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2024-05-20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精选10篇)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篇1

制取二氧化碳的三个化学式

1、盐酸和碳酸钙:CaCO3 2HCI=CaCl2 H2O CO2

2、盐酸和碳酸钠: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3、稀硫酸和碳酸钠:Na2CO3 H2SO4=Na2SO4 CO2 H2O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使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CaCO3 2HCl=CaCl2 H2CO3

2、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 CO2↑

3、合起来,总的反应式为: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4、工业生产生石灰时,可以得到副产品二氧化碳:

CaCO3==高温==CaO CO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篇2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的内容。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二氧化碳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合、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利用初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虚拟探究环境, 辅以教师个性化教学工具软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以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 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体健康的情感并形成看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培养主动参与、积极验证假设的科学精神。

●整合点分析

1.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师: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什么呢?氧气又有哪些特点呢?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整合点:教师可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展示氧气制取的实验过程。点击“同步实验”模块中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利用平台中三维分子模型、电子式、方程式进行知识点讲解, 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平台还提供了错误操作的后果展示,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 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反应物

师:同学们想一想, 哪几种物质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困难学生, 引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整合点:该实验中对反应药品的探究, 在常规实验下存在做不了、现象不明显等问题, 如浓盐酸也可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 但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易使得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因此不能用于反应物。通过构建工具, 将不能做的实验模拟出来, 使学生直观了解到浓硫酸不能作为反应物的原因。利用计算器可以计算出反应物所需的用量, 方便教师教学。

可利用构建工具、同步实验、表格、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 将猜想反应物表现出来 (如图1) 。

利用计算器工具计算实验所需反应物。

利用构建工具, 进行药品反应的模拟 (如图2) 。

利用同步实验, 模拟物质反应的微观过程。

3. 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反应装置

师:结合氧气的发生装置以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请同学们思考应该选用什么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 按照既定方案选择实验仪器,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困难学生。通过实验小组间的对比分析, 学生总结出最佳装置。

整合点:为学生提供虚拟探究实验环境。利用构建工具软件, 在营造讨论气氛的同时, 构建出实验装置的几种可能, 比较后选出最佳反应装置。学生经过提出假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地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除书本上的装置外, 教师也可自己构建出改进装置, 拓宽学生思路。实验过程可以利用表格工具进行记录。

教师可利用构建工具中的仪器, 将实验所需仪器列举出来。

利用构建工具进行反应装置的探究 (如图3) 。

通过导入动画, 将气体制取的实验进行对比练习, 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教师也可以通过编辑仪器、装置, 设计个性化的练习题, 使学生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

4. 原理讲解

师: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制法, 请同学们思考二氧化碳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二氧化碳又有哪些应用?

整合点:在对实验的原理讲解中, 存在实验原理不易理解、微观过程不能展现的困难。利用同步教学动画模拟出药品反应过程中的离子运动情况;利用分子三维模型工具软件将二氧化碳的微观结构展现出来,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利用图片、视频工具, 创设情境。提问:“二氧化碳含量不大, 如果没有可以吗?”追问:“二氧化碳是否越多越好呢?”讲解温室效应。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5. 课后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原理,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整合点:教师布置巩固练习, 设计家庭实验, 为下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性质埋下伏笔。利用同步实验, 观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学生可以预习实验过程, 解决了缺乏实验条件、实验环境的困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辅助工具中的实验知识手册, 了解实验室中操作规范等知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篇3

关键词:化学;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3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创新在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之力,更是推动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创新也成为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要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必须依靠教育教学活动来推动[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尤其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且在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创新性思考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将二氧化碳制作划分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考试中非常容易出现的内容。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教材中通过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进行探究,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同时能够更加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形象化[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所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尽管制取方法非常简单,但却无法做到随用随取,且在二氧化碳制取时,非常不容易因密闭性不强而将制作好的二氧化碳流失,使得准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变小,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失败。加之,制取装置均为玻璃器材,稍有不慎,就会损坏器材。不仅如此,制作时无法准确取舍用量,使得大量化学药品被浪费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再次出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及教材内容,对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 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不足之处

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如图1所见:

