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论文

2024-10-18

电类专业论文(共10篇)

电类专业论文 篇1

一、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良性互动, 形成“双赢”局面, 最终实现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 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为此河南机电学校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 将企业发展和学校的电类专业建设联系起来, 走出了校企合作共同办学的教学新路子。

二、目前我校校企合作的几种形式

几年来, 我校探索出几种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 工学结合模式

职业学校, 既要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 又要更好地适应企业“订单”的要求, 达到与企业的对接,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无疑对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由此我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分层次、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改革目标。近年来, 我校与深圳北大方正科技园的藤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暂亮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合作, 开展电子电器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学生实习期满后回校进行为期1学年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引进相关企业, 半工半读

为了使校内教学过程贴近企业, 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我校引进河南龙翔电器股份公司联合开办电气运行与控制 (电气工程方向) 专业,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施行教材共定、课程共担、设备公用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在实习时经过在实训中心的基本培训之后, 可直接到龙翔电器进行半工半读, 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提高技能。通过二年的学习, 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人。另外, 学校还利用教学资源为企业培训员工。

3. 利用学校设备, 为企业加工产品

近年来我校加大力度购置实训设备, 充实实训中心, 一方面, 充足提供教学需要;另一方面, 为企业进行来料加工, 让师生在校园里就能得到操练机会, 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如教师和学生利用学校实训中心的设备, 在业余时间, 为河南风驰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来料加工组装电子控制器, 不仅增强了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教师的生产管理组织能力。

4. 与企业合作, 定单培养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通过我校职教集团与甘肃纬创有限公司联合开办“应用电子”专业, 由纬创公司确定专用课程体系, 与我校联合制订“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将该专业的班级确定为“纬创班”, 同时, 由纬创公司投资资金, 创建专用工作站实训室, 教学中的企业实训由公司培训人员主讲, 对合格的毕业生, 到公司安排就业。

5. 校外服务, “前店后校”

学校根据专业的性质在校外或利用学校门面房或校内设立服务机构、店铺等, 在学生中成立服务大队, 对外提供设备维修、安装、设计、咨询、礼仪等服务。如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对外进行家电维修、帮助企业搞好售后服务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自己, 同时也得到了报酬, 增强了走入社会的自信心。这种形式学校投资不大, 安排的实习人员也相对较少, 但稳定性不够, 需要专人负责。

通过我校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转变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仅需要短期的培训之后就可以直接上岗, 使得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 2006, (5) .

[2]饶亚明.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J].江西教育, 2008, (28) .

[3]严新乔.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6) .

中职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探析 篇2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动力。由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要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以电类专业课程为例,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主,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电类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度,结合职校生的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并、增、改”,突出重点,讲深讲透,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因面对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学习热情的现象。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包括多个不同的具体线路,教师可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并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线路进行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于其他控制线路,则只进行简单介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规律,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等教具,还应注重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运用。通过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理论的内容实践化,契合了现代学生容易接受新奇东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之前,充分利用现场参观、模型教具、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产机械的主要结构、运动形式、机械与电气的配合动作等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掌握得更加牢固。

再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将知识点以图片、声像、动画等形式呈现,使原本枯燥的讲解变得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教学部分可利用电子工作台EWB进行,借助它的电子仿真功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显示。这不仅弥补了实验仪器、元器件缺乏带来的不足,还可以排除原材料损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落实“能力本位”思想,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类专业课内容涉及的实践问题较多,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开展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中职学生基本不喜欢理论,但对动手实践却有较强兴趣,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最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易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强化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联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按模块或项目来组织教学,从而充分体现出电类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例如,对于一些基于实验的电类基础课程,可结合专业需求,将原有验证性实训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转变,同时引入多媒体手段,增加趣味性、直观性。如在《电工电子学》教学中,教师可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融合起来,通过对这些电路的设计、制作、调试,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如,对于以动手为主的课程可与一些理论课相整合,在实习场所完成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类专业论文 篇3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总结近年来带队参赛的经验和教训,给出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方案。

