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2024-07-04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共7篇)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1

摘要:信用消费是国际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 它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消费能够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 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再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 取消福利分房制度, 也对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居民融资需求的增长, 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高速发展。因此, 我国信用消费蓬勃发展。然而, 在我国信用消费中, 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不断发生, 这与我国蓬勃发展的信用消费极度的不协调。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政府重视, 完善各项制度, 切实保护信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信用消费,存在问题,权利保护

一、信用消费者的概念

信用消费是指消费者凭借消费信用的支持以弥补自身即期购买力不足的一种消费行为。信用消费者则是指以因其偿债能力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为基础, 通过延期支付货款或缓期偿还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或商业机构处获取资金、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或其家庭生活需要, 并于将来特定时间为相应给付的个体社会成员。由此可以看出, 信用消费者和普通消费者一样, 也仅限于个体社会成员, 其所获得的资金、商品和服务也仅限于个人或家庭生活之所需, 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也是信用消费者能够获得特殊保护的重要理由。

二、信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消费信贷开始于1998年, 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了, 在这十多年时间里, 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 但是结果却不甚乐观, 不尽如人意, 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 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 银行宣传解释多, 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 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 消费信用存在风险隐患, 消费信贷不完善风险规避是市场上每一个信贷消费者以及信贷机构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风险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 主要风险有:消费者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 导致信贷风险上升;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 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作为信用消费的两大巨头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却“热”不起来。住房、汽车消费信贷金融服务不完善:手续繁琐, 效率不高;贷款额度低, 期限短, 利率高, 付现额度大;商业银行贷款的责任管理模式过于粗放;银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经营收入与成本支出不划算。另外, 商业银行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来应对。

(二)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

前面已经提到了消费信用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因素, 而其风险又存在不确定性, 因而一套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于规避风险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 (使用权) 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消费制度, 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 同时将对银行及时收回贷款提供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将必然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

(三) 信用消费者的隐私权缺乏保护。

到目前为止, 我国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征信法律, 不能对个人信用征信中各个环节涉及的隐私权保护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 当发生信用消费者隐私权在信用征信过程中被侵犯的情况时, 也缺乏权利救济的依据。考察我国隐私权法律法规的现状, 不难发现, 我国有关隐私权的立法十分散乱。虽然民法、刑法、三大诉讼法、商业银行法、律师法等都对其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但显得较为笼统和粗糙, 相互之间缺乏系统性。隐私权的立法缺乏操作性。尽管我国现行立法作出了一些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但由于这些立法并没有明确针对个人信用征信中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加以具体规制, 因此实际的操作性很低, 基本无法对个人信用征信中的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 信用消费者缺乏知情权。

信用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信用征信过程中, 是指消费者对其个人信用信息的被收集、利用享有知悉和提出异议的权利;在信用合同交易中, 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征信法律, 对于信用消费者在征信过程中是否享有知情权、对哪些事项享有知情权没有针对性的规定。实践中, 信用征信机构往往会超出业务范围或者利用不正当手段对消费者进行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利用, 还有可能对错误的信息和陈旧过时的信息留有保存, 对个人信息的损失、破坏、修改或者遗漏等问题产生安全隐患。信用消费是专业性很强的交易活动, 交易双方或多方存在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 对于任何一个需要订立信用消费格式合同、又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难进行准确判别的, 但这又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进一步选择和决策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的这种立法状况根本无法保证信用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

三、信用消费者的权利保护

目前, 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们可以对信用消费者的保护体系进行一下三方面的改善, 让信用消费的权益更加完善起来。

(一) 明确监管目标, 加强金融立法, 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条款, 增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目前, 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将“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写入了银行业监管目标中, 但还没有使用“为消费者提供适当保护”这样比较直接、更加明确的表述, 更没有专门针对信用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 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在信用消费群体中建立起教育培训体系, 用来提高对金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使信用消费者加强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在我国, 由于大部分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有限性, 一些消费者在信用消费中即使权益受到侵犯也不知道, 更谈不上维权;还有些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即使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愿或不敢去投诉金融机构。因此, 我国政府和银监会应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资, 加强公众的金融知识。

(三) 设立专门的信用消费者保护部门, 为消费者维权。

目前我国普通消费者的维权机构是消费者协会, 但对于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较高的金融消费来说, 消费者协会并不一定能为信用消费者维权。虽然银监会负有监管我国银行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 但却没有开辟一个专门为消费者维权的部门。而在美国, 所有的信用管理机构都设有消费者保护部门和专门负责消费者事务的专家和人员, 这是很值得我国去借鉴的。

(四) 监管机构应协调金融机构与信用消费者的关系, 使消费者与金融机构能够较好地沟通。

如美国的信用监管机构很多针对信用消费者的项目都是和金融机构一起合作开展的。一方面这可以增进公众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机构的了解, 更重要的在于, 这还可以增加公众和金融机构交流的机会。而在我国, 银监会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对信用机构的监管中, 而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较少。只顾及信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顾及金融机构的利益, 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建立信用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双赢的监管模式, 才是真正有效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许凌艳.工商行政管理.消费者信息全德民商法保护, 2002 (2) .

[2]徐慧娟.浅述英国金融巡视员制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借鉴[J].金融论坛, 2005 (1) .

[3]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07.

[4]陈亮.论信用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及其合法性基础[J].特区经济, 2005 (7) .

[5]蔡瑞琪.美国信用消费者保护体系简介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企业经济, 2005 (6) .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2

一中国证券市场对证券信用交易的制度需求

尽管证券信用交易具有双重性,但我国的现实则是因缺乏做空机制而使投资者被迫“用脚投票”,证券市场既丧失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又没有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因此引入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增强市场流动性,保持价格连续性,平衡证券市场运行机制

理论分析及海外的实践表明,成熟?有效的证券市场应该是一个做多机制与做空机制相互制衡的市场,并且,这种证券市场本身就具备价格稳定器的作用,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不仅不会加大市场风险,相反还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这是因为,如果能够建立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当市场过度投机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预计股市将上升,就会提前购买股票,增加市场需求,从而托住股价的跌势;而当价格的上涨过分偏离其投资价值时,空头就会寻找时机对冲平仓,增大股票的供应,使其不至于过热?正是由于多空双方不断地寻求市场价差套利,使市场趋向帕累托均衡,市场本身便具备了价格稳定器的功能,能够抑制股市的暴涨暴跌?因此,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保持价格的连续性,平衡价格的短期失调?

