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制度

2024-05-23

新农保制度(共12篇)

新农保制度 篇1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村民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意义重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全面推开, 但在新农保试点中,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 直接影响到新农保制度在农村的全面贯彻落实, 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进而影响到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笔者就济宁市县、村、农户三个层面展开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一、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基本情况如下

1. 济宁市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状况

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状况,90%以上选择了对新农保政策了解较少。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 我们看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农民, 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的情况不尽相同。从性别来看, 男性总体上比女性了解得多一些;从年龄段来看, 年轻人比老年人了解的多一些。

2. 被调查者参加新农保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都参加了新农保,其中,45岁以上100%参加,30-45岁90%参加,16-30岁的参加比例最少,只有75%;有参加的原因中大致选择---等年龄大些再参加、担心政策变化和自己有积蓄认为没必要;参加新农保最主要原因,58%选择了认为参加了有好处,9%选择了为使老人免费领养老金,11%选择了村里要求,22%选择了看别人参加也就参加。通过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不仅年轻一代缺乏参保热情,而且3成左右的参保人员并非是自身积极主动,而是由于其他因素参保。

3. 已参保者选择投保档次的情况

在被调查人中, 愿意缴100元的人最多, 比重占到23.5%;愿意交200元的,占20%;愿意交300元的,占21.5%;愿意缴600元及以上的最少, 比重仅占11%。从性别角度看, 愿意缴200元以下的女性多于男性, 愿意缴300-500元的男性多于女性。愿意多缴费的男性比重高于女性。从年龄段来看, 40岁以下的年轻人要比41—59岁的中老年农民更愿意选择较高的缴费标准。从经济收入角度看, 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 选择缴100元、200元的居多, 比例超过60%,而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 选择缴200元以下的不到40%而选择缴300-500元的人数则高达60%以上。总体上分析,经济收入状况是影响选择投保档次的最重要因素。

4. 对新农保的总体评价

对于“您认为参加新农保是否有必要”,近70%的人选择了一般,约20%的人选择了有必要,只有10%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没有人选择没必要;对于“认为现在每月最低多少养老金可以让您感觉养老不存在困难”,约80%的人选择了300-400元,约20%的人选择了600元以上,没有人选择200元以下;对于“参加新农保后, 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33.5%选择了不能及时领到钱,37%选择了物价上涨但待遇不能提高,29.5%选择了政策变化;对于“您最希望通过哪种途径实现养老”,38.5%的人选择了自我储蓄,22%的人选择了暂时没有考虑,13%的人选择了商业保险,只有26.5%的人选择了新农保。根据分析结果来看,农民大都认为基础养老金标准较低、个人账户回报率低,担心不能及时领到钱、担心政策变化等等,对依靠新农保养老还存在疑虑,这种疑虑在被征地农民和经济不宽裕农民中尤为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一项亘古未有的普惠制的农村养老政策,新农保制度的推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它同时作为新生事物,试点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民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新农保政策从有差距、有选择的制度安排到完善的社保体系建设,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应当通过试点积极探索完善制度的办法,为将来实现制度全覆盖积累比较成熟的经验。

二、新农保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1. 新农保制度设计未能建立政府的激励机制

座谈讨论和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结果都显示, 农民参保缺乏主动性,年轻农民参保率偏低, 这与新农保制度设计未能建立政府的激励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一,制度中规定“多交多得”,但政府并没有多补。缴费标准规定了最低为100元,最高为1000元。调查结果显示,参保人选择200元以下缴纳标准的接近50%。缴费标准过低,有可能导致农民到达领取年龄后,其待遇标准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目的。农民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在调查您认为现在每月最低多少养老金可以让您感觉养老不存在困难时,80%的人选择了300-400元,20%的人选择了600元以上,没有人选择200元以下。农民普遍的经济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如果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行多缴多补,农民也就不会做出与自身需求相矛盾的选择了。同时,限制农民最高交费标准,也存在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调查中也有部分经济收入较高农民表示希望提高缴费标准。

其二,制度中只是原则性规定“鼓励长期缴费”,但在实施中并没有具体的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年轻农民缺乏参保热情,认为45岁以后参保也不晚。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和嘉祥县试点工作的实际相一致,2009年,嘉祥县作为济宁市唯一被国务院正式批准的试点县,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底,该县已把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新农保参保人员累计45.87万人,参保率占适龄参保人群的96%,其中,嘉祥县45周岁以上参保人群已经做到了全覆盖,30-44周岁的参保率也已达到98%,16-30周岁参保率只有86%,远远低于全县综合参保率。制度设计未能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保热情是导致参保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基金管理层次低,保值增值困难

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目前的试点是按县级单位进行的,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基金保值增值能力非常薄弱;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被严格限制,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目前,国家还没有任何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运营的保护性和优惠性政策。仅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这些钱的收益率太低了,2010年CPI是3.3%,2011年3月已经达到5.4%,4月达到5.3%,相比之下存款利率就等于是负利率,等于是贬值的。基金的不断贬值是当前基金面临的最大的安全风险。收益率尤其是个人账户收益率过低,农民长期缴存意愿将大受影响,最终影响新农保的可持续性,将无法保证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和社会长期稳定。

3. 社保制度城乡分割,养老保险关系无法异地转移接续

我国社保制度的城乡分割,使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续接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全国社保基金90%以上以县 (市) 级统筹为基础,社保分割情况严重,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难在打工地享受到同城待遇或市民待遇,“落户”养老的愿望很难实现,因此极有可能造成最终回户籍所在地养老。根据现行制度设计,只要符合条件,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享受城镇养老保险还是新农保。但是新农保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保,因此,不得已选择新农保的返乡农民工,实际上是降低了自身的养老保障水平。

与此同时,新农保本身也存在无法异地转移接续的情况:长期在异地进行农业生产或务工的农民,他们中有一些不想返回原籍,希望在居住地参保, 但是按照目前国家的新农保政策, 他们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才能参加新农保,对于他们来说,回户籍所在地参保, 既费时间又费钱,非常麻烦。新农保制度试点中这种养老保险关系无法异地转移接续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居住在外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新农保和其他保险制度的转移续接以及本身的异地转移续接,是目前新农保试点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4. 被征地农民养老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民的特殊群体,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农保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土地被征用后,被征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收入减少且不稳定。对大部分被征地农民而言,在土地被征用之初,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征地补偿安置费逐渐“坐吃山空”,一段时期内,他们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社会困难群体,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济宁市自1999年以来,因城市扩建、项目建设、采煤塌陷等原因,被征地面积不断增加,据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室在2007年调研数据,全市因土地被征用和采煤塌陷共涉及被征地农民113.79万人。为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济宁市于2008年3月在任城区薛口村启动被征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薛口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村里大量土地被依法征用,该村先后出现了几批被征地农民。自2007年3月,薛口村建立政府补贴和集体出资的筹资机制,首次由政府一次性补贴每人800元、村集体一次总投入11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按照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就开始领取养老金。2008年、2009年又分三次为被征地农民交纳养老保险,共计300多万,使保障对象的月领取标准从最初2007年的53.7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220元,远远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标准。

由于薛口村拥有其他被征地村镇所不具有的壮大的集体经济,因此薛口村的这一经验对全市其他地区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问题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当前被征地农民养老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政策落实进展不平衡, 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险人数占被征地农民安置方案的比例较低, 应保未保人数仍较多。调查发现, 个别乡镇被征地村农民没有参加基本生活保险。2006年国家出台政策, 要求对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 但各地政策执行力度小, 只有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如京沪高铁工程, 按国家政策执行。地方项目特别是工业园区, 征地要么不经人事、劳动部门, 要么以租代征根本不办手续, 执行政策无从谈起。部分地区2005前被征地, 征地资金已用完, 养老保险无配套资金。早期被征地农民利益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又与近期被征地农民利益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

(2)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农民无力缴纳保障费。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在很多地方,即使是按照30倍的最高标准给予补偿,仍然无法使相当部分农民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被征地农民,对拿到手的征地补偿费,大多用于家庭开支,无力缴纳保费,无法保障自身养老权益。同时,那些文化程度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的农民,不仅无力缴纳保费,其当前生活也逐步陷入贫困。

(3)财政所需承担的资金压力较大。根据应保未保被征地农民人数按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及计提风险准备金估算,与现有财政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和风险基金额相比,资金缺口很大。

