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行业应用概念(共9篇)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1
集团5项重点行业应用指全集团统一推广的5项行业应用(移动
OA、政府执法、汽车信息化、监测监控、股票机/专用上网卡)
省分重点行业应用指各省根据本地特色选择2项进行规模推广的行
业应用(省分行业应用不得与集团5项行业应用重叠)以及手机银行、手机航空、手机证券3项聚类电子商务应用。
(1)移动OA:是指客户内部用户或者其上下游用户,通过联通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终端、专用定制终端、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等)访问客户内部办公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移动OA、移动采编、手机查勘、保险展业等。
(2)政府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各部门通过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终端、专用定制终端、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等)访问各类内部执法系统,实现移动执法、高效执法、阳光执法,提高(3)工作水平。典型应用包括:移动警务、城管执法、税务执法、工商执法、药监执法等。
(3)汽车信息化:是指中国联通汽车信息化前、后装行业应用,以及客运、物流等车队管理和车辆监控等涉及汽车通过中国联通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信息化应用。典型应用包括:车辆定位、两客一危、LBS定位、GPS定位、智能公交、物流运输等。
(4)监测监控:是指通过中国联通的网络和终端,进行相关场所和设施的监测监控应用。典型应用包括:车辆监控、平安城市、平安校园、无线ATM机监控、停车场车辆监控、高压输电线路监控、煤矿/油田/工地监控、环保监测、智能抄表、警车巡逻指挥、智慧农业等。
(5)股票机/专用卡:是指通过中国联通专用股票终端或数据卡开展的行业类应用,典型应用包括:无线POS/ATM机、无线彩票、股票机、移动媒体发布等。
(6)省分特色行业应用1:是指家校通、网脉网、校企一卡通。
(7)省分特色行业应用2:是指手机查缴电费、手机航空、手机银行、手机证券、手机小额支付、电子商务类。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2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改革之初, 我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全部为走读生, 在校时间短。语文课常被学生忽视, 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大多为口头的, 做不做也很难一一检验出来, 大多数同学只是草草的读一遍课文就算预习了。即使老师布置的是书面作业, 那也是在做完其它学科作业后再做。语文就算个休闲作业, 从时间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 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了许多新鲜、有效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5”模式导学法。
二、“2+5”模式导学法的教学操作
“2+5”模式导学法中关注全面、全程质量管理。“2”是指强化课前和课后的管理。即课前加强学生自学辅导, 开展提纲式或学案式自主预习, 教师编制和批改导学案;课后学生及时分析总结,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5”指课堂教学5环节, 即课上学生自改学案, 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或小组间展示预习成果, 质疑点拨, 归纳小结和达标测评。
(一) 课前的教学操作
1.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学案中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 尤其是梯度。因为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 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 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低起点、小台阶”, 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 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 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还要考虑到是否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还要考虑到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导学案”至少应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让其提前展开自学预习。第二天上课前收上来认真批阅。学生要根据教师制定的预习提纲, 充分利用好课内外时间, 认真完成预习导学案上的问题, 或以画图的形式解决预习提纲上的问题, 以备上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同学拿到导学案后第一要做的是先看“自学目标”, 然后带着目标至少朗读两遍课文, 利用工具书先解决字词问题, 老师还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感受在书上做批注。接着是结合导学案“自学提纲”中老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自学,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不理解的问题随时记下来, 准备在课上寻求学生和老师的帮助。自学完成后, 导学案中还有“自我检测”,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完成检测题, 先检测一下自己到底能完成多少, 完成不了的内容就是自己课上要重点学习的知识。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 监督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防止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 课后的教学操作
1.教师:教师要及时总结分析课堂效果如何, 效果好的总结经验, 效果不好的分析原因。一是看预习提纲的完成情况, 二是看学生表情, 三看提纲问题难易是否适合学生, 四看教师引导是否到位, 五看时间分配、节奏调控是否合理。每堂课上完后都会有得失,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针对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临时生成的闪光点、各环节、知识点的欠缺点、学生课堂的精彩发言都要及时以教学日记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
2.学生:每篇导学案最后有一项“反思与矫正”, 课下学生要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归纳总结, 强化正确知识, 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总结与归纳。
(三) 课堂教学五环节的教学操作
1.自改学案。课前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做的预习学案批阅完, 找出他们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上课的重点、难点来精讲点拨, 然后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单独改正审视错题, 然后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明确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约3分钟)
