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2024-06-28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共12篇)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1

六年级语文复习题三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呀,简直像一只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善良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这句中的“好处”指什么?

2、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3、用“﹋”画出小女孩幻想的句子,用“——”画出说明小女孩愿望不能实现的句子。

4、“敢”字可以看出,小女孩此时的心里可能在想 从“终于”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正处于的困境,渴望得到,所以就幻想用来。从中可以看出小女孩的。

(二)第二天清晨,(1)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2)她死了,在新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得火柴梗。

(3)“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在一般人看来,“微笑”和“死”本来是一对互相矛盾的词语,不可能同时出现。作者这样写,给我们的感觉是。

2、在第(2)句,作者强调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是为了突出:。

3、第(3)句作者写人们的议论,主要是为了突出人们的。

4、文中最后一句,两个“幸福”的含义一样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二、连线。

安徒生英国《凡卡》童话 契诃夫美国《卖火柴的小女孩》短篇小说 笛福丹麦《汤姆索亚历险记》长篇小说 马克 吐温印度《鲁滨孙漂流记》诗歌 泰戈尔俄国《飞鸟集》长篇小说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这段话主要写了,写信时凡卡的心情,之所以乡村的夜景在他眼中这么美,主要是因为,这与他的学徒生活成了,产生了计划的表达效果。

(二)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了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斯坦丁 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哪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了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1、凡卡的这封信,他的爷爷其实是收不到的,这是因为:(1)(2);(3)。

2、文中第一个省略号省略的是:

3、这封信明明爷爷收不到,作者为什么还要把凡卡寄信的过程叙述的如此细致?

4、本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用带“望”字的词填空。

凡卡()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受尽了折磨,他感到没有(),迫切()爷爷能把他接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寄信后,他整天()着爷爷的到来。可是,一个月过去了,爷爷一直没有来,凡卡非常()。后来,乡下传来爷爷病死的消息,凡卡彻底()了。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2

升入四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名著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读得如痴如醉,谈起来滔滔不绝;有的为了应付任务,囫囵吞枣;还有的学生对此压根提不起兴趣来,觉得无聊至极。那么,课外阅读如何加深和拓展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又如何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呢?我便针对《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进行了几次尝试和研究。

一、走近英雄,逐一剖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学生读完后,能够认识到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然而,这部充满英雄情结的四大名著之一,学生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才思敏捷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一代枭雄曹操……于是,第一次设计阅读指导课时,我便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了“群英聚会”这一教学环节。在通过对同学们的阅读调查后发现,大家对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三个人物兴趣最浓。在同学们的侃侃而谈间,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细细想来,似乎又缺少了什么。既然作为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语文味似乎少之又少,而这又是甚为重要的。于是,我又开始思索:怎样让一节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焕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呢?

二、结合书本,重点突破

在四年级下册《练习二》中,有一段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描写。而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这个人物不仅被刻画得有勇有谋,而且相当的重情重义,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三国英雄人物。

于是,第二次来试上这节阅读指导课时,我让学生在简单地罗列和交流对三国英雄的印象与感受后,就将重点放在了对关羽这个人物的解读与剖析。更为不同的是,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练习中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片段,感受这段文字短语上简短有力的特点以及行文一气呵成的精妙。在此基础上,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来比较青少版和古文版刮骨疗毒的段落,感知简洁的文字背后那极强的画面感。在经过两段文字的品读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便跃然纸上了,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也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了,读经典、诵经典、传承经典的教育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对于这样一部旷世巨著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上仍存在以下提升空间:如众多的文官武将之间的关系、如该如何形成整个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之间的纵向水平上的认知、又如怎样对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三国演义》中所要透露的哲思形成主动思考的意识?总之,只有理清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从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甚至对他以后的阅读产生高屋建瓴的迁移性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课内促进课外,课外补益课内的双向滋养作用。

三、关键事件,整体架构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将一个个有趣的计策与事件前后连接起来,在头脑中架起阅读的整体结构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又从《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的八字策略“三分天下、最后取胜”为突破口。第一次上指导课以关键事件——“赤壁之战”作为主要抓手,正是这次节点性的战争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随即,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取胜的原因。但问题如此之大,学生的答案多为散点的原因罗列,很难形成结构化的理解。因此,我们给予学生支架,完成任务单,如下:

最后,在小组汇报与讨论中,通过当时的形势图,天气因素快速聚焦到“天时”“地利”,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人和”的因素。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西蜀取胜的关键事件以及关键事件中人物所体现出的大智慧。

