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2024-10-10

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精选6篇)

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篇1

经营健康 放风梦想

——刘高威同学创业事迹

刘高威,2004年9月进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7年6月毕业后,在中国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从事工装设计与制造工作。2008年3月辞职,开始自主创业,从事家用、商用水处理设备销售。2009年3月申请YBC援助,并于当年12月获得援助。2009年5月成立“威斯梦水家电商行”。也许有过太多生活的磨砺,他对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健康的事业倍感珍惜。他认为,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够坦然的乐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精彩的生活。

2009年对刘高威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年份———在这年5月份,他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威斯梦水家电),并在年底破百万的营业额,赚到了对于他具有生死意义的第一桶金,他所代理的“Angel安吉尔”牌净水设备销量在龙岩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在这年12月份,他的经营项目成为YBC的扶助项目,获得创业导师的辅导和创业基金,为他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我接受龙岩人民广播电台就业创业与你同行频道采访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兴奋与自豪,但我更有一份责任和信心,就是一定要把我的事业做得更好更强!”刘高威说,当时节目主持人小雪问他有何创业感言,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创业团队虽然年轻,但我们的团队是充满着活力、富有创新并深感责任与使命,我们一定能为龙岩就业创业做出重要贡献。”

和刘高威认识的人总能感受到他这位闽西人特有的豪气与激情——喝酒总是一口干;唱歌却更喜欢民族与美声,他说这样更能抒发情感。朋友戏说他缺少商人的诡谲,而他总是认真地说,我不是商人,我是“80后”的创业青年!

是呀!一位“80后”创业青年,会有怎样的创业故事呢……

创业的种子在校园埋下

2004年9月,刘高威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考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开始了三年的大学生活。

也许是家境的贫寒,大一的刘高威除了学习外,他此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挣钱,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体验社会的酸甜苦辣。开始,他在一家海鲜排档做传菜生,可是,他马上发现,这条路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觉得工作单调,学习机会少。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们相比,刘高威有年龄上的危机感,他希望得到的那份工作,除了能够解决生存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能让他积累经验、拓展人脉,使他能迅速成长。于是,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其它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城市的中国人开始讲究生活的品质,注重身体健康。龙岩市区的自来水硬度偏高、漂白粉多,居民大多饮用桶装水。但桶装水售价5至10元,价格偏高,大多数居民只用桶装水解决饮用和泡茶用水。如何让居民用上经济、安全、方便、时尚的饮水方式,直饮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刘高威凭借他敏锐的市场嗅觉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商机。

在2007年以前直饮机在龙岩还属于导入期,不被大众所接受。刘高威只好利用课余时间边了解直饮机边做其它产品销售。曾经做过“移动动感地带手机卡的校园代理”、“MP3专卖合作”、“电脑专卖合作”等各种各样的校园市场合作项目,刘高威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校园市场的经销人,欣喜于成功的同时也让刘高威赚到了第一桶金……从此刘高威便不再为上学生活费而发愁了,也不再因看到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习而日渐柔弱的背影而暗自伤心!

有朋友曾问过刘高威,当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支付大学生活费时是何心情?他很自豪地告诉我,就是从这时起,他变得自信了,也萌发了大学毕业后要自己创业的念头。

可能是因为刘高威在大二的时候就能把校园市场的开发、经营做得如此出众,因此,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在他读大三时,刘高威当选为系学生会主席。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领袖,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为他进一步开发和经营好校园市场、为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争取赞助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大学三年,刘高威是边读书,边实践着如何经商。这样的经历让他变得性格开朗,懂得与人打交道,在做事待人方面积累了很多对日后创业很有价值的经验。

筹借创业金圆创业梦

2007年6月刘高威大学毕业,来到一家业内很有名气的企业工作。

刘高威心里很清楚,他不会在这家企业干很久。他之所以选择这家企业,是因为虽然有了想法,但刘高威缺少项目的启动资金,缺少经营的实战经验,这样的创业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高威从系团总支书记曹熠城老师口中得知YBC这个组织。他立即查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个组织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他发现YBC所提供的正是自己苦苦找寻又最缺乏的两样东西——资金和经验,便立即向YBC龙岩办提交了创业扶助申请的材料。他的创业项目通过了YBC的审核,并得到了创业项目的导师,接受在创业方面导师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当时YBC龙岩办刚成立,到后期YBC活动又多,申请的资金到12月份才到位。刘高威说,当时真是困难,我和合作伙伴二个人都是大学刚毕业,又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只有四处筹借了20多万元。

2009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威斯梦水家电正式注册成立。这家业务主打提供“Angel安吉尔”牌为主的净水设备销售、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时尚的饮水方式。

创业路上遇拦路虎

公司刚成立,流动资金短缺,人脉关系少。开业不久就遇到了销售难题,一个月的销售额才二三万,还不够场地租金和人员工资,更谈不上还借来的钱了。但他们有自信、拼搏、吃苦、团结的信念。公司凭借着团队的力量,创新学习不断壮大自己,慢慢突破公司的发展困境。面对着不断倒闭或转型的同行业企

