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

2024-09-05

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共9篇)

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 篇1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3+2HCl(浓)==CaCl2+H2O+CO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3+H2SO4==CaSO4+H2O+CO2↑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附着在CaCO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高温CaCO3====CaO+CO2↑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3+2HCl==CaCl2+H2O+CO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3+2HCl==CaCl2+H2O+CO2↑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MnO22H2O2====2H2O+O2↑

Zn+2HCl==ZnCl2+H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MnO2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三、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C

试确定氢气二氧化碳氧气分别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上述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

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四、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

氧气

MnO22H2O2====2H2O+O2↑

MnO2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五、一般实验步骤及气体的净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顺序是: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先固体,后液体)→反应→收集气体(应等到装置中空气排净后再收集)。

气体的净化原则:净化时所需气体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或因溶解而损失,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净化的顺序一般是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干燥后的气体不能再通过水溶液。

【题型体系】

一、气体制备及性质验证

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务原理以及性质。

中考考察热点

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律以及操作过程

2.实验装置以及药品的选择,并分析选择错误的后果

3.通过归纳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推测制取某种未知气体。

典型例题及练习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在装置B中放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_____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可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4)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实验室中,利用右图装置可以制取并收集多种气体(必要时可以加热)。

(1)李明同学想利用该装置制取干燥的O2,应对装置作何改进?。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盛放的试剂是。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任意写出其中的两个反应方程式、(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上述几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用(填物质名称)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用排水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然后,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收集二氧化碳通常用C装置,而不选用D或E装置,试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二、设计实验

着重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这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典型例题及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

是;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4)请你对猜想

二进行探究: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可分解,其化学方程式:

H2C2O4·2H2O ≜CO↑+CO2↑+3H2O

该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CO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

(2)若用C装置收集CO,则进气口应为____;

A

c

(3)若要验证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的分解产物为CO、CO2、H2O,则仪器连接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

ABCDE

(提示:无水CuSO4遇到水会变成蓝色,NaOH可以吸收CO2且吸收量大于澄清石灰水,生成可溶的Na2CO3,溶液为无色)

(4)某同学设计用草酸制取并收集CO的实验,装置如下图,请你评价他的方案。

强化训练

1.下列关于“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与“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变化的本质看: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B.从消耗的能源看:前者要消耗能量,后者不消耗能量

C.从成本看:制备等量氧气,前者成本低,后者成本高

D.从经济效益看:前者效益高,后者效益低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必使用的用品是()

A.小棉球 B.试管

C.药匙D.玻璃棒

3.高温下分解下列物质,理论上不可能产生氧气的是()

A.高锰酸钾(KMnO4)B.氯化钾(KCl)

C.氧化汞(HgO)D.氯酸钾(KClO3)

4.以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③铁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A.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5.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②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

③按要求装好仪器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收集气体

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D.③④①②⑤

6.要除去热水瓶内壁附着的水垢,最好的方法是()

A.用沙子擦洗

B.用“钢丝球”擦洗

C.加热使之剥落

D.加少量稀盐酸使之溶解

7.下列各组气体中,可用同一种方法收集,且该方法是组内每种气体的最佳收集方法,这样的一组是()

A.H2、O2、CO2B.H2、CO2、CO

C.CH4、O2、CO2D.H2、CH4、CO

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 篇2

综上几点所述, 要改进实验就应该从这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探讨与研究

1. 实验室制取乙烯气体的制备原理

从上面的反应原理可知, 对该实验效果产生影响较大的是反应 (2) 和 (4) 。因此, 本人认为, 要对本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如何加快硫酸氢乙酯的分解, 尽量使反应温度快速的升高到170℃左右。第二, 如何减弱乙醇的碳化程度, 这样可以尽量地减少S02、CO2等副产品的产生。

2. 解决方法

(1) 经查阅, 硅土、无水硫酸铝等是硫酸氢乙酯分解成乙烯的催化剂, 而河沙的主要成分中就含有硅土、无水硫酸铝等。因此, 可往圆底烧瓶加一些用盐酸洗净并经干燥处理的河沙, 不但可以防止爆沸现象, 而且还起到催化作用,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2) 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 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硫酸才能碳化乙醇。因此, 适当控制浓硫酸的用量和浓度, 可以很大程度地抑制乙醇碳化反应的发生。

