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2024-10-09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共18篇)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篇1

偶然间翻到一条视频,视频里,一个少女静坐在钢琴前,她伸出双手,落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美妙的音符流泻而出,飘出窗外,翩若惊鸿。让我不由地想起那件往事。

那是一个周末。树叶挨挨挤挤,蝉鸣从中传出,池塘水平如镜,荷叶层起层落,碧色无边。如此清爽美丽的画面我却无暇欣赏,只因此时我正与《三国演义》做着斗争,倒不是我有多么喜欢古典文学——比起这些我更愿意看些悬疑推理。而是出于我的好胜心,我与爸爸打赌,十天之内我能把《三国演义》全部看完,如今看来,却是自讨苦吃,我郁闷极了,怎么也看不懂那晦暗的文字,在我准备放弃时,几声清脆的琴音入与我的耳。我不知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于是便寻找琴音方向。

经过一番“搜查”才知晓,这是楼上的声音。那人大概在找曲谱,一会儿的静寂过后,又响起了清脆的琴声,这次不是几个音节了,而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我随着节奏轻哼,浮燥的心也静了下来,那难懂的文字也通透起来!

乐曲伴着我,直冲凌霄,我好像瞬间爱上了《三国演义》。

那字里行间,写的是兄弟情深,尔虞我诈;演的是三分天下,谁与争霸;叹的是神机妙算,巧借东风;惜的是英豪战死,不屈不挠。

那琴声,抑扬顿挫,有始有落。一会儿舒缓轻柔,一会儿激情四溢,端的是变化无常、技艺精湛。

一整个下午,我耳中响的是天籁之音,眼里看的是千古名作,实乃一种享受,沉浸于此。

那时还是不通乐理,只是单纯觉得:这声音,真动听。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篇2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篇3

【关键词】作文;自己的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个人表达观点、诉说故事的一种方式,初中作文教学由于在中考占据很大的分值而备受师生的关注,然而什么样的作文课堂才是高效的作文课堂?背诵经典段落、积累名人轶事之类的考前作文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训练吗?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讲出自己的故事。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两篇优秀初中生论文的比较,提出当下我国作文教学的新的突围路径:关注每个学生并让每个学讲出自己的故事。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最习惯做的事情是让学生掌握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等等的修辞方法,掌握诗词名句、典故、成语等等,唯一缺乏的是掌握自己的情感状态、了解自己的经历、总结自己的体验、诉说自己的情感,缺失了对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关注的作文教学是注定失败的、枯燥的,难以可持续的,当下的中国的作文教学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序[2],而这个“序”就是学生情感和生活的“序”。作文教学反映生活也好,和阅读结合也好,所有这些必须建立在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邓彤.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

[2]张建鹏,胡足青.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自己与读书的故事作文 篇4

因为还小,所以可能有点读不懂,比较深刻的书。例如《百年孤独》这本书,我记得有一次在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跟我聊到这本书。因为是业余工作,是司机师傅的话,我会觉得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滴滴司机。当我与同伴提起,我要把《百年孤独》这本书看完的时候,司机师傅明显惊讶,我这年纪,在看这本书。

司机师傅解读的非常深刻,从这本书,还说到了中国的近代史的状况。并且觉得我这个年纪,读懂这种书是一种难得。其实我并没有看完,所以我还并不是完全的懂。但是也觉得有些悲凉的感觉,但我相信不仅仅如此。

但是同样读完这本书的我的那位同学,却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一本书不怎么样,甚至有些恶俗。每个人都在说,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并不想去反驳他什么,只是我觉得,不要等我问他,问他看完书的感受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看这本书,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而是在他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只读书不思考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读的书多,你也不会懂的什么的,也许你懂的那些浅显的道理,但是你懂不了其他弦外之音,你也懂不了自己。

读书,是一件很平常普通的东西,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拿出时间去看书,同时也是与书对话,不要一味地以为书只是书。

自己与读书的故事作文 篇5

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上妈妈都会给我诵读一首古诗。此后,我的古诗积累量越来越多了。所以我每次读或背诗时都会朗朗上口,很短的时间就记住了。

上一二年级时,我爱看一种漫画书,它叫《淘气包马小跳》。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既生动又有趣。那时,自习课的时间我几乎都用在了看书上,因此我的识字量要远远多于同班同学,这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到了三年级,老师不让带漫画书了,于是我经表弟推荐,接触到了《怪物大师》这套书。这里面的内容可真精彩啊!充满正义感的布布路、“诡计多端”的饺子、冷酷的帝奇……只要我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因为我的醉心阅读,每次写作文时,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从脑海中流出,我的作文屡获好评。我尝到了甜头,更加努力地读书。

四五年级,学习任务渐渐重了。但我还是抽出课余时间来读书。现在,我已经有了满满一书架的书,桌子上也有一排书。闲暇之余,我就会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北欧神话》里,埃西尔众神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加油!你不可以输给自己》使我明白了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十岁那年》讲述了一个励志的故事……我常常沉醉于书中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就像走进了一个百花园。有时我会同情主人公的遭遇忍不住落泪叹息,有时我又因故事中的人物的搞笑行为快乐地咯咯直笑,有时我也会对文中人物的未知命运牵肠挂肚,搞得茶不思饭不想。

