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9-20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通用8篇)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1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秦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扎实工作,首府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现价)。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9亿元、790亿元和1278亿元,增长19.8%、1.4%和167%。全市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增长 18.3%。固定资产投资1032亿元,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0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8元,增长14.7%和14.8%。

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在遭受较为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达到125.8万吨。新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58个,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由50%提高到67%。新建蔬菜保护地8642亩,当年投入生产3561亩。马铃薯、肉羊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试点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科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开始加速。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现价)。乳业、电力等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石化、冶金、电子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引进TCL300万台液晶电视、创维300万台液晶电视、赛维高纯硅及光伏应用、浩源碳纤维等一批大项目,迈出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的坚实步伐。

服务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均在我市落地。如意总部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白塔空港物流园区、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昭君文化节影响力不断扩大,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4%。新引进民生、鄂尔多斯银行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188亿元和3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7%。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2.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 %,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7天。历经六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式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取得较大进展。敕勒川路建成通车,呼武路复线、109国道十七沟至清水河一级公路主体工程完工,呼市至塔布赛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呼市至杀虎口高速、109国道十七沟至大饭铺高速、国道209和林至清水河段、京新高速及呼包高速改造、呼集公路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又有72个行政村通上油路或水泥路。电网建设继续推进,实施25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5项竣工送电。在三农、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我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水平。

(二)城乡面貌在新一轮城市改造建设中发生新的变化。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一流首府城市目标,按照三大板块的布局和填平补齐、完善提高的要求,实施“新亮美绿净畅”工程,推进“一街五区”新区建设,全面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改造建设。

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取得重要突破。共启动改造27个城中村,已完成动迁1200多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面积232万平方米,是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投入22亿元,对194个、总面积46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17万居民受益。

如意总部基地、东客站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白塔空港物流园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了新区规划的编制,土地收储、项目引进等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新区的轮廓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建续建城区主次干道52条,桥梁通道17座,多数工程当年完工。新建和改造供排水管网133.5公里、供热管网70.8公里。

完成中心城区14条主次干道和7条小街巷电缆入地工程。加快发展公交事业,新增150台新能源公交车。

城市景观建设和街景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历时3年、全长664公里的环城河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滨河路及沿河景观工程全线推进。建成敕勒川公园、锡林公园一期工程,对22个公园及游园、15处广场绿地、27条主次干道、16处城市重要节点实施了景观绿化和街景改造,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市容环境得到有效改观。

我们坚持以会促建,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力度,各旗县所在地城镇面貌都有新变化。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700户。

(三)改革开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重点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华蒙金河正式通过上市审批。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市属文艺院团改制工作全面启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减轻了广大城乡居民医药负担。进一步完善以集中审批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全面拓展和深化政务公开,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初步建立。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引进国内到位资金556.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58%。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

4%。“呼包鄂”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与俄蒙、环渤海等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制定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50条意见,全方位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引导鼓励扶持力度。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数分别较上年增长12.5%和16.6%。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注册资本766.6亿元,增长208%。落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惠及近4万户纳税人。

(四)各项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中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重建和加固学校60所、38万平方米,校安工程项目竣工率累计达到95%。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阶段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纳入“两免”政策范围。全市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分别比上年提高5%和7%,各级各类教育办学质量均有进一步提高。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7项,新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8家。奶牛性控技术、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盐乳清粉生产、通信塑料光纤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搬迁后的市第一医院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管理进一步规范,门诊量和住院治疗人数明显增加。5个旗县新建医院建筑面积全部达到1.6万平方米以上,有的已建成运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新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降低

22%。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为全市50%的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

文化、体育等事业加快发展。建设草原书屋38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免费放映电影12160场,送戏108场。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完成了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561个村受益。启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新建一批群众健身路径工程,对人民体育场、呼和浩特全民健身中心进行改造并无偿或优惠向群众开放。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10余项。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取得1金3银3铜的良好成绩。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组织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着力解决群众信访突出问题。推进平安首府建设,共破获刑事案件5219起,查处治安案件21283起。“六五”普法扎实展开。加强安全监管,全年较大安全事故比去年下降666%。加大食药监管力度,大力开展生产、流通领域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瘦肉精”等专项整治工作,努力为群众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在自治区的坚强领导下,妥善处置了锡盟两起刑事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有力维护了首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人口计生、统计、人防、双拥、气象、防汛、地震、侨务、外事、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史志、档案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五)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我们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力度,全市城乡居民普遍受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79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227元。1.4万名“五·七”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环卫工人工资由每人每月880元增加到10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农民每人补助202元,占个人筹资标准的85%以上,参保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各项救助政策深入落实,主要社会保障救助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自治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2023套,开工率128%。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86元。新解决了7.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年初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兑现。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全市政府系统深入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一流首府机关形象”专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及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重视市长热线、效能投诉热线受理工作,建立完善网络举报平台,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监督政府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市人大审议3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颁布3部政府规章和7部规范性文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积极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呼和浩特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同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不足的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高端产业少,特别是工业实力弱,对财政的贡献增长乏力,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短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与一流首府城市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区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等问题考验着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社会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贪污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程度不同地存在。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二、2012年工作部署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及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九次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的工作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两个一流首府”奋斗目标,牢牢抓住中央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把稳增长、转方式、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全面迈出建设“繁荣、宜居、和谐、幸福”呼和浩特的新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可比价);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综合分析,今年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较为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与物价上行压力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国际国内等外部环境必然会对我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的看,我们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我市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外部经济对我市的影响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局部性,我们应对与回旋的余地较大。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形成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市的投资空间、建设空间、发展空间依然很大,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中央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切实在中央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中找机会,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找机会,在进一步发挥首府优势中找机会,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依托涵

盖各领域的项目支撑,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今年发展目标。

今年要重点抓好九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推进产业升级中做大做强工业我们要根据首府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工业发展质量与总量的关系,切实做到在升级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现阶段,大企业少、支柱产业少、支撑力不足是我市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依靠项目建设,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尽快做大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年内实施亿元级工业项目60项以上,其中10亿元级20项以上,当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以上。

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乳业、电力产业的同时,通过狠抓一批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石化、电子、建材、煤电铝一体化、煤化工升级、光伏材料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基础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汽车制造、风电设备制造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切实构建多极支撑的工业体系。对中石油500万吨炼油、TCL及创维两个300万台液晶电视、中环二期扩能、浩源碳纤维、利乐包装二期等在建大项目,要加快推动,确保如期建成、发挥效益。对北控40亿立方米煤制气、托电五期、托铝三期、煤炭深加工多联产、一汽大众呼和浩特基地等正在运作的大项目,要盯住不放,全力争取,力争早日获批建设。同时,再引进一批新的大型工业项目,切实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引进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新局面。认真落实“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

方案、一抓到底”要求,建立强力高效的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机制。

按照自治区沿黄沿线产业带布局,把开发区和旗县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大发展的主战场,着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城区附近主要发展环保型、高科技型产业。实行统一规划、各旗县区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方式,探索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旗县工业发展的市、县(旗)财政分成体制,把新增财力更多地向旗县倾斜,调动各旗县抓工业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工业发展氛围。加快推进各园区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项目集群式发展、产业链条化延伸、资源循环式利用。

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伊利、蒙牛集团进一步做大呼市总部的产业规模,推动两大企业向世界乳业10强挺进,并力争在两年内,再培育10户以上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我市投资兴业,对本土企业与中央驻呼企业、外地投资企业给予同等投资优惠政策。实施自治区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年内重点培育75户成长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抓好产业延伸、围绕骨干企业抓好协作配套,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继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围绕乳业、生物、干细胞生命科技、绿色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金山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力度,完成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名。

(二)发挥首府城市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进三大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建设,做好水、电、基础设施等各项保障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大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落户我市,将为首府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新的优势。我们要及早谋划,制定和实施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从项目引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专项政策,为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动云计算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把我市打造成服务全国的云计算基地,占领高端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如意总部基地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要在土地使用等方面实施更加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招商政策,努力引进一批新的企业总部。抓好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引进工作,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发挥紧邻煤炭富集区的优势,依托铁路网、公路网,整合现有煤炭运销企业,加快推进土左旗沙尔营、托县铁达、和林县大红城以及清水河等煤炭物流园区建设。沿交通干线,科学规划建设化工、汽贸等专业物流园区,不断完善农畜产品、五金机电、家装建材等专业市场群,逐步将我市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推进白塔空港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高端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抓好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旅游环境,扩大知名度与

影响力,使我市成为国内外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一日游、休闲游,满足我市居民就近休闲旅游的需求。

要面向自治区,面向各盟市,加强各类功能性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建设水平,加快发展会展经济、会务经济。加强城市新商圈的规划建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的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政策,进一步抓好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切实增强消费动力。

(三)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牧业

根据我市的经济结构,我们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加大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推进农牧业向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加快建立高效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今年要在继续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向上争取和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再筹集6亿元以上资金,集中办好三件事情。

一是继续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增加奶牛存栏数量。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奶牛牧场,通过增加养殖者收入,增加奶牛存栏数量,实现奶源基地建设与乳品加工能力同步增长,巩固我市乳业已经形成的基础。支持奶联社等专业化养殖公司规划建设千头牧场,支持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万头牧场。年内全市要新建千头以上奶牛牧场11个,其中万头牧场6个。到“十二五”末,全部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

