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2024-09-12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通用9篇)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篇1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为及时化解消费纠纷,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消费纠纷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因购买消费品(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务、履行合同协议时产生的矛盾与分歧(争议)。

第二条消费纠纷和解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双方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直接面对面解决消费争议的一种方法。

第三条消费纠纷和解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条消费纠纷的范围:

1、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地等与所标示的不符,质量存在瑕疵,供货数量与购买数量不符,商品重量短缺,而与经营者产生的纠纷。

2、消费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而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纠纷。

3、消费者和经营者因对合同或协议中的相关条款产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

4、其它因消费行为而产生的纠纷。

第六条消费纠纷和解的原则:

1、自愿原则。消费纠纷和解,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2、合法性原则。消费纠纷和解,建立在双方查明事实,分清双方责任的基础上,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保障经营者的利益。

3、行政不干预原则。消费纠纷和解,建立在双方互相谅解的基础上,行政部门不予干预。

第七条消费纠纷和解的内容:

1、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在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执行上达成和解性意愿。

2、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在对商品维修、更换和退货上达成的和解性意愿。

3、经营者和消费者就经济损失的赔偿上,达成和解性意愿。

第八条消费纠纷和解的组织实施

1、和解人员。客服员为专职的投诉受理、和解员,实行A、B双岗。(针对设有客服部的大型商场、超市、市场)

和解人员。业务经理或办公室人员为专职或兼职投诉受

理、和解员,实行A、B双岗。(针对不设立客服部的单位)

受理、和解员的照片、姓名、工号、电话,在经营场所的明显位置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投诉。

2、和解程序。对消费者的投诉,企业的受理、和解员首先在《消费纠纷投诉、和解登记簿》进行记载,并做好调查核实,针对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主动进行协商。和解成功需签定协议的,填写《消费争议协商和解书》;

3、和解时限。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产生消费纠纷后,一般问题的和解时限为三个工作日,复杂问题的和解时限为七个工作日。在7个工作日内两次和解不成的,移交辖区消费者协会或工商局进行调解处理。

通过“12315”绿色通道转办的投诉,由受理、和解员当日与消费者主动进行1次沟通协商,协商和解不成的,移交消费者协会或工商局进行调解处理。

4、信息备案。受理、和解员应当每月定期将自行和解的情况上报辖区工商所,接受工商指导员的培训指导。

第九条消费纠纷和解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消费维权工作制度、规定和人员岗位职责等,确保工作落实。

宁夏回乡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8年3月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篇2

关键词:刑事和解,一般功能,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及渊源

刑事和解, 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 或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调解, 其理论基础源于“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与“叙说理论”,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刑事犯罪的受害人和加害人在调停人的帮助下直接交谈, 通过交谈被害人与加害人可充分阐述犯罪给他们的影响及对刑事责任的意见等方面内容, 并选择双方认同的方案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 共同协商达成赔偿和解协议后, 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刑事和解以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为核心理念, 以其对被害人、加害人及公共利益的全面保护为基本内涵, 实现以较小的司法资源耗费, 获得较理想的实体性目标。这样, 被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获得双重补偿, 而加害人则可以赢得被害人谅解和改过自新、尽快回归社会的双重机会。

刑事和解制度是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 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加拿大ONTARIO州KITCHENER县的一次“被害人—加害人”和解尝试方案。1974年, 在加拿大ONTARIO州KITCHENER县北部的一个叫ELMIRA的小镇的两个年轻人实施了一系列破坏性的犯罪, 他们打破窗户、刺破轮胎、损坏教堂、商店和汽车, 共侵犯了22名被害人的财产。在法庭上, 他们承认了被指控的罪行, 但后来却没有将法院判决的对被害人的赔偿金交到法院。在当地缓刑机关和宗教组织的共同努力下, 这两名犯罪人与22名被害人分别进行了会见。通过会见, 两人从被害人的陈述中切实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害和不便, 并意识到赔偿金不是对自己行为的罚金, 而是给被害人的补偿, 于是6个月后, 两人交清了全部赔偿金。KITCH-ENER县的这种尝试逐渐演变为一个由教会捐赠、政府补助和社会各界支持的“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基金会。随后, 加拿大其它地区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1978年, 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市首次将“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引入美国。自此, 该和解方案迅速传遍了整个美国和欧洲。到目前为止, 世界已拥有1200多个“被害人—加害人”和解项目, 其中美国和欧洲占75%[1]。

二、刑事和解的一般功能

(一) 刑事和解有利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在传统的刑事司法观念中, 犯罪被视为犯罪人对国家利益的侵犯。所以一旦发生犯罪, 国家就代表被害人介入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被害人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刑事和解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使其不仅能参与而且能够对刑事冲突的解决产生影响。由于和解过程是被害人和加害人共同自愿进行的, 所以不会出现对责任归属的争执。加害人主动道歉悔罪、积极履行赔偿责任, 保证了被害人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及时恢复, 淡化了被害人的报应情感。例如根据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2002年所作的调查, 法院对轻伤害案件所作的附带民事赔偿数额平均为6000余元;而被害人在与加害方达成和解协议后所获得的赔偿额则平均都在20000元左右。[2]刑事和解不仅使被害方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赔偿, 而且这种赔偿协议的履行也是极为顺利的。据上海市杨浦区试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经验显示, 在经过人民调解程序之后, 大约94%的进入调解程序的轻伤害案件最终获得调解成功, 其中98%的调解协议都得到了顺利履行[3]。

