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格否认制问题(精选10篇)
公司人格否认制问题 篇1
大陆法系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英美法系称为“刺破公司的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 , “实质上是公司法特殊的有限责任向民法中普通的无限责任的复归”, 本质在于对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度的矫正, 平衡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社会公众利益。笔者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辨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探究》等文章中对此作了一些研讨, 但纵观学术界和司法实践, 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否认公司人格不是否认公司法人, 是个案否认不是整体否认
公司人格否认并非是对公司存在的根本否定, 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 而是在承认法人存在的基础上, 在个案中对公司的人格予以相对的否认, 其法律效力仅局限于特定案件的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同时, 这种否认也不是永久、终极的否认, 当特定的法律关系消灭后, 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仍然继续存在。因此公司的独立人格在某种法律关系上被否认, 并不影响公司在其他法律关系上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因为公司存在。所以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效力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即使单纯从逻辑上看, 也只有承认公司独立人格的存在, 才谈得上是否应该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人格的问题。
法人否认则是从根本上否认法人的存在。即不承认公司的合法, 以公司不符合法定的设立实质要件为由, 不再将其视为公司, 而是作为其他的经济实体看待。一旦从法律上作出法人否认, 则该经济实体不论在任何法律关系中, 都不享有独立人格, 不受有限责任的保护, 其投资者对经营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所以, 法人否认是根本否认、整体否认、全部否认、永久否认。一旦司法作出法人否认, 则该否认是不可逆转的 (错误的否认除外) , 其效力及于该经济实体的一切法律关系中。如果该经济实体想重新取得法人资格, 则需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重新登记。
一些地方的法院在其规定中明确了公司股东的出资额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时, 公司实质成立, 股东滥用权利侵害债权人利益的,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股东的出资额不符合法定最低限额时, 因缺乏成立的实质要件, 应以合伙视之。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 (2003年6月3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
但是, 有的学者将公司人格否认与公司法人否认混同, 如:晓梅、陈民、佳木在《公司人格被否认债务由股东承担》一文中认为:“股东虚假出资导致公司实有资本低于法定最低限额的, 公司不具备独立的法人人格, 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 股东之间按照合伙关系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本案二股东利用公司的法人人格规避法定还款义务, 给原告二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 本案完全符合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该文章一方面认为“名为公司实为合伙”, 一方面却说“完全符合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很显然是将公司否认与公司人格否认混同。再如, 还有的学者认为:“股东出资不足导致公司的注册资本低于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标准, 使公司的法律人格未能合法产生的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 应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更是明显的将公司的法律人格未能合法产生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混为一谈。
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范围再探讨
2.1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一定是在相关实定法难以救济受损害的当事人时, 才发生作用。”为避免该制度的滥用及对公司人格独立这一公司基石的破坏,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强调其适用条件:
(1) 公司设立合法有效, 并且已取得独立法人人格。公司合法成立, 承担有限责任, 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是代替公司的独立人格, 而是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矫正。如果公司尚未合法成立, 或虽然登记成立但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实质要件, 就不能行使法人的权利, 其经济体视为合伙或者个体, 无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之必要与可能。
(2) 控制股东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规避、违反法定义务或实施欺诈、犯罪行为。规避法律、逃避合同义务往往是公司投资人滥用公司人格所追求的目标。“在发生法律规避的情况下, 就应排除当事人所要援用的法律的适用, 而适用本应适用的法律。”
(3) 股东上述行为给债权人等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了损害。股东控制权的滥用, 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客观条件。需注意的是, 这种损害不仅包括既有财产的减少, 亦包含期待利益的损失。
(4) 控制股东的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有因果联系。虽然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混同了公司与个人的界限, 也借此规避了法律, 但没有对交易相关人造成损害, 则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使股东的行为因触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需要受到惩罚, 也是行政 (或者刑事) 处罚, 与公司人格否认无关。
2.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范围再探讨
本人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探究》中提出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五种情形: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公司人格虚幻、数个公司的董事长为同一个人、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利用公司回避契约义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新的情形随之出现, 对此作如下补充:
(1) 一人公司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立法肯定的。但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监管困难, 因为只有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他的私人财产跟公司的财产往往无法分开。2005年10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后的《公司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该条规定, 结合经济生活实际和司法实践, 一人公司个案人格否认的情形有:公司债务直接用于股东个人消费的, 个案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无法分开的, 个案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2) 股东将公司赢利全部据为己有时, 也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使股东足额出资, 但是在公司的运行中, 将公司的赢利全部据为己有, 不按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 则对于公司的债务, 股东在多提赢利的范围内依然承担赔偿责任,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笔者虽未见中国判例, 但美国已有类似判例。
3 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之意义是正式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解决了适用这一制度的法律依据;缺陷是规定过于笼统, 不具可操作性, 无法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公司法》之所以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规定得笼统, 一是立法者认为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储备和司法实践不足, 二是给司法解释留下空间。在2005年修订《公司法》前, 法律界早就引进了这一制度, 并已应用于司法实践, 如2001年5月24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郑州市商业银行中原路支行诉金鹰胶垫公司偿还借款并由未进行年检的担保人的股东承担保证责任案”;最高人民法院前些年的一些司法解释已经变相认可这一制度, 如最高法院法复[1994]4号文件《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第三项之规定,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初步确立了我国的企业法人人格否认原则;学者对此也作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 (前文引用的文章, 多发表于2005年以前) 。因此, 并不像《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修订草案) 〉的说明》中所说的, 目前无条件具体规范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相反, 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既有可能, 又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公司人格独立是公司的核心与灵魂, 人格否认只是例外情形, 追求的是矫正偏离法人制度本身的不公平。如果不恰当适用, 会导致整个法人制度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法律不能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各地法院便不得不依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判决, 必然造成各地法院判决的巨大差异, 导致同一种行为, A地法院认定公司法人独立承担债务, 债权人无权要求公司股东承担公司债务;B地法院认为应依据公司人格否认之原理, 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股东承担公司债务。还会出现一些法院将根本不符合公司成立实质要件的所谓公司 (其实是合伙) , 以公司人格否认之理由要求股东 (其实是合伙人) 承担所谓的公司债务。如此, 既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 更会给法官过多的自由裁量权, 也容易损害公司人格独立, 违背创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初衷。
因此, 在《公司法》没有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前, 最高法院应该及时总结多年来的司法经验, 认真吸取学者的研究成果, 参照以前司法解释的成功之处, 尽快制定出适用《公司法》第二十条的司法解释, 指导法院的审判工作。
摘要: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正式引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后, 围绕该制度的争论不仅没有停息, 反而更加激烈。原因一是《公司法》规定的过于笼统, 二是学术界与司法界理解的差异。本文在以前作者论述的基础上, 针对公司人格否认与法人否认的根本区别、一人公司人格否认之适用、我国已具备完善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等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适用
参考文献
[1]龚胜南, 姚志坚.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及相关经济纠纷的处理[J].人民司法, 1996 (11) :15-16.
