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2024-10-04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共7篇)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篇1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称“刺破公司的面纱”(piercing the corpration’s veil)或“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①公司人格独立原则过于注重了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却对公司的债权人有失公平;它可能为股东特别是控制公司的股东谋取法外利益创造了机会,从而成为侵权责任的工具和手段。

而在对于这种滥用公司行为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时,控制公司者往往以公司为法人,应由公司独立承担责任,股东责任有限、不应承担公司责任为挡箭牌,从而逃避法律的惩罚。此时,如果拘泥于该公司人格的独立性,势必使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反而违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规制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探究当事人行为的实质,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设立新的制度以对公司人格独立原则作出补充及修正,这就是公司人格否认原则。这一原则由美国法院首创,后被英、法、德等国效仿,并作了适合国情的改造,遂有德国的“责任贯彻”理论,日本的“透视”理论的产生。时至今日,该原则已为两大法系所共同认可,并运用于司法实践中,有效地维持和推动了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也不是对法人制度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公司法人人格本质的内涵的严格格守。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效力范围限于特定法律关系中。通常公司的独立人格在某方面被否认,并不影响到承认公司在其他方面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因此,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效力是对人的,是基于特定的原因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公司,实际上已是被人控制,失去自主性的,只具有公司形式的公司。由于其独立人格名存实亡又被利用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应当予以否认。正如美国法官桑伯恩说:公司在无充分反对理由的情形下,被认为法人而具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如果公司的独立人格被用于破坏公共利益,使不法行为正当化,或袒护欺诈或犯罪,法律应将公司视为多数人之组合而已。这是基于衡平。正义的考虑。如果在此时继续承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则立法者创设法人的良好本意被亵读了,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意义在于防止利用公司作为进行不法活动的工具和手段,以保障他人的合法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这表明了法律既应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独立的价值,将维护公司的独立人格作为一般原则,鼓励投资者大胆地对公司投人一定的资金;又不能允许利用公司从事不法活动,将公司人格否认作为公司人格独立原则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使二者相得益彰。使法律从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实质上的公平合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制度的完善和补充。

对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l.公司设立合法有效,并且已取得独立法人人格。

2.股东滥用对公司的控制权。

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常表现为:

第一、公司空壳化。即股东的控制行为,造成公司徒有其表而无法实行本来之宗旨。导致公司空壳化的行为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对公司有控制权股东的具体行为,使公司实际上表现为投资者的一个部门,足以造成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无法判断自己的交易伙伴是公司还是投资者本人。其二,股东采取特定公司结构的惟一目的是规避法律规定,而无其他特别利益。

第二、公司资产不足。这里的“资产不足”不是指公司注册资产低于法定限额,而是指公司的资产总额与其所经营的事业的性质及隐含的风险相比而明显不足。公司资产是否充分不仅取决于公司资产的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公司所营事业的性质,因此,确定公司资产的绝对数量是否充分是基于交易安全的需要,而非法律上的标准。可以说公司最低资本额和注册资本在这个问题上作用不大。一般来说,公司只有使负债与股本保持合理的比例,才能保证自己的信用和经济往来的安全,不致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如果公司资产不足即负债与股本的比例失衡,就存在股东通过公司将商业风险转移给无辜大众的嫌疑。

第三,股东强迫公司实施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虽然股东也有损失,但从其他方面获得的利益往往超过其作为股东所受到的损失。

3.股东控制权的滥用,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这是指公司外部关系人利益受损的事实及其与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宗旨都在于将商业风险合理地分配于股东与其他当事人之间,其间规则的设置乃是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衡平的结果。股东若合理地维护了公司独立性,就理所当然地享有有限责任制度的优惠;如果股东行为有悖于公司人格独立性原则时,若没有造成公司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损失,也不应主张否认公司人格,因为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司的外部关系人的利益。只有公司外部关系人利益因此受到损害,才应当否认公司人格,对公司外部关系予以必要的救济。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篇2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 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导致公司债权人损害的, 公司债权人可直接请求股东偿还公司债务, 公司由有限责任变为无限责任的制度。学者一般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 美国公司法上将其称为“揭开公司面纱”。美国“揭开公司面纱”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银行诉Deveaux一案, 其后这一概念被美国法院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其后被英、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继受, 在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 该制度有时又被称为直索制度, 如德国。所谓“公司面纱”, 即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实体须以其全部资产对其法律行为和债务独立承担责任, 公司的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与股东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当公司资产不足以偿付其债务时, 法律不能透过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可见, 公司面纱实为基于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制度和有限责任原则而产生的, 阻却债权人直接向公司股东主张权利, 限定股东投资风险的法律屏障。而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即揭开或刺破公司面纱规则,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在我国, “刺穿公司面纱规则”对其解释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认为, “揭开公司面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彻底剥夺, 即取缔其法人资格;此说为少数学者所提倡。二是将公司的独立人格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狭义说, 仅指上述第二层含义, 这种说法是多数学者的观点。而我本人也赞同狭义说

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

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本质或根本目的是什么?日本学者森本滋认为:“公司人格否认的本质, 是指按照公司制度的目的, 当认为某公司所保持的形式上的独立性违反了正义、平衡的理念时, 或者公司所具有的法的形式超越了法人格的目的, 非法加以利用时, 并不全面否定公司的存在, 而是在认为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 针对特定事例, 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 以保障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一视同仁的地位”。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源于公司法人格的异化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 其实质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的一种排除, 即通过对那些滥用公司团体人格独立性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直接追索, 以阻却公司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法律赋予公司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目的, 是为了使公司在社会中发挥其有效的机能, 但当公司不具备法人的实质要件, 而机械地坚持公司人格和责任的独立, 就会使法人制度失去本来的意义, 就会违背正义理念, 因而当出现股东与公司无法分离之情形时, 通过对特定的法律关系, 个别地相对地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 调整失衡的利益关系和倾斜的公司法人制度的天平, 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 这是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及制度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所在。

