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反思报告

2024-10-29

质量反思报告(通用8篇)

质量反思报告 篇1

质量反思报告

各类建筑,对钢筋直径强度都有严格要求,如果钢筋用细了用小了,建筑物的强度将大打折扣,遇到自然灾害,将难以抵御。

钢筋是建筑架,钢筋的粗壮与否直接决定着建筑质量。据国家关于钢筋加工的规定,盘圆一级钢筋允许冷拉,以对钢筋进行调直并去掉其表面的锈迹,方便使用。按照国家标准,盘圆一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也就是说,直径10毫米的钢筋最多只能拉到9.96毫米。由于超过了钢筋的延伸率,它的伸张力就遭到了破坏,使钢筋变“脆”了,当受到地震等巨大外力作用时,被过度冷拉变“脆”的钢筋则会突然断裂,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

一、建筑行业反腐败要到位

正因为利益的驱动,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打建材质量主意的公开秘密,钢筋瘦身行为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此类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利益大,存在巨大的非法获利链条。国家有关部门应协同调查,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反腐,开展必要的攻势,清除建筑业中的蛀虫。对于群众举报的腐败问题要有一查一,不能忽视怠慢。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在全国建筑行业内,建立统一管理的反腐败监督网络和操作平台。

二、加大对钢筋等重要建筑材料的国家监管

对于钢筋等重要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应该有国家监管手段,在生产、运输、使用、供应、销售、加工、储备、冷轧处理等环节,应加大监管和科学评价。可以责成专门的质量检查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对建筑进行安全评估和建筑评价,要有责任人制度。对于从事钢筋作业的各类企业,应建立诚信档案,发现一起超标拉直钢筋的行为就取消经营人和法人资格。对于使用商,必须加大处理力度,要采取立即停工整顿、封存调查等措施,防止建筑危害发生。必须严肃冷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不顾国家和群众利益,违法生产和经营。要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平台,方便社会监督。

四、对于建筑招标转包进行清理

目前看,许多建筑招标后层层转包、非法转包问题很多,造成了一层压一层,逐级利润不断减少,成本不断增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不断,一些开发商或建筑承包商采取偷梁换柱等行为甚至在一定层面上很泛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用竹条代替钢筋制假的行为,有的地方还在建筑体内减少钢筋的应用量。应该在建筑领域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层层转包的行为,加大对项目建筑全程的各项安全监督。国家应对相关投招标体系,要建立追踪机制,防范借证承包,卖证转包的行为。

必须综合整治,落实责任,确保质量。首先,我们要严格执行《建筑法》、《建筑工程管理条例》、《房屋建筑质量保修办法》和《产品质量法》,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

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单位、建材及其构配件和设备的生产者、销货者的责任。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层层负责的终身质量责任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汪 昆

2011年6月22日篇二:质量反省日心得体会2 反省自查报告

姓名: 所在部门:

一、查找所在部门、项目组或个人的典型质量问题及工作作风问题(要求有事实、有依据)

2013年8月23日下午参加了董事长的关于“2013质量反省日的动员大会”,通过动员大会也反映了公司对工程质量重视,我们做为公司的员工,不仅要牢记每年的月日,在日常工作中更要牢记“质量责任重于泰山”。

从项目进入 这半年以来,也参与了其他项目组出现质量问题的处理。例如 机场工程来说,空调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在依次发生冷凝器铜管破碎,导致机组进水,进而系统瘫痪现象,同时该机场航站楼装饰装修也出现了质量问题,其出现的质量问题竟然达到57项至多,令人震惊。虽然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可能都能找到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后归结到一点都是人的问题—质量意识淡薄。

都说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利润之源、品牌之魂。这几年来因为质量原因,导致企业失去生存能力的也不在少数,但也有不少企业因重视产品质量而蓬勃发展。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结合自己手头的工程,认真对照是否真正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制度去执行。在实际工作要仔细认真的查找质量隐患,不放过每个可能出现质量隐患的地方,做好质量验收关,特别是关键部位,关键施工段,要加派技术人员跟踪监管,不能光签上一张表格就算了事。因为出现问题后,找谁的责任那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工程,我们都要做到未雨绸缪,尽量把事情想在前头,这样不仅是对甲方负责,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国内的工程 1 出现问题,那是国内影响,国外的工程出现问题,那就是国际影响,无论哪种影响,有时对公司来说往往都是致命的。任何一种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都是要不得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不是口号,而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质量也不是企业领导个人的事,而必须落实到企业的全员当中。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完成产品的全面检测要同时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质量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建立目标、落实责任、奖罚分明,进行完善的监控、检测、检查,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对质量问题要事事抓时时抓。我们原先的 品牌还没打出去的时候质量是最好的,而一旦打出了 品牌时,反而不如原先好了,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放松警惕、工作失职,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轻则带来损失和危害,重则导致企业的倒闭。因此质量问题没小事,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企业因质量问题而倒闭。通过参观反省室,了解到了 b3号楼出现的问题,很显然是没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不是个人的疏忽,而是缺乏质量意识。就因为人的质量意识缺乏,却最终给公司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公司声誉上损失,给公司带来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而这种社会影响可能是长期的,这是任何 人都不能容忍的。

