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水保制度

2024-07-08

环水保制度(通用8篇)

环水保制度 篇1

环水保管理制度

营双高速公路交安第一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环水保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按国家、交通部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做好环保、水保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委批复的环保、水保方案实施,确保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受污染和通过国家验收。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工程绿化完善美观,节能、节材和水保措施落实到位,把施工对环境、邻近单位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确保营双高速公路工程实现“三个一流”目标,做好施工期间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依照国家、交通厅及项目办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结合营双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项目部(以下简称“本标段”)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IS014000《环境保护体系》,并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监督检查,促进施工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交通厅及地方行政部门管理规定。

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范围

主要包括施工现场主体工程、临时工程的施工场地、工区驻地、施工便道、取弃土场、砂石料场及储存场、施工机械营地及其临近受影响的范围。

五、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全过程进行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测,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配合项目办、总监办、驻地办组织,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活动;接受地方、行业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指导、监督、协调、理顺与地方、行业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关系。

六、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项目必须纳入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加强生产过程中废水、废(烟)气、施工扬尘、噪音(振动)、固体废弃物(碴)的排放控制,建立目标,实现达标排放。

七、工程项目施工临时用地要节约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工程完工的同时,严格按照环保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临时设施、施工工点、取弃土场及其他施工区域范围做好环保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

八、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防止水土流失。

九、各施工队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工程特点,排查本施工队内环境保护对象、目标,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统一编制下达,环境保护项目资金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保证。

十、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部及其所属施工队。

一、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结合本工程特点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和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每个人和每道工序。

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制度

由项目部组织,各施工队实施,根据国家及省市政府的法律法规,对工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本工程的重要环境因素,针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管理方案,针对其他因素制定控制措施。

三、环境保护任务计划编制制度

施工计划中安排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方案、措施、设施、工艺、设计、培训、监测、检查等项目,计算环境保护工作量并做出经费预算。做好施工现场开工前的环保准备工作,对开工前必须完成的环保工作列出明细表,明确要求。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在生活营地设置污水处理系统,保证工地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四、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方案审批制度

(一)、施工单位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方案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单位审批、六镇高公路项目办核准后执行。其程序为: 编制施工环保方案→报监理审查→上报总监办批复→上报业主批复→正式实施→接受内部、外部环境监测

(二)、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方案的主要内容

包括: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现场围挡设计;现场工程标牌的设计;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硬化场地、道路等单体设计;现场污水处理及排放设计;粉尘控制措施;施工区域内现场市政管网和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现场卫生及安全保卫措施;现场消防措施;保健急救措施;集体食物中毒、发生传染性疾病等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五、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检查制度

项目部对本标段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工作每月组织一次自查。检查要有记录、有总结,有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限定整改措施和跟踪整改报告,并认真填写文明工地考核报表,予以保存,便于检查。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对相关人员给予处罚。

第二章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一、施工中针对环境因素采取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一)、噪声控制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机械作业时和车辆运输时产生的噪声。

1、在人口稠密区域进行强噪声作业时,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特殊情况必须昼夜施工时,尽量采取降低噪音措施,并会同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部门或居民协调,求得谅解。在人口聚集区尽量减少夜间车辆出入频率,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车辆少鸣笛、不急刹、不带故障运行,减少噪声。在夜间不安排爆破及噪音大的机械施工设备。

2、对于无明显施工场界,周围有居民、工厂、学校等人口密集区,项目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有关规定或要求,制定合理的噪声限值和工序安排。在非居民区或非人口密集区施工,施工队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噪声控制措施。

3、货场料库、生产房屋和震动设备等位置远离居住地。机械运输车辆途经居住地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控制机械动力布置的密度,拉开一定空间,减少噪音叠加。

4、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尽可能采取液压设备和摩擦设备代替振动式设备,低噪声、低振动、低排放,并采取消声、隔音、安装防震底座等措施。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确保施工噪声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5、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对于噪声较大的设备,如空压机、发电机等,应采取吸声、隔音、隔振和阻尼等声学处理的方法降低噪声,必要时设立专用工作间,以降低噪声。

6、加强现场噪声监测。采取专人监测、管理的原则,填写噪声测量记录,超过《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的,及时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

7、现场施工过程应切实采取措施,控制噪音的产生。如进场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施工过程中严禁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禁止夜间使用噪声比较大的施工机械;模板和脚手架等支拆、搬运、修理应轻拿、轻放,修理时禁止使用大锤敲打,尽量降低人为产生的噪声等。

(二)、废水控制

1、施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施工、生活污水严禁排入农田和水源。各种施工废油、废液集中储积,集中处理,严禁乱流乱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2、不得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碴、生活垃圾,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涵渠、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废弃物中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避免雨水冲刷后对地表、地下水造成污染。

3、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临时食堂及机械车辆设备冲洗所产生的污水经隔油池处理排放。定期清掏隔油池内油和杂物。

4、砂石料冲洗、砖石砌体及混凝土圬工养护、拌合站及混凝土运输设施冲洗、水磨石、电石、冷却、基础及基坑积水、地基降水、钻爆喷淋等产生的污水,须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后,并经净化处理,符合要求后排放。沉淀水用于洒水降尘或进一步处理后回收利用。

5、钻孔护壁泥浆,按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场所、方式弃置,或在工地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处理。

6、施工现场的临时厕所采取水冲式,蹲坑上加盖,并有防蝇、灭蛆措施。

7、及时清理、清扫施工现场,尤其是洒落的扬尘。保持场地清洁,避免不洁物质与大气降水接触,污染水体。

(三)、扬尘控制

1、人口密集区砂石料、土石方、建筑垃圾铲、运、装卸以及建筑物拆除等一般应采用淋水降尘,倾倒的生活垃圾或易飞扬垃圾应及时覆盖,施工现场砂石料的堆放一般采取覆盖或表面适当淋水降尘。

2、现场道路采用焦碴、级配砂石等路面,尽量避免土质路面行车,有条件的可利用永久性道路,并指定专人定期洒水清扫,防止道路扬尘。

3、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装载砂石料或土石方等,最高点不得超过槽帮上缘50cm,两侧低于槽帮上缘10~20cm。为控制车轮产生扬尘,现场车辆出入口处,应设置车辆冲洗设备,易飞扬材料运输采用淋水和篷布覆盖等措施控制扬尘。车辆行驶避免猛拐、急刹车,防止抛洒,自卸车卸料后注意关好车门。

4、工地采用集中搅拌站,由计算机控制进料、搅拌、输送全过程,在进料仓上方安装除尘器;散装水泥罐排气口应加装除尘设施。搅拌设备须良好密封,操作者注意劳动保护。

5、裸露地表在可能时,应尽量硬化或临时绿化,也可淋水降尘。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四)、烟尘控制

1、合理利用资源、能源,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工地应尽量采用消烟除尘型茶炉、锅炉和消烟节能回风灶。

2、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各种包皮等其它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的物质。

3、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要安装净化消声器,确保不冒黑烟。

4、硫磺锚固施工的储料场和作业场地设于空旷的地方,相距200m范围内不得有集中居住区、学校等,同时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的下风向处。

5、集中设置食堂,坚持油改气的方针,饮食火源定为石油液化气。

6、保证所有车辆及设备的废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若检测不合格,需严格整改直至合格。