二是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扩大蔬菜保护地面积。年内按照用地集中连片、建设标准统一的原则,提高补贴标准,新建3万亩

以上蔬菜保护地。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等配套措施,有效解决农民不会种、不习惯种的问题。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企业参与蔬菜基地建设。推进武川、清水河等地马铃薯种薯繁育工程建设,提升种薯生产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全国性种薯繁育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按照“接二产、连三产”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农牧业与食品加工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在环城、沿河、近路的城郊地区,加快发展水果采摘、花卉种植、特色养殖,提升种养业经济效益。高标准改造建设一批富有浓郁田园风情、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村镇,发展“农家乐”、“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继续因地制宜加大对效益明显的肉羊、特色种植业等产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抓好农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沼气工程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继续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抓好以革命老区为重点的集中连片开发工作,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要围绕发展高效特色农牧业,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人才。推进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扎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深入推进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土地经

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

(四)继续加大建设与改造力度,推动城市建设整体上水平

紧紧围绕打造一流首府城市目标,做到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把“改善民生、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首府城市建设上水平。

推进城市建设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突出抓好与群众日常生活最直接最密切的项目建设。要把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改善民生更加重要的位置,年内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934套,廉租房1059套、公租房 1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25万户,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回迁房640万平方米。继续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力度,今年改造225个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城区全部老旧小区改造。年内对城区剩余67条小街巷,全部实施改造。新建40个便民市场、40个标准化专业副食品市场,规范建设18个停车场。新建4座大型垃圾转运站、20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和50座水冲厕所,增加环卫机扫作业车辆。一体化推进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环卫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人居环境。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今年除续建工程外,要把一环路内急需改造的5条主次干道及地下管网设施全部改造完毕,并继续加大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缓解交通拥堵,建设桥梁和通道26项,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可研、设计等前期工作。在绕城高速公路外围,启动建设3个大型货运汽车卸载货场。加强供热保障能力建设,新增供热能

力10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长呼复线天然气工程,缓解城市供气矛盾。完成西郊垃圾场扩建和东郊垃圾场升级改造。加强公交场站建设,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0辆,新增和延伸一批公交线路。今年城市改造建设工程量大、任务重,对所有道路及地下管网的改造,要进行科学安排、统筹实施,并提前向社会公告。我们要力争通过今年的改造与建设,使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各项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继续高标准推进如意总部基地、东客站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等“一街五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区。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文化街区,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八拜湖湿地生态公园、白塔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建、改造30个左右的公园和游园,并再实施一批道路绿化、景观节点改造工程。突出抓好大青山生态公园建设,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快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

要按照“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的建设思路,着力推动以旗县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尽快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小城镇吸纳和承载人口能力,推进“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今年市本级要拿出1亿元资金,专项支持小城镇建设,并通过召开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等方式,切实加大推动力度。

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城乡建设,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一盘棋思想,着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机衔

接,确保每个改造建设项目按规划执行。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城市新商业网点以及学校、幼儿园、社区、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近满足服务需求。大力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未批先建行为,抓好规划的刚性落实。坚持向城市管理要形象、要品位、要秩序,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加强市容市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管理,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五)推进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加大对大青山等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治理力度,实施好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宜林荒山绿化和低效生态林改造,加强环城、环村、环路绿化,进一步抓好金盛路两侧防护林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加大对燃煤电厂、水泥生产线减排设施的改造和运行监管力度,落实好新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新建续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确保原有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加强土地与矿产资源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新上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严格执行环评制度,防止落后生产力转入。今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要继续稳定在340天以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引黄入呼二期工程,切实提高用水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土左旗牌楼板等6座病险水

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好麻地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土左旗万家沟等7条中小河流治理进程,继续抓好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京新高速呼市至集宁段等5条在建高速公路、金山至塔布赛等两条一级公路建设进度,争取开工新建武川至葛根塔拉一级、国道110线保合少至呼包交界处二级改一级公路以及呼和浩特至乌兰察布运煤专线。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成67个行政村的通油路或水泥路工程。配合铁路部门抓好呼和浩特至张家口客运专线、呼—准—东、集包第二双线等铁路重点项目建设。继续优化地区电网结构,加强工业园区及项目区电网配套建设,全年新建3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7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做好土地收储工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为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流的首府城市,必须拥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必须拥有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教育人民、凝聚人心,在全社会倡导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风尚。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年内完成全部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并建成全市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举办公益性送戏100场,免费放映电影12000场,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200场。继续做好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进一步提升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水平。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及优秀民间、民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首府地区文艺院团集中的优势,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展示蒙元文化、地, 区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加快推进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草原豆思动漫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与影视、动漫、出版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办好昭君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启动旗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加快文艺院团、影剧院转企改制,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单位改革进程。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各级政务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监管,实现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全覆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对重点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巩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果,健全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和林、托克托县为试点,稳步推进公共医疗体制改革。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土地使用、税费政策等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与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呼包银经济带和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建设,促进资源跨区域配置,推进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主动接受京津冀城市群辐射,扩大向沿海发达地区开放,拓展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承接好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转移,在“引资”和“引智”上实现更大突破。举办好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进行对接洽谈。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改进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好“乌兰巴托市呼和浩特周”活动。今年引进国内资金要力争达到5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以上。

要在更大程度、更宽领域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投资领域,完善投资政策,切实让民营经济愿意进入、能够进入、放心进入。实施民营企业50强发展计划,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降低投资成本、简化办事程序,在全社会鼓励创业、鼓励投资、鼓励更多的自然人成为经营者。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型和微型民营企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组织好大学生村官、社区服务人员选聘工作,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等困难群体,做好就业援助。今年市四区和旗县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岗位补贴分别增加200元和180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继续按国家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市四区每人每月由380元提高到43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5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500元提高到55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2300元提高到2600元。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增加500元,达到12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增加300元,达到800元。优抚事业单位收养人员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800元。全市环卫工人月工资增加200元,达到每人每月1200元。为80岁以上低收入高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医疗最高救助额度增加5000元,提高到15000元;

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标准由2000元增加到3000元。继续提高失业金发放标准。认真落实稳控物价政策措施,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顺应人民群众对首府教育的新期待,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打造西部教育强市。建立健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办法,逐步消除“择校热”现象。按就近入学原则,抓好新旧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大力支持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建设,支持自治区示范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更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今年要新建10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重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扶持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做大做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确保民族教育重点发展。加快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继续落实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配送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市中蒙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建设项目,确保市口腔医院、第二医院艾滋病病房楼以及剩余四个旗县医院年内投入使用。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传染病、地方病及慢性病防治,做好精神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以及孕产妇的健康保健服务,将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提高到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城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培养,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经常化监测、属地化管理、均等化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今年要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和市游泳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把强基层、打基础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社区建设,大力解决社区场地不够、力量不足、功能不全等问题。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基层部门工作力量,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市、县级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日”制度,加快推进市、县联合接访机制建设。加大积案化解力度,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资拖欠、企业转制等方面信访突出问题。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和责任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

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建立巡逻防控与数字呼和浩特视频监控有机结合的联防联动机制,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大侦破案件力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健全对灾害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科技化水平,全面加大交通秩序整顿力度,努力创建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依法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宗教和谐。坚持走军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开好自治区今年在我市召开的民兵工作现场会。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全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完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决策论证、听证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立足于更好地为群众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市长热线受理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促进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转变机关作风活动长效化,继续在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行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办、灵活办的“五办”作风,切实为项目建设、群众创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进一步完善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教育和制度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建设。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监察和审计,继续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政务公开,加大财政预算、公共资源交易、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住房保障、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树立风清气正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的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共同开创呼和浩特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2

2012年以来,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受到外需下降、主要工业企业改造搬迁引起的停产、减产等因素影响, 呼和浩特经济运行呈现出“低开稳升, 反弹有力”的态势, 同时,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 经济增速企稳回升,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经济走势看, 2012年一季度增速为3.0%、上半年增速为7.0%、1-9月为9.0%, 经济在一季度见底后, 实现快速回升。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首先, 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云计算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明年先后投入运营, 目前中国电信一期项目已封顶, 百度、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将落户云计算产业园。其次, 以香港浩源碳纤维、金三角塑料光纤、F12高强有机纤维、银宏干细胞、中环光伏二期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物技术项目, 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含量比较高, 成长性又非常强, 可能成为“成长型巨人企业”, 产值可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

二是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及时启动了远期100平方公里、近期为2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 加快推进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建设, 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已试生产, TCL和创维升级扩能搬迁、广银铝业等项目推进良好。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意总部基地、煤炭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加速发展, 万铭总部广场、西蒙奈伦广场、伊泰中央公园等一批总部项目, 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二期、北方物流总部等一批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 海亮二期、金宇新天地等6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

(二) 供给恢复增长势头强劲, 需求增长较快

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1%, 较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9.1和7.3个百分点, 恢复增长态势明显。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高速增长, 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投资增长强劲。1-9月,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8亿元, 同比增长28%, 为近几年同期最快增速。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9亿元、161.5亿元和701.6亿元, 增长43%、3.9%和33.7%;工业投资完成151.85亿元, 增长2.6%。二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暖。前三季度,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8亿元, 增长13.9%, 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三是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前三季度, 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7亿美元, 同比下降17.3%, 较1-8月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额6.6亿美元, 下降20.8%;进口额7.1亿美元, 下降13.8%。

