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否认格(共10篇)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1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体是指在个案中,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 严重损害第三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此时需要通过否认该公司的独立人格, 使股东对其滥用行为造成的损失负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之一是该公司须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公司法人, 其才会被人格否认, 否则债权人可以通过其他救济方式获得赔偿, 而不能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这一救济途径。
(二) 公司的法人人格具有独立性, 其实质内涵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 公司法人的人格和公司组成人员的人格互相独立, 当公司的组成人员去世或者变更时公司法人的人格不会收到任何影响, 其独立的基础在于公司的财产和出资人的财产相互分离。第二, 公司法人以公司的财产对外承担债务, 而出资人仅在出资限额内向债权人承担责任, 即不对债权人直接负责。
(三) 公司法人的人格被否认只是在具体案件中个案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不仅刺激了投资人的积极性, 促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而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 所以原则上股东的有限责任是常态, 是受法律保护的, 但是观念上公司人格的绝对化也使得有限责任被滥用成为可能, 即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而损害债权人利益时, 有限责任制度很可能会成为股东逃避法律责任的盾牌。所以否认公司法人人格需要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 是有限责任的例外。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
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知在我国该制度一般情况下的构成要件有:
(一) 公司拥有独立的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
股东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依法向国家机关登记成立公司, 公司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这种人格时法律赋予的。
(二) 股东存在滥用公司独人格的行为, 一般表现为1、母子公司、姐妹公司混同, 或者母公司完全控制子公司以谋取不当利益, 2、在一人公司中股东和公司财产混同, 业务混同, 人格混同等。
(三)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这里的说指的“利益损害”不仅包括债权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也包括其应得利益的落空。
(四) 债权人受到的损害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债权人受损害的事实是由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造成的, 否则债权人不能向法院提请否认公司法人格的诉讼请求。
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资本显著不足
首先何为资本?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 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 也叫法定资本是指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股本总额。在经济学意义上公司资本是指实收资本, 也就是公司成立时实际收到的股东的出资总额。在我国现有的资本缴纳制度下, 实收资本一般是低于注册资本的。而且, 实践中股东抽逃出资、虚假出资等行为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普遍。所以, 在法人格否知适用中资本显著不足中的资本是指法定资本还是实收资本?实践中不能以偏概全, 应该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第一, 一般情况下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如果公司成立时, 股东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 但是注册资本仍然呈现“显著不足”的状态, 我们有理由假定:股东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 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第二, 如果公司设立时股东就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情形, 那么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并不相符, 此时资本应指实收资本。实践中股东更多地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减少公司实收资本。为了查明股东在设立公司时的初衷, 此时应当以实收资本为依据。第三, 股东在公司有效成立之后抽逃出资, 恶意转移公司财产等行为也是属于对有限责任的滥用, 此时有必要已抽逃后的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其次是资本“显著不足”的判断标准。资本显著不足是指公司资本无法满足公司的经营规模、潜在责任的需求, 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是开办企业资金的最低需求, 不同行业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作为资本“显著不足”的标准, 应当援引会计学上的一些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 产权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等。
综上所述可见,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格被否认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个案的多样性, 在判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不能一概而论。
摘要:近年来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应对这个问题的救济途径之一, 于2005年被写入公司法, 为这一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公司法对该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和原则化, 实践中法官等对此更是无从下手。本文就该制度的的一些标准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标准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条跃入实践[J].清华法学, 2007 (2) .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2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起源;滥用;完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公司依法成立后,在特定的事件中因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情事,若在该事件中仍承认该公司具有独立人格,将有损交易秩序的正当化,从而暂时否认在特定事件中该公司的法人人格,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各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投资人就利用公司的人格独立制度规避法律损害债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美国为了针对这种现象创立了“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和演变,成为现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来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以承认公司法人人格为基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有效性,相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是首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但实质上正是体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内在理论。只有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承认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受约束与法律的框架之内,才能让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责任,进而才会有滥用的可能性,才可能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进行否认。
2.不是所有都能以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整体否认,即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只是在适用具体的案件中,针对具体的个案、特例,对涉及到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情况时,对法人资格的一种否认,它并不影响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有效性,因此公司人格人格的否认并不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否认。
3. 是解决事后的一种法律机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是在于规避公司及股东之间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进行的非法活动,但在生活实践发现,对于公司独立人格滥用的情形,千差万别,如果对于滥用制度进行规定,很难将其罗列于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对于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多是采用一种事后的法律规制,也就是说,法律多半是通過对滥用公司人格的惩罚来保障失衡的公司利益。这种方法无疑是既稳妥又灵活的保障机制。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1.公司资本存在明显不足情况时
判断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公司的资本,资本是公司生存的重要保障,它的多少关系着一个公司的生命,同时对其他债权人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资本对公司而言,是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公司有能力独立的承担债权债务时,它才能具有法律赋予的人格。因此,当一个公司的资本明显不足时,就有可能导致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但需要指明的是,该资本不足的认定社会标准并非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额,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灵活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例如公司的规模、性质、经营状况、责任保险等。另外,判断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时间界限是以公司设立时为标准,而不能因为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以资本不足为借口进行否认。
2.通过公司本身来回避义务
公司资本明显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得以否认的实质上的欠缺。然而,具体来看,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了公司法人人格回避了合同义务。其中,有三种分类:一是,为逃避契约上的特定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从事相关活动,利用了公司的重新设立来逃避自己的法定义务;二是,通过成立新公司逃避债务,即公司为逃避债务而抽逃资金,利用原先公司的设备,人员,经营场所成立新公司,从而做到规避先前债务的目的,但其从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先前的公司,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三是,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进行欺诈行为,以公司法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进行欺诈,骗取债务人资金,这是在公司欺诈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综上几种表现形式,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逃避自己的法律义务,从而对债权人造成利益损失。