自己的故事作文 篇6

在我6岁的一天,还是凌晨的时候。我和我的妈妈正在安详的做着美梦。突然,一个电话来了,电话里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她的声音是哭着的,她,是一个护士:“喂?”“你好,是杨爱永先生的太太吗?”“是啊,有什么事吗?”“你赶紧来医院吧。”这位护士说了这句话,就匆匆挂了。妈妈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已经6岁了,自己乖乖的躺下睡觉吧,天亮了还要上学呢。对了,你上学的时候去找邻居阿姨,妈妈会打电话告诉她的。”妈妈说完,就走了。留下我自己。那时候,因为我还小,听不懂妈妈和电话里的护士的对话。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总是被邻居阿姨送去上学,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了。有一天晚上,阿姨把我接到她家,对我说:“唉,可怜的孩子啊。”这时,我疑惑不解。这天晚上,我实在受不了了,哭着喊着要找妈妈,阿姨对我很好,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爸爸妈妈很好,睡觉吧。”听了阿姨的话,我睡着了,是带着眼泪睡着的。又过了两个月,阿姨把我带到了医院。我已经四个月没见过爸爸妈妈了。当我来到病房时,里面全是人,哥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只有爸爸躺在床上。这时,我呆住了,爸爸的双腿没有了……胳膊也露出了骨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一下子扑到爸爸的身旁,大哭特哭,眼泪如雨般往下落。在场的人都哭了,包括爸爸。我还记得,爸爸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爸爸不能再带着你和妈妈出去玩了,我是个坏爸爸……这时,护士进来,说要给爸爸打点滴。我真的好伤心,一下子冲出了病房,找到了爷爷奶奶。我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怎么了?他怎么不能走路了?他什么时候好起来?”爷爷奶奶互相看了一眼,知道瞒不住了。原来,爸爸晚上和别人替班。爸爸突然看见地上有一个零件,就去捡。可是,没想到,上面的一块非常大非常热的铁掉了下来,爸爸来不及躲闪,头扭过来了,双腿和胳膊却被压住了。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很严重,必须截肢……

过了几个月,我来到了学校,上了小学一年级。

可是,妈妈再和老师说我爸爸的事的时候,被一个非常调皮的同学听见了。我爸爸的事传遍了整个学校,他们都嘲笑我……我变得很自卑。

现在,我终于释怀了。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好了,长大了找个好工作,我就可以给爸爸更好的。

我读书的故事 篇7

我从小就爱看书, 也因为看书闹出过许多笑话。

有一天, 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 妈妈给我买了几个菜包子吃。由于很喜欢看书, 加上当时书中的内容吸引力太大, 所以我边看书边吃。我并没有看那包子, 只是凭着感觉, 抓起一个菜包子就吃。妈妈大喊:“唉, 不要吃! ”我从书中惊醒, 好奇地问:“为什么? ”妈妈说: “你看,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我正眼一瞧, 不禁大叫起来:“我的妈呀! 还好我没有吃! ”原来, 我手里拿的竟然是另一本书。

又有一天, 我看书入了迷, 妈妈在炒菜, 需要点葱。我家种了一些韭菜和葱, 于是妈妈让我去摘几根葱。“唉, 母命不能违呀! ”我在心里想着, 依依不舍地把书放下, 十分不乐意地走出了房间。走到葱和韭菜面前, 因为想着书中的内容, 我竟然忘记了是摘韭菜还是摘葱。我只记得妈妈说:“摘几根……”我心里一想, 管它呢, 随便摘。于是, 我摘了几根韭菜递给妈妈。妈妈看了, 哭笑不得地跟我说:“我叫你摘的是葱, 不是韭菜呀! ”啊! 没办法, 谁叫我那么糊涂呢? 又要再跑一趟。啊! 又让我少看了点书。

在一个星期四的中午, 我吃完了饭, 早早地做完了作业, 便拿起一本书, 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一直读啊读, 把好句好词和道理记下来, 结果看了几个小时, 看到2点10分才放下了书。我急忙跑向学校, 全身冒汗地狂奔, 踩着上课铃声跑进了教室。

当然, 闹出的笑话不止这些, 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读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 在做语文试卷时, 课外积累总让我考到高分。

星星永远和月亮做伴, 鲜花永远有绿草为伴, 风花与雪月永远在一起, 小溪永远在高山旁边, 而我, 也永远和书在一起, 因为书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点评:

小作者爱书, 并因此闹出不少笑话:为了看书, 吃东西时忘记了一切, 竟然拿书本当包子;脑海里是书, 将母亲的交待很快遗忘, 闹出错摘韭菜的事情;中午看书入了迷, 好在生物钟的作用, 比较警醒的她还是及时地把握住了时间……可见, 她真的喜欢书! 那合理的结构, 流畅的语言, 丰富的内容, 将小作者痴迷书本的情形写得淋漓尽致, 那副天真活泼、好学爱读的神情, 形象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足以见得, 书的确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看别人的故事笑 想自己的故事哭 篇8

是旁观?是有距离?是别人沦陷泥沼,自己站在高原?是生活绷得太紧,望望远处,向荒诞世界找乐子?别人也是人,别人的故事也是故事。我用笑制造风景前的玻璃,透明的哈哈镜,便始终跨不过去半步。

自己的故事发生时,不能看,只能在日后回想。有些故事,想一次哭一次。每一次转折都痛,每一次虎头蛇尾都懊悔;好好的故事,有人生生掐断一节;初衷被篡改,尊严被唾弃;在自己的故事里,我将另一个人奉为主人公,自己却沦为流浪的乞丐;身体里的泪水已没顶,仍要强作欢颜;不幸如影随形,阴影搅动光明……抬起头,转过身,难道就忘了自己,偏偏笑别人,却不知他人也是自己?别人身上总有陌生处,谁又能说自己已完成了自己?别人的故事一再在自己身上发生,自己的故事也一再在别人身上发生。