3.1 推进电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在电类专业教学方面: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与实践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在电类专业实践方面:适当减少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综合设计型实验,合理配置实验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各种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学生设计实验指标和计算的机会,以该项赛事为依托,提高电类专业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3.2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提高民办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可利用科技创新申报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通过自行研制适合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作为实践活动的设备。让学生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实践、竞赛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这些,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结合实践项目跨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获得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的机会,即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3.3 通过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依托智能车竞赛以及其他大学生竞赛,面向电类等相关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构建:第一层,面向学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介绍当前科技前沿,培养科技兴趣;第二层,依托学校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选拔学生(已电类专业为主)参加创新训练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三层,主要通过智能小车的研发、制作和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组织培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在今后可通过整体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深入了解竞赛的背景,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去参加竞赛,通过半年的智能车制作、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并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机会,最终在竞赛中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寻找差距。

4 结语

电类专业论文 篇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专门人才的实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经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作 者:李春华 崔世钢 王宣瑛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电类本科专门人才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篇5

设备制造与工程管理中要求技术人员“按图施工”, 绘制、辨识图形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掌握的技能。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掌握相关生产技能, 因此制图课程是一本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在制图手段更新之后, 传统的教学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不脱节, 毕业后有较高的竞争力。

1 绘图工具的选择

传统绘图使用图板、图纸、丁字尺、铅笔、圆规、直尺等工具, 由技术人员绘制图形, 由描图员复制图形。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的广泛应用, 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施工单位、业主均要求使用CAD制图, 除草图外不允许手工绘制。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CAD软件。

现在工程中使用的CAD软件包括:Auto CAD、中望CAD、浩晨CAD、天正CAD等。这些软件的作图原理基本一致, 使用方法大同小异。我校教师到各企业的调研, 发现工程单位一般使用Auto CAD, 而且在部分工程招投标文件里, 明确要求提供由Auto CAD绘制的电子版图纸。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校选用Auto CAD作为教学软件。

2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的设置

2.1 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企业调研过程中, 发现高职电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气班组, 企业对于他们的要求是, 能绘制、识读电气图样, 包括电气一次图、电气二次图, 设备原理图、设备安装图;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能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2 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

我校2009年开始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以外增设《Auto CAD》课程, 虽然受到学生欢迎,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1) 《机械制图》教授的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这门课掌握电气图样, 后继专业技能课程中也就无法阅读电气图形, 影响专业教育效果;而且无法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对于就业有影响。 (2) 《机械制图》与《Auto CAD》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学生一般先学习手工绘图再学习计算机绘图。学习《机械制图》时, 学生需要大量的手工绘图, 通过练习巩固识读图样, 但是工程中已经不再使用手工绘图, 这一技能练习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学习《Auto CAD》时, 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层, 绘图时需要回忆关于制图的基本知识, 学习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 2012年开始, 我校开设《工程制图及电气CAD》课程取代上述两门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Auto CAD的应用、绘制电气图样、识读电气图形、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这样可以通过Auto CAD实现电气图形的绘制, 在绘制电气图形的时候也在提高Auto CAD的熟练度, 而且Auto CAD中可以直观、动态地观测三维实体模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和项目教学

3.1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

《工程制图及电气CAD》总学时为60节课, 教学内容见表1, 通过本课程教学, 学生能熟练应用Auto CAD软件绘制电气图形, 能识读常见的电气图形。

为方便学生考取“CAD工程师认证证书”, 开设《Auto CAD实训》课程, 学时为30节课, 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采用高强度练习, 主要绘制机械图形。这两门课内容结合起来, 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一般要求。

3.2 制图课程的项目教学

单纯的绘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 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 学生根据项目绘制图形,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包括: (1) 110k V渭北变电站一次电气设计, 针对电气主接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高压开关柜盘面布置图。 (2) 35k V铜山变电站改造设计, 针对保护接线图。 (3) 南京江宁大学城电缆敷设, 针对电缆沟管图。 (4) 嘉泰隆大厦民用电气设计, 针对建筑照明平面图。

4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制图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提高, 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难以克服: (1) 学习环境要求使用计算机, 并安装Auto CAD软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有计算机, 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无法练习。单独依靠课堂学习, 掌握速度较慢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这样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2) 考核方式为上机操作 (50%) +考勤 (20%) +平时练习 (30%) 。上机操作时间只有10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绘制实际工程中的复杂电气图形, 因此考题是绘制简单的图形。平时练习时容易发生学生互相复制文件而不画图的情况,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程中的绘图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学校的教学应当随之改变,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使用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工具等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教育学生。Auto CAD软件的使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制图课程融合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电力技术类专业制图应当掌握的内容, 分析传统制图课程的缺点, 提出将用电气制图替代机械制图, 与AutoCAD融合进行教学。

