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2024-05-16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通用13篇)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1

读完[时间]这本书后我将针对书中提到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和解释.

其一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细节处给予精确数字我将帮作者来完善.比如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发生1秒种后温度降为100亿度而我将补充为在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为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这是经近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证明的温度.

其二是对于天主教批判伽利略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常识错误很少人发现.

宇宙大爆炸理论现在为多数的科学家所承认可是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型的是谁吗 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应该互相吸引而越来越近可是为什么人们却没发现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现象呢 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种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间的引力于是这就是宇宙在膨胀扩散理论的第一位提出者.

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因为他在一开始不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使他自己放弃了一项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因为在他的相对论里面说明宇宙不是在扩大就是在缩小于是有学者向他提出疑问他没有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中间加上了一个宇宙常数于是他的相对论便成为了宇宙是恒定的结论而在若干年之后另一个天文学家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0英寸)观测到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扩散之后爱因斯坦这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误而又修改了相对论其实当时他只要真实面对错误的话会很轻松地计算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他的宗教观念.这是非常可惜的.

后来贝尔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合作发现了宇宙的大爆炸后造成的辐射仪谱于是他们同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完全成立.

经过很多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证实在宇宙大爆炸后要形成现在的状况要满足24个条件的成立一个加拿大的天文学家叫“那斯”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造物主与天文”这本书写得很深奥而语言却比较简单没有天文学的知识也能看得懂建议大家看看他把现在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的要在大爆炸后形成现在的宇宙要有24种关系必须要处理得非常好精调到非常细致的位置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宇宙第一个是强核子力的常数(提外话我们知道宇宙的四种秘码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如果这个强核子力的常数比现在要大一点就没有现在的氢了如果没有氢的话就不会有生命存在如果再小一点就只有氢而没有任何别的元素第二是弱核子力常数如果在大爆炸前弱作用力的核子常数大一点就会把所有的氢变成氦以致于星球就会产生太多的重元素如果小一点那么大爆炸产生的氢就太少而导致无法形成现在的星球.如果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大一点星体就会太热就会太快太不均匀地完全烧尽如果这个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小一点就永远不会发生核子的溶合......

我们就先提出一个更难完成的概念----质子与电子数目比例如果这个比例不合适的话那么电子的引力就会远远超越万有引力这个精确比例是10的37次方比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拿一分钱的硬币来说明10的37次方这个概念如果把这么多的硬币放在一个空间内互相叠压为立体三度空间方式就必须有十亿个北美洲那么大的平面立体高度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放得下这么多硬币而我们把其中的一枚染成红色再投入到硬币中去然后一伸手就准确地拿到这枚染色的硬币这样的成功率才能形成质子与电子的相对称比例大家想想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我们再说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物质的能量不能产生不能消失的可是宇宙在大爆炸前是一个极高温极密集的火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那么这又如何能实现大爆炸呢 他怎么从无到有呢 与自然规律不符.

当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据研究发现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负23次方每秒这一瞬间的时间宇宙就膨胀了10倍那么这个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呢 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静止的状态质量为0的光子才可能达到光速光速是多少 1秒种30万公里对吧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这是光速而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的亿万倍地超过光速.在大爆炸开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内的事情根本没办法知道科学家管这叫做“盘克儿墙”意思就是墙后的东西无法知道.

再来说宇宙大爆炸的速度这个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话所有星球就会被万有引力拉回来整个宇宙大爆炸要精调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达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我们再来探讨大爆炸前的高温问题在未爆炸前是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物质都不能存在包括任何星球的物质.包括最小小于10的7次方绝对温度的话原子核也不能够存在因为太高了这自然规律也无法解释.所以科学家说那真是很神.

其次宇宙大爆炸一定炸得乱七八糟你想我们亲眼所见的爆炸都会炸得乱七八糟更何况宇宙大爆炸.可是科学家们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美国探测辐射背景的飞船上了外太空收集资料发现宇宙的星球分布得非常均匀那相差就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这万分之一形成了现在的各种星球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那些科学家们说那简直就像看到了神的手一样那么的奇妙.

你说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学家才知道对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神有两本书启示我们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两者之间绝不会相互矛盾.(题外话:只有你真正去了解圣经才会真正明白对神的敬畏圣经并不是让你学一些道理而存在的) 天文学家是很骄傲的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让他们相信上帝是很难的可是现在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的信仰发生了变化有的科学家你明显地看到是从无神论变成有神论.有位科学家叫“达维斯”他过去是无神论他现在呢就说了:“现在物理学定律的本身就似乎是一件设计得非常完美高明的产品对我来说强力的证据说明了背后必有玄机好像有人把大自然的数据精调来创造宇宙这设计给人的印象实在是震憾无比.”

