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2024-05-22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精选14篇)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篇1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哎,现在学了初二的数学感觉以前学的都是假的。”“哎,是啊,现在解题的步骤越来越多了,都懒得想了。”“哎呀,我也是,有时候我都用作业帮拍着写的。”放学后,教室的角落里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的目光不由得向那些个几人团体里看去,心里不由得赞成地点点头,对我这样一个懒人来说,这样步骤繁多又烧脑的数学,简直是把精力瓜分。

回家写数学时,看着那道超烦的题,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不由地回想起下午听到的话,我瞅了瞅我不远处的.手机,犹豫了一会儿,终究还是拿了过来,没几分钟,完美的答案新鲜出炉了。

第三天,数学课,吴老师拿着几本数学评价,面容平静地走了进来,可我总觉得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果不其然,只见她拿一本,报一本的名字“XXX,XXX……”我眼皮一跳,这不是昨天在角落里的那几个人吗?“这里的步骤基本上完全一样,改了几个顺序就当我看不出来了吗?”吴老师严厉的声音充满了教室,“再发现抄袭我就让你抄个够!”我吓得一抖,心虚不敢抬头。

回家之后,我立马把作业帮给删了,生怕有什么痕迹留下来。然后开始踏踏实实地写起了数学作业。

之后不久,有场数学考试,我发现那次考试成绩竟有小幅度的上升,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于是更加认真地写那些数学题的过程了。第二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又比前一次高了不少,我悟了:这些过程就是你得到答案的必经之路,而这些做过的题呢,便是你通向高分的必由之路。

就像这长途漫漫的人生之路一样,又有谁能一下子便能达到路的尽头呢?你在这路上获得的经验是谁都不能给你的,只有踏踏实实地走过它,你才能成功。这便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作文,迁移法

三年级语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作文起步。学生刚接触作文时, 往往不知如何下笔, 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走稳这重要的一步, 让学生利用文本, 从读写迁移入手, 为作文引路。如何进行读写的迁移, 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语言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 在开学之初, 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集词本, 并自行设计封面, 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有的取名为“拾贝篮”, 有的取名为“采花集”, 有的取名为“聚宝盆”……精致的本子, 好听的名字, 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往上写点什么。于是, 先引导学生随时将课文中学过的好词佳句分类记在集词本上, 如果在说话或写话中能恰当用上这些词语就给予及时的表扬。得到肯定的认可后学生都显得很兴奋, 激发了他们积累和运用的乐趣。但仅仅从课本中积累还远远不够,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开始让学生进行读的迁移, 由课内到课外, 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 读书、读报纸、杂志, 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让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从中挑选好词佳句抄在集词本上, 随时抽查, 表扬书读得多, 读得好的同学, 为说和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仿写入手

作文向来是学生的难点,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光靠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平时应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写的训练, 而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范本, 很适合让学生进行写的迁移。我经常根据所学的课文, 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小段对话, 写人物的外貌, 写一段场景, 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 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 笔答课后的某个问答题, 续写故事等等的小练笔训练。每次小练笔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降低难度。这样的读写结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1 段的仿写

写好了段就为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写段对刚接触作文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用来作为仿写的段, 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要便于模仿。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7课《大地巨人》, 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赞美诗, 把大地比作一位和蔼宽厚的巨人:丘陵是他起伏的胸肌, 小草是他的绒衣, 太阳是他手中的红气球……学生读课文后非常感兴趣, 不由自主地问:“大地上还有很多东西呀, 我也可以像他这样说。”于是, 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道:“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小诗人。现在请你们仿照课文的2、3、4节诗的写法, 也来写写大地巨人吧!”学生兴致极高, 纷纷拿出小本写了起来:“高高的群山, 是大地巨人挺直的鼻梁;弯弯曲曲的河流, 是大地巨人的血液。”“下雨了, 那是大地巨人在伤心流泪;打雷了, 那是大地巨人在发怒呢!”“太阳是大地巨人的眼睛, 高兴时他就睁开眼, 把温暖的光洒向四面八方;生气时他就闭上眼, 让世界变成一片漆黑”……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在这样的读写训练中,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能力自会提高。

学了《卢沟桥的狮子》一课, 我让学生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和“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写一段话, 有的学生写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有的写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 有的刻画班上同学的性格特点……人人都觉得有话可说, 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种表达方法。第13课《守信》课后有一道题是:“宋庆龄等了小珍一天, 小珍也没有来。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这道题的回答既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因此, 我要求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一句话, 而要按照从一开始对宋庆龄行为的不理解, 到对宋庆龄行为的理解, 最后到对宋庆龄诚实守信高尚品格的佩服这一过程, 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写下来, 让学生学会人物的心理刻画。

2.2 篇的仿写

刚开始成篇时, 学生往往主次不分, 前后颠倒, 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构段方式, 我就选取选择结构清晰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模仿。如《罗马速写》就是一篇条理很清楚的美文,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罗马这座名城的特点:遗址多, 雕塑多, 喷泉多。全文运用总分的表现手法, 层次很清晰, 特别适合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仿写。于是, 课后我布置学生以《武汉速写》为题进行仿写。有学生写道:“武汉这座城市很特别, 桥多, 古迹多, 湖多, 小吃也多。武汉的桥多是因为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武汉被称为江城, 长江、汉江把武汉分成了三个镇:汉口、汉阳、武昌, 为了方便三镇的人们来往交流, 长江、汉江上已架起好几座大桥, 其他的小桥更是多得数不清。武汉的古迹更是遍布三镇, 归元寺、古琴台、黄鹤楼等中外闻名, 尤其是黄鹤楼, 凡是到武汉来游览的人如果没看黄鹤楼, 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游长城, 到了西安没看兵马俑一样……”这样的仿写, 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文中的表达方法, 而且联系生活实际, 促使学生去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丰富了阅历, 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学以致用, 把语文学活。学了《山茶花》一课,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 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