(三) 财政收入放缓,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12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1.93亿元, 同比增长4.4%, 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8.7和9.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继续放缓。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351元, 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30元, 同比增长16.4%。

二、呼和浩特市2013年经济展望

(一) 关于2013年经济走势预测

2001-2011年11年间, 呼和浩特GDP平均增速达到19.9%, 保持了高速增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在11年间, 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 2001-2007年高速增长阶段和2008-2011年中高增速阶段。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速高达23.6%, 2008-2011年4年间平均增速回归到13.6%, 尤其是到2011年更是回落到11.3%。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可能与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走势基本吻合 (见图 (1) ) , 正处在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型的时期。

通过上述2001-2011年期间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针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因素, 按照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设计可能的情景, 存在两种经济运行情况:一种情况是2013年GDP增长15%以上的高速增长, 其实现概率在70%左右;另一种情况是13%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其实现概率在30%左右。

1. 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发展, 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 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明显, 社会投资和消费信心及时提升, 中石油、石药、TCL、创维等大企业达产, 工业恢复增长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以上的增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工业投资回升较快,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8%左右;居民消费预期信心较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7%以上, 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2. 中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世界经济形势持续疲弱, 国内经济增速回升较慢, 呼和浩特工业较2012年温和回升, 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平稳。在此背景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左右的增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5%左右;居民消费预期没有明显改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6%左右, 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二)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 2013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率可能略高于2012年, 其中欧元区经济有可能摆脱衰退, 实现微弱增长。尽管如此, 全球总需求依然不足, 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 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放慢到潜在增长率以下, 加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 2013年的国际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部环境好转期望不能太高, 外需低迷态势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

2.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当前,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 国家制定了“把稳增长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调控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从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情况来看, 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 说明前一阶段采取的微调预调措施已经收到一定成效,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例如, 近期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50.2%, 中国制造业PMI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之后, 终以连续两个月的反弹重新回到了扩张与收缩的50%临界点之上;工业生产触底企稳, 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9.2%, 比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9月份消费增长14.2%, 比8月提高了1个百分点;1-9月投资累计增长20.5%, 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长9.9%, 比上月回升7.2个百分点。同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 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略高于7.5%, 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随着今年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 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会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 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 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在8%左右, 持平或高于2012年的水平。虽然目前经济增长触底企稳初现, 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 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

(三) 2013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结合现阶段呼和浩特发展特点, 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既有较多有利因素, 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

(一) 有利因素

1.国内经济触底企稳, 稳定了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呼和浩特外部需求扩大, 能有力拉动呼和浩特电力、化工等产业的增长, 同时也会刺激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从2012年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看, 触底企稳的态势还不稳固, 国家“稳增长”的刺激政策不会退出, 将更加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 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 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这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对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利好, 同时也有利于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推进。

3. 自治区保增长措施深入实施

我区已出台的扩大电价补贴范围、实施电力综合政策、建立部分工业产品储备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鼓励重大建设项目采购区内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将会继续深入实施, 对促进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 内部发展空间较大, 增长动力较强

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加上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 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二是2013年随着中石油、TCL和创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的效能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三是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 人口积聚能力强,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消费升级加快, 内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能有力的支撑经济增长。

(二) 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还存在下行风险, 可能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的影响。二是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对产业发展制约力度加大, 特别是水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原材料、人力、物流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 造成企业利润下滑,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三) 实现“双保”及2013年目标的支撑措施

1.大动作的带动作用

围绕着推进城镇化, 首府今年以来, 力推四大动作:其一是城南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 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其二是在城东全面启动白塔机场迁建工作, 为城市新区发展释放100平方公里的新空间;其三是在城北实施15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治理工程, 打造首府生态长廊;其四是在新机场周边, 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空港产业区, 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这四项重点工程及其配套的交通轨道工程的实施, 将会产生非常大的投资, 对实现保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大项目的推动作用

为补足工业短板, 首府实施了重大项目带动工程。截至目前, 今年重点推动的36个重大项目中, 中国电信等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中石油500万吨炼油、银宏肝细胞生物、TCL、创维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型光伏材料及应用技术、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其中, 中石油500万吨炼油、TCL、创维各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项目已竣工投产。

3.大产业的促动作用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培育发展, 首府已经形成食品加工、电力、生物、冶金化工、电子信息以及光伏、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几个大的优势特色产业。上述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在2011年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十二五”期间, 这几大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提升首府工业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大园区的拉动作用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2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3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4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预计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可新增园位500多万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5城镇居民医保:全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国2007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对象为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筹资方式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重点解决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参保人数达到2.2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开展门诊统筹地区比例分别达到70%和85%。

6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新农合试点,2008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参合率超过96%。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7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要求,对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一项重要改革。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

8尿毒症等8类大病: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

9肺癌等12类大病: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摘要) 篇4

——2012年1月5日在湘潭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湘潭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胡伟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在中共湘潭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坚持以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素质,着力转方式、促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一千一百”目标顺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0亿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达到100.8亿元,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600元、9400元,增长13.7%和20%。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0.7∶55.9∶33.4调整为8.9∶58.9∶32.2。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加值达620亿元,增长20%。“3+3”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0%。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幅均在5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0%。九华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潭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州)。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5.4 %。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3.5%。粮食总产达146.5万吨,连续8年实现丰产。湘乡市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生猪生态养殖、出口外调等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增加值63.25亿元,增长24.8%。湘潭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60亿元,增长13.3%。湘潭成为全国现代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旅游综合收入达110亿元。韶山景区成功创建为5A国家级旅游景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年列入国、省科技计划项目9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2家。完成专利申请2000件,专利授权1340件。湘潭成为全省“智慧城市”试点市。湘潭高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先进矿山运输及安全装备产业集群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5.2%。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有效推进。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9%以上,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4.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顺利开工。湘潭成为全国污染减排与协同效应示范城市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二)坚持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着力抓管理、促建设,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突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形象,按照管理重心下移、执法关口前移的要求,顺利实施新一轮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城市环卫、城管执法、控违拆违、房屋土地征收等权限下放到城市两区、高新区和九华、昭山示范区,并实行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管理权与执法权相对应。通过实施严格的考核讲评和重奖重罚,切实强化了各级各部门抓城市管理的责任。一批困扰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正在抓紧解决,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城管新体制的推行,又为城市建设打开了突破口,一批人民群众极为关注却因征拆影响多年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提速。湘江风光带河东城区段基本建成,建设北路延长线拓改工程拉通主路。湘潭火车站和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棚户区改造、集约用地示范区、东二环等重大项目抓紧推进。潭衡西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湘和长韶娄高速公路、沪昆高铁湘潭段、长株潭城际铁路、铁牛埠码头二期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吉安路、宝庆路等8条城市主干道和100条背街小巷完成提质改造。河西污水管网二期羊牯段配套工程如期竣工,双马垃圾场整改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增绿补绿工程,城市绿量大幅增加。完成房地产投资70亿元,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对接联网。覆盖城乡、总里程达210多公里的5条干线公路基本建成通车。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深入推进。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47.5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25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2.46万处,解决10.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192个村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12口。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1.3%。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强化发展支撑,着力扩投资、增后劲,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从拉动作用大、实施效果好的项目入手,全年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54个,完成投资360亿元。兴业太阳能、利欧泵业、吉利汽车三期技改、中冶京诚400吨级矿用自卸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泰富重工、湘潭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顺利落户,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在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撑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增长37%。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市“两型”投、城建投等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达40多亿元;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120多亿元;新入驻股份制银行4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5家。商业保险稳步发展。推广集约节约用地模式,创新土地综合整治及耕地开发机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用地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战略引资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引进美国塔奥、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中建仰天湖绿色养生示范城、湘电莱特电气等重大项目。全年实际到位外资4.68亿美元,增长16.1%;内联引资125亿元,增长2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达410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62.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8亿元,增长18%。

(四)坚持以改善民生引领社会建设,着力抓就业、强保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7%。省、市为民办实事任务圆满完成。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8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五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2万人。新增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0.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孤残儿童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为城区低保户、低保边缘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3000万元。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湘潭成为全国首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城市和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示范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年竣工廉租住房2919套、公共租赁住房664套、经济适用房943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00户;资助农村100户特困户解决住房困难。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0所。116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全部竣工。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湘潭市工贸中专跻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列。特殊、艺体、民办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乡免费开展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步入国家先进行列。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成功举办“2011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和“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市博物馆和规划展示馆建设完成主体工程。湘潭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顺利完成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新建12个规范化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侨务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我市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推进“平安湘潭”建设,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形势持续好转。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工商、食品药品监督、人防、韶灌、移民、气象、水文、烟草、石化、石油、海关、邮政、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警察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回顾2011年,我们共同努力,付出了艰辛,赢得了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接力奋进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智慧与力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工作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长,传统优势产业改造任务重;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河西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少数部门履行职能不够到位,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和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物价上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突出问题,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稳中求进。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三湘大地到处充满发展活力,展现勃勃生机。随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已十分明确,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韶山率先富裕”,我市的发展更是迎来了重大而独特的机遇。加快科学跨越,建设幸福湘潭,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第十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突出以开放促转型,以转型促跨越,深入实施“四化两型”和“两个率先”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幸福湘潭。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15%、13%;财政总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3%、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扭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放松,注重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1、突出做大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把“3+3”产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湘钢、湘电、江麓、江南、吉利等“3+3”产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湖南新新线缆等10大技改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千亿产业”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步步高摩尔城、湘潭国际商业中心、义乌小商品城等商贸项目建设,加快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鹤岭生态物流园和湘潭西等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步步高、心连心、九华钢材物流、一力物流等商贸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以韶山核心景区、湘乡大东山旅游景区、水府旅游景区和城区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重点抓好“毛泽东成长之路”精品旅游线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全国红色旅游综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加快韶山红色文化旅游集团发展,启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项目建设。大力整治旅游景区,规范旅游市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以上。