2.小组交流。 (组内组间交流) 自改学案后, 进行小组交流, 互助学习。主要以小组长为主, 组织本组的交流活动, 可能是一对一, 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 主要是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之间先展开讲解帮学活动。优等生帮助中等生, 中等生帮助后进生。这样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获得荣誉感, 成就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老师就不要包办。要相信学生能学好。所以, 在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老师不能一上课就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给出正确答案, 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约10分钟)
3.质疑点拨。质疑点拨是学生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先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问题提出后, 如有其他组的同学会, 就由其他组来讲, 如果是共性的问题, 都不会, 老师可做适当讲解。可以展示学生中不同的答案, 找代表阐述他们的理由, 一方阐述完后, 另一方可以对其评价或提出质疑。最后老师再引导全班进行分析, 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意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全体同学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在教师或同学指出方法的情况下, 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提纲挈领地讲解, 教师的精讲要具有启发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会“导”, 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高妙的教学机智, 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点拨或精讲。学生全部质疑完再点拨, 或者质疑一个解决一个。学生没把重点问题质疑出来, 老师应该集中统一进行点拨, 稍加强调。 (约10分钟)
4.归纳小结。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新授内容应该有了清楚透彻的理解, 这时就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使知识细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归纳小结主要从基础知识, 写作特色、解题技巧、明白道理等几方面进行。 (约2分钟)
5.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是用来当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每堂课至少要留上10分钟来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以便于老师学生掌握学习成效。达标测评要设计的有梯度, 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拔高提升。并且拔高题要做出标记, 主要针对学优生, 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再有一个高度的提升。其他的学生可要求基础知识掌握即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给出答案, 小组内互相批阅或本人批阅, 教师有重点地讲评1~2道题目。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确实没有问题的开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约10~15分钟)
三、实施“2+5”模式导学法的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5”模式导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 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语文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文本, 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通过查字典, 给生字标注读音, 给生词标注解释。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的阅读速度自然会提高, 查阅字典的习惯也会养成。语文导学案的第一题、第二题通常都是字、词的训练。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 就能自己解决生字、生词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首先意识到, 要解决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思考不行。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考查, 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 比如教材解读类的教辅, 从中得到需要的信息, 长久下去, 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强, 并随之养成习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其实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由整体到局部, 由浅入深。坚持下去, 会对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学生的学习动力充足、后劲大, 精神状态变化大
优秀学生主动去帮助后进的学生, 后进生主动去请教优秀学生。胆量有了, 知识学会了, 口语表达能力强了, 学会说话了!学生的表现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课堂的精神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之, 实施“2+5”模式导学法,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敢于发言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生间互相合作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人人有责任, 个个都是“官”, 都想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干好, 形成了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良好氛围。等学生步入社会, 这些益处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学生成功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2+5”模式导学法, “2”是指强化课前和课后的管理”, 即课前加强学生自学辅导, 开展提纲式或学案式自主预习, 教师编制和批改导学案;课后学生及时分析总结,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5”是指课堂教学5环节, 即课上学生自改学案, 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或小组间展示预习成果, 质疑点拨, 归纳小结和达标测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导学,自主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设计教育改革[M].岩波书店, 2000.
[2]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M].世织书房, 1999.
[3]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 2003.