同样的生,同样的死,中间同样的悲欢离合、悲喜交集。

再小的松针也会扎疼脸,再小的水珠也会砸中头,再平淡无奇的段落也会走向生活的核心。

我说一个谎,世间便少了一次真实。我笑别人越厉害,将来独自哭的时候越伤心。此时笑,是虚伪,也是怯懦,已经哭过的人不应该只为别人笑。苦乐人间,哪里都是同道知音。沉默也比笑好,援手更比居高临下装菩萨好。一个人怎能拥抱自己,迈不过自己的坎儿,也走不进人群。一百次怯懦,重不过一次勇敢,但我的一百次勇敢,也抵消不了一次怯懦。以怯懦为耻,以笑他人为耻,距离生活会更近一点,距离光也会更近一点。

叶子被野生的羊吃掉了,果肉在时光里腐败,我只剩下一个坚硬的核。为什么抱怨别人的脚呢?他把核踩进泥土,你正好用来再发芽、再生长啊。我孤单,是没有了叶子,没有了果肉。那么,就该笑别人吗?带着泪痕的笑,多么难看,多么悲观。來来来,不如对酒当歌,不如邀人跳舞。对影成三人,幻觉也能够让人活下去。失去了光明,又失去了幻觉,多危险,比被狮子追赶还危险。演员跟背景分离,生命跟生活分离,他们说这就是荒诞。但他们也说,再也没有比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问题。坚持,直到找出最深刻的理由。

活着、活生生,这是诗歌中的明眸,这是故事中的果核,这是最美好的词汇、最有力的行动。

把对别人的笑看成对自己的笑好了。最终,我要找到能够一起拥抱、一起哭的那个人。

笑别人很老式吗?自己也足够斑驳。泥沙俱下,没有人爱。对一个困惑的人,要亮出开朗。无动于衷的人,也是罪人。来笑笑我吧,我才有资格为你的故事哭泣。生活失衡的时候,人生皱皱巴巴,我疯子一样笑着。有可以一直笑到老的故事吗?有可以坚持到终点的逻辑吗?用不着跟自己过不去,但太悲伤的遭遇又让人警惕。谁会警惕快乐呢?乐极生悲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快乐吧。或者,我们不是为快乐而生,而是为感觉而生?生不了解死,死却干扰到生,不应该。在生上强调生,在感觉中分出感觉,让无形的有形,让无声的有声,该静默的安歇,该浑然的一体。

低眉含笑,心中安放着悲喜。

哪里有深情,哪里有感同身受,哪里就有自己的解脱之路。

“新生的孩子与我同住/他一只手伸向我/另一只手伸向全部的存在/这样,我们三人沿着路走/跳着,唱着,笑着/分享着共同的秘密/那是彻底地知晓/世间没有奥秘的存在/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我此刻最喜欢的诗。

(图/黄文红 编辑/杨逸)

我和“自己”的故事作文 篇9

“叮铃铃……“烦人的闹铃又响了起来,我迷迷糊糊地穿好拖鞋,起床刷牙吃早饭。

刚穿好衣服准备去吃饭时,我发现已经7点半了!马上上学要迟到了!我正要打开门狂奔到学校时,一个冷冷的声音响了起来:”今天是周末,你还要去上学吗?”我猛地一拍脑袋,醒悟过来,突然发觉到一般这个时候,我们家都没有人(当然,除了我),那这个声音是……我不禁冒出了一声冷汗,胆战心惊地回过头去。我一回头,便吓得瘫坐在地上——我面前站着一个跟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从头到脚都跟我一模一样,甚至连毛孔的个数都一样!我战战兢兢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从哪来?你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是机器人还是克隆人?我警告你!你从哪儿来就滚哪儿去,滚得越远越好!”我一口气说完了这句话,看到她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她。问完后,我知道了她叫白心凌,来自开普勒星球,她在那里待得太闷了,便去别的星球逛逛。我见她挺善良的`,便跟她交了个朋友,趁着这一天的时间带她出去逛逛。可是一下楼,我就后悔了:

一大群人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们,他们叽叽喳喳地说:“这两个姑娘是双胞胎吧!长得这么像!”有人反驳说:“不可能!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可是这两个姑娘长得连有多少根头发都一样!”“真的出怪事了!”……一会儿,记者竟然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问我们,搞得我们头昏眼花。我亮嗓门大吼:“别吵了,听我说!我和她是朋友,不是双胞胎!”我的一番话,使刚刚闹哄哄的人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一位记者首先打破了寂静:“你们既然只是朋友,那为什么长得这么像,简直一模一样!”“你们听我解释!她叫白心凌,不是地球人,而是来自开普勒星球的外星人!她只是想到别的星球逛逛而已!”“外星人?”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和心凌趁机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了钻出来。后来,我发现心凌会做很多家务事,样样事情她都做得得心应手!心凌十分耐心!每当我有不会的题目,她总会耐心地和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她在我家住了一个星期,后来回到她的开普勒星球去了。

自己成长的故事作文 篇10

十一年前,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女孩,那就是我。

从我记事起,父母陪我的时间就少。我知道,他们之所以不能时常陪在我身边,是为了多挣点钱,好让我和弟弟过上好日子。

第一次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或妈妈来接,而我却是一个人走回家。第一次到小学报名,别人都是爸爸或妈妈陪着,而我却是外婆陪着。学校举行活动,别的同学有父母陪着,而我没人陪。考试得了高分也无人分享,就算告诉外婆,外婆也不会说什么。想到这些,不禁又勾起了我对父母的思念。

记得有一次,我死缠烂打要爸爸给我买蛋糕,可是说什么爸爸也没有答应。当我觉得没希望的时候,爸爸却买蛋糕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正当我吃得正乐时,看见了爸爸的眼睛里闪着忧愁的目光。我忽然想起爸爸回来时身上没有多少钱了。吃着甜甜的蛋糕,我的心里却不是滋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慢慢懂事了。

