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情感散文

2024-06-15

秋情感散文(精选14篇)

秋情感散文 篇1

秋情感散文

北方的秋季天气干燥,连空气也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但尽管干燥,我却一如既往的喜欢着秋。我喜欢在秋天走在路上踩枯落的枝叶听他们发出嘎巴的响声然后哈哈大笑;我喜欢在秋天在落满梧桐叶的小院里静坐然后望着遥不可及的夕阳奇异幻想;我喜欢在秋天看叶子飘零伴微风起舞却怎么也飞不高然后轻轻捻起他吹向天空;我喜欢在秋天看光秃秃的枝干像想要触摸夕阳般伸向天空。我喜欢秋,喜欢他凋零的美丽,喜欢他枯萎的生机,喜欢他纤尘不染的阳光。

看着那昔日发亮的叶子逐渐变得枯黄,我心里居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的确,我喜欢秋天那凋零的美丽。曾一度认为,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完美的,倘那叶子一年四季常绿岂不是毫无特色,在我看来,叶子最美丽的是他生命耗尽即将陨落的一瞬,蓄以了所有的力量与全部的精华为人们绽放最后一次美丽,可惜却没有人来关注那终极绽放。人生,唯有有悲有喜才是完整的,而最美的不是的喜而是悲。

枯黄的叶如断了翅的蝶,随着风缓缓向下飘落着,当他落到地上,便如死去万年的虫尸般寂静,却闪烁着零零散散的光辉。秋天没有夏天那般的热烈生气,但只要用心去发现,那散碎的生机便会隐隐浮出水面。若没有秋天的陨落,何以孕育新的.未来。而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秋季的太阳,没有了春天的稚嫩,褪去了夏天的鲁莽,变得温婉起来。在蔚蓝天幕的映衬下愈发纤尘不染,如同初见,却正值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光。在秋天荡着秋千拥抱太阳不怕灼伤,因为我披着一件以阳光织成的薄裳。人生,最美丽的年龄,心底依旧保持着阳光的底色,却再也不怕被沾染。

秋情感散文 篇2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写人散文的情感态度 篇3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个学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更是一个为国牺牲的爱国青年。至于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则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另一面,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惨遭杀害,更能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文中写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一个,但显然是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与此相似的篇章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五个青年作家中,着墨较多的是白莽与柔石。比如写柔石,特地说到他的硬与迂,其硬体现于做事的努力,也创作也翻译,迂则是不通世故。后来,“他的迂也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两相比照,可见他的厚道,这是硬与迂的结合。这两篇纪念文章,交织着悲愤之情,即缅怀死难者的悲伤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愤怒,而对学生及后辈,却多有尊敬,还不无自谦。

又如《忆刘半农君》,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先是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但也有近于草率、失之无谋的地方。此种性格分析,点明了人物的长处及不足。至于与作者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可以在一起谈闲天。从谈天中,刘半农给人的印象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用清澈的小溪来比这种浅,可见仍有其好处。至于后来的变化是没能与时俱进,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再是同道中人了。但即使如此,还点明其为人的忠厚。行文至此,作者便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不用说,作者的爱憎是很分明的。还有《范爱农》,写的是同乡及学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就这肖像来看,颇见其愤世嫉俗。留学回国后,又碰面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这里讲了别后经历,觉得气闷,仍是那种愤激使然,但与作者的了解却增进了,便一起喝酒聊天。辛亥革命时,有了一些起色,一起在故乡做教员,但也只是一时之事,过后就因失望而颓唐了。此后再难振作,后来便醉酒落水淹死。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但这不只是个人的境遇问题,还对世道多有针砭。

且看《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长相不好,更不好的还在于背地里说人长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小动作,将其性格活灵活现地形容出来。再就是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大约是偏蛮横一类的。此外其还懂得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按理,这样一个保姆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那就是她为作者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正是作者想看的图画。“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一词,使长妈妈在作者的眼里大为改观,变得高大起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书,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关爱,使作者消除了内心的反感。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原本是不无揶揄的,却变成一种赞美。

八月浅秋心系何方情感美文 篇4

还在留恋着夏的酷热,不想秋已到,说告别有些不舍,但秋已经来了。只是,一路藏着笑与泪,多年缠绕的梦境曾未褪色,停摆已久的疼痛再次苏醒。这感觉,这心情

话秋散文 篇5

前言:忙里偷闲的上午,亮闪闪的阳光洒在地面,泛起明晃晃的光,念及曾经抒写的秋日时光,忆起唯美的上一季,冲一杯咖啡手握,惬意怡然自得,美丽揣在心间,温暖了我整整一冬。

应是蝉儿唱晚时,阵阵秋雨后,微凉中,寒意写上心头。

仲秋已去,写意的秋天,自是一场浓似一场了。一年四季中,秋,是渲染情愫的季节之首。收获必最旺,凋零也最多,让人悲喜交加,爱恨交织。唯此,古人作词赋诗,秋季产量至高。

