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2024-05-17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精选5篇)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篇1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松熹中学 林祥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蒸腾作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四节内容。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以此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课题内容主要是通过演示和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蒸腾失水以及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建立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学生已做过“观察叶面下表皮结构”的实验,因此,本课的探究实验较易完成,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注意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等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指导观察图片、实验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的配套资源包及从网上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提前准备用于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并于上课前2-3小时将实验装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

3、提前准备用于“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前面学习的吸收作用知识,指出一棵玉米一生中大约要吸收200公斤水,其中约1.83公斤留在体内,0.25公斤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那么其余的水都到哪里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演示实验“植物的蒸腾失水”,进而导入植物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主题。

(三)创设情境,增趣激疑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时,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两个装置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不同?罩在带叶枝条上的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叶子能够散失水分。

(四)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进行“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之前,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的蒸腾效率不同,思考气孔与植物生活的关系,进而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设计并执行实验计划,收集和解读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然后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五)归纳小结,强调意义

回顾叶片的结构及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结合“水分蒸腾示意图”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从而导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质疑“为什么经过日晒的物体温度会显著升高而植物体温度升高幅度小?”、“植物体吸水和运输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六)知识迁移,实际应用

通过一系列多媒体图片提出: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为什么要遮阳?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为什么?冬天,植物为什么落叶? 水分为何能到达高约百米的参天大树顶端?等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

(七)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后“思考与练习”

1、2并讲评。

(八)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单“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六、教学思想

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图片、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附:板书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的改进 篇2

[TP5CW116。TIF,Y#]

(1)实验现象不能短时显现。原因是所使用的U形管横截面积较大,液面出现明显下降需要较长时间。

(2)实验变量较难控制。教材建议在室内、阳台、阴暗潮湿、实验室等四个环境分别实验,每次场所改变的同时都有多个变量改变,很难说明到底是哪个因素的影响。

(3)实验时间偏长。按教材的建议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在一节45分钟课内很难完整地验证多个因素。

(4)实验外部条件不易把握。早上、中午,晴天、阴天、雨天分别去实验,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

(5)实验原理较难理解。使用U形管,无法直接模拟笔直的树干。U形管一端开口,有部分学生认为液面下降是因为水分的蒸发引起的。

对于上述种种原因,决定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作如下改进。

1实验器材

新鲜枝条(可以选择校园中的木本植物,如海桐、梧桐枝条等)、橡皮管、温度计主管(去下端玻璃泡)、烧杯、滴管、培养皿、红墨水、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的组装

取新鲜带有20片左右叶片的海桐枝条(粗细应比橡皮管的内径略大),再将橡皮管套在枝条上,倒置。用滴管向橡皮管的开口端加满水,慢慢地将温度计主管连上(橡皮管内不要留有气泡,否则重新组装)。待稳定后正立,并固定在铁架台上,使温度计主管自然下垂。调整十字夹,[TP5CW117。TIF,Y#]让温度计主管的下端伸入到下方培养皿中的红墨水中(图2),观察温度计毛细管内红墨水液面的上升情况。可以通过记录相同时间内液面上升的格数,也可以记录液面上升相同格数所用的时间来定性比较蒸腾作用的强弱。

3操作步骤

(1)保持装置竖直,将温度计主管的下端浸在红墨水中。毛细管内液面上升,为方便记录,在液面上升到刻度10(也可以是0、15、20等)开始计时,液面上升到刻度40 (或其他刻度)停止计时,记录时间。

(2)不改变其他因素,利用电风扇或吹风机(自然风挡),模拟叶片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按步骤1实验,得出叶片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较快时液面上升30格所用的时间。

(3)利用白炽灯,模拟光照。按步骤1实验,得出光照较强时液面上升30格所用的时间。

(4)减去部分叶子。按步骤1实验,得出在叶子较少时液面上升30格所用的时间。

4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

红墨水液面上升30格所用的时间(单位:秒)

