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2024-09-21

制取氧气实验教案(精选12篇)

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1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水槽(水缸)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科科相连。

八、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6.离:撤离导管

(息)7.熄:熄灭酒精灯

}(防止倒吸)

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2

1 认真备好实验课教案

有部份教师认为, 实验教学, 只要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有实验员在, 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 这种课最轻松, 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教师不光要认真书写纸质教案, 还要与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各种仪器, 药品。

1.1 仪器的准备

1) 试管与试管塞的准备。通过几年的实验发现, 因为学生没完全冷却或者是洗涤时不按规则洗涤造成大试管炸裂的情况很多实验室都存在。在准备该实验前, 化学教师就要想办法准备足够的试管以备实验之需, 我们采用的是用中号试管代替大号试管, 教师们就需要用打孔机将与之配套的中号橡胶塞打孔, 在选择打孔机时先试一下钻头的大小, 以便实验室有刚好与之配套的的玻璃管连接。

2) 导气管的准备。实验室新进的玻璃都是直管, 不能用来直接做实验用, 需要教师自制, 我们没有锉刀, 就将大小各种型号的玻璃管拿到街上找铝合金门窗工人, 用他们的工具很容易就断成自已需要的长度, 将玻璃管带回学校, 找一盏喷灯, 非常容易的就吹拉出90°及其他角度的导气管, 自制的这部份如配套不漏气, 平时在放置时就套上放一堆, 并且用标签注明已检查, 气密性良好, 免得每次都很难配套。

1.2 药品的准备

教材上要求学生用KMn O4制取氧气, 这个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求在管口塞棉花, 制得的O2可能会出现红色, 速度也比较慢, 我们在准备药品时用KCl O3和Mn O2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 速度快, 节约学生制的时间, 也顺便练习了催化剂的使用方法及相关现象。在准备KCl O3时应将氯酸钾放入大试管中加热, 如果只发生熔化现象而不发生轻微的爆炸或火花, 这样的KCl O3就可以使用, 否则需要用重结晶法提纯KCl O3。

Mn O2应提前一天进行高温焙烧, 除去其中的易燃物质, 以免与KCl O3混合加热后发生爆炸。

本实验要验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故要准备细铁丝, 我们每次学生实验都是用新的石棉网上的细铁丝, 将细铁丝取下, 均匀地绕在牙签上, 一定要绕均匀, 实验效果才好, 这个最好是老师绕, 10圈左右, 前端留1~2cm, 为学生节约课堂上宝贵时间。对于没有石棉网的学校, 可以去建筑工地找捆扎钢筋的扎线丝 (需要用沙布将表面氧化物除去) 代替细铁丝使用。

1.3 集气瓶的准备

教材上规定学生完成木碳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需要准备两个集气瓶, 但我们在实验中增加了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所以需准备三个集气瓶, 要求学生有一个集气瓶需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与后面的CO2的制取实验作对比, 也便于学生练习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以及如何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

2 实验要点的讲解

本实验主要是气体的制取, 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实验, 对规则及操作步骤需要教师反复强调, 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至关重要, 所以在学生开始实验前, 教师对本实验要进行细致的讲解, 让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才开始动手实验, 避免有的内容忘了, 学生做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后, 才突然想起来, 又叫学生停下来再讲, 一是学生停不下来, 二是此时学生兴趣全部在做实验上, 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实验效果极为不理想。

本节实验课操作步骤用七个字总结:查、装、定、点、收、移、熄 (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 虽然教师们在上新课时已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了先后顺序, 但在实验前再一次提出来, 让学生再复习一次, 效果更好。

氧气的制取实验教学之我见 篇3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完之后,往往很难在头脑中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时,学生脑子里就会形成一团乱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过几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方法时,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对知识印象不深。笔者认为,如果多花点功夫在这节课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将这初中所学的第一种制气方法牢牢掌握,那以后再讲其他气体的制取方法就不费吹灰之力了。笔者将该实验分为4个步骤,制取氧气。

第一步:实验原理

原理就是要想制取氧气,先要让学生知道用什么药品制氧气、如何制,也就是讲实验室制氧反应原理和制取的步骤,让学生头脑里先有理论基础,为第二步的做实验提供理论保证。

第二步:实验操作

第二步的做实验是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以及实验装置,在上节课讲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做起来很容易,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笔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让学生懂得实验对于学化学的重要性,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二是可以检验上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上节课的理论知识没学好,这节的实验课是无法进行的,由此使学生懂得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更有说服力,而且这样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接触这些新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没有思维的跳跃与断层。第三就是没有这步的课本实验做基础就引不出下一步,可以说这步既是下步的铺垫,又是过渡。

