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精选14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1
一、我国当前大的社会背景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人民内部也会有矛盾, 而且矛盾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对抗性也在增强, 比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医患纠纷、“三农”问题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升幅较大。
另外, 我们与“东突”、“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以及境内外反华势力的斗争, 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09年, 西藏及其他藏区总体稳定, 但境内外“藏独”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不断加剧, 对一些寺院及僧俗群众的影响仍比较突出, 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图谋和现实威胁还继续存在, 各种捣乱滋扰活动时有发生。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一定威胁。同时, 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直在妄图进一步挑起我民族矛盾。
二、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刑事犯罪高发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但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首先, 2009年, 大量潜在的金融犯罪活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集中显现, 金融犯罪案件急剧增多, 拉动了经济犯罪案件的大幅上升。公安机关所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历年来首次突破10万起, 同比上升23.3%, 升幅创近年来新高。一是假币犯罪形势严峻。二是涉众型经济犯罪突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金融犯罪激增。三是金融诈骗渗入普通群众日常生活。其中以信用卡诈骗最为突出, 特别是通过在银行柜员机安装摄像头窃取密码并复制银行卡的方式, 作案隐蔽, 打击处理难, 给群众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其次, “两抢一盗”和诈骗等侵财犯罪高发, 诈骗犯罪首次超过抢劫案件成为数量第二多的侵财犯罪案件。2009年, 全国公安机关所立“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案件同比上升15.1%, 占刑事案件总体增量的91.2%, 直接拉动了刑事犯罪案件的整体走高。
最后, 治安案件升幅明显。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治安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展, 公安机关查处的治安案件持续走高。2009年, 从各地情况看, 因邻里关系、劳资关系、医患关系、情感婚恋、债权债务、劳动合同等矛盾问题引发的民间纠纷急剧增多。在公安机关查处的治安案件中, 主要由民间纠纷引发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案件升势明显。
三、突出的治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是“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多, 社会危害进一步加剧。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为“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潜在的“人力资源”, 且手段更加隐蔽。特别是全球毒品持续泛滥, 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大, 国内滋生、诱发毒品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仍然不少, 禁毒形势不容乐观。
2) 是黑恶势力犯罪仍处于活跃期, 分布范围广, 涉足领域多, 滋生发展快。许多黑恶势力集多种犯罪于一身, 涉及杀人、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聚众斗殴、强迫交易、非法拘禁等多种犯罪, 与“黄赌毒枪”合流的趋势也很明显, 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同时, 黑恶势力不断转型, 逃避和对抗打击的能力越来越强。
3) 是流动人口犯罪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流动人口犯罪占被判处罪犯的四成多。突出特点是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犯罪比例大, 侵财案件突出, 犯罪活动“流窜性”趋势明显。从发展趋势看, 流动人口作案逐渐出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的倾向, 特别是出于对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失望, 沉淀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二代”, 在遭遇挫折后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对这部分人群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管理, 及时疏导, 防患于未然。无业人员违法犯罪也趋于突出, 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1)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不断夯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健全完善协作联动机制, 形成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 进一步充实基层特别是维稳任务繁重地区的政法综治力量, 切实加强乡镇 (街道)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力量建设, 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 共同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2) 广泛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积极构建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立足源头预防, 努力抓早、抓小、抓苗头,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 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 形成矛盾纠纷调处的工作合力。
3)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更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 通过加强服务来提高管理效能。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推行流动人口“一站式”、“一证式”服务, 实行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率, 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4) 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罪以及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走私、传销等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和禁赌、禁娼等专项行动, 大力开展禁毒人民战争。
5) 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努力推进科技防范建设。推动各地把科技防范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公共复杂场所、商业金融集中区、广场、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要害部位、案件多发区域及省市县级治安卡口、城市出入口、重点交通道路口等, 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建立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五、结语
社会治安工作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 关系着市内广大企业和员工、居民的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公安局以及各部门、企业、社区、学校等都要高度重视, 切实提高市内治安水平。同时, 加强治安工作力度, 加大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的最新科技, 在社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等, 以此加强技防力量, 提高技防水平, 确保在全市内技防水平处于领先水平。此外, 相关部门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引导, 做好群防群治治安工作,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公安进社区、进学校工作, 以更好地保护广大市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各物业公司要加强保安队伍体系建设, 对其进行培训, 以提高保安自身素质, 将市内的社会治安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胡石友.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J].法学杂志, 1981.