2.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以承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该制度的适用虽然具有否认公司人格的功能, 但它是针对已经合法取得公司独立法人资格, 且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又被滥用的公司而设置。

(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 而不是对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永久的否认, 其效力不涉及该公司其他的法律关系, 并且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实体合法的继续存在。正如英美学者所描绘的那样, 公司法人格被否认只是于特定情况下, 在“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的墙上钻个孔, 但对被钻之孔以外的所有其他内容而言, 这堵墙依然矗立着”。

(3)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被滥用后的一种事后规制。它通过追究法人人格滥用者的责任, 对因滥用而无法在传统的法人制度框架内的合法权益者的一种救济, 是对股东只负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在特定情形下的否定, 使滥用公司人格者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 以体现法律所要求的将利益和负担公平、合理的分配于当事人。

3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鉴于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国外主要研究情况和国内学者主要理论观点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具体适用要件。

3.1 前提要件

公司的设立合法有效, 并且已经取得独立的法人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前提要件。只有通过合法设立与登记的公司, 股东和公司才得以分离, 股东才会承担责任, 公司法人人格也才有被滥用的可能。如果公司尚未成立或成立无效, 公司则无法人资格可言, 因而谈不上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

3.2 主体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体要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二是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当事人。

(1) 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

主要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在一人公司 (包括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 或母子公司的场合中最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为不法行为者不一定局限于公司股东, 实践中, 不具有股东身份的董事、经理也可能滥用公司的人格, 但因董事、经理只是公司的雇员, 根据雇主对雇员负责的原则, 董事、经理的行为后果由公司承担, 他们的不法行为应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一人公司、母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的场合下, 容易判断控制股东, 但在普通公司中, 对于如何界定控制股东, 各国、各学说标准不一, 有的认为应以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为依据, 有的认为应以公司与股东的财产、业务是否混同为依据。我认为判断是否为控制股东, 应着重考虑该股东对公司组织和运营中的重大问题是否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者。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针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设定的一项严格责任制度, 其适用必须经过司法途径, 通过事后的方式给因公司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否认, 即只能由公司债权人提出诉请。需要指出的是, 公司和公司股东不能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主张者, 即禁止所谓的“反向揭开”或“反向刺破”。就公司而言, 公司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请求, 意味着公司主张自己不是“人”, 这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从逻辑上都难以说得通。就股东而言, 他们是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的最大受益者, 股东既然选择了以公司形式进行经营, 依公平、正义的原则, 股东在享受公司制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接受公司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一切法律后果。

3.3 行为要件

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法人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行为。关于滥用又分为主观滥用说和客观滥用说。主观滥用说认为法人形态如果被社员故意滥用于不正当的目的, 则可不理会法人独立人格, 对社员进行直索;客观滥用说认为, 社员将法人作违反客观目的而滥用时, 即发生直索。基于举证:角度考虑, 所有公司的决策、运作和经营都是相对保密的, 这就为债权人的举证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此外,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有关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这也加大了债权人举证的难度。如若再采用主观滥用说, 则还要考究是否有利用法人人格而加害于他人之故意, 这就越发加大了举证的难度。因此, “客观滥用说”占了主导地位, 即只关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

3.4 结果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是指, 公司股东或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给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客观上的实际损害, 并且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般说来,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必须造成损害;二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若公司股东的行为有悖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宗旨, 但没有造成任何第三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没有影响到平衡的利益体系, 则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去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体系。

我们应该注意, 这种滥用行为对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方可, 即不能清偿债权人全部或大部分债务, 我认为, 若仅为轻微损害则不应运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否则有可能造成债权人对公司随意起诉, 提出否定公司法人人格, 这极不利于公司法律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4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后果

4.1 对公司的适用后果

实行公司法人格否认对公司产生的后果主要是该公司人格是否因此而消灭,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学者均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永久地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 而是在认定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 针对特定事例, 对其法人特性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 使公司背后的控制操纵者承担公司的法律责任。而一旦被否认的公司“空壳”恢复法律要求的实在性, 以及在其他的法律关系中, 公司的独立人格依然受到法律的承认。

4.2 对股东的适用后果

公司法人格否认所追究的责任主体应限于实施滥用行为的股东, 而不应扩及其他所有的股东。对于人格否认时股东应承担哪种类型的责任,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 公司人格的滥用者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无限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 公司人格否认是无视公司法的人格, 而将公司与其背后股东的人格视为一体, 因而, 追究公司和其背后股东的共同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实际上是强调公司控制股东的第二次的资本填补义务。上述第三种观点所称的资本填补义务与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实现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平衡的原则不相符。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均强调无限责任, 区别在于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支配股东和公司的连带责任, 即支配股东和公司共同对债务负责。我认为, 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首先,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当公司人格被用于不法目的, 并损害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时, 就应当无视该公司的独立人格, 而将该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视为一体。其次, 追究公司与其背后滥用者股东的共同责任, 将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切实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5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规定欠缺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20条和第64条的规定。新《公司法》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 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衡的股东、公司、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趋于平衡, 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 亟待修改和补充,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 新《公司法》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没有确立具体统一的适用标准和要件。如《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而且对在什么具体情况下适用此规定没有予以明确。因此, 此条法律的具体适用还有待通过司法解释给予细化, 如列举法人人格滥用行为的若干具体情形及相应的可予考量的标准等。再如《公司法》第20条中规定的“逃避债务”, 就文义而言, 既可理解为股东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而滥用人格, 也可理解为滥用行为实际造成了逃避债务的结果。但基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设置之目的, 似乎是将“逃避债务”作为结果要件, 而非主观要件。

