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语情感散文

2024-07-05

雾语情感散文(通用3篇)

雾语情感散文 篇1

雾语抒情散文

晨雾深浓,在橘色的初升的日头里娇羞的随着清淡的晨风舞动、飘散、聚集着,迷迷蒙蒙让我的目光不能远望,这就是晨的嫁纱吗?如此轻盈的就抚动了我的心弦。时而或近或远的几声晨鸟的啼鸣,还让我当真犹如漂浮在空中一般。是梦迷散了我的心神和眼神吗?让我恍如进入了仙境。如此厚重的水汽,可我却无法用平伸的出去的手掬捧到什么,我傻傻的看呀、望呀、想呀,而后微微的轻轻的略带着些许的童稚的笑着。或许,我早已被如此的似梦似幻般的情景装填在了记忆的空白处了。

我原本一直以为只有深山或深邃的丛林中才有此美景,可我现在却明明是站在已经有些沙漠化的地方上呀。近来的深秋的寒意分明让我的肌肤和感官都触到了冷冰冰的意味,我的意识、我的念想、我的思绪都几乎被浸染成了空明和游离状态,在白色的、深重的、浮动的晨的呼吸和哈气里开始迷失了方向的归属。

延伸,不停不断的延伸,没有任何响动和印记来表明,但却是大面积的延伸着,没有肢体的语言,也没有动情的眼神,安静而又清冷。模糊了远山,淡化了近的景物,就连秋的草儿也是被我非常之近的距离中才发现它们也尽湿透了秋给它们的青黄色的外套。所有的物事也都跟洗了澡似的,在晨的日光中散发着以融入雾里的水的灵气。我是蜷缩了记忆的,更是不敢声张和冒犯晨的神灵的,可我呼出的哈气竟还是被连动到了雾里消失不见,我忽的平生出很大的压抑感和窒息感。不!不!我惊疑这雾开始让我产生了错觉和幻觉。是的,我还活着,只是这重重的水汽几乎将我和它们凝成了一体。宛若我中有它,它中有我,我轻轻的`挥了挥手臂,在还有着刺目的日光中突生了飞的感觉。我轻柔的、舒缓的、优雅的转了几个圈,仿若某种仙舞的力量在带动着我翩迁一般。呵呵~如梦、如痴、如幻,轻盈的让我有种超脱了凡尘俗事的缠绕一般,如此美丽涣散。

最总,我在寒凉中蓦然惊醒,我分明只是站在原地在晨寒和浓雾的秋的裙裳里舒懒的伸展了一下一夜未醒的腰身。生活何尝不是这如此浓重的雾呢,让我们迷幻般的在事物中打着转;让我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体味着种种辛酸、悲苦、喜悦、幻想和希望呢!让我们蓦然惊醒的又何尝不是我们曾经沉睡的、静寂的、孤独的心呢!

雾语情感散文 篇2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雾语情感散文 篇3

一、心随文动,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 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 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文章与“我”融为一体, 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 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做到心随文动。因此, 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 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 娓娓而谈, 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 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 并给予奖励, 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句, 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 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 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 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 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 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 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 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 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 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 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 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 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 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 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 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 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 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 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 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 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 一方面要营造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享受散文的美妙,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 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 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 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 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 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 在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 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 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 以及“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 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 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 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 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 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 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 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 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 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 相较于议论文而言, 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 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 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 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 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 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 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 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 形式灵活。因此,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 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 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 《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 《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 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 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享阅读成果, 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 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上一篇:大学学代会新闻稿下一篇:作文美词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