[2]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学研究, 1998 (5) :35-36.
[3]韩德培.国际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25-26.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2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起源;滥用;完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公司依法成立后,在特定的事件中因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情事,若在该事件中仍承认该公司具有独立人格,将有损交易秩序的正当化,从而暂时否认在特定事件中该公司的法人人格,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各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投资人就利用公司的人格独立制度规避法律损害债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美国为了针对这种现象创立了“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和演变,成为现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来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以承认公司法人人格为基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有效性,相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是首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但实质上正是体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内在理论。只有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承认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受约束与法律的框架之内,才能让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责任,进而才会有滥用的可能性,才可能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进行否认。
2.不是所有都能以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整体否认,即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只是在适用具体的案件中,针对具体的个案、特例,对涉及到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情况时,对法人资格的一种否认,它并不影响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有效性,因此公司人格人格的否认并不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否认。
3. 是解决事后的一种法律机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是在于规避公司及股东之间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进行的非法活动,但在生活实践发现,对于公司独立人格滥用的情形,千差万别,如果对于滥用制度进行规定,很难将其罗列于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对于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多是采用一种事后的法律规制,也就是说,法律多半是通過对滥用公司人格的惩罚来保障失衡的公司利益。这种方法无疑是既稳妥又灵活的保障机制。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1.公司资本存在明显不足情况时
判断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公司的资本,资本是公司生存的重要保障,它的多少关系着一个公司的生命,同时对其他债权人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资本对公司而言,是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公司有能力独立的承担债权债务时,它才能具有法律赋予的人格。因此,当一个公司的资本明显不足时,就有可能导致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但需要指明的是,该资本不足的认定社会标准并非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额,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灵活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例如公司的规模、性质、经营状况、责任保险等。另外,判断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时间界限是以公司设立时为标准,而不能因为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以资本不足为借口进行否认。
2.通过公司本身来回避义务
公司资本明显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得以否认的实质上的欠缺。然而,具体来看,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了公司法人人格回避了合同义务。其中,有三种分类:一是,为逃避契约上的特定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从事相关活动,利用了公司的重新设立来逃避自己的法定义务;二是,通过成立新公司逃避债务,即公司为逃避债务而抽逃资金,利用原先公司的设备,人员,经营场所成立新公司,从而做到规避先前债务的目的,但其从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先前的公司,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三是,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进行欺诈行为,以公司法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进行欺诈,骗取债务人资金,这是在公司欺诈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综上几种表现形式,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逃避自己的法律义务,从而对债权人造成利益损失。
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机制
这种情况是指,利用公司已经存在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公司,强行的将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进行改变,从而规避强制性法律的适用。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这在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
4.公司法人人格与股东混同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就是将公司与股东进行了混同,造成公司与股东不分,使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己,使其成为自己的代理机构,达到公司就是股东,股东就是公司的情况。这种情形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一人独资公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子公司实际控制股东,母公司的影子公司,子公司实际上是形骸化了。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公司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丧失,使公司完全沦为股东利用的工具,股东对公司进行操控;二是,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独立财产不分,造成混同,不能进行清楚地分辨,通常表现为,公司的营业办公场所与股东的居住场所不分、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同一,没有明显区分、公司财产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股东随便转移、公司的事务管理,交易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受到股东的统一管理和支配;三是,业务进行混同,公司的业务与股东之间的个人业务没有区分,同时从事相同的经营活动,并都受公司的股东支配;四是,组织机构混同,俗称“一人套马,两块牌子”这是典型的人员之间的混同,公司之间的主管或董事之间兼任,又或者统一受董事的任命,支配管理。
三、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完善
1.及时修改法律法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本身就存在一种滞后性的问题,对于有关公司法也同样如此。法律要及时进行修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所要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在良好的法律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司法人人格才能更好的得以体现和实施,更好的保护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2.严格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因为是要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在适用上就要限定一些必要的条件来加以约束,其中对主体条件进行了限制,只是针对公司中的股东滥用人格而言,且必须是经被害人提起的。如果是公司中的其他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滥用,就不用此规定。最后一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一定是对被害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可以适用,这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3.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公平、正义
在实际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案件中,都应做到用公平,正义的准则进行衡量,并不是一味的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也要权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基础固然重要,但若不加以合理适用,最终案件的审判依然会对公司股东造成不公正的待遇。(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德枢著 《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2]朱慈蕴著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讲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范健著 《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4]刘俊海著 《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3页;
[5]孟勤国、张素华著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载《中国法学》 2004年第3期,第15页;
[6]朱慈蕴著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探讨 篇3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 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导致公司债权人损害的, 公司债权人可直接请求股东偿还公司债务, 公司由有限责任变为无限责任的制度。学者一般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 美国公司法上将其称为“揭开公司面纱”。美国“揭开公司面纱”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银行诉Deveaux一案, 其后这一概念被美国法院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其后被英、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继受, 在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 该制度有时又被称为直索制度, 如德国。所谓“公司面纱”, 即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实体须以其全部资产对其法律行为和债务独立承担责任, 公司的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与股东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当公司资产不足以偿付其债务时, 法律不能透过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可见, 公司面纱实为基于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制度和有限责任原则而产生的, 阻却债权人直接向公司股东主张权利, 限定股东投资风险的法律屏障。而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即揭开或刺破公司面纱规则,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在我国, “刺穿公司面纱规则”对其解释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认为, “揭开公司面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彻底剥夺, 即取缔其法人资格;此说为少数学者所提倡。二是将公司的独立人格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狭义说, 仅指上述第二层含义, 这种说法是多数学者的观点。而我本人也赞同狭义说