2、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鼓励充分竞争,使中小微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延伸技术、扩散产品,推动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继续实施“小巨人”计划,重点支持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加大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协调服务,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销售、用工等方面的困难。集中改造、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加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孵化培育。严格落实对中小微企业实行的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扶持政策,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加强企业周边环境治理,严厉打击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大力倡导勤劳创业、实业致富。不断壮大企业家队伍,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3、全力推动园区跨越发展。加快高新区和九华经开区两个“千亿园区”建设步伐。高新区重点发展以湘电风能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抓好新捷LNG、湘钢钢丝绳、胜利钢管等项目建设,壮大新能源和精品钢材深加工两大产业集群。九华经开区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广汽汽车零部件、全创科技二期扩建、泰富重工、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昭山、天易等示范区和雨湖先锋、韶山永泉、湖南湘乡工业园等园区依托自身优势和产业定位加快发展。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先行突破。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创业辅导、中介服务等平台建设,增强园区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4、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先进矿山运输及安全装备、锰矿地区尾矿利用与生态修复、湘潭县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农产品三个重大专项,重点开展矿用救生舱、废渣资源化利用和水稻、油茶、湘莲良种繁育、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合作,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以上。抓好部、省、市共建先进矿山运输及安全装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促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培育1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品牌、商标和知识产权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抓好湘钢、江南、江麓等10个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高效配置使用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投身我市发展主战场。

5、狠抓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和“碧水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消耗行业增长,重点抓好江南机器节能减排工程等10大节能降耗项目,在冶金、化工、建材、皮革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在湘钢、电化等重点耗能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认真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推动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发展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运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手段,统筹推进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巡查,实施新项目排污总量审定制度、绿色信贷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快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支持国家级湖泊水资源环境保护试点落户湘潭水府示范区。加强湘江水质监测,启动应急水源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切实抓好医疗废弃物处理、餐饮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防治、建筑扬尘和噪音污染治理等工作,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

(二)全面实施大城管大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大变样。以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为方向,全面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宜居湘潭”建设。

1、以大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牢固树立大规划理念,全面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管理的统筹、引导和控制。突出“一带一环”和河西路网构建,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拓展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抓好重点区位、重点建筑的造型和色彩设计,打造“山江洲城”城市形态。突出民生规划,注重公众参与,组织编制保障性住房、文教卫等民生规划和综合管网、消防、绿地系统、环卫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突出省、市重点镇和示范村规划编制,着力探索新型城镇化规划新路子。突出规划执法,建立规划纠偏机制,加强批后监管,加大拆违控违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建设。

2、以大城管提升城市形象。全方位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继续完善城管体制,加强现场管理、直接管理,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细化考评制度,实施重奖重罚。启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政府服务呼叫指挥中心、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筹高效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机制。强力整治市容违章行为,聘请1100名市容环境监督员、200名交通协管员,协助监管市容,对乱吐乱扔等行为实施现场处罚。切实整治违规渣土车。严厉打击损绿、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城区户外广告。整合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线路,配套站场建设,加强公交管理服务创新。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规范出租车管理。加强城管宣传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3、以大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拓展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速推进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九华新城、岳塘新城、昭山新城、万楼新城、雨湖新城等片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突出滨江景观优势,启动湘江风光带河西中心城区段、河西万楼段、岳塘段、湘潭县段建设,力争九华段18公里风光带基本建成。着力解决河西交通拥堵问题,抓好一环东路、大湖南路、白鹤路、新马路等通江达环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迅达大道、东二环、西二环、芙蓉大桥、昭华大桥、杨梅洲大桥等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区路网架构。加快九华大道、天易大道等道路建设,推进城际对接。加快长湘、娄益衡、长韶娄等高速公路,沪昆高铁九华站、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火车站等铁路和站场,以及易俗河港区一期等港口码头建设,进一步打开对外通道。继续抓好城区主次干道提质改造,对城区主要广场、道路、公园、桥梁及楼宇等进行全面亮化提质。抓好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推进“十城万盏”示范城市建设。继续增加城市绿化总量,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加强公园提质改造,启动白石公园二期、和平公园二期和湖湘公园三期工程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提质改造部分“城中村”。强化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市地下停车场,禁止停车场被挤占或改变用途。启动河西商务区人防平战结合工程建设。加快双马垃圾场和城区给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建设,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

(三)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按照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壮大县域综合实力,扎实抓好“三农”工作,努力在促进城乡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流动,促进县域优化结构,做大规模,提高效益,争先进位。支持县域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围绕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和企业。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将一些重大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到县域,推动市、县项目捆绑招商。鼓励高新区、九华经开区与县域园区开展合作,共同发展。继续实施“工业强县”、“园区兴工”战略,以园区为载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优先布局区域对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对内畅通、对外通达的区域大循环交通体系,重点推进武广大道、湘潭至湘乡城际干道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从资金、项目、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韶山率先富裕,加快把韶山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圣地、城乡统筹样板、率先富裕示范和精神文明家园。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着力打造107和320国道沿线两条百里现代农业走廊,重点抓好梅林统筹城乡示范区和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1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外向发展。加快发展10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积极推广规模、生态、安全养殖模式,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新扩蔬菜基地面积1万亩,提高蔬菜自给率。加快发展以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的花卉苗木、农业休闲及其它特色农业一体发展的都市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抓好以农村公路连通工程、渡改桥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韶山通组通户道路建设。建立健全县乡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省支持,加快塘坝、渠道、涵闸等“六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韶河整治工程、湘潭县沟渠疏浚工程、韶山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入5亿元以上。解决9.4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未网改”行政村农网改造。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创建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绿色村庄,推动城乡环境同治。抓好3000口户用沼气池和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新型能源进村入户。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居民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专业镇经济,重点建设青山桥、楠竹山、棋梓等示范镇。加大扶持力度,帮助移民地区和边远贫困乡镇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保障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居民公共活动提供必要场所。

4、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民素质培训计划和劳务经济增收计划,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就业、创业和创收能力。力争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100亿元以上。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和引导务工能人返乡创业。严格执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充分挖掘种养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1、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方式,使项目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提高项目策划包装和洽谈对接能力。重点围绕国省支持领域,结合我市实际,在产业发展、民生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着力开发和引进一批支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完善重大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对全市重点项目进行实时动态有效管理。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市级领导联点、目标责任管理、联席会议和治安保卫等制度,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年内安排重点项目180个以上,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50亿元以上。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以上。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八大工程”,认真抓好试验区第二阶段明确的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扶持市“两型”投、城建投等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组建市城乡建设集团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年内直接融资30亿元以上。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争取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放140亿元以上。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组建湘潭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培育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推动商业保险稳步发展。继续抓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市城区规划范围内用地计划指标利用率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面积突破75万亩,启动第二批“双挂钩”项目建设,推进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完成集约节约用地示范区腾地工作。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差别电价以及脱硫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实施韶山市区划调整。赋予湘潭水府示范区相应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快将其打造成为旅游度假胜地、人水和谐乐园、城乡统筹新区。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战略引资,重点引进产业龙头和产业链项目。注重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性,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北京新华联、戴尔集团、粤港高科技(湖南)产业园、大连万达城市综合体等企业或项目落户湘潭,确保到位外资5亿美元以上,内联引资140亿元以上。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台湾地区的经贸往来。支持九华经开区、岳塘区创建长株潭服务外包城市群示范基地,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继续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完善“大通关”环境,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大力优化外经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五)加快“文化湘潭”建设,打造竞争新优势。深入挖掘湘潭文化的独特内涵,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品牌,提升发展软实力。

1、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开展文化普查。组织专门力量对湘潭文化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和提炼,澄清湘潭文化家底。强化正面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湘潭精神结合起来,唱响主旋律,筑牢全市人民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湘潭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莲城读书月”、“五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覆盖面。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市群众艺术馆河东馆等项目建设,确保市博物馆和规划展示馆竣工投入使用。建成4家街道文化站、40家社区文化活动室、307家农家书屋。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大力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环境。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休闲等产业发展,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推进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九华文化创意产业园、韶山红色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经典剧目等项目建设,加快提升改造城正街、窑湾等历史街区,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推进“湘潭文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安排重点文化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积极整合文化管理机构,全面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完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完成市艺术剧院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单位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影发行、放映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政府订单或艺术生产项目资助等形式对转企改制后的文化单位给予支持。逐步提高全市财政性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六)坚持发展惠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落实到民生改善上,扎扎实实办几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就业示范、重点人群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带动就业五大就业工程,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以上,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社会保险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救助司市共建,在统筹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低保户保障标准等方面探索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养老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老年人保障标准和优待水平。健全调控和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推进价格惠民,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好10件实事:建设规范化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10个;继续实施“百村帮扶”工程;建设标准化背街小巷10条;资助解决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100户;通过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和岗位补贴,帮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完善城区广场30处文化、体育健身设施;建设10个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示范村;统筹解决市城区2008年10月1日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取消农业水费;新建廉租住房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5万平方米。