(五)、废弃物控制

1、过期或失效的火工品交由当地公安部门处理,不得擅自处置。

2、废油料一方面,待其沉淀、过滤后用作擦拭用油;另一方面,废油及滤油残碴用作锅炉等燃油。并不得作弃置处理。

3、固体废弃物处理

本工程在钢筋加工场地、预制混凝土构件场地、房屋建筑场地等发生多处固体废弃物。各类加工场地完工后,对各类废弃物分类堆放,及时清理,以燃烧、填埋、弃运、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分别处理。施工垃圾在完工后及时清扫,按指定地点弃置或掩埋。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有害固体废物的堆放、处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六)、弃土处理

1、取、弃土场生态保护措施工程施工前,首先就弃土场向当地环保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在取得许可证后再开始弃土。

2、弃土严格按地方环保规定办理,施工过程中保护弃土四周的植被,工程竣工后对弃土场进行平整、覆盖粘土层,喷播植草,并植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3、作好施工弃土的处理措施,严格按照业主批准的弃土规划场地,合理有序的堆放和利用弃土,严禁随意堆放,避免出现影响河道行洪能力、下游居民的生活等问题。

(七)、水土保持措施

1、施工中造成的弃土(碴、泥浆)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堆放并防护,禁止随意倾倒。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并适当集中,沿河地段先挡后弃,严禁弃土进入地表水体。特别是桥梁施工中的钻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泥浆水排放,为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钻孔过程中的泥浆水先集中在沉淀池沉淀,符合要求后排放,严禁乱流乱淌。

2、施工时,安排专人对地下、地表水位进行观察,发现水位突然变化、水资源流失大时,及时向施工部门反映,改变施工方案,保证对水环境的保护。

3、施工、生活用水本着节约的原则,尤其对水池的管理,杜绝水池漏水,配设自动加水装置,当水量达到设计要求时,自动关机,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加强施工管理和临时防护措施,严格控制施工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监测机构承担水土流失监测任务,并定期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

4、施工场地排水与既有城市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明线连接,确保施工场内排水畅通。

(八)、竣工环保恢复措施

1、工程完工后应将临时设施全部拆除,当地可以利用的,可通过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的同意,协议转让。对施工场地要认真清理并收集施工垃圾运至指定的位置处理或就地掩埋。

2、工程完工后,临时租用的土地立即复耕归还。采取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表清理,清除硬化混凝土,堆放于选定的弃碴场,进行全面整地,深翻表土(约30cm),原地类型为可耕作的交还当地居民继续耕种使用。原地类为荒草地的原则上撒播草籽,恢复为草地。

3、施工便道使用前多数在路面铺设料石土方,在施工期结束后,视具体情况,第一:对于有利用价值的便道施工结束后,交给地方政府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养护,可以作为镇级、村级和林区公路;第二:对于将来无法使用的,应将铺设料石土方先行去除,恢复原有的基础地面后进行植树、种草等生态恢复措施。

环水保制度 篇2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CNKI作为平台, 以“主题”作为检索点, 检索词设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此提高检索的准确率, 并将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54篇, 文献发表时间从2005年开始, 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分析

(一) 文献作者分析

通过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的分析, 发现此领域已具有稳定的作者群引导研究的发展, 高产作者群也已形成, 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的邓大松、刘昌平,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耿永志,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韩俊江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统计的文献中, 学者个人独著的论文占到60.5%, 多人合著的论文占到39.5%。其中以两人合著的论文为主, 占总论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论文, 占总论文量的6.6%;4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1.5%。学者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 有助于深入探讨研究问题, 促使研究内容往深层次发展。

从作者所在单位机构来说, 文献的作者来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等单位。统计结果显示, 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发文量居于首位, 占到总发文量的95.7%;来自科研机构和银行的作者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4.3%。

(二) 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并代表着某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更是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得出获得国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0.5%。其中, 国家级27篇, 占论文总数的17.6%, 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级12篇, 占论文总数的7.8%;市级、院校级分别有3、5篇, 分别占1.9%、3.2%。目前的基金资助来源以国家级课题为主, 这与国家建立新农保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三) 内容分析

对论文内容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发现我国对新农保制度进行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的文献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没有异议。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 (2007) 认为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为建设新农保制度的试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提高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关键性条件;政府重视与农民意愿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观性条件;长期试点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性条件,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新农保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政府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刘昌平 (2008) 指出“老农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责任缺失。曹信邦, 刘晴晴 (2011) 认为我国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对农民养老保险账户缺口承担责任。邓大松, 薛惠元 (2010) 提出应当强化政府责任,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 使财政另行预算注资保持较快增幅, 并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 以缓解参保与享受人群倒挂带来的基金压力。当然我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新农保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 新农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 其基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基金的筹集决定了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 其筹集模式在新农保制度中处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 (2009) 认为农民养老基金筹资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国情, 最低筹资水平应该满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 资金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 并强调了土地资本收益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刘昌平 (2008) 从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资型和银行质押贷款型基金模式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 有效运营, 保值增值, 基金监管, 直接关系到自愿参保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 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农保基金具有重大意义。

4. 关于新农保试点的研究

新农保制度的试点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全国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 全国各地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试点工作。相关试点文献的框架结构大致是“现象——原因——对策”模式。通过对新农保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新农保试点工作在西北偏远地区仍然较少开展。对试点地区的研究经验的借鉴, 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5. 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保制度必须要解决与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衔接问题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农保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玲 (2011) 强调从实现政府财政补贴可持续, 农民长期参保意愿可持续, 管理运行可持续, 农民满意可持续等方面来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李莹 (2012) 等人从资金筹集的视角, 从财政支付能力、个人缴费能力、集体补助能力3个方面, 探索了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新农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续性, 就要进行严密的基金监管, 保证基金的安全;进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强新农保的经办服务能力, 简化农民参保转续手续。

(四) 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上看, 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远远少于定性研究, 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扩展和堆积。文献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了保险精算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少数研究运用了系统仿真技术、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简单动态模型、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等学科方法, 这些方法为科学地分析新农保险制度提供方法依据。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发现当前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 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 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体上看从2009年国家正式推行新农保试点以来, 各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对新农保建设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 其针对性和正确性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尽管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加快推进, 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农业人口数量的庞大, 新农保制度的真正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农保领域仍然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来, 不断加强学术交流, 共同为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玉璋.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7年第3期

[2]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 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 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第21卷10期

[4]邓大松,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 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资本收益与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创新[J].求索, 2009, 8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7月, 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机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1年3月第38卷

浙江互保病根不在互保制度本身 篇3

互保与联保模式在中国最早被用于农户间的贷款担保。之后,这个模式被很多银行在商圈、行业协会、地方商会的企业之间采用,一度被当作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经验广泛运用。银行可以借此控制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抵、质押以及担保贷款比例很低,贷款多是信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存在使得这成为可能。

但在我国,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不大,信用贷款自然只授予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一般只是奢望,互保及联保贷款则提供了一种类信用贷款的模式,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环节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该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银行通过自己熟悉的客户,将信用延伸到不熟悉的客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该产品的天然缺陷是一个联保圈子往往行业相同,经济上行时,一荣俱荣,在经济下行时,则一损俱损,呈火烧连营之势;正常情况下本应识别出的风险极易被似是而非的担保而掩盖;同一企业可能在不同银行有不同联保圈,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揭示等等。

风险分散是金融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俗称的“不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该理论为马克维茨赢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基本原理是:几乎不存在未来收益波动完全正相关的两个资产,因而对资产进行组合投资不会增加投资风险。

按照该理论,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视同为银行的“投资组合”,对不同企业投资将不会增加银行的风险。然而至今,以温州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联保大面积风险蔓延,是理论还是实践问题呢?

