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散文

2024-10-17

沉寂散文(精选7篇)

沉寂散文 篇1

终于告一段落。坐下,让音乐流淌。想你,梨花落尽。你还好吗?你近来沉寂如斯。但是,说过的,牵挂是永远的。

去年此时,热一热闹闹的群聊时光,让我们彼此相知相惜。今年此时,你沉寂在何处?你可记得好好对待自己?别再像冬天时跑上雁荡山为了一场雪在静寂庙宇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也别为了画和写三更半夜也不休息,忘记了给自己泡一杯玫瑰花茶。你,总是忘记好好爱自己。遥想你此刻会否穿上那件性感吊带好好疯一次?或是执画笔细细勾一幅工笔仕女?

暂别。只是暂别。我会在此等候你的消息。或许是一组摄影佳作,或许是一次狂游心得。或许,什么也不是,只是告诉我你还好。朋友,犹如清茶一杯。花好月圆锦上添花自然妙,然而,我不想锦上添花也不喜欢锦上添花,我惟愿做你委屈时、伤心时静静在你身边的一个人。一如你也曾经默默陪伴我。

梨花落尽。让我陪你一起沉寂。

沉寂散文 篇2

一、“闲适散文”思潮

闲适散文思潮是典型的时代产物。首先, 它与90年代的社会文化转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得讲求娱乐、趣味和物质享受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某种共识。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成为时尚, 闲适散文正是其中的一种。同时, 与80年代相比, 90年代的传媒有了极大发展, 随着传媒的发展和报纸的改版以及各种各样“副刊大战”的加剧, 报刊散文或专栏散文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再者, 闲适散文思潮在90年代之所以大行其道, 还受到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闲适”散文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一些出版社敏感地把握到了社会的脉搏和读者的心理需求, 及时推出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散文大家的散文随笔, 并迅速在读者中传播开来。“五四”至30年代大量散文作品的重版并热销, 在新的时代营造了一个良好大散文发展的氛围, 吸引众多作家到散文园地来大展身手。从读者方面来说, 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的闲暇之余, 也需要片刻的安宁, 需要一种既轻松愉快又能调节心理的阅读, 闲适散文, 无疑满足了现代人这种心理和精神需求。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发展, 都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90年代的闲适散文思潮, 恰恰印证了文学思潮发展的这一规律。

90年代的闲适散文思潮涉及的范围较广, 包含的散文品种也较多。包括“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 甚至一些没有思想含量却颇具媚俗倾向的“伪文化散文”或“假学者散文”。从散文的题材选择和写作姿态来看, 这一散文思潮的创作特点一是“俗”;二是“闲”。作家常常以平民的视角, 以平凡的姿态面对世俗, 我们在这类散文中极少见到重大的题材和壮阔的画面, 也感受不到时代的精神和激烈悲壮的抒情, 我们读到的只是一些无关宏旨的凡人俗事, 比如饮食、衣着、养花、蟋蟀斗、菜市、澡堂或者民间风俗、传说典故等等。此外, 还有乡间的回忆、童年的趣事和现代的生活时尚, 不一而足。当然, 也有一些作品谈禅论道、寄情于山石、明月, 或借助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传统士大夫那种甘于淡泊、幽默达观的情趣。尽管这些散文已没有“五四”时期的“性灵散文”那份典雅、优美与高贵, 也缺少一种深度模式的追求, 但它们毕竟顺应了商业社会的要求, 贴近了现实生活和读者, 因此, 它们理所当然成了读者的宠儿。

闲适散文思潮是时代的伴生物, 是散文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走向普及化的不无意义的实践。闲适散文作为一种消费品, 它固然需要迎合商业社会中的读者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 倘若能在日常生活视野中去观照一般民众的生存状况, 表现他们在感情和精神上的积极因素, 展示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形态的话, 闲适散文也不致沦为时代的一个注脚和点缀。但这毕竟只能是假设而已。

二、“学者—文化散文”思潮

这里的“学者—文化散文”是包括了“学者散文”和“文化随笔”在内的散文样式。既有张中行, 金克木, 陈平原等纯学者身份的散文, 以余秋雨散文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 还包括了以史铁生、张炜等作家创作的另一种风格的作家散文。正是创作主体的强大, 决定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文化随笔和作家散文创作的繁荣, 使得“学者—文化散文”成为散文领域的一道重要景观。

学者散文是指“主要由学者创作的且以才学、理趣等学术文化内涵见长的散文作品”①。现代意义上的学者散文出现在“五四”文学以后, 从鲁迅、胡适、周作人、林语堂, 到四五十年代的钱钟书、梁实秋、秦牧等, 都写下了许多文化品位极高的学者散文。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受抑, 学者散文曾一度沉寂。新时期以后, 学者散文的传统才得以修复并进一步发展。

学者散文在90年代的崛起与繁荣有着深刻的现实与历史动因。首先, 从文化境遇上90年代的中国处于历史转型期, 纯粹的学术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与压抑。散文文体的选择固然是一种被动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觉。其次, 学术文化价值观念在大变动时代的失落, 极大地刺激了知识者良知中的忧患感。以专家学者的身份步入文坛成为散文作家, 是学者对民族文化命运内心忧患的责无旁贷。第三, 从客观上文字媒体, 主要是杂志、报纸副刊等, 提供的大量版面, 成为学者散文崛起的重要保障。学者散文大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学者情怀, 表现为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关注, 反射出巨大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在诸多学者中, 以张中行、吴冠中、周国平、陈平原、钱理群、朱学勤等为代表, 创作了大量以深厚的思想力度和凝重的批判立场见长, 引导社会向理性与自由方向进步的学者散文。

如果说“闲适”散文思潮是关注当下、面向凡俗的创作, 文化散文思潮则是连接传统, 面对历史的思考。文化散文的滥觞, 应归功于两个文学事件:一是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二是贾平凹提倡“大散文”主张并引发一场论争。

