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2024-07-14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共8篇)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篇1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这里要谈的,是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就是要排除开现在存世流传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所写结局,只论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原本”,以及脂砚斋批语透漏的、前八十回中“草蛇灰线”提了开头、而现在已经“迷失”的后几十回所写结局。本文只谈其思想性,是由于:曹雪芹《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它总体的艺术性构成,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梁归智等专家、学者已经撰文剖析评论,鞭辟入里,我佩服得很,不敢,也“毋庸置喙”。而对于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一些学者的评价,我却认为过于拔高;“知人论世”,我有些话,忍不住一定要说。

曹雪芹《红楼梦》的哲学指导思想,我认为仍然属于儒家,是儒家王守仁“心学”传人李贽一派,但还没有李贽那么激进。《红楼梦》主角贾宝玉,“毁僧谤道”,却仍然推崇“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贾宝玉推崇儒家经典《四书》中《大学》“明明德”,烧掉其它书而保留了《四书》,显然是认为值得继续学习;女主角林黛玉,其父亲为她延师教读,读的也是《四书》。如果认为儒家王守仁和李贽学派仍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支,那么,似乎不应该把曹雪芹抬到“封建叛逆”的高度?

曹雪芹《红楼梦》“大旨谈情”,我认为其哲学根源也来自王守仁和李贽:王守仁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传习录》);李贽《童心说》,推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林黛玉“情情”,贾宝玉“情不情”,在曹雪芹心目中,应该都是自然流行的“良知”,都是没有受到现世污染的“童心”。

当然,曹雪芹“大旨谈情”,也受到了汤显祖、冯梦龙、金圣叹等文学家的巨大影响。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大胆追求爱情的“有情人”,并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冯梦龙编纂出版《情史》,汇聚古今男女情感、情欲事迹,在序言中说自己“余少负情痴”,扬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金圣叹批点小说《水浒传》、戏曲《西厢记》,提升它们的地位和《庄子》、《史记》并列,推崇表现男女爱情的《西厢记》是“天地妙文”。

谈情,钟情,往更远追溯,有儒家说《诗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有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对曹雪芹更重要的,我以为是魏晋时期阮籍、王戎等人的作为。张宜泉诗序记曹雪芹“字梦阮”,敦诚赠诗说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把他比作阮籍;这些,我在《爱红臆谈》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引述。《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曹雪芹对这个典故应该很熟悉。他后来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我认为是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一是他创作的《红楼梦》要“进呈御览”,被强迫修改,他悲愤莫名却又无可奈何;第二就是他唯一的“幼子”因病殇逝,他“悲不自胜”!

没有宝黛式爱情作基础,纵使结合为家庭,在曹雪芹笔下,也多变成“怨偶”;如贾琏和王熙凤、迎春和孙绍祖、薛蟠和夏金桂,等等。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婚姻家庭方面,曹雪芹仍然是秉承的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即男子可以一妻数妾。宝玉的父亲贾政、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我以为,都还属于“正面人物”;而他们全都有妻还有妾。宝玉心中除了要娶黛玉为妻外,已经当面委婉应许袭人、紫鹃做小老婆;即使不说麝月吧,晴雯若不早逝,想要做宝玉妾侍的愿望,在曹雪芹笔下,宝玉应该也是愿意满足她的。

周汝昌先生提出:贾宝玉的爱情对象,其实是史湘云。这个问题牵扯面广,要另作别论,这里不谈。

曹雪芹《红楼梦》的政治观点,我以为,仍然停留在中国式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民主”这样的西方传统,还才由卢梭重新阐发,传播到北美殖民地;这种现代玩意儿,那时还没有传来中国,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呢。他贬斥“国贼禄鬼”,只是反对那些专为自己谋私利的官吏;和王守仁、李贽一样,他并不反对皇帝。他让主人公贾宝玉歌颂“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还说要“作践”匈奴“犬戎”,发扬武勇,“为君父生色”。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已经著文立论,反对封建专制;对比起来,曹雪芹《红楼梦》在这个方面不能说是先进的。

曹雪芹《红楼梦》,是揭露了中国式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没落,把后代历史学家都称赞的“康、雍、乾盛世”贬为“末世”;但是,当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应该有其思想政治要求,曹雪芹却没有表现它们,没有为封建“末世”指示任何出路。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立场,苛求于古人。曹雪芹虽然“无材可去补苍天”,甚至到后来他还很可能脱离了“包衣旗籍”;但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诸方面,他和清朝满族统治者,仍然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决不能忽视这一点,而把他看得、评价得好像一个“革命者”。

曹雪芹在他的巨著中,形象地描述,多方面探讨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各种各样的努力,想要生活得更好;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腐朽衰败,必然灭亡。曹雪芹《红楼梦》如此思想性,已经够了不起了。

根据张爱玲先生《红楼梦魇》的研究,曹雪芹《红楼梦》的早期稿本,所写的贾宝玉,是一个“性格的悲剧”。贾宝玉富于同情心与想象力,思慕太多,以致人我不分,念念不忘;没有能够专心读书,科举出仕,家庭败落以后就只能成为无业游民。“性格决定命运”,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导致他必然只有悲剧命运。

而现在存世的脂评本《红楼梦》,主要是曹雪芹后期修改创作的稿本;这其中的悲剧,已经是社会性悲剧,“历史必然性的悲剧”。

贾宝玉林黛玉,徒有美好的人生理想,不见容于当时那腐朽社会。贾宝玉的爱情理想超前高级,然而,在那个家庭那个社会却不能实现。

贾宝玉即使按他封建家长所愿,与薛宝钗成婚,努力读书应试、步入仕宦,又能如何?书中就写有贾政,出外做官,方正清廉,却被机巧者看作迂腐,终于被蒙骗,不能当好官。

反面,贾雨村奸巧狠恶,巴结权贵往上爬,为贾赦夺人古扇,竟生生地制造出冤狱。但是,按照脂批提示,最后结局,不也“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没有好下场吗!