其二, 对股东权利滥用的范围和责任的承担规定笼统。《公司法》只强调了滥用股东对因滥用行为遭受损害的债权人的利益承担连带责任, 但对滥用行为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的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却未提及。而在现实生活中, 滥用行为既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 又造成对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此时, 若不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 则会陷人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这无疑缩小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使此项制度的价值大大降低。

6 配套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完善

6.1 制定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

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属于衡平性规范, 体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补充性的品质, 未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具体适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理论, 相关的研究比较薄弱,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公司法》中对这一制度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原则, 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 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作出司法解释, 从而有效地发挥地方法院的审判职能, 为公司的有序运作提供司法保障。

6.2 建议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引入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新《公司法》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目前其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司法实践来看, 公司法人格否认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我国在上述域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在环境保护领域,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公司、企业负有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环境污染是加害公司在受制于控制股东的情况下造成的, 而加害公司本身财力有限, 这时, 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需要追究加害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在竞争法领域引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以保护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为目标的首要原则, 规制关联公司 (尤其是母子公司) 间的关联交易行为, 对我国营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随着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应当不断调整《公司法》的适用范围, 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逐渐引入税收、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 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 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使得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要承担正常风险之外的更多风险, 这对公司债权人显然不公平。尤其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控制下, 使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在各种事先控制措旌已经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种事后控制手段便显得特别重要, 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明文形式写进《公司法》, 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立法者的创新精神和睿智, 我们肯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制止和预防滥用法人人格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上具有特殊作用的同时, 仍应对该制度审慎适用, 否则将可能造成公司法律关系的不稳定, 对公司的正常运作造成不利影响。笔者相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公司法实践中必将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制度,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从我国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迫切性出发。对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论述, 论述的角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和适用范围, 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 适用范围主要为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规避合同及法律义务以及股东与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三个方面, 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 亟待修改和补充。

略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3

摘 要 过分拘泥于股东有限责任势必影响甚至危害债权人的利益,为了既能维护公司稳定、避免因撤销公司这一极端处罚行为导致社会经济动荡,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禁止投资者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关键词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股东有限责任 适用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及其沿革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称“揭开公司的面纱”、“刺破公司面纱”、“直索责任”等,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1)适用人格否认的公司必须具有独立法人人格。(2)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而不是对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永久地否定,不影响该公司的合法继存和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3)其目的是保护债权人利益,性质上属于民事责任而非行政责任等。(4)其追究的责任主体仅限于实施滥用行为的股东,而不扩及其他股东。

公司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实际上“是对已丧失独立人格特征之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通过剥离徒有人格之名而无人格之实的公司人格,导致隐藏于公司背后股东的凸现,使其承担的责任由有限向无限复归,”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仍然是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的根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是对该制度的否认,而是对其的维护和完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司、股东、债权人三者间利益失衡的一种事后救济。

我国的公司立法起步较晚,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公司法》,长期以来均未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规定。在最初的司法实践中,我国一般通过适用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这两大基本原则来间接地、合法地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批复和司法解释也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提供了依据,如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关于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开办的企业倒闭后债务由谁承担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30日《关于企业开办的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2005年我国《公司法》修改,才正式以成文法形式明确肯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鼓励投资的同时为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若适用不当,必将危害公司法人制度和社会经济稳定,阻碍甚至破坏公司发展。因此,必须严格把握该制度的适用条件,杜绝滥用。结合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原则性规定和一般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该制度的适用应具备以下要件:

第一,法人人格合法存在。法人人格否认制以法人合法取得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且不以完全否定法人人格为最终归缩。若法人无独立人格,法人人格否认便失去了所指向的对象。而法人人格之否认只是对投资者借法人合法外壳规避法律义务的否定,并非是对法人合法、有效存在的否定;这种否认仅仅赋予法人债权人追究股东或董事责任的权利,并未赋予其申请法人成立无效之权。

第二,股东实施了不正当使用或滥用了公司人格之行为。股东或董事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是该股东或董事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行为基础,也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第三,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是否受实际损害是衡量法人人格是否滥用的客观标准,也只有行为人滥用法人人格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害,才有必要追究其法律之责。这里的损害不仅指债权人现有财产的减少、丧失,还指债权人的应得利益落空;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因公司财产减少而间接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其权利。

第四,滥用公司人格行为与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受害人不能证明滥用公司人格行为与其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能胜诉。

第五,人格否认制度仅在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方可适用。因为,公司具有足够资产情况下,债权人因其利益已能获得保障,故无必要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除上述要件外,理论上还存在一种“主观滥用论”的观点,认为滥用行为人必须存在规避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主观过错,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但由于主观是否存在恶意是不易证明的事实,这无疑加重了人格否认主张人的举证责任。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逃避债务”,就文义而言,既可理解为股东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也可理解为滥用行为实际造成了逃避债务的结果,基于人格否认制度之目标,似应依后者理解,将逃避债务作为结果要件,而非主观要件。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