三、完善新农保制度、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建议和对策

1. 对参保农民实行多交长交多补,制度设计应激发农民热情

政府应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缴费标准实现不同补贴,多交长交多补;应提高最低缴费标准,放宽最高缴费标准。以此来激发低年龄层次农民和有经济能力农民的参保热情,使他们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参保,也能够积极主动续保。更大程度发挥新农保作用,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

2. 探索基金保值增值途径,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

要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比如,新农保基金在投资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年金的管理方式,我国市场化运营下的企业年金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而且基金保值增值效果显著,很好得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良好经验启示政府应该加强新农保基金投资的政策引导,适度放宽投资渠道。当然,在适度放宽投资渠道的同时,应当通过限制投资比例和投资限额的方式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再比如,可以把基金投资于大型公共工程、公共设施以及公益建设项目等市政债券,这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 明确政府在实现农民“老有所养”中的责任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无论是推行实施新农保制度,还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养老权益,都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额度,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条件增加补贴,使农民养老待遇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并随着整个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来保障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出资部分必须率先到位,对难以当年支付到位的部分,可以考虑分若干年均衡支付,但必须列出财政每年定量注入的计划,确保资金不留缺口。

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严格土地征用审批制度,实现对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征地费应比照接近的城镇基准地价,根据当地区位、环境、产出、交通、人口等因素进行市场修正,从而评估出合理的征用价格。实现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以替代现行隐形的、不等价的征地补偿方法。在充分满足被征地农民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保障他们有能力为自己支付养老保险金。

4. 尽快建立大一统的社保制度,逐步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把被征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纳入新农保制度体系当中,与新农保利用一个操作平台。同时应加快研究制度整合,制订全国统一的政策和操作实施办法,建立一个打破城乡分割的大一统社保体系,使之适合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不同社会群体,切实保障农民“老有所养”权益。而要真正推行实施大一统的社保制度,还要逐步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养老基金全国统筹。

为保障大一统社保制度的推行实施,中央地方应共同努力,尽快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保电子平台,将更加有利于社保转移的便捷、安全和高效。

5. 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农民“老有所养”步入法制化轨道

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社保领域的综合性大法,它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以法律为支柱的社会保险时期。《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一些基本制度,但同时存在一些授权性、框架性的规定,因此,要真正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才能最终为我国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做好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有效遏制社保基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其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作用,授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劳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权和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履行情况监督权;再次,完善司法诉讼途径。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今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提供法律规范与法律保障,保障农民“老有所养”步入法制化轨道。

新农保制度 篇2

——基于海门市的问卷调查

农民朋友: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课题研究,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的基本情况,并着重调查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以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政策建议。

考虑到60周岁是划分能否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年龄,我们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问卷一针对60周岁以上的村民,问卷二针对60周岁以下的村民,请您根据自己的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问卷。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分感谢您的合作!

问卷一(适用于60岁以上)

1、你的性别()A、男 B、女

2、你的文化程度()

A、未接受过教育 B、小学/初中 C、高中/中专/技校 D、大专 E、本科及以上

3、你的年龄()

A、60-64岁 B、65-74岁 C、75-80岁 D、80岁以上

4、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

A、自己的劳动收入 B、子女的提供C、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D、自己以往的积蓄E、其他()

5、您的儿女除了给您现金外,还()A、给予大量的实物支持,能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

B、给予少量的实物支持,能满足自己的部分衣食住行

C、在物质上,几乎没有其他支持

6、以您目前的经济状况,您认为您在当地的老年人中属于下列那种情况()A、经济上很宽裕

B、经济上比较宽裕 C、钱基本够用 D、钱不太够花 E、经济上非常紧张

7、您对新农保了解多少()

A、十分熟悉 B、知道基本情况 C、只知道养老金发放标准 D、不清楚

8、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新农保这个政策的()

A、政府或村委在村内的公示、宣传

B、亲戚、朋友、邻居的介绍

C、报纸、收音机、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

D、不知道有这一政策 E、其他:______

9、您是否参加了新农保()A、是 B、否

a、如果您没参加新农保,原因是()A、自己养老有保障,不需要 B、认为参不参加无所谓 C、不知道 D、其他______ b、如果你参加了新农保,请继续回答:

10、您现在领取的养老金标准是______元/月。

11、您认为当前的养老保险金发放对您的影响是()

A、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B、提高了自己基本生活水平

C、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影响

12、您对当前新农保政策的评价是()

A、国家的好政策,是尊重农民的体现,十分满意

B、只是对农民的低水平保障,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其他______

13、对于新农保,您最关心的是()

A、新农保政策能不能持续下去

B、养老金标准会不会提高

C、养老金能不能足额发放

D、其他______

问卷二(适用于60岁以下)

1、你的性别()A、男 B、女

2、你的文化程度()

A、未接受过教育 B、小学/初中 C、高中/中专/技校 D、大专 E、本科及以上

3、你的年龄()

A、24岁以下 B、25-34岁 C、35-44岁 D、45-60岁

4、以您目前的经济状况,您认为您的收入水平在当地农民家庭中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上层 B、中上层 C、一般 D、中下层 E、最底层

5、以您目前收支状况,您认为您目前在经济上()

A、经济上很宽裕 B、经济上比较宽裕 C、经济上非常紧张

6、您对新农保了解多少()

A、十分熟悉 B、知道基本情况 C、只知道养老金发放标准 D、不清楚

7、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新农保这个政策的()

A、政府或村委在村内的公示、宣传

B、亲戚、朋友、邻居的介绍

C、报纸、收音机、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

D、不知道有这一政策 E、其他:______

8、您是否参加了新农保()A、是 B、否

a、如果您没参加新农保,原因是()A、自己经济宽裕,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养老

B、已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

C、对新农保政策能否真正起到养老保障作用不信任

D、没有钱缴纳养老保险

E、不知道新农保政策 b、如果你参加了新农保,请继续回答:

9、您参加新农保是否出于自愿()

A、自愿 B、政府部门强制要求

10、您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

A、十分熟悉 B、知道基本情况 C、只知道养老金发放标准 D、不清楚

11、您目前的缴费金额为________元/年,在缴费水平上属于()

A、最低档 B、中低档 C、中档 D、中高档 E、高档

12、您认为缴纳养老保险是否对您生活增加了负担()

A、几乎没有影响 B、稍微有影响 C、必须减少其他支出来缴纳养老保险

13、您认为参加新农保对自己未来养老的影响是()

A、是保障自己未来基本生活的必要条件 B、能对自己未来的养老的重要支撑之一 C、影响很小,只能对未来养老的起到补充

14、您希望自己养老时最主要的依靠是()

A、自己年轻时的储蓄 B、子女给自己养老 C、养老保险 D、土地养老E、其他______

15、您对当前新农保政策的评价是

A、国家的好政策,是尊重农民的体现,十分满意

B、只是对农民的低水平保障,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其他______

16、对于新农保,您最关心的是()

A、新农保政策能不能持续下去,会不会有大的变动

B、养老金标准会不会提高

C、自己以后在异地就业定居时,能不能带走 D、其他______

新农保制度 篇3

北海市银海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伍耀丽:创特色,让新农保工作早出成效。

北海市银海区新农保试点工作被列为2010年北海市十二件为民办实事之首。我们主要采取了五大举措:一是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把新农保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区四家班子领导及区直部门挂钩镇联系村点工作机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农保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以奖代拨”,由区财政对各镇及所辖村(社区)按完成工作任务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工作补助经费,进一步提高了各村(社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例会制度,并通过现场办公会、区长约谈各镇镇长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新农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四是建立通报、报告制度,实行周报制。以通报促进度,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比、赶、超的工作氛围。五是及时总结推广新农保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通过从集体收入中为未满60周岁的参保村民每人每年代缴200元新农保保费,使亚平村率先实现了新农保参保全村覆盖;一些乡镇积极发动当地企业为村民代缴保费,拓宽保险费征缴渠道,使部分村组实现了参保全覆盖;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突击月活动等等。

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钟郡强: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阻,确保新农保工作顺利推进。

