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4-09-13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6篇)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编者姓名: 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特点。

【学习重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及认识

【学习难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及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__________丞相权势过重,内乱屡生。(2)现实:明初丞相_________权倾朝野,挑战皇权。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六部负责政务,直接对__________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知识点二 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忙。2.演变:(1)明太祖是设置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_________,开始参与决策,“内阁”出现。(3)明宣宗时,授予内阁____________。(4)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__________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机构。知识点三 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清初的_________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2.措施:(1)康熙帝设________,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扩大皇权。

(2)_________设军机处。

①原因:为办理西北军务。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预习环节

二、落实目标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三、课后反思(学习反思)

②职责:按_________意旨拟写诏令,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③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二、理解质疑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三、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_________《明神宗实录》

探究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内阁制的特点。明代内阁的设立实质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純皇帝特旨裁之。

________昭梿《啸亭杂录》 探索二: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材料三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__________(清)梁章钜《枢垣记略》 探究三:根据材料三分析清代设置军机处的特点及主要弊端。

四、教师精讲点拨

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五、课堂达标与迁移:

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政府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2、、“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事实 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句册,官员”惟揣摩次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于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2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研究性备课活动为例,分析不同教师PCK的具体表现,试图探讨其积累、形成、转变与发展的途径,为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视角。三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情况见表1:

一、关于学科内容知识

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统领性观念”以及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应充分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形成教学决策中的“观念地图”;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对高中历史学科和特定教学主题的课程设计知识,准确定位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选择和开发,为学习过程提供结构化组织和合理呈现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备课中“关于学科内容知识”的探讨一般应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该主题包含哪些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其中核心知识、核心概念是什么?本节课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是否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或替换素材?等等。

讨论1: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C:我拟定的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与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其中重点解决“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君主专制强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余知识点相对淡化处理。

教师B:有道理。本课以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为编写主线,我认为需整体把握教材,突出“一个主题” (君主专制的加强)、讲好两大问题 (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A:从课标要求来看,“内阁”和“军机处”两个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C:我觉得教材叙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从胡惟庸案可以得出废除丞相制度的缘由,以明太祖决断政务“力不从心”来体会设置内阁的必要性,再由内阁的职能和地位来辨别其与丞相的差异性,依据这样的线索可以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材关于“军机处的设置”就更为清晰了,特别是P18第三自然段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其影响。

教师B: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本课教材着墨不多,主要是避免和初中教材的简单重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学知识,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教师A:我的疑问有两点———如C所说,理清了教材知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吗?如B所说,联系了初中知识,学生就疏通了史实与史论间的逻辑关系吗?本单元除第1课介绍的是早期政治制度,其余三课都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铺陈,这也是本单元的重心所在。第2、3两节课都是从“强化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两个角度展开阐述,第4课却对“加强中央集权”避而不谈,并不妥当。我认为需要将“认识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补充进教学内容,这不仅更完整地体现了单元要旨,同时也是对现实的观照。具体来说,首先要用好教材P16“历史纵横”,理清“废除行省,三司分权”的重要性;其次是引入人民版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如“密折奏事”可以说明清代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清朝的边疆政策”则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C关注到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注意到课标对于不同知识的能级要求;教师B能跳出本课,从单元角度来整体把握,并考虑与初中知识进行衔接。但是他们都过分依赖教材,视高中历史课程为静态的事实知识的集合,并未把基座的教学知识转换成基顶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果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教师A的学科“统领性观念”明显胜出一筹,能够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虑课程学习者接受的知识,关注学生“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从而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及历史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为后续的教学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石。这说明教师对中学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中的核心观念以及蕴含其中的显性与隐性价值等方面的理解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加深。

二、关于教学策略知识

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指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特定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譬喻、类推、举例说明、活动、作业、范例等。教学策略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它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呈现形式,通过必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内容。研究性备课中“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的探讨主要有:学生关于本课题已有的知识与概念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呈现何种特征?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性认知环节是什么?学生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等等。

讨论2:如何指导学生认识“明朝内阁的设置”?