浅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篇2
【关键词】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 安全感 信任感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对社会治安稳定影响很大。针对当前一些矛盾纠纷及社会问题呈现新特点的形势,研究如何在新时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解
所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条战线通力合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治理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
二、综合治理的内容
1.从组织领导来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综合治理的领导,认真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要在各级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开展工作。研究贯徹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部署,监督实施;组织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后进,办理常委和政府交办的有关事务等。
2.从治理的方法、手段、环节和措施来说,公安司法部门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加强专业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防止境外黑社会势力的侵入,严格各项治安管理,积极提出司法建议,扩大办案效果,加强劳改劳教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消除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违法犯罪的消极现象。同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措施,抓好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3.从综合治理的工作路线来说,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正如1991年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要坚持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治保调解组织,发动和组织亿万群众关心和参加治安工作。
4.从综合治理的目的来说,就是要通过治理,达到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得到明显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争取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强化4个环节
1.打击。所谓打击,是指国家的执法机关依法对一切违法犯罪分子给予应有的惩罚,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减少犯罪活动,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违法犯罪分子就陷于孤立的境地,就会成为过街老鼠。
2.防范。防范是指治安防范;是指对危害和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因素的防范活动;是指国家、集体、单位、群众财体和人民群众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危害和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和行为进行主动防范的活动。通过这种防范活动,达到减少犯罪,消除丑恶现象,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
3.管理。加强管理的重点是社会治安管理。即:
(1)加强户口管理。户口管理是户口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的户口管理规定对住户和人口进行的管理活动。加强户口管理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服务于国家建设。
(2)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主要是指:加强对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加强公共娱乐、体育、游览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商场、集贸市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集会、游行示威场所的管理。
(3)加强特业管理。特业管理主要指的是旅馆业、刻字印刷业等的管理。加强对特业的管理,有利于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有利于特业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当经营,有利于推进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落实。
(4)加强对危险物品管理。对易燃、易爆、易毒害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是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这些物品往往是犯罪分子作案的凶器、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危险物品本身也有危害社会的能量。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3
一.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检查。有总结评比。
二.认真参加市、区召开的政法工作会议及地区、教委召开的综合治理、治安保卫、民调工作会议,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三.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职能部门综合治理和治安保卫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全校形势,检查各部门综合治理工作情况。
四.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综合治理,层层签订承包责任书,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年底兑现奖惩,遇有突了性事件,视情况及后果及时给予奖励或惩罚。
五.经常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工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六.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开展系列创安活动,做好外来用工的管理。
七.做好民调工作,落实民调工作责任制,及时调解民事纠纷,防止民事矛盾激化。
八.认真执行《贵州省消防条例》,宣传消防知识,落实消防措施,义务消防队开展活动,做好消防工作。
九.党政工团共同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后进生的法制教育和挽救工作。工会要做好师德教育和争做“文明市民”工作。共青团做好团员青年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争当“文明学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职责 篇4
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负责拟定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组织学校的“治安、消防、安全防范责任制”的二级签约,落实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
三、协调、督促、监察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四、经常对本校的安全保卫、生产安全、防台防汛及校园环境建设等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五、配合地方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六、对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向校综治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
七、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推动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筹备治安综合治理会议,做好会议记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5
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运用法制手段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按在一些地区仍出现反复的违法犯罪问题。通常来说,社会治安和违法犯罪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各阶层存在的消极因素,为更好地改善社会治安状况,各级党委和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加紧谢天工作,统一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内容,动员全社会民众,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级政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实践和方法探索中逐渐认识到法制手段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法律武器的运用,首先结合社会形势,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准则,充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内容,涵盖防范、打击、教育、管理、改造等各个方面。同时,注重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政策理念相结合,通过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应用手段,提升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挥好法制手段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2]。
二、法律援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角色
