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通用12篇)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1
一、行业应用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何为行业应用?就是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通信优势, 为各行各业的集团客户在生产、服务、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当然, 行业应用如火如荼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的。3G移动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快捷性、互动性、移动性”为行业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技术可能。
另一方面, 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推进也是行业应用能够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在十二五 (2011年-2015年) 规划第三篇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提出, 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显然, 未来一个时期, 我国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迫切需要包括移动行业应用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提供支撑;而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全面整合, 将为移动行业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创造良好的机遇。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社会各行各业都希望通过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 加强管理, 提高运行效率, 降低成本, 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说, 行业应用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手段。
正是借助于这样良好的推动契机, 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尽相发挥各自优势, 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举例来说, 中国联通的“煤矿监测”应用推广使得煤矿事故与死亡人数大幅下;“平安校园”为打击校园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手段。
实际上,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 得到逐步推广的移动行业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移动行业应用在石油、矿业、水利、环卫等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等领域大显身手, 显示出十分独特的优势。面向未来, 日益走向普及的移动行业应用, 必将在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 行业应用在目前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推进的背景下, 发展迅速, 具有较低投入, 使用方便, 实时性好等明显的优势, 前景良好。
二、行业应用的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电信、联通, 还是移动, 当前行业应用的发展模式几乎是大同小异的, 除开其网络差异和服务差异, 其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1) 运营商独自开发行业应用产品;或者与合作系统集成商联合开发出行业应用产品; (2) 寻找目标集团客户, 目标集团客户事先通过产品演示体验来全面的了解业务和产品, 提升消费体验, 提高认知度; (3) 集团客户试用, 提出业务需求, 运营商按其业务需求对行业应用产品进行改进测试; (4) 行业应用产品上线运行。
在此业务发展模式下, 有优点, 也有缺点。优点是行业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个性化需求, 行业应用产品的实现比较灵活。三个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应用方面的激烈竞争让用户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而随着行业应用的不断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 目前很多行业的行业应用尚处在发展的尝试阶段, 有的行业应用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2) 目前的行业应用产品还不具备互联互通, 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即某个行业用户如果采用了移动公司的应用产品, 就只能使用移动公司的业务和手机终端, 联通和电信的就被拒之门外, 反之亦如此。这使得三个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应用建设上存在着重复开发和投资, 同时也造成了用户一人多机多卡的困扰。 (3) 由于某些行业应用的特殊性需要定制特殊的行业应用终端, 昂贵的定制终端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应用的迅速发展。 (4) 行业应用产品的开发与业务发展有时受限于与之合作的系统集成商。
三、解决思路
实际上, 随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行业应用产品接口的标准化和数据模型的标准化是必然的趋势。标准化的统一势必为产品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升级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外, 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可以考虑在行业应用产品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通过网间结算的方式实现行业应用产品的互联互通, 一方面可以避免运营商的重复投资, 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 节约资源,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用户多机多卡的麻烦和不便。
从经济角度而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 定制终端的批量化生产可以极大的降低终端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就像当初的大哥大由奢侈品迅速演变为日用品一样, 随着行业应用的普及, 昂贵的定制终端必将成为过去, 不再成为制约行业应用发展的绊脚石。
四、总结
此外, 行业应用的发展, 涉及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市场开拓、产业政策等方方面面, 电信运营商的行业应用发展, 不过是借助3G通信技术和无线接入互联网为用户搭建了一个行业应用的平台。平台搭建好以后, 怎么高效使用还取决于使用者。
摘要:本文介绍了行业应用的现状及发展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便更好更快的发展行业应用。
关键词:行业应用,发展模式,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2
来源:《卓望》杂志
2010-06-04 16:59:30 [ 1242阅读 0评论 ]
分享到139说客
内容摘要:从产品到渠道,从支撑到合作,集客业务需多管齐下——访中国移动江苏公司集团客户部总经理助理戴银桥先生
戴总刚刚病愈出院就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谈到中国移动向ICT进行战略转型就是下一片蓝海市场,是未来重要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ICT业务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既保有了用户又拓展了中国移动全业务市场;从运营商的发展来看,一定要走一条新路子,不能只做纯粹的通道运营商,还要将通道智能化,并进一步向新的行业进行转换,即新的转型。中国移动要实行新的转型,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
《卓望》(以下简称卓):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下中国移动ICT业务诞生的背景及相关信息?
《戴银桥》(以下简称戴):我们从市场竞争谈起,我认为在竞争时代,整个市场体系应该只有一个市场,我们把市场区分为集团、个人和家庭,完全是为了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建立一套整体的市场策略。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导致重复投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网和有线宽带网的网络建设已经是非常完善非常丰富了,但为了全业务的整体竞争,在获得无线业务经营权后在无线网络的建设上仍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目的是为了要进入到竞争对手的市场以缓解利润考核压力。这是三大运营商都面临的问题,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势必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值得工信部和整个管理界去思考。
我们再来谈下业务捆绑。在集团客户市场实行固话和专线捆绑,如某客户有100部固定电话,如果每部电话每月消费都在50元以上则我送你100台移动电话,并且每个月话费可以减免30元。在家庭市场实行固话和宽带的捆绑,如用户每年消费1500元,就可以免去家庭固话的月租费用,并再赠送一部CDMA手机,且每个月减免30元费用。利用这种交叉补贴的方式既可以实现对现有客户的捆绑,同时又可以大力快速地发展新用户。中国电信就是依靠这种捆绑和交叉补贴的方式轻松进入到移动市场,它一方面通过固网和移动网的捆绑来发展集团用户,另一方面又大力推工作手机,如公安部门的警务通工作手机、工商部门的工商通工作手机、税务部门的税务通工作手机等,通过将客户的工作业务流程嵌入到手机,实现手机和工作的环节紧密结合,这种捆绑方式使得客户转网壁垒很高,非常有利于用户的长期保有。
同样,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切地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家庭宽带业务,用“宽带+移动手机”的方式实现对移动用户的交叉捆绑;同时我们还要在政企行业大力推动专线发展,通过语音专线、互联网专线、数据专线的发展进一步地捆绑用户。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有线宽带网络,实现住宅小区、办公楼宇的全光纤覆盖,如果我们不去建的话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将有可能带来用户的大量分流。中国移动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用户的保有,我们的庞大用户群体吸引竞争对手不断通过政策或是其固网覆盖优势来对我们的用户进行辐射和分流。在全业务竞争时代,我们明显感到我们移动网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固网天然的屏障使得竞争对手在竞争形势上处于优势,竞争对手可以在一夜之间将用户的移动网络号码进行更换而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而我们对于进入固网企业去进行更换桌面电话和专线难度则非常大。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固网支撑的话,不管在行业用户还是家庭用户竞争中都将处于劣势。
由于我们在接入网方面的思路比较清晰,投资也比较多,目前我们整个的网络结构非常完善,给我们进入集团客户市场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1月,江苏移动集团客户业务从原有的集团数据部中独立出来以后,我们采取了几项有力的措施,实现了集团信息化收入和集团客户覆盖率的大幅提升,一是大力推动转型业务和专线的发展,大力推动PBX小交换机,二是大力拓展ICT业务。在拓展过程中,我们发现ICT业务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既实现了用户的保有又拓展了专线类业务。因为通过ICT业务的渗透能够有机地将手机和企业的信息网络进行耦合,对用户进行强有力地捆绑,同时通过ICT业务的拓展带来大量的电路需求。以政府行业为例,政府近几年在大力建设“权力阳光”工程,实现权力的公开化。“权力阳光”工程需要将政府的部、委、办、局整个连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电路连接需求;“权力阳光”工程需要实现移动办公,这就需要政府的办公业务流程跟工作人员的手机进行耦合,实现对政府用户的长期保有和深度捆绑。通过大力拓展“权力阳光”ICT项目,这样我们过去数十年没法建的城域网全部铺设完成,而且是政府主动要求我们铺设。
中国移动大力拓展ICT业务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进行用户的保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虽然用户保有还可以通过综合V网的建设,但是绝没有信息化的合作和ICT的合作来得更加深刻和牢固。因为进行信息化的融合之后可以由一个项目的合作转化成为一揽子项目的合作计划,在双方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纽带,谁也甩不掉谁。比如我们现在和中国人寿保险合作,从桌面电话到人寿定损等信息化合作全部是一揽子解决,全省的电路也全部是一揽子解决。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一些ICT的业务合作,不仅深入地满足了客户需求,实现了对用户的长期有效保有,还拓展了我们的专线业务,把我们原来费了很大劲都没法铺设的光纤宽带都全部铺设下去。另外,ICT项目在深度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可以与客户建立长久的业务往来,维持更稳定的客户关系结构,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说ICT业务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业务。
《卓》:ICT模式在其他运营商中的发展情况如何?