往年里,于秋,我总是幽怨多于欢喜,而今,随着年岁的增长,感念也随之改变。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四季的风景,这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体现吧。

浅秋时节,目光所及姹紫嫣红的花骨朵,勾兑出极其曼妙的镜像,缤纷炫目,直入心底,眼前的鹅黄,粉红,浅紫,月白,一切是那么的清澈明丽,一切是那么的娇艳欲滴,叫人陶醉。

漫步在熟悉街角,向晚的秋风,拂面而来,久违的舒爽,呼涌而至。春风熏得暧昧,夏风太灼热,冬风又酷冷,而秋风,大气而凉爽,那样的风儿,让人恬适和愉悦,烦扰随风而逝。心,顿时清透如涤。不曾忘记,那个浅秋的黄昏,幽香弥漫的湖畔,花絮曼舞。姗然独步,时有孩童欢闹着飘忽而过,嬉笑声悠悠而去。凝神中,风吹叶动,清香缕缕。清凌凌的池塘边,雾霭霭的天空下,有大片大片的紫,还有些开始泛着黄的草儿,这样的深夏浅秋中,我以固有的姿态,看车来人往,听花开花落。念想,在眸光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滋长,在孤单落寞中升腾,在文字的麦田里颗粒饱满,葱郁繁盛。

静坐时,翻开《光阴的故事》,平铺直叙,章章节节濡染着季节的色彩,字字句句蕴藉着浅秋的况味......此刻,窗外的秋雨,绵绵密密下着,她绝不像春夏那么张扬突兀,亦无需雷电呐喊助威。在绵长细密,平平淡淡,漫不经心中,如母亲为着亲爱的孩儿,诉说自己遥远的童年往事。秋的韵味,便在这样的秋雨中,母亲温婉柔和的讲诉里,不经意渗透开去。轻舒一口气,浑身便都是秋的清爽了。

不惑之间,已走到人生的秋季。秋之龄,有岁月的厚重积淀,有人生的沧桑之感,肩挑两头,一头扶持养育子女,一头牵系老父慈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经历了暴风骤雨的熬磨,经历了寂寞黑夜的思索,生命的亮点在时光中渐渐晕散,色彩不再单调成一种盎然的绿色。回首往昔,当春的喧嚣和夏的火热成为过往,走过了苦中有乐的奋斗和挣扎,拥有的和失去的,已不再激起千层浪,不再让人痛心疾首。只是,读书时,还是会为动人心弦处所感叹,听歌时,也还会因凄凉的旋律而忧伤,孤单独处,寒霜无情的冷漠悄然袭来,心在自问:那蕴藏在生命深处,一直支撑着生命的渴望真情和付出真情的幻想还在吗?

倚窗望月,月色朦胧,别有一番意境。月儿影影绰绰挂在树梢间,叶儿有点颓败,今夜的月,不够圆润,不够透亮,我不要太多,只需借我一抹月色,前尘往事,如烟缭绕,故人故事,且去远去......月光下酣睡中的儿子,小模样日渐俊朗,仰躺着的夫君,宁静安详,这就是了,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的家的`气息了。那蕴藏在生命深处,一直支撑着生命的渴望真情和付出真情的幻想还在吗?

倚窗望月,月色朦胧,别有一番意境。月儿影影绰绰挂在树梢间,叶儿有点颓败,今夜的月,不够圆润,不够透亮,我不要太多,只需借我一抹月色,前尘往事,如烟缭绕,故人故事,且去远去......月光下酣睡中的儿子,小模样日渐俊朗,仰躺着的夫君,宁静安详,这就是了,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的家的气息了。很庆幸人生有他们伴我前行,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很庆幸人生有他们伴我前行,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渐入深秋,秋叶,当之无愧为最好的注脚。风起,秋叶旋风起舞,飘飘洒洒,如远行的游子,启程归巢的步伐。枫叶流丹,层林浸染,近似洪荒和零落的秋,这是一个空灵多思的时节。

秋天散文阅读:秋 篇6

不知不觉,时凉时暖中,今日终于感受到了凉凉的寒意。 寒露已过,再怎么温暖的常熟,天气也显示出了不同。

休息日,前往虞山走走。走在曲径通幽的山间小径上,丝丝凉意穿过若有若无的秋风,稳稳地贴在肌肤上,便固执任性地不肯离去。或许,我期待许久的秋,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她来了,就在身边。环顾,远山,层林,蓝天,白云,无一不是秋的印记。

是的,她来了!秋阳还暖,秋叶尚青,秋云亦优雅从容,但分明有了些许的不同,一点蛛丝马迹暴露了还未被揭露的真相,光线淡了,浅浅的黄已渗透了葱翠的绿意,云更白了,仿佛贴于心头的爱人的柔暖。真的,秋来了,在眼里,在体肤,在心头。