我记得质量宗师克劳士比曾今说过一句话:企业要是想要永久的消除困扰,必须要改变公司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产品的不符合求要求的原因!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中有76台冰箱存在各种问题。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 2 动。海尔“砸冰箱”事件开启海尔以质量创品牌的序幕,三年后海尔拿到中国首个质量金奖,此事也成为最知名的品牌传播故事。正是因为张瑞敏意识到必须到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才忍痛怒砸冰箱,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对于海尔来说他们可以砸掉76台冰箱,而对我们做工程的人来说,是否可以砸掉76栋房屋,76台大型空调机组呢?很显然是不能,所以我们以后必须把质量意识提到一个高度上来,狠抓质量,而且这种狠抓应是长期的,系统的,不是只是短期行为。有时我们偷工减料名义上是在为公司省钱,觉得对公司有利,实则是在挖公司的墙角。现在我们要想重新树立的品牌,我们必须卧薪尝胆,不讲口号,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按照规范和客观规律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从源头开始抓起,切切实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抓质量抓安全,落实执行到位,我们不做亡羊补牢的事。

每次的质量事故可以说都是切肤之痛,当我们在痛了之后要及时的反思,要把每次的质量事故都做为教训,有教训,需改正。任何人、任何企业不讲究产品质量,最后的结果只能死路一条。

二、解决典型质量问题及工作作风问题的措施和建议(要求具体、有可操作性)

我们通过反省后,就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去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去做:

第一,解决人的问题,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经常性的对员工进行

施工规范、工艺等专业知识的考试和培训。

第二,完善和落实制度,有了一个好的制度,我们就可以有章可循,但

有了制度后必须落实,未落实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第三,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对工程项目建设

进行过程的质量管理。3(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质量管理,这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的前提。在工程开工前,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图纸、建设地点、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向主管工程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并明确该工程的质量要求。工程承揽后,要根据工程特点和业主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实现合同目标。

(2)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 严格材料的质量管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进行控制,都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必须经取样复检合格方准予使用;对混凝土、砂浆试块必须在监督下取样制作;对进场的各种设备,除有合格证、准用证和使用证明外,还应严格检查、认真安装调试,经试运行确认无问题后,方可投入使用。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

(3)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建设项目的质量多数是在施工中形成的,加强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控制好质量和进度,这是实现施工目标的重要保证。质量要得到保证,就要严格按设计施工图、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完成好每一道施工工艺、工序。在每道工序开工前,对各工序的具体准备工作、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检查落实;严格工序交接检查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每道工序完工后,要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再交质检部门联合检、专项检,层层把关,做好每一个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

(4)重视先进技术、工艺及设备的运用 建设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技术因素紧密联系。除员工的技术素质外,技术因素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纸,仔细考虑工艺、工序、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和风险因素,合理的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安排,确保现场施工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同时,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然而,仅仅依靠施工过程中每一工序严格要求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是不够的,还得有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和标准。4篇三:染厂社会实践报告

报 告 人:专 业:所在单位:实习单位:

严 新 锋

企业管理东华大学

长兴县诚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诚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报告 2006年7月4日——14日,我有幸在长兴县科技局的安排下来到诚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期10天的实践使我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有了一个近距离得全面接触,不仅对纺织印染生产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夹浦镇整个印染行业集群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公司简介

长兴县诚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长兴县夹浦镇开发区的集纺织、印染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各类中高档喷水织物的生产及各类真丝、涤棉、棉、麻织物的炼白、染色、印花扎光、扎花、泡泡纱、防水涂层加工。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印花伞面绸、牛津布、床上用品、防水浴帘布、春亚纺、五梅缎等各类化纤织物。

公司成立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已初具规模。公司目前拥有十台单、双管高温高压染色机设备,三台定型机和一条印花生产线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现有员工近两百人。公司现在已经步入成长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会面临较多的问题,比如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管理等。但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个管理问题,二、对公司现状的认识和需求识别

作为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年轻公司,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体制等。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公司战略方面

公司立志于成为中国纺织印染行业中的知名企业,但任重而道远。目前纺织印染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很多,仅长兴县夹浦镇就有12家公司。公司当前经营理念仍然是以生产为主,围绕生产展开其他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也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实行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需要公司拥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就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因此,集中战略才是公司目前的首选战略。因此,企业应把经营的重点目标放在某一特定购买者集团,或某种特殊用途的产品,或 某一特定地区上,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市场地位。同时要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

(二)组织结构方面

公司目前还没有一个健全、完整的组织结构。现有的组织结构图基本上可以表示如下:

从该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从事质量管理的部门,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此,成立qc小组是当务之急,应立即着手组建起来,为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把关。

(三)生产管理方面

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控制产品质量、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纺织印染企业生产管理更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环节。诚鑫纺织印染公司的生产管理还不是十分完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产品的回染率和次品率也比较高,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工艺设计技术水平不高、操作工操作技术不很到位以及生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印染工艺流程不是十分复杂,其生产管理应更多地体现在生产中的各个细节问题的管理上,公司主要生产

流程如下:

从上面的生产流程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有的加工工序都要以此作为依据。因此,加强对工艺流程卡的管理以及对加工过程中管理技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实习期间,我协助公司管理人员对生产标识进行了试设计,目的是要使生产过程中工艺卡、白坯(或半成品)以及备查记录三者保持完全对应和密切相连。因此对白坯加工标识的设计是关键,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卡错位或者丢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的不仅仅是生产混乱,还会引起客户的不满从而导致客户流失等后果),也能根据白坯上的标识记录查找出其对应的客户和相应工艺要求。在公司高层的支持下,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立项,并已经开始了研究试验工作。

针对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一般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对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作好记录保持和事后的分析工作等。

(四)员工管理方面

员工管理是目前公司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夹浦镇12家印染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人才缺乏和较高的流动率给企业维持正常生产带来较大的不便,特别是关键技术员工的流失容易造成生产的中断,易对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公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长,12小时甚至连续24小时工作是很常见的,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因素,容易引起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同时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如何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不仅仅是诚鑫印染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诚鑫纺织印染公司在员工人情化管理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工作,如公司刚刚成立的“1+1”

员工帮困基金会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体现了公司人性化管理的一面。但仅仅人情化管理还不够,要有一个完整可行的制度来保证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工作。

(五)财务管理方面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是要加强财务分析工作,对生产项目进行事前的分析和预算,制定出财务决策方案,避免企业因盲目生产带来的经营损失。目前公司在财务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健全,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停留在核算阶段,其监督作用和决策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逐步健全财务制度,发挥财务部门的决策作用是今后财务部门要努力的方向。

感谢长兴县科技局对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大力支持,也感谢诚鑫纺织印染公司给与我一个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使我在这次活动中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管理知识。

质量反思报告 篇2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如果你形成和发展了对你和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你就有了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的可能性。当反思成为你的生命中一个牢固的部分时,你会提高你的学习和教学质量。有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尤其重要。

(一)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回顾

回顾就是对一节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例如:我在讲《温度计量》课程中的水银玻璃温度计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运用实物进行操作示范,由此对温度进行便捷地测量的结论,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然后,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深刻理解使用条件和测量精度问题。这样,学生的心里活动处在观察─兴趣─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使“注意”和“思维”达到高度的活跃和集中。课后我进行认真的反思,我认为通过这样的互动、启发、诱导学生自已分析、推理、判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综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弥补疏漏,改进教学。

(二)课后反思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得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例如,我在讲《膨胀式温度计》时,让同学们先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自身的体温和测量预先准备好的水杯的温度,说明物质的热胀冷缩应用,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样的互动和自已动手体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体验、分析自已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失就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疏漏和失误之处,把这些教学中的“败笔”记录下来,进行回顾,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时吸取教训。比如在讲电阻式温度计时,我认为这一章节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容易理解。因此,只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学生,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可是当提问时,他们的回答不是很理想。所以我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后反思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些独到的见解以及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想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丰富素材。曾记得在讲《电子技术基础》中晶体三极管简易测试时,我班的黄强同学判断很准确而且又快,我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怎样判识的,他说首先确定晶体管的基极,可以把晶体三极管看成是两个二极管来分析,用万用表电阻量程Rⅹ100或Rⅹ1K,将红表笔棒接某一管脚,将黑表棒分别接另外二个管脚,测量两个电阻值,若两个阻值均较小时(小功率三极管约为几百欧),红表棒所接的管脚为PNP型管的基极。若两个电阻值有的较大,可将红表棒另接一只管脚再试,直到两个管脚测出的电阻均较小为止。若测得的电阻均较大,红表棒所接的管脚为NPN型管的基极。

如用黑表棒接某一管脚,红表棒接另二个管脚,测量二个电阻值,当两个电阻值均较小时,黑表棒所接的管脚为NPN型的基极。若两个阻值均较大,黑表棒所接的脚为PNP型管的基极。

判断集电极的方法,利用晶体三极管正向电流放大系数比反向电流放大系数的原理确定集电极。用万用表电阻量程Rⅹ100或Rⅹ1K档,将万用表的两根表棒分别接到管子的另外两个管脚,用嘴含住基极,利用人体实现偏置,测读万用表的电阻值或指针的偏转角,再将两根表棒对调,同样测读电阻值或指针的偏转角。比较两次读数,对PNP型管,电阻值小(偏转角大)的一次中红表棒所接的管脚为集电极;对NPN型管,电阻值小(偏转角大)的一次中黑表棒所接的管脚为集电极。我没想到他会掌握这么简易实用的方法,课后我把测量方法记录下来,综合多种方法让同学们采纳,全班同学很快就都掌握了。

(四)课后反思促使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

一节课下来后,静心思考:基本概念讲清楚没有,基本知识、基本要领学生掌握得怎样?基本技能训练是否落实,哪些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教师的启发是否得当、合理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且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考虑一下重复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二度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已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我总有这样的感受,上第二节课要比上第一节得心应手,其原因是吸取了第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即进行了“二度设计”,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破旧立新,这既给“体育与健康”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与挑战。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误解误读,造成改革的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再生成、再碰撞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式”教师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师职业不被人们看做专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培养只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上。而不是放在任何缜密地反思他们在做些什么上——如果他们必须获得更高的学位,或者展示对课堂事件进行深思熟虑和反思型决策的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专业特性就一定会提高。”对此,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即经验十反思=成长,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才能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阶段过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