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可谓众说纷纭,我国公司法对人格否认制度也只坐了原则性规定。从各国公司法理论和实践情况看,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利用公司人格规避约定义务或实施侵权行为,主要包括:(1)为逃避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而设立新公司掩盖其真实行为,如竞业禁止义务、商业保密义务、不得制造特定商品的义务等;(2)以规避债务为目的,转移资产,终止原公司,另设新公司,即典型的“脱壳经营”;(3)利用公司名义进行诈欺以逃避合同义务。

第二,滥用公司人格回避法律义务。行为人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也称脱法行为。

第三,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公司资本不足并非指公司资本不符合法定最低资本额,如果公司是骗取登记,或者股东抽逃出资以致实际资本低于法定注册资本的,属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而无人格否认制度之适用必要。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篇4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形态,以有限责任为其主要责任形式。然而有限责任的主要弊端事对债权人保护的薄弱。这种薄弱表现为: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致使债权人利益受损时,债权人不能直接对股东提出赔偿请求,因为公司的有限责任和独立人格使公司与股东分开,庇护了股东免受债权人的追索。公司的独立人格被不当使用,公司的人格掩盖了个人的不法行为,造成了债权人的损害,因而对公司的独立人格不予以考虑,直接追究股东的个人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应运而生。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首先在司法判例中运用,并以判例法的形式存在,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采用,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则。各国学术界对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学说,由此而影响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英美法系关于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

美国19世纪末公司法人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出现了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问题。美国法院创设了揭开公司面纱的司法原则,法院认为,股东有限责任的原则并非绝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法院可以揭开公司面纱,否认公司与股东各为不同的法律主体的原则,判令公司背后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美国法院在处理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有限责任的原则,仅在特殊情况下谨慎地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美国法院认为,只有在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工具”、“摆设”、“代理机构”、“一个部门”或者“另一个自我”等情况下才能适用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法院认为子公司没有独立意志或者不能独立存在时,才能适用这一原则。美国法院适用揭开公司面纱时的四种学说。

1、代理说。代理说认为,公司的设立、存续和经营完全是依附于控股股东的指令,则该公司只是以控制股东的代理人身份存在,而实质上丧失了其独立性的一种“外壳公司”,其背后的控制股东才是“未披露身份的本人”。这种代理关系未必依授权代理而生,只要控制已达到相当程度,并使被控制公司的经营达到控制股东经营的目的,既可推定为事实代理。因此,否定代理人的公司人格,使其背后的控制股东承担责任。

关联公司关系中,从属公司成为控制公司的“化身”时,运用代理原则要求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母子公司关系中,能够证明子公司的行为是代表母公司的,即子公司是母公司的代理人,那么母公司应当为子公司的行为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基于法人人格否定的理论,而是民法上的代理理论。

2、企业整体说,也称同一体说。哥伦比亚大学伯乐教授于1947年提出。该说认为股东股东如果设立若干公司以经营同一事业,或者各公司之间存在着经营业务和利益一致性时,这些公司实质上为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这些公司以各自独立的形式存在,只是为了使企业整体逃避可能发生的契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从而导致自愿债权人或非自愿债权人无法获得补偿,危害正义和公平的实现。此时,法院即可无视各个公司主体的独立性,而将他们视为同一个法律主体来追究企业整体的责任。美国法院因顾及此说可能对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而采取保留态度。

3、工具说。美国学者鲍威尔提出,该说认为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工具”或者“另一个自我”时,公司的面纱将被揭开,由控股股东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两个关联公司在所有和利益方面一致,以致于失去相互独立性,或者一个

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而存在,则该公司的存在被认为是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当从属公司本身沦为控制公司的工具时,控制公司应对实质上丧失独立人格的从属公司债务负责。如果承认其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则将支持诈欺并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工具说的主要标准是过度控制,不仅是多数或者全部股份的控制,而且是全面的支配,以致于使公司完全丧失其独立的意志和自身的存在,即可认定一公司已沦为另一公司的工具,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应否认该公司的人格。

4、另一自由说。美国布拉姆伯格教授提出,该说认为两个关联公司在所有和利益方面如此一致,以致于失去相互独立性,或者一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而存在,则该公司的存在被认为是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如果承认其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则将支持欺诈并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因而要刺破公司面纱。此说与工具说基本一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上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关联公司中的债务问题提供了法理依据。美国将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作为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依据,而不局限于任何固有的理由和固定的适用范围,并把该规则的适用看作是一种司法规制或者事后救济,而不是一种立法规制或者事先预设。美国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时,将公司人格的利用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平的目的作为基本要求。投资者设立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有限责任的保护,避免无限责任的风险。但是投资者必须遵守公司形式,投入合理的充足资本,并合法地进行经营。

美国法院在审理适用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条件一是形式要件,二是实质要件。形式要件,主要看设立上是否有瑕疵;实质要件,主要看公司是否有正常的资本金,是否有偿债能力,是否有经营自主权。两个要件的前置条件是公司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否则,是不准进入司法程序的。美国法院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时,采取了两个标准,即独立和公平。独立主要用来测试公司是否被股东当作一种可以不断改变的“自我”而无视其独立性,公平则主要测试公司资本是否充足,因为公司在缺乏充足资本的状况下从事经营极易导致风险发生。公司不具备独立和公平的标准,就有可能被揭开公司的面纱。美国为了防止欺诈和实现衡平,揭开公司面纱的规则被广泛地适用于契约、侵权、破产、税收等领域,而不识别不同领域中法律政策或者客体差别,主要针对一人公司、家族公司、母子公司、关联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等情形。

