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供销合作社扶贫挂点工作总结

2024-07-25

县供销合作社扶贫挂点工作总结(共10篇)

县供销合作社扶贫挂点工作总结 篇1

XX县供销合作社扶贫挂点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我社认真做好挂点XX镇XX村、XX村的扶贫工作,坚持以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扶贫工作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为农办实事为观念,较好地促进了挂点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摆上单位第一重要议事日程

精准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是为民办实事的有效措施。对此,县供销合作社班子高度重视,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当作单位第一重要工作来抓。无论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都把扶贫工作当成自己最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具体抓,全社干部同研究、共部署、同落实,齐心协力做好扶贫工作的机制。我社单位编制X名,在供销合作社改革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还派出全职脱产工作队长X人,坚持执行提出的主要领导每月X天连续驻村,其他干部X天连续驻村抓扶贫工作。

二、倾情落实,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为使挂点村工作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展帮扶工作,我社主要侧重于抓好如下工作:一是帮助村两委制定脱贫攻坚计划。

我社自接受扶贫挂点任务开始,社领导就带领全体人员深入2个挂点村,走访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特困户,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开展调查,全方位了解二个挂点村的各种情况,发展潜力及群众要求,在充分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村情,制定了《20XX年脱贫计划》,达到了工作有目标、有重点、有短期和长期规划,有利于开展脱贫工作。二是帮扶挂点村抓好村推出8大体系建设。我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挂点村争取项目资金,县社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下拨给XX村4万元,XX村2.5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同时确保干部住村吃住问题。

三、精准帮扶,按照县委的“XXX”超额完成帮扶任务。

我社机关X人全部按照要求甚至超额挂点帮扶贫困户,其中主要领导帮扶X户,X位股长帮扶X户,各超额帮扶X户。在帮扶过程中严格按照县委要求每个月至少2次走访,下半年平均达到每月3次走访,深入贫困户了解生产生活,特别是产业发展情况,帮助指导其发展产业提高家庭收入,并对其住房、饮用水、交通、通讯、环境等进行逐项调查,有不到位及时提出解决,在供销社帮扶的贫困户中“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解决到位。

四、千方百计,加快挂点村的八大体系建设。

围绕“村推出”,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贫困发生率挂点村全村均低于2%。

2、25户以上自然村都有了3.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90%以上农户入户路已硬化。

3、100%农户饮用水安全,有水源,水质达标自来水,家用井水或山泉水,其中XX村今年投入80万元新建了饮用水池、用水管道、入户用水管道,现在正在新老交替,春节前可确定完工。

4、对两个扶贫挂点村的全部农户进行了排查,通过拆旧建新、维修加固、建保障安置房等措施,两个村均已基本达到住房安全要求。

5、100%农户已通生活用电,两个挂点村都已有动力电。

6、两个挂点村都已通宽带网络,群众都能收看电视节目。

7、两个扶贫挂点村都已实现了:改厕到位、排水基本健全、按规定配备保洁员、按规定建垃圾集中收集点。

8、两个扶贫挂点村今年都已完善村卫生室,两个扶贫挂点村今年都建好了综合文化活动室。

五、为“户脱贫”争取项目,积极发展产业

通过总社争取资金和项目,一年来主要发展了以下产业:一是光伏产业。争取总社投资100万元在XX中学建成了光伏产业基地,XX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5万元,全部用于XX村扶贫资金。二是蔬菜产业。争取总社下属央企“中农批”公司到

XX投资1000万元,已建成蔬菜大棚23亩,蔬菜已上市,用工全部来自XX村的贫困户、多田户,同时鼓励贫困户入股,XX村85户贫困户全部自愿入股,股金为500元/户,年收益达1000元/户。三是猕猴桃产业。争取总社农发项目资金84万元,主要用于基地柱架搭建,现招标开始实施。四是罗汉果基地。争取总社农发

项目资金84万元,主要用于基地沟渠、道路、变压器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招标开始实施。五是红薯产业。与岑峰酒业签订合同,包苗、技术指导、收购,主要在XX村种植105亩,其中贫困户50亩。六是小龙虾产业。向有关单位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XX村正在建设中,预计2月份可开始养殖。XX村正在与农户签订土地转让协议。同时抓好家禽养殖,蔬果种植产业,增加农户收入。

总之,一年来,我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挂点村群众的认可。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各村集体增收方面做的不够,今后能够加强。

县供销合作社扶贫挂点工作总结 篇2

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热潮中,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引,鄱阳县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平台,迈开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步伐。2012年初,鄱阳县再次迎来旅游发展的好机遇:朱虹副省长挂点指导鄱阳县扶贫开发,战略性地提出了实施鄱阳县“旅游扶贫”计划。

早在2011年,朱虹副省长便率江西省旅游局、住建厅等单位负责人深入鄱阳调研旅游工作,为鄱阳县旅游发展带来了屡屡春风。201 1年7月22日,朱虹到达鄱阳后来到该县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详细了解鄱阳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并强调城市重在规划,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塑造历史人物,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提高鄱阳的知名度。傍晚时分,朱虹一行又来到县城富康小区察看保障性住房,详细了解该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在富康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小区里,朱虹走进廉租户虞朝亮的家中,仔细地询问房屋状况、租金水平、生活起居等情况。虞朝亮高兴地告诉朱虹,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们也可以安心地住上舒心房。朱虹叮嘱有关方面负责人要及时解决好这些住房困难群众的合理需求。他说,保障性住房不仅要建好,而且要分好、管好。要健全机制、完善办法,严格把好准入退出关,确保分配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确保符合条件的居民真正受益,给更多住房困难群众带来希望。