(二)规避投资风险,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我们知道,没有风险和市场投机的证券交易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但并不会因此怀疑证券市场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正是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证券市场才逐渐形成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虽然证券信用交易风险较大?不符合风险回避型投资者对交易方式的选择标准,但它为投资者提供了进行多样化投资的机会和风险管理的手段,能满足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毕竟,证券信用交易能够使投资者以超出自身所拥有的资金量进行证券交易,甚至可以使其在没有相应证券的情况下通过从证券公司借入证券来从事证券买卖,投资者手中掌握的资金或证券的数量不再成为制约交易规模的重要因素?这不仅使预期的交易能够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以较大的杠杆效应获得用较少资本取得较大利润的机会,既可通过“股票持仓+卖空”组合规避股价下跌风险?锁定投资收益,又可通过“股票持仓+融券”组合改善盈利水平,还可以利用融资买空的财务杠杆效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投资者抵抗股市中短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增强投资者坚持价值型投资理念的信心?

事实上,只要承认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所产生的市场均衡和功能协调机制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承认证券市场需要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就不能?更不应该否定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效性?同样道理,既然管理层一直强调机构投资者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制度及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尽可能不断地扩大合规资金进入股市,就必须考虑其投资工具及交易制度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本就稀少的优质股票随着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充凸现投资“瓶颈”,满仓持股的基金往往因股市绵绵下跌而深陷“流动性陷阱”,大大影响了基金投资的收益?在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QFII等新增资金快速入市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及投资理念的一致性进一步加剧了主流热点筹码的稀缺性,“羊群效应”不断被放大,机构投资者重仓股高度集中的市场风险特别突出?在极端情况下,将导致虚高的股价泡沫,损害市场运行效率,使我国股市变得更加脆弱?这决定了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建立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为机构投资者构筑一个有效的市场避险机制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三)增强证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促进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提高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证券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资产规模直接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而我国现有的融资渠道却因证券公司自身存在公司治理?盈利模式?风险控制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以及政府管制行为,不能满足证券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尤其是6月14日以来我国股市的持续低迷,致使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利润直线下降,自营?委托理财业务亏损严重,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证券公司以不同的方式被动退出,市场冲击很大,迫使中央银行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对证券公司提供流动性救助资金,并由此引发新的道德风险?

有鉴于此,引入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绝不仅仅是在不影响对相应股票的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借助于保证金空头交易,盘活证券资产,为证券公司提供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更主要的是通过建立一条通畅的融资融券渠道,变对证券公司的被动救助为证券公司主动去创造市场,改资金救市为制度“救”市,转变证券业盈利模式,使风险与收益状况完全取决于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改善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实现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

(四)规范地下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有效流入股市,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从理论上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金融子系统,而证券信用交易是有效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进而促进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实现金融市场均衡发展?释放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渠道和机制?因此,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基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对证券信用交易一味地持排斥和否定态度,《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证券信用交易,政府监管部门则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和文件强调证券公司不得为客户融资融券,并不断地查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行为?但是,因我国证券市场只能单向做多的交易规则封闭了市场投机正常存在?正当发挥建设作用的活动空间,造成本来可以?而且应当参与投机的投资者被排斥于市场之外?而基于利益与竞争的驱动,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市?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及向投资者“透支”?“三方协议贷款”始终或明或暗地存在且屡禁不止,并凭借其交易平台反向做空获利,使投机步入地下?走向非法,引致我国证券市场向不利于规范化市场制度建设的破坏性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证券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证券公司为了吸引客户,提高证券买卖代理业务量,增加佣金收入,往往把对客户提供信用交易服务作为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手段?

这种地下融资融券交易不仅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性过强,而且往往引起证券市场的暴涨暴跌?当监管部门放松监管时,大量资金就会涌入股市,推动股价猛烈上涨,而当加大查处力度时,又会有大量的资金从股市中撤出,导致股市剧烈下跌,并因这类借贷关系属非法,一旦发生诉讼,双方权益均不能受法律保护,从而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种状况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具有相互渗透的需要和冲动,人为割裂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和矛盾,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风险和危机?理想的办法应当是放开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管制,引入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使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一种合法?公开?透明?有序的活动,以此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信用交易的资金和证券流动渠道,变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各种暗道为明渠,规范资本流动,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和释放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实现渐进的混业经营制度变迁?

(五)提高证券市场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改进证券监管

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实践表明,只能做多的交易规则会将扩容与资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人为对立起来,形成一旦加大扩容速度和力度,便担心市场失血过多,不得不控制发行规模,放慢市场扩容的恶性循环怪圈,市场调控机制拘谨而无奈;相反,做空机制则能够使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在一个更为动态的过程中实现良性的平衡与互动,不论上行或者下行都会产生获利机会,双向操作所具有的自由度令投资获利空间趋于对称,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现有市场格局的条件下,以最低的代价?最小的市场阻力推进IPO股票发行,加大市场扩容速度与力度,使扩容与市场承受能力之间的冲突?发展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得以统一而两全?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法律制度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则是近二十来年的事,历时虽短,却发展迅猛。随着信用卡犯罪方式的增多,信用卡相关法律关系及各方利益的复杂化,现实中相关法律纠纷的不断层出,使得信用卡消费过程中涉及的信用卡的善恶意透支、信用卡挂失和ATM机非正常交易问题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分割与风险转移法律问题日益明显并尖锐。

