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2024-10-12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精选7篇)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篇1

12.古诗两首 小池(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七、板书设计

小池(杨万里)

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立

教学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小池》内容简单,易懂,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篇一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教学准备:

教师:“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首”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zònɡ——zhōnɡ niú—lín quán——jiǎo

粽子 中国 牛羊 邻居 全是 腿脚

两头尖 无声 采莲 树叶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边音“l”和鼻音“n”以及翘舌音和平舌音我们要注意区分和读准。“尖”“无”“采”“树”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背诵已学习的古诗。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一些古诗了,谁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呢?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背诵;《春晓》在指名背诵后齐背诵。

追问:《春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的?(预设:写的是春天时候的景色。)

2.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关于古诗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12 古诗二首(“首”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对了,从课题,我们了解到要学习两首古诗。那么,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景色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指名分别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每一首朗读完毕,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首古诗。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继续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泉、角;平舌音的:踪;翘舌音的:首、柔;边音的:流、露;后鼻韵母的:萍。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齐读,自由读。

3.“踪、迹、浮、泉、流、爱、柔、荷、露、角”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大意。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池:池塘的意思。白莲:在诗句里指的是莲蓬。不解:不知道,不会的意思。惜:爱,爱惜的意思。晴柔:晴天里温柔的风光的意思。照水:映照在水面上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67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在池塘上的意思。)

导语:对了“池上”是在池塘上的意思。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了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

(2)简介白居易(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 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一个小男孩偷偷采摘了莲蓬,撑着小艇回家去。(注: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一道浮萍漾开的水路把他的踪迹告诉了别人了。

(3)感知小男孩形象。

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池上》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原来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的是这么一件事情。

出示任务:那么,你从诗人讲述的这件事情中,觉得这个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行诗句中感觉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这行诗句。

②反馈指导。

预设:1.顽皮的孩子;诗句:偷采白莲回。2.可爱的孩子;不解藏踪迹。

(4)尝试背诵。

①导语:(小结小孩形象后)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池上》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5)小结:(复述诗歌的大意和小孩形象后)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小池》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小的池塘的意思。)

导语:对了“小池”是小的池塘的意思。诗人看到的是一个夏日小池塘的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杨万里。

(2)简介杨万里(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诗句:第一行。猜的意思:泉眼没有声音地好像爱惜它的泉水,流淌着一道细小的流水

②诗句:第二行。猜的意思: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③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3)尝试背诵。

①导语:(复述诗歌的大意后)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夏日小池塘的景色啊!你们能把这首诗歌也背诵下了吗?同样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 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学习方法,略)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学习。

1.导语:学习完课文,但是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学习。这些词语,我们在学习会认读的字的时候已经学习了,现在我们要把它们记下来。

2.看书,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3.同桌相互玩“我说你接”游戏,检查能否熟记。(一人说要求组成词语的字,另一人说出所组的词语,如:泉——泉水,清泉。)

4.师生一起玩“我说你接”游戏进行评价检测,要求能接上的同学站起说词语。(注意关注起立较慢的学生,让他单独再玩以检测。)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知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上下结构:首、采、爱、尖、角;左中右结构:树;独体字:无。

2.指导 “采”“爱”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提示两个字“爪字头”的异同(“爱”的“爪”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分别范写“采”“爱”,提示:提示“爪”的不同;“采”强调横的位置,以及撇捺要舒展;“爱”的“友”藏秃宝盖里,竖撇长、舒展,捺也要长和舒展。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首”“尖”“角”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首”“尖”“角”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首”“尖”“角”,提示:“首”长横稍斜,“自”里两横右不到边。“尖”上下几乎一样大,下稍大一点点;“大”的撇捺尽头几乎在同一平面,捺稍低一点点。“角”上“刀字头”的撇要出“用”一点点,横撇的撇要到“用”的竖位置;“用”两短横两边不能碰,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4.指导“树” 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范写“树”,提示:两边等高,“又”小,在中间;“木”“又”捺变点;“又”横撇插到“木”点下,长点穿到“寸”点下。

(3)学生分别分组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5.指导“无”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无”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无”,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八、会写字书写练习。

(略)

九、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篇二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 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篇三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 5 个生字;

3、会写 2 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2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5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 踪 迹 浮 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 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 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 2 个会写字,并组词。

2、试背诵古 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 池上 偷采 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篇2

(一) 轻松背诗。

1.出题背诗。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 好不好?

