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审判楼施工(共7篇)
法院审判楼施工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在全州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法院**法庭审判楼顺利竣工。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党组及全体干警向光临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以来重视、关心、支持我院建设的上级法院、各级领导部门、各界人士以及为**法庭审判楼的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自 1950年8月1日 成立以来,经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干警人数由9人发展到今天的**人,办案数从每年几十件上升到1500多件。去年7月,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集办公、审判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审判法庭办公楼投入使用。今天,**法庭又顺利竣工。这充分表现了上级法院及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十分关心和支持法院工作。我再次代表**县人民法院党组及全院干警向关心、支持法院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法庭审判楼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共投资50多万元,建筑面积265平方米。今后,我们将借全国正在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东风,切实抓好**、**、**3个法庭审判楼的建设,大力改善法庭装备,加强队伍建设,使人民法庭“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人民法庭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谢谢!
法院审判楼施工 篇2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位于团城山开发区,由审判楼、司法技术综合楼、附属服务楼组成。其中,审判楼是一期标志性建筑(见图1)。
审判楼地下1层,地上5层(层高均为5.4m),局部6层(层高为5.5m)。室外场地南低北高,相当于黄海高程35.5~39.5m。建筑总高度35.5m。总建筑面积为25310.8m2。平面尺寸为84.8m×66.3m。施工工期预计为1年半。
审判楼外立面为简洁欧式风格。建筑功能布局主要由3层高入口大厅、诉讼服务中心、能容纳600人的大审判庭、6间中法庭、16间小法庭、独立的羁押区以及各类司法辅助用房组成。大审判庭面积为716.6m2,层高为16.2m。上面布置法警训练场,层高14.1m。各类审判用房环绕大审判庭布置(见图2)。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主要材料:普通钢筋采用HPB300、HRB40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2 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
2.1 建筑对结构的制约与挑战
审判楼层数虽为6层,但由于层高较高,房屋高度大于24m,属高层建筑。其对于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及各项功能的较高要求,使得该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平面不规则、结构为其它不规则。方案阶段就已经属于超限高层类型,给后续阶段的设计带来诸多方面的挑战:
1)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必须同建筑功能布局相吻合:审判楼的地下室功能为停车库、独立的羁押区、设备用房,柱网为8.4m×8.4m、7.0m×8.4m。左侧主要布置6间中审判庭,单间建筑面积为208.4m2,柱网为12.4m×8.4m、7.2m×8.4m。右侧主要布置16间小审判庭,每间104.2 m2,柱网为8.4m×8.4m。左右两侧柱网布置不对称,在多振型的抗震计算中,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经试算,位移比大于1.2,属于平面不规则的结构类型。
2)中央大审判庭尺寸为21m×33.6m,四周均为走廊。大审判庭上布置法警训练场。训练场楼面采用钢桁架梁支撑于对应框架柱上,梁上铺压型钢板,其上浇筑钢筋混凝土作为面层。对应屋面采用球形节点网架结构,因此,无法利用该空间形成有效抗侧力体系来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入口大厅跨3层高度,对应2层、3层平面形成空洞。经计算,总开洞面积达到该层面积的33%。同时,平面有效宽度小于该方向总宽度的50%。
3)口大厅处有4根跨3层的穿层柱,大审判庭走廊处有4根柱仅有Y方向框架梁连接,相当于跨5层的穿层柱。根据《建质[2010]109号》文的规定,属于其它不规则的范畴。
4)正立面入口大厅外14根大罗马柱,直径为900mm,高为14.5m,与结构柱网不能对应。
2.2 结构布置与结构体系选择
2.2.1 结构布置的优化设计
针对建筑功能布置的特点,将该审判楼进行结构优化布置,重新调整,划分为4个区块,即a区、b区、c区、d区。其中a区为中审判庭区,d区为小审判庭区,c区为大审判庭区,b区为入口大厅区(见图3)。
2.2.2 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1)a区、d区为柱网相对规整、受力相对明确,采用框架结构。因为跨均较大,特别是a区的中审判庭,梁跨达到12.4m,计算时要对板、梁的挠度、裂缝进行控制,对楼板舒适度也要进行控制。
2)c区为大审判庭及法警训练场,经与建筑专业反复沟通,最终同意在大审判庭走廊的中空部位局部增加连廊。第一,使得穿层柱在楼层标高处均有两方向的框架梁拉结,对于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空间受力均有利。第二,消除了超限高层判定条件中的局部存在穿层柱的这一条。第三,使得建筑功能更加完善,疏散更加便捷,为相关人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该部分采用框架结构,设计时要准确导入钢结构的相应支座内力,对结构构件的刚度应予以加强。
3)d区为入口大厅,跨3个标准层高度,柱子的数量少,水平刚度较弱,立面变化较大,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能有效克服其水平刚度较弱的问题。结构电算时,将高程-0.03~16.17m当作1层,对应高程5.37、10.77m周边梁按层间梁设计。配筋时为了考虑足够多的振型,也应按7层进行配筋电算,包络设计。对于剪力墙的精心布置也有效解决了4层以上Y向墙肢设置不足、竖向构件缩进大于25%这些新出现的问题。
2.3 其它相关处理措施
1)洞口四周的混凝土板厚度予以加强,取150mm。高程-0.03m板厚取180/200mm。
2)入口大厅外14根大罗马柱,按空间格构式钢柱设计,外挂弧面花岗岩石材,柱底部设置550mm×650mm的框架梁。柱顶与主体套筒式连接,对应结构构件配筋应予以验算及放大。
3 结构的抗震分析与电算
3.1 结构抗震分析及电算软件
审判楼的整体分析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件PKPM、SATWE。对建筑物在恒、活、风、地震力作用下进行内力分析及荷载效应组合计算。对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截面配筋计算,为基础设计提供荷载。
3.2 计算模型确定及计算参数的合理选择
3.2.1 计算模型的正确选择
由于室外场地南低北高,相当于黄海高程35.50~39.50m。±0.00等于黄海高程39.50m。地下室底板高程为-4.40m,埋置深度只有1.4~3.95m。地下室周围土体不能对建筑物形成有效的嵌固。因此,计算时以地下室底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
3.2.2 计算参数的合理选择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位移、周期等指标计算时,应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板的假定。在进行配筋计算时,应以弹性板方式来指定。但对于c区,由于楼板开大洞,不能选择指定刚性,避免出现异常情况。
电算时,考虑到施工过程的影响,选择模拟施工加载3,能较好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结构电算时,考虑了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情况。
b区中,由于-0.03~16.17m当作1层来进行计算,计算总层数为5层,计算振型个数最多取15个。由于层间梁影响,SATWE计算结果的表明,有效质量系数小于90%,说明结构振型取得不够。因此,对b区,又按7层取21个振型进行重新计算,包络设计。
对于楼板开洞周边的框架梁,不考虑梁扭矩的折减。而对于有楼板约束的梁应予以考虑,在设计中分别设定梁的折减系数,计算两次,按实际情况,分别取对应的计算结果配筋。
由于考虑了双向地震作用,柱配筋的计算采用单偏压计算。
4 结构的抗震分析与电算的结果