从广义上来说,信用卡风险指的是信用卡在使用、信用卡相关的交易的过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的会给发卡机构、信用卡特约单位、信用卡持卡人等所造成的资金损失所面临的危险程度。狭义上来说,信用卡风险指在信用卡业务特殊性决定的,由于持卡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行为共存而导致的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综合考察我国信用卡法律体系,尤其是在与其他国家信用卡法律体系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信用卡法律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信用卡法律制度立法层级偏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信用卡法。综观我国现有赖以调整信用卡交易的法律法规,既没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法律作为核心,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信用卡法律体系。除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外,信用卡的相关法律规制仅见诸于民法、刑法、金融法律法规中零星的条款,且在这些已经较为稀缺的信用卡法律规范中,有些仅仅是调整普遍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对信用卡业务本身的针对性不强,这导致了使用上述法规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时,其操作性很难体现。

(二) 个人信用制度有待完善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己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等,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提供信用和提供多少信用的制度。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这将给信用卡风险控制中持卡人风险控制环节树立极大障碍。

(三) 信用卡担保制度不完善

消费信用担保缺乏法律明文規定,同时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机构。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对持卡人及其保证人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评估。

鉴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结合美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立法及制度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对策 :

(一) 健全和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法律制度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效果除了依赖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外部法律制度的供给。针对目前我国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制度和征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必须进行完善,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日益庞大的信用卡交易与层出不穷的信用卡违法违规案件,只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9 年出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通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将信用卡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集中规定于一部法律文件中已迫在眉睫。

(二)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的个人信用市场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以尽快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和法律制约的信用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和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合理分工,严格奖罚措施,以国家的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三) 完善信用卡担保制度

由于持卡人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并透支的目的为了购买超过自身即期收入限度限度的,同时要在较长的期限内还款的如高档家具等等消费品。也就是说,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给消费者时,要求用抵押、质押、担保作为还款的保证,有利于保证贷款的安全收回,是发放高额信贷必不可少的形式。针对我国信用卡发放与消费的特殊性,在采取担保制度方面,措施主要包括:

1. 设立存入保证金制度

此保证金制度不但要求持卡人向银行提供有效担保,还需要持卡人存入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此降低风险。而保证金的数额则由发卡行依据其核实的由申请人向发卡行申请领用信用卡时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评级。信用等级高则保证金可以少些,反之则较多。保证金必须由申请人在进行信用卡申领的时候需要将其事先存入,同时在保证的期间内,申请人不能动用保证金。当持卡人的信用卡账户有透支情况发生时,发卡行会立即催收。经发卡人多次催收没有结果的,就可以直接将持卡人所缴纳的保证金余额转让到持卡人的信用卡存款账户同时扣收。发卡行能够通过持卡人在事先所存入保证金的途经将信用卡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到持卡人身上。

2. 建立信用卡保险制度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4

近年来,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日益扩大、信贷品种日益丰富, 消费信贷总量增速趋于稳定, 且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5年底, 我国消费信贷总量已超过2万亿元, 消费信贷品种也拓展到10多类, 但我国消费信贷面临起步晚、信用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地区和人群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1]以至于缺乏完善的信用评分机制, 使得消费信贷没有连续交易的市场反映价格机制, 消费者的资产值与负债值均难以准确获知。同时, 我国消费信贷总量的增长与单一品种的增长不匹配, 具体表现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与其他消费信贷品种在消费信贷总量中占比的两极分化。

从地域上看, 消费信贷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其中东部占大部分, 而城镇的额度又远大于农村。虽然近些年这一差距在逐步缩小, 但是缺口仍然存在。此外, 在过去几年内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 使得全球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 而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 监管者对消费信贷行业的风险测度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 消费信贷规模的迅速发展与主客观条件制约的矛盾, 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建模观念的转变, 对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测度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献综述与测度方法

1. 文献综述

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测度早期采用信用评分方法, [2,3]如Edward Gee (1960) 的5C理论运用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业务状况等要素对评分个体进行信用评分。Edward Gee (1970) 的5P理论, 就是根据评分的变化, 衡量消费者的违约风险。而随着评分要素和评分标准的变化, 世纪90年代, Rock (1984年) 、Updegrave (1987年) 、Steenackers和Goovaerts (1989年) 分别运用“七要素理论” (债权人的关系、年收入、负债收入比率、居住与工作时间长度、住宅所有权、是否有支票或存款账户等) 、“八因素风险指标”, 以及用LR模型寻找影响信用贷款的因素, 这些都是早期信用评分模型的雏形。

最近相关的信用评分研究认为, 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货币和债务态度倾向 (Roberts等, 1999) , 如消费行为、还款态度等;人口统计变量 (Crook等, 2004) , 如收入、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业、房产拥有情况、婚姻状况等。这些因素在评分技术上的运用主要有, 线性判别、logit或probit回归, 以及运用较为复杂的人工神经网络、或遗传算法等测度方法, 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分。[4]

随着信用评分模型的发展, 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评分个体自身对信用评分有影响的行为, 即在评分模型中纳入了借款人的行为因子, [5,6]使模型能够体现消费者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如每月信贷余额、预期拖延周期等) , 从而进一步对借款人进行未来违约与否的甄别。然而, 无论是信用评分或是纳入了行为评分因子的评分测度, 都存在着“数据完整性要求高、主观因素主导、无法提供组合违约概率值”等原因, 因而在银行产业实践中运用较少。

2.测度方法

从信贷组合层面看, 主要有以下几类典型测度方法:[7,8]

(1) Credit Metrics模型。该模型是1997年美国J.P摩根与美洲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数家国际著名金融机构KMV公司在Risk Metrics的基础之, 上共同开发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称为信用度量术模型。该模型构建在资产组合、Va R等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Va R框架, 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其通过计算联合转移率以及贴现资产值, 来获得置信水平下的Va R值, 并用于信用风险的衡量,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风险量化水平及风险管理能力, 使得不同市场的信用风险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2) 宏观因素驱动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周期性宏观因素的处理, 用MCMC方法, 模拟周期性宏观因素的变动对评级联合转移概率的影响, 是一种离散化的多时期经济计量模型, 强调了宏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并用宏观因素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变动做出了解释。

