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支付申请单

2024-10-10

资金支付申请单(通用8篇)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1

申请付款报告

阿克苏汇金房地产开发公司:

由我项目部承建的乌什县怡苑小区1#、2#住宅楼,现已面临竣工验收,由于工程款未及时支付,现欠人工工资如下: 土建班应支付大约:50万元,现才支付30万元 木工班应支付大约:25万元,现才支付6万元 钢筋班应支付大约:9万元,现才支付2万元 水暖电应支付大约:11万元,现才支付3万元

乌什县怡苑小区项目部

二00八年十一月 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H1#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H2#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H3#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七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H4#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九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H5#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F6#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F3#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申 请 报 告

阿克苏华润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由我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阿克苏阳光新城小区经济适用房F5#住宅楼,主体一层已施工完毕,面临施工主体二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所以请业主按合同约定付工程款。

阿克苏新伟建设工程承包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经理(签字):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2

关键词:企业,资金集中支付,问题,应用模式

所谓资金集中支付是指在企业账户体系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在以集团财务公司支付信息系统的健全和银行之间实时清算系统作为依托下,若需要支付款项时,在经过相关的审核机构进行审核后,然后对支付请求单位的支付进行同意,并将款项经由单位的账户体系再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当下,在跨国贸易中资金的集中支付已经变成了国际惯例,因此,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条件中资金集中支付也成为了一种选择。运用资金集中支付,不但可以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公正和透明,财务行为更加规范,腐败行为被杜绝,财务人员更加廉洁高效;还可以使中间环节的支付成本得到节约,预算执行的能力得到约束和加强。同时,资金的到账速度在进行集中支付后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一、企业使用资金集中支付的优点

在企业的管理中,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在目前国内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资金管理的模式。资金集中支付制度的运用使以前公司多个账户管理、多环节拨付的弊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因为资金集中支付多以单一账户体系来体现,同时也使企业的采购支付范围逐步得到了扩大。由于集中支付使支付的中间环节得到了优化,不但节约了支付时间,还使各部门用款服务变得方便快捷。同时,使资金在企业中的配置得到了优化,从而避免了预算资金被挪作他用和被不合理占用的现象出现。另外,企业的资金集中支付主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管理,因而对预算的整个执行过程可以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支出请求进行检查确保都是项目进展中的实际需求和对预算的刚性要求。资金集中支付制度的应用不但可以使企业财务工作的严肃认真性质得以维护,还可以使管理水平和预算的约束力得到更加有效的提高。由于在监督的过程中,资金的整个运作状况和情况是高度透明化的,所以促使企业内部的廉政建设可以更好的执行。

二、企业中集中支付的组织结构和相应职责

企业的资金集中支付流程可以记录为: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依据本部门的需求,对资金的使用提出申请,并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综合全部资金的使用申请,对款项和用款申请进行审核和汇总,审核无误后呈报给主管人员;主管人员在接到财务的呈报以后对资金支付计划进行审批;得到主管人员的审批以后,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复核,若复核无误之后,再通过网上支付的工具对各个款项进行集中支付,最后由财务部门将支付的结果一一反馈给各个相关部门。

企业中实行资金集中支付涉及到许多组织和部门,要想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离不开各个组织和部门的协同配合。所有提出资金支付申请的部门,都要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对本部门的资金进行计划的编制。另外,从企业的宏观发展和实际业务情况角度出发主管人员在对各部门的支付申请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后,再对资金申请计划进行审批。首先财务部门要将企业的所有收入集中到一起,做好集中支付相关的资金准备,同时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各种形式的支付资金。集中支付资金时,认真检查、核对、确认银行账号、税号和需要支付的金额等事项,做到万无一失,并将支付的结果和信息,及时准确的给相关部门回馈。财务部门在担任以上职责外,还有对企业支出的资金分类汇编和协调业务部门同财务工作间的冲突的职能,进而使整个企业运营中涉及到的所有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企业中运用资金集中支付的应用模式

企业对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选择其实质是该企业集团在管理策略上是选择集权还是分权的体现,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资金的运转情况和规律。由企业管理集权、分权策略和各行业资金运转的规律的不同,可以将资金的管理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一)现金集合组成模式

现金集合以库的形式出现,它是由两个具有上下级关系的联动银行账户、内部的结算系统的账户和它定义在该组账户上的资金进行收取、支付、转账以及相对应的记账规则组合而成的。

(二)资金的集中监控

集中监控模式是指参与集中支付的企业定期对本企业的资金调度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上报,或者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跨银行的资金集中监控平台。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在不干预成员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前提下,对其在资金的使用上,尽可能的放大自由主动权利,对资金的流动总量让其自主进行安排,对于流动资金占据的比例主张自主购买同公司经营运转相关的固定资产。但是,为了使各成员企业的负债和金融风险进行降低,企业集团可以采取控制成员企业资金借贷规模和负债比率的方式。

(三)预算驱动拨款的模式

预算驱动拨款模式可以看做是在资金的集中管理工作中资金的收支预算与结算的有机结合,预算驱动拨款的管理模式的使用不仅使资金的预算对结算的控制产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使由于资金的性质不同致使资金是否可以按时、按量的自动进行回拨问题得以解决,使得在运用资金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集中问题得以从根本上找到可行的办法。

