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报告

2024-05-30

反思报告(精选9篇)

反思报告 篇1

国土局领导班子×××同志反思剖析报告

2015年×月×日

根据县委廉洁自律集中教育的安排部署,通过学习教育、反面警示、案例剖析、交流讨论,认识到廉洁自律集中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现将反思剖析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对理论学习不够深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差距,对党的政治理论最新思想、新观点掌握得不够准确、不够透彻;党性修养重视不够,锤炼不足,有随波逐流现象;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二)遵守组织纪律情况。在民主决策方面,有时事前沟通不充分,在局党组或局务会上有时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由于所分管工作的不同,对政策、业务了解存在偏差,民主决策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遵守工作纪律情况。办公室工作琐碎繁杂、机动时间少,老是浮在机关下不去,时间久了接触群众就少,容易变成“水中浮萍”;对自身要求标准过低,满足于天天上班天天在,天天忙

2任务、承担责任,尽心尽力做好事情,但有时遇到问题瞻前顾后,缺乏敢于负责、大胆负责的精神状态和勇气,不能知难而上,缺乏碰硬的意识和精神。

(四)宗旨意识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强,是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干部职工的态度和关系问题。近年来,自己在这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创新,作风上不求深入,与同志们接触谈工作任务多,谈思想、听取意见少,难以了解干部职工工作方面的想法,至使了解问题不够全面、准确,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严字当头、学习先行。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行动出发,把学习作为政治任务,作为第一需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与各种政策方针,达到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同时,把坚持学习作为提高素质、促进工作的根本途径和生活常态,不断学习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工作。

(二)工作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考虑问题,要放宽眼界,放开思路,跳出条条框框,尽量避免老思维、老思路,增强跨越的意识和决心。二是克服自满思想,不满足于现状,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切实做好每项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一是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积极深入到自己分管的股室和基层所中,随时掌握基层干部职工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状况,为基层解决实际因难,积极引导好干部职工围绕局党组总体工作安排部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增进与干部职工的沟通了解。积极争取一些时间,多与干部职工进行交流,认真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多给干部职工一些支持、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能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牢记宗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积极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对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要踏实做事,积极进取,不断增长本领,提高工作效率。

(五)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在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时刻警钟长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遵纪守法,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把握住自己。时刻牢记党

反思报告 篇2

一、内容与方法

(一) 主要内容

1.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2.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经验

3.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

4.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对策

5.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道路选择

(二) 思路和方法

该课题从理论、历史、比较等多维视角展开研究。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 又要深入到高等教育学科内部, 探究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特殊规律。把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事业乃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结合, 并重视与高等教育学科与教育科学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与国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式的比较。

课题采取的方法包括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等。文献法主要搜集和分析学科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著作、论文及有关资料;比较法主要比较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和西方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式的不同, 也比较中外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机构、队伍及制度的不同;访谈法拟访问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及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学者。

二、结论

(一)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该课题分三个阶段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

1.1978~1984年, 学科起步阶段

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年, 却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不仅因为这一时期有上述若干重大标志性事件或成果的产生, 而且因为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较过去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专门研究机构和专职人员的出现, 使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门专业, 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更使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专门领域在中国学科化、合法化。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1978年底, 潘懋元发表的《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 向全国高等教育界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 揭开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序幕。

——“普通教育学科范式”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1978年以后, 由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刚刚起步, 高等教育理论尚未产生, 普通教育学就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构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参照框架, 即我们理解的“范式”。

——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和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开始为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熟悉, 并在研究中得到运用,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向科学化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2.1985~1998年, 学科拓展阶段

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充。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发展迅速。遍布全国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日益壮大的研究队伍、数量众多的研究刊物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开始迈入“高等教育研究大国”之列。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问世的分支学科进一步得到发展, 比较高等教育、大学教学论、大学德育论、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工程教育学等一批新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 从而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对高等教育学科的探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但直到1992年后才真正受到重视。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三次研讨会都是以学科建设为主题, 广泛交流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观点,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对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3.1999年至今, 学科研究的深化和繁荣阶段

——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刊物保持相对的稳定, 但研究组织和机构的力量有所加强, 研究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 研究成果的数量有所增加, 研究质量和效益有一定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迅速, 更是为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极大地提高了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初步确立。虽然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与参照框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成员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因而, 可认为“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已经初步确立。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实践结合、为实践服务, 既是高等教育研究效益的体现, 也是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关键。1997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专门探讨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的问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少为政府部门所重视和采纳, 有的研究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受到重视, 在高等教育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充分运用, 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实证研究被广泛采用, 与定性研究、思辨性研究有机结合, 提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高等教育的预警性、前瞻性研究成为新的亮点, 在高校招生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关系、一流大学建设等若干重大政策研究中得到运用, 提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二)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经验