在当前有关乙烯制取的参考文献中, 有多种改进方法。有的用P2O5作脱水剂、有的用生石灰、有的用氧化铝等, 但这些方法中, 存在试剂不易保存和获取, 操作不够简便, 实验装置复杂等问题, 不适合在基层学校广泛使用。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分析, 最终, 我们选择用红水河的河沙、浓硫酸、乙醇来制取乙烯, 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既容易操作实验现象又明显。

二、实验探究

1. 所用的仪器

酒精灯, 圆底烧瓶, 温度计, 导管 (若干) , 试剂瓶 (7个) , 水槽, 试管。

2. 所用的试剂

河沙、乙醇、浓硫酸、品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碱石灰。

3. 实验步骤

往圆底烧瓶中加入3g左右的河沙, 再量取4m L乙醇和12m L浓硫酸混合, 将混合液注入圆底烧瓶, 在圆底烧瓶上方放一个两孔的胶塞 (以下所用的试剂瓶上的胶塞都是两孔) , 一个放温度计, 一个放导管。导管连接一个装有足量品红溶液的试剂瓶;品红溶液的试剂瓶又用一根导管连接装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接下来依次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剂瓶、溴水试剂瓶、酸性高锰酸钾试剂瓶及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 最后一个装置是用排水法收集乙烯气体。

4. 实验各个步骤的解释

第一瓶中的品红溶液起到检验是否有S02生成, 第二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起到吸收并除去S02, 第三瓶中的品红溶液起到检验前面S02是否被除干净, 第四瓶中的溴水和第五瓶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起到检验是否有乙烯气体生成, 同时检验乙烯气体的性质, 第六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起到吸收并除去前面生成的CO2, 最后的装置用排水法收集乙烯气体并进行点燃, 观察乙烯燃烧的火焰的颜色。

三、实验结果评估

初中化学实验室气体制取小结 篇3

一、反应原理

1.制取氧气

采用的是含氧化合物分解的方法。常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2H2O22H2O+O2↑。其中过氧化氢被称为“绿色氧化剂”。

2.制取二氧化碳

采用碳酸盐和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实验室中常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两种药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碳酸盐不宜采用碳酸钠,因为它颗粒细小,和酸反应速度过快;酸不宜采用硫酸,因为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也不宜采用浓盐酸,因为其挥发性太强,会使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3.制取氢气

采用的是活泼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Zn+H2SO4ZnSO4+H2↑;Zn +2HCl

ZnCl2 + H2↑。酸不用硝酸和浓硫酸等氧化性酸,因为没有氢气生成,也不用浓盐酸,因为会使收集的气体中含有杂质;金属不用镁、铝,因为其活动性强、反应速度过快,也不用铁,因为其活动性弱、反应太慢。

二、发生原理

对于气体的发生主要应考虑两大因素,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初中阶段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固-固加热型

适用范围:反应物均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时气体的制取。

仪器装置:如图1。

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加热前先预热。

应用举例: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固-液不加热型

适用范围: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须加热的气体的制取。

仪器装置:如图2。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末端须液封,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可用锥型瓶、广口瓶、平底烧瓶代替大试管;装药品时先固后液,液体从长颈漏斗加入;如果要控制反应速率,可再添加弹簧夹或有孔塑料板。

应用举例: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氢气。

三、收集原理

1.选择收集装置的原则:根据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和气体密度大小选择收集装置。

2.常见的收集装置、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注:除上述常见的气体收集方法以外,也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收集方法。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如氧气与氢气,可采用甲装置收集(即短进长出),从长管中排出的水可用烧杯接装,如将烧杯换成量筒还可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氧气与二氧化碳,可用乙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氢气,可用丙装置收集。另外,有毒性且不溶于水的气体如一氧化碳,最好采用甲装置收集。

四、验满原理

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可以通过观察集气瓶里水位的下降情况验满。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可以利用气体各自的性质来检验。如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表明气体已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五、放置原理