2、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强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均衡性。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三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5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抓好校车安全整顿,对校车给予相关专项补贴和税收优惠,逐步推行使用专用校车。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职教资源,拓宽办学思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驻潭高校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重险急病快速救治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落实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做好免费婚检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办好湘潭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完成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快发展残疾人、老龄、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抓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开展“六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从偏重管控向更加注重服务、服务与管控互融转变,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着力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投入,配强力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重点群体、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推广“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全覆盖。启动农民工困难群体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社会救助政策试点。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管控、帮教。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规范发展社会组织,重点规范和完善社区志愿者协会和行业协会。推动居民互助服务,提高社会自我服务能力。

2、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效果。建立民情研判制度,完善“三调联动”机制,健全矛盾化解责任制度。加强信访工作,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常态化和规范化,切实加大疑难信访问题解决力度,使信访积案基本得到消化解决。加强维权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关注网络舆情,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执法,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和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重点抓好生产、交通、消防和水上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经常性检测制度,全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金融生态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促进社会诚信。

3、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抓好社区共驻共建、联点共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启动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健全街道、社区两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推进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成立社区工作站,创建3个样板社区、20个和谐社区。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务室、调解室、治安岗亭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解决公安派出所和社区无办公或服务用房问题,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发展要靠扎扎实实地工作,改善民生要靠勤勤恳恳地创业。一定要戒空谈、崇实干,戒松懈、强执行,脚踏实地,忠诚履职,坚决完成好人民群众托付给我们的重任。

依法行政,科学施政,使政府工作规范有序。坚持依照法定职责和程序行使权力,促进“法治湘潭”建设。贯彻实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按目录、按程序提供服务。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执法责任体系,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裁量权基准核定,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审查,规范政府合同管理。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决策合法性和廉洁性审查、公示和听证等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加强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坚持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简政放权,提升效能,使政府工作富有活力。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和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放权松绑。优化部门职责和人员配置,避免交叉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积极筹建市政务服务中心,加快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尽早实现“一站式”集中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和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推进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督。加快在线审批系统建设,推进非行政许可和年检项目在线办理。全面提升“12345”市长热线平台的综合效能,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服务,提高基层保障能力和水平。

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使政府工作紧贴百姓。完善经常性的走访联系群众工作机制、以民意为导向的问题整改考核机制、固本强基的群众工作保障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从民生的视角处理问题,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时刻关注群众冷暖,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群众最急需、最不满意、最贴近的地方去定任务、抓落实。对群众关切的事情,无论困难多大、历时多久,都要一任接着一任干,直至成功,绝不为个人政绩而停步不前、反复折腾。强化政府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勇于担责,强化执行,使政府工作务实高效。对部署的工作,特别是对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坚决做到不推、不拖,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千方百计解决。崇尚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强化工作创新,提高抢抓机遇、化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执行力,促进工作落实。大力改进文风会风,规范减少各种会议、文件以及考核、评比、庆典等事务性活动。强化行政问责,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树立“从政必须有为,无功就是过错”的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矢志发展的浓厚氛围。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5

信息发布时间:2013-01-11

信息浏览次数:

1003

字体:【 大 中 小】

——梅永红在济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2013年1月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济宁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中共济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紧盯“三个高于、三个提高”任务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拼搏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新一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0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5.6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174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亿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090亿元、贷款余额197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60亿元、320亿元。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50家,四大千亿级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拉动工业增加值增幅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增长4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0.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50亿元、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市产业发展投资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与城建投资公司形成“三驾马车”,引进民生银行、莱商银行,5家村镇银行和5家保险公司开业,全市股权投资基金达到15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9家。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项、专利授权5000项,济宁高新区产学研基地建成使用,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我市创新创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新批外资项目49个,实际利用外资7.7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8家,完成投资5.4亿美元。全民创业行动扎实开展,新增民营企业3003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5%。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中心城区实施重点项目96个、完成投资121.9亿元,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升级改造主干道和背街小巷25条,改造棚户区58.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64.9万平方米、环保公交车200辆、天然气用户1.5万户、供热面积310.6万平方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3640个村整治任务,硬化道路7670公里,建成垃圾中转站278座,配备保洁员1.4万人,农村环境得到净化美化,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大气污染防控成效明显,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新增造林面积19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2处。18个乡镇、34个村成为国家级生态镇村。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00元、10020元,增长13.8%和15%。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城乡养老、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为民承诺所办10件实事如期兑现。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突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强化监测预警,落实要素保障,实现了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制定出台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发展政策,推进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利税过千万元企业信息化改造、骨干企业创百亿“三大工程”。实施了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60亿元、增长26%。太阳纸业、华勤集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润峰集团、翔宇化纤、荣信化工突破100亿元。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新建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15个,国家煤及煤化工检测中心、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14个高水平研发团队入驻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着眼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群体,实施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160亿元。

(二)集中攻坚重大项目。深入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区开展了系列招商活动,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的对接,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到位市外国内资金671亿元、增长42%。深度推进与省直部门、金融机构和驻济大企业战略合作,签订合作协议23项。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建立领导包保、分类管理、部门联系推进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保项目落地建设。全年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28个、同比增加147个,娃哈哈灌装饮料、吉利自动变速箱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

(三)夯实“三农”工作基础。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放政策性补贴9.6亿元。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达到113亿斤。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标准化种养基地发展到381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54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到140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南水北调干线主体工程和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竣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了37.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12个县市区纳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

(四)强力推动县域发展。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大产业布局、转移支付、对口帮扶、人才培训等扶持力度,市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新增2.5亿元,落实帮扶资金4.7亿元、项目184个。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2个百分点。赋予14个省级开发区完全县级管理权限,10个开发区突破百亿元,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税收分别占县域的59%、42%。建立向乡镇倾斜的政策导向机制,实行市直部门联系包保乡镇制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超过30%的乡镇发展到108个。

(五)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抓手,持续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6%。出台支持北湖新区加快发展政策,从管理职能和保障措施等多方面构建起完备的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省运会场馆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试运行,指挥中心主体竣工。济宁高新区以廖沟河景观打造和系列科技场馆建成为标志,布局框架进一步拉开。济北新区任城行政中心正式启用,金宇路升级改造加快(上接1版)金宇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三河六岸”开发和老城区东南片区改造全面启动,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加紧建设。北湖连通桥、南二环京杭运河特大桥建成,临菏路济宁段全线贯通。太白楼路东西延伸线、济徐高速东平至济宁段竣工通车。滨湖大道济宁至鱼台段路基和桥梁主体施工基本完成。济宁曲阜机场新开通5条航线。梁济运河济宁城区段下游11公里疏浚工程全面完成。金乡、微山、梁山、曲阜等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特色凸显,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理顺市区城建管理体制,构建起市控区统、条块互动、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格局。

(六)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支持曲阜文化建设率先突破。曲阜片区大遗址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紧实施。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兴隆文化园、水浒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微山湖景区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市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挂牌成立。全市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95%以上的村居建成文化大院、农家书屋。

(七)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62所,改造中小学校舍52万平方米,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11所。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中小学健康饮水工程,向困难家庭学生发放营养补助金4500万元。出台支持高校建设发展意见,促进地校融合发展。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全面推开,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实现门诊统筹。开展“百名医疗专家进千村”、“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四位一体”养老经验在全省推广。建设保障性住房1.3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5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省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建成放心粮油食品示范店116家。深化“平安村居、社区、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打霸除恶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实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接听市长公开电话制度,重点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援疆工作积极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富有成效。国家安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族宗教、公共资源交易、住房公积金、外事侨务、统计、物价工作取得新成绩。档案史志、人防地震、水文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项事业加快发展。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不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均为100%。深入实施依法行政“五五”规划和“六五”普法,行政复议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重大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双评”和纠风专项治理,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形势十分复杂、任务空前繁重的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实属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凝结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汗水。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基层的同志面对困难不退缩,殚精竭虑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表现出苦干实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气神”。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省驻济单位,向来济宁兴业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向关心支持济宁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均经济规模和财力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县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政府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强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新一轮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年、突破年。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更面临着难得机遇。随着我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竣工投产,一些关系济宁长远发展制约因素的有效破解,支撑全市跨越发展的条件更加稳固。只要我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念,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落实年、突破年”为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稳定增势、提速转型、争先进位”工作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注重统筹发展,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以项目建设为引领,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建设、突破生态建设,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我们着眼全局、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工作推进中体现“六个更加注重”的基本要求。一是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搞建设,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高于周边、高于上年,努力提升全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二是更加注重转型发展。以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为方向,加快经济战略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四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力促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速崛起、薄弱县跨越赶超;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五是更加注重生态发展。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引擎,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工业是强市之基。把工业作为做强实体经济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实施“1351”十大产业百千亿培植工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推进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纺织服装等产业迅速膨胀规模,尽快形成千亿级产业。突出抓好1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技改投资超过700亿元、占比达到60%以上。落实骨干企业扶持、中央省属驻济企业加快发展政策,“一企一策”为企业排忧解难,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重点产业加速提升,年内新增百亿元企业2家。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重点延伸新能源、LED、电动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链条,抓好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施“信息化行动计划”,培育100家利税过千万元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100个重点示范应用项目。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努力建设“智慧济宁”、“数字矿山”。四是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在融资担保、政府采购、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帮扶。持续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一批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催生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民营企业群体,形成梯次成长、集群发展格局。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业分区定位,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为核心,带动一批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特色突出、层级分明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强化金融、研发、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在更高层次上为入园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加快千亿级园区创建步伐,支持邹西大工业板块加速崛起,推进兖州工业园、经济开发区联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年内12个省级园区突破百亿级,2个突破500亿元。

