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听故事上下五千年(共9篇)
儿童听故事上下五千年 篇1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的后面,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里,拼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有人告诉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吴三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大顺政权一个威胁。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家属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找来一问,开始,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已经恨得咬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说是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决定亲自带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本来就害怕农民军,听到这消息,吓得灵魂出窍。他也顾不了什么民族气节,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出关,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到,立刻回信同意。接着,他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
清军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个亲兵出关迎接多尔衮。他见了多尔衮,卑躬屈膝地哀求多尔衮帮他报仇。多尔衮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吴三桂把多尔衮请进关里,大摆酒宴,杀了白马乌牛,祭拜天地,订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军从南面开到山海关边。二十多万起义军,依山靠海,摆开浩浩荡荡的一字阵,一眼望不到边。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容坚强,料想不容易对付,就让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将远远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战斗开始了,李自成骑着马登上西出指挥作战。吴三桂带兵一出城,起义军的左右两翼合围包抄,把吴三桂和他的队伍团团围住。明兵东窜西突,冲不出重围;起义军个个血战,喊杀声震天动地。
正在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不料海边一阵狂风,把地面上的尘沙刮起,一霎时,天昏地黑,对面见不到人。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在阵后的几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军毫无防备,也弄不清是哪儿来的敌人,心里一慌张,阵势也就乱了。直到风定下来,天色转晴,才看清楚对手是留着辫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失败。
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吴三桂仗着清兵的势,在后面紧紧追赶。起义军回到北京,兵力已经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打那时候起,清王朝就开始在中国建立了它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领,一路由多铎(音duó)和孔有德率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在潼关抗击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农民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西,继续抗击清军。到公元1647年,清军进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的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中箭死去。这样明朝末年的两支主要起义军都失败了。
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篇2
那赶车的黑老汉扬鞭大喊:“东京到西京,大车走当中!小车让大车,这是老古理,我这是大车。”
那推车的年轻人也瞪着眼大喊:“雍州到梁州,轻车躲重车;你虽是大车,我却是重车。”
二人相争,各持一端,互不相让。那赶车老汉一急,挥起牛鞭,叭!叭!在那两头花牛屁股上连抽两鞭,咕隆隆,那大车便闯进了街门。
那年轻的推车汉,也急了,脖子脸憋得通红,放下“土车子”,蹿过去扯住牛车后横木,一使劲儿,又把那辆大车连同两头花牛,一同拖出门来;转身又把“土车子”上的大石磙,用双腋窝各夹一只,一连两趟,砰砰砰砰!并排立在街门中间,堵住大车前进的路。那赶车黑老汉挥起鞭子,叭叭叭叭!连抽几鞭,打得那四个大石磙,咕辘辘滚到街旁。
围观的人惊得目瞪口呆,齐声喝起彩来。
阿瞒站在一旁,也不禁大声称赞道:“真乃力士、神鞭也!”他忙分开众人,蹿过去,询问那人的姓名。那推车青年说:“俺姓许,名都,家有小弟许褚,还有80岁老母,要俺从百里开外的石磙山,推石磙来此镇贩卖,养活他们。”
那赶车老汉气而不答,胡子一扭,挥车想走。阿瞒又向前施礼说:“老人家,你何必跟我们青年人一样见识!您真乃神鞭!我辈愿拜你老人家为师!”