主要由气体的密度决定,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正放于桌面;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倒放于桌面。

六、步骤原理

制取气体时首先要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着装药品。若反应物只是固体物质,一次性装好后再固定装置;若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两种物质,一般先装固体,固定好装置后从长颈漏斗中加液体。待开始反应排尽空气后收集气体,结束时要考虑仪器的安全拆除顺序。

如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来制取O2的主要实验步骤可概括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茶(查)”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庄(装)”即盛装药品,连好装置;“定”即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即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收”即收集气体;“利(离)”即将导管移离水面;“息(熄)”即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七、除杂原理

气体中混入杂质气体,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除杂。

1.直接吸收法:水气可选择浓H2SO4、火碱、氧化钙等初中常见的干燥剂吸收。酸(碱)类气体可采用碱(酸)液吸收,如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可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氨气等碱性气体可用酸液吸收。如果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吸收。

2.转化法:将混入的气体杂质转化为原气体。如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以达到除杂目的。

八、验证原理

在H2、CO2、H2O(气)中, 其中CO2、H2O(气)可直接验证。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O(气)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而氢气通常须转化为水蒸气后再验证。

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 篇4

如检验CO就是用其特性“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所以用澄清的22石灰水来检验;检验O时也是用其特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用带火星的木条来

2检验O。2.3.2 验满是已经知道是这种气体,利用其性质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能够说明该气体已经装满集气瓶就行。如验满CO时,常规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移近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满;也可2以用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瓶口,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已满;还可以用湿润的紫色湿润试纸放在瓶口,若变红,证明已满。利用的是CO的性质,但不一定是“特性”。2验满O的时,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往往是不注意审题,没有留意到中用的2是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因此,需着重强调学生审题,是排空气法,就用带火星的木条移近瓶口来验满,若是排水法就观察瓶口是否有气泡逸出来验满。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生明确:“检验”、“验满”的区别在于位置不同,检验是在瓶内进行,验满是在瓶口处进行;“检验”是应用该气体的“特性”来说明,然而“验满”不一定用该气体的“特性”,利用其性质中某一条性质都行,只要方法简便即可。3 教学重、难点: 3.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2 比较归纳O、CO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推断其它气体的制取方法。22 3.3 气体的检验和验满。4 教学方法: 4.1 教法:五环教学。“五环教学”,即导入——导学——点拨——反馈——反思五个环节。4.2 学法:合作学习、派对优助。《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派对优助”即采取班上的优生与问题生形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先进行合作学习,在该小组中解决问题后,再利用派对优助帮扶小组进行一对一的“兵教兵”合作学习方式,帮扶班上的问题生。

4.3 思路:“理”、“练”结合。“理”即梳理,“练”即训练,先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再进行练习训练巩固。知识网络: 5.1 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理(反应原理)制(发生装置)收(收集装置)验(检验、验满)

检验方法 固液常温型 密度大小 制O三个 2(条件)(方程式)(选择)验满方法(集法)固体加热型 溶解性 制 CO个 2 5.2 气体的制取与收集装置图: a b

教学过程: 环节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导入)【情景导入】用“冲突情境导入”方式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若放弃这个知识点,后果将是丢掉1/6的成绩(从认清“气体制取”在中考中的地位导入)。然后,根据课标及考试说明要求,明确该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意图: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明白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心理,产生已知知识与完成本节课知识网络的建构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入愤且悱、启则发的最佳求知状态。环节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导学)【教学内容】 以氧气制取为例,结合上述知识网络中气体制取的基本思路,结合装置图,重点梳理和整合“气体制取”专题部分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梳理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学环节】独学(学生个体先自行回顾、梳理、整合)、互学(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以疑而点,借疑而拨)、小结。【设计说明】目的是形成节奏紧张,高效课堂的氛围。根据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即上述“知识网络”部分,回忆呈现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步步设疑,让学生步步紧随,逐步构建出“气体制取的知识网络”,最终形成能力而保留下来。引导时要注意到的“度”和“时”,有“疑”时才及时点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间引思路,这样才能缔造高效课堂。另外,点拨时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注重到“学习分析”中的三点可能的疑惑之处。环节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点拨)【典例精练】 某同学想利用A装置且用高锰酸钾来制取、干燥的O,应对装置作何改进?。2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 C B B中盛放的试剂是。连接顺序为:(指a、b、c、d、e顺序)。若收集完O之后没有把B装置与A装置拆开,导致的后果2是。