(二) 刑事和解有利于对加害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及再社会化

刑事和解使刑事司法过程得以快速催进, 大大地减少加害人对不确定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使其能尽快地开始重返社会的努力。同时, 刑事和解在加害恢复方面的效果也十分显著。通过双方就犯罪的影响进行讨论, 使加害人能深刻地体会其行为后果, 更易修复其尚未泯灭的“羞耻感”、恢复人性尊严, 更易调动起他们改邪归正的主观能动性和融入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这种个别预防的效果是通过严格的司法过程及矫正措施难以达成的。再者, 因和解协议的达成与履行而不再启动或中止对加害人的刑事追诉, 加害人可避免侦查、起诉、审判等进一步刑事程序对其造成“标签”式影响, 并可更加自然地实现再社会化。

(三) 刑事和解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

依报应性司法“以恶制恶”的刑法思维, 一味保持对于犯罪处理的高压、强硬态度, 在定罪量刑过程中较少地考虑犯罪人的悔罪、赔偿情况, 较少考虑被害人的期待, 不考虑刑罚执行社会化的潮流, 是无助于纠纷的最终解决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推行, 可以通过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 平服被害人的情绪, 使被害人及时得到赔偿, 加害人获得改邪归正的机会, 从而实现纠纷的终局性解决, 使司法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 刑事和解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 降低诉讼成本

1. 刑事和解有利于提高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效率。

司法实践中, 罪行轻微的刑事案件大量存在, 其个案的侦查、起诉、审判难度并不因案件性质较轻而有所降低。即使司法机关确信加害人就是行为人, 也可能因为关键证据的缺少或加害人的拒绝供述而使案件无法顺利起诉、审判。如当事双方同意和解, 那么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要求就不会十分严格, 侦查、起诉机关也不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承担撤销案件、补充侦查或宣判无罪的风险。适用刑事和解司法机关只需要审查和确认和解协议的合意性、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和解协议为起诉裁量或审判裁量的直接依据, 从而提高对轻微刑事案件处理的效率。

2. 刑事和解有助于提高再犯预防的效率。

刑事和解打破以往高压、并且相对封闭的治罪程序, 而以一种公正、透明、自愿的机制来解决刑事纠纷, 更能够赢得犯罪嫌疑人的认同与好感, 削弱其反社会意识。在具体的和解过程中, 通过与被害人面对面的情感互动, 加害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换位思考与角色移情, 产生对社会、被害人的良性负罪心理。刑事和解因此提高了再犯预防的效率。英国牛津郡在1993年之前商店被盗案件比较多, 当地警察局在1994年针对此类案件采用了刑事和解予以处理, 而当年零售商店的被盗率为4%, 邻近地区零售商店被盗率则高达35%[4]。由Nugent、Umbreit、Wiinamaki和Paddock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作的一项针对1298名少年犯的调查分析表明, 参与过刑事和解的犯罪人较之没有参与刑事和解的犯罪人再犯率减少32%。根据他们的研究, 刑事和解对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再犯的影响整整高出对照组平均影响度的三倍之多, 由此可见, 刑事和解对减少不良行为的积极效果[5]。

(五) 有助于软化刑法的强制性, 强调刑法宽容性

刑法对犯罪的打击实行高压态势, 以强制性的不利后果使未犯者放弃犯罪的想法, 已犯者接受严厉处罚。但一味借重刑法的强制性来打击犯罪, 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刑事和解有利于有效矫正犯罪、体现刑法的宽容性和刑罚的轻缓化,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以自由刑为主的刑罚体系, 犯罪分子被羁押后长期脱离社会, 而社会的排斥和歧视极易将这类人员再次引入犯罪的道路, 形成恶性循环。刑事和解制度的处理模式, 让罪犯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为与受害人互动, 重新融入社区, 从根本上解决了犯罪人重归社会的问题。

刑事和解制度试图在刑罚制度之外探索有回旋余地的纠纷解决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刑法的强制性、工具性特征, 其对社会冲突的及时、有效的回应, 强调了刑法的宽容性。

三、刑事和解在我国的意义体现

(一) 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思想,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国文化以和平与和谐为主要基调, 并作为贯通中国文化思想领域里一个综合性概念。刑事和解注重用和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重视调解与和解, 力图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古代, 法律更多的被认为是实现社会有序目标的手段, 只具有否定的价值, 争讼必然是绝对的坏事, 在人们心目中争讼本身就缺乏道德上的正当性。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 调处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调处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而是为了平息纠纷, 追求无讼的和谐统治状态。

