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25-01-02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8篇)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1

本人于2002年7月毕业于XXXX职业技术学院城镇规划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工作,在所从事的建筑设计、工程施工、技术业务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先后参与或负责完成了近十万平方米使用功能各异、不同结构形式的工程项目设计与建设,并在多个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职务。就这一阶段的专业技术工作作一小结:

一、思想和态度

任现职以来,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服从领导安排,忠于职守,团结同事。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我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从做好本职工作和日常工作入手,从小事做起。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在设计任务紧的情况下,能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按时按质的完成各项任务,表现出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钻研业务、解决施工技术难题方面

本人从事设计工作以来,不断学习各项施工规范、规定,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参加技术培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工作过程中,本人尽职尽责,一方面做到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做到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现简单对自己的技术工作作一些介绍:

(一)建筑结构计算部分:

1、确定合适的结构体系

多、高层结构计算首先要根据具体建筑的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考虑其适宜的结构体系。

2、确定合理的结构计算参数

1)结构计算参数有时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计算结果的需要进行选定。

如在活荷载的折减选择上,在进行墙柱设计时:活荷载不折减;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

2)结构计算参数有时根据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进行选定。

在高层复杂不规则结构计算时,要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与双向地震任用;在高层简单规则的结构计算时,可以不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只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核查计算结果输出文件

结构计算完成以后,要对计算结果输出文件核查,特别是仔细核查周期、位移和内力输出文件。结构位移比越大,结构扭转越大,控制位移比就能控制结构扭转。所以要把位移比控制在规范的要求范围内。

所以在进行结构布置时,要想很好的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和刚度要均匀分布;在总体的刚度上:a.削强;b.补弱;

2、抗侧力构件布置要求:a.平面均称性;b.加强外圈刚度。

(二)地基基础部分

1、确定合适的基础形式

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的类型及使用要求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进行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形式。

2、在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础要特别注意超前钻资料

1)冲孔桩桩长的确定

对冲孔桩进行一桩一孔的超前钻探,根据超前钻资料进行桩长的计算,对于可能性出现溶沟的复杂地质情况或出现地质情况异常的地方要补勘超前钻,再确定桩长。

2)冲孔桩桩身配筋率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2

1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开设以来存在的问题

(1) 行业参与度不高

原课程标准的制定往往依靠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在每月例行的教研室会议中以生产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发表个人的看法并进行讨论汇总后形成。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并没有企业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行业市场需求的结合仅靠课程教学团队老师平时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的片段性信息作为支撑。因此制定的课程标准行业参与度不高, 导致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严重脱节, 在教学活动中的直观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实践动手参与度较低, 经常出现为应付老师的任务而不得不完成日常作业, 作业完成效率低, 质量差等问题。同时因为课程标准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目的性, 多数学生仅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各种考核。

(2) 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标准不严格

原课程标准中虽然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等内容有相应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但日常教学过程中, 部分任课教师认为建筑外立面设计比较简单, 可讲授内容不多, 且日常生产实践中习惯于关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而对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够重视, 表现在教学上往往偏重于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部分的讲授及指导, 容易忽视建筑外立面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 导致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执行力度不够, 学生通过学习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

(3) 实训场地缺乏

良好的实训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更加投入, 注意力更加集中。长期以来, 受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场地、经济等各种条件制约, 无法为设计类专业提供能够模拟真实企业环境或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训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经常需要使用普通教室替代专业实训室。普通教室中因课桌椅较小且无法移动, 故无法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学生方便的绘图, 更无法提供更多的空间用于小组成员的讨论。并且因为普通教室是全院公用, 受制于学院整体的教学安排, 使用上有时间性, 无法满足本专业学生长时间连续性实训的要求。

(4) 师资队伍行业经验薄弱

目前, 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缺乏行业生产实践经验,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容易被这部分老师所忽视, 所布置的实训作业任务严重脱离生产实践, 仅为课程部分知识点的简单练习甚至于要求学生多次抄写某部分内容。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过于枯燥乏味, 对作业严重缺乏兴趣但需要通过课程考核而不得不完成作业, 所以直观表现也是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疲于应付, 所提交的成果质量极差。