(3) KMV模型。该模型将股权视为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 以股票市场交易数据为基础, 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 估计公司资产的市值和波动率。同时, 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阈值, 进一步确定借款人的违约距离, 从而获得与预期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求得公司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从公司价值角度出发, 利用默顿期权定价理论, 分析公司的财务结构、公司市值, 以及资产回报波动率的变化并确定违约概率, 从而预期并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

(4) 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运用保险精算技术, 假设单个债务人的违约概率服从泊松 (Poisson) 分布, 并将信用组合分解成不同的小板块, 每个板块的债务人都被假设为受相同系统风险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债务人可被分解到多个板块中, 且被分到同一个板块的债务人拥有相同的违约概率和相关性。进一步计算板块两两之间的违约相关性, 最终获得组合的违约风险。该模型的焦点在于度量价差风险, 关注的是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损失, 而不是关注信用价值的变化。

以上这些各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应用侧重点。本研究根据消费信贷组合的特点, 将基于期权定价理论, 提出信誉假设、纳入宏观因素, 对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测度进行研究, 用MCMC模拟技术对参数进行估计, 并进行仿真研究, 以探究该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健性。

模型构建

1.基于信誉的跳跃扩散过程

(1) 基于信誉的假设。关于信誉的假设是构建消费信贷组合测度模型的基础。假设信誉Qi包含了消费者i的所有信用评价信息。信誉是一个不可观测的随机量, 但信贷市场可利用消费者的内部或外部提供的信息, 来间接获得 (如历史信贷经历, 经济条件、信用报告等) ;同时, 信誉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是信誉严格意义上的增函数;消费者的借款申请被许可的概率也是信誉严格意义上的增函数, 一旦消费者违约, 就会形成信用污点广为知晓 (高信誉的消费者的违约成本较大) ;如果在债务到期时, 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现金还款, 那么, 他将通过额外的举债来提高流动现金, 而这一行为会降低其信誉。[9]

(2) 信誉的测度及参数估计。假设Qt的运动过程可用每期改变概率系数Ct反映, 且满足jump--diffusion过程, [10]则Qt的运动过程可用如下过程表述:d Qt=Ct× (μ+σd Wt+Atd Y) t (1) 。其中, Ct服从概率为Pc的伯努利分布, d Qt是信誉Q在t时间的变化量;μ是漂移率参数;σ是波动率参数;Wt是标准布朗运动;At是在t时期的跳跃幅度, At-N (μA, σA) ;d Yt-P (λ) , 并且d Wt、d Yt、At之间相互独立。采用MCMC模拟技术对模型进行估计。MCMC技术使用的是贝叶斯方法, 并且非常适合复杂非线性随机模型的参数估计。

2. 纳入宏观因素的测度方法

借鉴CPV模型对宏观因素的选择方法, [11]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gdp) 、失业率 (los) 、平均利率水平 (ist) 、汇率 (exc) 、政府支出 (gov) 、总储蓄率 (sav) 等作为宏观经济变量F, 纳入模型中:Si=a Qi+b Fi+εi (2)

其中, Si为消费者i的信誉价值, Qi是模拟得到的消费者i的信誉, F是消费者i受到的宏观影响的一系列宏观变量。

3. 相关系数的计算

其中, Var (Zt) 为Zt的波动率。

4. 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度

巴塞尔协议对零售信用资本需求x的置信度要求为0.999, 将其乘以LGD (loss given default) 并减去违约损失的期望值, 即可获得CR (credit risk) :

仿真研究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新模型对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测度的可行性, 同时考虑国内信贷数据可获性的限制, 从上市公司各个行业选取3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市值作为消费信贷信誉的替代, 并运用MCMC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从而模拟其信誉的波动路径, 进而计算违约率及组合的信用风险。

从Wind数据库获得各个行业30家上市公司5年的月度数据。理论上而言, 参数初始值设置并不会影响参数估计的结果, 因此, 取μ和σ为历史均值与波动率, pc-U (0, 1) 、λ=5。然后, 用MCMC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在宏观变量的选择上, 考虑到多重共线性和内生性问题, 将宏观因素设置为:GDP (gdp) 、1—3年贷款利率 (ist) , 以及政府支出 (gov) 。对信誉及宏观变量取对数并进行一阶差分后, 对3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回归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 多数公司的回归结果具有β1>0、β2>0、β3<0、β4>0的特点, 即对多数公司而言, 信誉、GDP、政府支出的增长, 会促进公司信誉价值提高。而GDP和政府支出增速提高, 预示着大部分公司会有更高的产量及更多的利润, 相应的公司就会有更高的资产及信誉价值。同时, 利率快速上涨 (即较高的贷款利率) 使公司融资更为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扩张和成长, 相应的公司资产和信誉价值就会下降。

结合以上模拟获得的信用价值, 运用真实违约概率来反求阈值。具体方法是:将模拟获得的各个公司信誉价值分别连接成折线图置于同一二维坐标系中。然后, 作一条平行于X轴的水平线, 从X轴出发由下往上平移, 一旦有折线与水平线相交则计数, 直到所计数值占总公司数量的百分比值等于真实违约率, 该水平线对应的Y值即为阈值 (经过对数取值处理) 。由于信贷违约率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较难获得, 运用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替代, 即假定真实违约率为1.67%, 而由此运用该无条件违约概率, 确定模型的阈值K约为8.13。利用该阈值对公司违约率进行预测, 测算出平均违约率为1.43%。进一步, 对信誉值Si进行差分得到波动率σ△Si, 结合式 (3) 、式 (4) , 得到了平均相关系数ρ为0.00217。从数值看, 在消费信贷行业中该值还是较客观的, 这也得益于在模型中纳入宏观因素。De Andrade等 (2010) 认为, 大部分相关系数较小的原因, 在于模型中缺少或是在因素考虑中缺乏宏观因素造成的。