上述装置非常单一,操作方法可以说也非常简单,但这两套装置均存在无法有效控制反应的共通点,即无法做到随用随取,不用即停。只要在锥形瓶或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后,固体与液体将随即进行反应,尽管反应迅速,但却无法控制瓶内反应,唯有将液体倒掉才能够停止反应;无法自动排泄液体,使用后清理非常不方便。

2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改进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中原装置的弊端,对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进行改进,改进装置如图2所见:

经过改进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不仅克服了教材中制取装置的弊端,并在两点上进行了改进。就性能而言,能够做到随用随取,快速反应,且能满足教学中不用即停的要求,是固体与液体迅速分离,并且对排泄液体进行了改进,可以非常迅速地处理。在反应瓶B中接入玻璃弯管是该装置的一大改进亮点,通过弯管可以仅对液体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固体颗粒是无法进入到弯管内的,当需要停止制取时,可随时停止瓶内反应。剩余的液体还能够通过乳胶管回流,只需要用止血夹B将导管夹闭即可,液体将逐渐回流至漏斗A瓶内,以此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该方法结合了物理学中的气压和连通器原理,这也是该装置非常值得一提的改进地方。此外,在排泄反应后液体的改进设计上,同样是结合了物理学中的气压和连通器原理。

3 改进装置二氧化碳的制取

改进装置所使用的材料为250mL雪碧瓶,其中漏斗瓶A与反应瓶B均为雪碧瓶,漏斗瓶A是雪碧瓶的瓶口部位,将其倒置安装在装置上即可,保留雪碧瓶的瓶盖,在盖上取小孔,将Y型玻璃管倒插在瓶盖上。反应瓶B则为雪碧瓶的底部和瓶口部,在瓶底上取小孔,将U型玻璃管和隔板安装到相应位置。再在反应瓶B瓶盖上取小孔,将玻璃弯管插入其中,后将反应B的上下两个部分用胶粘合起来。密封处除了发挥瓶盖的密闭效果外,还在装置连接与玻璃管连接处运用上乳胶管,使得密封效果效果非常理想。反应瓶B中的多孔隔板也选择了塑料制作,在塑料上取小孔,将弯管插入其中,再用弯管对多孔隔板进行固定。随后将反应瓶A上的Y型管用两支乳胶管连接起来,夹上止水夹A,这分支为液体排泄管。将反应瓶B下的玻璃管与乳胶管连接起后,该装置即可完成。

4 改进装置的使用说明

4.1 气密性的检验 用夹子将导管夹闭,排液管也同时夹闭,在漏斗A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漏斗中水高度变化,若无任何变化,则表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漏气。将排泄管的止水夹打开,将漏斗A中的水排尽(反应瓶B的底部比Y型管的分支高),排尽后即可用止水夹A将导管夹闭。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完毕。

4.2 添加药品,制取气体 用镊子取适量石灰石放置在反应瓶B中,将瓶盖拧紧,在漏斗A内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将导气管的夹子打开,漏斗A中的液体将经过乳胶管流入反应瓶B中,两者即可开始反应,即可制取二氧化碳。

4.3 反应随时停止,随时发生的操作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中,若需要立即停止制取,则可运用止水夹B将导气管夹闭,此时,液体将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回流至漏斗内,使固体与液体快速分离。若需再次制作,则将止水夹B打开即可。

4.4 反应后余液的回收 当课堂教学完成后,需要对未使用的试液进行回收,只需要调整支架,使漏斗A底部连接的Y型分支管低于反应瓶B即可,再将A、B两支止水夹同时打开,液体将在气压的作用下,逐渐通过排泄液流出。随后将试验药品从反应瓶B中取出,完成装置的清洗即可。

5 实践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具备了环保理念,同时大大节约了化学药品。此外,经过实践验证,在完成药品的放置后,几天内均能够正常使用。

6 改进反思

在装置改进中,所选择的材料符合当前环保理念,避免了在制取中出现损坏教具的情况。同时非常利于课堂教学使用,避免了实验不停反应过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装置改进中,结合了物理学科,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学习思维更加开阔。

参考文献

[1] 余利军.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设计[J]. 浙江教育技术, 2012,08(15).