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机制
这种情况是指,利用公司已经存在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公司,强行的将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进行改变,从而规避强制性法律的适用。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这在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
4.公司法人人格与股东混同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就是将公司与股东进行了混同,造成公司与股东不分,使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己,使其成为自己的代理机构,达到公司就是股东,股东就是公司的情况。这种情形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一人独资公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子公司实际控制股东,母公司的影子公司,子公司实际上是形骸化了。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公司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丧失,使公司完全沦为股东利用的工具,股东对公司进行操控;二是,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独立财产不分,造成混同,不能进行清楚地分辨,通常表现为,公司的营业办公场所与股东的居住场所不分、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同一,没有明显区分、公司财产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股东随便转移、公司的事务管理,交易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受到股东的统一管理和支配;三是,业务进行混同,公司的业务与股东之间的个人业务没有区分,同时从事相同的经营活动,并都受公司的股东支配;四是,组织机构混同,俗称“一人套马,两块牌子”这是典型的人员之间的混同,公司之间的主管或董事之间兼任,又或者统一受董事的任命,支配管理。
三、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完善
1.及时修改法律法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本身就存在一种滞后性的问题,对于有关公司法也同样如此。法律要及时进行修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所要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在良好的法律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司法人人格才能更好的得以体现和实施,更好的保护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2.严格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因为是要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在适用上就要限定一些必要的条件来加以约束,其中对主体条件进行了限制,只是针对公司中的股东滥用人格而言,且必须是经被害人提起的。如果是公司中的其他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滥用,就不用此规定。最后一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一定是对被害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可以适用,这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3.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公平、正义
在实际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案件中,都应做到用公平,正义的准则进行衡量,并不是一味的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也要权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基础固然重要,但若不加以合理适用,最终案件的审判依然会对公司股东造成不公正的待遇。(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德枢著 《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2]朱慈蕴著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讲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范健著 《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4]刘俊海著 《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3页;
[5]孟勤国、张素华著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载《中国法学》 2004年第3期,第15页;
[6]朱慈蕴著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浅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3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与法人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性有直接联系, 又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有关。
(一)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有关。
我国1993年的《公司法》确立了公司制度, 这一制度以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为基本特征,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外承担无限责任, 直至无力承担。二是股东的出资额形成公司资本, 并且与个人财产相隔离, 尽享公司独立带来的无限利益, 却仅用这属于公司资本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2]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观念和制度上将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绝对化, 使其呈现为一柄双刃剑, 弊端与危害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有限责任忽略了债权人的利益。股东无疑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既能在生意兴隆时坐享其成, 又能在经营失败时逃之夭夭。在公司经营失败无力偿债时, 债权人也只能追索至公司, 无法向股东请求, 债权人的利益只能受损, 没有任何保障和救济。
2.为股东滥用控制权提供了机会。虽然公司有其独立人格, 但公司具体的运作是靠股东, 尤其是大股东来操作的。这就不可避免的是控制股东的个人意图渗入公司行为之中。在某些情况下, 它可能迫使公司牺牲自身利益, 从事有利于控制股东的不正当交易, 致使公司少数股东或债权人蒙受经济损失;也可能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 从事各种欺诈行为, 规避公法义务, 为自己谋取非法所得, 或者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 从事隐匿财产、逃避清偿债务的责任等。[3]
3.成为规避侵权的工具。公司侵权的场合常常出现公司财产不足以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而由于有限责任的保护, 受害人也无法向有赔偿能力的股东追偿。因此, 有限责任制度过度保护了公司股东的利益, 对侵权行为的受害人的保护是不够的, 阻碍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
(二) 公司人格否认体现了立法者在利益冲突时的价值取向。
美国法官桑伯恩 (Sanborn) 曾在1905年的一案中阐述“就一般规则而言, 公司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人格, 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理由出现;然而公司的法人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共利益, 使非法行为合法化, 保护欺诈或作为犯罪抗辩的工具, 那么, 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4]由此可以看出, 当公司、股东的利益不能确认、维护公共利益, 反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时, 立法者及时做出了反应和选择-保护公共利益。所以, 无论是在公司法人制度还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 立法者都力图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 如果不能两全, 立法者则会保护公共利益, 这既是维护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正义公平的必然途径。
二、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
综合各国的司法实践和现有理论, 笔者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前提条件:公司有效成立已取得独立人格。这也是区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公司无效成立的关键所在。只有公司有效成立并具有独立人格, 股东才能享有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所带来的益处, 其人格才有被滥用的可能, 才有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5]
(二) 主体要件:拥有实质支配力的股东。只有股东才有可能构成公司人格否认的身份, 不具备股东身份的董事、经理不可能符合这一主体身份。因为董事、经理只是公司的雇员, 而非公司这种社团法人的成员。关于“实质支配力”的认定标准, 各国不一, 大部分国家以“持有多数股份”作为标准, 实践中却不好操作, 笔者认为应该综合个案, 考量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大事务的管理权来衡量这一标准。
(三) 客观要件:股东有滥用对公司控制权的行为。一是因为对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态作出准确判断极为困难。二是法官在具体操作上只需用某种行为标准来衡量主体的外部行为, 除去了检验主观心态的负担, 并且符合了民事责任功能从侧重制裁向侧重补救转化的世界性潮流。[6]
(四) 客体要件:股东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内幕难以了解, 不能判断是否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的现象, 只能从结果中予以推断。而且, 只有产生了规避法律义务、规避契约义务社会责任的结果时, 才明显表明该公司行为已经违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本质和目的, 而又有否定之必要。[7]
(五) 限定条件:股东不能主张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股东只能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提出相关诉讼, 即使是小股东也不能提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的请求, 因为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 股东在享受公司独立人格带来优惠的同时, 也应该承担给予公司独立主体地位产生的法律后果。实践中, 只有公司的债权人和代表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才有权作为权利主体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
三、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
(一) 资本显著不足。
公司资本是公司经营及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如果公司没有具备与之风险相适应的足额资本, 实质上就把风险转移给了债权人, 公司也成为股东逃避债务的“空壳”。如何界定“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我国《公司法》中, 实行法定资本制, 公司资本只有达到法定最低数额或章程规定的数额方可成立。当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低于法定最低数额时, 公司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只应适用公司成立无效, 不能适用公司法人否认制度。
(二) 利用法人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
较常见的情形包括: (1) 负有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 (如禁止的义务、不制造特定商品的义务等) 的当事人, 为规避这一义务而设立新公司, 或利用旧公司掩盖真实行为。 (2) 赋有交易上巨额债务的公司支配股东, 往往通过抽逃资金或解散公司或宣告公司破产, 再以原有的经营场所、董事会、顾主、从业人员等另设一公司, 且经营目的也完全相同, 致使公司空壳化, 来达到逃脱原来公司巨额债务之不当目的。 (3) 利用公司对债权人进行欺诈以逃避合同义务。[8]