3 续写训练

续写就是从原文出发, 对原文作延伸。续写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原文, 理解原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如:学了《青蛙和蛇》后, 让学生续写第二天小蛇遇到青蛙会怎么说, 怎么做?学了《黑眼睛的大红鱼》后让学生续写“黑眼睛的大红鱼”后来又遇到了什么样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兴趣。

总之, 只要老师用心去教, 用心去体会, 课文中这样的范例比比皆是, 这样的读写迁移不是比单纯的所谓作文训练更行之有效吗?因此, 用文本为学生搭建作文之路不失为一条捷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像于永正先生说的那样:“不能把学生教死, 要少做题, 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 读出悟性来, 写出童真来。”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鄂教版小学语文 (第五册、第六册)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4]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扶小学生走上作文之路 篇3

刚学写作文的学生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帮扶。一直以来,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作文之路是很多老师感到最为苦恼的事。如何更好地帮助初学写作的学生走上作文之路,也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一、以活动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常常发现,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后,学生搜肠刮肚,部分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有的学生即使写出来,也是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空洞无物,有的学生甚至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没有中心内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在布置作文后,不是让学生在教室里冥思苦想,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去感受、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写下来。其次,针对小学生活动过后组织文章结构难的特点,在开展活动时我让学生带着作文稿纸边观察边记录,回到教室后再进行写作和点评,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位同学写得好,哪位同学写的还需要修改、补充。在一篇作文中,有哪句话你认为写得最生动,哪个词用得最好、最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出有内容、有意义的作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信心。

二、找好范文让学生仿写

模仿是人类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模仿也要有针对性,有法可循,而非生搬硬套。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仿写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因此,要找那些思想性、针对性强,语言生动形象又浅显易懂的文章让学生仿写。仿写还要有目的性,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仿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仿写要达到什么目标,是仿写范文的语言,还是仿写范文的结构,或是仿写范文中的某段话,又或是仿写范文的写作方法等。总之,仿写要做到从易到难,针对性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认真抓作文点评

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信心不足,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或感到无所适从。增强学生写作自信,老师认真做好评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在点评学生作文时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或商量式的语气,例如:“这句话太长了,用个标点把它分开好吗?”又如:“这个词可以换个更好的,仔细想想。”“这里采用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写,会不会更好呢?”当学生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评点或表扬时,犹如一个文学爱好者辛苦写好的作品得到发表一样高兴,写作信心会得到极大提高。当然,在评点中我十分注重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写得正确的话,一个用得生动的词,我都会给予充分肯定,让其他学生知道这样写是好的,自己也可以这样写,从而鼓励他们不断向好的方面看齐,向好的写作方面发展。

四、开展日记竞赛

为激励学生多練笔,我在班上开展了日记竞赛,比赛谁写的日记多,看谁写的日记好,每周评比一次。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写日记有压力,我对学生的日记不提具体的长短要求,能用一句话说清的事就用一句话表达,用最简短的话表达最快乐的、最难忘的、最痛苦的一件事都行,好的日记还可以在班上进行宣读、点评,让不会写的学生也能效仿。开展日记竞赛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毅力和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1立意。通过审题立意,培养学生写作的独立性。例如我所任教的班,一学期进行的两次抽考,写作题材都是介绍自己。在写作时,有的学生写15年后自己在大学里的情况,有的写将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情况,有的写以后的一家几口……针对学生的写作特点,我引导他们进行内容比较。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发现,写“我”的题材,不管是写自己做什么工作,生活情况如何,但都涉及不同年龄、长相、穿戴、爱好等方面。通过写作思维的拓展,学生的写作就能得到多样化发展。

小鸟探险之路的小学作文 篇4

一只健壮的鸟儿情绪激动地说:“人类太可恶了,我们一定要教训一下他们!”

“千万别和人类斗,他们的武器那么发达,我们去了不是白白送死吗?还是让我们穿过太平洋,去找一个更好的家园吧!”一位老者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昨天给我发来了它在那里生活的照片确实很不错,大家可以过来看看。”听了老者的话,众鸟儿议论纷纷。

首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果断下达指令——远渡太平洋,去寻找更好的家园!

很快,大家就行动了起来,有的小鸟去捕鱼,有的`小鸟为大家找“小船”——树枝……大家都忙了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鸟儿们开始了一场“血”的大迁移。“出发!”首领一声令下,鸟儿们飞上了蓝天。小鸟儿跟在自己的妈妈身后,欢呼着。

数天过去了,鸟儿们经历了漫长的海上飞行。累了,就把树枝仍在海面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在海中捕点鱼吃,但是它们好久没有看见大陆了,很想念在树林中的生活。

这时,远远望去,好像前方隐约有一个小岛,鸟儿们一个个兴奋无比。“孩子们,我们很快就可以好好的休整了!”一只年长的大鸟兴奋地说道。鸟儿们顿时振奋了精神都争先恐后的向小岛的方向飞去。

不一会儿,鸟儿们纷纷落在了一片树林中。这时,首领给鸟儿们分配起了任务:“成年鸟儿和我一起去捕鱼,幼鸟儿在树林中休息。”不一会儿,精疲力尽的小鸟便一个个地睡着了。“叽叽叽……”几声急促而响亮的鸣叫打破了树林的宁静。原来是有几只鸟宝宝被蛇给叼走了。惊恐中的幼鸟顿时乱作一团。这时,首领和大伙赶回来,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鸟儿们义愤填膺地说:“这也太嚣张了,我们又和蛇没有什么恩怨,不给它们一点教训,不知道我们的厉害!”一旁面色凝重的首领发话了:“这些蛇既然敢抢我们的孩子,我们也应该让它知道鸟儿也不是好惹的。”