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是全国新农保工作试点。我们采取“三招”破解难题。招数一:把新农保工作列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任务分解,层层考核。招数二:确保有机构、有地方、有人员、有经费办事。一是增加人员。八步区增加区级农保所编制3名,乡镇(街道)劳保所增加编制1名,安排26名社会保险协管员到各乡镇专门从事新农保工作。昭平县专门从村官中招录30名工作人员从事新农保工作。二是提供办公场所。八步区在社保大楼专门安排100多平米的农保办公区,昭平县本级由政府出资在县城街租用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用于农保经办机构办公,两个试点的乡镇均设专门办公场地。三是解决好必要的工作经费与落实好新农保上报补助资金。招数三: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组成工作队,县(区)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县(区)政府与乡镇签订责任状,任务到基层、到人。二是持之以恒宣传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宣传大动员与和风细雨式的入户串村宣讲相结合,让新农保政策入村入户、入心入脑。三是强化督查,政府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督查行动,掌握动态,推动开展。四是适当激励。对完成工作好的乡镇部门,县(区)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武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献武:找准方法,突破难点,走规范管理道路。

武宣县切实把新农保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好抓实,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工作机构,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30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为全县各乡镇配备11辆五菱小车作为新农保公务专用车。招聘了5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县乡农保经办机构,在人、财、物上确保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调查摸底和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全县从县、乡抽调专人到村屯逐家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各村屯的农户家庭人口、基本状况、参保意愿等,并建立起了相应的档案。在新农保试点工作过程中,做到边调查,边立档,边记录,边核对,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同时建立,确保信息不丢失,建成全县新农保档案信息互联互通的双层共享平台。在工作中,我们还注重加强新农保信息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管理。在新农保试点工作信息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我县组织十个乡镇开展了新农保档案评比表彰活动,采取了乡镇档案统一集中和现场综合评比的方式,对十个乡镇的档案工作进行排位,并对前6位的乡镇给予物质上(即奖金)奖励,进而激发各乡镇进一步做好档案规范管理的积极性,让参保农村居民的档案真正发挥“跟踪一生、服务一生、记录一生”的作用。

融水苗族自治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柳荣: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主动服务,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保试点工作。

“新农保”制度研究文献分析 篇4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CNKI作为平台, 以“主题”作为检索点, 检索词设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此提高检索的准确率, 并将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54篇, 文献发表时间从2005年开始, 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分析

(一) 文献作者分析

通过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的分析, 发现此领域已具有稳定的作者群引导研究的发展, 高产作者群也已形成, 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的邓大松、刘昌平,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耿永志,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韩俊江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统计的文献中, 学者个人独著的论文占到60.5%, 多人合著的论文占到39.5%。其中以两人合著的论文为主, 占总论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论文, 占总论文量的6.6%;4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1.5%。学者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 有助于深入探讨研究问题, 促使研究内容往深层次发展。

从作者所在单位机构来说, 文献的作者来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等单位。统计结果显示, 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发文量居于首位, 占到总发文量的95.7%;来自科研机构和银行的作者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4.3%。

(二) 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并代表着某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更是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得出获得国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0.5%。其中, 国家级27篇, 占论文总数的17.6%, 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级12篇, 占论文总数的7.8%;市级、院校级分别有3、5篇, 分别占1.9%、3.2%。目前的基金资助来源以国家级课题为主, 这与国家建立新农保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三) 内容分析

对论文内容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发现我国对新农保制度进行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的文献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没有异议。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 (2007) 认为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为建设新农保制度的试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提高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关键性条件;政府重视与农民意愿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观性条件;长期试点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性条件,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新农保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政府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刘昌平 (2008) 指出“老农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责任缺失。曹信邦, 刘晴晴 (2011) 认为我国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对农民养老保险账户缺口承担责任。邓大松, 薛惠元 (2010) 提出应当强化政府责任,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 使财政另行预算注资保持较快增幅, 并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 以缓解参保与享受人群倒挂带来的基金压力。当然我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新农保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 新农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 其基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基金的筹集决定了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 其筹集模式在新农保制度中处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 (2009) 认为农民养老基金筹资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国情, 最低筹资水平应该满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 资金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 并强调了土地资本收益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刘昌平 (2008) 从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资型和银行质押贷款型基金模式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 有效运营, 保值增值, 基金监管, 直接关系到自愿参保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 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农保基金具有重大意义。

4. 关于新农保试点的研究

新农保制度的试点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全国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 全国各地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试点工作。相关试点文献的框架结构大致是“现象——原因——对策”模式。通过对新农保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新农保试点工作在西北偏远地区仍然较少开展。对试点地区的研究经验的借鉴, 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5. 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保制度必须要解决与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衔接问题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农保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玲 (2011) 强调从实现政府财政补贴可持续, 农民长期参保意愿可持续, 管理运行可持续, 农民满意可持续等方面来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李莹 (2012) 等人从资金筹集的视角, 从财政支付能力、个人缴费能力、集体补助能力3个方面, 探索了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新农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续性, 就要进行严密的基金监管, 保证基金的安全;进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强新农保的经办服务能力, 简化农民参保转续手续。

(四) 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上看, 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远远少于定性研究, 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扩展和堆积。文献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了保险精算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少数研究运用了系统仿真技术、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简单动态模型、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等学科方法, 这些方法为科学地分析新农保险制度提供方法依据。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发现当前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 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 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体上看从2009年国家正式推行新农保试点以来, 各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对新农保建设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 其针对性和正确性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尽管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加快推进, 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农业人口数量的庞大, 新农保制度的真正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农保领域仍然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来, 不断加强学术交流, 共同为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玉璋.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7年第3期

[2]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 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 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第21卷10期

[4]邓大松,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 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资本收益与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创新[J].求索, 2009, 8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7月, 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机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1年3月第38卷

2011新农保工作 篇5

一、动员会议:

1、会议时间:拟3月15日前后;

2、出席对象:包村干部、村居书记(或主任)、会计;

3、议程:分管镇长动员、劳保所业务辅导、镇主要领导提要求,拟兑现2010扩面补助(1元/人),落实2011年任务,出台考核办法。

二、时间安排:

2011年3月16日—3月31日。

三、具体操作:

1、发放宣传资料、安排宣传车; 2、2010年参保对象及领取人员公布到村,根据名单收费(2010年未参保人员一律到镇集中办理);

3、镇劳保所人员到村宣传、动员和督查,逐日公布进度;

4、先收保费,随后开据,与论证同步(关于论证:

1、2010年已参保,2011不参保的,其符合条件父母停发基础养老金,后补的,其停发部分不补。

2、2010年已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有符合条件子女未参保的,必须到镇补交,否则停发并追回冒领金额;

3、2010年已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本人同时享受城镇职工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一律停发并追回冒领金额)。

四、考核办法:

1、完成任务的村居,给予600元补助;

2、超额完成任务的取前三名,分别再给予1500/1000/500元奖励;

3、未完成任务的村居,按完成情况扣减绩效考核积分;

宝鸡“新农保”纪事 篇6

距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好两个月,陕西省宝鸡市官员的欣喜已经明显减弱。他们如今的想法是,如何在进行3年试点后,从国家的大试点计划里得到更充分的支持。

根据9月4日公布的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三种相结合的筹资渠道。而政府补贴既补贴农民缴费,又补贴农民的养老金。农民60岁后可月领基础养老金55元。

全国试点的这个“新农保”模式,正是来自宝鸡。从2007年开始,宝鸡有216个村的老人已经可以“凭证领钱”。到2009年,则在宝鸡市境内推行了“全覆盖”。参保农民已达116万人。

国家人保部部长尹蔚民2008年在宝鸡考察时说,宝鸡“新农保”试点具有推广价值,“可以说是财政出小钱,为农村办一件大实事。”

事实上,在决定全面启动“新农保”之后,如何用“小钱”办“大事”已不只是宝鸡官员考虑的事情。宝鸡的“新农保”故事,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全国各地上演。

独创“两头补”模式

2006年初,刚调入宝鸡市劳动保障局的赵文贵,接手了一项特别任务一“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此时,宝鸡的“老农保”已整整停滞了八年。

1992年,宝鸡市随着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启动了“老农保”试点,尽管在全市12个县区大力推广,参保人员却只集中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学校学生,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低。截至2006年,全市累计参保人数只有12.6万人。

经历半年的研究,赵文贵和同事们认为,“老农保”最大的问题是财政补贴没跟上。这一结论经过上级领导认可,反映在当年11月出台的《宝鸡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对所有交纳养老保险费的农民,缴费部分由财政补贴40%或45%。

继而,已担任农保处处长的赵文贵就接到一项新任务:“争取年底前拿出办法,解决宝鸡其他农民的养老问题,目标是全覆盖。”

宝鸡市市长戴征社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农村养老一直是让市里头疼的问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后,他感觉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必须有“政府参与”。

但是,对于由政府发放补贴来实现“新农保”,宝鸡市的领导层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在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较慢的情况下,宝鸡作为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西部城市,大范围搞财政补贴,太过超前。