还有另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是无神论可是他也很无奈他说:“我相信这世上必有一位超智慧者在玩弄了物理化学生物.”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2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维也纳。17岁中学毕业后, 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系学习, 但精力主要放在社会实践上。他曾在汉堡一家出口公司任职, 撰写和发表过重要的经济学论文。后在法兰克福作过证券分析员, 在当地最大一家报社当过记者、金融专栏撰稿人和高级编辑。1931年主要凭自修获法兰克福大学公共法和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33年因不满德国纳粹势力, 到英国伦敦担任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其间, 多次参加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组织的经济学讨论会。1937年移居美国。1943年, 受聘于美国著名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任顾问达三年之久。这三年工作经历对德鲁克后来成为著名管理大师有重要影响。此后五十多年, 他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在西尔斯公司 (Sears) 、通用电气公司 (GE)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AT&T)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克莱斯勒公司、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时代集团、时代镜报等大公司、大机构任职和工作, 成为大企业和许多组织首席执行官最抢手的咨询顾问。直至90多岁仍然活跃在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领域。2002年6月, 德鲁克曾获美国公民最高荣誉奖——总统自由勋章。他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6篇获管理学论文最高奖项麦肯锡奖。德鲁克已出版主要著作40部以上, 被译成至少37种语言, 在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销量超过1000万册。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将管理学开创为一门学科, 而40多部管理专著可谓著作等身, 年届96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在给这个世界留下智慧和洞见。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回到 《有效的管理者》本身。《有效的管理者》曾经是西方职业经理人必读的经典书籍, 这本发表于40多年前——1966年的经典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而适用, 那么的富有洞察力而行文流畅。现在的很多管理方面的书籍和观点看来都是发源自这本书, 在40多年前的美国, 这本书代表着智慧、洞见、预见力, 而在今天的中国, 这本书依然是那么的卓尔不凡、尽现大家风范。虽然书中的观点, 在后来者的书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演绎, 但是, 德普克老前辈的观点仍是最深刻、最清醒的。

这本书讲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 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的存在不是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 他没有光环与虚荣, 他以责任为基础, 以卓有成效为目标, 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德鲁克以他对管理的深刻理解给每一位管理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因此, 可以说德鲁克先生的这本书就是要教一个管理者如何学会卓有成效。

2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

2.1 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 管理者, 无论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其他人的和自己的工作绩效, 或是只负责自己的作为专业人员的贡献, 必须要讲工作效率。因为: (1) 不管他多么聪明, 不管他在工作中用了多少才智, 也不管他花费了多少时间, 如果不能做到卓有成效, 工作就没有成绩。管理者的有效性已成为个人完成任务和取得成就的最基本要求。 (2) 管理者的效率, 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日益提高, 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也就会不断地上升。管理者自身条件的改善, 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将眼界放得更远。 (3) 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现代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保障。

2.2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 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作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 我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他尝试建立一个有绩效的团队;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会不断地给自己以及与其共事的人树立更远的目标, 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水平。

(4) 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 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 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种用人的决策至关重要,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5) 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 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 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2.3 有效管理的实现途径

要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记录好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分析自己的时间记录, 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认识到自己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

(2) 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不仅要重视“方法”, 还要重视“目标”和“结果”。

(3)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4) 要有洞察力、自立自强及勇敢精神的特征, 使其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5) 做有效的决策。

3 如何做到时间的有效管理

德鲁克认为要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 就是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件“机械性”的工作, 是大多人都知晓的事, 但许多人忽视了,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更是无视自己的时间安排问题。有一次德鲁克询问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让他说说自己日常的时间安排, 这位董事长非常肯定地说出他的时间大致分布:1/3用于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业务;1/3用于接待重要客户;其余1/3则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德鲁克给他建议, 让他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结果发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他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实际记录显示他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调度工作上, 例如处理他认识的顾客的订单, 打电话给工厂催货。问题很明显, 真正要做的事和实际所做的事相差甚远。

所以, 有效的管理者要知道, 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做到真正卓有成效,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是怎么耗用的。

3.1 时间管理上常见的误区

(1) 忙。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并不是把千头万绪的工作, 把属于市场管辖的事情或者把属于下属做的事情都通通包揽给自己来做。所谓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好“掌舵者”, 应该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方向并作出决策, 把属于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 做好全局调控, 把本来应该属于下属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做好指挥、监督的工作。但是不少管理者却事无巨细地操心、担心, 将本应下属们做的工作“抢”来做, 本应下属承担的责任“抢”来扛, 于是许多管理者就显得格外的“忙碌”。

(2) 盲。

一些管理者者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管权力是否运用得当, 不管目的是否得到, 他们都会盲目地使用权力。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者要保证权力的顺利使用, 需要考虑和分析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 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权力驾驭都是盲目的和有害的, 二盲目的权利滥用又往往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无效。

(3) 累。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者并不是非常累的管理者, 这里的不累并不是不管, 而是放收自如, 应该学会分权, 把属于下属的事通通交给下属去完成。管理者们先要确定他们累的是不是干正确的事, 他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一个好的管理者, 第一是要做正确的事, 然后才需要正确地做事, 最后才把事情做好, 做一个有效而不累的管理者。

3.2 做到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

(1)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许多管理者都意识到了哪些事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 然而他们却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怕因小失大, 造成错误。德鲁克认为, 事实上, 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迟疑不决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总有一种倾向, 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 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

(2) 减少开会。

诚然,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 通过开会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都是必要或必须的, 这是基本常识之一。但是, 又有多少担任管理职位的人敢于承认, 浪费时间最常见的原因, 正是会议太多。而一个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 就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如果可以试验一下, 其实很多事情不一定非得开会才能解决, 而且如果试着记录几场会议, 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 很多会议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讨论的内容是对组织决策有用的, 很多会议是在无效口舌之争和闲聊中度过的。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管理者应该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 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 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 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应该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 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4) 理清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必须要分清自己与下属的关系, 因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与下属的工作职责明显不同, 下属强调的是具体问题的执行, 而管理者主要是对问题宏观方向的把握与决策, 所以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战略眼光, 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中, 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驾驭全局, 突出重点, 决策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4 总结

综上所述, 世上的诸多资源中, 时间是最特殊的一种资源。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 而时间的供给恰恰又丝毫没有弹性, 不管使用者职位有多高, 需求有多大, 供给绝不可能增加。更要命的是, 这种特殊资源还完全没有替代品, 谁的时间都是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若不将时间管理好, 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谈。现代企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 对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间管理是管理者实现有效管理的第一步, 因此, 40多年前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系列有效管理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 要成为有效管理者需要有效利用时间、重视贡献、善于利用人之所长、先做重要的事、做有效的事。通过总结《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思想, 重点讨论如何将时间管理得卓有成效。

关键词:德鲁克,有效管理者,时间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2]毛彩菊.创新、适用、思辨、务实——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及其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4) .