1.以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历史事实证明, 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适应了中国国情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合法”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制度的形成, 有利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深入。

2.以开放姿态推动高等教育学科的繁荣

三十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 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开放性可以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开放性。遵循“来者不拒, 一视同仁”的原则, 无论是教育专业的“科班出身者”, 还是其他专业的“半路出家者”, 甚至“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加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 在学科领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自己的成果赢得同行的尊重。二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推崇“兼容并包, 海纳百川”的气度, 创建高等教育学科, 不唯高等教育学科“独尊”;重视高等教育学科范式, 不忽略其他相关学科范式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三是研究视野的国际性。实行“主动借鉴, 洋为中用”的战略, 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 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 研究视野的国际性逐步增强。

3.以服务实践引领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工作者并未故步自封、陶醉其中, 而是积极运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和高等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不是“学科指向”, 而是“实践指向”。无论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还是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其目的都是服务实践、服务决策。

(三)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

问题一:无序低效, 乏人问津。近年来,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不仅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 也没有系统性和持续性, 以至于觉得体系重要, 就去构建体系;觉得研究对象没搞清楚, 就去探讨研究对象。这样, 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高等教育学科全局把握的欠缺, 致使研究效率低下, 难以深入。更令人担忧的是, 从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学者日益减少, 长期坚守此领域者更是凤毛麟角。

问题二:思路僵化, 模式单一。近年来多数学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学科逻辑起点的寻找上, 希望找到一个逻辑起点, 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 层层推导, 逐步展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通过多年尝试, 这种思路实效不大。不仅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逻辑起点难以从理论上得到有力证明, 而且以某种逻辑起点展开编写出来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也难尽如人意。实践表明, 这种僵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单一的体系构建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若不加以改变, 会把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带进了一个永远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问题三:视野狭窄, 资源贫乏。现在的情况是:多学科研究尽管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但往往只是运用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很少运用于学科建设。于是, 我们很容易看到人们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的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等实际问题, 但却很难见到有学者利用多学科资源和方法来探讨学科建设, 导致学科建设基本上流于“就教育论教育”的套路。尽管也有学者在学科建设上尝试利用多学科的方法, 但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问题四:故弄玄虚, 脱离实际。学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完善学科的体系和理论, 使高等教育学科更好、更有效地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但有些学者的心中只有“完美的学科”, 没有活生生的实践, 他们热衷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神秘兮兮, 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视而不见, 不重视调查研究, 不注意从实际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 以至于研究出来的成果空洞无物、晦涩难懂、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

三、对策

对策一:创建“元高等教育学”, 促进学科建设的“学科化、规范化、系统化。未来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 必须走学科化研究的道路。

即建立专门的“元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引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迈向一个更高、更系统的层次。

对策二:变革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构思路, 鼓励多种体系建构模式。

未来的学科建设要从“逻辑起点论”的误区中摆脱出来, 进入一个更广阔天地。与其在那里冥思苦想地寻找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逻辑起点, 煞费苦心构建一个封闭的、脱离高等教育实际的完美体系, 不如专心致力于现有高等教育学科概念、理论的完善上。

对策三:合理利用多学科研究, 提高它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率”。

未来的高等教育学科不必因其他学科的广泛介入而妄自菲薄, 应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学科意识, 在主动接纳其他学科资源的过程中, 重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规范。多学科研究的运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只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才能提高多学科研究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贡献率”:选择性原则, 相容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对策四:加强中介研究, 架设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

中介研究是高等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 是一种重要的可操作性研究。一般来说, 高等教育中介研究主要有政策研究、案例研究、设计教改方案等, 甚至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多少种联系方式和结合点, 就有多少类型的中介研究。此外, 当目的确定了以后, 达到目的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则是有多种选择的可能的, 这也为中介研究留下了广阔的舞台。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道路选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正确选择。各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选择依附发展的道路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强国的。

二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将加大开放的力度, 尽可能地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秀理论。21世纪, 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发展开放、多范式的高等教育研究, 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强国”, 更需要加大开放的力度, 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优秀的高等教育理论。当然, 这必须首先对借鉴和依附加以区分, 在借鉴的同时防止依附倾向。是否具有主体意识是区分借鉴与依附的关键所在, 增强主体意识是防止从借鉴走向依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