只见那赶车老人,怒色稍消,鞭子一扬,催着花牛驾车咕辘辘地走了。
曹阿瞒慷慨解囊,送给那个青年二十两银子,说:“因进街门延误了你卖石磙的时间,我愿送二十两纹银,孝敬伯母。”那青年感激不已,遂拜曹阿瞒为义兄。
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 篇3
但自康王的儿子昭王开始,周王朝便日渐衰落了。到了周朝的第十位王周厉王时,由于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对奴隶和普通百姓的剥削和劳役越来越重,终于弄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但是,周厉王还嫌收上来的赋税不够他挥霍。于是,他听信宠臣荣夷公的主意,在全国实行“专利法”。这专利法的意思就是,全国的山林河流水域都是周王的土地,因此平民百姓不光耕种土地要交税,就是上山打猎、砍伐森林、下河捕鱼等等,都要纳税,就连喝水、走路、采药等,也不能例外。
这专利法一出台,不但在乡下耕地的农民和奴隶不满,就连住在城里的普通平民也纷纷反对。在当时,人们称在乡下耕作的农民和奴隶为“野人”,称在国都城里居住的平民、包括做买卖的商贩和手工业者为“国人”。国人们首先议论纷纷。有人说,山林河流是上天创造的自然资源,连这些都要收税,还让人活不活?有的说,自古以来,哪朝哪代、哪个王像这样不顾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
大臣召公虎原本就对周厉王及其王室人员的奢靡生活十分不满。他仗着自己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召公的后代,也曾多次向厉王进谏劝说过。但厉王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现在,召公虎见厉王变本加厉,已经将国家弄得民怨沸腾,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再去劝谏。他对厉王说:“荣夷公的专利法虽然为大王增加了财富,但却断了百姓的生机,使百姓对大王和朝廷心存怨恨。这可是对朝廷大大不利的呀!希望大王取消专利法,改变朝廷的奢靡之风。”
厉王听得气不打一处来,只碍于召公虎是老臣,不好治他的罪,便一拂袖子宣布退朝而去。
荣夷公有了厉王的支持,就变本加厉地推行专利法。他不但对拥有土地的奴隶主贵族和农民加重赋税,在城里也加紧盘剥,强行对那些制陶的、炼铜的手工业者征税,就连砍柴和做小买卖的,也不放过。凡是不肯纳税的,就派军队将他们抓进监狱,罚做苦工,甚至还有处以极刑的。于是,不管在城市或者乡村,到处可以听到对厉王苛政的不满。例如当时就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意思是说,你这拼命剥削和掠夺我们粮食的大老鼠啊,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尽力供养着你,你却对我们一点也不肯照顾。我们只好离开你了,我们要去寻找那能给我们自由和幸福的乐土。乐土啊乐土,你究竟在何处?
很明显,这首诗将厉王和王室贵族们比作专门偷吃粮食的大老鼠,而且还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失望和离心倾向。像这样的歌谣还有很多,人们在乡下和都城里到处传唱。对厉王暴政的不满,已溢于言表。这些情况,当然也传到了厉王的耳朵里。厉王就问荣夷公该怎么办?荣夷公对厉王说:“臣有个朋友叫卫巫,他有办法堵住百姓的口,让他们不会再乱说。”
厉王就真的任命卫巫为大臣。这个卫巫便以替人算卜为名,带领许多暗探在镐京城里到处打探。凡是探到对厉王和专利法有不满情绪的人,就将他们抓起来关进监狱,有的还处以额头上刺字、割鼻、砍脚,甚至杀头的刑罚。这样一来,没有多久,京城里公开议论厉王不是的声音真的就沉寂下去了。人们在街上遇见了,往往只是给对方一个眼色,连说句话都不敢。
周厉王对荣夷公和卫巫十分满意,对他们大加赏赐,并且在朝堂上得意地问召公虎:“现在你还听得到百姓们的怨言吗?”