[3]张景平.评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5, (11) .

[4]彭志强.值得“反刍”的经典好书——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J].中国石油企业, 2005, (9) .

读《愿用钱买时间》有感 篇3

今天我读了《愿用钱买时间》一文,感受很深,故事讲的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有一位正全神贯注看书的女士,车辆的颠簸,周围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好像对她没有任何的影响。

原来她就是对我国电子科技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崔兰芬,她把时间看得十分宝贵,常常说:“我愿意用钱买时间。”可是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用钱买不到的,所以她只好这样挤时间抢时间。

崔兰芬从军校毕业后,决心抓紧时间拼命学习,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从此,灯前月下……都可以看到崔兰芬刻苦自学的身影。在大学里,她仍然抓紧时间学习,自学了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她,仍然夜以继日,刻苦公关,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电子事业的一项空白。

1949年,不幸的她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读到这儿,我流泪了,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妈妈为了提高我的阅读写作能力,开拓视野,给我买了许多适合我看的书,但我也只是应付一下罢了,有时坐下来也读得很快,囫囵吞枣。一有时间,便跑出去玩,早就把读书的事抛之脑后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非常崇拜崔兰芬。她如此热爱自己的生命,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然而,时间对她来说却是如此的吝啬。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吧!只有赢得时间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太原市晋源区树人学校五年级

读励志书籍有感 篇4

翻开《活法》一书的目录,每一小节的标题都是鼓舞人心的励志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和专业的管理类名词,细细研读文中的字字句句,那些简单而质朴的语句里蕴含着深刻人生哲学,令人久久回味。

稻盛和夫先生很善于总结,他通过亲身的经历诠释了简单人生 “活法”的意义,希望通过自己毕生总结出的为人处事哲学能够引领世人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你会强烈感觉到书中的道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是那些从孩提时代就被教导的简单道理,大家耳熟能详,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道理,能参悟透并且认真实行的人并不多,这些简单道理在稻盛和夫的人生道路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最后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和非凡的事业。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磨练灵魂、提升心志”。这一章节内容不禁让我想起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生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寓指当前形势相当恶劣,只能爬上高楼,看到远方天的边际,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没有什么康庄大道在等着我们,人生就是不断奋进的过程。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挫折和磨练之后,人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无法理解的事物他能触类旁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取得不凡的成就。这三大境界简单至纯至善的真理和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一书中始终贯穿在人生与企业经营的发展原则是一致的。让人惊叹真理无关乎年代,无关乎国界,无关乎行业,所有美好的、令人振奋向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

读钱学森系列书籍有感 篇5

姓 名: 王看然

学号: 2011210083 专业: 临床医学七年制 班级: 1103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我从小便很崇拜科学家,他们将青春与激情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要求过多物质上的回报,他们的奉献是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望。历朝历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在科学之路上走到他们所能走到的尽头,他们便在这里打上一个结,这个结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式定理,而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结,在科学之路上继续走下去,正是因为这种探索,这种求是的精神才使人类能一步一步的发展。从石器到铜器,从贴地步行到在空中翱翔,这都是科学的力量,都是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更是他们中的典范,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改变了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他们身上不仅仅有科学求知的精神,他们还有热忱的爱国之心,其中尤其以钱学森的事迹最令我印象深刻。最近在职业规划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之后我又看了《钱学森故事》一书,后者是今年刚刚出版的一本“全传”,记录者之一是曾经担任钱学森秘书达26年之久的涂元季。钱学森生前拒绝人们为其做传记,偶然有人做科学名人录,也是勉为其难,并从未接受任何作者的单独采访。钱学森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他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虽然严厉,但和蔼、善解人意、觉悟高,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党、为国家奉献的科学神话,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爱国励志”、“报效中华”、“成才有道”、“人格如金”、“科学思想”、“大师风范”,而每个部分又由一个一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他于己的爱国热情和于科学的勤勉求实是我们理应学习的,也引起了我最大的反思。

虽然书中说钱学森是因为美国的对于他的不接纳才被迫回国的,但我仍然相信,钱学森是爱国的,他对祖国抱有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他放弃了自己在美国拥有的一切---金钱、地位、名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那个完全没有工业与科研基础的地方去研究较为尖端的科技。有人笑他傻,认为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资质,还遭到了美国当局的迫害,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报效自己祖国的决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当初他在美国的老师对他说:“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地方,你怎么能发挥出你卓越的才能,你想去那个地方种苹果吗?”钱学森只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我愿意在我的土地上种下属于我自己的苹果。”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风洞实验到两弹合体,钱学森只用了8年,他在当时中国贫瘠的科研土地上,种出了科技的苹果,使中国拥有了导弹,拥有了远程核打击能力,这些都是中国成为大国基础。爱国也不仅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十多年的学习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内在:执着地做事、为了自己、为了事业、也为了民族!