(三) 公司与股东或者与其它公司混同。
公司的财产和责任与其股东相对独立, 并且有不同于股东的独立的组织机构、名称、业务等。当公司与股东或与其关联公司在财产上、利益分配上、组织管理上、业务上出现混同时, 就丧失了作为法人的独立性, 理应否认其法人格, 让其背后的股东直接承担公司的债务责任。这种情形在一人公司和母子公司较常见。一人公司人格之否认的原因通常有两种情形, 即财产混同和人格混同。其次, 母子公司中否定子公司人格的原因通常也是因为财产混同、人格混同和组织机构混同。通常表现为出资人用同一出资、同一从业人员、同一经营场所登记数个公司, 即所谓“一套人马、多块牌子”, 也是我国存在的一种典型法人格形骸化情形。[9]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新《公司法》在总则中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第64条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以上这些, 虽然在制度层面对此制度作了规定, 但相对于实践中日益出现的利用公司逃避债务、欺诈经营、脱壳经营等现象显得微弱和单薄, 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新《公司法》为例, 笔者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一) 应增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可操作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以公平、正义的法理来补充公司法人制度的, 单单两条抽象的规定是不足以发挥这一法理的应用功能的。所以, 《公司法》应再增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一节, 尤其将其适用要件和适用情形加以列举, 增加其操作性, 避免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逃脱对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损害赔偿责任的现象。
(二) 在公司人格否认之诉中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责任。《公司法》第64条只对一人公司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基于相同法益给予相同保护的法理, 应对所有滥用控制权的行为加以规定。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搜集到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证据, 即使有时可以提供该证据, 也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可见, 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时, 由债权人对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举证, 既困难又显失公平, 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也难以实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设计的目的。[10]
(三) 加强有关的司法解释。这是中国法律的特色和惯例。鉴于《公司法》刚出台不久, 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会适时颁布司法解释。对于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而言, 第一个需要解释的应该是《公司法》20条规定的“严重”一词, 以加强操作性, 为现实中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琼.揭开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面纱[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6
[2].郭明, 李光, 阳飞.试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7
[3].胡巍.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及适用范围[J].理论月刊, 2005, 91
[4].石守斌.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6
[5].牛军栋.公司人格否认论新探[J].税收与企业, 1999, 2
[6].牛军栋.公司人格否认论新探[J].税收与企业, 1999, 2
[7].田东平.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和界定[J].法律适用, 2002, 11
[8].王英明, 陈晓云.论公司法人否定法理的适用条件[J].理论界, 2006, 1
[9].王成, 薛红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浅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4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97-01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the corporate entity)在概念上并不是法定术语,在其他国家,这一概念也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制度(piercing the corporate’s veil)或者“揭开公司面纱”制度(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亦或是“直索”(Durchagriff)责任,指的是为了不让公司的独立人格被滥用以及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之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的独立的人格以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或者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从而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①。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一)“公司具备法人人格”为其前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会在有些场合中否认公司对其以自己的名义所实行的行为有着独立、完全的责任,因此该制度的适用对象就被局限于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公司之中。这不难理解,因为股东若是意图伺机假借公司独立人格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之名而反行损害公司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利益之实,那其一定是在法人人格独立的公司的荫蔽之下。而当公司并没有获取法人资格,或者公司的法人资格被依法取消的情形下,法律对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着另行的规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适用人格否认制度是不必要,也是不合法理的。
(二)仅在个案中对于公司的法人人格予以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是公司的成立合法以及有效,但是股东时有滥用有限责任制度的荫蔽,进而逃避法律义务、合同义务,侵害债权人的利益等等,因此法律在公平正义的基石之上,对公司的独立人格在这些场合之中予以否定而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严格来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其实是对个案中的公司法人制度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予以否认,是一种例外,只在个案情况中适用,并不会波及到主体公司的其他法律关系,也不会否认其在法律上的独立主体资格。也就是说,一个公司并不会因为其在个案中被否认了法人人格,就代表除了此个案之外的其他债权人也能要求公司股东直接承担无限责任,他们应该对应相关的情况仍旧提起个别诉讼,而法院则会依照情况决定是否会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显而易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效力就好比“属人管辖”,只对人不对世;同时其也是基于特殊的原因在个案中适用,绝不是拥有普世效力的。有如国外学者所言一般,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有如在“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之墙上钻一个孔,但对被钻之孔以外的所有目的而言,这堵墙依然矗立着②。”
(三)是一种事后救济措施。为了应对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以及有限责任制度的情况,法律中既规定了事先的防范措施,也准备了事后的救济手段。事前的防范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了合同法上的债权担保、公司法中的最低资本额要求以及盈余分配的规定等等,这些措施手段有助于防范股东利用有限责任制从事损害公司债券人利益的情况出现。然而由于这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几乎皆以制定法的形式,一体适用于所有类型以及规模的公司,因此其缺乏应势而变的弹性,容易被小部分图谋不轨的份子钻了漏洞。
作为一种事后的救济措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通常被各国学界认为是最具有典型性的。纵观各个国家关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依据,很难见到直接由制定法做出规定的情况,就连最早创设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并且对于其的适用也最为广泛的美国,也并未见其有统一适用之标准以及制定法规定,反之则是由法官在个案的审判中根据案件情况来决定是否引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布莱克法律词典》明确把“揭开公司面纱”定义为“一种司法程序”,一种在其中由法庭剥夺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的豁免权的司法程序③。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事后的、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之中的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否定,这种否定将使股东受到其因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而应承受的惩罚——直接承担在这法律关系中所产生的特定之债务的无限责任。
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所以是事后救济措施,盖因实际操作中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行为的形式过于多样化从而十分难以将之类型化,当然也就让制定法在实践中异常难以施展身手。同时,以事后救济的方式加以规制,可以兼顾维护法人人格制度的普遍正义以及平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平衡的个体正义。因此在可操作性上具有很大弹性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事先防范措施相辅相成,使司法机关能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适合的救济手段的选择。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于19世纪后期,由美国的法院首创④。在美国,公司法人的人格否认是一个司法程序制度,由断案的法官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启用该制度去排除股东的有限责任之适用。此外,这个制度有着一个比较广阔的适用范围,其中同样包括了欺诈债权人、侵权行为的效力,而不只是单纯的对于合同责任的适用。出于此制度对于克服因有限责任制所致的不公平情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很快便被德国、法国、英国等等国家效法,并且施以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意义在于其存在承认了公司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司本身具有法人人格,从而与公司的股东一起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并且可以独立地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股东则以其各自的出资额度为限承担着有限责任。然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是前文所述制度的一种例外情况,此制度的原则便是否定了公司的法人人格,使部分甚至全体股东直接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可以说,如果没有公司法人人格制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在实际操作中被经常性滥用的情况存在,就不会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应运而生。在沒有该制度制约下的公司股东,往往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为己谋私,以己意为公司之意,以公司为私司,将之作为交易的工具以追逐利益,相反却不承担与利益相对应的责任,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出资权以及自己在法人制度中的有利地位,从事各种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而在上述情形发生之后,当其受到自己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而导致的法律追究之时,却主张自己只承担出资额度之内的有限责任,从而导致债权人的利益甚至社会的公共利益遭到严重损害。