化学诗歌:二氧化碳的制取 篇4

实验室制二氧碳,大理石与稀盐酸。两种苏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难。不用硫酸代盐酸,镁盐不如钙盐廉。硝酸见光易分解,鉴别火柴不能燃。反应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解释:

1、实验室制二氧碳,大理石与稀盐酸:“二氧碳”指二氧化碳。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是用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联想:①因为浓盐酸易挥发,若用浓盐酸,那么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将混有大量的氯化氢气体,故必须用稀盐酸。即使用稀盐酸,在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也常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如果需要纯净的二氧化碳,则需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分别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②若除去H2S(或CI2)中的HCI,则必须通过饱和食盐水]。

2、两种苏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难:“两种苏打”特指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能用Na2CO3和NaHCO3代替CaCO3跟盐酸反应来制取CO2,是因为Na2CO3和NaHCO3跟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产生的CO2很快逸出,不易控制,也不便于操作。

3、不用硫酸代盐酸:意思是说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盐酸。因为稀硫酸跟大理石(CaCO3)反应,则生成了微溶入水的硫酸钙(CaSO4)沉淀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上,阻碍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而使反应非常缓慢。

4、镁盐不如钙盐廉:“镁盐”指MgCO3;“钙盐”指CaCO3.意思是说不能用MgCO3代CaCO3,因为虽然MgCO3跟盐酸与CaCO3跟盐酸反应相似,但由于MgCO3的来源较少,不如CaCO3廉价易得。

5、硝酸见光易分解:意思是说不能用硝酸代替盐酸,因为硝酸见光易分解(4HNO3=4NO2↑+O2↑+2H2O),若用硝酸代替盐酸,则制得的CO2中就会有少量的NO2和O2.此外,硝酸的价格较盐酸贵,故通常不用硝酸代替盐酸。

6、鉴别火柴不能燃:意思是说因为CO2能灭火,故可以将燃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检验,若火焰熄灭,则证明CO2已经充满了集气瓶。

仅装一个水分子的瓶子用于运输原子或小分子

文章摘要:富勒烯的笼子可以打开并将水分子包围在内。新研究关键是设计出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瓶盖”,刚好允许一个水分子通过,关闭或重新打开瓶盖,水分子就能自由进出。科研小组改良了传统富勒烯C60的结构,用了一种磷酸盐做盖子,能很容易离开并重新附着在富勒烯孔洞的边缘,这也如同给富勒烯的笼子加了一把锁,将…

一个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的球形笼子做瓶体,一种磷酸盐做“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论文发表在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

此前研究显示,富勒烯的笼子可以打开并将水分子包围在内。新研究关键是设计出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瓶盖”,刚好允许一个水分子通过,关闭或重新打开瓶盖,水分子就能自由进出。科研小组改良了传统富勒烯C60的结构,用了一种磷酸盐做盖子,能很容易离开并重新附着在富勒烯孔洞的边缘,这也如同给富勒烯的笼子加了一把锁,将水分子锁在里面。

论文作者之一、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院维姆·克罗博表示,该设计“作为一种单个水分子的封闭式分子容器非常有效”。将来这种“分子小瓶”可用来运输放射性原子或小分子,用于诸如透视成像之类的医疗目的。

化学诗歌:氧化铜的制取与氢气还原氧化铜

文章摘要:停止实验时务必先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否则,空气将进入试管,这样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氧化铜的制取实验三分之一适研钵,先慢后块圆周磨。火碱宜用饱和液,全部变黑方停做。反应式:CuSO4+2NaOH = Cu(OH)2↓+Na2SO4Cu(OH)2CuO+H2O

解释:

1、三分之一适研钵:意思是说每次研磨时所装药品不能超过研钵容积的1/3(装多了不仅研磨时洒出来,而且降低研磨细度和速率)

2、先慢后块圆周磨:意思是说研磨时杵头要压在研钵体上,始终作圆周运动,开始时速度要慢,随着药品的破碎程度增大,可以适当加快研磨速度。

3、火碱宜用饱和液:意思是说,为了减少溶液的体积,最好用饱和的NaOH溶液。

4、全部变黑方停做:意思是说,直到全部变成了黑色固体时才停止加热。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氢气检纯试管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珠出,熄灭灯后再停氢。反应式:CuO+H2Cu+H2O