2 课程标准的改革

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到多家兄弟院校及长期稳定合作的生产一线企业进行了走访交流讨论。通过充分的先期调研及总结, 在修订现行课程标准时, 抛弃了原课程标准中的空话、套话。为了使课程标准与企业的需求更好的结合, 先后多次与生产一线企业共同探讨各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其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 确定出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敲定的框架, 进而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整体的设计。然后根据课程整体设计目标, 梳理每个教学单元中的典型工作子任务, 再结合典型工作子任务进一步对每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

在研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时, 既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的要求, 又需考虑到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应从接受设计任务开始, 通过方案构思、方案定稿等设计阶段, 形成方案手绘表现及计算机表现, 最终完成方案评价。

同时, 在课程标准中强调整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方式指导学生分阶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课程实训应尽可能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 学生通过组织合作, 制定工作计划并分工协作, 自主的进行设计全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师在其中仅扮演工作任务的下达及监督者, 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而学生则扮演的是工作任务的实际操作技术人员。

例如, 本门课程的某个典型工作任务为《某幼儿园建筑设计》。在编制工作任务书时, 首先课程教学团队从某企业选用了一个任务量及难度适中的真题。在实训任务开始时, 教师扮演委托单位代表的角色, 将委托单位所提供的基础资料及需求交给学生;在实训任务进行过程中, 教师扮演技术顾问的角色, 而学生通过分组后, 各组内分别有学生扮演项目负责人、设计人员等角色, 首先编制任务表, 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并分别进行概念设计, 然后进一步组织讨论, 选出最优方案并进一步深化定稿, 在设计阶段完成后形成方案手绘表现及计算机表现;在实训任务进行尾期, 教师及行业工作人员扮演专家开展模拟项目评审会, 最终成绩由同学各组互评20%、教师评分40%、行业人员评分40%的方式确定。

3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教学团队中各任课教师设计行业工作经验, 学缘结构, 知识能力的不同, 不可避免的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不同教师授课重点偏重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情况。

为保证课程标准的严格执行, 在教学单元设计的环节中, 直接引入基于课程整体设计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子任务并作为教学范例, 同时鼓励任课教师参考该子任务自行编制或选择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若某学期担任本课程授课任务的任课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无法自行编制工作任务或拿到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也可以使用课程标准中各教学单元环节设计中提供的子任务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而对于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 则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认知、能力水平有针对性的选择近似教学范例的任务。

通过制定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范例, 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方法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和实训指导法扩展了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 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更有利于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范例与生产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使学生能够带着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目的去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进行某多层住宅设计中的方案构思阶段教学任务时, 可按照该教学单元环节设计中的“风格的确定”、“设计理念及设计构思”、“美学因素及艺术内涵”等三个内容确定某个学习情境项目。结合学习情境项目, 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各组设计方案的推敲,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主要扮演为项目甲方, 在多次听取各组学生设计方案汇报时不断提出整改要求, 并适时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通过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从单纯运用基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逐渐过渡到能够独立运用拓展知识, 独立分析事物特点等较高技能,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工作情境中实战性的进行学习, 并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原有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设计成果往往由任课老师或实训老师直接评分。设计类成果的评价相对主观, 除基本的错误外, 设计质量及表达方式的优劣受评价教师个人的风格喜好影响较大。原有的考核方式虽规定了评分点细则以求尽量做到客观公平, 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仍然受到每位老师个人的风格喜好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便于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自己的设计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新制定的课程考核方式由原来任课教师单独评分更改为在课程设计结束前要求学生进行设计成果汇报, 并邀请两位或以上专业教师参与。最后的评分由参与学生设计成果汇报的专业教师“背靠背”评分、学生互评得分、企业参与评价等方式按照一定的系数相加, 除增加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外, 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考虑到学生作品难免有不成熟之处, 新的考核方式还规定可通过额外的加分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各方评价意见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此外, 将原有期末考核的理论考核方式变革为理论和实践考核并重的方式。除进行基本的理论考试外, 规定两个小时内按要求完成的某建筑快速设计任务, 要求能基本表达出建筑平面、立面、透视以及文字说明等内容, 并在课内设置专门的时间进行快速设计考核。

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考虑平时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 课内设计实训项目成绩以及最终期末考核的成绩, 综合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

5 实训场地的建设

长期以来, 受学院场地、经济等各种条件制约, 无法为设计类专业提供能够模拟真实企业环境或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训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经常需要使用普通教室替代专业实训室, 并且校外固定签约的实训基地数量也较少。