召公虎说:“我一向听说,要防止老百姓对朝政不满的议论,就像防止河水决堤一样,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堵到后来,一旦决口,危险会更大。”
厉王讨了个没趣。心中一气,他又命荣夷公进一步扩大专利范围,加紧对反对和不满的人进行镇压。就这样,被堵塞的河流终于决堤了。公元前841年的一天,京城里的国人——许多中小奴隶主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拿起了自制的武器,聚集起来,潮水般涌向王宫,发动了暴动。周厉王想派王师镇压,可是晚了!造反者已经冲进了王宫。而王师中的士兵,本来对厉王也很不满,他们纷纷倒戈。厉王只好带着家眷,与荣夷公等一起逃出京城,来到彘(zhì)地(在今山西霍县)避难。
造反者攻下王宫后,得悉厉王的太子静躲在召公虎家中,就又围住了召公虎家。召公虎为了保住周王的血脉,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交了出去,被当场杀死,而真太子静被他保护了下来。
造反的国人在攻下王宫、杀死“太子”之后,因为没有明确的组织,就很快解散了。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今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共伯和与贵族会议共同执政十四年,这段时间,历史上便称为“共和行政”。我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便从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纪年。这也使我国的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纪年。
上下五千年神话故事 篇4
相传远古的时候,中条山的西面有一片桑林,桑林边座落着一个村庄,每当太阳出山,整个村庄都被茂密的桑林所遮掩,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西阴村。
西阴村里住着一位姑娘,名叫嫘祖,长得非常好看。嫘祖的妈妈早年病亡,爹爹是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常年出征在外,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心爱的小白马。
嫘祖常常想念爹爹,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抚摸着小白马诉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年中秋节的晚上,听着邻居家传来阵阵团圆笑声,嫘祖鼻子一酸,流出伤心的眼泪。这时,站在身旁的小白马突然掉过头来,轻轻地舔着她脸上的泪水,嫘祖心里一动,忙用双手托住马头说:“马儿啊马儿,你要是真懂人情,就到军中接回我的爹爹,到那时我就和你成亲。”嫘祖话音刚落,小白马一声嘶叫,就冲出门去。
小白马像长了翅膀一样跑到军中,跑到嫘祖爹爹的面前,它又蹦又跳,又踹又叫,闹得嫘祖爹爹摸不着头脑。嫘祖爹爹只得问它:“家中出了啥事?”只见小白马扭过头朝着来路叫了几声,一声比一声悲切,爹爹觉得不妙,赶忙跨上小白马,连夜朝家赶去。第二天天亮时,小白马驮着将军回到西阴家中。父女相见,十分欢喜,却把小白马忘在一边。这时,小白马突然嘶叫起来,意思是说:“嫘祖啊嫘祖,你说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嫘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最好的饲料添在槽中,小白马却不吃,只是冲着嫘祖不停地叫,爹爹觉得奇怪,就问女儿:“小白马到底怎么啦?”嫘祖被问红了脸,只是不说话。爹爹再三问,她才道出对小白马说过的戏言。爹爹十分生气,当下拉弓搭箭,“嗖”的一声射死小白马,然后气狠狠地剥下马皮扔到屋前。
爹爹走后,嫘祖又羞又悔,急忙跪在马皮跟前,伤心地说:“马儿啊马儿,我做错了事,害了你的性命,今天不能如愿,来世一定报答你的恩情。”正在这时,邻居的姑娘雪花来找嫘祖玩耍,见她跪在马皮跟前,觉得十分奇怪,一定要追问根底。嫘祖拗不过她,只好说了实话。谁知雪花听了以后,用脚踏着马皮说:“好你个畜牲,真不知羞耻,还想和我嫘祖姐姐成亲……”雪花的话音未落,就见平地掀起一股狂风,马皮腾空而起,紧紧地裹着雪花翻卷着去了。
嫘祖一阵惊慌,赶忙朝着马皮追去。追啊,追啊,她一边追,一边喊:“雪花,雪花……”追出村庄,追进桑林,可是桑林中只有她的喊声,根本听不到雪花姑娘的回音。
嫘祖整整追了一天,累得浑身酸痛,实在没有力气再往前追了,就倒在一棵桑树下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突然耳旁响起“嘻嘻”的逗乐声。嫘祖睁眼一看,啊,那裹着雪花的马皮竟夹在身边一棵桑树的树叉里,嫘祖慌忙喊道:“雪花!雪花!”谁知这张马皮却在她的喊声中渐渐缩小了。喊得越紧,马皮缩得越快,最后竟缩成大拇指般的一个小白团。小白团紧紧地粘在桑树上,嫘祖取不下来,只好天天来看望。