清晨,早起,站在阳台上,望着这美好的早晨一点点地长大。不敢眨眼,生怕漏掉成长的每一寸细节。这一切,她就像诗歌一样神奇:凌乱而坦然,状似无序,却又张弛有度,尽情释放着如火如荼的快乐和苦痛,那么深刻的体验着人世的悲欢。她的内心热烈的翻涌,外表的生长竟能如此端庄内敛!我用相机记下它,只为记住我此刻的迷惑惊奇与感动,我知道,它已经扎根在我的内心,每一天为我发芽开花。

结束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走在那条铺满余晖的小路上,熟悉的黄昏,熟悉的路径,熟悉的心情,如果在学校没有因为学生生气,这时回家的心情应该是安详的,也许还夹杂着些许落寞。又是一天,每天这样日复一日,我为流逝的时光如此迅疾的匆匆远离而感到不安,它终还是离去了,不肯迁就留恋它的目光,就在心思恍惚的瞬间,夕阳堕入深海,晚霞兀自徘徊。

早起,薄薄一层雾霭在天边缭绕,仿佛是蝶儿那透明颤动的羽翅,天空便显得更加宁静高远,鹅黄紫粉与淡青色相互渗透,互相交融,轻盈深邃,质感通透。这样的秋晨使我的心化成了一汪碧水,它只需一抹撩人的色彩,映在柔情似水的心湖上,我便心甘情愿的`成为它的俘虏,无边无际的沉溺下去,不必醒来,也不愿醒来。

黄昏很美,美在对心情的成全,心中便会荡起小桥流水的声色之河,它又极短,短的可以看到那匆匆挪移的光影在你眼前肆意变换着颜色,它默然退守,一任黑暗来袭,惯常的姿态中大美无言。

仿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时间交替在午夜,只一步之遥,今天变成了昨日。它走得如此不容置疑,决绝的消失在沉默与黑暗里。今夜,竟然下起了雨,雨声中竟然夹杂着雷声。于是乎,窗外雷声沉郁警惕,滚动中拖出长长的大提琴般的尾音,可以想象乌云翻涌试图酝酿更加漫长的雨季,而我在侧耳聆听暗夜意味深长的呼吸时则确定了内心的走向。

喜欢白昼,把一切都看得太彻底,袒露无疑,反倒失了美感,但我却不能不接受它,它是庸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白日的窗外鸟鸣正盛,因为鸟儿的欢悦,心也开始清澈起来。这世间缘起缘灭,因果使然,一些看似偶然的存在,实则影响了心灵之必然。

秋情感散文 篇7

一、心随文动,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 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 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文章与“我”融为一体, 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 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做到心随文动。因此, 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 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 娓娓而谈, 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 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 并给予奖励, 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句, 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 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 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 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 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 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 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 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 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 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 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 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 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 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 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 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 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 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 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 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 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 一方面要营造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享受散文的美妙,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 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 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 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 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 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 在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 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 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 以及“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 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 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 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 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 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 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 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 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 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 相较于议论文而言, 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 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 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 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 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 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 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 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 形式灵活。因此,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 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 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 《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 《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 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 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享阅读成果, 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 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秋情感散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出自名家笔下的散文佳作,这些作品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珍贵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此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在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要想感悟、体验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又必须建立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之上;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架空分析,是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情感体验的。因此,通过接触具体的语言表达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流向,是阅读实践中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教师通过“连环式”的追问,带领学生渐行渐远,走入作者内心丰富深邃的感情世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用心体会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终于找到了作者在亲人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面对紫藤萝盛开的生命之花产生的“宁静”“喜悦”的情感状态的由来——“作者是置身于紫藤萝瀑布跟前,目睹花儿的绽放与凋谢,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弟弟,感觉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儿,有灭有生,生生不息,压抑在心中的一块石头就落了地,心灵终得解脱。”倾听了学生的感悟,教师给予认可,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点拨:“其实,这篇散文的标题里的‘瀑布二字,表面上看是描写花儿的繁茂和壮美,实质上是在赞美流动的生命,从生命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作者产生对生命的顿悟就属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之事了。也就是说,是眼前景物的独特之处催生了作者的情感,使之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是要凭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丰厚的知识积淀才能完成的。”

上述教学活动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曲折推进、豁然开朗”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文本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巧点妙拨,真正引领学生跟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创新教学策略,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欣赏精美的散文作品时,情感体验活动总是伴随其中,这种情感体验活动既是散文阅读审美的手段,也是审美成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知识储备并不广泛,受这种局限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时,有时还需要另辟蹊径,富有创意地创设或提供某种“媒介”来催发。这种“媒介”的出现,可以实现情绪的激发,也可以实现思路的引领或达到认识的催化。而这种“媒介”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表现为一个巧妙设计的问题,一种精心营造的情境氛围,或一个别出心裁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在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对诗歌之美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竞聘摄影师——如果请你以这首诗的内容为蓝本,将其拍成“MTV”,那么,你将选择哪一节诗?你打算拍出的感人画面是怎样的?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此项富有创意的学习任务,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进行情感体验的优质“媒介”,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媒介”提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时机,这一时机应该建立在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但体验的深刻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之时。倘若在学生还没有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没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效果肯定不尽人意。