《戴》:我们在明确了发展ICT的重要意义之后,曾经对一些国内外运营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国外运营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电信BT和德国电信DT,英国电信组建了英国电信全球服务部(BT Global Services)专门从事ICT业务,它的发展之路是以提供网络服务为核心,通过网络增值服务逐步转向IT服务,并渗入IT外包服务;通过IT外包服务把通讯类的技术融合到IT行业当中,为企业进行IT外包并且提供一揽子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英国电信是从一个纯粹的固网运营商逐步向IT类、ICT类服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非常成功。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德国电信,它的发展之路是以IT服务为核心,通过收购专业的IT服务厂商进入企业ICT服务市场,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整合ICT服务。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与专业服务厂商进行合作,通过与很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来推动ICT的融合。
国内运营商最典型的是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具备一级系统集成资质,且已经在22个省级公司成立了ICT部门。早在2006年,江苏电信就成立了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专门拓展ICT类业务,当时注资只有几千万,现在已经注资到1.1亿元。中国电信在ICT业务的发展上起步很早,到目前为止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做得最好的。江苏鸿信目前400多人中,有100多人在进行ICT业务的软件开发和技术整合。中国电信在过去建立了号码百事通和系统集成公司两艘巡洋舰,到目前为止仍然一直在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卓》:江苏移动在ICT业务发展中的历程如何?有什么好的经验借鉴? 《戴》:我认为从运营商的发展来看,一定要走一条新路子,不能只做纯粹的通道运营商,还要将通道进行智能化,但仅仅智能化还不够,还应该去向新的行业进行转换,即新的转型,中国移动要实行新的转型,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移动打败竞争对手中国电信成为十运会合作伙伴后,为十运会提供了一揽子的服务方案。我们提供的是服务而非产品,为运动员提供服务;为赛事提供解决方案;为指挥、为记者、为社会大众提供对应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我们的产品和应用进行整合。比如,我们将“会务通”整合到整个赛事组织当中,从录入、报名到整个参赛过程,再到为记者提供平台发送消息,我们给整个十运会大众提供了一个说、学、唱、听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做得非常好,后来在奥运会和山东全运会都得到很好的借鉴。
在十运会的服务方案中,我们还将12580进行了包装,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12580服务团队。我们在很多媒介会上去讲如何实行12580整合,实现将中国移动的短、彩信业务和很多资源包括社会合作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让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衣、食、住、行、用的订购,同时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指路通”。
可以看出,我们打造的十运会的服务方案实际上是一个最典型的ICT解决方案,从中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首先,一定要实行后向的合作,实际上这是资源重新整合的问题。从12580的模式来看,规模资源是中国移动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也认为在规模资源上能够带来新的资源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进行ICT的合作、进行信息化的渗透,这是长期和资源进行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个结论在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印证。实际上中国移动这么多年没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如果我们能够进行信息化合作、进行IT类的服务、进行ICT类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订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深入到各个资源企业的内部进行整体资源的一些重新分配和打包。这种资源不仅能为我们12580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更能为我们进入其他行业进行更深领域的合作带来思路。
比如说医院,一直以来我们与其信息化的合作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医疗服务上的通信产品;再有医疗企业一向本位主义严重,没有更好地考虑如何通过信息化解决手段来实现整个服务和医疗流程的改变。但是医院的资源又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能把医院这个环节打通,把从诊疗、会诊、家庭病房、健康日常咨询等一系列需求都打通,这个价值链将会非常巨大。现在我们江苏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将医疗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将一些诊疗设备远程化。一方面将我们的信息化产品融合到医院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和他们信息化的合作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医院的信息很多,比如节假日医生的坐诊、专家的预诊、专家介绍等,如果我们跟他们进行一揽子的ICT模式的信息化合作,那么相关信息医院自然会提供给我们。
其次,要与客户建立长期深入合作的关系。我们在与江苏省政府部门进行权力阳光项目合作时,客户说合作之前没认为我们有能力做这个项目,在合作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执行力强、技术人员水平高、服务态度也非常好,他感受到了一个企业为他服务的能力而不是单单一个客户经理。在权力阳光项目合作之后,我每周甚至每天都会和客户有电话联系,沟通方案的调整和更改,这种融洽度是非常深刻的。再比如我们为苏宁电器打造的ERP系统,通过长期深入的合作,我们和苏宁的关系非常融洽,也为我们后来的专线进入苏宁做了很好的铺垫。进入全业务运营后,我们与客户关系的融洽度进一步增强,客户也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移动。
通过这些项目,我们逐步发现了推进ICT业务的重要性,经过我们的大力推动和呼吁,中国移动江苏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一块,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请,要求建立独立的系统集成子公司,这样我们才能申请系统集成资质,还可以积累和储备人才,为以后大规模转型做准备。经过集团公司批准后,我们在今年年初成立了江苏移动系统集成子公司,注册资金一个亿,是全移动集团第一家具备独立法人的系统集成子公司,我们还从外面专门引进了ICT成熟人才进行ICT整体方案的解决和整合,对现有产品线进行梳理,同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的订制和业务开发。
《卓》:成立了独立公司之后,你们在运作ICT上是否可以大展身手了呢? 《戴》:从去年来看,我们的ICT业务发展非常好,09年下半年开始发力,全年我们全省推进了51个项目,签约额2.8亿,成绩非常显著。当时省公司ICT管理人员只有3个人,但我们依旧进行了很多标志性的工作。
1.建立全国第一套ICT评估模板
2009年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全国第一套ICT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包含了ICT业务如何进行方案整合、项目审批和管理,并建立了全国第一套ICT项目评估模板。通过此模板我们可以规定项目是投资类还是BT类,多少年能够收回投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延伸收益在哪里,评估我们最终是盈利还是亏损。一般在盈利的情况下我们会去大力拓展,如果是亏损我们会找原因,结合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延伸效益进行综合考虑。现在我们又增加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模板——ICT类设备考评模板,投资的设备、设备的价格、设备的维保都有一个标准的模板,如果超过费用预算说明设备配置是不合理的,必须改进。这个评估模板是非常独特的。
2.建立一套非常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合作伙伴模式
我们建立了一套非常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合作伙伴模式。因为中国移动进入ICT市场比较晚,所以能力非常强的ICT合作伙伴不是很多。2007年的合作项目主要是工作手机的合作,如城管通、警务通、还有就是手机终端的合作如苏宁的手机客户端项目,合作伙伴还是比较少。2009年大力拓展ICT项目以后,针对合作伙伴的服务,我们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采用“有项目走项目,没项目走服务”的策略。比如项目在前期拓展时我们需要合作伙伴的帮助来进行方案的整合,我们会核算合作伙伴所派的人工及工时,然后根据人员素质、工作质量来给予相应费用。对于拓展成功的项目,我们会分析项目构成,将中国移动不具备实施的部分优先外包给参与前期拓展的合作伙伴来实施,以实现共赢。这样保证了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投入全部精力来进行项目拓展,保证了合作伙伴的利益。这在ICT发展初期的思路是非常对的,否则我们没法团结到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
3.进行产品梳理,建立全省第一个产品库
我们还对产品进行梳理,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产品库。我们把权力阳光、城管通、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等项目进行规范化。规范内容包括:项目怎么实施、方案怎么制定、怎样与业主沟通等。去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今年成立了独立的ICT公司后,我们可以开展很多工作,包括经营规划、市场规划、商机捕获、技术支撑、应标、商务报价、合作模式确定等。我们集客部门会定期牵头召集投资决策会和专题汇报会,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流程制度的合理,重大项目决策的规范,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规避风险。
《卓》:目前在发展ICT业务上,您觉得还有哪些困难或瓶颈?