法律援助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政府通过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或组织,指派法律救助人员为面临经济困难或者其他特殊案件的人群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因此,法律援助也是法律保障制度的内容。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法律服务的公益事业,是我国在实践依法治国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的人群处于社会不利的地位,许多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法律制度中法律援助的作用,从弱势群体的根本需求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机制,并完善落实法律援助的任务,为那些缺乏经济能力或有效手段的人群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他们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害。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熟,有效的法律援助手段能够良好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各个阶层的合法权益,营造社会整体的公平环境。
在发挥法律援助的作用时,应当意识到,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包含着各级司法机关的执法内容和方式上,还应当重视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通过法律援助的服务,引导公民利用法律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方式,并通过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环境的建立。
三、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法律援助的工作内容
在实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法律援助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一)劳资劳务纠纷
劳资劳务纠纷是常见的劳动纠纷问题,通常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者企业主故意拖欠工资,导致工人拿不到薪酬或者被任意辞退等引发的问题。再加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带来的下岗员工增多的现象,极有可能发生集会、游行的事件,进而导致各种治安问题[3]。
(二)征地拆迁和房产纠纷
征地拆迁和房产纠纷产生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拆迁但尚未及时到位、回迁日期无法保证、迁入地点环境不良等引发拆迁户与拆迁公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群众与当地政府之间产生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环境。
(三)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的不足也容易产生社会治安问题,例如,一些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迟发,下岗工人的补贴发放工作也没有落实,医疗、教育等社会补助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
(四)杜绝机关官僚作风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政府忽略权益受到侵害的群众诉求,甚至“官官相护”,或者各个部门之间推卸责任,面对群众的根本需求敷衍解决。
四、法律援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在1996年建立了法律援助机制,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司法环境建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实际的法律援助服务中,通过各种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着社会民生水平和质量,并体现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有效维护着社会的安定有序[4]。
(一)法律援助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社会治安突发事件
完善的法律援助机制能在极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促进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各个阶层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复杂多样,单纯依靠说服和教育是难以有效解决问题的,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采取恰当的法律手段,根据民众的切实诉求,开展法律援助的服务工作。在实际的法律援助中,在突发事件产生之前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当疏导群众的心理情绪,切实解决群众迫切的各项需求,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作用,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前将其遏制在萌芽时期。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在解决矛盾纠纷的同时,也能获得群众更多的信任感,有效拓宽政府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路和途径,加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二)法律援助建立起群众与执法部门沟通的桥梁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努力,社会的公平正义环境也需要各个利益群体妥善处理自身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准则严格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方式,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法律条例和法律援助服务都具有一定的政府意志,群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由于心情迫切难以理解政府执法部门的执法方式,并因此引发各种误解,甚至酿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律援助手段的实施能够从群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群众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法律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结合教育、咨询、协商、调解等措施,加快解决群众矛盾和问题,连接起群众和执法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法律援助能够提升民众的法制素养
法律援助在解决群众切身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发挥一定的普法作用。对于一些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和意图或正在进行不正当获利行为的人来说,法律援助的有效实行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使其领悟到自身行为的严重法律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威胁社会综合治安的不利因素。与此同时,只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法律援助措施的实施,还可以通过法律科普的形式让一些不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民众得以学习和理解法律的精神,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中,对于社会底层民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不但意味着可以通过维护其法律权力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还能够在更高层面上培养社会底层民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使其在法律援助的帮助下,深刻领悟法律规定的行为标准,从而产生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识,这不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中广大群众的法律素养,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本和负担,有效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在进行群众各种矛盾解决的过程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定水平的法律知识及其应用手段,进而培养和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促使群众主动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改变民众的传统理念
受到历史因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群众倾向于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现实中,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群众为了维护“面子”而不会及时向有关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情况并请求帮助。许多受害人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或者并不愿意将所受到的侵害向执法部门反映,往往会导致案件的进一步恶化,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开展产生极大程度的不利影响。法律援助的有效推行,能够借助在广大民众中推广和宣传的机会,提升社会民众对于法律援助等法律武器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法律常识的学习和运用,改变广大社会民众的传统理念,客观地面对“打官司”,积极主动地向公安机关及时反映案件进展。通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还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民众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从而有助于我国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语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努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加强群众与执法部门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在极大提升广大民众的法律素养,改变民众传统观念。通过合理运用法制手段,发挥法律援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有效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维护社会治安,并提升民众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明生.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02:11-12.
[2]贺海仁.法律援助: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J].环球法律评论,2005,06:665-671.
[3]曾明生.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02:11-12.