(二) 有利于弥补现行法律制度的不足, 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通道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刑事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末以来法律移植的结果, 它一方面使国家层面的刑事法制得以迅速建立、完善;而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于犯罪的情境化理解和需要与国家层面的刑事法制之间还存在张力问题。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 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但是, 这种法制建设却主要还是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 由于现行国家刑事法治并非本土人民生活方式的国家化, 而是相当程度上在没有充分考虑本土规则的情况下移植的产物, 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民众并不一定甚至很少首先想到要用国家刑事法制解决问题, 而是习惯性的用自己所熟悉、所惯用的地方性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刑事法治不能有效的解决纠纷, 或者虽然能够解决纠纷, 但却可能带来更多的不便时更是如此。[6]这样, 国家法的适用与民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日常需要之间就产生了紧张。这种紧张最突出的例子, 就是民间社会比较普遍存在的犯罪“私了”现象。这种情势下, 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特别是广大的乡村社会的渗透相对有限, 社会治理能力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也都显得比较松弱, 在这种情势下, 如何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治安就成了一个刑事法治必须解决的问题。

刑事和解为国家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通道。刑事和解可以充分照顾到当事人的意愿, 避免国家法律的强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它增强了当事人间合意的可信度和执行力, 从而在制度上激励那些原本处于国家权力掌控之外的刑事案件进入国家刑事司法体系。并使得大多是移植来的刑事法律实现本土化的软着陆, 更能贴近本国国情, 更能深入‘普法’, 从而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小锋, 李旺城:.刑事和解不诉制度的倡导与研究.见http://ww ww.chinalww.com/.

[2]崔丽.北京朝阳检察院扩大轻伤害案件不起诉范围.载.中国青年报.2002-12-26.

[3]石先广.轻伤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探索及启示.载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2006-8-15.

[4]王运生, 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145.

[5][美]Mark S.Umbreit“:Restorative Jusice through VOM:a Multi-Site Assessment”, Criminal Review1 (1998) .

纠纷和解协议书模板 篇3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协议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协议书能够成为双方当事人的合法依据。写协议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纠纷和解协议书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纠纷和解协议书 篇1

甲方:________市__________制衣厂

乙方:_______有限公司_______商场

甲方系“______________”(第25类)注册商标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许可人,乙方未经甲方同意,在其商场销售商品过程中加冠“_______”作为商品名称对外销售,侵犯了甲方的注册商标使用权。甲方就乙方的侵权行为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现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1.乙方一次性赔偿给甲方人民币_______元,作为乙方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甲方经济损失的赔偿款。

2.乙方保证在协议生效后,不再从事侵犯“_______”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

3.甲方承诺在本协议生效后,不再追究乙方在本协议生效前的侵犯“_______”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责任(含诉讼、媒体曝光等)。

4.若乙方在本协议生效后,继续从事侵犯“_______”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甲方仍享有追究乙方侵权责任的权利。

5.本协议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经甲乙双方特别授权代理人签字后生效。若乙方不按调解书及时支付赔偿款,甲方则按起诉标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6.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各执壹份。

甲方: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

纠纷和解协议书 篇2

土地权属纠纷伴随着土地登记工作而始终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原则,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依法、公正、及时地做好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95年颁布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我们制定了以下操作程序规范。

第一条 办理机构处理土地权属纠纷机构为各县国土资源局。处理意见经局办公会讨论通过,报县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对部分在全地区范围内有重大影响或者涉及到两个县以上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纠纷,由林芝地区国土资源局地籍科负责协调处理。

第二条申请

1、土地权属争议的一方必须书面申请。

2、申请书应包括申请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名称、四至、联系方式、争议土地座落位置、争议事实及理由。

3、申请单位如果委托他人代理的,应出具委托代理证明书。

4、申请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无法人资格的单位应当由其上一级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提出申请。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村民小组等)的上一级具有法人资格的村民委员会不提出申请的,该集体经济组织内有三分之二成员要求处理的,也应该受理。

6、申请书及其附件应当按对方当事人数提供附件。

第三条 受理

1、收到土地权属争议申请书后,各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初步查阅有关档案,向局领导汇报并提出是否受理意见,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2、初步决定不予受理的,写出书面不予受理的理由,报县政府下达不予受理通知书。

3、决定受理的,组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调查小组。

4、五日内向争议另一方送达争议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同时要求争议另一方提供答辩意见,如果另一方不提供答辩意见的,不影响调查处理。

5、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纠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第四条 调查

1、收集争议双方各自的理由及各种书面证据。争议双方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

2、实地勘丈,绘制宗地图,标绘双方主张界线。

3、查阅地籍档案及各历史时期的其他档案:如土地详查资料、变更调查资料、法院判决、双方协议、《土地管理法》实施前有关部门的用地批复及建筑许可证等。

4、所争议的土地必须与争议双方有直接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事实,防止争议双方通过争议、协议的方式瓜分国有和集体的后备土地。

5、在三个月内完成调查处理意见,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应经过批准。

第五条 调解

l、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先行调解,根据基本事实,对照法律法规规定,在实事求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下,公平合理、互谅互让地组织双方协调。

2、经调解协商如能达成一致意见,应由双方签订权属争议协议书,双方单位和法人代表(或经授 权的代理人)签名盖章。承办人签名,县局盖章。协议书可作为土地登记依据进行土地登记。

3、经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也应将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书面记录存档。

第六条 处理

1、调查小组初步提出处理意见。

2、经局办公会讨论形成正式处理意见报请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

3、由县人民政府下达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县政府批准后由县国土资源局下发处理决定,但要在此决定中注明经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l、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县人民政府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土地权属争议实行复议前置原则,未经人民政府处理或行政复议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