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坚持以产业大项目带动工业突破,集中抓好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和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的联络对接,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和战略合作协议,创新高层推动和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方式,鼓励骨干企业拿出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大公司合资合作,力争在大项目引进上取得突破。优化投资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开辟“绿色通道”,集中力量抓调度、抓推进,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建设、按时投产达产。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2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过10亿元工业项目。

(二)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向“三农”领域倾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粮食生产“十连增”。发展壮大大蒜、食用菌、苗木花卉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实施渔业转型升级“六大工程”,扩大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规模。有序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优质农产品连片规模种植。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二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搞好良种繁育、引进和推广,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规模,抓好品牌创建,提升济宁农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植,促使现有骨干企业增量提质,鼓励各类投资者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创建基地型、链条式龙头企业。年内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0处、“三品一标”认证50个。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构建完备的水资源调配网络,完成12个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以载体建设为支撑,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金融业,搞好金融招商,引进光大银行,加强与平安集团、国信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济宁银行跨区域经营,引导金融机构到县乡设立营业网点,用好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推进运河物流交易服务中心、铁水联运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和临港物流产业。按照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要求,加快工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推动研发、设计等业务外包。集中突破文化旅游业,提速推进尼山圣境、兴隆文化园等重大项目,汶上宝相宫景区建成开放,支持微山湖、水泊梁山创建5A级景区。加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形象品牌宣传,策划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活动。组建孔孟旅游集团,整合旅游资源,规划设计精品线路,与国内知名旅行社、景区景点、周边城市实现有机对接、客源共享。科学布局城乡商贸网点,搞好大型商贸批发市场与城市建设的衔接,形成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购物广场,解决“有城无市”的问题,努力把济宁建成鲁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四)以重大工程为牵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更大力度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年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强力突破中心城区。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北湖新区建设。高起点做好各类专项规划和单体设计,完善道路管网、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省运会系列场馆建设,指挥中心、媒体中心、“一场三馆”、水上运动基地、飞碟靶场等场馆竣工交付使用。二是彰显高新区科技新城魅力。加快大学科技园、创意及工业设计园等项目建设,建成科技中心“一体六馆”,推进印象吟龙湾和廖沟河湿地工程建设,密切新城开发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高新区向国际化科技新城迈进。三是提升济北新区城市功能。以任城行政中心北迁为带动,深度拓展东西两翼商务区建设,完成金宇路升级改造、北二环建设任务。四是加快老城区重点片区建设。提速推进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东南片区开发,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启动华能黄屯热电厂建设,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1万户。完成城区所有背街小巷改造任务。高水平实施“三河六岸”综合开发,突出抓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连片建设,开工一批地标性建筑和独特景观,拉开西部城区布局框架,展现城河相映、生态宜人的城市风貌。

加速组群结构城市融合发展。建立都市区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做好各板块间行动规划和制度设计,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产业布局、公交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依托崇文大道等城际路网,科学规划布局重点产业园区,引导相关县市区集中实施一批先导性大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带。积极争取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核心区乡改镇、镇改街道工作。加快都市区大公交体系建设,逐步开通中心城区至县域“零换乘”公交,推进曲阜高铁站连接线工程早日竣工,打造组群结构城市“半小时”都市圈。加速济徐高速济宁段、东外环南延、滨河大道济宁至梁山段建设,滨湖路二期济宁至鱼台段竣工通车,提高城际交通通达能力。

统筹抓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区拓展齐抓,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并举,增强县域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抓住全省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机遇,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以10个省市级示范镇为重点,加大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尊重农民意愿,稳妥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放开搞活城市开发建设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走出一条依靠市场力量开发建设城市的新路径。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好“数字化”城管平台作用,全面推行市场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畅通工程,努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五)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突破口,促进县域经济跨越赶超。纵深推进“县域经济倍增计划”,严格落实政策,完善帮扶机制,挖掘发展潜力,推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县域发展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强化要素保障,在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落实具体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对薄弱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税费返还力度。督促对口帮扶县市区、部门单位和企业落实责任,协力推动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全省县域排名位次前移。

培植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培植一批重点行业、特色产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配套协作、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布局特色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竞争优势。年内各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个。

夯实镇域经济基础。牢固树立“产业兴镇、商贸活镇”理念,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支持乡镇招商项目集聚园区发展,持续增强镇域发展生机活力。落实市直部门联系包保乡镇责任,在工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抓好乡镇财源培植,力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亿元乡镇达到36个。

(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思路拓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有效性和刚性约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准备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的清理、监管和风险防范。改革投融资体制,规范发展投融资平台,健全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决策、监督、执行机制,增强调控和配置社会资本的能力,推进资源资本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和外部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建设医疗机构基础设施。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强化工程机械、机电、大蒜等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建设济宁保税物流中心,改进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积极扩大进口,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产业、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和境外并购,培育一批源自济宁的跨国公司。

(七)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技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政策举措,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增强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攻关、新品开发,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5%以上,年内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校企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建设,全年新建25家产学研基地、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认定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强化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放大济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功能效应,加强与中关村、张江等高科技园区合作,提高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的能力。提升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服务水平与研发能力,省科学院济宁分院、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年内建成使用。依托鲁南质检中心,组建检测检验公共平台,发展集中统一的食品检测中心。高标准建设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园,规范发展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年内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60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四是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吸引更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入驻我市,建成科技担保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和债权性、股权性融资业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五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带资金项目到我市创业,培养更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倡树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努力把济宁打造成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八)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努力建设“美丽济宁”。实施 “生态突破”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能耗总量、项目单耗双重目标控制,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成70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生态型产业园区。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抓好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改造、扬尘污染防治。完善“治用保”防控体系,加快南水北调治污工程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实现一泓清水安全过境。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省“湖泊生态修复示范市”,实施10项绿化会战重点工程,新增造林20万亩。推进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万亩。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林地、湿地和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严查违法用地和违规采矿行为,治理采煤塌陷地1.5万亩。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扩大生态县乡村覆盖面,支持曲阜、泗水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新增省级绿化模范县、森林城市、园林城市3个,绿化示范村100个。

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以农村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美化为重点,继续实施“村村通、村内通”工程,完成1700个村庄、5100公里道路硬化。搞好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九)以构筑文化高地为目标,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成文化强市。

强力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抓住文化部与山东省共建曲阜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机遇,完善曲阜文化建设规划,落实扶持政策,争取国家支持,倾力打造文化经济特区。加快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布局,理顺运行体制,引进一批文化项目。加紧推进孔子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和世界儒学大会,提升祭孔大典层次水平,打响孔子品牌。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东方文博城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大运河济宁段保护申遗工作。搞好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与国内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传媒、演艺、出版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年内完成市杂技城主体工程和图书馆新馆规划设计。巩固扩大文艺院团改革成果,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创作一批文艺精品,精心编排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

扎实做好第23届省运会、第9届省残运会和第3届省老年人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搞好场馆建设、备战参赛、市场运营和服务保障,营造“我为省运添光彩”浓厚氛围,确保所有场馆全部建成通过验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十)以增进百姓福祉为落脚点,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和政策扶持,健全民生保障十大体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办好为民承诺10件实事。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学有优教”。推进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全面落实职业培训普惠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县市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校舍安全工程。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逐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问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关爱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扩大营养改善覆盖范围,建设完善400所农村学校食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更好教育!

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实现“劳有多得”。扎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持续加大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力度,大力推动自主创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零。通过扩大就业、支持创业、鼓励投资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每一个劳动者生活得更有尊严!

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实现“老有善养”。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构建起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济困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平均65元以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社会福利中心,推进乡镇敬老院、社区和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幸福安享晚年!

