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公司(精选12篇)
法人公司 篇1
摘要:存在股权关系交叉、均为同一法人出资设立、由同一自然人担任各个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关联公司, 如果该法定代表人利用其对于上述多个公司的控股权, 无视各公司的独立人格, 随意处置、混淆各个公司的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 造成各个公司的人员、财产等无法区分的, 该多个公司法人表面上虽然彼此独立, 但实质上构成人格混成。因此债权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该多个公司法人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关键词:公司股权,法人人格否认,连带责任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法律内涵
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轮起源于美国, 其形象化表述为“刺破公司面纱” (piercing the Corporatc Veil) 系桑伯文 (Sanborn) 法官在1905年的美国诉密尔沃基冰柜运输公司 (U.S.v.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 一案中首创, 并通过其后的一系列案例得以确立, 成为美国公司法上的重要理论 (1)
关于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的内涵, 有多种观点。作为该理论发源地的美国, 并没有对该理论进行概括阐述, 而通过一系列举例确认了公司法否认理论适用的具体情形, 包括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公司人格被滥用、严重混同等, 其共同点为公司缺乏法律上的独特性。 (2) 日本学者森本滋教授认为, 所为法律人格否认的法理, 是指按照法人制度的目的, 当认为公司所保持的形式的独立性违法了正义、平衡理念时, 或者公司所具有法的的形式上超越了法人格的目的, 非法地加以利用时, 并不全面确定公司的存在, 而是在认定他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 针对特定事例, 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 以保障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一视同仁的地位。 (3) 我国当前最具代表性、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朱慈蕴教授提出的。即‘‘法律人格理论, 是为阻止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吗,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 公司法人格否定理轮是指当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公司背后的股东滥用时,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定公司的独立人格, 将公司与其后的股东是为一体, 并追究其共同的连带法律责任, 以保护公司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害关系群体的利益的一项法律原则。
二、我国司法实务中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条件
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权利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目前我国关于公司法人否认的法律规定。从该规定的文义表述上来理解, 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应当把握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前提条件、公司依法成立, 并合法有效地存在;二是主体要件。原告只能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 包括侵权债权人和合法债权人;被告只能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的积极的控制股东。三是行为要件。即控制股东“滥用了”公司人格, 使公司的独立人格仅有具体形式上的意义, 而实质上已经丧失。四是结果要件。即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害。这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行为要件。何为“滥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且隐蔽性强, 很难认定。
应当注意的是, 《公司法》第20第3款的规定有相当的局限, 即该规定从文上理解, 并未反映公司人格理论的全部内涵。该规定将有关主体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而受到损害的相对人主张权利的对象仅限于公司股东, 行为要件上限与股东滥用, “滥用”强调主观上的过错, 令当事人举证困难, 这样可能导致在实践中一些不具备法律上独立性公司进行交易的债权人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比如, 实际控制人操纵的情况, 或者各关联公司相互之间人格混同却难以证明有主体存在滥用性的情况, 此时, 公司债权人实际上无法依据上述规定来主张权利, 或者主张权利的难度比较大。从国外的有关立法和公司法实践中, 我们可知, “人格滥用”行为并非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全部情形, 公司面纱被揭开后也并不仅仅只向股东直接追索责任如公司法人格理论的发源地美国, 有很多判例是基于其他事实和理由适用的, 在某一公司法人资格被否认的情况下, 同一股东设立的多家兄弟公司都被要求承担责任。
三、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规则后实际责任人责任性质探析
在某一具体情况下, 公司被揭开面纱后, 其后的股东或者其他关联公司等实际责任人承担的责任性质是什么?现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是承担“连带责任”。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引起的连带责任性质的认识上, 无限连带责任说是较为普遍的观点。但对股东承担该种责任与公司在责任承担上是否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即属于共同连带责任或补充连带责任的问题, 是有争议的。这个连带责任怎么承担, 在公司有财产的情况下, 权利人能否要求股东直接承担全部责任还是公司财产不足的情况下才承担?实际责任人是否享有类似一般保证中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在学者们中间有争议, 司法实践中法官也难以把握。
所谓连带责任,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 并由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 强调利益相关者的牵连关系。
所谓有限责任, 就是投资者以其对公司的出资为限承担责任, 只要投资者的出资到位, 即使公司最终的债务大于投资者的出资, 投资者也无需再承担清偿责任;而无限责任则相反, 投资者对其投资的企业的债务不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实质上, 投资者的全部财产也是无限责任企业 (如合伙) 信用的一部分。但只要企业实体存在的, 一般均是先以实体财产损失承担责任, 实体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 再由投资者来承担。
在共同连带责任下, 公司与股东没有先后次序之分, 债权人可以直接起诉股东;而补充连带责任仅要求实际责任人就公司无法清偿的部分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形下, 实际人责任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 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此时股东现有先诉抗辩权。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必须以股东行为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前提。在公司尚有清偿能力时, 债权人完全可以通过起诉公司来实现债权, 所以即使股东有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 也不是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 不符合该条件的适用条件, 所以法人人格否认之诉须以债权人起诉公司无法获得清偿为前提, 股东此时的地位类似于一般保证人的地位。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东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但在执行时, 应先执行公司财产, 股东承担的责任以公司无法承担的数额为限, 那么, 公司法人格否认下实际责任人应当承担责任性质追究是哪一种责任呢?笔者认为, 在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的规则下的情景下, 实际责任人与公司对权利人承担的是无限共同连带责任, 理由如下:第一, 公司法人格否认定规则本身就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的突破, 其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使股东或其他实际责任人脱离有限责任的保护, 以其全部财产直接对权利人承担责任, 如果实际责任人为法人, 这种责任承担也不应以其注册资本额为限, 因此, 这是一种无限责任;第二, 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创设目的在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其适用条件本身就严格, 如果在公司已经符合规定情形时还从程序上设置障碍, 要求债权人必须先向公司主张债权, 只有当该公司倾其所有仍不能清偿或者不能全部清偿时, 公司背后的实际责任人才承担补充责任, 不符合引入该规则的立法目的:第三, 从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发展过程来看, 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连带责任应当是共同连带责任, 在公司发之前的司法解释有关补充责任的规定, 但在公司法中已经改变之前的变表述, 立法者也明确否定了补充连带说, 认为基于公司已经失去法人人格的现实应当追究股东和公司的共同责任:第四, 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不能在司法实务中为某类诉讼设置前置程序, 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条件, 不是债权人需要通过前置程序去满足的, 只是债权人无法证明其主张符合相关条件, 那么其需要承担败诉风险。因此, 在债权人主张适用公司法人否认规则时, 只要该主张符合法定条件, 债权人可以主张公司或实际责任人同时承担责任或择一承担责任, 不受先后顺序之限制:作为法人的实际责任人, 其承担的责任也不受注册资本数额的限制, 而是以全部财产来承担责任, 这才与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的本意相符, 即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无视公司人格的独立性, 将公司与其背后的责任人视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繆凡.“美国反响刺破面善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1604/21630/21652/2007/zh909582556141970022744, 2011-9-10.
[2]朱伟一.美国公司法盘里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41.
[3][日]森本滋.法人格的否认[J].外国法译从, 1994 (3) .
[4]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4.
[5]吴建斌.“公司法否认成文规则使用困境的化解, ”在中国民商法律网[EB/OL].http://sh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9037, 2011-9-10.
[6]朱伟一.美国公司法理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41;薄守省主编.美国公司法判例译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291.转引自吴建斌:“公司法人格否认成文规则使用困境的化解”[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9037, 2011-9-24.