4.1 a区/d区
层侧向刚度均不小于上1层70%或其上相邻3层平均侧向刚度80%。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通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楼层与上1层的受剪承载力之比Ratio_Bu:X,Y≥1.0。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a区为0.878<0.9,d区为0.898<0.9。楼层最小剪重比:a区为1.10%>0.8%,d区为1.04%>0.8%。有效质量系数:a区97.73%>90%,d区97.14%>90%。
最大层间位移角:a区1/1582<1/550,d区1/1374<1/550。计入扭转影响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与平均位移(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a区1.37<1.50,d区1.38<1.50。
配筋计算中,根据超配筋信息(WGCPJ.OUT)表明无超筋。
超限判定条件中仅满足1条:扭转不规则,不属超限高层。
4.2 c区
层侧向刚度均不小于上1层70%或其上相邻3层平均侧向刚度80%。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楼层与上1层的受剪承载力之比Ratio_Bu:X,Y≥1.0。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为0.842<0.9。楼层最小剪重比为1.06%>0.8%。有效质量系数98.39%>90%。
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463<1/550。计入扭转影响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与平均位移(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为1.42<1.50。
配筋计算中,根据超配筋信息(WGCPJ.OUT)表明无超筋。
超限判定条件中仅满足2条: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不属超限高层。
4.3 b区
层侧向刚度均不小于上1层70%或其上相邻3层平均侧向刚度80%;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楼层与上1层的受剪承载力之比Ratio_Bu:X,Y≥1.0。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为0.732<0.9。楼层最小剪重比为1.01%>0.8%。有效质量系数>90%。
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82<1/800。计入扭转影响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与平均位移(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为1.41<1.50。
在规定的水平力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距比例为40.66%<50%。框架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确定,剪力墙与框架的抗震等级均为三级。配筋计算中,根据超配筋信息(WGCPJ.OUT)表明无超筋。
超限判定条件中仅满足1条:扭转不规则,不属超限高层。
5 结论
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楼属平面和其它不规则的复杂高层结构。方案阶段建筑功能布局中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局部存在较多的穿层柱等各种不利因素,将导致该楼成为一栋超限高层建筑。
通过对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将原结构划分为4个区块,将方案中不规则的各项判定指标分散到各个区内,使之不再集中。在各个区块中,通过调整建筑功能,优化结构平面布置,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使相应结构区块内结构布置比较规整,刚度较均匀,改善各种指标,减少超限判定条件的条数,有效地解决了结构规则性超限的问题。最后通过PKPM、SATWE,电算、进行结构设计。设计出一栋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建筑。
电算分析结果均表明,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选型,正确的计算模型、参数取值,使在地震作用下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实现了规则化。
摘要: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楼属不规则的复杂高层结构。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局部存在较多的穿层柱,将导致该楼成为一栋超限高层建筑。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选型、电算设计,有效解决了结构规则性超限问题,使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实现了规则化。
关键词:复杂高层结构,结构布置优化,抗震分析,规则化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法院审判楼施工 篇3
关键词: 法院审判楼;个性表达;人民性;现代风格。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热门的学科,其设计风格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达视觉上的感受。公共空间的设计表达风格更加多种多样,法院审判楼作为特殊的公共空间更是在传统和现代中交融和碰撞,而我的法院审判楼室内设计是表达它对社会所期望的意义,也就是人民性。人民性是一个非常广泛而又变化的概念,历来很多政治家、文学家等一直讨论它的含义,1956年翻译发表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艺术的人民性”词条如是解释“人民性”概念:“艺术上的人民性是艺术和人民的联系,人民大众的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艺术上的表现。”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不是为别的种种人服务的,而是“为人民”的。我就室内设计表达上转用一下它的概念,设计表达中的人民性就是运用现代设计风格,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及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不复衙门作风,富有亲和力、人性化,充分体现我国人民法院的自身特色和精神风貌。
首先,人民性体现在审判楼的现代设计风格。现代设计风格出现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Bauhaus)学派,“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近年,我国对法院审判的道具也作了很多改革,看到最醒目的是法官的法袍和手持的法槌,这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是法院改革的现代风格。同样,法院审判楼的室内设计也应具有现代风格,突破传统的表达技法,充分表达人民性,这样能够让双方产生心里作用:提醒当事人及民众,法律是我们的武器,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提醒具有主导地位的法官不仅心要里装着尊重和荣誉,更要对本职业的热爱、执着和负责。更提醒让人不易明白的具有特殊性的司法程序是不可侵犯的。法院审判楼的室内设计运用现代风格的手法,突破传统的表达技法,充分表达人民性,这是法院审判楼室内设计个性表达的基础。审判楼现代风格的体现主要介绍入口大堂和审判厅两种主要功能区的设计表达。
起初,室内设计的的人民性应体现在充分满足该建筑的功能和技术设施上。法院审判楼的功能设计则能够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那便是很合理的设计,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设计时除主入口供正常的审判性质要求外,还分别设置了其他重要的出入口,如后方的法官专用处入口、大楼的两侧立案的专用出入口和法院工作人员专用的工作入口。最重要的是把审判区与办公区、公众区分开,尽可能在客观上减少当事人或律师与法官在庭外接触,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这样司法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保证,为设计的灵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室内设计表达也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另一个特征是室内设计的实施可行性,“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 风格是在功能、技术等实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不能实施的设计,是没有根据的,没有美可言的,更不会有人民基础,人民性就更加不用谈了。“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在法院审判楼的设计中,尤其注重了技术的实现的可能性。材料的选择、灯光的营造、造型的构建都是我们目前的工艺可以达到实施的。
