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的经典翻译

2024-09-20

张璐的经典翻译(共7篇)

张璐的经典翻译 篇1

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美女翻译张璐成长历程首次披

露 出身平民家庭

皆盒蜗笥胛;亍烦霭? width=80 align=left vspace=8 border=1> 该书从年夜众瓜葛学的学科架构上对医院的形象战略和危机处置做了阐发和研究,对医院在执行形象战略和举行危机公关时所面临的当局政策、媒体环境和公众态度等方面做了过细的调研和解析,并精选复旦年夜校从属儿科医院的经典案件的例子做了解析和点评。美女翻译张璐发展历程初次披露 身世平民家庭

中国新闻流传学品题(DJR)2010年03月21日

坐在总理身边的女翻译张璐受到众人追捧

“总理身边的女翻译是谁?”全国两会解散后,在总理记者会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迷倒不少记者。由于在现场流利地翻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坐在总理身边的女翻译张璐也受到众人追捧,走红网络,其微博点击名次甚或超过刘翔。

其实,很多多少人不懂患上,总理身边的女翻译张璐是个地地道道的济南密斯。昨全国午,记者接洽到张璐的家人以及旧日同窗和教员,一起回首了这个“最火女翻译”的发展路。

张璐简介

张璐生人于1977年,是外交学院国际法系1996级学生,2000年结业,她不仅有着端庄典雅的表面,而且天资明慧,曾经在伦敦一所年夜校进修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有着富厚的高翻经验,是、的首席翻译,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一,外界遍及赞赏她反映敏捷、举止优雅。

2009年2月,拜候英国会见辅弼布朗时,张璐担任现场翻译。2010年3月7日,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时,张璐为现场翻译。2010年3月14日,总理记者会上,张璐为总理举行翻译,并正式进入许多人的视野,成为热议名人。

从济南走出去的美女翻译

“张璐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密斯。”昨全国午,记者接洽到张璐旧日同窗李志刚时,他自豪地对记者说。

李志刚告诉记者,他和张璐自小就熟悉,两个人1984年起在解一小上小学。在李志刚的印象里,张璐很开畅,也很吃苦,一直是学校的少年先锋队年夜队长,肩上挂着“三道杠”,同时还是班长。

以前,张璐家就住在市中间医院的家眷院里。由于彼此住患上近,李志刚和一些小伙伴经常去找张璐一起写功课。张璐进修成绩出格好,她就成为了年夜家的“小教员”,卖力给年夜家解答问题。“我还记患上,以前咱们曾经一起趴在中间医院的石桌上写功课呢。”李志刚说。

由于家里有亲戚在日本,张璐小时候就有不少从日本带回来的布娃娃、文具等,这让周围的小伴侣很羡慕。可张璐从来不会为此而骄傲,会约请年夜家一起到她家里玩。

“班花”自小就秀外惠中

在记者公布会上,张璐的亮相让不少人都惊呼“美女翻译”。其实,自生来,秀气的张璐在班上一直算患上上是“班花”。在李志刚的影象里,小学时张璐就显患上“很洋气”,梳着齐刘海的娃娃头,看中去非常乖。

1990年,张璐顺利升入甸柳二中(现在的燕山中学),成为四级(1990级)二班的学生。在初中,李志刚和张璐还在一个学校,不外没分到统一个班里。

张璐在初中依旧进修优秀,但不是那种呆板的“死读书”的孩子。焦勋和是张璐的初中主持人任,他告诉记者,张璐在初中时不仅是班长,还兼着英语课代表。

高挑奇丽的张璐给焦勋和最深的印象就是出格有灵气,不仅进修睦,组织和活动能力也很强,屡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由于张璐唱歌不错,在学校的年夜型活动里,她还担任过领唱。

初中结业时,由于张璐进修成绩优异且综合本质高,她成为全校独一被报送到省实验中学的学生。

高中时就揭示出外语先天

回忆起和张璐熟悉的情景,她的高中同窗李女士觉患上张璐出格有气质,还很随群。俩人初会时,张璐主动和李女士措辞,后来两个人成为了好伴侣。

在高中,由于个子已达到1.7米,高挑的张璐坐位被摆设到班上的后几排。同班同窗刘刚两三年前就在电视上看到过张璐,他感觉这些个年张璐的形象没有太年夜变化,一直都很有涵养和气质。由于张璐长患上比较秀气,其时还被同窗们暗里里评为“班花”。