也就是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封建社会、封建家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鼎盛过后,就必然衰败,任你怎么“补天”补地,也改变不了悲剧的命运。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就让跛足道人唱“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预示全部结局。辩证地看,“了”也就是完结;旧的因缘完结了,可以开始新的因缘,这也就“好”。“好”也就是完满;既完满,就必须完结,否则,“乐极悲生”,仍归完结,但却是别样的完结,你本心所不愿意有的完结。因此,社会人生,确如曹雪芹让跛足道人所唱所说,“好”就是“了”,也必须“了”。外国智者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看歌德《浮士德》,和魔鬼订了协议的浮士德,刚一感叹“真美啊”,那靡非斯特就来收取他的魂灵了。

因此,论述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就要注意到:他表现出一个巨大的社会性悲剧,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两难处境,窥见了宇宙演化的秘奥。

在这个社会性悲剧中,人世间美好的东西都被撕碎了。但是,青春、亲情人情、纯洁的爱情,仍然如此美好,令人不能忘怀!怎样才能保全永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读《红楼梦》,促使你不断思考、反复辩难。

不只艺术魅力,《红楼梦》的思想性,也魅力永在!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篇2

一、激趣为首, 迂回设问, 走入教材, 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 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 我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毫不相干, 但是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在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 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 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 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 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 不断地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 我适时地作以点评、分析,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 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 把握重点, 鉴赏人物, 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 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 于是, 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 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 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 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 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 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 (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 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 变成了生成性资源, 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 探春劝她“菱姑娘, 你闲闲罢”, 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 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 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 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 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 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 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 悟性极强的香菱“挖心搜胆, 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地学诗, 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 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 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 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 下课时间也到了, 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领《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生动传神的描写, 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还不足以享誉世界, 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 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 是没法解决的, 所以, 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 (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 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 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 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 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 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 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 有学生明确地说: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 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 抬高了她的身价, 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 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从《红楼梦》全书来看, 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 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凌辱和毒打, 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 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 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 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已超出了我的预设目标, 教学只需要用三言两语便可把教学引向深化: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 又是女性的赞歌”, 在《红楼梦》描写的人物形象中, 女性形象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 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等, 这些形象都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和赞美。与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 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 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 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推崇女子, 鄙弃男子, 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 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要知道曹雪芹是生活在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 我们先不论《红楼梦》宏大的规模、高超的艺术技巧, 单这样超前的思想认识, 就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了。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艰苦而充满乐趣的思维之旅。成功的课堂教学, 必须启发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多项状态, 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取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的高效目的。

关键词:《香菱学诗》,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

参考文献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篇3

关键词:《香菱学诗》;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1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人类文化结晶,吸收人类文化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笔者试图通过学习《香菱学诗》,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角度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分析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能够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初步感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伟大之处。

一、激趣为首,迂回设问,走入教材,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我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毫不相干,但是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在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不断地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我适时地作以点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把握重点,鉴赏人物,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于是,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变成了生成性资源,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探春劝她“菱姑娘,你闲闲罢”,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香菱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地学诗,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下课时间也到了,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领

《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传神的描写,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不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是没法解决的,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有学生明确地说: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抬高了她的身价,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凌辱和毒打,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红楼梦读书思想总结 篇4

用“辛酸泪”来概括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巨著《红楼梦》,是再精妙不过的!但只再想问一句:“红楼一梦为谁痴,涩泪一把谁堪忍?”想是对此著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不仅是一座普通富贵国亲的园子,更是一部见证了宁荣二府兴衰的书!

从元春嫁进深宫,宁荣二府花巨资修建这座省亲别墅,到最后变成闹鬼的荒园。这之间,有宝玉“对额动诸宾”的机灵,“投鼠忌器瞒脏”的情义,“杜撰芙蓉诔”祭晴雯的`柔情;有黛玉“埋香冢泣残红”的多情,中秋夜与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才华,亦有“焚稿断痴情”的痴气;有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切,老祖宗“两宴大观园”的气派,湘云“醉眠芍药?”的无邪,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诙谐,凤姐“抄检大观园”的威风,更有园内众姊妹们“共结海棠社”的佳话!

偌大的一个大观园,锁着一段段恩恩怨怨,一桩桩爱恨情仇,一滴滴辛酸眼泪,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是个何等富贵的家族,何等精致的园子!

竟没想到结局竟是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离乡的离乡,留下那一个往日充满阳光、笑语,如今荒凉,闹鬼的空园!

这岂仅仅是宁荣二府衰败的历程,也是“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从兴到衰的写照,更是对封建大家族的封建思想的极大讽刺!

关于金陵十二钗

对于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是有偏见的。诸如秦可卿、元春、巧姐这三人,几乎是除了了解她们的身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包括她们的性格,皆一概不知。

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那首《忆菊》中的“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这一句。喜欢她的随遇而安。然而,她却受封建教化思想太重、太深,遇事太“随”,全然不像探春那样有主见,敢于斗争,最终嫁了宝玉,孤苦一人守着空房。

对于林黛玉,也只有用她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来形容了。我不喜欢这样一位多情、多泪又清高自傲的女子,对于凡世不屑一顾,却为尘世肝肠寸断!