四、SAP系统的应用

SAP系统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管理模式架构搭建的综合管理的平台,其中财务板块是该系统的一部分。SAP中在财务核算架构这个板块表现的很灵活,不仅可以为本企业相近业务种类的问题提供出协同解决的方案,还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具体特点和管理层沟通交流,然后确定各项工作流总体框架。SAP在企业的资金集中支付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集中支付中预算及各种业务协同所提供的数据准确性相当高,SAP是根据企业的全面业务工作流进行开发利用的应用软件,可以提供出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加贴近的数据、报表和分析功能,尤其是在财务资金支付方面。

参考文献

[1]卢加元,俞苏.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关键风险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

社会保障资金转移支付效应研究 篇3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理论沿革

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救济的对象大体包括三类:(1)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是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津贴但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意外灾害降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追溯我国分配体制的历史渊源,孔子之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均而患不安”的思想深入统治者的治国之道。早期的分配思想对各代君王影响重大,如建立施粥所、济贫院,实施救灾济困的活动等,这就成了较早期的转移支付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社会福利中一直担任传统“父爱主义”角色,建立了以工作身份为基础的“单位制”职业福利,社会成员对单位存在显著的生存依附关系,我国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奉行平均主义的理念,以及实施的以“低收入”为前提的城镇劳动人口普遍就业政策,城市贫困问题并不突出,当时的转移支付面向全体国民,支付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救助改革的重点主要在农村,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农村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其标志就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镇职工的终身铁饭碗,城市贫困现象加剧。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正式有力地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这一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规范的层次。

进入本世纪后,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同时,最大的事件是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其他转项救助制度建设。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任务,同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标准;全国各地随之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自此正式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进。此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建设,在低保制度的实践中还采取了分类救助的办法,以使有特殊困难的低保户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助。

面对生活困难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手段调节并缩小这种差距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方法,同时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应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几方面(1)对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因素的分析(2)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研究(3)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4)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适度水平的研究(5)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

国外,早在1920年,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指出,可以通过向穷人直接转移支付如举办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设施,缩小贫困差距;凯恩斯主张政府实行普遍福利,减小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马斯格雷夫关注低收入阶层,强调设置最低收入。

社会救济强调的是一个相对的结果公平,是作为一个处于非常境遇的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相对的结果公平是社会救助追求的目标,实现它需要从多个内容来完成,据民政部2009年1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650.6万人,享受五保待遇的人数达550.9万人,传统和农村临时救济的人数达173.1万人,庞大的数据给社会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分配现状分析

(一)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太小,投入太少

在肯定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保障作用的同时,必须承认,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于投入偏低,保障水平都不高。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欧盟国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7.4%、27.3%和27.2%,福利国家这一指标甚至超过30%。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在2006年约为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明显低于欧盟国家。

虽然政府对担负社会救助责任已成为共识,资金投入的来源由财政拨款已无可厚非,可以说在制度层面上已确立了以政府为核心的这一“兜底”保障线。但是,实践中却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尴尬场面,每年投向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社会救助财政资金不到财政支出的1%,而需要救助的对象却是以千万甚至上亿人数计,这就使得现实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差距

2009年第一季度,据民政统计季报数据显示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40.5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4310.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总计为126.1亿元,月人均支出水平为1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总计为9l,9亿元,月人均支出水平为71元,而城市医疗救助支出总计为5.3亿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总计9.4亿元。统计数据说明,社会救助体制不仅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城乡差距显著。另外,对农村医疗救助投入虽然从绝对数上超过了城市,但是相对于绝对人口的数量平均数来看,却是甚微的。

另外,从政策层面上分析。制度的分割,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整体效能的提高。城乡分割、分治时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也同样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特征。建国初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实行二元分治,进而形成二元分割的社会救助体系,并各自独立发展,到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道路,初步从经济上拉开了城乡差距。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1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通知》,这些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失业、下岗职工等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使救助人数稳定在2200万人左

右。而在农村,虽然于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毕竟范围狭窄,受益人数太少,直到2007年7月1 1日,国务院才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度的通知》,所以城乡分割的社会救助制度导致了救助资源的分配不公,进一步强化甚至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东、西、中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的差距

基于区域分析的需要,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各抽取四个省份进行研究,在进行三大区域划分时,既考虑了传统的三大区域划分办法,也考虑了各省实际的GDP水平,由于近年来广西GDP的水平比较低,列入东部地区分析实有偏颇,基于这样的原因将广西列入西部地区作为分析对象。

从图表数据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在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人数,资金的支出上差距是明显的。这种差距较大的现实,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救助制度转移支付的总效用,即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削弱社会救助制度的效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等水平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三个区域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这种对比的悬殊在降低总效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效用成为整个转移支付效用的瓶颈,在认识到这一瓶颈的同时,就为提高这个社会救助制度的转移支付效用找到了核心。

(四)返贫困现象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制度的冲击

如右图显示,从纵向来看,贫困人口是呈递减趋势,但是返贫困率高的让人反思。1998年,返贫困率占贫困人口的33.1%,1999年,返贫困人口占到51.5%,2000年返贫困人口占45.4%,从返贫困人口的庞大比例来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转移支付效应不是令人满意的,如此高的返贫困率也佐证了社会救助转移支付作用受到了折损。从侧面说明了社会救助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手段方式途径内容等方面,是有待改进的,对深入探讨彻底脱贫的研究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的一个重点。

三、计会救助转移支付分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在一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原则

自改革开放之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旗帜屹立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行业,无论在生产还是在分配领域都鲜明地采取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使得今天缩小收入差距演变为“解百日之寒冰”的艰难工作,“效率优先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是,人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鸿沟已成事实,相对贫困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在这里仅以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为例。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33.6元。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5425.1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2162元;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3785.8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4140.4元。