早在1988年, 余秋雨便在上海的《收获》杂志开辟专栏发表文化散文,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正是由于《文化苦旅》以及稍后的《文明的碎片》和《山居笔记》的问世, 文化散文思潮才渐成气候。从理论方面来看, 文化散文思潮的旗手则非贾平凹莫属。90年代初, 贾平凹在他主编的散文月刊《美文》中率先打出了“大散文”的理论主张。提出“‘大散文’是一种思维, 一种观念, 不能简单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 那样写就是‘小散文’, 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大散文的观念要注入我们的意识里, 深深地注入”②。贾平凹的“大散文”理论主张虽然遭到了刘锡庆等一些论者的批评, 但客观而言, “大散文”理论对于传统的散文理论无疑是一种冲击, 对于纠偏越来越走向小气、走向甜腻的当代散文创作功不可没。至此, 在创作和理论的实践和倡导下, 文化散文热火朝天地发展开来。

“大散文”与“文化散文”有关联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大散文”的内容较广较杂, 它既包含着“文化”的许多内容, 也涵盖了没有多少文化内涵的社会散文、记叙散文和旅游散文等;而文化散文主要以文化思考和文化意味为特征, 严格来说, 它只是“大散文”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同时, “文化散文”也不完全等同于“学者散文”。有的学者散文本身就是文化散文, 而有的学者散文却必须排除在文化散文之外。文化散文主要是作家在创作时采用了一种文化的视点, 同时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思考, 有优美的文笔和浓郁的情调;而90年代的不少学者散文并没有采用文化的视角, 也缺少文化的内涵, 它所叙述的要么是过去的书斋生活或校园生活, 要么是闲谈一些“书话”, 或者将所学的专业知识通俗化和普及化。既没有文化上的独特思考, 也没有在散文中体现出批判的意识和现代精神, 更没有生命情调的渗透和优美的文学表达。

20世纪的90年代, 包括王小波、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王安忆等在内的诸多作家, 也创作了大量的文化含量较高的作家散文, 壮大了文化散文的阵容。“学者—文化”散文思潮之所以能蔚为大观独树一帜, 能够激发起读者的无限热情, 主要原因是文化散文是一种“大气”的散文, 是对过去的“小气”“小格局”散文的一种超越;同时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含量, 将“人文山水”、历史的进程、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类的困境等重大命题置于侃侃而谈的叙述中,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学者—文化散文”思潮在风光了多年之后, 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些学者追求成名和时常效益, 损害到学者散文的质量;刻意追随余秋雨的“苦旅”模式, 从而把文化散文引向理性过于强大而感性欠缺、“文化”有余而“文学”不足的偏颇。

三、“新散文”思潮

新散文思潮也叫新艺术散文、新潮散文、先锋散文等。这是90年代散文界的一道奇特风景。新散文是在散文界呼唤“散文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90年代中国历史与文化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散文也日益呈现出失去其艺术原创力而走向商品化、模式化的危险态势。1998年初, 《大家》杂志开设“新散文”专栏推出一批散文作品。这批散文作者包括张锐然、于坚、王小妮、海男等。他们不满于当时散文创作的现状, 试图将蓬勃的激情与深邃的思索融入散文创作中, 进行一种将诗与散文融合的跨文体写作实验。

刘烨园在《新艺术散文札记》中较集中地提出了新散文的理论主张:“打破‘形散神不散’的套路。……大量进入想象、虚构和组合;它不再完整、明晰, 变得更主观更自我更灵魂更内在也更膨胀更支离破碎。”在老愚编选的《群山之上·新潮散文选萃》的“编选者序”里, 对“新生代散文”的概括则是“回忆的终结”“抒情的解体”和“新潮的散文语态”。王兆胜发表于《山东文学》上的长篇论文《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及其命运》, 则集中探讨了“现代主义散文”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可以说是对新散文思潮的全面性总结。

新散文思潮是一个宽泛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的概念, 而构成这一思潮主体的作家也相当庞杂。这里既包括了曹明华、老愚、冯秋子等“新生代”的散文作家, 也包括了胡晓梦、杜丽、张锐然、庞培、止庵、钟鸣、于坚、洪烛等新潮或后现代主义作家, 甚至还包括南帆、刘烨园、斯好、余杰、孔庆东、王开林等追求散文创作的深度模式、创作态度较为严肃的作家。新散文的与其他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异质性, 即某种程度上的先锋性与创新性, 这也是能把这些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创作范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的散文集体命名为“新散文”的最主要原因所在。新散文不同于闲适散文和学者/文化散文之处即在于它是以反叛的姿态向传统的散文创作和理论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散文话语进行反讽与解构;一是表现个体与现实世界的认同、对抗与疏离。他们既是现代文明的追随者和享受者, 但又时时厌倦这个物欲横流、人欲膨胀的世界, 于是回到心灵, 在怀疑和游戏中探询人的生存价值, 寻求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怀疑与矛盾的混合体。

新散文更引人注目的特色, 是在散文文体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故而有很多评论者把这一散文创作样式命名为“新艺术”散文。在结构上, 他们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顺序叙述方法, 用“情绪”或“意象”来结构主旨;在叙述上, 新艺术散文改变了传统散文作者与叙述者合一, 和第一人称的全知全能叙述视点, 而是多种叙述手法并用, 有的还吸收了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在语言表达上, 新散文走得更远, 他们的语言不仅富于感觉、体验的张力, 而且充满了隐喻、暗示和反讽。此外还有大量的奇特的词语组合, 以及语言的扭曲、变形和夸张, 正是这些“陌生化”的语体加上其他方面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 新散文思潮才有可能对现有的散文秩序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冲击。

以“艺术”创新的新散文写作在90年代前期曾红火一时, 但到90年代末之后逐渐平静, 最终归于沉寂。有人认为这是新散文破坏颠覆了传统的散文规范, 在艺术上引进了太多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而导致的“水土不服”所致。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由于新散文创作者在思想观念上的过于偏激, 在心态上的过于浮躁, 加之太多的思想苍白、生命匮缺和支离破碎而导致的与文学产生的巨大鸿沟。新散文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原因像当年的“先锋小说”一样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不无慷慨和悲壮。但它对于当代散文写作的探索勇气以及对当代散文创作的意义, 是不容抹杀的。