业,他们依然执着于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梦想,决不放弃!到2010年年底,威斯梦水家电商行在全市已拥有4家专卖店,每个大型商场都设有专柜;经营范围已扩展从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电子业、制药业用超纯水设备,桶装水设备等大型农用、商业、工业水处理设备;年营业总额突破千万元大关,这在龙岩水处理行业是史无前例的。

有朋友问刘高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他说,是一个好的团队。

他和合作伙伴,真是志同道合,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体现在行动上。而他们二人在性格、专长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又是这个团队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年底聚会上,刘高威面对全体员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梦想和自信点燃了威斯梦人创业的火把,执着和用心实现了威斯梦创业之火的加速燎原,创造出威斯梦亮丽的今天!威斯梦的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大家共同的发展,更是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所有威斯梦人都应为“推进水技术应用,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时尚的饮水方式”的企业发展使命同甘共苦、携手前行。

这就是一位“80后”创业青年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篇2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是指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开展的“依托温州区域优势, 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依托区域优势结合专业特点构筑`三级联动'创业实践与孵化载体”, 以发挥学生创业潜能为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突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的创业型人才[2]。这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独树一帜, 特色鲜明, 成效明显。

2008年, 温州大学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团中央、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来校专题调研;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专家认为:这种创业教育模式, 实现了地方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很好地解决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难题, 在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对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认为:温州大学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 形成了“秉承温州精神, 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为全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蔡克勇在谈到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时说:“温州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是有温州特色的。当前,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成功率较低, 而温州大学的这种模式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表示:“过去大家总是把创新创业神秘化, 一想到创新创业就是高新技术, 这是一个误区。温州大学在创业教育上的新做法, 对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大学生创业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 (李时椿等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一书这种创业教育模式与中国人民大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来进行创业教育类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创业教育类型”,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式的创业教育类型”并列为中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四种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来校考察交流;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六期大学生创业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与2008年全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 学校应邀做了经验介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做法

在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突出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本土化不足。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较多, 自主的理论创新与结合本土实际较少, 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化, 没有结合中国大学生群体实际和学生层次、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性;二是教学效果不佳, 创业实践成功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 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仅2%~3%。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是创业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三是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现有的创业教育更多局限于操作层面, 忽视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以创新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 强调依托专业优势

学校统筹进行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课堂教学、创业实践、素质拓展”三大平台[3], 强化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分层实施, 在全校举办创业型人才培养学院, 在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开办创业教育先锋班、企业接班人培养班等。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点面结合, 学校结合温州产业特点设置专业方向,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温州模式与企业家精神》等公共选修课;在理工类、经管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中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设置创业实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等专业必修课。此外,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制度, 要求学生修读10个学分的创业教育拓展课程;利用专业实习、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素质拓展平台, 设素质拓展学分,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社会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开展以“温州模式”调研、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科技协会,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二) 注重创业教育的本土化

一是传承与引进融合, 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校先后引进了美国goingsolo、国际劳工组织KAB等国外创业教育理论与项目, 将其与“敢为天下先, 特别能创业”[4]的温州精神相融合, 形成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创业教育理论支撑。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突出强调以温州人特别能自主、特别能吃苦、特别敢冒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合作的创业精神积极培育大学生自主的创业意识、吃苦的创业意识、冒险的创业意识、创新的创业意识、合作的创业意识, 成效明显。二是借鉴温州人的创业经历, 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由于大学生群体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 平均创业成功率不到5%。因此借鉴温州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能吃苦”的“草根”创业经历, 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意义重大。三是整合温州的创业资源, 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 学校已聘请50余位优秀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举办了300余场创业讲座, 为学生带来了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 增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性。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 成立26个学生研发创业工作室, 仅2010年, 有50余件 (部) 发明专利、设计创意、产品被康奈集团等企业采纳。同时, 学校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 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 现有的“新湖创业教育基金”“红蜻蜓创新创业奖学金”“大虎创新创业基金”等500余万元, 均由校友企业或温籍企业家捐资设立, 极大鼓舞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 构筑“三级联动”的学生创业实践载体

学校构筑了具有转化、提升、孵化功能的“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载体, 免费提供创业实践场所, 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办创业工作室, 倡导学以致用, 使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除建有1 400余平方米可容纳近50个创业工作室的创业园之外, 还在各二级学院设有8个创业中心, 100余个创业工作室, 侧重对学生的创业实践与创业体验教育。学生创业工作室是我校学生创业的基础平台, 由学生自愿组建, 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分散的、自主的创业意识及时转化为创业实践;学院设立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为指导服务平台, 立足于为学生创业工作室提供直接的服务与指导, 同时推荐和输送优秀的创业团队进驻校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孵化平台, 吸纳那些已取得初步创业成效、发展前景较好的学生创业工作室进一步孵化与提升。同时, 由于专业相同或者相近, 很多创业工作室由毕业生传给在校生、由高年级传至低年级, 这种传承保证了创业教育的延续性, 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它有别于其他高校建立在高科技创新、专利和创造发明基础上的创业实践形式, 具有投入少、风险小、成功率高的特点, 不仅促进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体验, 而且推动了学生毕业后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与延伸[2]。实践证明, 这种创业实践形式是创业体验教育和创业成果孵化的有效平台, 特别适合掌握有限社会资源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实践。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的创新点及其特点