教师C:我的思路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再以PPT呈现该历史概念的知识要素,供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具体见表2:

教师A:明朝内阁设置不仅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教者提炼教材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学生将不求甚解,主要依靠记忆去掌握知识,这是好心办坏事。

教师B:难点知识的掌握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同意A的观点。我认为一要讲清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如“票拟”、“批红”是怎么回事;二要讲清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点,使学生明白内阁权力对专制皇权的依附。

教师A:B所说的两点确实很有必要,但不能由教者“讲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而不是教者将知识经验直接提供给学生的过程。教者的职责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基于此,我的设计思路如下,供你们参考: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明朝内阁制度的有关知识。

问题:阅读课本P17页正文部分第一自然段,指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及其职责,梳理内阁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

活动二:组内合作探究,探讨内阁权力运行机制。

节选赵彦昌、徐燕燕所著《票拟批红制度考》有关论述。 (略)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评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

活动三:组内合作探究,评价明朝内阁制度。

节选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有关论述。 (略)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内阁的特点并评价该制度。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策略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自主学习、交流共享的形式还给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尝试成功、经受挫折的历练还给学生的学习机会;以独特感悟、自由表达的平台还原学生的个性差异。C教师局限于基本史实的浅层掌握和被动识记,既无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B教师则偏重于教者的讲授,课堂教学环境封闭、保守,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受应有的尊重。A教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材料情境贴切适度,问题设计科学严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助于促进个性与群性的共同发展。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

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气质特点、学生的先行知识和能力状态、学生易犯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等方面的了解以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的方法等。研究性备课中“关于学生的知识”的探讨主要有:学生学习本课题的基础是什么(包括知识、经验、认识等,即已经拥有的“前概念”)?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习惯如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指困难、障碍)?等等。

讨论3:如何诊断和矫治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C:高一新生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教师讲授法,“听、记、划、读、练”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衔接与转化对他们来说非一日之功。所以我认为当前还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梳理教材知识、形成历史认识,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积累,再逐步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B:存在的并非就是合理的,正因为初中阶段简单粗放、陈旧落后的教学行为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才要求我们高中教师必须尽快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尽管这并非一日之功,但早一日实施就会早一日见成效。

教师C:我对高一新生的了解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谈,与学生交流,与家长对话;看,从细节入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问,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认知等;测,通过适切多元的测试手段来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其后应循序渐进地采取“滴灌”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矫治。

“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突出了这个事实:在发展的整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如果在研究性备课中缺失了对学情的分析,将无法确定最佳教学起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都将无从谈起,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必定是镜花水月。教师C基于其相对滞后的教学理念,对学情的分析不准确不科学。教师B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严重弊端,认识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分析学情泛泛而谈、大而无当。教师A力求以数据分析加模糊分析的方式从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意愿、学习步调等多个维度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易于将原来过于统一、固化的单一性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转变为因人而异、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弹性目标和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是指教师基于形成教与学过程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外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必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的知识。研究性备课中“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的探讨主要有:创设和呈现学习情境的出发点是立足于教还是立足于学?学习情境一般从何而来?设置学习情境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如何处理好设置学习情境与完成课时内教学任务的关系?学习情境如何具备生活性、情感性?等等。

讨论4: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C:我班学生基础较薄弱,常常是前学后忘。为了温故知新,我设置表格整合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关内容供学生回顾总结 (见表3),然后提问: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师B:我准备以《凤阳花鼓》唱词片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作铺垫,然后提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朱皇帝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朱皇帝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A:我的导入设计是这样的:先引用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对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描述:“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可见不但三公,连小官见皇帝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寂甚至和唐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前也都有坐处。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奏事了。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了三个时期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士大夫地位的下降。”同时出示《两汉以来大臣上朝礼仪变化示意图》(如下):

再通过提问学生,解决如下问题来切入本课题:

1. 结合图片思考:图中所示三个时期大臣上朝礼仪有何变化? (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

2.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大臣地位逐渐下降,皇权逐渐增强)

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教师C的设计回溯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当应该有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但是教师最后用传统的提问方式取代对学习情境的阅读,问题针对于课本显性知识,致力于答案的得到,却没有依托完整的学习情境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B的设计从表象来看引用素材新颖、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悬疑性,但是最大的缺陷是创设的学习情境与本课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即“文不对题”。教师A则以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共同构成完整具体的学习情境,所提问题与之高度依存,学生需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方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

“PCKg的四种成分是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一个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认知的过程。”有研究数据表明,视“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为发展自身PCK的“很重要”和“重要”方式的教师占到了83.3%。教学共同体成员以研究性备课为平台,通过对话交流、备课磨课、观摩点评、合作教研等形成合作、分享、共赢的教师文化,利于他们广泛接触各种教育观念,并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判断与整合,必然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科教学认知。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应秉持“内生”理念,逐渐实现由“被培训者”向“反思者、”“研究者”、“自我更新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8~63.