也有人认为,“新农保”有很大风险:“老农保”更像一种商业行为,“新农保”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刚性的,一旦做了就退不回来。”

为了统一意见,“新农保”被上升到“认识层面的问题”。戴征社说,经过几番激烈辩论,领导层最终达成共识,“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市,一年搞建设几十个亿,也不是花不起钱。核心就是领导层对新农保要不要做,要不要下决心的问题。”

在2007年3月出炉的第一份“新农保”意见稿中,政府不仅要在“进口”即农民参保缴费时,给予补贴,还要在“出口”即农民年满60岁、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时,再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补贴。

“之前各地要么只补进口,要么只补出口,这么补是第一例。”赵文贵说,这种模式很快受到国家人保部的关注。

后来,根据国家人保部农保司司长赵殿国的建议,基础养老金被调至60元。而在戴征社看来,这样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整个政策设计过程中,始终潜伏着一种担忧:地方财政能否承受得起。

贫困县的争夺战

在宝鸡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杨天明的印象中,“新农保”确定后,外界确实有过不少质疑,“有些专家直接说,它只是看上去很美。”

根据宝鸡市劳动保障局联合财政部门的调研和预测,宝鸡市若在2012年实现新农保全面覆盖,财政预计每年提供缴费补贴3000万至5000万。每年需政府财政养老补贴1.8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

“每年拿出两亿就可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是很值得。”杨天明说,有不同意见的市领导在看到这个结果后,态度有所转变。

不过为了稳妥,在2007年的第一次试点中,宝鸡决定先选择一个县进行整体试点。而且必须是贫困县,“最穷的地方能推得开,其他就好说了。”

当年6月,正当市里为“动员哪一个贫困县先开展‘新农保’试点”斟酌不下的时候,宝鸡两个贫困山区县太白、麟游的书记、县长连夜赶到了市里,同一天到劳动保障局和市长办公室“公关”。

当时市长刚刚吃完晚饭,正在打乒乓球。两县领导不好意思进去,一直在门外守着。市长打完球,刚进办公室,两县领导就抢着上前汇报,并且当场跟市长拍胸膛,一定把“新农保”做好。

以太白县为例,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520万。“因为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县内基本没有工业和矿业。除了少量能源工业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加工企业外,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太白县农保中心主任张志维告诉本刊记者,每年国家向太白转移支付约2.19亿资金。

不过赵文贵说,“新农保”在制定过程中,向各县都征求过大量意见,所以各县领导对“新农保”情况已非常清楚。

县领导最关注的是,在“新农保”结构中,市里出“大头”。特别对贫困县,在基础养老金补贴这块,由市里拿45元,县上只拿15元。

两县领导的积极态度,让市里一时难以抉择。2007年7月1日,“新农保”试点在太白、麟游两县同时启动。

7月6日,太白县在最穷的焦家山村先行试点。不到十天,全村参保率达到87%,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全部参保。后来太白县的总体参保率不仅超出预期的80%,还提前一个月完成缴费。

“在太白全面推行后,县级财政一年投入大约100万,市级财政投入300万。这种负担还不是太重。”张志维很自信。

太白县的试点效应引起了上级的关注。2007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宝鸡市列为首家“全国新型农村和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

人口大县的呼声

鼓舞之下,宝鸡将经济情况稍好的凤县纳入试点,但在出口部分的财政补贴负担上,由市、县各负担一半。此后随着试点继续推广,以太白县为代表的“被照顾”模式、包括凤县在内多数县的“不照顾”模式并行。

“不照顾”的县区不久就发出了“减负”的要求。“2009年初,到各县一走访才了解到,原先按照对半分的模式,在小范围还行。随着试点大规模推开,县里压力太大。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县,比如凤县、陈仓区。”杨天明说。

这种压力甚至让一些经济不错的人口大县也感到“承受不起”。岐山县农保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斌告诉本刊记者,岐

山县一年总的财政支出在4.5亿,单是发放党政机关工资,一年就要支出3亿左右。

该县如果实现全覆盖、100%综合参保率,就要投入1800多万,“已接近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岐山县副县长武勇超表示,县里的财力还是相当紧张,自己分管的教育、农业、卫生各方面都需要县财政的支持。“继续按‘对半分’模式走,县里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于是,宝鸡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全部调整为县级财政承担15元,其余由市级财政统筹解决。“要想全面推行,必须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如果不调整政策硬性推,就脱离实际了。”赵文贵解释说。

如此,宝鸡市内所有县区,从2009年开始全部按照太白县的财政分担模式,享受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待遇”。这次调整,让岐山县等人口大县的领导,松了一口气。武勇超特地算了一笔账。“按照对半分的模式,一年下来光是出口补,县财政就要投入1440万。调整后,减少县级财政支出720多万。”

对于市级财政不断增加的压力,戴征社表示,这跟宝鸡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有关,“市上财政好一点,县上财政弱一点。”

“政策调整之前,去年财税收入77亿,地方财政收入为23.9亿。全市整体财政支出在75亿,其中劳动保障支出占6%到7%。在‘新农保’这块市财政共支出3700多万。”戴征社说,全面推开后,预测一年新农保支出在2亿左右,“这对市财政来说,不存在问题。”

超额参保之后

不过,就在市里以为负担了“大头”,可以继续顺利推进“新农保”的时候,扶风县的一些农民跑到市劳动保障局反映,在县里想参保,但参不进去。

杨天明说,市里因担心个别县压力较大,不能保证养老金发放,就要求各县明确一个缴费限定时间,超过时间的改为次年参保。这些人就是没有在第一次限定时间内缴费参保。

虽然扶风是按市里规定办理,但考虑到在新农保推广阶段,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重要,宝鸡市决定,超过截止日仍可参加。而这人数不多的“额外纳入”,让扶风县压力倍增。因为,之前扶风参保已经超过市里计划的120%。“财政预算还是按原定任务走,县里就不得不把其他企业、厂矿的钱补充过来。”宝鸡市劳动保障局一位熟悉此事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扶风县领导专门把农保中心主任叫去谈话,要求严格按照任务指标参保。说到最后,领导几乎发了火。

杨天明告诉本刊记者,宝鸡市原来设想参保率达到50%,现在达到了88.6%。好在市里在财政预算上预留了空间,确保了全部9000万元的实际投入。

由此,县市两级的投入似乎都需要预留更大空间。“宝鸡市城镇职工保险做了十几年,现在是43万人。新农保试点才第三年,已是百万大军。”杨天明说。

事实上,每个乡镇农保中心的硬件包括电脑等办公用品,全部由市财政统一出钱。甚至一些县农保中心的购车费和油费,市里也支持了部分资金。

自2007年起的3年中,宝鸡的“新农保”几乎没有获得省里的财政补贴。直到今年9月初,随着国家级试点启动,省里答应负担进口补部分的一半。不过看起来出口补才是大头。

年初省里开会,曾提出要按每人20元补贴出口部分。但在正式文件上,还是删除了这一决定。

不过,省里也希望市里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在9月份的一份征求意见稿中,陕西省提出,“对符合基础养老金人员,70岁以上加发10元,80岁以上加发20元,加发资金由市县负担。”而宝鸡市则反馈,“条件还不成熟,必将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压力。”

赵文贵说,其实市里也在设想“加发资金”,只是国家对个人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没有到位。

“中央补贴”,似乎成了宝鸡市目前最大的期待。各个县“新农保”分管领导,在采访中都表达了这种期待。“中央的55元养老金一旦下发,不仅能减轻市、县两级财政负担,促进市、县完善这个制度的积极性,市、县还可以根据中央的制度,进一步做加法。中央给55元,市上给10元,县上给5元,养老金就有70元,标准自然提高了。”武勇超表示。

然而,这却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按照国务院有关“新农保”试点的32号文件,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这样宝鸡可能只有一个名额,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杨天明说,中央的试点政策启动后,市里和省里就形成了统一意见,要在与中央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尽量把宝鸡全部12个县区,全部拉入国家级新农保试点县的范围。

新农保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综述 篇7

新农保制度, 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为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国务院在总结以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础上, 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 (2009) 32号]》。计划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 旗)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研究农村老龄化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课题中不得缺少的重要主题, 当李绚指出了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1]时, 刘庚常在对中国人口的研究问题上也指出, 由于低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 导致城市年龄结构年轻化, 农村“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比重不断增加, 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突出的问题, 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2]。站在陈淑君认为的观点上, 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呈逐渐增长态势已开始显现, 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客观上加剧了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的难度[3]。