根据我国历史银行资产的回收率约为30%, 设置损失率LGD为70%;风险敞口EAD (即组合的总市值) 约为15万亿元, 结合获得的违约率PD=1.43%, 将这些参数带入公式 (6) , 可得到巴赛尔协议要求 (置信水平为0.999) 下, 30家公司的组合信贷风险值为3011亿元。

在测度分析中, 主要论述了相关系数ρ的计算、相关系数ρ对整个组合信用风险测度的影响。因此, 出于稳健性检验的考虑, 对违约率 (PD) 、违约损失率 (LGD) 、组合信用风险 (CR) 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相比违约损失率, 信用风险受到违约率的影响更为敏感, 若将LGD (X轴) 、PD (Y轴) 、CR (Z轴) 置于三维立体图中, 对立体图关于面YOZ的投影是一个倒U型。

结合相关系数ρ对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度、预测的违约率和信用风险值看, 本模型的测度结果是较为谨慎的。

结论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 通过对信誉的假设和宏观因素的纳入, 结合巴塞尔协议的测度要求, 构建了测度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结构模型。该模型不仅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信用风险的来源 (即来自自身、宏观环境的影响) , 而且能动态地反映各时期信用价值的变化, 为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度提供了新思路。

从实践角度看, 虽然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结构模型较为完整地实现了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仿真测度, 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消费信贷数据缺乏的限制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评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对样本的选择、关于损失率等作了假设, 与真实的消费信贷组合特征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结合预测的违约率和信用风险值, 模型的仿真结果对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度还是较为谨慎、可靠的。

摘要:由于消费信贷具有额度小、规模大、品种多、期限灵活等不同于公司信贷的特点, 因而消费信贷组合的风险测度, 不能完全照搬默顿的公司信贷组合模型。通过构建基于信誉和期权定价的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同时鉴于消费信贷数据缺乏, 运用该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显示, 该模型对消费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度还是较为谨慎、可靠的。

关键词:期权定价理论,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组合模型,仿真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大楷, 俞艳.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 2005 (7) :45-50.

[2]石庆焱, 靳云汇.个人信用评分的主要模型与方法综述[J].统计研究, 2003 (8) :36-39.

[3]石庆焱.一个基于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的混合两阶段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 2005 (5) :45-49.

[4]吴德胜, 梁樑.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及信用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 :68-74.

[5]刘莉亚.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财经研究, 2007 (2) :26-36.

[6]贾良定, 陈秋霖.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 2001 (3) :86-92.

[7]沈沛龙, 任若恩.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 2002 (3) :32-41.

[8]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9]Modeling Credit Risk of Portfolio of Consumer Loans Author (s) :Madhur Malik and Lyn Thomas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 SO17 1BJ, 2010.

[10]Zhou C S.A jump diffusion approach to modeling credit risk and valuing defaultable securities[Z].Federal Reserve Board, Washington.D.C., 1997.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5

[关键词]垄断;反垄断法;消费者;消费者诉讼机制

一、垄断及反垄断法的立法目地

经济学中的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从实质上限制竞争的一种市场状态。由此所知,经济学中的垄断是对一种静态的状态予以规制,而非实行垄断的行为,而在现实中,法律所予以规范的垄断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垄断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所以法律中的垄断是指对市场进行实质性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垄断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所致,垄断资本通过对生产、市场和价格等方面的控制与操纵以获得利益,侵犯了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最终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有利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利于消费者的利益保护。通过有效的竞争,可以使消费者享受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而垄断的形成,垄断者可以轻易地影响市场价格,向消费者转移成本,从而使自己获利。每种垄断的形式都隐藏着欺骗消费者的危险性,是经济的停滞不前。垄断的存在危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与我国反垄断法的最终目的相违背,故而需要法律予以规制。

消费者利益的受损与违法垄断行为的关系主要有直接性和间接性两个方面,直接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其购买的商品及接受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经营的服务方式,自主购买者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而垄断的存在恰恰损害了消费者这方面的选择权。在间接性方面,主要体现在表现为对消费者福利方面的消减。垄断行为阻碍市场的有序竞争,而竞争能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扩大规模,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消费者能够享受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服务,而垄断的出现扭曲正常的竞争价格机制,垄断者通过垄断行为使消费者间接支付垄断价格,阻碍消费者享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即垄断使竞争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丧失。

反垄断法的最初目的是保护竞争,提高经济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垄断法的宗旨有所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逐渐成为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反垄断法限制企业行为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维权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作出回应,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对消费者而言,反垄断法可以弥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专项法律法规在保护其权益方面的不足。大多数国家都有这类性质的法规,这些法规从根本上禁止了那些以非法方式剥夺消费者从竞争中收益的商业做法,因为他们会造成诸如定价过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差的后果。可见,反垄断法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作用,其维护市场的竞争也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最终目的。由此可知反垄断法是指禁止反竞争的购并、联合行为的或者滥用市场支配力量行为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的总称。从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反垄断法确立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目的,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实施机制

我国目前仅在《反垄断法》第50条以“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进行原则性的赔偿规定,但仍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对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在面对经营者的垄断行为时如何更好地利用反垄断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待更完善的制度做保证。首先,消费者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起诉资格。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的“他人”也包括受损失的消费者,允许消费者私人提起反垄断诉讼,可以有效地减少来自公权力的干预,同时,消费者私人对反垄断行为拥有起诉权,可以不受政府偏好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规定,对于垄断行为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任何公民、社团组织都有资格进行公益诉讼,如美国的集团诉讼,我国可以加以借鉴,赋予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起诉的权利并建立相应的诉讼代表制度。其次,是消费者提起反垄断诉讼时诉讼费用的承担。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因反垄断诉讼案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律师费等其他费用,消费者为了个人的小额利益或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而须支付出較高的诉讼费用,这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自认倒霉,放弃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制度目的之一是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基于费用相当性原理,民事诉讼制度也应当考虑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的节省等程序利益。一般来说,程序越复杂,不仅法院工作需要更多的预算,当事人的花费也更多,二者是成正相关的,因此,就小额纠纷的权利保护而言,不应当通过复杂的程序予以保护,而应当从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通过简易化的程序予以保护。再次,是关于证据规则。消费者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专业