再次,法院审判楼的室内设计的人民性,体现不复衙门作风,具有亲和力、人性化,反映我们国家的自由法治和社会的文明。我国许多法院审判大楼前都有这么一道自古至今的风景:在一个高耸的大门两边,高傲而威严的大石狮镇于门口,庄严威武的门卫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这是我以为在形式上最能复古衙门风采的地方。如果能够把石狮请走,让可爱的门卫去做些更有趣的事,取而代之自动多功能检测门,这样在功能上不会逊色于疲惫的门卫,更让人们感到法院审判楼和平时上班的写字楼一样亲切,以主人的心情自由出入,觉得法院之途并不遥远,并非危途,公正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秋菊不再劳累,就像用具有高科技高效率办公立案系统来替代门口架立一口大鼓等待人们击鼓伸冤一样。这便是我的设计主旨,也是我的愿望,要有人民性,如果可以能够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可以达到,那是何等的欣慰。这是其他法院审判楼没有做到的。
人民性的不仅体现在民众和法院之间,更体现在法院内部,在普通法官和院长之间办公环境的处理上,这是室内设计表达的难点。在考察其他地区的法院审判楼和翻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一般院长的办公室功能齐全,除宽大的办公区外,还有豪华的接待区、舒适的休息室、洗浴室,一应齐全。相比之下,普通法官则几人甚至十几人挤在同一间办公室中,朝向和方位都是不好的,人均面积和私密性就无从可谈。 这种大搞行政之风,不以人为本,而以一人为本的设计主旨与我提倡的室内设计要有人民性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我在设计中办公室的设置完全以功能性要求设计,以人为本,法官的办公室全部采用一室两人,既有私人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保证私密性,又有对象交流保证公共性。
最后,人民性的室内设计表达,体现在一些设计细节上。现在越来越重视一些小饰件的设计,如花卉的摆设和品种选择、紧急通道的导向标示和功能区的标示牌的设计。其实这些设计的细节,作为公共场所的法院审判楼中工作指示牌的设置和版式设计,都能够体现我国的司法制度和社會文明程度。有些专家认为在标牌上设置中英文对照有殖民之嫌,是忽视法院是体现国家主权与尊严的重要机关。可作为一家之言,我绝不认同,我认为作为法院审判楼的现代设计,人民性亦体现在对事实的尊重,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际交往频繁,同时引起的各种摩擦也接踵而来,调节和审判则显得必不可少,那作为法院审判楼就成为重要的场所,我们能让尊重我们外国人在进入法院审判楼寻求公正的时候两眼不知所措吗?那会不会与我们的对外开放的政策相违背呢?因此我的设计主张所有标示牌都应该设置中英对照,尤其是紧急通道,卫生间等重要的场所,我觉得这样更能体现我国对人权的尊重,更能赢得尊严和主权,这更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法院审判楼的设计表达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间,其个性表达在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运用现代设计风格,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及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不复衙门作风,具有亲和力的人性化,体现我国人民法院的自身特色和精神风貌,这就是人民性,是我在法院审判楼的设计个性表达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苏联大百科全书论艺术上的人民性问题》《光明日报》1956年4月8日
3、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华原 《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 机械工业出版社
5、《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
法院审判管理调研文章 篇4
2012-03-12 09:41 来源:上海法院网 新民网编辑:田诗雍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事物,机构运行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上级法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机构样本,各个基层法院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实务困惑的多元推演:以本市基层法院为样本的考察
为直观演绎基层法院审管办运行中的困惑、疑难之处,我们对本市22家基层法院审管办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其中浦东新区法院因建制、规模均有异于其他法院,且该院审管办已有独立编制,故未纳入调查范围),发现的问题可分述如下:
(一)概念界分的唯理化
有人认为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审判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方式。”[1]也有人提出“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审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2]这样的简单论断既无法定位审判管理的责任主体,又不能推演审判管理的真实意涵,可能使得基层法院审管办无法准确获知自身在审判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及权责。
我们认为,为确保审判管理内涵的自洽、周延,尤其需要体现审判管理主体的层次性、审判管理客体的特定性及审判管理目的的明确性:审判管理的主体为院、审管办、庭室及法官个体四个层级,其中审管办作为审判管理的专门机构位处“院下庭上”;审判管理的客体为审判活动及审判行为,作用对象的特定性是审判管理区别于政务管理、人事管理最为重要的特征。“澄清审判管理关系的客体,即是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的行为,而非法官这一审判主体本身。确立这一新的理念,必将促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符合审判权运行规律的科学审判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3];与审管办的层级相对应,审管办的工作范围则主要集中于中观性管理事项;审判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审判权的理性运行,开展审判管理工作,可以采取多样之方式,而其本质则是唯一的,即服务审判。
(二)机构运行的多样化
本市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实践模式按照机构的组成要素分解后,大致可归为5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表观之,虽然本市各基层法院普遍采用审管办与审监庭合署办公的机构模式,但在具体设计上却不尽相同:
1.领导同一与领导分立的问题
有些法院审管办主任由审监庭庭长或副庭长兼任,而有些法院则对两者进行分立,由专职审委会委员任审管办主任、审监庭庭长任副主任。
2.人员同一与人员分立的问题
部分法院对审管办与审监庭的人员范围作了相对清晰的内部划分,大部分法院未作划分,审管办与审监庭人员混同。
(三)制度实施的碎片化
1.临时动议的管理多于论证规划的管理
在实践中,大家往往将审管办视为“应急性”机构,审管办的工作多为即时性事项,上述做法看似弥补了管理环节的空白,实则存有助长部门敷衍塞责之风的隐患,亦反映了基层法院审管办对未来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的现状。
2.事后管理多于事前管理
目前,审管办的管理方式仍较为被动,工作范围大都集中于事后的书面评查及数据通报,未能深入探悉桎梏审判质效的内在缘由,无法准确挖掘出隐匿于案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审管办事前发现机制、防控机制的构筑尚显薄弱。
3.人管理人多于制度管理人
基于个体威信、资历建立的人身依附型管理模式通常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效用随着人员变化而上下波动,而既有的管理模式恰恰如是,沿袭至今,改观甚微。为实现审管办的可持续发展,现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亟待更新、变革。
