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流量

2024-07-12

氧气流量(精选3篇)

氧气流量 篇1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方法以其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反应小[1]的优势, 近几年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雾化时伴随给氧, 可有效预防雾化过程中低氧血症的发生, 同时还有利于周围组织, 特别是呼吸肌供氧, 从而改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降低肺动脉高压, 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对氧气流量的选择存在误区和随意性, 缺乏规范。本研究就不同氧流量进行雾化吸入疗法对AECOPD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125例AECOPD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72~88岁, 平均 (82.56±4.95) 岁, 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2], 为COPD急性加重期 (AECOPD) , 临床症状有咳嗽、咯痰增多, 气喘、呼吸困难加重。按照4L/min, 5L/min, 6L/min, 7L/min, 8L/min的氧流量随机分为5组, 每组25例, 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均在常规抗感染、平喘、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 患取坐位或半卧位, 根据医嘱选择雾化液, 药物总量8~10mL, 加入到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PARILCD简易喷雾器中。雾化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雾化的意义及方法, 鼓励患者有效咳痰, 开启氧气到指定流量, 雾量稳定后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处, 吸入时指导患者深呼吸, 吸入时间为10~16min。雾化吸入后鼓励患者将痰液咳出, 并嘱患者漱口, 预防口腔的真菌感染, 吸入过程中使用床旁多功能监护仪监护。

1.3 观察指标

1.3.1客观指标

患者雾化吸入前后的心率、末梢脉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雾化后1h内咯痰量。

1.3.2主观指标

舒适度的评价, 舒适度评价采用从1~5分的五级记分法最舒适5分最差1分。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Chiss医学统计处理软件,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 P<0.05或<0.01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不同氧流量对患者舒适度及的总体影响, 氧气流量为6L/min, 患者舒适度得分最高, 同时1h咯痰量最多。组间比较, 舒适度得分均有差异 (P<0.05) ;6L/min氧流量的1h内咯痰量与4L/min、5L/min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不同的氧流量患者雾化前后心率的变化, 氧流量4~6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小 (P>0.05) , 当氧流量达到7~8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大 (P<0.05) 。见表2。

(±s)

2.3不同的氧流量患者雾化前后末梢脉氧饱和度的变化, 在供氧状态下, 可提高AECOPD患者的脉氧饱和度, 因此各组雾化后的氧饱和度较雾化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统计学处理均是有意义的 (P<0.05) 。见表3。

(%, ±s)

3讨论

3.1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可有效避免AECOPD患者雾化过程中低氧血症发生

AECOPD患者由于继发感染造成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分泌物增多, 雾化吸入治疗通过吸入各种支气管扩张剂和化痰药物, 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效果。但在雾化过程中可能加重缺氧, 出现心率增快等一系列并发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是将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祛痰、消炎手段, 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始终有高浓度的氧供给, 维持了患者正常的血氧饱和度, 避免了低氧血症的发生[3]。表3显示, 无论选择氧流量是多少, 雾化后脉氧饱和度均增加, 经统计学处理均是有意义的 (P<0.05) 。同时解除了患者对雾化的恐惧心理,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此外氧气雾化吸入用药量少, 药物浓度高, 一般为雾化药物加生理盐水3~5mL, 最多不超过10mL, 治疗效果可靠;驱动装置体积小, 携带方便, 只要有氧就能使用, 患者无论是在医院或家庭都可方便使用。