真正喜欢的,是史湘云的豁达!她的身世遭遇几乎与林黛玉相同,却从不把悲伤放在心上,洒脱地面对一切,开开心心地过日子,甚至到最后的守寡,也是坦然从容,不比林妹妹,总有流不完的泪。

另一人自然是王熙凤——这个小说中塑造的最经典的角色!她的出场、铁槛寺弄权、泼醋打平儿、借剑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性格刚烈、直爽,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泼辣”、“阴险”的琏二奶奶,是宁荣二府有一无二的,更是封建家族有一无二的女强人!喜欢凤姐的脾气,不娇柔造作;只可惜这样一个女子,要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遭人冷眼,曲解了她的心,孤苦一人走上了黄泉路,这个昔日威风大震宁荣府的王熙凤,可怜一生为家计争强,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写金陵十二钗,是极具悲剧色彩的,它胜于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程度!它写迎春、元春、王熙凤、林黛玉的死,写惜春的出家,探春的远嫁,以及巧姐的离家,妙玉的遭劫,湘云的守寡——这些无不从女子的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她们一生的悲剧命运,想来用林黛玉的一句诗来描绘,是极好不过的,那便是“冷月葬花魂”……

关于通灵玉

要说宝玉的这块通灵玉,自然要从说宝玉开始。

小说中“甄”、“贾”二宝玉,即“真宝玉”和“假宝玉”。甄宝玉幼年虽和贾宝玉一样喜欢同众姊妹们玩,但后来变得正经好学,搞得满腹经纶,而他最后的结局小说并没有交代,他是否考取功名,我们也无从得知。

而贾宝玉生性聪慧,却是个不思进取之徒。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后经仙人指点,方看破红尘,用心读书,中了乡试后出了家。

对于甄宝玉下落的留白,是十分高明的!这实在是应了太虚幻境入口的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而小说的最后一回,是确切地点出了“宝玉即‘宝玉’也”。——这个结局,对于每个认认真真读了《红楼梦》前一百十九回的人真真切切是当头一棒!我自己读到此处时,是鼻子一酸,有想哭的冲动的!

在第一回中,写道“就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一直以为宝玉的通灵玉才是那青埂峰上的石头……

小说的第九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从写怡红院十一月开了株海棠花,到宝玉的通灵玉莫名其妙地丢失,之后就净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宝玉成了呆子,大观园闹鬼,宁府被抄了家当,凤姐撞了秦可卿的鬼魂……

一块石头就这样“枉入红尘几许年”,让尘世女子为它落泪、归天、受冤,让宁荣二府妻离子散,最终却“尘缘已满,携归本处”,落回青埂峰——这样无情的结局定是叫作者本身也是“不忍而为之”的,不然,他怎会将这石头的归宿安排在与“情根峰”谐音的“青埂峰”!

关于后四十回

曹雪芹将《红楼梦》著到第八十回,故事的一部分结局已初露端倪,但高鹗补的后四十回却是硬生生地将曹雪芹的设想一一更改!

论对这个故事的下手,曹雪芹无疑是要比高鹗“狠”的!他的原意定是要让宁荣二府全部败光,只有高鹗不忍心这样,于是让“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曹雪芹狠心要让香菱活活被夏金桂害死,高鹗却把夏金桂弄死,把香菱扶了正;曹雪芹下决心要把湘云配给宝玉,高鹗却舍不得冷落了宝钗……

这也许是高鹗一人比不上现在的“红学会”,看不太出前八十回中的玄机,就像他不知道曹雪芹为凤姐结局安排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怎么个死法,就只好让她草草地、莫名其妙地死了!(此诗句至今未有人猜出曹雪芹的本意是要叫凤姐如何死法)

但也许,中国历史上也仅有高鹗一人忍心让林黛玉死!这一死,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升华到至高点,胜于一切其他结局——这点,恐怕是高鹗补得最成功的一段了!

然而我却觉得,补的四十回虽算不上完美,但读来却更叫人寒心、悲凉——这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却不知如何说出个“为什么”来,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残缺也是美。”

——而《红楼梦》本身,不也是一个残缺吗!

《红楼梦》,真是一部让人看了不禁流泪的人间悲剧!我们随着这块顽石,一道游历了尘世的风风雨雨,体会了一番儿女柔情,感悟了一段爱恨情仇,见证了一部旷世悲剧!

有道是: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记:

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出错!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我认为首先要拥有的,是勇气!这勇气,并不单指你是否敢于评价这本巨著,敢于部分否定这本巨著(高鹗的后四十回补本);而是要看你是否敢于创新——打破《红楼梦》读后感的一贯传统,只从“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切入。

其实,细读《红楼梦》,会发现大观园、金陵十二钗、宝玉,包括小说自身在内的四个结局,是最能体现《红楼梦》的魅力的!所取的四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段段其实都提出了“红楼一梦为谁痴?”这一问,反复地点题。所以个人认为,这篇读后感历时两天,写得算是成功的!

《红楼梦》,真的只有待到读完了她才会发现其灵魂的深邃,怪道人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红楼梦》,简直是种精神上的极大浪费!”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篇5

如果说起张爱玲的小说,人们往往无法回避的是,张爱玲所最钟爱的两套书,即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张恨水的若干作品。然而尤以曹雪芹的作品影响最为深刻,张爱玲就曾说人生三恨中有一恨为红楼未完,甚至还写下一本《红楼梦魇》来考据《红楼梦》,可见其对《红楼梦》痴迷之深,喜爱之狂热。那么这本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带给张爱玲的难道仅仅是考据的欲望么?我想,《红楼梦》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一、环境的架构——家族