几天以后,小白团里飞出一个美丽的小白蛾。它的两条眉毛,一双眼睛都和雪花姑娘的眉眼一模一样。嫘祖觉得新奇,还是照常天天来看望。
又过了几天,小白蛾突然死了掉落在地上,嫘祖十分伤心。她想,肯定是害虫伤害了它。就在桑树上找起来,可是找呀,找呀,什么害虫也没有找到,只是看到桑叶上粘着许多小黑粒。这些小黑粒又渐渐地变成许多小黑虫,小黑虫整天啃吃着桑叶,爬满了周围的桑树。几天以后,小黑虫又变成了小白虫,一个个出落得十分漂亮。它们的头酷像小白马的头,只是少了两个耳朵。它们抬头站在桑叶上的姿态也和小白马一模一样,只是洁白发亮的身体酷像雪花姑娘俊美的身材。
“啊,是她,是它,是他们的后代!”嫘祖姑娘终于发现了秘密。为了报答小白马和雪花姑娘的恩情,嫘祖就把这些小白虫一条条收回家中,放在屋里的筐篮中,每天都要到桑林中采摘最好的桑叶喂养它们。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白虫渐渐长大,最后吐出缕缕银丝。嫘祖觉得小白马和雪花姑娘,都是替己身亡,而且死得很惨,就给小白虫起了个名字——“蚕”。它们吐出的白丝也就叫做“蚕丝”。
第二年,黄帝打败了蚩尤,便在帐前大摆宴席,犒劳三军,许多将领和百姓都送来各式各样的宝物,嫘祖和她进献的蚕丝一下吸引住了黄帝。他望着这洁白的蚕丝,看着如花似玉的嫘祖,心中十分爱慕,就向嫘祖的爹爹求婚。嫘祖爹爹十分高兴,当场就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内容 篇5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据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之计,其灵感就来源于秦军的锅盔吃箭。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其他国家的军队在这一点上,已先输给秦军一筹。比如楚军主要食物是米饭团,保质期是非常短的,士兵往往携带三两日就会变馊,吃了大多会闹肚子、腹泻不止。而秦军则不同,锅盔不仅保质期长,士兵们在食用时还不断创新,如用煮牛羊肉的汤,就着锅盔吃,这就是今天陕西仍很流行的水盆羊(牛)肉的吃法。有些聪明的士兵,把锅盔掰成很小的块儿,放入铁质的头盔里,浇上滚烫的牛羊肉汤。经过深加工的锅盔,汤鲜、馍软、热乎,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牛羊肉泡馍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美食果腹的秦军壮汉,上了战场英勇无比,横扫六国、势如破竹。
锅盔现在已是陕西人的四季家常食品,而且越做越秀气、越讲究。那种憨大厚重的锅盔,在城市还真不好找到,有时到陕西乡下,看农人过庙会、办红白大事,或是赶集上市,方可看到如秦军当年一般大的锅盔。做客咸阳原上的农家,吃面蒸的酿皮子,吃着如锅盖一般大小的厚锅盔,再喝上碗麦仁稀饭,就着点儿农家的酸菜,加点儿油泼辣子,真是极好的美味佳肴。如果没有亲朋好友相引,想吃到上述的美味,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秦人、秦腔、锅盔,先人留下的东西,源远流长。我们今人难道不能从秦军与锅盔的联系之中得到些启发吗?有人说陕西是有文化没产业,我倒以为关键是如何去开发。
中华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 篇6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内容 篇7
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
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叫道:‘执法者何在?’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按军法当如何处置?’执法者答:‘当斩!’孙子喝令:‘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孙子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之奴隶为相 篇8
武丁的父亲是商王小乙,看问题有些主观、片面,有时作出的决定让人莫名其妙.小乙在位时,不喜欢武丁的性格,越看他越不顺眼,后来干脆把他赶出王宫,让他住到乡下去.
武丁在乡下住了多年,从不摆王子的架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掌握了不少知识,结交了许多下层的平民百姓,还跟一些奴隶交上了朋友.
小乙去世后,武丁登基.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却找不到一个贤臣来辅佐自己.