《戴》: ICT业务对于中国移动来说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碰到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们也一直在积极进行解决。目前主要碰到以下几个瓶颈:一是资质的问题,我们的系统集成子公司刚刚成立,很多资质如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资质都还暂时没有,很多项目受限于资质要求我们也没法参加投标。二是人员的问题,目前我们的ICT人员尚未完全到位,虽然从省到各个地市都专门成立了ICT团队,但人员数目都比较少,且经验也相对欠缺,项目支撑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待加强。三是产品体系上的差距,目前江苏电信已经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和涵盖大部分行业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我公司的产品体系还不丰富,主要依靠合作伙伴合作开发,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仅在部分领域具有优势。
《卓》:2010年,中国移动还会大力发展TD建设,物联网也在兴起,它们与ICT有怎样的联系?
《戴》:肯定有关联,而且非常密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我们把TD技术更好地融合到行业应用中去,融合到M2M物联网中去。目前我们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正在进行环境监测、医疗、智能交通、太湖治理等方面的研发,也与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进行紧密合作。我们给研发中心定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无线视频传送。无线视频传送就是用TD-SCDMA网络来传送的,目前单TD和双TD的模式我们都作过一些测试。
另外还有一个在ICT业务同时也是物联网业务当中重要的发展方向:一卡通。一卡通业务在校园市场和企业市场都具有广泛的发展需求,目前在全省很多高校都已经铺设并进行建设。但一卡通的发展模式也让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不仅仅是与学校进行一卡通的合作,还需要进行校园信息化的合作,包括校园的管理系统、教育系统等方面的建设都要进行一揽子的打包,导致我们的投入非常大。虽然通过资源互换的方式,校方指定我们为唯一合作商进行校园宽带的建设,通过这种交叉补贴的方式来弥补我们的一些损失,但我们的投资回收期依旧很长甚至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这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的问题。
《卓》:未来您对ICT业务的期望是什么?
戴尔模式及其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篇3
◆ 戴尔模式的特点和效益
1、与顾客直接交流,满足个性化需求
戴尔公司为直销建立了全球网站和800免费电话,借助于网络与顾客实现面对面的互动,持续不断地了解顾客的反应,及时获知他们对于产品、服务和市场上其他产品的建议,并知道顾客希望能买到什么样的新产品,而不用事先去猜测他们想要什么。当顾客一旦有购物的欲望,只要登陆戴尔全球网站或拨打800电话,输入自己所要配置的信息,就可实现所谓的按单生产,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直面顾客,免除中间环节,赢得价格优势
从管理角度和营销理论上来分析戴尔的“直销模式”,我们发现由于公司不通过中间商而是从顾客手中直接拿到订单,因此大大减少了各种分销渠道的费用,成本大幅度降低,为公司的低价竞争奠定了基础,而公司又把这种节约下来的费用以低价的形式返还给顾客,从而使其更具竞争力。
3、加快资金周转与交易速度,创造戴尔速度
通过构建发达的电话、电脑网络,使戴尔公司的经营信息非常准确地相互传递,公司在客户提出订单后保证能要求在36小时以内完成装配,从订单到送货到客户手中时间为3~5天,从发货到客户电子付款在24小时以内,如此之高的效率使得交易速度大大加快,资金周转时间日益缩短,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分析家们也为戴尔创造了一个新词汇:戴尔速度Dellocity ( Dell+velocity )。
4、实现零库存,占领价格竞争制高点
由于当今电脑科技日新月异,重要部件不断升级,新型电脑的开发周期不断缩短,致使售价反而下跌,因而产品库存极易造成亏损,同时它还制约了资金的快速周转。而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是在公司接到客户的订单后再将电脑部件组装成成品,而不是根据对市场的预测制定生产计划先批量制成成品,因此它实际上是在生产已经销售的产品,“产其所销”,实现零库存,这样的好处就是节省了一大笔不动产开支和流动资金费用,为低价竞争赢得了优势,也避免了技术快速进步导致的存货贬值。当然,绝对的零库存是不存在的,从供应链管理的经典理论来讲,戴尔实际上是实现了“以信息代替存货”。据可靠消息,戴尔全球的存货天数只有4天,而同时期实现EPR成功运转的联想,天数仍达22天。
◆ 戴尔模式的实质: 优良的供应链管理
通过先进的IT技术,建立“虚拟”企业,从事面向顾客的直销模式,是戴尔公司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而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它的实质,我们不难发现:戴尔的成功其实是建立起了一条高速、有效的供应链。
供应链(图1)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与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供应链管理指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对公司内和公司间的这些流动进行协调和集成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关键。有人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图1中所显示的供应链实际上是比较传统的供应链。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企业内部供应链—→ 产业供应链—→全球网络供应链的过程。而图1中的供应链所描绘的是处于第二阶段的供应链,这也正是大部分的企业所处的环境。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很多企业都在考虑如何利用网络手段使自己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重要的一环,而戴尔以其与零件供应商和顾客建立的良好沟通渠道,实现了第三阶段。
实际上,在仔细分析了戴尔直销模式的特点之后,我们已经找到了戴尔所建立起来的供应链。
一方面,戴尔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
另一方面,戴尔也通过网络,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连接,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地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存货,这就是戴尔所称的“以信息代替存货”,这样,戴尔也和供应商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企业。
这样一个由供应商到戴尔公司再到顾客的组织网络,就是戴尔所建立起来的基于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供应链。(见图2)
从图2中我们看出,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戴尔公司所建立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由生产厂商(戴尔公司)把产品卖给顾客。这就是戴尔所引以为豪的“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上,去除零售商的利润分流,把这些省下的钱回馈给消费者”;二是多出了“代理服务商”这一环节。我们注意到,他们并不向顾客提供产品,也不向戴尔公司购买产品,他们只向顾客提供服务和支持。这就是戴尔公司采取的把服务外包出去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好处,是使戴尔公司既能够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又避免了公司面临“过度庞大的组织架构”。
零件供应商、戴尔公司和代理服务商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紧密连接,密切配合,达到了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从戴尔与顾客的关系来说,他们也同样不仅仅停留在商品提供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关系上。相反,戴尔公司通过电话、面对面交流、互联网上的网上商店、网上自助服务、顶级网页等现代手段,与顾客形成了更紧密的结合。
通过以上的做法,戴尔公司成功实现了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虚拟整合”,形成了一条快速、高效的供应链。
戴尔模式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 戴尔凭借其“直销模式”的神奇力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1年全球销量实现1600万台,营业额达到了312亿美元,以26.9%的市场占有率击败康柏成为全球PC业的新霸主,虽然新惠普的诞生让它暂时退居第二,但在数月之后它又神奇地重回宝座。 1998年戴尔在中国厦门建立了制造工厂和中国客户服务中心(CCC),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亦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战果。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2001年戴尔在中国市场获得了64.6%的增长率,实现营业额5.512亿美元,毛利高出国产巨头联想50%以上,市场份额也增加到了4.6%,至2003年初,它已成为排名第三的中国PC厂商,排名第一和成长最快的外资PC厂商。于是众多国内厂商纷纷将其赢利模式列为仿效的对象。
但是,一些业界人士指出,戴尔直销模式的成功依赖于三个要素的配合:物流、配套和信用,而在我国,三者都不完全具备。另外,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于面对面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人习惯于看完货再下单购买,戴尔这种靠电话和网络来实现的方式,对中国人来说是很艰难的,因此定论戴尔模式并不适合目前的中国。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一、虽然我国的物流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以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毕竟有很多人在关注着这个市场。中国邮政具有完善的配送网络,它面对大众推出了EMS特快专递,虽然效率相对较差,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的大型物流公司都将抢滩登陆,这不仅为戴尔之类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促使了中国物流业竞争加剧,推动了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的物流企业经过改造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另一方面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
二、戴尔在中国的100多个地点与50多家供应商建立着密切的关系,每年他们为戴尔提供20多个品种,近百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受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更多的国外PC厂商在中国设立了制造中心,当然还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厂商,绝大多数在经营自身品牌的同时,也拥有着巨大的OEM事业。戴尔完全可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实现产品配件快速、廉价的本地化采购,以此解决配套问题。
三、对于戴尔中国的信用体系问题,更直接地说是一个资金流的问题,一个付款方式的问题。中国和美国不同,因为美国的信用体系非常发达,美国人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用信用卡付账了,中国不行,但是中国也有其自身优势,那就是中国的各种银行都有非常多的分行,网络遍布城乡的各个角落,顾客可以非常方便地把钱汇到戴尔。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4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我国经济自此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本次金融危机来看, 我国一直以来所奉行的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其发展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单纯依靠资源投入、低人工成本、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饱受诟病, 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为此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加以改革。