纠纷和解协议书 篇3

申请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等基本情况)

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基本情况)

被申请人:……(写明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写明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引起争议,申请人于×年×月×日向本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经本委主持调解,双方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如下:

×××××(写明协议的内容,并应当注意履行顺序和可执行性)

上述协议经本委审查,予以确认。

本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会议成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该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此部分应写明:本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会议成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该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被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

调 解 员:(签名)

调 解 员:(签名)

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 ×××年××月××日

(调解委印)

书 记 员:(签名)

纠纷和解协议书 篇4

甲方:

乙方:身份证号:

兹就甲方与乙方有关劳动合同等劳动纠纷事宜,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以期共同遵守。

一、对于未能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宜,甲方已经充分理解到自己的做法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并给乙方造成了不良影响,甲方对此向乙方表示歉意。

二、因校区搬迁,用工岗位进行调整,因此从_____年_____月起甲方不再继续聘用乙方,并与乙方解除劳动关系。

三、补偿办法

1、考虑到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的实际情况,甲方经研究决定向乙方按在甲方工作的实际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乙方最近一个月的`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的工资),一次性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

乙方于_____年_____月进入甲方工作,工作年限为_____年_____月,最近一月工资额为_____元整。因此,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人民币_____元(大写:______整)。

甲方支付乙方之补偿费用,已经充分考虑了乙方的实际情况,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甲方对乙方的人文关怀,而做出的一次性补偿。

2、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协议书签订后,乙方须在三日内向劳动监察部门对双方的劳动争议提出撤回投诉,并向甲方提供撤回投诉申请的相应证明文书,甲方在收到乙方提供的该文书后于五个工作日内支付一次性补偿费用。

五、甲方将以现金形式支付乙方一次性补偿费用,乙方或者其代理人签收领取该款项后即视为甲方已经履行完毕支付义务。

六、乙方承诺自本协议履行完毕后,甲乙双方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其他未了纠纷,乙方承诺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主张任何其他民事权利。

七、甲乙双方约定,双方均应积极履行完毕本协议第二、三、四条约定的事项,甲方应按约定向乙方或者经其特别授权的代理人交付上述约定款项,乙方(或者特别授权代理人)收到后应签署收款凭据。如果甲方不按照约定履行付款义务,应该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八、本协议自双方代理人签字之日起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肆份,甲方叁份,乙方壹份。

甲方:乙方:

_____年__月__日_____年__月__日

纠纷和解协议书 篇5

调解协议书

()字第 号

申请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等基本情况)

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基本情况)

被申请人:……(写明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写明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

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基本情况)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引起争议,申请人于×年×月×日向本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经本委主持调解,双方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如下:

×××××(写明协议的内容,并应当注意履行顺序和可执行性)

上述协议经本委审查,予以确认。

本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会议成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该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此部分应写明:本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会议成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该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被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

调 解 员:(签名)

调 解 员:(签名)

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 ×××年××月××日

(调解委印)

医疗纠纷(事故)和解协议书 篇4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医疗纠纷(事故)和解协议书

甲方:北京市xxx医院

乙方:xxx

鉴于患者xxx曾于二○一四年x月×日至二○一四年x月x日在甲方处治疗,甲、乙双方因患者医疗出现不可避免的突发情况出现医疗纠纷,针对问题引起的原因发生争议,无法认定各自的责任,但均愿通过协商解决;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经与直系亲属充分协商,达成本协议如下,双方愿意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 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本协议相关数据如下:

某市二○一三职工平均工资:xx元。

某市二○一三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xx元。

某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xx元。

第二条 赔偿项目及计算方法(略)

第三条 甲方同意于本协议生效后×日内向乙方一次性(或分期)支付本协议第二条规定的款项。

第四条 在甲方依本协议约定支付全部款项后,甲、乙双方因患者医疗问题引起的所有争议即告终结,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甲方主张权利,否则乙方应无条件返还甲方已:支付的全部款项,且不得以本协议作为其主张权利的依据。

第五条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并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北京xxx医院(盖章)乙方身份证号: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签字:

日期: 日期:

文 章来源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篇5

【中图分类号】d91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4—0252—0

2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话题。医疗纠纷是医疗过

程中的“副产品”。医疗纠纷的存在有多种因素.既有

医院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患者的因素。l1j对于纠

不能正视,将会产生无穷的后果。作者将自己参与

处理的一起精神科纠纷“私了”案例报道如下.以供同

行汲取教训

案情介绍

患者,男性,24岁。1995年8月24日因患“精神

分裂症”,在其父和本院一位熟人(精神科医师)的陪

同下到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病房在3楼)。次日,患者

父亲来院探望,称儿子的病情较轻,询问能否出院?主

管医师解释“不能出院”,患者父亲又去寻找那位熟人

商量,未果。再未来找医师说出院的事。第三日上午1

1时30分左右.患者毁坏卫生问的排气扇,从排气扇孔

中钻出,从3楼坠下。ll时40分,工作人员发现患者

坠楼后,及时通知家属,并送至当地县医院救治。诊断

“胸椎3、4压缩性骨折”,给予石膏背心固定,要求休

息,家属未提出任何异议。3日后,患者突然死亡,患者

伤后至死亡前意识一直清楚 死亡讨论疑“迟发性脑

干出血”(未尸检)。同日,家属领数人大闹精神病医

院,要求赔偿.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医患双方意见

患方的理由与意见:家属要求出院。医院为什么不

及时办理出院。住院时,主管医师说“保证半月后好

转”,现在人却死了,如何好转。第二天探视时患者还

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跳楼?医院是否殴打病人,导致

其跳楼。患者跳楼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医院的管理存在问题。事故责任完全是由于医院不负责任