解释:

1、氢气检纯试管倾:“氢气检纯”的意思是说通入大试管的氢气必须先检查纯度,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试管倾”的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却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必须使试管倾斜(使管口低于管底)。

2、先通氢气后点灯:意思是说做该实验时务必先通一会氢气,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出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受热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爆炸。

3、黑色变红水珠出:意思是说待黑色粉末(氧化铜)全部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粉),同时管口有大量的水珠出现时,说明反应已完全,至此停止实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篇5

接到教学艺术节课题实验教师的出课任务后,我确定了展示课的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的内容以学生探究为主,且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契合实验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依据九年七班学生实际,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且体现对课题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识作为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并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关氧气的复习内容也留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就保证新课的时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视频《假如没有化学》以及猜猜它是谁来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较好。为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我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作为温馨得救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处理上,我也作了改动,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本节课上完成分析及书写过程需要占据较多时间。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节课进行了讲解。节省时间的方法也体现在板书的设计处理上,除了课题及反应原理,其它的内容我都是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即节省了时间同时学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学生关注,效果较好。当堂检测方面我设置了六套随机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的难度分不同层次。其中设置了一个生活小常识来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业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尽管做足了上述的准备,但学生的探究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我感觉在充分的让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方法还不够,对发生装置的探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

研读本节课教材以及完成设计本课教学的过程是我对实验课题的诠释过程,也表达了我对实验课题及本课题的理解。我也会以此课的备课为范例,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从各个方面透彻分析每一节课,以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取实验总结 篇6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3+2HCl(浓)==CaCl2+H2O+CO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3+H2SO4==CaSO4+H2O+CO2↑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附着在CaCO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高温CaCO3====CaO+CO2↑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3+2HCl==CaCl2+H2O+CO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3+2HCl==CaCl2+H2O+CO2↑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MnO22H2O2====2H2O+O2↑

Zn+2HCl==ZnCl2+H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MnO2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三、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C

试确定氢气二氧化碳氧气分别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上述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

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四、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

氧气

MnO22H2O2====2H2O+O2↑

MnO2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五、一般实验步骤及气体的净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顺序是: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先固体,后液体)→反应→收集气体(应等到装置中空气排净后再收集)。

气体的净化原则:净化时所需气体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或因溶解而损失,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净化的顺序一般是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干燥后的气体不能再通过水溶液。

【题型体系】

一、气体制备及性质验证

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务原理以及性质。

中考考察热点

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律以及操作过程

2.实验装置以及药品的选择,并分析选择错误的后果

3.通过归纳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推测制取某种未知气体。

典型例题及练习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在装置B中放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_____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可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4)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实验室中,利用右图装置可以制取并收集多种气体(必要时可以加热)。

(1)李明同学想利用该装置制取干燥的O2,应对装置作何改进?。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盛放的试剂是。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任意写出其中的两个反应方程式、(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上述几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用(填物质名称)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用排水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然后,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收集二氧化碳通常用C装置,而不选用D或E装置,试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二、设计实验

着重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这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典型例题及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

是;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4)请你对猜想

二进行探究: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可分解,其化学方程式:

H2C2O4·2H2O ≜CO↑+CO2↑+3H2O

该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CO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

(2)若用C装置收集CO,则进气口应为____;

A

c

(3)若要验证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的分解产物为CO、CO2、H2O,则仪器连接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

ABCDE

(提示:无水CuSO4遇到水会变成蓝色,NaOH可以吸收CO2且吸收量大于澄清石灰水,生成可溶的Na2CO3,溶液为无色)

(4)某同学设计用草酸制取并收集CO的实验,装置如下图,请你评价他的方案。

强化训练

1.下列关于“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与“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变化的本质看: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B.从消耗的能源看:前者要消耗能量,后者不消耗能量

C.从成本看:制备等量氧气,前者成本低,后者成本高

D.从经济效益看:前者效益高,后者效益低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必使用的用品是()