第二次课内指导则聚焦在“最后取胜”的讨论中,在“火烧连营”这一促使蜀国走向衰败的关键事件的牵引下,抓住火烧连营前、中、后蜀国的表现从地理、天气、策略、计谋、人等方面来总结未能最后取胜的原因。设计学习单如下:

细细想来,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虽然费了一番周章,但是这次的研究,以教材文本为起点进行拓展,遵循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的规律,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内在关联性,探索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基本范式。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新途径,开拓语文教学新领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宽度,而且对阅读的深度更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关于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善于启迪其智慧;活跃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38-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离开来,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表达,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就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思路,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有的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问题提了一大堆,整个阅读一问到底。有些问题一出口,学生对答如流,用不着思考只要顺着课文往下念,直至连念都不用念,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却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只能理解文章的皮毛,学不到真东西;有的教师讲解议论文时注重空泛议论,不注重学生的自读理解,缺乏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指导。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以为这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分不开的。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总比学生高明的多,学生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述才能理解课文。这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学生。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熟知学生。要善于启迪其智慧,活跃其思维,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越学越聪明,创造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阐释、解答,都已成定论,是考试拟题的依据和试题的标准答案。若不将这些内容详加讲述,学生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课文,考试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参,确有研究的必要。但我们认为,“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能参考,不能照本宣科。因此,教师不要把教参的作用看得过重、过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特别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材内在的德育功能。教书和育人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语文教师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

其次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必须目中有人,阅读教学必须要发现人的价值和潜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实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应从学生着眼,从课本着手,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去实践。阅读教学要发展人的个性,既发展他们的体力,又培养他们的心理能量,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之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必须树立未来意识,阅读教学既要沟通字词句篇与语修逻文的关系,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再次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第四加强诵读训练,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而变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做题大量练,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这怎能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第五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幽默、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生动活泼,以有趣引兴趣。

第六语文教学要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语文课要求活,只有把课教活了,才有语文课的高效率。为了把课教活,教者就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开拓联想,时时点拨。开拓性的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4

三年级第一学期1---4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读一读,填一填。

我发现早上草地是()色的,中午是()色的,到了傍晚,又变成()色了。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和蒲公英有关。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当(),草地();当(),草地()。△读一读,写一写。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

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怕天都峰,才有勇气想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我也会用带点词写一句话。

(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互相道谢,是因为我们互相(),都会从别人身上()。

△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1)这句话从()、()、()三个方面写出窗外()。

(2)摘录这句话里的动词。

(3)我也会用带点词写一句话。

△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里体会到()。

《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5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狼jí()②tuí唐()③sùsù()

④妥帖()⑤踌躇()⑥琐屑().....

2、解词。

①蹒跚—

②赋闲—

③变卖典质—

④触目伤怀—

3、文章整体感悟。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文章以为组材线索,以为中心事件,重点叙些的是父亲时的背影,突出了深深的。

4、积累与鉴赏。

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请从文中摘引出一二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理由。

二、课内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① 上面,两脚再向上 ②;他肥胖的身子向左③,显出 ④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原文空白处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①②③④2、3、4、用“∥”为语段划分层次。画出语段中直接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概括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体会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④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5、父亲去买橘子,其实很艰难,因为“”,而他在 “我本来要去的”情况下,却执意自己去,是因为。的。

6、概括选文大意。

三、冲A训练

大学学费每年要5000元。

“我连假钱都没得一张。”爹说。

吃饭时,爹不是忘了扒饭,就是忘了咽,眼睛睁得圆鼓鼓的,仿佛老僧入定,傻愣愣地坐

着。“魂掉了。”妈心疼地说。

“在这边住茅草屋,去那边也住茅草屋算了!”突然,爹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和妈

商量,但那语气又不像是和谁商量。

说完,扔下筷子,放下碗,径自出去。

我知道,爹准备卖掉为自己精心打造多年的寿方。在我们土家族聚居的大深山里,做寿方

是和婚嫁一样重要的事情,老人们常满脸严肃得对后生小子们叮嘱:“宁可生时无房,不可死时无方(棺材)。”山寨人一生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便是有一副好寿方。