第三步:实验改进

这步是在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实验的收获,并且要分析自己的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实验做得不成功的原因,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根据自己的设想来组装符合自己要求的实验装置——这就是改进实验装置。比如学生在做课本实验双氧水制氧气时,往往不能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现象,实验成功率比较低。这是由于5%的过氧化氢溶液里水的比例大,生成氧气的同时放热,氧气流会带出大量的水蒸气使带火星的木条难以复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两种改进方案:一是冷凝法,即将产生的的氧气用冷水冷凝降温,除掉水蒸气;二是干燥法,即将生成的氧气中的水蒸气用干燥剂除掉,使生成的氧气中不再含有水蒸气,这样实验的成功率就高了。

在講授催化剂时,在3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有两种方法都用催化剂,关于催化剂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学生把握不准确。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催化剂的作用,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催化剂演示器:左边是氧气的发生装置,右边是氧气的收集装置。大试管里是适量的氯酸钾晶体,小试管里是质量比为3:1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然后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内,将大试管产生的气体从大试管的侧管导出,小试管产生的气体从单孔塞导出。右侧是收集装置,笔者用的是排水法收集氧气,在这里为了增强视觉效果,笔者使用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为了比较产生氧气速度的快慢,用量筒承接用排水法排出的红色溶液,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就直接读出来了。另一种方法是在一个双叉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双氧水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起初双氧水分解产生的氧气量很少,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深入到双叉试管,小木条不能复燃;小心旋转双叉试管,使双氧水溶液进入到二氧化锰中,用带火星木条试验,木条立即复燃,并产生明亮的白色火焰,证明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鼓励学生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解决,尤其是在装置有缺陷时,要会合理改进,以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

第三步,主要想让学生除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和实验步骤外,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不同的装置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目的,学生要会比较不同装置的优缺点。

第四步:实验创新

在成功完成第三步改进实验装置后,第四步计划就是对知识的提升与升华。笔者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地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将书本和课堂上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结起来,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的现象,不让理论与实际脱节,让学生知道化学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没用的学科。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有很大贡献的,这也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兴趣前提。

笔者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寻找周围的事物,替代化学实验室的仪器做实验;第二步要让学生带着化学的眼睛去看世界,自己去发现身边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最后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或是生活中见到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有乐趣和激情,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又牢固,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被动地、盲目地学习,而是积极地、有目的地学习。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弱智人才,而是高素质的合格的人才。

笔者的梦想就是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演变。于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尽情地去创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无不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多了,同时他们的潜能也就被充分地挖掘出来。通过不懈努力,学生研制出很多的实验装置,其中不乏优秀之作。比如双氧水制氧气的创新设计,他们利用的是一些废旧的输液器、注射器以及饮料瓶,这些东西原来只是废品,被学生设计成实验装置后,使得它们重新焕发了光彩。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甚至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这是学习化学的宗旨。

通过四步实验教学法,不但巩固了课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眼界,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学生无不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虽然从时间和精力上教师付出的要更多,但相比学生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值得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原来化学不只是在课堂上,它还在生活中,在任何的角落,化学是无处不在的,化学是无时不在的,而且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好化学至关重要。而且要养成节约药品,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篇4

二、实验原理 MnO :点燃昇 4 4、原理:

2KCIOj

O 2KCI+3O 厂 2 2、2 02 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0 0 2 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可以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0 0 2 不易溶于水,所以通常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三、实验用品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 灯、玻璃片、坩埚钳(镊子)、研钵、试管夹 氯酸钾、二氧化锰、火柴。

四、实验步骤

步骤:1 如上图所示连接仪器组装装置。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检查装置是 否漏气,不漏气的装置才能进行实验。2、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口伸入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 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在试管里放进约 g 9g 氯酸钾和 g 3g 二氧化锰。然后 3 3、装:拔下橡皮塞,用药匙取三药匙氯酸钾于研钵中轻轻研碎,再加入一药匙二 氧化锰充分混合均匀。然后用纸槽送入试管底部,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 将集气装置图 实验室用氯酸 钾制取氧气的