(二)政府不同时期的任务侧重点不同

1978年以后,“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尺来衡量经济、社会、政治,其核心是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度相当不够,所以,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缺口较大。

这一点可以从有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看出,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案件后,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还有规范性文件: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1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经济发展差异是社会救助支出差异的主要根源

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在社会救助投资上远大于西部地区省份如云南、甘肃、宁夏、广西等省。但是,进一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产业结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此以各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佐证,论证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而对转移支付的影响。如右图所示,单位:%

(四)社会救助制度自身发展的缺陷

现行社会救济制度主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使其它隐藏功能得不到发挥,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的实践中,管理机构由于处于简单行事的考虑。往往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补贴等其它专项救助简单地累加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上,各种专项补助和优惠政策均以申请者享受低保待遇为必备条件,从而形成这些专项救助制度忽略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同时也增加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金量,这就形成今天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另外,这种捆绑式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陷阱。

所谓贫困陷阱。是指当低保对象通过各种努力增加收入时,可获得的与其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的补助却不断下降,其实质就是再次征收了税收,从而导致低保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增加收入的结果却是实际收入的下降,最终使得处于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员不能自拔,贫困陷阱会造成不同程度上出现“动力真空”和管理的易进难出等问题。

四、对社会救助制度转移支付公平性的对策方案

(一)“民生问题”刻不容缓,应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社会救助制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而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低收入阶层尤其是生活困难的社会阶层,肩负着免除国民生存危机的重大责任。所以,把社会救助看作保民生的重要体制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民生问题来研究这一高度就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得到更大的投入。

用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分析,这一指标是衡量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与重视及财政公共性强弱的核心之本。在国际上,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40%甚至50%,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指标控制在20%—30%,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2007年时为11%,属于偏低型。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从发展可能和需要出发,到2012年、2020年、2049年,这一指标应分别不低于15%、20%、30%,从我国政府近年的关注度来看,这一指标是可以实现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的安排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560.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

另外,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力资源支持。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队伍。

从功利主义的眼光出发,中央政府对社会救助的投资是高回报的、有效的。如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有效地保障了下岗、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对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担不仅是分税制下的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保民生责任,也是地方政府保一方平安的一项基本再责任。

(二)在转移支付分配中,倾向性分配是必要的

从上文的研究中不难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部地区,对社会救助的需求量更大,通过倾向性的转移支付来缩小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社会救助差异,作为一个还不是非常健全的制度在初期应对的难题、重点也应该有核心,有侧重点地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制度完善的必要。

(三)社会救助体系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逐步缩小,应当消除社会救助的户籍差异,推动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浙江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说明这一目标并非超时代的。当然,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与城乡分割及其造成的制度分割非短期内能够完全消除,推动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也非一步可及,当务之急是建立城乡之间的制度公平和制度协调,更加合理地分配城乡之间社会救助的责任和资源,以便保障底线公平。

(四)从以低保为核心向综合救助转变

从前文阐述中我们得知,由于含金量太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导致了贫困陷阱的出现,所以从现实角度出发,要求救助项目应当丰富,将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项目的空壳充实起来,形成综合的、统一规范的救助制度,使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补贴从名义的角色转变到有实际意义。

另外,综合救助的建立能有效地消除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临时救济、特困补助、送温暖等临时性救济措施,使政府的救济行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五)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分担机制

中央政府承担社会救助的责任基于两大理由:一是基于政权合法性的缘由;一是政府对公共资源在全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分配,是一大责任。中央政府有能力承担这项责任。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有较大提高,1993年比重仅为22%,而1994年之后,每年都超过50%,2005年为52.13%,所以,中央政府有能力承担在分配的职能。

五、结语

集团资金支付管理制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有效控制资金支出,加速资金周转,防范财务风险,规范资金支付程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资金是指公司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承兑汇票、支票或本票有价证券及其他货币资金。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下属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各子公司、项目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与指引。

第二章 各部门职责

第五条 经办部门对经办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 第六条 财务部根据公司的政策、流程、标准进行审核:经办业务是否符合公司政策,支付单据所附发票的合法性,资金支付方式的合理性,经济合同的有效性,支付金额是否在预算额度,支付金额是否符合政策标准,审批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第三章 资金支付及审批程序

第七条 常规款项支付,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及税金支付,零星的、不确定的临时发生的费用及员工借支等常规款项。第八条 常规款项的资金支付及审批流程

1、支付申请

部门或个人因公需要支付资金时,必须提供注明款项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收款人、银行账号等内容的支付申请和支付报销依据。

2、支付审批流程

2.1部门负责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单据的用途、金额、支付方式及所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并签字。

2.2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支付款项并签字,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单据,应当拒绝批准。

2.3业务部门签完字后应交由财务部门审核,财务根据其职责、权限和公司的政策、标准、流程,进行审核。

2.4 财务审核无误后,支付单据应交由董事长审批或董事长授权人。各子公司可根据董事长签字执行的授权/分权表执行。

3、支付复核

财务部资金负责人负责对经审核批准后的资金支付业务进行复核,复核的内容如下:

3.1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3.2付款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全,报销单据是否真实、合法、金额计算是否准确。

3.3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是否符合公司的有关规定。3.4业务经办人、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公司分管领导、董事长或其授权人是否已在支付单据上签字。