[2]汤杰英,周兢,韩春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2(5):37~42.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9.

教案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3

[关键词]明代 清代 中央集权

导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在秦汉叫做丞相、唐宋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位置相当于“宰相”……尽管“宰相”不是某种正式官职的称呼,但用这个词来形容最高行政长官是很贴切的,“宰”的本义是“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个词对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两方面的作用:①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②消极: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在明朝初年,明太祖对于宰相的存在一开始就存戒心,后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开头的介绍“明太祖与胡惟庸之间矛盾”的内容),由于宰相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增大,于是明太祖就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板书]: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人物:明太祖

目的: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时间:1380年

事件:①处死胡惟庸。②废除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结果: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讲解]:现在我们全面总结一下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弥补教科书上只讲述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措施的不足,可以使学生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些措施,总体上可概括为两个字:“分权”。具体说来:

[幻灯片]:

①将中央权力集于皇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②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废除元朝行省制度,地方上设置“三司”),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三司”的内容包括:

①布政司,全国设13个,每个布政司有两个官员——左右布政使(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分开,两个“三司”官员级别相等,一个主要处理行政事务,另一个主要处理财政事务,相互牵制。

②提刑按察使司,沿用元代制度。(按察使为省一级司法长官)

③都指挥使司,沿用元代制度。(都指挥使为省一级军事长官)

[板书]:

二、内阁的出现: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相关内容总结一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的目的,以及殿阁大学士本身的职权?

答:目的是“解决废除宰相后自身负担加重的问题,同时又要避免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大学士“帮助收读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但是很少参与决断机务。”

[板书]:目的:解决废除宰相后自身负担加重的问题,同时又要避免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时间:1382年

事件: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临时),帮助收读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

职权特点:①官位低:正五品。②很少参与决断机务,决策权掌握在皇帝。

作用: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板书]:2.明成祖设内阁:

时间:永乐初年

事件:选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文渊阁,随从皇帝参与机务。

职权特点:①内阁大臣还是正五品,官位低。②没有专门办公的地点也没有下属人员。(文渊阁只是皇帝的私人书房,不是政府办公机构。)③不能干预六部和其他部门的事务。

结果:内阁出现,明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幻灯片]:图片内容:文渊阁照片

文字解释:文渊阁是明代皇帝的私人书房,并不是专门的政府办公机构。除此之外,还是明代宫内的藏书阁,藏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明太祖时,定都南京,文渊阁在南京城的奉天门东。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文渊阁被迁到北京皇宫东庑南。之后,在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后,文渊阁就成为殿阁大学士的“入值之所”。到了1537年(明代嘉靖十六年),经过整修,正式成为“阁臣办事之所。”

(幻灯片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文渊阁作用的解说能使学生们明白内阁大臣的职权特点。)

[板书]:3.内阁地位提高:

表现:①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同时,请学生们打开书17页,看图片之下的小字,了解一下“票拟”和“批红”的内容。)

②内阁地位也日益提高,逐渐高于六部。

[幻灯片]:标题:内阁地位的提高

文字:①明宣宗时,内阁大臣官位变为“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位,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初殿阁大学士官位低下的情况。同时,内阁大臣得到了对内外大臣的奏章草拟供皇帝参考的处理意见的票拟权。但是,在宣宗时,上朝的时候,内阁大臣仍要排在六部尚书之后。而且,当时拥有票拟权的还有吏部尚书、户部尚书。②到了明英宗时,票拟成了内阁大臣的专职,六部必须按内阁的票拟办理公务。③到嘉靖皇帝以后,上朝时,内阁大臣已经排在六部尚书之前。到此,在明中期以后,内阁已经位居六部之上。内阁首辅更是权势显赫。

[思考题]:现在,请大家看书第17页“历史纵横”,上面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的情况,看完以后,大家思考一下:“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宰相,那么,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同学们明白“相权”与“阁权”的区别,增强对“内阁”职权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相权”与“阁权”的区别。