在与企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 除逐步形成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外, 校内实训场地应形成独立的专业教室, 甚至可考虑参考企业或设计工作室布局模式, 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室。在实训选题时, 应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共同选定实训题目, 期待实现“真题假做”甚至于“真题真做”, 并且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整度。在实训指导过程中, 可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 实训结束后, 由参与指导的行业专家分别就学生实训成果及实训指导工作给出相应的评价。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 使学生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不但能获得专业必须的知识, 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学会如何进行实际工作, 充分与行业工作接轨。

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但目前只能从学生近期上课的表现以及学生意见反馈等环节看出部分效果。未来还需结合毕业生用人单位使用反馈意见, 充分与企业进一步交流后不断调整。

此外, 今后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在教材中以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实际生产项目为导线, 将专业知识穿插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整本教材的设计能够完整反映出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及完整的工作过程, 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相关知识, 又能够具备与行业接轨的专业技能。

摘要:通过行业走访及向先进院校学习经验等方式, 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从教学单元设计到课程整体设计进行改革, 并改善实训条件、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建筑设计类人才。

关键词:建筑设计,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高职教育

【分类号】TU2-4;G642

一、绿色建筑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国家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各地上报数据汇总,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5%,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5.4%,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的工作目标。

同时,国家在人才方面提出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浙江省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行《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并将建筑节能纳入职责部门的考核,有关建筑招标、图纸设计、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审核建筑节能,如果不过关工程将难以通过。

二、高职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在本科院校一般是以建筑物理课的方式教授学生。高职院校学制较短,且注重应用,从建筑物理这一理论基础来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的课程并不合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还较少对绿色建筑实施针对性课程。我院作为浙江省唯一公立建筑类高职院校,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中,之前的建筑设计技术这门课涉及了部分建筑节能知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简介式的课程已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对节能技术的要求。

建筑从业人员建筑节能设计能力的不足,与建筑工程设计中对节能设计的需求,已成为建筑节能设计中的一对矛盾。本研究希望培养具有建筑节能设计能力的从业人员,为实现建筑工程节能提供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

三、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知识基础、建筑行业需求、节能技术措施等的研究,将绿色建筑从概况介绍、围护结构节能知识、节能设计应用几个基本方面阐释落实,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得到提升,着重提高学生就业、执业能力。

1、专业及就业背景研究。

专业背景方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中设置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构造与材料等专业主修课程,具备学习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及技能储备,经课题组研究考虑,在第四学期配合建筑施工图设计課开设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较为合适。

就业背景方面,建筑节能设计最直接的应用是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的节能设计专篇的编写,即满足节能要求的具体做法,故考虑课程重点落实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及建筑节能负荷计算。通过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研,学生反馈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练习,能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较快适应工作内容。

2、课程理论知识研究。

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色建筑知识,要使得学生对这一领域有基本的了解。主要从绿色建筑的产生背景、绿色建筑在建筑方案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和环境空间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介绍,并结合实例了解应用。

另一方面是建筑节能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建筑各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主要对建筑体形、外墙、外窗、屋顶等围护结构,从保温隔热性能、节能方法措施、建筑构造选材等方面,针对建筑节能问题做详细的讲解。由于尚未有针对高职院校的适用教材,本课程涉及内容经课题组推敲,广泛搜集国家及地方节能设计标准、技术措施、专业著作、教材,针对本专业学生基础及接受能力进行讲授。

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认知和基础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课程中选择重点讲解的理论知识,是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实践中必需的,在工作中每一项实际任务都包含着理论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中单独学习理论是枯燥且难以牢记的,于是知识结合在实践练习中,让学生一边认知一边实践,从而加深印象做到知识应用于实践。

3、学生实践能力锻炼。

本课程设计兼顾理论与实践,以案例法落实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企业的调研,课题组发现建筑节能在图纸设计阶段是借助节能计算软件PBECA完成的,故本系在2013年购买此软件,并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12级和13级学生的第四学期全面开展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建筑节能负荷计算软件,使学生掌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软件应用主要以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各一为例,经图纸导入、建模、材料设置等几个步骤,计算出建筑节能指标,或继续进行权衡计算,得出建筑节能审批表,并生成建筑施工图中必备的建筑节能专篇设计说明。此过程模拟了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并得出社会认可的计算报批文件。

四、课程改革收获

本研究通过设置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方式,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一方面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完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绿色建筑设计创新人才。

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一部分,设置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完善;另一方面,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部分,这一课程配合同学期的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可培养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

2、有利于工程项目开展绿色建筑设计,节省人力,设计升级。

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要求全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达到当地节能标准。我们的学生自身具备节能设计能力,既可将节能思想贯彻在方案设计中,又可免去设计单位单独聘用节能设计人员的精力和财力。

3、有利于建筑行业实现节能,收到社会环境效益。

建筑业是社会能耗大户,建筑节能重在设计。若在设计阶段将绿色建筑思想和措施融合到设计方案中,且整个建筑工程实施中将绿色设计贯彻执行,则可实现以较小的付出得到较好的效果,实现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Z]. 建科〔2012〕72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Z].