3.5支付款项是否列入资金支出计划等。

4、办理支付

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支付单据,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并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出纳人员对支付单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有再审核的义务。对于不合法、不合规的单据,出纳人员有权拒绝支付。

第四章 投资款项的支付及审批

第九条 投资款项的支付,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款、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项目公司集资款等。

第十条 投资款项的资金支付及审批流程

1、部门申请

业务部门经办人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付款金额、收款名称、收款账号,填写支付申请单据。

部门负责人就申请款项支付的真实性、合理性、付款金额及付款方式、收款名称、收款账号进行复核。

2、分管领导复核

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交分管领导复核,分管领导就合同事项的真实性,付款金额的准确性,支付方式是否按合同约定进行复核。

3、财务部门复核

财务部门就以下事项进行审核:投资款项的支付方式是否符合公司税务政策,所附经济合同是否合法有效,支付金额是否在预算额度或资金计划内,前面的审批流程是否符合公司流程,收款信息是否准确无误。

4、董事长审批

所有的投资款项必须经董事长审批。

5、办理支付

出纳人员应当根据流程审核无误的支付单据,按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第五章 工程款支付与审批 第十一条 工程项目款项的支付,包括勘察、测绘、施工、材料供应、设备采购、设计等项目现场的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保修金等款项。

第十二条 公司的工程项目款项的支付一律实行申请、审批手续。公司财务部对经董事长批准支付的款项或其授权人签字的预算内的付款申请,办理付款手续;对未附有效发票,签字不全,及持有异议等不符合财务手续的款项,有权延后或拒绝付款。

第十三条 根据工程项目合同(协议)的具体规定和公司的资金状况,其款项的支付计划由工程部根据进度、质量状况及合同提出付款建议,经技术成本部审核,报总经理同意和财务部确认后,应经分管领导、财务总监、总经理及董事长签字批准,最后交财务部负责执行。第十四条 工程部门填制工程项目付款申请单时应详细注明:付款缘由、质量及进度状况、已付款、扣款及本次应付款金额。

第十五条 工程部门应建立台账,登记每笔付款、扣款情况,并接受主管领导的检查、监督。每月10日(节假日顺延)与财务部门根据各自台账进行核对、总结并形成备忘,并报送项目财务总监和项目总经理。

第十六条 为了给公司领导在制定工程项目款项支付时提供决策依据,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下列申报和审核要求:

(一)每月25日前对方单位按单项分部工程向工程部申报工程进度、完成的工程量(工程进度表)、材料消耗、设备购置及安装情况(设备到货及安装进度等),并提出下月的工程进度计划、工程量完成计划及材料、设备购置计划。

(二)工程部经理和现场监理对施工单位呈报的工作量报批计划,要在2日内审核完毕,经签字后报公司领导,同时抄报财务部一份。

(三)由工程部组织,技术成本部、财务部参与核实检查以下事项,3日内提交核查情况报告并向公司领导书面汇报:

1、当月工程的形象进度;

2、当月工程分部分项的完成情况(含单项工程的累计完成量);

3、工程款的支付情况;

4、材料消耗情况、设备购置安装进度。

以上各项数据以每月25日止的实际完成为准。同时,工程部根据工程总体要求,提出下月工程进度的具体意见及资金使用计划,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工程部负责实施。

第十七条 所有设计变更、零星工程、新增工程、现场签证等的用款均应事先书面定价(估价),附有材料、用工结算单并签订合同(协议),经以上程序审查批准后作为付款依据。工程完工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结算。

第十八条 付款时间:暂定每月五日为上月工程款的支付时间(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规定办理)。

第六章 资金拆借

第十九条 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视为内部调拨,本处所指资金拆借主要为集团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与参股公司、合资公司及外部单位发生的资金拆借。支付借款,需经办人(借款合同盖章流程负责人)提交双方法人代表签字确认生效的借款合同给到财务部资金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据此安排资金支付。

归还借款,财务副总根据资金状况做出还款安排,由资金专员制作支付申请单,根据财务部分权手册审核后交由董事长签字。

利息支付,资金专员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定期与借款方核对利息计算结果,并制作支付申请单走请款流程,出纳根据资金负责人的安排执行支付操作。

第七章 其他款项支付

第二十条 预付款

原则上不建议支付预付款,如确实需要,或合同确实约定需要支付预付款,则由经办人需提交有效合同,走常规审批流程。审批流程完成后,交由财务部支付款项。第二十一条 押金、保证金

支付保证金或押金,需业务部门经办人根据有效合同填写支付申请单据,走审批流程。出纳依据支付申请单据支付款项,且对方必须提供押金/保证金收据。

退还保证金,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支付申请单据,财务部审核时必须确认收到保证金的时间、账号、金额,确认无误后方可走下一步流程。审批流程走完后,交由出纳执行付款。第二十二条 合同尾款 根据合同条款,合同执行过程中双方没有异议,则业务部门可根据合同约定按期申请支付合同尾款,财务部门根据符合公司审批流程审批后的单据付款。合同执行过程中我方持有异议,则暂缓支付尾款,待相关异议事项解决后再行支付。

第八章 特殊支付审核

第二十三条 特殊情况下急需资金或预算外需大额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经办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核,财务管理中心总经理签署意见,董事长审阅批准后,由财务部门支付。

第九章 附则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5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教育附加、计划生育、军属优抚、道路维修及五保供养等费用由统筹费负担改为财政转移支付负担,村级收入减少,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两税附加不足开支由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如何管理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笔者认为,要巩固改革