[BHDFG3*2,WK5,K4\。3,K5,K5W][XXZS-YX]

[BS(ZSX*4Y2-ZSX*4Y2]次数[BS)]

[BS(ZSX2*4Y*4-ZSX2*4Y*4]项目[BS)]

[]

自然状态[]电风扇吹[]白炽灯照[]减去4片枝条[]减去7片枝条

[BHDG2]1

[BH]2

[BH]3

[BH]平均值[BG)F]

5实验结论

植物的蒸腾作用受环境因素(如叶片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光照强弱)和自身因素(如叶片的多少)的影响。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叶片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光照强度强,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当植物叶片数量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6教学效果

(1)实验现象快速明显。使用温度计的毛细管横截面积很小,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植物蒸腾动力的强大。

(2)实验组装方便,操作简单。利用该装置可以实现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蒸腾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

(3)实验变量易控制。通过电风扇、电吹风模拟叶片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通过白炽灯模拟光照,制造温度高低;可以剪去部分叶片等研究各种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4)实验外界干扰小。不管是在早上、中午还是其他时间,晴天、阴天、雨天还是其他天气,都可进行;对枝条的要求低,宽叶、窄叶,多枝条、少枝条,都有较明显现象。学生可以全方位去体验蒸腾作用,感受蒸腾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5)实验结论更准确。利用温度计主管外壳的刻度,可以记录液面上升相同格数所需的时间,或记录相同时间液面上升的格数,进而准确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实验结论。

(6)实验原理直观。温度计主管下端是浸没在红墨水中的,不用考虑液面蒸发水分造成的实验误差,也就不需要以植物油覆盖液面。学生较好理解液面的上升是植物蒸腾作用“拉”上去的。

(7)此实验装置既可以探究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也可以探究叶片面积、叶片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后续学习中关于植株移栽对天气、枝叶的要求,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7反思

(1)橡皮管与枝条、温度计主管的连接很重要,连接的紧密与否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

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篇3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2.学情分析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难点

(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性、实践性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知,经过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在实际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后,及时进行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同环境保护的思想,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步骤,快反馈的要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活泼、趣味的课堂中,锻炼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提前准备

实验1.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0页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要求及P92页“思考与练习2”的内容,对两个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组别

水分

的量

时间

 

A

(叶未处理)

 

B

(叶下表面处理)

 

C

(叶上表面处理)

 

D

(无叶)

 

环境温度

 

上午9:30时(实验开始时)

 

 

 

 

 

 

 

 

 

 

 

上午10时

 

 

 

 

 

 

 

 

 

 

 

上午10:30时

 

 

 

 

 

 

 

 

 

 

 

上午11时

 

 

 

 

 

 

 

 

 

 

 

上午11:30时

 

 

 

 

 

 

 

 

 

 

 

实验2.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4页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置光照条件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荫)的对照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记录表1

条件

水分

减少量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记录表2

条件

红色茎

高度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注:上述两实验,教师要先确定两个小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实验的科学、有效。在上课前,要先检查班级同学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对班级完成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要心中有数,作为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备用。另外,可将完成得较好的小组的活动材料,在教室的适当区域进行展示。

2.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

2. PPT呈现以下内容:

(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

(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

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

 

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

 

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

 

2.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1.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①塑料袋壁的现象;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③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⑤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

3.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防止水分直接从液面蒸发。

2.得出:①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②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③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⑤水蒸气;

3.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

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①,形成蒸腾作用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

 

1.得出概念关键词:

水分运动方向:由植物体内到植物体外;

水分形式:水蒸气

水分出口:气孔

本质:水分散失

2.形成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是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4.阅读教材,再识概念。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P91页第一段的内容,并要求同学注意限制性的词语。

2.提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了,如何补充?