答案:①权力上:从历史上看,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臣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②制度上:在制度上,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拥有法定的地位,其最高行政长官的地位十分稳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服务的临时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内阁中的大臣也不是拥有法定地位的最高行政长官。内阁大臣的升降由皇帝本人决定,职权大小也依照皇帝旨意而定,内阁大臣虽然拥有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决定于皇帝的批红,内阁大臣地位总体而言不稳定。③总结:所以,虽有内阁大学士(例如:张居正)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制度及法定的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去信任,地位就会一落千丈。(比如,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革职。)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实际上,首辅的权利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板书]:4、内阁权力与宰相权力的区别:

[讲解]:请大家打开书第17页,把最后一段黑色大字划下来。(通过划书,使同学们更加熟悉教材,加深对刚才讲过的例题的印象。)

过渡:我们现在已经讲完了君主专制体制在明代不断加强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体制在清代是怎样继续发展并最终走向极致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一个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一方面它和明朝一样,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在加强这种制度的过程中,它又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下面我就来讲述相关的内容,请大家打开书第18页。

[板书]:三、军机处的设立:

1、[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内容归纳一下清代初期中央决策机构的特点和导致的结果?

[回答]:特点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机要”,导致“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板书]:中央决策机构特点:军国机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六部。

结果: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讲解]:(通过讲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发展经过,让同学们对清初中央决策机构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清楚地明白清朝在中央制度发展上的民族特色)

现在我向大家说明“清朝初年为什么会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我们刚才说过,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在进入山海关、取代明朝以前,虽然已经建立国家(后金),但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比汉族要低很多。政治上虽然建立了封建国家,但是由于他们是在短时间内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因此,在政治制度中,就留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主制的色彩,直到入关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的传统仍然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作用。在清朝刚建立时,由于满族自身的落后,所以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满族权贵大臣们商讨、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大事外,“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是它不是具体的执行机构,不是制度化、法定的设置。它的产生,除了与满族在入关前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有关,还与满族在东北刚刚兴起并建立国家时,政事简单,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后来,清朝建立后,受汉族影响并继承明朝政治制度,加强君主专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不断削弱,到乾隆时撤销。因此,我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自身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满族在入关建立清朝以后,“汉化”程度不断提高,自身不断进步。第二,清朝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讲解]:为了解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对于皇权的牵制,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分别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来加强皇权。

[板书]:2、康熙亲政后:

事件:设立南书房(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让翰林院学士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结果: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加强了皇权。

3、雍正年间:

事件:在宫内设立军机处

原因:西北用兵,内阁(故宫西南,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在太和门外,容易导致军机泄露。

[板书]:军机处的特点是:①简、速、密。②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亲自选定,加以临时性头衔才能进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加强了君主专制。

[讲解]:军机处办事人员少,不过三、四十人,有官无吏,办公场所面积小。办事效率高,一切由皇帝决策,大臣办理,皇帝的旨意要随时办理,而且规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军机处为了迅速执行公务,创立了“廷寄”制度,公文在批示后直接交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简单;或者直接由快马送到地方官员的处所办理,(而内阁有“票拟”和“批红”,手续繁杂),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速度。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来往人员较少,外朝大臣不能随意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必须退出,保密性好。

[讲解]: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8页,将倒数第一句话用笔勾画下来。这句话,讲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下面我来归纳一下军机处的作用。

[板书]:军机处的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讲解]:下面我们从中国自身短时间的发展和整个世界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来评价一下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板书]:四、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1、积极:

(短时间)(在中国自己的范围内——小范围)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

(长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

关键: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讲解]:请大家看教材131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英国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度,以议会来分散君权;美国独立以后,发布了宪法,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在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扼杀了中国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中国社会进入近代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视野,让学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利于从长时段的角度,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君权极度膨胀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方面,可以引出近代史上中国落后而被西方侵略的事实,这样有利于往后对于近代史的学习。)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过程,为了加强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我将课文涉及的内容按照主要的线索总结成了两个表格:

[板书]标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4

对话:

1-漫步校园

(阿德南和塞利姆是来自巴勒斯坦的两名留学生,现在中国的一所大学学习。阿德南是老生,塞利姆是新生。有一天,阿德南陪着塞利姆在校园里散步,并向他介绍大学的情况。)

阿德南:这是你第一次参观校园吗?

塞利姆:是,我昨天下午到的,没来得及参观。这是什么楼? 阿德南:这是教学楼,我们在里面上课。塞利姆:教学楼后面那是什么楼?

阿德南:是实验楼,里面有配备了现代实验仪器的各种实验室。塞利姆:实验楼对面的那座新楼是什么楼?