7月23日上午,朱虹一行又乘船前往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视察鄱阳旅游开发工作。在游客服务中心,朱虹听取了鄱阳县有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指出,旅游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特色整合好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从而达到开发促保护的目的。他要求,要加强人才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那些致力于旅游事业发展的人才能在鄱阳大展身手。

2012年4月10日至11日,副省长朱虹再次专程深入扶贫开发联系点鄱阳县,重点就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工作进行调研。在佳华电冰箱、世华实业以及鑫顺光伏等入园企业,详细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后,朱虹非常高兴,他说鄱阳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态势很好,特色明显,希望鄱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服务力度,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乐丰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芦田乡吴张村以及团林乡蛇山村,朱虹都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等工作开展情况。朱虹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引导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朱虹还十分关心鄱阳文化事业发展,实地察看了鄱阳楼、鄱阳湖赣剧院、鄱阳湖体育中心三大文化项目建设情况。

“当前鄱阳县应充分发挥优势,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创造性的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改变少数贫困村镇,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朱虹指出,鄱阳县是与鄱阳湖最有历史渊源的县,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深厚的人文资源,丰富的人口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优势,而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旅游业是一项低碳环保,关注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扶贫作为开发性扶贫的一种新形式,能有效地拉动第三产业,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鄱阳的发展带来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对于当前鄱阳县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朱虹副省长明确提出要求: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定点扶贫工作;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力争在两到三年内明显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要抓住旅游扶贫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帮助更多困难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2012年6月16日,上饶市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再动员大会在鄱阳县召开,百忙之中的朱虹副省长再次抽空亲临鄱阳,出席了该县16个旅游项目的集中开竣工以及鄱阳湖湿地科学馆的开馆仪式。并实地参观考察了鄱阳旅游美食休闲街、上饶(鄱阳)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会、鄱阳湖赣剧院、鄱阳湖国际度假村商业配套服务区、丹枫醒秋五星酒店、中华龙舟赛图片展示区、鄱阳湖湿地科学馆以及蛇山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2013年4月28日至29日,朱虹在鄱阳县出席中华龙舟大赛(鄱阳站)开幕式并在观看比赛后,继续深入该县视察指导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朱虹强调,鄱阳县要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继续保持旅游增幅全省第一的速度,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新兴支柱产业。

两日间,朱虹一行先后深入该县“淮王府”遗址、鄱阳中学、江万里止水池、鄱阳楼,以及田畈街镇的波特尔汽车配件公司、鄱星机械铸造公司、众利超硬材料公司、裕泰鞋业、西湖社区,凰岗镇的冶陶村文博产业园项目、凰岗汽车站、鄱阳湖乡村大酒店、行政中心等10余个点进行实地察看。朱虹指出,鄱阳县与鄱阳湖相存相依,湖因县而得名,县因湖而扬名,鄱阳湖是鄱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品牌、最大的优势,要永远牢记“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的宗旨,将鄱阳湖保护好、利用好;要找准发展定位,提高规划品位,把鄱阳打造成集旅游、度假、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外著名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要注重挖掘内涵,提升产品品质,精心组织实施优质旅游项目;要加强旅游宣传,扩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鄱阳旅游整体形象。朱虹还强调,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扶贫形势,使农民在参与旅游、融入旅游中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分享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在朱虹副省长的指导下,鄱阳县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做到旅游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主景区接待游客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游客多了,许多贫困百姓也纷纷“洗脚上岸”,开起了“农家乐”、“渔家乐”饭店和农家宾馆、旅店,在家门口做起生意当上了“老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一条条扶贫路成就了致富路,一个个旅游项目搭建了致富平台,幸福和喜悦洋溢在百姓的脸上。如今,走进鄱阳县,就会真切感受到旅游扶贫开发给这个滨湖大县带来的喜人变化。

××县合作社工作总结 篇3

按照省、市局(公司)的要求,××县于2013年成立了2个烟农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成立了10个,保证了全县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烟农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三年的运作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基本情况

××分公司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县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烟农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推进烤烟规模连片种植,提高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闲置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专业化分工,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农民种烟收入。

1、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3年以来,全县一批长期从事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的乡村干部和烟叶种植大户为增加烟叶产量、提升烟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烟农利益而自愿联合组成烟农专业合作社。这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烟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烟农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依法成立烟农专业合作社12家,入社成员占全县烟农总户数的83%。合作社在保障烟叶原料供应,提高烟农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四年的发展,全县烟农专业合作社已从生产环节的互助合作,逐步发展到技术培训、烟叶种植、烘烤分级、设施管理等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全县烟农合作社正经历一场由生产型互助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发展初期的生产型合作社,合作相对松散,属于弱弱相扶的互助型合作社,很少开展经营活动,也没稳定的收入来源,运行全靠政府、烟草部门资金扶持,服务能力提升缓慢。这几年的完善管理,一批经营服务更有活力、利益联系更加紧密的合作社应运而生。他们根据烟叶的生产经营特点设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采取“社管队”的服务运作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制定专业服务规程、统一服务定价,独立核算。