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之所在,就是通过戳破伪装从而使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股东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无限责任,为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朱慈蕴著:《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陈现杰著:《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述评》,《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三期。
③Bryan A.Garner编:《布莱克法律词典》,Thomson West出版。
④朱炎生等著:《公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5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内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又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 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 (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 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 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应有本质内涵。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是一种在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建立的风险分派机制, 虽然可以降低或转移投资风险和鼓励投资, 但该制度对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非常不利。并且,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如果该制度被滥用, 那么公共利益必定处于危险境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正是为了矫正司法实践中被扭曲的公平正义, 为了实现矫正的公平。
二、我国立法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及其不足
我国立法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的不足:
(一) 我国关于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规定总体上来说是笼统的、抽象的, “揭开公司面纱”的实质规定在我国立法中尚少有体现。仅仅在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该条规定,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限于滥用公司法人格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可否认, 我国公司法人制度在发挥其促进投资增长和迅速积累资本的作用, 但是, 他也被股东用做规避法律契约义务, 欺诈债权人, 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 公司资本不实而空壳运转, 设立数个公司用来逃避债务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关联公司关系中, 控制股东滥用权利, 过度控制, 使从属公司形式上独立, 但事实上已经丧失了独立人格, 可以看出, 相对于现实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复杂情形, 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简单。
(二) 在适用范围上, 关于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 鉴于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复杂多样, 很难穷尽列举, 又要考虑到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要求, 单独的列举式或者概括式都不是立法上的最佳选择,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规定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各种情形。如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一般条件做出概括式的规定, 而对经国内外公司人格否认司法实践证明属于典型的、危害较大的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进行列举, 以便更好地发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作用。
(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责任主体的范围过于狭窄, 不符合现实的需要。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公司法将责任主体设定为股东的规定起码是不完备的:首先, 当股东担任公司的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时, 公司法的规定无疑是合适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其次, 股东通过代理人间接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时, 公司债权人是否只能追究股东的连带责任?而且公司债权人在举证方面将存在重大困难, 第三股东与代理人之间也存在“代理成本问题”, 如果股东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而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代理人失踪和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 公司债权人是否可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毕竟代理人的行为是以公司的名义做出的。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程序法的完善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主体
1. 公司法人格否认诉讼中的原告。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原告只能是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或社会公益的代表。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被告。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被告是指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清算组。要求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之外的责任, 是以对公司对他人负有合法债务为前提, 即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首先要审查债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所以为了查明债权债务关系, 涉案企业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的必要被告。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
考虑到我国目前信息披露不充分, 债权人在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明过程中, 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建议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只要求初步的证明即可, 只要求其举出对股东不法行为的表面证据或线索, 法院应要求股东提供其合法行使股东权的证据, 证明其不存在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据, 即在关于滥用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明过程中股东承担较大举证责任。
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有限责任制的补充, 是在法院判例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中, 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吸收。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适用条件, 适用情形和在我国具体案件实施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关键词:人格否认制度,内涵特征,法制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75
[2]黄丽萍.公司法人人格与法人人格否认[J].行政与法, 2002 (6)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6
但要注意的是,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合法有效的公司法人的彻底否定, 不是与法人制度的完全对立;而是对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公司法人状态的揭示, 是对不健全的公司法人的否定, 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补充。我们应当坚持以确认公司独立法人资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为一般原则。但对于股东为谋求非法利益而滥用此原则, 造成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失的行为也决不宽恕, 而要毫不客气地揭开其面纱, 直索股东之责任, 以实现法律应有的公平之意。正如学者所说:“将公司人格否认作为公司人格独立必要而有意的补充, 使二者在深沉的张力中, 形成和谐的功能互补。”
我国新《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可以视为我国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但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适用该制度, 这无疑造成司法实践中的无法可依, 是我国公司制度的缺陷。为了实现该制度应有的法律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相应的适用规则。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以公司具备独立人格为前提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对象只能是具有合法有效的独立人格的公司。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公司, 股东才能享有公司人格独立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给其带来的好处;公司的人格才有被滥用的可能;才有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如果公司没有取得合法身份, 它就不能行使法人的权利, 其行为都将被视为无效, 也就不存在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了。
各国公司法都规定, 公司要成为合法有效的法律主体, 必须符合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如必须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股东人数, 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司章程以及相应的人、财、物等实质条件, 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定程序, 才能成为一个合法有效的公司。如果在公司设立中存在欠缺实质要件或程序要件的情况, 即为公司设立瑕疵。对此, 各国公司法通常认为公司设立无效, 该公司自始不成立。根本无独立人格, 因此也不存在公司法人人格之否认。
因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所否认的法人实际上是一个被控制了的、失去了独立人格的法人空壳。由于其独立人格已经名存实亡又被利用以规避法律和逃避契约义务, 给社会造成危害, 完全应当予以否定。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对公司法人资格部分地、相对地否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公司人格彻底否定不同。公司人格否认并非是对法人合法、有效存在的彻底否定。它只是对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借助法人合法有效的外壳从事规避法律义务行为的股东的有限责任的否认。另外,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只赋予了债权人追究股东有限责任的权利, 并非赋予他们申请法人成立无效的权利。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全面性、绝对性否定。它具有部分性和相对性。