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和特殊组成部分的烟草行业, 其一方面为国家财政税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在产、供、销领域的全行业垄断状态, 从而造成了其效率长期低下的弊端。为此,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国内烟草行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是出于顺应国内宏观政策趋向的考虑, 而更是为了使长期以来具有垄断性质的烟草行业更具效率, 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 国内烟草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的深入, 趋于向好的经济形势也带动了烟草行业的迅猛发展;2009年, 全行业实现工商税利共计5131.13亿元, 较2008年增长12.23%, 而其中实现税费就占80%以上。与此同时, 在国家烟草专卖总局所提出的“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下, 烟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烟草的出口量却得以提高, 2009年共实现卷烟出口357万件, 同比增长12.9%, 出口总值8.7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26%。另外, 烟草行业近年来通过业内兼并重组, 使生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各企业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烟草专卖的流通体制不断完善, 烟草制品的物流体系基本建立, 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模式也已基本形成。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 烟草行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却也越来越突出, 全行业的高度垄断以及高度计划的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其生产经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烟草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 产业集中度较低。就目前而言, 虽然烟草产业业内已经实行了并购整合, 但其行业集中度却依然较低, 占全球卷烟总产量1/3的同时其出口量却只占全球卷烟出口总量的1.8%, 而对比世界四大烟草公司 (Philip Morris、BAT、JT、TITC) 的年出口量就能更凸显出我国在此指标上的劣势, 上述公司超过70%卷烟产品用于出口, 英美公司甚至将所产生的全部产品都用于出口。由此可见, 国内烟草行业的进一步整合重组势在必行, 其幅度应更大、范围更广, 以此增加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2) 烟草产品技术含量低, 配送体系有待完善。首先, 目前国内各烟草生产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够协调、统一, 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含量不匹配, 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缺乏协调;其次, 烟草生产的整体工艺流程不够顺畅, 先进设备的有效作业率较低, 而且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不够平衡,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最后, 虽然近年来烟草系统在自身物流体系建设及市场营销方面发展较快, 市一级专卖局基本都建立了相应的物流配送中心, 配套网点建设也初具规模, 但较之国外同行业企业而言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烟草行业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 国内烟草专卖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确立了“数字烟草”这一发展目标和任务, 并明确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这其中包括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安全、治理等方面的企业信息架构, 电子商务网站平台的构建, 数据中心、人力资源、资金监管、综合监管、一体化协同系统的具体规划等。但是, 这些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并非一日可以构建完毕的, 而且还需要必要的人力资源建设予以配套, 因此必然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3 国内烟草行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1) 推行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模式。
从长远来看, 由于烟草专卖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缺乏市场机制约束, 因此烟草生产者和卷烟生产企业必然缺乏内在动力, 其并不会为提高经济效益而从事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行为。为此, 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 从政策角度在烟草行业内推行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促进结构升级, 由此来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2) 实施品牌延伸, 注重品牌定位。
由于烟草品牌的宣传通常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种种限制, 因此其品牌的推广在这种状况下会遇到瓶颈。但是, 若采用变通的宣传方式, 如可通过其他行业产品的广告来增加烟草品牌本身的曝光率和接触面, 从而不断积累烟草品牌自身的品牌价值;此外, 烟草企业还可通过兼并非烟草企业的方式, 利用其附属产品展示其品牌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3) 重塑行业格局, 完善企业制度。
尽管当前烟草行业内部已经实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 其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强, 但较国外同行业而言却还具有较大差距。就目前而言, 国内的卷烟生产企业依然比较分散, 企业单体产量不高, 市场结构不合理, 且存在严重的地域分割现象;为此, 上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卷烟生产企业的重组力度, 提高市场集中度, 努力打造一批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在内部管理上, 烟草企业也应通过完善和推进相关制度建设以及采用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此来提高业内的整体效率。
(4) 尝试多元化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
以全球烟草业第一巨头菲莫公司 (Philip Morris) 为例, 该公司在稳步发展烟草业的同时, 也将触角伸向了其他领域, 目前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装公司以及第二大啤酒生产商, 其业务领域涵盖烟草业、食品业、啤酒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由此可见, 国内烟草企业也应通过对国外同行业的积极借鉴, 重拾多元化经营理念;目前, 国内烟草行业的领军企业中烟上海公司, 其经营范围已延伸至烟草储运、印刷等配套产业, 并已涉足商业、物流、宾馆酒店、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 其发展势头较猛, 在业内尤其值得关注。
4 结 论
鉴于烟草行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世界各国对其基本都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 因此其竞争机制很难被引入, 由此也造成了上述现状及其各类问题。但是, 政策的壁垒也为该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保护伞, 国内烟草行业应以此为契机, 通过创新技术工艺、实施品牌延伸、强化内部管理以及多元化经营来推动自身经营效率的提高, 经济效益的改善, 并以此缩小与全球知名烟草企业各方面的差距, 同时为海外市场的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国内烟草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及该行业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期可对此有所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烟草行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谌, 王健男, 刘凌波.中国烟草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讨[J].知识经济, 2010 (15) .
[2]李汉洲.我国烟草产业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J].新闻三昧, 2007 (Z1) .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5
由于饲料竞争激烈,目前饲料行业销售多向技术服务为主转型,有的企业滑稽的试图把业务员短期培训成技术员或者外聘技术厂长来服务养殖场,模式也各种各样,猪场托管,协管,公司基地加农场,甚至复制温氏的公司加农户模式来销售饲料。
由于饲料企业基本对养殖行业实际生产管理细节根本不很熟悉,更不熟悉未来养殖发展趋势跟养殖模式,所以大多数都是在一边摸索一边做的阶段成熟一点的就干脆自己投资养殖场食品深加工,再做公司加农户,比如四川的希望等饲料企业。
本人在国内规模养殖刚起步的阶段就在国内养猪比较先进的广东等南方企业工作,也密切接触了行业比较出名的企业老板,比如国内第一家智能化猪场粤西最大的德兴猪场的姚董事长,了解了一些养猪先进理念跟发展思路,根据几十年猪场生产管理谈一下个人对于目前饲料行业转型技术营销(主要猪饲料这方面)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未来养殖发展趋势。
1.大多数饲料行业对养猪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低估了养猪的技术含量。
养猪实际上是比水产禽类养殖复杂很多倍的行业,大多数以为没多少技术含量,实际上因为猪病的复杂多变以及难以防控,比如目前全球养猪行业头疼的流行性腹泻,还有口蹄疫,稍微一个细节不注意都会引起重大损失,导致功亏一篑。
养猪是个特殊行业,涉及医学方面知识太多,必须精细化规范管理,特别规模化猪场任何环节不能出现一点疏忽。
2.对养猪人才方面关注根本不够,待遇各方面达不到行业要求,严重缺乏养猪方面人才。
饲料公司技术服务待遇都不高,年薪12万也不多,目前养猪行业一般猪场规模都在千头以上,一个年出栏2万头的合格的猪场场长一般年薪都在15-18万左右。而且一般目前新建的规模化猪场都比较现代化食宿等生活设施都很完善,很少有人喜欢出来到饲料行业工作,而且饲料行业做技术服务不稳定经常各地跑客户,一般都是服务小型猪场,到处出差花销费用也多,对于喜欢稳定的养猪行业人士来说不是个很好的工作。
3.缺乏比较内行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大多数技术团队主管大多数半路出家,似懂非懂,没内行的人指挥,技术服务不可能做到位。
一般规范的大型猪场,做到很高级别的生产负责人以后待遇各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基本待遇与公司效益挂钩,远远高于猪场场长,而饲料公司技术团队负责人就需要这样的人,一般在猪场做到这种岗位了需要十几年努力,相当于一个饲料公司总经理,一步步做到这种管理岗位离开的可能性太低。所以目前大多数饲料企业技术团队负责人岗位根本聘请不到合适人。
4.模式不成熟,服务的对象不固定,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猪场,很难做好。
猪场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员工频繁更换,特别管理层,比如场长必须要求常年服务于一家猪场,因为一个场长熟悉了一个猪场情况,比如水电布局,存在的问题,猪群情况,如果突然更换了一个场长,对情况不熟悉,一个忽视的细节就会让生产出现问题,比如地下排污管道设计不合理,如果不熟悉就会导致排污管堵塞,就会严重耽误生产。这样类似的情况很多。搞不通现在有些不规范的猪场试用一个场长要几个月时间,而更换一个场长交接时间不用一星期,对养猪外行的企业多发生这种情况。一个不成熟的技术营销模式也会发生上述情况。
5.一个人服务的对象多,加上小型猪场管理乱,老板多外行,工作很难开展。
如果一个人服务了一个猪场,因为去服务的都是有问题才会去服务,刚把老板工作做通,猪场慢慢步入正规,突然又要换另一个猪场服务,这样不但对这个客户不负责,也让技术服务者工作不好做。
很多饲料公司销售主管以为技术服务就是帮猪看看病打打针,其实不然,管好一个猪场也是跟猪场负责人慢慢磨合,让他逐渐认可的过程,这个过程刚开始又要中断,这样也会给猪场老板感觉技术管理不好的印象。因为猪场猪都是有生命的群体不像机器,坏了可以耽搁一下让工程技术人员过来维修,生命出问题是等不了的,发生疾病几天时间就出大问题造成不可挽回损失。
6.未来猪场发展趋势
国家加大对猪场环保监管,排污不合格的猪场将会被关停到消失,未来环保食品安全第一位,这就要养猪关注动物福利,福利养猪,养猪更智能化自动化,将来只有有雄厚实力的企业来养猪,并且国家会加大猪场生产过程监管,中小型猪场由于各方面达不到要求最后都将会被大企业取缔。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模式 比较优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主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1.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2.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3.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外资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1.政策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2.体制性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性因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域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富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要放开市场准入,废除一切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力降低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成本;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政府应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放心经营、大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范钦臣.解读县域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4]张金山.中国县域经济导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7
笔者认为, 由于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和严峻,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本下降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单纯的依靠成本来突破危机将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零部件的出路应当是进行产业升级。在当前“后危机时代”, 资本成本已降到很低, 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绝佳的快速实现产业升级的机会。中国企业应当利用中国大市场的有利局面, 有效利用运作手段, 实现后危机时代的持续性发展。
中国零部件行业利用成本优势取得了一定积累, 但未来成本持续优化的空间有限
长久以来, 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一个低端的产业环节,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缺少研发能力和模块化, 充当着众多国外产业结点型总成企业的供应商, 但好在利用了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 在单薄的利润下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如此, 国内零部件企业仍然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国内市场2002年以来的飞速增长, 获得了一定的积累。2007年国内百强企业名单中, 第一名为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其收入达到409亿元;最后一名天津艾达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收入达到10.3亿元。而对比2007年世界百强企业中, 潍柴的收入约排在30名前后, 在世界零部件行业中具有比较强的资本实力。