[7][德]托马斯.莱赛尔.德国资和公司法[M].高旭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482;[德]乌违.不能劳洛克.“有限责任公司之股东责任”[J].周梅译.中德法学论坛, 2008.
[8]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律月入实践[J].清华法学, 2007 (2) .
法人公司 篇2
今天乔布简历的小编就带大家具体看看公司法人要承担什么责任,公司法人应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公司法人要承担什么责任,公司法人应承担的责任
若是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对于公司的债务一般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以公司的资产来对外承担责任。但若你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话,公司则应守法经营;注册资金也应按照章程的规定足额到位。
根据公司法第第十三条规定所述: 公司法定代表人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担任,并且依法登记。由此也可看出,法定代表人既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股东。由谁来担任法定代表人需由股东或者股东会来决定。
法定代表人作为公司的最高行政负责人,要根据公司章程所赋予的权限来行使职责。法定代表人对股东或者股东会来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因此,非股东法定代表人应该同股东或者股东会来签订聘用的合同,明确双方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若没有签订聘用合同,会存在很大风险。譬如公司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或欠债在外,执法部门或者债主一定会到公司找法定代表人来处理。另一方面,若公司内部出了问题,股东或者股东会也会追究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若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不合法的。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于公司法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更多讯息尽在乔布简历哦~
公司法人到底是干啥的? 篇3
—Louis
这位叫张雱的少女火了。原因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8月,半年多的时间,她担任了京东旗下多达53家关联子公司的法人或者投资人,覆盖的领域包括快递、金融、数据、众筹、IT等业务。比如6月27日京东物流的主体“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从刘强东变更为了张雱;比如京东在北京经营活动的主体,下设15家分支机构的“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及执行董事都从刘强东变更为张雱;当年腾讯入股京东,甩给京东的易迅网的主体“上海易迅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在今年7月29日已经更名为“上海智奥一号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代表变更为张雱,刘强东为经理。
为何一位27岁的女生能火速成为法人代表?京东的回应称:为了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公司变更了非核心实体的法定代表人。并强调说,这些变更符合《公司法》及相关章程的规定,且对公司运营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变更法人,是为了签字的流程更便捷。京东的几家核心主体,比如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京东金融的主体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依旧为刘强东。
张雱2011年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作为管理培训生进入京东后,从成为刘强东的助理到法人代表,前后只有5年的时间。
法人代表又称为法定代表人。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长、执行董事,或是总经理,没有公司的股份,也可以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法人代表在公司是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代表企业法人的利益,在企业内部负责组织和领导生产经营活动,对外代表企业,全权处理一切民事活动,所以通常公司的法人都由总经理、董事长担任。但是因为国内经营手续的流程周期较长、亲力亲为较为繁琐,不少需要法人到场和签署等,繁忙的高层有时会让实际负责公司业务的副职担任,他们一般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公证委托等形式,授权管理人代表法人,其签字有法人代表的效力,实际责任承担人依然为公司的法人代表。
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就是企业法人的行为,因而由此产生的民事责任通常由公司承担。比如公司被动破产,债权人起诉到法院,这时法院会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清算组,由公司去完成清算义务,而不需要法定代表人直接承担。除非法定代表人出现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或是构成犯罪,触犯《刑法》时,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通常公司的前法人和新法人之间都会设定一定的约束条款,只要有对新法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即可。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陆佳裔
微博互动专区
迷眼弗雷德:#我,堂吉诃德#一点微小的感想。切身感受到舞台剧的感染力和观众的共鸣,我这么冷血的人听到女主角的哭腔眼角都要湿了。感谢@第一财经周刊
RE: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小的工作:)
栗山未来我女神么么哒:一财君好久不见,自从毕业后手机不离身都没怎么静下来看看杂志了,我想这是很多毕业生的通病吧哈哈,今晚睡醒,拿起《大手游》这期,久违的感觉又来了,这期特写终于有了B站,作为一个B站用户也很高兴它被更多人看呢。祝越来越好!@第一财经周刊。
RE:谢谢你的鼓励。
幻羽飞尘:重庆的报刊亭居然不卖《第一财经周刊》《商业周刊》这类的杂志了。
RE:再跑几个试试看?
多嘴腹黑男:@第一财经周刊亲,你们奥运特刊(内文图表)把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弄错了。
RE:汗流直下,真是抱歉。
读者来信
一财报道,迪奥要在其官方微信的电商平台上做一场七夕定制手袋销售。销售的产品是Dior经典的Lady Dior小号粉色手提包,定价2.8万元送货上门。“LVMH选择迪奥作为第一个试水微商的品牌,或许是因为这个品牌的设计更接近大众审美。迪奥一直缺乏一款爆款包,因此这次也更像是为了推广Lady Dior这个经典款而推出的活动,毕竟,手袋是对奢侈品品牌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单品之一。”
首先Dior时装集团不仅不属于LV集团,而且还是LV集团的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股权!选举权!所以Dior的位置是高于LV的!但LV无可厚非是最普及的赚钱利器!
其次谁说Dior没有特别爆款?戴妃包Lady Dior自诞生以来,就被各大皇室贵族第一夫人爱戴!现在也是明星不二之选的红毯利器!Dior的Diorama、Diorssimo、Be Dior哪款不是大热款?Dior的品牌价值高于90%其他的奢侈品品牌,因为普遍包包都要3万左右,你当然不能拿它和什么一两万一个包的品牌比。但在超一线领域,Dior包的市场占有率和Chanel是半壁江山。
—全球潮流街拍
RE:别激动。首先没有Dior集团,也没有LV集团,Dior属于LVMH集团。在超一线领域,Dior包的占有率没有你声称的那么高,Chanel和Hermes才属于超一线领域。对于爆款包,大家的定义可能不一样,戴妃包不是没有出镜率,的确有不少明星背,我们也说了它是经典款,现在这个活动也是在推它,这样的表述不大值得这么多个感叹号吧。
关于品牌汽车维修的文章
一财君你好,记得今年上半年贵刊有期写的是关于美国的还是德国的某知名品牌汽车维修商(或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该公司已完成了中国市场的调研工作,正在做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备。
现在我想找出这篇文章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期了,如果一财君能找到,请回邮件告诉我,我希望知道文章的标题和所在的期数,如果只回复在读者来信中我不一定能看到的。
今年的杂志不知为什么,我只收到了大概一半的数量。谢谢一财君!另外看到今年的第25期(7月4日刊)读者来信中提到《你为什么工作》读后感,请问《你为什么工作》刊登在哪期呢?是不是我没有收到。
nlc202309091315
—忠实的读者poison
RE:是4月4日刊登在对话栏目里的那篇《汽车后市场越成熟,分工就越细》。《你为什么工作》是编者的话里的文章标题,你在7月4日那期读者来信里看到它时,应该就能同时看到它刊登在哪期,因为读者提到了(5月23日那期)。
费解的问题
前些日子,南海问题闹得凶,一些人由此呼吁人们不要光顾肯德基等外国餐厅,还说“你吃的是肯德基,丢的是咱老祖宗的脸”……更有甚者还说美国造导弹的钱都是咱给的。这样的事让我费解,拒绝肯德基、麦当劳就是爱国吗?我想看看贵刊编辑们的看法。:)
—今天不下雨
RE:我们的看法就是这太蠢了,“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句话虽然有点烂大街,不过还是挺实用。
不是毛遂
一财:
你好。
书信往来了这么久,是否可以当个兼职的投稿人?另外,想计划做个有关跑步和商业相结合的东西—还在想的阶段,我坚持夜跑了5年,现在大概隔天5公里。大概想法是利用晚上跑步的时间,去对同样是跑步的人做商业采访,这个商业采访不限话题,然后评选出“神”级回复—回复要好玩,每周胜出者赠送一财。例如,有关油价为什么还这么低?因为我跑步,所以身体好了,少坐车少开车,所以油价上不去了。例如英国脱欧,因为我要用EB5移民美国,所以少了一个名额给中东的难民,跑去欧盟的就多了一个,所以英国要脱欧。如此等等,希望解释得与原有的商业逻辑越远越好,然后通过读者来评价,选出最神回复。名字有蝴蝶商业评论(蝴蝶效应之意)、风马牛商业评论、最无厘头商业评论;表现形式暂时没有想好,具体是微信为最好—可以参考“在行”的“分答”。不知妥否?祝好!