《红楼梦》中分别写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以贾家为主,作为故事发展的场所和背景,而王史薛三家为辅,交代和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这样的家族是由许多小家庭构成的,大家长的子嗣娶妻生子开枝散叶,从而构成了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例如贾府荣国公贾源这一脉中,其子贾代善与史太君生贾赦贾政贾敏,二儿一女,贾赦生贾琏、迎春,一儿一女,贾琏与王熙凤生巧姐。贾政与王夫人生贾珠、元春、宝玉,与赵姨娘生探春和贾环,贾珠与李纨生贾兰,宝玉也与宝钗育有一子。贾敏外嫁,自此不谈。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大家族是以封建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个小家庭为基础组成的。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构架了一个家族——白家,白家这个没落的家族居住在家族世传的老公馆中,外表虽说光鲜却已走到了穷途末路,全靠典当祖上传下来的物品过活。这个家由老母亲白老太太,三儿子与四儿子的家庭以及三个女儿构成。还有如《金锁记》,《怨女》等故事都是发生在中国旧社会的大家族中。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族小说,其发生的背景,以及故事的架构,对张爱玲的小说都产生了影响。同时,以家族小说为背景,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为家庭成员,小说的情节多以家庭纠纷为主。

二、人物的共通

(一)男性角色

1、父亲角色的弱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主要的男性成员为框架,形成了中国社会中的家族。男性角色,尤其是父亲的形象,除了承载着传统社会赋予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社会性特征外,还被作家赋予了与此相协调的“高大”、“果断”、“威严”、“勇猛”等自然性特征。然而在《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写作中,这样的特征却有所流失。

《红楼梦》中,代表贾府这一大家族威望的是贾母,然而对于从父系社会名义上而言的家长贾赦和贾政的描写多为面目可憎的。详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子,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阶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二爷说:“人家怎么弄来了?”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气了,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了,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

由上可见,贾赦为了一把扇子,便唆使贾雨村,使得石呆子坑家败业,不知是死是活。然而贾赦在面对儿子贾琏指责时,显得不以为然后来更是恼羞成怒,与几件小事凑在一起,便打了起来。然而这样一个设定,这样一个有关于父亲的形象,是不符合一个中国传统所谓“诗礼簪缨之族”的。

作者曹雪芹在描写主人公贾宝玉时,除去描写其与丫鬟姐妹的嬉戏,还常常描写到贾宝玉与其父亲贾政的冲突。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贾政几欲打死贾宝玉。第三十六回击鼓传花时,花传到贾政手中,贾政讲了一个怕老婆的人,舐老婆脚的笑话,这个笑话是相当恶心的,可见贾政品味之低级。更由俞平伯先生所说,贾政之名谐音为假正经,并且通过其周围其他人的描写对他进行烘托,如门下清客之流。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父亲形象的淡化较之《红楼梦》更甚,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于父亲的形象架构并不高大,但是却给予了父亲在家族中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对于父亲形象的架构,张爱玲继承和发展了《红楼梦》的这一特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进一步的淡化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影响,对于子女的影响。例如在《倾城之恋》中,白家这个靠着夕阳余晖而生存的家族,并不存在一个定名为父亲的大家长,这个大家长留给儿女的除去一些回忆,没有任何在精神上的影响。相反,白家中的白老太太虽少发一言,却仍然居于核心地位。《金锁记》中的姜老太太,《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们都是张爱玲笔下由于家族中男性大家长的缺失,而自动扮演家族权威的女性。这样一个与《红楼梦》相似的架构,则反映出张爱玲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抽离了男性父亲的形象。

2、其他男性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家族作为事情发生的背景,家族中有男性有女性,然而不论是《红楼梦》还是张爱玲的小说她们都对男性形象产生了变化。

⑴、男性形象的坦诚化

《红楼梦》中的男子并不同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平面形象,他们有更多的欲望,或许是拿不上台面的欲望。而《红楼梦》中的男子,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荣耀之极的大家族中,则给了他们更多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手段。比如其书中好色如贾琏,“在情操的表现上是动物似的人,连欲望都是动物似的,因为没有矛盾冲突的内心,常能在性生活上得到肤浅的快乐,对他所接触的女性,不论凤姐、平儿、多姑娘、鲍二的前妻、尤二姐、秋桐,他所表现的一样糊涂而简单,永远是饿狼般的饥不择食。他所沉迷的性的对象,是没有选择、没有品位的。”贾琏则是个“身处在不幸之中而自身已经麻木的精神病患者”。再如呆霸王薛蟠,他为因香菱而引发的纠纷而打死对方,体现出其“愚而好强”的性格。可见曹雪芹对于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与读者坦诚相见的,曹雪芹写这些男性的好色与愚昧,同时也写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贾琏对于贾雨村强抢石呆子家的扇子来巴结父亲贾赦的行为不屑一顾。同时曹雪芹也写到了这些人身上有趣的现象,比如贾琏和薛蟠同时惧内,贾琏惧王熙凤这样的女强人,而薛蟠则惧夏金桂这样的悍妇。可见曹雪芹并未将男性形象平面化,而是使其丰满起来。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也以毫不掩饰的方式描写了一系列的男性形象。比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范柳原放浪形骸,四处留情,收买女人的心。但是通过与白流苏的调情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范柳原对于女人爱情的一种需求,这是否可以归结于由于范柳原私生子的身份,而导致其对于人间温情的缺失,一方面他渴望体验所谓温情,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负责任。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或者说是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矛盾心理在范柳原的身上不断交织。可见,范柳原这个形象,是一个坦诚的形象,对于男性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的正面描写,使得这个形象丰富起来,与读者坦诚相见。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怨女》中的姚二爷是一个残疾或者说是从生理到心理的畸形人。这样一个畸形的,无法满足女性对于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的幻想的男性,张爱玲对其的塑造也是非常坦诚的,不加掩饰的。尤其是姚二爷在于其妻子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希望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但又沉湎与现状的状态。

⑵ 男性职能的弱化

针对男性在家族中的职能,《红楼梦》中的描写却没有女性的那么多,例如,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王熙凤管理家族,但是却没有重点写道贾琏所做的事情,对于贾琏的工作着墨不及王熙凤得多。贾府的核心人物也是贾母而非其他的男性家长,那么,男性职能的弱化有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如何体现的呢?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的被畸形化、残疾化和根本就不存在的男性形象。例如《怨女》中的姚二爷,《花凋》中的郑先生。通过对这样一些从身体到精神都残疾的男性形象的塑造,来淡化男性在家族中的职能,凸显了女性的作用。