[4]余文森, 王永, 张文质.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总结[J].教育研究, 1999, (3) .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3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
第5节第二课时
平方差公式(2)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第二课时平方差公式的运用。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拼接图形的过程,给出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而后由特例引出平方差公式之于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对特例的归纳、猜想、符号表示,将规律一般化,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归纳并利用平方差公式模型解决数学运算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数学思想,如验证平方差公式过程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在简化运算过程中体现的从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思想,在巩固提高环节体现的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等等。
本节是对上一节课平方差公式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平方差公式的一个拓展——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应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的简便运算问题;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建模思想。同时本节课也为另一个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的类比学习奠定了技能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经历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上节课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的简单计算,通过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形的拼接,验证平方差公式,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发展几何直观,从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通过探索规律,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从而归纳出利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学简便运算问题的方法,体会符号运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体会其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教学策略
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几何图形的拼接过程,以问题为驱动,启发学生从两种拼接方法中分别计算出其面积,体现等面积法,从而感受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并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
其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从而归纳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字简便运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媒体
与资源
导学案、投影仪、几何画板、PPT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与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自
主
学习
1.在下列多项式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2a-3b)(-2a+3b)
B.(-3a+4b)(-4b-3a)
C.(a+1)(-a-1)
D.(a2-b)(a+b2)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a2·an=a2n
B(x4)5=x9
C(x2y)3=x2y3
D(—a+b)(a+b)=b2—a2
3.计算:
(mn-3n)(mn+3n)
2)(5m-n)(-5m-n)
师:
1.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习题
2.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求解的过程
生:
1.独立完成问题
2.回答并解释答案
通过回顾旧知导入本节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应用平方差公式建立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互
助
探
究
探究一: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1.探究一:如图所示
1)
从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剪去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则剩余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2)
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_______;宽是________;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1)和(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
1.操作几何画板——验证平方差公式,展示图形拼接过程
2.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生:
1.认真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图片拼接过程
2.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
3.同桌间交流,积极举手发言。
通过演示图片拼接的过程,令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拼接过程中面积保持不变,发展几何直观,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其中。
以问题为驱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引导性的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
探究二:
运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
1.情境导入:王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10.2元/kg的棒棒糖9.8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王同学就已经说出了总价99.96元。售货员惊讶的发现,结果正是99.96,于是不禁好奇:“你简直就是神童!怎么算的这样快?”王同学说:“过奖了,这是因为我利用了数学上刚学过的一个公式”
问:你知道王同学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吗?
(平方差公式)
2.下列两个算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若能,请写出计算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103×97
2)118×122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享)
3.归纳:满足什么条件时可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享)
4.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两个算式:
1)
a2(a+b)(a-b)+a2b2
2)(2x-5)(2x+5)—2x(2x-3)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师:
1.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2.把控学生自主思考时间,适时组织学生讨论
4.及时反馈小组代表分享的观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强调进行数字简便运算的方法。
5.根据学生投影的答案,规范书写
生:
1.根据教师的指引,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2.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3.大方展示与分享、结合投影讲解
以贴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特例引入,后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平方差公式的条件、发现规律,利用符号语言提炼出一般的解决方法,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在组织交流讨论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体现同伴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学习上存在困难时勇敢向别人求助的意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巩
固
提
高
1.观察下方图形,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的代数结论是()
A.(a+b)(a-b)=a2-b2
B.a2-b2=(a+b)(a-b)[来源:学+科
C.(a+b)2=a2+2ab+b2
D.a2+2ab+b2=(a+b)2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2•a3=a6
B.(a2)3=a5
C.2a2+3a2=5a6
D.(a+2b)(a﹣2b)=a2﹣4b2
3.若(x+1)(x-1)(x2+1)(x4+1)=xn-1,则n等于()
A.16
B.8
C.6
D.4
4.计算2
0162-2
015×2
017的结果是()
A.2
B.-2
C.-1
D.1
5.已知a+b=3,a﹣b=5,则代数式a2﹣b2的值是
.
6.计算:
1)204×196;
2)(2a+b)(2a-b)-2a(2a+4)
【反馈提高】
7.王大伯家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邻居李大妈.今年王大伯对李大妈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减少4米,另外一边增加4米,继续原价租给你,你看如何?”李大妈一听,就答应了.你认为李大妈吃亏了吗?为什么?
8.试比较7×9×(26+1)(212+1)与224-1的大小.
师:
1.巡堂并指导学生
2.根据学生的作答及时反馈
3.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订正并提点思想方法(提高题7可数形结合,提高题8利用转化与化归)
生:
1.自主完成题目,有疑问时与同学讨论或举手示意
2.部分学生板演
3.主动分享解题方法
通过不同的问题形式(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及不同的考查方向(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与逆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检测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问题并纠正,强化当堂知识。
通过设置题目不同的难度梯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
四、课
堂
小
结
1、本节课你学习到什么知识?