知识,很难按照传统的证据规则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来举证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也很难证明损害的总额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的因果联系。反垄断诉讼可以借鉴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即反垄断诉讼的原告只需提出加害者有垄断行为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垄断事实是否成立,垄断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举证责任则分配给被告承担;若被告否认其有该垄断行为,或否认其行为会造成原告提出的损害结果,则必须提供反证,否则由其承担不利的结果。最后,关于赔偿与救济方式。传统的采取金钱赔偿的方式过于单一,当个体消费者受到的损害较大时,传统的赔偿方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当受损害的消费者数量众多时,所受损害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方法由于管理和交易成本较大而效率不高,需要创制补偿消费者的其他办法。我国的赔偿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多变,而不拘泥于形式。同时也应防止消费者的恶意及循环起诉。

总之,反垄断法政策的健全不但依赖于法律规则,还依赖执法机制,仅有好的规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执法机构保证法律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合理制度的遵守。我国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在充分发挥政府执法机制作用的同时,建立起消费者实施反垄断法的机制,也必须高度重视反垄断法对权利救济的司法程序建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反垄断执法的科学性, 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8:268.

[2]西德,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祝世康、穆家骥译,商务印书馆,1983.4.

[3]英,约翰·亚格纽.竞争法[M].徐海,盛建明,席文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4]美,吉尔霍恩W.E.科瓦西克.反垄断法律与经济[M].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West Group, 2001:468.

[5]张永忠.我国反垄断法消费者实施机制的建立[OL].

[6]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M].三民书局,1992.

[7]张明华.消费者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1).

[作者简介]李虎成,西南科技大学。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 篇6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信用卡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普遍使用的金融工具。2 0 0 9年, 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金额达3.5万亿元,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突破27%, 发卡总量达1.86亿张, 使用范围由政府和企业的高收入群体逐步扩展到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 以及以家庭供给为主的大学生等无收入群体。

2008年以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 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加强和深化对信用消费拉动内需的实践和研究, 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本研究立足于珠江三角洲这个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的地区, 选择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无收入群体为对象, 研究其消费行为, 为家庭、社会和银行等各界了解大学生信用卡申办、使用等行为提供参考, 促进家庭、学校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加强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管理和防控, 呼吁各界共同引导大学生信用卡的健康使用和发展, 夯实我国的金融服务基础。

二、珠三角地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基本概况

为了解珠三角地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 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为对象, 通过网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进行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 收集大学生基本情况、使用信用卡情况、信用卡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信用卡使用对消费者的影响、还款情况、行为意向等方面的数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网站派发问卷, 该网站能够自动识别填写IP地址、填写时间和有效问卷。回收问卷后, 研究者根据填写地址再度筛选有效问卷。在两周的调查时间内, 共收到320份问卷, 经筛选后, 得到200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62.5%。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消费水平如表1所示。其中, 男女比例和受访者年级基本符合样本要求;大学生的消费和经济可支配水平主要集中在600-900之间, 且主要由父母提供, 用于基本的生活支出、约会和零食等方面;受访者中, 拥有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为36%, 持卡学生中约一半持有1张卡, 其它均有两张及以上, 且87%的学生持卡时间在2年内。

三、珠三角地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分析

1、大学生信用卡的申办行为

(1) 认知需求。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需求主要由外部刺激拉力产生, 校园促销活动、广告、朋友介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50%的学生是通过校园促销认知大学生信用卡、20%通过报纸、电视等广告知晓, 17%由朋友介绍认知。在信用卡的申办决策过程中, 52%的被访者认为, 便利性 (包括信用卡消费和还款的便利性) 是办理、考虑办理和使用的最主要因素, 提供适当的优惠服务也是吸引大学生办理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便利性和提供优惠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吸引90%以上的大学生办理和使用信用卡。

(2) 购买决策方式、决策依据、态度、偏好。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购买决策依据与对信用卡的认知渠道基本一致, 通过银行在校园内搞的活动, 占42.3%, 其次是直接去银行办理28.9%, 接着是学校附送17.5%。影响大学生对信用卡认知的因素与影响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因素基本一致。

大学生在办理信用卡时, 主要选择依据是便利性、安全、必要的信用额度和优惠服务, 这与影响大学生办理和使用的影响因素也基本一致。优惠服务是大学生对信用卡的偏好之一, 调查显示, 若有优惠服务, 将促进61.8%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 但是, 优惠服务并非是其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中, 56.6%的大学生对信用卡优惠服务并不关注。

2、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行为

(1)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个体行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后, 闲置比例较高, 27.6%的大学生信用卡基本闲置, 52.6%的信用卡使用频次在1-5次之间, 频繁使用的学生比例为19.7%, 月使用次数6次以上。办理后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控制自己的消费, 使用现金的消费习惯、使用费用和不需要使用信用卡等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使用信用卡的学生也认为, 在使用的同时也担心会过度消费, 事实上, 58%的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后消费有所增加, 增加幅度基本控制在30%以内, 以增加0-10%为主, 占30.3%, 金额为300元内。总体来看, 大学生的月消费基本控制在自己可支配消费水平范围内, 68.4%的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后仍没有出现透支情况, 有透支的学生透支额度超过500元的比例仅2.6%。

(2)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群体行为。调查中可以看到, 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群体的一份子, 使用学生卡的比例较多, 在这个正式群体中, 学校对大学生信用卡购买和持有的影响较大。在同学之间的非正式群体中, 同学和朋友的介绍和使用影响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购买和使用。在学校这个群体中, 大学生信用卡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学校对其行为的规范性影响, 同学之间的信息性影响。在这个群体行为的互相影响中, 网上购物是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0.8%的学生选择信用卡因为网上购物的需要, 而网上支付也是信用卡使用频率最高的主要功能之一, 占25%, 在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中, 我们也了解到, 因为同学之间流行网上购物风潮, 信用卡支付较为方便和时尚。

