国后珍贵的历史图片(图6),根据图片内容,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外交战线硕果累累 C.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D.民主政治发展演进 29.(2011上海)“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30.(2011上海)“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2011绵阳)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A.30 B.35 C.40 D.50 32.(2011绵阳)2010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A.天河一号

B.神舟七号 C.嫦娥二号

D.天宫一号

33.(2011福州)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英语单项选择题常用的解题技巧 篇7

一、还原句子结构

题干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或定语从句等形式出现,将我们十分熟悉的固定词组有意拆开,再重新组合,使我们在结构上产生错觉,从而达到加大难度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一定要学会使用还原法来还原句子或固定短语的本来面目。例如:

You can't imagine the difficulty I had____home in the rain yesterday. (B)

You can't imagine what difficulty I had____home in the rain yesterday. (B)

A.to walk B.walking C.walked D.walk

二、补全句子结构

题干如果以情境对话的形式而出现,通常涉及句子的省略问题,是问什么答什么。因此考生务必要将问句和答语结合,使其成为完整句。例如:

—Where did you meet each other yesterday?

—It is on the farm___I grew up. (C)

A.that B.which C.where D.in which

此题明显考的是强调句的省略句,而学生通常只孤立地看下半句,结果就中了圈套。如果学生能将一问一答上下结合就会变成“It is on the farm____I grew up___we met eachother.”这个句子,此时此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排除思维定势

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固定短语和句子结构等,结果在做题的过程中深受其干扰,利用固有的思维定势来解题,结果就掉进了出题人所设计的陷阱。例如:

He spent as much time as he could_____the student in trouble.

A.help B.to help C.helping D.helped (C)

四、删除插入成分

为了迷惑考生,出题人总是把句子结构庞大化和复杂化,出现了定语从句和插入语等现象,这样就给考生戴上了眼罩,一时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考生要善于抓住句子的主干,排除冗余信息,使句子结构简单化。例如:

The country life he was used to___greatly since 1992.

A.change B.changing

C.has changed D.had changed (C)

五、识别类似结构

学生们时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单选题,它们的题干在句型句式词语的用法及搭配上近乎一致,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标点之别而已。然而就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导致了句子的意思和选项迥然不同。因此考生们要学会比较,弄清楚这些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试题的出题角度,从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例如:

____is known to u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B)

____is known to us, the earth is round. (C)

_____is known to us i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D)

A.That B.It C.As D.What

六、查看谓语和连词

有些单选题要么考的是连词或谓语动词,要么考的是代词或连词。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先把选项分为两类,然后查看题干。如果题干中已经有连词,就应该选谓语动词或代词;而如果有两个谓语,那么就要选连词了。但有时看似有两个句子,于是就选连词,结果正好掉进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事实上,有时貌似句子的“句子”却没有谓语,其中的动词只是一个非谓语动词而已(多为分词)。例如:

He wrote five novels, two of___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

He wrote five novels, two of___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C)

A.it B.them C.which D.that

If an excellent Chinese novel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____means many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can enjoy it.

A.as B.which C.what D.that (D)

七、巧用对称结构

做题中经常会碰到and, but, ratherthan等这样的词,学生切记要充分利用其前后连接的是对称成分的特点,巧妙地解决问题。例如:

____straight along the street, and you will find a hospital on your right.

A.Going B.To go C.Gone D.Go (D)

浅析大学数学单项选择题 篇8

关键词:数学单项选择题;解题基础;解题技巧

在大学数学的练习考试中单项选择题是学生常遇到的问题,笔者在此浅谈选择题考查目的、一般解决方法、特殊技巧。

一.选择题考查目的

1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掌握能力。

2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既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断的能力。

3考查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既学生根据数学的概念、公式、原理、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通过已知条件分析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能力。

4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既学生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并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的能力。

5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选择题的基础条件

以上所讲的能力都是建立在很好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如果基本概念没有明确,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基本原理没有理解,那么解题时思维上肯定出现疑惑和混乱,从而导致产生各种谬论。所以学生必须在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学运算等能力。

三.解决单项选择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一般有各自的解决方法,所以要基本题用基本方法得到结论。

例1:设 , 其中 可导,且, 则 =()。A -2 B - C 0 D 2

解析:本题考查函数记号及复合函数求导,所以我们用求复合函数的基本方法来求解。因为 ,所以

正确选项为B。

2解题技巧

由于单项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形式,有些题型如果按照一般正常解题思路去解题的话,不仅解题思路很难快速想到,而且即便是想到了,也要花费很长解题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阶梯技巧。

2.1排除法。所谓“排除法”是指在综合考虑题意、所设题干和所给选项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条件不符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如果能将错误的排除,剩下的自然就是正确选项。即使只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对找到正确选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排除法是解决选择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例2:矩阵

,若A的特征值和B的特征值对应相等,则其中()。A x=1,y=1 B x=0,y=1 C x=-1,y=0

D x=0,y=-1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矩阵的特征值和简单矩阵的特征值的求法和性质。根据矩阵特征值的和等于其对角元素和的性质,以及A,B两矩阵的特征值相等,可得2+0+x=2+y-1,即x=y-1,从而可得(B),(C)满足此条件,于是排除了选项(A),(D)。如果选(C),则矩阵B有0特征值,故矩阵A也有0特征值,由此得A的行列式等于0,但实际计算得A的行列式等于-2,所以排除(C),正确选项为(B)。

例3:若 ,则必定有() A

B 在x=1处无定义 C在x=1的某邻域( 中,

D在x=1的某邻域( 中,

解析:本题考查函数极限的保号性质,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和排除法求解。取 排除选项(A),取 除选项(B),(D),正确选项为(C)。

2.2特殊值代入法。题目中给出的大多是一些满足一定条件的变量或函数,对这些量成立的结论对满足这些条件的特殊数或特殊函数自然也成立。通过选取合适的特殊值,将正确选项找出是解决选择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4:设 在 上单调连续, 且对任意 总有 , 是 的反函数, ()

A 3

解析:本题考查曲线凹凸的定义、函数与反函数关系及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按一般解法费时间,我们可用特殊值代入法来求解。取 +1,则 ,所以 ,正确选项为(D)。

2.3选项代入法。在选择题中,题目中的选项也包含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比如将题中给出的选项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就是处理选择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5:设

A= ,则A对应于特征值2的一个特征向量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特征向量的求法,若利用选项代入法可迅速得到正确选项。方法如下, 由特殊值的性质知只需用 的第一行去乘选项(A),(B),(C)中的向量,发现均不为零,由排除法,正确选项为(D)。

2.4数形结合法。很多情形数与形是密切结合的,借助图形可以直观地理解数或函数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可以将题目与题目中所涉及的函数所对应的图形结合起来,寻找解体的捷径。

例6:如图,P 是第一象限内的矩形ABCD(含边界)中的一动点,A,B,C,D的坐标如图所示,则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依次是()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直线斜率的概念与计算,考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由图可知,连接O,C两点的直线斜率 ,连接O,P两点的直线斜率 ,连接O,A两点的直线斜率 , ,所以当P点与A点重合时 取得最大值,P点与C点重合时 取得最小值,正确选项为(A)。

合理地运用上面介绍的解答单项选择题技巧,可提高做题的效率,但必须在牢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经常有意识的联系,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文灯.2013年考研数学单项选择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 马文杰,罗增儒.高中生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和猜测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4.

上一篇:毕业生暂缓派遣申请书下一篇: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及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