4.刚性管理多于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采用强制性方式,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则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依据共同价值观、群体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审管办的现行管理模式更趋近于前者,对于内生化的人格因素关注甚少。
5.争点管理多于全面管理
审管办通常只在问题暴露或争议发生后,才介入其中,争点管理固然是审判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如果仅仅将思维、措施局限于“点”,就可能导致审判管理工作的断裂、片面。立足于“面”的统筹管理应成为审管办发展的长久之道。
(四)权责范围的模糊化
实践中对于基层法院审管办权责范围的认识大致存有三种误区:
1.混同院级宏观管理与审管办中观管理的彼此范围
管理权有着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审判管理权亦概莫能外。审管办在工作中易越俎代庖,将本应由院级宏观管理的事项纳入工作范畴,隐瞒或自决宏观管理事项均是审管办履职不当的表现。
2.混同庭室微观管理与审管办中观管理的彼此范围
主要表现为将庭室、个人的管理之责转嫁于审管办。如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的安排,即应归口于相关业务庭及承办法官,而非审管办。审管办只是通过对审判流程的监控,发现影响审判流程的不利因素,进而提出建议,并非发现问题后替代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如果一味强调审管办的审判事务实施权,只会将审管办拖入即时性工作无度增递的泥淖。
3.混同审判管理工作与审监工作的彼此范围
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审管办的设立仅是迎合上位政策的应时之计,而非排除法院发展障碍的求变之道,开展审判管理工作时缺乏能动性,仍拘囿于审监工作的单向开展。在基层法院审监庭审判职能势弱的背景下,愈发加剧了部门的边缘化趋向。
(五)研究方法的单一化
当前,学科研究自我封闭、彼此疏离的倾向普遍存在。“人们对法律管理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法律管理学还没有成为法律部门和法学界的共识。”[4]可见,开展审判管理研究迫切需要引入管理学理论进行调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审判管理改革自发、内源的特征,该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务色彩及本土基调,“外国司法的经验一般都是尽可能避免在审级(另一种科层)之外或法院内部设立层级。”[5]因而,也鲜有人于比较法视阈对此展开研究。
二、理论预设:基层法院审管办的价值定位
在机构初设、人员甫定、编制稀缺的制度初创期,审管办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厘清自身的价值定位问题,这是纠正各种不当理念的重要方法,亦是破解实务难题的理论之基。
(一)基层法院审管办的机构性质
目前,本市基层法院普遍采用的审判管理机构模式为:成立审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审判管理工作,下设审管办作为审判管理领导小组日常的办事机构。为阐释基层法院审管办的机构属性,可对审判管理权运行路径作一简单分解:
由此可见,审判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不仅包含专门机构的管理,还应包含审判业务部门的自身管理及院领导的决策管理。审管办作为审判管理的专门部门,天然具有“中观”的机构属性。这不仅体现在审管办位处院、庭两级之间的位置编排,更体现在其“传上”、“达下”的工作职能。
(二)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工作原则
依上图所示,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工作原则可概述为六方面:
1.于偏差时纠正: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倘若各业务庭、审判组织在落实审判管理领导小组决策时存在偏差,审管办需要及时督促其整改。在纠错过程中,审管办需改变过往不分管理对象、管理时限及管理方法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应当准确界分各项工作的相异性质,注重工作方式的因时制宜。
2.于缺位时补漏:从被动型管理向能动型管理转变
当发现法院审判管理制度存在盲区、审判管理职能存有空白时,审管办需及时跟进,主动补位。决策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廓清、规制实践问题的全部。因此,审管办在开展工作时应当具备能动意识,在推进审判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发现制度的不足之处,以合理方法加以改进。
3.于阻滞时疏导:从主导型管理向自治型管理转变
管理学层面的管理,主要通过管理约束人的行为,辩证法意蕴的管理,则强调通过管理激发人的能动性。审管办在开展审判管理工作时可侧重于发挥法官个体的创造性,当发现问题时,应当采取相对柔和的方式进行疏导,避免挫伤法官的积极性。
4.于存患时发现:从滞后型管理向前瞻型管理转变
审判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预测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进而引导审判活动的规范化,并不直接解决诉讼主体的权益纠纷,为切实发挥审管办的预警职能,需设立调研平台,及时发现、跟踪、分析制约审判质量提高的因素,并根据院情谋划、草拟相应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防患于未然。
5.于断裂时搭建:从碎片型管理向全面型管理转变
通过审管办的协调运作,可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克服因指挥链条过长、协调程序过多、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审判管理环节的断裂问题。基于审判工作在法院的核心地位及审管办的综合性地位,审管办需着眼于整体,全面审视审判环节中的脱节之处,摒弃过往碎片化的管理方式。
6.于争议时协调:从多头型管理向协同型管理转变
在审判实践中,立、审、执各部门因权责模糊、思路差异等因素难免会产生困惑、分歧,此时审管办就应当及时牵头协调。诚如管理学家所言,“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6]审管办的成立有助于创设互助、磋商的协同式工作氛围,充分调动集体智慧。
三、实践基础:基层法院审管办的机构设置
(一)因何“合署办公”
目前,本市各基层法院普遍采用审管办与审监庭合署的机构设置模式。此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从法理、法律、院情及民意四个维度加以论证。
法理上并无障碍。审监案件有别于普通的一审案件,具有天然的纠偏性、监督性及指导性,这与审判管理的内在价值恰恰是相合或相似的。审监庭与审管办合署,不仅符合两部门纠错矫枉的共同机理,也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职能互补,此举虽有消蚀、模糊审管办管理属性之虞,但在法理层面,并未形成实质性障碍。
修律后求变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基层法院不再受理民事申诉案件,这是理顺法院内部监督关系的应然举措,但与之相伴的则是各方对审监庭因职能弱化,可能沦为边缘部门的现实忧思,取消审监庭的论调甚嚣尘上。与其将此次修律当作弱化审监职能的危机,毋宁将之视为基层法院审监改革的契机。审管办的设立不仅为基层法院审监工作革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进一步喻示了基层法院审监改革的未来趋向。
院情的现实观照。基层法院在任务递增、编制紧张的现实语境下,人员编排、物质配备必然会向审判业务部门倾斜,很难有条件再成立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但是,反观现行的审判管理体系却较为松散,法院迫切需要设立审判管理工作的协调运作机构,以有效提升审判质效。现有条件与管理需要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无法消弭,将审管办合署于审监庭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上述矛盾:既增设了管理环节,又未占用额外编制。这样虽与审判管理机构专业化的改革理念有所扦格,但在审判管理探索阶段具有积极意义。
民意的应然之需。是否必然需要在机构上单列以显示审判管理工作的层次性?全面、客观的解读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科层理论可对该问题作出解答。科层制“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涉及机构设置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机构内部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7]设置审管办的目的在于理顺、规范法院的内部关系,以促使审判契合于民意,相对精简、集约的机构模式不仅符合基层法院的现有规模,也更易为公众所认可。因此,基层法院采用审监庭与审管办合署办公的机构设置方法同样合乎民意。