(3)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社会行为。目前, 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父母, 17.5%的大学生来源于勤工助学, 15%来源奖学金。大学生经济来源较单一, 离不开家庭和学校, 通过社会渠道, 如兼职和其它投资等经济收入基本空白, 信用卡消费的前提和需求条件较薄弱。从大学生的消费用途来看, 大学生的消费较单一, 主要是基本生活支出、学习和约会, 在与大学生的进一步沟通中发现, 这些消费行为基本发生在学校内部和周边消费场所, 信用卡的消费环境较薄弱。

3、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行为意向

虽然, 已申办信用卡的大学生对信用卡仍持积极的持有态度, 97.4%的学生将继续持有并使用信用卡, 但在整体调查样本中, 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较低, 在未申办信用卡这个大群体中, 67%的学生认为信用卡的必要性程度不高, 对申办信用卡的需求并不强烈, 仅有1名被调查者正在申办, 增持比例不大, 34%的学生正在犹豫是否办理, 65%的学生则从未考虑办理, 而提供优惠的购物活动 (46%) 和便捷的还款方式 (26%) 是吸引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重要因素, 银行信用卡的品牌、安全保障、费用、信用额度、还款周期等因素是进一步激励大学生申办的重要因素。

为找出影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意向的主要因素, 我们采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首先进行KMO样本测度, 结果如表2显示:KMO值为0.787,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 小于1%, 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3是因子分析的总方差分解表, 5个因子对应特征值大于1, 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6.8%。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在这一分析阶段将只使用要办理信用卡=从未想过的案例。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 (见表4) , 提取影响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意向的五大影响因素分别命名为“增值服务-对优惠 (0.872) 和增值服务 (0.871) 影响大;费用-对费用 (0.714) 和还款便利性 (0.624) 影响大;允许信用度-对信用额度高低 (0.768) 和还款期较长 (0.752) 影响大;使用舒适-对使用便利性 (0.735) 和样式设计 (-0.565) 影响大;提升信用水平-对建立个人信用账户, 增加自身可信任度 (0.817) 有影响大。”

4、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后行为

信用卡消费, 具有可持续性及消费后支付 (还款) 的特征, 因此,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后, 即可能产生购后冲突, 也可能形成品牌忠诚。调查显示, 持卡大学生中96%将继续使用信用卡, 且84.2%的大学生选择继续保留原卡, 仅4%的大学生选择停用和消卡。

在还款行为上, 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能够及时还款, 其自身状况—年级 (相关系数为0.1, 大于0.05) 、性别 (0.668) 、月平均可支配水平 (0.420) 、经济来源 (0.627) 与还款行为之间不认为有相关关系。

四、对大学生信用卡的消费引导及管理建议

大学生信用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卡量和交易额得到了迅速提升, 受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为进一步推动这个细分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银行等给予积极关注和支持。

1、促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信用卡是信用卡产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 相比全国大学生信用卡比例, 珠三角在其经济水平、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大学生信用卡持有量不断增长。大学生信用卡的规范使用、健康发展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认知、申办到使用, 家庭、学校、银行对大学生起到了主要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信用卡的良性发展, 要求从源头开始, 银行规范信用卡的宣传推广行为、严格审查信用卡的申办、合理发放信用卡数量;家庭引导孩子正确的消费理念、消费内容;学校教育大学生理性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方式;社会承担起提供正规、健康消费环境的责任。

2、提高大学生信用卡的服务水平

大学生信用卡是金融机构在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线策略下, 为大学生提供的特殊的增值服务, 以满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需求。然而, 目前, 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比例较低, 且存在一定的睡眠卡, 大学生信用卡的业务也主要局限在网上支付方面, 同其它信用卡相似, 吸引大学生消费主要依靠一些优惠活动。银行拓宽信用卡的业务渠道, 需要改善现有的服务水平, 提供真正符合大学生的信用卡增值服务, 如学习方面的消费内容, 更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信用卡的积极作用。

3、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理财能力

信用卡不仅提供了方便的支付方式, 它更是一种良好的消费理财工具。大学生在主要依靠父母的生活方式下, 学会消费理财, 既可以节省开支,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又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因此, 大学生自身应充分利用信用卡提供的各项服务和功能, 合理总结、计划周、月和年消费计划, 控制消费额度, 降低消费成本, 增强理财知识和能力;家庭和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方式, 帮助大学生进行消费分析, 进行理财、理性消费等教育;银行等机构提供理财等增值服务, 引导大学生信用卡的正确、理性、合法使用和健康发展, 如通过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为大学生提供消费指导和理财规划, 提高大学生的财商。

摘要:近年来, 信用卡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普遍使用的金融工具, 市场细分逐步深入, 大学生信用卡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这个细分市场开发的特殊产品。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为对象, 调查研究其消费行为, 包括申办行为、使用行为、行为意向和使用后行为, 以促进家庭、学校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加强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管理和防控。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8

[2]、范闽, 陈晓勇.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实证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9.2, No.11.1:52-56

[3]、李正钧.制约居民信用卡有效消费的主要因素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8:53-55

我国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研究 篇7

1. 解决市场失信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西方发达国家, 信用和信用管理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用经济较为成熟。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讲, 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的我国, 计划经济成分逐渐减弱, 市场经济迅速扩大, 信用交易成分也大幅度增加。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 市场的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普遍失信现象。

2. 应对政府信用监管工作/诚信评价的需要

政府的信用监管部门包括中央政府设置或法律指定的专门信用监管部门, 以及负责市场秩序的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在我国, 当前领导社会信用体系设计和建设工作而同时又具有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有“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具有经济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都在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 在建立或健全信用管理功能, 例如负责监管企业行为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目前, 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没有就信用监管问题立法,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没有出台国家级别的信用投放和信用管理相关的法规。

3. 应对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SA8000/ISO26000) 的需要

在社会责任方面, 国际上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层出不穷, 总共超过400多个 (含企业生产守则) 。现阶段来看, 较为受到关注和得到高度认可的要算SA8000标准;它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SA8000标准全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 于1997年10月发布, 是针对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国际性标准。