关键词:AutoCAD,制图,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增良.电气工程CAD[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张妍.高校制图与CAD融合教学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电类专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电气制图 电子电工 创新研究

电气制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学好该课程对于后续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以及今后的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电气制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为例,将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魅力课堂”。实践证明,在电气制图的课堂上,学生从先前的“不愿画、不会画、不肯做”到现在的“愿意画、高兴画、主动做”,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电气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电气制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示范画图,同时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画图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这种“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周而复始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解,学生很容易犯困或走神,但轮到自己动手画图时又不会,老师忙于一个一个地指导学生,经常顾此失彼,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又有好多还来不及得到老师的指导,严重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同时,传统的电气制图课都是在机房里进行,缺少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实践练习环节,其他课程也没有该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完该课程后,学生只学会了“照葫芦画瓢”,根据给定的图纸画出原理图、生成PCB,却不知道自己画的电路怎样用于后续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对于制板工艺流程更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画图能力,而是能够应用该软件实现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路原理、绘制原理图、制作PCB、元器件装配与调试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远远无法满足这些职业技能的教学。

二、巧用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电气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巧用屏幕录播软件,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教师在讲授新的画图技巧时,利用教师机上预装的软件边操作边录屏,并将录播好的文件通过网络共享。以项目《元器件符号的制作与应用》为例,教师将“项目及文件的创建”“P87LPC764原理图符号的绘制”“设置元器件属性”以及“添加PCB封装”四个子项目的画图过程分别录屏,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在自己画图练习时,“哪里不会点哪里”,既实现了分层教学,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2.巧用教学管理软件,打造师生互动平台

利用机房里预装的教学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屏幕广播”功能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清晰地看到教师讲解新课,或者广播某一位学生的画图过程,教师指出学生经常犯的典型错误,并讲解正确方法;“上传作业”功能可以让学生独立上传作业,避免个别学生画图时偷懒,交作业时通过局域网拷贝他人作业;“对话”功能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包括签到、举手、回答问题、提交简单作业等。

3.巧用局域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局域网,教师可以将学生画的优秀图纸共享,供大家学习参考;也可以将典型错误较多的图纸上传,但是隐去姓名等个人信息。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学生找出图纸中的典型错误和纠正方法,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了常见错误和修改方法。

三、车间进课堂,实现校企“无缝衔接 ”

1.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有的电气制图教材内容大都局限于软件设计,并没有涉及后续的制板流程。为了让学生就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PCB制板流程的教学内容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教师先在课堂上先通过PPT讲解制板流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亲手制作出自己设计的PCB电路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创新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建设PCB生产综合实训室,引进一批PCB工业制板设备,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入课堂,旨在打造PCB生产校企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够零距离学习先进生产技术。PCB工业制板可分为五大工艺板块:PCB设计、底片制作、金属过孔、线路制作、阻焊制作、字符制作。教师预先将每一个工艺板块的操作过程拍成微视频,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里,边学习边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见图1、图2)。

3.创新评价机制,增加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沟通、合作、演讲、文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课程设计是锻炼上述能力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将PCB电路板的制作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制作一个简易的电子电路,如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让学生熟悉PCB电路板制作流程,为下一个自选课题打好基础;二是制作一个与单片机、传感器结合的电子产品,课题由老师指定或自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从产品电路图的设计、PCB电路板的绘制、制作到产品的编程、调试,每个成员均要有明确的分工,PCB电路板的制作在课堂上完成,编程、调试在单片机课上或者课余时间完成,并要求每位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以及参加产品说明会,以此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很享受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还学会了通过网络搜索专业资料、制作PPT、制作视频、拍摄照片、撰写产品说明书、参加答辩等综合技能,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思考与建议

1.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研讨,增加一些典型的实用性较强的电子电路设计项目,完善并整合现有的《电气制图》校本教材。

2.更新教学设备

及时掌握电气制图的新知识和制板的新工艺,继续充实和完善电气制图课程的教学条件,将PCB综合生产实训室建成与企业工作环境完全接轨的“工作现场”。

3.提高师资水平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最新版制图软件的培训,通过下企业实践、聘请行业专家讲解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电类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