首先,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公司设立无效不同。公司成立无效是指已获准登记的公司因其设立时不可补正的瑕疵, 在事实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而被有关机关依法认定其自始不成立。两者在特定情形下都导致公司人格被否定的后果, 直接追究股东的责任, 但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1) 产生原因不同。公司人格否认是公司有效成立并已经取得独立人格后, 因被操纵而丧失独立性;而公司成立无效是公司设立手续存在瑕疵, 违背法定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自始不具备法人资格。 (2) 法律效果不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针对特定当事人之间某一具体法律关系, 其效力是局限性的, 是暂时或临时的“人格剥夺”, 在其他方面, 公司法人人格依然有效;而公司设立无效则是对公司法人人格全面的彻底的否认, 有绝对性和永久性。
其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公司终止不同。
第一、发生事由不同。引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事由是公司人格被股东操纵而丧失其独立性, 成为股东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 被当作规避法律和契约义务的挡箭牌。而导致公司法人终止的原因包括: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被依法撤消, 因为章程规定的情况发生而终止;因公司权力机构作出决议而终止;公司因破产而终止;由国家有关主管机关依法撤消。
第二、提起主体不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必须由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如债权人) 提出请求, 否则法院一般不主动适用。而公司因撤消而终止是由国家权力介入, 否则当事人不能主张剥夺公司法人人格;公司因章程规定的情况发生或者权力机构作出决议而终止的是由公司股东主动提出, 作为股东以外的人是不能主张公司终止的;公司因破产而终止的, 是因为公司资不抵债的客观情况, 可由债权人或公司自己提出申请破产。
第三、法律后果不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作为对受害人的救济, 公司债权人可穿透公司独立人格这层面纱, 可直索于股东, 股东责任将不以出资为限, 而应负无限责任。公司终止导致公司法人人格终止, 但仍然恪守股东有限责任原则, 由此引起的公司清算仅由公司财产清偿公司债务, 股东并不直接负责。
第四、法律效力不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致使针对具体个案中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 背离了法人制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时, 对实际上已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空壳予以否认, 使其滥用者直接承担责任。因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而公司法人终止具有消灭公司人格的绝对效力, 公司随着终止而全面地、彻底地归于消灭。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个案、特定法律关系、特定当事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的彻底的消灭, 而是对典型个案在特定的、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也就是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特定个案处理完毕, 公司与股东承担责任后, 人格否认将不再继续发生效力, 甚至在人格否认期间, 公司在其他法律关系中仍然拥有独立人格而从事民商事活动。
首先, 特定个案应理解为, 在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前提下, 发生的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而从事不法行为, 侵犯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利益, 从而打破独立人格所具有的分配正义的案件。而特定法律关系是指由于特定个案而形成的股东与债权人或社会之间的特定的实体法律关系。法院作出的否认判决仅仅对股东的这一偶然行为有拘束力, 债权人也只能就该特定案件的判决要求执行。而在此后, 公司与同一债权人的民商事活动中仍然以独立法人的地位与之交往。
其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后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责任的承担。责任应由特定的当事人来承担——公司与有过错的股东。在实践中, 通常占支配地位的控制股东容易滥用公司法人人格, 并不是所有的股东都做出这样的行为。因此, 在承担责任时,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只能追究特定的、有过错的股东的责任。另外, 公司应当作为共同责任人与有过错的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这样, 公司的相对人既可以追究公司的责任, 也可以追究公司背后的滥用者——股东的责任, 从而达到充分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目的。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失衡的公司利益关系的事后法律规制
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应当奉行公平的价值观。而公平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一种平衡。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就在公司,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利益与负担的均衡分配的公平秩序。该制度事先规定了公司必须具有独立财产、清晰的产权界限、独立的意思表示能力和独立的公司利益, 同时要求股东必须真实地出资、不得抽回出资以及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以保证公司的权力机关能独立作出意思决定。股东只要符合了这些要求, 法律就保障股东只负有限责任的权利, 以及充分利用公司制度实现自己正当的利益目标。这是法律的基本准则, 是事先确立好的规则。
当然, 公司法人制度中自然亦含有禁止将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用于任何不法目的之应有之意, 只不过法律对各种禁止性的滥用行为的规制一般均采取事后的司法规制方式。因此如果公司成立后, 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从事欺诈、规避法律义务、逃避契约义务等不法行为以牟取私利, 则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适用既可以使公司人格独立的不合目的性得到有效地纠正, 又可以使因此而受到利益损害的公司债权人获得最大的有效补偿。在此意义上, 公司法人人格之否认实质上就是在特定情形下对公司独立人格和公司股东只负以出资额为限之有限责任的一种事后否定, 使滥用公司人格者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 体现了法律所要求的将利益与负担应公平合理地分配于当事人之间的正义目标。
五、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只适用于审判程序中, 不应扩展至诸如执行程序或行政执法程序, 亦不适用于商事仲裁程序
从英美国家的审判实践看, 运用该制度必须非常慎重, 这样才能起到个案否认公司人格, 但提升公司整体信誉的作用。如果扩张至审判以外的程序, 公司的法人人格将面临不同机关的审查, 容易在实践中出现滥用否认制度, 本末倒置的局面, 从而削弱了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基础地位。而且, 对于特定案例中揭开公司面纱, 否认公司独立法人人格, 不做扩张性的解释, 并不意味着全面和永久性地消灭公司的独立人格。
只有在遵循适用规则的前提下去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才能实现设立该制度的初衷, 使其成为公司法人制度的补充, 从而达到维护法律公平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1998年第1版
[2]、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虞政平著《股东的有限责任》法律出版社2001年7月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7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源自“刺穿公司面纱”的理论, 或称为“直索理论”,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违法使用和保障债权人以及社会的权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要求公司的股东对利益损失方负起责任, 赔偿一定损失, 调和双方的矛盾, 达到公平正义的原则, 维系社会的安定的目的的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 能更好地认识法人制度。就简单来说是指公司不具有独立于股东的实体时, 限于公司与特定的第三人之间有问题的法律关系中, 向股东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就把股东和公司看作一个整体来实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
二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适用范围的模糊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从适用情况上来说比较复杂, 适用范围模糊, 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适用的个体案例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况来看, 导致情况的判断分界线比较模糊。
第二, 适用条件的不确定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一项给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的法律制度。作为成文法国家, 其在适用程序、适用条件以及适用法律后果上应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没有相关规定。在具体案例之中必须要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对案例做出决断, 但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适用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 管辖规定的缺失。每个管辖区域的规定必然存在着漏洞, 每个地方不尽相同, 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推行不能以理想的速度推行。股东根据管辖规定就会根据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来谋取自身利益, 损坏大众的财产, 通过不法手段来逃避法律惩罚。这些都是管辖规定的缺失。
第四, 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我国相比较西方国家,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没有成熟, 在追究法律责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举个例子来说, 股东的违法行为导致了公司或者债权人的损失, 但是由于监督力量不强, 没有被发现, 那么从目前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来说, 股东是不用完全担负起法律责任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法律责任规定缺失也是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在使用中产生阻力的原因。
三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 确定适用范围。在欧美国家, 他们的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制度也很成熟, 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方面他们有明确的适用范围, 但是我国还未有成熟完善的补充。所以针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的模糊性, 就要明确适用范围。比如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 就是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特定公司, 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来人为改变强制其所应该承当的义务, 来规避法律。这项法律还能适用于利用公司逃避合同义务, 不遵循法定程序运作的行为, 以及虚拟股东。虚拟股东就是指公司在形式上是多数股东, 但实质上仅有一个股东, 其余股东都是虚拟冒牌的。还有公司的资本显著不足, 业务混同, 公司名存实亡等情况也可以使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第二, 明确适用条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会给公司以及社会的权益带来伤害。对于适用条件要具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提出两点:一是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必须对他人或者公司造成损害。二是股东违法滥用法人名义的行为和造成的损失之间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利益受侵害的债权人必须要证明他的利益被损害的原因就是滥用了公司独立人格, 这两者之间必须要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这关系就不能向法院提出否认公司独立人格。明确了这两点, 对于具体化适用条件也有帮助。