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
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本质或根本目的是什么?日本学者森本滋认为:“公司人格否认的本质, 是指按照公司制度的目的, 当认为某公司所保持的形式上的独立性违反了正义、平衡的理念时, 或者公司所具有的法的形式超越了法人格的目的, 非法加以利用时, 并不全面否定公司的存在, 而是在认为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 针对特定事例, 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 以保障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一视同仁的地位”。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源于公司法人格的异化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 其实质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的一种排除, 即通过对那些滥用公司团体人格独立性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直接追索, 以阻却公司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法律赋予公司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目的, 是为了使公司在社会中发挥其有效的机能, 但当公司不具备法人的实质要件, 而机械地坚持公司人格和责任的独立, 就会使法人制度失去本来的意义, 就会违背正义理念, 因而当出现股东与公司无法分离之情形时, 通过对特定的法律关系, 个别地相对地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 调整失衡的利益关系和倾斜的公司法人制度的天平, 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 这是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及制度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所在。
2.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以承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该制度的适用虽然具有否认公司人格的功能, 但它是针对已经合法取得公司独立法人资格, 且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又被滥用的公司而设置。
(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 而不是对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永久的否认, 其效力不涉及该公司其他的法律关系, 并且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实体合法的继续存在。正如英美学者所描绘的那样, 公司法人格被否认只是于特定情况下, 在“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的墙上钻个孔, 但对被钻之孔以外的所有其他内容而言, 这堵墙依然矗立着”。
(3)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被滥用后的一种事后规制。它通过追究法人人格滥用者的责任, 对因滥用而无法在传统的法人制度框架内的合法权益者的一种救济, 是对股东只负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在特定情形下的否定, 使滥用公司人格者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 以体现法律所要求的将利益和负担公平、合理的分配于当事人。
3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鉴于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国外主要研究情况和国内学者主要理论观点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具体适用要件。
3.1 前提要件
公司的设立合法有效, 并且已经取得独立的法人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前提要件。只有通过合法设立与登记的公司, 股东和公司才得以分离, 股东才会承担责任, 公司法人人格也才有被滥用的可能。如果公司尚未成立或成立无效, 公司则无法人资格可言, 因而谈不上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
3.2 主体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体要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二是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当事人。
(1) 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
主要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在一人公司 (包括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 或母子公司的场合中最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为不法行为者不一定局限于公司股东, 实践中, 不具有股东身份的董事、经理也可能滥用公司的人格, 但因董事、经理只是公司的雇员, 根据雇主对雇员负责的原则, 董事、经理的行为后果由公司承担, 他们的不法行为应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一人公司、母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的场合下, 容易判断控制股东, 但在普通公司中, 对于如何界定控制股东, 各国、各学说标准不一, 有的认为应以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为依据, 有的认为应以公司与股东的财产、业务是否混同为依据。我认为判断是否为控制股东, 应着重考虑该股东对公司组织和运营中的重大问题是否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者。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针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设定的一项严格责任制度, 其适用必须经过司法途径, 通过事后的方式给因公司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否认, 即只能由公司债权人提出诉请。需要指出的是, 公司和公司股东不能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主张者, 即禁止所谓的“反向揭开”或“反向刺破”。就公司而言, 公司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请求, 意味着公司主张自己不是“人”, 这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从逻辑上都难以说得通。就股东而言, 他们是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的最大受益者, 股东既然选择了以公司形式进行经营, 依公平、正义的原则, 股东在享受公司制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接受公司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一切法律后果。
3.3 行为要件
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法人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行为。关于滥用又分为主观滥用说和客观滥用说。主观滥用说认为法人形态如果被社员故意滥用于不正当的目的, 则可不理会法人独立人格, 对社员进行直索;客观滥用说认为, 社员将法人作违反客观目的而滥用时, 即发生直索。基于举证:角度考虑, 所有公司的决策、运作和经营都是相对保密的, 这就为债权人的举证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此外,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有关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这也加大了债权人举证的难度。如若再采用主观滥用说, 则还要考究是否有利用法人人格而加害于他人之故意, 这就越发加大了举证的难度。因此, “客观滥用说”占了主导地位, 即只关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
3.4 结果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是指, 公司股东或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给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客观上的实际损害, 并且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般说来,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必须造成损害;二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若公司股东的行为有悖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宗旨, 但没有造成任何第三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没有影响到平衡的利益体系, 则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去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体系。
我们应该注意, 这种滥用行为对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方可, 即不能清偿债权人全部或大部分债务, 我认为, 若仅为轻微损害则不应运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否则有可能造成债权人对公司随意起诉, 提出否定公司法人人格, 这极不利于公司法律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4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后果
4.1 对公司的适用后果
实行公司法人格否认对公司产生的后果主要是该公司人格是否因此而消灭,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学者均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永久地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 而是在认定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 针对特定事例, 对其法人特性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 使公司背后的控制操纵者承担公司的法律责任。而一旦被否认的公司“空壳”恢复法律要求的实在性, 以及在其他的法律关系中, 公司的独立人格依然受到法律的承认。
4.2 对股东的适用后果
公司法人格否认所追究的责任主体应限于实施滥用行为的股东, 而不应扩及其他所有的股东。对于人格否认时股东应承担哪种类型的责任,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 公司人格的滥用者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无限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 公司人格否认是无视公司法的人格, 而将公司与其背后股东的人格视为一体, 因而, 追究公司和其背后股东的共同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实际上是强调公司控制股东的第二次的资本填补义务。上述第三种观点所称的资本填补义务与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实现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平衡的原则不相符。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均强调无限责任, 区别在于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支配股东和公司的连带责任, 即支配股东和公司共同对债务负责。我认为, 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首先,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当公司人格被用于不法目的, 并损害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时, 就应当无视该公司的独立人格, 而将该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视为一体。其次, 追究公司与其背后滥用者股东的共同责任, 将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切实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5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规定欠缺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20条和第64条的规定。新《公司法》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 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衡的股东、公司、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趋于平衡, 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 亟待修改和补充,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 新《公司法》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没有确立具体统一的适用标准和要件。如《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而且对在什么具体情况下适用此规定没有予以明确。因此, 此条法律的具体适用还有待通过司法解释给予细化, 如列举法人人格滥用行为的若干具体情形及相应的可予考量的标准等。再如《公司法》第20条中规定的“逃避债务”, 就文义而言, 既可理解为股东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而滥用人格, 也可理解为滥用行为实际造成了逃避债务的结果。但基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设置之目的, 似乎是将“逃避债务”作为结果要件, 而非主观要件。