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和创业实践载体的创新。该模式充分利用温州传统文化、发达的民营经济优势和丰富的企业家群体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 培养创业人才, 独具区域特色;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体验教育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载体强化了学生的创业体验, 具有针对性和很强的孵化功能。

(一) 鲜明本土性

在人才培养取向上, 注重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精髓,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温州“经世致用”[4]的本土文化内涵和“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始终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原动力, 这一精神资源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是独特的。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办学传统的感召、校训精神的激励, 使得很多学生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意识非常强, 特别敢“闯”敢“创”[4], 学校注重对这种意识和热情的挖掘和保护, 强化对“自下而上”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可见, 无论是在创业教育的取向上, 还是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引导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本土性。

(二) 凸显灵活性

在教育形式上, 学校统筹设计, 不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 而是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同时推行以“工作室”为基本载体的创业实践形式, 成本低、投入少风险小、运作灵活、易组建。创业工作室是大学生最有把握驾御、预期风险最低的创业实践形式, 这种创业实践形式凸显出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特别适合在条件相对艰苦、资源相对匮。

(三) 强调专业性

学校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 倡导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5]。这样有利于弥补学生掌握社会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创业劣势, 有利于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几率的最大化, 使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倡导依托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发挥了学生具备的比较优势, 有效解决了掌握社会资源十分有限的学生创业群体面临的最大难题。

有什么样的教育, 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对于到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基层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善于从小事做起、善于从基层做起的态度与精神。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6.6.

[2]夏春雨.秉承温州精神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科技, 2008 (2) :27-31.

[3]戴海东, 夏春雨.试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出路—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9) :74-75.

[4]谢志远, 王丹婵, 夏春雨.浙商精神与大学生创业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8:107-110.

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篇3

10月29日,我校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迎来xx市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大学生创业是“全民创业”洪流中,最年轻却不乏激情和魄力的一股浪潮。越来越多的“小年轻”们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其中涌现出大量创业成功、受社会瞩目的经典案例,但也存在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失败的现象。创业这片广阔天地,大学生们该如何作为?

想创业?从现在开始规划

很多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然而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无疑会让自己在创业路上走得不迷茫。报告会中,我市城果连锁酒店创始人贾超给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在大学就已经规划好人生的他,努力朝着目标奋进。他告诉大家:“创业需要规划,别等到60岁了,才想起自己把梦想丢到了20岁。”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规划,创业的每一步才会走得铿锵有力。“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贾超在每个阶段都做了大量准备,我也该规划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商学院大二学生张廷廷在接受采访时说。

先做人 后做事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是我校校友“擦鞋哥”刘金星对年轻创业者的忠告。做人是立身之本,只有先成为一个端正的人之后,才能“立事”。协调好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妥善地处理好创业过程里的繁琐事务都需要创业者坦荡为人,灵活行事。当刘金星遇上偷懒的烧锅炉大爷,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思考,感动了老大爷,保障了鸡舍的正常供暖;当下属对工作敷衍了事,竞争小组的设立,将矛盾成功转化为下属间的竞争关系。而今在皮具护理行业“坦诚做人,灵活做事”的他也收到了不错的成绩。80、90后的创业青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高气傲,最后一无所成。做一个大写的人,往往更重要。

放低自己的位置 找到坐标

现在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毕业即失业,而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与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的“跑偏”不无关系。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能力赶不上宏伟的理想。涿州龙水湾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周维涛表示:在创业伊始,一定要虚心地去学习,自己就曾因无视农民的种植建议,一意孤行,经营受挫。实现从学业到创业的跨越,恰恰需要你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到多少?之于大学生,放低自己的位置,虚心求学,不断充电,才是创业之初最应该的状态。

在改变世界之前 先改变自己

想改变周遭的环境,想改变世界,但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你是不是这样?创业代表张佳在讲座中与我们分享了她从大学生到记者、支教老师,到公务员,再到忠惠农民合作社创办者之一的经历,不断地尝试和改变,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的创业方向,也让她收获了坚韧的内心和优异的创业成绩。她告诫大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就要积极行动去改变;改变不了,就要努力适应。抱怨是最无能的表现。“一位女性,敢于改变,敢于自断后路,也难怪死而后生。”一位接受采访的男同学如是说。成功不是可以复制的,却有方向可寻:改变自己,识势借势,即是方向。

自主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篇4

姓名:尹刚 性别:男

学院: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年级:09级(本科)学号:0943062172 联系方式:*** 籍贯:四川安岳

个人履历:

1997-2003就读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双龙街乡的五峰村小学

2003-2006就读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双龙街乡的双龙初级中学

2006-2009就读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的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

2009年至今 就读于四川省的四川大学

照片:

我们的共识:

1)商业是冒险者的游戏。本来我们可以像一个普通的学生那样生活在校园里,本来我们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娶一个不美也不丑的老婆、生两个孩子 大的是哥哥 小的是妹妹 然后等儿子结了婚、女儿找到了真爱 我就可以每天过着钓鱼、和老伴去看日出日落的日子。可是人生太过短暂 如果问我为什么痴迷于商业?因为我不甘心此生就这样单调平凡地度过。