三、以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支撑,从文章细微处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或出现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而这些都是有待教师挖掘利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宝贵资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个经典篇目,但要想教出效果,教得出彩也比较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制约,对作者所表达的那种微妙复杂而又曲折的父子之情的感受和理解不易到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那种深沉、细腻的感情,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带领学生欣赏此文时,紧紧围绕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倾注在细节中的巨大的感情力量。经过小组交流和师生思维碰撞,学生理解了此篇经典之作的匠心所在:整个“背影”都围绕一个“难”字来写,以“难”来体现“心”——前一个“背影”突出动作之“难”,后一个“背影”体现别离之“难”。教学至此,学生对于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复杂、微妙而深沉的父子之情有了螺旋式的升华。

又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笔者从两个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对末段作者表示感叹的“噫”字所表达的感情进行了感悟,深入剖析作者对陶渊明的情感态度,使学生领悟到“噫”中蕴藏着作者对不同人物及社会现象的惋惜、厌恶、无奈和悲哀的心情;二是引导学生将第二段写花的顺序跟末段写花的顺序加以比较,从而弄懂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为了突出表达对当时污浊世风的鄙弃与抨击。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恣意发挥;相反,教师必须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作支撑,并着眼于细微之处,这样学生的体验才能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绝不能撇开文本,泛泛而谈;一定要锁定文本,立足于文本的细微之处,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追求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秋散文 篇9

穿过幽暗的小巷,秋风拂过身体,外露的皮肤表层和整个面部顿觉清爽自在。小巷古旧,宁静深刻,在其中走动,有种穿越旧日时光之感。厚重的时光感。如果那些被虚度的往日出现断裂,付出了代价,自己必须坦然承担。但此时它在心里安然自若,没有适时涌动。恍如一面铜镜,明明暗暗。与当下和谐对照,光景融洽,并无出入。光照反射出的是一种过往的无邪。

逝时如风。唯愿到达宁静。

山顶上。让秋日的阳光直照脸面。温和。明亮。抬起头,皮肤吸收空气中漂浮的热量。感受到清新,温厚,殷实,坚固的自然内核。停立,贪婪享受片刻丰盛的馈赠,产生自我的存在感和对自然的感激。

然感悟已自处多时,对亲友没有过份的粘缠。情感独立,他人没有被需要感。不主动与人联系,但常得到亲友的宽信,并没有付出失去与现实联结的代价。时间能证实一切的真诚,同时也正在剔除一切的虚假。几条简单的路线,一两家固定的小饭店,一家营利性的书店,一个规模小但生意繁荣的茶店,一间供我晚间休憩的单间。它们组成我这些时日的全部。

我的生活都是有渺小的事物组成。并不时地渴望伸向远处。

大殿上。休憩。自采的茶叶,看似粗糙,但茶水清甜。山下很多居民以种植茶叶为生,门前晒满清新刚摘的茶叶。所经之处,茶香沁人心脾。种植茶叶的地方,梯田水渠,拾级而上,层层分明,青翠茂盛。一种怡然自得,欣欣向荣的真实生存状态。铜炉里香火旺盛。信众在里面焚香,跪拜,祈福,占卜。一种传统敬畏神明的仪式。荣重,严肃,尊严。它承载着一个信徒对神明的敬意和继续生活下去持有的信念。有年长的侍者专门负责解签,给香客示明签里的`寓意。礼毕,香客付出香油钱,随意捐献。

一种构成成年妇女生活中一部分的礼仪。清净,虔诚,信仰。已经逐渐被其后代不认可,随之而来的是,盲从,浮夸,放纵。

回忆起他们。回想往昔校园延席无数,饮酒酣畅淋漓。球场上无不洒脱豪爽。

我亦从未想过去找她。不再有起笔书信。经过时间大浪的绦荡,已逐渐清明的彼岸,愿有人守候,等待彼此的相会。愿此后灯火温明,光辉流淌。

愿各自前程明朗。

愿她的书。及时长久地清理我内心。去除尘杂,留下美好事物。

亦或是自我清理的过程。

带有阳光的热量回到小屋,连睡觉也觉得安然了。

不久我也将离开我。骑上白驹,如同西征,找到千万个不同的我。

想起日本紫式部的小说里选用大量中国的唐诗宋词。即兴便在不同的章节里,在不同人物的说辞里选取了这几句,组成了这一段:

秋风厉时音书绝。寂寞无聊历岁月。

安得年光如轮转,夙昔之田

追秋散文 篇10

一、

植物园的便道上有两只黑色的昆虫,一只是蚱蜢,一只是蟋蟀。蚱蜢蹦了一步,便趴在雨后的水洼边一动不动,蟋蟀则朝相反的方向快速爬出一段距离,它遇到了另一只蟋蟀。

风看我瞧得入神,猛地在背后吹了一口气,挂满山丁子果的树枝就摇摆起来,通红的果子一嘟鲁一嘟鲁地开始荡秋千,沉甸甸的果实坠在枝头,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一个个翘起倔强的小脑袋,嘻嘻哈哈地吵闹,挠痒我的思绪。