其二, 对股东权利滥用的范围和责任的承担规定笼统。《公司法》只强调了滥用股东对因滥用行为遭受损害的债权人的利益承担连带责任, 但对滥用行为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的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却未提及。而在现实生活中, 滥用行为既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 又造成对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此时, 若不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 则会陷人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这无疑缩小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使此项制度的价值大大降低。
6 配套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完善
6.1 制定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
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属于衡平性规范, 体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补充性的品质, 未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具体适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理论, 相关的研究比较薄弱,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公司法》中对这一制度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原则, 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 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作出司法解释, 从而有效地发挥地方法院的审判职能, 为公司的有序运作提供司法保障。
6.2 建议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引入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新《公司法》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目前其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司法实践来看, 公司法人格否认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我国在上述域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在环境保护领域,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公司、企业负有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环境污染是加害公司在受制于控制股东的情况下造成的, 而加害公司本身财力有限, 这时, 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需要追究加害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在竞争法领域引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以保护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为目标的首要原则, 规制关联公司 (尤其是母子公司) 间的关联交易行为, 对我国营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随着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应当不断调整《公司法》的适用范围, 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逐渐引入税收、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 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 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使得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要承担正常风险之外的更多风险, 这对公司债权人显然不公平。尤其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控制下, 使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在各种事先控制措旌已经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种事后控制手段便显得特别重要, 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明文形式写进《公司法》, 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立法者的创新精神和睿智, 我们肯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制止和预防滥用法人人格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上具有特殊作用的同时, 仍应对该制度审慎适用, 否则将可能造成公司法律关系的不稳定, 对公司的正常运作造成不利影响。笔者相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公司法实践中必将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制度,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从我国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迫切性出发。对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论述, 论述的角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和适用范围, 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 适用范围主要为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规避合同及法律义务以及股东与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三个方面, 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 亟待修改和补充。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分析 篇4
公司人格否认总是适用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之中,这种特殊的法律关系既可以因契约而起,也可以因侵权而起。因为无论是契约理论还是侵权理论,在解决公司人格被滥用的问题时都会遇到法律上的障碍,在契约法上主要表现为契约的相对性理论,因为债发生在公司和债权人之间,所以债权人无法要求不在契约关系之中的股东为公司之债负责。在侵权法中的情形基本相似,如果侵权行为发生在公司和债权人之间,那么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就没有任何依据,如果说公司和股东属于共同侵权,那么就需要举证证明双方有共同的过失或故意,而在股东不当控制公司的情况下,公司的意志完全淹没在股东的意志之中,要证明公司的过错基本不可能。因此不论是侵权之债还是契约之债,传统理论都无法解决公司人格被滥用的情形,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之引进和运用实为必要。
有学者认为,在契约之债中运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该慎重,因为在契约关系中,债权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方式获得债权担保来规避自己的风险。而我认为,凡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运用都该慎重,契约之债的债权人的确可以事前从股东处获得担保,但如此必然意味着股东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的复归,用这种类似于承担无限责任的方式保证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必然会造成公司有限责任形同虚设,这加大了股东投资的风险,不利于交易的最终达成。
二、适用于股东利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定或约定的义务的情形
利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是公司人格滥用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当公司因为契约而负有特定义务时,控制股东会运用各种手段,新设公司或转移资产,让原公司资不抵债,以实现脱壳经营的目的,使债权人得不到清偿;而当公司成为某部法律规制的特定主体时,控制股东又会利用新设公司或旧公司的人格,人为改变强制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以达到规避法律规范的真正目的,从而使法律规范本来的目的落空。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确有必要揭开公司的面纱,恢复躲在公司人格面纱背后的股东的真实面目,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就是在侵权或者契约法律关系中,股东滥用了公司的人格,以实现规避法定或约定义务的目的。至于虚假出资、脱壳经营等行为只是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手段而已。
1、虚假出资。按照有限责任原则,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后果,应该承担填补出资的责任,这是基于违反出资义务产生的普通法律责任。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其他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对因不履行出资义务造成公司和其他股东财产损失的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这样,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后果并不仅仅是补足出资差额,赔偿数额完全可能超出其约定出资额。以上这些法律责任的规定,对于运转正常的公司而言是完全可行的。但对于面临财务危机的公司而言,特别是一些已经歇业的公司,改正、罚款、撤销登记,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此时,法院往往要面对这样一个既成事实:虚假的公司登记文件,虚假的股东,甚至虚假的出资。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的利益如何得以保障?如何追究股东的民事责任?在《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实完全可以特别适用法人人格法理,否认公司法人人格,追究股东的无限连带责任。由此可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此时的适用可谓实属相关处罚不能有效规制的穷尽之举、无奈之举,但也是必要之举。
2、抽逃出资。公司成立后,股东以各种方式抽逃资本的,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股东“一般”应在所抽逃资本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虽然公司实践通过建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实现了股东责任向严格责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的前提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严重损害”。当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公司法实践对公司资本的充足性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考虑公司法所规定的最低资本额,而且也开始注重考虑公司的资本同时也要与公司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相匹配。也就是说,即使公司注册资本的数额符合法律规定的最低要求,只要资本对其经营不能提供充分的实质保障,公司的面纱也应当被刺穿。因为,如果股东的出资达不到与其所从事行业的性质和经营风险相适应的最低要求,那么表明公司股东利用较少出资运营较大风险,同时公司股东也在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将投资风险降到了必要限度之下,因此存在股东通过公司将商业风险转移给无辜大众的嫌疑,这无疑增添了侵害债权人利益的风险性。
3、股东对公司的不正当控制。