面对后危机时代, 很多人依据历史的经验, 惯性地提出了以成本为核心的发展原则。认为只要控制好成本, 就能继续保持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优势, 就能够应对当前的复杂局面。笔者认为, 这种提法欠缺一定的考虑。首先我们并不否定制造型企业对于成本的不断追求和信仰, 追求低成本应该是贯穿于每个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但未来它并不能在总体上大幅度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能力, 是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理由有三:第一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下降空间已经不大。目前全行业的利润率约在5%上下, 大多数产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企业成本主要来自劳动力和原材料, 为非制造过程。而面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资源紧张, 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难度可想而知。第二, 最近中国政府对环境也日趋重视, 最近刚刚提出, 到2020年单位G D P C O2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在此背景下, 企业环保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又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了难度。第三, 其他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的制造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 他们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正逐步超越中国, 威胁着中国的传统地位。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 在当前的经济局面下, 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像20年前那样以成本取胜, 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中国零部件要获得持续的发展, 关键是进行产业升级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获得发展呢?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其核心的问题是进行产业链地位升级。将自身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移动。根据产业链微笑曲线的理论, 中国零部件整体企业目前实际上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改变现状。实现产业升级, 成为系统化模块化供应商, 成为品牌和技术制造者,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零部件企业发展瓶颈, 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但是, 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发达国家的领先企业实现这个跨越也是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探索。那么中国企业要如何实现这个转变, 其中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如何快速地实现这个转变。
显然,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以中国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前提下, 那将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同时也将浪费大量的资源来进行发达企业已经完成的技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要想快速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 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发挥后发优势, 利用资本运作等手段来快速获取这些资源就成为企业可选的一个最佳方案。
后危机时代给中国带来了利用资本运作快速实现产业升级的机会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 领先企业凭什么会把这些东西给你?答案很简单——经济危机。首先在经济危机中, 资产的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无形资产, 甚至可能变成零价值, 这就给中国在经济提供低价值获得国外领先的技术和优质资产的机会。同时一年来国外汽车产业下降约1/4, 很多国际领先的零部件企业进入了非常困难的状态。而中国市场却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 这使得国外很多企业试图通过某种手段进入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市场, 这也给中国企业重组国外企业带来更多机会。2009年北汽与德尔福之间重组的谈判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零部件企业应灵活地利用资本运作手段突破危机
经济危机给全球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特别是对国外零部件厂商和中国以外贸为主业的企业。后危机时代就是将对受行业冲击后的行业进行洗牌的阶段。中国零部件企业应紧紧把握住这个机会, 大胆地进行重组, 争取成为行业洗牌过程中的主角。
对于有资本实力的企业, 一方面要敢于走出中国, 面向日韩、欧美等领先国家, 寻求国外具有领先技术能力和全球配套机会的重组机会, 通过资本的运作, 获取他们的技术和市场。而后利用他们的技术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成为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结点型企业。同时, 在获取发达国家配套的市场渠道后, 更可以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来抢占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 从而实现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也应当吸收发展中国家那些中小型企业, 扩大制造能力, 发挥规模效应, 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远比进行投资建厂和技术改进要快要节约得多, 也避免了整体行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金融危机后的日子必然是艰难的, 与其艰苦单兵作战, 莫不如化零为整, 实现集团军作战模式。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之间要形成联盟、合并或者干脆将自己出售, 从而共享品牌、技术、渠道、规模优势, 发挥协同效用, 实现“1+1>2”的结果, 进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获得更快地发展。
此外, 由于后危机时代, 整车厂出于成本和供应安全性的考虑, 他们与零部件企业形成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意向增强。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对零部件企业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因为这种关系一旦形成, 就意味着一个长期的业务定单和稳固的销售收入。每一个零部件厂都应当向这方面努力。而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中, 资本的联系将是最便捷和最稳固的方式。零部件企业应当多与整车厂进行沟通和交流, 识别对方的重组需求, 果断地与其通过合资、参股、换股等资本手段建立资本纽带关系, 以期保障后危机时代的发展。
小企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篇8
科学的企业发展模式决策, 首先一定要建立在对其各发展阶段的总体状况进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 其次, 需要完成与各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组织模式, 最后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规律, 铺设能够保证企业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此外, 需要让企业的发展模式能够成为一种类似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体, 也就是保证其自身具备自我调控、自我更新的能力, 成为有内部发动机功能的高级形态, 这就意味着企业模式不能只停留在追逐模式表面化, 不能把模式等同于公式。
一、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必备特征
从管理学上看, 真正的企业发展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对某种个体市场的切入, 而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整体性把握和组织性的主动调适。这个模式事实上系统的整合了企业盈利模式、企业目标、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发展战略, 以及决策、研发、财务、生产、企业情报、人力资源开发、;仓储、物流、销售、采购、督查等。也就是说这个模式具备全局化、组织化、理论化、追求利润最大化、效率化、全员自觉性、有爱心、自我更新力等特征。
1. 全局化。
也就是说, 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对未来经营方向进行纲领性的规划和设计, 并具有驾驭全局的控制力, 能够集中的体现出整体性、长远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化。
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要走出企业家个体思维的层面, 完全深入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 能够变成企业的一种日常的、有序的、系统的行为, 最终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体的力量。
3. 理论化。
指的是经营者制定、实施发展模式的管理思路, 并非是个体的、偶然性的行为, 其是基于可总结性、规律性基础之上的,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4. 追求利润最大化。
现代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所指向的目标与传统理论不同, 它不同于旧理论中竭力强调的市场份额和高成长市场, 而是着重强调“以客户和利润为中心”, 同时还需要以此作为价值链的源头, 从而策划出的一种新盈利发展模式。
5. 效率化。
这里所说的效率, 与传统意义上的快速度不同, 其指按照变化的环境重新设计的企业流程, 能够有效的把传统企业运行中被割裂的部门重新有机联接起来, 进而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避免许多没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 省掉环节间的扯皮现象, 以及常见的管理惯性和惰性的弊病, 并且准确的找出有价值的因素, 最后优化资源的流动。
6. 全员自觉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为了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在企业的发展模式的制定中, 也需要发展模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并能在行为中自觉执行, 保证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体系高层次的兼容。
7. 有爱心。
是指在员工激励方面更高层次的拓展, 专家呼吁企业要高度重视残酷竞争笼罩下的企业心理卫生和员工的心态调整, 以及潜能开发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 配备一个相当于副总裁级别的“总心理师”,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机构, 负责建设、提升企业的整体情商, 促进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人性化的沟通, 并最大限度地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现代企业选择发展模式的趋势
现代社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经济理论、管理理沦和企业管理实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不断的冲击市场经营模式, 小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但是在新经济体系下, 企业发展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 需要跟上新的发展趋势。
1. 国际化倾向。
我们说国际化倾向, 一般适用于跨国大企业, 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 国际资本扩张和跨国公司不断的膨胀, 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交往日益增多, 各个国家和企业之间互相渗透的现象日趋明显,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积极地拓展海外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小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不能只是在国内市场进行改革, 需要制定正确的国际化战略, 这样才能面对外来企业的挑战和冲击, 也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这一点在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发展中, 已经得到了证实, 国际化倾向是所有企业, 包括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 专业化倾向。
当前, 宏观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许多企业设置了专门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专业人员, 或者专门化的战略规划部门, 以便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家进行发展模式的选定和实施工作。对小企业而言, 由于资金有限、技术实力有待提高, 这就更需要选择专业化的战略专家和队伍, 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通过这样专业的策略专家, 为企业家充当参谋的角色, 调查研究, 分析趋势, 制定方案, 为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对于处于发展期的小企业而言, 模式问题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化而日趋复杂, 这就更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建议了。