(1)
平方差公式
(2)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
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
2、本节课你了解到解决问题有什么思想方法?
3、本节课所学内容中,你发现易错点在哪里?
师:提问与引导
生:分享本节课收获
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系统的认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
布置
1、完成练习册§1.5.2
平方差公式(二)
2、一道错题
学生独立完成、当日反思
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内化提高。
板书设计
§1.5.2
平方差公式(二)
1.平方差公式:
2.几何背景(等面积法)
(数形结合)
3.简便运算(转化与化归)
例:103×97
解:原式=(100+3)(100-3)
=1002-32
=10000-9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4
一、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交流的途径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步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直接通过浏览器登录邮箱并收发电子邮件,体验因特网带来的交流的便利。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大多数同学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初步体验了如何使用电子邮件。本节课旨在巩固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层次,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注重交流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教学重点
(1)电子邮件的收发
2、教学难点
(1)附件的收发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交流的作用和途径
2、学会使用浏览器发送、接收电子邮件
3、掌握附加文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任务驱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收发电子邮件过程,掌握网络环境下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索,树立自主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2、体验网络交流的低成本、方便和快捷,以及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1分钟)
教师活动:萧伯纳说过这么一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
四、板书设计
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作用与途径
借助通信工具和传统媒介的信息交流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交流
主题明确恰当 收发电子邮件 注意
保持附件的完整性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5
2010年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情况汇报
我们根据学校《关于2010年成都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通知》的精神要求,对照我院2010年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安排,进行了有关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工作的检查。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系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是按照指导老师或原先实习单位的安排去完成,没有擅自更改毕业设计课题的现象。只是同一个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之间有交换课题情况。机械系本科毕业生在本学期初,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申请更改毕业设计题目,经过我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查,同意更改毕业设计题目。
2、各指导老师所安排的毕业设计课题,工作量适中,没有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3、毕业设计的进度方面,我们原来都是按5月底完成交付的要求布置,所以现在6月上旬完成,进度没有问题。
4、所有指导老师每周都会安排时间答疑或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有时星期天等还通过Email进行答疑和探讨。
5、现在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学生答疑不主动,有时通知了很久,学生才陆续来到。这主要是由于少数学生忙于寻找工作,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不够,并且对自身的要求不高造成的。
6、另有个别学生,因其它课目挂课太多,毕业设计也放弃了。我院准备在今年狠抓学风的情况下,对这极少数学生,进行学籍处理,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核查过程当中。
总体来讲,今年我院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展较为顺利,能够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工业制造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6
关键词:NCCLS EP5-A2文件,全自动生化仪,糖化血红蛋白,变异系数,精密度
根据2008年《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准则》[1]的要求,设备在新安装时应首先进行检测能力认证,经证实能够满足临床需要时方可正式使用。本院新购置一台AU5811全自动生化仪,现按照准则要求,根据NCCLS EP5-A2文件[2]对仪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项目进行精密度性能评价。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 Ac1)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贝克曼AU5811全自动生化仪,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及配套质控品和校准品(科方生物)。配套定值校准品作为精密度评价标本,分装于子弹头中于-20℃储存备用。每批试验每个水平试验校准品各复溶1支,试验后弃用剩余样品。本次实验测试的高值(Hb Ac1-high)和正常水平(Hb Ac1-normal)试验校准品浓度分别为12%、5.5%。
1.2 方法
1.2.1 精密度试验
精读NCCLS EP5-A2文件,两种浓度校准品各复溶1支,重复检测2次,每天进行2批试验,批间间隔2 h,连续检测20 d。收集两种浓度校准品检验数据各80个,计算均值(X)、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建立LeveyJennings质控图,设定X±2SD为警告限,X±3SD为失控限。通过计算获得批内、批间、日间、总精密度。
1.2.2 统计学处理
(1)离群值判断
批内离群值判断:采用接受性预实验获得的标准差作为批内离群值的判断标准,如果重复测量的变异绝对值超出了5.5倍标准差,则拒绝接受该批数据,查找原因,并重复该批分析。
批间及日间离群值判断:常规的质控程序可检出批间或日间离群值,失控批的数据在找到原因后应删除,重新进行。
(2)批内精密度评价
采用批内标准差评价批内精密度,批内标准差。其中:I为总的运行天数,j为每日的批次(1或者2),Xij1为第i日第j批第1次的结果,Xij2为第i日第j批第2次的结果。
(3)批间精密度评价
采用批间标准差评价批间精密度,批间标准差,其中:I=总的运行天数,Xi1.=第i日第1批结果的均值,Xi2.=第i日第2批结果的均值。
(4)日间精密度评价
采用日间标准差评价日间精密度,日间标准差,其中:I=总的运行天数,Xi..=第i日所有结果的均值,X…=所有结果的均值。
(5)总精密度评价
将批内、批间和日间的精密度以方差形式相加,可得到样品均值下具有的总标准差,由它客观地反映真正的总精密度,总标准差。
(6)精密度变异系数(CV%)
上述标准差除以所有结果的均值再乘以100%得到精密度变异系数(CV%)。