经过一番商议鸟儿们便出发了。一路追寻终于发现了蛇的踪迹。鸟儿知道一定要在蛇回到巢穴之前把鸟儿抢回,而且此时已经离它的洞穴不远了。首领一声令下,只见鸟群飞快地向下俯冲——众鸟用自己的嘴啄蛇,虽然蛇用嘴叼着小鸟,但是还能勉强的躲避攻击。几分钟后,首领见蛇皮如此坚硬,鸟儿的攻击对它没有一点影响,首领暗下决心啄蛇的眼睛。只见他迅速向下俯冲,眼看就要接近了,谁知那蛇却突然张开了血盆大口,精准地把首领吞下肚去。在场的鸟儿看到这一幕后,立刻四散逃窜。经过一番修整后,鸟长者下令撤退。

虽然鸟儿们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鸟儿的决心,它们还是重整旗鼓坚定不移地踏上了跨越太平洋的征程。

我的好学之路小学生作文 篇5

每个人都是好学的人,但往往有些人找借口说自己不知道怎样好学。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好学之路。

我是个好学的好孩子,虽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但是也别想打败甚至打倒好学的我。

记得有一次,是在暑期时,那一天,天气比较凉爽,但还是热。我清闲地坐在房间里看作文书,我的一个朋友来找我玩,她指着书觉得无趣地说:“干吗要看书,别看书了,现在是暑假,我们出去玩吗。”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她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我们的知识都来自于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她气哄哄地走了。于是,我又心平气和的去看书了。

还有一次,我从学校放学回家,再做完作业,已经很晚了,但我还在书桌上捧着书津津有味的.看着书,那时差不多要九点半时,我终于把整本书看完了,于是我便去睡觉了。

我的发明之路小学生作文400字 篇6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我一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正当我烦恼的时候,我的哥哥帮助了我。

哥哥把我带到了他的神秘实验室。他先从他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箱子,很老旧。我把它接过来,妈呀!一堆灰尘,呛死我了。打开盒子一看,里面好多小装置啊!我如获至宝,把它们一一拿出来:各种型号的小螺丝刀、线圈、小小发电机……“开始吧!”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一个声音叫我,是我哥哥。

哥哥先示范着做了一个小装置,看着几个小叶片在他手里一捣鼓,居然做成了个风扇。开关一开,扇起风很凉快。我看迷了,跃跃欲试。我们俩一块向更难的一个装置发起进攻。中间有一个零件安装错了,线弄成了一团。看着乱糟糟的线团,我抱怨:“太难了,不会!”正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哥哥鼓励我,不要放弃。最后,我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自己制作地手摇发电机。回家时,哥哥还送给我一本发明书,我带着他的小盒子和那本书回家了。

我回到家里,自己通过搜集资料,动手做起了防盗装置。我把资料用了五天的时间读熟,最后我成功了,把电铃搞懂了。然后,在知识的指导下,我竟然动手做出了防盗电铃。我会弄电铃了!

浅谈小学语文课改的探索之路 篇7

1. 适应课改, 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总是教师以讲读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一下子从“话唠”变成“哑巴”, 让安静的课堂变成学生可以随便发表自己意见的课堂, 把整堂课的知识用一张看似“简简单单”的导学案体现出来。对此教师有过困惑, 有过焦虑, 也有过徘徊, 是故步自封还是乘风破浪?一时之间, 教师竟有些不知所措。有的教师总是会想:学生能提出问题吗?学生会小组合作吗?学生能表达清楚吗?

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实验、实践和各类教学研讨、反思, 再重新学习课改的理论知识, 领悟课改的精神内涵, 一次次地把新模式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已经准备好的答案。教师终于在“误区”中走了出来, 态度转变了, 观念转换了。教师闲暇时再也不是谈天说地, 而是讨论如何解决刚刚出现的问题, 如何编写导学案。面对这样的教师队伍, 还怕孩子学不好吗?有人说:学生讲课, 教师可清闲了。错, 是教师更累了, 但看到学生在飞速地进步, 我们觉得值。

2.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课改要求教师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 教师更新了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被动变主动之余, 语文课能否取得效果,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 课堂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还在于导学案的设计。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 学生自然有优秀、学困之分, 教师在编写使用导学案时, 尽量做到优秀、学困兼顾,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 还要避免千篇一律, 以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着重重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效果要发挥到极致, 将学生均衡分组是关键, 一定要尽量让各小组势均力敌。组长是一组之魂, 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小组构建之后, 学生经常结对学习和帮教, 还会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 交流彼此的看法, 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比以前大大增强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提高了, 学生比教师查到的资料还要详细。课堂上, 当师生从对方获得自己不曾知道的问题答案时, 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3. 逐步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 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 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在讲课时会经常发现:一个问题, 学生可以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 学生会搜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广泛, 有的内容并不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探究, 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 引导、鼓励、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 让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 而是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 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在课改的课堂中, 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课改以后, 学生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交流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4. 教师要强化教研, 注重教学反思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篇8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方案

随着我国越来越注重的教育教学改革,小学教育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者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生在一个身心得到放松的环境下学习,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数学本来就是一个学习文化,开阔学生思维的学科,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就必须充分利用与学生在一起生活或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气感受数学的魅力。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能提供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最需要的。本着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教材内容的掌握,衡量学生的好坏也只从考试成绩判断,这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会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的激发。创新模式的小学数学教育是要在有限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平台,在课后的时间里让学生也能自主的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探索。

一、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目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落实到各个地区。在每一位教学者都深入了解新课标的改革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保证。评价标准并不是老师又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和扩展能力有没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是面对乏味枯燥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就说明老师教的方式需要很大的改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探索创新之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全新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基础却不局限于教材,设计教学目标要有层次的分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情景引入的时候能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一个新鲜的,充满问题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实践边探讨。怎样设计作业,也是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因为作业是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解题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主要手段。首先,作业的设计可以由以往的一套练习转化为有层次的设计,分为基础巩固、综合练习、课外延伸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挑选适合自己的习题。教学目标、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及时的评价和回馈。但是在教师评价时,不能只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重点要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态度端正,有无收获,将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进行比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鼓励,退步的可以委婉的告诉他,以后还要在学习上多下功夫。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动手