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是:在投资额度一定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即一组企业的总授信额度应该是组内实力最强的单户的授信额度,而非进行各户额度叠加。额度叠加的后果是,授信额度低的企业获得了授信额度高企业的额度,授信额度高的企业的授信额度也没有降低,这已经背离了理论假设。按此操作,风险不但没有得到分散,反而进行了放大。

该风险分散理论起作用的另一个前提是,互保企业的行业关联度不大。例如,食品行业与饮料行业关联度肯定要比食品行业与IT行业关联度要高。

即使这样,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通过投资组合而化解。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的办法进行回避。目前的互保,多数在同行业或上下游、同圈子之内进行,这样造成的情况往往是“你好我也好,你差我也差”,这样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效用本来就有限。现在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暴露。银行反而由于这种似是而非的担保的存在,降低了风险意识,本来不大符合标准的企业由于这个创新产品的存在而得到了授信。

此次浙江地区发生的大面积的联保问题并非互保或联保产品本身问题。在解决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该产品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种模式也为银行扩大自身的客户渠道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任何一个产品本身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关键在于执行层面,是否对产品风险有足够认识?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以及是否遵守了这样的操作规程?

环水保工作总结 篇4

项目部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落实环水保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环水保工作。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环水保辅助工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及逃生演练、三废、绿化场地、弃土场排水设施的施工等。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XXXXXXXXXXXXXXX项目经理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部主管生产的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劳务作业队队长为组员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制定了施工环境

保护、水土保持措施组织相关施工人员学习宣传国家环保、水保法律法规定期检查、监督各项环保、水保工作的落实。

二、环保方针

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现场监控、消除环境隐患、满足环保要求。

三、环保目标

坚决做到“少破环、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护、少污染、多防治”使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控项目与监控结果达到设计文件及有关规定。确保沿线景观不受破坏、河流、池塘水质不受污染、植被有效保护、高边坡得到及时绿化、防护、施工完毕的工作场地及时绿化等。

四、具体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注意效益”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1、桩基础施工

设计泥浆沉淀池:桩基础施工泥浆池设置造浆池与沉淀池在桩基础施工中产生地多余泥浆及时沉淀清理并运至指定弃浆场进行储存,桩基施工机械勤加保养维修防治漏油污染水源等。待桩基础施工完后,将泥浆池及时回填并将其恢复到原有状态,墩身施工完毕,平整场地、撒草种绿化。

2、基坑开挖、围护

基坑及时支护弃土外运:桥梁基础开挖及时对基坑进行临时支挡防护,比如深基坑使用钢板桩防护,防止基坑边坡垮塌溜塌。我项目施工的深基坑、某些特殊地点就采用钢板桩施工,加强了基坑的边坡的牢固性保证了作业人员的施工安全同时也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基坑开挖产生的土方部分用于基坑回填,平整场地弃方与多余的泥浆一道,及时运往弃土场。

3、人工挖孔桩

为防止人工挖孔桩施工时随意弃土和排水,现场专门挖设弃土坑和排水沟。严防污染周边环境。

4、弃土场

南方多雨,为避免弃土流失,污染环境或造成泥石流,我项目对各个弃土场进行了整理,降坡、挖排水沟、覆盖边坡。XXX弃土场按图纸要求及时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

5、高边坡

对已经成型的路基边坡部分,我项目及时安排进行跟进防护、做拱形骨架、绿化。现绿化面积约8.59万平方。

6、道路扬尘、有毒气体污染

施工便道最大限度地采用了既有乡村道路,避免了因填筑便道,土方转移产生的扬尘,对于新建便道施工车辆与机械经过路段,1#、2#、3#便道已硬化成水泥路面,5#便道表层铺填5cm厚碎石垫层。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及砼运输道路每天进行洒水处理,减少扬尘,降低环境污染。与XXX国道各交叉路口派专人进行清扫,确保国道路面清洁无污染。

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必须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已装载散体物料的车辆加盖帆布,车厢后板固定插销和人工座钩完 好,车厢无变形、无破损、无缝隙。土方施工阶段,主要采取淋水降尘措施。

施工现场严禁焚烧有毒、有害物质、垃圾及废弃物。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指定地点进行排放处理。

7、拌合站排污

在搅拌站选址时,充分考虑到季节风向,选择在下风向,远离居 民区并在搅拌站的进料仓上安装除尘装置,水泥、粉煤灰等粉状料罐顶部设置脉冲式降尘器,有效的控制了粉尘污染。对于多余的混凝土料通过砂石分离机进行处理,有效的控制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分离机和沉淀池相连,沉淀池沉淀水泥浆,水源循环使用,泥浆池定期进行清理,达到了节能、减排、环保的良好效果。

8、.噪声污染控制

对噪音超标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加强维修保养,在工期应许下减少夜间机械、车辆作业,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声,可采用隔音布、低噪声振捣棒等方法。桩头的凿除等噪声大的工作安排在白天进行。爆破作业时合理安排放炮时间和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调配好炸药用量,避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

9、光污染控制

对于电弧焊、闪光对焊、金属切割等造成光污染的施工部位采 取遮挡措施作业方向背对场外住宅区。

夜间施工照明背向场外住宅区并采取遮光措施。遮光外架搭设尽量提前采用密目网全面封闭。

10、其他

驻地制定管理措施,严禁人员乱倒乱排废物、废水;现场、驻地、便道各排水设施设置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疏通。

总结以上工作,如有不足之处,下一步及时进行改进、补足。

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XXXXXXXXXXXXXXXXXX项目经理部

环水保监理工作总结 篇5

一、工程概况

1.工程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内,位于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之间,是沟通东北与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亦是连结华北、华东、中南与东北经济区的纽带,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线与既有京山线并行,由天津枢纽天津站至秦山地区秦皇岛站,沿途经过宁河县、丰南县、唐山市、滦县、昌黎县、北戴河,全长257.578km。

建设单位为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铁三院。2.监理标段工程概况

监理二标段:DK69+608~DK163+918, 标段正线长93.93km。相关工程包括唐山地区的改建和联络线铁路计16.926km。主要监理内容为:路基、桥涵、隧道、轨道、通信信号信息、电力及电力牵引、房屋建筑及给排水、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等配合辅助工程及相关的全部工程内容。

监理三分部管辖范围为中铁十七局津秦客专项目部施工的津秦铁路客运专线三标段,线路总长45.432公里,合同造价52.19亿元,中铁十七局津秦客专项目部施工的工程范围全长31.48公里,合同价32.62亿元。其中桥梁26.64公里,路基4.84公里。主要包括特殊结构连续梁9联,预制架设箱梁780孔,开挖土石方70.13万立方米,路基AB组填料56.07万立方米,级配碎石3.66万立方米等。线上工程主要包括铺设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45.432公里,津秦全线正线铺轨511.264公里(无砟轨道484.464公里,有砟轨道26.8公里),津秦全线6座车站1个线路所的正线60组高速道岔铺设,CRTSⅡ型标准轨道板(25378块)、补偿板(132块)、特殊板(28块)、高速道岔板(1154块)预制任务及军粮城北站、滨海北站、滦河站、北戴河站4座车站站线铺轨。