有一次,外婆的手上不小心扎进了一根细小的刺,想要拿针挑出来,无奈眼睛模糊看不到刺在哪里,只好让我帮忙。我发现外婆的手上起了厚厚的老茧,心想:这么多年,外婆照顾我不容易,我已长大了,应该给外婆分担点什么才行。于是,我把外婆泡在水里的一盆衣服一口气洗完了。洗完后发觉背都酸了,可是外婆几乎每天都洗,那该有多累啊,我应该帮外婆做更多的事才是呀!我开始跟着外婆学做家务。慢慢地,我可以帮外婆做很多事情了。

少年们自己的故事(下) 篇11

我们的记者,在采访那些小演员、参演老师还有编剧们时,深深地被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震憾着。

因为这次校园剧活动的普及性,所以,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校也参加了。

我们的记者前往丹东市宽甸灌水中学拍摄VCR。送选作品上标着“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我们的记者前往盘锦市实验小学拍摄VCR。苇塘边那只美好的丑小鸭长大了吗?

我们的记者也前往都市里去寻找《女孩与仙鹤》、《将爱进行到底》……

“在全省入围的74部校园短剧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问题剧,数量居多。这类作品旨在提示目前我省中小学生的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途。充分展示了编导对少年儿童生活、命运的关注。温暖的人道主义关怀,是问题剧的闪光之处,也是剧情扣人心弦之所在。二是幻想剧,大都取材于文学经典或世界著名童话,但编剧在排演过程中却进行了改编,体现出包容、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体现出剧目编导人员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力,体现了儿童剧特有的游戏精神。”(——马力语)

体验成长,感悟生活,展示自我心灵、进行自我教育、普及美育……

校园剧这场盛大的颁奖典礼在美丽的冷烟花中落幕,但是,在我们的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续集。

让我们心入其中吧。

采访小演员:

1、 是第一次演校园剧吗?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在剧中你扮演什么角色?他(她)和现实中的你有什么不一样?

3、 在排演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人是谁?最让你感动的事是什么?

4、 你最想演什么样的角色?

5、 谈谈这次经历的感受。

采访指导教师:

1、 换一种角色与孩子接近的时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 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让人感动的花絮?

3、 每个校园剧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你们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4、 你最想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 关于“和谐”和“快乐”,你是怎么理解的?

6、 你最想扮演的校园剧角色是什么?

7、 总结一下,你在拍摄过程中的感受。

8、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们成为少年,你愿意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采访教育局局长

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和谐与快乐,是人性中最好的层面。您是怎样看待“和谐”和“快乐”的?

2、 对于校园剧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3、 《文学少年》作为青少年生存智慧和心灵读本,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资源?

4、 作为教育家,您是如何理解教育的?

5、 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们可以回到少年,您想像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您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就读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6、 最想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篇12

关键词:诺贝尔,莫言,赫塔·穆勒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莫言用他的创作实绩证明了他存在的意义。如果以1981年发表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算起, 莫言走上中国文坛已经30年了, 在这30年的时间里, 他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25部中篇小说、80余部短篇小说及一些散文、话剧、影视剧本等作品, 其中近10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本并在国外出版, 斩获了数十次文学大奖。他的读者受众群体涉及广泛、老少皆宜, 甚至每个有阅读文字能力的人都听说过作家莫言, 以致中国文坛在“莫氏旋风”中“爆炸”了。从具有的天资和悟性这个视域来看, 他是“天才”作家;从大众知名度考量, 他是“明星”作家;从创作生命力的常久不衰来讲, 他是文坛上的“多产”作家;从其作品的畅销性考察, 他堪称文化“品牌”作家;从他多变的创作风格和数次的文体实验来定位, 他又是“全能”作家。由此可以说, 莫言创造了一个作家的奇迹。然而莫言又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个“特别”的存在, 作为一位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贯穿性人物, 他的繁富多变的文学创作, 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断增添着新的话题。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实绩上, 也反映在他与批评家之间的互动中。莫言一出道便获得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问世都会招来一大批批评家们的关注。由此也可以说, 他又是一个自走上文坛之日起就伴随着强烈争议的作家。

莫言己经有四部长篇, 2个短篇小说集《红高粱》、《天堂蒜蔓之歌》《酒国》、《丰乳肥臀》《师父越来越幽默》和《爆炸》译成了英文在美国出版, 学界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也有数百篇, 这些文章有的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肯定莫言的独特性, 有的肯定其创新性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角度, 有的称赞他的想象力丰富, 有的探讨他对人性的拷问。

莫言的作品在德国也饱受争议, 其中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曾因批评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莫言, 引起争议。莫言本人2012年10月在德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澄清争议的同时也讲过:“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 这毫无疑问, 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 是描写人的感情, 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 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 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 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 讲的是德国的故事, 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 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 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