3. 先进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
今天是信息时代, 也是科技决定一切的时代, 小企业的管理也开始在诸多问题面前, 面临越来越多的管理个发展瓶颈, 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要以科技制胜, 通过先进科技的研发和使用, 促进企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4. 发展和盈利并重。
对小企业而言, 盈利很重要, 但是小企业的发展才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利润增长, 其本质上是对市场的占有和控制能力的提高。毋庸置疑, 获取最大的利润依然是企业选择发展模式,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然而, 如果从企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出发, 追求利润的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冲突时, 企业家需要考虑发展前景, 而并非是短期的目标, 为了企业的发展, 小企业甚至需要不惜牺牲眼前的利益。因此, 小企业在企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时, 要善于放弃, 大胆取舍, 牺牲局部, 追求发展。
三、选择模式的方法论
小企业模式的建造一般有三种方法:
1. 全面引进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 企业对某一种先进管理模式的全盘吸收, 使得企业迅速脱胎换骨。当然, 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 企业必须有承受全面阵痛的基础。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见效迅速, 能够快刀斩乱麻;缺点在于引进的方法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最终难以全方位实施。因为, 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小企业在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下, 对引进的, 模式更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控制。毕竟, 很多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这样惨痛的经验:花了很大力气改造, 试图与某种发展模式完全契合, 结果除了呛到几口水之外, 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2. 是探索
对大多数小企业而言, 自我探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选择方式。因为, 小企业毕竟竞争有限, 需要采用一种革新的方式来选择发展模式, 这样才能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但是, 这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和魄力。毕竟, 研究一种全新的模式需要一个大的试验场和企业资金的巨大沉淀, 那也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但是, 小企业的经营者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高风险的另一面即为高回报。
3. 是提炼与升华
对一般的小企业而言, 这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方案。这种模式的探索方法, 主要是以某个企业领导的智慧与经验为母体, 同时吸收成熟的经营新理念, 从而推动企业战略性盘整的一种渗透性流程再造。比如说华为总裁任正非致力的“华为模板”, 联想掌门人柳传志所张扬的“联想模式”。而对小企业而言, 这样的模式选择方式其实更有实现的可能, 毕竟小企业的人事和资金组成都较为简单, 要按照个人模式来发展, 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 这就需要企业家把个人的经验融人先进的经营管理科学中, 把企业家个人的成功转化为企业的成功, 把单纯机会性的成就转化成一种模式的成功。
四、结语
以上只是根据常规的方法, 对小企业的发展模式类型供和选择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具体选择执行时, 小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灵活运用, 需要通过自身的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 需要结合最新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去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大企业效应与中小企业问题解决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03期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9
一、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概述
《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指出,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 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我们就探讨手机出版和互联网期刊两种出版业态的盈利模式。
手机出版盈利模式。莫林虎、王一认为, 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 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 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 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包括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和手机阅读三个方面内容, 其中手机游戏占了很重要的份额。
手机游戏的产业链由“运营商+游戏开发 (服务) 商+手机设备制造商+游戏客户”构成。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移动运营商,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 决定了手机用户、渠道、游戏开发的方向、收费及其系统的设定等。手机游戏开发商负责手机游戏产品的开发, 服务商负责将产品卖给运营商。手机设备制造商负责手机游戏平台的搭建。
中国移动手机游戏的盈利模式分为话费收费和点数收费两种模式。话费收费, 用户下载或激活游戏时, 所需费用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中扣除, 客户端单机游戏采用这种方式, 下载不同的游戏收不同的定额费用。点数收费, 用户下载游戏客户端后使用到一定次数、某个关卡、购买某种道具时触发点数支付计费, 同一业务多次点数支付计费, 用户在使用此类业务时需先在游戏业务平台的用户账户中充值。
中国移动采取了合作运营的模式, 与游戏开发 (服务) 商, 采取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形式, 实现了产业链的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完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增值业务。一般情况下, 收入的15%归运营商, 85%归游戏开发 (服务) 商。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数据部在《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中披露, 与开发 (服务) 商建立普通、半紧密和紧密, 采取的分成模式是, 中国移动提取信息服务费15%、30%、50%。
互联网期刊 (文献数据库) 的盈利模式。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四个文献数据库。各数据库各有特色, 涵盖了中国的9 300多种纸质学术期刊, 占中国期刊出版总量的95%以上, 以中国知网收入份额最高, 故以中国知网为例说明。
2006年10月, 中国知网总投资达3.45亿元, 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和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项目———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建设并通过验收。中国知网集知识资源大规模整合出版、原创性学术文献出版、多媒体出版和专业化、个性化数字图书馆为一体的数字出版平台, 全面整合了中国90%以上的学术文献和海外重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资源。截至2009年底数据, 中国知网日访问人数256万, 年访问9.4亿人次, 年下载文献18.3亿篇, 销售收入4.56亿元。
中国知网的盈利模式。产业链由“中国知网+文献资料提供商+客户”。文献资料提供商的资料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成果等。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及部分数据库为一次出版, 期刊、图书、报纸等为二次出版。数据库的形式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网络课程、科学数据等多种媒体方式。中国知网的客户群体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各行业的知识应用服务和个人查询服务。文献资料提供商 (各种专业的期刊社) 通过中国知网的数字技术, 逐步扩大自己的产品范围, 提高内容资源的附加值, 并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了比较好的盈利模式, 即学术研究、信息采集、适时印刷、资源集成、网上服务、产权保护等完善的产业链。
李广宇、戴铁成指出:盈利方式包括网上包库 (用户按照年限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限, 通过远程登录服务器获取数据库资料) 、镜像网站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购买数据库, 在本地安装服务器, 在局域网内使用) 流量计费 (查询者购买知网卡付费, 下载一页0.5元) 。2009年包库收入2.31亿元、镜像收入2.03亿元、流量计费收入为1 500万元。
数据库出版的关键环节是要遵守“先授权, 后使用”这一项知识产权的最根本的制度。中国知网与文献资料提供商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 采取了数字版权独家许可的使用模式, 版权使用费=按照年度 (保底) +发行版税分成的方式结算。
发行版税分成的计算。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11%分配给相应的期刊编辑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按各刊关于加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声明或各刊与作者的约定由各编辑部确定;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3%作为作者稿酬分配给编辑部。
二、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出版从电子书到按需出版有十几种出版业态, 突出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盈利能力的出版业态还要走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出版在数字出版中属于收入不断增长, 出版业态稳定的两种出版业态, 重要的原因是寻找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具备了几个方面的条件。
1.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
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技术支持系统, 这个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成本。这就要求客户群体必须庞大, 才能将高额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一个客户身上。有海量的客户作为支撑, 每一个客户分担的成本不断降低, 企业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2.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外部经济性。
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虽然投入高、成本高, 但是都实现了增值服务和增值收入。在这一固定的技术系统上, 实现了多种增值服务, 中国移动有网络音乐、电视、手机报和广告的收入, 中国知网有互联网、局域网、光盘出版三种形式的出版, 还有广告增值收入。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形成了边际投入趋于小, 边际利润趋于大的良性发展状态。
3. 这两种盈利模式都较好地完成了产业链条的利润分成。
数字出版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利润如何在产业链上合理分配。利益分配不当, 数字出版的版权收益解决不好, 就不能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产业链。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与服务商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分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和可以监督, 就得到了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4. 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属于自觉的盈利模式。
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将盈利模式划分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式。自发是一种本能, 就像蜜蜂建造的蜂房, 是以最少的材料获得了最大的空间, 这是一种本能。而自觉发展的盈利模式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使得企业创造的盈利模式具有清晰性、针对性、相对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三、关于推进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发展的思考
1. 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 解决数字出版的技术难题。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数字出版发展面临着多重技术性难题。技术性难题之一, 是我们要不要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创建新的盈利模式。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应该搭建这样的技术平台。中国移动搭建了这个平台, 中国知网搭建了这个平台。北大方正集团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包括了内容生产、管制技术、信息化服务和数字化投递的主要内容。但是, 我们的中小型出版社、甚至是一些大的上市公司类型的出版集团都没有能力搭建这样的出版平台。新的盈利方式从何谈起呢?