3.客运专线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300km/h,基础设施预留350km/h条件

4.最小曲线半径:7000m,在枢纽内及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按设计速度确定

5.最大坡度:20‰ 6.正线间距:5.0m 7.牵引种类:电力 8.机车类型:动车组 9.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 10.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 11.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

12.建筑限界:按《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

4.主要工程内容 4.1路基工程 路基工

DK139+399.38~DK139+905.69,DK141+285.87~DK141+988.33DK149+799.94-DK150+593.24, DK149+799.94-DK150+593.24,共四段,合计长度4.84km,占15.3%。DK139+399.38~DK139+905.69路基段长506.31m,最大填高7.89m,基床底层以下填筑A、B组土;地基处理采用CFG桩,共67032延米。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进行堆载预压,坡面防护为采用C25拱型骨架护坡。

DK141+285.87~DK141+988.33路基段长704.37m,最大填高8.59m,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厚度不小于0.4m,基床底层填筑A、B组土,基床底层以下填筑A、B组土,每60cm铺一层土工格栅。路堤两侧边坡采用C25拱型骨架护坡,骨架内种紫树槐防护。地基采用CFG桩处理,梅花形布置,桩顶铺设0.5m厚碎石垫层。桥头过渡段垫层上浇注厚0.5m 的C35钢筋混凝土板,其他地段为桩帽结构。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堆载预压,预压高度3.0m。

DK149+799.94-DK150+593.24路基段长793.3m,最大填高7.50m,局部挖方,路堑较深,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厚度不小于0.4m,底层和表层中间设置0.1m中粗砂,夹铺一层土工布,基床底层填筑A、B组土,基床底层以下填筑A、B组土;地基处理采用CFG桩,共9692延米。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进行堆载预压。

DK151+056~DK153+902.6,长度2847m,最大填土高10.63m,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厚度不小于0.4m,底层和表层中间设置0.1m中粗砂,夹铺一层土工布,基床底层填筑A、B组土,基床底层以下填筑A、B组土;地基处理采用CFG桩,总共11.7217万米,局部路堑,路堑边坡防护为重力式挡土墙及M7.5砂浆浆砌片石菱形护坡,种植紫树槐及爬山虎进行坡面防护。

4.2桥梁工程

本线桥梁共计26.64km,占84.6%,连续梁9座。桥梁工程下部均为钻孔桩、单层或双层承台;上部结构双线桥为箱梁。夏屋庄跨112国特大桥3.871km、崔马庄唐遵铁路特大桥3.071km、金川院特大桥1.382km、北营陡河1号特大桥7.878km、榛子镇陡河2号特大桥10.015km;大桥1座0.463km(小山子大桥);(32+48+32)m连续梁1联,(40+56+40)m连续梁1联,(60+100+60)m连续梁3联,(48+80+48)m连续梁2联,(48+80+80+48)m连续梁1联,(60+100+60+100)m连续梁1联;

4.3预制梁场

本标段设箱梁预制场2个,丰润梁场,位置DK141+300,预制数量333孔;滦县梁场,位置DK153+500,预制数量447孔。

4.4轨道工程

无砟轨道:本标段共需施工无砟道床90.864单线公里,共铺轨无砟轨道484.464公里。

有砟轨道:本标段共有砟铺轨26.8km。4.5轨道板场

本标段轨道板场设置在唐山丰润,预制轨道板数量25395块,补偿板132块,道岔板1254块。

二、环水保施工监理工作重点及范围:

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施工三标位于唐山市境内,沿线地质复杂,地形地貌起伏较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非常高。为加强津秦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环保、水保工作,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制订环保、水保监理工作的重点及范围。

环水保工作重点对象为沿线的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区及学校、风景保护区、地表植被、河流水质、地表土壤等。

环水保范围包括:主体工程、大临工程、施工营地、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取弃土场、砂石料及储存物,铺架基地及临近受影响的范围。

三、环保、水保工作管理体系:

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环保、水保工程质量、防护措施、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行日常检查并给出评价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治并追踪和检查落实。根据设计环保措施和方案,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环保施工内容及其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监督落实。必须根据所监理项目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环境监理人员,并将合同条款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监理工作范围,实行全方位监理。

四、开展的环水保监理控制工作

1、督促施工单位完善环水保自控系统,在施工中按环水保要求组织施工。(1)监理工程师认真审阅、检查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在总监的领导下,督促施工单位完善环水保措施。

(2)依据有关环水保相关条款,做好环水保措施的进一步完善。(3)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查本标段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单位的环保、水保措施进行审核,以及重点审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不符合环保、水保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予批准。

(4)监理工程师对生态环境敏感点,如取弃土场,施工便道,搅拌站等的建设方案进行检查审核。

(5)审查施工单位便道、施工用电、施工用水、临时材料库的建设及布置。

(6)督促施工单位建立环保、水保的岗位职责制度并实行专人专项管理。

2、注重施工阶段的环水保工作

(1)监理工程师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批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将环保、水保工作贯彻于施工全过程。

(2)单位工程开工后,要求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由有关环水保的内容,监理工程师予以严格审查,并纳入项目开工报告批复文件中,作为环保、水保依据文件之一。

(3)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的环保、水保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环保、水保问题以通知单形式下发施工单位,并责令限期整改。

(4)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水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水保意识,使环保、水保工作深入人心,成为每个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

3、工程施工空气污染控制

①弃土场和路基、路堑开挖放炮是扬尘的主要来源,严格控制药量,作松动爆破是目前所能采用的普遍方法。

②机动车辆的行驶带来的扬尘是难以避免的,车辆限速行驶,并定期清扫道路、喷洒路面,使影响减小;装料车辆注意装载不宜过满,避免撒落途中;装料车辆应经常检修装卸设备,避免故障带来的原料损失造成空气尘污染。

③易飞扬的建筑材料堆放有序,保管到位。忌随意放置,任意抛撒;禁止在任何施工地点随意焚烧欲弃之物造成人为污染和引发安全事故。

④减小工程用地的裸露面积和时间,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和扬尘的有效方法。施工单位需制定施工的及时跟进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水污染及控制

①设备冲洗水有油类物质,应作砂滤后,进入临时沉淀池,待油污降解达标排放。

②钻孔桩泥浆中含水泥,沉淀池的清水应经测试,在PH值不大于8.5时方可排放,否则需经中和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管段经过水源保护区,因此桥墩、承台施工应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要求,使对水体的油污和泥沙污染减少到最小限度。④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有机物成分含量高,且生物指标复杂,不得随意排放或泼洒,必须经临时生化处理后排放。

⑤制梁厂、制板厂、搅拌站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需调试PH值,保证达标排放(符合地方排放标准)。

5、水土流失防护

①施工场地开挖和料场堆放及时防护,遵先防护后施工原则,并设排水沟。排水沟边坡有防护措施。

②路堤清表与两侧水沟同时进行。路堤填筑碾压到位,路拱明显,边坡脚及时清理。路堑清表与截水沟同步进行,截水沟一次挖到底脚,坡度大时需设消力坎或池,并设防护。路堑开挖按同一水平层进行,并随进度设临时排水沟与临时沉淀池沟通。保持文明的施工现场和良好的疏水系统也是工程质量的需要。