3.2选择6L/min氧流量患者心率变化小、舒适度高及排痰量多

COPD急性加重期, 高浓度氧疗会使血氧提高太快减弱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的作用, 抑制呼吸, 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因此对于氧气雾化流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氧流量的选择还缺乏规范、存在误区、随意性较大, 认为流量越高冲力越大, 治疗效果好。如果氧气流量过小, 冲力不足, 形不成有效地雾滴, 直接影响雾化吸入的效果;如果氧流量过高, >10L/min时, 氧气的冲力造成短时间内大量的药液进入呼吸道, 使呼吸道的分泌物膨胀阻塞支气管, 同时因为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退化, 呼吸道黏膜上皮及腺体的退行性变、纤毛运动减弱, 弹性减退, 排痰功能减弱, 导致分泌物不能及时有效排出, 加重患者缺氧, 发生呼吸困难, 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呼吸暂停、危及患者生命[4];而且大雾量会造成患者的呛咳, 也不易耐受;在临床操作中过大的氧流量还会导致氧气接头和雾化器之间压力过大, 发生脱落。本研究表明, 不同的氧气流量对患者的舒适度有影响, 同时雾化后1小时内的咯痰量变化明显, 氧流量为6L/min时患者感觉最舒适, 排痰效果好。组间比较, 舒适度得分均有差异 (P<0.05) , 而6L/min氧流量的1h内咯痰量与4L/min、5L/min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心率变化是患者缺氧及耐受程度的客观体现, 氧流量4~6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小 (P>0.05) , 说明此时既保证了患者适中的氧气供给, 又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当氧流量达到7~8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大 (P<0.05) , 患者舒适度差, 心率增快明显, 造成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下降, 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分析, 对于AECOPD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符合COPD氧疗的治疗原则, 治疗效果明显, 使用过程中需要规范氧流量, 为达到最佳雾化效果, 建议采取5~6L/min的氧流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AE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吸入疗法时最适宜的氧流量。方法 对125例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AECOPD患者, 按照4L/min, 5L/min, 6L/min, 7L/min, 8L/min的氧流量随机分为5组, 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的心率、末梢脉氧饱和度、患者舒适度及1小时内咯痰量的变化。结果 氧气流量为6L/min, 患者舒适度得分最高, 同时1h咯痰量最多。组间比较, 舒适度得分均有差异 (P<0.05) ;6L/min氧流量的1h内咯痰量与4L/min、5L/min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氧流量4~6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小 (P>0.05) , 7~8L/min时, 雾化前后心率变化较大 (P<0.05) ;各组雾化后脉氧均明显增加增加 (P<0.05) 。结论 在AE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疗法时, 采用氧流量在6L/min, 可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

关键词:氧气雾化吸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流量

参考文献

[1]解秀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10) :264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7-16.

[3]范晓东.不同雾化方法在AECOPD期中的疗效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9) :1357.

[4]吴晓珂.老年COPD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的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9) :87.

氧气流量 篇2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系统在病人吸氧时, 采用浮球式氧气流量计监测病人吸氧的流量大小。该流量只是医疗的依据, 而不能作为计费的依据, 对病人则按吸氧时间计费。这种计费方式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 在医院和病人之间造成了一定的矛盾,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 这种矛盾日益突出, 急需一种方便可靠、成本较低能够自动记录病人吸氧量的医用氧气流量计, 以解决按病人吸氧量计费的问题。

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似乎不难做到吸氧量的自动计量和记录, 但是, 传感器元件和封装材料对病人健康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需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实验, 并且需要专门的机构评估和认证, 这就使得设备的成本增加, 给普及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医院现有吸氧系统的研究发现:现有吸氧系统中监测氧气流量的浮球式流量计的阀门开关手柄的位置 (旋转角度) 决定氧气流量的大小, 手柄位置和氧气流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自动读取开关手柄的旋转角度就可以得到氧气的瞬时流量, 利用单片机进行计时和计算就可以得出病人吸氧过程中的累计吸氧量。

1系统构成和基本原理

本设计是一款简单、可靠、实用的医用氧气流量计量系统, 它利用现有吸氧系统中金属浮球式氧气流量计阀门开关手柄旋转角度和氧气流量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在阀门手柄上安装一个编码盘, 将编码盘沿径向等分为4等份, 沿圆周方向等分为16个面积相等的扇区, 将这16个扇区依顺时针方向对径向的4个相等区域按二进制数规则进行编码, 并分别涂上黑色和白色 (黑色代表“0”白色代表“1”) 这样在编码盘上就形成了以0H~15H表示的16个手柄转动角度的不同位置, 分别代表不同的氧气流量。在编码盘的一侧安装4对红外光发射和接收管, 试其分别对准编码盘径向的4个编码区, 当阀门手柄转动时红外接收管就能接收到一个编码序列, 并将其传送到AT89C55单片机[1,2]。AT89C55单片机对这些编码进行分析比较就能确定手柄的旋转方向、角度、旋转圈数和最终停止位置, 从而计算出相应的氧气流量, 同时记录吸氧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最终计算出病人的总计吸氧量。在吸氧过程中显示吸氧时间、流量、吸氧量等信息并提供查询功能。吸氧结束时通过RS 232串行接口将吸氧信息传送到上位计费计算机。