英国公司对揭开公司面纱非常谨慎,严格限制公司债权人直接追究公司股东责任的权利,并以成文法的形式作出规定,避免滥用司法审判权。法律界认为,“立法机关可以锻造一柄能砸开公司外壳的重锤,甚至无须借助于此锤,法院时刻准备砸开公司外壳。”英国法院的判例在下列情形中揭开公司面纱:(1)公司资敌。任何以注册公司的名义在敌对国家所进行的活动,均不视为公司的行为;任何敌对国家的人代表公司进行的活动也不能视为公司的活动。(2)公司作为非法目的的工具。公司被用于非法目的,公司的行为就被视为以实现该非法目的而组成该公司的人的活动,公司的面纱就要被揭开。(3)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伪装或者逃避法律责任,那么法院就会追究公司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一般目的。

二、大陆法系关于公司人格否认的原则

19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卡特尔、康采恩、一人公司大量产生。德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承认一人公司的单独股东与公司的人格分离,但是在具体案件中无视公司的独立人格,将单独股东与公司视为一体,形成“透视理论”,以禁止权利滥用作为其“透视理论”的法理基础。德国的透视理论在其适用要件上

大体与美国相似,须有财产的混同,股东的经营操纵,有限责任制度的滥用等。1937年11月日本最高法院的一项判决认为,资本不足的公司中股东以贷款方式向公司投资,在公司破产时将以滥用有限责任原则为由,否定该股东对公司破产债权的行使。在公司集团中,透视理论与康采恩法共同规制支配公司与从属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在闭锁公司中,透视理论则是规制闭锁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法理。至此以后,德国透视理论逐渐从主观滥用论转向客观滥用论,主张透视法人背后的实际情况,主要考虑法人人格的利用是否符合“法秩序的目的”,或者是否为“制度滥用”。

德国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非常严格,德国法院认为,“资合公司的法人性质只有在其使用和整个法律制度的目的不违背的情况下才是值得维护和尊重的。”但是只要能依据相关法律处理问题,则法院很少揭开公司面纱。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关系企业一章,该章对何种情形下母公司应对子公司债务直接负责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实际上与揭开公司面纱具有相同作用。股份公司法第117条规定,利用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致使公司受到损害的任何人,包括股东在内,都要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德国将否认公司人格称为直索责任,即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允许债权人穿越作为债务人的公司独立人格,直索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由控制股东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直索权”作为债权人的一项权利。德国法院判例认为,当公司人格被滥用于规避法律、违反契约、侵害社会利益或者其他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学术界形成如下学说:

1、滥用说。德国法学家赛里克、霍夫曼等认为,凡有意滥用公司法人的法律性质,从而背离了法人制度的目的以规避法律、违反契约或者侵害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赛里克1955年在《诸法人的法形式与实体》的文章中指出,法人的形式因其背后的自然人不仅客观上而且主观上被滥用,如法律规避、回避契约或者欺诈第三方等,该法人形式将被否定。滥用说又分为主观滥用说和客观滥用说。主观滥用说认为,当法人的形式被有意滥用于不正当目的时,则不为法律所保护。所以,主观滥用说强调股东要有主观上的滥用故意,这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制的前提;客观滥用说认为,不以股东主观上滥用意图的存在为前提,而是把违反法人制度的目的滥用行为的客观发生作为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前提。

2、法规适用说。德国法学家穆勒·弗列恩菲尔斯、莫顿等认为,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是人为创立的法律制度,公司只有规范地适用公司法人制度的法律规定,才可被尊重。当公司未履行公司法的规定时,即为公司人格滥用,可以通过适用公司法的规定,来制裁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德国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对关系企业作了规定,使原来需要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原则解决的康采恩问题可以依据该法处理。1980年重新公布的《有限公司法》中,包括以前必须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来处理的规定。通过适用公司法之外的合同等相关法律,也可达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效果。因此,法规适用说中不存在原则和例外的构成要件。

3、分离说。德国法学家威廉等认为,从维护公司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的分离原则出发,当公司股东不是公司董事时,应负有不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构成重大影响的谨慎义务。否则,即违反分离原则。该股东应对公司的经营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日本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在学理上的研究主要受德国学说的影响,日本公司人

格否认的学说主要涉及的是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1)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2)为规避法律而滥用公司法人人格;(3)当事人不具备法律上的资格而以事实上的另一人存在;(4)股东自己的业务和财产,与公司的业务和财产混同。至于法人人格滥用的要件,主要强调法人人格的滥用者对公司具有实质的支配力。

日本法院的判例采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主要在公司机关运营有名无实,股东和公司的业务、财产相混淆、资本不足的情形下,公司实质上变为“形骸化”,将此作为法人人格否认的客观要件。1990年日本商法承认一人公司,商法中规定最低资本金制度,防止了公司人格形骸化的情形。

综上所述,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说和实务反映了该原则适用范围较广,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说和实务则体现着该原则适用范围较窄,一般适用于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形骸化、违反契约或者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等。德国、日本在承认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同时,尽量限定和缩小该规则的适用范围,主张如果能在契约、侵权等现行法律中解决问题,则尽量不适用该规则,即使适用也要严格适用条件。