③桥涵基础开挖的临时堆放场需有临时防护措施,严禁乱堆乱放。工后余量弃土要及时稳妥处置。

④弃土场宜慎重选址,做好防护和疏水工程。弃土场的堆放需层层压实,使用完毕及时复植或还耕。需复植的其外观效果应与原环境协调。

⑤改移道路,临时便道严格遵守与地方达成的协议,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改移道路按相关道路工程规范施工,便道退役后恢复地貌达到复耕复植要求。改移河道需考虑水文特点作特别设计,设计须经相关部门审批,规范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6、生态环境控制要求 ①生态保护是施工工程必须遵守的施工行为。施工中严禁乱挖乱砍。

②工程项目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水源保护区、风景区的影响。应严格按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项目建设要求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施工保护措施,使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7、目前管段内环水保现状及存在问题

①管段内排水系统已按设计要求施工完成,满足排水要求。②管段内声屏障已按设计要求施工完成。

③管段内路基防护工程(拱形骨架、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片石护坡、绿化等)已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完成。

④管段内存在的问题:四处弃土场到目前为止因地方阻工还没有按照设计全部整治完成;施工栈桥还没有按照协议拆除;部分梁场因地方阻工机械设备不能撤场,至今没有完成复耕;施工便道部分使用没有进行复耕;桥梁底下由于栅栏没有施工完成,地方弃土及建筑垃圾等较多没有完成整治。

五、环水保总体评价

津秦客专二标项目监理站对管段内施工单位上报的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和环水保施工方案按照审批程序认真把关,做好事前控制。

严格对原材料、构配件、半成品进行见证与平行检测。对声屏障、排水系统、路基防护工程等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对大临工程(铺轨基地、搅拌站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对存在问题严格按要求督促整改。强化施工过程控制,确保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取弃土场专项环水保措施 篇6

一、工程概况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LBAMSG-3项目总承包管理部第八项目部(以下简称“本分部”),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白疙瘩(蒙甘界)公路(阿拉善盟境)是北京至乌鲁木齐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连接内蒙古西北部、甘肃北部和新疆最为便捷的公路通道。路线起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经青山、额济纳旗,止于蒙甘界白疙瘩,路线全长约930km,本合同段长267.454 公里,本分部桩号范围为K784+000-K824+000,全长40KM。

路线呈东南西北走向,沿线戈壁平原平坦、开阔,地面轻微起伏,戈壁微丘区地面高差在 30m 以内,沿线残丘呈馒头状。在木伦河两岸分布有胡杨林和农作物,其余路段植被稀疏,植物类型主要为梭梭、白刺、琵琶草和红柳等灌木。地面表层大多为第四系上更系统洪积砂砾层覆盖,是区内砾质地带。

一、管理目标

1.取、弃土场地选址审批率达到100%;

2.取、弃土场地使用及恢复方案设计、实施率达到100%; 3.取、弃土场便道使用扬尘及噪声污染达标率达到90%以上; 4.取、弃土场及便道边坡水土流失控制比在1.5以下。

二、管理措施

1.项目全线需要变更的取、弃土场地选址必须经过同当地政府及土地所在地牧民协商同意后,报国土局审批同意后方可变更,未经审批不得擅自选定取、弃土场,进行弃渣作业。

2.加强取、弃土场便道管理,减少扬尘及噪声污染;并进行边坡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影响。

4.加强对取、弃土场的排水设计,确保取、弃土场安全使用。5.严格按照弃渣作业程序进行弃渣,分级整平、压实,保证渣体稳定。

三、取、弃土场设置原则及考虑因素

1、取、弃土场设置原则

取弃土场设置的总体原则为“取弃土场应考虑尽量减少对坡面植物、河水流向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绿化和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恢复植被或覆土造地,防止水土流失。取弃土场尽可能布设在公路视线以外”。

2、取、弃土场设置考虑因素

(1)取、弃土场设置既要便于采取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又要满足工程路基和桥涵等弃渣的需求,同时也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便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2)取、弃土场时设置除要考虑工程需要和地形地质条件外,还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取、弃土场要多选在距离施工区域较近的山间汇水面积相对比较小的小沟谷,不能对行洪汇水没有影响;

(3)取、弃土场设置要尽可能的合理利用荒地,并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取、弃土场尽量设置在拟建项目附近,尽量缩短施工便道,减小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四、取、弃土场环境影响分析

1、取、弃土场占用耕地,将对土地所有者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2、取、弃土场沟口附近,或者沟口下方有居民房屋,存在安全因患;

3、若取、弃土场靠近居民点,施工机械噪声和扬尘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4、取、弃土场施工便道附近如有居民点,施工车辆噪声和扬尘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5、临近河流的取、弃土场,或者利用河道高滩地,如果防护不善易导致弃渣进入河道,产生水土流失;

6、取、弃土场场地内干沟,在暴雨后水量增大,可能会冲刷弃渣进入河道,产生水土流失;

7、取、弃土场新修便道施工,将影响和破坏山脚植被;

五、环境控制措施

1、取、弃土场的临时性防护

由于工程中的弃渣土体结构被严重破坏,且排放时大都是进行松散堆置,因此抗冲性极差,如不对其采取一些临时性防护措施,一旦降雨或上游径流下泄,将会导致强烈的土壤侵蚀,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等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发生。因此,在弃土、取、弃土场使用前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临时性措施对其进行防护。弃渣之前,应首先在取、弃土场上游沿等高线设置截水沟(存在一定的纵坡),两侧设排水沟,截水沟将上游来水引入取、弃土场两侧的排水沟,并由排水沟将其排入下游河道,从而避免上游来水对弃土和弃渣的直接冲蚀。必要时在排水沟汇入下游河道之前应设置沉砂池,以阻留径流中携带的泥砂。

2、靠近河道的取、弃土场,弃渣前应先在靠近河道一侧修建挡墙,然后再弃渣,弃渣由下至上,粒径由大到小,分层压实;

3、取、弃土场内小有干沟的取、弃土场,弃渣前应在先设管涵或盲沟连通,防止暴雨后洪水冲刷弃渣;

4、对于周边有居民点的取、弃土场应严禁夜间施工,定时对取、弃土场洒水降尘;

5、对于旁边有居民点的取、弃土场便道应禁止夜间运输渣土,定时对便道洒水降尘;

6、满足工程需要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便道规模;

7、弃渣前后严格实施环评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临时防护、工程防护和绿化恢复措施:

(1)取土前,先将场内质地较细的表层砂土(含地表结皮)剥离后集中堆放。在取土过程中,适宜采取分块分层开挖,开挖坡面坡比为1:4。取土、采石完毕后,在K784+000-K824+000范围内,回填混合灌草籽的表层土进行植被恢复绿化,最后进行碎石压覆;对其余地段表土回填后采用碎石压覆的措施自然恢复。

(2)植物措施

取土、采石完毕后,在K784+000-K824+000范围内,选用当地适生的灌草籽混合表土、少量水覆填表面,灌木种选用梭梭、骆驼刺,草种选用马蔺,灌草混播比为1:3,播种量为30kg/hm²。