公司在股东的过度操纵下,实际上丧失了独立的法人人格。如果对这种过度操纵公司用以规避法律义务,转嫁风险,欺诈债权人的行为不给予有效规制,则债权人利益是难以实现的。从原则上说,股东因出资或持股较多而控制一家公司,本身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构成股东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充分条件,否则公司将寸步难行,因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司总是存在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力是股份所有权的产物,当股份持有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产生资本的控制,所以资本的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法的,所以导致适用该制度必须是在控制本身具有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现象时。法律将公司设计为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要求其能够独立行为,如果其已经不符合法律承认公司独立地位的目的,而成为股东争取利益的工具,那么则应当“揭开公司的面纱”。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探析 篇5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体是指在个案中,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 严重损害第三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此时需要通过否认该公司的独立人格, 使股东对其滥用行为造成的损失负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之一是该公司须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公司法人, 其才会被人格否认, 否则债权人可以通过其他救济方式获得赔偿, 而不能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这一救济途径。
(二) 公司的法人人格具有独立性, 其实质内涵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 公司法人的人格和公司组成人员的人格互相独立, 当公司的组成人员去世或者变更时公司法人的人格不会收到任何影响, 其独立的基础在于公司的财产和出资人的财产相互分离。第二, 公司法人以公司的财产对外承担债务, 而出资人仅在出资限额内向债权人承担责任, 即不对债权人直接负责。
(三) 公司法人的人格被否认只是在具体案件中个案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不仅刺激了投资人的积极性, 促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而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 所以原则上股东的有限责任是常态, 是受法律保护的, 但是观念上公司人格的绝对化也使得有限责任被滥用成为可能, 即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而损害债权人利益时, 有限责任制度很可能会成为股东逃避法律责任的盾牌。所以否认公司法人人格需要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 是有限责任的例外。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
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知在我国该制度一般情况下的构成要件有:
(一) 公司拥有独立的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
股东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依法向国家机关登记成立公司, 公司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这种人格时法律赋予的。
(二) 股东存在滥用公司独人格的行为, 一般表现为1、母子公司、姐妹公司混同, 或者母公司完全控制子公司以谋取不当利益, 2、在一人公司中股东和公司财产混同, 业务混同, 人格混同等。
(三)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这里的说指的“利益损害”不仅包括债权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也包括其应得利益的落空。
(四) 债权人受到的损害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债权人受损害的事实是由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造成的, 否则债权人不能向法院提请否认公司法人格的诉讼请求。
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资本显著不足
首先何为资本?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 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 也叫法定资本是指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股本总额。在经济学意义上公司资本是指实收资本, 也就是公司成立时实际收到的股东的出资总额。在我国现有的资本缴纳制度下, 实收资本一般是低于注册资本的。而且, 实践中股东抽逃出资、虚假出资等行为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普遍。所以, 在法人格否知适用中资本显著不足中的资本是指法定资本还是实收资本?实践中不能以偏概全, 应该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第一, 一般情况下公司资本是指注册资本。如果公司成立时, 股东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 但是注册资本仍然呈现“显著不足”的状态, 我们有理由假定:股东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 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第二, 如果公司设立时股东就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情形, 那么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并不相符, 此时资本应指实收资本。实践中股东更多地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减少公司实收资本。为了查明股东在设立公司时的初衷, 此时应当以实收资本为依据。第三, 股东在公司有效成立之后抽逃出资, 恶意转移公司财产等行为也是属于对有限责任的滥用, 此时有必要已抽逃后的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其次是资本“显著不足”的判断标准。资本显著不足是指公司资本无法满足公司的经营规模、潜在责任的需求, 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是开办企业资金的最低需求, 不同行业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作为资本“显著不足”的标准, 应当援引会计学上的一些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 产权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等。
综上所述可见,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格被否认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个案的多样性, 在判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不能一概而论。
摘要:近年来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 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应对这个问题的救济途径之一, 于2005年被写入公司法, 为这一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公司法对该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和原则化, 实践中法官等对此更是无从下手。本文就该制度的的一些标准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标准
参考文献
关联公司人格否认法律依据分析 篇6
根据无讼案例数据库并以“关联公司”和“人格混同”为关键词进行案例检索发现,自2013年最高法院15号指导案例①发布以来,涉及关联公司人格否认的案件从2013年以前的几件几十件一跃成为上百件,同时这些案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这说明关联公司的人格否认和现行的公司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探讨其适用法律依据问题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虽然最高法院15号指导案例类推适用了《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为法律依据,但其合理性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不同的法院和案件中适用的法律依据依然莫衷一是。我们也有必要探讨一下15号指导案例中的扩张适用是否合适并从中选择出更为合理的法律依据。
一、类推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不合理
最高法院15号指导案例裁判理由中类比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判定人格混同关联公司共同承担责任。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和川交工贸公司公司人格混同,其中川交工贸公司承担所有关联公司的债务却无力清偿,又使其他关联公司逃避巨额债务,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法院认为其行为本质和危害结果与《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情形相当,所以可以参照《公司法》第20第3款的规定,三公司共同承担责任。但笔者认为如此类推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从法律适用的原理上来看并不合理。
《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目前我国《公司法》关于“刺破公司面纱”的规定主要情形就是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导致的人格否认。然而关联公司的人格否认的责任承担者并不是股东而是各个关联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廖凡博士也认为《公司法》20条第3款规定和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相冲突。“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体系下,不得逆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②其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三角刺破的责任流动机制,即责任承担由公司到股东再从股东到各个关联公司的三角模式。
不过有的学者也对《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在关联公司的人格否认问题上的适用给予了肯定的观点。如朱慈蕴教授认为“根据姐妹公司的大量存在且独立性难以保障的情况,将这一规则适用扩展至姐妹公司之间的人格否认,应符合我国公司法确立这一规则的立法意图。”③这样认为的原因在于关联公司都与同一股东有密切的联系或者是该股东滥用了这些姐妹公司的人格。最高人民法院15号指导案例也是基于这样的一层涵义,将关联公司视为一体,从而将滥用关联公司人格的股东责任延伸到由其控制操纵的关联公司上,进而选择参照适用了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判决关联公司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我国毕竟是成文法国家,在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通过对《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扩张解释作为关联公司人格否认的法律依据并不妥当。扩张解释作为一种解释方法,尽管可以做出比一般涵义更广的解释,但不能超出法律条文可能具有的涵义。“法官的解释只要符合立法原意,一般会在随后的案件结论中得以贯彻。在此过程中无须也不允许法官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法官就是要准确表达立法意图,按立法者已经做出的价值判断适用法律”④从立法的原意和精神上来看,关联公司人格否认符合《公司法》20条第3款的规定,即都是基于防止滥用公司人格独立造成的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侵害。从法律适用原理和解释的角度上来看,对于该条款的扩张适用确实超出了法律条文的应有之意。这也是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始终存在争议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立法或者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来弥补和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二、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合理
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对于该款规定朱慈蕴教授认为“针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总括性规定,只要是股东滥用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无论是扩张情形,均在本款的规制范围之内。”⑤虽然该款规定中的主体依然是公司的股东,但是规定比较概括性,和第3款不同的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而为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关联公司的人格混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其实也正违反了“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的规定。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实质就是公司的股东无视各个关联公司的独立人格利用其独立法人地位为自己逃避合同义务和债务做踏板。因此,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1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适用《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合理