2)科技强国 教育兴国。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小学黑板上就可以看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创业事迹:

1)、2011年7月7日成功注册了“成都起跑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双流东升街道广场路46号(双流中学正对面);

占地:350平方米

公司管理层人数:5人;教师人数:50-100人。

股东:尹刚50% 卓越50%(后来股东有:尹刚40% 卓越40% 喻小葵20%)

董事及监事:尹刚 总经理:卓越

教学总监:喻小葵

2)、2012年7月3日,成立了成都起跑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第一家分公司;

公司地址:双流吴家坝中街93号7幢一单元(双流实验中学正对面)

公司管理层人数:4人;教师人数:50-100人。

股东:尹刚50% 卓越50%(后来股东有:尹刚40% 卓越40% 喻小葵20%)

董事及监事:尹刚 总经理:卓越

教学总监:喻小葵

3)、2012年9月1日,成都起跑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书店)注册并开始进行图书销售;

公司地址:双流东升街道广场路46号(双流中学正对面);

书店店长:尹刚

工作人员:2人。现在公司总投资50余万,第一年实现盈利20万左右;

公司的理念:赢在起跑线!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

公司相关图片:

下图为公司的LOGO(商标);

下面是成都起跑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部的相关资料: 1)、宣传资料图片集(部分):

2)、公司经营图片:

起跑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部相关图片:

第一分公司的图片:

起跑线的基本理论: 公司创办的思想理念

起跑线理论:

相同的时刻不同的人常常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然缘其物竞天择,优先到达终线者将会是宠儿。

若V甲>V乙:

甲对乙说:赢在起跑线!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

乙对甲说: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

教练说:你们的加速度关系将会成为决定此阶段谁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

用动态法认识“赢在起跑线!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

“物”在各种物理状态、化学状态、生理状态或者是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竞”。有竞争定将会有优劣。优则赢在起跑线和一步领先,但是谁最先到达终点?优者只是具有优先的优势罢了。如果将此段距离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都有起跑线和重点线,上一段的结束就是下一小段的开始,赢在每一段的起跑线方能够做到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

论证基础:

1、毛泽东说过:斗争求生存,竞争求发展。

2、物竞天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对商业的思考:

每个人的包里都有钱,钱是用来满足各自的需要的;谁先发现他/她们的需要,谁先满足他/她们的需要,他/她们就会乐意地把钱交给谁。

为何穷人是穷人?

The secret 1:修炼什么最终将会成为什么 穷人总是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用穷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修炼的是穷人的言行。

思想→情绪→行动→结果

所以种穷因得穷果

The secret 2:穷人不懂钱,更不懂经济

穷人不懂钱:在穷人的眼中,钱就和与子购买的商品一样,具有是在感。可以说钱在穷人的脑中是“物质”“固态的”的,而在富人眼中钱却是“数字化的”“流动的’.The secret 3:文化层次 资源的优化配置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同样的1台电脑,在文化层次低的人手中就只是1台音乐播放器、视屏播放器、聊天工具及游戏机;然而在文化层次高的人手中电脑可以用来制作网页、游戏、软件,甚至是控制卫星及导弹。

中国是人口超级大国,资源紧缺,因而资源必须优化配置。切实有效的途径就是把资源分配那些真正懂它的人——文化层次高的人。

进而可以推理出中国不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选拔制度。所以穷人缺少拥有财富的基因。

The secret 4:消费与投资

买一件西服是消费还是投资?

在穷人看来买一件西服的原因可能是:显示自己的成功、显示自己的有钱、追求别人的赞美、贪慕时间的虚荣。对于富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形象投资。鹤立鸡群会更有可能为人所瞩目,增强对资金的影响力。

吃饭、住宿、娱乐、购物„„消费与投资的博弈无处不在。

消费消费,钱越是消费就越是浪费。

投资,则会使钱如同滚动的雪球,越聚越大。

The secret 5:我为谁打工?

纵观穷人无数,但是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那就是他/她们在工作之中常常能不努力就绝不努力,能不用脑子完成的事情就绝不使用大脑,能掐着点上班就不会早到,不是抱怨工资低就是抱怨工作苦。

根本原因在于他/她们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只要工资照常拿就会安于现状。而富人做工作就会思考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如何做才能得到同行的好评,怎样才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在富人眼中他/她们就是在为自己打工,而所在的公司只是自己的一个工作场所罢了,所以在相同行业内总是有立足之地甚至是有名气。

The secret 6:投资理财

买一套房子或是把钱换成黄金是让货币保值

穷人有钱存银行 富人需钱就贷款

穷人越来越缺钱 富人越来越有钱

富人贷款为穷人创造工作平台或是消费平台。而穷人用的每一分钱都有相应比例进入富人的腰包,每得到一分钱也会相应比例地为富人做出贡献。

The secret 7:年轻人一定要存点钱

很多农民工迫于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参与繁华的城市建设。但在他们老的时候依然经济困难地回去,较年轻的时候的区别在于多了很多子孙后代、消耗了人生之中最为灿烂美好的时光,脸上流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甚至是肢体残疾。为何?