瓶装满水(不能留有气泡),用玻璃片盖好倒置于水槽中。4、定:将装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用铁夹夹持在距试 管口的三分之一处,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5、点:取下酒精灯灯帽正放于桌面,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进行预热(用手端着酒 精灯在试管下方左右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装有药品的部位。6、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有连续并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口开始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收 集满,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集气瓶迅速倒置于桌面。7、离:收集完氧气以后,将导管撤离水槽。8 熄、熄灭酒精灯。(必须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

五、实验结论 1 1、制取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MnO :点燃昇

2.3制取氧气教案 篇5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2.催化剂的概念。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实验准备

试管、到气管、水槽、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药匙、棉花、火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分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1.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参照教科书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示范要点,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然后进行实验模仿,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实验现象

(1)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2)木条复燃(或火星变为火焰、木条着火)。3.结论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注意事项

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由于高锰酸钾的分解比较平稳,易于掌握,不致发生意外,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吸收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3)加入高锰酸钾,并使之斜铺试管底。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4)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装配仪器,铁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5)加热时,先将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并缓慢地向管底方向移动,使高锰酸钾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地放出,便于收集。

(6)开始加热时排除的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氧气才比较纯净,此时才能收集。

(7)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倒吸。5.模仿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实验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了注意的事项。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下节课我们学习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第2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教科书图2-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在实验中,学生应该密切注意教师的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在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时,要通过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溶液的浓度是关键。由于过氧化氢容易分解,贮存时间长了以后,浓度往往会降低,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应预先进行实验,而不能仅仅根据标签上的浓度来配置溶液。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实验(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3.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未见变化。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4.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

5.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三个制氧气反应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而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课堂小结

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6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一、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2.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3.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4.初步学会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应用)。5.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分解反应概念及工业制氧气等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关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对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 → 介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反应式,概括分解反应概念 → 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本课时突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方法的教学。

上课后,首先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结合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把催化剂概念带入复习。复习后,教师最好把上次课介绍的制氧装置的投影或挂图再给学生展示一下,更有利于学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复习后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另一种物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为了便于探究实验方法,先学习反应原理。

教师展示高锰酸钾样品,告诉学生,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除了生成氧气,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生成。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教师规范。

学生思考并讨论: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③你认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使用什么样的装置?

前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答案——试管加带导管单孔塞的加热固体制气的一般装置。

确定了用什么样的装置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70~71页的探.....究活动(按教材的程序进行)。

教师的指导包括实验的程序、方法、规则、注意事项及药品取用、装置装配操作等。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①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③试管口若向上倾斜会出现什么后果?④试管内不放棉花会出现什么现象?⑤加热前为什么要预热?⑥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什么时候收集氧气?为什么?⑦收集完氧气后,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为什么?⑧怎样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如何放置?等等。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总结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室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学生说出为什么?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实验室,还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教学,可先提问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合反应?问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反应与以前学习的那些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解反应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

工业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学生说出方法和原理,教师做简要板书。

小结

课时内容小结后,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收集要做简明、系统的总结。

中考化学“氧气的制取”考点聚焦 篇7

一、药品选用

例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由于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是氧气和水,对环境无污染,加之过氧化氢本身无毒、无害,故相比之下,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更符合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

点拨: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给信息,理解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含义。

二、实验装置

例2: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选用装置是_______。

(4)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你觉得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同种气体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因高锰酸钾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应选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时,因过氧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二者常温下便可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应选A或C作为发生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故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就得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原理上看,A和C是同一类型的装置,但A装置中使用了分液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而且可以通过调整滴加液体的快慢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答案:(1)锥形瓶,酒精灯;(2)B,2KMnO4

K2MnO4 + MnO2 + O2↑;(3)A、E(或C、E);(4)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5)便于添加液体反应物,控制反应速率。

点拨:初中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典型发生装置有两套,即固体加热装置和固液反应不需加热装置,究竟选用哪种装置制取气体,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的密度决定。选择时要紧扣实验目的。

三、操作步骤

例3: 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关于氧气制取和收集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往试管里装药品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前要先给试管预热

C. 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才能开始收集气体

D.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把导管口移出水面

解析: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是取得试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实验安全的需要。无论制取任何气体,都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只有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才能加药品。加热后,试管中原先含有的空气首先逸出,若收集过早,得到的氧气不纯。实验结束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槽中撤出导管,此时温度降低,试管中的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会倒流入试管,致使试管破裂。