(3)临时措施

剥离的表层土集中堆放于场地内不影响施工的一角,堆高控制在2.5m以下,边坡坡比为1:2,堆土周边设袋装土临时拦挡,堆土表面进行苫盖。

六、监督检查

新农保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综述 篇7

新农保制度, 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为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国务院在总结以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础上, 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 (2009) 32号]》。计划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 旗)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研究农村老龄化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课题中不得缺少的重要主题, 当李绚指出了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1]时, 刘庚常在对中国人口的研究问题上也指出, 由于低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 导致城市年龄结构年轻化, 农村“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比重不断增加, 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突出的问题, 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2]。站在陈淑君认为的观点上, 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呈逐渐增长态势已开始显现, 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客观上加剧了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的难度[3]。

1.2 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刘晓梅在分析传统养老这一问题上归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主要是依靠土地、家庭和自我养老, 她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保障功能、家庭保障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传统养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4]。同样分析这一模式的丁少群也提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政府不断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迫使失地农民的数量增加, 因此, 他建议为能使这些土地被征用农民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3]。而刘芳却认为, 传统养老模式发生改变主要是农村青壮年一味追求自我价值而日益淡化了传统家庭观念美德, 逐渐失去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才使老年人的家庭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和挑战[6]。这一观点, 撇开了政府行为的约束, 将重心引向农民自身, 此思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1.3 新农保的优越性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二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这也是新老农保之间的主要区别。另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最大亮点在于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模式, 该账户模式具有福利性质和保险性质, 实现了社会保障理念的转换, 即由残缺型的社会保障理念到普惠型的社会保障理念的转换, 同时又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应关系, 明确了责任主体, 这也是新农保替代老农保的根源所在。

新农保的优越性正说明了老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 正如陈长民认为的1992年政府推行的老农保制度存在问题一样, 他认为老农保的基金筹集完全由农民自己缴费的模式实际上类似于农民的被迫强制性储蓄, 老农保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强制性的缺乏, 最终使农村保障变为一个“个人储蓄保险”, 失去了“社会保险”的应有之意[7]。邓大松、谢圣远、钟建威在研究新农保的过程中也同样提出老农保制度的个人储蓄模式, 认为养老金既不能实现代际调剂, 也不能实现同代人之间不同收入者之间的调剂, 因此他们认为老农保缺乏社会保险的共济互助性[8]。而从骆德春对老农保制度分析上看, 他指出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缺乏保障和激励机制[9]。激励机制问题的提出开创了研究新农保问题上的新领域, 给了我们在日后研究新农保发展问题新的启迪。

2 政府行为表现之一:制度设计

2.1 实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来看, 笔者发现新农保制度的存在问题成为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如林梅红和曹勇在同一个问题上分别指出了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以及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导致有些法规无法在农村运作, 甚至形同虚设。这种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际表明我国对农村保障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被遗忘的领域, 这些都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而薛惠元和王琴对政府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提出质疑, 比如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采取的政策倾斜。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忽略了东部地区新农保财政补助负担较重的省份, 而且忽视了中西部地区内部地方财政实力的差异[10]。陈淑君也讨论有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内容, 指出是全国性指导政策和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 才导致各地模式不统一, 试点缺乏操作层面的根本原因[3]。

2.2 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议对策

黄闯认为, 由于新农保制度是在旧农保制度无法有效发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的, 所以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避重复旧农保制度的缺陷。同时, 他强调要加强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坚持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多元化, 妥善处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统筹[11]。李绚也建议,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要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 建立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

段美、欢佩君、赵亮亮一起讨论了新农保制度的发展模型,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为核心, 兼顾贫富农民, 集体养老为补充,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来完善新农保制度。并建议应当尽可能地发挥每一种养老方式的长处, 避免其短处, 使之协调发展, 做好农村的养老保障工作[12]。

仇凤仙、沈雅君从另一面考虑了新农保制度完善的问题, 他们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基于克服农村老年贫困的制度安排, 是农村社会福利中最基本的保障制度, 因此政府在考虑制定新农保的新措施时应当倾斜更为贫困的少数群体。这一思考方向, 在重点中把握中心, 不失为好建议[13]。

3 政府行为表现之二:财政扶助

3.1 财政扶助存在问题

多数研究者在分析政府财政问题上只是蜻蜓点水的指出, 基本没有做具体的数据支持和完整的现象表述, 但在政府财政扶助欠缺的问题上, 也是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看法。如向建、欧书阳指出的因村民的养老保障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不发达和村民个人收入不高才导致实施新农保政策的困难[14]。和罗纪东在探索新农保参保率问题上提出的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有些地方为实现高参保率而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 这种做法不仅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还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政府应当制定措施防范财政问题[15]。

3.2 加大财政投入

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农保政策中, 多数学者纷纷建议应从加大财政投入入手, 如林梅红、赵殿国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同的建议观点, 都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 认为政府财政投入才是新农保制度创新的核心。并提议在各试点中首要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刘昌平、谢婷和曹文献、文先明都站在公共财政的角度上提出政府应当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逐步加大政府财力支持,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壮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支撑基础, 并以多种方式尽快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并认为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财政补贴机制就是政府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一项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手段, 是政府“关心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4 政府行为表现之三:监督管理

4.1 基金管理方面

4.1.1 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在基金管理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基金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正因如此才导致农村社会养老的参保率下降。如张昆玲等人、庞博、白佳玮、王鹭、杨阳、赵殿国都认为, 现行基金管理的治理结构不利于基金风险控制, 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汤晓阳则认为, 新农保基金的经办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原因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员等才是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农保基金的科学管理和多样化运营的需要[16]。

4.1.2 重视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问题上, 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基金的安全问题上, 如张帅梁、张毅等人指出, 随着新农保试点的扩大和推开, 应逐步提高基金的管理层次, 这样有助于基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 防止比较贫困的地方财政挪用或克扣新农保基金。

4.2 宣传力度方面

4.2.1 缺乏有效宣传

针对宣传问题, 众多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因素展开研究, 一是如宋建新、朱晓东指出的新农保在宣传政策、工作发动的初期阶段, 很多农民对此还持怀疑态度, 宣传工作尚未到位。二是如罗拾平提出的相关部门和村干部未能深入群众, 宣传新农保政策不到位, 未对新农保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是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和参保缴费档次较低的重要原因[17]。

4.2.2 加大宣传力度

受新农保的宣传方法单一和局限性, 笔者通过文献的阅读, 总结了加大宣传力度的两点措施方法, 如向建、欧书阳建议的针对政策宣传的不到位的问题, 当地政府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有必要通过影视、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讲解[14]。和王章华提出的要加强基层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让村民深刻理解该政策, 并进一步知晓相关政策以及执行程序, 积极监督政府的行为[18]。

5 对现有文献的观点评述

1) 推行新农保制度, 并不意味着只有新农保才能保障亿万农民的养老问题。从新农保研究的内容看, 缺乏对其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的探索和思考, 至少忽视了福利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存在。可以在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福利型和救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 或将福利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的实施方案相结合展开试点, 只要能为农村老年人养老事宜出谋划策, 就应当大胆尝试, 努力创新。

2) 《指导意见》规定,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性质上接近公共物品, 成为农村范围内的准公共物品。就这一因素, 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下列情况:

首先, 由于基础养老金不需要农民自己缴费, 一些农民工年老以后会选择回乡养老, 以便能够免费领取养老金。针对这一点, 农民工在60岁之前不用任何费用也能领取养老金, 无疑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因此, 从公共物品的视角出发, 政府应当在财政补助范围里设定除外条例, 防止个别群体“搭便车”现象, 体现公共物品具有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原则。

其次, 由于新农保参保的对象没有贫富之分, 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对参保对象一视同仁。基础养老金来自财政税收收入, 用税收发放养老金给高收入群体不仅是一种社会浪费也没有体现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政府应当把有限的财政支出用在最需要的低收入人群上。建议改革现有新农保参保对象的限定, 可以采取对低收入者给予最低个人缴交限额, 对高收入者要求全部缴费的做法, 以实现社会再分配方式来减少贫富差距。同时, 应尽量避免同一群体重复获得各种养老保险资源的可能性, 减少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负担。

最后, 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基础养老金, 还要承担50%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补贴, 双重的资金负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 甚至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 继而阻碍新农保的正常实施。建议地方财政应当因地制宜的来调整补贴比例, 或及时向中央上报本地区的财政情况, 切勿为了高参保率而不顾地方的财政现状。

3) 很多学者在研究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并认为导致“空巢老人”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儿女不尽孝道等家庭观念导致。但很少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是否正是因为新农保的实施才使“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比重增多。新农保的实行, 虽使大部分老年人在晚年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但有些子女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对老人的赡养, 他们认为老人每个月有固定的养老金足以满足生活所需。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新农保的实施引致了儿女对老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遗失。所以, 在新农保实行的过程中, 政府也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新农保只是老年人的养老所需的最低保障, 老有所养离不开儿女的关心和孝道。

4) 面对试点阶段的新生事物, 新农保的实行覆盖太多的监管面, 很多学者只是针对基金管理方面和宣传方面来研究探讨, 缺少了监管的全面性。如对养老金发放的金融机构就缺少实质性研究。目前发放养老金的金融机构涵盖了四大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 一些商业银行会不会挪用养老金进行投资而擅自延滞养老金的发放问题很少受到关注。因此, 银行如何处理养老金、国家如何规范和监督各银行养老金发放问题等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性问题。

6 结论

农民群体分异与新农保制度评价 篇8

关键词:农民;群体分异;新农保;制度评价;受益状况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5-0121-08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目前,新农保已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作为新农保制度的保障对象,农民对该制度的评价可以反映新农保实施的整体效果,同时,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高低也是影响该项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研究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新农保试点推行以后,学界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新农保试点起始阶段,主要是总结分析新农保试点的进展、成效及问题[1~2],之后集中对新农保政策进行了探讨[3~4],其中,研究者重点关注新农保的财政及筹资机制[5~7]。随着新农保的进一步推广,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8~9]。不仅仅是新农保政策本身,新农保在农村基层的推进[10],以及农民/农户的参保意愿及行为也成为重要的实证研究方向[11~14]。遗憾的是对新农保制度农民/农户满意度或评价的研究却极少,肖云、刘培森[15]以及柳清瑞、闫琳琳[16]曾对新农保满意度进行研究,李放、黄阳涛[17]对新农保实施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仅有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区分已享受养老金的群体与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满意度或评价的差异。已享受养老金的群体与适龄参保群体之间,无论是群体特征还是受益状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也应该存在差异。因此,现有研究的缺憾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性。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测定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孔镇农村居民开展的问卷调查。孔镇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中部

基于学术规范,本文对所涉及的乡镇名进行了技术处理。,辖3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全镇现有人口12.8万人,版图面积1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余亩,水面积21300亩。研究之所以选择孔镇,一是因为孔镇地处中部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内陆农村;二是因为孔镇所在的黄梅县是我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早在2010年10月便开始推行新农保试点,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之时,当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已发放一年多,农民也已经较好地感受到了新农保的作用,因此可以较客观地评价新农保制度。本次调查从孔镇抽取了4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

2011年12月中旬,由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组成的调查团队赴孔镇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收回率为98.2%。根据研究设计,剔除具有缺失变量的问卷,剩余问卷343份。调查样本体现了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大量转移后的村庄人口特征:从性别构成方面看,男性占39.4%,女性占60.6%;从年龄构成方面看,平均年龄为55.271岁,标准差为13.199岁;从文化程度方面看,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占36.2%,小学的占31.8%,初中的占24.8%,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占7.3%;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看,非常好的占42.3%,比较好的占27.4%,一般的占17.5%,比较差的占11.1%,非常差的占1.7%;从政治身份来看,党员的占9.3%,群众的占90.7%。

3.变量测定

(1)因变量。本文的自评因变量以“总体而言,您对本地新农保制度有何评价?”这个问题来度量,农民的回答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因为选择“很不好”的仅1人,所以这里将“不太好”和“很不好”进行合并,形成“不太好”项。

(2)自变量。考虑到农民的个体特征、收入状况、亲子关系、政策认知及参保情况均可能会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因此,本文选取了五个层次的13个自变量。所有变量的具体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问卷调查发现,认为本地新农保制度非常好的样本占21.9%,认为比较好的占36.7%,两者共占58.6%,认为本地新农保制度一般的样本占35.6%,而认为不太好的仅占5.8%。应该说农民对本地新农保制度倾向于做出正向的评价。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1.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分析

模型1为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反映个体特征的5个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3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年龄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年龄越大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变量均在10%的统计水平上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政治身份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影响表现在:相对于非党员,党员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

反映收入状况的2个变量中,收入来源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收入水平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社会救济、低保金、养老保险金等其他收入来源,以务农和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

反映亲子关系的2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居住方式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子女孝顺与否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相对于未与子女住一起的农民,与子女住一起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相对于子女不孝顺的农民,子女孝顺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

反映政策认知的3个变量除新农保待遇与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的认知外,其他2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民越了解新农保,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制度评价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民认为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

反映农民参保情况的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农民是否参保并不影响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

2.群体分异下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分析

在新农保推行时,处于16~59周岁的农民为适龄参保群体,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而年满60周岁的老人则无需缴费,可直接领取养老金,也即这一群体是直接受益群体。统计结果显示,处于适龄参保年龄(16~59周岁)阶段的样本与已享受新农保养老金(60周岁及以上)的样本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已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样本更倾向于正向评价新农保,60周岁及以上样本中认为新农保制度非常好的达31.3%,远高于16~59周岁样本的16.3%。为了更清晰地辨析适龄参保群体和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差异,本文将依据样本年龄分组进行条件分析,再将其他自变量引入模型,得到模型2和模型3。

(1)影响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分析。模型2显示,当农民尚处于未受益状况时,也即处于适龄参保阶段时,在所有进入方程的变量中,显著影响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变量有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政治身份、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和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在模型1中显著的变量,在模型2中仍然显著的有年龄、政治身份、收入来源和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4项,而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子女孝顺与否、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4个变量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这4个变量的显著性在适龄参保群体中消失了。不过,在模型1中不显著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变量却在模型2中显著起来。