第三, 完善管辖规定。因为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 法律制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就需要完善管辖规定, 这样才能确保法律的统一实行, 建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正是因为其适用范围的模糊性以及使用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法院的审判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所以需要逐步改变原先的管辖规定, 以行政区划分案件地域是不可取的, 应逐步完善管理规定, 管辖到基层去。完善管辖规定能让法人制度得到更进一步地推行, 受众面积更广。完善法人制度, 更要让法院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根据不同的具体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 不能一刀切, 学会变通, 这都要落实到基层群众中去,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 让人民感受到法律制度的威严公正, 不偏袒任何一个人。管辖规定的完善要不断强化重人权、重保护、重救济的权利观念, 不断强化重程序、重证据、重监督制约的法治精神, 根据法律来严格执法, 让更多的人将法制观念牢记在心。
第四, 完善法律责任规定。法律责任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它是企业行为的前提。完善法律责任, 首先要明确股东在公司中所承担的相应责任。为了防止其滥用法人人格造成社会经济损失首先就要培养股东的法律责任意识, 让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规范运行公司, 在与债权人交易时, 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债权人造成损失。其次要明确公司在社会中所担任的法律责任, 想要其更好地运行, 就必须要规定责任制度, 公司只有经过合法的途径才能展开社会活动, 所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其本分, 这样才能把法律责任的规定实践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来纪, 陈学军, 李志强.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2]朱慈蕴.公司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刘文明.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适用[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2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8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公司人格的理论意义在于, 通常情况下, 承认公司是独立的主体, 并享有同自然人一样的人格, 从而使公司独立承担责任, 股东则只承担有限责任, 这有利于降低商业风险, 这一法律设计对社会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在特殊情形下, 公司的独立人格可因特定事由的发生遭到否认, 使股东直接对外承担责任, 即当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股东滥用时, 针对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将公司与其股东视为一体,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承担共同的连带责任并直接负责。这就是所谓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在英美法系国家又被称为“揭开公司面纱”。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商事立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 有利于维持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实践中股东利用公司独立人格逃避法律责任对债权人造成极大的不公, 对公司法人格的否认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第二, 有利于公司规制社会责任。随着社会本位意识的提高, 公司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能更好的约束公司行为, 使社会受益。
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按照传统公司法观念, 公司是由多数股东组成的社团法人。但因现实经济的需求, 一人公司应运而生, 系指仅有一个自然人或法人作为股东, 并由其持有公司全部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持有全部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只确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所以笔者讨论的仅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笔者认为一人公司有以下三种特殊性:一是股东的唯一性; 二是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三是公司组织机构简单化。一人公司的上述特性将导致公司的所有权与管理权难以区分, 因此一人公司最易发生财产混同的情形, 股东也更易滥用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因此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一般条件前提下, 该制度还应对一人公司进行特殊的规制。运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仅可以到达保护债权人利益, 惩治滥用权利股东的目的, 还可以充分发挥一人公司的灵活性。 (1)
三、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一人公司的适用
新《公司法》第20 条规定: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力,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利益; 不得滥用公司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条是对所有公司形态下股东滥用独立法人人格的用承担责任所做的总则性规定。同时第64条规定: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对一人公司所做的特殊规定。鉴于法律规定较为笼统, 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将一人公司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形作如下归纳:
( 一) 虚假出资
具体指公司成立时股东实际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与公司经营所隐含的风险相比明显不足, 其主要表现形式又有抽逃出资和利用评估虚增价值两种, 对于前者股东应对债权承担补充连带责任, 对于后者股东应仅就出资不实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2)
( 二) 利用公司从事不法行为
并非对所有股东从事的违法行为都会带来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消极评价, 笔者认为只有发生以下两种情形才可以适用法人人格否认: 其一, 股东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义务。比如甲公司为逃避合同债务, 而将公司资产转移到新设的乙公司; 其二, 股东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比如为防止公司不法行为而带来的巨额赔偿, 股东将原公司资产分散在其他公司, 使得每一公司的财产只达到法定最低标准, 无法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当满足以上两种条件下, 公司行为即应视为股东的行为, 由股东承担责任。
( 三) 人格形骸化
此种情形主要是针对一人公司, 在此种情况下, 公司虽在形式上上仍具有独立人格, 但实质上只是作为股东的工具或仅仅是股东的另一形象。主要分为财产混同和组织机构的混同。如果一人公司不能达到公司法的要求, 就被法律评价为公司的意志与财产未同股东的意志与财产发生分离, 此时股东就应对公司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其判断标准主要是依据股东是否能举证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
四、我国对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新《公司法》虽确立了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公司法》对一人公司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过于概括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一人公司具体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一) 明确公司法人人格独立与人格否认制度的关系
公司独立人格制度是公司法的一般原则, 而人格否认只是为维护公平正义而作的特殊规定。如果不明确这层关系, 将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 动摇法人人格独立这一基本制度, 因此法人人格否认只能作为例外情形适用。
( 二) 明确一人公司股东的证明标准
从《公司法》64 条规定可以看出对一人公司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应实施举证责任倒置, 但对股东如何才能证明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却未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当股东不能证明如下情形时可认定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发生了混同:
1. 公司的营业场所与自然人股东住所或全资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营业场所是分离的;
2. 当公司资产被用于私人用途时, 必须在公司会计账簿上有适当记录;
3. 对公司的盈利与股东所获得的利润分配进行了区分;
4. 公司与股东使用相对独立的的银行帐户。 (3)
( 三) 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中的当事人
对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中的原告只能是权利受到侵害的债权人而不能扩展到公司的其他人, 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均不能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诉, 对于被告则只能是滥用一人公司独立人格的股东。
( 四) 必须由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债权人是否针对一人公司的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独立造成债权人利益受损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应属于债权人的权利, 债权人可以自由处分, 法院应遵循私法领域普遍遵循的不告不理原则, 不得依职权主动启动诉讼程序, 否则会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 违背设立其的初衷。
五、结语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使权利义务在不同的利益主体间平等的分配, 它彰显得是法律的一般公正, 即法律既应当通过法人人格独立维护股东权益, 又应当通过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保障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一人公司较易出现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的情形, 如果一人公司股东利用法人独立人格对股东利益的倾斜来规避法律责任, 将有违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 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 运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其进行性事后规制对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我国在新《公司法》中专列一章规定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表明了对该项制度的重视, 但对其所规制的内容仍显不足, 尤其针对一人公司的适用更应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9-41.