优化医疗服务,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救助金支付限额,城镇职工提高到每人每年25万元、城镇居民提高到13万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以上,重大疾病报销限额达到20万元。完善三级医院“先看病后付费”配套措施,全面推广“病历费用双公开”。做好4万名孕期妇女产前筛查和无创基因检测。推行农村保健医生制度,搞好基层医疗人员培训,开展“万名医生进农户”活动,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改善住房条件,加快实现“住有宜居”。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新建经济适用房5250套、公共租赁房3150套、廉租房950套,改造棚户区2716户、农村危房1.2万户,启动农村住房集中建设4万户,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更加美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社区(村)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健全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管理功能。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更好地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健全矛盾纠纷专业调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扩大12345市长公开电话覆盖范围,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深化“平安济宁”建设,构建社会治安网格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交通、建筑、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应急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价格调节基金征缴使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大食品安全和粮食监管执法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落实各项优待安置政策,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提升统计、水文、防汛、气象、史志和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等项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

一是加强学习,提升发展境界。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办法、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知识结构,更加注重学习经济、科技、金融、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知识,增强分析研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寻求新的突破。

二是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做好“微博问政”,健全咨询、问责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按时办结制,坚决查处“三乱”行为,大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三是改进作风,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崇尚实干,始终保持担当的精神、创业的激情、进取的锐气,始终做到事业为先、责任为重。坚决扑下身子,深入建设一线、项目现场,努力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任务完成在一线。要切实改进调查研究,多到困难矛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标语、不悬挂横幅。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大力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清理、大幅减少会议活动,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间,提倡开短会、讲短话、戒空话。

四是依法行政,规范政务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并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入实施依法行政“五五”规划。加强和完善行政程序制度,确保政府决策科学民主、依法合规。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完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

五是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经济行为,严格按制度和程序进行。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规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今年市本级行政经费实现“零增长”,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财力用在促发展、保民生上。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查办案件,严厉惩治腐败行为,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乡镇政府2012年工作思路 篇6

2012年,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全省果品大镇、全市经济强镇、全县商贸重镇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经济工作会议和镇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坚持一个思路(“提质增效抓产业、强化基础抓城建、和谐构建抓民生、强基固本抓党建”的发展思路);建设三大基地(全省优质无公害果品基地、全市无公害蔬莱基地、全县畜牧养殖基地);创建四个示范区(xx线有机果品示范区、高梁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高太路新幼园管理示范区、xx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成一个示范镇(全省绿色果蔬、全市经济发展、全县商贸物流示范镇)的“一三四一”发展战略,积极抢抓机遇,强化项目支撑,突出产业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民生,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工作重点是:坚持一个思路,抓建五个典型,实现五个突破,措办五件实事。

坚持一个思路:即坚持“提质增效抓产业、强化基础抓城建、和谐构建抓民生、强基固本抓党建”的发展思路。

抓建5个典型:

一是以果园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的果园建设典型。寨子、许家坡、任家寺、牛家咀、原梁、大寺坳6个新建园标准化管理典型;xx塬边、xx屿页征、寨子里庄、许家坡中岭等11个新幼园标准化管理典型;铁佛一队、袁家城惠家洼、xx屿串坡3个丰产园提质增效典型。

二是以肖家沟商业街新建和垃圾填埋场建设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典型。投资x万元,在地税所东侧xx村肖家沟组新开街道x条x米,形成长x米的商业一条街。启动实施xx垃圾填埋场项目,彻底解决镇区脏乱差的问题。

三是以大寺坳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的高梁路新农村建设典型。依托大寺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紧紧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布局开发,在大寺坳、原尚、铁佛、袁家城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齐全、村级综合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四是以xx区设施蔬菜种植为重点的无公害优质蔬菜产业发展典型。在xx区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提高菜品质量,实行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运作,打出xx蔬菜品牌。

五是以黄x鸡场、x标准化肉鸡养殖场扩量提质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典型。大力支持原尚、大寺坳等村发展以肉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形成“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带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整体上规模、上水平。

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着眼富民优先,强力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精心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创建xx万亩绿色(有机)果品标准化基地。对xx6村新建园全面落实增施肥料、灌水套袋、合理间作等措施,确保成活率达到x%以上。对xx塬边、xx屿页征、寨子里庄、许家坡中岭等11个新幼园全面落实增施肥料、地膜覆盖、合理间作、整形修剪等管理措施,使其早产早丰。对铁佛一队、袁家城惠家洼、xx屿串坡3个丰产园全面落实肥水一体化技术、喷施SOD等提质增效技术,确保优质稳产,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果品商品率达到x5%以上,优果率达到x%以上。按照“以点示范、连片成线”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镇果园管理再上新台阶。

全力抓好原尚、黄家铺、大寺坳3个养殖小区的管理运营,采取农户个人自筹、农户合资、实行项目、村上协调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系统,镇畜牧站驻村指导,确保技术管理到位。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大型企业集团签订定向供销协议,保底回收,确保销售营销到位。年内在原尚、大寺坳两村新增自动化肉鸡养殖小区各1处,建成标准化鸡舍x座,3村养殖场年总出栏量分别达到x万只、x万只和x万只。依托林改配套政策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大力支持大户养殖和农户散养,向规模、向技术要效益。进一步降低补助门槛,对养鸡x只、x只以上的农户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扶持,持续巩固深化原尚、大寺坳村“畜沼果”循环经济示范点。

以培育支柱产业为主线,以建办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坚持设施蔬菜和露地种植相结合的原则,全力抓好xx区设施蔬菜产业,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年内培养x名以上专业蔬菜经纪人,培养造就一批种菜能手、种植大户和致富能人。发展畜牧业,形成畜菜互支互促的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引领xx蔬菜产业发展。

全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建成黄家铺、东坡全膜玉米种植示范点各1处,以此为中心沿高太路纵横发展,形成全镇x亩全膜玉米种植示范区和x亩全膜早熟洋芋示范区。

严格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家电下乡及各类优抚政策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政策性收入。

二是科学合理规划,争取项目支持,在农村基础条件改善上实现新突破。以高邵路新农村示范区和高太路“三清五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以中心村庄为支点,以产业开发为重点,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打破村域界限,集约利用土地,整合力量,集中突破,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依托异地搬迁项目,年内在大寺坳集中修建小康屋x户,在黄家铺、寨子、贾洼等4村新建小康屋64户,实施“三清五改”工程x户,在xx、杜家等x村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220户。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x万元,在后庄、三十铺、城南、铁佛、塬边5村硬化道路x公里,在贾洼村修建文化广场1处,开挖三家村人畜饮水工程8公里,在xx区完成4处提灌站修复工程,全面改善村庄环境,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三是突出提质扩容,加大城镇建设,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小城镇建设继续以争创“全省果品大镇、全市经济强镇、全县商贸重镇”为目标,以城镇建设提质扩容为重点,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为着力点,投资x万元,在地税所东侧xx村x沟组新开街道1条x米,使新街与东大街实现搭接,整体形成长x米的商业一条街,街道两侧修建上宅下店综合楼,建筑面积x平方米,实现肖家沟组50多户群众整体易地搬迁。启动实施xx垃圾填埋场项目和集贸市场商城项目,通过小城镇建设的提质扩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服务功能。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向外推介宣传,年内完成招商引资 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 户,新增注册资金 万元,民营企业上缴税金达到 万元以上,新增进镇经商务工人员 人,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以上。

四是改善民生民计,发民社会事业,在和谐社会构建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项保障政策,使xx中学、学区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以争创国家优质服务县为契机,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保率达到 98%和以上。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不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打造“平安xx”、“和谐xx”。

五是推进机制创新,突出党的建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推动跨越我先行”活动,组织镇政府干部职工深入开展民情走访活动。积极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产业基地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引导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深入开展破解难题年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查找破解制约社会经济跨越发展、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带动全社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浓厚氛围。全面实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和“位次管理”制,进一步完善镇干部量化考核和村干部绩效工资结构考核办法,重奖重罚,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年内争取建成1个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和x个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坚持不懈地进行廉洁教育、作风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以及工程的招投标等民主管理机制,不断推进民主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措办八件实事: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7

在近年来, 在信息通信领域, 当竞争残酷到看不清未来的时候, 对方的领域便成了一种“机遇”, 技术进步则为这种“机遇”穿上了美丽的外衣, 一些专家学者更是过于盲目乐观的认为——机遇大于挑战。于是融合便成了新的制高点。

电信与广电、固网与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大屏与小屏, 一波接一波的融合浪潮扑面而来, 令人应接不暇。但一轮轮竞争下来, 融合在给企业带来收入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利润率的下降。一时间, “不变就是等死, 变就是找死”流传于市井之间。

战略布局决定企业命运

随着技术的成熟、发展与普遍应用, 先进生产企业与新兴企业之间的应用技术差距越来越小, 而高精尖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信息通信行业应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第二次探底的2012年, 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传统的电信、广电、互联网、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众多改变。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才能在行业的挑战中赢得优势是业者正在深入探讨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融合已经是一种必然。从技术方面讲, 通信网络提供音视频业务, 广电网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实现通信业务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从政策层面来讲, 务实推动三网融合成为2012年的主旋律, 尽快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 推动广电和电信企业加强技术、业务和合作模式创新, 带动相关技术研发和配套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三网融合的基调;从业务应用层面来讲, 无论是电信网, 还是广电网都可以提供宽带接入、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相对来说, 由于很多业务是基于IP技术的, 因此在传统互联网拥有更成熟的技术和更丰富的经验。而广电网和移动网都属于“新的领域”, 将吸引更多不同使用习惯的消费者。而真正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吸引足够的消费者, 何时才能获利?