由于小学数学的课程较为简单,学生年龄又偏小,如果学习知识脑力劳动的话,学生容易走神,不可能整堂课都集中精神,这就需要将学生带进课堂创设的环境当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习内容。并且抽象能力在小学生的整体能力上还不是特别突出,更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抽象观。让学生经过观察、测量、拆分、组合,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基础开始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只将教学内容输入学生的脑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更加能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在小学数学几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为其稳定性,有可以应用在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经过对三角形的加工和组合做出的物品,然后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发现做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比一比谁找到的多。在讲解三角形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带硬纸板、钉子、毛线等工具,在课堂上做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首先将硬纸板固定,并贴上格子纸,在格子的各个顶点上将钉子固定,让学生用线围起任意三个钉子,构成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的三角形,在通过各种变换以及每个学生做出的不同形状,让同学们认识三角形。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出等边、等腰、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这样一来,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从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眼、手、耳、脑并用,对三角形的认识也就更加的深刻细致了。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还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奇,多动的性格特征,丰富他们对知识的了解,对各种知识层面都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改善师生关系

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时,需要学生的配合。毕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我们需要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都能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针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小声自由讨论,也可以大胆举手回答或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对这些能在大家面前勇于展现自己观点的学生,可以给予赞许的评价,对于表达不清自己想法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并且鼓励学生继续下去。这样的互动方式,学生才会敢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个性得到释放。

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这些学生也许是因为家庭贫困,也许是因为最初没有好好努力,导致一旦时间学习效率下降,之后又不好意思找别人给自己讲解,学习才会一落千丈。这类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里问题,教师需要消除学生紧张的,对学习的畏惧心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与鼓励,对学生的作业或是优点尽心表扬,鼓励他要放大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只有这样与学生交朋友,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不在畏惧老师,将老师当成知心的朋友。在充分展现个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实行民主的自由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于锦江.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2009.

[2]张济.小学数学创新设计.教学创新,2009.

[3]何蓝.小学数学心育艺术.小学数学,2009.

成长之路小学优秀作文 篇9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也跟这条公路一样,曲曲折折。对于像这样的青少年来说,在成长之路上必会处处碰壁,但是我们还小,没有多少的成长经验。而要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才能健康成长。克服成长之路上的困难,获得成长的经验。

在我们失望的时候,父母应以最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导我们。不应该在我们失望的时候在给我们一点压力。当然父母的溺爱也是不行的。该让孩子自己经历的体验就应该让孩子去体验。能阻挡他们,这样就能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获得经验。让孩子以后可以更好的在以后成功的道路上做好铺垫。

确实,青少年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关,那就是情关啊。虽然这种东西对于中学生来说不现实,但是很多同学都在尝试这一种感觉。但到了最后他们会哭的。我希望他们“悬崖勒马”,所谓‘回头是岸’。我们应该把握青春好好对书。考上好的的大学。

上学之路小学生作文 篇10

这条路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们每天奔波于自己的学业,神色匆匆,毫无感触。那位老人,却在这奔波的人流中,给与我人生的`启示。

像往常一样上学,走在这条路上,行人的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但不同的是,路边多了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衣衫褴褛,可是并没有向别人讨要钱财,也没有像一些人一样诉苦,只是坐在那。来不及仔细打量老人,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赶去上课。一个下午我都在思考为什么老人要坐在那,以至于我注意力分散后,并没有听课。

终于,下课了,我急忙奔到路边,老人还在那,还是坐着,但他改变了坐向,面对着夕阳。一刹那,老人的眼睛与我的眼睛相对,我好想看到了什么,那是执着吗,那是迷茫中对人生的向往吗?也许不是。但是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老人其实慢慢地走了,我目送着他,,他的步伐坚定而又孤单。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特色之路的初探 篇11

关键词 农村 小学英语 特色 资源

我校地处盱眙县的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乡镇小学。由于是农村小学,相比城市小学英语的教学氛围要差的多,家长的英语意识也不高,于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结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地方特色,创建了我校发展的特色之路。我们通过以下六方面有效利用一切資源,探索农村特色英语教学之路。

一、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各尽其能

(1)校长重视。校长一直很关心英语教研组的工作,把英语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派英语骨干教师到南京、淮安听课学习。同时在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研讨等活动。

(2)更新观念。县领导一直以来重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我校教师也改变了以前重语文、数学,轻英语的观念,使英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3)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我校英语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培训与学习,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书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

(4)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不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能在平时的见面中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打招呼。多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把说英语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充分利用物力资源

(1)利用现代化设备。学校为每位老师都配备了一台录音机,通过它可以向学生传授信息和知识。学生模仿录音机里的英语歌曲,不仅使学生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大家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信心。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逐渐重视,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省里为我们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拥有这些优质资源的前提下,我们的英语课堂也开始变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

(2)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记得一句话说的好,时间好比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学生在校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我们也能找出时间来。每天早晨上课前的十分钟读英语,每节课前的预备时间唱英语儿歌,每天下午十分钟的复习过关和每天用英语打招呼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

(3)有效利用黑板的作用。班级的黑板报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之一。平时大家对黑板报的知识都比较留意。我们在黑板上开辟一块“英语角”,根据每天学习的知识,在上面写下重点的句子和单词,使学生有意无意中都能接触到英语。除了每日英语的积累,从字母到日常口语,从文化常识到谚语,正在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的英语手册。

三、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1)与家长保持联系。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改变他们对英语的不重视,我们通过告家长书,家访,座谈会等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

(2)家长学校通力合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经过教师的不断努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了复读机等英语学习工具。有些家长还给学生订购了英语学习资料,同时引导学生收看简单的英语节目,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3)全家动员,快乐英语。家长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还在行动上积极支持着。在寒、暑假中,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家长都乐意做孩子的小学生完成“我教爸妈学英语”活动。 有些家长虽然不懂英语,可是他们都会陪着孩子一起听磁带,跟着学习,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应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有的还全家总动员,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英语学习中来。