穷人一挣到钱就想把它用来改善家里和自己的生活水平,买家电、买手机、买衣服等。家人的消费观念也渐渐发生改变,越用钱越是虚荣越是浪费,左手进右手就出。而富人把钱存在那儿,等到投资的机会来临时就如同播撒种子一样地花在了刀刃上。虽然前期可能会被骂成不孝子孙,但是他们绝不会因为一时的饥俄而把种子吃了,几年或者是十几年后他们便能够给家人买房子、买车子、办保险。

穷人挣到钱就觉得满足了,而富人挣到钱还想办法挣到更多的钱,用钱去挣钱,让别人去帮自己挣钱。

The secret8:所有富翁都有一个共同点——他/她们都是老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工作能做一辈子?一辈子能做的工作别人是否给你机会一辈子做?公司就如同金子塔,你能往上爬多高?每往上走一层,需要的人就越少,竞争就会越是激烈和残酷。

为别人打工,你必须按时上班,不工作就没工资,随时可能被别人所取代。

你为家人为家庭而工作,但是却因为工作而离开了家庭疏远了家人。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创业,但如果你有这个机遇为何不把握?

The secret 9:有钱人的共性

①超级爱钱

我们能得到的正是我们所持续渴望的

②相信自己一定有钱

创办教育机构的理论:

学习学习,学会如何练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学不习是呆子,只习不学是蛮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所谓三天不练手生,学习也是如此。由于记忆分为短期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而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归属于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然而记忆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颜色也将渐渐消退。如同被分开的恋人,刚开始的日子还能清晰地在脑中描绘出对方的样子,可是当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不管多么拼命地想,哪怕把记忆库所有与对方相关的记忆片段组合起来也不能清晰地描绘出对方的样子了,越是拼命地想越是模糊„„记忆是让人欣喜让人忧的东西,所以学习应当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实践出真知。逆水行舟,每次进步一点点,终会到终点。

不是说要顺其自然,为何要逆水行舟?自然中有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物竞天择,顺其自然是顺其自然的生存发展规律,并非坐以待毙,消极悲观。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构成了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如同一个金字塔,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阶层,若要追求更好追求更多,只有爬得更高。有时后即使不想更上一层楼,只求安于现状,也易被很多逆流而上者踩在脚下。逆水行舟是一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就得逆水行舟。

【学习中的运动理论】

因为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在同一时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不同的人的各种体能指标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不过此场比赛不得不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是短跑比赛,终生的学习是长跑比赛。有的人赢得了短跑却输了长跑,有的人即使输了短跑,但赢得人生的长跑。为何?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来分析便很容易得知。在阶段性的起跑线上,所谓的强者的速度大于所谓的弱者的速度,但加速度呢?有大速度者应不自傲,力争有大的加速度;弱者不必懈怠,在现有的加速度的基础上,再增大加速度,让速度每天增大一点点,人生终将会有亮点。学习这场博弈,最终谁会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谁能更完美地将加速度和速度相结合。

【量与质】

学习方法理论的数量及其质量,人人当思量。知识不仅可以让人变得聪颖,还了可以让人变得愚昧。只求数量不质量,渐渐生疑;只求质量不数量,渐渐坐井观天。追求完美往往不完美,学习到合理的数量和恰到好处的质量。

【量变到质变】

一个全然不知哲学为何物的人,当看了几天的哲学书籍后,可能感觉没有任何的变化;看了几个月后,便已浅尝哲思味;看了几年后,便有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独到的见解;看了几十年后,便是哲学家之一,人生哲思路。水滴可以石穿,小流可汇成江海。学习的量变引发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升华。

【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

当每学习一点知识就懂一点知识,就会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懂得更多的知识就会想成为博学多识,这就进入了学习的良性循环;若每学习一点知识,就有些似懂非懂,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就越是疑惑,那么便无信心甚至不想继续学习,进而厌学逃学,这就进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的人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快,越学越有趣;进入恶性循环的人越学越厌学,越学越慢,越学越痛苦。

【考试】

考试的形式既可以是在规定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张张卷子,也可以是一场活动,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字一个眼神。考试属于生活的一部分,考试贯穿整个人生。在关键的时刻,可能就因为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或是做了关键的一个动作就赢得了“考试”的高分,从而让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轨迹发生巨大的变化。

考试就是对平时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验收。学习千日,用在一时;考场一分钟,场下十年功。

【学习与补习】

学生的学习就是将该学的知识学到并学会如何应用。补习便是解惑,并引导应用。补可理解为查缺补漏,缺什么就补什么,吃饱不浪费。形象地说学习犹如种庄稼,补习便是施肥,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果不缺也补就会物极必反,如果缺了不补就会后劲不足。

【补习与考试成绩】

成绩提升速度=查缺补漏速度

分数提升速度=查缺补漏速度—新增漏洞速度

随着年级的升高,漏洞的量会累积,由量变到质变。有的学生在初

一、初

二、高

一、高二的成绩下滑还不怎么明显,但到了初

三、高三就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的成绩下降了,原因在于前期的考试主要是考查近一两个月或者半年知识掌握能力,而后期考查的便是整个初中或高中的知识掌握能力。前期的时长短,相应的漏洞量少,后期的考查覆盖面广,知识量大,知识的交叉连接要求高,所以漏洞量的积累致使成绩的崩溃。