系统由编码盘、红外光读码装置、氧气流量记录和计算装置、显示装置、操作面板和RS 232串行接口和应用系统软件等组成[2,3]。其系统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2硬件实现方案

2.1 编码盘

如图2所示编码盘是由厚度为2 mm直径为80 mm塑料园板制成, 编码盘安装于浮球氧气流量计的阀门手柄上, 编码盘的“0H”位置对应于阀门的关闭状态, 其余16个位置对应于不同的氧气流量。

2.2 红外光读码装置

红外光读码装置是由4对反射式红外开关管组成[4,5], 利用编码盘上黑色和白色区域对红外光的不同反射率识别不同的编码[6]。黑色对红外光的反射很弱, 接收管处于截止状态, 白色对红外光的反射很强, 接收管处于饱和状态。信号直接, 接入AT89C55的P1口。其主体电路如图3所示。

2.3 氧气流量记录和计算装置

本设计采用AT89C55单片机作为氧气流量记录、计算、查询的核心, 由DS12887提供实时时钟。单片机每分钟读一次编码信息并计算流量, 同时进行存储和显示, 单片机通过中断方式接受操作键产生的中断信号, 调用相应的子程序完成时间设置、流量设置、查询、清零等工作。

2.4 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采用SMG19264液晶模块电路作为显示器[7], 其主体电路如图4所示。

2.5 操作面板

操作面板上共有开始/结束、设置、上/下调、查询、清零5个操作键, 其主体电路如图5所示。

2.6 电源部分

单片机及外围所连接的芯片工作电压要求为+5 V。先将220 V的交流电压经交流到直流的转换器转换到+9 V, 再将+9 V电压通过稳压器稳压到+5 V对系统供电[8]。考虑到电源部分的抗干扰问题, 有必要加上光电隔离, 以防止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9]。主要电路如图6所示。

2.7 RS 232串行接口

RS 232串行接口是单片机和上位计算机进行通信的必备环节。AT89C55单片机片内包含了一个全双工的可编程的串行I/O端口, 在串行通信中采用RS 232标准。RS 232标准的电平采用负逻辑, 规定+3~+15 V之间的任意电平为逻辑“0”, -3~-15 V之间的任意电平为逻辑“1”, 通信时要将TTL或CMOS电平转换为RS 232电平, 本设计采用MAX232芯片来完成电平转换[4,7], 其电路如图7所示。

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采用单片机C语言设计, 总程序设计包括:时间设置模块设计、流量设置模块设计、计量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显示模块设计、清零模块设计、操作键设置模块设计等[10], 其总程序流程图如图8所示。

4结语

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智能型医用氧气流量计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在不改变医院现有吸氧系统及设施的基础上, 利用本仪器就能方便地解决病人吸氧时按吸氧量计费的问题,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将会为我国的医疗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RAO G V.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computer system[M].[S.l.]: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2.

[3]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9.

[4]RAZAVI Behzad.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5]赵继文, 何玉彬.传感器与应用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6]张国雄, 金篆芷.测控电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7]李宝深.微型计算机常用器件手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8]雷超方, 张东.基于ARM9的医疗手持信息终端电源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08, 31 (2) :177-179.