“校中厂”、“厂中校”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地和必要条件。教高函[2Ol0]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学院的场地及人力资源,通过引企入校,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同时,如何利用学校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办学条件,合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在深入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完整的产业流程和生产管理流程,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探索建立“厂中校”的实训基地新模式,也是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树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1)树立有利于学生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这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树立有利于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的投入成本,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树立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减少了对厂房、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得到了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缩短了投资周期。如果深化企业对人才进行“订单培养”,还可为企业减少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4)树立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 目标,减少整个社会的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二、依靠电类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参与,共建产教合作示范教学基地(厂中校)

构建“校政企”三方联动平台,将课堂延伸到企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氛围,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聘请专门的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政企”三方联动合作平台的建设,建立互动机制。依托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参与,在企业建设“两站三基地”,多途径开拓校、政、行、企合作渠道。

(二)行业推动,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共建产教合作生产性基地(校中厂)

借助电类行业协会为平台,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开展丰富的多元合作。探索如何在税收、信贷、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激励校企合作,尝试“投资合作式”、“筑巢引凤式”等校企合作模式。在职教集团理事会指导下,校企双方组成校企合作项目董事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利。

(三)企业专家工作站建设

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学院聘请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院,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学院名师参与建立的合作组织,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学生技能培训、培养锻炼教师等任务。组建电气自动化、汽车电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电类专业企业专家工作站。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在学校工作年均100个工作日以上、承担不少于120学时的核心专业课教学任务。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融入企业最新技术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等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等。聘请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学校选派教师组成核心成员。

(四)教师工作站建设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老师到企业,以他们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合作组织,承担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员工培训、双师队伍建设、学生实习指导等任务。

三、建立畅通高效的政行企校四方合作运行机制

(一)“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

校企共同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制定五年专业发展规划。二级学院院长与理事单位成员、企业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规划,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思路和方向等方面探索适宜企业深度参与的形式与模式。企业专家工作站和学院教师工作站定期开展研讨,共同开发融入企业最新技术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等课程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紧密对接。制定学院行业企业调研制度与实施办法,规定调研对象、内容与目标,定期形成调研报告,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获取企业合作与发展的需要,指导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

(二)“过程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制度

以“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推行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和流程,明确合作项目总体目标并细化阶段性目标、合作各方的投入方式与形式、不同阶段承担的任务、收益形式与比例,项目操作规范等。完善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配套制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功能和教学功能,注重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的育人功效;健全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引入企业标准与企业文化,注重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修订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指导手册,进一步明确顶岗实习的形式与途径、任务与措施、责任与义务、内容与评价等,建立企业兼职班主任制度,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指导率,协调好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顶岗实习中的重要作用;出台《校内实训基地社会服务条例》,拓展实训基地的对外服务功能。

(三)“成果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按照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引导教师下企业、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设立兼职教师教学优秀奖,对兼职教师在利益分配政策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出台企业专家工作站、学院教师工作站实施管理办法,引导教师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行业优势,聘请一批行业专家、遴选一批优秀教师建立培训团队,对行业、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为行业、企业人才储备、员工素质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四)“责任共担”的合作制度建设

建立合作协议机制,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任务书,明确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责、权、利;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建立学院领导带队走访制度,通过走访企业、校企理事会例会、校企合作论坛峰会、工作站、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等多种途径,保证合作信息在校企双方间的沟通,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建立监管机制,理事会及时跟踪有关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执行奖罚措施,促进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风险、“校中厂”和“厂中校”运行的市场风险等,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继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研究——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论坛,2012(2):133-134

[2]蔡勤生.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建 设“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探索[J].技术.学术.艺术,2012(10):20-21

[3]王永福.谈“厂中校、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J].交通企业菅理,2010(9):74-75

[4]冯美宇.校企共建校中厂“工作站”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49-51

[5]蒙忠.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2):27-29

[6]傅辉明,何宏华.电力技术专业群虚实一体“校中厂”建设及其岗位仿真教学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9):108—111

[7]杜娜.以“厂中校”合作模式为导向的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2(1):205-206