赫塔·穆勒的名字, 在2009年以前, 对国内读者、书评家、出版人来说, 都尚属生僻。她的著作, 中国内地出版社从未出版过, 只是《世界文学》1992年第一期曾以“德国作家赫·米勒作品小辑”的形式介绍过她。那是《世界文学》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共同举办翻译竞赛的成果。后来《世界文学》在2003年第5期“德语当代短篇小说小辑”中发表了赫塔·穆勒 (当时仍译作赫尔塔·米勒) 的一个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贺骥译) 。写作这一小说时, 作者已在德国生活了十三年。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员张佩芬撰写了长篇前言和赫尔塔·米勒 (当时的译名) 小传。她说:“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她的文字不属于晦涩难懂的一类, 而是非常有韵味。”另外, 《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 介绍过穆勒的《黑色的大轴》。但是自从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 在国内出现了她的大量译著。鉴于此, 笔者从文学道路、文艺思想、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赫塔·缪勒和莫言展开平行比较研究, 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比较长短, 分出优劣, 并尝试对他们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估。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塔·缪勒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 一颗文学新星出现在2012年的获奖晚宴上:这就是生于斯, 长于斯, 并且把大部分作品的背景置于家乡山东高密而营造出一个/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新锐作家莫言”这两位既不同时, 也不同地, 分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作家在创作上却颇有相通之处。研究者们首先注意莫言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时候存在争议这一话题上, 正如2009年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样。这是不谋而合的现象, 但是在争议的背后, 我们做了文学性性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平行比较研究, 探讨他们存不存在影响的地方有何共同之处, 与此同时, 作为在本国文坛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 赫塔·缪勒和莫言也都飘洋过海, 在对方国度的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赫塔·缪勒在中国文坛显然是以灵魂的导师形象出现的, 受到学界广泛的尊崇, 近年来中国学界对她的研究热情也如同温度计上盛夏的气温节节攀升, 而莫言在德国也随着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教授对他的好几部长篇小说的翻译和出版而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的兴趣, 学界对他的研究热情也如春起之苗, 日有所长。随着中德文化、文学交流的日益密切, 对这样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作家本人和他们的创作, 也将有助于两个民族、两个文化的了解和交往。

参考文献

自己成长的故事作文 篇13

那一次,爸爸单位举行活动,去了一个拓展基地。我平时就是一个皮猴子,什么八米高的秋千、独木荡、木板上自行车,每个项目都玩了个遍,一个都没有难倒我的。最后我决定去挑战“终极大boss”——攀岩。

这个攀岩有五层楼那么高,我仰头望着攀岩墙,有点眼冒金星、直冒鸡皮疙瘩。“这也太高了吧!万一我摔下来,骨肉分离了呢……”瞧瞧我当时波澜起伏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原来我也有“怂”的时候。我想临阵脱逃,可是大丈夫说出的话怎么能收回呢?我鼓起勇气,立马冲向攀岩的等待区。

工作人员把一根安全绳索扣在我身上的安全铁环上,又给我讲解了相关安全要领。全部准备就绪了,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手脚并用了。左脚踩在一块凸起的小岩石上,右手扣着一块岩石,重心要稳。右脚又蹬在上面一块岩石上,左手勾住那一块……就这样我不断地抬头找支点,咬着牙,像一直壁虎一样把自己牢牢粘在攀岩墙上。

大约爬了一半的高度时,我的体力透支了一大半,身体也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我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脸热得不行,手臂也越来越没有了力气,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要把我往下拉。下面的工作人员看我有点坚持不了,对我说,“小朋友,你不行了就松手,上面机器会把绳子给你降下来的”。我别无选择,想松手,但又觉得不甘心。

“笑笑,加油,你可以的,再坚持下!”“你看,你的左上方有个支点的,左脚稍微抬下踩上去……”妈妈的鼓励在为我雪中送炭。顿时,我像重新被打了气一样,决定迎头挑战。想说放弃确实很容易,但好不容易有个攀岩的体验,又怎能轻易举白旗?

我艰难地低头看了看,终于看到那个支点。我把左脚也慢慢地移了过去,踩到新支点石了。“抬头,右上方的岩石看看,右手能不能抓到……”又传来妈妈的提醒声。我的右手使劲一抓,也换到了新的支点上。迈过这个坎后,我又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呼吸,我对自己又充满了信心,鼓起勇气慢慢往上爬。耳边不断传来妈妈的加油、鼓励声。

自己的故事作文300字 篇14

文章卷首语就是:在你真正用心地去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随意地去下判断。

正是这句话,让我对文章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事实证明,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阅读。

文章中讲的是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在搭乘火车时,很是夸张地向他的父亲喊道,“爸爸,你看树会跑到火车后面去!”

同车厢有一对夫妇有些同情地看着他,觉得这小伙子年纪轻轻,没想到脑子却是不大正常。

不一会,小伙子又向他的父亲叫道,“爸爸,你看,天上的云彩和我们的火车一块走呢!”

这样天真的话出现在这个年纪的成人口中显然太突兀了,于是这对夫妇便好心地跟小伙子的父亲说道,“你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好一点的医生呢?”

小伙子的父亲笑着说道:“我给他找了最好的医生,这孩子先天失明,今天是他获得光明的第一天。”

可以说,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一下子理解了年轻小伙子的幼稚行为,更是为自己像那对夫妇一样先入为主地对他的行为做了错误的.判断感到惭愧。

自己的读书故事作文 篇15

在周宪和许钧主编的“文化和传播”译丛的总序里, 两位主编谈到了电子媒介地出现在塑造现代社会特质的重要作用:时空凝缩/分离;文化的集中化/零散化;传统地理、文化边界的消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勃兴等等。而当媒介同文化相关联时, 编者 (周宪、许钧, 1999) 采用了一种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做了如下阐述:“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 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 媒介文化被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1]

如果本书的研究仅仅止步于主流经济学的视角, 那索尼随身听的意义也就仅仅止步于普通的商品或者只是一种承载传播音乐的媒介工具。但是, 正如《做》一书导言部分所说的那样在该研究中“随身听”的意义:文化不再被视为仅仅是其他过程——经济的或政治的进程——的反映, 而被视为与经济或政治的发展进程同样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用社会学对社会实践如何发挥作用做出解释时必须对社会实践的文化条件一并考虑在内。[2]与功能主义社会学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观都不同的是, 在该书对索尼随身听的研究中, 产品的经济属性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文化的要素得到了突出;按照文化研究的视角看, 经济行为, 尤其是对于这种携带并传播信息的文化产品的消费, 只有通过与特定社会意识表征的文化相结合才能获得意义。就如同哈特利 (trans2008:159) 在《文化研究简史》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文化研究是连接意识与经济的枢纽。”[3]