三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将在立足国内的同时, 全面走向世界。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不仅要引进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 还要把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理论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这样才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为国际更多的同行熟知和认可, 才能确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使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宝库的一部分。这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使命。

反思报告 篇3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和改进提高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确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撰写课例分析报告,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例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2-01

反思是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回顾、剖析自己的教育新经验,提出教育改进方案。这样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中职教师要以“反思性教学”理念为引领,运用课例研究来反思、检测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深化对教与学规律的认识,实现优质教学,走“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之路。

1.“撰写课例分析报告的意义

1.1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课例研究的操作步骤分八个环节:确定研究的问题—设计课—实施与观察—评价与反思效果—修订课—实施与观察—第二次评价和反思——写作与共享结果。

1.2为什么要撰写课例分析报告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执教者教师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有助于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对课例研究小组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有助于总结集体备课小组该阶段的成果与经验。因此,无论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说,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都有助于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怎样撰写课例分析报告

每一份课例分析报告都是针对授课内容撰写的详实的课堂总结。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6部分组成:它包括:(1)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2)教学目标分析、学情、(3)第一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4)第二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5)检讨教学成效及启示、(6)附录(第一轮次及第二轮次教案)等6个部分。

2.1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首先,在报告的第一部分, 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 ?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

第二,通过对这节课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也就是说学完这节课能教给学生什么?在以下几个步骤中笔者以《涉外护理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Unit 3 “Pollution”第一次课的课例分析报告为例来说明:

“本单元以环境污染为题材 ,以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为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危害,并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实现情感目标。……”

2.2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教师要对教材的结构、难易度、教学内容的特点做全面分析。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有助于读者明晰方案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从中借鉴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 。

2.3第一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

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至少要在平行班级中进行2-3轮次的对比教学。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在进行完第一轮次的教学之后,教师团队要及时反思总结,进行教案的修整和时间、内容的增加或删除。

2.4第二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

在第一轮次教学与反思评价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及集体备课小组在进行完第二轮次的教学之后要再观察、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等等,进行总结反思,找出优点、亮点,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2.5附录

附录部分可以是教师做的一些前测、后测试卷、问卷调查、几轮次教学的教案等等。以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完整感知整堂课的情况。

3.结语

撰写课例分析报告担负着一堂课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使命。它是个人反思的载体;集体研讨的平台;他人学习的范例,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理论研究的素材,这些材料及教学中积累的各种实例,都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撰写课例分析报告无疑将是教师反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安桂清,《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人民教育,2011.2

[2]安桂清,《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六——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人民教育,2011.3-4

[3]胡定荣《课例研究如何取得实效》,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4]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三期。

[5]汪菱:《从教学实践看教师职业性的培养》,《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六期

反思剖析报告 篇4

反思剖析报告

自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开展以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坚持把查摆问题、讨论反思作为对自身党性作风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带头把自己摆进去,痛定思痛、刮骨疗伤,紧扣净化政治生态、纠正行业歪风、解决重点问题、查找制度缺失、工作漏洞、自身不足和薄弱环节,按照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部门议、总支审、向上报等渠道,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三谈三查三议”,谈认识、查不足、议责任;谈问题、查根源、议危害;谈整改、查制度、议对策,反复开展讨论,查找出重点问题,深层原因分析,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形成反思剖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落实“两个责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

1、“两个责任”就是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署。抓住“两个责任”,就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牛鼻子”。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缺乏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活动开展以前,支部召开专题研究业

在研究县、乡、村“疾控机构三级网络”建设时,没把情况吃透,导致制定方案不周,落实“三级网络”建设不到位。

(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方面 思想认识还存在缺陷。一些干部职工还没有真正看到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方面,并从政治局常委带头执行的深刻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以为只是作秀走过场,等这阵风过了,一切都还会恢复原样。因为“八项规定”所禁止的内容,以前也曾三令五申过,但最终常常陷入走过场、刮阵风的怪圈。因此,个别干部已经形成了习惯思维方式,在落实中抱着侥幸心理,等待观望,我行我素,阳奉阴违,使“八项规定”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三)选拔任用干部方面

民主集中制发挥不充分,公开程度不高,存在“小圈子”、“小集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子团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规范权力运行方面

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把权力制约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和“事后惩戒”上面,偏重于权力行为结束之后的检查,而忽略了权力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权力行为进行中的控制,导致对权力运行的监管虚化、弱化。实践证明,仅有事后的补救和惩戒功能是不够的,必须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过程监控。