(二)女性形象

1、女性作用的强化 伴随着男性形象的淡化,女性形象开始强化起来,在红楼梦中,最为令大家津津乐道的的金陵十二钗,或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曼桢或白流苏这样的人物。可见,女性在小说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红楼梦》中,贾母就作为贾府的权威人物人物而存在,而故事的主体架构则是由一群女子来撑起的,这就与传统的父系家族形成了矛盾。《红楼梦》中的女子形象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有金陵十二钗,围绕着这金陵十二衩,发生这故事,金陵十二钗之间也发生着故事,这些小故事便构成了《红楼梦》。并且在曹雪芹的笔下,着墨最多的仍然是女性,钗、黛、湘云不提,也有元、迎、探、惜,以及众多丫鬟。都是有血有肉,有才情,有思想的人物。

论酒文化与红红楼梦 篇6

关键词:酒文化 《红楼梦》 结构

论文摘要:对于《红楼梦》中酒的描写,我们称之为酒文化。小说中的酒文化描写为全书的结构布局、塑造人物、连缀故事、展开情节等方面服务,作者也正是利用酒文化的描写来设计小说的关目,有机地结构小说。

中国文化的根柢属农耕文化,用粮食酿造醇酒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所具有的致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独特的感官世界,并由此而在历史的思想精神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酒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留下脍炙人口的饮酒诗,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说无酒不成诗。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本人嗜酒如命。敦诚在《四松堂集》卷一《佩刀质酒歌》题记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秋天的早晨,敦诚在其兄敦敏的别墅槐园,恰巧碰到雪芹,当时风雨淋涔,朝寒袭衣,雪芹酒渴如狂,但他们身边都未带钱,于是敦诚便解下佩刀沽酒,雪芹非常高兴,大笑称快,立即作长诗一首,高声朗诵,以致谢意。裕瑞《枣窗闲笔》记述说他“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又说:闻其尝作戏语:“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以南酒浇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在《红楼梦》中,酒是使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并且不断走向高潮的重要因素。酒贯穿在《红楼梦》中,并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回写贾雨村在中秋佳节到甄士隐家做客,二人归坐,先是宽斟慢饮,次渐谈至兴浓,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雨村酒后吟诗与宋江醉后题反诗一样,均暴露出他的野心,为后文埋下伏笔。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贾珍便去寻尤三姐饮酒取乐,贾琏去向贾珍请安,又拉尤三姐说:“你过来,陪小叔子喝一杯。”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贾珍笑骂,并说要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尤三姑奶奶!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自己绰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搂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吃过了,咱们来亲香亲香。”唬的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尤三姐这等无耻老辣。这一段精彩描写把尤三姐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尤三姐在酒场上巾帼压倒须眉,连贾珍、贾琏也不放在眼里。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黛玉到薛姨妈家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们吃饭,席间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吃醋,借丫头送手炉讽刺宝钗。这段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黛玉、宝钗等人的性格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薛姨妈、宝钗借宝玉吃冷酒表现对宝玉的爱护,黛玉因此而吃醋,当薛姨妈问黛玉时,黛玉巧妙地掩饰过去了。这实质上也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一次暗斗。三十九回宝钗替湘云作东道,摆的螃蟹宴,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心,既显示了宝钗会做人的处世态度,又显示薛家丰厚的家底。为日后金玉姻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众人酒后写的菊花诗堪为绝唱,宝钗的螃蟹咏深刻地讽刺世人。五十回宝玉酒后访妙玉乞红梅,众人作红梅诗很有深意。

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宝玉喝的酒名为“万艳同杯”,前人早已指出谐音“万艳同悲”,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写的是女儿们的悲剧。

《红楼梦》几次重要的宴饮描写都预示着以后人物的命运。如六十二回,宝玉生日,筵席上众人玩射覆的游戏。湘云、黛玉的酒令均预示着后来两人的命运,宝玉、宝钗的射覆“敲断玉钗红烛冷”也预示着两人未来的婚姻悲剧。筵席过后则出现一幕“湘云醉眠”的美好画卷,湘云醉后香梦沉酣,卧于石凳上睡着了,周围芍药花洒了一身,一群蜂蝶闹闹嚷嚷地围着她,嘴里仍说着酒令。众人推扶她,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这幅画卷展示湘云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性格。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怡红院开的生日宴会上,众人行的酒令,抽的签上写的话则预示了各人日后的命运,例如探春抽的签上面是一支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此签预示了探春日后远嫁作王妃的命运。而黛玉抽到一支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写着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预示着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刻画出宝钗是一个成熟世故的冷美人。袭人抽到一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为后文袭人嫁给蒋玉菡埋下伏笔。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席上众人行的酒令也预示出日后的命运。像宝钗“陇水无声冻不流”似乎预示日后守寡的命运。黛玉的酒令因是《西厢记》里的句子被宝钗听出,引出后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两人和好的情节,深入刻画宝钗成熟圆滑善于笼络人心的性格。二十八回冯紫英家宴席上,众人的酒令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宝玉唱曲及酒令“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形容瘦”,预示着宝玉的婚姻爱情悲剧。蒋玉菡的酒令“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合和”及酒底“花气袭人知昼暖”预示着蒋玉菡日后将和袭人结婚。薛蟠的酒令及哼哼韵刻画出他粗俗不通文理的性格,也为其日后与夏金桂的婚姻埋下伏笔。接着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进一步暗示后文他与袭人结合的结局。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写贾母等人领刘姥姥逛大观园,刘姥姥酒后入厕,出来后迷了路,无意闯进怡红院,看到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这是借刘姥姥的眼来看怡红院与日后再入大观园凄凉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与贾家败落后,宝玉入狱神庙(据脂评八十回后贾家被抄,有茜雪红玉狱神庙探宝玉的情节)以及宝玉出狱后“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据脂评)形成鲜明的对比。