09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篇4

毕业设计

一、设计目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完成在校全部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后,所进行的最后学习和实践性综合训练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所学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知识和相应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制图、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随着现代化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与质量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建设领域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本设计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使学生在科学组织与管理工程施工生产过程、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题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例,选择其他土木工程的,工程规模按工程实际内容和特征填写)

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工程规模:m2建筑高度m地上层数地下层数结构形式:

三、选题要求

该设计需要一个单位工程的整套施工图,由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结合生产单位的实际工程自己准备。

所选工程可以是以下几种类型的建筑工程或其他土木工程:

1、以砖混结构为主的多层民用建筑(不得小于六层,建筑面积不小于1500m);

2、全框架、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民用建筑(不得小于五层,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m2);

3、框架、框剪、筒体等各类高层民用建筑;

4、单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工业厂房; 25、其他土木工程

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所从事或拟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学习情况进行题目的选择,原则上一人一题。当多人采用同一套图纸时,人数不得超过五人,而且采用同一套图纸的学生,必须采用不同的设计条件(包括:建设地点、地质条件、场地范围和工期等),设计的内容不得雷同。

四、设计条件

1.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且经过自审、会审。

2.施工现场的地下水水位于自然地面以下m土质为

3.土方开挖余土运出,运距km

4.预制构件均在预制厂制作,运距km

5.建设地点在城市内采用商品混凝土,其余地点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

6.现场供电条件:10KV高压,供电容量满足施工用电要求。

7.现场供水条件:采用城市供水管网,可供水量满足施工和现场消防要求。

8.材料、构配件、施工机械及劳动力均满足施工需要。

9.合同工期为:天

10.开工日期为:竣工日期为:

五、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计内容及要求,根据所选择的工程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内容及要求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例,选择除房屋建筑工程以外的其它土木工程时,以下设计内容及要求可作参考,并由设计辅导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选题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作出具体的指导。

1.编写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是对拟建工程的建筑结构特点、建设地点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及施工难易程度作简要介绍。要求说明拟建工程的工程名称、性质、规模、地点特征、建筑面积、建筑及结构特点,施工工期、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等。

2.确定施工方案

(1)选择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降水方案,并进行有关计算,画出降水方案布置图。

确定土方开挖方案,计算土方量(包括预留回填土方量和运出土方量),选择土方开挖和运输机械类型、型号和数量,标出土方开挖方向,画出土方开口图。

土方开挖方案要求给出至少两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案,并对各方案作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比较结果确定最优方案。

(2)选择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要求选择基础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确定主体工程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保证质量措施;对砖混结构应选择其砌筑方法、组砌形式、留搓形式及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确定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和模板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3.计算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工程量按施工图计算,并按施工作业的展开顺序,从基础开始分层分段进行计算,要求计算的主要工程量包括基坑开挖、运输和回填工程量、基础工程量、一个标准层工程量(包括钢筋、混凝土、砌体)、内装饰、外装饰等。

4.拟定技术组织措施

主要拟定编写在施工中如何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应结合所拟定的施工方案编写,并满足国家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5.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要求按《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确定工程的施工工期,并按工程量计算所得结果,通过劳动定额、基础定额和预算定额,再加上施工实践经验,确定各项施工过程的作业时间,在确定的工期和开竣工日期条件下,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和单位工程水平横道进度计划,并按照网络技术方法计算网络各工作的时间和时差,确定关键线路。必要时(如工期不符合要求或劳动力资源不均衡系数较大时)对计划进行优化。在横道图中,绘出劳动力资源需要量统计图并计算劳动力不均衡系数。