三、我国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在我国公司制度不缜密、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成本低的大环境下,公司人格被滥用的现象极为普遍。主要有:第一,设立空壳公司,诸如出具虚假证明、虚假验资、骗取公司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以各种名义抽逃资金,导致公司实际注册资本为零。第二,公司资本严重不足,公司经营事业和风险所要求的资本远大于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规模。股东的经营诚意值得怀疑,而且会有很强的投机风险意图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公司的债权人。一旦在资金链条上出现一个裂痕,就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整个公司大厦顷刻间倒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公司经营失败的风险,对债权人极为不利。第三,公司在形式上的形骸化,比如公司虚化、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完善、没有或者虚设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由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公司只不过是其逃避责任的外壳。第四,利用公司用于不正当目的,主要指利用公司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或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比如使用“金蝉脱壳”的伎俩,将具有经营价值的资产转入到另一家新公司,而将债务全部留给原公司,或者故意不年检,导致原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致使债权人无法得到债务清偿或者得不到必要救济。第五,股东与公司或者关联公司之间的混同,如资产不分、财产混同、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情况等。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尽管形式上独立,但实质上却是互为一体,难分彼此,以至于外界无法分清是跟公司还是跟股东打交道。上述情况,多数伴有欺诈,对公司债权人极为不公平。因此,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中,公司法第20条第64条对法人人格否认做出了具体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最终以成文法的形式得到确认。“这是在成文法中最明确地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揭开公司面纱)的立法例。”

参考文献:

[1]周茉:《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若干具体问题探讨》,《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6期。

[2]漆思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刘俊海:《论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中国民商法律网。

[5]

[6]金剑锋:《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7]苗奇龙:《人格否认理论及法律适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1期。

[8]石少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9]朱慈蕴:《我国<公司法>应确立揭开公司面纱规则》,《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10] 孟勤国、张素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5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而“魅力”,则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难看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语文教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来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师内在素养和禀性的总和,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意志、气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为什么语文教师应该充满人格魅力呢?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及劳动过程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年轻单纯的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可塑性大,摹仿力强,“向师性”、“从师性”明显等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总是把教师的所作所为视若权威,奉作经典的。因此,无论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等,做好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即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教师希望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首先自己应当具有这样的品质。一句话,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丰富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不令而行,心悦诚服,尊师敬师,乐而好学。就教师的劳动过程而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去直接影响学生的。而青少年都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特殊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可见,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很好的贯彻上述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充满人格魅力、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教师,可以更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而一个毫无人格魅力、丝毫不能吸引学生的语文老师,要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重视人格魅力的建设。那么,怎样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呢?下面我分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心中有爱。这种语文教师,可以是其貌不扬的,但同时又绝对是“光彩照人”的,是师爱让他焕发出神采,产生独特的人格魅力。爱心,是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是一种十分高尚的情感。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个人情绪的偏爱,而是要真诚的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公正的,理智的,无私的。这种爱就是“师爱”。师爱的外在表现就是始终保持对学生态度真诚和善,言行得体,内在表现则是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这种崇高的师爱,必然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乐于与教师

接近,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劝告,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有一位特级教师有“五个允许”、“四个原则”,对学生是“五个允许”,即允许学生学习中有错误,允许学生改变看法,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随时质疑,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对自己是“四条原则”,即表彰和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学生的错误答案,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与疏漏,结果师生关系十分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语文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五个允许”和“四条原则”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师爱的最高境界,具有这种师爱的教师,就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异乎寻常的向心力,就会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由衷敬佩,教师的人格魅力就由此产生。

其次,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内涵丰富。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是学生眼中的“百宝箱”,时不时有一两件灿烂的“珍宝”显露出来,让学生为之惊叹向往。拥有“百宝箱”的语文教师,是学生敬慕的对象,拥有“百宝箱”的语文教师,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个“百宝箱”,就是语文教师的内涵。一个语文教师,应是内涵无限大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只会照本宣读的教书匠。怎样丰富自己的内涵呢?我认为,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吸收各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随时发散出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如我教《出师表》一文前,就读了小说《三国演义》,阅读了《三国志》,了解了三国历史,三国人物,在讲课的时候,穿插其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就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第二,教师更要吸收各种看似和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要博览群书,文艺性的,科学性的,哲理性的,都要涉及,平时不妨多留意文化信息、体育动态,国际国内时事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信手拈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教议论文《成功》,谈到作者所概括的关于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我用深受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员姚明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公式,顿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还有的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整堂课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另外,我个人认为,当代语文教师内涵的丰富性还可以延伸到两种意识: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一个语文教师,要关心民间疾苦,培养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语文教师,要学会赏名画,听音乐,观自然风光,培养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意识,只有教师具有了这两种意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师丰富的内涵,是他具有人格魅力的基础。

再次,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课上有情。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上课内容精彩,让学生百听不厌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也一定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情感作用,做到课上有情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一论述阐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情感,充分发挥情感作用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一定善于发挥自己的情感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有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合格语文教师的第一要素,不是他的专业水平和基本功,而是他的人文情怀,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才有情,才能感染学生。而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尤其决定了教师有情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加强,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就