中国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丰收, 形成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尤其是在时隔多年之后——90年代散文的确存在某种“苍白”和“虚浮”现象。主要表现为媚俗倾向 (散文创作一定程度上成为商品经济的产物, 通俗文化的变种, 不自觉中降低了散文的格调) 和思想苍白 (不少散文内容屑碎、思想苍白, 甚至是无话找话且多为废话, 损害了作家的名声) 。即便如此, 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仍然以其探索和实绩为中国散文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把90年代的散文思潮置于整个20世纪散文创作的历史中去考察, 放眼全局又做具体分析, 全方位地探讨其潮起潮落的原因。

时至今日, 散文发展的90年代已与我们具有相当的距离。正是这种必不可少的距离, 使我们具有梳理与反思的某种可能性。不论当时的我们如何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急于为每次刚出现的散文潮流来感性地命名, 甚至不无武断地盖棺定论, 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时隔多年之后我们的反观与思考。而这种梳理与反思, 既能正确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 并且对于繁荣当前及今后的散文创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吴俊.斯人尚在文统未绝[J].当代作家评论, 1998, (2) 45.

沉寂中爆发 篇3

在目前的市场上,大约需要花费500元左右即可买到一款入门级喷墨打印机,而一台具有基本功能、价格在500元左右的平板扫描仪的也可以在市场找到。由此可见,花费1000元购买一款喷墨一体机并不是什么太令人惊奇的事,而事实上在我们这次的评测中,有不少型号一体机的价格都在1000元以下,并且它们都具备还算不错的彩色打印效果和平板扫描功能。此外,有的一体机还配有多页自动送稿器,这对于需要经常处理大量文档的用户来说,显得更为方便。

多功能一体机因其高效、实用、经济等诸多优点,已经渐渐成为现代办公的核心设备之一。对于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等一切和纸张有关的工作,我们现在都可以很方便地在一台单独的多功能一体机上自动完成。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我们不难想象:多功能一体机在今后会成为拥有更高集成度,更加智能化,同时也更加经济实用的一类产品。

多功能一体机产品的市场分析

随着近年来一体机功能的全面化,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多功能一体机逐渐体现出了其作为未来办公设备主流产品的强大优势。目前市场上的办公设备正在逐渐向着两个方向并行发展:一方面是单一化的独立外设产品;而另一方面则是多样化集中式的一体机产品。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在现今的办公领域内,小型办公场所正在急剧增加。以往传统单一性能的办公设备,严重影响了这部分用户的工作效率,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办公资源,还增加了办公成本,这些都促进了多功能一体机的发展。因此体积小巧并且功能丰富的一体机产品,很快替代了传统的办公设备,成为不断壮大的SOHO一族以及中小型企业用户的首选产品。这些用户群同时也构成了多功能一体机的主要市场,对于一体机市场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当然,那些对办公效率和输出效果有更高需求的商业用户,专用的办公设备仍然是他们最佳的选择,由于这类产品的结构特点和自身成本,多功能一体机目前还无法对中、高端商用市场构成威胁;但有理由相信,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那些在速度或质量方面并无太大优势的中低端单一功能的外设产品,很可能将被更实用的多功能一体机产品所逐渐取代。

多功能一体机的应用导向

就多功能一体机产品本身来说,在它刚刚面世之初,虽然其集成众多功能于一身的优势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是因为当时一些技术和性能上的原因,使得那时的多功能一体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产品,也因此在当时的市场反映并不是很热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功能一体机的性能正在逐渐提高,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实际上,不管是喷墨一体机还是激光一体机,它们已经不再是多个设备的简单叠加,而是采用了更完善的集成技术,将复印、打印、扫描、传真等众多功能有机集于一身,做到既节省空间,又经济高效。虽说这些功能可以同时工作,但每款一体机还是有其各自的主导功能。有的以打印为主要功能,有的以扫描为主要功能,有的以复印为主要功能,还有的以传真为主要功能等等,而就是在上个月,爱普生还最新发布了一款以照片处理为中心的多功能一体机产品,这样的产品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多,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体机在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导向的一体机产品,而不同厂商也会从不同功能的角度去开发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一体机产品。当然,市场上也有全能型的产品,这类产品不但提供了全面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优秀的性能表现,不过在价格上肯定要贵上一些。

对于用户来说,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多功能一体机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开销,同时避免了占用大量办公面积。减少投入,提高效率是每一个企业都在追求的目标。面对着市场上品牌繁多,功能各异的多功能一体机,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选购一款合适自己的一体机,《个人电脑》实验室邀请了来自佳能、戴尔、爱普生、惠普、联想、利盟和三星7家厂商共计19款多功能一体机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定位于个人及SOHO用户和中小型企业办公环境,其中包括11款喷墨一体机和8款激光一体机。与我们上次多功能一体机专题评测的情况类似:平板扫描单元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在我们这次评测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配置了平板扫描单元,不论CIS还是CCD扫描元件,其成像质量已经十分出色了;与此同时在定位于企业用户的机型上,ADF自动送稿器也变得必不可少;而且出色的照片打印功能也逐渐成为一类喷墨一体机的重要指标。

从用户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打印是他们使用多功能一体机时最经常要用到的一个功能,而对于多功能一体机而言,打印功能也一直都是一体机的核心功能。从输出技术上来分,多功能一体机主要可以由喷墨多功能一体机和激光多功能一体机两大阵营组成。激光一体机以其高效的输出速度和优秀的文本输出质量,在中高端市场的一体机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而喷墨一体机凭借彩色处理能力和价格优势也占据着相当的份额。

喷墨一体机采用的是喷墨打印进行输出,整机体积相对轻盈,能够实现彩色打印,初期购买成本较低。但从总体角度看,喷墨打印存在打印速度慢,文字打印效果较差,打印质量依赖打印介质,单页成本高等问题。不过,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目前很多采用较为高端喷墨引擎的一体机产品在文本打印品质方面已经与激光一体机的品质非常接近了,其中还有不少型号的一体机还提供了存储卡插槽以及6色照片打印能力,并且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不少一体机的4色打印效果都已经令人非常满意了。对于为数众多的个人和家庭用户来说,这些增强的特性无疑使喷墨一体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加大。