(二)如何“合署办公”
就合署办公后的具体工作方法而言,应当注意避免发生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就领导设置而言,需避免职位虚设或多头管理。建议由审监庭庭长兼任审管办主任,这样既可以合理防止因职级虚设形成“有将无兵”的尴尬局面,又可以有效杜绝因多头管理导致的无序状态。需要指出的是,由专职审委会委员主持审管办工作,是一项提高审管办职级的有效措施,将之合理衔接于审监庭既有的领导设置模式,对于审管办的发展有所裨益。
其二,就人员配备而言,需避免职能混同或人浮于事。审管办与审监庭的关系不同于通常理解上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需在审监庭内部进行人员划分,确定相关人员作为开展审管办工作的先期力量。如果不对审监庭成员、审管办成员作相对清晰的划分,可能会使得部门成员陷入职能混同的思维窠臼。此外,审判管理工作的内涵日趋丰富,为保障此项工作的质效,势必需要辅之以足额的人力及物力,倘若相关人员的权责未予确定,不仅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审判管理的中坚力量亦无法得到及时培养、锻炼。
四、实践核心: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工作职能
基层法院审管办在行使具体权责时不可越权决策,亦不能囿于微观,应当对照上位政策,逐步推进审判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一)审判质量管理求其“深”
首先,审管办可借助审监庭既有的质量检查机制及反馈机制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审判管理的监督特征及指导作用,以建立“检查——调研——反馈——调研——检查”的立体式质量评查体系。具体路径可作如下演绎:一是初步检查及初步调研阶段,审监庭通过案件评查活动应及时将发现的各类质量问题反馈至审管办。为深化检查成果的利用,审管办可对质量问题的成因作出评析,并及时将调研成果予以发布;二是成果反馈阶段,审管办调研工作既非“闭门造车”,更非“自娱自乐”,需要及时将调研成果反馈至各业务庭,并定时收集审判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可采取双向型的讲评机制落实上述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一线法官明确常见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可以较好的利用集体智慧,在讨论中寻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伸言之,立、审、执兼顾机制及异议反馈制度亦可在此阶段得到恰当运行,前者为本院内部的联动方法,后者则为上下级法院间的互动措施,审管办理应在上述过程中担当“桥梁”角色;三是深入调研及再次检查阶段,经过反馈、协商,势必需要对既有的初步调研成果加以总结、提炼。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将前期调研成果予以固定则是实现审判管理工作常态化的重要方法。审判质量管理制度应着力于规范机构本身、庭审程序、裁判标准、文书制作及法官裁量五个方面,以确保审判权“在制度下运行、在监督下执行、在阳光下操作”。
此外,审管办可进一步拓展审判质量管理的内涵,构建查谬纠错与推好荐优并行的审判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组织人员严格筛查各业务庭上报的优秀裁判文书、庭审录像;另一方面可借助调研机制对优秀案例进行深入评析,以法学理论提炼实践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效用。
(二)审判效率管理求其“实”
本市法院系统高度信息化的地缘优势为审判效率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则为审判效率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审管办已经可以对审判流程各环节进行动态监管,但是实践中存在着将效率监管等同于数据通报的误区,审判效率管理缺乏主动性、前瞻性及实效性。我们认为应以全局视野统筹流程管理、司法统计及业绩考核工作。在推进审判效率管理工作时,审管办应与政治部、办公室及研究室等职能部门进行互动,进而创设审判管理、人事管理及政务管理功能互补的工作局面,共同推进法院审判效率的提高。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及案件预警、催办、督办制度是审管办实施审判效率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
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可作为审判效率管理的“基础面”。流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四项常规工作:数据维护。及时更正各业务庭上报的错误案件信息,做好审判系统数据维护工作;即时提醒。汇总审判系统中的普遍性、多发性问题,并及时在内网公告栏中提示;常规通报。按月、按季通报本院案件流程管理动态;定期汇报。根据案件运行态势,定期向审委会汇报本院案件流程管理工作情况。通过建构“实时监管——即时修正——定时沟通——适时指导”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可将各环节予以有机串联。
案件预警、催办、督办制度可作为审判效率管理的“关键点”。如针对平均审理天数居高不下、老案积存现象趋于严重的现实问题,闸北区法院审管办根据上级法院规定,草拟了《关于加强案件审限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度实施已一载有余,该院审判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在推进案件预警、催办、督办制度过程中,闸北区法院审管办初步构筑了“中旬通报——月度跟踪——季度汇总”的工作方法:中旬通报,每月中旬对临近各时间节点的案件进行预警、催办、督办通报;月度跟踪。跟踪预警、催办、督办案件的审理情况,统计预警、催办、督办案件的结案率,对预警、催办、督办案件的数量进行月度环比,进而将相关情况按月进行公布;季度汇总。统计、分析预警、催办、督办案件的季度情况并进行汇总通报。
概而言之,审管办推进审判效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为微观管理提供正确方向。
(三)审判效果管理求其“全”
目前的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大致呈现为两元格局,即主要集中于审判质量管理与审判效率管理,而审判效果管理则局限于个案层面的监督,无法与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等量齐观。建立全程的审判效果管理体系应是审管办下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审判效果管理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审管办可以审监庭为“试验区”,校验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而将之转化为常规工作或推广至业务庭。按照案件流程,可对相关审判效果管理措施举隅如下:
其一,事前监管、审查机制的适时引入。审监案件具有周期长、类型多、矛盾深、对抗强的现实特征,为最大程度地祛除不稳定因素。审管办可根据审监案件中暴露出的种种风险,制订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控。如在审理再审案件时,闸北区法院审监庭发现怠于沟通、疏于审查是导致关联案件审理工作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审管办根据上述情况即起草了加强关联案件监管的规范性文件,通过确立发现机制、研判机制及通报机制,有效防止了关联案件中的同案异判问题。总之,审管办可根据审监案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确定具体的审查方法以有效降低风险,并通过审监庭的实践将“点”上之经验推广至“面”上。
其二,事中法、检沟通平台的即时搭建。随着检察院抗诉力度的加大,抗诉案件的覆盖范围、绝对数量都有所扩张,此类案件再审后,判决的社会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审管办可搭建法、检沟通平台,借助外力共同进行调解工作,并适时总结联合调解的经验,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
其三,事后司法建议制度落实情况的实时监管。司法建议制度是延展审判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理应纳入审判效果管理工作的范畴。审管办可以此项制度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审判效果管理意识,一方面可督促审监庭积极尝试制度;另一方面可借助各类评选活动,挖掘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案例,在业务庭未发出司法建议的情况下,主动补位,指导审监庭发出司法建议;此外,审管办应当密切关注司法建议制度的实施现状,通过实时跟踪,确保司法建议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法官职业素养的逐步提升、法制体系的日趋完善、法治理念的渐进普及,审判权必能依靠自身实现正当、有序的运作,“审判管理权”作为法院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将逐步失去其作为控制、规范审判权行使必须权力的地位。[8]审管办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诸过程后,也将步入限权、萎缩、退出的阶段。当然,从前者到后者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期许后者的到来,更应重视当下的努力。