电类专业论文 篇8

一、实践技能对于电类维修学生的重要性

电类维修作为以维修为主要技能的专业类型,做好学生的技能培养至关重要。

1.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生未进入到电类维修专业学习时,他们对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认识都相对较浅,这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常常会遇到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学生带到装备实训室来进行实践技能培养,能够让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透彻理解相关概念的目的,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类维修知识,掌握电类维修技能带来支持。

2.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电类维修是一项高精尖工作,其要求工作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够胜任工作。虽然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能够学习到充足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水平很难在课堂上得以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较早地感受和适应电类维修的实际工作环境,从而提升他们在任职后的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以便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三要素

对于电类维修专业来说,实践技能是影响他们未来工作水平及岗位胜任水平的基本因素,因此做好对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分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电类维修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三大类。

1. 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特定职业岗位群体所有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学生只有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岗位上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满足岗位的基本需求。对于电类维修专业学生来说,基本技能类型着实很多,例如电压及信号的测试,电路故障诊断,电子线路焊接,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操作,这些都是电类维修学生所必需基本的基本技能,因为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最基本影响因素。

2.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电类维修专业特有的技能,其是以电类维修专业为基础的专业性技能,对于学生来说电类维修专业技能水平,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能否从事装备维修工作的关键。电类维修专业的专业技能内容围绕其专业展开,识图能力、信号检测能力、电路板的拆装和调试等技能,都是电类维修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电类维修专业作为电子技术与装备维修技术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专业,其专业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工作水平,因此做好专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 岗位技能

岗位技能是实践技能训练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相比于学校的电类维修专业教学内容,岗位技能的培养真正的将学生带入到工作岗位上,使一切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提供了帮助。对电类维修专业来说,岗位技能包括装备维修技能等级考核、专业技能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内容。学生具备了全部的岗位技能才能够真正的投入到电类装备维修岗位上,成为一名真正的“装备维修人”。

三、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

1. 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从目前的电类维修专业教学设置来看,尚未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并重的地步,这对于维修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要做好对电类维修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关键性,并将其作为电类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在这一环节当中,学校要将理论、实操2︰3的课程模式进行改变,将其转化成为1︰2课程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合理的消化和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实现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大对校本教程的开发,以实践工作为基础来进行教材设计,对与实践工作相脱节的内容进行改善与删除,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编入到教材当中,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装备维修技能专业竞赛等,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和鼓励,来为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助力支持。

2. 巩固师资技能,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在任何一个教学行为当中,师资水平都是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关键,电类维修专业作为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专业学科,师资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关键。想要保证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必须要保证自身电类维修技能水平,才能顺利完成电类维修实践技能教学任务。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时都能够受到教师的正确、科学指导,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不断进行自身专业技能与素质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来实现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使自己对电类维修专业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都处于最科学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实际教学,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电类维修专业技能提供支持。

3. 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践学习效果

实习是电类维修专业学生进行岗位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走向岗位任职的第一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岗位任职素养、工作行为态度和专业素质水平都会得到锻炼并逐渐成型,因此加强对电类维修专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也是电类维修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校首先要对实习单位进行考核与调研,保证学生在进入到实习阶段后,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实现对他们的电类维修技能培养。其次,要与实习单位有充分的沟通,让实习单位能够帮助学校来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使学生的岗位任职素养、工作行为态度和专业素质水平都能够锻炼,为学生的未来岗位任职提供最好的平台。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其对于电类装备维修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为了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接受专业的电类装备维修知识教学后,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术,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力,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丹辉.高职电类维修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南昌大学,2013.

[2]王亚静,周佑喜,何兆太.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系统化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2-43.

[3]艾尼瓦尔·阿皮孜,阿达来提·阿布力克木,艾尔肯·马木提,帕力旦·乌休尔.对电类维修一体化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模块化考核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81-84+88.