沉寂的反义词 篇4

①十分安静:万籁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没有任何消息:音讯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近义词:寂静,沉静,寂然,肃静,安静,宁静

反义词:喧闹,鼎沸,喧嚣

相似词:死气沉沉,暮气沉沉,黑沉沉,阴沉沉,寂寞,静寂,冷寂,寂然

用沉寂造句:

1、酒吧里变得死一般沉寂。然后突然欢呼声响成一片。

2、他的声音渐趋沉寂。

3、沉寂多时的飙车恶风死灰复燃,让警方十分头痛。

4、在沉寂了6个月之后,这些内容终于有了重大的更新。

5、但现在,这地方已废弃,只剩一片可怕的沉寂。

6、当演奏结束的时候,大厅里一阵可怕的沉寂。

7、即使他想要叫停,他的`雇主也会派出另一名杀手来让他彻底沉寂。

8、突然间,战场变得十分沉寂起来。

9、当这段音乐最终结束,四周回归沉寂时,一种满足感拂过我的身心。通过顽强的坚持和不懈的联系,我最终得到了这种满足。

10、独处的沉寂向他们揭露他们赤裸的自我,于是他们逃逸。

11、外面是灯火和喧哗;这里只有夜晚的沉寂。

12、沉寂已久的色情理发业又死灰复燃了。

13、长长的沉寂之后,其中一个挖掘者从洞里拿出一个装满蜘蛛、蠕虫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罐子,他打开盖子把这些奇妙的东西展示给那些嘲讽者看。

14、最近一段时间,在外地打工的哥哥音讯沉寂,家人焦急万分。

15、周日,数千人光临了曾经沉寂的北川城郊,几乎让这里有了节日的气氛。

16、夜色沉寂,偶尔有几只萤火虫在飞来飞去。

17、既然这里已经不会再有我沉闷的脚步声了,这片沉寂就更加显得讽刺。

18、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在某一断层发生地震,震完也就结束了,但这也意味着,该区域其它现在似乎沉寂的断层仍可能被触发。

19、“我不行了,”他说,声音很微弱,我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后来,他的呼吸渐渐消失了,电话那端死一般沉寂。

20、终于,在上周,在沉寂了一个月之后,我又一次听到了窗外的喧闹声,一阵接一阵的传来。

21、但我的船长还在静候着我的沉寂。

22、在经过几乎沉寂的数年后,战争中劳工的参与遗迹最终在中国和欧洲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23、终于这场阴惨惨的沉寂被厨房门闩的响声打破了:希刺克厉夫守夜回来了,比平时早一点;我猜,是由于这场突来的风雪的缘故。

24、如今,改革的声音几乎沉寂了。

沉寂如何造句(写写帮整理) 篇5

沉寂造句:

1、炮声沉寂。

2、他的声音渐趋沉寂。

3、终于,在上周,在沉寂了一个月之后,我又一次听到了窗外的喧闹声,一阵接一阵的传来。

4、在经过几乎沉寂的数年后,战争中劳工的参与遗迹最终在中国和欧洲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5、外面是灯火和喧哗;这里只有夜晚的沉寂。

6、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在某一断层发生地震,震完也就结束了,但这也意味着,该区域其它现在似乎沉寂的断层仍可能被触发。

7、泽勒从十年前开始在这个广场安装雕塑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使这个原本沉寂的城市一角变得活跃起来。

8、长长的沉寂之后,其中一个挖掘者从洞里拿出一个装满蜘蛛、蠕虫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罐子,他打开盖子把这些奇妙的东西展示给那些嘲讽者看。

9、即使他想要叫停,他的雇主也会派出另一名杀手来让他彻底沉寂。

10、但现在,这地方已废弃,只剩一片可怕的沉寂。

11、“我不行了,”他说,声音很微弱,我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后来,他的呼吸渐渐消失了,电话那端死一般沉寂。

12、独处的沉寂向他们揭露他们赤裸的自我,于是他们逃逸。

13、但我的船长还在静候着我的沉寂。

14、周日,数千人光临了曾经沉寂的北川城郊,几乎让这里有了节日的气氛。

15、终于这场阴惨惨的沉寂被厨房门闩的响声打破了:希刺克厉夫守夜回来了,比平时早一点;我猜,是由于这场突来的风雪的缘故。

16、当这段音乐最终结束,四周回归沉寂时,一种满足感拂过我的身心。通过顽强的坚持和不懈的联系,我最终得到了这种满足。

17、在沉寂了6个月之后,这些内容终于有了重大的更新。

18、既然这里已经不会再有我沉闷的脚步声了,这片沉寂就更加显得讽刺。

19、这个荒岛是一片美丽的地地,沉寂,辽阔。

20、如今,改革的声音几乎沉寂了。

21、当演奏结束的时候,大厅里一阵可怕的沉寂。

东北玉米短暂沉寂后将华丽转身 篇6

东定期。进入4月, 判断玉米价格是破稳企涨

北还是走跌, 需着重关注供需数量平衡关系。

玉1首先需求方面购粮主体昔日表现

米目前东北主要的购粮主体, 当地深加

短工和大型粮贸商。两者的收粮心态将直

暂接决定产区成本的走势。

沉针对近年来玉米方面的多元化的需求, 玉米消费需求形成在饲料与工业加工

寂了饲料和深加工两大力量。饲料与深加

后工行业在产业集中度方面, 由于包括国家

将政策行业性倾斜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 造

成了前者低于后者的局面。据最新统计

华显示, 国内养殖业的现代化规模集中程度

丽处35%~40%的水平, 较规模不断集中的

转玉米深加工行业来说仍处与偏低水平。两

身也体现在区域大产业的不同, 布局方面不仅体现:深加工较之饲料在企业体量方面,

企业, 兴起时间短、产销区布局更侧重“产

区加工销区贸易”的思路。而饲料行业是传统行业, 过半用粮企业的原材采购需跋山涉水, 上演“北粮南运”一幕, 到达销区后就地加工出售, 形成现如今的“产区贸易销区加工”的格局也是理所当然。

由此可见, 出于企业体量和地区布局方面的影响, 在玉米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内蒙地区, 必将呈现出产地深加工企业和大型粮贸商两头独大的局面。目前, 面对东北农户余粮不足三成的境况, 当地购粮主体基于本身的库存量和资金链会做如何反应?