爹的寿方因为木料好,做工好,油漆好,在方圆几十里数第一。听说爹要卖,穷的富的都

争着要买。

当天下午,一为穷得叮当响的本房叔子以1500元的高价买走了爹的寿方——爹最后的归

宿。

“不反悔?”叔子又一次喜滋滋地问。

“不反悔。”爹咬着牙说。

当我离家上学时,加上叮当作响的十来个硬币和写给别人的两三张欠条,竟有“巨款”4500

元!另外,五亲六戚,这个10元,哪个20,学费算勉强凑齐了。

爹送我,一瘸一瘸的——在悬崖烧炭摔的。

四天过后,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报了到。于是,爹厚厚的“鞋垫”变薄了。他脱下鞋,摸出剩钱,拣没人的地方数了三遍,326元零3分,他全给了我。我蜷在床上,像只冬眠的动物。生活费还差一大截儿,大学还有四年,我没心思闲逛。

八月的南京,三四十度,很“暖和”。爹和我挤在窄窄的单人床上,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

了,又好像一整夜都没睡着。当我睁开眼睛时,天已大亮,爹早已出去了。中午爹才回来。尽管满头大汗,脸上却没有一点血色。

“给,生活费。”推推躺在床上的我,爹递给我一叠百元纸票。

我疑惑地看着他。

“今早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打工的老乡,问他借的。”爹解释说,“给你600,我留了200块

路费。我现在去买车票,下午回去。”说完,有一瘸一拐地、笨拙地出去了。

他刚走,下铺的同学便问我:“你爸有什么病?我清早在医院里碰见了他。”

我明白了:父亲在卖血!

下午,我默默地跟在爹后面,送他上车。

买了车票,他身上仅剩下30块。

列车缓缓启动了。这时,爹从上衣袋中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0块钱,递给站在窗边的我。

我不接,爹将眼一瞪:“拿着!”

我慌忙伸手去哪。就在我刚捏住钱的一瞬间,列车长吼一声,向前疾驰而去。我只感到手

头一松,钱被撕成了两半!一半在我手中,另一半随父亲渐渐远去。望着手中污渍斑斑的半截儿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仅过了半月,我便收到爹的来信,信中精心包着那半截儿钱,只一句话:“粘后再用。”(《半边钱》作者驮驮)1、2、3、4、5、6、本文围绕为“我”筹集上学的费用,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试做概括。“我连假钱都没得一张。”父亲这句话中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段划线句子是父亲在同其他人商量吗?说说你的理解。文章非常详细地交待了家乡人对寿方的重视情况及父亲卖寿方时的情形,情到深处自落泪,“望着手中污渍斑斑的半截儿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与《背影》相同,本文完全以写实的笔调,在朴实的叙写中凸现深挚的父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请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

爱。请从文中举出实例,并加以分析。

7、父爱如山。本文和《背影》中的父亲都甘心自己受苦受累,而为儿女无私的付出,他们的爱心让我们感动。其实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累活,他

们甘愿自己去做;有好吃的食品,他们总是给我们留着。请你写出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并用朴实的语言叙写出来。

附参考答案:

一、1、①藉 ②颓 ③簌簌 ④tuǒ⑤chóu chú⑥suǒxiè

2、①因为腿脚

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②指失业在家。③(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④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3、背影车站送别爬铁道买橘子父爱之情

4、示例: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理由:当时作者已二十岁,但在父亲心目中依然是个孩子。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却总是放心不下。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父亲的那片爱子之情。

二、1、攀缩微倾努力

2、„„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从三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分别是衣着、体态、动作

4、①如对孩子一般反复叮嘱,在父亲心中,作者永远是个孩子,由此可见深深的父爱。②被真挚的父爱所感动。③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也怕别人笑我幼稚。④为儿子买回了橘子,心里高兴。

5、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爱自己的儿子。

6、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三、1、卖寿方悬崖烧炭卖血换钱寄半边钱

2、家里没有一张钱,家境十分贫穷。

3、并不是在同别人商量。父亲已经下了决心要卖掉寿方。

4、“山寨人一生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便是有一副好寿方。”反衬父亲为儿子上学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突出父爱的伟大。

5、因感动而落泪。

6、示例:“爹送我,一瘸一瘸的——在悬崖烧炭摔的。”纯粹叙事性的话语,而真挚的父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都包容其中,令人感动。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课内习题集 篇6

1.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否合乎情理?

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后花园充满了“家乡味”,面对来自祖国家乡的“我”,旧时同窗是迫不及待地以此来倾诉蛰居海外思乡之切的情感,所以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2.同窗对“家庭”“事业”、生活感到满足,可内心“总像是缺点什么”,感到不足。这“足”与“不足”的矛盾表达了同窗怎样的心境?这种心境有无普遍意义?