在同窗眼里,张璐不仅是美女,还是一个才女。其时,张璐就已在外语进修方面揭示出先天。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一直大好,上英语课时,张璐经常被教员叫起来读范文。平时,张璐也喜欢看英语报纸和杂志来加强外语阅读。

“张璐性格大好,经常参加校内的活动,但一旦坐下来进修,她绝对是最吃苦专注的人。”刘刚说。

高二分班后,张璐被分到文科班。省实验中学的杨育红教员是张璐昔时的主持人任,她告诉记者,张璐在高中时险些每个学期都是斥候,慎重秀气。其时在班上,张璐还担任着团支书。尽管是个女孩子,但她很让同窗们信服,包孕男学生们也愿意“听”她的。

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2000年结业后因乐趣转业做了高级翻译。

妈妈对张璐走红有些不测

在本年总理记者会现场,张璐流利的翻译尤其是对古诗词翻译的驾驭患上到相符好评价。张璐和高中同窗李女士在工作后一直有接洽,俩人也曾经屡次交流工作。

李女士说,张璐曾经告诉她做翻译需要么断进修,尤其是即时翻译更有较年夜压力。有时候,张璐在单元走廊中走着,就会被领导叫到办公室,随机问当下国表里最热点的英语辞汇和俚语。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程度,张璐工作后更是不敢懈怠,每天都要么断进修,堆集各种外语辞汇。

由于工作比较忙,张璐回济南和教员、同窗相聚的时间减少了。但提及张璐的优秀,险些所有的教员和同窗都相符以为:张璐当之无愧,由于她为此支付了很多努力。

现在,张璐的爸爸妈妈依旧在济南糊口。张璐的妈妈孙女儿士曾经在市中间医院工作,爸爸曾经在铁路部门工作,现在都已退休。张璐是家中的独生女。对于女儿日前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孙女儿士表示有些不测。

记者电话接洽到她时,她起首对记者的存眷礼貌地表示感激,但不愿多聊女儿的工作。孙女儿士告诉记者,张璐其实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特另外。由于张璐平时就很低调,从来不愿多谈太多自己的工作,孙女儿士很尊敬女儿的意见。就犹如女儿喜欢外语,她一直都很尊敬女儿的选择,从来不会干涉女儿的乐趣。

张璐的经典翻译 篇2

关键词:经典度,翻译文学经典,复数性

20世纪70年代, 英美高校围绕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典这一古老问题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不仅文学研究者十分关注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翻译研究者也以跨学科的敏锐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尽管经典化研究硕果累累, 但研究者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 其中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尤为突出。在经典化研究的两派针锋相对、莫衷一是之际, 笔者欣然读到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王恩科博士撰写的《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 (以下简称《研究》) 一书。该书虽然以翻译文学经典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但不乏对经典化现象的深度思考, 尤其是经典度概念的提出, 为化解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矛盾, 帮助经典化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路径。同时, 《研究》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加深了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及其建构的认识, 也为深化翻译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

1 理论创新之一:经典度——经典性与经典化之间的纽带

经典化或经典建构既涉及作品自身的内在品质, 也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种种影响, 如此众多的制约因素使得经典建构过程曲折复杂。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 经典化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两大流派。前者看重作品的内在品质在经典化中的奠基作用, 认为作品的经典化是作品的经典性使然, 例如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各种环境中以各种语言被阅读和表演”的经典, (2005:27) 其经典地位似乎不受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在内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与此相反, 建构主义关注的是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 例如, “佐哈尔在《多元系统论》的注释中明确地解释说, ‘经典化 (canonized) 清楚地强调, 经典地位是某种行动或者活动作用于某种材料的结果, 而不是该种材料‘本身’与生俱来的性质’ (Zohar 1990:26) , 即文本的文学地位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因素, 而非文本本身。” (王静、兰莉, 2010:105)

虽然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 但过分夸大作品的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 不仅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 而且也与中外经典化的大量史实不相符合。如何汲取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各自的理论优势, 化解它们之间的理论分歧和对立, 就成了摆在学界面前一道难题。针对上述困惑, 《研究》提出了经典度的概念。