七十五回中秋宴席,贾珍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萧,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这一段描写宁国府祠堂内鬼魂长叹,预示着贾家败落的日子快要来临,而贾珍等人却穷奢极侈,安富尊荣,丝毫不考虑后事。中秋家宴上贾赦说的笑话意在讽刺贾母偏心,贾政说的笑话则显示出怕老婆的性格,暴露出家族内部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加速了贾家的败落。贾母酒后听到凄清的笛声,忍不住堕下泪来,似乎预感不幸将要降临。

四十四回王熙凤生日,宴席上众人敬酒,尤氏对王熙凤说道:“一年到头难为你孝顺老太太、太太和我。我今儿没什么疼你的,亲自斟杯酒,乖乖儿在我手里喝一口。”凤姐笑道:“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尤氏笑道:“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象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凤姐见推不过,只得喝了两钟。尤氏的这番话是谶语,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败落之后王熙凤被贾琏休妻,哭向金陵事更哀。在《聪明累》里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明王熙凤被休早死的命运。同时,尤氏、鸳鸯等人敬酒,凤姐喝多了,要家去歇歇,又引发了下面精彩的情节。凤姐发现家中贾琏正和鲍二家的在干好事,两人背后骂凤姐是“阎王老婆”,“夜叉星”,凤姐撒泼大闹,众人上来解劝,贾琏“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这次大闹的结果鲍二家的上吊自杀,使贾琏对凤姐更加不满,为凤姐日后被休平儿扶正埋下伏笔。这一系列的情节都由王熙凤过生日饮酒为线索贯穿起来。《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相遇是因为酒。两人在酒店相遇,谈起贾府的兴衰,把贾府的几代人的大致情况作了介绍,使读者有了大致的了解,并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四十七回薛蟠酒后调戏柳湘莲遭柳湘莲苦打。这一节“呆霸王”薛蟠与“冷二郎”柳湘莲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后文贾琏给柳湘莲提亲也是在一酒店。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篇7

不可否认, 《红楼梦》开篇首回是一部重头戏, 这包括甲戌本的凡例, 即作者叙说其书体例及成书来由的部分。因为一部小说, 浩浩数十万字, 其中千头万绪, 皆始于开篇的叙述头源。所以, 这个源头涵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包括故事的缘起、小说的主题和主体、作者创作的缘起、作者的情思旨意, 等等。

而同时呈摆给作者的一个难题是, 要收获很好的艺术效果和阅读效应, 他又必然在一种自然而然而又能吸引读者的文本行进中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因而他需要有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 才能将这些深层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文本述说中, 以美的姿态和深思的涵容来启发和打动读者, 同时又不露痕迹。这就需要对开篇首回进行精心的营构。

这一方面需要作者有意而为之, 另一方面, 却决不是有意采用的写作技巧所能单独实现的。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一种原始情感的冲发, 才能达到这种创作的神妙境界, 既自然流转而又隐显涵括, 融入如此丰富的内容。曹雪芹本人是诗人, 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多情, 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称“爱君诗笔有奇气, 直追昌谷破藩篱”[1]又说, “牛鬼遗文悲李贺, 鹿车荷锸葬刘伶”[2], 足见其作为文人的情感充沛。情感的冲发是艺术的原动力, 在已有文笔技巧的基础上, 作者可以在情感的冲发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笔法手段, 而且使得这种运用达到不受拘限的化境, 而自然驱驰。另外, 艺术情感的冲发可以给人以灵感的思维突现, 使创作过程变得如泻洪奔腾。此时, 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潜在哲思, 以及他作文的意图安排, 行文的意识流脉和思维走势, 于是也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文本构筑和语言呈现中。而且这个情思的融现是必然的, 因为在灵感冲发之时, 他的思维达到了通贯的境地, 而必然在一个时段里涵容巨大的情感因子和思理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从作者的显像文本中提炼寻绎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原因。

二、寓于文本细节中的情感旨意及多种笔法

在研究《红楼梦》的开篇文本时, 我们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统称为情旨。情包括作者本身固有的情感, 对自己真事的悯怀, 对书中人物的褒贬肯否, 还有他对自己精神孤独执着的自悯和坚决。旨包括他构撰全文的创作思路, 他隐显自己真事的意向, 以及他对于不同人物思想的思考, 还有他对于人生哲学的理解。这些情与旨在开篇首回, 包括首回前的凡例中, 即十分巧妙地隐含着, 它们构成了全书思想主旨的头源。

我们对《红楼梦》开篇情与旨的探寻, 应以开篇文本为基础。《庄子·天下》篇言:“以巵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敖倪于万物”[3], 作者的“真”“广”“精神”, 也即情与旨都是依托于文本, 寓含于文本中的。因此, 寻绎作者深层情旨的过程, 也就是详细剖解首回文本, 包括开篇凡例的过程。当然, 我们所引据的文本又不止这些, 而是可以扩展到第二回以及小说中与人物相关的其他内容。我们可以详细解析首回诗语运用的深层意思, 题名凡例的言外之意, 人物设置所体现的思想性, 以及叙事分层背后的哲理, 还有作为作者自白的“都云作者痴”[4]一语的蕴涵深意。这种文本的细解, 应该是我们考察情旨的途径, 也是对文本笔法技巧本身的探索。它包括作者以诗缘情并言志, 预示小说主要人物故事及思想意旨的笔法;其欲显故隐与真假反语的笔法;其以人物名称或谐音暗示思想, 并寄寓自己态度的笔法;其通过叙事层次展示哲理的笔法;其以大而化之的“痴”语总结自我的笔法。通过这个从文本从显层到深层情旨的探寻过程, 我们可以接近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因而这也是艺术求真的过程。