表达了同窗远离祖国故土而内心感到不踏实,对祖国无限眷恋的心境。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游子心境。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任何物质上的满足,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灵的缺憾。

4.品味语言,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含义的理解。

(1)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强调“手栽”,就是强调她的感情。因为垂杨柳是在中国常见的树种,倾注了她的思念故土之情。

(2)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时常”说明了思乡感情之烈,程度之深。

(3)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强调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土的依恋和热爱。

7.最后一课:

1.“钟声”和“号声”意味着什么?

“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阿尔萨斯的学校将和法语告别;“号声”则意味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

2.听到“钟声”“号声”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因为钟声、号声意味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德语将代替法语,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歌颂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明小弗郎士变得懂事、成熟了,十分理解韩麦尔先生。

4.写粉笔字本不是很吃力的事情,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这两个大字(法语)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也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5.“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对这个结局,你如何理解?(5分)

这些动作表明面对国土沦丧,不能再教法语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又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无声的手势表现了韩麦尔不愿说出“下课了”的极其复杂的感情。这样的结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6.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说法语是最美的语言?

语言是民族标志的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解放。

8.始终眷恋着的祖国:

1.“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次次“梦见”表现了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次次“梦见”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2.写钱学森夫妇萌发起强烈的回国念头,作者为什么要特别点明时间是“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

作者特别点明时间,因为“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这时萌发回国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表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美国海军次长对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态度至少透露了哪两个信息?请简要回答。

(1)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

(2))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4.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十分坚定,从文中哪几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

(2)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

(3)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在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9.(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本是令人陶醉的欢快情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解释通常有这样两种:

(1)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2)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请说说这两种解释的文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1)是触景生情。(2)是移情于物,但两者都是情景交融,其精神是相通的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短的十个字分三层暗示“愁”字,请作具体分析。

(1)因愁而发白

(2)因心烦意乱而搔首

(3)白发越搔越短少,以致插不上发簪。

4.读完全诗,请你简要描述你眼中的诗人形象。

诗人是一个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人。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人不是按常理,先写“夜泊秦淮近酒家”,而是先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说出一点即可。(5分)

首先创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诗的主旨,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这两句乃是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意蕴丰富

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灭亡,斥责陈后主君臣贪图享乐招致危亡 二是谴责沉湎声色、腐化堕落的达官显贵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7

一般来说, 人们都是有意识地学习知识, 掌握其内在逻辑性, 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恰当的反应, 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外显学习。其实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还会无意识地获得某种知识, 我们把它称之为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要学某种知识的情况下, 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知识。生活中内隐学习的现象随处可见, 最典型的就是婴儿并不了解母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则, 却能在1~3周岁的短短几年内学会母语的口语, 并应用自如。内隐学习的特征有自动性、抽象性和理解性, 除这三种特征外, 也有人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高选择力主要是指内隐知识不依赖于当前刺激的表面特征, 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高潜力指无意识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及无限的心理容量,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可塑性, 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效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人们能更深、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 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阅读教学中尤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语文阅读体现的内隐性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 它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自我解读和感悟。阅读材料中的知、情、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 语文阅读教学所传授的信息寓于文本之中, 因而其教学过程与理科的逻辑推理完全不同, 它是呈现文本结构, 激活读者潜意识积淀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读者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 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第一, 无意识性。如今学生获取读物的渠道非常多, 市场上的读物也是目不暇接, 无须引导, 学生就会凭自已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并且这种感受不受意识控制,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 无论是从动机还是结果来看, 语文阅读具有很强的无意识性。

第二, 高潜力、高效性。有教育家提出, 若要提高孩子的成绩,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确实是, 阅读具有高潜力、高效性, 我们在阅读时, 潜意识会参与其中, 其巨大能量会随着阅读渐渐发挥作用, 于是产生直觉、灵感和顿悟。另外, 潜意识在特定的文本中遇到相关情境时会自动激活, 使得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读的内容, 于是就产生了阅读的高效性。

可见语文阅读的内隐性很强,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内隐学习, 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又有了新要求,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个爱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能应付自如。高效阅读离不开内隐学习, 那么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呢?

