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春情感散文

2024-07-07

别春情感散文(共6篇)

别春情感散文 篇1

别春情感散文

听说明日立夏,今日是春季的最后一天,天气正好,阳光明媚热烈,顺着小路,再次去感受春的温暖美好。

五月,桃红梨白已无迹可寻,而叶子绿的恰到好处,枝叶间小小的青果已初现,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开得肆意可爱。寻一树荫坐下,仰头看枝里叶间,阳光穿透而来,斑斑点点洒在脸上,不自觉闭上眼,风似乎也轻拂过,情人般抚摸的温柔。蜜蜂似乎嫉妒起我的`惬意,嗡嗡嗡嗡的声音在耳际此起彼伏,徘徊不休,只得睁开眼寻觅,看它们忙碌的飞着,不停的闹着。低头看脚边的野花,小小的圆圆的,亳无艳丽可谈的白,除了零星的比它还小的几朵黄色的野菜花点缀其中,可说是毫无妩媚的姿态,它却不羞不恼的在绿叶丛中,形成了独特的味道,不声不响的等到清风拥抱。风温润和熙,花朵儿轻轻的摇曳,优美的如妙龄少女的舞蹈,款摆腰姿,酬风谢阳,好似为自己赶上了暮春开放而欢欣跳跃。

天到黄昏,我还沉醉在无边的野花里,还沉醉在绿色的海洋中,从庄稼地里回来邻人的说笑声里,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狗叫,提醒着我该回去了,这才依依惜别。路过水塘,一片斜阳射在水面,泛着浅浅金光,几株水草冒出绿顶,说不出的味道。

别春情感散文 篇2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写人散文的情感态度 篇3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个学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更是一个为国牺牲的爱国青年。至于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则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另一面,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惨遭杀害,更能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文中写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一个,但显然是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与此相似的篇章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五个青年作家中,着墨较多的是白莽与柔石。比如写柔石,特地说到他的硬与迂,其硬体现于做事的努力,也创作也翻译,迂则是不通世故。后来,“他的迂也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两相比照,可见他的厚道,这是硬与迂的结合。这两篇纪念文章,交织着悲愤之情,即缅怀死难者的悲伤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愤怒,而对学生及后辈,却多有尊敬,还不无自谦。

又如《忆刘半农君》,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先是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但也有近于草率、失之无谋的地方。此种性格分析,点明了人物的长处及不足。至于与作者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可以在一起谈闲天。从谈天中,刘半农给人的印象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用清澈的小溪来比这种浅,可见仍有其好处。至于后来的变化是没能与时俱进,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再是同道中人了。但即使如此,还点明其为人的忠厚。行文至此,作者便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不用说,作者的爱憎是很分明的。还有《范爱农》,写的是同乡及学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就这肖像来看,颇见其愤世嫉俗。留学回国后,又碰面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这里讲了别后经历,觉得气闷,仍是那种愤激使然,但与作者的了解却增进了,便一起喝酒聊天。辛亥革命时,有了一些起色,一起在故乡做教员,但也只是一时之事,过后就因失望而颓唐了。此后再难振作,后来便醉酒落水淹死。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但这不只是个人的境遇问题,还对世道多有针砭。

且看《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长相不好,更不好的还在于背地里说人长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小动作,将其性格活灵活现地形容出来。再就是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大约是偏蛮横一类的。此外其还懂得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按理,这样一个保姆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那就是她为作者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正是作者想看的图画。“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一词,使长妈妈在作者的眼里大为改观,变得高大起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书,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关爱,使作者消除了内心的反感。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原本是不无揶揄的,却变成一种赞美。

别春情感散文 篇4

一、心随文动,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 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 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文章与“我”融为一体, 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 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做到心随文动。因此, 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 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 娓娓而谈, 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 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 并给予奖励, 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句, 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 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 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 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 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 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 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 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 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 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 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 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 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 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 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 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 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 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 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 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 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 一方面要营造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享受散文的美妙,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 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 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 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 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 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 在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 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 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 以及“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 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 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 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 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 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 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 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 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 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 相较于议论文而言, 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 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 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 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 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 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 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 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 形式灵活。因此,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 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 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 《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 《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 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 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享阅读成果, 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 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别春情感散文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出自名家笔下的散文佳作,这些作品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珍贵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此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在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要想感悟、体验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又必须建立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之上;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架空分析,是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情感体验的。因此,通过接触具体的语言表达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流向,是阅读实践中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教师通过“连环式”的追问,带领学生渐行渐远,走入作者内心丰富深邃的感情世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用心体会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终于找到了作者在亲人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面对紫藤萝盛开的生命之花产生的“宁静”“喜悦”的情感状态的由来——“作者是置身于紫藤萝瀑布跟前,目睹花儿的绽放与凋谢,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弟弟,感觉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儿,有灭有生,生生不息,压抑在心中的一块石头就落了地,心灵终得解脱。”倾听了学生的感悟,教师给予认可,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点拨:“其实,这篇散文的标题里的‘瀑布二字,表面上看是描写花儿的繁茂和壮美,实质上是在赞美流动的生命,从生命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作者产生对生命的顿悟就属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之事了。也就是说,是眼前景物的独特之处催生了作者的情感,使之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是要凭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丰厚的知识积淀才能完成的。”