本书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模式, 是通过分析产品的社会流通过程是如何接合 (articulate) 来了解索尼随身听文化意义产生过程。作者们认为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2003:导言) , 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构成了文化发生的过程, 在书中被称为“文化的循环”。进行“任何一项文化主题或人工制品的分析研究都一定要通过这个循环”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导言) 。由于文化的要素得到了突出, 所以解释文化的概念成为框定研究路径的前提。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们采用了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三个层次的定义来解释了文化是什么这一抽象而宏大的问题。在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 1961:55) 的阐释中, 他着重强调了文化、意义与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化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观, 总体而言, 反映、折射和表现了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这种文化的再现性, 是该书在论述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的索尼随身听时得到了强调, 而这一观点, 显然同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中的“一个民族的, 一个时期的, 一个群体的或者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 (雷蒙德·威廉斯, 1983b:90) 生活方式这个维度相近。

具体到索尼随身听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构成, 该书主要在现代性的视域下, 参考了本雅明 (1970) 艺术品的机械复制, 默里·谢弗 (1977) 当代音乐, 威廉斯 (1983) 流动的利己性, 钱伯斯 (1994) 公共空间中的私人收听经验等概念和观点, 强调了索尼随身听在音乐传播上突破了在场/缺场、公共/私人、创新/复制等二元对立的矛盾。以书中的原话说“这种过程已经给现代文化生活开辟了新的领域并完全改变了‘产生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文化的核心。”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23) 。[2]

以上的过程涉及了文化与媒介的结合, 而这种结合过程在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最终还要落脚到如何创造消费和解读, 这种主动、有机的过程被称为“认同”。按作者们的话说, “表征与其说反映着我们已经具有的认同还不如说是在告诉我们可以变得具有什么样的认同——以及如何能够具有这样的认同。”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39) [2]

二、设计、生产、消费——伴随产品流通的文化流通

全书的二到四章主要讨论索尼随身听的生产。作者们认为, 索尼公司既是在生产产品也是生产文化。索尼通过在公司组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环节、市场调查等环节中是如何呈现、携带着意义的生产和传递——无论这种意义是日本式的和全球化的。也就是说, 索尼随身听的生产作为经济的过程始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索尼随身听的设计命名、全球销售等环节受到不同文化的在地性影响尤其深远。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 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问题得到了突出, 即随身听自身所携带着经由生产者赋予的意义, 是如何同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达到认同一致的。而这一过程的分析“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马克思所说的发生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运动’。” (保罗·杜盖伊, trans 2003:导言) [2]这个“中间运动”无疑是指目标消费群体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特征。因此, 全书的第四章集中阐述了索尼随身听如何将它硬件的设计——微小化、时尚化、便携性、运动性, 与它所承载的音乐播放 (尤其是流行音乐) 媒介的软件作用结合起来, 旨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结合。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介配合战略”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81) 。

当然, 离开了消费, 任何意义产生的过程都不会完整, 这里所说的消费, 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而非仅仅是指使用价值。也就是说, 在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 人们不断地通过消费而生产出新的意义。博德里亚在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时认为, “消费是像语言一样的意义体系……商品和物品像词句……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随心所欲的和紧密相连的符号体系, 一个文化体系……市场营销、购买、销售、获得不同的商品和物品/符号——所有这些目前构成了我们的语言, 我们整个社会用以传达和说明自己的一种代码。” (博德里亚, 1988:45) 不同的社会群体, 不同的社会文化, 它们的成员在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因认同的不同而不同, 这是消费生产所无法想象的——与法兰克福学派悲观色彩的观点不同,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产品的使用使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主动产生意义。可以说, 伴随着意义的创造, 随身听的消费时刻体现着消费群体自身的文化特征, 达到与这种文化特征一致的认同, 是索尼在随身听生产、设计、销售中时刻想要完成的目标, 也就是生产和消费的结合。

此外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意 (下转第189页) (上接第125页) 义, 随身听的生产、消费同样也参与到了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的改造和重塑之中, 在第六章中, 作者们认为, 当现代的电子媒介让人们观看和聆听的方式不断地从以公共场所为主向以家庭为主的方向发展的时候, 随身听又把私下收听带入公共领地, 公共与私人的边界被进一步模糊。而由此所产生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管控方面的讨论又反过头来影响着新一批随身听的设计与生产。正如书中提到的, “人们对它矛盾的心理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应该注意到索尼公司并非没有意识到随身听一直陷入这种要求规范的敌对态度之中。通过市场研究和其他对消费者的调查方法, 索尼公司不断对这些发展做出回应。”[2]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2003:117, 118)

三、一种新的分析框架——索尼随身听研究的理论意义

杜盖伊、霍尔等人完成这项研究并成书出版的时间是在1997年, 彼时正是索尼公司统治世界娱乐业和电子工业之时。时过境迁, 后来取代索尼随身听移动音乐终端霸主位置的mp3播放器现在也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而以媒介融合、移动互联的态势出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移动终端成了市场的主宰。虽然随身听已经成了过去式, 索尼公司在硬件生产领域也不复当年覆雨翻云的威风, 但是我们不能说《做》一书的研究已经失去了意义。相反, 该研究脱离了产业研究一贯而来“出谋划策”式的研究旨趣, 而将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视为社会意义流通传播的表征, 因而该研究的最大价值并非是其结论, 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对于后来的产业研究有了全新的指导意义。此外, 对于文化研究本身来说, 该研究将“表征”这一核心概念投射到了社会生产和消费中, 扩大了文化研究视域下“文本”的外延, 从而将产业研究这一文化研究原本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纳入到自己的学术版图之中。