电类专业论文 篇9

关键词:专业星级,机电控制,基础实训课程,双循环,能力提升

专业建设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内涵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星级评定指标体系中, 课程建设的分量达到了36分 (百分制) , 其中实习实训课程达到14分, 可见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但对于高职教育的机电类专业, 怎样实施技能的训练,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1 高职机电控制类专业技能训练现状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从字面上解释, 就是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公共基础模块中, 比如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作风严谨、环境适应能力等的培养, 就安排在思政、数学、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中。高技术和高技能主要安排在专业模块中形成[1]。但是高技术、高技能并不是一撮而就的, 需要进行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符合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但是, 现在的高职教育中, 由于招生形式的严峻, 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 学生的接受能力出现较大的差异, 而整个教学过程却很难有差异,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控制类课程都是安排在第二学期 (或者第三学期) , 也是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第一个学期, 操作对于他们来说, 即新颖刺激又充满困难, 在老师统一的指挥下, 势必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己能独立完成或者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第二种情况就是没有人来指导或者根本就不会完成, 前者的出现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 后者就是那些上课不认真、思维愚钝的学生。学生两极分化, 严重影响到后面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

同时, 学生面对的是基于书本的单项训练, 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练, 缺乏一个整体工程项目的概念, 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 基本上没有动脑去思维, 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乏味, 认为我好像是懂了就行, 让基础性实训操作陷入事是而非的境界,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 严重影响后续的专业训练。

正所谓“基础不牢, 无以为续”, 后续专业训练的老师就感觉到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 于是出现放弃一部分学生, 常此以往, 严重影响学生的质量。这些问题也己引起职教人的高度重视, 提出专业基础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实训教学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2]。

2 专业基础训练的任务

专业基础训练以原理性的验证比较常见, 也就是在讲解原理的同时, 会增加一些“理实一体化”的内容, 在高职教育中, 常被称为“项目引领”,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时候, 就感受到项目化的内容。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是电工基础、电子基础和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项目化内容。以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 其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项目化的基础实验内容, 让学生了解机电控制线路的技术标准, 熟悉机电控制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初步了解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 掌握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会处理简单的线路故障[2]。主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的理解, 加强基本原理的应用。

3 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训的过程分析

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实践比较丰富的莫过于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 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原理的讲解, 基本器件的认识;第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安装和调试控制线路, 第三是项目文件的评定。

对于第一部分, 一般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 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视频、PPT, 还有现代的MOCOO、5分钟课程资源等等。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动画或者实物样品, 认识基本的元器件, 了解其基本参数和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是技能训练, 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 老师给定一个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 比如说: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站控制的实现, 学生可以按照已经给定的金典电路图进行安装于接线, 或者自己设计的出非金典的控制线图, 进行安装接线, 从而实现其功能, 老师在此过程中, 担负着指导和引导的功能, 最终对结果进行评价。现在比较推广的是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生预先自学, 然后完成任务。

第三部分是项目文件的处理。一个有效的课堂, 往往需要进行最终的评价, 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 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4 专业基础训练的“双循环”模式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为了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 完全可以将课程设计成一个逐步提升的项目串, 学生只有完成简单的任务后,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任务。对照项目设计的内容, 设计和使用了两个实训室, 安装有固定软件的电脑设计实训室和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 充分利用世界大学生的空间课程资源, 学生采取在电脑设计实训室进行理论自学、电路设计和仿真等工作, 教师承担指导和引导等工作, 待这个项目任务完成后, 学生进入实物实训室, 进行线路的安装和调试, 再回到电脑实训室进行项目文件的书写和评价, 从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循环和一个实训室的循环, 并准备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 采用“双循环”的实践模式, 在自行设计的一体化教室进行,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将企业的工程项目引进实验教学, 解决了学生工程意识缺乏的局面, 提前让学生体验继电器控制设计的全过程, 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差距, 提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东西, 为企业的准员工提供了一个培训过程。

参考文献

[1]苏俭, 周志萍.电气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 :1000-1001.

[2]赵春锋, 陈国民, 范小三, 等.基于PLC的电工实习教学装置的研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136-140.

[3]盛南岭.自主设计注重时间强调特色再现生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 7 1-1 7 4.

[4]贾宁, 吴雨倩.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7) :16-20.