四、开发教具资源,为我所用

(1)学生卡。开学初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搜寻了许多外国小学生的名字,作为我班学生的英文名。而且教他们制作了自己的姓名卡。名卡的造型不拘一格,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喜欢的图样。在每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都佩带着自己的名卡,不仅方便老师熟悉他们的面孔,更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记得三年级刚学会句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他们借助名卡操练句型,学的十分起劲。

(2)表扬印章。当每个学生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组长会在他们的书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此学生已经过了组长的关。然后他们会到我这里来盖章。针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我会抽测某些学生,确保每个人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最后盖上一个红红的“Good”章,表彰他们的学习,也让家长看到孩子每日的进步。

(3)英语学习成长备忘录。因为低年级孩子毕竟还小,很多学生都十分粗心,今天本子忘记带,明天书本忘记带,时常丢三落四。英语的学习资料又多,为此,我让他们都准备了一只文件袋,把所有的英语学习资料都放在里面,等要用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了。而且得到的所有荣誉和自己制作的作品都集中在里面,随时记录下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还有那些美丽的红印章,时刻激励着他们好好学习。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大家说英语的能力,我们结合圣诞节开展了“如何过圣诞节”这项活动,虽然大家都没有到过西方国家,但都体验了一下西方过重大节日的那种氛围。

我们还结合孩子们熟悉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英语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渗透。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展翅飞翔吧!

(2)结合课外时间开展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比如跳绳的时候用英语数数,哼着英语歌曲踢毽子等。鼓励学生自己玩英语方面的游戏,编排故事和对话,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3)组建英语兴趣小组。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学习,看经典的英语动画片,听有趣的故事书,学动听的儿歌,猜有趣的谜语,编排好看的小话剧,制作美丽的节日贺卡,出英语手抄报等。

参考文献:

[1]刘朝彦.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2]吕吉尔.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况调查报告[J].中小学英语,2004(2)

必由之路的小学作文 篇12

回归生活, 不是简单地将作文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回归生活, 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是一种作文思维的更新, 强调在方法上重视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过程上突出“情景”和“情境”的作用, 内容上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 真正实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又将通过何种途径使作文教学与生活世界有机高效地联结起来?

一、回归生活的价值意义

回归生活, 首先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将作文创作之源头“溪水”植根于活泼自然、 永不枯竭的生活泉源;其次, 能进一步确立在作文教学中已缺失多年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 不再把学生仅仅看作是专业知识的附着物与被动接受者,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高扬对学生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学生人的生命的尊重的信念;第三, 引起我们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关注。“生活世界”究其实质, 就是人在其间不断动态生成的关系世界。因此, 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师生固本清源,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人的生命历程的整个动态把握, 即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 激活与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回归生活的目标定位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表达能力、 思考能力) 和一种态度 (生活态度) 。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应摒弃纯技巧的作文训练, 以问题探究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个体感悟, 倡导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并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 注重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建构, 即着眼“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 以促进人格的形成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发展为主要目的, 以充满生活趣味与人性之美为主要内容。

三、回归生活的课堂实践

1.“问题式”尝试。如笔者在班级中开展“走近名家”、“校园采访”等一些以活动为载体的作文教学中, 和学生一起围绕研究主题, 确立研究方向和重点, 制订研究计划, 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甚至还邀请了父母一同参与。各小组合作探究, 对过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 形成阶段性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 如有的小组提交了“李白与酒”、“流言中的张爱玲”、“冰心与张爱玲”、“李贺诗风与周杰伦歌词的比较”、“校长的童年经历与星港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等让人赞叹不已的“研究报告”。

当然, 作文活动的成果不应局限于一份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创作灵感不时迸发, 教师随时结合学生的点滴收获和灵感妙语, 鼓励学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日记或周记, 这样就由一个主要问题衍生出了学生感兴趣且有实践体会的许多问题, 无形之中, 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记录、创作过程之中, 这恰是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最为缺乏的。

2.“交际式”尝试。“交际式”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口语交际的作用, 进行作文教学中过程性的实践尝试。“作文与说话是同一目的, 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我们不妨尝试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作文教学中“写”的唯一性, 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说”的训练。

作文是一个“思想——言语——文字”之间的心理语言行为的转化过程, 忽视了言语训练, 等于硬生生地拆除了一座“桥梁”, 硬逼着学生堆砌词藻痛苦不堪, 失去了言谈的畅快, 失去了智慧的碰撞, 更可怕的是学生从此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课堂实践中, 作文的命题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而是围绕近期社会、校园乃至学生间的热门话题, 开展的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把作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课堂, 带领学生关注生命、青春、情感和梦想, 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

3.“情境式”尝试。“情境式”是指作文教学中在强调拓延作文领域的同时, 适当介入感性与柔性的教学方式, 软化僵硬的固有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式”作文教学, 需要关注两个层面, 即学生写作的生活空间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拓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习惯于将学生关在教室中, 冥思苦想, 但是“鸟笼毕竟还是鸟笼, 决不是鸟的世界”, 因此, 在作文实践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引领学生走入现实世界, 不断拓宽写作的空间领域, 教室外的校园、图书馆、阅览室、家乡集市、社区、名胜古迹等, 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写作课堂。如校园里绽放的玉兰、桂花, 共建单位里的消防官兵、科技领军人才等, 多次进入我们学生的创作视野。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才能培养学生多视角、多观点、 多层面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思维的拓展有赖于师生共同创设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思维场景与宽松和谐的思维氛围。