1.2 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刘晓梅在分析传统养老这一问题上归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主要是依靠土地、家庭和自我养老, 她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保障功能、家庭保障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传统养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4]。同样分析这一模式的丁少群也提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政府不断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迫使失地农民的数量增加, 因此, 他建议为能使这些土地被征用农民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3]。而刘芳却认为, 传统养老模式发生改变主要是农村青壮年一味追求自我价值而日益淡化了传统家庭观念美德, 逐渐失去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才使老年人的家庭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和挑战[6]。这一观点, 撇开了政府行为的约束, 将重心引向农民自身, 此思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1.3 新农保的优越性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二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这也是新老农保之间的主要区别。另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最大亮点在于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模式, 该账户模式具有福利性质和保险性质, 实现了社会保障理念的转换, 即由残缺型的社会保障理念到普惠型的社会保障理念的转换, 同时又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应关系, 明确了责任主体, 这也是新农保替代老农保的根源所在。

新农保的优越性正说明了老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 正如陈长民认为的1992年政府推行的老农保制度存在问题一样, 他认为老农保的基金筹集完全由农民自己缴费的模式实际上类似于农民的被迫强制性储蓄, 老农保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强制性的缺乏, 最终使农村保障变为一个“个人储蓄保险”, 失去了“社会保险”的应有之意[7]。邓大松、谢圣远、钟建威在研究新农保的过程中也同样提出老农保制度的个人储蓄模式, 认为养老金既不能实现代际调剂, 也不能实现同代人之间不同收入者之间的调剂, 因此他们认为老农保缺乏社会保险的共济互助性[8]。而从骆德春对老农保制度分析上看, 他指出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缺乏保障和激励机制[9]。激励机制问题的提出开创了研究新农保问题上的新领域, 给了我们在日后研究新农保发展问题新的启迪。

2 政府行为表现之一:制度设计

2.1 实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来看, 笔者发现新农保制度的存在问题成为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如林梅红和曹勇在同一个问题上分别指出了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以及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导致有些法规无法在农村运作, 甚至形同虚设。这种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际表明我国对农村保障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被遗忘的领域, 这些都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而薛惠元和王琴对政府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提出质疑, 比如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采取的政策倾斜。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忽略了东部地区新农保财政补助负担较重的省份, 而且忽视了中西部地区内部地方财政实力的差异[10]。陈淑君也讨论有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内容, 指出是全国性指导政策和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 才导致各地模式不统一, 试点缺乏操作层面的根本原因[3]。

2.2 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议对策

黄闯认为, 由于新农保制度是在旧农保制度无法有效发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的, 所以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避重复旧农保制度的缺陷。同时, 他强调要加强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坚持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多元化, 妥善处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统筹[11]。李绚也建议,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要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 建立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

段美、欢佩君、赵亮亮一起讨论了新农保制度的发展模型,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为核心, 兼顾贫富农民, 集体养老为补充,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来完善新农保制度。并建议应当尽可能地发挥每一种养老方式的长处, 避免其短处, 使之协调发展, 做好农村的养老保障工作[12]。

仇凤仙、沈雅君从另一面考虑了新农保制度完善的问题, 他们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基于克服农村老年贫困的制度安排, 是农村社会福利中最基本的保障制度, 因此政府在考虑制定新农保的新措施时应当倾斜更为贫困的少数群体。这一思考方向, 在重点中把握中心, 不失为好建议[13]。

3 政府行为表现之二:财政扶助

3.1 财政扶助存在问题

多数研究者在分析政府财政问题上只是蜻蜓点水的指出, 基本没有做具体的数据支持和完整的现象表述, 但在政府财政扶助欠缺的问题上, 也是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看法。如向建、欧书阳指出的因村民的养老保障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不发达和村民个人收入不高才导致实施新农保政策的困难[14]。和罗纪东在探索新农保参保率问题上提出的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有些地方为实现高参保率而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 这种做法不仅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还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政府应当制定措施防范财政问题[15]。

3.2 加大财政投入

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农保政策中, 多数学者纷纷建议应从加大财政投入入手, 如林梅红、赵殿国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同的建议观点, 都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 认为政府财政投入才是新农保制度创新的核心。并提议在各试点中首要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刘昌平、谢婷和曹文献、文先明都站在公共财政的角度上提出政府应当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逐步加大政府财力支持,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壮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支撑基础, 并以多种方式尽快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并认为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财政补贴机制就是政府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一项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手段, 是政府“关心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4 政府行为表现之三:监督管理

4.1 基金管理方面

4.1.1 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在基金管理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基金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正因如此才导致农村社会养老的参保率下降。如张昆玲等人、庞博、白佳玮、王鹭、杨阳、赵殿国都认为, 现行基金管理的治理结构不利于基金风险控制, 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汤晓阳则认为, 新农保基金的经办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原因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员等才是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农保基金的科学管理和多样化运营的需要[16]。

4.1.2 重视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问题上, 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基金的安全问题上, 如张帅梁、张毅等人指出, 随着新农保试点的扩大和推开, 应逐步提高基金的管理层次, 这样有助于基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 防止比较贫困的地方财政挪用或克扣新农保基金。

4.2 宣传力度方面

4.2.1 缺乏有效宣传

针对宣传问题, 众多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因素展开研究, 一是如宋建新、朱晓东指出的新农保在宣传政策、工作发动的初期阶段, 很多农民对此还持怀疑态度, 宣传工作尚未到位。二是如罗拾平提出的相关部门和村干部未能深入群众, 宣传新农保政策不到位, 未对新农保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是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和参保缴费档次较低的重要原因[17]。

4.2.2 加大宣传力度

受新农保的宣传方法单一和局限性, 笔者通过文献的阅读, 总结了加大宣传力度的两点措施方法, 如向建、欧书阳建议的针对政策宣传的不到位的问题, 当地政府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有必要通过影视、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讲解[14]。和王章华提出的要加强基层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让村民深刻理解该政策, 并进一步知晓相关政策以及执行程序, 积极监督政府的行为[18]。

5 对现有文献的观点评述

1) 推行新农保制度, 并不意味着只有新农保才能保障亿万农民的养老问题。从新农保研究的内容看, 缺乏对其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的探索和思考, 至少忽视了福利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存在。可以在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福利型和救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 或将福利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的实施方案相结合展开试点, 只要能为农村老年人养老事宜出谋划策, 就应当大胆尝试, 努力创新。

2) 《指导意见》规定,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性质上接近公共物品, 成为农村范围内的准公共物品。就这一因素, 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下列情况:

首先, 由于基础养老金不需要农民自己缴费, 一些农民工年老以后会选择回乡养老, 以便能够免费领取养老金。针对这一点, 农民工在60岁之前不用任何费用也能领取养老金, 无疑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因此, 从公共物品的视角出发, 政府应当在财政补助范围里设定除外条例, 防止个别群体“搭便车”现象, 体现公共物品具有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原则。

其次, 由于新农保参保的对象没有贫富之分, 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对参保对象一视同仁。基础养老金来自财政税收收入, 用税收发放养老金给高收入群体不仅是一种社会浪费也没有体现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政府应当把有限的财政支出用在最需要的低收入人群上。建议改革现有新农保参保对象的限定, 可以采取对低收入者给予最低个人缴交限额, 对高收入者要求全部缴费的做法, 以实现社会再分配方式来减少贫富差距。同时, 应尽量避免同一群体重复获得各种养老保险资源的可能性, 减少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负担。

最后, 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基础养老金, 还要承担50%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补贴, 双重的资金负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 甚至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 继而阻碍新农保的正常实施。建议地方财政应当因地制宜的来调整补贴比例, 或及时向中央上报本地区的财政情况, 切勿为了高参保率而不顾地方的财政现状。

3) 很多学者在研究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并认为导致“空巢老人”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儿女不尽孝道等家庭观念导致。但很少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是否正是因为新农保的实施才使“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比重增多。新农保的实行, 虽使大部分老年人在晚年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但有些子女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对老人的赡养, 他们认为老人每个月有固定的养老金足以满足生活所需。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新农保的实施引致了儿女对老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遗失。所以, 在新农保实行的过程中, 政府也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新农保只是老年人的养老所需的最低保障, 老有所养离不开儿女的关心和孝道。