—ARTDENG
RE:谢谢你的提议,我们的确感受到了你的热心还有行动力。互动的计划值得考虑,不过“解释与原有的商业逻辑越远越好”这种标准,会令你收到一堆不怎么样的“神回复”的几率变大。容我们再商议商议:)
高盛集团在亚洲如何运营?
一财君好。我读贵刊一年多了,非常喜欢,今天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财君。高盛是否在上海、北京的代表处直接开展业务?高盛在香港的亚州总部有多少雇员?只有一层办公楼办公?负责什么业务?新加坡、印度又负责什么业务呢?在高盛开展业务的每一个国家,是否都会有一个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又在哪办公呢?谢谢。
—某读者
RE:你可以通过高盛集团的财务报告获取相关信息,假如仍不能解答那些细节问题,可以联系它的投资者关系部 门。
本周我推荐
别人家的出场服装
这届奥运会开幕式看了吗?运动员入场时,有没有对我们万年不变的西红柿炒鸡蛋服装有点失望呢?如果没有,那你的审美跟我们的体育局领导保持了一致。看看别的国家的,顺眼一点吗?
上榜理由:你们真的不一定要红配黄
推荐人:木夕
浅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篇4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为确保公司经营决策的妥当性和维系健全经营的规则和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英文原文是corp orate g overnance, 国内也有人译为公司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
第一, 对于所有者而言, 它是一种安全机制。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设立一整套组织机构, 赋予其相应的职权、责任, 各负其责, 规范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保证其财产所有权的安全性, 即使彻底经营失败, 也不至于因失败经营而牵连到其非经营个人财产, 因法人公司为所有者设立了保底条款, 实行有限责任制。
第二, 对于经营者而言, 它是一种经营机制, 董事会及经理的权、责、义的范围得到明确的规定, 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 严格依规定经营, 全面履行自己的勤勉、忠实、关注义务, 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 自然也会实现其经营利益, 依法经营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所有者的肯定。
第三, 对于监督者而言, 它是一种监督机制, 监事会或执行监事依据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他的权力行使监督权。监督公司财务的真实准确性、监督董事及经理的行为, 列席董事会议等。
第四, 对于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规范机制。国家履行对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而作为公司法人的企业则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企业的稳步经营与依法管理, 对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
根据公司法和有关法理,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以下特征:股东基于出资享有股权, 通过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 利用其“每股一权”的表决权 (包括累计投票方式) , 选举董事会、监事会, 董事会选择经理。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利机关, 有审议批准和决定决议事项的职权;董事会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组成, 是公司的经营意思决定和业务执行机关;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关, 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 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公司经营的妥当性, 监督纠正董事、经理的不当行为。公司制度设计旨在使股东以最小代价, 获得最大利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则试图在追求利益、经营管理、预防危机等各个方面寻求一种最佳平衡。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 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困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所有者角度看, 国有股东权分散、旁落, 国有财产流失得不到有效控制。
第二, 从经营者角度看, 政企分开导致国有公司没有完全独立的法律人格, 这种非完全独立的法律人格表现在人事权、经营权、财物最终处置权及经营利润调处权等。
第三, 从监督者角度看, 监事会不具有完全独立法律地位, 职工董事流于形式。监事会成员知识技能比例不当, 内部机构残缺。
第四, 从社会角度看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激励机制, 传统国企中盛行的经理负责制等首长意识直接并且习惯性地渗透到董事会的集体决策思维方式中, 产生董事长首长负责制的偏见。
四、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要解决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 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 完善资本结构, 实现股权多元化, 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作创造基本条件。改善股权结构, 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 通过改进股权结构设置从而改进股东在董事会中代言人——董事的构成, 矫正各种非正常行为, 把企业的目标集中于追求经济效益上来。
其次, 完善现有的组织结构。在现有法律和制度框架内, 立足既存的组织结构, 加强分权制衡, 强化监督。一要方便股东行使股东权。二要充分开发监事会的监督资源。
再次, 完善法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 以修改公司法或制定单行法规的方式, 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营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法制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条件。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公司制的核心, 促使更多的公司遵守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增强企业活力, 提升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震.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度的完善[J].法学研究, 2003 (4) :88.
[2]、滕佃军.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J].河北法学, 2001 (11) :121.
公司法人在职证明 篇5
Consulate General of xx in Shanghai,
DATE:
Herewith confirm that my name is XX. I belongs to (公司名称). My working period is X years. My company approved my trip to XX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during my holiday from XXX to XXX. All the cost and accommodations will be paid by myself.
My company guarantees I will come back to China on my schedule and we will reserve my position.
Name:
Passport No.
Date of Birth:
Position:
Salary:
Leader: (机打法人英文名字并中文签字)
Position:
Add:
Tel:
Fax:
XX驻上海领事馆:
本人XX。是(公司名称)的法人,我在本单位工作已有X年。现在公司同意我利用假期前往XX及欧洲其他国家旅行(旅行日期必须写清楚几号到几号)。旅行期间的所有费用将由其本人自行承担。公司担保我会准时回国,同时将保留我原来职务。
姓名
护照号
出生日期
职务:
月薪:
领导姓名:(机打法人中文签字并中文签字)
职务:
公司地址:
电话:
公司法人人格混同行为的认定 篇6
原告:上海亚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申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柯公司)
被告:上海夏古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夏古公司)
2008年3月,原告与申柯公司签订海运业务代理协议,约定申柯公司委托原告办理海运进出口代理业务。原告完成委托事项后,申柯公司共欠原告代垫的运费人民币274433元。
申柯公司于2002年11月28日成立,2006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租赁本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999号联合广场(新梅双塔大厦)11层A室作为办公场所。夏古公司于2008年12月5日成立,并曾经在上述地址办公。涉案业务发生时,申柯公司共有员工六人,除刘庆华外,其余五人于2008年12月31日结束工作,并于次日在夏古公司重新就业;刘庆华于2009年1月7日办理了在申柯公司的退工登记。被告申柯公司股东为刘柏林、刘玮,法定代表人为刘柏林;被告夏古公司股东为刘庆华、徐良,法定代表人为刘庆华;四人为父亲、女儿、儿子、女婿关系。
原告诉称:原告与申柯公司的货运代理协议成立,原告已履行义务并垫付海运费,申柯公司尚未支付相关款项。申柯公司与夏古公司存在人格混同。故请求判令两公司连带偿还上述债务。
两被告辩称:申柯公司欠付款项确有其事,但两公司各自为独立法人,不应承担连带责任。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一审审理中对原告与申柯公司间的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和欠款金额予以确认,并认为申柯公司应当承担支付欠款的义务。
就原告以夏古公司与申柯公司存在法人主体混同为由,请求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的欠款承担连带责任的主张,法院认为,就在案证据看,刘庆华在涉案业务发生当时系申柯公司的员工以及与申柯公司股东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事实,并不能得出刘庆华即为申柯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结论。两被告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参股关系,原告以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主张两被告公司存在混同,并据此要求夏古公司对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认为不应予以支持。两被告系各自独立的企业法人,涉案纠纷产生于夏古公司成立之前,而承担付款义务的责任人申柯公司目前仍合法存在,依法应以其所有的财产独立承担赔偿责任。故认为对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不应予以支持。
但考虑到若在本案中因原告尚无充分证据证明两主体混同而由法院直接据此判决,原告今后掌握确实证据后再次起诉可能存在“一事不再理”的情况而无法对夏古公司再次起诉,故对原告释明上述情况。最后原告在本案中撤回了对夏古公司的起诉。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夏古公司对涉案纠纷是否承担责任。本案原告以夏古公司与申柯公司存在法人主体混同为由,请求法院判令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所欠款项承担连带责任。而根据当前的法律,我国《公司法》未对公司法人之间人格混同的情形作出具体认定标准,原告最终也撤回了这方面的诉请,但本案所反映的公司法人人格混同问题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仍值得探讨。
一、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理论
所谓的公司法人人格混同,是指在形式上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与股东之间,或公司与公司之间,在财产、业务、人员等方面出现混同,导致公司法人丧失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格的情形。其主要表现为公司完全由其背后的股东或者公司所控制,且该种控制达到了使公司丧失独立性的程度。公司之所以具有独立的人格,是以其财产和责任上独立于其出资人为前提条件和实质内容的,并因而具有了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名称、住所、所营事业等。因此,公司法人人格混同最为常见的表征是财产混同、组织机构混同和业务混同。同时,这三项特征也是认定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一般标准。