6.设计布置施工平面图

施工平面图布置的合理与否,对施工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施工平面图要求表现当前施工工程、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施工围墙和周围环境,垂直运输机械、搅拌机械、材料和构件堆场、钢筋和木工加工棚、办公及休息用房、食堂、厕所、现场施工的临时供水供电线路、施工临时道路等内容。其中材料和构件堆场、临时房屋等的面积,应根据定额标准和经验确定。供水干线管径、供电变压器容量、供电干线型号和线径均要求通过计算确定。要求平面图布置合理,便于施工,满足安全、消防、劳动保护、规划和环保等要求。

7.计算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占地面积、施工工期、劳动量、劳动力不均衡系数、采用合理施工方案和先进技术的成本节约指标等。

8.编写主要分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

要求按照国家规范GB50500-2009编写,并严格按照规范中“四统一”的要求编写,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内容不少于20项,每一项均要求填写工程量和

写出其具体的工程特征。

六、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1份(均应按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人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装订);

2.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1张(2#或2#加长,标准折叠);

3.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1张(2#或2#加长,标准折叠);

4.基础施工阶段平面图1张(2#,标准折叠);

5.主体施工阶段平面图1张(2#,标准折叠)。

设计说明书要求文字表达清楚,章节安排合理,排版规范;图纸必须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并且图面整洁,比例合适,尺寸正确,图框、图标、字体应符合要求,线条粗细分明,并附有必要的图注和说明,图标位于图纸右下角,图标中应有学生签字、图纸名称等。要求绘制基础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主体施工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四张图。图纸按标准方式折叠后放入毕业设计资料袋中,不要和文本装订在一起。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二

毕业论文

一、要求

毕业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参考下面的题目做毕业论文,同一工地学生的题目不能重复,字数不少于10000字,图文并茂。

二、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可结合顶岗实习情况自拟题目,但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也可参考一下题目:

1、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研究

2、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

3、拟建建筑物地质差异较大时的地基处理措施

4、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研究

5、深基础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6、保证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7、保证建筑设计中的防火与疏散要求的方法与措施

8、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及温度盈利问题的处理

9、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的研究

10、结构物吊装方案和吊装阶段建筑物稳定性的研究

11、特种工程(大跨度屋盖、升板等)吊装工艺的研究

12、网络图使用效果的分析研究

13、泵送混凝土的布管、浇筑、配合比的分析研究

14、起重安装机械的利用和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

15、张拉机具和锚夹具的分析、张拉方式对应力均匀的影响

16、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17、砌体结构房屋产生裂缝的处理措施

18、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9、地形地貌对建筑体系和高层的影响研究

20、提高普通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措施

21、推行总承包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

22、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界定和比较研究

23、当前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24、关于监理人员资质认定办法的思考

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注意事项

1、各位同学根据毕业设计的两个任务(设计或论文)任选其中之一完成即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度进行调整。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位同学必须严格按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要求全部手写,严禁提交打印、复印件(包括图纸)。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抄袭者,则按无毕业设计成绩处理。

3、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时间:2012年4月30日至6月22日共8周。必须在规定时间使用学院发放的毕业设计专用纸张完成设计任务,装订规范(按照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人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的顺序装订)。

毕业答辩时间:2012年6月底全部同学返校完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

建筑设计与技术专业个人简历制作 篇5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韶关身材:180 cm 65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2 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室内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个人工作经历:XX年 连平汽车客运站

XX年 连平汽车客运站

XX年 雅芳推销员

XX年 珠江啤酒厂

XX年 摩托罗拉手机销售员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南华工商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XX-07-01所学专业一:建筑设计与技术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XX-XX南华工商学院建筑设计与技术大专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一般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本人毕业于南华工商学院,在校就读环境艺术系建筑设计与技术专业,对本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本人工作态度热情,认真。有责任心和上进心,有一定口才和交际能力,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粤语,手绘能力较强,也可以出较好的电脑图。详细个人自传 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使我成长起来。

比如在学业上,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认真的学习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如素描、色彩、画法几何与制图、房屋建筑学、阴影透视、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建筑外环境设计、城市住宅规划原理、工程预算、寻医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室内设计原理、3D、CAD、pHOTOSHOp等三十门课程。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思想上,我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思想端正。能够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提升自己,因为不提升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在校时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广播员,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粤语。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我性格开朗,亲和。还有一定的口才。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6

济南大学是以建筑材料工程为背景的大学,在传统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智能材料、大型计算软件及其平台等学科具有综合优势。本学科依靠社会迫切需求和学校优势,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形成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应用和新型建筑能源利用技术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应用