1.2.3 临床可接受性判断
按照美国CLIA’88质量控制要求,允许总误差(TEa)为20%,制定批内精密度CV%≤l/4CLIA’88 TEa(5%),批间及日间精密度CV%≤l/3CLIA’88 Tea(6.7%),总精密度CV%≤l/2CLIA’88 Tea(10%)为临床可接受性判断标准[3]。
2 结果
2.1 室内质控与预实验
室内质控品与两种浓度校准品预实验结果,见表1。
2.2 精密度评价
两种浓度标准品批内、批间、日间和总精密度变异系数结果,见表2。根据临床可接受性判断,所有精密度变异系数结果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注:该方法是通过检测Hb Ac1所占血红蛋白(Hb)的比例,因此X和SD均为比值。
3 讨论
精密度可以反映分析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既是临床检验的方法评价指标,也是仪器性能验证的重要指标之一[3]。传统方法通过检测系统分析进行精密度性能评价,不能代表真正的批内、批间、日间和总精密度,而NCCLS EP5-A2文件精密度性能评价实验较客观地反映仪器检测结果随机误差大小,能够满足临床具体应用需求。目前已经多个报道[4,5,6,7]参照NCCLS EP5-A2文件对仪器进行精密度评估,说明此文件在仪器精密度评价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新概念2教学方法 篇7
提起新概念这本教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大到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这套教材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道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一套规则,积累大量词汇,而是成为语言的运用者,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单位,然而语言单位并不是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的单词,而是句子。新概念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些,从一、二册相对简单的口语句型到三四册经典的双重复合写作句型,系统完整的展现了英语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而从理解、口语、阅读和写作4项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
2、学员群体分析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对新概念的学员群体进行如下分析:新概念的学员群体相对比较广泛,一、二册有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初一的学生和少数基础不好的初二学生、再有是成人学员,其中有想通过四级的大学生,工作几年后转念想考研的社会人员还有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艺术专业和体育专业的学生。
三、四的学员相对要集中一些,大部是高中生、大学生和初中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有少数想考研的学生。不同的学员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如些广泛的学员群体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新概念课程的课时短也给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计划,达到学员的学习目标。
3、教学方法与艺术
分项教学教师搭班上课,从根本上缓解了寒暑假课程紧凑给学员带来的压力,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侧重性的学习,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专长,把最优秀和最独特的一面展现给学员。其中一位教师侧重教授语法、阅读、写作,另一位教师侧重听力、口语和词汇。下面从词汇和口语方面教学分别谈一些方法和体会。1)、词汇
无论是什么英语水平的学生,背单词都成为其最难的问题之一,经常是背了这一课的单词就忘了前一课的,再加上不能极时的复习,单词量很难扩大。所以在新概念二、三、四册词汇的讲解中更偏重于词根、词缀记忆法,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来学习单词和记忆单词。并且在单词讲解的过程中挖掘其来源,增加文化背景的介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法,以多角度多方法来生动的讲解单词。2)、口语
口语的讲解在新概念的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从一册到四册都贯穿着口语表达的讲解与操练。侧重口语教学的原因是大量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多年之后仍不能运用其进行交流,这就违背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新概念教材的完整性。口语的教学在一、二册中主要以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单位,并和听力补充材料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操练和课文复述的练习,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以场景对话和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
三、四册则在课堂上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增加文化背景的介绍,讲解如何用口语的形式来转述书面化的语言。
3)课程发展趋势
在原有基础上应该朝着更加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即形成以新概念一、二册作为一个学习阶段,三、四为另一个学习阶段,而把整个四册的学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以来更能提高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使知识更为体系化,同时也尽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性,有益于学员。新2学习方法
新概念二册在英语句型结构上比新概念一册有所提高,学完后能学到很多语法知识点和语言点,包括一些句型结构,词组,短语的搭配等,所以真正把新概念二册学完学懂,写作文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学习中应注意:1.首先要在完全掌握新概念一册的前提下学,不论是网络课堂,自学或其他培训方式的学习,这种掌握不单是看一篇,背一遍,简单地掌握一些东西,而应该是比较扎实的把每个句型结构都消化,因为新概念二册已经可以在某种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口语写作中都能同时使用,新概念一册则是偏重口语,而新概念二册的文体性和用在作文上的句型结构明显增多了。另外对第二册的磁带,有两种使用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磁带来练习语音,这是学第一册甚至所有教材都通用的方法,第二还可以根据磁带练习听力。其做法是:
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 篇8
第五节 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在地球本身的运动中最明显的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形式。在地球绕轴自转的同时也在绕日公转,由此而影响地球上的光热状况的分布与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大气、水、生物、土壤要素有着根本的影响,最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
本教材总体上分成两大部分简述,即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意义。地球自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球公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黄赤交角产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产生昼夜长短、四季更换、五带划分等。
教法指导