读写结合,拓展小学作文教学之路 篇13

河街乡陈胡小学

语文

苏改锋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现在拈来,有点老生常谈。但以我十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来看,这是个常青的话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而可得,“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根据读写结合的要求,我提出以下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信息,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达到习作的目的。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所以立足教材,依托阅读,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那么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让习作与阅读同行。在读一篇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我让学生先齐读三遍课题,提出疑问“只看课题,你认为课文会描述什么?”孩子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课文写夜莺的歌声是如何美妙动听” ;有的说“夜莺找不到妈妈了,用自己的歌声唤回了妈妈” ;还有的说“夜莺跟其他鸟类比赛,用自己最动听的歌声赢得‘歌后’的美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高涨的读完课文,而后激烈地讨论起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内和课外这两方面以读促写的。

(一)课内阅读勤思考

“以读促写”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课内阅读教师主要能直接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让学生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以读促写”的问题。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教学《颐和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一中心句,跟随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次写了各个景点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写游记的一般写法。

2.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永生的眼睛》一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整篇文章没有直接去描写妈妈的言谈举止,而是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体现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而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手法。

3.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燕子》一文中,郑振铎先生有一段经典的外形描写:一身乌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短短一段话寥寥37个字,勾勒出了燕子的独特外形。这样的白描手法真是神来之笔。细细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采用了对仗、拟人、倒装等多种句式,才使得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表达技巧实为大家手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二)课外阅读记笔记。

“以读促写”在课外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多做笔记,灵活运用。多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今后自己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词汇基础。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二.以写促读,有效训练。“以写促读”,自然是以“写”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拓展阅读。它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将内心所想转化为真实体验。提到写作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读为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结合不同的课文的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

(一)挖掘素材,善于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借用在学生作文当中,很能说明问题。学生只有大量而广泛的积累资料,写起作文才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对于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那么,基于这种阅读的写作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等,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或者让学生结合生活阐释文中精彩的语句,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都可以达到增进文章理解、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与单元的重点密切结合。

(二)写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以写促读”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这就决定了写的形式灵活多样,写的篇幅长短不一。可以口头表达,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观点,阐述观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深入开掘,广泛联系,形之于文;可以三五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依葫芦画瓢——仿写训练。

叶圣陶说过,“文章就是例子”。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是名篇著作,文质兼美;有的则经过专家反复修改,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正处于扶床学步的状态,因此借助课文指导学生仿写,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的效果。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如写《我爱我家的玫瑰花》,可模仿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学生这样写道:花。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总之从课文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等各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例。学生在一次次的模仿训练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着别人的好词好句、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从而丰富了作文积累。以此再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2、有感而发——读后感训练。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情感共鸣„„他们感到有话要说,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撰写读后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作文训练形式。如三年级上册《母亲的账单》一课学后让学生对比这两张账单说说你是怎么看小彼得和妈妈的?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一定有很多要说的话,此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添枝加叶——扩写训练。

课文中有些段落会叙述的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累积的知识进行加工,做适当的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扩写时要找准“扩写点”。如针对五年级学生教材学习的特点,主要让学生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活动、动作、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扩写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如五年级下册《桥》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很是简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当时村长的人们当时面对这一切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训练,定会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当代优秀小学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 篇14

当代优秀小学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摘 要:本文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目前小学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当代优秀小学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并探讨了该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点、突出优势及其培养措施、招生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我国培养适应小学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师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小学教师培养;培养模式;创新

一、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小学师资培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培养各级教师,拉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序幕。1902年,张赛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我国出现了培养近代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1935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等,基本形成了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教育体制。建国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2年7月颁布《中等师范学校暂行规程》等文件,之后,又颁发了一系列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三级结构”,即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师资、师范大学培养高中师资。[1]

(一)培养中专学历小学教师模式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师范教育“三级结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其中,中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一大批合格的小学教师,成为我国小学师资培养的中坚力量。该模式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特点是科目众多、不分专业、不求学科精深,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知识面较宽,音乐、美术、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突出,动手能力较强,毕业生因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而深受欢迎。但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历起点低,在校学习期限短,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学术性不强,而且,在师范类课程的学习上,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上。因而,这类学生往往显得知识底蕴较弱,教育研究能力和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二)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史来看,将小学教师培养推进到高等教育的范畴,师范教育结构的重心上移、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及师资培养的开放化、多元化、一体化成为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教师培养的共同趋势。1935年,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反复强调“支持在完成中等学 校学业后,应由大学或大学教育研究院或师范学校来培养小学教师的观点”。[2]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代替,小学师资培养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对高学历小学教师的现实社会需求。[3]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专职的中等师范学校悄然退出,长期并存的中师、师专、师范本科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悄然瓦解,小学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大专、本科学历小学师资的事实宣告了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二级结构”转型的最终实现。

在师范教育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的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拉开序幕:1984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开始培养大专层次的小学教师;1985年7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建立全国第一所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师资的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中师毕业生,学制两年,开创了我国高学历小学师资培养的历史。这种大专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按招生对象不同分为三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直接在师范院校就读五年的“五年一贯制”;二是先在中师就读三年,然后通过中师阶段水平测试后进入后两年专科阶段学习的“三·二分段制”;三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两年制专科生。

与中师毕业的学生生相比,大专学历小学教师教育基本实现了学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尤其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考虑了小学学科教学的高要求,又兼顾了小学教师需要较宽知识面、较强综合能力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加强了文理渗透及艺术素养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比较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对小学教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低学历”和“弱学科”又成为该培养模式中的“美中不足”。

(三)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模式

从国际小学教师培养的历程来看,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其必然趋势是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方向发展。在我国,从90年代末开始迈出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步伐。1997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进行师范院校结构调整,将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并成立初等教育学院,专门承担为上海市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任务;1998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开始进行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验。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被教育部批准开办并招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正式取得合法地位。[4]

从理论上讲,高中起点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应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深受小学的欢迎的。但现实并非如此。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到小学工作后,难以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也不懂如何教好小学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优势并不能弥补其薄弱的教育教学技能劣势。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不少大学本科师范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都有欠缺,上不好课、带不好班,出现“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反而下降了”的尴尬局面。[5]