阿德南:是语言电教中心。里面有电脑室、许多种语言实验室、现代化视听工具。

塞利姆:我们可以在电脑室发电子邮件吗?

阿德南:可是,我们可以发电子邮件,也能通过英特网查阅各种

资料。

塞利姆:太好了。这将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方便。这个花园美丽雅

静。

阿德南:是的,我们可以在里面读书休息。塞利姆:花园旁边的那些建筑是女生宿舍吗?

阿德南:你说对了。其左边是学生食堂,我们在里面吃三餐。塞利姆:这太好了。里面的饭菜怎么样? 阿德南:可口美味。

塞利姆:今天我们在宿舍附近的食堂吃了早餐。

阿德南:在食堂和教学楼之间有一个操场,我们在里面打篮球、踢足球、打网球和排球。

塞利姆:那是一个很宽大的足球场。你常踢足球吗? 阿德南:是的,中国学生和我们一样喜欢足球。塞利姆:主啊。校图书馆在哪里?

阿德南:就在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图书馆,里面有许多书籍、报纸和杂志,其中有汉语版的、英语版的、法语版的、日语版的,也有阿语版的等等。

塞利姆:我们的大学确实是一座新型大学,我非常喜欢。

2-对话北京语言大学

(有一天,萨米亚应她的中国朋友姆尼热之邀,去参观北京语言大学)

姆尼热: 你好,欢迎你!你的到来蓬荜生辉。萨米亚: 安拉给你增光。

姆尼热: 你还好吗?好久不见了,很想念。萨米亚: 知感真主,我很好。谢谢你的邀请。姆尼热: 请坐。你喝点什么,是茶,还是咖啡。萨米亚: 烦劳,喝茶吧。姆尼热: 茶已准备好了。请!萨米亚: 万分感谢。

姆尼热: 你曾来参观过我们的大学吗? 萨米亚: 没有,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你们大学。你能想我介绍一下

情况吗?

姆尼热: 非常高兴。我们的大学建于1762年,原名是北京语言 学院。

萨米亚: 什么时候变成这个名字的?

姆尼热: 是在2002年的时候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的。萨米亚: 看来你们的大学很大,里面有几个系?

姆尼热: 里面有五个系,分别是:汉语系、文学系、汉语速成系、研究生院和外语系。

萨米亚: 我从网上了解到你们的大学有研究生周期培训部、基础

教育部、网络教学部。这是真的吗? 姆尼热: 你说的对。

萨米亚: 那么汉语系和汉语速成系都是学习汉语的,两者间有什

么区别?

姆尼热: 汉语系的速成的速成学习相当于预科,留学生在里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以便有资格进入中国的其他大学。他

们在这些大学里学医、工程、电脑等学科。至于汉语系

则是留学生在里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为期四年。萨米亚: 外语系都有谁在里面学习? 姆尼热: 中国学生在里面学习外语。

萨米亚: 我们去校园里散步看看,观赏其景点,你意下如何? 姆尼热: 非常高兴。

课文:

致欢迎词

亲爱的朋友们:

首先我以个人和同学们的名义,向诸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的这次参观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希望我们长期相互拜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现在请允许我向你们介绍我们的大学。

我们的大学是一座现代综合大学,是我国著名大学之一,建于1962年,我们的大学不是私立大学,是隶属于教育部的国立大学,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我们大学里有十个系,分别是科学系、法学系、经济贸易系、政治科学系、文学系、工程系、医学系、教育系、伊斯兰法学研究系、研究系。这些系可分为两种:

1— 2— 理工院系,比如科学、工程学、医学系等。人文院系,比如文学系、法学系、教育系等。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还有语言中心,里面能学英语、法语、汉

语、日语、阿语等语言。所以系里的大学生都要学习英语。至于阿语则是在语言中心,留学生学习的一个系。

我们学校招收各种学生:其中有在大学院系里学习四年或者五年的本科生,然后学校给他们颁发本科证书—文学士学位或者工学士学位;其中还有学习两年半或者三年的研究生,然后学校给他们颁发硕士学位,然后是博士学位;其中还有一些旁听生,他们只上一年或者两年的规定课程,然后学校给他们颁发所学相应的证书。