浅析城市发展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篇6
关键词:城市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26-0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囊括多方面内容:打击、防范、教育、建设、改造等,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应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也就是说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下,社会治安的新现象、新矛盾不断滋生,因而新形势下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依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使其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应的城市化速度加快,也就是说部分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不同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人流量增加,相应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增多,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很多消极影响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尽管新形势下民众整体收入提升,相对应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排除其它因素不谈,当因社会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产生社会矛盾时候,部分民众会心理失衡,倘若未有效处理为造成重大影响,例如:爆发一些穷凶极恶、危害社会稳定的个案。例如:近年来,因为虚荣心膨胀而抢劫银行的事件屡见不鲜,因为没钱给亲人治病而进行抢劫,其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再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推进,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未建立健全,大量的”真空地带”给予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无形之中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度。在另一方面,不法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严重扰乱正常的政治社会、经济秩序。虽然国家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类治安问题进行整顿,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甚微。相反,医暴、车霸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降低了民众安全感。就我国目前形势来说,我国人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两者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我国已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因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迫切性,也正因为这样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为新形势下拓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条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党和国家维持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预防和降低犯罪的机率。当然这要基于一个大背景下,便是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将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基础之上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在特定条件下运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进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治安是一个重大且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而新形势下需要相关政府,依据城市实际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理论依据。再有,相关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应当用于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再有各级党委也应当悉心听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在解决其困难的同时,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便是打击违法犯罪,出现此种情况时必须坚定不移的依法从严处理,采用多种方式整顿城市治安混乱地区,解决当地区突出的治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把“严打”工作贯彻到整个执法环节,集中力量整顿社会存在的黑恶势力,将重点放置打击有组织犯罪甚至于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而各相关智能部门也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一股绳,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而为民众营造一个和谐环境。预防犯罪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因而新形势下需要政府采用相关措施将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将工作重心向预防上转移,倘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落到实处而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定要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将影响最小化处理。最后,进一步加强群防止工作,依据城市发展现状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群控体系,在增加透明度的同时,为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新形势下,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分大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任务,使得民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一个浅显的认知,当发生此类事件后,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发动了全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管城中,为营造一个全新的齐抓共管局面创造条件,确保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宁,陈燕丽.新时期国有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探索[J]. 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2(09).
[2]范新甫.谈谈综合治理在企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J].大家. 2012(12).
作者简介:刘毅,(1977.07-)。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南京。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7
领
导责任书
2009年英都镇党政领导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2009年将面临经济发展挑战加大、社会风险因素增多、各种矛盾碰头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南安市第十一届党代会三次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坚持“四求先行”、“四个重在”,着力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严防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严防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严防发生暴力恐怖事件,严防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治安安全事故,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英都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持续推进“平安英都”建设。继续把平安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抓平安建设,巩固平安建设的创建成果,全面推进以“平安单位”为重点的平安建设,提升创建水平。强化有关部门深化行业系统平安建设的牵头责任和措施要求,持续推进平安单位、企业、校园、医院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党委政府重视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和社会治安满意率,使人民群众对上述“三率”分别达到85%、75%和92%以上。