造成的等。该患者家里还有一个小妹妹.家属要求医

院给其安排工作.并赔偿l8万元

医方的理由与意见:请家属理解精神病人的特殊

性;请家属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提起诉讼;医院是否

殴打病人了,请家属申请尸检及调查;患者家父第二

天探视时,对患者有一定的激惹因素;患方可派出代

表协商。

处理结果

由于患者父母正处在悲伤之际,无法正常沟通与

交流。患方派出患者的姑父及当地一位已退休的县级

干部为代表(均无委托书)与医院进行协商。协商结

果,患方放弃诉讼,也不进行尸检,由医院赔偿患方

2.3万元,并免去患者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当晚,由

患者的姑父在协议书上签字(未公证),并写领据,领

取现金,交由患者父母,纠纷终结。

就在协议生效满一周年的前一天.患者之父又来

医院闹事,嫌赔偿金太少.并否认自己委托他人处理

此事,认为自己是患者的监护人,应该在协议书上签

字,其他人签的字不应该认可。医院寻找两位患方代

表,他们都承认当时的情况及签订协议的事实,只因

都是亲戚关系,现在患者父亲不认可,他们也没有办

法,说“翻脸了都不好”,也不愿意作证。随后,患者父

亲又多次到医院闹事,在无奈之下,医院以返还赔偿

金为由,将患方起诉于法院。后在法院的主持下,以调

解的方式,由医院再赔付患方1.8万元结案。

分析讨论

本案历时2年终于结束。虽然鼓励医患双方自行协

商或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下调解医疗纠纷,是解决医

疗纠纷的一条主要渠道。闭但纵观本案处理的全过程,有许多东西值得思考。本案医院是否有责任、是否为医

疗事故,暂不论及,之所以会一波三折,作者认为医院在工作及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存在有不少不妥之处:

1.医师在与患者家属的谈话中使用“保证”这一

术语欠妥。试想,即使是一般的普通疾病谁敢保证一

定能治好,何况是一个病因不明的精神分裂症。

2.当患者家属要求出院时。医师在解释无效的情

[作者简介]杨向东(1966一),男,汉族,陕西渭南市人,大学学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精神科临床、精神医学与法。

tel:+86—913—4366619;e—mail:yxdhuashan@sina.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况下.未及时办理出院手续,并且未让患者家属在病

程纪录上签字,说明原因。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患

方拒绝治疗的权利(除非公安机关等特殊情况),医师

怎么能剥夺呢?

3.协商处理本案时,患方代表无委托书及个人身

调解、和解制度与争议评审 篇6

本节包括3项内容:

1Z308041调解的规定

1Z308042和解的规定

1Z308043争议评审机制的规定

1Z308041调解的规定

我国的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法院调解和专业机构调解等。

一、人民调解

(一)人民调解的原则和人员机构

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1)当事人自愿原则;(2)当事人平等原则;(3)合法原则;(4)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

(二)人民调解的程序和调解协议

人民调解应当遵循的程序主要是:(1)当事人申请调解;(2)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调解;(3)指定调解员或由当事人选定调解员进行调解;(4)达成协议;(5)调解结束。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当事人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分为两种:(1)基层人民政府,即乡、镇人民政府对一般民间纠纷的调解。(2)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民事纠纷或经济纠纷或劳动纠纷等进行的调解。

行政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也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三、仲裁调解

仲裁调解是仲裁机构对受理的仲裁案件进行的调解。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四、法院调解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调解.是诉讼内调解,法院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效力与判决书相同。在民事诉讼中,除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和当事人有严重违法行为,需给予行政处罚的经济纠纷案件的情形外,各案件均可适用调解。

1Z308042和解的规定

诉讼阶段的和解没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和解后,可以请求法院调解。制作调解书,经当事人签名盖章产生法律效力,从而结束诉讼程序的全部或一部。结束全部程序的,即视为当事人撤销诉讼。1Z308043争议评审机制的规定

争议评审与其他争议解决机制相比的优势是:专业性、快速反应、现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气氛、争议双方不需要律师的介入,以及双方最终仍保留诉讼或仲裁的救济途径。

二、我国争议评审制度的实践

在我国,争议评审制度的运用还较少,只有一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工程项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项目、万家寨水利工程项目、昆明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等运用了争议评审机制,均取得良好效果。

三、我国对争议评审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规定,采用争议评审的.发包人和承包人应在开工日后的28天内或在争议发生后.协商成立争议评审组。争议评审组由有合同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篇7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2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2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2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2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3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3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3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4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4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4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5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6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6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6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7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7 参考文献………………………………………………………………………………8

