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024-10-08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通用7篇)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1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技巧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

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过秦论》)

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

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特别积累:

缙绅代官员

三尺代法律

万钟代高官厚禄

丝竹代音乐

杏坛代教育界

朱门代富贵人家

社稷代国家

干戈代战争

桑梓代故乡

祝融代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肖子

明眸皓齿代美人

笔墨代文章

杜康代酒

丹青代史册

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

肉食者代做官的人

彭祖代长寿

技巧三:互文的翻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指将军们,也指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

小结(扩充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而为一。

特别收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项脊轩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技巧四:典故的翻译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小结(点义法):古人在文中或明或暗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特别巩固: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的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指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指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指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技巧五:委婉与讳饰的翻译

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或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

再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为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小结(转述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因忌讳而用委婉则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其原本来的意思就可以了。

技巧六:排比的翻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小结(浓缩法):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技巧七:夸张的翻译

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小结(固定法):怒发上冲冠,可译为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在状态和程序上面表示夸张时,翻译就在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2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译单位。英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也是以句子翻译为主。考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那么对于处理考试中的句子翻译题必将是如虎添翼。本文着重介绍常用的句子翻译方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

一、正反、反正表达法

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和汉语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言逻辑就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短语或者句子是从反面表达的,而译成英语时则需要从正面进行表达,如例1、例2、例3。反之,汉语中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译成英语时需要从反面进行表达,如例4、例5、例6。此外,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如双重否定(例7)、否定转移(例8)在译成英语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汉语从反面表达,译文从正面表达

例1:他提出的论据相当不充实。

译文:The argument he put forward is pretty thin.(词)

例2:我们确信,年轻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

译文: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短语)

例3:他七十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译文:He was 70,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句子)

2.汉语从正面表达,译文从反面表达

例4: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译文: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词)

例5:调查结果清清楚楚地显示病人死于心脏病。

译文:The investig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短语)

例6:这类举动迟早会被人发觉的。

译文:Such actions couldn’t long escape notice.(句子)

3.特殊的否定句式

例7:有利必有弊。

译文:There is not any advantage without disadvantage.(双重否定)

例8:我们在那个城市从未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受歧视。

译文:In that city,we had never suffere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we were Jews.(否定转移)

二、分句、合句法

很多情况下,翻译句子的时候,需要调整原来的句子结构,分句法和合句法是调整原文句子的两种重要方法。所谓分句法就是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所谓合句法就是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译成一个单句。

1.分句法

汉译英时,需要分译的句子多数是长句,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复句。这种句子如果译成一个长句,就会使译文冗长、累赘、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符合英文习惯。如果采用分译,则能使译文简洁、易懂、层次分明。如以下五个例子:

例1: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已来不及了。(按内容层次分译)

译文:Youth will soon be gone,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

例2:她隔窗望去,突然发现有只小船停泊在河边,船里有位船夫睡得正香。(从主语变换处分译)

译文:Looking through the window,she suddenly spotted a boat moored to the bank.In it there was a boatman fast asleep.

例3:声速随温度的升降会有轻微的增减,但不受气压的影响。(从关联词处分译)

译文:The speed of sou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a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falls with decrease in temperature.I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air.

例4.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文出现总说或分述时要分译)

译文:We are pursuing a policy of“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More specifically,this means that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mainland with its 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 will maintain the socialist system,while Hong Kong and Taiwan continue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例5.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人心。(为了强调语气而采用分译)

译文: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Our policy in this regard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The desir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2.合句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不完全相同,尽管英语句子日趋简洁,但是从句套从句、短语含短语的句型也是频频出现。一般而言,一个英语句子的信息包含量要大于一个汉语句子,因此,我们在做汉译英的时候,常常把汉语的两个句子,甚至更多句子,合译成英语的一句。使用合句法还可以使译文紧凑、简练。如以下三个例子:

例1: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冲突,似乎是最可笑的。因为这就是现在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或者说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冲突。(在关联词处合译)

译文:A conflict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youth and age seems the most stupid,for it is one between oneself as one is and oneself as one will be,or between oneself as one was and oneself as one is.