(1) 出示诗题《赠汪伦》, 学生背诵。

(2)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

2.提高难度。

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 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 那就更厉害了, 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

(1) 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

(2) 先个别背, 再集体诵读。

(3) 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 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2.师:透过这些诗句,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师:这样背古诗, 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把描写同类内容的古诗放在一起, 更方便记忆。)

4.总结学习方法:读书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我们能把学过的诗词分类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 学习将变得更轻松。

【设计意图: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引领学生回顾描写有关思乡之情与送别之情的诗词, 巧妙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学习用归类的方法积累古诗。】

二、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一) 简洁导入, 直奔主题。

1.师: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 (师指名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3.根据学生的朗读,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4.学生按照划分好的节奏, 齐读古诗。

(二) 词语质疑, 初步解答。

1.师:古诗的用词含义深刻, 有些词不易理解, 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1) 生质疑, 如:“之、故人、西辞、烟花、孤帆、尽、唯见、天际”等。

(2) 师生共同答疑。对于“之、故人、烟花”这样的词语, 生交流解答后,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师小结:同学们, 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难词解答, 粗知古诗大意。】

三、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一) 简单概括, 了解诗意。

1.师:通过反复朗读, 你知道诗人干什么了吗?

2.师:谁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 把诗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概括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 借助画面, 体会意境。

1.师:你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 说说你还看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这个画面的?

(预设:第一个画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三月美景图, 第二个画面是一叶孤独的小舟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第三个画面是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

2.紧扣诗句的关键字词, 读出画面, 进一步理解“辞、下、碧空尽、天际流”的含义。

3.重点解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 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是久久地站在长江边, 结合诗句, 说说他此刻看到了什么。

(2) 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 只剩下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消失在天边了, 诗人把这些意象写成了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李白伫立在江边, 遥望江面, 繁忙的长江上, 难道只有这一叶孤帆吗?还有什么呢?诗人的眼里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4) 让我们一起想象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指导朗读。

A.指导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诗, 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想象, 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在长江边上, 两位老朋友正在送别, 说着道别的话。孟浩然辞别了老朋友, 乘船向东, 前往扬州呢!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B.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诗的后两句又描写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 想象诗中的画面, 再跟同桌说一说。

预设:我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三) 想象画面, 言语实践。

1.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 想象着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

2.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 望着孤帆远去, 朋友远行, 心中想起了与友人一同饮酒作诗的日子, 不禁自言自语地感叹道:___;想着朋友孤身一人坐着小船驶向扬州, 不禁自言自语地祝福道:___。

3.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情意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4.学生集体诵读。 (配古琴曲《送别》)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巧妙之处有三:一是紧紧围绕“你看到哪些画面”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领会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二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进行言语实践。借助古诗情境, 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人之情感。】

四、总结学法, 自学古诗

1.同学们, 学到这里, 我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 现在, 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他吧。 (介绍李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预设一:懂得了归类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二:读古诗不仅要用眼睛、用耳朵, 还要用心。

预设三:读古诗要先了解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体会一下看到什么画面。

预设四:学习古诗可以先读出节奏, 再读出画面, 最后读出意境。

3.运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 尝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

4.通过三个方面检查:

(1)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3) 说说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检查反馈。

【设计意图:重语言习得, 重方法指导是“教语文”的核心。通过总结学法并当堂进行实践, 凸显了“运用”, 强调了“实践”。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请学生选择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扩写成一篇短文。

3.再搜集几首描写友情或亲情的古诗, 并诵读积累。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儿童的美,美在天真,美在可爱,美在活泼。古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节奏,美在意境。今天我们学了《池上》《小儿垂钓》,也再一次感悟到乡村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那种淳朴可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齐背《池上》和《小儿垂钓》,作为对它们的赞美。

四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想象出夏季荷塘的美景。

2、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故事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夏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小伙伴们特别喜欢到池塘边上嬉戏,这是为什么?(池塘里有青蛙,荷花……)这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生朗读古诗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在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情,题目是《池上》。

4、板书:池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池上》。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②图文对照,整体了解古诗大意,想想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说说诗中的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用工具书帮助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以上内容。

四、学习成果展示。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小组成员说说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小女孩偷采白莲)

3、自由回答,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⑴读准字音。Cheng ting ping

撑 小艇 浮萍 ⑵理解词义。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上的草本植物。不解:不懂得。⑶思考事件。

(一个小女孩偷偷采回白莲蓬)

五、学习古诗,明确方法。⑴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⑵齐读古诗,理解诗意。

第一部分(前两句)——小娃偷采白莲。①“偷”指什么?小孩为什么要偷?说明了什么?(采白莲是不允许的,说明他调皮天真、可爱)②看图,体会小孩天真,调皮和可爱。第二部分(后两句)——童真童趣。①争论小孩“偷采白莲”会不会被发现吗?