与此同时, 互联网企业那种群狼式的快速效仿发展模式, 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电信企业及广电企业的商业习惯。如果传统电信企业和广电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商业节奏和创新步伐, 那么沦为纯管道商便是迟早的事了。

同样, 互联网终端企业向智能终端领域的渗透给传统的电视及手机厂商带来了致命的冲击。敏锐的需求嗅觉, 快速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 软硬件的深度结合, 小步快跑式的更新换代速度, 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使传统电视厂商和手机厂商步履维艰。

在笔者看来, 在瞬息万变的融合大潮中, 准确的定位和快速的适应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时, 必须认真考虑企业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企业的优势, 寻找最佳的同盟者, 明确目标用户群来源、数量、消费习惯, 把握技术应用及市场需求的发展节奏, 避免盲目投资。

知识产权发展背负“遥控炸弹”

目前, 在信息通信领域盲目投资的现象非常严重, 市场变化太快, 融合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市场识别和方向认知能力, 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同行中的业者了, 市场新进入者往往成为对传统业者的最大威胁。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及行业咨询机构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行业咨询机构应帮助政府和企业寻找方向, 政府则借助资金和政策实现企业能力提升引导。

行业咨询机构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不能准确评估国内外企业之间现有地位和差距, 不能清晰地识别存在的风险、预测真正的机遇, 而仅仅是追随行业“炒作概念”和“创新名词”, 那么无论是政府的引导资金, 还是企业的自身投资都将成为“虚假繁荣”中的众多泡沫而已。

其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产权问题。在知识产权案问题上, 我国很多政府官员和绝大部分企业领导在思想意识上还没有清楚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在立项之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将意味着, 在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一直背着别人的“遥控炸弹”。可以肯定的是, 引爆这类炸弹的时机一定是在企业开始获利以后。如果这类炸弹恰恰是现在的竞争对手, 那么这一击对于企业来讲可能是致命的。目前, 在智能终端领域, 美、韩、台企业之间专利战火纷飞, 新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专利风险。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企业一直处于技术跟进和追随者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的专利风险远高于国外先进企业。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及行业中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自身的研究能力也十分薄弱, 需要政府引导、提升和加强。同时, 在研发及战略制定的初期, 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足够的分析, 不仅会让企业坐失寻找最佳盟友的良机, 同时也可能导致企业盲目追随, 而错失选择新路线的机会。

此外,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资源, 引导创新和研发方向, 避免行业或企业进行盲目追随、盲目投资, 也应该是政府和行业咨询机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 尽管目前国内外各类平台已经有很多, 但真正能够获利的很少, 同时大部分平台之间除了品牌外具有惊人的同质性, 在这相似性背后意味潜藏着巨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笔者认为, 未来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应该是被允许的。这种渗透会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应该鼓励这种竞合关系的存在, 这能更好地促进不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8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部分: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 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 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 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 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专家解读】

⊙解读1:

解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搜狐教育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教育部分,最引起您注意的是什么?

张鸣:投入达到GDP的4%,这是以前没有达到过,第一次达到。这是最大亮点。

搜狐教育主持人:去年很多是对农村教育比较关注,但是教育报告中今年呈现出来的不是很多。

张鸣:农村现在是空壳化这个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如果把农村教育投入太多没必要,许多人走光了,留守儿童也不是很多,农村的教育现在是在萎缩,而且很多农村已经合并到县城了,因为都没有人了,更多的人实际上是随父母进城打工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很多人已经变成农民工了,虽然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改善农民状况和农民工地位,但是在农村怎么种地都发不了财,没有多少钱,必须外出打工。

现在我们看到农民的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的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并不好。现在已经解决了农民工子弟可以就地进入城市小学中学,但是这些子弟进入小学是受歧视的,第一是异乡人,第二是农村人,两重身份导致日子很难过,不光同学欺负他,老师也看不起他。打工子弟学校又不太合格,面临着被拆除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提到初步解决,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你没有解决农民工城里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关于教改的比较少。

张鸣:对,教改也在做,教育部有些专家在设计方案,教育体制改革到现在没有什么推进。现在教育官僚化行政化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经费即使增加了,可能用到第一线的钱还是不够的,真正改善学生的教育状况、教师状况还是有很大距离,很多地方的教师都是课上不好好讲课、下课补习捞外快,有教师师德的问题,也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您认为换届之后最迫切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nlc202309012258

张鸣:现在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增加投入而是进行改革,到今天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改不动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行政化这种模式领导当然喜欢这样,要想打破这个模式靠今天这个体系自身的制度改革有一定困难。在改革同时必须进一步开放,教育向国外开放向所有国内愿意办教育的人开放,向教会开放,在民国时的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教会体系,教会学校都不错,教会学校办得好,如果国立私立学校办不好没有人去,没有生源。中国的改革必须办学开放,不开放没有改革,教育也一样。

搜狐教育主持人:高考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张鸣:如果大学不能自治,高考改革没有出路,高考改革必须是打破全国统一的。比如可以设计一个考期一个月都在考,但是大学要自主招生,自主出题。大学不自治的话,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教育事件您最关注的是哪一件?

张鸣:异地高考,这个本来就应该解决,这么长时间不解决异地高考很不象话,已经有房子有产业了这么长时间,不让人家在这儿考试很不象话。

⊙解读2:

解读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解决,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讲得比较准确,现在是初步解决,深层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像城市户籍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

现在的教育状况好比一件衣裳,这件衣裳穿了很长时间,仅仅依靠打补丁的方式很难有很大改进,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评价机制改革,这方面在这部分报告内容中没有看到。

从报告中看,我认为在所有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解读3:

解读专家: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用好”这个词很重要,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没有钱,现在有钱了,如何用好就变成了突出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用钱容易,其实从某个程度上讲花钱比攒钱还难。没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天抢地,有钱了能不能用好,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如果给你了钱你没有用好不仅愧对了人民,愧对了政府,而且还愧对教育本身。

⊙解读4: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是有标志性的意义,包括教育经费达到4%,包括校园工程的实施,包括农村的营养午餐的实施,这些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性的意义。有的是从无到有像营养午餐,有的是努力了多年达到的标志性的突破。这些成就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校舍工程为例,实际上在汶川地震以后采取了一个大规模的补救措施,像这个工程的实施的确把很多年欠的帐还掉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改造新建扩建校舍,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重新翻新,尤其是这一次的校舍工程跟以往历次的不一样,完全是由政府财政来做的,而不是靠民间借贷,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老百姓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解读5: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来讲去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一方面值得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投入实际上还是面临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在上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但一直到2012年才达到目标,现在达到4%,有的说法已经补足了教育的欠债,但是一大部分还是没有补足的。首先我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达到4%,每年都有所欠债,现在说一年把所有的欠债补上了,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够,实际上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上存在着非常薄弱的地方,还有教育公平问题非常严重。这是第一。

第二,即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达到4.1%,我们4%是一个不高的水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如果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际上无法完成目标,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都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

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怎么样把这个钱用好的问题,在2011年教育经费增加到四百多亿,12年教育经费增加四百多亿,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东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问题、安全问题还是非常令人担忧。虽然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已经明确表示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也做了大量的事,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强了中西部地区校舍的改进等等。但是从目前来看,投入的费用是不是能够确实改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面貌以及投入的费用是否被挤占挪用还是值得进一步追问的。

前不久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可以看到学生的寄宿条件非常之差,昨天又发生学校的塌陷事件,也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追问的。还有校车安全事件,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现在我国的不合格的车辆大幅度存在,很多隐患问题,要解决校车问题也需要政府主导,有很多不安全的不合格的校车上路,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隐患。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外一方面研究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不要挥霍,不要被乱用。

对于教育经费来讲需要做的事情是两方面,一个要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投入的预算监督投入职责,我们没有这样的委员会导致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如果有拨款委员会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要不然拨款委员会有不落实的责任,如果有这样的委员会还可以让投入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投入和使用的机制都是政府说了算的机制。怎么投,投多少,投到哪儿都是政府说了算,存在一系列的投入不到位、投入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我们增加教育投入还要转变现在的机制,由于这两年加大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公平有很大的促进,这里面对基础教育来讲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统一统筹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nlc202309012258

我觉得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讲,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管到2020年,因此对于换届政府来讲还是面临着怎样去落实和执行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只有按照这个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走向促进教育的改革,才可能解决现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这里面并不是新的政府就一定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10年国家《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规划纲要当中积极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而且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因此最主要要去落实认识推进,而不是说重新再去就这些问题一再出台措施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一个方向的基础上去推进,使我们教育的改革能够持续渐进的发展。

当然现在改革之所以难推进是由于上面两方面大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纲要实际上是行政性的纲领性文件,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立法,从纲要改革的措施来看,它还没有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就是说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都应该修订,否则改革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得到实施。

再一个现在放权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主导教育改革的恰恰是教育行政部门,放权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阻力比较大。不管是我们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改革还是现代学校建设都是涉及到这个放权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下一届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政府履行它本身应该履行的工作,让教育回归教育和学生的本位。

搜狐教育主持人:教育去行政化该怎么解决?

熊丙奇:这个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谈到,教育可以去行政化,这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个也是限制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可能很多的我们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很难。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里面您也长期活跃在教育领域,这届政府报告里面您最关心的对的是哪一点?

熊丙奇:我看了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展开的,怎样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我觉得教育公平肯定是过去一年大家很关注的,其中有一点包括异地高考,这个也是热议一年的话题,也是落实和扩大教育公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地高考只是一个头,真正推进落实还是要在今年明年,能否解决这样一个事关更多学生的公平问题,这个考验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勇气和智慧。

(来源:搜狐教育)

上一篇:写欢乐的元旦联欢会作文下一篇:方舟艺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