例2:对我来说,我的水族箱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我就是里面的国王。(从主语变换处合译)

译文:To me my aquarium is like my own little kingdom where I am king.

例3:第二天,我又接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有34个字,比前一个电报说得更详细。(按内容连贯合译)

译文:The following day I received another telegram consisting of 34 ciphers,giving more details.

总的来说,在翻译中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首先是译者对源语文化下的原文文本进行正确且反复的理解和解读。其次是译者结合其理解尽可能高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同时译者在用目的语表达时还应该考虑到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美。

参考文献

[1]杨翼.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世界外语教学,1998(1).

[2]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外语写作教学.外语学习,1999(4).

[3]邓凡艳.英汉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对策 篇3

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

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

[例题](2002年高考全国卷)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

[解析]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解析]画线的句子中,“利”“幸”“期”“敝”是关键词。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命题意图非常明确。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1“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

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踩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该如此操作。

[例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凤阁舍人南和宋王景谓(张)说日:“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王景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

[解析]对于画线的句子,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

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

[译文]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

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

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

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一是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二是语法推断法。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

[例题]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资治通鉴》)

[解析]“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

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

祭鳄鱼文文言文 篇4

维年月日[1],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2],以羊

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3],以与鳄鱼食[4],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5],罔绳擉刃[6],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7];况潮岭海之间[8],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9],神圣慈武,四海之外,****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10],扬州之近地[11],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12],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13];刺史虽驽弱[14],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15],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16],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17],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秦济,把羊一头、猪一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送给鳄鱼吃,同时又警告它:

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用绳索去网捉、用利刃去刺杀,以除灭虫、蛇等那些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可恶动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鳄鱼之所以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

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神明圣伟,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过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你是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刺史受天子之命,镇守这块土地,治理这里的民众,而鳄鱼竟敢不安份守己地呆在溪潭水中,却占据一方吞食民众的牲畜、熊、猪、鹿、獐、来养肥自己的身体、繁衍自己的后代;又胆敢与刺史抗衡,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虽然软弱无能,又怎么肯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他势必不得不与鳄鱼争辨明白。

鳄鱼如果能够知道,你就听刺史我说:潮州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至鲸、鹏,小至虾、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至多三天,务必率领那批丑类南迁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三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五天;五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七天;七天还办不到,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移了。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迁移躲避,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作战,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你们可不要后悔啊!

【注释】

[1]维:在。[2]潮州:州名,治所海阳(今广东潮安县),辖境相当于今广东省平远县、梅县、丰顺县、普宁县、惠来县以东地区。刺史:州的行政长官。军事衙推:州刺史的属官。[3]恶溪:在潮安境内,又名鳄溪、意溪,韩江经此,合流而南。[4]鳄(è恶):爬行动物。[5]列:同“烈”。[6]罔:同“网”。擉(chù处):刺。[7]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夷:古时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楚、越:泛指东南方偏远地区。[8]岭海:岭,即越城、都宠、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地处今湘、赣、桂、粤边境。海,南海。[9]今天子:指唐宪宗李纯。[10]禹: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之命治理洪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称九州大地为“禹迹”、“禹域”。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篇5

一、为学 清 彭端淑 《白鹤堂集》

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

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

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二:天时不如地利战国孟子《孟子》;本文讲诉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形象的阐述了难以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

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疑,后一句为嘲讽。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二:天时不如地利 战国 孟子《孟子》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晏子使楚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诡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第一部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方法。

第二部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最后楚王的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晏子特点: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特点:阴暗,愚蠢,自以为是(不自量力)。四:伤仲永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列,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第一段:写方仲永幼时显露异才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第二段:交代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又七年”至末尾:写方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殆尽,成为普通人。五:周处

本文叙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过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具体事例: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 周处特点:勇猛,好争斗,本性善良 六:小石潭记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概貌。表现出小潭的美妙、幽美和作者的淡淡喜悦。第二段:写潭中游鱼。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没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和源流。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情景交融,写出凄苦孤寂的心境。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主旨: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本文按作者游踪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开小潭。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