钱学森在科学上的执着,勤勉,一丝不苟,是当今大学生们非常缺乏的,我们的学习有时候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抱定60分万岁的心理去学习,虽然我们考试可以得高分,但真正内化到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不多。有一句话说的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成的。钱学森在上学的时候被认为是天才,后来更是被誉为航空界的稀世之才。然而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大家对于他最多的评价却是:极其勤奋。不论是假期的充分利用,就连工作日也常常学习到深夜。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请教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问。他回国时携带的大量书籍、论文、笔记等就是他勤学的最好证据。钱学森的成功在于他的天赋,是罕见的天才,有着超高的智商;钱学森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勤勉,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比常人付出的更多的努力。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结合,钱学森才成就了一段科学神话,虽然不是人人都像钱学森一样在理科方面有过人天赋,但人人都可以像钱学森一样勤勉、努力,或许我们不能拥有过人的创造力,但我们可以努力地用心地把每件事做好。考试得到高分并不等同于科学思维的卓越,考试无用论也应运而生,但考试又是当今中国不可或缺的最为公平的评价、选拔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二者并不矛盾,当我们认真地把每件事都做好,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对思维的锻炼,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博大与美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考试得高分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6

有一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我在高尔基的《在人间》里深深体会到的。每次翻阅这篇文章时,总会有感慨!

阿廖沙是这个作品的男主人公,其实也就是高尔基,他在鞋店当店员,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绘画师家帮忙,在轮船上做杂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博览群书。阿廖沙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生活的阅历和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使阿廖沙不为如此险恶的环境所屈服。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一个小孩子怎么能承受那么多,如果心思不正,就会误入歧途,可是阿廖沙并没有,这正是他阅读的大量书籍挽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只不过一步一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啊!

他的毅力和恒心是我所佩服的,也是现如今的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用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求知是每个人都所必备的,而求知最好的解答方法就是翻阅书籍。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本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阿廖沙没有金钱,生活贫困,但他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才是真正的富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每次阅读,精读,细读,都会有收获和乐趣,或许是在你不经意间,在写文章时就会运用出来,也作用在生活中。读书能够洗涤浮躁的心,甚至能营造出一种脱俗的娴静氛围。总之,读书就是好事,是一件有趣的事!

如果说人生如茶,那么书就是那怡人清香的茶叶。

如果说人生如林,那么书就是那茂盛葱郁的大树。

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汹涌波涛的江河。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7

关键词:《水在时间之下》,人性,尖锐

在《水在时间之下》的后记当中, 方方这样写:“这是一本有关尖锐的书。我在写作之前, 曾经先写下这样一句话。小说写完之后, 我觉得不仅如此。人世有多么复杂, 人生有多么曲折, 人心有多么幽微, 有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尖锐”是作品的基调, “尖锐”可以概括出这部小说的特点。在这一部小说当中, 人性总是被放在极端的环境下拷问。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人性被敲打, 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人性之恶, 但是细细分析之后, 我们所发现的却是来自人性本质的善。苦难的净化使人性得到升华。小说对人物的普遍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 承认并接受这些的时候, 出自于人性深处的善也被激发出来。小说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展示所谓的人世的复杂, 人生的曲折, 人心的幽微。

一.轮回与宿命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 天降灾星, 老仆保孤, 天涯飘零, 路遇贵人, 王子复仇, 等等, 似乎都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母题。但是, 小说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倒并不在于他的情节结构, 反而在平凡的戏剧结构当中包含着激烈的戏剧冲突。

小说在叙事和情节上都展现出一种圆形结构。情节上, 小说围绕水家展开, 以水家为中心, 写到了“水上灯”从被弃到成长复仇, 到最后归隐巷陌的故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个故事是由壮烈最终归于平静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始, 作者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开局, 老仆救孤。然后展开了水滴和水家天然的仇恨。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 这仇恨也就越来越大, 将戏剧推向最高峰。然而在故事的最后“水上灯”的死, 写得尤其让人回味, 她并非自然的死亡, 而是在水家最后的血脉, 也就是她的哥哥水武死了之后,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与水家的天然联系似乎来自神祗与命运。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也展现出一种轮回结构。从小说叙事的角度看, 小说存在着一个叙事视角的转换, 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都用到的是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的叙事, 作者为我们讲述的是现实的故事, 而在主干情节部分, 作者所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前后照应的叙事方式, 从现实到故事, 再由故事到现实的转换, 展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圆, 这样的一种叙事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消解, 并最终归于沉寂。从现实到故事, 再由故事到现实的转换, 其本身也就是一个轮回。

轮回之中最值得人探讨的就是宿命意识, 在方方的众多小说中都充斥着宿命意识, 《水在时间之下》则更是将这种宿命论推演到了极致。小说“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 在主人公和命运的激烈抗争的过程中, 表现了人的宿命难以超越的悲凉意境”, 在小说中作者妥当安排了三个女性人物近乎类同的人物命运。即出身贫寒, 高攀权贵, 不得善终。小说情节跌宕, 故事曲折, 但是回归本质, 无非是将人物推到环境的极端, 在极端之下对其灵魂的拷问则更能体现其罪恶, 但同时在剥离了罪恶后人物所处的环境反而展现出的是一种善。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只有深切的了解了自己内心的黑暗才能够真诚的理解他人的罪。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步之遥。”在这一点上, 小说的处理应该是非常到位的。它不仅仅是鞭挞, 同样是在弘扬。

二.尖锐美学

“尖锐”是作者自己为这部作品贴上的标签, 并且一直为评论家所使用, 作品所极力推演的就是“尖锐”, 在方方的作品当中她总是把人物推到无路可退的极端,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激烈的冲突将人物放在极端环境之下进行拷问, 于是人性之恶, 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掩藏于其下的最本真的善也展现得充分。