答案:D。

点拨: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不得随意颠倒先后顺序。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归类,如制取气体时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药品,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一般不宜立即收集等。

四、气体检验

例4: 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和所用的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雨用过碳酸钠固体和二氧化锰做如下实验,请你一并参与。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1)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上图中所示的仪器_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______。

(2)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法收集。

(3)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____________。

解析:气体的检验方法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其他物质燃烧得更旺,因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答案:(1)ABCFG或ACE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2)不宜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点拨:解答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本题中尤其要注意气体的验证与验满是两个不同的操作。

五、结果分析

例5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只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可见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气泡明显增多。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解决多变量的复杂问题。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某个变量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保持其他量不变,确定这个变量的变化对问题有何具体影响,从而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

(1)在加入等量的同种催化剂(MnO2)后,收集到相同体积的氧气用15%的双氧水所需的时间短,可见双氧水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2)向等体积同浓度(6%)的双氧水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和CuO粉末,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放MnO2粉末的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MnO2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更强。

(3)用6%的双氧水做实验,温度升高,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表明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越大,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氧气越多。

答案:(1)双氧水的浓度;(2)催化剂的种类;(3)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越大。

点拨:在掌握氧气制取的基础上,要学会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当实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应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加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①了解氧气的性质;

②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

2、基本技能:

①初步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②发展对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基本思想:

①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测量产生氧气体积的方法。

4、基本经验:

初步形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方案。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细化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概念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

学生活动2

基本知识①

基本知识②学生活动1

课前准备

探究活动1

程序性知识

基本技能①

基本思想③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3

基本技能②

基本思想①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基本技能②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2

基本思想③

元认识知识

基本思想①

基本思想②

基本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重点突破:学生通过《制取氧气》一节已经能理解反应原理,本节的探究活动一中5个问题能进一步落实重点。

2、难点: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设计。

难点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探究活动二,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基本流程。

2、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研钵、注射器、量筒、橡皮管、药匙。

药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用品:火柴、棉花、木条。

3、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展示】2017中甲联赛深圳球员因高原反应严重集体吸氧的视频。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从身边实际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引导同学们观察每组桌上摆放的四种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展示学生课下已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活动1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2】:认识这四种物质的状态,并写出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表达式。

【探究活动1—“你选我拼”实验技能大闯关】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

2、用氯酸钾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装置简单)

4、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5、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识记,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仪器的选择和组装,要求学生讨论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制氧的简单装置改为添加了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制气装置

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其他组的设计。

学生积极讨论实验设计,并派代表进行阐述,其他组的同学认真聆听别组的设计并予以举牌评价,全班赞同通过的组则闯关通过;若设计有问题的,其他组可提出质疑,本组则需解释疑问并进行相关的改进。

评价方式生动新颖,学生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及时评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之前的互评也能对学生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探索,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大家都是闯关高手!但是如果想要通关,我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收集装置改为能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让学生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实验。

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大家都已顺利通关,现在就奖励同学们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你们的实验。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结

让学生针对本节所学内容,总结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梳理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

4、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因为条件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有一定的拘束;

(2)对探究活动2中测体积只用改变收集装置,学生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

(3)本节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同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搭配小组成员时,应注意挑选热心的、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助教。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9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10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 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难 点】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火柴、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给学生自主看视频和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按视频内容做好实验的相关现象、实验步骤、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 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 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深入探究】

设问: 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2.高锰酸钾加热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11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篇12

大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思考问题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设问: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1.观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问题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1)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2)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3)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将导管移出水面6)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问题2: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1)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怕漏气影响实验目的或效果,如果中间有毒性气体会造成可想象的后果。若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装置漏气时,生成的气体难以收集,达不到制气的目的。

(2)将试管用橡胶塞插好导管后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水槽中(盛水的),用手紧握试管,若水中有气泡,松开手是看到有一段上升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好。

问题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

:酒精灯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它炸裂。由于外焰温度最高,为使分解反应易于发生,故要用外焰加热。问题4: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 因为开始逸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

问题5:停止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

答:先移去酒精灯,试管温度降低,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冷水沿导管倒吸到热的试管里,使试管破裂。

问题(6)气体的收集方法有那几种?为什么? 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与水不反应)(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问题(7)怎样检验和验满氧气?

(1)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问题(7)(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2)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后,先拿出导管,后移开酒精灯(原因)

上一篇:以荷花为话题的高三优秀作文下一篇:谈乐舞在三大鼎盛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