七:卖油翁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

通过对两件事的记叙形象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卖油翁的特点:技艺高超,谦逊沉稳,朴实,自信。陈尧咨的特点:自高自大,自矜傲慢。八:核舟记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以及轴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置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2-5):空间顺序;围绕“奇巧”,先总后分,从左到右,由上至下,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文章主体)

第三部分(6):总述核舟的的体积小,容量大,赞叹雕刻者“技艺灵怪矣哉”,与开头“奇巧”呼应。

九:愚公移山

本文记叙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两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愚公的决心。第二段: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来阻止愚公移山,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首段相照应(情节高潮)愚公特点:远见卓识、志向远大、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不愚)

智叟特点: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自以为是(不智)十:口技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第一部分(1):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代口技艺人及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还有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后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善”字统领全篇。以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肃静紧张的环境,表现了宾客的向往之情,衬托口技艺人的口技之“善”。

第二部分(2—4):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一层(2):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写声音由远及近,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由分而合,表现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第二层(3):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第三层(4):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和心理。

第三部分(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突出道具简单,反衬口技艺人技艺高超与首段相呼应。全文按“静—动—静—动—静”的变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将表演内容与宾客表情动作相联系,突出了口技表演技艺之高超

十一:陋室铭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第一层(1—3句):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主旨“德馨”的含义。第三层(8句):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含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

1.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把作者的闲 情逸趣,居室美景写的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2.句式整齐,节奏强烈。全文主要由四、五言的句子组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整齐美;一 韵到底,锵锵上口,富有音乐美。

3.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话———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十二: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全文以“爱”字贯通。

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爱、不阿谀逢迎权贵的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花如君子般端正严肃,令人敬重。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本文写了孟子在和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的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启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重方式方法。

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这样的好处:从小到大,层层类推,达到劝说的目的,从远到近,增加说理的力量。

齐宣王特点:胸无城府

孟子特点:机智,勇敢。(民本、仁政的思想)十四:公输

本文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开头:交代故事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践行“非攻”思想的精神。

主体:记叙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墨子特点:1.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2.能言善辩。3.艰苦实践的精神。十五:曹刿论战

本文记叙了曹刿帮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战胜强齐的史实。突出的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同时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写曹刿帮助鲁国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文章点明齐鲁之战的时间,概括交代了“请见”的原因。

第二部分(2):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重点写了:“击鼓”,“逐师” 写了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他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写了曹刿: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3):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一: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二:选择敌人“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

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曹刿的特点:爱国,沉着,机敏,深谋远虑。庄公的特点:浮躁,懵懂,目光短浅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邹忌: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齐王: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

第一部分(1):邹忌和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在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由自身想到国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文章中心)第一层:叙述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国家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分国内外两个方面写出劝谏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第一部分(1—2):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强有力的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3):从个人(正面),国家(反面)两个方面正反对比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二段用了排比修辞方式。本文采用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的写法。十八:孔孟论学 孔子

第一则: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突出“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第三则: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孟子————————————————————————————————————— 第一则:论述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以“一暴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对比,来阐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孟子举《尚书》的例子,证明不要迷信书本的道理。

十九:黄生借书说;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第一部分(1—3):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引出下文;第二段:用三个藏书者有书不读的事例来证明;第三段: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之专和做官后有;最后一段也是点明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珍惜年少;本文多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事理(鲜明的阐;二十: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这封

第一段:引出下文。

第二段:用三个藏书者有书不读的事例来证明。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深化论点;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

第三段: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亲身经历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更有亲切感,更有说服力)第二部分(4—5):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最后一段也是点明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本文多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事理(鲜明的阐明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十: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这封家书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第一段: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第二段: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指出匆匆而读,没收获。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先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正面论证,阐明“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再以“小说家言”为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则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文章主要选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说服性;多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说理气势,使批驳更加有力。

成语: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二十一:黔之驴

本文描述了一只虚有其表的驴子最终被老虎所食的悲剧过程,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第一段:写老虎初见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写老虎通过不断地观察并试探驴的反应,终于认识到驴子“技止此耳”并吃掉。过程:老虎从惧驴——识驴——戏驴——到吃驴

心理: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老虎特点:机智,勇敢,果断,凶猛。

驴子特点: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装腔作势,徒有其表(虚有其表)。二十二:狼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避狼到毙狼的经过,生动的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