“所谓经典度, 就是人们对作品经典性的认识, 或者说是人们以各自特定的尺度对作品经典性进行度量所得出的结果。” (王恩科, 2014:24) “经典度既然是人们对经典性的认识, 因此在特定历史语境下, 经典度对经典性过高或过低的偏离就不足为怪了。” (王恩科, 2014:25) 与作为“作品内在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综合特征”的经典性相比, (王恩科, 2014:16) “经典度不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也抹不掉个人的印记, 从而呈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和动态特征。” (王恩科, 2014:24) 由此可见, 经典度不同于经典性, 它是经典性的折射;同样, 经典度也不同于经典化, 它是经典化的“风向标”。 (王恩科, 2014:25)

与动态性极强的经典度相比, 经典化有其公认的标记, 例如“不断刊印、被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充分研讨、收编在选读本中、作为文学名著列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等。 (王恩科, 2014:12) 经典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能否顺利完成经典化, 但经典度高并不一定保证作品就能完成经典化。如《金瓶梅》在我国学界长期备受关注, 也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并于上世纪初就被翻译成英语, 但在我国却至今未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 远远没有实现经典化。

可见, 经典度一头连着经典性, 一头连着经典化, 成为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桥梁。正是在这一理论纽带的连接下, 以往经典化研究中彼此孤立的经典性与经典化才有了相互作用的渠道。这一渠道的疏通, 使我们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有些作品, 早期默默无闻, 许多年之后却荣登经典的宝座, 或曾经红极一时, 却在历史的风雨中黯然失色, 丧失其曾经拥有的光环。因此, 经典度概念的提出, 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而且也为深化经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在提出经典度概念之后, 《研究》对影响经典度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使我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功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理论创新之二:复数性——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翻译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但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殊经历使得翻译文学经典与原创文学经典相比有其独特的品格。虽然以往的研究中, 不少学者也注意到翻译文学经典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殊性, 但对其不同于原创文学经典的特点重视不够, 因此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表述。王恩科博士专注于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多年, 其早期的成果 (如“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一文)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 但其论断已经颇具雏形。随着研究的深入, 他对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有了明确的认识, 最终在这本《研究》中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论断。

这一论断是与原创文学经典的唯一性 (即对于某部具体的经典作品而言, 不可能有体裁相同、内容和风格高度相似的另一部作品也成为经典) 相对而言的。对此, 《研究》以《三国演义》与《水煮三国》为例予以说明。“《三国演义》自罗贯中写成之后, 就像雕刻家刀下完工的艺术品一样, 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那一刻。……如果《水煮三国》有朝一日成为文学经典, 那么它或者与《三国演义》共享经典的殊荣, 或者将其取而代之, 但无论如何它始终不会是《三国演义》本身。” (王恩科, 2014:71) “翻译文学经典的这种复数性特点是由翻译性质决定的”。 (王恩科, 2014:229)

《研究》从“内容相同”、“译文语言相似”、“译者之间的竞争”、“译本的接受”和“重译的启示”几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在“译文语言相似”部分, 《研究》以逐句对照的方式, 比对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三个译本的第一至第三章, 发现在11000-13000字 (不计标点) 、1400-1500句的语料中, 完全相同的句子达到32.32%, 包括相同句子在内的高度相似的句子达到62.24%。《研究》还以同样的方式统计了傅雷《高老头》三个译本, 在语料样本为张谷若译本语料样本一半的情况下 (傅译《高老头》译本字数不足张译《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字数的一半) , 发现完全相同的句子达到37.06%, 包括相同句子在内的高度相似的句子达到57.58%。张谷若和傅雷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他们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分别三译《德伯家的苔丝》和《高老头》, 不仅为我国读者奉献出经典译本, 而且三个译本的高度相似也为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佐证。

对于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特点, 《研究》既立足译本的实际, 也没有忽视逻辑上的推理。“假如把翻译文学经典建构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如果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经典杰作至今还没有经典译作出现, 这并不能排除今后出现经典译作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有了经典译作, 同样也不能排除未来会出现新的经典译作。” (王恩科, 2014:229) 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特点的论断, 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的认识, 也丰富了经典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 批判意识与踏实学风的高度结合