成果,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确保乡村两级机构正常运转,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做到“一核定、二明确、三统一、四把关”。

一、核定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基数

⒈教育附加、计划生育、道路维修费用以年统筹费决算数为基数;

⒉军属优抚、五保供养费用按当年实有人数据实按标准核定基数;

⒊农村核定固定和变动基数,确定固定和变动比例。固定基数按照村级规模大小、地域面积、人口等因素核定,变动基数以该村农业税正税占全乡镇农业税正税的比重核定。

二、明确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性和专用性

⒈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国家稳定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村长期稳定的重要举措。

⒉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可用财力减少,确保教育经费正常投入,计划生育、道路维修等各项公益事业的正常开展,落实优抚政策,保证乡村两级机构正常运转,以及日常经费需要的专用资金。

三、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审批手续,统一结算程序

⒈统一资金管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实行报帐制,设立专户管理。

⒉统一审批手续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由乡镇财政所拿出支付方案报政府审批,财政所按审批方案拨付到各单位和各村。

⒊统一结算程序财政预算总会计每月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入专户储存,教育、计生、道路、民政等部门及各村按转移支付方案每月定时到财政所报帐,凭相关手续划款。

四、报帐员、农税专管员、分管领导、主管领导把四关

⒈教育、计生、道路、军属、五保等转移支付资金,由单位报帐员、分管领导审查、财经所审核、主管领导审批后按支付方案划拨。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6

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预警问题浅析

作者:罗 芳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5期

一、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表现形式

(一)大额现金支竹漏洞主要表现为:(1)利用储蓄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一些开户单位为了套取大额现金,往往通过存款转账,把存款转入储蓄账户然后套取现金,以致公款私存现象严重。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将销售款、土地管理费等公款转入储蓄账户,再通过储蓄存款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使用;或异地通存通兑提取现金使用。(2)企业多头开户,大额提取现金。自从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银行丧失了对开户单位依法检查和处罚功能,一些专业银行为了利用开户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帮助开户单位出点子、想办法,绕着“红灯”放行以争抢客户,从而导致开户单位的现金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单位可同时在几家专业银行开立基本账户进行大额提现。(3)监守自盗。银行内部人员采用空划内部联行报单、通过票据交换将联行资金划转到私人账户提取现金或者利用票据交换伪造银行进账单,通过所辖联行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或是采取更改账目盗取库款或直接盗取库款的办法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由于这类手法专业性较强,多为精通业务的银行人员作案,具有金额大和不易发现的特点,使人防不胜防。

(二)银行卡风险漏洞目前我国每年银行卡涉案金额1亿元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上升,利用银行卡进行违法犯罪往往是跨地域、大金额的隐蔽性犯罪。(1)恶意大额透支严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对个人经济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尚为空白,使得持卡人滥用银行信用、拖欠发卡银行资金、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发卡银行的透支追索工作陷入困境,形成大量果账、坏账。(2)银行卡欺诈风险。即非真实持卡人通过制作假卡、盗用他人名义等方式盗用他人资金或信用额度。发卡银行的很多大额资金损失都是由欺诈风险造成,我国银行卡的欺诈风险也正呈迅速上升趋势。

(三)票据管理漏洞在观念上,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普遍重视现金,而忽视对票据的管理。许多银行人员认为票据属于低风险业务,银行人员对资料审查不严或违规操作使得低风险业务变为高风险业务。加之票据本身金额巨大,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无金额限制,付款期限可长达6个月,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上述漏洞进行作案,造成票据大额资金支付损失。

(四)洗钱犯罪银行具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方便的转账工具、不受限制的现金收存方式以及遍及全球的营业网点等优势,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首要选择。洗钱者可以把大量的现金由不同的人分次分批存入银行,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在某一地域集中,以逃避反洗钱工作人员的追查。银行卡账户跨行转账也是不法分子洗钱利用的手段之一,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工具在多个银行卡或结算账户之间进行多次跨行资金转账,使得这些赃款远离最初形成地域存款账户,避免开户银行的怀疑,逃避监督。

二、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原因

(一)基层人员违规谋私及管理层腐败银行腐败是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银行基层人员中表现为违规操作、欺诈舞弊以及利用系统缺陷谋求利益,如违规批准贷记卡,盗用银行资金等。部分经理层人员以个人利益为重,不按市场原则做出经营决策,利用个人职务从事有利于自己的违法活动。如经理层人员假借客户名义,以代客买卖的形式进行外汇交易,大肆贪污挪用银行资金或从联行账户中拆借大量资金,以贷款名义转出并转至其他账户名下。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的许多大案都与高层经理人员相关,中信实业银行3亿元票据诈骗案与该支行信贷科科长直接相关,广东梅州市兴宁信用社8.8亿元账外账更是由于该信用社主任胡某一手造成的。他们将大部分资金非法转移,或购买房地产,或炒卖外汇、股票,或到赌场挥霍,或通过赌场洗钱,将赃款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致使银行资金损失巨大。

(二)制度执行不力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来看,无一例外都是在案发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与大额资金支付相关的制度执行不力是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根本原因。大额资金支付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操作中有章不循、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的查处不力等导致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增加,造成银行大额资金损失。虽然现在已经颁布了《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但是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执行“办法”后引起存款减少,“办法”执行流于形式,以致对犯罪分子利用现金、银行卡洗钱犯罪控制不力。特别是在内控方面,许多银行的基层机构干部异地交流制度、重要岗位轮换制度以及近亲属回避制度等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虽然有的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内控制约机制,但遇到人员培训、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顶岗、不合理混岗、“一手清”时有发生,大额资金支付风险隐患显而易见。