②抓住“不解”体会小孩的天真与可爱,练习读出情趣。

六、文体回归,拓展延伸

1、朗读古诗,填空练习。

他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啊!

2、根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小孩:天真

池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二年级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伏山镇张堂小学 教师姓名:谢志强 学校:华丰镇中心小学 教师姓名:李海燕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 庐、瀑、炉、疑、鹭、含、岭、吴、泊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瀑”最下边不是水;“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 “疑”我喜欢质疑,老师夸我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岭”用换一换。

3、易读错字:“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 两个同音易混字:炉 庐 可以填空()山()火 香()。

4、多音字: “行”(háng一行,xíng行人)“泊”(bó泊船、泊位、停泊、飘泊。淡泊 pō湖泊、水泊、血泊)

5、应会写字:吴、含、窗、炉、岭、鸣、绝、银、烟、泊、流、柳(1)写正确,易写错字:窗 银 含 岭

“银”字两个竖提,“艮”中的竖提略微向下。“窗”上边是穴字头,注意不要忘了“囱”上的一小撇,还有里面最后一笔写成点,露头。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②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鸣、吴、含、岭、炉、烟

②指导要点:

“口”在左边高而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炉、岭、鸣、绝、银、烟、泊、流、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吴”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窗、含上面的宝盖和人字头,要宽大舒展,盖住下面的字。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瀑布 庐山 香炉 疑是 白鹭 西岭 门泊 东吴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两首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望、紫烟、遥看、川、挂、飞流直下、三千尺、西岭、含、千秋雪 2.了解词意的方法:(紫烟、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西岭、千秋雪-想象图画法;望、遥看-表演法)

(二)重点问题:朗读并背诵古诗、背一首自己学的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古诗或诗句

(三)仿写句子(或造句)训练: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运用诗句。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上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三、情感体验: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读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了解诗意,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熟练掌握易读错字、易写错字,了解重点词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一、教师

(一)预习提纲

二 年级下册第17 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我的记字办法多。①庐②瀑③炉④疑⑤鹭⑥含⑦岭⑧泊⑨吴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能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

能用其他办法(编儿歌、猜字谜)记住(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望、紫烟、遥看、川、挂、飞流直下、三千尺、西岭、含、千秋雪 2.再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义,△标画出来(可以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

2、诗人写了哪里的景色? 3.你喜欢读哪些语句?

(二)文本细读

4、《望庐山瀑布》都写了哪些景物?哪是实写?哪是诗人的想象夸张?

5、《绝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几种颜色?

6.自主质疑:古诗里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7、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上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8、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四、拓展延伸

9、你还读过他们的哪些古诗?

10、搜集那些赞美自然美景的古诗句.(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生字卡片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画卷吧!我们首先要走进的是古诗两首。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认字。在“我会认”的字中,老师发现这几个字有的同学没有好的方法记住他们,我们共同来看。(出示)

瀑 疑 岭

生谈,师适时总结补充:“瀑”最下边不是水;“疑” 左上方是“匕”,不是“厶”,右边数笔画;我喜欢质疑,老师夸我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岭”三声 还以用换一换。

2.还有两个易混字:炉 庐 可以填空()山()火 香()

3.读词语。老师给生字条里的生字宝宝找了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他们。(出示词语)

瀑布 庐山 香炉 质疑 白鹭 西岭 停泊 东吴

4.写字。应会写字:吴、含、窗、炉、岭、鸣、绝、银、烟、泊、流、柳

(1)写正确,易写错字:窗 银 含 岭

“银”字两个竖提,“艮”中的竖提略微向下。“窗”上边是穴字头,注意不要忘了“囱”上的一小撇,还有里面最后一笔写成点,露头。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②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鸣、吴、含、岭、炉、烟

②指导要点:

“口”在左边高而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炉、岭、鸣、绝、银、烟、泊、流、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吴”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窗、含上面的宝盖和人字头,要宽大舒展,盖住下面的字。

5.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指生朗读

6.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的时候不少同学问到诗中个别字的意思,相信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理解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杜甫,课前同学们都了解他们,看,和老师的一样么

课件出示:李白 杜甫简介

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们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很多诗篇,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了这首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是写的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诵读这传世佳作吧!