二、持续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深入研究世界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实体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组织开展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依法稳妥处理在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化解涉法涉诉、重信重访等突出信访问题,切实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加强信访工作,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信访总量不出现大的反弹。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强化情报信息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窃密渗透破坏活动。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季度分析会制度,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排查整治农村基层面管控措施,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和社会动员机制,确保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大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矿山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三、持续保持社会大局平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配合公安机关适时开展打击毒品犯罪、扫黑除恶和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专项行动。定期排查治安突击问题,组织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场所、部位的重点整治。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技防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建设规划,健全城镇视频监控网络。落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防控措施,切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工作。各单位要加强综治队伍建设,完善警务防范工作。支持和推动综治委各专门领导小组的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综治委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重视综治宣传教育。倡导见义勇为。增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效,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矫正,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探索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体制。
四、持续强化综治领导责任。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部门和单位责任制。做好经费保障,完善综治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制度,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大综治“一票否决权”制行使和评先表彰奖励的力度,对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致使本单位发生危害群众安全的重大治安问题、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经济案件,严格执行责任倒查。
半年和年终,各单位应将履行本责任书情况向镇党委、政府和镇综治委作书面报告。年底,镇党委、政府将委托镇综治委对落实情况进行考评。责任书的要求不因责任人的更换而改变,责任人如有更换,接任者继续履行。
英都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8
答:《实施细则》是结合巴中实际,对中央《规定》和省上《实施办法》主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实施细则》对综治领导责任制的责任内容、表彰奖励、责任督导和追究等主要方面,特别是对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追责方式进行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实施细则》同中央《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是今后推动全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涵盖范围宽。《实施办法》管理和约束的范围涵盖了综治工作、公共安全和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各个环节、各种问题表征都作了全面、准确、明晰的类分与界定。二是适用范围广。《实施细则》适用于全市所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是约束主体明。主要是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综治工作职责。四是规定内容细。对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对需要进行责任督导和追责的主要情形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界定和细化,特别是对各级党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综治工作的次数和综治委召开委员会的次数都作了明确规定,非常细致、非常具体。五是要求刚性大。特别是对责任督导和追究的七种方式,怎么追责、怎么处理,什么情况启动、什么情况从轻、什么情况从重、什么情况下解除,都规定得非常细、非常严、非常实,非常具有刚性的约束力。
问:《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对全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实施细则》是首部明确综治领导责任制的党内法规性、纲领性文件,是推动、促进我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准则、载体和抓手,既是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撬动综治工作的“杠杆”,也是推动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钢鞭”,更是倒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抓实综治工作的“利剑”。《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强化和压实各级领导的综治工作责任,织密压紧各级综治责任链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综治工作责任体系,更好地推动综治工作,推进平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相关部门(单位)主抓、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的综治工作整体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整体合力;有利于进一步用好用活综治载体手段,夯实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强化综治工作动力保障,增强综治工作活力后劲,推动提升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鲜明综治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带动形成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深入推动,各方面积极支持、合力推进的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良好氛围。
问:如何保证《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9
一、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仅有动员职能,却不具强制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中有预防和减少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刑事犯罪以及違法犯罪人员重新犯罪的职能,却没有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实行检查、考评、奖惩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强制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不利于其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并加强检查、考评和奖惩,更能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真正把“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通过强有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减少公务人员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率上升的趋势,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措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足于社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和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目前已形成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五级管理网络体系。我市的“三级联创”目标管理效能体系中每一级管理体系均实行百分制,其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考核分虽为3分,但却涵盖了多项具体措施:
一是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及宣传教育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预防职务犯罪组织机构及相关工作制度和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及警示教育,并设定相应分值。对未成立领导小组的,未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的,未设立预防职务犯罪专职联络员的,不配合检察机关开展案件查处和预防工作的,年内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及警示教育未达规定次数的,未制作和发放预防宣传教育作品的,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力引发职务犯罪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二是项目预防及查询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重大建设项目预防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并设定相应分值,要求重大建设项目预防方案措施齐备,查询程序规范,手续齐全。对重大建设项目未制定预防方案和具体措施的,重大建设项目、物资设备采购等招投标前未到当地检察机关申请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三是干部犯罪及落实建议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及检察建议落实,并设定相应分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发生职务犯罪,检察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对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职务犯罪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检察建议不落实和回复的,对检察建议不认真落实导致职务犯罪重发、继发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四是检查、考评、奖惩措施。