论交通肇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内容摘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和解制度的构建,必须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背景下。基于此背景下的案件处理要结合交通肇事案件刑事问题的自身特点,以及刑事案件和解处理的条件综合把握。首先,要回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一般处理程序中;其次,要给交通肇事犯罪一个准确的定位;最后,我们才能得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特有的处理程序。我们既不能漠视私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也不能放弃公

法的适当监督。而在此基础上的两种思路两条法理精神的结合恰是我们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的基础。同时要看到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成本将再次挑战我们一贯认为的和解节约成本一说。

[关键词]:刑事和解、交通肇事、逃逸、处罚、预防、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

所谓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作为调停人的第三方的帮助下,使加害人和被害人面对面地直接对话、协商,取得相互谅解,达成协议,最终解决纠纷和冲突的一种制度。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刑事和解是顺应现代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刑事诉讼合意,所以具有其自身特点:

1、刑事和解具有自主性。刑事和解是在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不要和解,通过什么方式和解等一系列与和解相关的事项都是由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支配的,在双方协商达到利益平衡点时和解才能达成。

2、刑事和解具有缓和性。刑事和解的缓和性表现在刑事和解通过加害人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同被害人达到和解,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修复因犯罪行为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3、刑事和解具有多赢性。犯罪发生后,被害人更加希望自身因犯罪行为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而加害人则希望免除、减轻刑罚,不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得到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基本被消除,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稳定。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

1、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当代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则是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这种制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当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的一名年轻缓刑官员说服法官让两名被判处破坏艺术作品犯罪的年轻人同所有的被害人见面,法官责令两年轻人向被害人赔偿所有损失作为其判处缓刑的条件。几个月后,两名加害人再次会见所有被害人并支付相应的赔偿以履行法院判决。随后,加拿大其它地区也纷纷效仿。197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市首次将“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引入美国。自此,该和解方案迅速传遍了整个美国和欧洲。

2、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刑事和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早在唐朝时,就以律典的形式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雏形——保辜制度。所谓保辜制度,是指伤害罪在伤情未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之及早平复,以减免犯罪者罪责的制度。在保辜制度的运行中,通过加害方对受害人的积极治疗,实现了双方接触和沟通,在内心感情上恢复和好,消除受害人及其家族因复仇和治疗费可能导致的矛盾。同时,加害人也因对自己行为的真诚悔悟而被减轻处罚,并被社会宽容。由此可见,保辜制度虽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刑事司法制度,但它所具有的和解性功能无疑对立足本土文化,探讨刑事和解具有借鉴价值。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逃逸

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不分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务,均可作为该罪的主休。具体的讲,交通运输人员包括:(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如非司机违章开车。

2、主观要件。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会发生,导致发生了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但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3、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秩序的稳定。交通运输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

4、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违章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但造成的后果不是由行为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则不构成本罪。

(4)行为人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特定时空条件。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否定的是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条款在此处适用的情况。因为那些条款的规定丝毫没有涉及到我国刑法中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一章的任何一种犯罪。其次,要反驳的是实践中有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作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重要程序法依据的情况。再次,我们公认的那条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一条规定:“对于下列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工作:……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案、交通肇事案;……”从立法学的角度说,该规定虽然能够贯彻刑事和解政策但是法律位阶

未免过低。立法者既然已经将刑事和解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弦上之箭,就应当给这支箭一个好的发力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刑事和解的立法位阶已成当务之急。最后,对于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微罪”情况,由于其开放性较强,我认为可以适用。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

1、双方当事人的主动和解。在理论上,“刑事和解本身被认为是犯罪人在犯罪后,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及社区代表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专业法律人员充当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该方案侧重于对被害人的精神安抚和物质补偿同步。

2、交通警察介入的和解。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做出后,交警部门认为属于刑事案件但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事故的损害状况、肇事者的态度而做出撤消案件,归入和解的情况。

3、检察机关介入的和解。发生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依照自身的不起诉权力对某些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进行有选择的放弃起诉,转入和解的情况。

4、人民法院介入的和解。案件已经进入审判阶段,人民法院综合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各种因素和损害程度,社会影响,经当事人申请而将案件转入和解的情况。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1、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是否适用的问题。此处的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指的是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程序以外的和解程序。那些程序因为与交通肇事案件有着相同的法律性质,因此基本的启动方式上应该是相同的。

2、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现实操作中,“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的认定属于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当他们在认定过程中发现涉及交通肇事犯罪时,案件自然要转入立案侦查阶段。

3、交警部门能否参与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交通警察显然是有权主持交通事故的和解的。但是这里仅仅限于民事赔偿问题的和解。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上,公安机关所能做的 仅仅是在案件调查清楚之后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立即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不需要的,则直接撤销案件。

4、和解自愿的问题。交通肇事的刑事和解应当基于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现实中司法机关主动要求双方和解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这一原则,而且极其容易对被害人造成不公平的结局。但是司法机关有义务告知当事人该案件是否可以和解。

5、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无论是否实现和解都应当得到重视。但是在实务中,和解似乎就意味着对被告人而言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对被害人而言只能得到一些财产补偿。基于此种想法,有些被害人或者其亲属常会在和解协议达成之前或者协议达成后向肇事者实施报复,以平衡内心的怨气。这种行为虽然是违法的,受害方之所以会做出此种过激行为,原因还是其精神上仍然未得到真正的慰藉,虽然其在物质上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但作为肇事者的一方所受到的不应有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辜的。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