主要研究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地域性的建筑节能材料、新型建筑构造技术、新型低能耗的围护结构体系成套节能技术及产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及其产业化应用。

2.新型建筑能源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新型建筑能源应用及其产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节能检测技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能效提升等。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借鉴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理念, 认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应建立开放性选课体系, 增加基础性阅读与延伸性阅读, 建构有效的学习小组, 建构多元的课程实践渠道, 增强服务社会的实践意识。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借鉴了澳大利亚商科课程设计中的三个方面: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和评估, 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 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强盛等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用经典控制理论中频域法或根轨迹法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并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进行辅助设计, 绘制仿真曲线, 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可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将经典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徐志玲等通过测控专业课程设计群的顶层设计与改革, 改变原有课程设计只考虑单元设计能力的传统模式,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课程设计群的教学, 把一个完整项目分解成四个模块进行设计, 不仅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设计能力, 突出项目教学法实践与研究相融合的教学特点, 而且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体现专业培养特点, 整体实施效果好。

河南理工大学吴雪峰等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确立了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改革思想, 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认识,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高校电子类课程设计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武昌工学院马华玲针对不同的电子课程使用相关的仿真软件 (如multisim、proteus、keil、protel) , 可以预知设计的结果, 方便设计中各种元器件参数以及错误设计的修改, 能形象生动的跟踪过程, 仿真测试通过后再进行实物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设计效率。

南华大学李小华等从选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选题、教学过程、互动式指导、练习、成绩考核及总结等方面对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实践, 初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

该文作者研究了采用Multisim10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核电子学课程设计, 进行《核电子学》中各种电路的仿真和分析, 可以验证核仪器研发过程电路设计是否有效, 功能是否达标, 判断电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开发创新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正规出版发行的核工程与核技术课程设计教材, 需根据不同课程设计内容, 结合核专业特色, 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项目。

1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南华大学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 本着“真题真做, 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 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掌握核工程计算设计与核仪器研制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 综合设计能力全面提升。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会常用环境放射性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工程设计实践, 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全面观点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该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多年课程设计经验,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

2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为了完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具体改革内容如图1所示, 调查分析国内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 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设计改革实践的方向和重点;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 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及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最终构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1 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包括专业基础和应用实验室, 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包括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放射化学实验室, 应用实验室包括核技术及应用、核仿真、辐射剂量实验室。示范中心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具备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 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1) 软、硬件条件建设。

2014年8月, 该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成为南华大学首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可推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南华大学核类及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科研水平, 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

2014年12月,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为2014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建成基于实验室局域网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 基于校园网环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基于Internet网环境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完善已有虚拟仿真课程设计课程及项目, 达到能在实验室局域网条件下满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要求, 实现核能工程、核技术应用类虚拟仿真软件与云平台的有机结合, 为将来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虚拟仿真课程设计教学起到示范和共享作用。

软件设施方面, 已经具备课程设计相关Multisim、Proteus、Protel、Labview、Mcnp、Root、Matlab等软件。同时一方面将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的专业软件用于课程设计教学, 让学生掌握最为实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又自主开发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维特征线程序TSMOC, 可求解次临界系统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 可用于百万居里级大型钴源辐照装置快速优化排源程序SPA等软件系统。实现了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达到了科教相长的有益互补。

(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以引进、自培、在职进修方式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 并聘请国内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为中心兼职教授。

一方面每年新进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另一方面, 学院与核工业相关单位展开密切合作, 如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下设的国核大学签订了长期人才合作协议, 定期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鼓励年轻教师读博、出国深造、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会议;学院领导班子积极联系资深院士、研究员等来该校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写好中长期发展计划, 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结合实际, 认真抓好德、能、勤、绩全面考核, 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

2.2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 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如基于Multisim/Proteus的核仪器电子学仿真, 基于Protel的核仪器PCB制作、Lab VIEW虚拟仪器设计、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 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Matlab软件反应堆控制仿真、x射线产生截面计算与穆斯堡尔谱分析等。

(2)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 作为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有机补充。通过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 确定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具体项目, 如核仪器电子学仿真与制作, 可选项目基于Multisim的电压前置放大器仿真与设计, 基于Protel的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制作, 基于Proteus的定标器仿真等;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 可选项目基于Mcnp的反应堆堆芯模拟, 基于Mcnp的Na I探测器探测效率计算等。