(三)制度建设不健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和金融体制已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一些大额资金支付相关规章制度不再适用,但新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很多业务环节仍处于摸索过程,至于大额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哪些未预料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以及采取哪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现行制度无法面面俱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质量,产生大额资金支付风险,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大额资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预警措施

(一)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及加强员工队伍管理一个良好的文化理念能够形成摈弃不良行为的氛围。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降低银行大额资金支付风险。

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根据案例分析,基层人员在作案之前和作案初期,都会有经商、炒股、赌博、突然拥有过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等现象。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可及时发现和制止基层员工违法违规行为,防范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出现。

严把用人关。银行对员工的素质应该有着严格的要求。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个别员工道德操守很容易出现问题。银行在选拔人才时重才更要重德,录用员工应先做调查,对行为不检点和有不良嗜好者应决不允许录用。

(二)加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预警第一,以“会计预警告知书”为载体,针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由银行事后监督中心一式多联制成后,分别发送各主管行长和所有关联部门,充分揭示大额资金事项,深层次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应分担的风险责任,提出初步整改建议,并限期收回反馈意见和追踪整改措施施行情况及效果,从而达到及时查漏补缺和“全天候”跟踪防控大额资金支付漏洞之目的。第二,建立有效的会计预警系统。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大额资金支付问题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早期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风险,防范于未然,减少失误与损失。为此,应根据各岗位风险程度的大小,分别确定不同的检查频率,对重要的岗位与要害环节,如大额现款的支付、大额票据的承兑、大额资金的划拨等列为重点检查项目,进行经常性稽核。

(三)建立激励与约束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银行经营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偏多的现象除了体制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好了没有激励,干坏了甚至违规了都不追究,缺乏严格、有效、操作性强的约束机制。针对这一现状,银行首先要对大额资金支付的内容、程序、检查时间、检查频率、工作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细的规定,以使工作有章可循、考核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其次要明确划分责任,如大额资金流向监控责任、重大事件报告责任、重大风险事件快速反应责任等,都要明确细分并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岗位。在此基础上,出了问题要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明确哪些行为有责任,哪些行为无责任,责任大小是多少,同时要规定,大额资金支付的责任认定要经过哪些程序,怎样认定,由谁最终认定,认定之后相应的处罚措施是什么,确保大额资金支付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四)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网络管理安全性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与金融机构支付系统连接,对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监测,对可疑支付进行预警,以便能及时发现大额交易动向,事先发现大额资金支付问题的苗头,真正实现防洗钱、防逃债、防逃税等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的目的。建立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大额交易报告系统,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自动统计并逐~-2LL报;同时提高银行网络的安全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网络漏洞洗钱犯罪等。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7

(一) 大额现金支付漏洞

主要表现为: (1) 利用储蓄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一些开户单位为了套取大额现金, 往往通过存款转账, 把存款转入储蓄账户然后套取现金, 以致公款私存现象严重。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将销售款、土地管理费等公款转入储蓄账户, 再通过储蓄存款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使用;或异地通存通兑提取现金使用。 (2) 企业多头开户, 大额提取现金。自从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 银行丧失了对开户单位依法检查和处罚功能, 一些专业银行为了利用开户进行不正当竞争, 甚至帮助开户单位出点子、想办法, 绕着“红灯”放行以争抢客户, 从而导致开户单位的现金管理流于形式, 企业单位可同时在几家专业银行开立基本账户进行大额提现。 (3) 监守自盗。银行内部人员采用空划内部联行报单、通过票据交换将联行资金划转到私人账户提取现金或者利用票据交换伪造银行进账单, 通过所辖联行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或是采取更改账目盗取库款或直接盗取库款的办法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由于这类手法专业性较强, 多为精通业务的银行人员作案, 具有金额大和不易发现的特点, 使人防不胜防。

(二) 银行卡风险漏洞

目前我国每年银行卡涉案金额1亿元以上, 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上升, 利用银行卡进行违法犯罪往往是跨地域、大金额的隐蔽性犯罪。 (1) 恶意大额透支严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 对个人经济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尚为空白, 使得持卡人滥用银行信用、拖欠发卡银行资金、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发卡银行的透支追索工作陷入困境, 形成大量呆账、坏账。 (2) 银行卡欺诈风险。即非真实持卡人通过制作假卡、盗用他人名义等方式盗用他人资金或信用额度。发卡银行的很多大额资金损失都是由欺诈风险造成, 我国银行卡的欺诈风险也正呈迅速上升趋势。

(三) 票据管理漏洞

在观念上, 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普遍重视现金, 而忽视对票据的管理。许多银行人员认为票据属于低风险业务, 银行人员对资料审查不严或违规操作使得低风险业务变为高风险业务。加之票据本身金额巨大,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无金额限制, 付款期限可长达6个月,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上述漏洞进行作案, 造成票据大额资金支付损失。

(四) 洗钱犯罪

银行具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方便的转账工具、不受限制的现金收存方式以及遍及全球的营业网点等优势, 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首要选择。洗钱者可以把大量的现金由不同的人分次分批存入银行, 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在某一地域集中, 以逃避反洗钱工作人员的追查。银行卡账户跨行转账也是不法分子洗钱利用的手段之一, 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工具在多个银行卡或结算账户之间进行多次跨行资金转账, 使得这些赃款远离最初形成地域存款账户, 避免开户银行的怀疑, 逃避监督。