1、从量刑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我们知道刑法将交通肇事罪划分为三个量刑档次,分别是一般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除第一档次,其他两个档次的刑期都在三年以上,而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一般都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因而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刑事和解比较适宜。至于第二档次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果有减轻情节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也可以考虑适用刑事和解。

2、从犯罪情节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具有逃逸情节或者因此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不宜适用和解。否定这一情节适用和解的原因并非可能被害人或者被害人亲属怨愤较大。真正的原因在于肇事者在违反法律的恶性结果发生后仍然继续违法,其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也较大。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

1、侦查机关积极侦查原则。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应当对交通刑事案件严格立案侦查。不能以行政调查代替刑事侦查,对于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责任人是否承担责任的案件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办理,更不能超期羁押嫌疑人。

2、和解的限制性使用和和解自愿原则。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限制性使用是指:首先从立法上,严格规定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否则极容易导致刑事问题民事化的结果出现。其次,只有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和解协议的效力.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和解的申请必须是有形受害方的当事人和肇事者的主动做出。

3、检察机关主动监督原则。本类和解问题不仅仅围绕着对肇事者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受害者能否实现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的问题,检察机关还是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代表。

4、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无论是受害方还是肇事方,其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应有的保障。诉讼状态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漠视,从被害人的角度讲,被害人如果采用和解的方式结案,在和解程序中如果没能提出有效的补偿及精神抚慰要求,对受害者而言将是雪上加霜。检察机关有义务在和解程序中对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保护方式提出具体要求。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

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应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各自的诉讼代理人提出。提出和解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平等,不存在先后关系。这是因为该和解结果与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均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权利列为平等更容易使得权利得到灵活行使。有人认为公诉机关也有权提出刑事和解,但必须在查明案情、预计做出不起诉决定并充分建立在是否受理提案并启动刑事和解程序的基础上。我认为公诉机关的这种提出不应当和当事人的提出权等量齐观。公诉机关的所谓提出权更应当理解为是一种说明权。此正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询问当事人是否调解。

在该类案件的受理上,我认为只能由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最终决定或者有权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参与到刑事和解中来。我的理由如下:

1、多种机构参与到和解中来,会影响到案件和解的公正效率。很多情况下甚至只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各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权作用,但这样会使案件久拖不决。要么某些结构只是名义的参与,显然又与我们的制度设立目的南辕北

辙。而且很多和解的当事人本来是报着尽量缩小影响才和解的目的,其后果只能是把和解制度最终置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2、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权和不起诉权是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赋予的权力。每一个国家机关都需要接受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机制已经由宪法明确做了分工。如果还需要变化的话,只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来完成。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该认定书的制作过程中或者制作完成后发现有犯罪事实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仅仅是刑事立案的参考,不能是绝对依据。只有在刑事立案之后,才能开始案件的刑事侦查。目前的法律规定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这个程序,所缺少的仅仅是有些地方的依法执行。

2、审查是否起诉。当公安机关的侦查完成之后,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在听取当事人双方和侦查机关意见后,承办检察官应全面审查案件肇事方在赔偿问题上表示愿意妥协并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承办检察官认为可以适用和解机制的,提出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经审核批准的,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书。

3、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双方当事人自行沟通,进行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主动监督,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派员直接见习和解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可以由检察机关主持调解。在和解或者调解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应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和帮助。受害人一方需要聘请律师,但经济特别困难的,承办检察官可联系有关部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4、和解时,肇事方应当做出何种赎罪措施。此处,我认为应当特别强调受害方的意见,因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受害者的精神抚慰。对于有形受害方,我认为其单方面不宜做出太多的要求犯罪分子悔过道歉的具体措施。因为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未必是有形受害方真正需要的。而受害方出于自身条件提出的要求可能更符合其个人实际状态。

5、制作书面协议书。和解书完成签字后,需要承办检察官及时完成案件审查报告,提出适用不起诉处理意见,报院检委会或检察长决定。该决定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请复议一次。申请复议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有形损害方,还包括无形损害方。

6、人民法院主持或者参与交通肇事刑事案的和解。该程序应该发生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双方当事人又申请和解结案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与检察机关的操作有诸多相似之处。

7、受害方的自我救济。如果肇事方的行为严重违反和解协议的,受害方可以到检察院申请对其恢复审查起诉。经检察机关核实,检察长批准,可以恢复起诉。和解协议的事后监督工作其实在和解工作中十分的重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合法合理解决,依赖的不仅是法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还包括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备。其实,更依赖于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办案水平的提高以及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全社会对交通肇事犯罪的正确定位。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构建,只有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才能正常的运转,交通肇事犯罪比率自然可以因此降低。

[参考文献]:

[1]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 [J],中国法学,2003,(6)

[2] 冯仁强,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案件范围[J].法治研究,2007,(3):3.