可以利用这些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采用朗读启发,研读回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感情的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趣。如我教《孔乙己》一文,在分析到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时,我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接着又请学生再现“抖抖索索摸出三个铜钱”的动作,再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作对比分析,通过这些方法,孔乙己,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形象就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教室被一种凝重的气氛包围着,下课铃响了,师生都意犹未尽。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有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情的学生,有情的教师,也一定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最后,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我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评论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几位语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偶像型,冷静型,温情型。偶像型的语文教师,感情丰富,语言犀利,内容精确,思维富有跳跃性;冷静形的语文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教学内容清晰,逻辑性强;温情型的语文教师,对待学生亲切温和,善于以情感人,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这三类教师,尽管各有各的教学风格,但都是学生的最爱。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就是由教师不同的个性造成的。新时期的教师,应当努力从教师的群体形象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应当努力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一个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能由他的个性化风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就会被这种独特的教学氛围所吸引,投身其中了,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原则。而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为这种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它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经验和技巧的,而文学作品又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个性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特点,它尊重个性,重视情绪感染,教师必须贴着人物心灵去教,学生必须贴着人物心灵去学,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达到教学目的,进而得到人生志趣上的启示和寄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感化熏陶学生。同样的一本教材,不同个性的教师的教法可以不尽相同,甚至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完全是教学个性化的必然结果。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儿童对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对儿童的吸引力,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有的教师着重分析私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性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都是可行的。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师,能调动学生情绪,令人难以忘怀,教师通过个性的力量把知识技能变成了学生能吸收的营养。这种能够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充满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浅谈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篇6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及特征

(一) 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所谓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基于特定的事由, 在具体法律关系中, 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承担无限责任, 以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可以有效克服有限责任制度的诸多弊端, 其本意在于制裁因滥用公司人格而导致损害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以平衡各方利益, 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从本质上看,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并非对公司人格的完全否认, 而是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且发展、完善了公司人格独立的内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 维护了公司人格独立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公司法人制度产生的弊端而采取的必要的救济手段。

(二)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公司法有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是在特定情况下对股东有限责任的修正和维护, 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时, 它作为一种事后救济手段, 是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风险与权利的平衡。具有以下特征:

1.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是以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针对的是具有法人资格并且滥用了法人人格的公司。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法人资格, 它就不能行使法人的权利, 其行为和后果将被视为无效, 所以不存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才具有公司人格被滥用的可能。

2.公司人格的否认, 只适用于个案中的特定法律关系, 不具普适性

公司人格的否认法理不是对公司人格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具体个案中针对特定情况所采取的特殊措施。因此对公司人格的否认, 并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继续存在。待公司消除股东的滥用行为应恢复其作为法人应有机能, 公司的独立人格依然被法律所承认。

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在于维护法律的正义与公平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表明公司人格否认对债权人而言是变公司有限责任为股东的无限责任, 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发生转变, 其本质意义在于防范股东利用公司独立人格来逃避其应当承担的法律和契约义务, 保护债权人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4.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滥用的一种事后规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揭开了公司的“面纱”, 使得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剥离公司人格筑起的有限责任屏障, 直接追究法人背后的股东的法律责任。通过追究滥用公司人格者的责任, 使其对公司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从而使因股东滥用公司人格, 而对遭受损害的债权人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得到相应的救济。

二、我国公司人格滥用的表现形式

自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现代法人制度以来, 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格混同

人格混合是指公司与其成员之间, 以及该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别。在现实生活中人格混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一人组成数个公司, 各个公司表面上是彼此独立的, 实际上在财产利益、盈余分配等方面实属一体, 且各个公司的经营决策等权利均由该投资者所掌握。2.由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而引起的人格混同。一些集团公司或大公司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设立子公司, 表面上看, 这些子公司系独立的法人实体, 但实质上均由其母公司操纵、控制, 成了母公司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二) 财产混合

财产混合是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成员的财产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公司与其成员财产彼此独立是法人的独立人格的特征之一, 也是股东对公司债务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基础。如果财产发生混合, 则不仅难以实行有限责任, 而且也极易使一些不法行为人借此隐匿财产, 非法移转财产, 逃避债务和责任, 也会使某些股东非法侵吞公司财产。财产混同也可能是利益的一体化, 即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之间没有区别, 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公司成员的个人财产, 而公司的负债则为公司的债务。这种情况已表明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独立财产。

(三) 虚假出资

如注册资金不实, 法人人格自始不完整。在某些地区, 为了招商引资, 纵容甚至鼓励一些企业违规开设公司, 为成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以享有优惠待遇, 虚构外方投资, 搞假合资, 假合作, 实际上外方根本没有出资。行为人虚构的目的是为了骗取进口汽车、减免税等优惠待遇, 从而损害国家利益, 同时也可能造成对债权人的损害。

(四) 其他形式

比如挂靠, 即以被挂靠企业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合伙企业等非法人实体挂靠在公司名下, 利用或借用挂靠单位的名义和有利条件进行经营, 俨然是个合法有据的经营实体, 实际上完全不具备公司法人的条件。此外还有企业脱壳经营, 是指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 原企业主要人、财、物与原亏损企业脱钩另行组成新的企业法人进行独立经营, 原企业债务新企业不承担, 也即新设企业脱掉亏损企业这个“壳”而独立经营的一种企业运行方式。

总之, 在实践中有着形形色色滥用公司人格独立的行为,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也与法律所维护的公平正义理念相悖。我国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中的不足

我国《公司法》确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体现在该法第20条和第64条。该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立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明确规定了公司股东在特定条件下的个人责任。并且就一人公司的特殊性, 《公司法》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对一人公司的人格否认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 使股东承担对公司财产独立于个人财产事实的证明责任, 加强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公司法》虽然确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但是太过原则性的规定, 对具体实施规定不明确, 保护范围也非常有限。《公司法》只规定了滥用公司人格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 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没有提及。

四、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

由于《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具有相当的原则性, 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如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公司人格滥用行为的具体情形, 补充现行法或通过司法解释将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给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形纳入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此外, 需要在其他单行法律中增加公司人格否认的条款, 规范公司的行为, 从多方面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 应当明确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条件, 以防止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被滥用。在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 亦不能损害公司的利益。不仅要继续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而且应当加强监督机制, 防范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摘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来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尚存在不足之处, 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关键词:公司人格,公司人格否认,有限责任

参考文献

[1]周鑫.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具体适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103-105.