4) 面对试点阶段的新生事物, 新农保的实行覆盖太多的监管面, 很多学者只是针对基金管理方面和宣传方面来研究探讨, 缺少了监管的全面性。如对养老金发放的金融机构就缺少实质性研究。目前发放养老金的金融机构涵盖了四大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 一些商业银行会不会挪用养老金进行投资而擅自延滞养老金的发放问题很少受到关注。因此, 银行如何处理养老金、国家如何规范和监督各银行养老金发放问题等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性问题。

6 结论

新农保制度 篇8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人均寿命明显增加。同时,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 全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国民“未富先老”, 老龄化问题凸显。依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 即可看做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1]。在中国, 城乡老龄化问题倒置,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据民政部统计, 截至2009年, 中国现时老年人口达1.7亿。占总人口的12.8%。中国老年人口的75%分布在农村[2]。

2. 家庭养老能力弱化。

近年来, 广大农民的养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家庭养老———“养儿防老”很难得到保证。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形成了“4-2-1”型的农村家庭结构, 加之农村经济条件差, 子女并无赡养老人的经济基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 使得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生活无人照顾。到目前为止, “空巢”老人的规模仍将不断扩大。由此看来,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从根本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3. 土地养老难以实现。

改革开放至今, 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下降显著, 其中纯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 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收入所占的比重日趋上升, 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降低。虽然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一部分农民已经实现了土地的分离。但是, 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大幅缩小。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大量征用, 而给予的土地补偿费却微乎其微。这样看来, 农民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是行不通的。

4. 与城市相比, 农村对养老的基本保障需求更加迫切。

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基本的养老保障。城市的老年人口有“退休金”作为其养老保障, 而农村老年人口没有“退休”一说。老年农民无力劳作, 离开了土地他们将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同时, 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使得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养老保险水平的差距明显, 广大老年农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二、“新农保”的困境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2009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针对广大农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进入试点阶段。截至2010年底, 中国已有838个县开展了新农保试点, 试点地区已参保农民1.43亿。同时, 2011年的“两会”给“新农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保”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但是在试点阶段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 农民参保意愿较弱, 个人缴费档次低。

在“新农保”的试点中存在个人缴费意愿不高, 参保意愿较弱的问题。45岁以上的农民参保较多, 意愿较为强烈。青年农民, 由于距离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存在较长时间, 不愿参保。一些老年农民仍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 或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不愿参保, 即使参保也多数选择最低档的个人缴费标准。作为“新农保”一项激励制度, 政府对农村居民个人账户实行多缴多补, 这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参保积极性和个人缴费的档次。但是, 这一制度片面的倾向于具有缴费能力的农村居民, 忽略了农村中的弱势村民。一些家庭贫困, 无儿无女, 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农村居民渴望参保, 但是这些弱势村民由于缴费能力较低, 或是根本没有缴费能力, 参保困难。

2. 养老金水平过低。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参保农民的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的。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是制度上的较大进步, 但实际待遇水平还远远不够。2009年,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5 000元, “新农保”制度中基础养老金补贴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仅为13.86%, 而当前中国城市职工基础养老金的覆盖率最低为20%。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基础养老金覆盖率仍旧低下[3]。同时, 试点中大部分的参保农民个人账户的金额较低, 有些农民无法连续投保, 养老保险金的积累较少, 加之地方政府和集体的补贴补助也只占较少比重, 实际收益水平大大低于物价水平。这一情况严重弱化了养老金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3. 基金回报率较低。

根据《指导意见》的文件规定, “新农保”是在县级单位进行试点, 同时基金的管理也只停留在县级相关机构。这一规定限制了基金的有效增值。县级单位本身没有能力利用基金进行有效的、高回报的投资;即使将基金放入投资领域, 由于本身投资条件的制约和巨大的投资风险很难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更不用说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的保值增值方式大多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和存入银行。这两种方式固然没有很高的风险, 但同时也意味着与高回报率无缘。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很难提高参保农民的收益水平, 也无法很好应对突发的紧急态势。

4. 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制度新, 机构不新”。“新农保”的经办机构大多数仍旧采用以前的, 经办机构分散,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整合的体系。同时, 经办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无法满足业务的需要, 亟待提高。国务院颁布了政策性的文件, 但是“新农保”缺少相关立法的保障, 无法保证政策的坚决贯彻执行。同时与之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监管松散, 问责缺失, 严重影响制度的贯彻与效力的发挥。

三、完善“新农保”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对参保的意识。

“新农保”只是刚刚起步, 广大农民普遍对于这一新事物缺乏认可。这就要求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媒体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实现农民的观念转化, 使其从认识上真正接受“新农保”这一新生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长时间、全面地宣传“新农保”的意义, 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深入细致的开展教育工作, 实现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保。

2. 优化制度设计, 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农村参保人员结构特点复杂, 地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要加大政策完善的力度以弥补政策的不足, 使“新农保”惠及所有农民。首先, 将失地农民与仍然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区别开来, 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支持。对失地农民要保障其基本生活, 逐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衔接;对于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则需要逐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高个人缴费档次和实际收益水平。其次, 现阶段仍需根据不同情况将农民工分别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 已经在城市定居, 或是主要社会关系都已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应逐步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于仍有部分时间返乡务农, 在城市以流动打工形式为主, 或是主要社会关系仍在农村的农民工, 应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努力探索新型的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融合机制, 早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

3. 成立专业机构, 引进商业模式, 提高基金回报率。

县级相关部门、单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 在经办、管理等方面捉襟见肘, 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针对这一弊端, 国家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 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县级政府应主要负责业务的办理等具体事务。首先, 要成立专门的经办单位, 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大厅等, 为广大农民提供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其次, 努力提高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业务能力。省级政府则要发挥其优势, 成立投资部门, 或是聘请专业投资机构将基金引入投资领域, 实现养老基金的高回报率。

4. 完善立法、监管, 确保“新农保”施惠于民。

当前迫切需要国家通过立法保障“新农保”的贯彻落实, 做到有法可依;各级政府要制定出规范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等具体规章制度, 以保障“新农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与稳定实施。在基金的监督管理上要明确责任, 加强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的管理与检查。同时, 在保险金的筹集、发放等各环节坚决贯彻落实“问责制”和引咎辞职制度, 给各级官员打好预防针, 务必确保每一分钱都发到农民手中。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保”的实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只有将“新农保”不断完善和发展, 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才能保证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行静月, 何文鹏.对中国新农村养老保险的浅析[J].管理学家, 2010, (10) .

[2]庞仙君.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0, (20) .

新农保制度 篇9

一、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

(一) 缴费金额计算

新农保采取分等缴费的方式, 即农民选定100至500这5个档次中的某一种之后, 即确定了一年的缴费金额。此种缴费方式中, 参保人的年缴费金额是固定的;但是根据《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的内容, 城保的缴费金额是根据参保人缴费工资的多少和政策规定的缴费比例息息相关的, 也就是说, 其缴费金额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与缴费金额固定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二) 缴费方式

新农保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筹方式, 其中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只在实际领取时才真正打入参保人账户之中, 而未满60岁之前, 实际上新农保制度的实体只有个人账户部分。个人账户的构成包括个人缴费与集体补贴、地方政府补贴三个部分, 而补贴与个人缴费相似, 基本都为定额制, 亦即新农保的缴费方式实际为个人缴费与补贴相结合的定额统筹方式。

城保的缴费方式为企业每月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20%缴费, 个人每月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缴费 (2009年《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征询意见中规定:对于农民工, 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12%, 个人缴费比例为4%-8%) 。因此城保缴费标准较高, 且较之新农保更具有强制性, 也更易累积;而新农保缴费标准较低, 个人账户的累积率不高。

在基础养老金部分, 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国家统一规定为55元, 城镇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则根据当地上年度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按多缴多得, 长缴多得的原则设计。

(三) 缴费年限计算

对于参加城保的职工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 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对于新农保,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满15年的, 应按年缴费, 也允许补缴, 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 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 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因此可以看出, 城保对于缴费年限问题规定较为明确, 而新农保制度的规定弹性较大。

二、制度衔接具体设计

(一) 账户资金转移

由新农保转移至城保时, 如果累计缴费年限已满15年, 则应当享受城保待遇, 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在账户资金转移时, 应将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本息转入城保的个人账户中, 而将财政补贴与集体补助转入统筹基金。由于城保中社会统筹账户中包含了企业缴费等, 而新农保中并没有此对应概念, 所以在账户资金转移的过程中, 应该将集体补助等与之相类比, 转入社会统筹账户中。