3、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县烟农合作社服务面积达到9.44万亩,占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100%,其中育苗服务面积9.44万亩,占烟叶移栽总面积的100%;机耕服务面积4.15万亩,占机械耕作面积的100%;专业化烘烤服务面积3186亩,占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3.38%;分级服务数量23.84万担,占全县散烟叶收购计划的100%。

4、内部运作逐步规范。目前,一批烟农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不断优化,民主管理和经营决策程序逐步规范,分配方式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一是资产管理更加规范。经烟草部门、政府、村委会及合作社四方协商,通过签订协议将烟草投资建设的育苗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移交至合作社,明确了移交资产的数量、金额、三方责任(包括设施管护主体)等,并明确烟草部门掌握设施资产(烟草部门投资形成资产)的话语权和最终处置权。二是服务定价更加合理。合作社坚持烟草、农机等部门参与的原则,在对各项服务成本认真调查测算基础上拟定服务价格,经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1月无异议后,确定服务价格,严格按既定价格开展专业化服务。各项成员服务价格为:育苗75元/亩,深耕40元/亩,旋耕起垄20元/亩,植保2元/亩,烘烤3.5元/公斤干烟,分级0.8元/公斤。

5.烟农合作社运行模式不断完善。随着烟农合作社不断地探索实践,全县烟农合作社按照组织形式和事权分工逐步形成“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型+作业队”较好运行模式。

全县主要以乡、镇(街道)成立合作社,根据烟叶生产的特点,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和分级5类专业服务队伍,再根据烟叶种植片区网格成立相应作业队。合作社实行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置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在烟叶生产全过程中,推行“三统五专”的服务方式(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服务定价,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目前,部分社所在地的烟农入社率达到了90%以上。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依法组建。一是指导合作社发起人自觉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发起并建立合作社,依法成立“三会”;二是指导合作社制订符合烟叶生产特点的合作社章程,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三是引导烟农选择有奉献精神、组织能力强、熟悉烟叶生产的人作为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合作社;四是指导合作社建章建制、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理顺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五是指导合作社组建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队;六是帮助合作社扩充会员,壮大合作社组织。

2、加强扶持引导,确保规范运行。一是解决合作社成立之初无办公条件的问题。部分村委会将办公用房提供给合作社做办公场所;二是在扶持上,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合作社的基础设施投资、农机补贴,搞好资产评估、移交,为合作社运作提供保障。明确专业化服务补贴项目与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在服务上,按生产环节对合作社服务队队员进行培训与指导,提升队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定期组织合作社管理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在劳务成包上,在烤烟科技员及烘烤员的招聘使用过程中,按1元/担的管理经费支付给合作社;五是在管理上,指导合作社搞好资产量化,建立并提供总账、收入明细账等账薄,搞好财务管理。指导合作 社建立资产管护制度,确定管护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推动合作社加强自主经营管理,确保合作社规范健康运作。

三、主要成效

1、促进了烟叶产业发展和规模化种植。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服务,缓解了烟区劳动力矛盾,一些有土地、有种植积极性的农户纷纷开始发展烟叶生产。同时,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为规模化种植的烟叶生产者解决了种植雇工难的问题,促进了规模化的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又扩大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促进了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以提高服务率为目标,狠抓服务建设,根据合作社成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合理分工,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服务队伍,优化了服务质量。工厂化育苗100%,机耕率100%,专业化分级100%。通过专业化服务运行,亩平均用工降低到16.07个,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3、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烟叶生产的许多环节由专业服务队统一完成,烟草部门加强对专业化服务队的培训,制订统一服务流程和标准,促进了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四、主要问题

1、工作不平衡。烟农入社率不高,合作社建立时间虽 长,但运行不规范,对烟农没有吸引力,尽管挂上了合作社的牌子,但仍在以家庭的方式运作。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不要求成员出资,成员边界模糊,合作社盈余不在成员间进行分配。

2、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发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好的领头人。但目前合作社的管理名誉上由几人合伙,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实则为理事长一人之社,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只有理事长拥有合作社的控制权,其他成员只是作为使用者的角色存在,没有参与合作社的治理。理事长在法律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都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合作社财务核算、监事实为虚设。

3、运行不规范。合作社财务未向社员公开,未进行财务审计。在专业化服务运作过程中名为合作社,实为烟叶站,如在烟苗发放过程中没有烟叶站的强行参与合作社烟苗难以销售,机耕没有烟叶站及村组参与费用难以收取,植保无法开展,烘烤没有烟农带烤房入社,致使专业化烘烤无法正常开展,专业化分级流于形式。

4、资产管护维修资金落实不到位。如育苗工场维修资金得不到解决,不能收取的维修资金,收取的育苗费用不能满足维修需要等问题。还有合作社对资产管护没有主动性,认为是烟草部门的资产,能用一年是一年的想法,没有长期 的经营打算。

5、自我造血功能差。合作社现在经营业务除烟草外,其他业务拓展面窄,几乎没有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主要依靠烟草部门的扶持。还有烟农入社率低,服务收入不高,至使没有盈余返还而形成的恶性循环。

6、抗风险能力弱。现在合作社注册门槛低、注册资金无需验资,只需几千元代办费,就可将注册资金达到几十万、几佰万,不收费、不年检、没有注销机制,农民凑几张身份证即可成立,其成立动机是该合作社理事长看到其他合作社获取了项目资金支持,便模仿别人的做法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一个合作社,希望也能获得相关补助。但合作社成立后没有主动开展任何业务,也没有召开任何成员大会、理事会等;成员不知道合作社的具体名称,也不知道自己是合作社的成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基本没有抗风险能力。