补习就是补漏洞,补习和漏洞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博弈,补习知识量大于漏洞量则分数升,反之亦然。

何为补习?补:查缺补漏

习:运用,练习,学习。

查缺补漏地学习,运用所学习,练习再练习。

【学习与个人发展】

知识将人划分为知识分子和文盲。资源只有在真正懂它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功能。有知识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的资源,有能力更好地运动资源。有知识的人领导没有知识的人。有知识的人如同神经细胞,没知识的人如同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少,肌肉细胞多,但是肌肉细胞听命与神经细胞。若人没有了神经细胞就只是一堆肉,肉中夹杂了骨头。神经细胞最受人体的保护和敬重。

【学习与国家发展】

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小学黑板上就已经决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事在人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强调了民才是国家的关键。当没有人的时候,对于人来说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有人的国家是生产者,有人才的国家是消费者。

结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仅有学,还要有习。

妇女创业典型事迹乔玲 篇5

创业新典型

炉院片区管委会自主创业妇女乔玲同志材料

二0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自强、自立,打造女性创业新典型 ——炉院片区管委会自主创业妇女乔玲同志材料

乔玲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2005年7月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迅速增大,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

一、迷茫中寻求生存的途径

毕业后的乔玲深刻感觉到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到底做什么工作呢?乔玲有些迷茫。她发现,最近几年全国都掀起了考公务员的热潮,公务员职位稳定,收入也不错,这一切优势牢牢吸引着乔玲的眼球,她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考进政府部门工作,她甚至还参加了数次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挤进公务员行列。可是一次次考试带给可是一次次考试带给乔玲的全都是失望,这时她才发现,想迈入这道门槛的人太多了,可是真正能迈进的人却为数不多。

二、打破传统观念,转变就业观念

经过几次的考试与失败,乔玲有些灰心了,这时,社区劳动保障站和街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的到她家中,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向她宣传创业典型的好事例,乔玲对生存、事业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她认为,其实考取公务员并不是她唯一的出路,她还可以自谋职业,还可以自主创业,或者进入企业发展也不错,这些平台同样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施展自我价值的舞台。

三、不断进取,验证自我能力

乔玲想到去北京工作,父母百般阻挠,但是乔玲毅然决然的去了北京,初到北京对上班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工作环境,接触的人和事都让她这个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的人感到陌生,经过几年的工作,毕业后务实的工作作风,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也充分验证了自我能力,乔玲有了充分创业的信心。

四、踏上创业之路,彰显女性风采

2010年由于父亲有病,乔玲回到了乌鲁木齐,看到年迈的父母,乔玲依然辞去了在北京优厚的工作,寻找创业的好时机和好机会。乔玲发现近几年自治区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出台各项扶持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就业机会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条件去选择自主创业,开辟创业之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一些条件适合的大学生而言,与其千方百计就业,不如自己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也能创造就业机会。当然,乔玲选择自己创业,这些都只是她个人经过一番思考,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点看法而已,有了想法就要实施,乔玲就与自己一同毕业的同学商量一起创业,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对市场的考察,两人决定开宠物店,两人共集资10万元,并于2011年在炉院街商贸城、国贸、新奇商圈旁开了一家宠物店,经过一年多的经营,乔玲的小店有了固定的顾客,她的服务得到顾客的认可,生意日渐兴隆,创业成功了。

五、开拓进取,力争更大的辉煌

生意虽然很兴隆,乔玲也赚到了“第一桶金”,可是乔玲并不满足现状,她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2012年2月底,乔玲为了扩大经营,在社区劳动保障站和街道劳动保障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乔玲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享受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乔玲又开了分店,增设了宠物服务业务,并且雇佣了5名“40,50”下岗职工,乔玲说:“国家帮助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今后还要不断扩大业务,解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乔玲有信心在今后的创业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篇6

一、历届竞赛情况回顾[1,2]

中国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从2000年开始,每2年举行一次,举办学校分别为200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2002年的浙江大学,2004年的厦门大学,200年的山东大学,2008年的四川大学,2010年的吉林大学,2012年的同济大学,2014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具体情况见表1。

二、创业竞赛典型特点解析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至今,显现出一些较为突出的特点。综合上述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情况,我们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一)形成了举国体制、自上而下的竞赛实施格局

此特点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创业竞赛的组织机构方面。首届和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从2002年第三届“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教育部成为竞赛主办单位之一,同时,地方政府作为承办单位也参与其中,并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一变化表明国家已将其纳入到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之中。可见,国家层面对此项赛事的高度重视。二是在创业竞赛的覆盖区域方面。纵观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我们发现该项竞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首届和第二届赛事为主的起步发展阶段,参赛区域覆盖范围为大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阶段是以第三届和第四届赛事为主的拓展发展阶段,参赛区域覆盖范围拓展到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台湾的大学首次派队参加,香港和澳门的大学也应邀观摩竞赛;第三阶段则是从第五届赛事开始为深入发展阶段,参赛区域覆盖范围发展为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 相比前两个阶段,区域覆盖范围及参赛高校更加广泛。这些情况较为客观地说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实践以及自上而下的推进实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国性赛事,已形成了举国体制、自上而下的竞赛实施格局。