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才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学会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方面(学生、教材、课堂)进行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欠缺,进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或者调整思路,改变策略,或者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使体育教学活动日趋科学与完善,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这样就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改变体育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实现教学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反思

所谓内容,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参,通常会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指示和规定。这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大纲(标准)怎么规定就可以怎么教。教材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前提。“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并不是预先形成并客观呈现于师生面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内涵成分都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育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的过程。预设是准备。体育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会进行精心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材料等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教学内容,预设教学只是想让它成为教学内容但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再好的预设,再充分的准备,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而也就无法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的复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课堂上出现了“意外”时,教师应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及时地调整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转而生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2.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改革“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更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为本”使“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问题一,为了“新方法”而“新方法”,把旧的教学方法一概否认。例如原来的讲解、示范教学法。讲解、示范教学法本是体育教师常用、善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技能多、掌握快、效果好、达标用时少等诸多优点。对于教师来讲,只要学生学得快,练得好,那就是好方法,可有的教师不敢用。他们对示范讲解教学法有顾虑和怀疑,认为过时了,不想使用了。他们认为每节课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讨论、自主的学习。这样才是好方法。从形式上说,学生人人参与了,课堂气氛热烈了,显得很是热闹。这些教师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或遭受挫折后得到的知识、技能,才是最有效的,好像这样学生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由于过于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课堂教学节奏慢了,节外生枝的事多了,体育教学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深度不够、理性思维欠缺、技术能力粗糙、动作整合不流畅,课堂学习效果远不如以前。

问题二,淡化了技能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与健康”课主要是通过以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为中心来展开。运动技能是实现预定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运动技能教学也就失去体育学科的存在意义。有的教师认为“技能教学就是竞技体育”。实质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更有效,是体育的生命线,也是体育课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假如体育课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

质量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香山道中学张春梅

本节课质量从生活实例进行引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名词及具体概念。从而让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继而引发学生自主说出生活中设计到的质量信息,让学生明确质量的单位,为了突出学生的表现欲望,在课前找好四名同学进行质量单位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能够印象深刻,其实质就是想增强学生的参与率。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还有天平的介绍,让学生对天平的各个部位都有所了解,继而介绍天平的使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出大头针,铁夹子,桔子,还有冰的质量,用平板电脑拍摄记录各组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的交流讨论,最后利用白板进行结果的汇总,让知识在课堂中自动生成,作为教学的素材进行分析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讨论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用实验来验证质量不随位置,形状,物态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能够再次复习天平的使用,利用白板的遮盖功能,展示出位置,形状,物态改变后数值不变,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加深对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的理解,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质量》教学反思 篇5

上岗课我上的是《摩尔质量》,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样也向老师学生展现了自己良好的一面。在教学中主要存在:

1、学生对摩尔质量定义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处于模糊状态,需要做出进一步解释说明。在课堂上我举例CO2的摩尔质量44g/l,解释其意义为1lCO2的质量为44g,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摩尔质量的定义,上课效果较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在理解1l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数值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学生普遍将相对分子质量与摩尔质量划等号,在教学中我做了强调,但学生还是存在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举例多强调,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在练习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对于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灵活用运公式掌握不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理清公式之间的联系,设计一堂习题课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公式的套用。

4、粒子总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为了方便计算我未按照标准的格式书写,对学生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会有误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5、在课堂的最后三分钟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的认识。课后我跟老师交流的时候,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我们面对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差,给最后三分钟部分学生未做到回顾知识,把时间白白浪费,让我再设计一道计算题,在做题中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效果更好,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纳借鉴。同样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回顾的时间,对本节课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有句话说的很好,与其让学生做会一道题,不如教给他做题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不断地摸索,找到适合自己面对的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6、教学中对部分学困生关注很少,导致这些学生只是跟其他学生思路走,未做到将今天的学习目标学透彻。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学困生参与的环节,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质量》教学反思 篇6

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改革,是有效促进高职教学,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当中的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对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和教学模式之上,对于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只有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够使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完整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进行进一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当前还不够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真正得到改善,以保证高职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1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对于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通过教学的管理者对教学质量有关因素等环节的影响和干预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行正确的引导与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得以完整的进行;我国近几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于学生教育的情况格外关注,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建设与管理不断的在进行完善,然而,由于现今我国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管理的水平还较为落后,因此也就使得高职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无法彻底的满足院校教学以及发展的实际需求。

1.1新专业更新过快,种类过多: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的培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当前我国的各项新兴产业的相继诞生与快速发展,因此也就使得高职院校不断的增添越来越多的新专业种类,专业的快速更新和新专业种类的过多现象,都导致了原本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及时的跟进新出现的变化,进而使得教学管理出现问题;同时,新专业在师资、企业实习以及教学设备上的不完善,也使得学生在进行新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思想发生动摇,从而妨碍了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升。