批判意识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踏实学风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而两者高度结合在《研究》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尽管张谷若的译本《德伯家的苔丝》进入了2000年教育部为中文专业推荐的100本阅读书目 (其中22本为翻译文学作品) , 但译本中方言的使用却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批评。虽然批评者所列举的个别例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其论点, 但其理论上的不严谨甚至矛盾却鲜有学者指出。例如, 傅雷曾说:“方言中最colloquial的成分是方言的生命与灵魂, 用在译文中, 正好把原文的地方性完全抹煞, 把外国人变了中国人岂不笑话!”不少反对方言互译的研究者经常引用这句名言。但是, 《研究》认为, 傅雷的论述不仅不合逻辑, 而且还使用了双重标准, 因而缺乏说服力。

汉语中的某种方言只是中国某个区域通行的语言, 使用该方言的人只是中国某地的人。既然译文中使用这种方言就会“变外国人为中国人”, 那么译文如果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外国人就会变成什么呢?难道就成了全球华人或者超中国人吗?其次在标准语与方言的使用效果上使用双重标准。如果抛开言说内容, 仅就言说方式而言, 翻译无论如何都是“变外国人为中国人”。譬如, 巴尔扎克了解中国吗?他会说汉语吗?广受学界和读者好评的《高老头》中译本难道是巴尔扎克直接用中文写作的吗?如果不把巴尔扎克变成会说汉语的中国人, 普通民众能了解这位法国文学大师吗?正如谢天振指出的那样, “每当我们捧着 (举例说) 傅雷翻译的《高老头》开卷启读时, 我们往往只想到自己是在读巴尔扎克的作品, 却忽视了一个十分简单却又非常根本性的事实:巴尔扎克怎么可能用中文写作?……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巴尔扎克也已不是法国的那个巴尔扎克了, 而是穿上了中国翻译家傅雷为他‘缝制’的中国外衣的、已经中国化了的巴尔扎克”。 (王恩科, 2014:179)

一些研究者引用哈蒂姆和梅森《语篇与译者》的一个例子反对方言互译。《研究》则质疑道:

不少人在引用这个例子反对方言互译时, 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其中这样的细微差异, 那就是俄国农民的方言属于哈蒂姆和梅森划分的五种方言之一——社会阶层方言 (social dialect) , 但苏格兰方言显然属于另一种, 即地域方言 (geographical dialect)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用地域方言翻译社会阶层方言能达到预期效果吗?如果当时的译者使用了英国农民的方言, 即与俄国农民的方言属于同一类型的方言, 不知结果会如何呢? (王恩科, 2014:184-185)

张谷若译本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也是一些研究者批评的对象。《研究》通过抽样对比, 分析了张谷若三个译本与《红楼梦》中四字格的使用情况, 发现每百字中四字格的使用, 《红楼梦》是张谷若1936年译本的1.67倍, 1957年译本的2.97倍, 1984年译本的1.81倍;四字格的连用, 《红楼梦》在个别情况下是张谷若译本的5倍。

批判意识与踏实学风的高度结合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上述例证仅仅是较为明显个别事例。

4 结束语

《研究》是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的一部新作, 也是一部力作。《研究》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 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 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 不仅有助于化解上述两种流派的分歧, 而且为深化经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 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 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使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及其建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也丰富了翻译文学批评理论。当然, 《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如第四章与第五章在内容略有交叉, 不能不影响论证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美) 布鲁姆 (Bloom, H) 著, 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2]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4) :115-120.

[3]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美女张璐:中国最红的女翻译 篇3

随着记者会现场一阵掌声和“啪啪”响起的快门声,温总理出现了。“咦,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一位记者先发现并小声说了一句,大家顺着她的视线看去,果然,坐在总理左侧的翻译不再是男性而是一位美女。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想把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生动地用英文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可张璐条理清晰、独具匠心的翻译震撼了金色大厅,也让她成为中国面对世界的一道美丽风景。

张璐身上的宝蓝色衬衫与黑色西裤毫不哗众取宠,甚至在中外媒体的特写镜头对准她时,她依旧保持着职业微笑。在央视摄影师镜头的偶然捕捉下,张璐,这个知性端庄的女性,顷刻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

一位美国记者说,张璐的外貌虽然出众,但也谈不上绝色,而她之所以能让众人折服,依靠的是深厚的中国诗词修养和绝佳气质,毕竟能准确翻译出中国诗词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在现场短短数秒时间内。