注:带有“※”的届次表示竞赛逐年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和风险投资界的关注,并开始有部分参赛作品和项目获得了风险投资或企业资助。

(二)实现了由模拟创业向实战创业设计实施转变

此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业竞赛环节上的设计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竞赛环节的设计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0年第七届吉林大学承办的创业竞赛开始,主办单位在项目计划书评审、公开答辩和秘密答辩三个原有环节基础上,新增了网络虚拟运营竞赛环节。 该环节要求参赛创业项目要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完成企业模拟注册、创建、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 并与其余参赛团队模拟对抗实战,模拟运营环境的成绩将作为项目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2012年第八届同济大学承办的创业竞赛首次将参赛团队分为“已注册公司”和“未注册公司”两个组别, 对于已注册公司的创业项目在评审时给予一定分数奖励。2014年第九届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创业竞赛将参赛团队分为“已创业”和“未创业”两个组别,并进行了专业分类申报。这些分组、分类环节的增加表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不再仅是评计划、看创意的“坐而论道”与“纸上谈兵”,而是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成为高校大学生模拟创业向实战创业转变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平台。

(三)促进了优秀创业项目与风险投资的有效对接

随着“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推进与实施,其社会成效日趋凸显,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首先,从2002年第三届竞赛开始,一些优秀创业项目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以第三届竞赛为例,部分参赛作品开赛前就吸引了部分风险投资,金额达上亿元,决赛后正式签约项目4件,金额达576 0万元。自此,优秀创业项目与风险投资机构的有效对接则成为此项赛事的重要亮点,此后每届都有成功获得风险投资的典型案例。这一情况表明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入一方面在连接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优秀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与市场转化。其次,从2014年第九届竞赛开始, 竞赛采取“3+2”全新赛制。这一全新赛制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该项赛事的多元化与精细化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更多优秀创业项目的脱颖而出,大大增加了这些项目成果市场转化的机会,极大地实现了这些项目与风险投资的有效对接。

三、创业竞赛现存问题

从上述历届竞赛情况回顾、创业竞赛典型特点解析两方面,我们可知作为由国家多部委联合举办的国内顶级赛事,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用以及创新国家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与作用。但在其实施与运行等环节过程中,与美国等国外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相比,我国的创业竞赛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有效解决与科学改进。

(一)创业竞赛功能定位不清

无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创业竞赛都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其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进行考量认为,当前创业竞赛的实施操作与国家最初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出现一些不相一致的方面,存在由于对其功能定位理解不清而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具体地说,一是从高校视角,已将诸如创业竞赛活动成绩的取得作为自身办学实力与水平的评价砝码,而忽视了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于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高校直接选拔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直接参赛,而不组织相应的校园选拔活动, 创业竞赛的参与面相对很小。对待此问题,高校要有清晰与理性的认识,切记把握好其中“度”的问题;二是从教师视角,很多高校将指导学生获得创业竞赛成绩作为本学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一项硬性指标。当然高校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类大赛指导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教师参与其中,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有的教师为了能够取得比赛好成绩,却将自己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拿出来让学生参赛,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学生参与面以及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三是从学生视角,学生参与创业竞赛也不简单是学生一次创业体验活动,而是一项关乎学生个人前途命运的人生大事,由于一些高校将在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作为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一项指标或举措。这一情况就使得一些学生不是为了创业梦想而参加竞赛,不是为了锻炼自己而参加竞赛。这也导致了一些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未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一些较好前景的创业项目最终处于被搁浅的状态。

(二)创业竞赛覆盖范围有限

有学者针对“创业大赛”主题,就“是否了解国家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是否了解省市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和“是否了解学校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等问题对北京市部分高校进行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分别只有8%、6%和10%的学生表示“很了解”创业计划大赛,分别有34%、28%和36%的学生对创业计划大赛表示“一般了解”,分别有38%、 35%和3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不太了解”,分别有21%、30%和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即使是已经具有一定参赛经历的学生,也分别只有15%、13%和10%的学生表示“很了解”创业计划大赛[3]。我们采用同样的主题与同样的问题对吉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其数据分析显示:分别只有6%、4%和10%的学生表示“很了解”创业计划大赛,分别有32%、29%和39%的学生对创业计划大赛表示“一般了解”,分别有44%、45%和34%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不太了解”,分别有18%、22% 和1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即使是已经具有一定参赛经历的学生,也分别只有19%、12%和24% 的学生表示“很了解”创业计划大赛。

综合上述这些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省市、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不了解,即使是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对其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由此可知,当前高校组织的创业大赛覆盖学生范围有限,还没有惠及大多数学生。