1.2师资力量匮乏:当前我国的各高职院校当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重视还都明显不够,很多院校缺乏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有限的教师队伍由于院校的进一步建设而加大了工作量,这使得教师们没有时间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进行深化的改革与研究,同时,院校管理层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匮乏的根本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当中所外聘来的教师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本身的教育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往往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本校的教师由缺乏有效的培养条件和手段,因此也就使得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进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1.3课程教育内容改革力度需要加强:对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而言,其中绝大多数的院校教学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我国社会的各职业岗位以及社会当中的.各项产业来进行的;这些课程的教育内容往往都是以相对应的产业或职位来进行教育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各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快,导致了很多高职教学当中的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工作内容南辕北辙,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学课程的内容更新不及时,因此也就使得教材当中出现了教导陈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1.4高职院校课外实践基地缺乏建设和完善: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建立,主要是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真正技术的实用性人才而存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各高职院校,除了要对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培养和教育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理论外的充分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们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缺乏完善性,院校没有与社会当中的各企业建立起为学生提供实习空间的有利环境。

2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深化的思路与措施

2.1建设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专业过多,新专业增添过快等多种因素,因此也就使得院校当中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变得较为分散,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院校管理层人员,应该对分散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并加强管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职能,使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有效的带动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将教学质量的管理变得更加深入化、规范化、制度化,并适当的将现代化科学教育手段与之相融合,尽可能的使教学质量管理手段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从而真正向着多元化、科技化进行深入和转型。

2.2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重视和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管理深化措施,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需要对外聘教师进入本校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增加相应的标准与制度,以防止教育素质较低或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外聘教师进入本校,并增添相应的处罚与奖励制度,以激发外聘教师在进行课程传授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约束那些不认真进行教学的外聘教师;对于本校的教师,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素质培训,并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同时,院校内部还应该施行考核制度,对这些本校内部的任课教师进行细致的专业教育技能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高职院校当中教师们的整体教育素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对院校当中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的重视,增强其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从而培养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教育团队,以便于院校能够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2.3加大教学课程内容的变革力度。对于当前因我国社会各产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导致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出现差异的问题,我们的院校应该多进行社会调查,在教材内容的变更上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各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各行业相对应,从而保证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人员更加具备实用性;我们院校的管理层,还应该对本校之内的任课教师们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地掌握新的教材内容知识,以便于其能够满足学生们对于新鲜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有高职院校本身真正的加大了对教学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力度,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建设;同时,我国的各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社会当中的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关系,将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员送到其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合,同时加大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以便于学生们的素质能够真正的得以提升。

3结束语

产品质量免检制度的理性反思 篇7

国家免检制度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之上, 过高估计了人性的善良程度, 因此不具有合理性。接二连三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再向世人警示, 仅靠企业自律是行不通的, 不能过高估计一些企业的道义水平, 尤其在当前社会整体诚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当今中国, 放弃对所谓“免检产品”的监管是认识上的偏差。实行产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动机大概是好的, 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但纯正的动机未必会产生良好的结果, 在日益活跃的市场竞争过程中, 道德规范永远无法代替法规的刚性约束。这种“人性定律”的理论假设是所有现代权利关系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家免检制度无视这一人性预设, 一厢情愿地认为企业不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免检资格为企业自身利益服务, 从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这显然是在人性预设上回归人性本善的传统。

西方制度伦理是“以恶抑恶”为规则体系, 利用恶去抑制恶, 其目的是“以恶增善”。这种伦理观洞悉并利用了人性恶的一面, 把人类对自我利益的追逐视为社会进步的“普遍的动力”, 并力图通过社会公共选择的合力, 形成一种使坏人所能造成的破坏趋于最小化的制度, 增进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从而增进社会整体的善, 最终达到以恶制恶, 进而增善的制度伦理目的。中国制度伦理是“以善抑恶”为规则体系, 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 用道德规范来代替刚性制度约束, 认为知识技术和制度上的事情都是“小道”, 只有修身养性才是“大道”。因此, 从皇帝至平民百姓都应讲求“修身”之大道。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中西方制定制度和规则的伦理出发点不同。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注重国民的道德涵养工夫, 但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人人皆圣贤的王国。建国后我们在人性的改造和道德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亦没有实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美妙道德愿景。相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人的道德水准在不断下滑, 甚至在高呼道德的旗帜下出现了许多“两面人格”。社会学家孙立平曾提出“底线失守”的概念, 即一个社会赖以良好运转的基础秩序遭到破坏, 我们自认的那些不言自明的东西丧失了集体的信仰, 任何植入其中的制度哪怕再美好, 也难免被别有用心者所滥用和扭曲。美国哲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在《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指出, 单纯依靠宗教和道德说教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公正。为了消除社会不公正, 还必须采用“合理的强制手段”。每人身上都存在着人性的弱点, 如果离开了制度规范, 任何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不可靠的。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我们只能假设那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也是正常人或普通人, 为了避免权力被那些与我们同样存在着人性弱点的人所滥用,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完善制度规范和加强法制建设。