[2]赵旭东主编.商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49-151.
[3]崔曦文.“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一人公司中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 2010.2.
[4]卫国平.“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一人公司中的适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杜科版) , 2008, 10, 24 (5) .
[5]薛然巍.“试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一人公司中的适用”[J].商场现代化, 2009, 1 (总第563期) .
[6]李苑.“浅议我国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08.3.
[7]吴行政.“浅论我国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及股东责任”[J].商场现代化, 2009.11 (总第592期) .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9
一、利用公司人格回避合同义务
股东利用公司形式从事经营活动,须以公平、善意为前提,并严守股东与公司相分离的原则,股东才能享有有限责任之特权。反之,若公司仅仅为股东逃避合同义务之工具,而将合同对方当事人置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则公司人格独立性之价值就值得怀疑,所以,在公司被用来作为回避合同义务之场合,公司的法人人格通常也将被否认。
二、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在实行有限责任原则的情形下,公司作为公司对外独立承担财产责任的最低担保,对公司债权人至关重要。所以,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始终被作为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适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多数法院也都是依靠显示公司资本不足的事实,来证明公司独立存在的不公平性,从而否认公司的人格。不过这里所说的资本不足,是指公司成立时股东实际投入公司形成的公司资本额与公司经营之事业及隐含的风险相比,明显不足,而非制定法上对公司资本最低限额相比显著不足。后者是一种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任何公司之成立均应满足该要求,否则就无法成立;如果公司骗取了登记,或者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以至于注册资本低于公司法中最低资本额的要求时,依各国公司法的一般要求,任何利害关系人均得请求法院解散公司,而不仅仅是“揭开公司法人面纱”,于一时一事否定公司之人格。公司资本显著不足,表明公司股东利用公司人格经营其事业的诚意欠缺,目的就在于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把投资风险降低到必要极限之下,并通过公司形式将投资风险外化给公司的债权人。
三、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
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实质上是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或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以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是公司与股东人格的混同,在一人公司和母子公司的场合下,公司形骸化更容易产生。一旦发生公司同其股东或一公司同他公司的人格混同化的现象,法院通常就要揭开公司的面纱。在实践中,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意志、利益、财产等独立性的丧失,公司被股东不当控制以及公司与股东或另一公司之间财产、业务与组织机构的混同,则是公司人格混同的集中体现。其一,股东对公司的不正当控制。所谓不正当控制,是指股东(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对公司通过控制而实施了不正当的甚至非法的影响,使公司丧失了其独立的意志和利益,及独立行为的能力,成为为另一公司谋取利益的工具。过度、不正当地控制,导致公司自身意志和利益的丧失,最突出的例子为子公司向母公司及其他姊妹公司不正当地输送利益。其二,财产混同。财产混同,是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的成员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财产混同是对分离原则的背离,极易导致公司财产的隐匿、非法转移和被股东私吞、挪作他用。财产混同一方面表现为公司与股东财产的同一或不分,如公司与股东使用同一办公设施、公司财产无记录或记录不实,公司账簿与股东帐簿不分或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公司与股东利益的一体化上,即公司与股东的收益之间没有区别,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公司成员的个人财产,或转化为另一个公司的财产,而产生的负债则为公司的负债。其三、业务混同。主要表现在公司与股东或其他既没有公之间业务的而不加区分或难以作出区分。他们不仅从事相同的业务,而且其活动都受同一控制股东或机构指挥和支配,大量的交易活动的形式上的交易主体与实际主体不符或无法辨认。其四、组织机构混同。组织机构独立是公司意志独立的关键,因此,公司人格混同的另一表征即为公司与股东及他公司在组织机构上的混同。如公司与股东或两个实体在组织机构上交叉、重叠,甚至雇员都完全一样,搞所谓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四、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
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法律义务,通常是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特定主体,应承担作为或不作为义务,但其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格,人为的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了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从而使法律规范的本来目的落空。利用公司规避法律所规定的强制性义务,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有违法人制度的根本宗旨,从而使其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均存在问题。如为了逃税、洗钱等非法目的而成立公司,为避免自己的财产被强制执行而成立公司等均属于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若不制止之,则法律规定之实效性不复存在。因此,为维护法律之尊严和其实效性,实有必要揭开公司面纱,恢复躲在公司面纱后面的股东的真实面目,让其承担规避法律的法定责任。在此场合,规避法律行为的无效性表现为公司独立人格被否认,使当事人与国家的关系恢复到公司形态未被引入的状态。即将公司的独立人格排除,而把公司之行为视为隐藏于公司背后之实际控制股东之行为。由于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破坏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各国法院对此类案件都有较一致的看法,因而更愿意在此类案件中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人否认格 篇10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滥用法人人格,慎重适用
引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术语, 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它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债权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由于该制度对于弥补公司法人制度的漏洞, 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积极作用, 因而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但我国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并没有引进该制度, 这被认为是1993年《公司法》的一大不足。现实经济生活中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促使我国在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该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作为一个成形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在成文法中被认为是我国公司法的一大创新, 但关于这一制度的具体适用,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适用公司法人否认制度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完善制度设计从而优化制度的适用效果?本文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
一、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公平正义原则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一种修正, 其主要功能是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予以矫正和补救, 体现了法律对实质意义的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法人人格否认的本质是维护法律的正义与公平, 它是法律最高价值———公平、正义在法人制度上的体现和反映。正因如此,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时都以公平、正义的法理念为最基本的遵循原则。所以, 我国在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时必须首先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原则, 则人格否认制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 慎重适用原则