(三)创业竞赛实施成效欠佳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由国家多个部委联合牵头组织实施的竞赛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各类高校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但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竞赛规划与竞赛实施脱节的现象,使创业竞赛实施成效欠佳。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创业竞赛普及性较差。有学者针对“创业大赛”主题,就“是否参加过国家、省市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等问题对北京市部分高校进行调研, 数据分析显示:有22%的学生回答“参加过”,有78%的学生回答“没有”[3]。我们采用同样的主题与同样的问题对吉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其数据分析显示:有16%的学生回答“参加过”,有84% 的学生回答“没有”。这两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当前高校有近80%以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此类大赛,可见创业竞赛普及性较差;二是创业项目社会转化低。通过对历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梳理,我们发现:自其举办以来,吸引了一些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与参与,但现有的竞赛体制未能充分发挥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行业主管在内的社会资源的作用,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与彼此充分信任,造成了“学校热、社会冷”的局面。由此,大部分创业项目“纸上谈兵” 的结果,就是创业项目签约率低,创业项目社会转化率低,制约了创业竞赛孵化功能的发挥。

四、创业竞赛改进建议及举措

基于上述对历届竞赛情况回顾、竞赛典型特点解析、竞赛现存问题简述等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创业竞赛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其良性运行与优质发展,应在原有好的基础和传统上,进一步加强创业竞赛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及其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设举措。

(一)进一步明确创业竞赛的功能定位,实现教育功能与实践功能的有效融合

正确理解和明确创业竞赛的核心功能与定位是办好此类赛事的根本与关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宗旨明确指出:“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4]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创业计划竞赛的教育功能与实践功能的双重定位。对此学者们也有专门的研究。如有学者在论述MIT创业大赛对完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内容时指出:“创业大赛要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融合。具体地说,理论上看, 创业大赛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统一的桥梁;然而在实践中,如果创业大赛的组织者本身没有创业经验或商业实践,竞赛程序的设计不能实现教育目的,理念的实现缺少资金赞助与人员支持, 创业大赛将与教育和实践的统一相去甚远。”[5]还有学者系统梳理了国外研究型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主要特点认为:“从知识结构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通过研讨会、训练营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通过邀请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开展的研讨会、 训练营,以及一对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等形式,美国创业竞赛实现了知识基础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统一。”[6]

明确创业竞赛这一核心功能定位后,我们认为要实现教育功能与实践功能的有效融合,就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入手,转变他们的观念与误区就显示出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具体地说,就是要转变三个主体现有对创业竞赛参与的功利化倾向,走出“唯成绩、为比赛而比赛”的认识误区: 一是高校作为创业竞赛组织机构,要改变将“创业竞赛”看作学校办学水平的比拼,成为学校追求社会声誉的一张名利双收的名片等认识误区,而是将这一典型载体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革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与教育教学、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采取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等有效举措来全面培养与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以高质量的人才输出作为学校真正实力的硬指标;二是教师作为创业竞赛过程中教书育人的重要主体,在创业竞赛参与或指导学生过程中, 要改变为追求个人职称晋升等功利化的目的性,才能在指导过程中更好地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以及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与主体性激发作用,做好学生的专业导师、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 三是学生作为创业竞赛参与的主体,也要改变参与创业竞赛是为了个人追求荣誉或成绩、获得保研资格与奖学金奖励等功利化的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一次就业创业的人生体验与能力锻炼,才能实现个体的更大发展与超越。

(二)进一步完善创业竞赛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创业竞赛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创业计划竞赛自在中国实施至今,都是坚持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自下而上的组织运行模式。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证明,这一运行模式确实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此,为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行创业竞赛,实现创业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成果项目的有效转化,不断扩大创业竞赛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我们认为,在坚持原有自下而上的组织运行模式基础上,还要重点在机制方面做出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要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现有对创业竞赛开展目的与意义的狭隘认识以及一些功利化倾向,不断创新竞赛方式。对此有学者以国外15所著名高校的创业竞赛为例,从竞赛的目标定位、运行时间和程序设计、覆盖范围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归纳,认为:国外高校创业竞赛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可以相互弥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创业需求[6]。 基于此,创业竞赛各级实施主体要在原有开展竞赛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论坛讲座、参观考察、技能培训、网上模拟等多种形式,扩大创业竞赛的覆盖范围,提升创业竞赛的普及程度,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氛围;二是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创业计划大赛的成功经验, 扩大创业竞赛参与主体的范围。除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外,还要突出企业行业、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等机构在创业竞赛的重要作用,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融入竞赛的组织评选、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中,切实地把创业竞赛办成一项集教育功能、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学生活动; 三是加强学生创业竞赛项目的跟踪指导与多方多维辅导。在创业竞赛整个运行过程中,要组建一支由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创业人士、政府人员等构成的全程性、多方多维的咨询服务团队,在帮助学生科学理性评估项目、认清行情和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与有效保障。

(三)进一步改进创业竞赛的评价机制,促进创业竞赛健康有序科学理性发展

当前,关于创业竞赛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仅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为例,一些学者对其评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指导与学习借鉴。如有学者从数理分析视角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审方式进行了细致分析,尤其是细致研究了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科学论证。具体地说,研究者将设计的创业计划竞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借助专家评价信息以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各项目进行了综合评定,并配以算例来说明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7]。还有一些参与创业竞赛的评审者从评审原则视角指出“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审方案不应局限于一纸策划书的评审方式,还应考虑到创业项目的创新性、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等指标。

上一篇:失败值得品味作文500字下一篇:劳动社会保障述廉报告与勤工监管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