在詹姆斯·凯瑞 (1975:1-22) 看来, 媒介研究因为观念的不同分为两类, 即作为传播的观念与作为仪式的观念, 它们分别形成了实证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范式。前者关注信息的传收, 在空间维度上追求的是信息穿越空间的速度和能量, 目的是对距离及人的控制。在社交媒体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交往模式的当下, 传播学界、科技界和经济界乃至文化界都对新媒体的研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依照凯瑞的观点, 探究中国于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谱系, 是狭义功能主义范式下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或者说, 他们紧紧围绕的是对“新媒体”中“新”字的讨论, 并通过研究希望得出一种普适的, 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模式。

而作为仪式的传播观念关注时间维度上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揭示的是社会作为整体而共享价值观, 认为只有在仪式和社会秩序的范围内才能明白传播的意义。显然, 《做》一书提供的正是这么一种视角, 无论具体的产品是新的还是旧的,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们仪式性的传播过程总是一致的。再次套用书中73页的话, 换到今天的语境下, “与其说苹果手机的设计方法反映着某些硅谷式的传统, 不如说苹果公司的设计人员运用这种设计方法创造出碰巧代表硅谷的典型产品。”如果我们不对生产机构以及消费对象群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做透彻的了解, 妄谈借鉴、学习, 难免会有照猫画虎反类犬的笑话。

参考文献

[1]周宪, 许钧.文化与传播译丛:总序[M].

[2]保罗·杜盖伊 (英) , 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 译.商务印书馆, 2003:23, 39, 117-118.

[3]约翰·哈特利 (澳) .文化研究简史[M].季广茂, 译.金城出版社, 2008:159.

[4]鲍德尔温, 朗赫斯特 (英) , 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私人绘本,讲述自己的故事 篇16

一场满月酒引发的创业灵感

人生往往是由一个决定开始变化的,而决定,又可能是由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引发的。

2008年4月出生的女儿,便是我这个创业灵感的全部起源。初为人父的我,对有关这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后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本能的好奇和热情。我在女儿身上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初那一个月,我被自己这些研究和发现,搞得十分亢奋。作为一个做广告设计的人,我习惯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亢奋。于是,我动笔画下了《奇奇满月小事记》。一个晚上就画了32页的故事,然后我印刷了30本。

在满月酒那天,拿到绘本的亲友都看得津津有味。广告圈里的朋友则有些兴奋,“绘本并不新鲜,但量身订做私人绘本,就够新鲜了。文字的表现力总是有限的,若加上图,就有了许多好玩的东西。王煊,你可以考虑做个市场项目!”

我承认当时自己被这些声音击中了。第二天,我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想法拿到公司和同事讨论:客户讲故事,我们来把故事画出来,制作成绝对私人化的绘本……

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个项目有很多优势和诱惑力:故事是真实的,独一无二的;完成后的作品的形态有时尚感、私密感;投入与拍一组个人写真或婚纱照差不多,但相比较而言,绘本让客户更容易参与,甚至有决定权;自导自演的乐趣是它独有的……

我几乎无需再添置什么昂贵的硬件设施,几个能画画的人,几台电脑就OK了……

2008年5月,我把几个平时就爱画画的同事召集到一起,成立了“朗马森林工房”小组,我自任“房主”,主抓人物设计,其余同事负责勾线、上色、剧本创作、与客户沟通。

接着,我把那本《奇奇满月小事记》发在搜房网、新娘网、吃喝玩乐网等论坛里,算是我的“订做私人绘本”的第一个营销推广活动。

从私人绘本中找到职业快感

帖子发出的最初半个月,没什么动静。这一度让我有些沮丧,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太异想天开了。毕竟这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几千元钱尝试一次新鲜。我甚至都准备放弃这个项目了。

但6月末,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让我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接到电话时,已经是深夜12点。来电者是个深圳的女白领,她告诉我,当时她正在看自己的博客,这大半年,博客的内容都与她的爱情有关。她突然觉得很感动——今天,男友向她求婚,她满怀幸福地答应了。沉浸在甜蜜中,她突然想,可不可以用一种郑重其事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爱情呢?准新人,当然第一选择是去拍婚纱照,但这种方式几乎很难表达出一个爱情故事,婚纱照没有什么叙事性。再说,在镜头前做演员,许多人并不习惯。

刚好看到我们的帖子,她怦然心动:做一个私人绘本,安静、从容、优雅地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她说:“你们一定可以帮我的!”

第二天上班,她的故事就躺在我邮箱里了。女孩还告诉我,500元的订金,她会当日打进我的银行账户。

我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故事,坦白地说,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快乐,甚至要比终于做成了第一单生意还要多,还要深刻。

带着这份感动和激情,我开始根据这些文字为她绘图。这其实是让这个故事变得有画面感,也更加诗意和唯美。而绘本男女主人公的样子,我们尊重她的意见,走抽象路线。

在收到我们快递过去的作品后,她很快就打来了电话,声音听上去充满了惊喜:“太棒了!这是我看到的最熟悉和亲切的一个绘本。但挺丢人的哦,我还是哭了!”第二天,我们接到了她男友的电话,他诚恳地说:“感谢你们和我女友一起,为我制做了这样一份礼物,它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翻阅和珍藏!”