五、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指导力度。发挥地方政府和烟草部门的综合优势,加大烟农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力度,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做好服务。

2、充分发挥示范合作社的示范引导作用。选择一些带动农户多、发挥作用好、发展潜力大的烟农专业合作社进行 重点扶持、规范化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吸引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模式,确保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充分调动合作社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

4、加强资产管理。切实加强合作社各类设施资产的管护,确保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5、积极培育烟农土地、机械、烤房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新型市场主体。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一部分烟农有田不种田,享受流转收益和盈余分红,让有机械、烤房的烟农入社,在分户管理的前提下,统一由合作社调配使用,不断提高烟叶专业化生产水平。

县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篇4

一、精心组织、积极履行帮扶单位的工作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履行工作职责。供销社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生力军、是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搞好精准扶贫工作是供销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社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各股室分工协作,层层分解落实,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定期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听取下派干部、帮扶责任人工作汇报,落实上级部署,研究工作方案,制定帮扶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二)加强联络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利用供销社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配送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等作用,开展点对点的精准扶贫。与乡党委政府形成工作机制,按时参加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三)选优配强驻村干部、为精准扶贫助力。严格按照选派干部的标准,将工作能力强并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两名干部选派到帮扶村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队员,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下派干部从以下几方面协助村夯实基层组织,完善村务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有牌子、有活动场社、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的“五有”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带头作用,帮助建立党员发展规划,加大在致富能人和年轻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完善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指导该村建立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使用管理等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二、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帮助脱贫致富

(一)摸清底数症结,精准发力施策。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帮扶贫困村调研、指导,摸清村情。结合大走访和精准识别“回头看”,组织帮扶责任人深入农户摸清民情。在了解掌握每户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属性、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适龄学生、疾病残疾等)、产业发展和务工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帮扶工作台账,“一户一策”分年度针对性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三是积极鼓励年轻人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提供空岗信息,组织参加村民现场招聘会,从而增加收入。推进村项目建设,到村查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二)落实帮扶责任、确保工作实效。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到位,从单位抽调了两名工作业务能力事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结合帮扶村实际,科学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建立了贫困户台帐,制定了贫困户帮扶措施;

对建档贫困户11户40人实行了结对帮扶联系,使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帮扶领导、帮扶责任人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县社帮扶联系领导、干部职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联系户进行走访,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结对帮扶户基本情况、贫困原因、脱贫帮扶措施及时限。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积极为帮扶对象寻求脱贫途径、传授致富技术和信息,为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找办法。

三、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一)开展政策宣传,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开展农民夜校活动,对村民进行精准脱贫相关政策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开展感恩奋进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帮扶村的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从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二)发展集体经济,助力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因地制宜商议适合村集体发展项目选准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从而增加该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及时完成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分配方案,并通过群众大会,让群众了解实施的项目,分配方式等;

20xx年与县桂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营,每年的固定分红盈利金额10%,今年的分配额为2.76万元,委托云耀种植专业合作社将9.7万元,整合入股到县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进行联营已到账一季度红利2659.42元,截至目前集体经济收益为3.0259万元,(除去提留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后续费用),人均收入55元,集体经济收入趋向稳定的时候,再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用于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提升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幸福成果。改造提升红富士基地。在我社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与相管部门对接,对村80亩的红富士基地改造,每年给金字村5吨农肥。

(三)注重产业扶持,增强发展后劲。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玉米籽种、地膜、化肥、磷肥等春耕生产所需农资,折合资金2万余元;

自助金字村跑山鸡养殖合作社现金5000元;

支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西梅李基地建设,支助农用肥30余吨,折合资金4万余元;

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认可度,开展春节慰问活动,解决过冬棉被、粮油等生活物资达2万余元;

在20xx年“7.26”抗洪救灾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群众情绪,与乡党员自愿服务队一起运送粮油到村,及时将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心和关爱送到群众家中和心中;

为该村购买生活用品电筒53把,折合资金1400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夜间出门困难的问题;

积极开展为贫困户农产品—蜂蜜、鸡血李寻找销路,20xx年联系销售鸡血李6000多斤,解决了贫困户及全村群众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转低的问题。与州供销社阳光电子商务平台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对接,具体工作正在商谈中;

已与我县一土特产销售店达成销售购买意向协议,为商家和农户达建了购销平台,拓展了农户产品销售渠道。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对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保证贫困户适龄子女入学率达100%,且不会因为贫困而被动辍学。使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如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进行培训。对村有意愿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的人员进行统计摸底。与劳动部门联系,计划在七月对有意愿的人员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并推荐就业。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计划今年请种养方面的专家在5月份及10月份对贫困户家中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保证。

(四)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为贫困户找门路。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相关国家扶贫脱贫政策,为需要资金的贫困户家庭申请办理小额贷款,为10户贫困争取资金。充分利用产业周转金来解决贫困户资金缺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这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自身的帮扶力量不足。

2.部分的村民依靠科技的综合能力较弱。发展意识还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任然存在。

3、人口综合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技能欠缺,以劳力型收入为主,无技术型务工收入。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4、创新发展思路意识不强。由于地处偏远沟,土地薄弱,长期从事基础性农牧业生产,发展思路不清晰,反应迟缓,竞争意识不强。