《民法通则》第37条对法人的条件作了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⑥有效成立的公司,必然是符合法人设立条件的,形式上具有独立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人格被否定的原因是实质的独立性丧失,即没有独立的财产、独立的意志。关联公司如果人格混同的话则往往缺少独立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或者在财产上出现相互交叉导致的资金的流动混乱。因此通过认定其法人要件不完备,从而追究的各个关联公司的连带责任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因此就目前状态而言,《民法通则》第37条是解决公司间人格混同案件比较合理的请求权基础。
四、适用《公司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理
公司法第3条第1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财产权。公司一起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⑦公司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是关于法人财产独立的法律条文,公司的人格独立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财产的独立。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权是其法人独立地位的最根本的表现,财产的混同是一个公司无法区别于另一个公司,丧失独立人格的重要表现。因此如果各个关联公司的财产财务混同,也就意味着关联公司丧失了独立的财产地位,自然也就不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联公司的人格混同导致的人格否认符合一般公司人格否认的基本原理。由于关联公司人格独立的丧失违反了公司法的基本制度和设立法人的宗旨,相应的也应该承担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人格混同的关联公司人格否认也可以适用《公司法》第3条第1款规定。事实上,笔者认为该条款与上述《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在论证方法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五、《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不是优先选择
四川泰来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泰来娱乐有限责任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案中(简称“四川泰来案”),最高人民法院的理由为“其行为,违背了法人制度设立的宗旨,违反了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损害了债权人利益。”⑧在本案的判决中,最高法院所援引的法律是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尽管15号指导案例类推适用了《公司法》20条第3款,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4)三中民终字第09453号判决书中依然适用了诚实信用原则“东方红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权,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其行为违背了法人制度设立的宗旨,违反了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⑨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⑩在“四川泰来案”中最高法院直接依据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判定关联公司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关联公司人格混同逃避法律义务、合同义务或债务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民法中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因此可以适用该项法律原则,不过却不是最优先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原则的适用必须受到限制,法律规则具有适用上的优先性。原因之一是在内容上,法律原则是模糊的,而法律规则是确定的。原因之二是“由于法律原则是对于某种价值状态的追求,是某种价值的载体,而价值往往是充满争议的”所以以为了维护安定性价值,必须首先适用规定比较明确的法律规则。因此适用法律原则的限制条件为“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或者“既有法律规则存在,又有法律原则存在的时候,法律原则不能撇开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除非个案正义遭到严重侵害”。但不管如何法官都要给予充分的论证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11
有观点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而关联公司人格混同、逃避债务的行为正是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该条可以作为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法律依据。○12但结合上述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应该受到限制,防止其随意的适用。
综上,笔者认为立法者可以参照《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一般公司人格否认的规定对关联公司人格否认问题进行立法,从而使各个关联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有更直接的法律规律。同时即使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人格混同的关联公司人格否认,《民法通则》37条和《公司法》第3条第1款及第20条第1款规定也可以成为法律依据,这符合公司人格独立的基本原理和人格否认的基本目的和内涵。还要注意的是在有以上几条更合适的法律依据的前提下,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应该加以限制。
六、结语
中国现今的法律规范并没有针对关联公司人格否认的直接规定,但是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在法律实务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15号指导案例的发布都表明作为一项司法惯例,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已经成为共识。为了更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建立正当的请求权基础。
摘要:结合2008年至2015年间的法院民事判决和民事裁定并将其进行总结对比,可以发现人格混同的关联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法律依据在实务界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类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在法律适用和解释的原理上来看有不足之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37条、《公司法》第3条第1款和第20条第1款规定是相对符合公司人格否认原理的合理选择,同时也应该注意诚实信用原则的限制适用。
关键词:关联公司,人格混同,人格否认,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纸面之法跃入适用之实践[J].清华法学,2007(2).
[2]廖凡.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J].北大法律评论,2007(2).
[3]张娜.民法解释学中的利益衡量[J].人民司法(应用),2015(15).
[4]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211.
[5]李鑫.论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J].法律方法,2013(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篇7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公司法人格否认 (disregard of corporation personality) 源于英美法, 英美称其为“揭开公司面纱”, 德国则称其为“直索责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 即当适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会对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带来不公正时, 法律将不考虑公司的有限责任特性, 在司法程序中直接追究责任特定的公司股东, 令其承担无限责任。
可见, 该制度是特定情形下对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修正和维护, 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 是对公司、股东、债权人与社会公众的风险与权利的平衡, 实现“矫正的公平”。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已得以建立, 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推行, 并成为两大法系国家共同认可的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其确立和存在的法理基础。
1.英美法系。当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使得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相矛盾时, 英美法系国家往往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恢复个别正义的价值, 以维护并实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 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以维护和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作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2.大陆法系。与前者不同的是, 大陆法系国家主要从诚实信用和权利滥用禁止等民法基本原则寻找理论依据:
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 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 损害了公司、第三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导致各方利益关系的失衡。此时, 理应援引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揭开公司面纱, 以恢复法律正义和利益均衡。
三、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这条规定可以得出:
1.在主体方面, 《公司法》规定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为公司股东。这里所指的“股东”既包括一人公司中的唯一股东, 又包括股份多元化公司中滥用权力的控制股东。
2.在客观方面, 《公司法》规定“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这里所规定的“滥用”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具有明确界限划分的概念,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在具体个案中结合具体情况由法官作出判断。
3.在结果方面, 《公司法》规定须达到“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这一点包含以下内容: (1) 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 债权人的利益受到的损害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3) 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在责任承担方面, 《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 在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认后, 公司和股东对特定债权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这是我们立法的一大进步, 但其仍存在缺陷和漏洞: (1) 主体范围不全面。法人人格的滥用者应该是公司的决策人, 它不仅仅包括公司股东, 更包括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实际控制人。当然, 该决策人承担法人人格否认责任的前提是该决策人应该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决策负责并且该决策与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 客观情形太概括。公司实践中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法律很难罗列各种具体的行为表现, 但在一个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国家里, 这样的规定很难去指导司法实践。 (3) 结果方面太抽象。《公司法》规定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才构成滥用法人人格。如何才算严重, 必须加以明确。同时, 该规定没有把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纳入进来, 这也是不合理的。