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导致有时价值观产生偏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有时还不足,解决职工群众的根本问题的办法还不是很多,对中心干部职工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重视还不很够,对身边的一些错误行为批评和纠正的力度还不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有时因为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导致困难和矛盾层出不穷,扎实干事的劲头还不很足,改革创新的勇气有待提高。解决问题有时患得患失,不够果断。在模范遵守各项纪律方面,有时存在讲究面子、迎来送往、请吃等现象。

(三)进取精神减退,宗旨意识还不强。

以前认为,班子成员都是在基层工作多年,有着多年群众工作的经验,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认识比较深刻,不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通过这次学习讨论,才发现与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少,身上逐渐少了公仆应有的情怀,多了封建官僚的傲气;少了艰苦奋斗的朴素,多了排场规格的奢靡;“派头”越来越足、“官气”越来越重。干工作要看上级领导满意不满意,不看群众需不需要。没有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导致行为上出现了脱轨。

队伍自身的建设,要以踏石留印的精神,打造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精诚团结的“四好”班子,打造一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务实高效的班子,打造一支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有所作为的班子,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班子。

(二)整改措施

1、强化学习教育。我们将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保证学习时间,明确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效果,使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每周一次工作汇报会,每周一次集中学习会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精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并写出1-2篇高标准高质量的学习心得。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此次学习讨论活动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工作实际,对症下药,对已有制度包括疫苗管理、财务、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纳入长效机制,对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3、搞好基层调研与科学决策。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按照“六个一”下乡活动的安排,每月1-2次下到基层进行多方调查、

前人们诟病最多的就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既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上,也可以体现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歪风邪气。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管理、监督、知情权等方面。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没有廉政,就谈不上执政为民;不反对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扎扎实实地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政治生态,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地遏制腐败。

(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工作反思报告 篇5

各位主管、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是所的,现担任县城休闲业务一职,今天我反思的主题是“学会改变”。

在前段时间的盘价检查过程中,我负责的区域部分商品价格低于公司管控价格,经过领导的教育,我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损害了公司形象,而且造成市场上我公司产品价格混乱,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公司长期发展。综合以上,我反思如下: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1、改变从心态开始,我应该把心放平、放正,多和同事、主管沟通,以及行业中的销售人员,不要想当然的去认为,要学习参照公司现行标准,并严格按照公司现行标准进行价格定位。

2、改变从状态开始,不管昨天、今天、明天工作有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对自己来讲都是展新的一天,都是一个挑战,我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相信精神饱满和萎靡不振的状态下,做出的专案工作是截然不同的。

3、改变从态度开始,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如果没有认真对待或不够重视,绝对是漏洞百出,是经不起考验的。那么我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当接到一项工作时,不要急于下手,先理清思路,同主管沟通达成共识,然后再去完成,同时在完成过程中有不解的地方,要不断的与主管再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避免出现劳心劳力、事倍功半,浪费主管的时间、浪费自己的时间,拖拉整个部门的工作进度。

采油队反思报告 篇6

2017年四季度,集团公司相继发生多起生产安全事故,面对这些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每一起事故都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和警示。

这几起事故有以下几点共性:1.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2.个人安全意识差。3.存在违章操作。4.应急措施不到位。

通过这次“大学习、大检查、大反思”活动,我深刻反思对照自己平时的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

一、安全思想上存在误区。

只简单的认为搞了这么多次安全检查,每次都要反思、回回都要查,翻来覆去就那么点事儿,查的再细、也没有干的实在。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让我在搞安全工作时出现了走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的问题,没有把自己的问题看清楚、抓明白,很多潜伏在现场的隐患都没有找出来。

二、抓安全工作作风不实。

1、我在安全工作组织上,只是按一般工作布置,在落实安全工作要求上,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专项落实,把安全工作的上级指示和要求作为一项简单常规化工作内容,学习传达一下文件,让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就行了,却没有提出具体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要求,各班组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深刻理解到安全工作的意义。

2、我把精力大部分集中在解决生产问题上,却忽视了安全活动。尤其在我认为安全上没出什么大事,就滋生了麻痹和松懈思想,不给员工施加压力,上级有要求就紧一阵,有部署就抓一阵,致使整体安全管理工作标准不高。

3、安全分析制度落实不力。在日常安全检查活动中,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落实安全制度少,对自己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只是说说现象,没有从挖掘安全死角上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根源上去深挖隐患,影响安全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找出来。