深加工企业方面:在春节过后的较长时间里可以看到, 东北当地深加工企业受相关行业景气度整体不佳的影响, 淀粉等主副产品销售不畅的境况没有根本改观。节后终端产品销售走软, 而玉米价格却一路飙高, 厂家把握玉米加工的进度态度谨慎。据不完全统计, 东北深加工年后整体开工率慢攀至现在的5成, 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产待料状况, 这给产品销售多留时间以消化成本涨价带来的资金压力。限产待料的开工政策, 加上相对消极的原料采购原则, 使深加工企业达到了既有原料库存消耗放缓, 产品库存动态稳定的状态。3月底4月初部分深加工企业再次上调玉米收购价格:黑龙江龙凤玉米淀粉企业, 13%水玉米收购价格自2 270元/吨, 调整至15%水收购价格2 270元/吨 (扣水按1:1.2不变) , 实际收购价格上涨30元/吨。沈阳铁岭万顺达14.5%收购价格自2 380元/吨上调至2 400元/吨, 上涨20元/吨。据卓创资讯统计, 包括报价暂稳的深加工企业在内, 大部分东北深加工玉米原料的日平均收购量占消耗量的8成左右, 原料库存仍未摆脱节节走低的命运。

贸易商方面, 市场资金的占有率远高出当地加工企业, 各方粮贸主体的库存水平已经接近上限, 目前产区粮贸企业之间、产销区粮贸企业之间加紧了粮食库存结构的平衡调整, 更多粮源在贸易商之间流通, 许多地区收购农户余粮已经显得可有可无。较高的资金占有率是的产区贸易商对玉米加速流通更为渴望。东北港口方面, 五港港口库存冲破200万, 接近单月发运数量, 创出港口今年最高库存位。

2其次供应方面, 东北粮供应仍存缺口

自粮食供需结构来看, 东北玉米由于霉变率较其他地区低, 在各地市场因质优而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市场需求基数同期偏高。

供应方面, 一则, 东北地区农户手中余粮低于往年同期, 今年5~8月份玉米粮源将更加局促:据不完全统计, 东北已售粮源运至饲料厂及深加工企业的被加工转化的数量保守估计也占全国同期消费数量的一半以上, 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比例;可以佐证这一事实还有2011年秋冬季节东北烘干塔开机率创出历史同期新高, 而开机率的高低直接反映贸易粮南运走货的多少。因此东北玉米已有相当一部分被加工转化。截至目前对市场的跟踪检测, 东北农户余粮在3成以下, 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而5~8月份玉米潮粮将退出市场, 干粮供应占据主流, 粮源将更显局促。

二则, 2012年不常见的农历节气将拖慢农户余粮出售进度。在春耕之前, 农户储粮占地面积过大, 加之气温回升造成粮食捂水生霉的风险加剧, 大多数农户将售完手中8~9成粮源。2012年农历“闰四月”, 农历节气也有同期偏晚的现状, 气温将较历史同期偏低, 土壤墒情不适宜玉米早播。播种日期即将出现的明显延迟, 促使农户手中主握的优质粮源上量不急不慢, 农民售粮时间跨度将被拉长, 春耕前供应小高峰将表现相对平缓。

3最后, 供应缺口或扶持东北粮继续升温

针对以上消费过快、供应偏慢的双重利好造成的供应缺口, 结合用粮企业的既有原料库存水平, 不难判断后期粮食价格的走势。

自粮食短期用途来看, 有贸易粮和加工转化粮两种。在粮源供应平稳的情况下, 贸易粮由于库存时间长, 采购方对粮质、水分各方面要求严格, 目前这部分粮源集中在粮贸、大型加工企业和东北农户手中;短期不入库直接加工转化的玉米, 一般来说被产品效益不佳的企业在原料价格偏高的时候采购加工, 目前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及南方销区中小养殖户都有类似举动。实际上, 加工企业原料库存越高, 意味着贸易粮的保有量越大, 反之亦然。短期内淀粉及饲料等下游主要产品效益不理想, 迫使用粮企业原料采购询价积极下单谨慎。预计后市, 更多主体将清醒的意识到东北粮源供小于需。据相关统计, 广东港口自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玉米到港量总计450万吨, 折合日均3万吨的消耗量, 高出去年同期20%。同时据了解, 北方港口目前的峰值库存仅是去年的80%~85%。

今年玉米优质粮源因阴雨霉变等因素在全国产量占比小, 因用粮企业基数大而需求常旺。卓创预计, 当更多市场主体意识到“把鸡蛋放到相对安全的篮子里”时, 将破解玉米供销稍显平稳的局面, 东北玉米价格还将乘风高走。吉

沉寂的先知 篇7

【关键词】 阿特热;摄影艺术;超现实主义都市经验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1925年6月,在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阵地——期刊《超现实主义革命》(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上,出现了几张由摄影师曼·雷(Man Ray)提供的匿名作品。这些作品来自曼·雷的邻居,同是摄影师的阿特热(Eugène Atget)。在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摄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曼·雷的主要收入来源[1]130。而他的这位邻居与同行阿特热所拍摄的照片,每张只能像风景明信片一样,卖出几分钱[2]27。1927年,阿特热的作品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湮没无闻。曼·雷的助手,也是日后著名的美国摄影师阿博特(Berenice Abbott),将阿特热遗留下来的数千张照片带回美国,整理出版,一位被埋藏的先知与大师终于浮出水面[1]130。20世纪30年代初,批评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惊叹道:“阿特热对技术的掌握已登峰造极,可是这位大师终其一生活在阴影中,孜孜不倦地默默工作,却忘了在技术的顶峰插上他的旗帜;因此,不少后继者竟以为是他们发现了顶峰,不知阿特热老早之前已捷足先登。”[2]27