A.小棉球 B.试管

C.药匙D.玻璃棒

3.高温下分解下列物质,理论上不可能产生氧气的是()

A.高锰酸钾(KMnO4)B.氯化钾(KCl)

C.氧化汞(HgO)D.氯酸钾(KClO3)

4.以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③铁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A.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5.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②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

③按要求装好仪器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收集气体

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D.③④①②⑤

6.要除去热水瓶内壁附着的水垢,最好的方法是()

A.用沙子擦洗

B.用“钢丝球”擦洗

C.加热使之剥落

D.加少量稀盐酸使之溶解

7.下列各组气体中,可用同一种方法收集,且该方法是组内每种气体的最佳收集方法,这样的一组是()

A.H2、O2、CO2B.H2、CO2、CO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反思 篇7

颜秉升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展示馒头由小变大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馒头由小变大的原因是:馒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排出的时候会在馒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洞。有些同学就可能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再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为:和面、发酵、加碱(碳酸钠)、气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与发酵、加碱(碳酸钠)有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来制取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要寻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之后同学们列举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过在“问”中“学”、“学”中“问”,就会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闸门,从而至始至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组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下列固体与液体相互可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哪几组物质。固体: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体: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是:稀盐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或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六组药品进行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分析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从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开讨论得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太快、难以控制、无法收集;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刚开始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反应停止,不能收集到气体;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反应速度较快、易于控制,所以它们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提出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呢?对此教师可出示一瓶浓盐酸打开瓶盖让同学们观察、讨论找出答案。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上面学习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能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进行观察对比,思考讨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根据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发现制取这两种气体所用原料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不相同,这两种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也不一样,所以它们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讨论得出:选择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对比观察中认识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了解了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料、装置、步骤的研究,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等到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实验成果,分析实验成败以及原因,小结、汇报自主学习的收获。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而有的同学则没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药品不能反应(用硫酸做原料)、能反应却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气密性没有检查或装置气密性不够好)、药品量不足、实验步骤不准确、长颈漏斗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同学从中认识到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优缺点,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步骤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反思交流、取长补短重新调整与改进实验装置,最终取得实验成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又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篇8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思考等六个方面进行阐释,请批评指正。首先谈谈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二单元氧气的制法,初步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况下设置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所以此节课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初步学会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如下: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出发,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那么,学生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常见仪器的操作也比较熟悉。

2、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课堂上比较活跃,对化学充满兴趣,但由于来自农村,他们实验时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使他们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呢?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讲解、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本课,课堂上我采用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激情导入(约5分钟)

利用意大利——“死狗洞”的画面展示,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二氧化碳过多的原因,那么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是怎样获得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取呀?并让学生回顾可产生二氧化碳的方式,同时我也演示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几个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利用哪一个反应制二氧化碳最为合适?

目的:让学生直奔主题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诱使他们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自学感知(约8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你认为制取气体时应该考虑那些问题?如何设计?

目的:大家知道自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可是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自学,本来简单的知识,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此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大概。

3、合作探究(约22分钟)

问题1:学生回答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须考虑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法。

目的: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做到“温故而知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组员合作情况,为总结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方法,为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做准备。

问题2: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采用何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目的:教材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根据所需搜集的知识,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网络,以便进一步地学习。

学生分组组装仪器并展示成果,说出不同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展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自己设计成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把实物与图示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4、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学生作答,教师适当解释。

5、课后拓展(约2分钟)

1、利用家庭里的物品,设计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目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上网查找实验室为何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为何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不反应了?

目的: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改变目前我们农村学生只会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的现象,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五、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

固体加热型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反之就小。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装置:固液常温型

2、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3、验满:用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满。

六、教学思考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62-02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气体制取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初步具备了各项实验技术条件,因此本节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本节课也是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一节好课。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

(3)培养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设计和制取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讲小故事:很早以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有一个奇异的屠狗魔洞,传说那里住着一个专门屠狗的妖魔,凡是人领着狗进入洞中,狗都无一幸免,而人却能安然无恙。为什么这个妖魔专屠狗而不杀人呢?大家想知道这个妖魔是谁吗?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悬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2.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应;3.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比较三个实验,哪个反应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装置确定: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小组讨论:1.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3.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4.确定收集气体装置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为学习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降低难度。)