二、产品免检制度设立的价值取向失之公正

制度选择和制定公共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它的首要价值追求应该是公正。社会中的个人或私人团体关注的是其自身的自由、权利、利益和目的, 但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所有人活动的背景便不能有任何偏袒, 应对所有的个人目的和利益一视同仁, 追求一个符合公平原则的社会制度。因此公共行政的根本目标应立足于公共原则, 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唯一目标, 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希尔曼认为:“如果政治决策者为社会中的特殊利益集团提供有区别的对待, 而该利益集团没有道德或伦理上的理由通过这些公共政策受益, 同时 (常常是) 这些使利益集团受益的政策给社会大众带来损失, 则这种政策决定是不符合公共利益的”[1]。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曾经说:“国家一旦没了正义, 就沦落为一个巨大的匪帮”。社会的不公来自于制度的不公, 对于基本制度的公正性而言, 最大的威胁当属强势群体对于制度制定的垄断。“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或者集中在社会精英层时, 社会将出现并保持不公平的制度。”“这时, 在个别的精英面前法律是平等的,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法律是不公平的。政府政策也会偏向这些精英, 为他们提供了寻租和垄断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人将被排除在种种有利可图的行业之外”[3]精英群体对于制度垄断局面的形成大致经历“职能倾斜”、“政策倾斜”、“制度倾斜”这样三个阶段, 一旦到了“制度倾斜”阶段, “社会不公平是难以治愈的, 因为它是系统性的, 而且根源于体制本身。这种状况更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恶化趋势”[4]。为了防止精英群体对制度制定垄断现象的出现, 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就是确立并严格遵循公正的制度制定程序。程序公正是指制定和实施各项制度时必须遵循公正原则。将抽象的制度上的公正变成事实公正, 就必须通过程序公正保障制度的运作。程序公正对于确保结果公正最大限度的实现, 对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免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因为一些大企业反映重复检查的问题, 因而保护大企业发展的价值诉求被凸显出来, 而相对忽视了市场上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小企业的存在。在免检制度制定的过程中, 只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对其施加有效的利益表达, 而众多中小企业则没有话语权。这样最终制定出来的免检制度必然是以保护大企业的利益为核心的, 而中小企业还得像以往那样接受常规质量检验。基于以上理由, 可以推断出免检制度设立的基本理念不公正, 程序也有失公正, 至于结果不公正则是自然而然的。

诚然,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差异较大, 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 但最起码要保证中小企业等能够享有发展机会平等的待遇。对于企业而言, 机会平等就是指凡是具有相似能力和相似意愿的企业, 其发展前景应当是大致相似的, 公共政策应该为所有企业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公正环境, 消除歧视性规定等影响企业发展的不正当因素。机会平等的准则为所有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希望, 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有效的发展空间。所以, 符合机会平等要求的基本制度无疑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前景目标, 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三、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 并涉嫌行政不作为

产品免检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将特定的产品确定为免检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 但从法理的角度而论, 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缺少必备的法律基础, 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所谓法律位阶, 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 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 所有的下位阶法律都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律。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 法律位阶共分六级, 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法律的位阶划分要求在立法过程中, 低位阶法根据或服从高位阶法, 遵循‘根据’原则或不抵触原则。这有助于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一致, 使法出多门的情况下, 法制统一有了可能”[5]。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宪法的法律效力是居于最高层次的, 法律 (狭义上) 作为仅次于宪法的高位阶法律, 是依法行政的主要根据, 行政法规、规章等都不能与法律所规定的内容相抵触。

我国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该法明确了产品纳入国家检验的基本范围, 即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属于这一范围的由国家检验, 实行抽检制度;不属于这一范围的由企业、市场和消费者检验。而199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以及2001年11月2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颁布的《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规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某些产品实行免检。由于上述规定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章, 而免检制度是行政机关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实行的选择性执法, 抽查并不是免于检查。因而, 《决定》和《办法》中有关“产品免检”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 缺乏法律效力。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发展, 将有更多的社会事务被纳入行政管理范围, 在行政权不断扩张的同时, 行政机关放弃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责, 不作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行政职权, 也是行政义务, 无法律根据,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能自行决定放弃其职权, 免除或部分免除自己的行政义务, 即对产品或者部分产品不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就是行政不作为。国务院发布的《决定》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办法》规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某些产品实行免检, 实际上是通过自己制定的行政规章, 进行选择性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从而免除了自己的部分义务。由此可见, 免检制度客观上存在行政不作为的倾向。

四、产品免检制度对同类市场竞争主体有失公平, 更是“媚商”行为

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就是保护弱者。只有保护弱者才能实现公平, 而我国的免检制度首先考虑的却是大型企业等强势群体的利益, 忽视了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这种制度设计下, 大多数已经通过国家免检认证的企业都将“国家免检”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以此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从而促进其发展。消费者基于对权威的服从及对政府的信任, 一般会选择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免检品牌。而其它未通过国家免检认证的企业而言, 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还要不断接受相关部门的产品质量检查。对于行政机关而言, 一方面要对一些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另一方面要对一些企业的产品给予三年质量免检的优待。同样是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却受到不同的待遇, 不同的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地位不平等, 而地位的不平等, 就难以公平地参与市场活动。除此而外, 是否通过国家免检认证的企业在地方享受的政策待遇差异也很大。这种不同状况的出现必然导致企业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最终将会造成极少数企业垄断市场。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论, 生物物种多样化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 而且没有任何物种有免受制约的特权。在自然条件下各个物种之间互相利用、互为依靠、互相制约, 彼此都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任何一种物种都不会成为大自然的免检产品而不受任何制约。人类正是在这样向自然的学习与模仿过程中, 知道我们要保证人的利益需求与价值的多元化, 要保证公平正义的存在, 必须建立任何人——不管其多么有权还是多么有钱——都不应享有理应受到相应制约的豁免权, 不应该自外于制度约束。如果出现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不幸的社会。无论什么企业, 同是市场的参与主体。对有的企业实施产品质量检查, 对有的企业免予产品质量检查, 这种差别对待将造成同等主体异化及市场竞争不公平情况的出现。产品免检制度致使相关中小企业先是失去了评上免检、享受免检无形价值的机会, 接着又要承担被政府、媒体人为异化了的“免检产品一定比非免检产品好”带来的销路不好的无形损耗。免检制度的设立在大型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 新的不公出现, 人为因素左右竞争价值, 大小企业两极分化的未来趋势是可以预见的。由此可见, 产品免检制度是对市场公平原则的破坏。