三、情旨核心:智慧崇高与本真的生命苍凉

周汝昌先生关于红楼文化有“玉纲”、“红纲”、“情纲”三纲说[5], 围绕一个“情”字, 这已经攫取到小说的情旨原味。而通过细解文本, 通过对艺术真实的探掘, 我们可以深入到《红楼梦》开篇文本情旨的核心, 即小说的哲学终极和情感极致。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哲学的探讨, 最后深入到人作为智慧生命觉悟后所面临的困境, 即灵性觉悟后的现实矛盾和超前孤独, 看到这种因超前而矛盾着的孤独悲哀。而作者的情感也就在这个觉悟的哲学核心上, 凝聚了精神的执着勇决, 因这种不可改变的精神伟力, 也铸就了巨大的孤独和悲感哀叹。而这种悲剧的孤独坚决, 即文中以“作者痴”来概括的最高情旨内涵, 却恰好构成了艺术的崇高。因为作者越是坚持孤独悲哀, 他越是肯定自己的觉悟超前, 也就越肯定自己的智慧灵性。而这种智慧灵性, 却是凡俗的生命境界所不可企及的, 因而他是真正的崇高与伟岸。读者在朦胧的阅读感受中, 不自觉地被这种崇高伟岸冲击着, 因而产生膜拜与同情, 甚至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模仿。清代女子读《红楼梦》入迷, 效仿宝黛, 就是简单的一例。这种阅读效果恰是小说的智慧崇高所带来的艺术效力。《红楼梦》的艺术效力, 也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效果, 所以这部小说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红楼梦》打动人的, 在最深层, 是它作为智慧觉醒的崇高与伟岸;而在表层, 则是它的悲剧特性。它通过哲学的寓言, 把人的生命本真呈显出来。而这个本真的生命状态, 却是一种回溯于苍凉境界的无奈之境, 在书中即是寓言式的石头境地。石头历世撰书可喻作者“经历一番梦幻之后而作此《石头记》” (第一回) , 即作者创作的真实本事。而不论艺术创作的内容, 即《石头记》的故事多么丰富多彩, 不论石头历世的经历有多繁富, “作者”所“历”的“梦幻”有多曲折, 创作本事的头与尾却始终都是十分苍凉的孤独境界。石头历世之前在大荒山过着寂寞无聊的日子, 历世之后也依然回归于大荒山的苍凉境地孤独无奈度日。“作者”“梦幻”前是平常度日的清寂, “梦幻”之后依然是梦的消散和现实的清寂。而真正的作者在创作之初与之后, 在走出故事幻想后, 也无非是故事的烟消云散和眼前实际生活的平凡和无聊。总之, 历世的石头要回归大荒山, 而做梦作小说的人最终要归于生命的消逝无痕。只要有小说故事的存在, 有艺术世界的存在, 就必然有艺术世界的内外之分。在其内, 是丰富多彩, 而在其外, 终归于寂静。而热闹与寂静的对比, 使得人走出艺术世界之时, 生命回归之后, 会生出一种沧桑悲凉的意绪。艺术过程的结束是对生命本真的回溯, 而这个本真的生命状态是艺术、梦、历世经历后的一种消散空无的境地, 使人感到彻骨的苍凉和无奈。《红楼梦》给读者展示的, 正是这样一种回溯于苍凉的生命本真。

而这个本真, 在开篇首回即以石头历世归来作书的故事进行了暗示, 这是寓言的启发。这也是作者在全书之首给予读者的提醒, 即在入戏之前, 就先告诉读者, 虽然戏中精彩纷呈, 但不要忘记戏尾曲终和戏外的苍凉冷清, 那才是书中一切故事幻象的结局本真。这其实也是作者对读者就人生问题所给予的提醒, 即不管人生多么曲折繁丽, 但它最终都如一梦, 有烟消云散的梦醒之时, 生命最终会归于老境的苍凉无奈。这种对生命的彻骨清醒含有了巨大的悲凉感慨。因而但凡是人, 但凡对人生稍加留意的读者, 他都会与作者产生同感和共鸣, 因为作者展示了生命的最终真实,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 而生命的永恒是人永恒的感情向往。这是《红楼梦》从共鸣的角度打动人, 而产生巨大艺术效力的原因。这也是一个智慧觉醒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四、层层情旨营构开篇首回

成穷在《“谁解其中味?”——解红楼梦的“梦”》中说:“所谓梦, 也即是中国人的生存维度有所遮蔽, 特别是‘神圣’这一‘高者’有所失落的表现。‘红楼梦’, 就是中国人沉溺于此种生存状态的艺术写照。”[6]他说出了《红楼梦》的“梦”性悲剧。然而这种梦醒后的悲感不仅关乎“生存维度”的“神圣”“高者”的失落, 也有对生命起灭的苍凉体认。智慧觉醒之后就要思考生命的问题, 必然看到生命的真象, 即归于消散的终极, 他于是产生苍凉悲感, 而激起人的同感, 这就是《红楼梦》悲剧艺术的实质。在《红楼梦》在一开篇, 便以智慧通灵的崇高与思考生命的苍凉打动读者, 同时也蕴含了作者自己的情与旨。我们可以通过诗语、题名凡例、人物思想这些途径层层剥析了作者的情感意旨。情即自叹处境, 自悯身世, 愤斥俗世奸猾, 无奈下认同佛道出世之情;旨即预构后文, 小心透露身世, 传达主情思想之旨。最终我们又可以通过对首回文本境地及其自白的“作者痴”一语的分析, 剥析出作者情与旨的核心, 就是其作为智慧觉醒的崇高与回溯于生命真实的苍凉。这也是整部书思想情感的最原始的头源和终极的指归。《红楼梦》在开篇首回即拢括了这一切, 而涵藏了巨大的艺术效力, 所以它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极为关键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敦诚.寄怀曹雪芹[A].敦敏, 敦诚.懋斋诗钞, 四松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46