注释:
[1]毕寒光:《审判管理方式改革之我见》,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3页。
[2]参见广西法院网http://gx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412。2011年5月7日访问,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于此不再赘述。
[3]许建兵:《中国特色审判管理机制构建之构想》,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9期,第55页。
[4]李振宇:《漫谈法律管理学研究》,载《边缘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第1页。
[5]苏力:《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应“案多人少”?》,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第177页。
[6][美]哈德罗·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马春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法院审判员事迹材料 篇5
在**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有一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资源丰富、古迹颇多、风景迷人的热土,美丽的山城——**。在**法院人民陪审员队伍中,有一位勤奋好学、积极履职、成绩突出、热衷审判事业的普通教师——**。**年2月,**被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从此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编外法官”的道路。近两年来,他参与案件陪审达100余件,无一件受到违法审判责任追究,无一件因当事人不服裁判而上访,获得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努力提高法律素养,增强陪审工作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同样,要做好一个人民陪审员,必须具备相应的陪审能力”。
在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充电。刚开始,他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陪审”。在庭审过程中,常常一言不发,好似审判台上的“泥塑”,评议案件时也只能附和法官的意见,“陪而不审”的尴尬时常让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时主审法官鼓励他要大胆的发表意见,语重心长地跟他讲:“你虽不着法袍,但却代表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来参加陪审,在陪审活动中与法官具有同等权力,人民陪审员不仅要陪,更重要的是要审。”此后,**认识到,搞好陪审工作单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提高法律素养,才能做好陪审工作。为此,他积极自学法律专业知识,认真研读《人民陪审员培训教程》,对重点章节做好笔记,通读常用法律法规,并熟记相关条文,对在庭审过程中适用到法律法规条文,他都用一次,熟记一条,并能加以引申、理解该条文的内涵,真正做到了在审判活动中加强学习。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参与审判活动的能力,他积极参加法院举办的人民陪审员培训班,向全市政法系统先进典型龙岳来法官、大福法庭庭长蒋国祥等同志请教,一有时间就跑去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并主动要求参加典型疑难案件的陪审工作。
案件审理中的实质性参与不仅使**对陪审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了陪审工作的热情,他的陪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积极发挥作用,认真履行陪审职责
“法律是神圣的,人民陪审工作是光荣的,为了这份荣誉我必须努力工作”。
每次接到开庭通知后,**都尽量提前赶到法庭,翻阅案件、查找资料、熟悉相关法律条文,为庭审做好准备;
开庭时,他总是集中精力,认真分辨是非曲直;
合议时,他坚持忠于事实和法律,敢于发表意见。在民事调解中,案件审判的关键是对相关事实的认定,只有事实调查清楚了,才能为适用法律打好基础。也只有事实弄清了,才能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参与调解,他的审判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的原则,依照审判程序,只要双方当事人自愿调解,他都积极支持调解,并发挥与群众贴近的优势,耐心细致做好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化干戈为玉帛。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线,部队生活的甘苦,加上老师工作的辛劳,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进口的胃药、土方偏方,各种各样的胃药加起来要用“筐”装,但是,不管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一有陪审的工作任务,他从不推辞,总是一如既往地参与案件陪审。曾记得,**年8月审理邓xx离婚纠纷一案时,因当事人夫妻感情不和,关系紧张,最后发展到双方大打出手,上诉至法庭,因为争小孩抚养权,互不相让,引起了双方亲戚的情绪波动,很可能诱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期间,正值**老胃病复发疼痛难受的时候,但为了能化解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他没有打退膛鼓,硬是克服困难挺了过来,他结合社情民情及相关法律,多次做双方当事人调解工作,依法、依理、依情进行劝导,最后原告主动作出让步,及时平息了一场不稳定**。
虽然陪审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一直执着于这项工作,因为他觉得每一次陪审都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实践,所以倍加珍惜。法庭排期通知由他参加的合议庭,他都事先协调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保证按期按时参加庭审,不因为业务工作的冲突而延误参加庭审,并且能够事先研究案情,分析原因,了解事实背景,熟悉相关法律条文,为庭审合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廉洁执法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在**自己多年陪审的案件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涉及熟人的“关系案”、“金钱案”,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坚持公正执法。有一起离婚案件,原告是**的同学,几次找他要求“通融一下”,帮忙判决离婚。他跟同学说“我虽不是正式法官,但我们人民陪审员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通融是违法的”。同学见他不给情面,事后一直不理他。虽然说得罪了同学,但为了司法的公正,**不后悔。
三、倾力司法调解,做好法制宣传