第一,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形成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其形成过程即是内隐学习过程。大量实践证明, 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利于语文学习, 拓宽知识面, 形成系统的文学底蕴,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 必须进行课外的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 才能聚水成河, 用时可信手拈来。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 这样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否则, 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灌, 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 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 它受到读者身心影响, 也与读者本身的文学素养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教师无指令阅读任务安排下, 与所读对象无拘无束地对话, 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雷雨》一直是学生比较青睐的作品, 学生尤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问题颇有争议, 有学生用“虚伪”来形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也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更何况鲁侍萍还为他生了儿子呢?更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的, 有学生提出中庸的说法, 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时真时假……真是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周朴园, 学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是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为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设想, 不能用非此即彼的分析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培养他们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三, 紧密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指导。内隐学习对阅读确实帮助很大, 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有限, 在阅读中难以完全深刻理解他们所读的对象, 因而内隐学习过程中需要外显的指导, 将两者结合运用于学习中, 以先内隐后外显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分析、指导, 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所读内容, 提高效率。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读及其阅读后的体验和感悟,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均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内隐学习的机制, 但不排斥外显的指导。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方法时, 教师应给予明确的指导, 让学生茅塞顿开, 使得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课内阅读“五环节”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五环节;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语文阅读能力既是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其他科学知识水平的体现。语文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引导和积极干预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有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两大部分,课内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本文就课内阅读“五环节”做一介绍。

一、浏览速读

阅读内容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两部分,精读文章指的是需要阅读者细嚼慢咽,仔细品味的文章;略读文章指的是学生可以粗略浏览,了解大致内容,不求仔细品味的文章。一个人拿到阅读材料之后需要粗略浏览阅读的内容,然后判断哪些需要仔细品味,哪些需要粗浅了解,根据需要再进行阅读。课本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了解文章结构以及语文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训练浏览课文的能力,以为他们在课外阅读时对所要阅读的内容做出准确判断这一能力做准备。

浏览速读,要求学生拿到文章之后对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迅速的判断,用最短的时间,对阅读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文章的核心部分,了解文中关键词,掌握文章大意,为下一阶段的阅读打好基础,语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文生词生字,一般来说这个认识生词生字的过程即使学生浏览速读的过程,或者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学生用最快的速读找出文中的主题句或核心段落,概况文章主题,了解文章大意,这种浏览式速读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默读和齐声朗读的办法,也可以让学生跳读,总之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重要信息,知道文章最重要信息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一初步判断,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圈点勾画

在学生进行了浏览速读之后,需要对文章重要的信息进行细读,了解文章重要部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们由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对一些词句理解不是很透彻,这就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用笔勾画出来,以便于在下一个阶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或者做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看到精彩的部分,也需要进行勾画圈点,以备进一步阅读自己用,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仿照那些优秀的句子和表达方式,这样,学生阅读课文时就能够不断的增加对语言的敏锐性,增加阅读的愉悦感,也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候的专注程度。

三、释疑解难

学生在阅读时候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点勾画之后,就需要对所勾画出来的词句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要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再思考,再阅读,借助老师的讲解或者借助工具书进行思考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讨论,探讨,咨询,请教等等方式,尽量让学生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帮助,尽量使用启发、提示的办法,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尽量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积极努力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已达到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推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谓一举多得,不可不取。

四、赏析笔记

这是课内阅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老师必须重点讲解和引导的一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欣赏课文,并指导学生记下新颖的观点和讲解,不仅仅要记住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还要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讲述到的闪光之处,总之,要学生记住所有好词、好句、好解读。另外,关于学生做笔记,很多老师要求在笔记本上记载,但是,做笔记最好的地方和最有用的地方实际就是课本的字里行间。在字里行间做笔记还有个优势,就是要比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快很多,学生可以就课文里某个句子或者词语进行批注,而不需要把课本上已经有的东西在笔记本上在表示一次,这也减轻了学生做笔记的负担,可以让他们相对有更多的时间认真听讲而不至于漏掉任何信息。当然,并不是说笔记本是不需要的,恰恰相反,语文学习笔记本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的课外阅读则更多地需要笔记本来记住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详细记住所读到的内容的出处,以便于以后他们查阅,因为课外阅读不必课堂阅读,课堂阅读的内容就是学生课本,这对学生来说与找笔记本一样的方便,而课外阅读的课本,学生要找到课本并不方便,因此,课外阅读则一定要用到笔记本,让学生们在笔记本上记下那些他们认为是很优秀的词句,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者写作中进行查阅。