[2]敦诚.挽曹雪芹.其一[A].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25

[3]庄子.天下[A].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61:1098

[4]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5:16

[5]周汝昌.红楼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8

《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 篇8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儒释道;伦理思想

《红楼梦》自出世以来,受到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当时封建贵族生活的全面描述,同时表达了自身对儒释道伦理道德的看法。但当前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美学特点等进行研究,而对于作者关于儒释道伦理道德的看法都忽略了,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总结了《红楼梦》中包含的儒释道伦理道德,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红楼梦》中的儒家伦理道德

对于《红楼梦》中的儒家伦理道德,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家庭伦理和宗法社会伦理,下面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

家庭伦理包含孝悌之道等内容,其中孝悌之道包含孝道和悌道两个方面,孝道指的是父子、君臣和长幼等,除了朋友这一伦关系之外,其他都是通过父子关系进行建立的,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所体现的父慈子孝更是孝道的责任体现,是人们的一种内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红楼梦》中,通过豪门贵族之间不同阶层的五伦关系对孝道进行了诠释。像《红楼梦》16回中所表述的省亲一事,贾琏曾对孝道进行了阐述。

然后是悌道,悌道是孝道的一个延伸,指的是兄弟之间的友善,对于一个家庭,只有兄弟和睦才能保证整个家庭的融洽。因此,遵循了悌道也是对孝道的一种践行。在《红楼梦》中,宝玉则是一个非常重视悌道之人,在25回中,宝玉被贾环故意推翻,导致被蜡烛烫伤脸,但其却并没有对贾环进行责骂,而是通过自身的胸怀体现了对弟弟的大度。

然后是伦常教育,对于明清时期,家族是组成宗法社会的核心,而伦常教育则是一个家族正常延续的根本,《红楼梦》中的伦常教育非常广泛,包括母教、童蒙教育和女教,其对伦常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揭示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而宗法社会伦理则包含了礼教、乐教和女性伦理,其中的礼教是对人们的行为准侧进行规范,对人们的人格进行塑造。像宝玉,其虽然非常受贾母的疼爱,但在日常的礼数上却从未缺失过。然后是乐教,其指的是礼乐对人道德的重要作用。而自后的女性伦理则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详细描述,但在《红楼梦》中的男女有别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尊重男女之间的差别,使得女性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红楼梦》中的佛教伦理道德

对于《红楼梦》中的佛教伦理道德,其包含了“太虚幻境”、因果轮回和结果思想,其中的“太虚幻境”指的是佛教中的色空观念,《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根据石头历劫的感悟从而认识到色空之间的关系。在佛教中,其将声色世界比为牵挂,只有摆脱了诸多色相的牵累才能进入到“空”的境界。在《红楼梦》中,其认为天上之“空即是“太虚幻境”,其是一个极乐世界,然后是人间之“色”,即“大观园”,其和太虚幻境内容遥相呼应。尽管大观园是一个极乐世界,但其中的每个人却无法摆脱世俗的纠缠。

对于《红楼梦》中的因果轮回思想,其主要是对应佛教的因缘果报思想,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古代一直延续,其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影响。像《红楼梦》中的马道婆害人之事败露等,最终因恶行导致自身不得善终。

最后的解脱思想则是对应佛教的苦海沉浮,佛教中认为人的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场的痛苦,人们都想摆脱痛苦而得到解脱,像宁荣二府,其虽表面奢华,但确是各种痛苦的集中之地,像王熙凤,其是一个刚强女子,最终却因自身的刚强而将心机耗尽,早早离世。为此,佛教教人们放下执着,人生才能得以解脱,尽管佛教认为人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但没有强调必须受苦,因此这一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红楼梦》中的到家伦理思想

到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以及命运管和生死观等。对于人生境界,其讲究到家的自然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发展,不去过分追求自身没有能力得到的事物,像《红楼梦》开篇的石头下世描写等,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有老子的无欲不争的处世态度,其在红楼梦中进行了重点的表述,像“甄世隱”这一人物,其名称的谐音表达了作者对无欲不争处事态度的暗示。

然后是到家的命运管和生死观,像有无相生和祸福相依等,其体现了到家的相互对立但又彼此依存的内涵。此外,还有命运的难测,包括个人命运、家族的命运以及蝴蝶效应等,一个人无法对自身的命运进行掌控,但一个人的微末言行却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像《红楼梦》中的傻大姐,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却促进了荣府的几件大事的发生。

最后则是脱离俗世和逍遥人生,像后楼梦世中的脱离世俗之桎梏等,像宝玉和黛玉二人的爱情,作者并没有对两者的宣言持肯定的态度。然后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庄子逍遥人生的境界中,其反对世俗观念对人们的桎梏,而是希望人们摆脱世俗,寻找内心的自由,在《红楼梦》中,柳湘莲偶遇跛足道人,从而让其看破红尘,从此消失不见,这种神奇正是道家的逍遥自由。

综合上述所说,《红楼梦》中对儒释道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而清朝中期正是儒释道的发展和完善,《红楼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此外,在这一阶段中,三种思想也发生了冲突和融合,《红楼梦》通过自叙形式对清朝中期的文化思潮和伦理道德进行了真实的表述。

参考文献:

[1]王海萍,李景梅. 论明清经典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6:138-139.

上一篇:对生活的感悟作文400字下一篇:人社局全年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