财产混同是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的股东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公司财产与其股东和其他公司财产的分离是公司人格独立的基础。只有在财产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才能以自己的财产独立地对其债务负责。财产混同违背了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相分离、公司资本维持和公司资本不变等基本原则,潜伏着公司财产被隐匿、非法转移或被私吞、挪用的重大隐患,严重影响公司对外清偿债务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财产混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公司营业场所、主要设备与其股东的或其他公司的办公设施完全同一;公司没有独立的账簿及盈亏状况无记录或者记录不实;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之间没有区别,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或者转化为另一个公司的财产,而公司的负债则为股东的债务等等。
组织机构混同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负责人与其他公司的同类人员相混同。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它具有独立意识。而公司作为拟制的法律主体,其意志是通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表达出来的,如果公司的上述人员与其他公司的同类人员完全相同,则很难保证公司能形成独立的完全基于本公司利益而产生的意志,这样公司的独立性将丧失殆尽,独立承担责任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组织机构的混同主要表现在:公司之间董事相互兼任,经理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配和任命;公司与股东或两个不同实体的董事、经理完全一致,甚至雇员也完全一致,即通常所说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业务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公司之间的经营业务、经营行为、交易方式等持续混同。业务混同主要表现在:公司与股东或不同公司之间从事相同的业务活动,公司所从事的具体交易行为不单独进行,而是受同一控制股东或同一董事会指挥、支配。股东或其他公司任意干预公司的具体活动,将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公司的意志,使公司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和独立人格。
但在我国的公司立法中,《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仅对公司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进行了规定,而对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并未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
二、本案两被告关系及责任认定
结合本案来看,原告试图通过下列证据来证明两被告存在法人人格混同的情形并据此要求夏古公司对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首先,原告以夏古公司股东刘庆华在涉案业务发生当时系申柯公司的员工以及与申柯公司股东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事实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组织机构上关联;其次,原告以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主张两被告公司存在业务和场所混同。根据本案确认的事实,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申柯公司股东为刘柏林、刘玮,法定代表人为刘柏林,夏古公司股东为刘庆华、徐良,法定代表人为刘庆华,四人虽为父亲、女儿、儿子、女婿关系以及夏古公司股东刘庆华曾为申柯公司员工,但仅凭两公司组织机构成员之间存在亲属关系这一事实尚不足以得出两公司存在公司组织机构混同的结论;第二,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仅仅说明两被告公司在业务、人事、场所方面存在连续情形,并不构成持续的重叠,也就不能认定两被告存在法人人格混同;第三,夏古公司于2008年12月5日成立,而涉案纠纷产生于夏古公司成立之前,且承担付款义务的责任人申柯公司目前仍合法存在,故申柯公司应以其所有的财产承担赔偿责任;第四、两被告公司的股东是明确的,因此也没有证据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相互参股的情况,因此也不能适用我国《公司法》下股东与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有关规定。因此,本案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业务、人事、场所混同的情形,两被告公司并未构成法人人格混同,其有关的诉讼请求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法人的独立人格是公司法制度的基石,因此对于其独立人格的否认仅是公司法基本制定中的例外情形,适用时应当及其谨慎。法人人格混同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要件之一,即当出现公司人格混同时,其法律后果不一定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还必须同时具备其他要件才能揭开公司面纱,要求关联主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按照《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时,应同时具备三项要件:第一,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第二,逃避债务;第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法人人格混同属于第一项行为要件。本案中,原告以两被告公司存在人格混同为由要求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所欠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两公司并不存在人格混同的情形,而即使两被告公司存在混同,原告还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申柯公司逃避债务,以及因为混同导致其利益受损的情形,才能否认申柯公司的独立人格并由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上述,两被告公司不构成混同,那么,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条件已经丧失,法院不支持原告的这一主张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债权人权益保护的有关建议
由于货运代理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而货代公司之间层层转委托亦属常态,如本案所述情况在实践中时有发生。由于法律目前对该种情形尚未作出规定,且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制度作为公司法基本制度之一不能随意否认,债权人在遭遇类似情形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保护:
1.诉讼中,可以侧重于提供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证据,若相关事实属实,可依法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在债务人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场合,还可从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无法区分的角度进行举证,若相关事实属实,亦可依法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在接受相关货代业务的委托时,应对合同对家的信誉等作一定程度的了解,尽量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货代公司进行交易,以防止出现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
从公司法人制度设计来论公司财产 篇7
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何以能够成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独立主体呢?对此, 应立足于公司的法律人格要素加以判断。借鉴范建先生的观点, 公司的法律人格要素为独立的财产与独立的意思。前者构成了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所须具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构成了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所须具备的独立的意志, 即体现股东共同意志又不同于股东共同意志的作为独立的法律人格而独立生成的自主意志。
为维系和发展公司法人制度, 则需要保障公司财产独立。公司财产分为两类:其一为公司成立时的财产, 其二为公司成立后的财产。前者为公司设立时的实缴资本或认缴资本, 属于静态的财产, 关系到公司法律人格的生成。因此, 公司的这部分财产需要保持确定性和稳定性, 才能保证公司成立之后能独立承担责任。后者为公司存续期间所拥有的财产, 即公司的资产, 属于动态的财产, 关系到公司法律人格的维系。
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其以被法律承认和学者所接受。在此, 无需做关于它们能成为公司财产的评价。
以下, 将结合公司法人的制度设计, 重点讨论争议颇多的劳务、人力资本、商誉、特许经营权和商业信息能否成为公司财产。
一、劳务和人力资本
对于劳务和人力资本, 都属于附着于自然人身上的无形财产, 若以二者出资, 即是用将来为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出资, 不具有现实的价值性。在评估时, 一来每一个自然人的情况各异, 难以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 二来评估的成本过高, 需要确定该自然人的工作经验、技能等一系列情况, 并且调查成本也较高。在以劳务出资后, 由于自然人因生老病死等原因, 导致无法履行向公司完成后续出资的义务。这势必会削弱公司资本的担保功能, 这恰恰是与公司资本制度设计初衷相悖的。所以, 从现实的操作性上看, 将劳务和人力资本作为公司财产是不足取的。
二、商誉
商誉是经过较长的时间, 通过经营者的苦心经营而取得的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商业信用。关于商誉, 作为一种无形财产, 能带来经济利益, 尤其是举世闻名的商誉则更是会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商誉也可以被评估, 事实上, 世界上知名的品牌频频被估价, 这也证明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而商誉一旦形成, 只要按照原有的方式经营下去, 就不会产生商誉贬值的风险, 这对于维持公司财产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因此, 笔者认为, 商誉是可以被股东用来出资的。
三、特许经营权
关于特许经营权, 其分为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和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前者是指“政府授予企业专营某种事业或某种商品的权利;这些事业具有独占性质, 而使经营者获得优厚的利益。后者则是指, 一个企业 (特许人) 依照双方签订的合同, 在一定的期限内授予另一个企业 (被特许人) 使用其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技术秘密等的权利。
特许经营权是被授予的, 因此该项财产权与权利人是分不开的, 授予者是根据被授予者的资格、经营能力、信誉等一系列的要素考察而确定是否授予的, 该项财产权具有一定的人身属性, 当被授予者转让该项使用权, 必定会受到授权人的限制。同样当以此财产权入股时, 也会受到此种限制, 因为这意味着被授权者将该项权利转让给即将成立的公司, 而未来公司的资质等问题尚属于一个未知数, 这对原授权者, 还是原来与被授权者竞争此项特许经营权的他人乃至社会大众都显示公平, 均造成不利影响。同时, 特许经营权还会由于被授予人的违法经营而被吊销, 这时造成公司注册资本不当减少, 对公司的债权人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说来, 特许经营权是不适合被股东用来出资的。
四、商业信息
信息是指以物质载体为媒介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有用的知识。信息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的, 并能带来经济价值的资源, 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然而, 信息若成为公司财产特别是作为出资时的财产时, 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 信息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因此,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无法保证人们的预测能完全准确, 且由于市场变化纷繁,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信息可能不具有任何价值, 在此种情形下, 以信息出资, 公司的注册资本必然缩水。其次, 信息不具有稳定性, 信息一旦被别人说出, 就已不再是秘密了, 特别是在出资时的验资阶段, 验资人和其他股东均有机会知悉该信息, 一旦告知第三人或是抢占先机, 必然会对公司及公司的债权人产生不利影响, 而事后的寻求救济亦更是困难, 因为举证问题将时刻困扰着权利人。最后, 就是在实际操作上, 如何进行评估并由谁来评估也将成为阻碍信息成为公司财产的又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财产都能作为公司财产, 满足了生成和维系公司独立法律人格的财产方可成为公司财产。