五、摘录注记

这一环节是在老师讲解之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真理文中的重要信息,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这个环节,学生需要笔记本更多一些,当然学生还可以采取卡片形式,把好词、好句、好段落记到卡片上用于课后背诵。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的环节,更是一个针对课文内容再创造的过程,他们还可以对多阅读的课文进行批注,批注这段文字好,好在哪里,不好,还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所有课文阅读题目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对阅读课文在阅读之后进行批注这一活动,要予以经常性指导,要让他们形成阅读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培养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学号其他所有课程,让学生在所有科目学习中都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阅读,是语言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的很好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对其他科目学习中理解课本内容有很大帮助,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大量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提高阅读速度,也扩大视野,增加各种知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阅读一定要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指导和引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补充课扩展课内阅读,让课内课外阅读互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的阅读技能要有全面的指导,要让学生会阅读,多阅读,让学生每一篇阅读都有良好的效果,也要对学生课外阅读予以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所阅读的内容和书籍都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J]2007年第3期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J]2007年第4期

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 篇9

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完成17~19题。(8分)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

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就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索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选自《大科技》第1期,有改动)

17.阅读全文,说说放线菌具有哪些作用。(3分)

18.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9.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7.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8.一般表明是通常情况 ,说明放线菌通常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不排除有特殊情况 ,删去后显得太绝对了,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 篇10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生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正是这一套哲学

让蚂蚁家族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我管这套哲学叫做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弃。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

翻过或钻过障碍物,()绕道而行。总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二重:未雨绸缪。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作难备。刚()入夏,蚂蚁()

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满怀期待。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

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会吸引蚂

蚁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到来。

第四重:竭尽所能。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作多少准备?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它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1.把下列关联词填人文中括号内。并用所给关联词造句。

即使„„也„„要么„„要么„„一„„就„„

2.蚂蚁的四重奏指的是什么?

3.小蚂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猴子建筑师

猴子自称曾经向著名的建筑师学过技艺,于是在森林里就以卓(zhuó)越的建筑师自

居。

猴子来到树下,看到喜鹊正在搭窝,它歪头看了看,不由得勃(bó)然大怒:“停下,停

下,你这个笨蛋!巢(cháo)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喜鹊 愣

(lèng)住了。猴子却叨(dāo)念着:“笨蛋。”摇着头,背着手走了。猴子走到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口气唉

你的胆子太小了 挖这样小的洞 你只想到安全 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 应该挖大点

要有长远考虑 懂了吗兔子蹲在那儿,迷惑地眨眼睛。猴子叨念着:“短浅。”摇着头,背着手走了。

暴风雨来了,喜鹊进了窝,兔子钻进洞,只有猴子窜进树林,双手抱头缩在一棵大树

下,任凭风吹雨打。

1、第三自然段加标点。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念叨()疑惑()有名()思考()

3、用文中划线的词语造句。(两句)

4、仔细阅读短文,用“”画出猴子根本不懂建筑的句子。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内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纵观以往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课堂氛围紧张乏味,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比较低下。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采取的教学手段太过单一,更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听课疲劳甚至反感的情绪。运用课内翻转的创新教学无疑能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亲密度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让阅读课堂其乐融融的同时收获教学质量。所以不管从哪层面来看,翻转课堂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一、课内翻转的特点

所谓课内“翻转”指的是颠覆传统的师生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通过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把知识为导向的课堂转变为综合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具体说来,该教学模式具有这样几点明显的特征:第一,学生为中心。在课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运用信息资源或者信息设备进行学习,更有主动探究性;第二,教师为引导。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再全权负责课堂的教学流程和步骤,而是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牵引性的指导,组织课堂纪律、提供帮助但是不强行控制更不实施“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第三,反馈评價更科学。传统的评价体系太单一,以成绩为考量对象。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评价更科学和多元化。第四,自主探究为核心。从教学组织结构看,翻转课堂一改传统课堂上的先讲解后练习的陈旧模式,而是以课前自学、课中探讨、课后总结为主。

二、课内翻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

课内翻转的课前准备与传统的课前预习不同,课前预习实质上是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来适应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会太重视预习的效果,只是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布置阅读任务。有时甚至与上课内容联系不大,只是一个过渡和导入的作用。而翻转课堂实际上是把知识传授转移至课前,有很明确的目的和学习任务。教师通常会根据阅读材料和要求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或者制作出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制作出任务单,并且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接受程度,尽量控制好视频的播放时间,以最好的音质效果、动画效果放映出来,能够维系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进一步质疑并探讨的兴趣。同时还要保证不能喧宾夺主,要与课文主题紧密联系起来,并且不能过长过杂。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图片、短片,还可以搜集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路途的艰难,体会一代领袖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从而激发起寻找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兴趣。