(一)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

(1)解诗题 “望”能换成什么?题目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评价。谁还想来读读,指导朗读。(3)在小组里读,说说你了解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4)交流 课件配合 2.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3.假如你现在就和诗人站在一起,你看见这样的景象,心里怎么样? 激动 惊讶 高兴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来庐山瀑布的壮丽神奇,表现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4.《望庐山瀑布》都写了哪些景物?哪是实写?哪是诗人的想象夸张?师生交流。

5.合作读,男女生对读 6.看着图片试背古诗

7、我会运用;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上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二)学习《绝句》

1.出示诗句 指生读 指导朗读

2.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诗人的感受等等

3.展示交流

4.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绝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几种颜色? 你能找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吗?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觉得美吗?

5.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6.诗可以吟唱,让我们来唱一唱吧!《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调.7、我会运用:

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四、系统总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绝句》为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读说结合。

你还知道他们的什么诗?

小结:其实,大自然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我们也可以写出我们的诗,画出我们的画本读不完的书!

六、限时作业

限时检测题:要能较全面地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二年级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 》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听写。

我们来到江西的庐山,远远望去,山峰就像一个香lú(),一条瀑布飞liú()直下就像天上的yín()河挂在两山之间。

读着杜甫的《jué()句》,忽然我听到两只黄鹂在liǔ()树间míng()叫,高高的蓝天上,一行白鹭飞着。透过chuāng()户看得见西lǐng()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bó()着即将驶往东wú()的船。

二、连线。

遥看 认为是 疑是 远远地看 青 蓝色

三、我会填

1. ,疑是银河落九天。

2.窗含 ,。

四、课文理解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被后世尊称为“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整首诗尽情地抒发了作者()。我知道()、()、()也是他写的。

2、《绝句》是()朝诗人()写的,被后世尊称为“ ”。这首诗描写的是()周围美丽的春色。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提到了()种颜色,分别是()、()、()、()。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七、板书设计:17.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李白 唐 杜甫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四、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五、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六、“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七、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八、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

听熊海滨老师《古诗两首》有感 篇7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熊老师以“解读诗题—疏通词句—想象入境—读为主线”为教学主线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诗词课。

一、书声琅琅读出课堂

在这节课中,熊老师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不同要求地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熊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与文本进行对话,这一次次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一点点的引导,这一字一句真切的感受,全都告诉我们,学生与文本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一次次的对话最终能与诗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能够当堂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熊老师也做了很好的示范。熊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讲到范读的重要性,记得在王文丽老师的讲座中也曾说过教师范读的重要性,我想在小学阶段,给予学生范读是非常必要的。

二、真情流露情满课堂

真情流露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催化剂。课前,熊老师怀着平等、宽容、纯真的情怀,展开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一开始,熊老师眼中饱含着深情说:“孩子们,我昨天下午刚到深圳,但是我非常想念我的儿子,你们的年龄跟我的儿子差不多,你们也当我的孩子,好吗?”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熊老师真实的情感和亲切的面容打动了。都说“眼睛是打开心灵,与别人进行交流的窗户”,每一次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熊老师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眼神看着这个学生,让学生感觉那么的自然、放松。他真像是孩子的“父亲”啊!

三、巧解字词充实课堂

在本节课中,熊老师运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释了这两首诗中的两个容易混淆的字,在解释“宵”的时候,他首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引出了“霄”,让学生说出这两个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再从形声字出发,区别两个部首代表的意义,通过对部首的理解,从而分清了“宵”与“霄”。此外,熊老师更编了歌谣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这种对字词的处理方法非常巧妙,而这种巧妙在于老师引导得好,更在于答案不是出自老师的口中,而是出自学生的口中,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四、诗化语言洋溢课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的确,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语言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堂课上的内容是诗歌,但是我觉得这堂课更像是一首诗歌。熊老师是一位男老师,但是他的语言就像涓涓流水般流进同学们的心中,流进我们的心中。更让我们看到熊老师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言积累,也充分展示了他精深的语言素养。

五、琴声悠扬渲染课堂

每当需要用音乐制造气氛,用音乐熏陶学生的时候,熊老师总是恰到好处地响起与诗歌非常匹配的琴声,在引导学生理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时候,熊老师特意配上了忧伤的乐曲,叙述嫦娥当时的情境,为理解她的“孤独、寂寞”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很容易就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在读诗的时候,熊老师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而音乐恰好能把学生带进这个民间故事当中,带入这个主人公的心灵世界里,这就让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嫦娥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熊老师举手投足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两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便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身为语文教师,我有幸感受了名师的风采,享受了名师带给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快乐,真是受益匪浅。

上一篇:机票员转正申请书下一篇:成语(二)学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