在城保转为新农保时, 个人缴费部分理应转入个人账户, 但关于企业缴费部分的转移, 笔者认为, 应当随个人缴费部分转入新农保个人账户中。由于企业缴费本身就是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若只转移个人缴费部分, 必然损害参保人利益;而若对于企业缴费全部转移, 则可能损害其他参保人与社会利益。

(二) 缴费年限折算

由于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的差异, 当参保人在新农保与城保之间转移续接之时, 两者的缴费年限应当按照适当比例予以折算, 笔者认为在新农保转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应当选择适用以下两种方法。

其一, 根据比例折算缴费年限:新农保折算为城保时, 可以将各年度新农保的缴费金额除以转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 得出各年度新农保缴费金额实际抵偿转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年限, 其总和即为折算后的转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其二是由参保人自主选择之后, 补齐缴费金额, 缴费年限视同。

而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接新农保的方法与上面两种方法类似, 折算只需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与企业缴费的50%之和除以所选择的新农保缴费基数, 其总和即为新农保的缴费年限。但是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较高, 很可能就缴费数额来看不一定存在需补足差额的问题, 因此可以转为由参保人同意后将缴费标准提高, 使新农保的缴费标准与转入前的城保缴费标准相适应, 从而将缴费年限大体视同。

笔者认为, 此处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参保人利益, 凡城保转为新农保时, 新的参保标准应由参保人自行选择;如遇特殊情况, 参保人无法自行选择, 才按照平均数原则取当地参保等次的平均值予以折算, 以充分尊重参保人的意思自治。

三、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社会保险制度转移续接问题作为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一大问题, 笔者在此难以尽述, 但唯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与理论的不断改善, 才有可能使这一的解决方法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 尤其是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3]江苏省: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

[4]城乡统筹下新农保与相关养老保障制度整合衔接战略研究.《管理前沿》, 2010年第6期.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相关制度衔接问题初探.

[6]关于新农保与城保转移接续方法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12月.

新农保制度 篇10

一、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树立长期参保意识

(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农民受传统文化、自身文化水平、交往范围的限制, 对国家政策了解与理解的程度过低, 从而降低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新农保推行前和推行过程中, 各级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每个村庄都应该悬挂横幅、刷写标语,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 进行政策宣传和发动, 形成一种良好的宣传氛围。同时还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召开村民宣传动员大会, 印发宣传材料, 深入田间地头和每一农户家中, 把新农保政策讲明、讲透, 引导帮助农民群众解除思想疑虑。只有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参保者清楚明白, 认识到它的好处, 才能让农民解放思想, 没有后顾之忧的参保。

(二)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补助力度

养老金待遇偏低也是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解决农民参保难问题的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加大普惠式养老金的支付比例。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 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现阶段建议国家将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月的55元, 调增至每月80元。同时, 我省政府也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 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适时增加补贴标准。现阶段建议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 提高至每人每年40元。并且可以考虑参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幅, 建立农村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

(三) 提升新农保的自身形象,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

通过完善新农保配套设施、简化农民的参保手续、提高新农保的运营与服务效率、改善新农保经办服务态度等宏观和微观的手段, 切实改变农民对新农保的看法,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 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四) 强化激励机制, 激励农民参保

新农保按100—500元五个档次缴费和享受待遇标准, 无法保障农民群众未来的生活, 吸引力较小。强化新农保激励机制建设, 要体现多交多得, 长交多得。我省应根据各地区农民收入和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 以100元为起点设计更多档位的缴费标准, 供不同经济水准的人群参保。对于选择较高档位缴费的农民, 每提高一个缴费档位基础养老金增加5元。另外将缴费年限和政府补贴挂钩, 对于缴费年限超过十五年的参保人, 缴费每增加一年, 政府补贴每年增加6元, 且上不封顶, 以鼓励农民长期参保。激励机制所需资金可以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5∶3∶2的比例负担。

二、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 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

(一)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基金市场化运作

新农保基金是农民的“养老钱”、“救命会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公司的选择必须通过公开竞标等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 杜绝保险公司与政府部门暗中勾结谋求私利的行为。收缴的基金交由保险公司通过市场运作,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政府主导”保证了养老基金的公益性, “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基金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如何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的问题, 政府与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协议。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和双方协商, 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盈亏区间。在该盈亏区间内, 保险公司自负盈亏, 超过该区间的风险由政府负担, 收益结转滚存。这种模式可以调动保险公司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基金高效运营和有效监管。另外, 为了保障基金的安全和防范保险公司的冒险投资行为, 政府要制定限定性投资政策, 对基金的投资比例和投资限额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规定, 并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的规范程度, 适时调整投资限制政策, 力求监管适度, 即保障基金安全稳定, 又不对保险公司经营策略形成束缚。

(二) 完善基金监管体系

关于农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国务院以及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曾多次作出明确规定, 但是, 依然发生了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原局长罗理诚挪用6000余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这样的丑闻。养老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 能否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也是对新农保的考验。现阶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既是政策制定者, 又是政策实施者, 同时兼具政策监督职能。但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基金经办机构、审计、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也涉及其中, 具体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因此要严格规范基金的经办流程, 建立基金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 改革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分散现状, 成立专门的基金监管机构, 进行专项监管。同时, 也要加强舆论和媒体对基金管理的监督。

摘要:河北省新农保制度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和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效果不明显、监管薄弱两大难题。就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树立长期参保意识和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 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河北省,新农保,难题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国『新农保』的淄博现象 篇11

2008年10月1日,淄博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有4个整建制区县和其他区县部分乡镇开展试点,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48.11%,参保农民达到52.5万人。淄博市“新农保”试点政策之完善、试点范围之广、参保速度之快,全省领先。与之前苦心推行16年的“老农保”形成强烈反差,“新农保”试点令广大农民获得了空前的实惠。

凭空多了个“亲儿子”

“钱都发到俺的存折上了,去年每月42元,今年涨到54元啦。”2009年3月5日,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南坞东村村民田成銮拿着一个存折喜不自禁,“‘新农保’是件大好事,月月有钱,等于给俺送来个‘亲儿子’啊。”

像田成銮一样,淄博已有18.4万农村老人月月领取养老金。淄博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孙树仁介绍,“新农保”政策一出台就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2008年11月12日至13日,仅两天时间,临淄区齐陵街道高家孝陵村188名应参保村民全部主动缴费参保;38名不到45岁的村民也主动入了保。该区加入“新农保”的农民超过11万,适龄参保率达96%。

短短3个月,淄博首批46个纳入试点的乡镇就有49.1万人加入“新农保”。而今年7月底,这一人数上升到52.5万人,其中享受缴费补贴的45周岁至59周岁参保人员的参保率达到94.5%以上;另外试点乡镇的60岁以上农民,不用缴费,今年初开始直接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

老农保几成“鸡肋”

“新农保”出台的背景是原有“老农保”存在严重缺陷,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1942年出生的临淄区凤凰镇梁家村村民梁天福来说,“老农保”宛若鸡肋。他在1992年一次性缴纳了24元的养老保险,从2003年满60岁时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可每月仅有0.4元,还不够单程的公交车票钱。

今年开始,梁天福领取每月42元“新农保”养老金,这几乎相当于他加入“老农保”后个人应得的所有养老金。

“老农保”之所以饱受诟病,突出表现为覆盖面低和保障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淄博参加“老农保”的农民只有39.1万人,覆盖面约为23.2%;约3.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月均57.71元,其中超过一半人的月度养老金低于当地农村的低保水平。

据介绍,当年在全国推行的“老农保”从制度上仅仅是农民个人的“储蓄积累”,实施起来一是缴费随意,没有底线没有年限,无法规范操作,多数参保农民限于经济实力或是缴费很少或是中断缴费,结果导致保障水平低;二是没有公共财政的支持,政策上无法给农民实惠,农民没有参保积极性。

农民争入“新农保”

针对“老农保”的弊端,淄博试点的“新农保”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一改过去单一依靠个人缴费的筹资模式,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机制。

这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政府补贴采取缴费补贴和领取补贴“两头补”的方式。以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年满45周岁参保人员按基数的5%-10%缴费,政府按基数的2%进行补贴,从而鼓励了参保缴费;参保人满60岁领取养老金时,给予一定的领取补贴,从而提高了保障水平。

“新农保”政策还规定,对试点时已满60岁的,免缴费直接按年龄段给相应的养老补贴,农村独女家庭和符合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农村复退军人还享受特殊的政策倾斜。“新农保”开始实施就给庞大的老年群体和特殊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使得“新农保”在农村大受欢迎。

其实,农民青睐“新农保”,最简单的动力是从经济收入上来讲,参保比不参保更合算。临淄区今年全年个人预计缴保费436元,政府补贴145元。南坞东村村民边树文说:“入了‘新农保’,就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不入就没有,会算账的就会入!”该区测算数字更令人怦然心动:45岁入保,预计60岁以后每月能领近400元;18岁入保,到时每年能领7000多元!