【设计说明】 “典例”主要考察学生采用“固体加热型”制取O的原理、注意事项、收集方法等知2识。要求学生5分钟独立完成,并划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最后老师把各小组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交流展示、点拨。在点拨过程中要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点拨时要注意到: “A”装置中特别要强调:有无棉花,制取原理是不相同的。“B”装置是干燥的O装置和排水法收集O的拓展综合,点拨时要充分联系到排水法22收集O的注意事项:先撤灯还是先撤导管? 2“C”装置还要拓展到:“如果瓶内装的是水,那气体该何进何出?”,“加上一个什么装置后还可以测定收集到的O的体积”等。2

【变式训练】(毕节市2012年中考试题): 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图一套气体发生收集装置,以探究该装置的多功能性。(1)甲同学认为装置“I”可作为实验室制取O的发生器。则

a c d “I”的a仪器中可加入 b仪器加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装置“II”中从 管中进入即可作为O的2 收集装置。b I II(2)乙同学认为利用装置“I”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器,则“I”中a仪器可加入,b仪器加入。如果要收集H,则“II”中从 管2 中进入收集H。2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展示各组的结果,让展示和交流结合起来,把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展示完成后还需提醒注意到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的区别及用途。环节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反馈)【达标训练】 1.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b a ○ 2 ○1 C D E F A B(1)写出上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但装置内 少了 仪器。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如何确定气体已经收集满?________。实验结束时 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先_____,后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3)若D装置成功收集某种气体,则该气体应该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试写出一个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该从导管口(填“a”或“b”)____通入。2.某学习小组围绕“气体实验室制取”进行了研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1)原理分析:实验室制取CO的化学方程式 2 c d 为。不用NaCO与盐酸反应制取CO的原因232 是。检验是否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a(2)发生装置:图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321 图○ 图○ 图○是。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

石灰在加热的情况下制CH,应选图(填序号)发生装置。4(3)收集装置:实验室收集NH应采用的方法是。收集有毒气体SO32 时,常采用③收集装置,气体应从(填字母)端通入。

(4)实验反思:在加热KClO制O的过程中,发现产生O的速率很慢,经检查不是322KClO变质,也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3 【设计说明】 以“达标训练”加以巩固和检验。学生先自行完成“达标训练”,再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与规范指导,然后采用“派对优助”组合形式,优生与问题生一对一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MnO四、实验原理:2KClO3 2 2KCl+3O2

三、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四、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2。 化学方程式为:C+O2 点燃 CO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

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点燃 Fe3O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为:S+O2 点燃 SO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点燃 2P2O5

五、讨论

1、在试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列问题,要怎么解决?

A、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答:这是因为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匀,局部受热过高造成试管的破裂。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B、看到水槽内导管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没有复燃。 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排尽导气管中的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待导气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是才开始收集氧气。

2、试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这是因为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加热时会有水蒸气产生,如果管口朝上,水蒸气

就会在管口附近凝集成水珠,量多时会流下来,因为试管底是热的,所以可能会引起试管爆裂。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习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引入:如何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自学互研】

阅读课本P45~P4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品

药品: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2.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2)收集装置:玻璃片、集气瓶、水槽。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则收集不到气体)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放入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先预热,防止试管破裂)

⑤收—收集氧气;(刚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那是空气,可导致气体不纯)

⑥移—移除导气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用排水法收集时,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8.放置方法:盖上毛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交流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

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复习小结】

1.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查、装、定、点、收、移、熄 3.收集氧气的方法: 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随堂练习】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将其堵塞 D.防止试管破裂

2.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后点燃,以免爆炸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撤

离水中

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

盛水的集气瓶中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

试管外壁)3.以下是化学实验室里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中a、b的仪器名称:a,b。(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