启示我们,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狼:阴险,狡诈,贪婪,凶残

屠户:怯弱、畏缩(遇狼);机智、勇敢(惧狼—杀狼)二十三:记承天夜游

文章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的心情 文末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全文分三层;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

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写意图,具有一种隽永而洁净的美。

第三层(议论):两问一答收尾,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二十四:岳阳楼记 全文分六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第一层(2):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5):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1.构思立意出奇制胜:作者将叙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2.情景交融:作者结合阴雨之景写悲,结合晴和之景写喜,情景吻合,各极其妙。文章描写,是作者为迁客骚人设景,代迁客骚人言情。

3.写景:善用对比;用了大量对偶句,部分押韵(音调和谐,整齐响亮,富有音乐美。)二十五:醉翁亭记

全文以“乐”字贯通,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明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变化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四季不同的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写了自然山水之乐。

第三段: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酒宴散,众人归,写出太守与民同乐的心曲;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写作特色:1.写景写人抓特征,精炼却形象。2.多用判断句,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二十六:陈涉世家

本文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文章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紧扣“起义”这个中心;人物描写方面,能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对话和对他们的神态、行动进行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陈胜特点: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和政治见解,胸怀大志,反抗精神和斗志决心。二十七:出师表

作者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局势,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层(1):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

“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6—7):忆“白帝托孤”之重任(夙夜忧叹)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溯“三顾茅庐”之深情(由是感激)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8—9):总结全文,提出要求。自己:承“讨贼兴复之效”。贤臣:扬“兴德之言”。后主:行“自谋”之宜。

按位谋政,职责分明,辞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字再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本文语言率直、质朴和恳切,“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篇;每句话不是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指日可待。

二十八:捕蛇者说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的缘由:蛇极毒,可治病,捕蛇抵租,冒死捕蛇。暗示:赋敛毒于蛇。第二部分(2—4):蒋氏坦陈心曲:赋敛是灾难,十室九空。(全文的重点)第一层(2):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3—4):写作者与蒋氏的对话,由蒋氏声泪俱下的诉说,表明宁可冒死捕蛇也不愿更役复赋,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比毒蛇还厉害。

第三段(5):点明文章主旨:“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目的:“以俟日观人风者得焉。”

本文运用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来突出主旨。通过对比、衬托有力的突出主旨。二十九:桃花源记

本文用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为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做铺垫。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风尚。

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初极狭”说明桃花源隐秘难寻。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要”,“延”等动词,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的态度、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不愿让别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成语: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落英缤纷,鸡犬相闻,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三十:登泰山记

本文是作者姚鼐辞官离京回籍的前几个月写的,记叙了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作者游踪来写:写出了时日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景色的变化。第一段:总写泰山周边环境,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三段:写登泰山的经过,着力叙写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和到达山顶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四段:观日出的情景,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色彩绚丽的景象 1.待日出 2.日将出 3.日正出 4.日出后

第五段:介绍泰山古迹,建筑群和石刻;反映其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第六段:总写泰山景物的特点及泰山的冬季景色 本文语言简洁、精工,富有表现力:

1.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路途跋涉情景; 2.描绘山顶晚景,“苍山覆雪”是以动写静,写出雪的厚度; 3.“半山居雾”以静写动,显出雾的重量。

4.描绘泰山日出奇景,神采飞动,绚丽多姿。“负雪”“击面”等动词,以人拟物,赋 予生物灵性;

5.“若带”“若偻”“若樗蒲”等比喻,以大喻小,突出了泰山的雄伟。6.结构严谨,句式错落变换,构成文章内在的韵律美。

古代的“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某个观点。

古诗词曲篇 三十一:观沧海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是所做,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一句: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统领全篇,流露出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第二句:写了大海全景,显示大海辽阔壮观

第三、四句: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

第五、六句: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第七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想象中融入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三十二:望岳

诗人描写泰山的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岱宗夫如何”: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夫”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

“齐鲁青未了”:作答久闻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如泉涌出(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神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近观)“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写出了泰山的险峻崎岖,高与天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作者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的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豪情,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文以“望”为线索,望自远及近。在描写手法上,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三十五:黄鹤楼