因此,武丁心情苦闷,郁郁寡欢,成天紧锁着眉头.在父亲小乙去世后居丧的三年中,武丁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都交给了几个大臣,自己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就像个哑巴.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突然得了一种不会说话的怪病,才不与人交谈的.
一天,武丁突然说话了.他说,他梦见天帝向自己推荐了一位贤臣.上朝时,武丁把梦中所见的贤臣的形象刻画在一块木板上,命令群臣立即去寻访——这还是武丁自父王去世三年来第一次开口说话.
群臣接受了武丁交办的这一特殊任务后,把都城找遍了,连这位贤臣的影子都没有;大家又分头到全国各地去找,还是没一点线索.
群臣完不成君王交办的任务,垂头丧气地聚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个大臣脑子比较灵活,想起什么似地对大家说:“国君画了贤臣的图像,让我们去寻访.我们只想到国君要见的,总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寻访的重点是各地上层人士,不太留意平民百姓,更把奴隶给疏忽了.请诸位想一想,国君所画的那个人,身穿破烂的衣服,胳膊上套着绳索,会不会是个奴隶呢?”
“对呀!你这话很有道理.国君所画的那个人,说不定真是个奴隶!”有人马上附和着说.
但也有人反对:“国君要找的是贤臣,怎么可能是低贱的奴隶!?”
虽然群臣意见不统一,但寻找的范围还是扩大了,大家对所有的线索都不敢错过.
大家找了好久,终于在北海(今山西平陆东面)的傅岩,发现一个名叫“说”(yuè)的奴隶,面容、身材和服饰,都像国君所画的那个人.他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也套着绳索,背有点驼,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透露出智慧和才华.
当时傅岩这地方刚经过洪水泛滥,道路被冲坏,房屋被冲毁,“说”正和一批奴隶一起,在那里修路、筑墙.
找到“说”的那些大臣高兴极了,赶紧把他带入宫中.
武丁一见“说”,就说他和梦中所见到的天帝推荐给自己的贤臣一模一样,便很有兴趣地马上和他交谈起来.
这个奴隶见到武丁,态度沉着稳重,侃侃而谈,显示出他是一个学问渊博、胸襟开阔的人.他的才能非常契合武丁的心意.武丁便向百官宣布,任命“说”为左相.由于他来自傅岩这个地方,便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
傅说做了左相后,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武丁实现了振兴商朝的理想.
奴隶出身的傅说一跃为相,充满了神秘色彩.武丁梦见天帝向自己推荐贤臣,下令群臣按图索骥去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一个面容、身材、服饰和才能都与梦境完全吻合的人.天下真有这种巧合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 篇9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故事性极强,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而且自己也能读懂。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思想理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 1
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以年代为顺序,运用小故事,描绘大历史。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
2、小结过渡: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这历史的精华,文化的精髓都被浓缩在这本书里。可以说这本书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概括来说,可以用这四句话来体现全书的内容与价值。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很不错。可有的时候书是借来的,不能在上面随意批注,怎么办呢?可以运用我们经常用到的课外阅读的好方法:用读书积累卡(幻灯片5演示:)
5、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6、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
(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
(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了《屈原沉江》,有了很多的收获,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设计独特的读书积累卡,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1、过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读好一个故事的阅读方法,并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一张小小的、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读书积累卡,跨越时空,缩短了你与历史距离。但要想读好整本书,这些方法还是有些欠缺的,针对整本书的阅读,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走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历史,我们会开阔眼界;总结历史,我们会更智慧。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不少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同学们可以借来通读,推荐一个《中华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网址,可以在电脑上进行阅读。
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今天的课外阅读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启迪呢?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4、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要想真正达到博古通今,我们真的需要一生来通读这本书籍。
5、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
(幻灯片7出示:书山有路书香使人醉,学海无涯读书志更明。让书籍引领我们成长,让知识为我们导航。愿我们一生与好书为伴,体会乐趣,收获智慧。)
附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学会阅读读书要讲方法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