5、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后续发展支撑能力不足。该村贫困群众现仍以打工和粮食种植等为主,尚未形成带动力强的骨干支柱产业。

6、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地处偏沟无公交车支持,村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开拓他们的发展思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深化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的贫困户返贫。

县扶贫协作工作要点 篇5

2020 年是县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恩施州人民政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2016—2020 年)》《区助推恩施州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精神,经区和县双方协商,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重要讲话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湖北省委、杭州市委和恩施州委、区委和县委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部署安排,紧紧围绕“深入扶贫协作、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帮扶绩效,助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这一主线,坚持“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本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协调推进,聚焦聚力巩固提升,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凝聚两地合力,谱写东西部扶贫协作新篇章。

二、重点任务

(一)管好用好帮扶资金,筑牢防止返贫堤坝

1.精准谋划项目。继续实行“三个三”的项目带贫计划,突出重点、科学谋划,建设一批带动性和示范性强的重点项

目,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杜绝发生返贫现象。优化帮扶资金分配体系,继续坚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围绕提升特色产业、深化劳务和人才合作、补齐民生短板三大重点安排项目,确保产业就业帮扶资金占比超过 70%,90%以上的资金和项目用于贫困村贫困户。重点考虑能够直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确保帮扶项目惠及边缘户、监测户和留存贫困人口。(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项目涉及乡镇及县直单位)

2.加强项目实施与监管。严格落实实施项目联系人、月度通报和监督督查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早收益。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做好资金拨付、项目验收、项目审计、台账完善等工作,确保 2020年帮扶项目在 10 月底前实施完成,实现项目预期带动脱贫绩效。2020 年 6 月底前完成 2019 年项目“清零”工作。加强项目过程监管,按照《恩施州与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建设要求,确保项目建设精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全力推进县行知幼儿园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投入使用。(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项目涉及乡镇及县直单位)

3.加强项目绩效管理。组织开展对 2017-2019 年的帮扶项目回头看,确保帮扶项目资产和收益明晰、利益连接及时兑现、项目良好运行、持续发挥效益。根据恩施州要求完成县东西部帮扶项目形成资产的确权和收益管理。(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项目涉及乡镇及县直单位)

(二)加大产业合作深度,增强造血功能

4.推进特色农业提升工程。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产品品牌培育”四大行动,帮助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在茶叶、箬叶、中蜂、中药材水果等领域促成两地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优选特色农产品,扩大种植基地,推动县“四叶一蓄”主导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技术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力度,围绕“绿色、有机、富硒”特色提升农特产品的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县域特色、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县茶叶局、县林业局;区发改经信局、区科技局)

5.进一步完善“硒品入杭”消费扶贫体系。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消费扶贫“五四三”总体思路,持续开展消费扶贫“十大行动”,建立健全产品认定、统计监测和严格监管三项机制,进一步深化两地产销对接,推动有机茶、土蜂蜜、硒土豆等农特产品全面进入杭州市场,推动两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和品控体系。充分利用杭州的市场和推广平台,全面进驻在杭州的恩施农产品销售点,组织参加茶博会、农博会、电博会等

推广活动,进一步推广“有机茶第一县”品牌。加大线上销售渠道建设,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发展“电商+合作社+农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积极鼓励区党政机关干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城市人群采购农特产品。(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农业局;区商务局、清河坊公司)

6.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两地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为重点,发挥杭州在旅游业的先发优势,推动两地“南宋文化和土司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地旅游企业对接,加大“屏山”、“董家河”等旅游景点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杭州旅行社开发、推广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手打造中短期疗休养线路,把打造成区市民及职工疗休养的集聚地。加强两地旅游行业交流活动,帮助完善旅游规划,培育旅游创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推动旅游业品质化发展。进一步创新“旅游+扶贫”的模式,探索和丰富“文旅融合带贫”“景区开发带贫”“乡村旅游带贫”“特色民宿带贫”“康养度假带贫”“旅游消费带贫”内涵,帮助高起点推动旅游产业。(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总工会)

7.推进“浙企入恩”工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修改完善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两地共同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利

用区各类宣传媒介推介。加强园区产业合作,探索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示范园,推动电子机械功能区和经济开发区在管理输出、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紧密合作。(责任单位:县科技和经信局、县经济开发区、县工商联、各乡镇;区发改经信局、区投资促进局、电子机械功能区管委会、区工商联、各街道办事处)

(三)加强“三个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扶贫渠道

8.打造劳务输出基地。依托杭州恩施“1+8”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驻劳务协作站的作用,及时为赴杭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权益维护等服务。协助县人社部门建立健全贫困人员就业信息库,结合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需求,在杭州市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两地合作平台协调杭州企业、劳务中介机构与县建立对口用工协作关系,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就业基地”,增加转移就业针对性,做到就业信息与贫困户就业需求精准对接,让贫困劳动力在更多的优质岗位上就业。有计划的组织两地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和专场招聘会,出台相应转移就业政策,充分发挥驻村“尖刀班”帮扶干部的作用,大力宣传赴杭州务工的优势和实惠,着力提高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区人力社保局)

9.打造扶贫车间就业基地。结合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入住扶贫户的就业需求,通过项目资金投入、市场主体