水上灯在小说之中的位置非常地巧妙, 她在作品中被作者描绘为全知全能, 于是她在作品里也考验着身边人的人性, 同时她也同一般的人物一样接受命运的拷问。罪恶并不从她开始, 但罪恶确实伴随她的一生, 她爱憎分明。她的出生就是为了复仇, 她敏锐地洞察一切的罪孽, 并深刻地审视着物欲世界里的罪恶, 她甚至是以审判者的角色, 无情的宣判周围人的罪恶。她是试金石, 但是她自己本身也难逃人性被拷问的命运。她说:“如果这世界是污秽的, 我这滴水就是最干净的;如果这世界是洁净的, 我这滴水就是最肮脏的。总而言之我不能跟这个世界同流。”小说开头以第一人物的限知视角告诉了读者, 小说中的水滴是反抗的水滴。她反抗现实生活的贫困, 而承受非凡的生活历练;她反抗被侮辱被伤害的生活处境, 而陷入仇恨的漩涡中, 她反抗情感的孤独, 而放弃自己戏剧生涯的辉煌, 而急流勇退、隐姓埋名, 反抗至死完全足够概括这个人物的一生, 而作为小说中的主角, 杨水滴的人性可以说是被反复敲打, 拷问最多的一个。在这个人物身上, 我们不仅能够凭借她, 判断是非, 裁决正义。而且可以在她身上看到最为本真的善念。她伴随着仇恨与罪恶出生, 同时以自己的全部意志反抗着身边的罪恶。她又并非是绝对的真理, 她和自己的小姨玫瑰红一样, 攀附权贵, 不得善终。小说一次次地将她推到绝望的边缘, 在小说的最后, 她只能凭着自己智障的哥哥生活了下来, 这唯一的亲人成为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来看, 李翠和玫瑰红、玫瑰红和水上灯, 在命运之中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水上灯总是将自己与玫瑰红相比, 甚至她们所抵达的是同一个彼岸, 但本质上她们却不一样, 玫瑰红是屈服的, 水上灯是反抗的。为了权贵玫瑰红可以屈服一切, 但是为了自己人性中最为真实的部分, 水上灯可以反抗一切。作者为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安排了雷同的命运, 无非是要将她们放在两个极端来推演故事, 玫瑰红是迎合的极端, 水上灯是反抗的极端。玫瑰红集中了小说中所有的“恶”, 这个与水上灯完全对立的人物, 成为一个反面的“箭垛式”人物。有趣的是, 作者为两个价值观念完全相反的人安排了相同的命运, 在这个有着强烈宿命论的小说当中虽然两者命运充分相似, 甚至到达的是同一个彼岸。然而小说本身是有取向的, 就比如对玫瑰红命运的处理就体现出一种价值取向。玫瑰红最终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 实则是走向堕落的深渊, 再也无法得到救赎, 她深刻认识自己的罪, 并且渴望得到水上灯的原谅与理解, 她的死也因此带上了些许的悲凉。文本当中水上灯最终是没有原谅她的, 但实际上小说也传达出对命运弄人的无奈之感。在小说当中作者急不可耐的跳出叙述本身, 突破小说原有的话语权要提醒读者注意“欲望本身救不了人类的灵魂, 歌舞纵欲最终会导致我们的灵魂滑向不可知的深渊”。

三.人性之善

《水在时间之下》鞭挞罪恶, 痛斥人性中的虚伪, 然而令人吊诡的是, 我们所看到的剥除所有罪恶之后的人, 他们所承载的不再是人性的恶, 而是成了剥离表象最为本质的善。

水上灯生来就是为了复仇, 她的一生都在挣扎反抗, 就像故事的开头所告诉我们的:“水滴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到这世上来就是与它作对。对于水滴, 这世界四处潜伏着阴谋。就像暗夜阴森的大街, 每一条墙缝都有魔鬼出没。水滴就在他们起起伏伏的呼吸中行走。这气息, 穿过水滴的皮肤, 渗进她的血液和骨髓。水滴知道自己在魔鬼的包围圈里, 知道她就是他们养育的, 那些魔鬼的唾液就是她成长的营养。而她就是它们在人间的替身。”复仇和反抗被描述为这个人物与生俱来的生命意志, 并且在小说中她是全知全能的人, 她洞察一切的罪, 主持所有的罚。她的反抗和复仇, 将人物推到极端。玫瑰红的死, 她甚至担当了思想启蒙者的角色, 玫瑰红承认自己的罪, 她也并没有请求宽宥, 最终滑向堕落的深渊。她清楚地洞悉这一切。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李翠, 在她得知一切的真相之后, 不但没有原谅她, 反而裁决了她所犯下的罪, 最终李翠的身影也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水上灯背负着与生俱来的罪, 并且同时以裁决者的姿态, 审判着人世的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人只有深切地了解了自己内心的黑暗才能够真诚的理解他人的罪恶。在故事的最后, 水家覆败。水上灯收留智障的水武和她一起生活了下来, 水武成为她生活下去的目的, 在水武死了以后, 水上灯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时候, 我们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那个反抗着一切的水滴。在无所反抗的时候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放下了一切的矫饰之后的水滴, 再不为强烈复仇欲望与罪恶感缠绕。其位于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也就被显现出来。

最后小说以时间消解一切, 所有的爱与恨, 情与仇都归于空无, 繁华和寂寥一起消散, 热闹和冷清一同归零, 所以在小说的末尾才有一声来自创作者的叹息“其实这世上, 最是时间残酷无情”。或许, 这才是小说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用时间的无尽来消解故事的“尖锐”, 以一声叹息来表达命运的无常。

参考文献

[1]黄道友.论方方小说的宿命意识[J].作家与作品, 2012, 21 (1) :9-11.