上述教学活动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曲折推进、豁然开朗”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文本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巧点妙拨,真正引领学生跟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创新教学策略,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欣赏精美的散文作品时,情感体验活动总是伴随其中,这种情感体验活动既是散文阅读审美的手段,也是审美成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知识储备并不广泛,受这种局限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时,有时还需要另辟蹊径,富有创意地创设或提供某种“媒介”来催发。这种“媒介”的出现,可以实现情绪的激发,也可以实现思路的引领或达到认识的催化。而这种“媒介”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表现为一个巧妙设计的问题,一种精心营造的情境氛围,或一个别出心裁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在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对诗歌之美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竞聘摄影师——如果请你以这首诗的内容为蓝本,将其拍成“MTV”,那么,你将选择哪一节诗?你打算拍出的感人画面是怎样的?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此项富有创意的学习任务,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进行情感体验的优质“媒介”,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媒介”提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时机,这一时机应该建立在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但体验的深刻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之时。倘若在学生还没有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没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效果肯定不尽人意。

三、以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支撑,从文章细微处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或出现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而这些都是有待教师挖掘利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宝贵资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个经典篇目,但要想教出效果,教得出彩也比较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制约,对作者所表达的那种微妙复杂而又曲折的父子之情的感受和理解不易到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那种深沉、细腻的感情,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带领学生欣赏此文时,紧紧围绕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倾注在细节中的巨大的感情力量。经过小组交流和师生思维碰撞,学生理解了此篇经典之作的匠心所在:整个“背影”都围绕一个“难”字来写,以“难”来体现“心”——前一个“背影”突出动作之“难”,后一个“背影”体现别离之“难”。教学至此,学生对于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复杂、微妙而深沉的父子之情有了螺旋式的升华。

又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笔者从两个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对末段作者表示感叹的“噫”字所表达的感情进行了感悟,深入剖析作者对陶渊明的情感态度,使学生领悟到“噫”中蕴藏着作者对不同人物及社会现象的惋惜、厌恶、无奈和悲哀的心情;二是引导学生将第二段写花的顺序跟末段写花的顺序加以比较,从而弄懂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为了突出表达对当时污浊世风的鄙弃与抨击。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恣意发挥;相反,教师必须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作支撑,并着眼于细微之处,这样学生的体验才能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绝不能撇开文本,泛泛而谈;一定要锁定文本,立足于文本的细微之处,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追求心灵上的共鸣。

别春情感散文 篇6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的教学,尤其是散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代入感,增强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神韵”的把握。要想有效的把握散文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应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

一、把握背景,穿越时代

“文以载道”,文章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归属,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因此要想感悟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要深入了解并把握作品所处的时代,把握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出作品的内涵。像杨绛老师笔下的《老王》身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联系到当时的时代特征,才能理解出穷苦卑微的老王所保持的那份善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想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点,必须设身处地地了解和感悟当时的时代,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才能理解情感的基点,才能更好的体味情感、把握情感。

二、拓展阅读,况味平生

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影子,写作是一件相对比较私人的事情,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重要的是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因此在进行散文的阅读之际,必须了解作者,对作者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况味作者平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且理解其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感悟作者情感迸发的个人感悟。例如,在我们教材中有很多史铁生的作品,要想感受史铁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们就必须了解真实全面的史铁生。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他所经历的苦难,非亲历难以想象。他笔下的《合欢树》所蕴含的那份厚重的情感与其个人经历直接相关。在教学中,应该拓展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以及其他人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史铁生的基础上,感受和把握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源泉。

三、字斟句酌,感悟情感

文字是文章的载体,每一个字都应该有灵魂,我们要想了解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读,并且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字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写作之妙,以及那简单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情感。例如课文《安塞腰鼓》中,我们必须感受和把握那些饱含奔放之情的字句,从其句式上的共通点到其呈现的表达效果,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形式美中去品味文字中所张扬的热情,从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情感精髓。

四、融汇生活,体会留白

散文作品多数来自生活,因此要想理解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作者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一定的重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找到情感把握的切入点。当然,只有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深切感受作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文字中所呈现出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接之际,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中,从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描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么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童年常去的地方、那些难忘的回忆、那些看过的动画、那些熟悉的痕迹……回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整理,这样也可以理解作者当年所经历的童年。

当然,散文作品中,都会进行一定的“留白”蕴含在作品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只有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因此,要想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必须将自己的经历或者认知代入作品,看出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穷深意,以及其背后所诠释的情感表达。

散文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经典作品能够给高中生的人生进行良好的启蒙。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作品的阅读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分析,才能更好的促进作品教学效果的实现。散文的写作从来不是被动的,它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文字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和把握散文中情感的时候也要充分考量这些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读出自己心目中的情感支撑点。当然,由于散文的變化性,散文的教学也要充满教学的活力,要不断开拓创新,和学生一起挖掘作品背后无限的深意。

上一篇:信用卡收入证明书下一篇:吴琼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