带动等,进一步整合资源,帮助壮大一批“有规模、运营好、带贫强”的扶贫车间就业基地,助力县经济发展。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扶贫车间务工。继续合理开发并切实实施好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多管齐下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鼓励和支持在鹤浙商企业吸纳贫困对象就业,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对象就业。(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人社局;区发改经信局、区人力社保局)

10.打造技能培训基地。加强与人力资源机构和技能培训机构的沟通对接,开展烹饪技术、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医护养老等就业培训,切实提升贫困人员就业能力。精准对接杭州市劳务市场需求,开展岗前培训、订单培训,提升技能培训精准度,着力打造劳务品牌。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协作,组织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杭州市就读职业院校,通过政府补助实施免费教育并推荐就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区人力社保局)

(四)培育“三支队伍”,激发人才支援活力

11.持续互派党政干部挂职。两地组织部要做好干部交流的统筹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多形式、分层次组织开展交流培训;区对口部门主动与县各乡镇、各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做好干部交流学习对接有关工作。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协作干部人才到恩施州挂职交流工作的通知》精

神,全面深入做好杭州挂职干部和专技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

12.持续深化专技人才交流。两地进一步开展医疗、教育、农技等专技人才的交流,县全年选派 50 名以上各类专技人才赴区挂职交流,做到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持续深化医院、学校结对共建活动,积极争取和杭州医疗资源优势,做深做细 12 对医院结对共建活动,重点在相关学科建设、医务人员培训、远程医疗运用、医疗技术提升等方面加大精准协作力度,全面提升县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推进 12 对学校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区“智慧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两地学校务实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县教育提质升级。继续推进县全域智慧教育“四个同步”项目和医疗“三个中心”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

13.持续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队伍。根据和杭州的创新创业基因,发挥区在人力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优势,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为全县贫困村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 200名以上,加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率,形成由导师企业带动创业致富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的良性循环。(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人社局、县经管局;区商务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发改经信

局)

(五)深化携手奔康内涵,凝聚更多帮扶力量

14.持续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进一步加强结对街道乡镇的交流对接,梳理完善结对关系,深化村和社区结对行动,全面深化结对内涵和层次,突出帮扶成效。深化两地相关部门的协作,在本部门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对接,推进各方面事业提档升级。深化医院学校组团结对行动,在教育医疗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方式,重点推进县教育医疗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紧缺人才培养等工作。(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各乡镇;区发改经信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各街道办事处)

15.持续深化“名誉村长”村企结对行动。进一步扩大企业与贫困村的结对规模,引导更多的浙商、杭商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担任贫困村“名誉村长”。深化“走亲连心 1+5行动”的内涵,发挥企业在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帮助重点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将留存贫困人口的脱贫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探索开展村企支部共建,帮助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县工商联、各乡镇;区工商联、各街道办事处)

16.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争取引导更多的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

“分类式”爱心帮扶活动,通过分类施策和项目化运行提高社会捐助的针对性和精准度。重点聚焦孤儿、贫困学生、重病患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促进两地慈善平台加强合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针对残疾人继续深化“五个一批”的精准帮扶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残联、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民政局、县慈善总会;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工商联、区总工会、团区委、区民政局、区红十字会、各街道办事处)

三、保障措施

17.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联席会议制度,两地党政主要领导之间开展一次以上的交流互动,召开两次以上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研究部署和协调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督促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县不定期召开扶贫协作工作专题推进会,推动工作落实。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区和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领导协调作用,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研究部署和推动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责任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扶贫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经信局)

18.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资金和资产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帮扶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项

目资产使用管理规范。健全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有效规范管理县已建成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产,确保项目资产长期发挥效益。健全考核督查机制,严格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评价办法要求,区和县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纳入相关单位的工作考核。(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扶贫办;区考评办、区纪委、区发改经信局)

县扶贫办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总结 篇6

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脱贫至富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8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从952.25元提升到1738.75,比上年增长82%。而且我县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市扶贫系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扶贫开发规划。制订扶贫开发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的基础,做好规划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县有8个扶贫重点村,辖有69个自然村,共有2346户、9584人,其中贫困人口4557人,有2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44个自然村未通有线电视和广播,有34个自然村未通电话,有3858人存在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自然村分布在崇山峻岭中,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为扎实开展好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资溪县“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对8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总共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4万元。

2、注重结合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工作。以来,我县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五新一好”的目标,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突出生态特色。建设中紧密结合资溪山区地形和良好生态环境,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着力打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富有乡村气息的生态型新农村。二是坚持因村制宜。在开展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区域差别、生态类型和农民生产习惯等不同,区分为生态服务型、生态旅游型,生态庄园型、生态产业型和生态社区型等5种类型新农村,实行分类指导、科学实施。三是构建长效机制。专门对理事会成员进行政策、法律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运作机制,如指导示范点理事会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通报制度、村民建议办理反馈制度、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并以“卫生放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理事会定期巡查、户主民主评议等办法来组织实施,使生态型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到目前为止,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514万元,硬化进村路及村内主干道8700米,硬化入户路7300余米,新引山泉水10座,受益农户1011户,落实沼气项目67个。以来8个重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的试点村已成为全县先进示范点,如三江村的熊家村小组被评为风光自然村、卫生村,初居村的安德村小组被评为环境整治先进自然村、生态村。