免检制度固然具有“扶优扶强”之奖励价值,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检查, 减轻企业负担, 但在客观上又会导致对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漠视。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的自律永远是靠不住的, 否则质检部门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即使不是企业主观故意, 也完全可能在客观上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所以, 对部分企业实施免检, 只能意味着质监部门放弃或减弱了对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而将消费者利益作为奖励企业的筹码, 已经背离了质检部门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显然是十分不妥的。另外, 因部分食品企业违规而取消所有食品企业的免检资格, 实际上伤害了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 犹如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

对知名企业的产品实施免检, 表面上是对企业形象和信用的高度评价, 对产品质量的认可, 其实是质检部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职责。事实上, 政府部门对于产品的检测和监测, 既是履行对公众的责任, 又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长期保持社会赞誉度, 持续成长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原动力。企业安全运行及其品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知因素, 具有某种不可控的“善变性”。作为行政管理主体,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一个无偏私的仲裁人出现, 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 而不应对商品进行所谓的“信誉担保”, 国家质检部门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因此当初免检制度的出台难脱“媚商”嫌疑。

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 不可能确保今后的产品质量一定没有问题。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 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 问题在于以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及信誉为其今后的产品质量作担保, 在现阶段非但不科学, 更是“媚商”行为。

五、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上报制度对消费者明显不公, 责任追究制度亦有失公允

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调查认为, 毒奶粉事件归咎于三鹿公司和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即时上报, 违反了上报制度。

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出了严重问题, 首选向政府上报而不向消费者公告, 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按理说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 企业应先向消费者公告并即时召回缺陷产品, 再同时向政府上报。有害产品一旦进入市场, 每时每刻都在威胁公民的生命健康, 而从最基层的企业到最高权力中枢则要穿越漫长的官僚机构。三鹿奶粉事件表现出来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病症可以叫做决策的重心太高, 所有的下级机构必须向上级报告才能够形成一个决策, 如果被认为是大问题的话, 就更加要向上级报告。大型国企的重要人事任免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因此当出现重大事故时, 这些企业的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对上级负责, 而不是对消费者负责, 这是大型国企的惯性思维, 也是中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之一。在这样的上报制度中, 企业对政府负责, 而不是对消费者负责。作为行政部门的政府只对上级负责, 而不是对公民负责。这样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都行政化了。上报制度表明, 如果公民在国家的食品安全中没有位置, 食品安全就没有保障。鉴于上报制度内在的严重缺陷, 把食品安全交付给上报制度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上报制度最致命的问题, 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中没有公民的位置, 取公民而代之的是层层上级。因此, 中国食品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实现从只对上级负责变为对消费者负责的制度转变上。

从信息公平的角度看, 消费者与企业及行政机关在获取和占有信息方面严重不对称。信息占有的对称性对于制度制定程序十分重要, 是制度制定程序具有公平性的必要条件。同某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关的信息如果出现了不对称性的情形, 即一方是对相关信息相对充足的占有, 而另一方则是相关信息的缺乏, 那么, 社会成员就难以做到有效的参与, 无法得到公平对待, 进而公平的制度制定程序也就无从谈起。况且, 一方通过垄断信息可以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进行种种舞弊活动, 比如, 可以通过信息的不对称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各种类型的欺骗和误导。因此, 为了防止信息的不对称,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相关的信息向全社会全面及时公开。

曾经有学者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初指出, 不能简单地把事件的责任推给奶农, 如果把责任强加给不法奶农, 将使事情本末倒置。[7]法院的最终判决验证了这位学者的担忧。2009年3月26日,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做出二审裁定, 但结果显失公平。免检制度的制定者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免检的对象也是由其确定的。免检产品出现质量事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理所当然的追责对象, 理应被列为被告席上的首席被告。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活中, 对公共决策的责任追究还几乎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公共决策失误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任何个人不用为此承担失检责任, 这是国家免检产品屡屡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鹿集团没有把好进厂原料的检验关, 致使发生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应该列为被告席上的第二被告。如果说, 相关企业能够严把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关, 也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故。不法奶农为了谋取私利, 不择手段, 应该成为第三被告。然而, 事实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不法奶农被判处极刑, 三鹿集团破产, 主要责任人领受无期徒刑。根据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来看, 这样的判决结果很难说是公允的, 也说明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亟待完善。