参考文献
[1]余立力:《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2]胡丽丽陈儒坤:论公司的出资方式《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6期
[3]王建文范健:《论公司财产独立的价值及其法律维护》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4]杨明曹明星:《特许经营权: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探析 篇8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体是指在个案中,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 严重损害第三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此时需要通过否认该公司的独立人格, 使股东对其滥用行为造成的损失负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之一是该公司须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公司法人, 其才会被人格否认, 否则债权人可以通过其他救济方式获得赔偿, 而不能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这一救济途径。
(二) 公司的法人人格具有独立性, 其实质内涵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 公司法人的人格和公司组成人员的人格互相独立, 当公司的组成人员去世或者变更时公司法人的人格不会收到任何影响, 其独立的基础在于公司的财产和出资人的财产相互分离。第二, 公司法人以公司的财产对外承担债务, 而出资人仅在出资限额内向债权人承担责任, 即不对债权人直接负责。
(三) 公司法人的人格被否认只是在具体案件中个案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不仅刺激了投资人的积极性, 促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而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 所以原则上股东的有限责任是常态, 是受法律保护的, 但是观念上公司人格的绝对化也使得有限责任被滥用成为可能, 即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而损害债权人利益时, 有限责任制度很可能会成为股东逃避法律责任的盾牌。所以否认公司法人人格需要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 是有限责任的例外。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
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知在我国该制度一般情况下的构成要件有:
(一) 公司拥有独立的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
股东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依法向国家机关登记成立公司, 公司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这种人格时法律赋予的。
(二) 股东存在滥用公司独人格的行为, 一般表现为1、母子公司、姐妹公司混同, 或者母公司完全控制子公司以谋取不当利益, 2、在一人公司中股东和公司财产混同, 业务混同, 人格混同等。
(三)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这里的说指的“利益损害”不仅包括债权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也包括其应得利益的落空。
(四) 债权人受到的损害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债权人受损害的事实是由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造成的, 否则债权人不能向法院提请否认公司法人格的诉讼请求。
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资本显著不足
首先何为资本?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 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 也叫法定资本是指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股本总额。在经济学意义上公司资本是指实收资本, 也就是公司成立时实际收到的股东的出资总额。在我国现有的资本缴纳制度下, 实收资本一般是低于注册资本的。而且, 实践中股东抽逃出资、虚假出资等行为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普遍。所以, 在法人格否知适用中资本显著不足中的资本是指法定资本还是实收资本?实践中不能以偏概全, 应该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第一, 一般情况下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如果公司成立时, 股东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 但是注册资本仍然呈现“显著不足”的状态, 我们有理由假定:股东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 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第二, 如果公司设立时股东就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情形, 那么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并不相符, 此时资本应指实收资本。实践中股东更多地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减少公司实收资本。为了查明股东在设立公司时的初衷, 此时应当以实收资本为依据。第三, 股东在公司有效成立之后抽逃出资, 恶意转移公司财产等行为也是属于对有限责任的滥用, 此时有必要已抽逃后的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其次是资本“显著不足”的判断标准。资本显著不足是指公司资本无法满足公司的经营规模、潜在责任的需求, 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是开办企业资金的最低需求, 不同行业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作为资本“显著不足”的标准, 应当援引会计学上的一些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 产权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等。
综上所述可见,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格被否认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个案的多样性, 在判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不能一概而论。
摘要:近年来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应对这个问题的救济途径之一, 于2005年被写入公司法, 为这一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公司法对该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和原则化, 实践中法官等对此更是无从下手。本文就该制度的的一些标准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标准
参考文献
浅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9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与法人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性有直接联系, 又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有关。
(一)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有关。
我国1993年的《公司法》确立了公司制度, 这一制度以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为基本特征,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外承担无限责任, 直至无力承担。二是股东的出资额形成公司资本, 并且与个人财产相隔离, 尽享公司独立带来的无限利益, 却仅用这属于公司资本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2]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观念和制度上将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绝对化, 使其呈现为一柄双刃剑, 弊端与危害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有限责任忽略了债权人的利益。股东无疑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既能在生意兴隆时坐享其成, 又能在经营失败时逃之夭夭。在公司经营失败无力偿债时, 债权人也只能追索至公司, 无法向股东请求, 债权人的利益只能受损, 没有任何保障和救济。
2.为股东滥用控制权提供了机会。虽然公司有其独立人格, 但公司具体的运作是靠股东, 尤其是大股东来操作的。这就不可避免的是控制股东的个人意图渗入公司行为之中。在某些情况下, 它可能迫使公司牺牲自身利益, 从事有利于控制股东的不正当交易, 致使公司少数股东或债权人蒙受经济损失;也可能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 从事各种欺诈行为, 规避公法义务, 为自己谋取非法所得, 或者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 从事隐匿财产、逃避清偿债务的责任等。[3]
3.成为规避侵权的工具。公司侵权的场合常常出现公司财产不足以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而由于有限责任的保护, 受害人也无法向有赔偿能力的股东追偿。因此, 有限责任制度过度保护了公司股东的利益, 对侵权行为的受害人的保护是不够的, 阻碍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
(二) 公司人格否认体现了立法者在利益冲突时的价值取向。
美国法官桑伯恩 (Sanborn) 曾在1905年的一案中阐述“就一般规则而言, 公司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人格, 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理由出现;然而公司的法人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共利益, 使非法行为合法化, 保护欺诈或作为犯罪抗辩的工具, 那么, 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4]由此可以看出, 当公司、股东的利益不能确认、维护公共利益, 反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时, 立法者及时做出了反应和选择-保护公共利益。所以, 无论是在公司法人制度还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 立法者都力图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 如果不能两全, 立法者则会保护公共利益, 这既是维护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正义公平的必然途径。
二、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
综合各国的司法实践和现有理论, 笔者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前提条件:公司有效成立已取得独立人格。这也是区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公司无效成立的关键所在。只有公司有效成立并具有独立人格, 股东才能享有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所带来的益处, 其人格才有被滥用的可能, 才有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5]
(二) 主体要件:拥有实质支配力的股东。只有股东才有可能构成公司人格否认的身份, 不具备股东身份的董事、经理不可能符合这一主体身份。因为董事、经理只是公司的雇员, 而非公司这种社团法人的成员。关于“实质支配力”的认定标准, 各国不一, 大部分国家以“持有多数股份”作为标准, 实践中却不好操作, 笔者认为应该综合个案, 考量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大事务的管理权来衡量这一标准。