即明确在年终由市委综治办会同市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对全市综治体系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提出奖惩意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纳入综治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行使检查、考评、奖惩等项综治预防权能,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在“争创”中发挥好带头作用;督促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本部门、本行业职务犯罪预防的实施方案和意见,建立健全了预防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预防活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多发易发问题方面,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一些腐败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二是通过履行综治体系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职能,督促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了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机制,自觉采取预防咨询、预防讲座、警示教育等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开展多形式、多角度的预防教育,提高了全社会预防职务犯罪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通过履行综治体系中的重点建设项目预防职能,督促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有效推行工程建设“三同步”和“五双制”。“三同步”即廉政监督和质量监督同步、廉政合同和工程合同同步、廉政建设和工程建设同步。“五双制”即签订工程和廉政建设“双合同”,从严规范业主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行为;参加工程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实行一岗双责的“双责任制”,既对工程建设负责,又要对廉政负责;对工程项目实行社会和内部“双重监督制”,除纪检监察派驻监督外,业主单位还聘请监督员,接受社会监督;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双委派制”,除业主单位委派会计外,上级纪检部门要长期委派或定期委派财务会计,对建设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对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管实行“双系统监控制”,对建设单位、合作银行和用人三方的权、责进行监控约束,监控资金的“收、支、转”三个环节,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10
5月12日上午, 宽甸地税局走上街头, 向过往群众宣传有关税收知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识, 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对这次宣传的主要做法:一是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为搞好本次宣传活动, 局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传达了县有关会议精神, 认真学习了上级的有关规定和有关文件, 提高了认识, 制定了开展宣传月的有关计划, 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 由局办公室牵头, 业务科室予以配合, 全力开展好本次宣传活动。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宣传中税务干部们走上街头, 设立咨询台, 向群众宣传有关税收法规和相关知识。向群众解答相关知识, 接受群众的咨询, 为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税收问题。三是制作宣传单、悬挂横幅, 向人民群众宣传税收知识和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为保证集中宣传收到实效, 除了向群众发放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印制的有关宣传单外, 还结合税收法规, 向人民群众介绍相关知识, 受到群众欢迎;制作了大幅标语, 悬挂在中心路及宣传台上, 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税收工作营造了一定的宣传氛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11
一一一厉镇何家小学
为加强学校治安保卫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健全完善学校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全力推进“平安校园”,特成立我校治安保卫工作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治安保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金彦俊(校长)
副组长:肖运权、肖 勇(副校长)成员:何宗涛(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重大事项的研究、处理及决策,负责定期对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管理的检查与考核,督促各处室、年级及科组落实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有权对因工作失职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2、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加强安全保卫组织建设,稳定队伍,维护学校安全;完善安全保卫措施,安装配备必要的技术防范装置;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和措施;组织搞好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治安隐患。
3、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工作的各项制度,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对现金、物品、设备、财产进行管理,进行经常性的安全保卫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下属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制、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防触电、防汛、防险教育,提高法制观念,增强安全保卫和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违法事件和恶性事件发生;对重点部门负责人进行有行业特点的针对性教育,重点部门,重点防范;对全校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安全保卫自身救护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宣法、守法。
4、负责学校安全保卫日常工作:
1)、制定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计划,写好汇报材料和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2)、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安全处、派出所和街道的联系。3)、负责对门卫、节假日值班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4)、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保卫知识、自我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宣传材料。
5)、负责对学校重点部位的经常性检查,及时向主管领导提出改进意见。
学校社会治安工作职责 篇12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治安保卫工作计划,动员各方面力量,完成上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部署的任务。
二、加强保卫队伍的思想工作,组织业务学习,改善治安保卫工作条件,定期听取保卫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力量协助公安机关查处重大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并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措施。
四、组织实施职责的贯彻实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13
如何动员民力,形成社会治安治理的新局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公安基层组织长期面临的基本课题。本文基于对广东省M市M区实地调研,探索公安基层组织形成“以专业力量为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社会治安治理新格局的关键环节——民力动员机制构成的内在逻辑。
一、转型视角与治理思路
改革开放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我国社会转型选择的是渐进式的路径,即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社会体制、政治体制跟进。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明确而路径并不十分清晰的模式,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即是“摸着石头过河”。河要过,问题在于如何过。渐进式路径选择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渐进式路径选择的转型模式,给我国社会转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社会治安治理是在独特的境遇和问题中进行的。如何治理社会治安,实现社会转型的稳定展开,是转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长期性的进程,并且在多重界面上展开,社会转型非常复杂。30多年来,我国经济已从计划经济体制成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转型大大落后于经济转型,经济与社会之间的明显落差已经形成。由经济转型而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变迁,打乱了人们原有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引起人们认识上的错位、心理上的失衡和道德上的失范。社会对人的约束效力减弱甚至丧失,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社会失范现象普遍。去年,国家维稳经费与军费开支构成倒挂,在世界范围内这是独一无二的。不难看出,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压力是空前的。