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生活实践知识,通过识图、读图、绘图及观看教学录像片等环节,进行图文转换,树立三维空间,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2、采用讲解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充分运用现有教学仪器,如黄赤交角仪、地球仪、投影片等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进行多媒体3D动画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更替。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教学难点:昼夜交替、黄赤交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四季更替。
三、教学准备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教学挂图或演示器。
2.地球仪、黄赤交角仪等教学仪器。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变化”。地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运动所致,地球外部的物质运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所产生的热量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2.地球的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教师演示地球仪。
3.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引起每天太阳东升西落。通过学生观察课本图5-1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图来直观了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倾斜着身子绕着太阳运动,这叫公转。那么地球的公转又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
(二)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1.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
2.公转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
3.公转的周期:每公转一周为一年,共365天(大致每日推进1度)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8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例如:北半球春分节气(3月20日或21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0度);夏至(6月21日或22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让学生阅读课本表5-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进一步掌握知识。
6.南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总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7.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太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的现象。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9地球公转示意图(特别注意图中的红箭头)。
五、板书设计
(一)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2)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
1.地球自转 (3)方向:自西向东
(4) 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 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
(5)意义:出现了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2)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全长9.4亿千米。
(3)周期:公转一周为365天。
2.地球公转 (4)轨道平面;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南北来回移动。
(6)南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
(7)意义:形成四季更替。
一、 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请你说出哪些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2)下列属于地球公转特点的是 ( )
(A)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从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
(C)公转方向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
(D)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E).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F)公转一周的时间约365天
(G)公转过程中,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是 ( )
(A)66.5度 (B)23.5度 (C)90度 (D)22.5度
(4)从12月22日至第二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方向变化是: (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不变
(5)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 (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一次也没有
2.课后作业
(6)由于地球是自 向 自转,所以太阳从 升起,从 落下。地球每 小时自转一周,使地球绝大部分地区 交替一次。
(7)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一端总是指向 附近,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 度的夹角。
(8)读右图回答问题:
(A)太阳直射的纬
线称为 。
(B)这一天是 月
日或 日,节气
是 日。
(C)北半球处于
季节,白昼 ,夜晚
。
(D)在图上用斜线画
出黑夜的部分。
图5-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3.参考答案
(1)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2)(B) (D) (F) (G) (3)(B) (4)(A) (5)(B) (6)西 东 东 西 24 昼夜 (7)北极星 66.5 (8)(A)北回归线 (B) 6 21 22 夏至 (C) 夏季 长 短 (D)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
(2)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但它是向着太阳转;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共365天;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然后向北移动,一直到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这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然后再返回。
(5)太阳的直射点是南北来回移动的,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返回,这样在南北回归线上出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只有一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二次。
(7)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8)这是一道读图综合分析题,考查地球公转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昼夜产生原因。(1)太阳直射的地球表面与太阳光线成垂直状态,通过读图理解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北回归线,(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天为6月21日或22日,节气是夏至日,(3)北半球处于夏季,白昼长、夜晚短。(4)被太阳照射的半球为白昼,背着太阳光的一方为黑夜。