3、注重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以来,我县积极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五大产业”目标任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增值主导产业。通过对各重点村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根据各地资源情况、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县场需求,确定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项目作为重点村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逐村安排落实好生产、扶贫项目资金。如多种渠道筹集10万元扶持里木村建立烤烟基地200亩,每亩年纯收入达1600多元,村民因此人均增收400余元,烤烟已成为里木村、翁源村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三江村和下长兴村以生猪、吊瓜为主导产业;初居村以巴西蘑菇为主导产业。二是切实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结合林改,加大毛竹产业扶持力度,使自生自灭的山林,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港东村、榨村有万余亩毛竹资源,因交通问题不便,有80%的毛竹资源没有得到开发,通过扶贫修路项目实施后,丰富的毛竹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民因此人无增收300余元。

4、注重特色产业培训,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扶贫必先扶智,治标先治本。我县紧紧围绕面包特色产业,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依托省级扶贫培训基地全龙面包培训学校和市级扶贫培训基建生艺术蛋糕培训学校,积极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全力打造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同时,整合了有关部门的扶助资金,对参加培训的重点扶贫村贫

困户给予400元/人的补助。此外,我们还积极为贫困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联合县面包协会和培训基地推荐其就业。近两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458人,其中有80%学员自己开起了面包店,走上致富之路,另外20%的学员在面包店打工,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富裕一人”。与此同时,还围绕“发展五大产业”(毛竹、烟叶、鳗鱼、面包、白茶),加大了对贫困农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位贫困农民能掌握1-2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两年来,我县累计举办培训班20期,参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印发资料2万册,为贫困村组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今年6月份,我县代表全县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成果展,扶贫办主任沈建华同志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5、注重创新资金管理,努力提升扶贫开发效益。近年来,为使扶贫资金能全部使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县积极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一是在项目管理上,严格规范了项目的选择、论证、申报、审批、实施、检查、验收程序和办法,建立了县村两级扶贫开发项目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实行“三专一封闭”报账管理机制,即县村两级在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设立扶贫资金专账专户,实行专门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报账程序。三是根据项目工程进度按3:4:2:1的比例分期分批划拨资金,即在项目实施时,预借30%项目资金,工程完成60%-70%时,施工单位核销预借的30%,并凭正式发票拨付40%项目资金,项目全部完成时,再拨会20%项目资金,剩下10%作为项目保证金,待项目使用一年,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支付,如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责成项目单位无条件返工,否则,不予拨款。同时,对于资金额度较大的项目进行招投标制,实行公平、公开招标,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扶贫资金违纪规使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扶贫资金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

6、注重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形成扶贫帮扶合力。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办由副科级单位升格为正科级单位,配强了主任,并从乡镇选调了2名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副科级干部充实到扶贫办工作,购置了工作新车,财政每年安排2.5万元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项目配套资金。县主要领导经常亲自过问、高度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二是积极整合资金。为了更好的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县政府对实施整村推进资金整合,把县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统一充分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广泛调动各近挂点单位参与扶贫工新农村建设点,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单位都选派得力干部组成扶贫工作组,认真帮助重点村实施扶贫规划和新村建设。以来,我县共争取定点帮扶单位资金和86物资万元;动员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协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了“定点帮扶”、“对口帮扶”、“一挂三帮”等社会帮扶合力,全县共有137名党员干部与1070个贫困户结对子,组织开展了“手挽手”和“春蕾计划”,组织社会捐款4.1万元,衣物600件,扶助12位贫困学子入学,赠送书籍3000余册。

7、注重改善生存环境,扎实推进移民扶贫。是我县实施移民扶贫第一年,移民搬迁扶贫工程投入24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含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县政府鼓励移民进城购商品房实行无土安置,补助资金52.8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97.85万元。我县移民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到县城购商品房无土安置成效较明显。今年我县700人的移民搬迁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在农村分散安置135户,589人,到县城购房35户,151人。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今年,移民扶贫列入“民生工程”,移民扶贫工作提升到“情系百姓,关爱民生”的高度,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了《资溪县移民扶贫实施方案》,要求乡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对移民扶贫工作要求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协调,确保移民年度目标的实现。二是早安排部署,高标准设计。在省里任务下达后,就立即启动移民搬迁工作程序,使今年的移民搬迁工作一开始就“高速运转”。在移民搬迁工作中,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通一气”(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建沼气)和亮化美化的要求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使各集中安置点既是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严格要求,强化措施。为确保移民扶贫任务的完成,我办在电视台、手机信息等多种媒体上大力宣传移民搬迁政策,并创新了动态管理办法,根据各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和群众搬迁所具备的条件成熟情况来确定搬迁指标,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已落实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5个,移民搬迁人数达740人,农户建房已接近竣工,部分村民已入住新房。

二、存在问题

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我县属山区县,自然村分散,整村推进难度大;

2、上级扶贫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所需,而且产业扶贫项目周期短,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有一些贫困群众还没有完全脱贫;

3、在贫困村搞新农村建设,建设点与整村推进存在矛盾点和面如何结合需要探索和创新,而且重点村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同样资金建设与其它村相比,要求达到同样标准有难度。

4、因为贫困,大部分重点扶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配套和自筹资金难以落实,也无法垫付项目实施有关费用。同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力度不够等。

三、下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县统一布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表彰项目实施好的,处罚项目实施差的,我县将拟制《资溪县扶贫规划项目实施奖惩办法》、《资溪县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促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使重点贫困村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夯实扶贫工作基础。