四、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 我们应该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 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1.明确责任主体的范围。对于公司的董事、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公司的决策人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格为自己谋取私利者, 应当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追究责任。
2.列举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形。如果将其适用情形细化, 可以增强其操作性。故应限定在一些情形中适用:如人格混同、利用公司从事不法行为、规避法律、契约义务等。
3.将损害程度具体化。《公司法》规定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才构成滥用法人人格, 这一规定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 我们应该将损害程度的标准细化、具体化, 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审判依据。
4.弥补现行《公司法》在社会公共利益的漏洞, 将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纳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避免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逃脱承担对社会公共利益损害赔偿责任的现象。
5.清理、整合我国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有关规定。鉴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刚刚确立, 我国的整个法律制度的规定较杂乱、不成体系, 甚至时有冲突, 因此有必要加以整合和清理。以有效地预防和规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玉坤何苗:国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
[2]李君:论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J].法制与社会, 2006.7
浅谈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篇8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及特征
(一) 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所谓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基于特定的事由, 在具体法律关系中, 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承担无限责任, 以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可以有效克服有限责任制度的诸多弊端, 其本意在于制裁因滥用公司人格而导致损害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以平衡各方利益, 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从本质上看,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并非对公司人格的完全否认, 而是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且发展、完善了公司人格独立的内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 维护了公司人格独立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公司法人制度产生的弊端而采取的必要的救济手段。
(二)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公司法有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是在特定情况下对股东有限责任的修正和维护, 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时, 它作为一种事后救济手段, 是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风险与权利的平衡。具有以下特征:
1.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是以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针对的是具有法人资格并且滥用了法人人格的公司。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法人资格, 它就不能行使法人的权利, 其行为和后果将被视为无效, 所以不存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才具有公司人格被滥用的可能。
2.公司人格的否认, 只适用于个案中的特定法律关系, 不具普适性
公司人格的否认法理不是对公司人格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具体个案中针对特定情况所采取的特殊措施。因此对公司人格的否认, 并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继续存在。待公司消除股东的滥用行为应恢复其作为法人应有机能, 公司的独立人格依然被法律所承认。
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在于维护法律的正义与公平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表明公司人格否认对债权人而言是变公司有限责任为股东的无限责任, 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发生转变, 其本质意义在于防范股东利用公司独立人格来逃避其应当承担的法律和契约义务, 保护债权人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4.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滥用的一种事后规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揭开了公司的“面纱”, 使得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剥离公司人格筑起的有限责任屏障, 直接追究法人背后的股东的法律责任。通过追究滥用公司人格者的责任, 使其对公司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从而使因股东滥用公司人格, 而对遭受损害的债权人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得到相应的救济。
二、我国公司人格滥用的表现形式
自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现代法人制度以来, 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格混同
人格混合是指公司与其成员之间, 以及该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别。在现实生活中人格混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一人组成数个公司, 各个公司表面上是彼此独立的, 实际上在财产利益、盈余分配等方面实属一体, 且各个公司的经营决策等权利均由该投资者所掌握。2.由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而引起的人格混同。一些集团公司或大公司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设立子公司, 表面上看, 这些子公司系独立的法人实体, 但实质上均由其母公司操纵、控制, 成了母公司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二) 财产混合
财产混合是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成员的财产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公司与其成员财产彼此独立是法人的独立人格的特征之一, 也是股东对公司债务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基础。如果财产发生混合, 则不仅难以实行有限责任, 而且也极易使一些不法行为人借此隐匿财产, 非法移转财产, 逃避债务和责任, 也会使某些股东非法侵吞公司财产。财产混同也可能是利益的一体化, 即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之间没有区别, 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公司成员的个人财产, 而公司的负债则为公司的债务。这种情况已表明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独立财产。
(三) 虚假出资
如注册资金不实, 法人人格自始不完整。在某些地区, 为了招商引资, 纵容甚至鼓励一些企业违规开设公司, 为成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以享有优惠待遇, 虚构外方投资, 搞假合资, 假合作, 实际上外方根本没有出资。行为人虚构的目的是为了骗取进口汽车、减免税等优惠待遇, 从而损害国家利益, 同时也可能造成对债权人的损害。
(四) 其他形式
比如挂靠, 即以被挂靠企业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合伙企业等非法人实体挂靠在公司名下, 利用或借用挂靠单位的名义和有利条件进行经营, 俨然是个合法有据的经营实体, 实际上完全不具备公司法人的条件。此外还有企业脱壳经营, 是指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 原企业主要人、财、物与原亏损企业脱钩另行组成新的企业法人进行独立经营, 原企业债务新企业不承担, 也即新设企业脱掉亏损企业这个“壳”而独立经营的一种企业运行方式。
总之, 在实践中有着形形色色滥用公司人格独立的行为,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也与法律所维护的公平正义理念相悖。我国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中的不足
我国《公司法》确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体现在该法第20条和第64条。该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立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明确规定了公司股东在特定条件下的个人责任。并且就一人公司的特殊性, 《公司法》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对一人公司的人格否认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 使股东承担对公司财产独立于个人财产事实的证明责任, 加强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公司法》虽然确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但是太过原则性的规定, 对具体实施规定不明确, 保护范围也非常有限。《公司法》只规定了滥用公司人格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 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没有提及。
四、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
由于《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具有相当的原则性, 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如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公司人格滥用行为的具体情形, 补充现行法或通过司法解释将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给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形纳入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此外, 需要在其他单行法律中增加公司人格否认的条款, 规范公司的行为, 从多方面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 应当明确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条件, 以防止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被滥用。在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 亦不能损害公司的利益。不仅要继续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而且应当加强监督机制, 防范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摘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 来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尚存在不足之处, 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关键词:公司人格,公司人格否认,有限责任
参考文献
[1]周鑫.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具体适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103-105.
[2]蔡锻炼.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及其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5) :100-102.