这首诗是诗人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所做。诗中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第一句: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节的抒发做了铺垫。

第二句:受景感染诗人心境渐渐开朗懂得只有绵绵乡愁、悠悠乡情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第三句: 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是颈联富有人情味。

第四句:诗作以“愁”字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诗中多用双音、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清朗和谐,有音韵美。三十六:山居秋暝;

描绘了秋雨出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第一句:“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点;第二句:勾勒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第三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第四句:表达诗人心志;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三十七:送友人(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颔联点明主题,抒

第一句:“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点明时间地点。

第二句:勾勒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光)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第三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静,反映额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第四句:表达诗人心志;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三十七:送友人(送别诗)

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首联写景,笔端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

颈联写景,采用对偶,既工整又切合切题;用“浮云”比喻友人像天边的白云,无限关切之情自然溢出。

尾联写离别场景。

三十八:卖炭翁(讽喻诗、叙事诗)

本文通过描述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本文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失炭的经过

第一段: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卖炭翁宁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求炭能多卖点钱,其矛盾的心情,深刻的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第二段:“夜来”至“市南”;描述老翁进城卖炭。

第三段:“翩翩”至句尾;写炭被夺。几个动词描绘出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惜不得”写出了老翁的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和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三十九: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物是人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写出其无限悲痛怅惘之情。颈联: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生事物强大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1.本文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 2.时间由过去到未来; 3.恰当用典,含义丰富;

4.借用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十: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静、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首联:先点明出游时间和地点,继写入寺所见,写了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给人清新明丽之感的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

颔联: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禅房的幽景;“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静宁静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尾联:写诗人偶尔听见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映衬山寺万籁的宁静气氛。四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出猎的情景。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狂”贯穿全文

上阕主要写“出猎”是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阕由实而虚,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四十二:蝶恋花(怀人词)

词围绕“春愁”,巧妙的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上阕情、景交融,写主人公登楼远望,春愁油然而生。

第一句:由登楼引起的“春愁”。“春愁”点明时令,表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黯黯,写出了主人公忧愁沮丧的心情。

第二句:词人借用春草表达倦游思归和怀念亲爱的人。“残”字道出主人公的无奈和凄凉,凄美的景色加深了“无言谁会凭阑意”的孤单凄凉之感。

下阕抒情,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伊”既是思念深爱的女子,也暗喻词人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四十四:诉衷情

本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慷慨和悲壮以及对南宋统治的不满。第一句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第二句表明作者早已脱离军队,流露出他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第三句“未、先、空”三词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第四句作者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上阕主要描述了当年和现今两个生活场面

下阕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四十五:丑奴儿

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阕写年轻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生动描绘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阕写而今历尽艰辛,饱尝忧患,已知愁苦,形象写出了词人抑郁、深沉的愁苦;“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

全文以“愁”字为线索;叠句的运用,连接前后文,使上、下阙回环呼应。四十六:破阵子

本词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

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他念念不忘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沙场秋点兵”。“秋”字点出时间; “点兵”出征,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投入到惊险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神情。“可怜白发生”。现实否定理想,使理想在现实中破灭。

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

梦境从军营生活到阅兵代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

句末返回现实,与首句呼应。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悲愤。

四十八:天净沙秋

开首六种自然景物并置在一起使得画面笼罩着寂寥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题目“秋”。

第一句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一只大雁飞掠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寂。“一点”说明“飞鸿”之远,“影下”说明速度快。

第二句一派秋景,作者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用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的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成功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将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表达其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十:水仙子.咏江南 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的真切喜爱。

第一句采用对偶写法;“淡”字仿佛有除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第二句描写动态景物平添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十里”为夸张,表明江南人家富裕。第三句把视角转向远处,一派祥和之景

第四句以“爱杀江南”收绾,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情感 1.多用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

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6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浅析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7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总的来说,高中文言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对高中生的要求,更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文言文远离了这个时代,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多加阅读和积累,总结经验和技巧,文言文翻译还是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上一篇:促销员暂行管理规定下一篇:消费者行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