我们学校里有许多建筑,其中有教学楼、行政楼、电教楼、现代图书馆、各种实验楼、科学讲座厅,同时还有舒适的宿舍楼、大的餐厅、宽敞的操场、幽静的花园、现代化医院。

我们的学校对我们来说很亲密,我们在里面愉快地学习生活,我们都很爱它,希望在今后进步更大,变得更好。希望在这次参观以后你们能像我们一样爱它。

谢谢你们!句型:

向某人介绍„:

哈穆戴向他的同事介绍他的兄弟。使用方法被写在产品说明上。接受某物:

阿拉伯人曾在清真寺里听学者讲座。艾敏两个月没有收到家人的来信了。

某事对某人曾发生过: 纳迪娅曾读过这部小说。我们以前从没有尝过这种食物。

准备:

我们的大学为社会培养许多优秀的人才。

阿拉伯人习惯在节日里准备饭菜和甜点。

接收某物或某人:

公司管理部门接纳了你们的条件。这个建议被采纳了。

希望„: 老师希望我们注重实践。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做!

阅读:

爱我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北京大学,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一所大学。我们学校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达2707853平方米,里面约有17000名教职员工,其中有隶属于大学的第七医院的工作人员;有37000名学生,其中有本科生、旁听生,还有1000多名研究生,要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

我们的大学是一所古老的大学,建于1898年,是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被称为大京师学校,在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曾有许多贤人达士在里面教书工作,比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北京大学变成了一所综合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它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研究,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我很爱我的学校,因为它重视我们的全面成长,平常给我们安排各种讲座,在周末和节日里会举行各种精彩 的文艺活动,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我爱我的学校,因为它关注我们的健康。里面有宽大的操场,可供我们强身健体。里面有有美丽的湖泊和幽静的花园,可供我们划船,欣赏自然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我们的学校还有干净的食堂,给我们提供每餐可口的食物。除此之外,里面还有一所现代化医院,当我们生病时可以去看医生。

我爱我的学校,因为我在里面愉快地学习生活,为了我的学校,为了我的祖国我将完成我的任务。听力练习:

上海国际大学

上海国际大学是一所隶属于教育部的现代化国立大学,位于上海大连西街,建于1949年12月,1994年1月改称为这个名字。

大学里有八个系,可以在里面学人文科学,比如新闻、国外贸易、国际经济、法学、文化,还有语言,英语系了可学英语,西方语言系里科学西班牙语和德语等,在东方语言系里可学阿拉伯语、法语、韩语,在汉语学院留学生可学汉语,除此学校里还有研究生部、研究生定期教育部、成人教育部等。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5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情境导入、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

[课程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板书]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思考:阅读课本导言和《资料回放》内容,思考宰相制度起源于何时?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

(根本原因:宰相制度下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集中;

(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恣擅权

(2)措施:

(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

(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互不统辖,各司其职

议一议:联系宰相的职责与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结合课本17页《学思之窗》,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3)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弊:容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加重皇帝的负担,造成太监乱政。

[板书] 2.内阁的出现

思考: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后,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工作量大,希望有人分担

(2)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3)内阁的性质特点: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思考探究:有人以张居正为例,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内阁制就是宰相制,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比较两种制度。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经皇帝和大臣商量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板书]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机构)——皇权收到限制

清初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决策的事情,皇帝也很难更改

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内阁、军机处等重要概念

2、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3、与西方对比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形成对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1、研究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史实,归纳出一般规律。

4、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如,今天的制度与历史的相似之处等。教学大纲:

一、明朝政治体制变革(君主专制强化)

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2、创立内阁(原因——一人无能治天下)

二、清朝政治体制改革(君主专制顶峰)

1、中枢分权(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王权)

2、创设军机处

三、东西方差距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教学设计: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的政务,但是到了明代,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被明太祖废除,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一过程。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原因: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措施: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明太祖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但是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

丞相制度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事物繁忙,据统计,它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披阅 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于是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在明太祖时,这些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与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特别是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提问:明朝内阁是否能对皇帝起到制约的作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地位升降,职权大小都最终取决于皇帝,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披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二、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1、中枢分权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清朝建立之初,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纪要,由议政王大臣定夺。虽然皇太极也仿照明朝设立内阁,置六部,但是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

康熙亲政之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分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以最后集权于皇帝。

2、创设军机处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通过这种方式,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三、东西方的差距

西方:明清之际,西方从英国开始,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旗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东方:清朝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统治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而且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并且,当西方开始工业化历程时,我们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上一篇:小班幼儿手指操汇总下一篇:反洗钱客户风险评级工作浅析

本站热搜