公司的独立人格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石和根本, 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关系上, 前者始终属于本位的主导性规则, 后者仅为适用于特定场合和特定事由的例外性规定而已, 因此, 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必须慎重, 绝不能滥用。因为如果滥用, 则不仅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一种巨大冲击, 而且也是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自身价值的一种否定, 同时也是对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一种亵渎。尤其在我国, 立法上关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还比较笼统, 缺乏具体的适用要件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有关的适用经验也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遵循慎重适用原则就更加必要了。所谓慎重适用, 一是要求在立法上应尽可能制定相对统一的适用规则, 严格限定适用范围和适用要件, 防止滥用误用;二是要求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要严格遵守适用原则和适用规则, 不完全符合适用要件的, 绝不能适用。对法人人格的否认应只适用于审判程序中, 不能扩展至诸如执行程序甚至是行政执法程序, 也不适用于商事仲裁程序, 以免由于公司的人格面临不同机关的审查而出现滥用否认权的现象。
二、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效果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 作为一项新生制度, 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对此,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尽可能地完善制度设计, 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制度本身。目前《公司法》上关于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十分笼统, 没有规定具体的适用要件, 而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 我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寻求“法条”上的依据, 因此完善相关立法就成为当务之急。鉴于《公司法》短期内难以修改, 因此笔者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来完成。具体而言, 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 从而使司法实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一) 实体规则的完善
1. 主观要件
股东必须有逃避债务的故意, 才能适用法人人格的否认, 否则会造成人格否认的扩大化, 违背慎重适用原则。
2. 客观要件 (1) 行为要件
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必须要求公司人格利用者客观上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实践中, 这种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 且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因此, 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各种滥用行为, 确实十分困难。但另一方面, 如果因为立法困难就完全放弃对滥用行为的具体规制, 则又会造成是否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完全依赖法官在个案中的自由裁量。在我国目前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 就可能会导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上的主观随意性, 从而影响司法的统一和公正。为此笔者建议, 对实践中典型的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应在司法解释中予以列举, 以增加人格否认制度适用上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同时还要配以概括性的兜底条款, 以弥补列举式立法可能存在的疏漏。具体而言, 典型的滥用行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合同或法律义务的行为;二是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的行为。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是指行为人将公司作为其逃避合同义务的工具。例如, 公司负有巨额债务, 行为人通过抽逃公司资金另设新公司, 而所谓的新公司实际上只是原公司的翻版, 新公司的经营目的和从业人员都与原公司一致, 设立新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原公司的巨额债务。利用法人人格规避法定义务是指行为人根据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规定本应承担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 但行为人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 故意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 以达到规避法定义务的目的。例如, 行为人通过设立新公司及在公司间转移利润, 以逃避其纳税义务。
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 使公司成为其股东的另一个自我, 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 以至于形成公司即股东、股东即公司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财产混同、人员混同和业务混同。财产混同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股东财产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 如公司营业场所与股东营业场所相同、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不分或者合一、股东将公司的盈利当做自己的财产随意调用等。人员混同是指公司与其成员之间及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实行一套班子、几块牌子。业务混同则表现为公司与股东从事相同的业务活动。上述种种情况中, 既然公司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 那么否认其法人人格也就顺理成章了。
(2) 结果要件
对结果要件的把握, 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 要有损害结果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造成损害, 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通过否认公司的人格来追究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 损害结果要达到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才能适用法人人格否认, 这是由人格否认的慎重适用原则所决定的。至于何谓“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 笔者认为应结合滥用行为主观恶意的大小、滥用行为持续的时间、债权人实际受损的情况等因素来认定。
(二) 程序规则的完善
1. 举证责任的分配
对于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的情形, 《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究竟应由谁承担举证责任。按照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举证责任应由原告承担。但是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中, 作为原告的债权人是公司外部人, 难以获得公司的内部信息, 而滥用行为又往往比较隐蔽。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举证责任全部由原告来承担, 那就意味着原告只能因举证不能而败诉,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会流于形式。但如果我们因此就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只要公司股东无法证明自己不存在滥用情形, 就被推定有滥用, 就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那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仅对股东不公平, 还会造成人格否认制度的泛滥, 动摇公司法人制度的基础。因此, 笔者建议人格否认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应实行先原告初步举证、后被告进一步举证的规则。具体而言, 应先由原告提供证据证明被告股东涉嫌滥用公司人格, 原告的举证应能使法院相信有合理的根据认为被告可能存在滥用公司人格的情形。然后, 再将进一步的举证责任转移给涉嫌滥用的股东, 由涉嫌滥用的股东证明其不存在滥用情形。如果该股东无法完成举证责任, 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即推定该股东滥用了公司人格并追究该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
2. 案件的管辖法院
如前所述, 我国目前有关法人人格否认的立法还不完善, 司法经验也不丰富, 所以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慎重。根据慎重原则的要求, 考虑到我国基层法院数量众多、多数地区基层法院审判力量不强、基层法院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质量难以保证的现实状况, 笔者建议, 人格否认诉讼案件的一审管辖法院应确定为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条跃入实践[J].清华法学, 2007, (2) .
【公司法人否认格】推荐阅读:
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11-19
公司人格否认08-28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05-18
公司人格否认制问题12-08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0-04
公司人格否认之诉论文12-29
法人公司09-03
公司法人变更08-17
公司法人任免职07-26
公司法人如何变更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