(三) 客观要件:股东有滥用对公司控制权的行为。一是因为对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态作出准确判断极为困难。二是法官在具体操作上只需用某种行为标准来衡量主体的外部行为, 除去了检验主观心态的负担, 并且符合了民事责任功能从侧重制裁向侧重补救转化的世界性潮流。[6]
(四) 客体要件:股东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内幕难以了解, 不能判断是否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的现象, 只能从结果中予以推断。而且, 只有产生了规避法律义务、规避契约义务社会责任的结果时, 才明显表明该公司行为已经违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本质和目的, 而又有否定之必要。[7]
(五) 限定条件:股东不能主张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股东只能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提出相关诉讼, 即使是小股东也不能提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的请求, 因为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 股东在享受公司独立人格带来优惠的同时, 也应该承担给予公司独立主体地位产生的法律后果。实践中, 只有公司的债权人和代表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才有权作为权利主体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
三、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
(一) 资本显著不足。
公司资本是公司经营及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如果公司没有具备与之风险相适应的足额资本, 实质上就把风险转移给了债权人, 公司也成为股东逃避债务的“空壳”。如何界定“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我国《公司法》中, 实行法定资本制, 公司资本只有达到法定最低数额或章程规定的数额方可成立。当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低于法定最低数额时, 公司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只应适用公司成立无效, 不能适用公司法人否认制度。
(二) 利用法人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
较常见的情形包括: (1) 负有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 (如禁止的义务、不制造特定商品的义务等) 的当事人, 为规避这一义务而设立新公司, 或利用旧公司掩盖真实行为。 (2) 赋有交易上巨额债务的公司支配股东, 往往通过抽逃资金或解散公司或宣告公司破产, 再以原有的经营场所、董事会、顾主、从业人员等另设一公司, 且经营目的也完全相同, 致使公司空壳化, 来达到逃脱原来公司巨额债务之不当目的。 (3) 利用公司对债权人进行欺诈以逃避合同义务。[8]
(三) 公司与股东或者与其它公司混同。
公司的财产和责任与其股东相对独立, 并且有不同于股东的独立的组织机构、名称、业务等。当公司与股东或与其关联公司在财产上、利益分配上、组织管理上、业务上出现混同时, 就丧失了作为法人的独立性, 理应否认其法人格, 让其背后的股东直接承担公司的债务责任。这种情形在一人公司和母子公司较常见。一人公司人格之否认的原因通常有两种情形, 即财产混同和人格混同。其次, 母子公司中否定子公司人格的原因通常也是因为财产混同、人格混同和组织机构混同。通常表现为出资人用同一出资、同一从业人员、同一经营场所登记数个公司, 即所谓“一套人马、多块牌子”, 也是我国存在的一种典型法人格形骸化情形。[9]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新《公司法》在总则中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第64条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以上这些, 虽然在制度层面对此制度作了规定, 但相对于实践中日益出现的利用公司逃避债务、欺诈经营、脱壳经营等现象显得微弱和单薄, 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新《公司法》为例, 笔者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一) 应增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可操作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以公平、正义的法理来补充公司法人制度的, 单单两条抽象的规定是不足以发挥这一法理的应用功能的。所以, 《公司法》应再增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一节, 尤其将其适用要件和适用情形加以列举, 增加其操作性, 避免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逃脱对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损害赔偿责任的现象。
(二) 在公司人格否认之诉中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责任。《公司法》第64条只对一人公司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基于相同法益给予相同保护的法理, 应对所有滥用控制权的行为加以规定。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搜集到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证据, 即使有时可以提供该证据, 也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可见, 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时, 由债权人对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举证, 既困难又显失公平, 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也难以实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设计的目的。[10]
(三) 加强有关的司法解释。这是中国法律的特色和惯例。鉴于《公司法》刚出台不久, 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会适时颁布司法解释。对于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而言, 第一个需要解释的应该是《公司法》20条规定的“严重”一词, 以加强操作性, 为现实中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琼.揭开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面纱[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6
[2].郭明, 李光, 阳飞.试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7
[3].胡巍.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及适用范围[J].理论月刊, 2005, 91
[4].石守斌.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6
[5].牛军栋.公司人格否认论新探[J].税收与企业, 1999, 2
[6].牛军栋.公司人格否认论新探[J].税收与企业, 1999, 2
[7].田东平.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和界定[J].法律适用, 2002, 11
[8].王英明, 陈晓云.论公司法人否定法理的适用条件[J].理论界, 2006, 1
[9].王成, 薛红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试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10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它刺激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该制度设计, 在荫蔽股东的同时, 也加重了债权人的风险承担。滥用法人人格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的现象随之产生, 为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各国立法纷纷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对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加以修正和补充, 以平衡公司与股东的权利和股东与债权人的风险。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和第六十四条首次正式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本文拟结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实施以来几年的实践, 就当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一探讨, 以期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界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诞生于美国的判例, 英美法系国家将其称为“刺破公司面纱”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1809年, 美国最高法院为了维护联邦法院的司法审判权而用“揭开公司面纱”来确定公司背后股东的个人身份。1905年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中, 法官桑伯恩的判决正式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以后为德、法、英等国家和地区所仿效。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说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在德国,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被称为“直索责任” (Durchgriff) , 日本称为“透视理论”。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说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我国沿袭大陆法系说法, 即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 如不恰当适用, 就会导致整个法人制度处于不稳定状态, 也违背创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初衷, 所以, 各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极其审慎的, 往往要重点考量该制度的适用条件。本文认为, 在我国, 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 公司设立合法且有独立法人人格。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因为, 从逻辑上看, 公司只有先拥有“面纱”, 即公司独立人格的存在, 才谈得上是否应该将该面纱揭开的问题。公司的成立大多数国家以登记为形式要件, 即一般只要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 经有权机关登记 (有的公司成立还要经核准才可以登记) , 公司就成立并有效存在。公司在设立登记至注销登记之间, 具有独立的人格。
(二) 主体要件。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主体要件涉及两个方面:1.滥用公司人格的主体。本文认为, 滥用公司人格的主体应限定为该公司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 即支配股东。以其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为表征, 如母公司对子公司保持高度控制权。要界定支配股东必须区分积极股东和消极股东。积极股东是对公司的决策加以影响的股东。消极股东上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显而易见只有积极股东才有滥用公司人格的可能。还需注意的是利用公司人格进行不法行为者不一定都是股东, 还可能是公司董事、高级职员等。对于此类情形, 不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而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2.主张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必须经过司法途径, 对因法人人格受到损害的当事人进行救济, 因此需要由原告提出适用的诉讼请求。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受损者通常是公司的债权人或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政府部门。若公司自己或公司股东为某种利益提起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请求, 法院一般是不予以适用的。因为要求公司主张自己不是“人”在逻辑和法理上都讲不通。在此种情况下公司或小股东权益应通过侵权制度或者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寻求法律的保护。