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3)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A装置中的试管口放一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盖好玻璃片 放在实验台上。

【作业布置】 【反思评价】

1.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由于需要记忆的较多,部分学生疏于记背,少数知识点没有记住。多督促。

氢氧化亚铁制取实验的改进 篇7

重庆市壁山来凤中学 何荣开

***

摘要:氢氧化铁的制取试验是必修课中的一个普通的试验,若不处理好其中的细节,往往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因此需要对试验做适当的改进,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改进的时候如果将本试验与电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使相关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加强将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氢氧化亚铁

实验改进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必修一)有一个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看不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只看到灰绿色的沉淀,就其原因是配制溶液的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除去其中溶解的氧气,然后将水配成溶液,用一支很长的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插入盛有FeSO4溶液试管的底部,然后慢慢挤出NaOH溶液,这时可以较长时间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装置为图一,如果需要更长时间观察白色沉淀,可以做以下改进,即在FeSO4溶液中加入苯,将溶液与空气隔开,不让空气进入溶液中,装置如图二

图一 图二

其实制取氢氧化亚铁的过程,不但可以观察白色沉淀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沉淀由白色到灰绿色再到红褐色的转变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打开弹簧夹,让产生的气体排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然后关闭弹簧夹,将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可以看到以上颜色的变化,如图三。

学习了电解原理之后,不但可以运用电解原理得到白色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还可以复习巩固有关电化学知识,将必修课的知识与选修课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线索,把分散的知识集中在一起,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得以拓展、升华,眼界大开,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喜悦与快乐。通过以下实验的设计及练习的完成可以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例如应用图四装置实验可制得白色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两极的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1)a电极材料应为

b电极反应式为(2)电解液c可以是。

A、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溶液

(3)d为苯,其作用为,在加入苯之前对c应作何简单处理?。(4)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改用稀硫酸作电解液

B、适当增大电源的电压 C、适当减小两极间距离

D、适当降低电解液的温度(5)、若c为硫酸钠溶液,当点解一段时间看到白色氢氧化亚铁

沉淀后,再反接电源电解,除了电极上看到气泡外,混合物中另一明显现象为。

图三 图四

实验室制取气体总结 篇8

http://www.fyeedu.net/info/66264-1.htm 初中化学《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式学习案例 案例设计

陈海峰(腊市中学)指导教师

李志人(区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其中探究学习被列入了课程计划,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之明白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协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意义;引领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可以说探究性学习不仅是课程形态,它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的设计意图、目标 【设计意图】

本届学生学习化学刚刚结束了一个重要的入门阶段,这一阶段里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带着对科目的新鲜感,大多数同学兴趣正浓,而且通过学习身边重要物质——氧气(甚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已获得了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渴望探索身边的另外一种重要物质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为此特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学生学习完第三单元拓展课题“最轻的气体”之后,将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调过来接着学习。

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本课题的设计上淡化了对反应原理及药品选用的研究,重在探索制取方法及实验装置的设计上。虽达不到原有课题设计的目标要求,但其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补充和完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和装置,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⑵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基本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碳制取探究、及其过程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过程,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

⑵一般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在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三、课例实施办法:

本课例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学习的模式构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全员参与。因此把本节课设计为三个“探究”:一是实验原理初探;二是制取装置探究(重点1);三是气体制取过程探究(重点2)。教学时,按“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自选仪器设计多种方案并选其一)——实验验证——对比探究——小结归纳-—练习拓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顺序进行。课题的引入采取让学生回顾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从中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进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活动的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实验原理初探: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分析得出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2)实验装置设计:让学生自行构想、探讨,并借助屏幕上所提供的仪器图,自选仪器设计出一套实验装置草图,并让学生个别展示(分小组讨论交流。)

(3)实验过程探究:学生合作制取气体,同时找出实验成败的原因,讨论分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过程,以及验证和验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复习回顾】

1、指出下列实验装置的错误之处:(见课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评)

【搜集信息】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事实推测)(课件展示)

a、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

b、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别二氧化碳气体。d、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由上可知应用

法收集气体,其验满方法为:

。【课题引入】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蜡烛燃烧

木炭燃烧

人或动物的呼吸

……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课件展示)

1.可行性:反应容易发生且条件较简单,制得的气体纯度高,反应的速度适中等;

2.简易性:操作简单便于收集等;

3.安全性:操作较安全,尽量选择无毒无腐蚀或腐蚀性较弱的药品等。

学生评价这些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活动】

一、反应原理初探: 课件展示信息,教师演示实验比较。(见课件)【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选择一种合理的实验原理。【小结板书】

〖一.反应原理初探〗

【演示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2.原理:碳酸钙 +稀盐酸 —— 氯化钙

+ 二氧化碳。

(CaCO3)(HCl)

(CaCl2)

(H2O)

(CO2)

二、实验装置探究:

【板书】

二、实验装置探究〗

实验装置设计:请学生利用屏幕上所提供的仪器(简图),组装设计一套自认为合理的装置,并画出简图。【学生活动】

a、每位学生在草稿本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本小组认为最合理的设计草图记录在实验报告上。(教师巡视并记录学生活动情况)。

b、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解释设计思想。(选取2-3个代表上台展示,并实物投影)【归纳小结】综合展示几套设计装置并评价。

三、实验过程探究:

【板书】

三、实验过程探究〗 利用本组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验满操作。

【学生活动】小组实验,分工合作。a、组合装置,制取气体。

b、记录、分析讨论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c、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验证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d、学生自我评价其设计装置的优、缺点。

e、小组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反思各自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本实验最佳装置。

【归纳小结】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适宜装置,并简要回顾实验过程。【课堂小结】(见课件)【课堂评价练习】(见课件)【布置作业】P112,T1、2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2: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反应原理初探:

二、实验装置探究:

三、实验过程探究:

a、步

骤:验 密-—加 药-—收 集-—验 满 b、验满方法: c、鉴别方法: 附:

探究活动报告

组别:

成员姓名、、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探究过程:

1.反应原理初探:

药 品:

反应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探究:所选仪器名称。

。实验装置草图

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 篇9

气体膨胀做功实验创新设计

主讲:桥头河中学颜克英

2012年10月19日

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

涟源市桥头河中心学校

颜克英

一,实验在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第四节热机的内容。是理解热机原理的核心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实验原型及不足

原实验方法是采用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试管口,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气体膨胀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原实验不足之处:

图(1)

1、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1).软木塞冲出以后试管里的沸水有可能冲出来烫伤学生。

2).软木塞塞得太紧,试管可能炸裂伤人;软木塞塞得太松,实验现象不明显

2、实验现象的持续时间短。

软木塞冲出的时间只需零点几秒,如果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就无法看到实验现象。

3、只教师演示,同学们没有全体动手操作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实验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2、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变长,实验现象可以控制

3、可以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打破了老师指定现成实验器材的束缚

5、学生制作的实验器材可以各不相同,改变了学生使用统一实验器材的现状 四,实验器材

自制运动器一个,试管一根,橡皮塞一个,酒精灯一盏,铁架台一个,U形玻璃管一根,试管夹一个,带夹子的橡皮管一根,烧杯和水,火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当水沸腾以后,有大量水蒸气从玻璃管中冲出,推动运动器不停的运动,瓶盖上有水滴下。气体膨胀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就是热机的基本原理。

在原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软木塞中插入一根U形玻璃管,在玻璃管的一个出口处放一个自制的运动器,另一个出口套上带夹子的橡皮管。

六,实验过程

图(2)

1.将水注入试管,塞好塞子,按图2组装好实验器材。

2.用酒精给试管加热,指出观察的重点是运动器跳动的情况及是否有水从瓶盖中流下。

3.松开夹子,看运动器会不会再运动。七,实验效果

1、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变长,只要试管中的水不干,就一直能看到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可以控制,松开夹子,跳跃器停止运动

2、学生更容易理解热机的原理,知道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3、过程和谐,富有吸引力。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快乐,快乐地学习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安全性高

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长,实验现象容易控制,实验结论更直接

3、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上一篇:国防生学习状况汇报下一篇: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