“既要做好陪审员,又要做好司法调解员和法制宣传员”。**来自普通群众,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他依靠多年来农村工作的经验和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拉近法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努力寻求法与情的结合点。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庭审,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每起案件调解过程中,**认真审阅案卷,分析案情。尤其是相关事实的认定上,他都慎之又慎,一一调查了解清楚,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依法、依情、依理说服或劝导双方当事人,利用自身优势做好调解工作,真正发挥了人民陪审员的“减压器”和“解调器”作用。法官审案重法律、重证据,而当事人法律知识匮乏,致使许多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理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耐心向当事人解说政策法律、解答当事人的咨询,起到了释疑解惑、消除误解的作用,从而在当事人和法院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认为:人民陪审员通过参与审理案件,提高了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法治观念,有义务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向周围人进行宣传,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要经常性地把陪审中的典型案例讲给周围的人听,以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经常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上法律课,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子作例,向他们宣讲法律知识,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法庭上,他利用自己特殊身份,积极向当事人宣传法律知识,起到教育一方,影响一片的作用。
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喜欢管“闲事”的人,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有什么纠纷和困惑,小到鸡毛蒜皮之事,他都喜欢“横插一杠”,或做他们的调解工作,乐当“和事佬”,平息纠纷;
或向他们解释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教他们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遇到一些败诉或没有达到自己诉求的当事人不理解法官,误认为法官不公踩偏的时候,**总是站出来解释讲公话,为他们解疑释惑,让他们口服心服。由于他在法院直接参与案件审理,又是司法审判的直接监督者,他的话,群众更容易接受相信,也使得老百姓更理解支持法院、法官的工作。
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报告 篇6
我院接到州中院关于开展民事审判工作调研的通知后,院班子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相关副院长为组长的调研组,从办公室、民一庭、民二庭、立案庭、**人民法庭抽调了精干人员作为调研组成员,对州中院要求的调研内容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把调研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调研组成员,各成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后,我们集中进行了讨论,现将我院民事审判工作作如下报告,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2006年以来的民事审判工作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是做好民事审判工作的保障。我院在队伍建设中,一是加强专业化建设。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民事法官的职业素养和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法律适用能力;鼓励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研究疑难问题,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继续鼓励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和国家司法考试,提高干警的学历层次和法律专业水平。二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开展法官廉政教育活动,提高法官的自我约束能力,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约束法官不廉洁行为。建立《法官干警廉政档案》制度,每一位法官干警都有一份廉政档案,纪录了他们的收入申报、奖惩等廉政情况;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司法文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三是每个季度召开1次民事审判工作联系会议,及时总结民事审判工作经验,学习、讨论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加深对新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理解,提高了法官适用法律的能力。四是每两周召开1次政治业务学习会议,每次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不定期开办“法治论坛”,指定1名法官到台上组织学习新法律法规或就某一方面的审判工作进行发言,其他法官再进行交流发言,对提高法官的法律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最佳统一
我院始终力求做到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具体工作中,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求广大法官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意识、维护稳定的意识和为司法为民的意识,在审判时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二是重视审理涉农案,制裁各种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妥善审理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案件,注重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四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我院积极主动地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民事审判工作,接受评议,听取意见,认真整改。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督办的民事案件,高度重视,公正处理,及时上报结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重大案件审理,进一步认真落实《建水县人民法院关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重大案件审理的规定》,同时,我院规定从今年起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各民事审判庭、人民法庭的岗位目标进行考核,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重大案件的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五是注重协调好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从而得到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一些社会热点、难点案件得到及时处理。
(三)注重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方便群众诉讼
2.大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一是切实提高司法审判能力,提高庭审质量,确保公正与效率。着力抓好庭审驾驭、法律适用、调解技巧、文书制作等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成立案件质量评查组,按季度对所有案件进行评查,查找问题,奖惩法官,抓好整改。二是推进司法为民能力建设,全面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要求法官以公正高效的审判和人格魅力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对初访的涉诉当事人,建立办案法官接访和答疑制度,不断提高法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法官的亲和力,树立法官公信力。
5.推行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我院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尽量使用方便群众的方式审判案件。我院民一庭、民二庭、曲江人民法庭每年均有一部分案件实行巡回审理,就地审理,即收、即审、即结,走一路审一线,使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打官司讨说法。由于办案经费不足等原因,民一庭、民二庭巡回审理案件的数量较少。**人民法庭巡回审理的数量相比较而言更多一些,5年来,该庭在所受理的473件案件中,巡回审理189件,占收案总数的40%。三、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案经费难以保障,巡回审判等司法为民措施难以落实