[2]杨芳.仰望天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42.

[3]方方.水在时间之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1.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 篇8

一桩多年前的家族隐私引起了吉吉的好奇心,但留给少年探寻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时间似乎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从我们的世界流出,于是为了满足妈妈的心愿,也为了弄清困扰自己的家族秘密,吉吉在安妮的带领下来到了永恒之地,和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一只受伤的狗,一起踏上只属于他的奇幻旅程。

我们身处不同世界,但成长、亲情与人性,却从来没有什么不同。

和时间赛跑读《时间》有感 篇9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是呀!时间是宝贵的,古人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确是不可浪费的,我们要把一些零碎的时间巧妙的运用起来,就像集腋可以成裘一样。这是一种艺术,能够这样做事的人,生命不就大延长了吗?

时间是宝贵的,如今,你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每天要干活、学习、工作、吃饭。哎呀!时间也太少了!难怪鲁迅说:“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生命呢!”我现在才知道,他说的真有道理。

时间是公平的,在勤劳的人身上,它会撒下智慧的种子,在懒惰的人身上,它只会留下一根根白发。伟人珍惜时间,如:恩格斯,他在别人喝酒和闲扯时全神贯注的研究航海学。如:爱因斯坦,他在等别人的时间里思考问题。这样的人有许多,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珍惜时间。

现在是21世纪了,像我们这批孩子,一定要珍惜时间,诗句上曾经这样写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我们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一个不太珍惜时间的人,比如:看书挤走了复习时间,电脑挤走了做课外的时间。,这些都是我浪费时间的证明,可自从我今天读完《珍惜时间》这篇文章后,在有感悟,我一定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10

1 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 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 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惠特克年鉴》 (Whitaker’s Almanach) , 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于1868年创刊, 被誉为英国最好的年鉴和一部微型百科全书。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 包括各行各业的大事记和历史年表。这无疑为伍尔夫追溯传统和标准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伍尔夫对家长制所确立的社会秩序一直非常反感, 与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她的兄弟们可以去学校接受教育, 她和姐妹们只能在家中, 从父亲的图书馆获得学识。传统标准和做法让她感觉极度不公正, 于是她在文学创作中以这种看似散漫的内省调侃抗议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 而不相信它们的人所得到的处罚只不过是一种非法的自由感时, ……我奇怪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们, 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标准的东西?……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是它制定了标准, 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对男尊女卑社会等级一直心怀鄙夷, 时不时对父权传统下确立的权威表示抗议。不过, 在这一问题上, 伍尔夫并不是悲观主义者, 而是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洞悉了社会发展变化本质。“据我猜想, 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 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一样遭到讥笑, 被送进垃圾箱, 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伍尔夫用意识流自由联想这样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手法来实现思想的解脱, 从传统的奴役中挣脱, 在更广阔的思域中创作, 作精神上的遨游。她批评《惠克特年鉴》, 实际上是在批评父权传统, 她的方式是平缓的, 像聊天一样。于是她构筑起来的看似温柔无害实则犀利的精神世界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2 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伍尔夫笔下幽默的调侃可以随手拈来, 所以追求语言的愉悦是因为受到想要精神愉悦的驱动。“不过, 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 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 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 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我”一心想追求愉悦的思路, 道出了思维的本质。思维是轻盈灵动的, 在冥想的状态下, 我们总希望自己飘浮在一个愉悦的世界里, 没有恼人的人、事、物掺杂进来。“木头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我”由木头想到了产出木头的树, 这棵树确实“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清除了思想障碍物的“我”终于进入了一个愉悦的境界, 在此间没有任何令她不悦的杂质存在。在这个空间, 自然界的事物像一朵美丽的花逐一绽放它那独一无二的花瓣。

“小昆虫在树皮的折皱上吃力地爬过去, 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 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 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到多么寒冷啊……”伍尔夫对自然的描述, 凸显了女性细腻的触感。应该说任何文学作品、文学流派, 都离不开自然, 现代主义作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并不意味着和自然、现实脱节。在伍尔夫的笔下, 流露着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自然以浮想联翩的方式逐一呈现, 别有风味。

3 对战争的态度

20世纪前半叶, 正是战争横行的时候, 对伍尔夫的精神和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13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 虽然同年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 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40年她在Mecklenburgh的家被炸。而从社会宏观视角来看一战让英帝国损失了95万男性, 150万人受伤。战后的英帝国, 经济和军事实力已无法称霸。 (Matar, 2014)

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结尾, 已经沉醉入完美境界的“我”正在体验一种自由驰骋的惬意, 可是她脑海中的影象在外在现实声音的冲击下, 急速消散了。现实回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在诅咒单调无聊的战争。一个男性在诅咒战争, 这是启发思考的组合。战争的发动者是男性, 可是男性也同样是受害者。伍尔夫曾说:“想奴役别人的人, 他自己就是奴隶。如果我们能从奴役中解脱, 我们也就能将男人从暴政中解放。” (伍尔夫, 2001) 挣脱了传统束缚的女性才能真正帮助到男性, 两性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否则女性也只能坐在那里思索, 听男性无聊无益的抱怨。