2、认真做好移民扶贫调查。资溪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崇山峻岭中,许多群众地处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为了解决群众居住安全问题,结合省县扶贫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深入开展深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生存善调查工作,为今后开展移民搬迁扶贫打好基础。

3、积极创新扶贫工作路子。一是龙头带动,做强做大产业。围绕青云竹地板、华谊食品等省、县龙头企业,做好毛竹、鲤鱼产业文章,下大力气抓好港东村、榨树村、堡上村的多亩毛竹基地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二是立足生态,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积极指导三江村、下长兴村、初居村以白茶、蔬菜、苗木花卉、巴西蘑菇等产品和里木村、翁源村以烤烟生产,种猪产业扶贫建设速度,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县金融扶贫工作会议总结 篇7

11月23日上午,我县在政府二楼会议室召开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副县长张永彬出席会议,县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工贸局、中小企业局、金融办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金融业、保险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座谈会上,经融办主任徐东林宣读了《绥德县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和《绥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讨论稿)》,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就金融扶贫方案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张永彬在会上指出,金融业要主动作为,创新产品,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需求设立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扶贫工作的高效运行。部门要充分利用扶贫相关政策加强与经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最大限度的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银行与企业和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要充分利用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

县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篇8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05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区域人均耕地(草场)少且土(草)质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缺水、缺电、缺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2005年初在册的贫困户中,有68%的贫困户家中有18-40岁的男性劳动力,而外出务工人员不足3%;

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丘陵区、灾害高发区、高寒牧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五是我县不是贫困县,但与其它县(市)相比,贫困人口最多,占全地区贫困人口的16.5%,而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2000年-2004年共计投入647万元)且县级财政困难,制约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六是由于扶贫防御体系不健全,返贫现象严重。2000年初我县在册贫困人口220户1201人,经过5年的扶贫工作,实现7639户38046人脱贫,而2005年初在册贫困人口却有5181户20465人(动态脱贫标准线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统计);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三、扶贫机制及设想:

(一)进行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集中力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肉、蛋、奶产出率,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2006年,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贫困户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五)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八)实施移民搬迁

对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县扶贫办

县扶贫办工作汇报 篇9

扶贫办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办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部署、督查,并及时向县政府信息科报告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根据工作需要,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政府信息的发布和维护工作,并配备了1台专用电脑和相关设备。

(二)建立工作机制情况

根据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我办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统一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信息公开的`工作机构、职责、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明确了公布的形式和时限,对依法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程序、方法进行了规定。

对照本年度信息公开目录,凡涉及到扶贫办信息公开的内容,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交由扶贫办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把关后,在政府信息和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平台网站予以公开。按照《条例》的要求,划分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各类政府信息,明确了公开形式、期限和要求,切实做到了全面、准确、及时公开。

(三)编制发布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情况

在编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一是提高信息公开工作队伍素质。要求负责信息公开的股室和人员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学习《条例》,与上级部门保持经常性沟通,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确定公开内容。做到该公开的全部公开,不公开的说明理由,不断完善信息清理和发布工作。三是精心编制目录指南。按照系统化、标准化要求,编制完成了扶贫办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并在目录指南中更新。

(四)完善信息发布渠道情况

坚持以沧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省扶贫开发办公平台发布为主,不断完善信息发布的载体和方式,提高信息公开发布时效性,确保政府信息及时、适时公开。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主动公开数量。截至20xx年12月31日,我办共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河北省扶贫办公平台发布各类信息86条。

2、主动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我办发布的政府信息主要涉及法规公文、工作动态等文件86条,其中工作动态等类65条,其它21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xx年度,我办无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信息公开事项。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xx年度,我办无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情况。

20xx年度,我办无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从总体来看,运行状况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公开的时效性。今后,我办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拓宽信息公开渠道,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2.强化公开时效性,及时对公开平台进行经常性更新维护,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加强公开时效性。

县扶贫工作创新工作简报 篇10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土壤的贫瘠。想摆脱贫穷,首先要做到头脑有想法,思想上有强烈的脱贫动力。为此,该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力求从思想上注入“活水”,“肥沃”贫困户的头脑,破解贫困户的思想困扰。通过镇政府LED大屏幕,镇政府、村委宣传栏和横幅发动宣传,在主要街道、学校、自然村发放宣传资料等进行扶贫宣传。镇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在进村入户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时,大力宣传扶贫惠农政策,并发放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联系卡,让贫困户有困难和困惑可以随时反映和倾诉,确保帮扶责任人可以随时掌握信息和做好沟通指导。以来,该镇共进村入户开展扶贫惠农政策宣传4次,总人数为人次以上,制作宣传栏15版,宣传横幅48条,发放扶贫宣传资料6500多份,发放扶贫联系卡1000多张,为从根本上解放贫困户的思想,化解贫困户的.困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上级相关扶贫文件精神,该镇结合实际,坚决贯彻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如产业扶贫、教育资助、危房改造、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移民搬迁等。仅,该镇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90多户,教育资助100多人,危房改造200户,发放医疗救助金90多万元,新纳入低保74户290人,共计近800户贫困户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惠民政策。20以来,经调查,该镇有意向通过产业脱贫的有150多户,有意向通过教育资助脱贫的有120多户,有意向通过危房改造脱贫的有260多户,有意向通过低保脱贫的有300多户,有意向通过移民搬迁脱贫的有390人,扶贫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将会惠及和帮助到更多的贫困户家庭,为贫困户发展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经典英语激励句子下一篇:天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