阿特热出生于1856年,做过船员和剧场演员,在40岁左右时去到巴黎,转行成为一名摄影师。从1889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的1927年,他一共留下了10000张左右的照片,作品内容主要是巴黎城市与市郊的风景[3]169。空旷的街道和公园、哥特式教堂的雕塑、街边的摊贩、建筑物的内部构造,甚至街边的商户橱窗和橱窗上的倒影,都是他照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后世的评论家认为,阿特热的照片为我们了解1900—1925年的巴黎生活提供了最好的窗口[3]170。阿特热自己宣称,他只是在生产“记录”。但无论是从他身后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突破,还是从30年代巴黎批评家本雅明的评论推崇来看,阿特热的摄影的意义都远远大于仅仅是对于20世纪初巴黎风光的“记录”。当我们把阿特热放进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本雅明的影像批评与巴黎现代都市经验研究这一思潮链条中去,再仔细审读其影像文本时,就会发现本雅明把阿特热比作是钢琴家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这样的在世时被世人忽视的大师和先驱[2]27实是所言非虚。

一、摄影艺术的自觉者

在本雅明看来,阿特热摄影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实物对象从‘灵光’(aura)中解放出来”[2]34。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摄影的一次背叛和突破,更重要的是,本雅明暗示了阿特热的这种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自觉”的可能。

19世纪的摄影,或者说阿特热之前的摄影,因为其肖像摄影的主要用途和必须长时间曝光的技术限制,使得不少照片获得了本雅明所说的“灵光”。这种“灵光”源自本雅明对古典时期艺术作品的超感官经验,它显示着作品的独一性、神圣性,和艺术诞生初期的仪式性作用紧密相连[2]64。在摄影这种近乎工业技术的影像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曝光以及被拍摄的人物必须一直保持不动而产生的独特影像效果,被本雅明描述为像被拍者“活‘入’了”照片的瞬间之中,而光线“慢慢地从黑影中挣扎而出,聚合成早期照片的伟大气势”[2]17、24。就这样,早期的摄影作品获得了“灵光”,其中的人物如《蒙娜丽莎》或《贺拉斯三兄弟之誓》中的主角般,取得了永恒。

新兴摄影技艺与传统艺术美学之间的蜜月是短暂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初期摄影那种独有的光影效果消失了,摄影相片也成为了可大量复制的作品。过度的背景与技术矫饰、刻意僵硬的人物姿态充斥了摄影作品,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复制时代遇到了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让敏锐的批评家担忧的是:自19世纪初摄影被发明出以来,新的技术没有带来新的艺术观,或者说摄影没有取得艺术上的自觉和自为。在20世纪30年代往前回顾,本雅明断言,摄影理论家们这百年来抗争与努力,不过是“一心一意在代表守旧艺术观的法庭面前为摄影者辩护”[2]8。更加危险的是,摄影在科学等其他领域的工具性作用,成为了传统理论家们排斥摄影成为一项艺术门类的借口。即使是现代艺术评论的先驱波德莱尔,也表示“摄影必须重拾她原有的义务,尽她作为艺术及科学的小女仆之责”[2]52。

在19世纪后期摄影的黑夜中,阿特热凭借自己的实践,点亮了火种,而这火光,甚至也是现代艺术的星星之火。彼时的摄影,已经被技术严格限制,而阿特热也并没有再依循前人摄影师的路径,去追求古典艺术中的高度紧张、崇高与永恒,甚至刻意使用技术去制造或修补它。他只是带上设备走向巴黎的一切角落,凭借对瞬息即逝情境的追捕、对纤毫细微之处的展露,大大地扩张了我们自认为已然习惯和几乎穷尽了的视觉体验。这是一次大胆的艺术行动,它回到了艺术的最深的根基:感官,重新开始考虑艺术何为。古典艺术那些古奥的、高尚的训诫,都暂时被放到一边去了。排除掉了神圣的、宗教性的超验暗示,或者不切实际的异国浪漫联想,阿特热深入我们最熟悉的“现实”,制造出关于现代日常生活的陌生、惊诧、迷幻等等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当凝视阿特热照片中那笼罩在雾中空无一人的街道,在窗户透进的光线中朦胧安谧的室内陈设,以及巴黎街道边商店橱窗玻璃反映出的模糊的街景,映衬着陈列齐整的商品时,我们会意识到,在绘画、雕塑甚至诗的领域之外,有如此的质朴的美妙等待着我们去经验。摄影的自觉,从这里开始萌发。

本雅明对阿特热的摄影做了一个形容,称其是“把现实中的‘灵光’汲干,好像把积水汲出半沉的船一样”[2]34。在有的学者看来,本雅明的这个形容,是和他前文中描述阿特热的摄影是“揭开现实的面具”[2]27这一观点同义的。而这个形容也代表着本雅明把阿特热视为一个致力于揭示而不是美化历史社会现实的新一代摄影者[4]117。在充分结合阿特热的摄影和本雅明的批评文本后,这个观点其实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

nlc202309031157

本雅明确实强调了这种摄影新形式在一视同仁地关注“现实”时,所具有的“平等性”的社会、历史意义[2]35。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阿特热在照片中所寻求的艺术努力,以及本雅明在面对超现实主义和阿特热摄影的联系时,所做出的批评尝试。在谈到阿特热那些空无一人的城市场景的照片时,本雅明说道:“超现实主义摄影便是以这种潜能在环境与人之间安置了有益健康的距离,任由受过政治训练的凝视眼神在其中穿梭自如,在其注目之下,亲密家居生活的题材把空间让出来,留给了清晰显明的局部景物细节。”[2]35这种距离的安置,才是本雅明使用“汲干‘灵光’”这个形容的本意。现实,或者说日常,已经处于现代性的纷繁之中,古典艺术中的“灵光”观,现在只能行使欺骗和成为累赘,让现实或是日常不断地下沉,更加远离我们。关于艺术何以处理现代经验而成为“现代艺术”,本雅明从阿特热的摄影这里找到了方向。