电类专业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类实验 在线教学 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9-02

一、引言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这几门课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课程核心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这几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都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学时量都在不断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真正具有工程意识,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是该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矛盾在地方大学也普遍存在,而且随着新器件、新技术的快速更新矛盾更加突出。

二、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和价值

我校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在线教学,2013年我校成功申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成为我院拟首批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和完善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之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实体实验室的开放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和条件,也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因此,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库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线教学资源库可以定义为:依靠计算机和网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存储和管理,使用户可以检索、交互、反馈和提取,实现教学资源集成管理和综合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在线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开发校内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整合国内外行业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在线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完成自主式学习;教师可上传教学资料和课程辅导、也可检索教学所需的各类素材,丰富课堂讲授内容。

目前,我们的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在线教学资源存在着资源数量极少,功能单一;资源过于分散,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资源质量低,利用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满意度、利用率和更新率较低,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效果。因此,亟需建设出生动的、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实用效益高的优质线上实验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进行开放实验、虚拟实验甚至创新实验的自主实验资源需求。因此,开展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具有较鲜明的目标指向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法

1.建设内容

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依托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个平台,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伊始,从教学资源的总体需求上,研究如何系统地、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架构、功能,以满足教育训练的需要;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按照教学资源库的架构,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编目入库;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特点,研究制定待建资源计划,包括资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并按照计划组织相关教师搜集、整理、制作素材。

2.重点难点

如何规划和设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架构是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

据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参与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时基本都还停留在表层参与的状态,可以说他们的在线参与程度只是“冰山一角”。学生在浏览学习内容的时候基本都能够获取学习任务行为并了解学习目标,但多数情况下并未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制定积极的学习计划。学生利用在线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师生参与信息的反馈与评价过程是对教学信息、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审查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在线学习活动中重要的信息、交互方式,更是在线学习活动或不可缺的教学环节。然而大部分在线教学资源库仅建资源,并未配套相应的考核或评价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浪费、在线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则有力地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条良性的信息通道。此外,在线教学资源中教学设计要具备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六个子项进行系统化地设计和管理。如果教学设计不够系统、不够灵活,那么学生的在线参与行为就会暴露出组织性不强、反馈不及时、参与过程过于程序化、甚至出现学习公平的问题。因此,必须将实验反馈与评价、实验项目实施计划、实验教学设计等实验教学相关信息纳入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子系统设计中,整合优化在线教学资源库,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只有从教学资源的总体需求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保证所建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有丰富的功能、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率,从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素材的制作和搜集是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难点。

基础实验课程需要大量的视频、图像、动画、演示类等具有视觉直观表现力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大量的PPT、Excel、Word、PDF等资料性文档来辅助自主学习。因此,首先要有“量”。组织搜集、整合分散在各教师手中的精品资源,按计划新建一批根据实际授课的需求进行深加工的、有特色的精品资源素材,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质”。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直观的学习信息进行学习,比如示意图、视音频资料、虚拟实验、动画演示等在线资源,而有另一部分学生则凌驾于直观信息之上,对理论意义的延伸和探索感兴趣,因此,整合后的在线教学资源首先要充分满足不同认知特征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要有后期维护,随着教学资源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逐渐增多,必须进行精挑细选和编目入库,因此需要专人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3.基本思路和方法

为了达成建设出学生愿意用、实用效益高、内容丰富完备、资源形式多样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目标,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1)规划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初步设想是以课程分大类,由于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所用仪器仪表大体相同,因此建立以仪器仪表、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分析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案例综合实验等,以实验反馈与评价、实验项目实施计划、实验室开放信息、实验教学设计等实验教学相关信息为在线教学资源库的辅助子系统的二级目录,以具体实验项目、仪器仪表元器件种类等为三级目录,以文档(Excel、Word、PDF等)、图片、动画、视频、演示课件(PPT、Authorware等)为资源素材的基本框架,系统分类见图1。

(2)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高级搜索方式,方便学生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源,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搜索引擎的设计,实用好用是目标。此外,针对案例综合实验和一些典型课程实验,在制作素材时应循序渐进地给出资料链接。学生应该先阅读完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以及一些与该实验相关的问题,必须答对一定比例的问题后才能进一步获取实验视频等其他资料。这种逐步引导式的设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

(3)根据实验室仪器仪表种类、元器件种类和各门课程需求确定素材制作计划,并按照分工和时间节点完成各类资源的搜集、整合、制作、上传等各项工作。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检验证明,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创新能力上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几个验证性实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急需建立系统的、完备的、实用效益高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库并将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继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锻炼,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鹤友,肖湘平,王运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4-76.

[2]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3]徐晓慧.高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技术,2013,12:71-72.

[4]龙元龙.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290):57-58.

[5]康雄辉.在线教学资源系统分析与设计[J]. 企业技术开发,2014,33(16):44-45.

上一篇:系统集成技术调查报告下一篇:火车上的小伙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