淄博高新区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力度更大,农民以农民收入为基数缴费,政府按城市居民收入为基数补贴,双方缴费数额近乎相等,这大大激发了该区农民参保积极性,17835名适龄参保农民有17478人参保,参保率高达98%;此外还有1638名45岁以下农民主动参保。

2008年,淄博市三级财政用于新型农保的投入达4800多万元,带动农村居民缴费1.13亿元。而淄博将在全市全部推行“新农保”时,每年财政补贴将拿出1.8亿元。

稳步走好试点路

为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淄博市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新型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委、劳动保障、财政、人事、民政、计划生育等9个部门和9个区县分管负责人参加。同时,市里组成2个督导组,分别深入区县、街道(乡镇)开展调研和督导,指导推动各区县、街道(乡镇)工作开展。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为提高“新农保”政策的知晓度,淄博市精心设计了宣传提纲,印发简洁明了的宣传资料50余万份。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进行深入宣传的基础上,组织了集中上街宣传活动,对特殊人群登门入户讲解政策,利用赶大集、村村悬挂标语,定时循环广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为顺利开展试点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提高区县试点的积极性,淄博市还制定了激励政策,试点区县每新增参保缴费1万人,机构编制允许增加1人;试点区县每新增参保缴费1人,市财政给予1.5元的奖励。2009年初,市政府已对各区县兑现2008年度奖励资金47.72万元。

按照淄博市“新农保”试点三步走的战略,今年全市参加试点的乡镇(街道)数量将占全市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这一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而到2010年,全市106个乡镇将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并力争全市4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率达到70%以上。届时,淄博市的农村居民将真正像城镇职工一样实现了“老有所养”梦。

Zibo Famers Are Provided for at the Old Age

On October 1, 2008, Zibo started the trial work concerning new rural fundamental pension insurance. By the end of July 2009, throughout the four urba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towns in the counties—totaling 51 towns and sub-district offices—trial work had begun, accounting for 48.11 percent of the towns and sub-district offices of the entire city and covering 525,000 farmer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new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al budge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ng mode where all of the pension funding was gathered from the personal contributions, the new rural security system is comprised of the personal contributions, collective allowance, and governmental allowance, which brings benefits for the farmers.

The governmental allowance is provided by means of paying allowance and withdrawal allowance. Based on the average annual net income per capita of the farmers, farmers over the age of 45 pay insurance fees at the rate of 5%-10% of the base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allowance at 2% of the base, thus encouraging th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en the farmers receive the pensions after they reach 60,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s contribute an allowance again so as to enhance the standard pension.

新农保制度 篇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保”) 作为解决农村人口养老1问题和缓解我国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施状况的好坏以及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参与和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 国内学者对新农保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但各个地区既存在共同的问题, 又各有其特殊的情形, 因此, 加强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至今, 学术界针对湖南省新农保的试点地区的相关调研还很少见。湖南省耒阳市属于第一批试点地区, 自2009年至今, 耒阳市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实施工作。本课题组拟通过对湖南省耒阳市周星村的调研, 把握农民对新农保的真实制度需求及其对现行制度的满意程度, 具体来说, 在现行的新农保制度框架下, 农民参保情况如何, 其参保行为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如何?他们做出相应的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本课题组深入农村与农民朋友亲切接触, 搜集了新农保在农村实施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采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揭示了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的对策建议将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2 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

2011年8月, 本课题组深入湖南省耒阳市新市镇周星村, 采用偶遇式入户问卷调查与重点对象结构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问卷149份。

2.1 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反映农民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学特征的变量, 例如家庭经济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的职业等;农民的养儿防老观念;农民有无参加“旧农保”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经历;政府的宣传力度及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农民眼中的保障水平高低;农民对新农保的未来预期;周围邻居行为及从众心理。我们根据小范围的试调查, 根据周星村的实际情况, 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家中儿女数量、家中是否有党员、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把上述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农户的参保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 赋值情况为:未参保=0, 参保=1, 它是一个二值因变量。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农民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农民对养老金机构的了解程度这3个变量对农民的参保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 (2) 年龄、受教育情况、是否与儿女一起居住、家中是否有党员、承包土地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民, 越容易选择参保;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参保的可能性也越大;有党员的农村家庭, 其家人越能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承包土地数量越多的农户, 参保越积极; (3) 自评健康状况、子女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说明身体较差的农户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相对较强;而子女数量越多的农户家庭, 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小, 说明家庭养老功能较强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弱。

2.2 新农保制度的农户满意度分析

我们从农民对新农保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农民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农民对收付程序的满意度、农民对保障水平的满意度、参保农民的价值感知满意度等五个方面, 综合分析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水平。

我们将农民的满意度赋值为:很满意=1、满意=2、一般=3、不满意=4、很不满意=5。通过对数据的频数分析, 我们发现, 各项频数均在2~3之间, 得出结论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评价“一般”, 总体满意度评价为“满意”。

我们又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 (见表1) , 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值1.82、中值2.00、众数2;服务态度均值2.67、中位数3.00、众数2;收付程序2.60、中位数3.00、众数3;保障水平均值2.91分、中值3.00、众数3;价值感知均值2.83、中值3.00、众数3。与前面的频数分析结果一致。

3 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低

在回答“您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 村民大多数选择了“比较了解”, 可是我们进一步询问发现, 普通村民所谓的“比较了解”只不过是知道国家有这项制度、村民每个月可以领多少钱, 对于其他的基本一概不知, 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和文化程度低的农民以及女性村民, 根本不知道该项政策。这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而且, 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 他们担心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如他们对农村子女多的老人家庭是否每个子女都要参加投保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在对村委会成员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他们对新农保的了解要多于普通村民, 但是他们对该制度的某些问题也是模糊不清的, 回答问题前后矛盾。这对于新农保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3.2 农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在设定的100~500元这五个档次中, 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 自愿选择缴费档次, 但经统计发现, 在我们所调查的参保人数当中, 选择缴费100元的农民占到总人数的86%, 缴费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的农民依次占总人口的7%、2%、0.5%, 这说明村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3.3 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

群众在缴费时有从众心理, 经走访调查, 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投石问路”的心态, 希望通过缴费100元加入到新农保的行列中来, 看情况而定, 观望心理严重。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民选择更晚一点参保, 参保群体集中在46~55岁之间。有部分农民不关心养老问题, 他们更关注眼前利益, 特别是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 还没必要考虑得那么早;有些老年农民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认为有儿子养老, 自己无需为养老问题担忧;有些农民的儿子觉得老人跟着自己有吃有穿, 不需要买保险;部分村民觉得自己缴费只是为了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 自己暂时是不需要的, 完全没有自我养老保障的意识。

3.4 农民对收缴费的服务和管理不满意

村民普遍反映, 管理部门设置的收缴费窗口少且工作时间短, 农民在缴费或领取养老金时, 常发生插队争先现象, 部分过激群众甚至发生争吵、打架等行为, 缴费秩序混乱。还有不少农民觉得缴费地点离家太远, 不方便。

4 政策建议

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 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增强农民对新制度的信心, 改善农民对新农保的预期。政府可特派专业工作人员或社保专业的大学生前往各村, 为村民提供讲解和咨询服务, 各级村委会也可采取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尽可能地提高农民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

相对而言, 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和女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大, 政府可加大对困难家庭和女性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 提高这两类农民的缴费能力, 以提高参保率。

建立对青年农民参保的激励机制, 比如参照商业保险的做法, 把年龄与参保的成本收益挂钩, 使农民能够从提早缴费参保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完善相关的收付程序及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态度, 在具体操作方面尽量方便群众, 比如多设收付网点,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周庆, 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 2010 (9) :74—80.

[2]李晓云、范冰洁, 山东淄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7) :126—129.

[3]罗遐、舒仁美,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3-5.

[4]陈滢、郭彤、林紫茜, 不同补贴政策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差异[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0) :68-70

[5]高君, 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9) :120—123.

[6]石邵宾、樊丽明、王媛, 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财贸经济, 2009 (11) :42—48.

上一篇:国画下一篇:设施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