[3] 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2)[4] 吴建雄.刑事和解与检察官客观义务[J].法学家, 2007,(5)

旅游消费的法律纠纷防范 篇8

旅游消费的法律纠纷防范

(刊发于中卫日报法制版2010.12.09)

案情速递:

林某和王女士8月份新婚后,决定在8月底去四川九寨沟进行蜜月旅行。为了方便出行,他们到当地旅行社报名,随团出游。但是,旅行中途,旅行社因为组团人数未达到预期人数,临时调整了路线和运输方式,将原本的单飞双卧游,变成了汽车游。为此,林某夫妇蜜月旅行的实际旅游时间被大大压缩,二人非常生气,在找到当地消协投诉时却被告知因没有合同,无法确定旅行方式,所以旅行社的违约事实无法认定。

律师建议:

根据我国有关法规规定,旅行社安排旅游者旅游时,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旅游合同。合同对旅游内容、费用、退团、合同变更以及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对合同的条款仔细阅读,对于一些容易引发纠纷的事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购物的地点和次数;住宿、交通工具的标准,餐饮的次数和标准等等。合同、发票或收据都是重要证据。游客在交纳费用后,应要求旅行社开具发票,并妥善保存。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凭证。旅游价格并非越低越好。报名签约时应明白团费价格构成,自费旅游项目的内容和价格应在合同中明示。旅行社和导游都不得强迫旅游者购物,购物活动(包括地点和次数)应在合同中明示,行程计划安排之外的购物活动,旅

游者有权拒绝参加。

消费纠纷和解制度 篇9

案例 某甲与其妻婚后7年一直未育。经检查,某甲精子活力极低。去年7月,某甲和妻子决定在某市妇产医院接受试管婴儿术,为此夫妻二人进行了精心的术前准备,花费大量金钱进行中药护理和激素促进女方排卵。术后院方告知,受孕彻底失败。某甲在诉状中说,试管婴儿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2种,第一代主要是针对女方输卵管堵塞,男方精子活力较好的夫妇;第二代主要适用对象是女方正常,男方精液有问题的患者。某甲和该妇产医院术前曾约定做第二代手术,并缴纳了5400元手术费,因此可确定双方约定的是实行第二代试管婴儿术,但妇产医院却擅自故意施行了第一代手术,从而导致手术的彻底失败,为此提出双倍赔偿医疗费用、赔偿精神抚慰金共计35000元。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医疗机构开始自负盈亏,传统的就医医院没有营利的格局被打破

首先,营利与否的判定标准发生变化,只要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与医院收入挂钩,那么,医院不管是不是福利事业单位,它都具备了营利色彩,患者花钱接受服务,与医院实际上构成了公平交易关系。因此,从法律上讲,患者花钱看病,即与医院形成消费与服务关系,患者就是消费者。

其次,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明确将医院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即使非营利性医院,只要其符合上面谈到的条件,它仍适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规定的调整范围。

第三,医疗行业的`专业性、高风险是不争的事实,但以此为借口,否认医患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显然站不住脚。患者所要求的只是《消法》赋予的各种权利,如知情权、人格受尊重权、赔偿权等,这些权利只要是花钱接受服务,即应享有。这与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风险性没有关系。

但是,一味将医患关系等同于一般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也不是很妥当,毕竟,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在医学上还有很多未被认识的领域,对一些疾病,医学专家仍然束手无策。加之患者个体差异性大,相同的诊治手段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医德好、医术高的医师所诊治的患者,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与医患双方期望不一致的结果,甚至出现医疗意外。因此,医疗活动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发生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应把所有医疗纠纷与一般商品质量或其他违规行为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完全等同、相提并论。如果按《消法》的思路,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就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对它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一定的保证――就像很多商品都有“三包”一样,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医师对于某些治疗的后果是难以准确预料的。很多时候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好转,也不能阻止它复发,这样患者就可以不付钱,或者向医疗机构要求双倍索赔,显然是不公平的。

法院在审理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时,具体适用什么法律,只能说明这一案件本身适用于那个法律,并不能说明《消法》不适用于这一领域。就像因产品质量问题损害消费者权益时,法院可能会引用《产品质量法》而不一定直接引用《消法》。这里面有一个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问题,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所有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案件审理中具体适用哪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才单指《消法》。

由于我国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很多,在这一复杂的体系内,很容易发生法律上的冲突,这里面首先有一个法律秩序问题,即法阶低的法律应服从于法阶较高的法律,如国务院有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规应服从于全国人大通过的《消法》。其次,在优先适用“下一级”法律时,“下一级”的法律不能和《消法》的原则精神相违背,如果违背了,就不适用。所以说,当《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与《消法》相冲突时,就应适用《消法》,而不能适用《条例》。目前,针对医疗纠纷适用《消法》,只是强调《消法》赋予的各种消费权利,如知情权、人格受尊重权等。而针对《消法》第四十九条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因其要求主观欺诈恶意,所以基本不会适用于医疗纠纷。

本案例中,如果妇产医院实施的确实是第二代试管婴儿术,那么即使手术失败,某甲也不能援引《消法》向妇产医院提出双倍赔偿的要求。但是,如果能够证实妇产医院故意违背术前承诺,实施了第一代试管婴儿术,存在“欺诈”的过错,就适用《消法》,主张妇产医院承担双倍赔偿的法律责任。与此类似的医疗纠纷还包括:患者看了虚假的医疗广告后就医,并要求医院承担双倍赔偿;在医院买回药品后发现为假药,遂向医院提出双倍索赔等等。(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11月6日)

上一篇:小欢喜观后感下一篇:刑事辩论的总结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