果子半边红透,半边泛着雨后的青光。在枝头摇累了,渐渐安静下来,听不见它们喘息,树梢上是窃窃私语,不知道哪一颗果子调皮,把几片金黄的树叶从天上撒下来。那叶子在空中翻着滚儿地旋转,落在青草地上,水洼里,有的仰面朝天,看着一天白云,有的趴在那里,亲吻芬芳的土地。根的味道吸引着它们,叶是树上开花的根,根是叶的母亲。

一只鹅黄的蝴蝶正在草丛中舞蹈,那些花儿、草儿,和它一起摇摆,风吹奏着“秋蝉”,幽怨的诗句就从枝头吟唱出来,“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叶催黄,谁到秋下一心愁,烟波林野意悠悠”

蝴蝶忽闪着翅膀在花草间飞过来又飞过去,不一会,就汇集了一小帮,黄色的、白色的、穿梭起来,此时的阳光暖洋洋的,天上的云、草里的花、枝头的果子,一下子热闹了秋日的午后,薰衣草开得正艳。

坐在植物园的长椅上遐思,半边的椅座上还是刚刚下过的雨滴,我这边却是干爽,新出的太阳烤得身上热乎乎的,除了蝴蝶和蚱蜢,没有谁打扰我。几朵白云从眼前的水洼里飘过去,数不清的蜻蜓飞过来,一个人正好,我可以独自享用这秋日午后的时光。

过了农历七月二十二,天突然间就凉了,早晚的温度不再是夏日的味道,烘烤已经凉透了,正午还有一丝温热,朝穿皮袄午穿纱。

今早,外面一直下着小雨,灰蒙蒙的,看不到一丝光亮,心情也随着压抑起来,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生机。好在午后天开始放晴,蓝天白云,洁净如洗,这雨后的天像是洗过的,任你望穿了双眼,也望不到底,深邃而遥远的蓝后面有星星吗?它们是不是也洗得透明,月亮还在树梢上挂着呢!

沿着林中的小路踱步,专挑有水的地方走,那水清澈在路面上,一小汪一小汪的,几片金黄的叶子落在里面洗浴,没有看到蟋蟀和蚱蜢。

丁香是春天开放的花儿吧,记得街道两旁,公路两边,满是的,醉人的芬芳还在嗅蕾上,甜甜的。可是,你是不是记错了季节?这秋日的午后怎么也会开出花朵呢!我趋步向前,小心翼翼地凑过去,扑鼻的记忆,是你,春天我们有过约会的,你是来告诉我明年春天的消息吗?还是恋恋不舍这个绿色的世界?

红透的果子看到了两种,眼里是一树一树的山丁子,还有一丛一丛的不知名儿。花儿却多,薰衣草、紫罗兰、九月菊、金针菜,很多叫不上名字,也有叫错的,这都无关。开花就会结果,盛开就会娇艳,我喜悦着阳光雨露,你不认识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绕了一圈儿,身体有些疲倦,索性坐在月牙湖边看游鱼,一位旧相识拍了我一下肩膀:“喂,你发什么呆?”

“看游鱼,在云里,青蛙也在。”

“在云里?你是说鱼?”

我指给他看,一池的蓝天白云,一池的风吹皱,那鱼儿正在云上飞。

一个孩子走过来,手里捏着一朵花儿:“叔叔,你会捉蜻蜓吗?”

我看看他,胖乎乎的,一双童真的眼睛,满是对这个世界的渴望。

“为什么要捉蜻蜓呢?它妈妈会找不到它的,你看你手里的`花,它也会疼。”

孩子疑惑地看着我:“花儿也会疼吗?”

我站起来,身边就是那不知名的果树丛,几只蜻蜓正在上面休息,我把手指轻轻地从下面伸过去,那蜻蜓就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叔叔,我一捉它它就飞了,你捉它它怎么不飞?”

“呵呵,你看我是捉吗?”

“不是,你给它一个指头。”

“对呀,我给它一个枝头。”

你给我一个枝头,我给你一份信任,给予让这个世界充满温馨。

孩子不懂,出神地望着我,我离开,他一步一回头。

雨后的植物园满是苍翠和果实,只是不见鸟儿的踪影,鸟儿们呢?它们飞向了哪里?树林里怎么能缺少鸟儿的歌唱?

蜘蛛忙着结网,一圈一圈地爬行,经纬衔接处,如计算机设置的程序,机械而准确,忙碌过后是静静地等待。这注定了一开始就是一个过程,你来我会等待,你不来我依然等待。

我沿着林间小路一圈一圈地走,不是结网,我本在网中,生物界的奇妙,一时还真说不清。

草鸣是秋意,叶黄也是秋意,色彩斑斓里,果子熟了,花儿谢了又开,突然想起昨日走过的稻田,一方一方的鹅黄,山里该有蘑菇了。

洗过的天碧蓝,洗过的星星更亮,秋分以后稻香、果香就会飘起来,五花山就会靓起来,机声隆隆里都是喜悦的欢歌。

过滤着秋景,不觉已到门前,我把秋景留在身后,秋意早已铭刻在心间。

二、

夜,天空有星星闪烁,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城市的霓虹上面飘荡着彩色的水蒸汽,远看,城市在佛光里,进来,路灯倒映在马路上,车辆驶过,溅起晶莹的水花儿,如船、似海。

这该是最后的秋雨了,明晨天就会晴朗起来,预报说后天夜里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锡霍特山顶又该下雪了吧?