2. 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 解决数字出版的版权纠纷难题。
这是妨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正如谢广才指出:全媒体时代下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权利复杂;授权时间多样;渠道多样, 内容格式需求多变;原始数据量大, 分析成本高。这四项既是数字出版的特征, 也是出版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性难题。针对版权授予的问题, 任殿顺指出: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从来就没健康过。各个渠道的授权方式不同, 定价方式不同, 分成比例不同, 结算方式不同, 而各个渠道又互通互串, 授权给了门户, 门户想拿着资源到基地运营;授权给了基地, 基地又想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 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混乱。我们如何解决版权问题呢?
3. 政府应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具有公共产品的服务性质。这个平台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先进, 只有由政府牵头出面才能做好这件事。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数字出版发展规划, 提出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而利用“云出版技术”, 在国家建立的9个数字出版基地上, 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 建立区域性的数字出版联盟, 把各地区的出版社联合起来, 就可以解决中小出版社无法解决的身单力薄的问题。“云出版”技术的利用, 是加强传统出版业和科技融合的有利契机。这样, 就把握住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为创新盈利模式, 打下基础。
4. 政府出面解决数字版权纠纷的难题。
政府在坚持“先授权, 后使用”的原则下, 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寻求最大公约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中的“避风港规则”。这个规则是:网服务商队网民上传至网络的信息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 原则上网站都为网民的版权侵权行为负责, 但是版权人向服务商提示网络中存在版权侵权行为后, 服务商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版权人合法权益;如果网络服务商接到版权人提示后怠于采取必要措施, 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个原则就是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一个既有利于数字出版的发展环境, 又有利于版权人的权益的办法来。所以,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的版权办法可以借鉴, 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 中国知网的产业链中存在着使用者付费过高, 而作者所得过少, 大部分的利润被中间环节的杂志社、学校和文献数据库厂商的平台获取的问题。但毕竟我们还是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摘要:中国移动网络游戏和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出版, 创造了数字出版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两种盈利模式得以发展具备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性的发展条件。政府应该投资, 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版权问题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496a58a680203d8ce2f2471.htm.
[2]莫林, 虎王一.手机出版产业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09, (5) .
[3]柏步芳.中国3G手机游戏盈利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4]中国移动游戏基地.手机游戏培训资料[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b6b7242be1e650e52ea9969.html.
[5]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6]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38aa6b069dc5022aaea0075.html.
[7]荣忠霞.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建成并通过验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5766.htm.
[8]晋雅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到中国学术期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01-28
[9]李广宇, 戴铁成.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之中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10]谢广才.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解决方案[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1ccb6ccda38376baf1faea8.html.
[11]任殿顺.出版业必蹈唱片业覆辙[EB/OL].www.epuber.com.
探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篇10
1 甘肃省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1 滞后的产业结构
1.1.1 工业规模、比重较小
全省GDP比重中有33%左右为全省县域的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下的工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70%左右;规模以上的则只占有不到30%;以县属中小型企业居多, 当前困扰着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就是县域传统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比重较大。
1.1.2 第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在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中, 从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 给全省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优质高效农业占据的比重相对较低, 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
1.1.3 竞争力较弱, 产业化程度低
当前各县经济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 近几年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等虽然有所发展, 但所占比重较小, 仍然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这就造成了农业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 农产品流通业、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出率低, 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受到了产业化程度过低的严重影响。
1.2 县域经济开放度相对较低
当前, 规模以上的外资企业产值只占不到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先进外贸依存度与外贸利用率都不到1%, 在全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为倒数几位。这就暴露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 如相对封闭、与外界互动不足, 技术、资金、人才的吸引力差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3 财力普遍匾乏
甘肃省各县人均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与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县相比差距非常悬殊, 这是由于甘肃省县级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经济发展总量小、不平衡所造成的。同时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刚性支出, 支出的不断扩张远远大于财政的收入增加, 就这造成了县级财政只能忙于应付人头费用, 只能支配极为有限的资金来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2 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2.1 提高农业附加值, 延伸农业产业链
对于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来说, 农产品加工投资的乘数效应大, 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要做好增加附加值文章, 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要发展具有民族特点以及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积极扶持一批冷藏冷冻型、深加工型及销售运输型的龙头企业, 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 将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 拉长产业链条, 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 对具有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 带动主要产品开发和农产品基地的建设, 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要开辟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重视鼓励和引导建立具有开拓市场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 逐渐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业收入。此外, 为了给农产品的加工和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 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鼓励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
2.2 着重发展能人经济, 坚持人才兴县战略
2.2.1 创新用人机制
要本着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招才引智, 可以利用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一些灵活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也可以采取兼职、科研、调动、技术合作、咨询等方式, 将人才引进企业。要让优秀的人才切实地流动起来, 吸引优秀人才向优良资产、优秀企业以及大项目集中, 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2.2 提高人口质量
对于人口质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给予相应的重视, 为了保证在劳动年龄内的人口能够充分就业, 为了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等方式, 加强对农民、青年技工等基础人才的培训。此外, 还要保证适龄儿童能够及时入学, 巩固普九教育成果, 为今后的就业奠定文化基础。
2.2.3 加速城乡一体化,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内容就是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工农关系和城乡经济的载体便是小城镇, 同时其也是工业品和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交换平台, 具有很强的文明扩散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 而城镇化反过来也能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影响。所以, 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进一步加快, 对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第一, 利用市场机制与市场力量, 带动小城镇建设。尽快繁荣经济, 完善功能, 以有条件的中心镇和现有的县城为重点, 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 发挥城乡经济结合部的作用, 对不合时宜的政策进行调整, 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定居从业, 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 同时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坚定不移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有机结合小城镇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 充分发挥连接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功能, 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 繁荣小城镇的经济。
(2) 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划原有的限制,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挥的规划为根据, 将调整乡镇和发展小城镇区划有机结合, 重点发展有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的小城镇, 确定好小城镇的功能、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广大农村、小集镇、城市的纽带。
第二, 繁荣县域经济, 加快小城镇发展。为了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效益和成果, 使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 要实施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 改变传统的、脱离农村实际的盲目追求亮化、硬化、绿化的战略倾向, 要改变以政府为主导圈的建设机制。要切实防止抽取农村与农业资源的超前小城镇建设, 这会导致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恶化, 同时也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第三, 从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 立足比较优势。可以在中心城市郊区, 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实验基地, 发展以科技为主导的小城镇, 形成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区;可以在自然景观资源和有名胜古迹的地区,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在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可以发展加工主导或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地处市场发达、交通干线地区, 可以发展商贸流通型小城镇, 在商品市场辐射力和商品集聚效应方面下功夫, 兴办专业化市场。要切实做到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第四,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为了实现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等县域经济的转化和过渡, 要重点突破, 选准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正确把握和认识县域内经济资源的状况, 围绕优势产业创名牌效益, 坚持特色经济型原则。
(1)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发展特色劳务经济。要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来重点对待, 要对外地劳务输出品牌的创建及其延伸作用进行借鉴。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增加民间的经济收入, 可以通过品牌的宣传和创建来提升务工层次, 增强劳务输出务工的竞争力。