这些变化与适龄参保群体的群体特征相关。这一群体年龄相对较轻,并未开始享受新农保养老金,而需要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养老保险费。因此,这一群体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便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相对年轻的农民对养老问题的考虑较少,距离享受养老金的时间较长,所以对新农保制度的切身体会不深,对政策的持续性往往也比较怀疑;同时新农保本身的保障水平偏低,可以说是完全达不到年轻人的预期,所以年龄较小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会相对较低。而相反年龄较大的群体,距离享受养老金的时间较短,缴费的年限也并不长,受益预期的不确定性较低,因此对新农保有相对较高的评价。在适龄参保群体中,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民,对自己生命的延续更有信心,从而可以在有生之年获益,所以对新农保评价越高。另外,农村中新政策的推行往往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往往首选党员干部成为执行政策的带头人,在新农保政策的推行中也仍然是这样。处于适龄参保阶段的党员群体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相对较多,对新农保的惠农特性认识比较清晰,又因为特殊的政治身份,所以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相对一般群众要高。

适龄参保群体中,相对于社会救济、低保金、养老保险金等其他收入来源,以务农、打工以及个体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对新农保的评价更高。处于适龄参保阶段的农民欲将来享受养老金,需要交纳养老保险费,以务农、打工以及个体经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收入来源比较稳定,支付新农保保险费的能力相对较高,所以相对于以社会救济、低保金、养老保险金及子女供养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对新农保评价要高。同时,在适龄参保群体中,家庭收入越高,承担新农保保险费的能力越强,保险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低,对自己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小,因此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

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变量属于对新农保保障能力的评价,新农保的保障能力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较低层次的保障能力,即新农保仅仅是对当地贫困老年人口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个层次为较高层次的保障能力,即新农保的保险待遇可以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21]。虽然适龄参保群体尚未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是基于个人生活预期,一般并不认同新农保较高层次的保障能力,但是却承认新农保较低层次的保障能力。因此,如果适龄参保群体认为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较大,则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也较高。

(2)影响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分析。当农民处于已受益状况时,显著影响其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变量有:身体健康状况、居住方式、子女孝顺与否、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新农保养老待遇与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的认知、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影响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与影响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在模型2中显著的年龄、政治身份、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变量,在模型3中不再显著。这与已受益群体的群体特征关系紧密:已受益群体无论年龄大小、何种政治身份、收入来源是什么、收入水平如何都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享受同等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因此,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差异不明显。

已受益群体与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共同的影响因素仅有身体健康状况和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2个变量,但是身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反而越高。可能因为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人对新农保的需求越急切,新农保对其的作用更像是“雪中送炭”,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可能对新农保有更高的期待。同时,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低层次保障能力的认可,同样影响了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

对于已受益群体,显然亲子关系方面的变量与其关系更加紧密,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劳动能力急剧下降,其养老已基本依靠家庭,最主要的是依靠子女的供养,因此,亲子关系对其养老质量影响巨大;而处于16~59周岁的农民一方面可能子女尚未成年,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自己劳动能力尚强,需要子女供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亲子关系对其养老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型3显示,相对于未与子女住一起的老年人,与子女住一起的老年人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相对于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子女孝顺的老年人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在新农保起步阶段,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较少,仅能在较低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福利,老年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子女的供养。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的养老金待遇对于亲子关系良好的老年人来说是“锦上添花”,然而对于亲子关系较差的老年人,子女供养的难度较大,所以更期待较多的外部供养,显然新农保的养老金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亲子关系较差的老年人对当前新农保制度的评价相对亲子关系较好的老年人要低。

在已受益群体中,政策认知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老年人对新农保的惠农特性有越清晰的认识,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也越高。与适龄参保群体不同的是,老年人不仅关注新农保较低层次的保障能力,更关注新农保较高层次的保障能力。新农保待遇与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差距变量显著负向影响了老年人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即认为新农保待遇与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差距越小的老年人,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也越高。这与60周岁及以上群体已处于养老阶段不无关系,新农保待遇水平关系到了其切身利益。与适龄参保群体大多尚没有对养老有切实感受不同,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更关心新农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程度,他们对新农保有更高的利益诉求。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基于对湖北省孔镇343个有效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本文运用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农民对新农保制度倾向于正向评价,这说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新农保是认可和欢迎的,这是新农保能够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已受益群体相对于适龄参保群体更倾向正向评价新农保,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适龄参保群体是新农保参保缴费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才有利于保证新农保的参保率和基金筹集的可持续。

第二,总体来看,农民的个体特征、收入状况、亲子关系、政策认知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农民的年龄越大,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也越高;相对于非党员,党员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相对于社会救济、低保金、养老保险金等其他收入来源,以务农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相对于未与子女住一起的农民,与子女住一起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相对于子女不孝顺的农民,子女孝顺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更高;农民越了解新农保,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农民认为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

第三,影响16~59周岁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与影响年满60周岁已开始享受养老金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深刻体现了不同受益状况群体的特征。影响适龄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主要为个体特征和收入状况,政策认知中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认知变量的影响也显著。也即在适龄参保群体中,农民的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好、是中共党员、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打工和个体经营、收入水平越高以及认为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影响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制度评价的因素主要为亲子关系和政策认知,另外个体特征中身体健康状况变量的影响也显著,但是方向与对适龄参保群体的影响相反。也即在已受益群体中,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差、与子女一起居住、子女越孝顺、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越高、认为新农保待遇与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越小、认为新农保在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越高。

基于研究结论,这里认为要提升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不同受益状况群体的特征。适龄参保群体是新农保参保缴费的主体,其对新农保制度较高的评价将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应积极拓展这一群体的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已受益群体虽然已不再缴费,但是其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会影响其子女及其他农民群体对新农保的判断,所以不能忽视这一群体。应该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倡导孝文化,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加大对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提升新农保制度在这一群体中的知晓度。最后,无论适龄参保群体还是已受益群体对新农保制度的评价都受到新农保保障能力的影响,新农保不仅要具备较低层次的保障能力,还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保障能力,这就需要政府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能力,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及政府缴费补贴标准,鼓励农民尽早参保并选择较高档次缴费。

参考文献:

[1] 卢海元.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

[2] 苏东海,周庆.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2010,(9).

[3] 邓大松,刘远风.制度替代与制度整合:基于新农保的规范分析[J].经济学家,2011,(4).

[4] 丁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 曹信邦,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0).

[6] 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省会城市四个县区的改革试点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 何晖,殷宝明.“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与筹资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

[8] 钱振伟,卜一,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仿真评估: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J].经济学家,2012,(8).

[9] 钟涨宝,聂建亮.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探讨——基于农民参保行为选择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3,(6).

[10] 聂建亮,钟涨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基层路径——基于嵌入性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1] 张朝华.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珠海斗门、茂名茂南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6).

[12] 吴玉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主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10).

[13] 张红梅,马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新农保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4] 钟涨宝,李飞.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2,(3).

[15] 肖云,刘培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16] 柳清瑞,闫琳琳.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省市农户的问卷调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7] 李放,黄阳涛.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三县为例[J].晋阳学刊,2011,(6).

[18] 陈东,赵丽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满意度调查与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

[19]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 赵元凤,柴智慧.农户对农业保险赔款作用的评价——基于内蒙古500多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2,(4).

[21] 钟涨宝,聂建亮.农民的养老保障观念与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上一篇:自负盈亏合同范本下一篇:王婷 我与森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