北大荒的秋是涂满了色彩的,秋风潇洒地挥舞着手臂,把大把的颜色涂抹在秋天的画布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稻田是金色的,江水和天一个颜色,天和心一个颜色,斯莫勒山、诺罗山姹紫嫣红,深绿里点画着赤、黄、青、紫,桦树、柞树、核桃楸,如妙龄的少妇,浓妆艳抹起来,每一片树叶都被雨水抛光,忽闪了钻石般的光泽,招摇在这个枫叶纷飞的秋。

枫叶是最早红透了的,羞涩地躲在柞树的后面,个别的调皮鬼也会跑到白桦林里去,伸了胳膊抱着白桦树干,俏皮地挑逗你的眼眸,一阵婆娑就是一个流盼,荡漾了秋心,臂膀早已张开,把秋色抱个满怀。

一早起来,窗外的峰峦还隐约在云雾里,东边的天空依稀放晴,有了一些蓝天,我似乎听到了头顶的雁鸣,它们正排着队过来,赶忙下楼骑上摩托,我要去追赶秋天。

风,微凉,雾,正升腾,林边是流动的溪水,路上是打着漩的落叶,激动了的各种树木,猛烈地摇晃着身躯,大把大把地抛洒熟透了的红叶,遮天蔽日的色彩,冲进去,我便和它们一样了,我也是一片叶子吗?

路过神秘园的时候,那里正在酝酿今年的童话,硕大的树冠已经淡淡了鹅黄,绿更加妩媚起来,笔直的树干站在园子里的河边,草地上是成群的白鹅,牧鹅人说有四千多只。

神秘园是山坡下的十几株核桃楸组成的一片空地,算是在山谷里,一条季节河流从园子里流过,每到春天桃花水下来,这里便是一个奇妙的水世界,呼呼隆隆的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还有慢吞吞踱步的奶牛,一副天然的田园画卷。

秋天的神秘园是美的,一片金黄里,错落有致成黄金点,成群结队的摄影人驻足这里惊呼,平日里不起眼的几株老树,突然靓丽起来,惊诧了路人,醉了书生。

拐过一个S弯,乌苏里江近了,江水已经漫过江岸,后浪追着前浪,依着秩序从对岸那边排过来,归来的是水,土地还在那边。

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艘鱼舟从天边驶过来,马哈鱼回来了,久违故乡的游子叶落归根。

昨日勇才来电话说,省考古研究所的李博士又来了,让我再确定一下那个溶洞的位置,喀尔喀山那边的五花山里过去住着神仙呢!

时间尚早,同行的老李说:进山转转吧,昨夜一场雨,说不定松茸又出来了。我笑,我们可是追着它跑啊,映山红开的时候就盼望着,大雁南归了才送来消息,诱人的清香从脑海里飘出来,脚步已经迈进大山的裙边。

山坡上的落叶撒满了脚下,抬头,花花绿绿的枝头,垂首,一钵待画的油彩。深一脚浅一脚地挪着脚步,眼睛一刻不停地寻觅,榛蘑披了隐身草一般,和树叶混成了一个颜色,肥厚的蘑菇顶歪着脖子和我捉迷藏,突然,一个响亮跳出来,一大片胖乎乎的榛娃,在我眼前嘻嘻哈哈,我也笑眯缝了眼。

雨后的山里如出浴的美人,丰腴的身子闪着健康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那是自然的味道。

秋天的脸说变就变,不知过了多久,林子里突然暗了下来,老李说:不好,这雨追咱们来了。透过稀疏的林木探出去,对面山头云雾缭绕,把光暂时遮住了。

手里的袋子很快装了一半,军说足够烧汤的了。一会儿,快出树林的时候,天晴了,强烈的光束透过树冠射下来,雾气开始上升,金光里一句:善哉,心静止了,树不动,风也不动。

我不知道心会把我们带向哪里?军说:那就跟着感觉走吧!这回是老李笑:天在哪儿我们在哪儿,云在哪儿我们在哪儿!我也笑:脚去哪儿我们去哪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秋情感散文 篇11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的教学,尤其是散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代入感,增强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神韵”的把握。要想有效的把握散文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应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

一、把握背景,穿越时代

“文以载道”,文章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归属,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因此要想感悟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要深入了解并把握作品所处的时代,把握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出作品的内涵。像杨绛老师笔下的《老王》身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联系到当时的时代特征,才能理解出穷苦卑微的老王所保持的那份善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想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点,必须设身处地地了解和感悟当时的时代,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才能理解情感的基点,才能更好的体味情感、把握情感。