七、参考资料
黄赤交角 地轴无限延长为天轴,天轴与天球相交于两点,即天北极和天南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天赤道。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线~黄道,实际上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一个大圆。黄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是不相平行的,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度26分的交角(现代值),叫做黄赤交角。黄道和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夏至点和冬至点。二至点对天赤道的距离是23度27分,称黄赤大距。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公转太阳的过程中,地球的自转轴对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角为66度33分。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倾斜着的地轴所指的方向在短期内似乎不变的,在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公转时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黄赤交角的存在说明太阳的周视年运动,不单是地球公转的反映,而且与地球的自转也有一定的关系。
―摘自《地球概论》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2.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二)技能目
学会观察在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天文上的五带的划分。
2.教学难点:极昼、极夜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演示器
2.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这两个内容,了解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了地球上季节的变化。但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引起昼夜的长短,五带的划分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上的五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表5-4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我国从南到北五个城市冬夏昼长情况。
2.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
3.只有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才是平分的。
4.极昼、极夜: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上,是北半球的夏半年,那时,在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其中6月22 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见图5-8昼夜长短变化图)此时南极地区24小时不见太阳,出现极夜现象。自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其中12月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北极和南极在一年中都有半年是白天,另外半年是黑夜。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图5-8 昼夜长短变化图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夏季,在极地能见到太阳24小时都在地平线上移动。虽然是极昼,但气温很低。
(四)地球的五带
1.在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一样,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
带、南寒带。
图5-9地球上的五带
2.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3.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能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上只有在热带才能看见太阳直射头顶的现象。热带是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
4.寒带在极圈范围内,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是全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并有极昼极夜出现。
5.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如海南省全部位于热带。
五、板书设计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夜长短 (2)南半球反之。
(3)赤道上昼夜平分。
(1)
2.极昼极夜 (2)北半球的冬季,在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阳光,称为极夜。
(3)南半球反之。
3.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得到的太阳能量越 少,气温低。
(一) 地球上的五带
1.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2.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 )
(A)太阳东升西落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地貌变化
(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
(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阳光不易到 (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
(C)到处是冰雪 (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
(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
的地理名称:
(a) ,
(b) 。
2)填出(A)、(B)、(C)
三个热量带的名称
(A) ,
(B) ,
(C) 。 图5-10 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
3)在(A)带太阳光线有 现象,在(C)带则有
现象。
(7)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 (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 ,位于 ;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 ,位于 。
(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
1)(A)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2)(B)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3)(C)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4)(D)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10)实地观察记录当地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3.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D)
(6)1)南回归线 南极圈 2)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3)直射 极昼极夜 (7)(D) (8)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寒带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 (9) 1)冬至 12 23 2)春分3 21 3)夏至 6 22 4)秋分9 23 (10)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所以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气温很低。