社会稳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面临挑战也是自然的。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1]这一观点作为涂尔干观点的现代版本,了无新意,但确实把现代社会转型的内在本质信息清晰地传达出来。这与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率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着正相关,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社会转型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负相关已经成为规律性的现象,中西皆然。作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其内在逻辑在于,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置的结构体系。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四大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需要其他子系统与之协调,否则就会出现社会系统的运转障碍。在此意义上,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系统,如何使其构成子系统之间达到协调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问题。在我国这一问题的要害在于如何使社会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速度。
如何解决社会变迁时期的社会稳定问题?亨廷顿提供了一个答案:制度化进程必须跟上社会变迁的进程。这个答案指出了在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进化对社会稳定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制度进化反映了政治变革的重要性。政治始终是现代社会据以展开的一个主轴。制度进化通过供给新的社会规制,使迅速变化了的经济变迁和社会变迁有相应的政治变迁与之相协调、相配置,从而使得变化了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在适宜的秩序中展开。我们可以将这一认识概括为“亨廷顿定律”。
对于这一定律,梯利曾经专门批判亨廷顿。他指出,在欧洲近代史上,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梯利强调组织力量和政治机会在社会运动和革命发起和发展中的作用[1]。但是,无论怎样批判,组织力量和政治机会均是社会自主性增强和政治体系变革,社会变迁是引起社会稳定问题的一个条件,而政治变革则是解决稳定问题的一个基本路径,这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如此,可以借鉴这一思路来处理中国当前稳定所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社会建设时代,其根本指向在于,使社会与经济之间的落差得到填平,从而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成为可能。在社会建设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所面临的基本课题。社会管理创新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全能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解体后,在社会分化不断加速、日益显著的潮流中,在社会已经相对独立的条件下,政府应该以何种方式与社会之间开展有效合作,从而确定国家与社会的合理关系,以解决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转问题。
决策层已经在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管理格局上提出了一揽子构想。在社会整体层面上,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它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主导的思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这包含着对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它把我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制度化轨迹和方向作出了整体的把握。这与亨廷顿提供的思路有一致之处。但是,在具体社会管理领域,例如社会治安治理领域,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技术路线。
在社会管理众多领域中,作为供给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其基础构成部分,其体制创新不仅对我国社会建设极其重要,而且对社会转型成功与否都极其重要。在这个领域,决定性的因素同样是解决政府与社会的有效合作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可以归结为民力动员问题,即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民力的有效动员。这仍然需要探索。
二、基于民力的现代治理体系中的民力动员机制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广东省M市M区社会治安治理创新进行了实地考察。M市M区的经验非常值得总结。他们的经验实际上是通过民力动员,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依据这一新型关系,建立起与现代社会变迁相适合的治安治理的格局,不仅把中央决策层的构想具体化了,而且形成了模式化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
nlc202309031912
大致说来,其民力动员机制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促成“治安促进会”的成立。
2009年11月,在M区委区政府和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M分局与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热心社会治安的企业界人士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就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在M分局倡议下,这些人士组织成立了M区治安促进会,通过这一组织平台,他们积极投身治安治理事业。他们募集资金,用于奖励举报、抓捕犯罪分子的有功市民。
治安促进会的成立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增进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社会共识,极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使群众从社会治安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社会治安的“参与人”;第二,聚集了社会资源,使民力动员的激励机制可操作、能落实;第三,公安机关与治安促进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社会协同成为可能。
M区治安促进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已先后17次举行见义勇为表彰仪式,对57名见义勇为市民进行了表彰,群众直接抓获扭送公安机关的犯罪嫌疑人多达79名,先后出现了父子俩、姐弟仨甚至300位村民合力抓贼等多起见义勇为事迹,也出现了九天八人见义勇为的“壮观”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群众热情投身到社会治安建设中来。此外,借鉴市区经验,郊区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治安促进会,对维护郊区社会治安工作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构建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配置、110报警系统与生活空间报警点相互结合的新警务机制。
具体做法是,通过整合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保力量,布局报警服务点,搭建防控网络,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全城响应、快速反应”警务机制。前者以公安机关专业治理力量为主导,社会力量与之相配合;后者将警情输入通道接入社会生活空间,扩展警情输入通道,使已有的110报警系统与空间报警系统相结合,消除报警盲点,提高处警速度。
2009年9月,分局将市政府替分局招募的300多名治安联防队员进行重新整编,在全市率先组建成立便衣警察大队和巡逻防控大队,为两支队伍配备对讲机及GPS定位系统,加强对治安重点部位的巡逻伏击和对路面无牌无证车辆、可疑人员的盘查力度。同时,设立起七个城市出入口关卡,建设起两个安保专用对讲机发射台,将辖区内的120多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力量串联起来,整合为106个安保点,为各个安保点统一标识,分发对讲机282台,通过统一对讲频道使相邻的安保点成为互助组,与巡防、便衣两大队联勤联动。出现警情时,分局指挥中心根据GPS定位系统直接调度街面警力与社会保安力量进行搜索及围追堵截,打破了“路面—110—派出所—路面”的传统调警模式,从而实现了“110—路面”的扁平化指挥调警,将出警速度提高到极致。此外,安保点除了可由公安机关统一调度其安保力量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群众就近报警:当群众受到侵害时,或者群众目击侵害过程时,均可第一时间到距离现场最近的安保点报警、“调警”,真正体现了“警情就是命令”。群众可直接“调警”,这在公安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大大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群众更能体会、理解进而支持公安工作。
据统计,新警务机制运行至今,共盘查可疑人员2.4348万人(次),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956人,其中刑事拘留433人,行政处罚 235人,行政拘留66人,强戒201人,网上逃犯21人,查扣被盗摩托车1457 辆,被抢摩托车85辆,被盗汽车9辆,套牌汽车65辆,无牌无证摩托车1.5549 万辆,套牌摩托车1026辆,磨码摩托车352 辆,协助交警查处交通违法机动车1.0716万辆,缴获自制枪支7支,气枪3支,子弹3发,管制刀具25把,毒品和制毒原料一批。而“全城响应、快速反应”系统启动一年多来,共破获或协助破获盗抢等刑事案件136宗,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21人,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1个,成员46人,追回被盗抢摩托车43辆,使市区刑事警情最高下降达五成,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分局实现了500名警察调动5000名安保力量的效果,使维护社会治安的力度成10倍放大,实现警力“零增长改善”。
三是发展信息员队伍,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两相结合,扩展公安信息触角。
分局将市区所有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吸纳进情报信息员群体,并通过逐步建立起停车场、娱乐场所、网吧等场所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平台,协调医疗机构采用医患数据信息等一系列的措施,广泛收集情报信息,构建起“全民信息员”制度。又采购了I2和移动查询终端等工具进行实时信息比对,进一步加强对情报信息的研判。2011年3月,分局自主研发的“全民微博、QQ、手机短信举报违法犯罪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使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腾讯QQ或微博等形式举报违法犯罪信息。