(三) 行为要件。即公司人格的滥用者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在此问题上, 学界对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滥用的故意, 有一定的争议。本文同意赵旭东教授的观点,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设立的初衷和理念乃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如果将“股东在实施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时有主观故意”的证明责任分配给利益受侵害的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 证明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因此, 只要存在滥用行为就推定行为人有主观故意, 才是保护滥用行为相对人的恰当方式, 从而体现公平分配举证责任的法律理念。
(四) 结果要件。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结果要件是公司人格滥用行为造成了民事损害事实。公司人格滥用行为造成的损害既可能是现实的, 也可能是潜在的;既可能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也可能是公司法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当然, 损害只有是因为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引起时, 才能适用该法律制度。
(五) 公司债权人用尽其他方式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救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制度的特例, 仅在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适用。因为公司在具有足够资产的情况下, 债权人的损失可获得赔偿, 故无需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情形
在现实生活中, 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 可谓类型多样, 五花八门。而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总结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 结合近几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实践, 概括起来, 目前在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利用公司人格规避约定义务或实施侵权行为。如当事人为回避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 (如竞业禁止) 而设立新公司掩盖其真实行为;以规避债务为目的, 转移资产, 终止原公司, 另设新公司, 即典型的“脱壳经营”;利用公司名义进行诈欺以逃避合同义务的行为, 此时, 公司人格成为股东欺诈的工具。
(二) 滥用公司形式规避法律义务。即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特定主体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 人为地改变强制性规范的适用前提, 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 也称脱法行为。如国际避税, 母公司在境外设立子公司, 使收入从高税区向低税区转移。
(三) 资本显著不足。公司资本是股东投资所形成的公司财产, 是公司对外业务的信用基础, 也是债权人决定与公司交易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公司资本应与其经营的事业和隐含的风险或经营规模相适应。但在司法实践中, 仅仅是资本的显著不足, 往往不足以否定公司的独立人格, 还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量。一般来说, 公司只有使负债与股本保持合理的比例, 才能保证自己的信用和经济往来的安全, 如果比例失衡, 就存在股东通过公司将商业风险转移给无辜大众的嫌疑。如果公司股东为使债权人与公司交易, 制造资本充足的表象, 误导债权人, 公司的面纱就会被揭开。
(四) 公司人格形骸化。所谓公司人格形骸化实质上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 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 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 以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 公司即股东的情况。其具体表现为: (1) 财产混同, 一方面表现在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在实际经营上的混同, 另一方面表现在公司与股东或一个公司与他公司利益一体化上。 (2) 业务混同, 即一个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需要为准而进行的交易活动、交易行为、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 使交易方无法分清是公司还是股东的交易行为, 从而剥夺了公司的利益机会。 (3) 组织机构混同, 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人员的兼任, 无视公司的法律形式不召开股东会议等。 (4) 人格混同。如子公司一直被视为母公司的一部分, 如“分部”或“地区办事处”, 而不是一个子公司。
四、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对策
现行《公司法》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 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衡的股东、公司、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趋于平衡, 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当前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 必须加以完善。本文认为, 当前完善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最高人民法院应及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相关司法解释。应该看到,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属于衡平性规范, 体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补充性的品质, 未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具体适用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这十分不利于该制度优势的发挥。因此, 当前,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原则, 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等问题, 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作出司法解释, 从而有效地发挥地方法院的审判职能, 为公司的有序运作提供司法保障。同时, 在司法解释出台前, 也可考虑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开典型案例来指导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
(二) 我国将来的民法典对法人民事责任制度的规定, 应以有限责任为支柱, 以法人否认原则为例外。《民法通则》只规定了法人以其所有或经营管理财产为限对法人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并未规定投资人以其投资为限对法人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将来民法典, 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规定为法人有限责任, 并将法人有限责任作为法人民事责任的支柱。另外,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外延可扩大至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法人等。这样, 可以更加有效和广泛地对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予以防范和制裁。
(三) 建议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引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目前, 在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司法实践来看,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我国在上述领域引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在环境保护领域,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公司、企业负有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环境污染是加害公司在受制于控制股东的情况下造成的, 而加害公司本身财力有限, 这时, 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需要追究加害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因此, 随着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应当不断调整《公司法》的适用范围, 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逐渐引入税收、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 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慈蕴,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及其适用论 篇11
【关键词】 公司法;法人人格;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中图分类号: F276.6
1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必要性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人格,有其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赵旭东在其《公司法学》(第二版)第4—5页中提出:“公司作为具有法人人格的商事主体,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一是财产独立,二是责任独立。”英美学者形象地把公司的这两大特征描绘为罩在公司头上的“面纱”,这层面纱将股东和公司隔开,使股东隐藏在这层面纱之下,法律不能透过这层面纱要求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责任。除此之外,公司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公司名义独立。公司名义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体法上之义,指公司在日常经济交往中以自己的名义即公司名称进行,而非以某一法人机关或某一股东的名义进行;二是程序法上之义,指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参与诉讼,常态下,债权人也是以公司本身为被告起诉,而不直接追究公司背后的股东。
但正向世界上美好或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一樣,公司法人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制度设计本身对债权人有失公正。公司法人制度在创立之初,其目的主要就是鼓励投资,所以这一制度将最大受益者定位为公司股东,而在股东有限责任的原则下,形式上公司股东利用公司这一外壳从事商事经营,实际上是在有限责任这一原则的庇护下,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并不对公司的债权人直接负责。而事实上,债权人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在现实中公司债权人无权介入公司的经营管理,无法获得公司内部的真实信息,即使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中国上市公司仅占公司总量的极少数的情况下,如果仅靠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制度,那么对于债权人利益得到充分有效保护的这一目标我们显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护公司设立的宗旨,保证交易安全,使公司的债权人免受股东不当行为的损害,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2 外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和范围
1905年美国法官桑伯恩(Sanborn)在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的判决
中开创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先河。美国法官Sanborn在“United States V.