二、拓展阅读,况味平生

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影子,写作是一件相对比较私人的事情,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重要的是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因此在进行散文的阅读之际,必须了解作者,对作者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况味作者平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且理解其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感悟作者情感迸发的个人感悟。例如,在我们教材中有很多史铁生的作品,要想感受史铁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们就必须了解真实全面的史铁生。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他所经历的苦难,非亲历难以想象。他笔下的《合欢树》所蕴含的那份厚重的情感与其个人经历直接相关。在教学中,应该拓展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以及其他人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史铁生的基础上,感受和把握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源泉。

三、字斟句酌,感悟情感

文字是文章的载体,每一个字都应该有灵魂,我们要想了解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读,并且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字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写作之妙,以及那简单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情感。例如课文《安塞腰鼓》中,我们必须感受和把握那些饱含奔放之情的字句,从其句式上的共通点到其呈现的表达效果,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形式美中去品味文字中所张扬的热情,从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情感精髓。

四、融汇生活,体会留白

散文作品多数来自生活,因此要想理解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作者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一定的重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找到情感把握的切入点。当然,只有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深切感受作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文字中所呈现出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接之际,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中,从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描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么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童年常去的地方、那些难忘的回忆、那些看过的动画、那些熟悉的痕迹……回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整理,这样也可以理解作者当年所经历的童年。

当然,散文作品中,都会进行一定的“留白”蕴含在作品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只有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因此,要想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必须将自己的经历或者认知代入作品,看出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穷深意,以及其背后所诠释的情感表达。

散文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经典作品能够给高中生的人生进行良好的启蒙。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作品的阅读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分析,才能更好的促进作品教学效果的实现。散文的写作从来不是被动的,它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文字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和把握散文中情感的时候也要充分考量这些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读出自己心目中的情感支撑点。当然,由于散文的變化性,散文的教学也要充满教学的活力,要不断开拓创新,和学生一起挖掘作品背后无限的深意。

落秋抒情散文 篇12

坏心情是一种抹不去的尘埃,何时才能愈合自己的伤害,若离开是一种被动的无奈,才知道爱是需要被关怀,当我明白,心悬在空中不停的摇摆,那只会注定着失败,天空依然蔚蓝,若有你的存在,一切都会喜笑颜开。

深夜,窗外的细雨依稀的落着,沙沙声吵着无法入睡的我,却听不到自己那颗跳动生命的心脏声,微弱的霓虹灯光印在无人的马路上,显得有些萧条,树木随着微风轻轻摇摆,冷落了身边最孤独的我,却一晃而过。

那年,我望不到自己的背影,迷茫的生活经过了一个又一个落魄的怀秋,我无视于沿途的风景,错过那不再重现生动的画面,泪落在安静的角落,发出滴答的声响,显得那么冰凉,那么的沧桑。

这一年,我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影子,生怕受到曾有的`伤害,未来用这美好的希望憧憬着,在这悲凉的秋天,我是否用我未曾有过的勇气,努力仰望着璀璨的星空,显得那么迷人,那么的歇斯底里。

深秋无眠于这个伤感的夜晚,微风透过纱窗飘进房间,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让人不眠与欣赏这暗淡的香气,马路边本是枝叶繁茂的一排枫树,在微风的作用下叶子轻轻飘落了下来,落在安静的马路上,那是入秋时来第一片离开大树的叶子,离开大树的怀抱,是否就失去了那曾已温暖的肩膀?

有人说爱是生命的火焰,又有人说爱是理解的别名,我望着那落在地上的枫叶,难道爱是推向深渊的恶魔?树依然在微风中摆弄着舞姿,显示出独特刚强的一面,却忽略在身旁那小小的枫叶,视而不见还是真的不见呢?

有时候都忘了自己的存在,俯身望着自己的没有灵魂的身体,却支配着各种动作,莫过于没有思想的人,被人操控着,却像落在地上的枫叶,没有生命,还被人无情的践踏着,破碎的枫叶如人的心,没了爱,生命也毫无意义。

此时,秋风四起,雨水渐渐增大,哗哗的雨水落在破碎的枫叶上,溅起了一朵朵如泪的水花,在这无眠的夜,雨水灌入了树根,也同时流进了我心中,朦胧的眼流出那冰冷的泪水,雨水与泪水相溶,刻在这个不眠的夜空。

秋夜夜籁散文 篇13

晚上八点,我和姨妈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凤穿牡丹》。心中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一个人去屋外捕捉宁静。

我走出屋子,脚踩着铺有碎石的黄泥路,尽情的呼吸着乡村里宁静的气息。静静地聆听,连自己的脚步声都听的清清楚楚,更何况那夜幕下地籁、物籁、人籁和天籁的碰撞声。坐在池塘边,物籁不绝入耳。有游鱼不断跃出一水面的声音;有稻田里虫蛙的鸣叫一声;有从灯火远处传来的喧哗声。人籁与天籁的和谐,使今晚的夜显得质朴而又奇丽。要不然,没有星光和月辉的垂爱,夜色*难有可爱动人之处。