据统计,该举报系统开通以来,分局先后收到来自群众举报的各类违法犯罪线索533条,共破获各类案件188宗, 抓获犯罪嫌疑人73名,其中在逃犯6名,打掉持刀枪抢劫、盗窃摩托车系列犯罪团伙6个,追回被盗、抢摩托车35辆,缴获匕首、开山刀、液压钳等作案工具一大批。不但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警民关系建设,在社会上进一步树立M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三、现代治安治理的发展趋势:嵌入式治理
通过民力动员,M区公安分局构建了与动员起来的民力紧密结合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分析这一治理体系,不仅发现,从结构上看,它是一个专业治理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关系结构;从功能上看,这一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打击与防范。在其体系功能构成上,社会组织发挥了共识功能、认知引导功能、资源聚集功能、精英示范功能;保安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发挥配合功能、情报供给功能。从体系构成的技术层面看,它通过便捷的报警点空间布局的技术安排,使之与传统的110报警系统相并列,优化了传统的报警机制,不仅提升了警务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警务运作扎根于现代社会生活;从体系构成的境遇看,它不仅编织了一个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打防体系,而且通过契合于人们生活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使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机制得到有效运转,从而将这一体系嵌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生态空间中,实现了专业力量与社会生活的对接。通过这一体系,M分局在维护M区政局稳定和社会治安安定方面取得较为明显成绩。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在刑事犯罪总体上升的社会条件下,统计数据表明,M区刑事犯罪得到有效控制,这说明,M区公安分局所搭建的治理体系在控制刑事警情方面非常成功。其成功之处何在?从其治理体系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扎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治安治理模式。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式概括为“嵌入式”治理模式。“嵌入式”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它要契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性;第二,它是与民力动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年来,科技强警、警务信息化、现代警务机制的构建是公安部门警务专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它们确实对公安部门提升能力、发挥职能作用、维护政局稳定、治理社会治安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变迁在深层推动的结果。问题在于,现代警务的专业化和现代化走一种什么样的路子呢?M区所提供的“嵌入式”治理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警务专业化和现代化必须与警务社会化相结合。当M区公安分局把专业化警务、现代化警务和社会化警务有机结合起来,编织出一张社会治安打击防控网络时,它也找到了一条现代警务在国家与社会合作中伸展的道路。
诚然,M区公安分局所提供的“嵌入式”治理模式是有不足的:第一,其功能主要是打击和防范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这未免单一;第二,治理体系网络覆盖面主要是城区,对农村尚未实现有效覆盖;第三,它向社会的扎根趋势是显著的,但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仍然不够。这种协作无疑可以帮助公安部门更好地深入社会之中,例如和民政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掌握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动态,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纠纷动态,和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劳资纠纷的状况;第四,媒体的作用尚未发挥。现代媒体在反映民意、引导社会认知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治安治理中发挥其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作用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治安治理进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不断引起我们的深思。而现代治安治理功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在国家与社会合作的方向上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 篇14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
(试行)
(1991年12月25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1992年1月13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综治委[1992]1号文件印发)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特作如下规定: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二、各级党委、政府负责维护好管辖地区的社会治安。
三、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既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本系统所属各单位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又要积极支持配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督促所属单位按照驻在地区的统一要求,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实行以垂直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的部门,其系统所属单位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部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为主;其系统所属单位对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布置的任务,也必须认真完成。铁路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地方领导为主,铁路部门积极配合。
军队(含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营区和军事禁区以内的治安工作由军队负责;军队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的企业和对社会开放的单位,其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原则上由地方领导为主,军队积极配合。遇有特殊情况,地方和军队协商处理。
四、各部门下属的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又要服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所在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具体措施由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组织落实:
(一)在城市原则上由街道负责;
(二)在农村原则上由乡镇负责;
(三)跨越两个以上街道或乡镇的厂矿企业、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由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也可以指定其中一个街道或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
(四)大型厂矿企业、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也可以由市、地、县或市属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
六、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对辖区内的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协调指导权、监督检查权、表彰批评权和对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以及治安责任人的党纪、政纪处分建议权。
县以下(不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对辖区内驻在的各部门、各单位有评先晋级一票否决的建议权;县以上(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有评先晋级一票否决的决定权,其办公室有建议权。
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可根据需要,制定执行本规定的实施细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发布部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1992年1月13日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职责】推荐阅读:
镇直单位领导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07-06
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1-1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05-25
临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07-2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简报07-3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报告10-1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10-24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0-2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