二、超现实主义的隐秘先驱

除了匿名发表在《超现实主义革命》上的几张照片,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的一些颇有保留的评论之外,后世的艺术史家并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证据表明超现实主义者们,如布雷东(André Breton)称呼画家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为“先驱”一般,将阿特热当作超现实主义艺术实践的先锋[1]138。但在本雅明看来,阿特热的摄影实践预示着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来临[2]34。阿特热在摄影实践中对日常现实题材的关注,为这种超现实主义思想的萌芽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针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实践中,惯用的“并置”(juxtaposition)这一审美技术与日常现实的联系时,后来的文化研究者指出:“如果日常生活就是连续不断地有跌落到可见度水平以下的危险的东西,那么,拼贴艺术实践就允许日常重新变得虎虎有生气了,因为这种实践通过把日常转移到一个令人惊诧的语境中,把它放在异乎寻常的组合中,而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变得让人耳目一新了。”[5]80

这个表达,与前文谈到的本雅明关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洞见,即在环境和人之间安置有益的距离,是前后呼应的。超现实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意义生产技术,它的目的就是打破日常经验,用我们无比熟悉的东西制造出陌生感。而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排除理性——即审美或道德的操心,完全服从随意的感性思想[5]85来进行素材并置,创造出崭新的意象,扰乱被日常规训的感官,激活在日常中倦怠的思维。最典型的例子,就属超现实主义者们在游戏中创作出的拼贴作品系列《精美的尸体》(Exquisite Corpse)。这种意义生产所刻意制造的陌生感,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距离”,而又是在这个距离中,更多的意义将被从日常中挖掘或生产出来。本雅明之所以认为阿特热预示着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来临,就是因为在阿特热的巴黎摄影之中,他已经自觉地在熟悉的现实中发掘陌生,或通过并置等处理手法,在日常中制造奇迹。

在一张展现奥地利大使馆内部陈设的照片中,阿特热不仅拍摄了拥有优美浮雕和花纹的壁炉、壁炉上老式精致的座钟和烛台、壁炉左右精美的座椅和布满花纹装饰的墙面,以及镶嵌于壁炉上的镜子中反射出的优雅的客厅布置。与此同时,他还通过那面镜子,把操纵着照相机的自己一起记录了下来,一派古旧氛围中,遮盖着黑布的照相机(同时也遮盖了阿特热自己)兀立在镜子的倒影里。后来的评论家写道,相机与座钟这两种关联着时间的装置,在镜头中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平衡。通过同时展示18世纪风格的座钟、天使主题的雕塑以及现代世界中用于捕捉光与时间的机械装置,两种文化被并置了起来[1]132。

这种对并置的解读,仍可以通过对符号的细察而继续延伸下去。充斥于整个房间的繁复洛可可式装饰花纹,奠定了整个空间的基调,那是来自18世纪繁华的、溺于享乐的难觉之梦。随即照相机闯入了画面,但它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在镜中被映照出来。这种对梦境的入侵虽稍显保守,但照相机的存在,开启了一条新的时间轴。这是一条异于壁炉台上陈列的古旧座钟所代表的梦境时间轴,一条带着现代技术标签的现实时间轴。虽然照片所展现的“当下”,在两条时间轴上都只是瞬息的一帧,但是这种对立所制造的梦境的坍塌预兆,抑或是现实的撕裂倾向,将在这种平静中永恒地制造奇迹般的紧张。这不正是前面评论家所说的“超自然”的平衡么?此张照片的所有观众,都要接受这种紧张的放射和考验,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日常经验将被掀起波澜。

相比起曼·雷等人令人眼花缭乱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阿特热绝大部分关于巴黎的照片,只能用朴实无华来形容。即使是上文谈到的那张带有并置意图的室内摄影相片,对每个细节也是纤毫必现,毫无后期修改的痕迹,更遑论其他的关于巴黎街道、店铺的照片了。一张拍摄清晨雾中空无一人的街道的照片,或者一张记录街头拾荒者的照片,甚至都没有任何并置元素,它的“超现实性”在哪里呢?几十年后,当批评家桑塔格再次检视阿特热的照片时,她谈到:

这些具体的、特殊的、轶事式的(只是轶事已被抹掉)照片——流逝的时光的瞬间、消失的习俗的瞬间——如今在我们看来,似乎比任何被叠印、晒印不足、中途曝光和诸如此类的技术处理过的抽象和诗意的照片更超现实……把照片变得超现实的,不是别的,而是照片作为来自过去的信息这无可辩驳的感染力,以及照片对社会地位做出种种提示时的具体性。[6]90

时间才是制造超现实的最佳工具。将艺术实践放入时间的语境中,或者说,历史的语境中,日常将自动开始显现新的意义,超现实感的生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布雷东的文学作品《娜佳》(Nadja)中,主人公布雷东自己和情人娜佳平日间晤面或闲荡的街道和广场,都是巴黎历史上诸多起义与斗争(这是日常的绝对对立面)的旧址。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策略,布雷东与娜佳,既处于一个日常结构之中,又与巴黎城市中起义与斗争的幽灵发生着共鸣。而摄影师布瓦法尔为这本书拍摄的曾是革命斗争地区,而现在空寂无人的广场的插图照片,更是呼应着超现实主义的文本,靠死寂和不在场作为提醒者,颠覆着现实日常[5]90-92。

nlc202309031157

伴随着那张空旷广场的插图照片,《娜佳》出版于1928年,那时阿特热已去世一年,他留下的那些关于空无一人的街道、鲜有人造访的街巷的照片也仍还鲜为人知。但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日常现实细节以及背后那侦探般的敏锐,不得不说已是走在了超现实主义者前面。如后来的评论者所说:“阿特热凭借着诗人的直觉,来面对宏大、客观的历史真实。”[7]2诗性的真实,不就是超现实么?在20世纪初最初的20年里,阿特热通过对巴黎都市经验的影像记录,为超现实主义的前进早已留出了一扇隐匿的窄门。