(6)这是一道综合练习题,以南半球为例,要掌握南回归线与南极圈是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的分界线,在热带有太阳光直射现象,在南极地区则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
(8)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有极昼极夜出现。
(9)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6月22 日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10)组织学生在同一天或同一周时间内的上午、中午和下午,观察记录同一地方同一物体(可选择学校的升旗杆或建筑物)在阳光照射下的影长。具体化方法:可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在物体的影子下做好记号,再测量影子点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并进行相互的比较,从中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对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得出,正午是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中午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角大,倾斜角度小,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多,气温相对比早上、下午要高。早上、下午物体影子长,太阳高度角较小,倾斜角度较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少,气温比较低。
参考资料
回归年 又称季节年,即春夏秋冬递变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走完轨道全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时48分46秒).在一回归年期间,恰好太阳两次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故取名回归年.回归年又叫太阳年。全球各地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是以回归年为周期,阳历和阴阳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是以回归年为依据。
恒星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地心从天空中的某一位置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同一位置所需时间间隔,叫恒星年。其长度是365.25636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9.5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只有在天文学上使用。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5+2行业应用概念 篇9
西苯唑啉,中文别名2-(2,2-二苯基环丙基)-4,5-二氢-1H-咪唑,是琥珀酸西苯唑啉的重要中间体,合成琥珀酸西苯唑啉的关键,文献[11]中采用1-氰-2,2-二苯环丙烷与乙二胺对甲苯磺酸加热至200℃保持2 h,反应完毕混合物冷却,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后加入氯仿提取,干燥过滤后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到目标产品。该实验温度高反应时间稍长,后处理利用了有毒溶液氯仿,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燥后的固体无法用极性很小的石油醚进行重结晶,经过高温反应后,蒸干氯仿得到的油状物质,后处理难度加大,得到的目标产物纯度降低。本文对该合成路线进行了综合分析,优化了合成工艺,使该反应毒性降低,节约能源和时间,提高了纯度,更加适合工业化生产。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FA型电子分析天平;SHZ-D(Ⅲ)型循环水式真空泵;85-1A磁力搅拌器。
乙二胺单对甲苯磺酸盐,由西安科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含量在98.7%,1-氰基-2,2-二苯基环丙烷,由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含量在98%。其它试剂均为AR。
1.2 合成方法
分别把2.3 g乙二胺单对甲苯磺酸盐和4.8 g 1-氰基-2,2-二苯基环丙烷加入三口烧瓶中,反应体系升温至205℃,搅拌溶解,反应80 min。反应完毕后,降温至70℃左右,向反应体系加入1.0 g氢氧化钠和水的混合溶液,继续搅拌,搅拌至出现淡黄色固体完全出现,静置,用二氯甲烷提取3次,合并有机层,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回收溶剂至干,得黄色固体2.6 g,收率为96.9%。
2 结果与讨论
经预实验,影响2-(2,2-二苯基环丙基)-4,5-二氢-1H-咪唑生成的因素主要有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冷却温度,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生成物的纯度和产率。
2.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该反应的时间较高,在做微量试验的时候可以选择用油浴控制温度。温度对反应影响较大,温度过低反应不完全。反应温度过高,副产物增多,目标化合物产率降低。文献中温度时200℃,该实验通过改变试验的温度,提高产率并减少了副产物。固定反应时间都为80 min,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提高反应温度确实可以提高目标化合物的产率,但是却有一定的限度,超过210℃,副产物逐步增多,产率降低,所以,温度必须要控制在205~210℃这个范围之内。
2.2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液相色谱监测,反应温度对目标产物的产率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献中反应时间是2 h,实验证明反应在80 min时产率最高,反应最完全,后处理最方便。固定反应温度都为205℃,详见表2。
2.3 冷却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反应进行完毕要降温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文献中要冷却至室温,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冷却至室温后生成物已经全部凝固成固体,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已经无法将混合物进行搅拌,所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在混合物降温至70℃的时候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不但可以方便搅拌,对目标化合物的产率也没有影响。如果低于70℃,混合物马上就凝固。
2.4 萃取溶液对反应的影响
文献中利用氯仿对反应液进行萃取,文本改用二氯甲烷做溶剂进行萃取,实验结果一致,目标产物的收率不变。用二氯甲烷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的降低了反应过程的毒性。
根据改进的合成工艺过程,进行大规模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该实验工艺更加大规模生产。表3和表4明确的表明工艺的参数和产品的性状,可以看出通过该工艺方法能够得到高收率,性状良好的目标化合物。
3 结论
通过上面的大量实验证明,得到了合成2-(2,2-二苯基环丙基)-4,5-二氢-1H-咪唑的最佳方法,收率为96.9%:
(1)反应温度控制在205~210℃;
(2)反应时间固定在80 min;
(3)反应完毕后混合液冷却到70℃;
【5+2行业应用概念】推荐阅读:
物联网行业分析207-25
水运行业应用06-24
面向行业应用07-09
在行业的应用09-09
应用2发展趋势09-27
行业应用急先锋05-09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06-21
传统行业距离电商还有多远5.310-19
银行业应用难点分析07-27
erp行业应用情况分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