所以, 伍尔夫极端关注的传统标准、战争和女性话题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那个年代, 战争以难以估计的破坏力席卷了世界, 以不一般的速度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说来很有讽刺意味, 改变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并不是伍尔夫所给出的很实用的建议“每个人每年都有五百英磅的收入, 有我们自己的房间” (Woolf, 1989) , 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伍尔夫在《三枚金币》中所指出的那样 (王义国等译, 2001) , 正是由于英国女性在战争中的非凡贡献, 她们才有了投票权。战争的强行介入为女性社会地位带来了戏剧性的历史转变, 拉开了男性和女性新一轮历史对话的篇章。所谓的传统淡出了历史舞台, 《惠特克年鉴》中的数据不再让人惦记。目光转向当下, 新的标准正在形成当中。社会就这样迈着它稳健的步伐向前推进。可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阻止战争, 女性就应该作出相反的举动, 那就是对战争不闻不问, 而不是通过热情如火般投入社会劳动来支持战场上的男人, 毕竟这只是一部“荒谬的男性小说” (Woolf, 1989) 。

4 结语

生活总是由细节和事实构成, 这些细节和事实之丰富杂乱让人目不暇接, 也让人心生疲惫, 而在《墙上的斑点》中, 生命的常态被表现出来, 又与现实保持一段距离, 意境轻松升华, 生命的某些令人珍惜留恋的特征在瞬间定格, 被保留下来。有关我们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这一类问题是诗人想探讨解决的, 而伍尔夫笔下的“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时, 就具备了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态度。 (王义国等译, 2001)

在小说中伍尔夫所揭示的是现实在思维空间的投射, 是一种悠闲的、俏皮的、戏谑的投射。她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对《惠特克年鉴》的态度, 对战争的态度, 对愉悦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正是以这种方式, 能为当时和后来的读者认可和接受。墙上的斑点象征着父权历史, 它就像一堵白墙上留下的令人讨厌的印记, 难以消除。“我”想愉悦地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 可是总被这个斑点打岔, 结果就是在这个斑点的激发下, “我”的思维活跃起来, 如花一般地徐徐绽放, 展开了一段丰富的精神旅程, 可这个斑点却是一只蜗牛, 事情的真相竟然如此简单, 凸显了现实的苍白和贫乏单调,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伍尔夫以她独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官在孤独之时为世人留下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人的思想活动原来可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本应朦胧的思想中, 一派澄明之境溢出清冷的光辉, 这就是伍尔夫留给人类精神的福祉。

参考文献

[1]Matar, Hisham.The Unsaid:The Silence of Virginia Woolf[J].The New Yorker, 2014 (10) .

[2]Woolf, Virginia.The complete shorter fi ction of Virginia Woolf[M].Susan Dick ed (2th) .A HARVEST BOOK·HARCOURT, INC, 1989.

[3]Wo o l f, Vi rg i n i a.A room of one’s own[M].A H A RV E S T BOOK·HARCOURT, INC, 1989.

[4]伍尔夫随笔全集[M].王义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http://www.enotes.com/topics/virginia-woolf/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further-reading

读《出租时间的孩子》有感精选 篇11

一个天寒地冻的晚上,我翻开《出租时间的孩子》这本书,就立刻被书虫围绕,被这本有“魔力”的书吸引了,开启了珍惜时间的旅程。

这是一本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的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出租时间的故事:这个男孩找到了一位仙女,因为他想在电子游戏厅里玩游戏,所以他想用自己的时间兑换钱。十年时间交换五百元,一会儿就在电子游戏厅里把钱挥霍没了,他变成了二十二岁,可是他并没有觉悟。他又用时间兑换了钱,他一直这样下去,到了六十二岁。他终于后悔了,他把时间都浪费了,他承认了错误,还好仙女心地善良,又把他变回了十二岁。

我非常喜爱仙女的聪明,她用自己的智慧让男孩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这么的重要,要学会合理的使用时间,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去年的寒假作业,我因为没有制订计划,总感觉时间特别的多,我刚刚放假的时侯一点也没着急写作业,转眼间假期就过去了,还差一周就要开学了,我一下子蒙了,我的作业还差了很多,剩下的一个星期我再也没有时间出去玩了,我只好一直在家写作业。我最后累得精疲力尽,终于在开学的前一天写完了。我当时暗下决心,再放假的时侯,我一定要制定计划,不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今年的暑假一开始,我就想到了去年的痛苦,我马上制订了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假期刚刚过半,我的作业就要竣工了。这个假期因为不浪费时间,珍惜时间,我过得又快乐又轻松!

时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别人玩游戏的时间,我们用来读书学习,那我们将多出很多时间,吸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还要学会智慧地使用时间,制定计划,一时二用甚至一时三用,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读《时间简史》有感 篇12

神奇的宇宙

——读《时间简史》有感

071110126—-王苗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他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通过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黑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黑。接着他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最后,他给我们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它能把量子力学、引力以及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至于对于《时间简史》的认识和了解,我个人觉得《时间简史》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史蒂芬霍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有关黑洞的知识,他在该作品中删除了纯粹技术性的概念,诸如混沌的边界条件的数学等等。相反,包括相对论、弯曲空间以及量子论的课题,它们虽然有点难懂,但是他们却充满了乐趣,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所以,《时间简史》很值得一读。

该书中的第二章“空间和时间”给我的印象最深。首先:空间和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而表现出来。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而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的“太阳的质量引起空间——时间的弯曲,使得在四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神奇的宇宙 的空间——时间中地球虽然沿着直线的轨迹,它却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光线也必须沿着空间——时间的测地线走”。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优势相互依存的,谁不不能离开谁而单独的从在。他们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空间和时间对我是那样的充满了吸引力!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时间!空间!你们的力量将被力量所突破!让时间、空间向隅而泣吧!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