Milwanlee Refrigerectors Trainsity Co.”(142F.2d247,255C.C.E.D.Wis.1905)一案中的判决写道:“...如果确定一种原则的话,那就(a legal entity)是一般原则,除非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但是,法律实体被用来妨碍公众便利、庇护不法行为,保护欺诈或者包庇犯罪行为时,法律将会视法人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个人合伙)...”但这个时期美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揭开公司面纱的理论。
美国法院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时,采取了两个标准,即独立和公平。独立主要用来测试公司是否被股东当作一种可以不断改变的“自我”而无视其独立性,公平则主要测试公司的资本是否充足,因为公司在缺乏充足资本的状况下从事经营极易导致风险发生。公司不具备独立和公平的标准,就有可能被揭开公司的面纱。美国为了防止欺诈和实现衡平,“揭开面纱”的法理被广泛地适用于契约、侵权、破产、税收等领域,而不识别不同领域中法律政策或者客体差别,主要针对一人公司、家族公司、母子公司、集团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等情形。
英国确立了“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因为1855年的有限责任法,主张维护有限责任的英国态度一直比较保守,所以英国法人人格否认的实践较晚。英国于1855年通过了世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有限责任法》,该法第7条规定:公司成员不对任何方式形成的意在针对公司的判决、裁定、命令负有责任。法律界认为,“立法机关可以锻造一柄能砸开公司外壳的重锤,甚至无须借助于此锤,法院时刻准备砸开公司外壳。”
德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称为直索(Durchgriff)责任。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关系企业一章,该章对何种情形下母公司应对子公司债务直接负责做了规定。这些规定实际上与揭开公司面纱具有相同的作用。股份公司法第 117条规定,利用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致使公司受到损害的任何人,包括股东在内,都要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德国将否认公司人格称为直索责任,与美国相类似,德国所采用的“直索责任(Durchgriff)”制度的实质内容,同样是允许公司债权人穿过独立的公司主体,在并不撤销公司法人资格的前提下,向公司背后的股东追偿公司所欠的债务。其前提并不排除公司法人自身的责任,法律在此承认双重追索,在肯定公司股东直索责任的同时,仍肯定公司法人的责任,而且并不损及公司法人的主体资格。德国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非常严格,德国法院认为,“资合公司的法人性质只有在其使用和整个法律制度的目的不违背的情况下才是值得维护和尊重的。”但是只要能依据相关法律处理问题,则法院很少揭开公司面纱。
而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揭开公司面纱法理,对当时日本法中股东或董事行为责任理论的漏洞进行补充,创立了所谓“法人格否认法理”,又称“透视理论”。通过透视公司背后的实际情况,考察公司人格的利用是否符合“法秩序的目的”或被滥用,如果不符法律目的或被滥用,则可能排除有限责任的适用,使相关股东负无限责任。日本的学界对该理论的适用见解颇多,实践中的分歧也不少。日本学者森本滋也认为:“公司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对照法人制度的目的,就某一公司而言,贯彻其形式的独立性被认定违反了正义、衡平的理念,并不对该公司的存在给予全面否定,而是在承认其法人存在的同时,只就特定事案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将公司与其股东在法律上视为同一体。”这些描述无疑是对公司人格否认的本质特征的最精辟概括。
3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3.1 构成要件及其适用的法律后果
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的构成要件为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要件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一是因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之诉的当事人。
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法人人格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根据一般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必须有一定界限,超过正常界限行使权利,就是滥用权利。这一要件将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的具体情况加以归类,以便于实践中对滥用公司法人制度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
结果要件是指公司人格滥用者的滥用行为必须客观上侵害了债权人或社会利益,应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里要强调的是公司外部关系人利益受损的事实与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 笔者认为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当有以下的法律后果:
(1)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被否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被否认,当然,这仅仅限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中。
(2)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人人格被用作不法目的,并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时,就应当无视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将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视为一体,股东与公司就具有连带的共同责任。人格被否认的公司债权人既可以追究公司的责任,也可以追究公司背后滥用者(股东)的责任。
3.2 现行制度的完善及实践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正式确立,对规范股东行为、防止公司独立地位滥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纵观我国当前的民商事审判实践,该规定较为原则化,尚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国际相关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立法。
(1)在民法中进一步完善原则性规范和一般性规范。民法与公司法是一般法和商事特别法的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是这些原则毕竟是普遍性的原则,并非专门针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设立的特别原则。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考虑直接在民法法人制度中设立法人设立者滥用法人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时,应当直接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以此作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一般性规范。
(2)在公司法中科学、详尽的规定具体的实体规范,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1)进一步细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立法机关在立法时,对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行为进行概括性定义的同时,还应对现实案例中常见多发的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情形进行枚举,唯有此才能应对公司独立人格滥用行为的不断升级的复杂多样。
2)针对现行公司法未規定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不足,应予以完善。滥用股东权利不仅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有时也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但公司法中仅规定股东因其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滥用行为若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股东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却未作规定。而实践中因股东的滥用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司法》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的这一漏洞,使股东合法逃避了对因其滥用行为给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公司法》以后的修订中,应增加一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给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人人格否认作为一项颇富争议的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理论研究者
和司法实践部门的积极关注和热烈探讨。我国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晚于西方国家,但是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和移植西方国家成熟可行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法律实际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予以调整和修正,同时我们也希望今后尽快在司法审判中采用法人人格否认法理,解决好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适用问题。
参考文献:
王宝树、崔勤之 :《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朱伟一著《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涂文译《公司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人公司 篇12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内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又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 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 (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 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 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应有本质内涵。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是一种在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建立的风险分派机制, 虽然可以降低或转移投资风险和鼓励投资, 但该制度对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非常不利。并且,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如果该制度被滥用, 那么公共利益必定处于危险境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正是为了矫正司法实践中被扭曲的公平正义, 为了实现矫正的公平。
二、我国立法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及其不足
我国立法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的不足:
(一) 我国关于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规定总体上来说是笼统的、抽象的, “揭开公司面纱”的实质规定在我国立法中尚少有体现。仅仅在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该条规定,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限于滥用公司法人格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可否认, 我国公司法人制度在发挥其促进投资增长和迅速积累资本的作用, 但是, 他也被股东用做规避法律契约义务, 欺诈债权人, 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 公司资本不实而空壳运转, 设立数个公司用来逃避债务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关联公司关系中, 控制股东滥用权利, 过度控制, 使从属公司形式上独立, 但事实上已经丧失了独立人格, 可以看出, 相对于现实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复杂情形, 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简单。
(二) 在适用范围上, 关于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 鉴于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复杂多样, 很难穷尽列举, 又要考虑到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要求, 单独的列举式或者概括式都不是立法上的最佳选择,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规定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各种情形。如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一般条件做出概括式的规定, 而对经国内外公司人格否认司法实践证明属于典型的、危害较大的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进行列举, 以便更好地发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作用。
(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责任主体的范围过于狭窄, 不符合现实的需要。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公司法将责任主体设定为股东的规定起码是不完备的:首先, 当股东担任公司的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时, 公司法的规定无疑是合适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其次, 股东通过代理人间接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时, 公司债权人是否只能追究股东的连带责任?而且公司债权人在举证方面将存在重大困难, 第三股东与代理人之间也存在“代理成本问题”, 如果股东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而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代理人失踪和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 公司债权人是否可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毕竟代理人的行为是以公司的名义做出的。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程序法的完善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主体
1. 公司法人格否认诉讼中的原告。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原告只能是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或社会公益的代表。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被告。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被告是指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清算组。要求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之外的责任, 是以对公司对他人负有合法债务为前提, 即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首先要审查债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所以为了查明债权债务关系, 涉案企业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的必要被告。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
考虑到我国目前信息披露不充分, 债权人在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明过程中, 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建议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只要求初步的证明即可, 只要求其举出对股东不法行为的表面证据或线索, 法院应要求股东提供其合法行使股东权的证据, 证明其不存在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据, 即在关于滥用法人人格行为的证明过程中股东承担较大举证责任。
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有限责任制的补充, 是在法院判例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中, 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吸收。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适用条件, 适用情形和在我国具体案件实施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关键词:人格否认制度,内涵特征,法制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75
[2]黄丽萍.公司法人人格与法人人格否认[J].行政与法, 2002 (6)
【法人公司】推荐阅读:
公司法人变更08-17
公司法人否认格06-19
公司法人任免职07-26
公司法人如何变更08-24
公司法人变更证明书09-25
上海变更公司法人,股东流程及费用07-11
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样本08-31
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开业登记指南08-15
公司换了法人代表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吗10-20
2022年工商管理第二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