(四)湖南一师对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的5所师范馆之一的湖南一师,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先河。1912年和1914年相继 改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0年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在百年师范教育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小学、服务小学的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的,积极开展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903年至1992年,开展了高小起点、初中起点、高中起点多种学制的中专学历、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湖南一师成为全国首批进行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实验的29所师范学校之一;1999年,开始培养中师起点两年制和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学历小学教师;2002年,开始培养高中起点四年制“专本沟通”本科学历小学教师;2006年,开始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定向小学教师;2008年,开始培养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截止2009年,湖南一师拥有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学历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学历等形式并存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小学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二级结构”的转型,一直处于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之中,在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顾明远先生指出:“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6]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正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切实加以改正,推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生源质量不高

《教师法》 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因此,过去的中师学生都是通过面试等方式挑选出来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拔尖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有保障。随着中师培养小学师资历史使命的终结、师范毕业生定向分配等优惠政策的取消及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出现,导致近年来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等问题,尽管国家采取适当降分、提前录取、生活补助等政策仍难以奏效。尤其是专科师范生,基本上都是高考队伍中学业成绩较差的那部分生源;而且,在选择报考师范类专业的考生中,由于培养小学师资的课程与培养中学师资的课程设置不同,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教小学而不能到中学任教,因此,同样是报考师范专业,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会首选中学教育专业,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就只剩下些“残羹冷炙”了。

(二)培养潜质不足

过去师范学校的中师生,大都在十五左右岁入学,二十岁左右毕业。这个时期对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对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而且他们大都热情活泼、能歌善舞,富有爱心、童趣、亲和力,能适应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而现在高中起点的学生入学时大多已二十岁出头,高考升学压力使他们在高中学习期间,已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文化学习上,少有闲情逸志去挖掘和发展自己的艺术素养,学校也难以提供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艺术条件和氛围。因此,这类学生虽然有文化知识的优 势,但由于从生理条件到心理条件,都错过了艺术素养发展的最佳时期,艺术潜质已经不足,可塑性已经不大,因而,在大学四年期间,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培养出原来中师学生所具有的优秀的小学教学基本功。

(三)优质师资难以深入农村基层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莫不如此。一些偏远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教学任务繁重、工资待遇低,生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国城乡差距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教育环境和资源严重滞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且得不到及时补充。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市场日渐饱和的形势下,通往农村就业的渠道依然不畅。近年来,部分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就业形势出现滑坡,即使如此,愿意到农村任教的学生比例极少,即使去农村也只愿意任教初中而不愿栖身小学。据教育部的统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2009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距为 2.8个百分点,而高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别更大;截止2009年底,我国还有31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其中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数量占全国代课老师总数的绝大多数。代课教师现象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高学历、高水平的优质师资难以深入农村学校,聘请代课教师是为解决师资紧缺而不利已采取的权宜之计。

(四)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小学要求

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师范院校的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小学师资培养完全被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同化,其专业建设完全用高师标准来规划,造成了小学教师综合知识的缺失,不能充分胜任小学教学要求;有些师范院校追求综合性发展,着力于非师范专业的开发与拓展,对巩固和加强小学教师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与师德教育、文明习惯的养成重视不够;有些中师、师专并入高校后对“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没有把握好,着力追求“学术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忽视对小学教师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致使师范专业的师范性和实践性弱化,出现“师范生不会教学”的局面,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而,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校长经常会产生“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的困惑,感慨现在的高师毕业生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怀念以前的中师毕业生师德好、教学技能高、上进心强、专业思想稳固。

三、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02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尤其是初中以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影响了小学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尝试新的培养途径,建构能招收优质生源、提供免费教育、提升学历层次且能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全新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以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质量。2010年,经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拓展了我国小学师资培养的新渠道,引领了我国当代优秀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航向。

(一)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初中起点小学教师教育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和“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招生原则,面向农村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这种培养模式采用“二·四”分段、分专业方向,在学生入校后,前两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主要是学习基础文化课程,两年期满后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要求者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四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突出优势

这种全新的小学师资培养模式,相对于目前已有的高中起点两年制、三年制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及高中起点四年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具有诸多突出优势:

1、与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1)提升学历层次的优势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上世纪末,美国小学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8%;日本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为61.2%。一些发展中国家,上世纪末,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例如,印度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比例达90.1%,墨西哥的小学教师基本上都达到大学文化水平。[7]在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所占比例偏低。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比例仅为12.2%。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湖南省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12%,且大多为自考或函授本科,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教师很少,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更低。因而,发展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教育是我国下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已明确提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必须达到本科学历,湖南省《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也明确规定新补充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本科学历。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创新模式正是顺应世界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它既充分吸取了五年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其培养层次不高的缺点,顺应了师范教育由“二级结构”向“一级结构”发展、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未来趋势,符合小学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增强教育研究能力的优势

师范教育应当兼顾“师范性”与“学术性”,也就是说,师范教育除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使它既有利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小学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基本上继承了中师重视师范技能训练的传统,其师范教育的技能水平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学制上的限制,加上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脱胎于中师的培养模式,与老牌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学术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等尚需大力提升。在这一点上,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教育具有突出优势。由于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有长达六年时间的在校学习时间,专业学制相对较长,教学时间相对充裕,通过科学合理地综合设置学科专业课程与师范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有 效增强他们的教育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适应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

2、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1)优化生源质量的优势

由于师范教育在招生和就业中的特殊性,当前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尤其是四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已错过了艺术素养的“黄金时期”,缺乏小学教师培养所必需的艺术潜质,难以培养出优质的小学师资。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采取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和适度缩短学制等相关措施,能有效吸引具有巨大培养潜质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优质生源。同时,由于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是依托生源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办学的,在招生政策、招生宣传与招生技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更进一步吸引和促进了优秀生源向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聚集。