3 课程设计教材编定

参考其他相近工科专业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指导教材 (如电子技术、单片机课程设计指导书) , 根据课程设计过程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 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分章编写的方法, 结合教师、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反馈意见, 经过“分工、整合、修正”一系列步骤, 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材一套。

结合课程设计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模式, 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初版已经出炉, 下设“基于Multisim的电路仿真”、“基于Proteus核仪器设计与仿真”、“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基于MATLAB的核信号处理与仿真”、“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MSU8.EXE的应用”、“X射线产生截面的计算”、“压水堆单通道热工水力程序开发”、“基于MCNP的辐射屏蔽仿真与计算”、“基于MCNP的压水堆删元、组建、堆芯的中子学参数计算”九个章节。

课程设计教材的编订, 使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扩充, 要求掌握MCNP、MATLAB、Multisim、Proteus等工具软件的使用, 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4 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开发创新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强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 同时将为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摘要:结合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多年课程设计经验,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并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 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及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将来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核工程与核技术,课程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 2010 (12) :37-41.

[2]张琳琳.澳大利亚商科课程设计在中国高校ESP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 :124-126.

[3]史洪岩, 颜闽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6) :135-136.

[4]强盛, 史小平, 何朕.基于项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1) :416-418.

[5]徐志玲, 王鹏峰, 黄柳.测控专业课程设计群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4) :171-174.

[6]吴雪峰, 薛铜龙.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3) :107-108.

[7]马华玲.仿真软件在高校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 0 1 3 (32) :165-166.

[8]刘丽艳, 赵修良.Multisim10在核电子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3 (26) :165-166.

[9]李小华, 于涛, 凌球, 等.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9) :83-85.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8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为例,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设计内容、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答辩组织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1.前言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化、拓宽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1] 通过对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3]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搞好毕业设计,确保质量,提高效果,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设计、造价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改革前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与内容,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2.改革前现状

2.1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负担。

以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就业相冲突。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到择业上,学生介入设计的时间较晚,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与指导教师见面存在很多困难。设计时间、设计指导等都无法保证,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深度、广度。

2.2设计题目单一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设计课题进行设计。这种传统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学习成绩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

从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构成来看,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压缩版。毕业设计过于注重设计过程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对于培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不大。[4]

3.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使毕业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毕业设计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自 2009 年开始, 我院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运作上,对毕业设计训练内容和组织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了近6年时间的摸索研究, 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3.1由“2+1”向“2.5+0.5”培养模式转变

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2.5+0.5”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2+1”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第6学期(即0.5年)在社会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在“2.5”年里,除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主要加大了实训环节的教学时数,通过第2、3、4学期的专业综合实训、第5学期的专业综合实务及毕业实习和设计的实践实训,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把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2设计内容创新

我院在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有: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工程测量岗位、设计岗位、工程监理岗位、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确定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有:施工能力、施工组织能力、施工管理能力、预决算编审能力、建筑结构设计能力等。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目标,采用“分流制”培养方式,设置的毕业设计方向有:框架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组织;施工预算;建筑测量。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顶岗岗位需要或求职意向,自由选择填报毕业设计方向。

3.3毕业设计提前进入

将以往集中在第5学期9-18周毕业设计的内容提前分解到各个阶段的相关实训、实践环节中,第2、3、4学期的专业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第5学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务,消化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部分内容,即毕业设计向前延伸。同时,也让学生在各实训实践环节的课程学习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各个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即以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基线贯穿到整个实训、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局部学习中逐步建立和培养全局观念。[1]

3.4注重、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第5学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务阶段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室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根据任务书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修改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9-18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外每星期至少和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实习情况,并修改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答辩前,再次由指导教师对本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最后的指导修改。

3.5严格答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和考核, 也是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考核,学院十分重视。[2]我院聘请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学者做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同时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答辩,将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管理组、测量组、计价组。毕业设计成绩根据平时成绩、设计图纸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评分前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与细则。

4.结语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近六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毕业设计环节向前延伸,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采用“分流制”的培养方式,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学生普遍学有所获,同时也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赵平 对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构想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09,(1)

[2] 白杨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 [J ] 高职探析 2006,(3)

[3] 叶腾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J ] 职业教育研究 2007,(12)

[4]孙荣荣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J ] 当代教育论坛 2010,(11)

上一篇:领导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下一篇:怎样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