(二)课堂学习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阅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任务的落实。还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切实地理解阅读内容。同时,教师在学生观看事先由教师准备好的微视频或者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时,要适时提供指导,并且要结合视频内容及时开展对视频的讨论与问题解决活动,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借助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巩固阅读知识。

例如在学习《亡羊补牢》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它的寓意,可以结合图片投影,让学生结对表演关于丢羊者与街坊邻居的对话,其余学生在台下观看并思考: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有什么后果?并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如眼睛近视、河流污染等来集体讨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含义。

(三)课后拓展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来安排巩固活动或者拓展性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章节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扩展眼界。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增加课外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答疑,收获反馈。

例如在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平台给学生推荐另外著名的关于珍贵友谊的佳话故事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并且分享自己知道的名人事迹;在学习了《画杨桃》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扩展讲解《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课件内容动手画一画。进一步发散学生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之,课内翻转是遵循新课标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让学生的主人翁角色得到尊重,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堂上运用课内翻转,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学有所得,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婷.刍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课外语文:下, 2015(12).

[2]王晴晴.翻转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J].新教育, 2014(16).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 篇12

一、以课内文本作为阵地, 提倡阅读教学

初中1~6册的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要篇篇讲读在时间上不可能, 而且收效不一定好。于是, 我就大胆放下课堂讲读的教鞭, 推行阅读教学。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能快速提升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体悟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决定分成三个阶段来推行。

1. 读懂复述阶段。

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般记叙性的文章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风筝》等采用此种方式。这种简单的读懂—复述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无心理压力的学习氛围, 锻炼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并学会用汉语去表达, 同时慢慢消除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尽管有时候, 有的同学词不达意、语不成句, 我也都鼓励并耐心地听完他们的发言。慢慢地, 愈来愈多的同学敢于发言, 喜欢发言。

2. 质疑答疑阶段。

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多少、难易、深浅无关紧要, 只要是自己对文章的疑问即可。布置这项作业意在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课堂上, 我会给出3~5个阅读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从文中去筛选语句, 回答问题。如阅读《紫藤萝瀑布》时, 提出:“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什么心情, 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联想到什么?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悟?”问题的设计从大处着眼, 力求保证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3. 启迪感悟阶段。

阅读的真正意义是激发个体的对生命的体悟。每一次的阅读, 对个体而言, 就是一次心灵的跋涉, 就是一次与作品对话, 并获得生命体验的历程。通过阅读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引发对生命的叩问, 对人生的思考, 这可能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本子写读后感。每一次阅读后将自己的零星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起初可能只是一两句,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写得愈来愈详细, 甚至不乏新颖的见解、优美的语句。如阅读玛丽·居里的《人生的信念》, 有的同学就读出:“真正的人生财富不是对金钱的占有, 而是对事业的责任心;真正的生命之花不是瞬间经得起风吹雨打, 而是以坚持的信念等待着结果。”这样深刻的感悟乃是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 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与深刻思考得来的。

以上的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一学期之后, 绝大部分同学进入启迪感悟阶段, 读完一篇文章后, 较自觉地写下点滴感悟, 而且观点逐渐深刻, 字句逐渐通畅, 错别字也少见了。阅读的好处真是“尽在不言中”。

二、以学生实际为根本, 开展课外阅读

这是一批远离家乡的十五六岁的孩子, 初来乍到的他们被陌生的气候、环境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所包围着, 内心是那么敏感而脆弱。因此, 我就引导他们阅读《乡情》、《永远的乡愁》、《母亲》等一系列思乡文章, 让同学们去了解乡情的可贵, 理解求学的游子对乡情的领悟, 慢慢地引导同学们走出忧伤的低谷, 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坚强。同学们的汉语阅读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的可以达到高中生水平, 我就鼓励他们积极到图书馆借书;有的连本地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 而且没有看书的习惯, 我就在班级设了一个图书角, 特意买了一些拼音版的名著读本, 推荐给这些水平低的同学看。渐渐地, 我发现课余时间拿书静静阅读的同学多了起来。书成为同学们节假课余的亲密伙伴, 书成了同学们思想的指引灯。预科班的学习较在新疆的学习要难的多, 苦的多。许多同学喊苦喊累, 整日愁眉不展。我就给学生选了《我很重要》、《始终微笑着》、《我的四季》、《悬崖上的一棵树》、《态度决定一切》等佳作, 让同学们明白:做一个不卑不亢、笑对风雨的人;理想的实现必须脚踏实地, 人生的收获与努力成正比;人生的处境无法选择, 但生命的质量掌握在自己手里;态度决定高度……我带领同学们去品读俞敏洪的经典励志文章, 去感受赵丽宏《生命》的美丽多彩, 去体会毕淑敏《提醒幸福》的殷殷叮呤, 去欣赏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的自信自强, 去领悟刘湘晨《胡杨祭》的坚韧不屈, 去聆听冯骥才的笔下《珍珠鸟》的可爱信赖……人的心田需要种上庄稼, 才不会被杂草荒芜。当美丽的阅读世界在懵懂的学子们面前展开时, 我惊奇的发现, 同学们变得成熟而有思想, 言语举止也更有礼有节。