(2)强化专业情意的优势

教师的专业情意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专业情意一旦形成,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现在的大专院校,有不少毕业生不愿当教师,尤其是不愿当农村的小学教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之后,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缺乏学习兴趣,就业理想呈现多元化特点,报考研究生、国家公务员或选择当中学教师成了更多学生的就业意愿。因此,如何让师范生既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具有热爱学生奉献小学教育的情怀,是当今教师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继承了中师时期师范教育的一些传统,将招收农村优秀毕业生、为农村小学培养优秀师资分别作为招生对象和培养目标,在长达六年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农村、热爱儿童的思想,倡导“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力强化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情意和职业认同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实现忠诚教师职业、安心农村教学的目标。

(3)增强教学技能的优势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应掌握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教学技能,而且应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四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教育的在校学习时间短,且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大多错过了艺术素质养成的“关键期”,缺乏“童心”、“稚气”,对小学教师培养所必需的技艺训练,大多表现出畏惧乃至抵触情绪,培养效果不理想。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在校学习时间长,且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六年时间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可望熟练掌握各项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投身于农村小学教育,市场适应能力强,能得到小学生和学校的欢迎。并且,由于学制的限制,四年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会存在“学科课程”与“师范课程”在时空分配上的矛盾。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由于学制延长,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使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培养出既有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又有扎实师范教育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

(三)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来导向。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培养目标是努力培养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迅速成长为乡镇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骨干力量的优秀小学教师。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定为:立足于基础教育实际与改革发展趋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专业品质。

2、科学设置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结块构板组成。各板块结构既有各自序列,又相互关照,构建起体现“高等教育共性”、“高师教育个性”、“小学教育特性”的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的“三性一体”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着眼于学生从事某学科教学所必须的专业素养培养,即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达到本科层次应有的质量要求;“任选课程”着眼于为学生进一步提供培养兴趣、开拓视野、发展能力、张扬个性的平台,开设涵盖小学各学科及部分交叉、边沿学科的选修课程;“辅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一专多能”,通过学生自选一个学科方向,修完该学科的必修课程,使之在专长于小学一门课程的基础上,还能擅长一门辅教课程的教学;“实践课程”着眼于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进一步培养、提高教书育人的技能技巧。

3、强化学生专业伦理意识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主要是培养小学师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独立自主性差,他们在学校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对教师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因此,在六年制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将加大学生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增强他们善待孩子的专业伦理意识,使他们走上小学教学岗位后能够用爱心、童心、责任心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成长、成才环境,使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经指出,“小学教师特别需要有童心和爱心,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8]教育学专家叶澜教授也曾经指出,小学教育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用自己善良的心灵、聪慧的才智和教育的艺术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有意义的学校[9]生活的好教师”,国内教育学专家的这些阐述,更为为六年制小学教师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伦理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是关系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能否有效实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师范院校更强调教师行为的规范性、示范性和引导性。因此,六年制小学 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必须切实建设一支“教学为本”、“身正为范”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和平台: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提高师范院校师资水平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方案,给予更多的政策鼓励和扶持,让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吸收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进入师范院校工作。

第二,在尊重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加强师范院校的师资培训,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加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构建师范院校“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三级评价体系,坚持以岗定人、以岗定酬,形成绩效优先、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为检查和评判标准,淘汰不合格教师,切实提高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四、初中起点小学教师教育的招生政策及成效

(一)初中起点小学教师教育的招生政策

1、招生计划与培养学校

2010年,湖南省启动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首届计划招生1500人,由湖南一师承担培养任务。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县市区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本县市区2010年度定向培养招生(分专业方向)需求建议计划并报市州教育局审核。市州教育局审核后,汇总辖区内各县市区需求建议计划报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建议计划和全省公费定向培养招生总计划,统筹安排下达各市州、县市区招生来源计划。

2、招生专业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阶段课程设置要求,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按专业方向实行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2010年招生的专业方向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汉语言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英语(小学英语课程)、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育技术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音乐学(小学音乐课程)、美术学(小学美术课程)和体育教育(小学体育课程)。

3、招生办法及程序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湖南一师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湖南一师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招生和录取工作。

4、相关政策规定

(1)公费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

(2)在校学习期间,公费定向生学费免除,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免缴,享受学校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的助学金补助,享有学校其他奖学金的评奖资格。

(3)在校学习期间,公费定向生不得转学校、转专业。

(4)公费定向生在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5)定向县市区要保证升入本科层次和进入专科层次修业期满、成绩合格且获得相应学历文凭的公费定向毕业生有编有岗,上岗任教。

(6)公费定向生在校学习期间或毕业后,自动放弃学籍,或学习成绩达不到培养规格要求未获取毕业文凭(学位),或毕业后不在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或在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未满8年,须按协议规定缴纳违约金。

(二)初中起点小学教师教育的招生成效

2010年,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工作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组织领导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湖南一师的共同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了首次招生录取工作及首届新生的入学报到工作,成效较好:

1、圆满地完成了招生计划

湖南省教育厅下达招生计划1501人,县市区因各种原因放弃计划79人,实际录取1422人,完成招生计划93.33%;到校1401人,到校率98.52%。从总体上看,招生录取和新生到校情况较好。长沙等六个市州的录取率达到100%,有三个市州的到校率达到100%,其他市州的到校率也都在96%以上。

2、成功地录取了优质生源

新生入学后,湖南一师对生源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新生的各类成绩和报考资格均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其中考成绩明显高于当地示范性高中的录取分数控制线,有些新生还是当地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生源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例如,望城县的中考满分为760分,示范性高中录取线为597分,湖南一师录取的新生最高分为714分,最低分为623分,平均分为685.36分;湘潭县的中考满分为760分,示范性高中录取线为560分,湖南一师录取的新生最高分为724分,最低分为673分,平均分为697分。

目前,首届招收的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全部新生,已经顺利完成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等,已按期转入专业学习阶段。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3]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4]同上

上一篇:开甲壳虫车的女校长好词好句下一篇:父母给了我们什么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