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篇13

一、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应以学生理解和能力突破为目的, 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验, 老师在学期课程前做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测试, 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对该门课程讲授的内容都有一套基本的直觉看法。课程改变了学生的想法了吗?事实证明, 没有。因为学期结束后, 用同样的卷子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试, 发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相当小, 甚至有些学生仍然没有放弃他们原来的错误观点。即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些概念上的理解, 他们也往往不能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 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模式的变化是缓慢的, 如何才能刺激学生去建立新的模式, 进行“深度”学习, 而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即所谓的表层学习。这需要我们教师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以努力面对一些学生可能带到课堂上的思维模式, 从智力上挑战学生, 创造“预期失效”, 即这样的一种现存的思维模式将导致错误的预期, 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坚持原有思维时所面对的问题。当然, 在具体课程学习中, 首先学生们应该了解该课程的基本知识, 同时更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对他们所理解的或所应该做的事情作出判断。

其实我们的各门课程正是围绕着这些思维模式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也正是该课程所要质疑的, 而这样的课程才是我们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基于此种教学思想的改变, 我们要非常了解所教的课程, 在研究方向上追求发展, 发表独立见解, 广泛关注其他领域的新问题, 但是尤为关注的应是学科中更为概括性的问题, 比如史实的记载、辩论的议题和认识论方面的讨论, 并且以一切可能去认真设计、亲自实践、思考结果, 来亲自实践我们希望学生去做的任何事。

我们教学生的知识, 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使用这些原理和概念去构筑自己的理解和能力, 以分析和解释问题, 从而以本课程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切中事物的本质, 且能够根据我们所教的知识, 分析问题特征、评价其结果。因此我们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努力掌握概念和信息以建立他们自己的观点, 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知方式产生持久性的实质影响, 这才是学习的意义。

二、课堂应以提问为方法, 教学应以知识构建和学生应用为脉络, 不是以灌输为方法

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老师主张:学习事实、传递知识, 学习的方法就是记忆大量信息。事实证明考试时学生们能够回忆起老师讲授的知识, 但是几个月后, 就很难记得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另一位老师主张理解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 关注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理解所能作出的种种判断, 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理解, 学会使用知识, 去解决专业问题。在课堂上, 她确实常常解释基本原理, 简化阐明概念, 但她常引入“可能出了什么问题”之类的案例, 让学生设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努力理解和应用此种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她说“我必须考虑, 为什么人们需要记住细节性的知识?这一事实能帮助人们理解什么?它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并精心解释和论述, 巧妙安排阅读材料来挑战学生的那些观念。由此, 证明在课堂实践中采用灌输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限的。而富有成效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以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果看待现实, 不只是让学生“吸收”知识, 而必须用现成的思维模式来解释自己所遇见的一切, 所以对他们来说知识是构建的而不是灌输传递的。

事实上, 我们教师准备的讲课、讨论、解决问题以及其他教学要素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智力上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同我们做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所付出的努力一样, 是不容易且意义重大的。这种态度最明显的表现是, 当你为教学做准备的时候, 你问了自己什么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重要。有关学习的著作和最优秀的教师都认为, 提问在学习和修正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助于建立知识体系。它们犹如信息索引, 便于我们为某个问题找到答案。

由此, 它反映了一种教学观念, 这种教学观念就是使用更加有意义的提问来设计一节课、讲稿、讨论、以及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与课程学习目标有关的其他问题。而不是上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当我们能够成功地刺激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问题时, 我们就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要详细说明我们的课程将要帮助他们作出回答的那些问题, 但自始至终, 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对我们的学科和论题逐步提出一系列丰富而重要的问题。

三、课堂应以学习为氛围, 教学应以学生自然和批判注意为契机, 不是以传授为氛围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是因为学生“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和任务, 其中包含了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 这些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这些真实的任务能激发好奇心, 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因为学生会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 以证据来推理, 运用各式各样理智的标准来检验他们推理的质量, 在思考的同时做出改进, 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有些教师在讲课中创造这种环境;有些教师利用讨论, 另外有些教师利用个案研究、扮演角色、实地考察或各种其他不同的技巧来创造这种环境。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或难题是构成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的第一要素。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意义时要悉心指导。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从来不提问题, 而是直截了当给学生答案。

因此最成功的问题或者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 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构筑自己的理解力, 无意中自然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 讲课作为澄清和简化复杂知识体系的一个方法, 并不是用来对某些主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而是设计运用一些煽动性行为、问题或陈述, 并有意识地设法捕捉学生的注意力, 并努力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讲课, 比如图片、图表、流程图、要事年表、电影或表演等。

四、结语

高等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专业的学科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基础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将来解决自己专业问题打下基础。近几年, 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也给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适应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 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任务和课题。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思索, 今后课程将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工作。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 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通过外出交流、培训、学习来掌握国家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摘要:本文是阅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 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所撰写的, 旨在从最优秀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目的是能更满意的担当起大学教师的神圣职责。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上三个教学理念的转化, 即以直觉思维模式为契入点, 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或故事描述入手, 将以灌输知识为理念转化为以构建知识为理念;以自然批判环境的营造为设计, 将以呆板的传授为氛围转化为轻松的学习为氛围。并基于此在培训教师、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法上进行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上一篇:初中贫困生补助多少钱下一篇:一朵告别的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