[9]王幸之, 王雷, 钟爱琴, 等.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

氧气流量 篇3

关键词: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细菌监测,低流量,临床应用

氧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及抢救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多数医院采用无菌蒸馏水、冷开水或生理盐水作为氧气湿化液。然而大量文献报道,临床上氧气湿化液及氧疗管道细菌污染程度较严重[1],湿化瓶装置又是一个极易带菌的感染源,造成医院内感染[2]。如何控制输氧装置带菌情况,减少氧疗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者及护理专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院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代替临床传统壁式输氧装置对130例需氧疗病人行低流量干燥吸氧,在预防湿化导致的污染及保证舒适度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需吸氧治疗的住院病人260例,全部入选者均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20~65岁,肺部感染13例,慢性支气管炎4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0例,支气管哮喘23例,心绞痛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实验组130例,男66例,女64例,年龄21~63岁,肺部感染15例,慢性支气管炎41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9例,支气管哮喘25例,心绞痛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所有病人均意识清楚,无上呼吸道畸形。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壁式输氧装置并用无菌蒸馏水湿化吸氧,每天更换湿化瓶、湿化瓶管芯、湿化液、吸氧管,并对换下的湿化瓶、湿化瓶管芯进行常规消毒及晾干,每天消毒晾干后的湿化瓶集中包装,包装袋外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有效期为7d。实验组则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低流量干燥吸氧,两组病人连续5d询问吸氧舒适度(如口咽部干燥情况、有无异味),对照组在吸氧后第3、5、7天分别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湿化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实验组在吸氧后第3、5、7天在无菌操作下用含有培养液的无菌棉签在瓶体内壁取样本进行培养。记录相应样本培养结果,以检出菌落数≤20cfu/ml并且无致病菌及真菌为合格。所得数据用χ2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吸氧,湿化瓶污染率显著减少(P<0.01),见表1。低流量吸氧下两组病人在舒适度方面无差异(P>0.05),见表2。

注:χ2=0.113 3,P>0.05。

3 讨论

近年来有关吸氧时湿化液细菌学研究报道显示污染相当严重,有资料指出湿化液中细菌含量可达到甚至超过20 000个/ml,其中致病菌可达20%,对病人疾病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目前,国内传统的方法是对吸氧装置各部位分别进行消毒(如湿化瓶、湿化瓶管芯、金属螺口、接头、氧气出口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但存在消毒程序复杂、不规范且无标准的理论指导,耗时长,消毒效果难达标,增加临床护士工作量,浪费医用材料的问题,表明传统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3]。在本研究中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吸氧代替传统应用湿化液湿化吸氧的方式,它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一次性而且管道密闭性佳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下湿化瓶的清洗、消毒、保存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杜绝了再次污染;(2)采用干燥吸氧方法,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由于因频繁更换氧气湿化液以及湿化瓶消毒质量控制不严、相关制度不健全、平常监督检查力度不足而增加的污染机会[4]。本文两组湿化瓶污染情况统计对比也显示,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吸氧湿化瓶污染率显著减少(P<0.01)。传统湿化吸氧每天更换湿化液,湿化瓶、湿化瓶管芯,在第5天污染率达58.46%,结果显示湿化瓶、湿化瓶管芯在储存期间可能已经被污染。而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吸氧第7天6.15%,污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病人第7天才予更换一次性吸氧装置,因此有利于节省医用耗材和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少医护人员都这样认为:传统氧气湿化瓶的湿化液能在病人吸氧时湿化氧气,使得呼吸道黏膜避免因接触到干燥的氧气而受到刺激,同时减少气体异味,从而提高病人的吸氧舒适度和耐受性[5]。而通过本研究发现低流量吸氧下两组病人的氧气舒适度并无差别(P>0.05),这是因为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制作时采用纳米消音滤膜过滤结构将氧气的大气泡分隔成小气泡,使得氧气湿化均匀充分,吸氧时提供的相对湿度和呼吸道湿度保持一致,提高了氧疗效果和舒适度,并且消除了吸氧引起的噪音;另外,低流量吸氧时吸入的氧气量较少,在病人潮气量中所占比例较低,对气道的刺激小,同时南方地区空气湿度较大,因而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低流量吸氧不会影响病人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低流量干燥吸氧可确切降低湿化瓶污染发生率,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同时不会影响病人的吸氧舒适度,另外,该装置实际操作简单方便,可连续使用7d,有利于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住院费用,医学性价比高,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灯秀,李秀云,徐敏.氧气湿化液污染与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19):74.

[2]刘松君,宁赤凌,霍春雨,等.氧气湿化瓶系统消毒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0-251.

[3]余晓芳.输氧装置结构改良对氧疗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18(4B):44.

[4]李可萍,杨静,庄英杰,等.医院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J〕.人民军医,2008,51(6):357-358.

上一篇:技术成效下一篇:小学美术绘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