在夜的帷幕下,我捕捉那片刻宁静。三五只莹火虫提着喑淡的灯笼,既照亮了自己前飞的路,又予别种生物的出没以方便。莹火虫身躯虽小,却拥有大海般的气魄和胸襟。难怪有那么多诗人把你当作知己,述说情怀。正是因为你的存在,多少奋斗在黑暗里的人,才没有惊慌,才没有彷徨,才没有孤独。你是造物主的杰作,兼俱生命的卑微和珍贵。卑微是因为你弱小;珍贵是因为你的价。因为你的存在,让多少热衷功名利禄者感到自身渺小,让多少物欲横流者感知迷途可返,让多少醉心一己私心者感悟愧天愧心。

在夜的帷幕下,我捕捉那片刻宁静。万籁同奏,旋律时高时时低,时缓时急,如西班牙斗牛式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虫鱼蛙鸟乐队纯一熟的.演奏下,我告别了市集上讨价还价还价的庸俗,告别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告别了霓红交织的沸腾,打开了悠然南山的木匣。心灵净土换上了新鲜空气,生命的质量从此光茫万丈。凝神倾听夹杂着耳熟的“当!当````”抬头向四周搜寻,原来是从乡村中学传来的!在铃声响后,宁静的秋夜将会被青春笑容所打破。书声涌起,生机遍野的秋夜活泼可爱;家灯稀疏,详和浮动的秋夜更显珍贵!

在夜的帷幕下,夜是那么的宁静,又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我捕捉宁静,是想追随先达,与宁静共舞。暂时远离红尘,享受宁静,来提高精神免疫力。当再次踏入红尘,听到躁音不在那么厌烦,看到“一毛一主席”不在那么那么势力,溅到污秽依然心地纯洁!

繁秋本色散文 篇14

秋色之美,并非在于景物之美,而在于劳动之美。

人们总是说秋风萧瑟,秋天是一个凄凉冷清的季节,是一个灰色暗淡的季节。树叶变黄落地,百花凋零成泥。而在我看来,秋天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季节,是一个金色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稻浪滚滚。

我的家乡在那美丽的农村,成片成片的田野,连绵不断的山脉,汩汩流淌的河水。一到秋季,那片片稻田上便弥漫着阵阵稻香,一阵微风拂过,串串稻穗便左右摇摆,远看,就似泛着微微粼波的金色海洋。虽然到了秋季,大部分的花都已经凋谢,但仍然可以看见田野上那些含苞待放的野菊,充满着勃勃生机,迎风摇摆,风姿盎然。

到了这时,我便能在那一望无际的田垄上看到许许多多来往于田地间的人们,他们都在那里收割庄稼,也总能听见有人在田野上高声吆喝着“收庄稼咯!”“快来帮忙呀!”在田间弯着腰,干着农活,收着庄稼的人数不胜数。

每到这个丰收的季节,他们毫不停息地忙碌着,劳作着。我的母亲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来往于田地之间,我也只能在田野上才能望见母亲的身影。母亲卷起裤脚,撸起袖子,手上拿着一把锋利的镰刀,在田野里割着那成片成片的稻谷。夕阳西下,隐约可以看见那镰刀泛着闪烁的光芒,田中水波粼粼,与那镰刀的光芒相映衬,显得格外耀眼。母亲弯着腰,用镰刀快速地割着稻谷,一捆,两捆,三捆……从远方望去,像极了一幅美丽的农家劳作油彩画。

没过多久,母亲便割完了一大片的稻谷,田垄上铺满了割好的稻穗。母亲的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晶莹剔透的汗水,那汗水从母亲的脸颊上滑下,滴落在地面。母亲的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她不停地擦着汗水,但仍不停地劳动着,没有丝毫想要休息的`打算。母亲的脸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通红。在我眼中,这个时候的母亲是最美的。

过了几天后,庄稼收割得差不多了,母亲便从那忙碌的劳作中获得了休息的时间,丰收后的时光总是那么的惬意与舒适。在这丰收之后,我便能看见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面晒满了稻谷,我家院子里面也是如此。母亲坐在摇椅上,闭着眼睛,闻着稻香,哼着民谣,实在是快活似神仙,但这一切都是母亲的付出而收获的。当然,其他的劳动者也是一样的。

秋风拂过我的脸颊,带来了阵阵果香,片片稻香,朵朵菊香,也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更带来了劳动者忙碌之后的安逸与快乐。

秋景真美啊!秋收真美啊!秋色真美啊!

★ 小草在山崖散文

★ 纪录片《本色》观后感心得精选

★ 真我本色的作文

★ 我是小草,我不卑微散文

★ 茶味的本色作文

★ 小草作文

★ 小草 作文

★ 写小草范文

★ 小草排比句

上一篇:门架施工安全专项方案下一篇:医院感染各级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