随着《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施行,法院所收诉讼费用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而办案经费难以落实,巡回审判、司法调解、走访回访当事人等一些司法为民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二)编制紧缺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息诉服判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有打官司的意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施行,使大部分群众打得起官司,因此,民事案件有增多的趋势。由于民事案件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加上在证据采用方面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一些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意识不强,把自己举证不能、诉讼决策失误、不当行使诉讼权利、不积极履行诉讼义务导致的不利诉讼结果视为司法不公,从而不断申诉,加大了息诉服判的难度。
(四)在案件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中遇到的问题。该类案件涉及人数众多,有的上百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更大的争端。法官在审判这类案件时,不能纯粹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审理,还要顾及社会效果。有时,这类案件不是法院一家就能解决,需要多部门配合,给法官协调各类关系带来了难度,加大了审判工作量。
2.司法鉴定方面的问题。有些法官同志提出司法鉴定不公正的问题,对负责司法鉴定的中介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3.职工全额集资建房合同案件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职工全额集资建房中,单位与施工方签订了合同,各集资建房人也与施工方签订了合同,由此带来诉讼主体混乱的问题。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1.对于办案经费难以保障和人员紧缺的问题,请调研组多呼吁、协调,尽量保障办案经费,为基层法院增加编制,确保有人办案,办得好案。
2.对于在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中遇到的问题,请调研组向相关部门反映,以便建立多部门协调联系机制,确保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对于司法鉴定和职工集资建房合同案件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望中院作出规范性解释。
法院审判部门副职竞聘演讲稿 篇7
一、本人工作经历(略)
二、德才情况自我评价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资历尚浅但注重积累、与人为善又不失原则、扎实工作并敢于创新。
仅以参加工作的时间和经历来衡量,我的资历还不够深。但我认为,提拔任用干部不能唯资历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的意识和能力。我关注时事、爱读历史。在工作实践中,我也非常注重积累。对本部门及本院的决策、规章制度都进行学习和领会。就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会积极与领导和同事讨论,从中积累经验。虽然我不是领导,但我通过了解决策过程、知悉决策思路、学习决策策略、总结决策经验,进而模拟领导决策、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
对待同事和当事人,我都抱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以诚相待,做到“与人为善”。同时,“与人为善”必须坚持原则。对于各种腐朽思想、不正之风,必须 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我认为,没有原则的所谓“与人为善”,就是违反原则、必然会犯错误。
早在担任书记员工作时,通过承担数以百计案件的各类程序性工作,我就对案件诉讼程序性事项非常熟悉。但我并未满足于这些程序性工作,而是积极与法官探讨案情并协助法官从事各类文书的起草工作,从最初的公告到后来的裁定书直到判决书和审理报告初稿,从不懂到懂再到对裁判文书进行分析研究,实现了在制作裁判文书业务技能上质的飞跃。在XX全市法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评选活动中,我参与的由研究室唐主任主持的《关于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调研》课题,获得一等奖。
三、对竞争职位的认识及工作设想
结合本人对书记员工作很熟悉的实际情况,我谈谈对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一职的认识及工作设想。书记员管理办是本院推行法官职业化改革过程中新设的部门,是一个与审判工作须臾不能分离服务于审判工作的非审判部门。这个部门的设立改变了书记员由业务庭直接管理和使用的旧模式,建立了对书记员实行聘用制、进行单独序列管理的新模式。书记员管理办副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主任做好本部门工作。
我的工作方针是: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为审判实践服务。
(一)熟悉工作、加强沟通
与主管院领导和主任进行交流,领会领导对书记员管理办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再同书记员们聊一聊,了解各人基本情况。与各审判业务部门的领导、办案法官和法官助理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书记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真实准确地获得来自领导、本部门人员及相关部门的意见。
(二)强化管理、提高素质
作为副主任,应当积极协助主任做好书记员管理办的工作。本院的书记员都很年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进取心,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特点,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纪律观念,对于疏忽大意犯错的同志,给予耐心帮助;对于极少数故意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坚决按章办事。提倡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如定期测试记录能力:录制典型案件开庭实况,向全体书记员播放,现场制作笔录,请本院资深法官和法官助理对笔录进行评分和讲解,切实提高速录员的记录水平。通过强化管理,在书记员中形成严守纪律、热爱学习、勤奋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以人为本、务求和谐
要以人为本,适当提高书记员的待遇,留住优秀人才。由于书记员实行聘任制,出于对自身前途的考虑,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时,往往选择离开。我们应当理解和尊重书记员的个人发展。在条件允许时,本院招收公务员可以向已在本院工作的书记员适当倾斜。在一个集体中工作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是一个集体和谐发展的动力,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是单纯靠提高录取标准或是提升工资待遇就能获得的,我们必须重视并善于发挥这种软实力,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
四、对待竞争的态度
今天我走上演讲台,自我展示的意义远大于竞争的意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通过参加这次竞争上岗,我将展开事业之帆,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法院审判楼施工】推荐阅读:
法院审判12-16
法院辅助审判系统10-24
法院审判工作11-19
观法院审判案件有感09-11
法院审判与网络舆论09-22
法院审判管理调研文章11-17
法院审判情况工作报告08-28
法院审判庭庭长级别09-01
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总结10-07
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