注:可提示学生回忆“吸收作用”。

3. PPT展示“水分吸收与散失的途径”图片

 

1.阅读教材并,圈出关键词。

2.学生思考后得出: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由茎到达叶,以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作好笔记。

 

1.回归、体会教材,提升学习成果,强化概念。

2.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并以图片加以强化。

 

5.课堂练习

 

1. PPT出示练习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由调节

A.植物体生命活动需要水分的量B.光合作用

C.植物体叶的多少D.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2.引导学生回忆“实验一”装置所处的条件,阅读教材中二处“在温暖、有阳光”,思考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中讨论的第2题。

 

1.回答问题

2.思考问题

 

1.运用概念,加深理解。

2.合理运用教材,让学生重视教材,形成细心阅读和体会教材的习惯,并转入下一小节的.学习。

 

6.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A、B、C、D四组实验结果中水分减少量的差异,要求学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1-3。追问曲线I代表装置C、D说明什么?

2. PPT展示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的数据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得出结论后,PPT展示植物气孔分布的一般规律,并板书。

3.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9:30-10时、10-10:30时、10:30-11时、11-11:30时四组实验结果随温度变化的差异,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4.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 引导同学分析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4。出示蒸腾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表达。对有延伸问题的同学,可提供一定的方法,在课后验证。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曲线Ⅰ代表装置C、D的质量变化,因为这两装置几乎没有发生蒸腾作用;验证了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完成。

(2)曲线Ⅱ代表装置B,曲线Ⅲ代表装置C;

(3)叶的上下表面气孔的数目是有差异的;

得出:气孔(叶片)的数目会影响蒸腾作用。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1)陆生植物一般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气孔数,水生植物一般上表皮气孔数多于下表皮气孔数;(2)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

3.学生观察分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4.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光照的强度增强而增强。

 

1.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提高效率;大胆创新,改进实验设计。组织综合性探究,提高探究能力、读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表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2.树立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因教材中的“建议活动”难度较大,且趣味性较差,所以采用探究活动与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7.课堂练习及小结②

 

组织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1”,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小结,并板书。

 

完成练习,做好笔记。

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叶片(气孔)数目、温度等,并明确其影响关系。

 

运用概念,及时小结,落实教学目标。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1. 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所得的数据。要求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注:观察学生反应,适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脸、游泳时的感觉凉爽)及出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使叶面温度降低。

2.学生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2),并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够促进对水的吸收,同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述能力

2.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事实(或视频),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弥补教材的不足。

 

9.课堂练习及小结③

 

1. PPT出示练习

(1)下列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降低植物体的温度B.促进根从土壤吸收水分

C.提高空气温度,调节气候D.促进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2)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端。其动力主要是来自()

A.根的吸收作用B.茎的输导作用

C.叶的蒸腾作用D.叶的光合作用

2.引导同学归纳蒸腾作用意义,阅读教材P92页内容,并板书。

 

1.完成练习。

2.阅读教材,做好笔记,在教材中划出关键字句。

 

1.运用概念,及时反馈。

2.回归教材,让学生重视和用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10.认识蒸腾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保护环境

 

1.播放视频“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及夏天人类在树荫下活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思考,若是没有了绿色植物,上述的场景将会变成怎样?

2.播放“沙尘暴”视频,引导同学们认同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并发表感想。

 

对比播放,给同学们以强烈冲击,让学生认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11.课堂小结④

 

引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画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理清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巩固学习效果

 

12.作业

 

同步训练中的部分练习

 

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预设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讨论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结束后,应重点反思以下问题:

1.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关注多媒体展示的环节,尤其是学生展示环节的控制、引导?