浅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篇9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我国法学界和司法界对“公司人格否认”概念的界定比较明确,“公司人格否认”是指否认或剥夺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但并不是否认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公司人格否认”排除“否认股东有限责任特权”的涵义。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独立法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的两个独立但不可分的特征,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应具备以上两特征。由于这两个特征之间存在的不可分的关系,故在特定的条件下,否认公司的法人资格,便在同时否认股东享有的有限责任特权。
(二)英美德国家“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在英美德等国家,“公司人格否认”有着不同的名称。在英国相应概念为“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e veil of company),[1]在美国叫“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veil),[2]而在德国则称为“直索责任”[3]或“穿透责任”(Durchgriffshaftung)。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也会使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在美国,除了上述“刺破公司面纱”以外,还有人称之为“忽视公司法律人格”(disregarding the corporate entity)。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主体要件
1、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
针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我国法学界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产生根据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只有在支配股东或控制股东存在时,才有这个理论运用的必要。公司的董事、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谋利,并不能适用该制度。另有学者认为,其主体不仅包括公司股东,还包括董事、职员以及公司利益有直接利害关系人。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者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针对股东或其他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而设立的责任制度。经过司法救济的途径,只有遭受了实际损害的主体才有权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诉讼。
公司和公司股东都不能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提起者。公司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诉,意味着说公司主张自己不是“法人”。对股东而言,他们是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最大受益人,同时不排除公司制度也会对其不利。股东选择了以公司形式进行经营,必须在享受公司制度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是为了追究公司股东的法律责任。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行为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确认和揭示公司无独立人格的法人状态。所以,如果没有滥用法人人格之行为便没有法人人格的否认。公司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具体如下:
1、设立公司时的资金显著不足
公司在成立之时,就应该有足够的无抵押负担资产从而能够承担公司未来的正常债务。债权人则根据公司情况预测交易的风险。若公司在成立时资金就显著不足,则会使债权人一开始就承担过大的交易风险,但股东享有投资者权益可以免除其应承担的风险和不良后果。根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以及利益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司法机关就有必要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2、欺诈、逃避合同义务和法律规避的行为
以上行为造成公司人格被否认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欺诈行为与逃避合同义务的行为比较容易认定,但是规避法律行为的认定存在困难,所以应当注意明确分界。例如跨国公司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这种控制是有法律依据的,母公司往往利用其在股东会上多数地位,操纵控制子公司之董事会,以致对其施加影响,但这种操纵、控制须在一定限度之内。如果超过限度就会导致子公司丧失实际的独立人格,其公司人格将被否认。
3、公司变成股东的“自我变身”的手段
根据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理论依据,某一公司的设立、存续和经营完全地依附于控制股东的命令,实际上公司不过只是是控股股东的经营手段或“变身”,在实质上其实变为不具有独立性的空壳公司,这被称为“公司人格形骸化”。[5] 这种情形在实务中经常表现为股东并没有对公司的财产与个人的财产进行明确的区分,公司把资金用于个人开支或者是个人资金被用于公司开支而并没有被计入公司账,公司财务部门也没有保存完整财务记录。针对于集团公司的情况,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产利益混同从而造成难以明确区分,子公司的独立地位变为母公司的“变身”,在此时若称母子公司是相互分开法律主体,会使欺诈显得合法或导致不良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司法机关需要使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结果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结果要件是指公司股东或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滥用公司人格从而导致公司的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利益受到客观上的实际损害,如果认定滥用公司人格之行为和造成的利益损失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结果要件需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须造成实际损害,二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行为与造成的实际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斯拌特:《英德法律中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比特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4 页
[2] 西噢盘/咖啡/奇尔森:《公司案例与资料》,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3 页
[3]托马斯·莱塞尔:《德国资合公司法》(第 3 版),高旭军主译,第 480 页
[4] 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06-307页
[5]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50-151页
作者简介: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探讨 篇10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2006 年颁布实施的新《公司法 》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 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体现为: 适用上公司法人格否认有着一定的被动性, 其通过对滥用法人人格者责任的追究, 给予合法利益者司法救济; 其次,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对公司独立责任原则进行了补充, 其制度适用只在特定的案件中被否认, 而某个具体案件人格被否认并不影响其他案件中的法律人格, 这也体现出了其有限适用性。但总体来看, 由于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确立施行时间较短, 法律也只做了原则性规定, 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二、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立法层次单一
新《公司法》明确要求股东行使权利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 不可利用法人地位以及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利害关系人利益。虽然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整体来看,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法律规定较为笼统, 对于法律构成要件、适用标准等都缺乏明确表述, 立法层次仍然相对单一, 可操作性不强。
( 二) 配套程序保障缺乏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要全面实现其法律价值, 应当通过配套法律程序进行保障。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案件适用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但因公司法人格否认与其诉讼程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导致针对公司法人格否认诉讼的管辖、举证责任等都缺乏完善。
( 三) 执行程序适用问题
司法实践当中, 无论原告是否有否认公司人格诉求,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只要发现有否认公司人格的情况, 是否可直接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或者公司人格否认诉讼必须由原告直接提出? 这些执行程序适用问题《公司法》都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三、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
( 一) 完善法律规范
《公司法》中针对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与我国国情, 结合司法解释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适用条件, 对公司独立地位与股东有限责任滥用行为进行具体规定, 便于权益保护诉讼与法院立案审理; 明确结果要件, 就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所受损害的严重程度给予规定, 确定具备可操作性的标准; 明确规定相关利益主体受到损害的救济办法。
( 二) 完善配套法律相关规定
作为《公司法》中的一项制度, 人格否认制度的落实应与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有效统一, 需要其他配套法律的支持。对《公司法》进行完善的同时, 应当对《证券法》、《合同法》、《产品责任法》、《税法》等相关法律从不同角度进行规范与明确。例如《破产法》中规定: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 债务人或债权人有权申请提起破产还债程序”, 将法院审理的范围局限在债权债务, 而并没有对破产企业法人资格进行审查。《破产法》中应加入针对企业法人资格独立问题审查, 若有股东滥用法人独立资格, 应适用人格否认制度。
( 三) 严格执法
司法实践复杂多变, 在此过程中, 法律无法适用公司人格否定的各种情形, 对其判断主要依赖法官的自由裁决。法院应当在公平与正义理念之下, 充分依照诚实信用等司法原则; 充分利用司法实践当中的指导性案例, 重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理论成果以及域外实践经验, 发挥出判例的重要作用, 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正确把握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法律内涵与特征, 保障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充分参与诉讼的权利; 作为法官也应当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适度利用手中自由裁量权, 维护债权人利益。
四、结语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重要补充。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尚存在着诸多缺陷, 新形势下, 应当进一步调整与弥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健全公司法人制度, 促进市场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颖.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践和完善[J].科教导刊, 2014.10.
[2]玄志翰, 杨继武.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J].中外企业家, 2011.08.
【公司人格否认制问题】推荐阅读:
公司人格否认08-28
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11-19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05-18
什么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0-04
人格否认05-24
法人人格否认07-26
公司法人否认格06-19
幼儿教师人格适应问题07-18
一人制公司09-20
人格思想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