张璐是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学生,2000年毕业。这位70后出生的女孩不仅有着端庄典雅的外貌,而且天资聪慧,曾在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张璐毕业后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现在是该处副处长,是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首席翻译。

外交学院的老师介绍,外交部翻译室目前大约有五十名翻译,英语和法语翻译最多。想进外交部翻译室,都得进行翻译方面的“魔鬼训练”。

同声传译一向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为总理作翻译更是关乎国家形象。温总理喜欢引经据典,要在短时间内将中华的经典语句翻译成英语,难度可想而知。

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和努力。张璐的同事透露,她在给学生作讲座时曾说过,自己常常加班到凌晨两点,每天还要听BBC、VOA、CNN,做笔记,看《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等。一次,她跟随李肇星出席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张璐一天之内做了12场翻译。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张璐和同事一起,承担了国新办每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

平民女孩

3月22日,凤凰网的“铿锵三人行”以翻译为主题,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与著名文化人梁文道谈论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三人的话题从“两会”红遍网络的温总理女翻译张璐开始。梁文道奇怪的是一位女翻译何以让网友追捧得热火朝天?三人一致认为,这是因为她把温总理讲话中的中国古诗词翻译得非常到位贴切,抓住了一次让中国文化精髓向世界展露的机会,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风骨。

一时间,美女翻译成了新闻人物。网上有关张璐的博客、资料等,都被网友热搜,以期更深入了解她的一切。

其实,张璐是个山东女孩,她妈妈曾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工作,爸爸是铁路职工,目前均已退休。张璐是家中的独生女。记者来到他们住的医院家属院,发现小楼是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居民楼。看来张璐是个地地道道的平民女孩,与先前网友猜测的“出身名门”完全不符。

对女儿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张妈妈表示有些意外。她说张璐其实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没什么特别的。张璐平时就很低调,从来不愿多谈自己的事情。女儿喜欢外语,张妈妈一直都很尊重女儿的选择,从不干涉女儿的兴趣。

回忆起和张璐在一起的情景,她的高中同学李女士说,张璐特别有气质,也很随和。在高中,因为个子达到1.7米,高挑的张璐被安排到班上的后几排。同班同学刘刚两三年前就在电视上看到过张璐,他感觉这些年张璐的形象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很有涵养和气质。因为张璐长得比较秀气,当时还被同学们私下评为“班花”。

在同学眼中,张璐还是一个才女。当年,张璐就已在外语方面展现出天赋。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一直很好,上英语课时,张璐经常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平时,张璐也喜欢看英语报纸和杂志来加强外语阅读。

张璐的高中同学陈浩说,张璐虽然身居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但“她还是原来的那个她”。陈浩反复强调:张璐是个很低调的人,她把自己现在的工作看得很平常,不会大张旗鼓去宣传。张璐每年回济南的时间少之又少,今年春节回来也只是和几个相熟的同学小聚,“时间很短就走了”。但陈浩表示,从前张璐对英语学习充满热忱,为人踏实稳重,现在也没什么变化。

“高翻”是这样“炼”成的

像张璐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各校尖子生每年有二百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能有4至6人进入翻译室英文处。而他们要真正成为领导人的翻译,至少还需5年以上的磨炼。

在张璐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她举例说:“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外交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讲政治是个灵活度极高的要求。所以,翻译们除了平时学政治、学政策,也要注意从政治上去考虑翻译上的问题。

《老子》的经典名言及翻译 篇4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对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万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张璐的经典翻译 篇5

小雅·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注释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小雅·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fēn)雰:纷纷。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优:充足。渥(wò):湿润。

11.沾:沾湿。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

13.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14.穑:收获庄稼。

15.畀(bì):给予。

16.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17.菹(zū):腌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称。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

21.骍(xīng):赤黄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22.鸾刀:带铃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浓香

参考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赐福。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小雅·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烝祭是一年的农事完毕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农立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奉播植百谷的农神后稷为始祖,为了取得丰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而在年终的祭歌中着力歌唱农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

赏析

《小雅·信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朝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全诗六章,每章六句。首章写开疆拓土,第二章写风调雨顺,第三章写酒食祭祖,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第五章写清酒牺牲,第六章写祭典礼成。此诗有些细节描写十分出色,真实而又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经典句子翻译 篇6