2.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因探究活动而衍生出的新问题,该如何合理利用以及引导?需特别注意学生探究活动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控制误差的措施。

3.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是《生物课程标准》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重要内容,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重点描述了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本节课中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既有正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蒸腾作用主要器官,又有适合学生观察的内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技能性实验(既包含了显微镜的使用,又有临时装片的制作等),但此实验对于初一新同学来说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一节课同时进行,课堂容量太大,很难完成,所以我选择《课标》中,贯穿于其它九大主题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为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使学生更充分的认识蒸腾作用,又保证了本节内容的完整性。

为此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3、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究叶的蒸腾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合作意识,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器官;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意义。

四、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设置都是以通过让学生看到实际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为指导思想。

以“水”为主线,从创设情境“如何从植物体提取到水——水是由哪个器官散失出来——水如何从植物体散失出来的——植物体能散失多少水分——散失水分的意义”逐层展开。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学习、献计献策、课后调查等几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如果你身在野外,怎么才能找到水?

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播放视频:他们是如何取水的?

出示模拟的实验装置,观察现象? 引出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新课学习:

1、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在这一环节中,先由学生自主讨论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控制变量,通过展示装置,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讲解、互评,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去暴露自己的潜意识,加大学生的思维容量,从不足中进行反思,进而能修改为较合理的实验装置,推测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既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又突破了科学探究这一难点,学生也从中体会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2)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在学生探究热情被点燃,思维状态达到高潮时,放宽学生思想维度,“如果大家想尽快看到现象,你有什么妙招么?”引入对蒸腾因素的探究,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发散学生思维。

(3)蒸腾作用概念

在学生思维已经能够充分打开的情况下,对蒸腾现象已有了部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比几种实验装置,学生发现问题评说后,学生自然能描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两个关键点: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突出重点,易化难点,从而达成知识目标描述蒸腾现象。

(4)叶片结构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到菠菜叶表面出现气泡,并且背面气泡多,利用这一现象激发学生下一步的求知欲,继续想认识叶片的结构。

观察叶模式图,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并从中找到与水分散式有关的气孔、保卫细胞、叶脉,进而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蒸腾作用的过程

利用动画展示,学生描述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蒸腾作用意义

由资料引发下一步思考,有多少水分会被蒸腾出去?植物体散失水分的意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讨论。

将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与蒸腾作用意义联系起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一意义,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无机盐,教师可展示提前做好的装置,芹菜叶变红现象,将无形变为有形,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机盐变得具体化,蒸腾作用意义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蒸腾作用不仅对植物体自身重要,对周围环境也有积极影响,现在各国都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确定了自己国家的植树节,完成情感目标,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三)知识小结

(四)达标测试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 )

A.大树的树冠挡住了阳光

B.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周围的热量

C.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水分增多

D.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2、下列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

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3、某同学设计了下面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该实验变量是________,实验结果是____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献计献策

为了增强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设立了一下拓展内容。

植物移栽后往往容易出现萎蔫甚至死亡现象,原因主要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的吸水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园艺工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六)课后调查:

调查法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课后调查几个小区的绿化情况(植被覆盖率等),并分析此绿化情况与小区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1、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2、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实验设计时暴露学生相异构想,思维障碍,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篇5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DD蒸腾作用习题精选

1、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是。

A.根、茎、叶 B.叶和幼嫩的茎 C.所有器官 D.花、果实、种子

解析:B。

蒸腾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蒸腾少量的.水分,水分绝大部分是由气孔散发到空气中的。

2、在炎热的夏天,植物体不会由于赤热的阳光暴晒而灼伤,这是因为有()的缘故。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挥发作用 D.蒸腾作用

解析:D。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水变为水蒸气是要吸收热量的。由于蒸腾作用,根系吸收水的绝大部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散失到空气里。同时,也带走了植物体内大量的热,降低了植物体内温度,因而不会被赤热的阳光灼伤。

3、移栽植物时,常常去掉几片叶,是为了()。

A.降低光合作用 B.减小呼吸作用 C.减少水分蒸腾 D.移栽方便

解析:C。

移栽植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移栽的植物尽快吸水成活,如果移栽的植物带有较多的叶片,其根系吸水后就容易使水分被大量的叶片蒸腾掉而脱水死亡。植物成活后才考虑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问题。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梦想450字作文下一篇:审计局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