设计装置:教师给定几种实验器材,可以多给几种器材,有些可能用不到。学生回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说出该装置由哪些器材组成?为什么选这些器材?这套装置在操作难易、节能减排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然后给予客观评价,对设计不理想的装置可以继续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化学研究结论的表述能力,培养学生间的荣誉、竞争意识,分享集体劳动成果给大家带来的愉悦。)

归纳总结: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气体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气体的收集装置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时地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进行汇总、提炼、升华。)

验证性质:在教师指导下,每组用自行设计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收集、验满、检验。通过验证性质得出意大利那不勒斯山屠狗魔洞的奥秘:该洞因为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浮在地面上空,狗的身体较人矮得多,狗由于吸入大量二氧化碳窒息而亡,但人因吸入很少却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比如饮料瓶、吸管、水盆、玻璃杯等物品自己组装装置。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资料选择替代药品,自己再试着制取二氧化碳并去验证该气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分享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利用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体验在实验过程中的乐趣,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原理 篇10

昌乐县平原中学 杨文慧

【教材分析】

1.本方案是新教材《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新教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有由浅入深的作用。前面一课提到碳跟氧气和某些氧化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有二氧化碳,但是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使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本节通过探究实践既巩固了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本节教材共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二部分。本人觉得如教材的编写上引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会更能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内容运用多媒体可一课时完成,并确定出本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通过研究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利用比较、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等。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室制取O2、CO2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

边讲边投影边实验的教学法。复习回顾,总结思路,引导制法,实验探索

【教学用品】

仪器:锥形瓶(或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等。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教具:多媒体电脑平台

【教学过程】

【展示】实验室用瓶装二氧化碳、工业上液态二氧化碳贮罐引入课题:二氧化碳的制法 一、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录象】高温煅烧石灰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4MzU1NjM2.html

【小结】

1、高温煅烧石灰石

2、燃烧炭或含碳化合物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讨论】

1、实验室制取气体应从哪几方面考虑?

2、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不用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药品的几个原则 【提问】 哪些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 【归纳、投影】 点燃

1、C+O2 == CO2 高温

2、C+2CuO=== 2Cu+CO2↑

3、H2CO3==== H2O+CO2 ↑

高温

4、CaCO3===CaO+CO2↑

5、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CaCO3 + 2H2SO4 == CaSO4+ H2O + CO2↑

7、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讨论】上述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

【学生探究实验】 1)石灰石与稀盐酸 2)石灰石与稀硫酸

3)碳酸钠与稀盐酸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提醒学生注意反应速度的快慢

【师生互动】分析实验结果,选择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得出结论,写出方程式。

2、制取和收集装置 【讨论】

1、从反应物的状态看,制取CO2应选用什么装置?

2、试管能否用其他仪器代替? 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

3、装置在安装上应注意哪些要点?

4、如何收集和检验CO2气体?如何验满?

5、实验操作顺序如何?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MTQyNDcy.html

【学生实验】 利用所给仪器,制取、检验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设问】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反应可用于灭火。【演示】灭火器原理

小结灭火器原理,介绍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新课小结】学生小结

1、知道实验室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和装置

3、学会探究的方法:

教师点拨:正确的探究科学的方法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事实----提出假设---实验探究、检验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A石灰石和稀硫酸;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碳酸钠和盐酸; C大理石和浓盐酸。

2、实验室可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共热,制取甲烷(CH4)气体(该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所采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是:()① 制O2的发生装置 ②制CO2的发生装置

③收集CO2的方法 ④收集H2的方法 A ① ④ B ② ④ C ① ③ D ② ③

【作业】

1、列表比较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谈谈你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认识。

2、下列三题任选其一,一周内完成。

请调查现在经常使用的灭火器有哪些?它们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是什么?根据现代家庭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认为应该配备何种灭火器?完成调查报告。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请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审视教学,以科学的方法改革教学,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想象和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1、教法设计 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2、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法的设计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上一篇:党固小学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下一篇:漫川关管理所2018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