翻译句子The subject of social science inquiry is patterned social regularities.A search for these regularities shows that most human behavior, from big and momentous acts to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ones, is patterned.2Wall Street i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Since the October 1987 crash securities trading has been depressed, retail investors have hurried out of stocks and the issues of new share stocks has been decreased sharply.3In fact, the collection of these lists has been enough to pull down our vanity;for the more one looks at what is available in an unfamiliar field, the more urgent, the desire one feels to abandon the affectations of the editor and assume the modesty the student.Culture is the sum total of all the traditions, custom beliefs, and ways of life of a given group of human beings.In this sense, every group has a culture, however savage, undeveloped, or uncivilized it may seem to us.5While populations were low and stable little permanent damage was done, but with a steady increase in the size and number of human communities the forest and soil have little time to recover.6Doctors are men who prescribe medicines of which they knew little, to cure diseases of which they knew less, in human beings of whom they knew nothing.7Being born female and black were two handicaps Gwendolyn Brooks states that she faced from her birth, in 1917, in Kansas.8We must checkthe conclusion in practice , and should not blindly rely on such as was reached merely by calculation.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普遍现象的规律.一项对于这些普遍现象的研究显示, 人类行为, 从重大显著的行为到渺小细微的部分, 都是有规律存在的.2.华尔街依存于借来的时间.自从1987年10月的金融危机以来, 证券交易低迷, 散户投资者争相退出股票市场, 新股发售量显著下降.实际上, 这些清单已经足够扯下我们的自负, 当一个人不断地在一个他不熟悉的领域寻求些什么, 他就更迫切地想抛弃作为编辑的造作, 重拾学生的谦虚.4 文化是某一群人的所有传统, 信仰, 生活方式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说, 每个群体都有文化, 不管它看起来多么蛮荒, 穷困, 未开化.5当人口数量少且稳定, 破坏是小型的, 但是当人口社会的规模不断扩大, 森林和土壤便没有足够的时间复原.6医生是一群这样的人, 对他们开的药所知不多, 对它治疗的疾病所知更少, 而对用药的人一无所知.7身为女人而且是黑人被Gwendolyn Brooks称作是她自1917年出生在堪萨斯便面临的两项缺陷.8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确认, 而不应盲目地倚赖仅凭计算得出的结论

经典文言文翻译 篇7

曾经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的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在周的地方有一个人,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袍子,便与狐狸商议要它的皮,想准备珍美的猪羊祭品,便与羊磋商要它的好肉.话没说完,狐狸便成群地逃到深山里,羊互相呼唤藏到深林中.汉宣帝的时候,江淮一带遇上荒年,饥民遍野,人吃人。一连下了三天谷子雨。不久,魏地向朝庭禀奏,说他们那里丢失了两千顷谷子,人们感到很惊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把铜当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把古史当做镜子,可以看到历史兴替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把人当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得失。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为将者常犯有八种弊端:

贪婪不知满足;嫉妒比自己高明的贤能之人;听信谗言,重用奸佞之徒;能估计敌人却不能衡量自己的情况;遇事犹豫不能决断;荒淫无度,沉溺酒色;为人奸诈,色厉内荏;言语狡诈,不依礼行事。

用兵打仗,要人心团结,人心团结则不用动员就能齐心作战了。如果将领之间相互猜疑,士卒就不会效力,好的计策不采纳,部下们就会生出不满的言语,互相说对方的坏话,就算有商汤、周武王的智谋,也不能打败普通的人,更何况一般的人呢?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治理国家成为执政者。”墨子说:“执政者,说了,一定自身做到。今天你口说而不为,是你自身的不安定。你自己都不能管理自己,又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治呢?”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是小孩子怎么也参政呢?”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留存着。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邴原幼时就丧父,(只有)几岁时,(每次)从书塾经过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求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江西省清江县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顺从主人的意愿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对它十分友善,但不时地舔自己的舌头,想要吃掉麋鹿。三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会死的原因。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觉得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便隐藏在树林中偷看它。过了一会儿,才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认为它将会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就又走近它的身前身后,但终究不敢向它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进一步戏弄它,碰撞,挨近,冲撞,冒犯它。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说:“驴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上一篇:冬训宣讲团讲话稿下一篇:孙悟空游凉都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