4.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迫切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征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等, 为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立创造环境和条件, 特别是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 解决企业内部信用制度问题的软硬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另外一方面, 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形成巨大压力;从而使得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1. 制度执行部门的建设

1.1 管理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就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来讲, 基本的出发点是: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具备5项基本功能, 设专人负责各项功能的发挥。换言之, 对于每个规模较大的企业, 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至少应该具有客户档案管理、科学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 并依此设计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构架。如果企业要广泛地发挥其他辅助功能或者扩大其职权范围, 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一般不会因为辅助功能的发挥而大量增加正式雇员人数。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入下图。

实现企业信用管理的各项基本功能的各项工作都要设专人执行, 并组成一个功能协调的团队。因此, 信用管理部门至少要设3个科室, 分别负责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服务功能。其中的商情科负责第一项和第四项两项任务。商账科主要负责实现中间的两项功能。至于授信科的工作, 其核心工作是科学地做好客户授信的工作。

1.2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对企业的信用销售和授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从信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来看, 企业信用管理的一部分工作属于“监管”性质的工作, 是强制性的管理, 也有一部分是服务性质的工作。总的来说, 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在于保证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和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等信用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保证上述功能的发挥, 信用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 有权对各有关部门的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一些协调。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是靠信用管理部门来执行, 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大部分任务也要靠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但企业守信制度的监督及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方案, 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 才能将制度建立起来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督。

1.3 业绩的考核

在传统意义上, 对信用管理部门的考核是在计划的成本水平下所实现的应收账款与销售额的比率, 它被分解为下面六个指标而实现:

DSO、逾期账款数量和时间、出现争议的货款数量、坏账冲销数量、因信用政策 (过紧) 造成的延迟订货量和赊销的人工成本。

然而以上传统议定的指标是有缺陷的, 它过多地强调了信用风险的控制, 而没有体现出对有效销售贡献的要求。因此, 除了上述六个指标之外, 还应该增加第七个指标:现金流影响分析。这个指标对信用管理部门来说更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综合全面地体现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 信用部门工作的考核应从内部信用制度实施状况进行, 具体的指标主要可参照第六章的内容进行。

2、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

2.1 制度的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 (规则) 的人做出相应惩罚或奖励, 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对于制度功能与绩效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讲, 尽管有规则 (制度) 比没有规则 (制度) 好, 但有规则而不实施, 即“有法可依”而“有法不依”往往会更糟。这是因为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 不仅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而不起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制度的不正常的预期或使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 从而使目无法纪的行为畅通无阻并愈演愈烈。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的制定更为重要。美国管理学家爱迪思说, 管理就是一个先“民主”后“独裁”的过程, 意思是说, 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员工的意见, 但一旦形成决策后就要坚决果断地去执行。因此, 严格地执行制度也是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2.2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由上文可知, 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 但制度的实施也一样重要。建设/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也是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普遍适用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 因而,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首先, 企业要使内部信用制度具有普适性, 即要保证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对所有的员工包括管理层都要公平、公正、公开, 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第二, 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 增大制度违背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加大违背制度惩罚的严厉程度, 对所有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要实施严格的追究追查制, 增大制度的违约成本, 使潜在违规者望而却步。第三, 要培养员工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守信制度的认同感, 使制度由他律变为自律, 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只有通过严格的实施的内部信用制度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使其达到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否则, 这样的制度会毫无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但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在我国,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设计方案, 守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三、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1. 制度执行的监督

为更好的管理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制度执行方面, 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负责企业内部信用信用制度的实施。而对于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对制度的实施/执行效果, 企业也应从内部加强监督和评价。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应该在信用管理制度或信用政策中给出, 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企业信用经理、主管信用部门的副总、董事会、监事会等经理人员或部门具体实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日常信用管理工作按规范化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定期考核信用管理部门的业绩。前一项任务主要由信用经理负责监督, 后一项任务则主要由企业更高层的领导负责。

2.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评价的具体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和市场效果两个方面。在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中, 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 向客户提供更为优越的付款条件是信用管理部门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还包括:信用申请审批速度、客户信用申请核准率、结构合理的客户群等。执行信用管理制度要实现的财务效果为:合理调控或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企业赊销成本,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DSO、坏账率、收款效率指数、逾期账款率、逾期账款结构和已用资本回报率等。

3. 企业守信制度评价

企业守信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外在表现为企业的资信状况。资信评级机构、征信机构、大型信用保险公司、工商局、证监会等机构或政府部门都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并用相关指标将其信用价值表示出来。虽然这些机构的评级并不全部基于企业守信状况做出的评价, 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但企业的诚信状况是他们评价企业信用价值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因此, 可以将这些外部评价的指标作为企业守信制度建设/执行状况的外部“指示器”。守信制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市场指标和政府指标。市场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指数;政府指标主要包括工商局的“重合同、守信用”评价、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诚信评价和国际上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SA8000认证等。

四、结论

我国自1996年进入买方市场以来, 信用交易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市场总体信用风险越来越大;中央政府也已经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整治我国市场的信用问题。而各地政府建立信用体系无非是要支持企业、个人和政府三个信用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无论是制度的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均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完善。这是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 研究企业信用制度问题无论是对解决市场失信问题还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探讨我国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概念、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实施/执行层面以及评价等问题, 以期为我国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管理企业信用风险和维护企业信用形象作理论上的指导。

目前,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信用制度, 因此将设计并严格实施一套科学严谨的内部信用制度作为企业管理信用风险的关键是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的。当然, 本文理论上的探讨是否能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需要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钧跃著, 2005年:《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柯武刚、史漫飞, 2000年版:《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商务印书馆。

[3]、阎世平, 2003年版:《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时代经济出版设。

[4]、波特.爱特华著, 1998年10月:《赊销管理手册》, 宇航出版社。

上一篇:注采井网论文下一篇:路桥施工的测量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