三、以阅读给养思想, 以阅读带动写作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立人, 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达理、内心有着真善美情怀的中华少年[1]。阅读带来内外双面的好处, 在内提高认识事物、感悟生活的思想能力, 在自我觉醒中提升人文素养, 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外可以学习语言, 学习表达, 学习技巧, 写就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化影响着、推动着外在。阅读滋养着生命, 最终凝结成有内涵的思想文字, 即阅读给养着思想, 带动着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领悟人生, 滋养精神, 丰富情感, 体验生命与成长。如学习苏轼, 让学生懂得乐观旷达是生命的大境界;学习陶渊明,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不趋附世俗的淡泊的人;学习《背影》让学生懂得体会远在新疆父母的殷殷苦心;学习《岳阳楼记》, 让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总之, 时时刻刻地利用阅读教学灌输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此外, 还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阅读与写作。 (1) 积累。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基础, 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做好阅读积累, 可以涵养性情, 启迪心智, 可以不断增强对文字的感觉,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积累中提升。在平时的阅读中, 我一直强调学生养成“阅读在手, 笔记在手”的习惯, 让学生及时摘录好词、好句、好段。一年来, 每一个学生都积累了3~4本摘抄。 (2) 评写。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作品时,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2]。要求学生对所读的文章做出评点,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感悟。课文内作书旁批注, 记录本上形成较长篇幅的完整的文章。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悟”, 借助“读”锻造“悟”。 (3) 背诵。那些大量的优秀的中华古代诗词曲文积淀和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 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取向、立身处世原则、道德情操境界等, 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所以我鼓励内高预科班的同学多背诵。这不仅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他们的心田上撒播下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 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 仿写。对作文还是门外汉的内高预科班的同学需要范文的指导, 需要“模仿”这根拐杖。而阅读的课文及美文就是很好的范文。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给予学生写作方法的启示, 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如在阅读中学习结构谋篇、积累语汇, 学习各种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技巧。在模仿与借鉴中,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几篇文章还在校刊上发表, 这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四、做阅读的先行者, 以阅读带动阅读

要让学生读书, 教师自己得是一个爱阅读的人;要让学生成长, 教师就要加强自身文化涵养。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 第一是读书, 第二是多读书, 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3]语文老师更有必要读书。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阅读, 才能充盈内在的素养, 才能具备滋养生命的文化自觉。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熟悉, 更是体现在深厚的文化涵养。这种修养使教师在课堂上能高屋建瓴, 出入自然, 妙语连珠, 在课外充满让学生心向慕之的人格魅力。读书可以滤去喧嚣与浮躁, 是一个语文老师修炼内功的首要。读中外经典的名著, 让教师夯实内在文化的基础, 在带动学生阅读时有切实的阅读体验, 较好地与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交流;读读时文杂志、新闻报纸, 让教师在工作中拥有一份平和从容的心态, 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更好地与新时代的学生沟通。

总之,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多学习, 多阅读, 以自身的阅读自觉去积极主动地带动学生的阅读, 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引领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阅读是飞翔的翅膀, 借助这双强劲有力的翅膀, 内高班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翱翔。阅读丰富了认识, 打开了视界, 建构美好的精神家园。当阅读成为自觉的习惯, 语文教学就打开了一扇大门, 语文的美好世界才算真正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范慧兰.贫瘠的土地期盼理想的耕耘——内高预科语文教学反思[EB/OL].http://www.jdfz.sh.cn:8086/xjb/save.asp?id=168&labey=52005-2-6.

[2]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交通运输局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学生会组织部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