[2]蔡锻炼.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及其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5) :100-102.

浅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7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97-01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the corporate entity)在概念上并不是法定术语,在其他国家,这一概念也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制度(piercing the corporate’s veil)或者“揭开公司面纱”制度(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亦或是“直索”(Durchagriff)责任,指的是为了不让公司的独立人格被滥用以及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之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的独立的人格以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或者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从而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①。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一)“公司具备法人人格”为其前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会在有些场合中否认公司对其以自己的名义所实行的行为有着独立、完全的责任,因此该制度的适用对象就被局限于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公司之中。这不难理解,因为股东若是意图伺机假借公司独立人格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之名而反行损害公司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利益之实,那其一定是在法人人格独立的公司的荫蔽之下。而当公司并没有获取法人资格,或者公司的法人资格被依法取消的情形下,法律对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着另行的规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适用人格否认制度是不必要,也是不合法理的。

(二)仅在个案中对于公司的法人人格予以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是公司的成立合法以及有效,但是股东时有滥用有限责任制度的荫蔽,进而逃避法律义务、合同义务,侵害债权人的利益等等,因此法律在公平正义的基石之上,对公司的独立人格在这些场合之中予以否定而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严格来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其实是对个案中的公司法人制度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予以否认,是一种例外,只在个案情况中适用,并不会波及到主体公司的其他法律关系,也不会否认其在法律上的独立主体资格。也就是说,一个公司并不会因为其在个案中被否认了法人人格,就代表除了此个案之外的其他债权人也能要求公司股东直接承担无限责任,他们应该对应相关的情况仍旧提起个别诉讼,而法院则会依照情况决定是否会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显而易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效力就好比“属人管辖”,只对人不对世;同时其也是基于特殊的原因在个案中适用,绝不是拥有普世效力的。有如国外学者所言一般,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有如在“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之墙上钻一个孔,但对被钻之孔以外的所有目的而言,这堵墙依然矗立着②。”

(三)是一种事后救济措施。为了应对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以及有限责任制度的情况,法律中既规定了事先的防范措施,也准备了事后的救济手段。事前的防范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了合同法上的债权担保、公司法中的最低资本额要求以及盈余分配的规定等等,这些措施手段有助于防范股东利用有限责任制从事损害公司债券人利益的情况出现。然而由于这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几乎皆以制定法的形式,一体适用于所有类型以及规模的公司,因此其缺乏应势而变的弹性,容易被小部分图谋不轨的份子钻了漏洞。

作为一种事后的救济措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通常被各国学界认为是最具有典型性的。纵观各个国家关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依据,很难见到直接由制定法做出规定的情况,就连最早创设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并且对于其的适用也最为广泛的美国,也并未见其有统一适用之标准以及制定法规定,反之则是由法官在个案的审判中根据案件情况来决定是否引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布莱克法律词典》明确把“揭开公司面纱”定义为“一种司法程序”,一种在其中由法庭剥夺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的豁免权的司法程序③。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事后的、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之中的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否定,这种否定将使股东受到其因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而应承受的惩罚——直接承担在这法律关系中所产生的特定之债务的无限责任。

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所以是事后救济措施,盖因实际操作中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行为的形式过于多样化从而十分难以将之类型化,当然也就让制定法在实践中异常难以施展身手。同时,以事后救济的方式加以规制,可以兼顾维护法人人格制度的普遍正义以及平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平衡的个体正义。因此在可操作性上具有很大弹性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事先防范措施相辅相成,使司法机关能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适合的救济手段的选择。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于19世纪后期,由美国的法院首创④。在美国,公司法人的人格否认是一个司法程序制度,由断案的法官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启用该制度去排除股东的有限责任之适用。此外,这个制度有着一个比较广阔的适用范围,其中同样包括了欺诈债权人、侵权行为的效力,而不只是单纯的对于合同责任的适用。出于此制度对于克服因有限责任制所致的不公平情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很快便被德国、法国、英国等等国家效法,并且施以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意义在于其存在承认了公司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司本身具有法人人格,从而与公司的股东一起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并且可以独立地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股东则以其各自的出资额度为限承担着有限责任。然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是前文所述制度的一种例外情况,此制度的原则便是否定了公司的法人人格,使部分甚至全体股东直接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可以说,如果没有公司法人人格制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在实际操作中被经常性滥用的情况存在,就不会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应运而生。在沒有该制度制约下的公司股东,往往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为己谋私,以己意为公司之意,以公司为私司,将之作为交易的工具以追逐利益,相反却不承担与利益相对应的责任,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出资权以及自己在法人制度中的有利地位,从事各种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而在上述情形发生之后,当其受到自己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而导致的法律追究之时,却主张自己只承担出资额度之内的有限责任,从而导致债权人的利益甚至社会的公共利益遭到严重损害。

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之所在,就是通过戳破伪装从而使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股东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无限责任,为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朱慈蕴著:《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陈现杰著:《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述评》,《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三期。

③Bryan A.Garner编:《布莱克法律词典》,Thomson West出版。

④朱炎生等著:《公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上一篇:高二下语文期中考试题下一篇: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答案(工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