二、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原因

(一) 基层人员违规谋私及管理层腐败

银行腐败是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银行基层人员中表现为违规操作、欺诈舞弊以及利用系统缺陷谋求利益, 如违规批准贷记卡, 盗用银行资金等。部分经理层人员以个人利益为重, 不按市场原则做出经营决策, 利用个人职务从事有利于自己的违法活动。如经理层人员假借客户名义, 以代客买卖的形式进行外汇交易, 大肆贪污挪用银行资金或从联行账户中拆借大量资金, 以贷款名义转出并转至其他账户名下。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的许多大案都与高层经理人员相关, 中信实业银行3亿元票据诈骗案与该支行信贷科科长直接相关, 广东梅州市兴宁信用社8.8亿元账外账更是由于该信用社主任胡某一手造成的。他们将大部分资金非法转移, 或购买房地产, 或炒卖外汇、股票, 或到赌场挥霍, 或通过赌场洗钱, 将赃款进一步转移到海外, 致使银行资金损失巨大。

(二) 制度执行不力

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来看, 无一例外都是在案发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 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与大额资金支付相关的制度执行不力是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根本原因。大额资金支付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操作中有章不循、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的查处不力等导致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增加, 造成银行大额资金损失。虽然现在已经颁布了《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但是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执行“办法”后引起存款减少, “办法”执行流于形式, 以致对犯罪分子利用现金、银行卡洗钱犯罪控制不力。特别是在内控方面, 许多银行的基层机构干部异地交流制度、重要岗位轮换制度以及近亲属回避制度等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虽然有的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内控制约机制, 但遇到人员培训、正常休假等情况, 兼岗、顶岗、不合理混岗、“一手清”时有发生, 大额资金支付风险隐患显而易见。

(三) 制度建设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领域和金融体制已发生巨大变化, 原有的一些大额资金支付相关规章制度不再适用, 但新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业务环节仍处于摸索过程, 至于大额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哪些未预料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以及采取哪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现行制度无法面面俱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质量, 产生大额资金支付风险。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大额资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预警措施

(一) 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及加强员工队伍管理一

一个良好的文化理念能够形成摈弃不良行为的氛围。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 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 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降低银行大额资金支付风险。

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根据案例分析, 基层人员在作案之前和作案初期, 都会有经商、炒股、赌博、突然拥有过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等现象。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 可及时发现和制止基层员工违法违规行为, 防范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出现。

严把用人关。银行对员工的素质应该有着严格的要求。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 个别员工道德操守很容易出现问题。银行在选拔人才时重才更要重德, 录用员工应先做调查, 对行为不检点和有不良嗜好者应决不允许录用。

(二) 加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预警

第一, 以“会计预警告知书”为载体, 针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 由银行事后监督中心一式多联制成后, 分别发送各主管行长和所有关联部门, 充分揭示大额资金事项, 深层次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应分担的风险责任, 提出初步整改建议, 并限期收回反馈意见和追踪整改措施施行情况及效果, 从而达到及时查漏补缺和“全天候”跟踪防控大额资金支付漏洞之目的。第二, 建立有效的会计预警系统。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大额资金支付问题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早期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风险, 防范于未然, 减少失误与损失。为此, 应根据各岗位风险程度的大小, 分别确定不同的检查频率, 对重要的岗位与要害环节, 如大额现款的支付、大额票据的承兑、大额资金的划拨等列为重点检查项目, 进行经常性稽核。

(三) 建立激励与约束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银行经营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偏多的现象除了体制原因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好了没有激励, 干坏了甚至违规了都不追究, 缺乏严格、有效、操作性强的约束机制。针对这一现状, 银行首先要对大额资金支付的内容、程序、检查时间、检查频率、工作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细的规定, 以使工作有章可循、考核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其次要明确划分责任, 如大额资金流向监控责任、重大事件报告责任、重大风险事件快速反应责任等, 都要明确细分并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岗位。在此基础上, 出了问题要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 明确哪些行为有责任, 哪些行为无责任, 责任大小是多少, 同时要规定, 大额资金支付的责任认定要经过哪些程序, 怎样认定, 由谁最终认定, 认定之后相应的处罚措施是什么, 确保大额资金支付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四) 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网络管理安全性

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 与金融机构支付系统连接, 对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监测, 对可疑支付进行预警, 以便能及时发现大额交易动向, 事先发现大额资金支付问题的苗头, 真正实现防洗钱、防逃债、防逃税等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的目的。建立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大额交易报告系统, 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自动统计并逐级上报;同时提高银行网络的安全性, 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网络漏洞洗钱犯罪等。

(五) 健全银行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法规预警措施

银行监管部门要强化大额资金支付管理, 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并有针对性地对大额资金支付实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监控, 防范和化解大额资金支付漏洞事件。应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 明确银行卡业务的监管主体及相应职责, 规范银行卡支付行为, 明确风险控制和信息、安全要求, 切实防范银行卡业务的大额支付风险;应尽快出台适应我国目前经济情况的现金管理配套法规, 指导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工作, 规范大额现金收支行为, 尽快出台立足于反洗钱工作的《人民币现金管理条例》等, 使现金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依, 从法律上建立相应的预警措施。