(2) 打造特色规模农业生产基地,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特色化规模基础建设, 优化区域农产品的布局,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生态基地、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树立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立足优势, 推进特色化农产品产业的转化过程, 形成新的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3) 建设休闲旅游基地,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以王母、伏羲、大地湾为代表性的人类文化艺术;以白塔寺、大佛寺为代表性的古文化艺术;以麦积山、敦煌为代表的石窟文化艺术;以甘南、临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藏传文化艺术特点;以贵清山、峻炯山为代表的原始风景、道教文化艺术。发展县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基地, 以带动省内旅游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可以构建以农家特色为核心的一系列立体旅游框架, 以旅游经济为主, 带动县域内经济发展, 把甘肃省建设成一个休闲旅游基地, 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第五, 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切实落实思想的解放到工作中。从思想上, 真正的对发展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发展模式有新探索, 全新地去判断和创新发展主体及发展道路, 做出新的规划。俗话说, 思想若得不到解放, 就抓不住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观念的落后, 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损失。不争论发展问题, 做到不观望, 也不要空等。不要刻意去在乎或者要求形式, 以搞活经济为主。大小发展一视同仁, 将民营、招商等工作作为阶段重点项目, 最大程度发挥外资效益, 最快速度致富。只有突破旧有的一些思想观念, 深化环境、经济和发展理念, 创新管理方式, 完善发展手段, 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 增加民众收入。不仅要敢于创新, 还要在创新中显现出我们的“智勇双全”, 创新要勇气与智慧兼具。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 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要根据经济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基础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要想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要想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优势, 必须要打造、选择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阎天池.论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范钦臣.解读县域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11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以知识产权为支撑。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北京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373所),这为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其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近两年,《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和《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相继出台,表明了市政府对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北京发展知识产权也绝不是某一个区域的事情,许多科研机构都落户在各个区县,区县发展知识产权也拥有很好的先决条件。那么区县究竟如何发展知识产权呢?结合本县的实际,从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管理和利用等环节入手,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主观上充分认识,才能在客观上付诸以有力行动。政府领导要率先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区县发展规划,由一名主要领导分管知识产权工作,把开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唤起下级部门和经济主体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知度,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大力实施,进而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真正提升知识产权的社会地位。
完善管理体系建设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调查,目前许多区县都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而是由科委内设机构兼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可管可不管”的现象。各个区县要成立知识产权局,合理设置机构职能,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统管全区、县的知识产权工作,使区县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行政部门。
支持企业积极加入行业保护协会,充分发挥行业保护协会的积极作用,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有效保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发展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推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它能够准确感知市场需求。技术研发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获得的技术成果含金量高,容易转化实施并迅速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县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企业单方面的事,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管理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鼓励企业利用其自身技术资源,着眼国内市场并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使“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使知识产权战略和经营战略有机结合。
大力拓宽服务渠道 搭建公共信息交易平台
政府通过建立运行快速、全面检索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专利、商标数据库资源,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知识产权的检索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引导企事业单位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利用,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现象。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保障知识产权交易顺畅,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开展,使区县专利技术尽快得以实施。同时,根据区县内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选择性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然后面向区县企业开展推介、交流活动,促进区县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知识产权资源,从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研发活动的高起点、高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增强公众意识;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专门管理人才;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发掘潜在的知识产权区域资源。
总之,要认真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本地区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推动,进一步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努力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和努力增强知识产权在促进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的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 篇12
一、我国乡镇财政税收的现状与问题
想要改变目前乡镇财政税收不平衡这个艰巨的问题,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探索制定一套顺应乡镇发展又能促进乡镇发展的财政税收新模式。需要不断改良和完善乡镇财政税收的管理制度。从制度、模式两方面上入手,才能增加乡镇税收的渠道来源。需要重视对财政税收这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一)乡镇财政支出负担大
从90 年代起,在完全取消农业税的过程中,我国面临乡镇财政税收急剧减少的困境。国内企业没有强劲的经济实力,还处于发展幼年阶段,过重的赋税负担会影响企业发展,税收收入只通过增加企业负担将会对税基产生严重伤害,税基可能会急剧萎缩。现在,我国乡镇财政在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税改后,乡镇财政与小税种的支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很难支撑乡镇财政支出,分税制导致债务的偿还等问题无法用乡镇税收来填补。
(二)有待完善的乡镇组织机构,
乡镇组织收支水平是不合理的,收支极度不平衡。分税制和农业税取消都大力度消减了税收收入,而不停增长的支出包括基础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建设等费用,乡镇组织收支极度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为严峻的问题,乡镇组织机构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运行方式。
(三)我国乡镇财政管理高耗低效
现阶段,我国各乡镇财政管理层都在为行政费用高这个问题头痛,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问题的尖锐程度。政府通过对零户和预算方式统一的管理,但仍然治标不治本,财政管理理念并没有被完善改进,还是沿用了以往粗放的方式进行管理,严重的影响财政管理的效率。首先,从事乡镇管理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在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更加加剧了行政费用支出不合理、管理支出过高的问题。其次,税费配套设施不配套甚至有的地区严重缺乏,即使分税制向基层不断渗透,相应的配套设施依旧是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独生子女费、乡镇医疗卫生需要的配套资金、环境支出这些费用都突飞猛进的增长,财政管理并没有合理的发挥它在财政上的作用,行政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成为乡镇的沉重负担,严重阻碍了乡镇的发展。
(四)乡镇财政资金预算审核力度低
乡镇财务业务管理范围:乡镇教育方面、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资金扶持方面。鉴于支出频次的频繁然后审核的力度却很低,这共同导致资金运转很随意,这严重威胁了资金的安全。
二、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改革的应对的方案
我们必须根据本国当下的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改革模式,城乡统筹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现在,农村的经济改革不断增加试点地区,乡镇这一级别的财政权力和行政权利无法达到平衡,这是很难通过短时间来改变的问题,所以应该转换角度,从税收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个管理系统监督管理资金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我们的税收的渠道是固定,税收的对象是固定的,那么我们能入手的就是整个资金收取和支出使用这一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力度,乡镇税收支出的主要地方是居民公共设施上,如马路建设、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这些都是规模大,投入,人员调动性强,且很难短时间创造出实际经济收入。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缜密细致的评估,避免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流失去向混乱和资金金额不限定等问题,要监管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一个高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有力的保证资金支出能效率。在财务管理具体操作上,要严格对财务会的核算工作,发挥起乡镇会计核算的作用。建立一个债务消化监督制度,并且做到上级财政一定要严密监控下级政府债务,把这项工作纳入考核的项目指标。
(二)税收分层次管理
以全国范围为参考,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能力的差距已经很明显,然后下分到各乡镇更是经济实力参差不齐,有的地区的税收非常可观,但更多乡镇的税收非常不尽人意,即使是在同一县区内的各乡镇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税收多少之分。因此,要想能充分调动各乡政府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因地而异,对于财政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乡镇适度下派一些财政任务放宽一些财政权力。对于那些条件差经济实力弱的部分地区,就可以用上“县镇”联动的管理方法进行援助。
三、结束语
本文从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的角度讨论财政税收目前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优化改进方案。我们提出每一项新模式都要结合我国国情。现在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是我们乡镇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要从税收分层次管理、监管资金等方面入手,努力改善乡镇财政税收困难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如红.乡镇财政税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5,(2):260-260
[2]王青松.乡镇财政税的模式和对策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46-47
[3]秦兰玲.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税收的改革对策[J].时代金融(中旬),2015,(8):68,71
[4]钟芳山.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政理念[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2):99-99
[5]郁红艳.试论增强乡镇财政调控能力的有效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49-249
【行业应用发展模式思考】推荐阅读: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问题思考05-14
啤酒行业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08-31
深圳酒店用品行业发展新模式概要06-03
(2017-2022年)中国成套设备制作安装行业运行模式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目录)10-13
水运行业应用06-24
面向行业应用07-09
在行业的应用09-09
家电行业营销创新思考06-17
行业应用急先锋05-09
5+2行业应用概念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