这一单生意,虽然收费只有3000元,除了成本,我们赚得并不多,但我觉得快乐感是以前做一个大的广告设计不可比拟的。刚开始由于赢利不多,我还有些疑惑,但很快就释然了,我这是在记录幸福、记录甜蜜、记录感动啊!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庸常生活中稀缺的东西。

快乐和幸福的新鲜生意

但短暂的快乐之后,我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来做绘本的人还是不多。

我们分析了一下,可能有这些原因:绘本针对的群体比较年轻化,这部分人恰好有太多欲望却没有太多钱。于是,在做绘本的价位上,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差不多1000元左右,就可以订制一个12页的绘本。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多人还没充分意识到,绘本比之婚纱摄影有什么优势。于是,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强调做绘本的优越性:拍婚纱意味着主动权完全丧失,什么个性、独特统统在摄影师的主宰下变成了泡影。还有千篇一律的情景、笑容,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人脸了。而做绘本,会有真正的参与感,在文字上,不管你的文字如何,我们都尽可能尊重你的表达,因为真实的东西最有力量。而在画风上,大头Q版、几米风、古典风都可以——你能想的,我就能做,以保证绘本的个性化和订做感。

这两招还真挺有成效的。两三个月后,找我做私人绘本的人就多了起来。

通常,客户会先通过QQ、电话等方式,讲他们的故事。这种倾诉,因为是对一个陌生人,反倒有一种信任和尽兴的感觉。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花了时间和耐心,虔诚地听完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却突然说:“想了一下,决定还是不做绘本了。”曾经有一位上海女士,她只在夜里12点上网,而每次她只聊20分钟,我差不多花了整整20天,才听完她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但最后她却给我留言:故事讲完了,我也就心平气和了,所以,没有做绘本的欲望了。起初,我是有些恼怒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倾听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当对方对我产生充分的信任时,他们才可能把那样一件隆重的、充满仪式感的事,放心地交给我去做。

这种倾听有另一个好处,客户在我们的建议和指导之下,可以拿出一个既真实又情节饱满、细节生动的故事。而在创作过程中,大到绘本的整体风格,小到画面一个细节的处理,他都可以说上话。虽然这样的沟通让成本增加了,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做私人绘本的乐趣所在。

渐渐地,我感觉到了一种“造梦”的乐趣:客人拿到成品时,把个人经历再次投射到画面中去,好像旧梦重温。而我通过倾听别人讲的故事,还能发现幸福的多种表现方式。

做绘本多了,就有了一个问题:可能自我重复。但我正在避免这种重复。“只要故事不同就不会重复”,画故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客人讲述时创造一次,正式开画时再创造一次,客人观摩成品时在画面内外还有一次创造、想象的机会。

对于这个灵感式的项目,我原本对市场并没有太大把握,起初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季度的实验时间,搞不成就撤。不过现在看来,热衷于做绘本的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大有人在!有人为了婚礼而画,有人为了送女朋友而画,有人为了结婚纪念日而画……

现在,我每个月会做30个左右的绘本。比起以前做广告设计,这个收入并不算太高,但它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感,是做其他行业获取不到的。

最近,我还冒出了新点子,要把绘本和摄影结合在一起,做出虚实结合的产品來。我也认真地找了摄影师朋友讨论,虽然想法的实施还需要合适的机会,不过能做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更富有挑战性!

责编/紫君

自己成长的故事作文300字 篇17

有一天,我来到商场,在那里看到了一辆我梦寐以求的自行车,我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可他们就是不肯,最后在我死缠烂打的攻势下,他们还是同意了。我终于有了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我带着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广场上,迫不及待地骑了上去,还没坐稳,就立马摔了下来,我抽泣着说:“你这车子,怎么能恩将仇报呢!”于是,我又继续爬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骑了起来,我得意洋洋地抬起头正想好好威风一番,可出乎意料又摔了个“狗啃泥。”但是这么小小的挫折我是不会屈服的。我又努力的站了起来,心里五味杂陈,既害怕又激动,我几乎全身上下都开始冒冷汗。在我的不断尝试下,车子跟着我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动了起来。我发现现在是越骑越顺了,我开心地大叫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次的事情告诉我们,凡事再困难,只要我们尽力去做,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这就是那个令我终身都无法忘记的故事了,那一天,我过得很开心!

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泪作文 篇18

故事的开头不外乎是某年某月某一天发生的一件事,引发后续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引出一系列故事的开端。我已经没注意听故事的主角遇见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完全沉浸在我的故事里。那一天是我的黑色星期五,失去了亲人,丢了工作,一个人在街上茫然地走着,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儿。也是在那一天,我遇见了这辈子爱得最深也被伤得最深的人,开启了一个夹杂着幸福和伤痛的.故事。想到这里,我就有种想要掉眼泪的冲动。

故事说到某个情人节主人公互相送礼物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很普通,却让好不容易专心听故事的我再次走神。越是普通的情节越容易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也不例外。我和他只共度了唯一一个情人节,他送给了我一份礼物,是一个日月齐辉摆件。那是他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也是最后一份礼物,直至今天这份礼物还摆放在我的房间里,就像他还住在我的心里一样。送礼物很平常,不平常的是送礼物的人,以及礼物的意义。想到那份礼物,我忍不住掉下了自己的眼泪。旁人都奇怪不过是常见的桥段为何我还能感动落泪,谁也不知道我是在为那时候的自己哭泣。

故事的结局一般只有两种,要么终成眷属,要么分道扬镳。前者幸福得让人感动落泪,后者伤感得让人难过流泪。这时,大概所有听故事的人,包括讲故事的人都哭了,而我早已潸然泪下。我羡慕最后能幸福的主人公,我和他们有着相似的开头和情节,却没有一个同样幸福的结局;我同情最后无法相守的主人公,我和他们有着同样不圆满的结局。无论别人的故事结局是好是坏,我都在掉自己的眼泪。

别人的故事可能不够动人,不够精彩,但总会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我掉眼泪。可能是故事的开头,可能是某个情节,可能是结局,甚至只是其中的某一句话,讲故事的人某个表情,都会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本以为已经淡忘的心情和旧事一下子全都翻了出来,带着时光的尘埃,迷了我的眼,让我不住地落泪。

上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下一篇:金胜中学减负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