六、结语

罗尔斯在阐述其“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时, 反复强调了“对最少受惠者有利”的原则:“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 (1)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2) 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其所依系的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8]。在另一处, 罗尔斯又把这一原则解释为“有利者的较高期望”也有利于“提高那些处在最底层的人们的期望”[9]。实际上, 罗尔斯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制度理念:我们的制度安排必须以推进所有人的基本利益为依归,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那些处于最不利位置上的社会群体, 有希望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 至少不应该是, 在强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 最少受惠群体的生活前景却变得糟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们需要有一个无偏私的仲裁人, 承担起保证社会公正的责任, 这也是政治结构对于社会生活所以必要的全部理由。

和谐社会所以成为现实中国社会的共同话题, 其原因不外乎是, 经过长达三十年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由此而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分化导致现实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很和谐的社会。“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10]。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11]。这说明, 社会公平的精义是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 使每个人各得其所。所以, 我们需要实现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以合理地规范和调节所有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如果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有效地增进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期望, 建设和谐社会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以色列) 希尔曼;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80

[2]. (美) 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1~2

[3].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7~108

[4].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2007:20

[5].文正邦.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74

[6].参见新华网2009年03月30日, 08:39: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7].原题《考问“国家免检制度”——专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知名律师周泽》, 科学时报, 2008-9-19要闻

[8].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79

[9].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74

[10].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在反思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反思 教学目标 事例 主导作用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0-02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步棸。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和改进,可以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在反思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反思我国的教育,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在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目标的功利性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却忽略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也违背了教育本质,从而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根据课程标准性质,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升学的需要,而且还能学会做人做事,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满足自身成长需要。

为了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笔者认为应该对每节课都要进行反思。即要反思本堂课教学目标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否切实可行,又要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这节内容时,如果我们只单纯的注重知识点的传授,那么就只要逐一说明“挫折具有的两重性、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哪些”就行了。但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它会使“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空中楼阁一般,根本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刘伟遇到了哪些挫折?这些挫折给他带来哪些影响?他是如何对待这些挫折的?他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怎么做的?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精选的“勇于战胜挫折的好榜样——刘伟”的事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视频边思考。几分钟的视频结束后,学生深深的被刘伟的事迹所打动,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又佩服他不屈不饶勇于战胜挫折的毅力,同时也引起他们思考自己平时的行为。在这个的特定情境里,学生的情绪触动很大,教师再适时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到激励,产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可以自己看书并找出答案,也可以结合刘伟事例展开讨论等,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讲解。整个过程里学生即有自主探究,又有彼此间的合作,在讨论中又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开拓了思维。经过反思和改进,教师不仅重视 “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德育也实现了。这样在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也得到有效体现。

二、在反思中真正做到精选教学事例

结合本课程的性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出发,教师在上课时会经常用到事例。精选的事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教师就要对自己所选用的事例展开反思。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在选择事例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精选事例。1.事例要短小精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在课堂上做到一例多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只需上网搜索,可用于每节课的例子是铺天盖地、多不胜数。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例子都照抄照搬到课堂上,否则就会出现事例过多过长的现象。在课堂上盲目的堆砌大量的例子,通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分散和课堂时间紧张等问题。例子过长也会挤占课堂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在面对大量例子时,一定要选择一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性的例子,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前面提到《挫折面前也从容》这节课,我在备课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最后选用了刘伟的例子,但关于他的视频都比较长,如果不加处理,则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于是我对视频进行了必要的剪辑、处理,只采用了其中最能为本课服务的部分。课堂上播放的总共不到五分钟视频,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震撼,而且这个例子还能多次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了一例多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浓缩就是精华”。 2.所选事例要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事例是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例子相对于学生的水平而言显得过于深奥,课堂上就可能出现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的情况。最终影响教学效果。3.所选案例应该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因为刚发生的新鲜的时政新闻更能吸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与时俱进的见闻广的老师也更受学生喜欢。“爱屋及乌”,教学质量自然也提高了。4.所选事例要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具有乡土气息。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觉得亲切,也有助于他们理解教材内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乐与参与到课程中。例如:我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选用本地政府今年颁布实施的新的水价标准,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的例子。居民每天生活都要用水,都得交水费,正常情况下都希望自己家的水费是最便宜的一级,自然而然的就会节约用水,无形中就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样就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同学们就不会觉得本节课内容是遥不可及和自己关系不大,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选择教学事例时能够注意这些问题,真正做到精选,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将得到很大提高。

三、在反思中协调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能否协调好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二者的关系协调的好了,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得当,会促使课堂质量随之大幅度提高;二者的关系协调的不好,则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或课堂沉闷的现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至造成教学中的许多缺憾。如: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淡化甚至放弃老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持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连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一到考试成绩就低得可怜,更别说能力的培养了,而且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课堂秩序混乱不堪的现象,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而有的教师则恰恰相反,自己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完全把学生当成容器对待,拼命的往里倒现成观点。学生完全被动的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都将导致课堂质量低下。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二者关系进行反思,要善于把二者的作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如笔者认为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前,教师应该围绕所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或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可以使活动目的明确,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在学生讨论回答后,要及时给与点评、引导和归纳,形成正确的观点。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在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各种积极要素都调动起来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将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也才可能真正实现。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摸索、改进,在反思中不断进行重新认识、总结、提高。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将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z](2014版).

[2]董琳 . 案例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小学快乐的一天作文200字下一篇:食品检测员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