参考文献

[1]袁小平、秦雷、梁劲:《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探讨》, 《金融论苑》2007年第3期。

资金支付申请单 篇8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第三方支付模式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未有准确的概念定论,较为完备和权威的一般描述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金融机构,集成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或给予其他服务通道,为交易各方提供货币支付、资金清算、交易监管等支持而形成的支付模式,是金融电子化与网络金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行方式是当买方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货款支付,资金便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专用账户中,当货物送达、买方验货后,就可以确认收货,将暂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转至卖方账户。买方将资金预付给支付平台,到买方真正收到货物后确认收货,支付平台将资金划拨给商家,这段交易时间内预付给支付平台的资金称为“沉淀资金(客户备付金)”。

根据艾瑞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从最初的23亿元增至36589.1亿元。在如此大规模资金流动中产生了巨额沉淀资金,但沉淀资金的法律属性一直难以明确,2010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服务管理办法》首次明确赋予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并初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权使用该资金。但是对于沉淀资金的权属没有明确的规定。

目前,学界对沉淀资金的归属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沉淀资金应该归消费者所有。二 沉淀资金应该归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有。这主要是基于消费者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关系来进行的分析。

笔者虽然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沉淀资金归消费者所有,但又不完全赞同。因为这种定位没有对沉淀资金进行更精确的分类。沉淀资金实际上在消费者完成支付即将钱打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到确认支付,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销售者发货。销售者发货的行为其实改变了沉淀资金的权属。根据合同法规定所有权的转移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适用交付主义,动产自交付之日发生转移。 这里的动产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特殊动产。不动产适用登记主义,不动产自登记之日所有权发生转移。

交付的方式又分为现实交付和拟制交付,现实交付依交货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为三种情形:(1)送货上门。即由出卖人送运货物到买受人处,此时货交买受人处才算完成交付。(2)上门提货。即由买受人到出卖人处取走货物,此时货物运出出卖人处即算完成交付。(3)代辦托运。即由出卖人代理买受人与承运人订立运送合同,买受人承担运费的交付方式。此时出卖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算完成交付。

显然,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都属于第三种代办托运,由买受人承担运费,出卖人代理买受人与承运人订立运送合同。因此,此种所有权的转移是在出卖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发生的。在正常的买卖交易中,货物和金钱是同时交付给相对方的,也被称为同步交换,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网上交易由于在虚拟的无形市场,交易双方互不认识,不知根底,卖家不愿先发货,怕货发出后不能收回货款;买家不愿先支付,担心支付后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不愿意先冒险,网上购物无法进行。为应合同步交换的传统市场需求,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作为担保,只有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才能决定资金去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担当中介保管及监督的职能,降低了交易风险。既然有第三方作为担保,那么网上交易就应该与正常交易一样,实现同步交换。况且销售者发货之后,将货物交付给快递公司,代办托运,就对物失去了所有权,所有权随即转移给了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对等资金所有权就应该随即转移给销售者。实际上,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实操作流程中也体现了这种状况。在消费者决定购买货物,将该资金转移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后到销售者发货前,这期间只要超过48小时就可以无条件退款(这48小时其实是对销售者信赖利益的保证,从而避免消费者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但不改变此时沉淀资金的权属)。但是在销售者发货后,消费者要想退款就必须经过销售者的同意,而且往往要承担举证责任,并且此种纠纷的解决也转到售后服务的问题上。这充分说明了在销售者发货前,沉淀资金归消费者所有,在发货后,沉淀资金的所有权和货物的所有权一样同时转移给对方,即沉淀资金归销售者所有。

在明确了沉淀资金的所有权之后,沉淀资金利益收入的权属就比较清楚了。该利息收入是沉淀资金所产生的法定孳息。根据我国民法的所有物与孳生物原理,孳息应当属于原物所有人。因此,在销售者发货前,沉淀资金产生的利息归消费者所有,在发货后,沉淀资金的利息归销售者所有。

在明确了利息权属之后,按常理,分配利息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实践中利息分配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消费者利息的分配非常困难,也并不现实。因为虽然每天的沉淀资金数额巨大,产生的利息也非常可观,但是在一个交易周期中(按7天算)消费者的利息占整体利息的比重较小,因为销售者通常在两天内会及时发货。况且消费者人数众多,这笔利息收入摊到每个消费者头上则会微不足道。如果让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其所委托的金融机构分别针对各个消费者的每笔消费金额进行利息的分配和返还,操作成本可能高得惊人,甚至超过利息收入总额。因此所属消费者的利息不应当直接返还给消费者,而是可以纳入到消费者利益服务的某个基金中,以一种新的形式将本应属于消费者的权益返还给了消费者。这样做不仅符合我国民法有关所有物与孳生物的关系原理,使原物的所有权人拥有了对其所有物产生孳息的收益权,而且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对属于销售者的利息分配,就相对简单。因为属于销售者的利息巨大而销售者人数不多,况且也长期从事销售业务比较固定,可以在年终时一并将所得利息返还,既简便易行,又符合法理,使原物的所有权人拥有了对其所有物产生孳息的收益权,是可行之举。

本文的初步结论是沉淀资金及其利息在销售者发货之前归消费者所有,在发货之后归销售者所有。利息分配中属于消费者的应该纳入到消费者利益服务的某个基金中,以一种新的形式将本应属于消费者的权益返还给了消费者。属于销售者的应该在年终一并返还一年的沉淀资金利息。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上一篇:孙中山名言下一篇:写对中国军人的歌颂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