三、违章考核上有好人主义思想。

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却总是顾忌情面,撕不开面子,有时看员工日常表现不错或是个人关系较好,就从轻处罚或是以说代罚,尤其在对待一些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认为他们干了一辈子采油工作,自己知道分寸,用不着处处提防,反而引来矛盾,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做怪,所以常常是遇到棘手的问题就绕道走,处理问题时轻描淡写,点到为止,直接纵容了的违章违纪行为,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我在思想上、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安全工作的开展,下面就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思想、管理和作风三个方面采取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消灭企业。安全稳定事关油田发展的大局,事关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识树立不牢,必然给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全员安全规章、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严抓“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进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确保各班组安全,保证油水井站计量间安全生产。

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把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强化责任作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要时刻保持一种心系安全、心系发展的大局意识,深入一线、扎根现场,把目光聚到现场上,把精力放到发现隐患、研究隐患、解决隐患上,坚持抢前抓早、提前预防。戒除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不做表面文章,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预防措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7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 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 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 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 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 通篇充满赞美之词, 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 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 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 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 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 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 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 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 学者的高深理论, 专家的研究成果, 名师的警句名言, 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 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 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 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 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 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 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 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 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 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 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 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 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 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 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 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 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 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 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 (2) 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 (3)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4) 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5) 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 (6) 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 (7)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8) 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 (9) 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 (10)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 (11) 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 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 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 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 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 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 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 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 , 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4) 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 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 、学情分析和预测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预设和生成 (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 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 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 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 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 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 效果会怎样?再比如, 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 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 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 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 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 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 应该怎样降低难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 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 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 归纳总结,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 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 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 换位。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 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 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 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 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 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 汲取教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 既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 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 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 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 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之反思 篇8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依然“穿旧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与目前我们所提倡的“生本思想”严重相悖。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在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否充分。有时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中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实质上我们不禁要问: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何鼓励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答疑,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

村反思剖析报告 篇9

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反思剖析材料

根据XXX乡党委《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村于2014年12月18日召开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学习日程安排,并确定了XXX村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组织机构。近期,我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研读学习了总书记系列讲话、省委文件和领导讲话、廉政文化读本等文献资料,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了深入讨论,从不同角度讨论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及时召集党支部班子成员召开了专门会议,针对XXX村实际进行了反思剖析。现将反思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一)充分认识山西反腐败斗争严肃性。进入2014年以来,山西接连不断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令全国震惊,令世界瞩目,由此山西的官场地震,山西的民怨沸腾。当前,在推动全省不想腐的思想境界、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法制环境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有的干部先进性、纯洁性不足,甚至成为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山西发生严重腐败问题的惨痛教训,警醒我们,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担当起来,充分认清山西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艰巨性、特殊性,着力在加强法制建设这个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上,充分发挥作用,在努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上发挥作用,查找造成腐败问题的制度缺失和工作漏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制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充分认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活动的统领和关键,内化为精神动力、转化为工作本领、外化为实际行动,把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中央、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二、从严从实剖析问题

我村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干部由于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够主动,不够深入,理论和业务水平停留原地,难以适应发展要求,工作开展不给力。二是在解 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有所欠缺,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改革意识有待继续增强。三是存在着思想不解放、工作“等、靠、要”的作风,“四风”问题有所反复。

(二)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一是虽然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度,但是在责任分工和落实方面不够明确,抓而不紧,存在重形式轻任务的问题。二是在组织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方面重安排、部署,对文件精神真正吃透和理解把握要求不够,对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检查不够。三是党建制度和廉政制度建设方面不系统、不完善,检查落实执行不够。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习缺乏系统性、主动性,造成推进发展的能力不够,办法不多。有些干部对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认为理论学习没有实际意义,对学习缺乏深入了解,对应用知识缺乏系统学习,流于一知半解,影响了理论水平的提高,造成推进工作发展的能力不够,办法不多。

(二)思想教育有时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造成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教育工作以开会形式居多,与党员们开展谈心活动较少,久而久之,造成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不高,创新意识有所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提高班子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班子成员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把村民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殚精竭虑、千方百计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班子成员要时刻牢记肩上的重担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完成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开展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集中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保持 4 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实施“六权治本”,规范权力运行。一是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健全依规决策机制,严格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三是完善党务、政务办事公开制度,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公开程序,明确公开时限。四是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教育,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总之,我们将依照XXX乡党委统一部署,紧紧抓住这次活动的有利契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以求真务实和开辟创新的精神,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边整改、边学习,把深入学习讨论落实贯串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努力实现我村弊革风清、清正廉洁、远离腐败的良好格局。

XXX村党支部

上一篇:电力集团公司创建市模范职工之家工作总结下一篇:给排水施工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