三、现代都市经验的开拓者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纷繁和喧嚣,引爆了人的感官。现代人在都市中被巨量的日常经验冲刷和碰撞着,但这种经验并没有得到收集、反思和交往,只是单纯成为心灵的冗余,甚至是对心灵的伤害。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下降,而并非启蒙运动家们所设想的上升。作为抛弃了传统的、甚至有些蹩脚的艺术观的摄影师,阿特热把自己的影像热情投向了巴黎的日常生活,倾其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同现代巴黎的都市经验打交道。而作为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前卫者,阿特热又没有只停留于记录,被这种纷乱无序的经验搞得手忙脚乱,下沉至平庸的境地,他凭借大胆的艺术实践,通过将现代人的感官引导至它们未曾到达过的地方,开拓了他们的都市经验。

阿特热所活跃的20世纪初的巴黎,是人类文明史上现代大都市的典型。在资本主义的现代都市,商品是这里的主宰。对马克思来说,商品是现代性的幻影的汇集,它用“想象出来的食物之间的关系”遮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5]26。在阿特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商品的内容,但是其表达方式却格外独特。

在一张为戈布林大道(Avenue des Gobelins)旁的商店橱窗所拍摄的照片中,现代都市的商品幻影展露无遗。衣服(商品)在其中被舒适地陈列,甚至被穿在人偶身上进一步展开为景观:幼儿模样的人偶们面带微笑,伸出双臂,呼唤着消费者的怀抱;而青年模样的人偶则气宇轩昂地伫立在后方,对消费者投来长久的凝视。脸谱化的模特消除了人的个性差异。中产阶级的主体性,在橱窗的展览和消费中被临时装配起来。商品开始行动,向世界放射着无穷的身份梦幻。橱窗的底下、空中又都塞满了商品、货架和价签,它们汇成一片欲望的海洋,人投来的目光都将被湮没于其中。阿特热在这一瞬间似乎恢复了他作为演员的舞台直觉,透过那些交错穿插着排列的商品与人偶,阿特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场正隆重上演的商品梦幻舞剧。让我们再回到照片的标题:“戈布林大道”:大道上那些耸立的古典建筑,茂密的树木除了一个在商品光芒下愈发黯淡的影子,早已不知所踪,生气勃勃的商品才是大道的主角,才是现代巴黎的主人。

在谈到这张照片时,有评论家认为,阿特热所做的,是改变了人们通常的那种由人行道上获得对“现实”的感知[1]135。阿特热采取的是一个全新的、反思式的视角,它全面的被投注于商品中而忽略掉街景。在这种全新的静观中,所显示出的对于商品消费所导致的物化的关注和担忧,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前瞻性的。这种由都市经验而直接得来的反省意识,我们在几十年后的波普艺术,比如《99美分》(99 Cent II Diptychon)中才又一次鲜明的看到。

如果只把阿特热看作一个在现代巴黎的资本主义商品浪潮中的影像反思者,那就是小看了他的洞察力。针对阿特热的另一些作品,评论家总结道:“阿特热从不拍摄豪斯曼男爵19世纪为巴黎规划建设的那些林荫大道,也从不拍摄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那些遭受破坏和拆除,消逝中的巴黎,那些卑贱、古老的角落才适合他。”[8]334

在阿特热的照片中,我们常能看到破旧脏乱的陋巷、摇摇欲坠的木房、古旧的门环与扶梯,甚至是一些贫民和他们的杂物:木车、竹篮、瓶瓶罐罐。阿特热在这些照片里关注的物与人,在现代都市的语境下,都是非商品、非中产阶级(消费阶级)的代表。在现代都市,它们是陌生的“他者”,总是躲在“日常现实”的背面,是时间的创伤。这种艺术实践的动机,像桑塔格形容的一般:“把现实视为异国情调的猎物。”[6]93在这个意义上,阿特热的摄影“作为中产阶级闲逛者的眼睛的延伸发挥其作用”[6]93。

本雅明曾谈到,在现代都市中的“捡破烂者”,他们吸引着中产阶级关注贫困的目光[2]11。显然,这种目光带着对于“他者”的想象。阿特热就拍摄过不少拾荒者的照片。诚然,正因阿特热平息了中产阶级对都市的阴翳通常采取的那种假装关注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对于贫民阶层和旧巴黎留影的真心热衷,甚至带有一股子类似拾荒的激情,化自身为“拾荒者”——才使相机为中产阶级的视觉冒险打开了一扇小门,带领他们在影像的巴黎中捡了一次破烂。在这次冒险中,一种如梦似幻的陌生体验在中产阶级那里浮现出来。有学者在谈到“捡破烂者”时说道:“捡破烂者得到的是二手货,是就永远不会变成现实的将来而言的过去的梦境。现代时刻的捡破烂的人在朝向过去的感伤主义态度和朝向未来的革命的乡愁之间踩踏而成了一条精致的道路。”[5]108即使最后中产阶级拿到手的是二手货的梦境,相信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已精疲力竭的他们,也会乐在其中了。

在几乎一个世纪后再来回顾阿特热,我们会发现他的位置是微妙的。一方面,正如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所阐释的那样,他的艺术努力改变了摄影界死气沉沉的状况,将崭新的艺术观念赋予这门新兴的技术,使摄影的艺术开始自觉萌发。另一方面,尽管在世时的阿特热默默无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风潮中,但凭借自己对巴黎都市的摄影迈出的坚实一步,使得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们几乎是毫不知情地拾级而上并向他致敬。阿特热坚定地把艺术目光投向现代都市经验,并在基本的“记录”中,保留了无限的艺术可能。这种开放式的创作,不断地拓展着我们的都市经验。尽管阿特热如今已不再鲜为人知,但是他留下的作品仍然是一座意义的富矿,等待着我们的开采。

参考文献:

[1]John Fuller.“Atget and Man Ray in the Context of Surrealism.”Art Journal 36. 2 (Winter 1976-1977).

[2](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A. Hyatt Mayor.“The world of Atge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New Series 10. 6 (Feb 1952).

[4]孙善春. 摄影之外 历史之中——对本雅明《摄影小史》的一种解读[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 3 (Jan 2005).

[5](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王志宏,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6](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7] Anonymous.“The Work of Atget Old France.” MoMA No.20 (Autumn 1981).

[8]Gilberto Perez.“Atget’s ‘Stillness’.” The Hudson Review 36. 2 (Summer 1983).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下一篇:“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